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五级分类重新认定紧急通知(共7篇)
贷款五级分类重新认定紧急通知 篇1
部分贷款五级分类重新认定紧急通知
各社(部):
现急需各社(部)上报部分贷款五级分类重新认定报表及说明材料:
1、各社(部)从信贷部信箱下载:
(1)大额贷款五级分类重新认定表模板。
(2)大额贷款900万元(含)以上重新认定表。
(3)各社(部)大额贷款900万元(含)以上五级分类重新认定核对表。
(4)大额贷款100万元(含)至900万元以下五级分类重新认定表。
(5)各社(部)100万元(含)至900万元以下五级分类重新认定核对表。
(6)各社(部)单户贷款多档次分类应归同一档次统计核对表。
2、贷款五级分类重新认定表,各社(部)单户贷款余额、笔数要与各自相对应的五级分类重新认定核对表相一致。
3、调查情况说明按模板形式似撰写。
4、按报表的说明进行填报上传。
5、各社(部)单户贷款多档次分类归同一个档次统计核对表,可在电脑中直接归类,并按户附说明材料,五级分类同一归类后连同说明材料一起以电子版形式上报信贷管理部信箱即可。
6、以上报表及说明材料上报时间不得超过2009年7月8日。
7、联社业务联系人:荆万山,手机:***。
凤城市农村信用联社信贷管理部
2009年7月7日
贷款五级分类重新认定紧急通知 篇2
贷款五级分类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公司信贷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预警能力,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和有关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公司所有贷款风险分类。
第三条 贷款风险分类(以下简称风险分类),是指按照风险程度将公司贷款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通过风险分类应达到以下目的:
(一)促进公司树立审慎经营、风险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
(三)及时发现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催收以及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四)为充分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提供依据,增强抗风险能力。第四条 风险分类要坚持风险、真实、审慎、灵活及动态管理的原则。
(一)风险原则。五级分类应以贷款的内在风险为主要依据,逾期情况只作为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内在风险是指潜在的、已经发生但尚未实现的风险。
(二)真实原则。应当以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用记录为主要依据,对各类贷款质量准确分类,真实反映出贷款的风险状况。
(三)审慎原则。要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和本实施细则要求,通过对影响债务人偿还债务可能性的诸多因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评估,合理划分风险类别。介于相邻类别之间的贷款原则上归入低级档次。
(四)灵活原则。贷款原则上应逐笔分类。同一借款人在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政策规定的最高贷款限额范围内有多笔贷款的,在不影响总的分类结果的前提下,可将多笔贷款合并分类。
(五)动态管理原则。公司贷款多为短期(不超过1年),原则上1—2个月必须进行一次贷后检查,在此基础上进行贷款分类,及时、动态地掌握影响贷款回收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对风险状况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重新认定。
第五条 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应按户分析,根据借款人的整体还款可能性揭 示贷款风险,并以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为核心,把借款人的正常业务经营收入作为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贷款的担保作为次要还款来源。
第二章 核心定义
第六条 评估公司贷款质量,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按照按时、足额收回的可能性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类别,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一)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二)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三)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四)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五)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第三章 风险分类方法
第七条 根据公司业务特点和不同的借款对象将贷款分为企业贷款(主指中小企业、“三农”)和自然人贷款(含个体工商户)。不同借款对象的贷款使用不同的分类方法。
(一)企业贷款在运用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非财务分析、担保分析工具,综合评估借款人最终偿还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分类。
(二)自然人贷款可简化手续,根据其信用等级、还本付息情况、工作情况、个人及家庭收入情况、担保条件等因素进行分类。
第四章 风险分类依据
第八条 公司风险分类人员(信贷人员和复审人员)要通过各种现场、非现 2 场的查阅和分析手段,获取借款人财务、现金流量、非财务和担保各方面的真实信息,运用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非财务分析、担保分析等工具进行评估,将影响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各类因素评估结论,作为判定贷款分类的主要依据。
第九条 财务状况的评估是指在对借款人经营状况和资金实力实地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借款人财务报表中有关数据资料进行确认、比较,重点研究和分析借款人长短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综合评估借款人的财务状况。
第十条 现金流量分析是指根据借款人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信息,评估借款人产生、使用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时间和确定性,判断借款人经营活动和筹融资活动的净现金流量变化对还款能力的影响。现金流量分析的方法和要旨同样适用于对个人债权在其个人及家庭在收入、支出和借款方面产生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能力的分析。
第十一条 担保分析是指对借款人或第三人提供的债权保障措施进行分析,分为保证、抵押和质押三种方式。主要从法律上的有效性、价值上的充足性、担保续存期间的安全性和执行上的可变现性进行评估,判断担保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影响。对抵押品的评估,有市场的按市场价格定值;没有市场的参照同类抵押品的市场价格定值。
第十二条 非财务因素包括借款人的行业风险因素(包括成本结构、行业的成长阶段、行业的经济周期性、行业的盈利性和依赖性、产品的替代性、法律政策、经济和技术环境等)、经营风险因素(包括借款人规模、所处发展阶段、产品多样化程度、经营策略、产品和市场分析、生产与销售环节分析等)、管理风险因素(包括借款人组织形式、管理层素质和经验、管理层的稳定性、员工素质等)、自然社会因素、还款记录(含其在银行的偿还记录)、还款意愿、贷款的担保情况、债务偿还的法律责任等。
第五章 风险分类标准
第十三条 在充分分析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参照下列基本标准初步划分贷款分类档次后,严格依据核心定义确定分类结果。
一、下列情况划入正常类:
1、借款人有能力履行合同,还款意愿良好,经营、财务等各方面状况正常,3 能按时还本付息,对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有充分把握。
2、借款人在某些方面即使存在一定的消极因素,但是不影响贷款本息按期全额偿还。
二、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关注类:
1、借款人的销售收入、经营利润下降或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征兆,一些关键财务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以及所有者权益、现金流量)出现异常性的不利变化或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2、借款人或有负债(如对外担保、签发商业汇票等)过大或与上期相比有效大幅度上升;
3、借款人的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出现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因素(如基建项目工期延长、预算调增过大);
4、借款人经营管理存在重大问题或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
5、借款人改制(如分立、兼并、租赁、承包、合资、股份制改造等)对贷款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6、借款人的主要股东,关联企业或母子公司等发生了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变化;
7、借款人的法定代表人和主要经营者的品性出现了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变化;
8、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划为次级类;
9、宏观经济、市场、行业、管理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变化对借款人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并可能影响借款人的偿债能力;
10、贷款的抵押物、质押物价值下降,或公司对抵(质)押物失去控制;保证的有效性出现问题,可能影响贷款归还。
三、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为次级类:
1、借款人经营亏损,支付出现困难且难以获得补充资金来源,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为负数;
2、借款人不能偿还对其他债权人的债务;
3、借款人已不得不通过出售、变卖主要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来维持生产经营,或者通过拍卖抵押品、履行保证责任等途径筹集还款资金;
4、还款人采用隐瞒事实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贷款;
5、借款人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对正常经营构成实质损害,妨碍债务的及时足额清偿;
6、信贷档案不齐全,重要法律性文件遗失,并且对还款构成是实质性影响;
7、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被划为可疑类。
四、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为可疑类:
1、借款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处于停、缓建状态;
2、借款人实际已资不抵债;
3、借款人进入清算程序;
4、借款人或其法定代表人涉及重大案件,对借款人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影响;
5、借款人改制后,难以落实公司贷款债务或虽落实债务但不能正常还本付息;
6、经过多次谈判借款人明显没有还款意愿;
7、已诉诸法律追收贷款;
8、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被划为损失类。
五、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损失类:
1、属于公司贷款业务类型且符合《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财金[2008]28号)第二章规定的被认定为呆账条件之一的贷款;
2、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即使处置抵(质)押物或向担保人追偿也只能收回很少的部分,预计贷款损失率超过90%。
第十四条 自然人(含个体工商户)贷款分类标准:
1、正常类:借款人家庭稳定、身体状况及收入状况等良好,在贷款期间能够正常还本付息。
2、关注类:借款人连续违约期数达2次;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15天(含)以内,或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下岗失业等明显影响贷款偿还的情形。
3、次级类:借款人连续违约期数达3次;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30天(含)以内,出现举家外迁、较大债务纠纷等情况。
4、可疑类:借款人连续违约期数达4次;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30天以上,5 经认定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且公司损失较大。
5、损失类:借款人出现重大变故,采取所有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无法收回贷款本息,或预计贷款损失率超过90%。
第六章 特别规定
第十五条 重组贷款的分类。重组贷款是指公司由于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而对借款合同还款条款作出调整的贷款。此处主要包括:贷款展期、减免或全减利息罚息、重新规定还款方式等。需要重组的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重组后如果仍然逾期,或借款人仍然无力归还的贷款,应至少归为可疑类。
第十六条 不良贷款(包括次级、可疑和损失)最终被其他关联或非关联企业接收,如果新借款人经过审计显示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和偿债能力,可疑调升至正常或关注类,否则,至少应划为次级类。
第十七条 逃废债贷款的分类。对逃废公司债务的借款人的贷款,至少划为关注类。并应在依法追偿后,按实际偿还债务能力进行分类。
第十八条 同一自然人有多种情形的贷款,只能选择一种分类方法;自然人用于其所办企业生产经营的贷款,可并入企业贷款一并分类。
第十九条 借款人新增贷款的风险分类结果,原则上不得高于该借款人原有贷款的分类级别。
第七章 分类操作流程
第二十条 企业贷款分类操作规程:收集整理贷款分类基础信息→初步分析贷款基本情况→评估贷款偿还的可能性→组织信贷讨论提出初分意见→上报复审并认定分类结果→登录风险监测台账及监管报表等相关管理系统。
(一)收集整理贷款分类基础信息。按照风险分类要求,做好档案资料的整理和贷款风险分类准备工作;认真阅读贷款档案资料,并通过现场查阅及非现场调查等手段,补充收集完善分类信息资料,获取借款人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真实信息。在收集信息过程中,注意收集有利于分析、判断借款人偿还可能性的重要信息,对有疑问的信息应有针对性地向借款人及其关联客户、有关管理部门调查或查询。
应收集的重要信息包括:(1)借款人目前内部经营管理状况;(2)新增贷款和其他融资情况;(3)贷款使用情况、经营情况、还款来源、净收益、资产转换周期、产品市场需求情况、借款人还款意愿,并调查核实抵(质)押物等情况;(4)担保的有效性,保证人的担保意愿,重点调查保证人的担保能力;(5)了解借款人新的发展方向及新项目的资金情况。
(二)初步分析贷款基本情况,对贷款风险分类的等级作出初步判断。基本情况分析是对借款人的贷款历史、贷款是否逾期、逾期情况等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是了解贷款的目的,还款来源、资产转换周期和还款记录等情况。(1)贷款目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合同最初约定用途与贷款实际用途是否一致,这是判断贷款是否正常的最基本标志。
(2)还款来源分析。借款人的还款来源主要有借款人的经营收入、资产转换或销售、抵押品处置、重新筹资及保证人代偿等。各种还款来源的稳定性和变现能力不同,风险程度也不同,其正常经营收入是偿还债务最有保障的来源。对还款来源分析,重点是查明现实偿还贷款的来源及构成,与原约定的还款来源是否一致,是否存在风险。
(3)资产转换周期分析。资产转换周期是信贷资金由金融资本转化为实物资本,再由实物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的过程。分析重点是企业产品销售及存货情况,应收账款的变化情况,借款人资产结构的突出变化,贷款项目的进度情况等。通过分析,考查贷款期限的安排、还款来源的确定是否与资产转换周期相匹配。(4)还款记录分析。通过查阅还款记录,了解贷款是否正常还本付息,有无严重拖欠,贷款是否经历过重组,本息逾期时间,是否已挂账停息以及应收未收利息积累金额等有关信息,并据以作为判断借款人还款意愿的重要依据。
(三)运用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非财务分析、担保分析工具,综合评估贷款偿还的可能性。分别归纳出财务、现金流量、非财务因素以及担保分析的要点,列出各项分析中影响贷款偿还的主要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完成分类初步情况的撰写工作。
(四)组织信贷讨论并提出初分意见,分类人员应综合评估贷款偿还的可能性,提出初步的分类意见,并进行信贷讨论,重点对贷款资料的完整性和初分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集体讨论并提出公司的分类意见,由公司总经理签署审核意见。
公司要详细记录参与信贷讨论人员的意见。对分类结果有争议的贷款,还应详细注明存在争议的问题及理由,并归档管理,以便今后检查、考核或重新认定。
(五)上报复审并确认分类结果。公司应将贷款分类的相关资料报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复审,并按权限确认分类结果。对分类结果认定有争议的贷款,应记录在案备查。
第二十一条 自然人贷款分类操作规程:收集并填写贷款分类的基础信息→ 简要分析、评估贷款偿还的可能性→组织信贷讨论提出初分意见→认定分类结果→登录风险监测台账及监管报表等相关管理系统。
(一)收集并填写贷款分类的基础信息。整理现有信贷档案资料,收集完善相关基础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基础信息:(1)借款人及贷款的基本情况。(包括:借款人的姓名、家庭住址及成员、收入来源及状况、贷款金额、贷款方式、贷款起止日期等)。(2)贷款使用的基本情况。包括:是否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贷款逾期情况、贷款欠息情况。(3)非财务因素信息。包括:借款人还款意愿、家庭稳定情况、个人状况等。(4)担保情况。包括:担保合同是否合法、有效、保证人代偿能力、抵(质)押物及其价值、抵(质)押物的变现能力等。
(二)简要分析、评估贷款偿还的可能性,提出初步分类意见。自然人无财务报表,无法分析现金流量,应主要依据非财务分析和担保分析,真实了解借款人收入状况、还款意愿、担保合同合法有效性、保证人代偿能力、抵(质)押物及其价值和变现能力以及其他因素,综合分析评估影响贷款偿还的主要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归纳出要点,提出初步的分类理由。
(三)确定分类结果。分类人员对贷款提出初步的分类理由后,由公司总经理签署审核意见,并按权限确认分类结果。对分类结果有争议的,可组织信贷讨论,共同商定,最后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确认。
第二十二条 登录分类结果。公司风险控制部应根据贷款风险分类认定结果,逐笔登记贷款风险监测台账,并录入监管报表等管理系统,及时准确统计贷款风险分类情况。
第八章 部门职责
第二十三条 公司贷款风险分类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由信贷业 8 务部牵头,风险控制部、计划财务部参与,分工负责,紧密配合,共同实施。
第二十四条 信贷业务部职责:
(一)组织客户经理(项目负责人)收集整理信息资料,完善分类档案,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组织信贷讨论,初步确定风险分类结果,撰写分类报告,并对贷款分类资料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二)按月与计划财务部门核对账目并向监管部门上报贷款风险分类情况;
(三)将贷款风险分类资料纳入客户贷款档案,并妥善保管;
(四)在借款人出现不利因素,影响还款可能性时,应及时组织贷款风险分类的调整;
(五)根据分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同类别贷款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落实风险控制措施,重大事项及时报告,有效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
第二十五条 风险控制部职责:
(一)负责公司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办法和实施细则的制定并督促贯彻执行;
(二)负责对贷款风险分类的复审组织工作;
(三)负责督促落实贷款风险分类认定结果;
(四)负责对风险分类结果的统计、汇总工作;
(五)负责对贷款风险分类的连续监测、考核、分析;
(六)提出改善信贷管理、加强风险防范的意见和建议;
(七)配合有关部门对不良贷款的损失程度进行认定;
(八)研究制定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措施;
(九)制定公司不良贷款清收、盘活、保全计划,并督促目标任务的完成。第二十六条 计划财务部职责:
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和中国人民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指引等,认真组织对各类贷款的科目设置账务处理和报表编制,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贷款形态,并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核销损失贷款。
第九章 罚 则
第二十七条 对下列违规行为之一的责任人,根据性质和情节给予通报批评直至相应处分:
(一)贷款分类组织和管理工作措施不落实,不履行分类工作职责,分类工作迟缓的;
(二)违反程序操作,不运用分类工具,不遵循分类依据,滥用分类方法的;
(三)以信用评级结果替代风险分类的;
(四)故意降低分类标准,掩盖贷款风险的;偏离度超过规定标准的;不真实反映、报告分类结果的;
(五)超权限认定风险分类结果的;
(六)不认真执行日常监测管理制度,未建立风险分类报告制度,不按时上报风险分类情况的;
(七)信贷档案管理混乱,导致分类工作难以持续实施的;
(八)其他严重影响风险分类的行为。
第二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由本公司风险控制部制定并负责解释,报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本溪市明山区伟鹏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
贷款五级分类重新认定紧急通知 篇3
企/事业单位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底稿
客户名称
经办信用社名称:
****年**月**日
内容(略)
3.已经掌握的债务人在其他金融机构或信用社的资信状况: 内容(略)
二、授信业务背景材料
(一).授信的申请理由及申请时的还款来源: 内容(略)
(二).授信业务的审批层次,审批结论的主要内容(应专门说明是否为有条件同意,条件内容、审批条件落实情况):
内容(略)
(三).授信协议签订和债务人支用情况: 内容(略)
(四).授信业务的担保情况(包括担保有效性情况、保证人担保能力的进一步分析,抵质押物价值变动情况):
内容(略)
(五).贷后管理的简要情况(要说明近三期对该笔授信业务五级分类的结果):
1.贷后管理情况: 内容(略)
2.近三期对该笔授信业务五级分类的结果: 内容(略)
3.本次分类理由及结果: 内容(略)
企/事业法人客户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底稿
债务人名称: 客户编号: 客户经理: 机构名称: 填报日期:
一、客户背景材料(一).职工人数(二).资产规模;
(三).债务人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对主要关联企业关系应简要说明);
体现内容:公司注册资本XX万元,其中甲公司投资XX万元,乙公司投资XX万元(用表格表示也可)。是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组织结构情况如何,如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法定代表人姓名、年龄、学历,从事本行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时间,经验、能力如何,与信用社合作关系怎样。
(四).简要发展沿革和经营业绩介绍;
体现内容:公司成立、注册的时间,公司地址,注册资金是多少万元;目前业务发展状况及规模情况;公司经营范围及主营业务等情况。
通过不同角度对现金流量进行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出哪些经营活动引起了总现金流量变化,比如是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从而分析出对偿债能力的影响。
2、现金流量的趋势分析
通过对最近几期现金流量表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企业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近而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具体可采用横向比较分析或纵向比较分析方法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是对现金流量表内每个项目的本期与基期的金额进行对比,观察和分析企业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纵向比较分析是将各期会计报表换算成结构百分比形式,再逐项比较各项目所占比重的发展变化趋势。
3、现金流量表与损益表的比较分析
利润和现金流量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通过现金流量表的有关指标与损益表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可以更为客观地评价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
4、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的比较分析
运用现金流量表的有关指标与资产负债表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更加全面的评价企业利润质量。
非财务因素分析
1、行业风险分析
5、信贷管理分析
实践证明,一些贷款不能及时、全额收回的主要原因 , 在于农村信用社对贷款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影响贷款偿还的信贷管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高级管理人员和信贷人员控制信贷风险的能力;信贷内控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执行、监督情况;贷款档案管理水平;贷款期限与借款人用款需求期的匹配程度;信贷管理导向;信贷操作的规范程度。
例如:某公司2003年实现工程结算收入489万元,税后利润75万元,总资产1568万元,经营净现金流量为正;2004年实现工程结算收入526万元,税后利润61万元,由于应收帐款过大,导致经营性净现金流量为负;2005年实现工程结算收入531万元,税后利润65万元,经营性净现金流量为正,资产负债率为53%,流动比率204%,速动比率为200%,符合我国房地产开发行业规定的比率,表明长短期偿债能力较强,资产报酬率为6%,证明企业经营规模较小,有待于扩大开发市场和举债经营。
截至2006年3月,该公司实现工程结算收入100万元,税后利润20万元,经营性净现金流量为正,资产负债率为53%,流动比率204%,速动比率为200%,经营情况正常。
(六).债务人与农村信用社业务合作情况; 1.农村信用社是否与债务人发生过信贷业务:
(四).授信业务的担保情况(包括担保有效性情况、保证人担保能力的进一步分析,抵质押物价值变动情况):
例如:该笔贷款以该公司的商业房产、土地和车房作抵押担保。评估价值为725.078万元,抵押率为35.86%。抵押物位置较好,变现能力较强,在抵押期间具有升值的潜力,抵押率充足,符合我社抵押条件。
(五).贷后管理的简要情况(要说明近三期对该笔授信业务五级分类的结果):
1.贷后管理情况:
例如:按期进行贷后检查,资产管理规范,经营正常,财务稳定,交易属实。
2.近三期对该笔授信业务五级分类的结果:
例如:2005年二、三季度由县联社认定为关注,2005年4季度认定为关注。存在分类认定权限问题。按照贷款审批的权限予以界定。
3.本次分类理由及结果:
例如:鉴于企业经营正常、所处的市场环境好、销售收入稳定、经营性现金流量充足,负债及或有负债适中,抵押率充足,信誉良好,没有怀疑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本息的理由,故初步认定分类结果为正常类贷款。
(六).如果一个债务人有多笔贷款,则逐笔说明。
三、风险分类分析报告
1落实其他担保或追加资产抵押。
贷款五级分类重新认定紧急通知 篇4
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两种片面思想认识,一定程度影响分类结果。一是部分基层社担心实行五级分类后,不同类别的贷款将按不同比例提取呆账准备金,可能会增大农村信用社的成本支出,影响到利润。二是部分基层社担心准确分类后,不良贷款上升,影响经营业绩,影响当事人职(岗)位,加之五级分类操作较复杂、繁琐、细致,大大增加了信贷员工作量,心理上有抵触情绪。
(二)人员素质亟待提高。贷款五级分类作为一种先进的信贷管理手段,较“四级分类”要求更高,既要求定性分析,也要求定量分析,是建立在对现金流量、财务比率、担保和非财务因素分析等四项分析方法之上的实践性很强的操作体系,其运作中涉及的知识面广、技术难度高,要通过多种手段,获取、评估借款人的财务和非财务状况信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较高的技术含量,要求信贷业务人员有较高的业务综合素质、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敏锐的判断能力。从我社目前情况看,信贷业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从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上还很难正确把握和适应贷款五级分类的要求,对分类程序与方法的理解运用存在一定的偏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贷款五级分类效果和质量。如部分信贷员实际上看不懂企业会计报表,更不知道如何去分析,这对贷款五级分类的有效施行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信息获取渠道不宽,信息资料收集难度大。贷款五级分类要求分类信息多样化,而且非常倚重于财务状况的分析,而从目前我社掌握的信息来源来看,普遍存在借款人财务制度不健全,四大报表不齐,财务信息虚假,信贷人员对政策信息的预见性和敏感性欠缺,特别是农信社主要贷款对象之一的乡村企业和私营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增加了贷款分类分析的难度,影响分类工作进程和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对于点多面广的农户,由于其居住分散,贷款额度小、家庭状况复杂和信息滞后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符合分类要求的信息收集难度大,一定程度影响分类的准确性。
贷款五级分类重新认定紧急通知 篇5
一、基本情况
鄂温克旗信用联社现所辖1个营业部3个信用社(其中营业部1个,农村信用社3个),3个储蓄所,职工总数61人(临时工7人)。截止9月末全辖各项存款余额8406万元,股金余额757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0822万元。
今年4月份,自治区农村信用联社组织在赤峰举办了全区农信社贷款五级分类培训班,在自治区联社和市银监分局指导下,我联社联社三个信用社进行先期试点,并首先组织这三个社的主任、副主任、联社计划信贷科、会计科有关同志,去xx省xx市信用联社参观学习贷款五级分类经验,并将xx经验认真加以总结,回来后在xx三个试点社先期进行具体实施,待取得成功经验再在全辖推广。
二、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
1、为加强贷款五级分类的组织领导,保证xx三个贷款五级分类试点社取得成功经验和全辖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xx信用联社特成立贷款五级分类领导小组,组长由联社党委书记、主任xx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副主任xx和党委成员、副主任xx担任,成员有计划信贷科科长xx、会计科科长xx,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xx,副主任:xx,成员:xx、xx、xx、xx、xx、xx。同时要求各社也成立相应组织,抓紧进行贷款五级分类的前期准备工作。
2、制定xx农信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实施方案。
我们组织有关人员,经过反复推敲,制定了比较切实可行的《xx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实施方案》,把推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分为五个阶段,一是从2月26日至3月10日为学习文件制订方案阶段;二是从3月10日至4月10日为组织试点社具体实施阶段;三是从4月10日至4月15日为组织全辖进行培训阶段;四是从4月15日至5月30日为组织全辖信用社全面推广阶段;五是从6月1日至6月15日为总结验收阶段。
方案对贷款风险分类的核心定义和基本特征、贷款分类标准、贷款风险分类的操作程序、特别规定、担保分析、贷款风险分类的基本资料、管理考核、贷款风险分类的管理、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等都作了详细说明和规定,对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学习培训,提高认识。
为了使全体干部职工切实提高对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的认识,xx信用联社把学习培训、提高认识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一是召开全辖信用社主任、副主任、主管会计工作会议,学习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内蒙银监局《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及何成玉同志主编的《合作金融经营与监管实务》、何广文同志主编的《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与风险管理知识读本》等相关书籍,并要各社干部要认真阅读《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中关于“五级分类“的所有文章,首先使信用社主要负责人认识到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必要性、重要性及重要意义、掌握五级分类的基本知识,提高开展此项工作的认识;二是把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相关知识、文件印发到各社,要求各社组织全体职工进行学习;三是加强集训,统一思想,真正解决“为什么要从四级分类向五级分类转变?”的思想问题。我们把贷款风险四级分类向五级分类转变的宣传材料印发到各社,要求各社组织全员尤其是信贷人员集中学习,真正解决部分干部职工嫌麻烦、思想认识不高的问题。
在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时,我们着重强调、宣传由“四级分类法”向“五级分类法”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四级分类法”主要注重贷款期限,在还款日到来之前的贷款都被视为正常的未发生风险的贷款,贷款到期后未偿还即被视为不良贷款,这并不能真实反映贷款的风险程度,其实在“四级分类法”的正常贷款里,虽然未到期,但部分已出现了问题,有的甚至已形成呆账损失;特别是有的贷款因外部干预在发放时就存在收不回来的可能,已成为事实上的不良贷款;在“四级分类法”的逾期贷款中有的却是安全的,并未发生风险,因为有的贷款期限是与贷户生产周期不同步的,造成暂时的逾期,贷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不存在问题,贷款收回有保证,但按“四级分类法”却划入不良贷款之列。所以“四级分类法”并不能真实反映贷款质量和风险程度。而“五级分类法”可以有效克服上述不足,它按照贷款风险程度进行分类,以借款人的最终偿还能力确定贷款风险,以贷款风险程度为基础划分贷款质量等级。在这种分类方法下,无论贷款是否逾期,只要存在风险,就根据其风险程度将其划分为相应形态,从而可以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贷款的实际价值,为业务经营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因此实行“五级分类法”有其必要性。
2、实行“五级分类法”可以促进贷款风险的及时发现和化解。“五级分类法”要求对每笔贷款进行连续性不间断的监控,整个监控工作覆盖的是从贷款发放到从贷款收回的全过程。无论贷款是否逾期,都要根据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变化随时调整其分类档次,对有问题的贷款及时采取措施催收,使信贷风险能够得到及时防范和化解,同时也增强了信用社对每笔贷款的关注程度。
3、实行“五级分类法”有利于增强信用社呆账核销能力。“五级分类法”既评价贷款的质量,又估价呆账准备金的充足性,按“五级分类”要求,无论贷款是否逾期,只要形成呆账,都要真实地反映在损失类中,对真实的贷款按有关税收政策可以及时得到核销。这种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和核销办法,有利于大大增强农村信用社呆账核销能力,便于及时处臵呆账贷款风险。
4、实行“五级分类法”有利于维护入股社员的利益。农信社是由社员入股组成的合作金融组织,社员与信用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行“五级分类”有助于维护社员利益,它不论贷款是否到期,按风险程度都要真实反映贷款占用形态,对有问题贷款,一旦发现,就及时采取措施救治,使风险得到及时化解,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大规模风险爆发、退出市场时,给入股社员造成的损失。
通过学习宣传,解决了干部职工对实行“五级分类法”认识不清的问题,增强了大家学好“五级分类”知识、搞好具体操作的积极性。
四、组织实施,全面推开。
在解决了组织领导、思想认识和基本操作知识等问题之后,我们从联社计划信贷科、会计科等职能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三个工作组,分别深入xx、xx、xx三个试点社,指导贷款五级分类的试点工作。各工作组到试点社后吃住在社内,并亲自参与五级分类的具体操作,按工作流程一是填写贷款五级分类的认定表,二是根据“认定表”再由认定领导小组审核后调整贷款形态,三是信贷员、会计、微机信贷管理员按日进行核对,四是建立新的贷款档案,包括登记五级分类台账、填制贷款五级分类汇总表、各类认定文本(表)、审批表等,分类归档,统一集中保管。对每一笔贷款的形态归类,工作组都要在详细了解贷户具体的动态情况和与信用社具体管村、管户信贷员认真研究后,才进行登记分类,这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有时加班到晚上10点多钟。工作组的同志与试点社干部职工一道,吃了许多苦,付出了艰苦劳动;联社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也经常深入试点社现场办公。因此在一个月时间内保持保量地完成了三个社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成功经验,为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在xx农村信用社全面推开打下了坚实基础。
试点社取得成功经验后,我们随即组织其它社主任、副主任、坐班主任和主管会计、信贷人员到试点社观摩学习,现场掌握操作程序和技能,取得较好效果。随后各社各自动手进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具体工作,联社有关科室与先期试点社信贷人员组成督导队,对各社进行巡回监督检查和指导,促进和保证了全辖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快速顺利进行。到5月30日,xx家信用社全面完成了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1、素质问题。实行“五级分类”是一种新事物、新业务,而且是一种手续繁琐、对个人主观素质尤其是分辨能力要求很高的新业务,需要对贷款风险等级进行逐笔全面的重新划分,这就对员工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在具体试点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这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个别员工对“五级分类”认识不清。他们认为“五级分类”与“四级分类”没什么区别,“换汤不换药”,而且“特麻烦,一笔贷款要登记更多的账、表,重复劳动太多”等等,因而在具体操作上不够认真仔细,尤其是“五级分类”要对每笔贷款进行动态监测,过去是正常的贷款,现在因贷户出了意外事故或犯了法,这笔贷款已经存在较大风险,要从正常贷款之列转入次级可疑,这就会涉及具体放款人的业务成绩,有的人怕暴露问题,影响个人利益,就不愿进行真实反映,因此推行“五级分类”会遇到员工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是否合格的问题。为了保证“五级分类”法的顺利实施,我们加强了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之充分认识到实行“五级分类”的必要性和意义,从信用社发展大局出发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认真操作,不怕麻烦;加强员工道德教育,使之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减少因道德因素而导致贷款形态划分不准而产生的危害。二是员工业务素质偏低,使“五级分类”的具体实施受到制约。农信社信贷人员普遍学历水平较低,再学习机会少,掌握新知识难度大,且长期身处农村社区,对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掌握不够,在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和欠缺;此外农信社在“五级分类”方面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探讨,信贷人员对“五级分类法”的知识基本上是空白,实施难度较大。我们今后还必须加强员工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的培养,加强培训,切实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2、准确性问题。“五级分类”既要求定性分析,也要求定量分析,由于农信社信贷人员的平均文化水平、观念视野、业务能力、敬业精神等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农信社又是初次推行甚至是初次接触“五级分类法”,分析判断难免出现误差,准确性难保百分之百。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杜绝主观故意,其次要通过对每笔贷款连续的、动态的分析,逐渐提高准确度、真实性,逐步修正技术上、操作上的误差。
3、企业贷款分类难。由于“五级分类法”非常倚重于财务分析,而农信社主要贷款对象之一的乡村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够健全,这给农信社实行五级分类增加了分析难度,也影响了判断的准确性。因此要克服这类困难,除督促和辅导贷款企业健全财务制度、加强对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监测以外,我们对企业负责人的个人品质、信用意识和经营水平、家庭状况进行重点考察,同时控制贷款额度,降低风险集中率。
六、严格验收,科学总结。
1、我们在全辖信用社全部完成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具体业务手续后,要求各社组织人力认真自查一遍,自我验收。随后由联社抽调“五级分类”业务骨干,组成三个验收组,对所辖xx家信用社进行了分片、逐社的认真检查验收,各组以科学的态度写出验收报告,对全辖“五级分类”工作情况进行了客观真实的总结和评价。
2、几点体会:
通过这次贷款风险五级分类试点的实践,我们学到了新知识、树立了新观念,掌握了更前沿更科学的信贷管理模式,收获很大。
第一,更新了信贷管理理念。通过“四级分类”与“五级分类”的比较,我们看到“五级分类法”把对贷款风险的管理由事后变为事前,由静态变为动态,而“四级分类法”只是在贷款逾期后对贷款的风险和质量做出一种被动的事后统计,并不能使信用社在贷款风险发生前就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五级分类法”促使信贷人员从贷款发放之日起就要对自己放出的贷款进行全方位的随时跟踪管理。所以我们认识到贷款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监控和规避,而不是期限划分,这是管理理念的更新;同时管理方法也更趋科学,过去放出贷款即坐等到期收回之日,逾期就作记录,平时对贷户的跟踪监控不够,贷款放出后随机风险、贷户具体情况掌握不够,实行“五级分类”之后,信贷员再也不能在信用社闲坐了,他们必须天天巡视贷户,掌握信息,增强分析判断能力,使信贷管理方法更加细致科学,对信贷人员的素质提高也大有裨益。
第二,掌握了贷款的真实状况。根据xx全辖信用社贷款的分类结果,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贷款余额分别为xxxxx万元、xxxx万元、xxxx万元、xxxx万元、xxxxx万元,占比分别为xx%、x%、x%、x%、xx%,户数分别为xxxxx户、xxx户、xxxx户、xxxxx户、xxxx户。
第三,加强贷前管理成为重点。虽然我们完成了从“四级分类法”向“五级分类法”的转变工作,但不能指望所有信贷管理毕其功于一役,新的分类方法只是信贷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信贷管理是综合的、连续的工作,贷款分类本身不会提高贷款质量,我们必须利用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科学原理和指导意义,发现存量贷款中存在的问题,在最佳时点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处臵,而不会错失良机。同时还要用以指导新增贷款发放工作,在发放前应对贷户经营活动是趋好还是劣化、现金流量是否充足、是以来自哪方面收入为主、现金流量是增加还是减少、担保抵押是否有效等方面作出全面的分析判断,不至造成贷款收回时难度加大。
第四,实行“五级分类”促进内控制度建设。实行“五级分类”促使农信社必须从传统的结果管理转移到过程管理上来,要从内控机制上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一要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明确各级人员、各个环节的岗位职责和审批流程控制的重点。二要建立经常性的稽核审查制度,不断评价、发现和改进信贷流程,实现标本兼治。
七、政策建议
贷款五级分类重新认定紧急通知 篇6
一、请各班通知非新生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周第一天向所在院(系)提交《缓交教育费申请表》A4,需家长、班主任签字。同时需提交《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A4纸复印件。(注:凡欠费的同学(不管是否准备申请贷款)均需先申请缓交教育费,缓交期限为3个月)
二、请各班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周上交非新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汇总学生名单和申请材料(1《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原件B5或16开纸,2《家长承诺书》原件B5或16开纸,3《贷款学生承诺书》原件A4纸, 4《学生证和身份证复印件》B5或16开纸,5《家长户口簿首页和单页复印件》)。
注意事项:
1、需填写材料的要用黑色钢笔或黑色签字笔填。
2、《家庭经济困难证明》需加盖两个级别的章。即村民(或居民)委员会公章和街道办事处(乡镇)或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公章。
3、第4项材料学生证和身份证印在同一页上。
4、第5项材料(如父是户主的,只需印父的首页和单页。如母是户主,则印母的首页和单页。原则上用B5或16开纸印,如果内容较多的(如父母不是户主随爷爷户口的情况,需将爷爷户口本首页、单页及父亲或母亲单页一起印来),可用A4纸,但需印在同一页上。
三、请各班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周完成非新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新认定工作(认定工作为每学年一次),因此,凡申请认定(包括新申请认定和重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非新生均需提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A4纸,新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原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有较大变化(即困难等级有变化)又需重新申请认定困难等级的非新生,还需提交《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A4纸。此表需加盖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章。
电信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体会 篇7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中国加入wto,使金融对外开放的时间表由计划变为现实,中国金融业用时间换空间进入倒计时阶段。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有两大问题亟待解决,否则生存难保:一是充实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二是减少不良资产,提高与外资银行比肩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后者,已成为国内外的共识,并成为国务院今年对国有商业银行下达的第一任务。
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就好比我们银行打一场信贷管理的革命战役。2003年3月中国银监会成立后的首要急务就是在所有金融机构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并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结束双轨制,正式实施五级分类制度。至此,距1993年世界银行对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技术援助并引入贷款风险分类正好十年。五级分类工作推行近一年来,各家商业银行信贷开展的情况如何、效果怎样、还存在什么问题、有何改进对策等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在此我愿意以个人的一点体会与在座的各位专家一起回顾和探讨。
一、商业银行实施贷款五级分类走过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
回顾起来,今天商业银行实施的贷款五级分类,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五级分类取代四级分类,是中国银行业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也是中国银行业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一)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理念的建立和引入阶段(1993年至1997年)我国银行早期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沿袭的是1988年财政部在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即计划经济体制下为财政税收政策服务的分类方法,界定不良资产的标准为期限:即规定贷款本息拖欠超过180天以上的为“逾期”,逾期三年的为“呆滞”,贷款人走死逃亡或经国务院批准的为“呆账”,俗称“一逾两呆”。很显然,在这种以期限为主导的分类方法下,很多贷款只要不到期就被视为正常,银行有更多的空间随意发放贷款或对贷款疏于管理,逾期贷款不积极催收,呆账核销即视为放弃债权。这既不利于商业银行自身发现和控制风险,导致文秘114版权所有收入高估,同时也不利于监管当局从银行外部监控风险,与国际惯例格格不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赖账文化”盛行的制度性根源。
199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贷款通则》,对逾期和呆滞贷款的定义作了调整,例如规定贷款过期一天即为逾期,逾期一年为呆滞,或逾期虽未满一年,但企业停产、项目下马的,也可划为呆滞。但总的来看,《通则》基本上重申了财政当局从税收角度制定的贷款分类方法。此时,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借由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等的技术援助,开始学习和了解以风险为基础的贷款分类方法,将五级分类法引入中国。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工作报告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实行五级分类。
(二)“鸵鸟政策”时期的“清分”试点阶段(1998年至2001年)1998年5月,央行在广东开始“清分”(清理银行资产,为贷款分类做准备)试点,要求广东境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三个月内完成辖区全部金融资产的清理和分类,形成上呈国务院的试点报告,并在次年春天将五级分类法扩展到全系统。这是一场中外非常关注、结果却有虎头蛇尾之感的尝试。三个月后,广东的“清分”试点结果表明,按五级分类计算出的不良资产比例,比“一逾两呆”下的不良资产比例要高近20个百分点。当时的央行无论从认识水平或管理手段上都无法接受这一现实。且意见对峙激烈,大多数人认为五级分类“国际惯例”不符合中国国情,因为中国的商业银行根本没有能力按照五级分类的结果提取准备金;另一部分人支持推行五级分类,讽之曰“买不起药就不看病”。内部的争执使随后出台的各项政策及其执行颇为暧昧和矛盾。后来称这段时期为五级分类的“鸵鸟政策时代”。
1999年7月央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通知》及《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正式启动五级分类工作,要求到2000年底前完成五级分类工作,但国有商业银行的考核、会计处理等均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一切都是按照原来“一逾两呆”的方式在继续进行,五级分类的结果仅仅作为一个统计的参考值。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至今也未实行五级分类。2000年9月,央行发布《关于不良贷款的认定办法》,对原来的“一逾两呆”标准,做了补充和修订,将“一逾两呆”改名为“四级分类法”,从字面上看,和五级分类法的区别不过一级而已,但从管理理念、分析内容和分析方式上二者有着根本区别,不可能通过改良或调整而互相替代。五级分类法“70要以定量分析为基础”,至少需要五至七年积累数据,才能建立一套适用的风险管理系统。如果央行从1998年就开始正式推行五级分类法,到银行业按wto承诺全面开放的2005年,正好还有积累贷款分类数据和风险管理经验的时间,而央行也能够从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指令性、简单化的监管转变为对风险及其损失准备是否充足的监管。事实上整个中国银行业走了弯路,“鸵鸟政策”延缓了中国银行业全面实行贷款风险分类的步伐。
(三)两种分类方法并轨运行阶段(2001年底至2003年)金融改革的路径曲折迂回,方向大体一致,而具体的动力来源则出人意料之外。正在央行发布重申“一逾两呆”规则的《关于不良贷款的认定办法》同时,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明确规定上市和准备上市的银行要对公众披露贷款五级分类结果。贷款分类也就进入了两种分类方法并轨运行的阶段。从1998年开始建设银行等几家大银行陆续在内部使用五级分类法,由于央行的考核标准仍然是“一逾两呆”,商业银行因此要上报两套数据,而且主要按“一逾两呆”上报数字和提取保证金,五级分类的数据只是备案而已,没有监控指标。一方面,商业银行监管负担加重,造成其基层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在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情况下,缺少外部压力的中国商业银行难以自觉严格地实行五级分类法。
民生银行是首家公布贷款五级分类结果的上市银行,被当时舆论认为开“透明上市”之先河。随后的招行、深发行、浦发行也从2001年开始,批露贷款五级分类结果。但这些上市银行毕竟是中国银行业里的一小部分,占据银行资产60以上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此时对完全接受五级分类、决策者对按此披露银行更真实的不良贷款率可能引起的后果,都还心存疑虑。2001年12月央行再次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要求从2002年起,在中国各类银行全面施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实施范围包括国内所有银行,可时隔一年后,农业银行首次公布其不良贷款率为30.07,令人惊讶的是,这仍是一个在“一逾两呆”口径下获得的数据。由此可知,几大银行执行五级分类的情况也并不乐观。
4、五级分类法正式全面实施阶段(2004年1月1日开始)
2003年4月2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正式成立,刘明康主席说银监会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力推所有有信贷业务的机构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并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全面推行与国际接轨的五级分类制度,并取消贷款四级分类制度。银监会下发《通知》要求从2003年底开始停止按“一逾两呆”划分贷款及报送、执行,期限管理只作为银行内部的参考数据,无须上报监管当局。
《通知》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和彻底执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扩大风险分类管理的信贷资产范围至表内和表外所有信贷资产;对贷款逾期天数与贷款风险分类标准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更明确细化的指导性原则,对重组贷款设立至少6个月的观察期。一是把过去试点阶段各方面反应比较有代表性的标准重新明确,如重组贷款、收回的抵债资产、重组贷款的观察期等;二是对商业银行提出制度性、规范性要求;三是针对商业银行执行、落实贷款分类情况的检查;四是配套信用环境建设、商业银行真实的信贷档案管理等政策和制度,《贷款通则》、《商业银行法》、《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也将进行相应修改,为全面实施风险分类管理提供法律支持。
二、五级分类法是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更科学、全过程的管理方法
与四级分类法相比,五级分类方法更能真实全面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状况,具体讲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五级分类方法更能真实的反映贷款的质量。
五级分类法考查的是借款人偿还债务的实际能力。根据人民银行的规定,贷款到期未还,即转入逾期,逾期180天即转入呆滞,形成不良贷款,进入不良贷款就预示着风险和损失。但实际上,逾期不一定存在很大风险,也不能完全表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逾期情况各有不同;同样,未逾期的贷款不能说明就没有风险。前一种情况如去年的债转股走帐:在债转股走帐之前,大部分贷款一逾两呆形态为逾期,甚至呆滞,但实际上这些贷款由于政策性原因,基本不存在风险,划归为不良贷款显然不合适;后一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存在风险的未逾期贷款上,因为有些贷款尽管表面上没有逾期,但事实上借款人已经资不抵债丧失还款能力,或银行用变相展期的方法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如春都集团在去年年底实际已经资不抵债,但其在各家银行的贷款的一逾两呆形态仍然有保持正常的,显然这样的贷款如果仍然列入正常是不合适的。
在2000年,上述的后一种情况就已经引起了人民银行的关注,并出台了不良贷款认定办法,对一逾两呆方法的不足进行补充,其实这种不良贷款认定的方法类似于五级分类方法,较一逾两呆方法更先进的是五级分类方法不仅解决了上述第一种情况,而且对前一种情况中一逾两呆中的不良贷款进行了调整。
(二)五级分类是一个对贷款进行全程动态管理的过程
与一逾两呆方法相比较,五级分类方法的另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对贷款全过程的动态性管理,也就是说,五级分类方法不仅是对信贷资产质量真实反映的评估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动态的贷款管理手段。而一逾两呆方法则仅仅是在到期后反映贷款的形态,是一种事后监督的管理方法,没有对贷款综合情况进行动态评价的过程。五级分类法的贷款动态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每季度分类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将当期的企业情况、贷款情况同上期进行比较,根据变化评估贷款的风险情况;二是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分类材料上,分类材料的收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贷款情况包括企业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的过程;分类材料的涵盖面较贷后管理要广,其内容更加具体、分析更加具有综合性。
(三)五级分类是较一逾两呆更科学的考核方法
人民银行在以往对商业银行是以一逾两呆口径进行考核的,虽然近三年实行的双轨制,但仍然以一逾两呆口径为主。在这个考核过程中,由于一逾两呆以逾期时间进行分类的局限性,使商业银行可以在时间上作文章。如用转贷、展期等手段降低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率,这是一逾两呆方法仅以定量分析所产生的弊病,但五级分类方法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加入定性分析,无实际回收成果的降低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率的手段,在五级分类考核中无用武之地。
三、五级分类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具体分类方法的不同运用情况影响了五级分类的真实性
(一)制度方面存在缺陷。一是分类标准不统一,影响了分类数据的可比性和实用性。由于《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只对五个类别进行了核心定义,其内涵和外延不清晰,损失比例判断存在较大的空间,使各行在认定标准掌握上存在差异,各行不良贷款率的差距不能反映其资产质量的真实差别,不利于银行间的比较和监管当局的统一监管。二是高比例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规定,影响了贷款风险分类的准确性。《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要求商业银行除提取一般准备金以外,还要根据贷款风险程度提取专项准备金和特种准备金,而且准备金的提取要和贷款风险程度相匹配,比率较高,如对可疑、损失类贷款的专项准备金计提比例分别为50和100。目前,工行、农行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按要求计提对银行当年的利润影响较大。部分行为了短期政绩,人为调整贷款的风险类别,使贷款的风险程度不能真实反映。三是部分法规、制度与贷款风险分类制度不匹配,不利于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推行。如《贷款通则》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办法》中不良贷款的判定标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设置等。
(二)五级分类方法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因素不均衡,影响分类结果的质量。
贷款风险分类方法与一逾两呆定量分析方法不同的是其定性的分析判断,而不是单以贷款是否到期评判贷款的风险,这是该方法的优点,但在分类审批认定工作中决定划分级别的因素绝大部分为定性因素,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主观性风险判断容易造成分类结果不准确:
1、目前的贷款风险分类方法中,完全依靠分类人员的主观判断,没有定量指标作为参考,而在实际的分类工作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外部因素影响着分类人员对贷款风险的判断,甚至影响分类人员对贷款级别的划分,极易造成高估或者低估风险。
2、分类结果在不同地域间的贷款分类差异较大。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定量标准,在一个地区分类级别为正常的贷款,用另外一个资产质量较好的地区的贷款风险标准评判,很可能就会被认定为关注类,甚至次级类,这样由于地区之间贷款风险分类标准不同,甚至同一地区不同银行的分类标准不同,很容易出现对贷款风险整体高估或者低估风险现象。主要原因也是由于主观性的因素使不同支行对客户甚至同一客户存在的风险状况判断不一致。
3、不同的经济周期同样也影响着分类的结果。在经济萧条期,大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佳,反之,在经济快速增长期,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好,因此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对贷款的偿还能力会有很大差异。这样判断企业还本付息能力就有较大差异。因为分类人员要摆脱局部环境的影响是比较困难的,出现随着国家或区域经济形势的变化,不自觉改变分类标准的现象。
(三)现行贷款风险分类工作中存在技术性障碍
l、现行计算贷款预期损失比率的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其计算公式中分子项“预计贷款本息损失额”在通常情况下很难确定,除非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否则在我国法律体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决定其损失额度的不确定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有企业领导人的道德风险,有地方司法环境的影响等等。在上述情况下,我们确定的贷款预期损失比率只能是一个主观判断数值,其科学性难以保证。
2、几种类别之间如何明确划分界限。譬如按照人民银行的现行“五级分类”的核心定义,正常类贷款是:“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类贷款是:“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进入正常类和关注类的前体是借款人必须依靠正常营业收入能够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但是“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和“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的显著区别在哪里呢?这是很难把握的,因此必然会出现同一笔贷款,既可以分为“正常”类,又可以分为“关注”类,如何科学确定其分类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难度。
再如,次级类贷款可以有20%(含)以下的损失比率,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区间在大于20%并小于等于90%之间,预期损失比率在90%以上的贷款为损失类,在损失比率无法或难以科学、准确确定的情况下,一笔贷款究竟是次级类还是可疑类贷款,是可疑类还是损失类,是很难把握的。
3、个人类贷款的风险分类问题。近几年,随着国内个人信贷需求的增长,逐渐出现了个人小额抵押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个人耐用品消费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等多个个人类信贷品种,这些贷款的特点是额度不大,但户数多,贷款后管理工作量大,尤其在我国尚未建立个人征信体系、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难判断每笔个人类贷款存在或者潜在的风险,这样给贷款风险分类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个贷笔数多,逐户逐笔按照公司类客户分类方法进行搜集材料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在实际操作中几乎不可能,因此各行基本是将一逾两呆分类中各级别与五级分类中的级别相对应,这种相对应的方式容易产生低估或高估贷款风险的问题。
四、目前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还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亟待改进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少数分支机构还处于应付摸索状态。
五级分类是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新工作,技术性也较强,还需要多个部门参与,在规范管理上有一定难度,需要各级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和关心才能做好。我国商业银行的总行对五级分类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但从目前看,各商业银行下属的一些分支行出现偏差。一是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重经营、轻管理”,着重抓收息、抓盘活、抓保全,轻视了信贷资产的动态监测、风险管理,表现在贷款五级管理推行后,各行的培训、指导、检查工作没有跟上,措施不硬,使基层行产生了可重可轻的思想,把贷款风险分类看成是一件简单的统计报数工作,影响了贷款分类质量。二是企业对银行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不重视,缺乏理解和支持。表现在贷款企业不主动向银行报送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个别企业受利益驱动提供虚假财务报表。三是政府有关部门不够重视,对“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反映平淡,认为是银行的事,宣传、支持不力。
这种“配角”或陪衬情况,与考核导向是大有关系的。一些分支行领导实际上并未重视这项工作,少数单位甚至认为是“软指标”和多此一举的“负担”,没有在这项工作上真正用力。尽管各家商业银行都曾多次强调和进行通报,但因为没有考核压力和激励动力,一些行的工作还处于敷衍应付状态,个别领导对这项工作很少过问,业务部门缺乏专人管理,数据输入、上报不及时,平衡性、准确性较差等。
(三)基层信贷人员数量少,培训少,难以达到岗位素质要求。
目前各商业银行存在的一个通病是基层信贷人员人少、事多、任务重,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五级分类是一个新事物,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不多,尽管从上至下层层都搞了一些培训,但并非人人都搞明白才上岗,未经培训而边干边学的人不少,许多基层信贷人员对分类岗位要求达到的会分析企业现金流量表等技能实际并不具备。此外,由于信贷人员岗位流动较快,部分早期获训人员已换岗或调出,分类工作又有工作量大(每笔业务均要分类)、事务集中、频率快、时间紧等特点,基层信贷人员几乎是超负荷工作,不堪重负的抱怨较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类质量和效率。
这种对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应付现象的突出表现在客户端信息收集和分类依据的基础材料上。自2000年起实行按季上报制度后,对客户经营、财务、还本付息的情况必须进行动态跟踪和采集,但有的分类材料提供的背景数据是前两年的,没有最新信息;有的信息残缺不全,如只有少量财务信息,没有非财务信息;有的干脆将上季度的分类结论直接引用;个别的什么信息都没有,就填一个结论、签个名,而后面的审核人员清一色只盖个名章。总的看来,由于前台客户部门或不够重视,存在对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应付现象,致使现在五级分类的基础材料不过关,导致分类的随意性、偏差性较大。
(四)技术支持手段保障欠有力,影响分类工作时效和真实性。
目前的五级分类工作,尽管各商业银行都建立了相应的指导原则、管理规定、实施办法等制度,但在运用科技手段、提高保障能力和管理技术含量方面还比较欠缺。有些基层行还是手工作业,有的虽然依托了已经开发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类,但由于该系统与会计账务信息统计分属于两条线运行,加之在开发后打的“补丁”较多,导致系统稳定性、严谨性不够,信息传输过程中经常出现漏缺或丢失现象。这种情况致使各商业银行一级分行和总行每抽取一次数据或做一次汇总分析都要花大量时间查询,上下反复传递核对,既影响了效率,也使分析管理人员对数据的完善性、准确性缺乏自信。
(五)贷款风险分类结果的质量还有较大差距
1、对分类核心定义掌握不一致,分类工作质量参差不齐。由于五级分类核心是对借款人还款能力有效性的判断,虽然也有一些定量指标,但依靠经验和定性因素决定形态的成份较大,而大多数基层人员又缺乏严格、规范的培训,在理解上也有偏差,尤其对损失率的估计很难界定清楚和准确,故对不良贷款发生高估或低估的情况还比较多,有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五级分类不良率低于一逾两呆不良率几个百分点,有的则高出很多。从整体上看,工作质量参差不齐,数据详实性令人存疑。
2、贷款风险分类次数过于频繁影响分类质量。按以往按季度进行贷款风险分类中的经验,贷款余额大、户数多的商业银行如果要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分类工作,从上一次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结束到下一次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开始,中间的时间间隔大概在一个月左右,短时间的间隔不仅不利于分类质量,而且增加管理费用的支出。一是贷款风险分类的间隔时间短,借款人的情况变化不大,信贷经营部门处于一种机械性的工作状态,疲于应付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完成,因此分类材料变动不大。二是由于大部分企业的财务报表一般在第二个月的上旬完成,并且有的企业的财务报表为季报,在第下个季度才能够完成,所以贷款风险分类所参考的财务数据信息滞后,不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当期财务情况和存在的风险。三是对大部分经营情况比较稳定的企业和已经形成呆滞的企业来说,由于企业的情况变化不大,甚至没有什么变化,但每次贷款风险分类仍然要对这些客户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再加上频繁的分类,这种费用支出更大。
3、分类工作中所取得的企业财务资料与实际分类时间不相匹配影响贷款风险分类质量。在五级分类工作中,由于每期的分类工作开始时间与财务报表的报告期不能统一,所以在分类工作中,所参考的财务数据不是本期的财务数据,只可能为上一期、甚至上二期的财务数据,这种情况不利于分类工作的动态管理作用的及时性、准确性,致使实际分类目标的经营状况要滞后。
(六)贷款五级分类的实效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分类与管理衔接不紧密,对实际工作的指文秘114版权所有导作用不明显。
主要表现在,一是虽然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已制定了相关管理规定,但大部分规定中只讲了如何分类、上报和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而没有强调如何将分类结果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挂钩,没有把五级分类真正同防范资产风险、改善信贷质量和提高经营效益结合起来。这样五级分类工作就成了一项孤立、临时、阶段性的工作,弱化了新管理办法的功能,故而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分类材料只满足应付上报的需要,而缺乏将分类中发现的客户或管理方面的问题及时反馈到信贷经营或政策制定等部门作为改进工作或决策的参考,更缺乏按贷款风险分类等级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安排。二是缺乏对分类工作的日常管理、监督和维护,忽视了贷款五级分类对商业银行资产的适时监控、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分类质量的高低准确与否与分支行的管理经营业绩好坏没有对应关系,许多人感到不疼不痒,弃之不允,用之不安,出现了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分类经办人员辛辛苦苦做出了分类材料,另一方面管理部门汇总分析上报后就将这些材料“束之高阁“,既形成了资源浪费,也挫伤了分类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三是有的分类程序(如“本级认定、分级审批、逐级上报”)决定了分类数据的滞后性,不能及时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五、商业银行完善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途径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五级分类在贷款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分类工作的认识,以考核压力和激励动力把五级分类工作向前推进。
针对分类工作的认识及分类方法在贷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要从意识上改变商业银行各级管理人员对五级分类工作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消除对五级分类工作的消极应付态度。在这方面,中国银监会要在推行中起到牵头的作用,要时刻关注五级分类方法在各家商业银行的执行情况,根据各家商业银行的实际应用情况,扬长避短,从定义、分类标准上以及在贷款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使五级分类方法更加合理和科学,使各家商业银行真正把五级分类方法作为贷款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从而主动应用五级分类方法,而不是在政策制度下被动的使用。
其次,在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考核中,尽快推出包括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在内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考核体系,切实与经营管理业绩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运用挂起勾来,对超过上下限的商业银行及其高级管理人员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对达到理想值的商业银行及其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以考核压力和激励动力推进五级分类方法的实施。
(二)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加大科技开发力量,将信贷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贷款风险分类的依托。
在人力资源分配上,目前除一些以负债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外,偏重资产业务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基本都存在基层信贷人员人少、事多、任务重、人员素质不高等通病,这种通病已经引起了各商业银行的重视,如中国建设银行已经明确下文要求各级行的信贷人员占比达到15,并且准备实行风险系统垂直管理制度。针对这种情况,各商业银行应该增加基层信贷人员的数量,加强对基层信贷人员培训,提高分类人员的质量,信贷经营人员与风险分类人员相分离,设置专职信贷风险分类人员,保持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的稳定,宣判风险分类档案管理,必要时人民银行可以根据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例、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贷款户数等指标规定一个综合性的人员配备指导意见。
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要运用科技手段、提高保障能力和管理技术含量。目前,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完善的计算机软件的支持下,各类管理和分析数据、信息可以迅速、准确的汇总,由于各商业银行从总行到分行再到支行有很多的层次,如果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持,单纯依靠手工进行五级分类数据的汇总其工作量巨大,且准确性难以保证。目前虽然各商业银行均在不同程度上开发了相应的五级分类支持软件,但汇总数据的完善性、准确性仍不能完全保证,且在实际的应用中,抽取和查询数据的效率不高,系统稳定性和严谨性不够。各商业银行应该加大五级分类支持软件的科技开发力量,在保证系统稳定和严谨的基础上,与会计帐务信息统计相联接,依托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类。
(三)增加贷款五级分类中定量分析的占比,使分类方法更加科学、合理。
从银监会下发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意见看,认定每笔贷款的级别的依据中个人的主观分析,也就是定性分析占比过大,主观分析过大直接的可能是人为因素影响分类结果,不利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评价和考核。建议对贷款风险分类的方法进行一些修改,增加定量指标的占比,使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达到一定的平衡,减少高估或者低估风险的可能性。一方面,在原有定性判断的基础上,增加部分定量分析的指标,从而提高定量分析的占比,对定性判断进行修正。另一方面,将部分具有一定弹性的定性判断标准进行量化,使分类人员在分类工作中主观判断和量化指标相结合,规范和统一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
(四)建议银监会就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在商业银行间进行横向比较,推广好的经验,使商业银行间取长补短。
在以往几年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各商业银行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分类的方法和制度,有的商业银行还开发了自己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甚至相当的完善,成为了贷款风险分类的依托平台,但也有的商业银行在五级分类工作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有些的商业银行机构目前还没有实现微机操作,完全依靠纸制手工作业,这不利于档案管理、数据汇总和信贷信息的查询。这些商业银行间的优势和劣势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各银行间对管理手段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对自身及其它银行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不明确,不利于贷款风险分类方法的发展。在这个方面,银监会可以就此进行横向比较,加强互相学习和行际交流,使商业银行间取长补短。
(五)营造商业银行敢于暴露风险、真实反映贷款风险的环境。一是要转变观念。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要生存就要承担风险。在市场经济中,贷款发生损失是必然的,健全贷款风险分类制度是为了使贷款损失最少。二是商业银行要改进现行降低不良率的单一考核标准,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引导鼓励基层信贷人员全面获取、运用信息,真实反映贷款的风险类别,充分发挥贷款风险分类发现问题和揭示风险的核心作用。三是监管部门要鼓励商业银行敢于对贷款风险进行真实的分类和暴露,在暴露充分、分类真实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各行围绕降低不良贷款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实际成绩。
六、建设银行正积极探索贷款十二级分类工作
(一)推行十二级分类工作的必要性。2001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依靠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度量可能发生的损失,并将损失量与资本充足率挂钩的内部评级法。在银行两维的内部评级体系中,除了要求客户评级与违约概率挂钩外,为避免集中性风险、将贷款风险分类结果和预期损失挂钩,积累相关数据,通过细分贷款收窄预期损失的波幅,更为精确地观察贷款质量变化过程,由此,对贷款风险分类也提出了:正常贷款至少分为6-9级、不良贷款至少分为2级的贷款细分要求。从外部监管要求看,2003年末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也提出了商业银行可以“在保证五级分类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可根据五级分类的基本原理,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确定的风险分类理念,进一步细化风险分类方法。”
按照新巴协议和银监会的要求,针对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正处于重组改制的关键时机,积极研究在五级分类管理基础进行贷款风险十二级分类的可行性,具有前瞻性,将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贷款质量的真实状况,及时足额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率先积累预期损失波动数据,为贷款准确定价、实现优质优价原则;也将提高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推进建立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不断赢得公众的信任和国际社会的认可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二级贷款风险分类的初步思路。国际银行界的风险分类经过了主观判断、打分模板、打分卡、模型四个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信贷资产分类方法,分类工作量大,技术支持手段比较落后。目前,国际先进银行对信贷风险评级大都建立了的二维评级系统,即客户评级和以其为基础的债项评级。商业银行应积极研发信用风险评级系统,为实现风险分类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平台。
商业银行可运用国际先进的计量方法和数量分析软件,对客户的行业风险、区域风险、财务风险、信用记录和基本面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简要地分析评价,将所有的分析评价指标最终量化为客户的违约概率,并按照国际通行的客户评级模式-违约概率将客户风险划分为aaa-d十个等级,确保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客户评级结果具备可比性,同时,避免了由于主观因素所导致的评级结果差异。根据信贷资产的逾期、欠息情况以及期限、发放方式等因素的差异实现债项评级。商业银行根据影响债项分类的定量、定性因素,参照国际标准,可将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细分为十二级,其中正常贷款分为5级,关注贷款分为2级,次级贷款分为2级,可疑贷款分为2级,损失贷款1级。
【贷款五级分类重新认定紧急通知】推荐阅读:
银行贷款五级分类09-01
贷款五级分类操作规程08-18
信用社(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案例分析08-11
五级安全教案总结10-02
五级班级工作计划07-02
不良贷款责任认定报告06-30
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办法08-22
“四级网络、五级监管”实施方案05-18
提前收回贷款通知书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