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办法

2024-08-22

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办法(通用8篇)

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办法 篇1

Xx公司不良借款责任认定及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不良借款责任的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及责任处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 及各。

第三条 及各 分别成立不良借款责任认定小组,按程序对不良借款进行责任认定。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不良借款主要指各 经办的借款,其金额包括不良借款的剩余本金和利息、违约金等。

第二章 责任划分及认定原则

第五条 责任认定原则

(一)对不良借款进行责任认定应遵循尽责免责的原则。

(二)对不良借款进行责任认定应综合分析不良形成原因,确定各业务环节及各经办人应承担的责任及比例。

(三)对于由于重大过失或故意给公司造成损失的不良借款,除按照责任认定处理外,相关责任人还将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四)对于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且情节严重的不良借款,除在公司内部认定责任外,还将通过法务部门维护公司权益。

(五)每笔不良借款的责任人可为1人或者多人。

第六条 调查人员责任

负责调查的人员(包括但不限于 客户经理、风控人员、业务负责人、副总经理、总经理)根据该项目在业务调查环节的过失程度承担相应的责任比例。

(一)客户经理、、业务负责人、风控人员对收集的借款主体及其重要关联人(包括作为借款人及保证人的自然人、法人)影响评审决策的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全面性、有效性负责。

(二)副总经理、总经理对 客户经理、风控人员、业务负责人是否按要求进行调查负责,承担日常管理及风险管控责任。

(三)金融事业部负责人对借款项目的调查环节承担全面的管理责任。

第七条 审查人员责任

审查人员(初审岗、风控人员)对借款主体及重要关联人的合规性及合法性、重要数据的准确性、资料及数据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负责,需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疑点进行风险提示,并对借款方案做出建议。

第八条 审批人员责任

(一)各级审批人员(包含 评审委员会成员、评审委员会成员),对借款决策、方案设计、风险控制措施等负责。审批人员应当充分考虑审查人员的风险提示,并设计相应方案控制风险。

(二)经过评审会批准的借款在决策、方案设计、风险控制措施上出现偏差的,评审委员会成员应承担相应责任,但明确提出正确意见的评审会成员可以免责。

(三)对于有管理责任的有权审批人(副总经理、总经理、风控经理、风控副总),承担评审方面的责任。

备注: 评审工作至少由一名 风控人员、一名 副总经理及一名 总经理参加; 评审工作至少由两名风控人员及一名风控经理参加。

第九条 签约人员、标的发布人员责任

签约人员(借款项目的当事客户经理、当事审核人员及行政或前台)对签约的合规性操作负责,标的发布人员对所发布标的正确操作负责。

第十条 贷后管理、档案管理责任

客户经理、风控人员应对贷后管理的合规性、及时性以及到期或逾期借款的还款提醒、催收或资产保全负责。

第十一条 责任比例 责任认定具体标准参照《不良借款责任认定标准明细》(详见附件表)。除因不可抗力(如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或外部政策调整(包括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等)导致项目发生不良外,原则上:

(一)首次借款放款后前3个月内开始出现连续逾期,或周转类借款第一次提醒后逾期,最后导致的不良借款,客户经理、业务负责人、风控人员、副总经理的责任比例总和至少为80%,(二)首次借款第4到6个月开始出现连续逾期,或周转类借款第2次及以后提款后逾期、续贷放款后前3个月开始出现连续逾期,最后导致的不良借款,客户经理、业务负责人、风控人员、副总经理的责任比例总和至少为50%。

(三)首次借款第7至9个月开始连续出现逾期,续贷放款后第4到6个月开始出现连续逾期,最后导致的不良借款,客户经理、业务负责人、风控人员、副总经理的责任比例总和至少为30%。

第十二条 不良借款清收责任

不良借款的 客户经理、业务负责人、风控人员、副总经理、总经理,对不良借款的清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并不是因为根据本办法认定其不承担责任而免除,也不因为不良借款移交资产保全部门或专职清收、保全人员而减少。

第三章 责任认定程序

第十三条 责任认定时间

对不良借款就及时进行责任认定。为确保责任认定调查的充分性和完整性,原则上,责任认定需在借款业务进入逾期状态60天至90天(含)内进行。不良借款在逾期60天内化解的业务,可不进行责任认定。

第十四条 不良责任认定小组组成及责任认定流程

(一)不良借款责任认定小组负责各项借款业务的不良责任认定,由 客户经理、业务负责人、风控人员、副总经理、总经理或专职清收、保全人员组成,由 总经理担任组长。不良借款责任认定小组为非常设机构,各 可根据实际情况临时召集,也可邀请区域内其它 相关人员参与。各 在认定责任后将结论上报到金融事业部。

(二)金融事业部负责对各 不良借款责任认定的结论进行复核,复核小组由金融事业部人员组成,由金融事业部负责人担任组长,并将复核结果提交到 风控中心。

(三)风控中心负责对金融事业部提交的不良借款责任认定结果进行最终审核,由风控中心分管副总、风控经理以及审计部、财务部、行政人事部、法务部人员组成,由风控中心分管副总担任组长。

(四)各级不良借款责任认定小组,应指定专人担任不良借款责任认定小组书记员,负责安排会议时间、召集会议、汇总信息和起草文件。

第十五条 责任认定流程

各级不良借款责任认定小组在对不良借款进行责任认定时,应当调阅借款相关资料,包括调查报告、评审资料、放款、贷后及清收有关资料,约谈借款相关人员,对借款项目进行复盘,邀请相关人员参加责任认定会,听取其对借款项目责任的意见。责任认定小组应该客观分析借款项目风险成因,合理确定借款项目责任类别、责任人及所应承担的责任比例,并在 贷业务 系统下载并完成(不良借款责任认定书)。责任认定小组人员如果参与了某个不良借款项目,任可发表对借款项目责任意见,但应主动回避最后的责任认定。

第十六条 不良借款责任认定程序

(一)在借款逾期60天后,风控中心向各 总经理发起责任认定申请,并在 贷业务 系统发起责任认定流程。总经理接到申请后,对所涉不良借款项目所有资料按本办法第二章所列责任划分标准进行仔细审查。

(二)不良借款责任认定小组召开不良借款责任认定会进行责任认定,完成(不良借款责任认定书),并报金融事业部及 风控中心签署意见。

第十七条 复议程序

相关责任人员若对责任认定意见有异议,应在收到责任认定结果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风控中心提交书面复议申请,同时提交支持复议理由的证明资料。风控中心在收到复议申请后10个工作日内召开再次认定会,做出最终认定。

第四章 不良借款责任处理

第十八条 借款项目出现逾期或不良后,应首先按各业务条线相关制度对 客户经理、业务负责人、风控人员等的提成/绩效进行扣缴。本办法的责任处理指在扣缴业务提成/绩效之外的处理。第十九条 对于 客户经理、业务负责人、风控人员等,不良借款责任的处理主要包括扣缴风险责任金、计入逾期借款率及其它非经济处罚。

(一)客户经理、业务负责人、风控人员等应按被认定的责任比例,在责任认定次月从其风险准备金中扣缴风险责任金:

风险责任金=借款项目总业务提成×不良余额/放款金额×责任比例×2 单一责任人存在违反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的情形(参照《不良借款责任认定标准明细》,责任比例为91%至100%)时,根据情节轻重及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上述风险责任金计算公式中的系数“2”最高可上浮至10.单个不良借款项目存在多个 客户经理时,按照其业务提成的比例(以合计100%计算)分担风险责任金。

原则上,业务负责人按照 客户经理所扣缴风险责任金的30%,在责任认定次月扣缴风险责任金。

(二)如果相关责任人员的在调查环节承担两个或以上角色时,只按照担责比例最高的角色承担责任、扣缴风险责任金。

(三)完成责任认定的不良借款,在计算月度或季度业务绩效时,不再纳入相关人员的逾期借款池。但在进行员工及部门的不良率统计或涉及到不良率的排名或其他考核时仍按全部不良借款金额计算(已经完成核销的、完全无责的可以排除在外),不按其责任承担比例进行折扣。

(四)对不良借款相关责任人员,除经济处罚措施外,公司还将视其责任大小、过错程度给予通报批评、待岗、降职、劝退或开除等非经济方式处罚。对于违反法律规定且情节严重的,还将通过司法部门维护公司权益。

第二十条 副总经理及总经理原则上按照 客户经理所承担比例的10%承担管理责任。不良借款责任的处理包括根据责任认定比例和不良余额纳入年终考核范畴(不良余额×责任比例),同时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待岗、降职、劝退或开除等非经济方式处罚。对于违反法律规定且情节严重的,还将通过司法部门维护公司权益。

第二十二条 风控中心负责在次年年初对上一年的不良责任认定结果数据进行统计,供相关部门使用。

第二十三条 对于由于重大过失或故意给公司造成损失的,除按照上述规定处理外,相关责任人还应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 风控中心制定和修改及解释。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以往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办法 篇2

一、委托贷款的基本内容

(一) 含义

贷款种类可分为自营贷款、委托贷款和特定贷款。其中委托贷款系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从而可以看出,委托人的义务为提供贷款资金,确定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承担贷款风险等。委托人的权利为收回贷款,并取得相应的孳息;受托人的义务为代为发放贷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贷款,受托人的权利为收取手续费。

(二) 背景

委托贷款系典型的民间借贷,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向来对资本市场进行严格监管,企业间资金拆借更是被法律所禁止。为了调剂企业间资金的余缺,发挥资本的最大效应,也为了引导委托贷款的良性发展,将其纳入金融监管,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贷款通则》对委托贷款事项及时做出了明确规定。委托贷款一方面拓宽了资金盈余企业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拓宽了资金短缺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增加了银行的中间业务,又使得职能部门能及时进行监管。正是因为具备四方共赢的特征,所以近年来委托贷款发展迅猛。

(三)性质

1.业务方面

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统计制度》(银发〔2003〕 25号)及银监会《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委托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业务。由此可以看出,委托贷款业务属于表外业务,商业银行与委托贷款业务相关主体通过合同约定各方权利义务,履行相应职责,收取代理手续费,不承担信用风险。

2.法律方面

代理可分为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直接代理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间接代理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间接承担民事责任。两者区别如下:

第一,直接代理中代理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间接代理中代理人则是以自己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直接代理中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间接代理中法律后果直接作用于代理人,间接转给被代理人。

第三,直接代理的内容约束代理人与第三人;间接代理的内容则约束代理人、被代理人与第三人。

第四,直接代理的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间接代理的法律依据是《合同法》。

根据第三人在与受托人签约时是否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存在代理关系,间接代理又可分为显名的间接代理与隐名的间接代理。显名的间接代理其法律依据是《合同法》第四百零二条,该条规定: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

在委托贷款中,不管是委托合同与借款合同分别签署的模式,还是委托人、受托人和借款人三方共同签订委托贷款合同的模式,其实质都是显名的间接代理,适用《合同法》第四百零二条的规定。

二、委托贷款的法律关系

实务中,委托贷款有双方协议模式,即委托人与受托人(贷款人)签订委托合同,贷款人与借款人签订的借款合同;也有三方协议模式,即委托人、贷款人和借款人共同签订的委托贷款合同。无论是何种模式,委托贷款中都存在三种法律关系,即委托人与受托人(贷款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贷款人(受托人)与借款人之间的借款关系,还有委托人、贷款人(受托人)、借款人三方的委托贷款合同关系。

三、委托贷款中债权人认定

(一)关于委托贷款中债权人认定的几种观点

关于委托贷款债权人认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受托人是债权人。其主要理由为:其一,根据诉讼地位认定债权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委托贷款协议纠纷诉讼主体资格的批复》(法复〔1996〕6 号,以下简称《批复》)的相关规定,委托贷款协议履行过程中,若产生纠纷,委托人不能直接起诉借款人,而贷款人(受托人)则可以直接起诉借款人,由此认为委托人不是债权人,贷款人(受托人)才是债权人。其二,根据《贷款通则》的精神认定债权人。根据《贷款通则》的相关规定,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因此,非金融机构不能成为借贷业务的债权人。

(二)评议

1.基于《批复》规定认定债权人并不科学

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山东鑫海投资有限公司、齐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城西支行与山东启德置业有限公司的其他委托合同纠纷申请再审民事裁定书》中明确,委托贷款中的诉讼主体适用《合同法》第四百零二条规定,而并未提《批复》的相关规定。这表明,在《合同法》出台后,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委托贷款诉讼主体的认定应适用《合同法》。

2.贷款人不等同于债权人

根据《贷款通则》的相关规定,贷款人系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经营贷款业务的中资金融机构。它所体现的是对贷款人的行业要求,更多体现着行政监管,并不是法律意义的概念。债权人系债务人的对称,债的主体之一,在债的关系中,有要求他的债务人实施一定行为或者不实施一定行为的权利的人。由此可见,债权人是一个典型的法律概念。因此,贷款人不等同于债权人。

(三)委托贷款中债权人应为委托人

1.从代理权性质来看

委托贷款中受托人的代理实质就是显名的间接代理,应适用《合同法》关于间接代理的相关规定,委托人为债权人,这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判例中已经明确。

2.从权利义务一致原则来看

贷款债权中,债权人最基本的义务是提供贷款资金,最基本的权利是收回本息。委托贷款中,贷款资金由委托人提供,本息由委托人收回,贷款人(受托人)只有协助收回贷款的义务及收取手续费用的权利。

3.从委托贷款初衷来看

委托贷款制度设立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引导民间资金纳入金融监管体系,有利于国家货币政策的顺利贯彻和执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认定委托人为债权人并不影响金融监管部门调取相关数据信息,不影响宏观调控。

4.从财产归属来看

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属于委托人,在委托人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不在贷款人(受托人)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属于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

5.从委托贷款良性发展来看

委托贷款一方面拓宽了资金盈余企业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拓宽了资金短缺企业的融资渠道,使得资金短缺企业有机会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认定委托人为债权人,确保了其法律地位,可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有利于委托贷款的良性发展。

四、委托贷款中房屋抵押权登记

(一)目前的几种做法

各地房屋登记机构对委托贷款抵押登记有以下做法:

第一,以委托人为抵押权人进行登记。

第二,以受托人(贷款人)为抵押权人进行登记,这也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

第三,既以委托人为抵押权人,又以受托人(贷款人)为抵押权人进行登记。委托贷款大致可分为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和商业委托贷款。许多房屋登记机构在办理该两类委托业务时进行区别对待,即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的抵押权人登记为委托人公积金中心,商业委托贷款的抵押权人登记为受托人金融机构。

(二)以债权人认定为核心进行抵押权登记

担保情状下“骗取”贷款的认定 篇3

内容摘要:出卖方为拓展业务自愿为买受人提供担保,促成买受人向银行贷款时,如果买受人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出卖方不承担担保责任,从而致使银行到期债务不能受偿的,对买受人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关键词:合同诈骗 骗取贷款 因果关系

[基本案情]2013年10月,犯罪嫌疑人贾某为购买汽车,与西安市某区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信用社”)及西安某汽车贸易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汽车销售公司”)签订了三方《个人汽车按揭贷款合同》和《车辆抵押合同》。合同约定以贾某贷款购买的汽车为抵押,同时由汽车销售公司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向信用社贷款84万元(信用社贷款金额是购车款的70%),贾某每月向信用社支付月供。自2014年9月始,贾某一直未按照合同约定缴纳月供(期间由汽车销售公司代为支付购车贷款)且处于失联状态,至今累计拖欠信用社本息金额61万余元(其中汽车销售公司垫付23万余元)。后贾某被抓获归案,但汽车去向不明(无法追回),且贾某提供给信用社和汽车服务公司的房产证、收入证明、公司工商登记资料等证明文件均系伪造。

一、司法实务分歧

关于本案定性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贾某构成合同诈骗罪。理由是:贾某提供的虚假房产证明等文件,导致汽车销售公司产生贾某资信状况良好的认识错误,因而基于认识错误为其提供了连带担保,贾某取得贷款并依约偿还部分贷款之后,为逃避剩余信用社贷款而失联并违约私自处理汽车。汽车销售公司依约承担担保责任后,贾某与信用社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化为贾某与汽车销售公司的债权债务关系,因而应构成合同诈骗罪。

第二种观点认为贾某构成贷款诈骗罪。理由是:贾某以欺诈的方式向信用社申请贷款,虽然有汽车销售公司做担保,但其行为侵害的是信用社的信贷管理制度,并将信用社贷款所有权置于风险以下,构成贷款诈骗罪。信用社基于担保合同产生的连带债权而向汽车销售公司追偿来弥补自己的损失,是事后的自我救济行为,不影响定罪量刑。[1]

第三种观点认为,贾某构成骗取贷款罪。理由是:贾某被抓获时,银行的按揭贷款自2014年9月开始一直没有归还,按揭贷款的每月还款期限已超期,而现有的证据材料证明贾某申请贷款时有虚构事实的行为,事实上也造成了信用社的损失,因而只能认定为骗取贷款罪。

二、关于骗取贷款罪的分析

我们认为,本案不构成骗取贷款罪,理由如下:

(一)信用社的损失无法确定

根据《物权法》、《担保法解释》的相关规定,既有债务人提供“物保”又有第三人提供“人保”的情况下,应先就债务人提供的物保实现担保物权,债权不能完全受偿的,可要求第三人承担担保责任,但无论是“物保”还是“人保”,都是对全部债务的担保。具体到本案,信用社的到期债权可以向贾某和汽车销售公司追索,虽然行为人贾某目前已丧失清偿能力且抵押物已灭失,但是信用社享有的担保债权依然存在,汽车销售公司仍然应当承担全部债务担保责任。信用社在未完全行使民事救济手段的情况下,其具体损失数额无法确定,单纯以行为人贾某2014年9月之后所欠贷款为损失依据,无疑是混淆了骗取贷款罪构成要件所要求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民事纠纷中的经济损失。在无法确定具体损失数额的情况下,骗取贷款罪的构成要件缺失,因而不能认定贾某构成骗取贷款罪。

(二)因果关系难以认定

骗取贷款罪要求行为人采取欺骗手段获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进而导致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产生损失。换言之,行为人采取的欺骗手段是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直接依据,因而使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丧失了对贷款风险的控制,使贷款处于风险之中,最后产生了损害结果。欺骗手段和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并由此产生损失之间必须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本案中,贾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行为与信用社目前所受损失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信用社目前的债权没有全部实现,一方面是行为人贾某违反合同约定擅自处理抵押物,致使抵押物灭失,从而影响了信用社抵押权的实现;另一方面是信用社没有完全采取救济手段实现担保债权造成的。但汽车的抵押是真实存在的,汽车销售公司的担保责任也是真实有效的,因而并不存在信用社“受骗”进而“受损”的逻辑关系。行为人贾某提供的虚假证明文件并非信用社目前无法实现债权的“因”,信用社受损也并非贾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果”,无法认定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三)与本罪保护的法益不符

骗取贷款罪系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六)》第10条的新增条款。之所以增设本罪,是因为上世纪初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贷款管理秩序并不完善,一些单位和个人经常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危害金融安全,而如果想通过贷款诈骗罪对该种行为进行规制,证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又存在极大困难。同时,由于单位不能成为贷款诈骗罪的主体,因而逃避了刑法的规制。[2]因此,立法机关在保留贷款诈骗罪的同时,增设本罪,以有效地惩治和遏制这类犯罪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安全。

由此可见,骗取贷款罪保护的法益是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的资金安全,正常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这也是设置该罪的立法本意。通过民事法律关系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信用社并非本案的损害承担者,其民事权利仍有救济的途径,甚至可以完全受偿而导致债权债务关系的消灭。在此意义上,认定贾某的行为构成骗取贷款罪不仅是对本罪法益的理解错误,也有违立法目的。

三、本案构成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和贷款诈骗罪都属于特殊类型的诈骗,与诈骗罪属于法条竞合的关系,因而也应符合一般诈骗罪的构造,即行为人实施诈骗行为,因而导致被害人(合同当事人、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产生认识错误,被害人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物,行为人或者第三人获利,金融机构或者合同当事人遭受损失。[3]

(一)基于法理的分析

1.欺诈手段的评价

一般来说,可以将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分为记述性的构成要件要素和规范性的构成要件要素,前者不需进行价值判断,只需根据对于事实本身的认识就能够确定,而后者则必须依靠一定的法律评价、文化评价、道德评价等方面的规范、价值的判断才能最后确定的构成要件要素。[4]按照上述分类,“欺诈”无疑是犯罪构成中规范性的构成要件要素,因而必须进行价值判断,也正是因为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所以同一行为在不同罪名中的评价可能完全不同。本案中,行为人贾某采取的“欺诈手段”只有一个,即向信用社和汽车服务公司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该行为能否被评价为贷款诈骗罪或者合同诈骗罪中的“欺诈行为”?

我们认为,贾某的行为不构成贷款诈骗罪中的“欺诈行为”。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必须能够引起实害结果或者引起实害结果发生的风险。贷款诈骗罪中的法定行为方式无不潜在释放着同一信号,即行为人的“欺诈行为”能够直接导致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本案中,贾某提供的房产证明、工商登记等证明文件只是申请贷款的形式条件,其作用只是贷款申请人的身份证明,而非申请贷款提供的担保。否则,信用社工作人员不可能仅仅进行形式审查,更不可能据此向贾某发放贷款。事实上,要求贷款人提供担保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通常做法。信用社发放贷款的直接依据还是贾某提供的汽车抵押和汽车销售公司的担保。而且,通过前文论述,信用社目前的损失也非该行为造成的。因此,贾某的行为既没有造成信用社的损失,也没有引起信用社财产损失的风险,不能被评价为贷款诈骗罪中的欺骗行为。

然而,对于汽车销售公司而言,贾某提供的虚假房产证明等资料,是汽车销售公司愿意为其提供担保的直接依据,该行为欺骗了汽车销售公司,致使汽车销售公司的财产处于风险状态,因此贾某的行为应当被评价为合同诈骗的欺诈行为而非贷款诈骗的欺诈行为。

2.信用社或者汽车销售公司产生认识错误

由于贾某的行为不能被评价为贷款诈骗罪的欺诈行为,也不是发放贷款的直接依据,因而信用社就不可能基于贾某提供的虚假房产证明而产生认识错误进而发放贷款。汽车销售公司则与此相反,其为贾某提供担保并没有其他风险评估的渠道和途径,贾某提供的虚假房产证明等文件是汽车销售公司愿意为贾某提供担保的唯一根据。正是由于贾某提供的虚假证明文件才导致汽车销售公司产生了贾某资信状况良好、有偿债能力的错误认识。

3.信用社或者汽车销售公司是否处分财物

贾某的行为对信用社来说既不是欺诈行为,信用社也不会产生刑法意义上的认识错误,信用社发放贷款的依据是贾某提供的汽车抵押和汽车销售公司提供的担保,而汽车的抵押和汽车销售公司提供的担保都是真实有效的,因而信用社并没有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物。

汽车销售公司则不同,由于相信贾某提供的虚假房产证明等文件,汽车销售公司产生了贾某还债能力良好的错误认识,为贾某提供了担保,并在贾某未按时缴纳月供的情况下,承担保证责任,汽车销售公司承担保证责任并代为清偿部分信用社贷款的行为就是基于认识错误而处分财产的行为。

4.损失承担者的确定

表面上看,信用社的到期债务没有实现受偿,受损的是信用社,但实际上信用社仍可要求汽车销售公司承担保证责任以实现债权。而汽车销售公司在承担之后,享有向贾某追偿的权利,但贾某丧失清偿能力,汽车销售公司成为了损失的最终承担者。

(二)基于法律的分析

1.“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非法占有目的”是合同诈骗罪和贷款诈骗罪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在认定合同诈骗罪中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时,除行为人采取欺骗手段外,还应着重考虑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后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行动、对取得财物的处置情况等方面因素。一般来说,如果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而与对方签订合同、签订合同后没有实际履行合同的行为或者将取得的财物用于个人消费、挥霍,或者进行风险投资、违法犯罪活动,或者携款潜逃、隐匿财物的,应认为有非法占有目的。

本案中,贾某为使汽车销售公司提供担保,提供了虚假房产证、工商登记等虚假证明文件,导致汽车销售错误的相信贾某有良好的资产,为其提供了担保。而贾某在还贷一段时间之后,为了躲避债务而隐匿潜逃,致使汽车销售公司承担担保责任,可以认定其有非法占有汽车销售公司财产的目的。

相反,认定贾某有非法占有信用社财产的目的则缺乏相关证据。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厅编著的《刑事案件审查逮捕指引》的要求,对“非法占有目的”的证据审查,要着重查清四个方面:一是申请贷款时有无偿还能力。即着重考量行为人申请贷款时的财物状况以及对偿还能力的认识程度,如果行为人贷款时就明显资不抵债,没有盈利偿还能力或者有能力偿还而抽逃、转移、隐匿财产拒不返还、逃避还款的,则可推定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二是担保情况。要着重审查行为人提供的担保是否真实、是否有权属争议、是否重复抵押、质押,估值是否准确等;三是贷款去向。一般认为,贷款项目必须用于特定的贷款用途,或者即使没有用于规定的贷款项目也应当是用于合法的盈利性经营,而如果用于个人挥霍、消费或者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则一般可以推定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四是审查还款行为。在贷款到期后,行为人是否承诺还款,或者有筹资还款的行为以及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如果没有,或者虽然承诺还款,但是通过借新还旧、以贷还贷、以贷养贷,造成恶性资产循环,或者取得贷款后隐匿潜逃、避而不见、转移资产,拒不还款的,可推定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5]

本案中,上述推定“非法占有目的”的四项依据,贾某并不符合。第一,犯罪嫌疑人贾某与信用社签订的贷款合同为分期贷款,每期的还款金额为2万余元,且贾某一直在从事商业经营,因而很难认定贾某申请贷款时便不具有盈利偿还能力。虽然贾某供述将车辆抵押给别人(公安机关按照贾某的供述查找车辆仍未查明车辆去向),但是抵押所获款项的用途并未查清,因而不能简单认定贾某有偿还能力而隐匿转移财产。第二,犯罪嫌疑人贾某用车辆提供抵押,并由信用社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物保和人保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不存在重复抵押、担保物价值评估错误等情况。第三,犯罪嫌疑人贾某从银行所贷款项,确实用于购车和支付汽车销售公司的佣金,并没有用于私人挥霍或者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第四,前期犯罪嫌疑人贾某一直在按期还款,到2014年9月才开始停止支付,在此期间汽车销售公司也一直在承担担保责任,向信用社按期足额还贷。因此,并无相关证据证明贾某有非法将信用社贷款占为己有的目的,因而缺少构成贷款诈骗罪的主观方面要件。

2.行为方式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法定行为方式有以下五种: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或者履行合同的;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总的来说,不论是何种行为方式,都是以合同的形式、用欺骗的手段将对方当事人的财产非法占为己有。我们认为,非法占有的形式可以分为积极的非法占有(非法占有对方财物)和消极的非法占有(使对方承担己方应承担财产性义务)两种。

本案中,房产证明、收入证明等证明文件,是汽车销售公司承担保证责任之后追偿的核心保障和提供担保的主要依据,贾某伪造以上证明文件,致使汽车销售公司承担保证责任之后无法根据该证明文件实现追偿权利,属于消极的非法占有。因此,贾某的行为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事实上,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提供虚假证明文件骗取担保人的信任,以申请贷款的方式获得银行资金后,自己没有偿还贷款的能力,而由担保人代为偿还部分或者全部贷款的情况屡有发生,部分司法判例中将此种行为认定为合同诈骗罪。因为从犯罪对象上看,行为人通过向银行贷款的方式骗取担保人财产的行为,表面看是骗取银行的贷款,实际侵害的是担保人的财产权益,犯罪对象并非银行贷款而是担保合同一方当事人的财产。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确保所贷出的款项安全可靠,往往会要求贷款人申请贷款时提供必要的担保。担保人作为借款合同中的第三人,在借贷人不能偿还贷款本息时负责偿还贷款。行为人虚构事实骗取银行与担保人的信任,非法占有钱款后,银行可依据担保合同从担保人处获取担保,担保人则是银行债务的实际承担者,受侵害的往往是担保人。即使担保人因某种客观原因如破产等情况导致无法承担担保责任,银行的债权无法实现从而权益受到实际侵害,但只要担保人与银行之间所订立的担保合同具有法律效力,银行与担保人之间就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法律关系的最终落脚点和行为侵害的对象就应认定为担保人而非银行。[6]

综上所述,行为人贾某为购买汽车,提供虚假的房产证明、工商登记等资料,骗取汽车销售公司的担保,获取信用社贷款。购车之后,虽按时还款近一年时间,但在自己资产不能偿还信用社贷款之时,置汽车销售公司财产予不顾,隐匿潜逃,致使汽车销售公司承担担保责任。由于行为人贾某丧失清偿能力,导致汽车销售公司无法追偿,因而构成合同诈骗罪。

注释:

[1]李鹏飞:《有担保情形下骗取银行贷款应定何罪》,载《人民检察》2015年第6期。

[2]高铭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完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85页。

[3]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706页。

[4]王政勋:《犯罪论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页。

[5]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厅:《刑事案件审查逮捕指引》,中国检察出版社2015年版,第137—139页。

贵州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办法 篇4

(2009年11月25日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发文)

第一条

为明确引发地质灾害责任,依法对地质灾害实施治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三十五条“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责任单位由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后认定。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责任认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引发地质灾害责任认定,是指对在边坡开挖、地下洞室掘进、弃渣、爆破、抽汲地下水和矿山开采,水库、电站施工等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中,引发地质灾害责任的认定工作。

第三条

地质灾害责任的认定由申请人按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申请书》(格式文本附后);

(二)与认定有关的其他资料。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收到申请后,应当在1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给予答复。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四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申请人申请认定的内容,组织具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资质的单位(以下称鉴定单位)进行地质灾害成因分析论证后认定。鉴定单位按下列资质等级规定承接分析论证工作,并对成因分析论证结论负责:

(一)特大型: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受威胁人数1000人以上或者预估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接;

(二)大、中型:死亡3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受威胁人数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者预估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由具有甲、乙级资质的单位承接;

(三)小型: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受威胁人数100人以下或者预估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由具有甲、乙、丙级资质的单位承接。

第五条

引发地质灾害的责任,由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进行成

分析论证后认定;跨行政区域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进行成因分析论证后认定。对情况特殊的,可由下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向省国土资源厅提出申请,由省国土资源厅直接组织进行成因分析论证后认定。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委托下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地质灾害责任的成因分析论证认定。

第六条

组织成因分析论证工作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与鉴定单位签订成因分析论证合同书(格式文本附后)。成因分析论证工作费用按成因分析论证合同书签定的金额,由组织论证工作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垫付,也可协调认定申请人或被认定人垫付。引发责任认定清楚后,工作费用按引发原因确定支付人。属自然原因引发的,由地质灾害所在地人民政府出资;属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由引发地质灾害的责任人承担。

第七条

鉴定单位应本着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开展实地的广泛调查,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提交《贵州省×××地质灾害成因分析论证报告》。

分析论证报告必须有明确的地质灾害成因判别及直接引发地质灾害因素的结论。成因分析论证报告应包含下列内容:

(一)分析论证方法和资料收集。要求对现场调查方法,调查和收集的资料进行评价,确定正确的分析论证依据。

(二)地质灾害特征。要求阐述发生地点、时间、威胁对象、范围及类型、特征要素、发展变化等情况;

(三)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分析。要求论据充分,分析合理,主因明确;

(四)成因分析论证结论。要求准确、清晰、简明;责任主体明确;严禁出现“可能”、“推测”等类似的不确定性用词。

第八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根据成因分析论证结论作出责任认定,向被认定人下发《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告知书》(格式文本附后)附《成因分析论证报告》。当责任人拒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对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不予治理时,组织成因分析论证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罚。

第九条 被认定人对引发地质灾害责任有异议的,在收到告知书起的60日内,可向下发告知书的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被认定人申请行政复议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行政复议申请书》(格式文本附后);

(二)《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告知书》

(三)《贵州省×××地质灾害成因分析论证报告》 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收到行政复议申请起的1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给予答复。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行政复议时,应从贵州国土资源专家库中选择不少于3人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成因分析论证报告进行审查。专家组审查费用由申请复议人承担。

专家组审查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将专家组人员及有关情况书面告知复议申请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复议申请人及利害关系人应在5日内给出书面回复,对认为专家组成员与有关当事人有利害关系要求回避且理由正当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予采纳,并重新选择专家;不予采纳的,应书面告知当事人。(复议专家组成员需要得到复议人的认可,5日内)

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收到专家组对成因分析论证报告的审查结论后,应当将审查结论分送复议申请人及利害关系人。复议申请人及利害关系人对审查结论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审查结论起10日内提出书面意见,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通知专家组在10日内就有关情况作出书面说明,并作出复议结论。仍有异议的,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二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专家组对成因分析论证报告的审查结论,在2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结论,给行政复议申请人下达《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行政复议结论书》(格式文本附后)。

第十三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组织成因分析论证认定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鉴定单位在成因分析论证和专家在成因分析论证报告审查中,因收受他人钱财,弄虚作假,偏袒一方,情节严重的,对鉴定单位给予资质降级,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吊销资质证书;对审查专家,取消审查专家资格。

第十四条

受人民法院委托进行责任认定的,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申请书》、《贵州省地质灾害成因分析技术论证合同书》、《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告知书》、《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复议申请书》、《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行政复议结论书》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印制。

第十六条

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办法 篇5

“教育教学违规行为”及“教育教学责任事故”的认定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加大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管理力度,有效地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结合我校实际,就有关工作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教育教学违规行为”认定情形

1、无教案或抄袭别人现成教案的;

2、不准时上课、下课或不准时监考(无故迟到5分钟或提前结束达5分钟),中途擅自离开课堂(考场)的;

3、私自变动课程表,私自调课的;

4、教师旷课(包括因个别学生违纪不讲课让学生自习或以学生纪律不好等不正当理由私自停课)的;

5、将违纪学生赶出教室或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

6、在知识质量检测,成绩统计中有明显弄虚作假行为的;

7、学生作业(试卷)不批改或批改错改、漏改严重的。

二,“教育教学责任事故’认定情形

1、不能按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2、教学质量考核中,任课教师所教班级的平均分居竞争组倒数第一名的;

三、“教育教学违规行为”及“教育教学责任事故”认定办法

凡有教师违反“教育教学违规行为”及“教育教学责任事故’情形之一的,学校考核小组将根据事实,视情形认定。

四、凡被认定为“教育教学违规行为”的教师,学校将取消当年度师德考核评优资格,同时不得参加各类评优;凡被认定为“教育教学责任事故’的教师,学校将取消当年度师德考核评优资格,不得参加各类评优,不得参加当年度晋升高一级职务。

工伤认定办法 篇6

(新修订的《工伤认定办法》已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56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规范工伤认定程序,依法进行工伤认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工伤认定应当客观公正、简捷方便,认定程序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四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按照前款规定应当向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根据属地原则应当向用人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

第五条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受伤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按照本办法第四条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六条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劳动、聘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人事关系的其他证明材料;

(二)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第七条 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符合要求,属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管辖范围且在受理时限内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第八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当在15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材料完整的,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材料不完整的,应当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收到申请人提交的全部补正材料后,应当在 15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决定受理的,应当出具《工伤认定申请受理决定书》;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出具《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

第九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可以根据需要对申请人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

第十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应当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共同进行,并出示执行公务的证件。

第十一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伤认定中,可以进行以下调查核实工作:

(一)根据工作需要,进入有关单位和事故现场;

(二)依法查阅与工伤认定有关的资料,询问有关人员并作出调查笔录;

(三)记录、录音、录像和复制与工伤认定有关的资料。调查核实工作的证据收集参照行政诉讼证据收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核实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用人单位、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负责安排相关人员配合工作,据实提供情况和证明材料。

第十三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进行工伤认定时,对申请人提供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不再进行调查核实。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和格式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可以要求出具证据部门重新提供。

第十四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委托其他统筹地区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

第十五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核实时,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保守有关单位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

(二)为提供情况的有关人员保密。

第十六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七条 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拒不举证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或者调查取得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决定。

第十八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出具《认定工伤决定书》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

第十九条 《认定工伤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用人单位全称;

(二)职工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身份证号码;

(三)受伤害部位、事故时间和诊断时间或职业病名称、受伤害经过和核实情况、医疗救治的基本情况和诊断结论;

(四)认定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依据;

(五)不服认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部门和时限;

(六)作出认定工伤或者视同工伤决定的时间。

《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用人单位全称;

(二)职工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身份证号码;

(三)不予认定工伤或者不视同工伤的依据;

(四)不服认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部门和时限;

(五)作出不予认定工伤或者不视同工伤决定的时间。

《认定工伤决定书》和《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应当加盖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伤认定专用印章。

第二十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作出工伤认定决定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的,在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尚未作出结论期间,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中止,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一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

第二十二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20日内,将《认定工伤决定书》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送达受伤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认定工伤决定书》和《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的送达参照民事法律有关送达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职工或者其近亲属、用人单位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或者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四条 工伤认定结束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将工伤认定的有关资料保存50年。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拒不协助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中的《工伤认定申请表》、《工伤认定申请受理决定书》、《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认定工伤决定书》、《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的样式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统一制定。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贷款诈骗罪的认定和处理 篇7

一、概念

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二、刑法规定

刑法

(3)隐匿贷款去向,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的;

(4)提供虚假的担保申请贷款,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的;

(5)假冒他人名义申请贷款,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的。

《决定》

作人员所犯的罪行来定性处理,如是贪污,就应依贪污罪处罚,社会上的其他人员则以贪污罪的共犯论处;如是侵占就应以职务侵占罪治罪,其他人员则以职务侵占罪的共犯处之。

(2)如采用的行为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为主,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仅是为之提供帮助的,这时就以本罪定性处罚。

2、本罪在主观上由故意构成,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至于行为人非法占有贷款的动机是为了挥霍享受,还是为了转移隐匿,都不影响本罪的构成。

3、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双重客体,既侵犯了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所有权,还侵犯国家金融管理制度。

4、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五、本罪的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三)关于金融诈骗罪:

贷款诈骗罪的认定。贷款诈骗犯罪是目前案发较多的金融诈骗犯罪之一。审理贷款诈骗犯罪案件,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单位不能构成贷款诈骗罪。根据刑法

贷款诈骗罪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为。

所谓虚构事实,是指编造客观上不存在的事实,以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信任;

所谓隐瞒真相,是指有意掩盖客观存在的某些事实,使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产生错觉。根据本条的规定,行为人诈骗贷款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l、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2、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3、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4、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骗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

5、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这里的“其他方法”是指伪造单位公章、印鉴骗贷的;以假货币为抵押骗贷的;先借贷后采用欺诈手段拒不还贷的等情况。本项规定的精神是不论行为人以何种方法诈骗贷款都要依本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1)贷款后携带贷款潜逃的;

(2)未将贷款按用途使用而是挥霍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

(3)使用贷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

(4)改变贷款用途将贷款用于高风险的经济活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

(5)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改变贷款用途,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

(6)提供虚假的担保申请贷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等

等情形。

六、本罪与诈骗罪的区别

1、犯罪对象不同。本罪的对象仅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受害人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而诈骗罪的对象既包括货币,亦包括财物,对象不仅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其范围比贷款诈骗罪广泛得多。

2、发生的领域不同。本罪发生在金融领域进行贷款的过程中;而诈骗罪的领域范围则极为广泛,可以涉及任何领域,自然也包括金融领域在内。

3、侵害的客体不同。本罪不仅会对国家、公众贷款的所有权造成侵害,同时亦侵害了国家有关金融信贷的管理制度,其属于复杂客体;而诈骗罪的客体则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4,客观行为的表现方式不完全相同。两者行为的本质特征虽然都是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但本罪所使用的方法却是围绕骗取贷款进行的,所使用的具体方法都是与贷款所需的文件、文件有关,如虚构引进资金、项目;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等等就是如此;而诈骗罪的行为方式更多样化,有时仅凭其三寸不烂之舌便可达到骗取他人财物的目的。

5、犯罪的起点额不同。

工伤认定申请办法 篇8

◆办事项目

工伤认定申请

◆受理机构

市区工伤认定申请市属及以上用人单位向常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窗口提出申请,目前区属及以下用人单位向所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金坛市、溧阳市、武进区属用人单位向所在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办理依据

1.新《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

2.《工伤认定办法》(人社部令第8号);

3.《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29号);

4.《关于颁发常州市工伤保险实施细则的通知》(常政发[2006]32号)。

◆申请条件

1.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有管辖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2.用人单位未按前述时间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申请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

2.常州市职工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提交清单;

3.企业、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副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提供相应注册登记证书副本)复印件;

4.受伤害职工《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5.劳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或其他与用人单位建立事实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如: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工作证”、“服务证”等证件、“招工登记表”或“报名表”等);

6.《职工养老保险手册》原件及复印件(封面及第一、二页);

7.初诊病历及其封面、出院记录、辅助检查报告单、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职业病鉴定书)原件及复印件;

8.属于下列情况的应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

①属于生产事故的,提交《职工事故概况卡片》、工伤事故分析处理报告及事故发生时现场两人以上证明(并附证明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材料;

②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的,提交人民法院或公安机关的判决书或其他有效证明; ③由于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引起的伤亡事故提出工伤认定的,提交公安交通部门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或其他有效证明、事故现场示意图(交通事故路线图)、单位作息制度、考勤表、家庭住址相关证明;

④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部门证明或其他证明;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认定因工死亡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结论;

⑤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和死亡证明;

⑥属于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提交有效证明;

⑦属于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专业、复原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医疗机构对旧伤复发的诊断证明;

9.对参保企业延时申请的,应提供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批的《参保单位延长工伤认定申请期限申请表》。

10.非受伤害职工本人和实际用工单位申请工伤认定还应提供的材料:

①受伤害职工近亲属(是指该职工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提供的材料(如近亲属本人的居民身份证、与受伤害职工亲属关系的证明材料,如户口簿底册、结婚证等);

②劳务派遣员工应提供劳务派谴单位与实际用工单位签订的劳务派谴协议、实际用工单位确认加盖单位公章的受伤害经过记录等;

③工会组织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提供工会社团登记证书、法定代表人签字等;

④委托代理人(律师、法律工作者)申请的要提供委托书和律师函(法律工作者函);

11.证人提供的证明材料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①写明证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等基本情况;

②有证人的签名,不能签名的,应当以盖章等方式证明;

③注明出具日期;

④附有《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的文件;

⑤其他劳动者的证言首先要能证明劳动者与该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

以上提交材料均为一份,提交材料复印件时应同时提供原件进行核对,用人单位提交的证明材料一律注明提交日期并加盖单位印章,个人提交的证明材料应注明来源并由提供人签名或盖章。申报材料统一用A4纸。

◆办事程序

1.申请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材料;

3.工伤认定调查核实;

4.工伤认定作出决定;

5.制作工伤认定决定书并送达。

◆办理期限

1.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完整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当场或者在15日内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收到申请人提交的全部补正材料后,应当在15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工伤认定:

①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而有关部门尚未作出结论的; ②由于不可抗力导致工伤认定难以进行的;

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需要中止的情形。

中止情形消失的,应当恢复工伤认定程序。中止工伤认定的时间不计入工伤认定期限。

4.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拒不举证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5.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20日内,将《认定工伤决定书》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送达受伤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收费标准

不收费。

◆申办表格

上一篇:三年级英语Lookatme教案格式下一篇:物业项目服务委托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