住房保障工作总结(共8篇)
住房保障工作总结 篇1
2016年住房保障性住房工作情况
自2008年至今,祁连县保障性住房办公室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实住房保障,抓强保障房工作力度,抓牢保障房管理,抓好作风建设,全力促进全县保障房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一、主要工作任务完成及建设情况
1、完善廉租房管理体系,改善低收入家庭人居环境 加快解决全县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形成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居住水平明显提高。截止目前,我县新建、改造廉租共计1989套(户),投入资金2.16896亿元,建设面积216896平方米,入住1989套,入住率为100%。其中2008年原老医院住院部大楼改造廉租房16套,分别是:2009年分别在中庄加油站、种子站、老汽车站、玉林大厦南侧、慕山丽景南侧共建6幢300套;2010年分别在石棉矿旧址、八宝家园共建5幢312套;2011年分别在新城区元通小区、卓尔嘉苑、福康小区共建23幢1215套。2013年在林场原草原站共建4幢165套。
2、加快公租房建设工程及管理力度,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及全县职工居住条件。
随着我县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外来务工人员随之增加,各企事业职工住房条件有待改善,为改善其住房条件我县2011年起实施公共租赁建设项目,截止目前全县新建公共租赁房1767套,投入资金1.466532亿元、建设面积110912.51平方米,入住1121套。入住率63%,在建646套。分别是:2011年在七一路集中新建400套、玉林矿业公司配建45套、永固建安公司配建160套、飞羽公司配建84套、教育系统配建225套。2012年分别是s检察院45套、法院60套、八宝镇62套、扎麻什20套、默勒镇20套。2014年在原冷库家属院旧址新建3幢6层170套。2015年公租房1幢6层70套。在水磨路新建公租房1幢6层72套,在原林业站新建公租房1幢6层96套,在八宝镇邮政家属院新建公租房1幢3层66套,在水务局院内新建公租房1幢3层30套。在阿柔乡政府院内新建公租房1幢3层50套。在峨堡镇政府院内新建1幢3层56套,在八宝镇冰沟村新建祁连自热保护区公租房1幢3层36套。
3、全面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美丽祁连,提升全民居住环境。为了全方位打造祁连“天境祁连 东方瑞士”旅游名片,提升城市品位,优化人居环境,彻底改变城中村供水排污、供暖供电、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现状,清除脏、乱、差现象和卫生、治安、社会管理死角,提高城乡人民生活环境,我县启动峨堡高原美丽新城建设暨旧城该项目。到目前全县共完成房屋征收30片区,征收1267户,支付征收经费及奖励金2.309亿元。征收面积10万平方米。
在实施征收工作的同时为妥善安置被征收户,将被征收户纳入棚户区改造范围,实行货币安置和房屋安置两种补偿方式,截止目前我县棚户区改造共计2889套(户)建设安置房1810套,货币补偿1079户。投入资金3.446787亿元。建设面积225865平方米,入住953套,入住率为53%。分别是:2010年棚户区改造50户,实行货币补偿,2011年棚户区改造500户,实行货币补偿。2014年投入资金1.67506亿元收购全县商品房共计809套,面积143394.15平方米,入住439户,2014年投入1.256252亿元新建748套,面积62230.85平方米入住261套。分别是:2014年在县城原老一完小旧址新建育才小区4幢6层住宅楼180套,面积为65-116平方米。在老医院旧址新建丹霞小区4幢6层住宅楼120套,面积为72-116平方米。在民族南路原干部坑新建睦和小区2幢6层住宅楼120套,面积72-123平方米。在团结路东侧鸿福体育场新建依山雅居小区1幢6层商住楼48套,面积为93-116平方米。在原兽医站旧址新建祁韵小区2幢6层住宅楼90套。面积为92-170平方米。在福康小区新建二期2幢6层住宅楼面为90-110平方米。在原种子站旧址新建康兴小区1幢6层住宅楼.面积为94-108平方米。
2015年棚户改造共计783户,面积20240平方米,投入资金3871.55万元。其中默勒镇城市棚户区及煤矿采空区棚户330户,实行货币补偿。原国营亩产城市棚户区253户,建设安置房253套。户均面积为80平方米。八宝镇城市棚户区200户,实行货币补偿。
2016年城市棚户区改造352户,现已完成59户,剩余正在评估、拆迁动员阶段。
4、全力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落实各项工作,着力改善牧民群众居住条件。
自2009年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全面启动以来,我县严格按照县党委、政府的决策要求和安排部署,紧紧抓住“安居乐业”这个切入点,全力抓好以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截止2014年,我县共实施2547套(户),其中2009年共计582套,分别在县城钢材城新城区八宝镇南侧共建2幢170套,在各乡镇集中定居244户,分散定居168户。2010年共计680套,分别在县城林业小区共建4幢190套,在各乡镇集中定居110户,分散定居380户。2011-2012年共计630套,分别在县城卓尔嘉苑、林业小区共建11幢430套,在各乡镇集中定居84户分散定居116户。2013年共计300套,分别是扎麻什乡200套。峨堡镇100套。2014年共计255套,分别是扎麻什乡135套。峨堡镇120套。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保障性住房由于年限及已超过保修期,现大部分小区出现屋面漏水、散水下沉、地坪开裂、墙面漆脱落及下水等现象急需维修。
2、县城南环路安置小区是2013-2015年城市旧城改造中被安置的征收户共计120户,现小区房屋建设已完成,但基础设施还未完善,急需完善该小区的基础设施。
3、由于房屋征收办以前抽调人部分已回原单位,现房屋征收工作确人员4-5名。4、2014年竣工的安置房1-8号楼共计300套,分配入住158套,空房142套。为防止上下水管冻裂,我单位经过与一期供暖公司商议后按50%收取暖气费。该费用仍未支付
5、峨堡镇高原新城建设,拆迁商铺16户,过渡费原预期为24个月,现已发放30个月,目前新建商铺由于水电暖滞后仍未分配到户,继续产生过渡费,资金缺口较大。
6、安置房建设项目已完成,按工程建设合同支付工程建设款。
7、保障性住房的档案管理及信息录入方面,缺少办公设备,打印机2台,电脑4台。8、2016年各乡镇教育、农牧、政府、公安、卫生系统公租房共需求463套。9、2016年城市棚户区改造352户,现已完成59户,剩余正在评估、拆迁动员阶段,急需拆迁补偿款。
在中央及省州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在祁连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保障房建设、棚户改造、游牧民定居各类惠民工程稳步推进,截止目前全县共建成各类保障房共计9659套,中央投资、省级补助及地方筹资18.827亿元。建设面积达85.11万平方米。保障房项目的实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也使广大低收入群众得到了实惠,相信在祁连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我县的保障房工作会更进一步发展
住房保障工作总结 篇2
2008年5月, 北京市开始进行两限房购买资格审批。如今, 通过申请、审核、公示, 4万户居民获得了两限房的购买资格, 3.6万户完成签约。“北京效率”的背后, 不仅有相关工作人员的辛劳, 更体现了他们无私的“服务员”意识。
做好住房保障工作, 首先要改变重审批轻服务的观念。北京市住房保障中心主任程建华说:“住房保障工作是一项花钱办实事的工作, 也是一件服务性的工作。”抱着这样的理念, 北京市民想到的一些关于保障性住房的问题, 主管部门已经提前为他们准备好了答案。
一是多层次。除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两限房以外, 北京市还积极进行研究和试点工作, 参照兄弟城市的经验, 引入公共租赁房概念。“北京一直坚持多元化解困。”
二是跨区选。户口和工作单位不在一个区怎么办?户口在郊区, 工作单位却在市区怎么办?自己的户口和老人不在一个区怎么办……这些问题有望在今年得到解决。据了解, 北京市正在研究两限房“跨区选”问题。除此以外, 两限房的价格定位、与购买人群的对接、审核程序的简化和提高效率等诸多方面也将得到改善。
三是深调查。实物配租还是货币补贴?宣武区房管局局长肖建认为, 在廉租房的保障方式上, 一定要做好调查。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在入户调查的时候, 白纸坊街道有一位叫李民生的居民, 怎么也不肯接受给他安排的廉租房。经过询问才知道, 他患有重度脊椎炎, 为了看病方便, 更愿意选择货币补贴。“百姓的需求不一样, 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入户调查,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不能想当然地一刀切。”肖建说。
四是重质量。便宜的房子是不是意味着质量差?在保障性住房刚刚推出的时候, 市民曾有这样的疑问。不过, 疑问很快就被打消了。在北京市目前推出的9块两限房用地中, 北京住总、北京城建、金隅地产等国企背景的企业占有相当比例, 保利、富力等知名企业也有参与。金隅集团先后开发建设了建欣苑、晋元庄、朝阳新城等6个经济适用房项目, 以及金隅美和园、金福苑等4个两限房项目, 总占地面积达到2 8 8公顷。对此, 金隅集团房地产开发部经理王世忠表示:“住房不仅仅是商品, 更体现一种保障。尽管利润低, 但是更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房屋质量不能比商品房差。”
2007年, 宣武区作为北京市住房基本保障体系建设试点区, 在陶然亭街道率先启动了试点工作。试点工作正式进入咨询、受理阶段以后, 社区的居民反响特别热烈, 还有其他地区的居民也到区住房保障办公室和街道进行咨询。作为北京市“三审两公示”的发源地, 宣武区共散发宣传材料19.5万份, 至今已进行了25批次的公示和7次摇号。不少工作人员累得讲不出话, 有的甚至晕倒在办公现场。工作刚刚展开的时候, 宣武区安排了20多个人专门负责接电话, 为市民做咨询服务, 最多的时候1个月能接8000多个电话。
目前, 全市18个区县的314个街道或乡镇都已经开设了保障房审核窗口。据了解, 北京市户籍人口目前已达到1 3 0 0万人以上, 但市、区、街道等各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在一起还不到2000人;面对在3年时间内基本解决全市28万户居民住房困难的任务, 北京市住房保障中心的工作人员克服困难, 在严格审核的前提下, 加快解决住房困难家庭的实际问题。
重庆:努力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重庆市按照“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 制定了相应的引导政策, 多渠道增加农民工租赁房源, 并参照经济适用房政策, 鼓励企业在工业园区为农民工建设集体宿舍或经济公寓。
俗话说, 安居才能立业, 农民工又何尝不是这样。重庆秋田公司党委副书记贺永林在回忆起陈年旧事的时候连连摇头:“厂里7 0%以上都是农民工, 但是我们总是留不住人。后来才知道, 上夜班的工人回不了家, 他们在城里也租不起房”。
重庆建桥工业园80余家入驻企业反映的同一个问题就是农民工在城市里没有家, 员工的流动性比较大。为此, 根据重庆市的相关政策, 建桥工业园投资4亿元, 从2007年开始兴建小户型农民工蓝领公寓。目前, 一期“蓝之托”和“蓝沁苑”已经竣工, 且水电气齐全, 共可容纳两万余名农民工居住, 2000余名农民工已正式入住。
蓝领公寓不仅为企业的发展提高了软环境, 而且在农民工住得起、政府拿得出、企业能负担的前提下, 让农民工逐渐夯实了经济基础。搬到建桥工业园以后, 秋田公司以成本价购买了3栋楼、共240套农民工公寓, 一下子解决了住宿的大问题。“现在我们特别愿意请外资企业来参观我们的宿舍, 企业形象提高了, 效益自然也好了, 工人们自然也赚得多了。企业骨干和家庭可单独住一套, 其他的住集体宿舍, 新员工学徒期间可以不要钱。”贺永林说, “我们的厂子就在公寓对面, 房子由园区进行统一的物业管理, 省心、省力、省钱。”
重庆市通过适当补贴的方式, 鼓励街道、社会单位和集体将存量房、闲置房改建为适合农民工居住的“阳光公寓”, 并通过税费减免, 鼓励个人把宽余的住房向农民工出租。
在重庆, 农民工经济租用房已成为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并列的4大住房保障方式。同时, 支持农民工购房的相关政策和住房公积金也已成为改善农民工住房条件的重要手段。
据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副局长孙力介绍, 目前有300万名以上的农民工在重庆市和周边打工, 住房问题突出, 甚至比公务员、大学生更迫切。“农民工出来就是为了赚钱, 我们要为他们想办法节约支出。”孙力说。
据统计, 2008年重庆市通过闲置房屋改造、工业园区集中修建等方式新增农民工集体宿舍或公寓30余万平方米。截至2008年底, 重庆市已为农民工提供了8 1万平方米的经济公寓。2009年上半年, 又新开工建设25万平方米。
此外, 重庆市农民工在事业上小有所成的不在少数, 所以该市也鼓励农民工自主购房改善居住条件。重庆市出台了农民工购买商品住房的契税优惠政策, 对农民工首次在城镇购房免缴契税。目前, 根据有关规定, 重庆市凡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住房面积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购买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家庭, 都可以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用以改善居住条件。据统计, 2 0 0 8年, 重庆市户籍的农民在主城区购买商品房1 7 5 9 3套, 已占全年交易量的1 5%。另外, 重庆市还督促有条件的单位为聘用的外来务工人员缴存住房公积金。截至2 0 0 8年底, 隆鑫、力帆等150余个单位为4万多名农民工缴存了住房公积金。
武汉:青山工棚变新屋
作为全国6大老工业城市之一, 武汉市在计划经济时代秉承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 住房问题历史欠账较多, 住房矛盾十分突出。改革开放以前, 武汉市城镇居民的住房水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落后,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为7平方米, 近一半的城镇居民家庭缺房或无房。
上世纪50年代, 为建设武钢、青山热电厂等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 大批工人集聚青山。随着企业的建成, 在企业附近也产生了一处处为建筑工人搭建的工棚及简易住宅。这些工棚及简易住宅集中于工人村、青山镇、厂前3个街道办事处的11个社区, 占地面积6220亩, 房屋总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 居民1.3万余户, 常住人口4万余人。据初步统计, 该区域低收入家庭达8100多户, 其中低保户达3000余户。该区域居民约占青山区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是武汉市规模最大的棚户区。这些住宅建设时间长、房屋质量差、户均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全、生活环境质量较差, 群众生活十分不便, 各类安全事故多发。当地居民群众热切期盼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湖北省、市、区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青山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工程, 把改善产业工人的居住条件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为民造福的一件大事来抓, 作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惠民工程”来落实。武汉市市委、市政府经深入调研, 专题研究, 于2006年9月决定实施青山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武汉市成立了以副市长尹维真为组长的支持青山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确定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政策支持、市场运作, 封闭运行、总体平衡”的原则及一系列支持政策。2 0 0 8年、2009年, 市政府连续两年将安居工程建设列入为民办理的10件实事之一, 进一步加大了青山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实施力度。
青山区借鉴东北等其他地方的经验,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成立了武汉青山安居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作为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业主。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 于2007年8月1日挂牌运作。为此, 青山区先后从全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抽调了200余名干部参与棚户区改造拆迁、建设和安置工作, 为棚户区改造工作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工作平台。
同时, 为了进一步加大青山棚户区改造的工作力度, 武汉市明确了武汉地产集团作为青山老工业棚户区改造的项目业主, 发挥其国有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优势, 负责项目的资金筹措、建设组织等工作。武汉地产集团的及时加入, 为棚户区改造工作增加了有效载体, 大大加快了工程实施的进程。
临江港湾小区是青山棚户区改造第一个安置项目, 北临长江, 西望正在建设中的天兴洲大桥, 东南与青山港相伴, 自然环境宜人, 非常适宜居住。小区占地面积约1 0 0亩, 总建筑面积16.83万平方米, 共安置棚户区拆迁居民2286户。小区还配备智能化管理、控制系统, 绿化率达到3 5%。
小区在设计之初和工程建设中, 考虑到棚户区居民经济收入有限, 所有的房屋都设计成简装修的安居房, 并采用节能灯具、节水马桶、环保涂料等高质低耗产品, 回迁居民拿钥匙即可入住。而且小区视线景观良好, 配套设施齐全, 可以说价格不高质量好, 面积不大功能全。
临江港湾小区建设工程于2007年4月立项, 7月开始拆迁, 1 0月开工建设, 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拆迁、当年开工建设、当年见形象进度的良好开局。目前, 小区建筑已全部结构封顶, 今年6月底全面竣工, 7月初开始分批交房。
为切实做好临江港湾2286户回迁户的安置工作, 青山区成立了以区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安置工作领导小组, 并组建工作专班, 制定了房屋分配、选房、房款缴纳、两证办理、小区物业管理、社区组建等工作方案, 确保公开、公平、有序、稳定回迁。为了照顾棚户区内住房特困居民, 在市、区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临江港湾小区内特别设计、建设了50套廉租房, 并在拆迁和选房过程中, 对低保户和经济特别困难的棚户区居民给予优先安排。目前, 临江港湾小区50套廉租房已全部被回迁的特困居民申请、选房完毕。
青岛:三大理念说保障
为了解决好群众的住房问题, 青岛市坚持“政府有所作为、重点保障低收入家庭、城市土地出让收益回馈民生”的3个理念, 连续3年把住房保障工作作为市政府为民办好的实事之首。
全面保障全力支持。“老百姓需要什么, 咱就干什么。”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杜本好如是说。话不是凭空来的。在他身后, 由青岛市政府全额投资5亿元建设的河马石租赁住房项目的15栋住宅楼已接近完工, 将提供近3000套的各类租赁住房给青岛市的住房困难家庭。
不同条件的家庭需要不同的住房保障方式。在青岛, 几乎所有的住房困难家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住房保障方式。通过几年的实践, 青岛市已经建立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和以商品房为主体, 政府投资建设与市场化方式建设的两类租赁住房作为补充的“4+2”住房保障与供应体系。目前, 他们正在探索整合廉租住房制度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度, 将更多的‘夹心层’家庭纳入保障范围。
在“4+2”体制的背后, 青岛市建立起了市、区两级财政统筹安排的住房保障资金筹措机制。2009年, 该市还将投入6.21亿元, 专项用于廉租住房的筹建, 投入近1亿元用于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贴。价格低, 质量绝不打折“南北通透, 紧邻核心商业区, 提包即可入住……”。听上去似乎是高档公寓的广告词, 但这却是青岛市道口路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实际情况。这个用于回迁的小区, 不仅距离青岛最繁华的台东商业区仅仅几百米, 更吸引人的是, 该项目的42套廉租房每月仅需要居住家庭每月支付不到50元的租金和10余元的物业费;而另外的27套经济适用房的售价, 也远远低于该区域普通商品房超过每平方米9000元的售价。而另一个保障性住房项目——新岭花园小区, 容积率仅为2.21, 绿化率则达到了4 0%, 甚至超过了普通商品房小区的建设标准。
在土地供应方面, 青岛市规定, 所有旧城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和纳入土地储备、规划为住宅用途的企事业单位用地, 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 从而有效保证了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 把钱用在刀刃上。
青岛市积极采取建、购、改的方式, 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房源, 充分利用并改造现有存量房源, 降低建设成本。2007年, 青岛市将“杭州支路——鞍山路快速路”部分腾空房屋, 按照廉租住房标准进行了改造, 配租给了430余户低保家庭。作为典型的改建型廉租住房项目, 从加盖每户独立的卫生间、厨房, 到添设3个“温馨之家”便民服务点, 杭鞍快速路项目的建设工作可谓十分周全。
厦门:愿作住房保障试验田
当很多城市开始学习“逐级审核多次公示”的“厦门蓝本”时, 厦门市已经实现了“五审两监督两公示”的新模式;当《住房保障法》还处在酝酿准备阶段时, 《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已经呱呱坠地。作为特区, 厦门市的经济发展快人一步, 而厦门市住房保障工作的“金点子”, 似乎也总是快人一步。在保障性住房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厦门市一次次站在全国的前列, 充当了“试验田”。
《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已于2009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全国第一部社会保障性住房地方法规, 《条例》从立法上强调解决居民的住房困难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并涉及保障性住房的规划与建设、申请与分配、售价与租金、使用管理、退出和法律责任等多项内容。《条例》的施行, 使厦门市住房保障制度迈出了由建立到健全的重要一步。
据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保障性住房处处长王朝晖介绍, 厦门市从2006年开始实施社会保障性住房政策工作以来, 先后制定出台了20多个管理规范及操作办法, 为《条例》的出台提供了依据和基础。但是, 保障工作仍然存在很多局限和不足, 如涉及范围广、牵扯单位多、覆盖人群数量大, 而且关于退出机制和惩罚措施也一直缺乏法律依据。
实践也证明, 仅靠政策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是不够的, 人们期望住房保障制度能上升到立法的高度。目前, 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但是如果要健全, 政策法制化与规范化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2009年的工作内容, 就包含了《住房保障法》的调研与起草工作。
从2008年开始, 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开始进入分配和入住阶段。因此, 如何有效防止骗租、骗购现象和转租牟利行为, 加大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 成为厦门市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条例》的出台不仅为管理与处罚提供了依据, 也是对厦门市近年来住房保障工作的一种总结和肯定。
《条例》首先强调了政府的责任, 确立了政府的主导地位;其次在保障对象上体现了全覆盖、多层次、多元化的立法思路, 并规范了社会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设、资金使用等环节, 对住房的分配和使用都做出了相应的规范。
厦门市认为, 市民都应该享受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但只要在住房保障的问题上划分档次、制定收入标准, 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全覆盖”, 从而出现“夹心层”。
为此, 厦门市向无经济能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住房困难家庭, 提供出租的保障性租赁房。按照市场租金标准, 政府根据不同家庭收入标准给予不同租金补助的住房。
由于厦门市人口总数相对较少, 财政收入较高, 保障住房工作开展较早, 因此厦门市又首先提出“保障性商品房”的概念, 将非低收入无住房家庭纳入社会保障性住房体系, 通过价格调节实现对该群体的适度保障。此外, 厦门市还为刚参加工作的公务人员提供了过渡性租赁住房, 为亟须的人才提供了人才住房。
住房保障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住房保障档案管理;社会保障工作;有效补充
【Abstract】In China's social security work, in housing security files, records related to housing security work and contents are true and accurate information. In our archives resources, housing security archives occupied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to carry out China's social security work has a crucial imp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ing support and social security files,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social security issues that exist, and how to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measures archives management.
【Key words】Housing security file management;Social security;And effective supplement
1. 前言
随着社会的改革和不断的进步与深化,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已经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可。在本文中,要实现有效的社会保障工作,强化利用住房保障档案管理,补充社会保障工作,并分析了当今社会的现状,本文用住房保障档案管理,提高社会保障。
2. 住房保障档案和社会保障工作
(1)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是为了一些生活存在困难的人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些优惠政策,社会保障工作包括一系列社会保障文件,该部门负责在实践工作中记录。是记录保障对象亨受和利用合法权益的依据,具有真实性。也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
(2)社会保障档案在社会保障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效率,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科学管理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3)住房保障档案是政府以廉租的住房制度为主抓,是关于多渠道解决低收入家庭和家庭生活困难住房问题的准确和完整的记录。在每个地区,真实全面的住房保障档案都是必须的,从而进行规范管理和应用,补充社会保障工作。
3. 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3.1重视不够。我国人口众多,相应社会保障档案管理的数量也多,范围广,再加上档案整理复杂,导致领导严重不重视和工作人员不认真,并在硬件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没有档案的情况,档案馆不能及时归档,甚至有些部门不负责,随意放置档案,甚至档案丢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率。
3.2没有固定准确的管理机制。在社会保障工作中,档案资料的涉及面较广泛,多部门对档案进行管理,因为档案类别不同,保存的位置也不同,导致一个人的保险资料被分别保存在不同的机构里。各个机构管理分类方法不同,又不进行过多的信息沟通,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3.3管理标准和规范不完善,缺乏国家标准。对于以前的有关制度不再适用于今天的实际工作的需要,一些地区制定了一些具有地方标准的社会保障档案,但全国并不统一,管理标准不一致,导致同一案例管理标准不一致,这些极大的阻碍了社会保障工作。
4. 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的意义
健全的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会有效地补充社会保障工作的进行。帮助解决实际社会保障问题,维护社会保障对象的利益,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4.1优化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是社会保障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和档案保存,将有效解决社会保障工作中遇到的住房区域的问题。为社会保障工作顺利铺路。
4.2切实维护社会保障对象利益的重要工作内容。在住房保障档案中,记录着大量的该地区保障对象的真实资料。目的是确保社会保障和享受使用者真实合法权益的重要凭证。确保房屋安全档案管理的顺利进行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工作,是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的一个重要凭证。
4.3优化住房安全档案管理是提高社会保障部门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社会保障对象没有固定的住处,这就要求档案记录人员需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以确保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高效顺利进行。
4.4优化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不但能加强档案信息的积累,而且对加强社会记忆也意义非常重大。通过对住房保障档案收集,探索发展的规律,总结管理经验,对未来的社会保障工作顺利进行铺设坚固的基石。
5. 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工作
5.1在我国的住房保障档案中,内容虽然不复杂,但工作量大。在实际工作中,负责住房保障的部门需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整理档案,给档案分类。比如,档案室空间较大,就可以采用: "一户一档、一档一盒",档案完成时,每个家庭和个人的档案资料全部在一起,便于查找。此外,还有很多方法,科学合理的整理档案资料,可以使社会保障工作高效、便捷。 以确保住房保障档案的定期准确鉴定。
5.2住房保障档案的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定时进行鉴定,在部门领导的统一领导下,住房保障档案的管理部门应该例行定期鉴定。成立鉴定组,对档案定期抽查,确保住房保障档案真实准确。在进行社会保障工作遇到相应的问题也能利用这些整理好的档案顺利解决。
5.3加强住房保障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住房保障档案除了纸质的档案存根,还应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加强系统管理,使其具有开放性与安全性。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中,包括数字和网络。住房保障档案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对于纸质档案进行高速扫描。在档案管理模式运营中,电子档案更具优越性。档案的网络化是进行数字化的最终目的,也是档案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标志。加强住房保障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保障工作顺利进行的里程碑。
6. 结束语
住房保障档案管理的高效快捷的管理推动了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各地区各部门都设法利用住房保障档案管理来有效的补充了社会保障工作中的空白。很多地区和部门已经意识到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研究出用住房保障档案管理有效补充社会保障工作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宋巧红,张钧.职工社会保障档案的管理[J].档案与建设,1991,(3):66~68.
[2]汤玲霞.申请经济房 档案来帮忙[J].档案与建设,2011(10):46~52.
[3]吕伟.我国廉租房制度问题与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4):56~58.
住房保障个人总结 篇4
一、保障性住房项目土地供应情况
根据省住建厅提供的《晋中市20XX年保障性住房年度新建项目基本情况及进展统计表》,我市20XX年保障性住房年度新建项目共计81个,面积共计1872.29亩。截止目前,我市已供应保障性住房项目共计21个,面积共计545.07亩,其中:廉租住房项目土地共计17.51亩;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土地共计9亩;经济适用房项目土地共计402.09亩;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土地共计116.47亩。在未供应的保障性住房项目中,有17个项目已办理预审,面积共计1051.45亩。
我们严格按照省厅和市政府的要求,依照保障性住房供地计划逐宗督促相关用地单位积极办理用地手续,并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出具办理保障性住房供地手续时所需的材料,在材料完备的前提下,我们为用地单位加快办理供地手续,为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及时开工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一是保障性住房供地计划编制及落实存在一定难度,供地计划数大量节余。
从今年全市住宅用地供应情况来看,各县(市、区)编制的保障性住房供地计划用地规模偏大,盘活存量难以解决。主要原因是在制定计划和统计时口径不统一,未考虑实际用地中利用存量土地等因素。用地计划是按照房管等部门确定的保障性住房项目意向以及改造计划来测算的,许多利用原址、多余安置房源和政府回购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无需供地,造成计划用地大于实际用地面积。各县(市、区)需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科学调整今年的保障性住房供地计划,切实把计划落实到地块,并进一步加快供应进度,争取在年底前完成任务。
二是跟踪监管难到位。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行为,违规操作、边报边用、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现象时有发生。
一是由于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和批后监管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中,尚未真正实现批、供、用、补、查全程监管;二是部分廉租房项目,是由政府实施的中央新增投资项目,为保证施工进度,存在未批先用、边建边报的现象。
三、今后在进一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中土地供应方面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实行务实的年度保障性住房供地计划政策。按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测算、确定供地计划,要根据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需求情况测算,并核实存量土地项目是否为利用原址、多余安置房源和政府回购,不需要供地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合理的制定年度用地计划,使供地计划与实际情况相符。
二是进一步加强批后监管,规范保障性住房用地秩序。要严格执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信息公示和公布工作。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用地的批后监管和执法监察,要依法查处违规操作、未批先用、擅自改变用途等违规行为,规范用地管理秩序。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棚户区改造涉及拆迁补偿安置等问题,需要把棚户区改造与危旧房整治和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保护结合起来,严防大拆大建。
住房保障工作简报 篇5
一是从建设投资规模上来看。××区自以来,累计建设公租房(含原廉租房)5100套,总建筑面积24.4万㎡,总投资约2.6亿元;公租房项目覆盖了××经济开发区以及城南、苏埠、××、独山、新安、徐集、分路口、江家店、顺河、罗集等11个乡镇/开发区。截至目前,全区累计竣工交付使用公租房3800套,基本建成1000套,正在建设300套。
二是从保障范围来看。根据中央省市相关要求,该区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于10月份,制定了廉租房和公租房并轨运行办法。将城镇中底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区政府引进的特殊专业人才和在××区工作的省级以上劳模、英模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公共租赁住房覆盖人群,惠及了广大群众。
三是从配租情况来看。截至目前,××区累计完成公共租赁住房实物配租申请总计29个批次4700多户,审批通过3780户,占竣工交付总房源的99.5%。保障群体覆盖中低收入群众、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住房困难家庭。
四是从社会效益来看。一方面××区通过大力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解决了××区住房困难群众近4000户,涉及人口14000余人,实现了住房困难群众“住有所居”的住房梦,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另一方面通过加大××经济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公租房建设力度,有力的解决了工业园区内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同时也减轻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与负担,公共租赁住房已逐步成为我区招商引资的一块招牌,社会效益明显。
住房保障工作简报范文二:
全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系统宣传工作会议召开
2017住房保障工作汇报 篇6
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是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经过近10年的工作,基本建立了完善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和建设管理制度,确保了我县住房保障及保障工作的开展。现将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
一、租赁补贴及实物配租情况
1、租赁补贴
我县住房保障工作租赁补贴发放自2007年开始保障对象主要是低保无房户,2008年提标扩面保障到低收入无房户,2015年提高到中等偏下无房家庭,累计发放15023户3127万元,受益人口38444人。
2、实物配租
自2010年,我县正式开展实物配租工作,截止2016年底我县累计分配8320户,其中2013年底前开工项目分配入住率100%。2017年市政府向我县下达2014年底前开工公租房力争基本完成分配85%,我县公租房2017年计划分配5550套、具体分解到29个项目。
二、保障房建设情况
1、公租房建设
自2008年公租房建设以来,我县累计开工建设公租房17752套,基本建成14016套,竣工交付10594套。2017年市政府下达我县公共租赁住房基本建成任务1668套、具体分解到1个项目1668套,现处于建设状态。
2、棚改安置房建设及货币化安置
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工作探讨 篇7
一、目前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大力推进, 各地保障房逐渐进入分配入住阶段, 保障房后续管理工作将逐步成为各地住房保障工作的一项新课题。目前, 一些地方对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 主要是缺乏相应、完善的准入、审核、退出和后续长效管理机制等。
(一) 准入机制不合理
设定保障标准是保障性住房准入环节的关键, 也是保障性住房准入与退出机制的开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保障房准入和退出条件应根据当地财政收入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平均收入、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情况、物价指数等因素确定, 实行动态管理, 每年公布一次。目前, 从全国主要省市保障房运行的现状来看, 保障房准入机制的法律规章和政策文件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一是对收入标准和住房面积的确定, 合理性不足。“中低收入”往往是一个实践中较为模糊、难以操作化的概念。由于我国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和信用评估指标体系, 对申请人的收入核查更多是通过个人或者单位提供的工资单或收入证明作为主要依据, 工资外的收入住房保障审查部门往往难以核实清楚。同时, 在设置保障性住房面积标准时, 大多数城市采用人均指标, 即城镇人均建筑面积或人均使用面积低的一定比列作为保障标准, 低于保障标准线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这种操作方式相对简单, 缺陷是没有对不同家庭的人口结构情况给予考虑。二是在法律规定的实质内容上, 保障范围过窄。一直以来, 我国多数省市公共租赁住房准入标准存在一定程度的基于城乡和户籍的双重标准, 将城镇大量流动人口和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排除在住房保障门槛之外。虽然部分城市提出拓宽保障范围, 将城市外来人口纳入到住房保障体系内, 但从总体上看, 还未有实质性的进展。
(二) 审核机制不健全
目前, 虽然多数城市已经实行“三审两公示”制度, 即社区审查、街道审查、区县民政部门审批和审批前后的两次张榜公示, 但是个人收入、财产信息不能联网查询, 住房保障所需的单位收入证明可信度较差。同时, 审核过程中由于基层管理部门工作量大以及申请家庭收入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基层管理部门一直以来采用入户调查、邻里走访、信函索证的方式和“算收入、估资产、看现象”的传统手段等低效率的调查方法来确定受保障对象的收入, 普遍存在受保障对象申报信息甄别难的问题, 有的审核往往流于形式, 导致住房保障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
(三) 退出环节不完善
如果说资格审查是维护住房保障制度公平的第一关口, 那么合理的退出机制就是最后的关口。保障性住房作为一种福利性质很强的政府住房保障机制, 是对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一种补助, 当承租家庭经济状况大大改善, 或者违反保障政策、承租对象死亡或者判刑等不再符合保障条件时, 应及时退出。事实上, 部分承租对象普遍存在着申请到保障性住房就等于获得了实物分房, 把“公房当成自有住房”。对于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年审不符合住房保障条件、违反住房保障政策、违规使用房屋等执行退出时, 存在承租家庭“不肯退、退不出”的现象, 一部分承租家庭将保障房终身拥有, 形成福利固化, 即使通过司法途径也很难执行到位。同时, 由于目前多数城市还没有建立一套有效、完整的收入申报制度和收入核查体系, 少数保障对象在条件超过保障标准后也不愿意退出保障性住房, 因此, 单纯依靠保障对象主动如实申报家庭收入变动情况, 往往难以达到目的。退出环节机制缺失进一步加剧了保障房的供需矛盾, 也有违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
(四) 后续长效管理服务不到位
保障性住房后续长效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社会管理工作, 其重点和难点在于对保障房小区中的保障对象提供可持续的动态跟踪服务管理, 即“管人”。但在目前的实际管理过程中, 还普遍存在管理真空和边缘地带, 导致对保障性住房小区“人”的服务缺失和管理失控, 极不利于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和谐稳定。一是管理体制缺失。目前相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界存在一种认识误区, 即只要是涉及保障性住房的方方面面问题, 无论是“房”还是“人”, 都应该由房管部门负责到底, 比如保障性住房小区停水电气、违章搭建、孤寡老人生病无人问津、小区发生失火、盗窃等治安事件都找房管部门。而根据相关文件规定, 房管部门在住房保障方面的法定职责在于“管房、管物业”, 对于保障对象日常生活遇到的就业、教育、医疗、计生、保险等方面需求, 应由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开展公共服务, 而不应由房管部门“全权包揽”, 否则就涉嫌“错位”和“越位”, 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二是资源整合效用缺位。目前, 民政、教育、文化、医疗、公安、司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管理职责相对明确, 服务机制推新。但是, 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管理职能相对独立和分散, 部门之间的帮扶服务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 并且广泛面向保障房小区中低收入承租家庭, 造成了保障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三是社会参与度较低。目前, 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协会、慈善协会等服务性、公益性机构和民间组织对保障房小区开展生活照料、精神关怀和困难帮扶等活动的参与度较低, 缺少多维度、全方位和综合性人文关怀服务。
二、完善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工作的建议
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工作, 其管理对象是房, 服务对象是人。加强保障房后续管理工作, 必须坚持“公平优先, 兼顾效率”的原则, 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优化管理手段、加强政策引导”, 推进多样化的管理, 构建高效、公平和权责对称的公共住房后续管理模式, 才能达到保障性住房的预期作用和效果, 真正实现“住有所居, 住有宜居”的目标。
(一) 建立清晰合理的保障房准入指标体系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水平发展不一, 对城市低收入无法规定统一的标准。目前, 各地应按照国家“十二五”住房建设规划和国家住房保障安居工程会议的精神, 并根据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研究, 调整住房保障收入线。在划定收入线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均收入和人均住房水平, 包括家庭收入总和、家庭人口结构、家庭住房面积和住房支付能力等。在划定收入时, 除核定工资、奖金等常规收入外, 还应考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家庭财产应包括家庭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金融资产和实物, 涵盖家庭成员名下的房产、汽车、有价证券、银行存款、债权、商业保险等。同时, 在准入原则上, 取消对申请人户籍的限制, 应按照今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2013年底前, 地级以上城市要把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的要求, 进一步拓宽住房保障政策覆盖面, 把符合条件的城市外来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二) 建立全面完善的住房保障审核制度
保障性住房收入审核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出于保障性住房现状的考虑, 为进一步提高收入认定的准确性, 强化审核认定的科学性, 建立科学、高效的审核制度是目前住房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联审工作机制。
为进一步做好申请家庭收入认定工作, 建议加快建立健全申请家庭财产、收入联动审查机制, 由民政部门牵头, 建立由工商、税务、人社、公积金、公安、房屋产权登记、银行、证券和住房保障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动审查工作机制, 加强对申请家庭财产、收入、住房情况等信息的审查比对, 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从根本上解决靠“报收入、估资产、看现象”来审核家庭收入的方法。在审查过程中, 应按照多部门联动、多渠道审核的要求, 对收入认定的程序、方法、步骤进行细化, 在取得个人同意、保护隐私的前提下, 对申请人各项收入、财产信息比对、汇总, 实现信息共联共享, 从而形成一个全面、权威的核查程序。在房管、民政、街道社区联合对申请家庭走访的基础上, 汇总申请家庭成员的姓名及身份证等基本信息, 并分送至相关部门联合审查。具体由工商、税务部门对申请人从事个体工商经营、是否为公司股东等情况以及纳税情况进行审查;人社、公积金管理部门负责查询申请人的养老、公积金解缴情况, 反推比对情况;公安部门分别对申请人拥有大型机动车辆情况和户籍情况进行核查, 杜绝申请人故意分户现象发生;房屋产权登记部门通过住房信息系统对申请人拥有的房产、房产交易信息进行核查;银行、证券等金融部门负责对申请家庭存款和所持有的有价证券情况进行查询;住房保障部门负责对各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比对, 准确掌握申请人家庭的资产情况。同时, 在信息核对过程中, 需明确收入核定系统在各个部门之间建立信息交换机制, 实施数据录入和核查单点管理, 部门核查人员不得泄漏申请家庭的资产信息, 有效保障被核查人员的隐私。
2. 加大审核信息公示力度。
定期向社会公示保障房承租家庭相关信息, 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同时, 加大举报力度, 设立专门的监督举报电话, 随时接受群众的监督、质询和举报, 对公众举报属实都进行一定的奖励, 使公示制度成为社会大众的监督工具。
3. 加大对虚假信息申报和寻租现象的处罚力度, 制定严厉的虚报处罚措施, 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
(三) 构建规范有序的退出机制
为了维护保障性住房的保障性质, 防止已经拥有其它住房或者实际居住条件已经不再困难的家庭占有社会公共资源, 以实现保障性住房的有效流转, 根据目前保障房退出难的现象, 住房保障部门必须从多渠道、全方位的角度去规范保障性住房的退出管理。
1. 加强日常动态监管。
为了使退出机制发挥效用, 住房保障部门应加大对住房使用的日常监管, 加强和规范保障房小区的管理, 建立一套有效的约束机制。首先是制定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入户调查、租金征收、档案管理、个人信用、举报投诉等各项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 完善保障性住房信息披露制度, 逐步使保障房管理走向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再次是落实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和物业管理公司的监管责任, 要及时对保障性住房使用和承租家庭的人口、收入及住房变动情况跟踪了解, 建立健全日常动态的监管制度, 为退出机制的良性运行提供依托。
2. 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保障对象主动退出的优惠政策。
通过低息贷款等政策鼓励受保障对象优先进入下一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或者购买承租的保障房, 如重庆、青岛等城市实行保障房“租售并举”政策, 允许承租满一定年限、诚信申报家庭情况、遵守各项管理规定、按时缴纳租金的住房保障家庭优先购买保障性住房, 以彻底解决保障家庭的住房困难, 并实现住房保障退出, 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受保障对象退出保障房的积极性。同时, 彻底解决保障家庭的住房困难, 也可以缓解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的的管理压力, 回笼了住房保障资金, 使保障性住房建设在资金上实现良性循环。
3. 对于无理拒不退出的家庭, 采取多种渠道和手段实施退出。
第一, 政治手段。联合社区、街道、基层派出所等部门, 上门做思想工作, 劝其主动退出。
第二, 经济手段。对拒不退出的家庭实施惩罚性的租金, 并将其不良行为记入诚信档案, 供有关社会主体依法查询。同时, 采取担保方式, 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人, 当申请人拒不退出住房时, 担保人要负连带责任。
第三, 舆论手段。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 谴责强占社会公共资源的行为, 营造依法享受住房保障服务的良好氛围。
第四, 法律手段。在住房保障条列或住房保障法中, 明文规定超出保障条件或无资格享受保障者要限期退出, 否则应强制执行。
(四) 建立和谐长效的管理服务机制
加强保障房小区长效管理工作是提高承租家庭居住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是营造和谐小区的根本要求。常态化的长效管理服务工作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 因此, 只有集合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来提供综合性的社会服务管理, 更加注重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强化社区服务管理职责, 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服务和管理的目的和要求。一是搭建社区服务管理平台。结合保障房小区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 按照“服务凝聚人心, 服务共建和谐”的保障房小区管理理念, 通过政府引导, 深化和完善保障房社区治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居民利益表达、诉求回应、矛盾调处机制, 适时推出针对保障性住房小区的服务管理机制, 使社区成为保障性住房小区后期服务管理的主阵地, 提升服务管理效能, 努力实现“小区和谐”, 促进“社会和谐”。二是建立多部门联动服务管理机制。由政府主导, 整合民政、社保、房管、劳动、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 畅通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健全联动服务管理机制, 并集中到社区开展公共服务。如:劳动、民政、社保等部门针对保障房小区住户广泛开展就业培训与指导, 民政救济帮扶等;教育、卫生、文化部门解决住户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 并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安全文明居住教育、普法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丰富社区文化, 培养小区居民良好的居住习惯和公民意识。三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广泛参与。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管理协同、资源共享”的管理思路, 以社区为载体, 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保障房小区的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 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如:在社会管理方面,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以及不良青少年等人员的教育感化、帮困解难等各类协管工作;在社区服务方面, 鼓励社会组织为社区困难居民开展助业、助医、助学、助餐、助浴、助洁等单项帮困和综合帮扶活动;在社会事务领域方面, 鼓励社会组织承接调查、培训、调解、维权等事务性工作。同时, 为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积极性, 政府部门、街道、社区按照各自职责从政策、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 并加强对其日常业务的指导和监督, 促进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基层组织和社会各界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淮安市住房保障工作着力以民为本 篇8
(一)政策体系比较完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三项基本制度已经建立,目前按照多渠道、分层次解决群众住房困难的格局已经形成,基本制度和政策相互衔接,基本实现保障对象全覆盖。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到2012年,全市累计投入236亿元(包含各级财政投入57亿元),建设115342套保障房,全面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市通过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经济适用住房配售、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和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比重由“十五”末的2.98%下降到0.56%,全市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18.25%。
(三)保障性住房投资运营机制总体框架已确立。一是市区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管理按照保障房不同类别、保障范围,由市、区和相关责任主体分别承担。市区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部分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以及用于公益性拆迁安置住房由市住建局负责。省下达的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大部分任务由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完成。清河、清浦区以及城市资产公司、水利资产公司主要承担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任务。二是保障性住房资金由保障性住房建设主体各自筹集。市住建局负责的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廉租住房及部分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所需资金由市财政按国家规定渠道和要求负责筹集并全额承担,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由市住建局自己负责筹集。三是土地供应实现单列单供。从2011年省国土厅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切块供应,到2012年按下达目标任务的单列供应。四是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有限公司作为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机构,于2011年4月份组建,主要负责市本级承担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筹集、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
(四)提标扩面机制已经建立。市政府出台“三项基本制度”的文件,已授权市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市区城市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线标准按照上年度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进行动态调整。原则上城市低收入线标准不低于上年度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中等偏下收入线标准不低于上年度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
(五)住房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市区服务体系三要素“管理机构、实施机构、基层服务窗口”通过多年建设,按职责正常运行。一是管理机构职责进一步明确。市住建局作为住房保障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住房保障政策的制定,住房保障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制定,住房保障政策和年度目标任务落实的督查。二是住房保障实施机构的职责不断充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作为市区住房保障具体实施机构,设立之初,主要负责保障性住房房源的筹集和分配,保障性住房运营管理,保障对象退出管理等。从2012年6月份起,还负责保障对象的申请审核、登记、公示等工作。三是住房保障服务窗口正常运行。2008年在街道办事处设立的住房保障服务窗口,主要负责住房保障申请对象的收入和住房状况的初审和公示,保障对象日常和动态管理,保障家庭的收入和住房状况的年审。
由于我市住房保障工作基础扎实,连续多年被江苏省表彰为住房保障工作先进城市,2012年底被江苏省列为创建“省级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示范市”仅有的两个省辖市之一。
多年来之所以全面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突出组织领导,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运行工作机制。一是组织保障机制。市、县、区均成立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住房保障工作的领导。市政府还成立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作为住房保障具体实施机构,负责市本级廉租住房房源筹集、分配和管理,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的建设、配售和管理等工作。二是目标责任机制。市政府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进行部署和推进,与县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同时,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列入科学发展目标进行管理,由市目标办组织统一考核,有力地促进了县区和市直住房保障工作均衡发展。三是上下联动机制。建立了街道、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三级联动机制,对申请住房保障的实行“三审两公示”制度,即街道办初审、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复审、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终审,街道办辖区内公示、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全市公示,严把准入关。四是督查推进机制。市委、市政府对保障性安居工程推进开展专题督查,市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日常指导检查,定期印发督查通报,强力推进工作落实。
(二)突出完善政策,构建保障性安居工程制度框架体系。一是狠抓规范化管理。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淮安市廉租住房保障办法》《淮安市共有产权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淮安市共有产权拆迁安置住房管理办法》《淮安市市区保障性住房专项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建立健全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配置、运营、退出等方面管理制度。二是不断扩大保障受益面。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已扩大到城市低收入无房家庭,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扩大到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到城市中等偏下收入无房家庭和新就业人员。每年对城市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线标准按照上年度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进行动态调整,并实施到位。原则上城市低收入线标准不低于上年度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中等偏下收入线标准不低于上年度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三是创新保障方式。2007年首创共有产权房保障模式,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了淮安共有产权住房保障模式创新成果研讨会。从2011年开始,为了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购房支付能力低的问题,市住建局与相关部门主动协调,通力合作,为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提供公积贷款和商业贷款。
nlc202309032322
(三)突出建设供应,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一是加大建设力度。通过政府建设、政府回购、企业自建、BT运作以及成立保障性住房融资平台等多种方式,积极破解建设资金和土地指标等难题,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住房保障任务。二是加大供应力度。自2008年以来,全市通过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经济适用住房配售、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等多种途径,累计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132333户,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3600万元。三是加大监管力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分配和使用保障性住房,对申请住房保障的对象,严格执行“三审两公示”制度,严把准入关;对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的家庭,实行年度复查、动态管理,不符合保障条件时退出保障;对享受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实行共有产权方式,适时退出,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
(四)突出宜居节能,不断提高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质量。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强化质量管理终身责任制,严把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重要关口,实行全过程、无缝隙监管,力争建设让群众满意的安居、宜居、乐居工程。
一是注重民生,做好公共配套。结合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实际情况,科学编制保障性住房专项规划,优化保障性住房项目选址,尽可能把房源安排在交通比较便捷、设施配套齐全、区域环境优美的区域。如在水渡口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了洪福小区、和达雅苑;在淮阴中学周边,规划建设了新新家园、福星花园、东风花园;在柳树湾风景区附近规划建设了康居花园。实施了保障性住房无障碍通道建设,如在福星花园廉租房底层设计了部分无障碍通道房源,方便高龄、残疾等特殊群体的住行。
二是注重适用,严格控制成本。严格执行保障性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标准,按照“户型合理、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原则,优化设计方案,在较小的套型内实现基本的使用功能。同时,合理设置和优先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强化公共空间和小区绿化建设,提供便捷的居住条件。积极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意见》(苏政办发〔2011〕33号),落实住房保障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努力降低建设成本。
三是注重质量,提高房屋品质。深入推进工程质量管理年、攻坚年和绩效年活动,扎实开展保障性住房质量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落实“一户一验”制,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监管。成立项目现场指挥部,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相关单位负责人具体抓,确保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财务审计制等制度,确保手续完善、程序规范、过程受控。严格执行国家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认真落实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在确保适用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功能品质。如康居花园按照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一星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福星花园获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省级示范小区称号。
责任编辑 全照立
【住房保障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社区住房保障的工作计划08-24
2024年度住房保障工作自查报告08-18
保障住房06-08
住房保障银行08-29
住房消费保障09-04
住房保障水平09-08
住房保障制度10-01
住房保障政策11-06
基本住房保障权利10-14
住房保障供应体系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