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不贷款率论文

2024-08-12

不良不贷款率论文(精选6篇)

不良不贷款率论文 篇1

一、招商银行不良贷款率状况

招商银行成立于1987年,是我国境内第一家由非国有法人完全控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自2002年上市以来,招商银行的经营规模日渐扩大,在2015年《财富》公布的排名中,招商银行在世界500强中排名235位,较2014年上升115位,是营业收入进步最快的企业之一。

在招商银行营业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呈现出“双增长”的现象,招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2012—2015年呈现上升趋势。2012年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为下降趋势,而招商银行却出现了缓慢的上升,至2015年不良贷款率高达1.68,位于股份制银行首位,在我国银行业排名第二位,仅次于资产状况一直不乐观的农业银行。由此可见,招商银行的资产质量较差,应找出促使招商银行资产质量差的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并据以实施改进措施,优化招商银行的资产质量,从而降低其不良贷款率。

二、指标及数据选取

由于不良贷款率是衡量一个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水平的核心指标,所以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个维度来探讨促使招商银行不良贷款率升高的因素,在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上,参考国内外学者对指标的选取经验,从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2个宏观因素入手,并结合招商银行自身实际的经营状况,选取相对规模、不良贷款地区分布、不良贷款行业分布3个微观指标来研究其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情况。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招商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对招商银行2012—2015年16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银监会网站、招商银行季度报及年报,经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后得到表1数据信息。

三、影响因素分析

1、宏观因素分析

GDP增长率,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我们选取的是GDP的环比增长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宏观指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增长率越高,说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处于健康快速的发展阶段,企业运营效率较高,能够实现良好的收益,偿债能力也会随之提高,与之对应的就是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下降。如表1所示,我国GDP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说明经济发展正处于放缓阶段,招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的走向刚好与之相反。至2015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为0.069,为近4年来最低水平,招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0.017,高至历年来最高水平。由此可知,GDP增长率下降会使招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升高。

M2增长率,即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我们在此选取的是M2的环比增长率。当经济处于上行阶段时,我国通常会采取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快速发展,此时,M2增长率会提高,在货币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融资过程就很顺畅很多,为了使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商业银行的利率会相应的降低,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就会降低,企业利润就会随之上升,偿债能力就会加强,进而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表1可以看出,近16个季度的M2增长率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与招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走向相反。由此可知,M2增长率下降会造成招商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2、微观因素分析

(1)银行相对规模。招商银行的相对规模我们在数值上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值的千分之一来表示,即Ln(资产总额)/1000。商业银行相对规模的大小对不良贷款率产生怎样的影响比较复杂,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此持不同见解。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相对规模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取决于该银行管理水平的高低,若银行管理能力及对风险的应对能力较强,提高规模则会使银行规模效益得到充分发挥,降低银行经营风险;若银行的管理能力及对风险的应对能力较弱,盲目的扩张规模反而会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了解到,随着招商银行规模的逐渐扩大,不良贷款率也随之逐年升高,这说明招商银行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并没有考虑自身管理能力的有限。因此,招商银行不能盲目的扩大规模,而应在合理的扩大规模的同时,完善科学的银行管理体制及信贷机制,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以及对风险的应对能力,使规模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2)不良贷款地区分布。为了探讨不同区域内分行的不良贷款状况,我们统计了招商银行2014年与2015年不同地区不良贷款的基本情况,长江三角洲、中部及西部地区的不良贷款在2014年与2015年所占比例都比较大,三者之和高达60%左右。其中,在2014年,长江三角洲的不良贷款占不良贷款总额的33.44%,在2015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达22.64%,大于该地区贷款占招行总贷款的比例19.12%。2015年,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不良贷款占该地区总贷款的分别为2.14,3.41,和2.57,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应注重加强这三个地区的不良贷款管理。

(3)不良贷款行业分布。我们统计了招商银行2014年与2015年不同行业不良贷款的情况。2014年制造业、批发业、采矿业的不良贷款额合计为17804百万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比重高达63.77%,其中,制造业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最大,为34.49%,批发零售业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次之,为23.45%。从不良贷款占该行业的款总额的数值可以看出,这三类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占各类贷款的比重也非常之高,平均占比水平为2.45%。2015年制造业、采矿业、批发业的不良贷款总额为比2014年增加11636百万元,不良贷款占不良贷款总额的比例为62.10%,虽然相对于2014年有所下降,但是水平依然较高。制造业的不良贷款率占制造业贷款总额的比重为4.59%,批发零售业为4.09%,采矿业为6.73%,较2014年上升程度较高,其中采矿业的上升程度最大,为2014年的2.68倍。由于近两年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的不良贷款占总不良贷款的比重明显高于其贷款占总贷款的份额。因此,招商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调整贷款结构,分散发放贷款的领域,提高在制造业、批发业、采矿业发放贷款的条件,从而提高贷款收回的可能性。

四、降低招商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建议

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领域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其经营风险的高低对我国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及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对影响不良贷款率的因素分析,我们分别从宏观及微观两个维度探讨对招商银行资产质量的改进建议。

1、宏观层面

我国应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维持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增加企业融资的渠道,使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效益提高,偿债能力增强,从而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使资金在“银行—企业”之间实现良性的循环。

2、微观层面

一是提高管理能力。通过对招商银行相对规模的分析,我们发现其相对规模增大时,不良贷款率也会增大,这说明招商银行的管理能力比较差,一味地在规模上进行扩张而忽略了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企业走向衰退的致命举措。因此,招商银行在合理进行规模扩张的同时,要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风险应对能力,或者招商银行可以适当的缩减规模,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号召,走“轻型银行”的发展方向。二是优化信贷机制。由于招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行业以及地区上都出现比较集中的领域。因此,招商银行应在发放贷款时,无论是在地区还是在行业间,都应该优化贷款结构,控制贷款在不良贷款集中度较高的领域发放额度,提高不良贷款率集中度较高的领域的贷款申请条件,从而尽可能的降低贷款不能收回的可能性,降低不良贷款水平。三是合理处理不良资产。由于招商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额巨大。因此,应做好处理这些不良贷款的准备,例如,将招商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等。

参考文献

[1]李俊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对经济周期的时滞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8).

[2]王丹娜:关于降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思考——基于不良贷款警戒率的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0(2).

[3]秦岚川、袁旭睿、陆佳琪: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J].金融教育研究,2016(1).

[4]张咪: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6(5).

[5]刘颖斐、周帆:我国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及行业风险分析[J].天津经济,2014(2).

[6]王勐: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4.

不良不贷款率论文 篇2

作者: 河北银监局课题组 / 时间: 2012年 2月号

“适当提高对小型微型企业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是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举措。近日,笔者对河北省唐山、廊坊、衡水、邢台等四个地市(以下简称“四地市”)进行了深入调研,走访了各类银行业机构86家,调查了相关信贷人员235人,剖析了小微企业贷款68.25亿元,就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容忍度对银行业的影响进行了评析,对合理的容忍限度进行了测算,并提出了操作层面的建议。

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容忍度可适当提高

截至2011年9月末,四地市银行业贷款余额5321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82亿元,占贷款总量的20.35%。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为3.74%,高于整体不良贷款率1.03个百分点。在小微企业总体信用风险偏高的情况下,不同地区、不同类别机构信贷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以此为基础,河北银监局以不良贷款率分别提高1个和3个百分点为条件,进行了量化分析。

积极影响突出

小微企业贷款放量,大中型机构尤显突出。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容忍度及其他配套政策逐步到位,必将有效减轻银行业面临的责任追究压力,转变其对小微企业的慎贷思维,扩大其信贷营销面和接纳面,明显增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以目前四地市数据测算,如容忍度提高1个百分点,则有可能带动小微企业贷款在保持20%常规增量的同时,多增40亿元左右,如提高3个百分点,则有可能带动多增100亿元左右,而小微企业贷款增幅可以分别达到24%和30%,全面超过各项贷款增幅。从机构情况看,目前四地市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份额分别为3.82%和7.85%,远低于其他机构,如容忍度适度提高,则可以有效开启其信贷投放空间,出现较大增量。

信贷准入门槛降低,微型企业更为受益。提高不良贷款率容忍度意味着提高对信用风险的容忍程度,可推动银行业降低信贷准入门槛,主要方法包括:调整评级标准或下调准入级次,放宽担保条件或丰富担保品种,扩大信贷额度及适度延长贷款期限。上述关键条件的放松,将使众多原来处于高门槛之外的“二线”小微企业获得信贷资金,其中因自身财务及资产条件不足而未进入授信视角的微型企业更为受益,由于其融资金额较小,如果获得授信,需求满足率和支持效果将大大提高。

信贷审批效能提高,流程更为优化。对小微企业扩大信贷增量、降低准入门槛必然使银行业信贷管理的重心向基层倾斜,促使其相应下放信贷审批权限,设立专营机构或部门,调整和优化信贷操作流程,以适应小微企业信贷发展需求。对信用风险的适度容忍,使银行业可以跳出参照为大中型客户制定的小微客户信贷程序,制定符合实际的“简化流程”,或对非关键性环节进行删简,以提高授信审批效率。据调查,在下放审批权限及简化流程的前提下,小微企业授信业务在5~10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其中一些特定产品的办理速度可以更快。

经营冲击有限

调查分析显示,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容忍度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经营收益和信贷管理将产生一定影响,但其冲击幅度有限,完全处于银行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整体资产质量轻度下滑。截至2011年9月末,四地市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为40.47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28.1%,所占比重较大,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增加将对整体信贷资产质量产生一定影响。根据目前数据测算,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上升1个百分点后,其不良率为4.74%,不良贷款余额增至51.3亿元,则整体不良贷款余额增至154.86亿元,不良贷款率升至2.91%,高于现有水平0.2个百分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上升3个百分点后,其不良率为6.74%,不良贷款余额增至72.96亿元,则整体不良贷款余额增至176.52亿元,不良贷款率升至3.32%,高于现有水平0.61个百分点(见图1)。可以看出,基于当前的信贷资产结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适度上升未对整体信贷资产质量产生实质性影响。如考虑增量稀释及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控因素,此影响还可以进一步摊薄。

小微业务利润有所收窄。从收入情况看,2011年以来,四地市银行业利润总额达到159.19亿元,其中贷款利息收入仍是收入主干部分,这也说明贷款盈利水平对其整体收益具有重要影响。1~9月,小微企业利息收入总额为54.59亿元,占利息收入总量的19.28%;利息回收率为86.01%,低于各项贷款利息回收率5.85个百分点;贷款欠息余额8.59亿元,占全部欠息的24.32%。如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增加,将进一步降低利息回收率,减少利息收入份额。从支出情况看,目前四地市银行业贷款拨备和核销相当一部分用于小微企业,其中小微企业贷款损失拨备余额37.65亿元,占拨备总额的26.77%,2011年核销小微企业损失贷款9.37亿元,占核销总数的51.51%。如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增加且形态向下迁徙,将继续增大银行业提取拨备和贷款核销的资金压力。据测算,如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上升1个百分点后,其欠息将增加约1亿元,需要增提拨备5.5亿元,增加核销2.2亿元,预计冲减8.7亿元利润,占目前利润水平的5.47%;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上升3个百分点后,其欠息将增加约2.5亿元,需要增提拨备12.56亿元,增加核销5亿元,预计冲减20.06亿元利润,占目前利润水平的12.6%。如考虑其他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利润增长因素,小微业务利润一定幅度的下降对银行业整体收益不会产生大的影响,银行业仍将保持稳步增盈的态势。

信贷管理能力面临考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量增大及风险管理任务加重将对银行业信贷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小微企业贷款金额小、户数多,所需人力资源数倍于同额度的大中型企业贷款,如果加大投放,必然要增加大量基层信贷人员,这对银行业人力资源配备有较大影响。同时,小微企业客户分散、类型各异,信贷管理相比大中型企业难度更大,尤其在需求测算、贷款支付审查、贷后管理等环节需要更全面的技能、更多的精力,对信贷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形成了严峻的考验。

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容忍度的确定

结合当前小微企业实际经营状态、贷款质量及不良贷款分布情况分析,其实际不良控制率应予上调,但在具体管理中应体现指导性、差异性和动态性。

结合实际风险水平测算基准线

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容忍度应与企业实际风险水平相匹配,重点考虑以下三方面因素:一是当前小微企业盈利水平偏低、经营不确定性大、生存空间狭小,对其增加投放后,信用风险将相应增加;二是银行业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质量的逐步改善,包含了加大核销力度和对小微企业选择性抑制投放的因素,现有不良率未能完全反映以往小微企业信贷风险;三是目前存量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中,次级、可疑、损失类的比例约为4∶4∶2,相比其他贷款形态偏下,此外关注类贷款比例为2.56%,也存在向下迁徙可能,因此其账面不良贷款水平已经偏高。据对四地市235名小微企业信贷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问卷调查,依据其经验判断,认为不良贷款率应控制在3%~5%的109人,认为应控制在5%~10%的78人,分别占总人数的46.38%和33.19%;认为应在3%以下的人数较少,而认为应在10%以上的仅有4人。据此推算,小微企业整体不良贷款率可以控制在5%左右,高于四地市现有水平1.3个百分点。

区分产业类型确定不同档位

由于经营环境、特点、盈利、竞争等方面的差别,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状况各异。如从四地市情况看,不良贷款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其他行业企业、涉农企业、生产类企业、流通类企业、高新类企业、服务类企业。因此,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容忍度不能一概而定,而应结合其所在行业的风险特点分类、适度确定。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人普遍认为涉农、其他行业贷款风险偏高,服务类、高新类、流通类企业贷款风险偏低,而生产类行业贷款风险居中,同时多数被调查人认为各行业实际不良率高于目前水平(见表1)。

依据地域及机构特点实行差异管理

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水平的地域差异较为明显,从四地市情况看,经济较为发达的廊坊、唐山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和1.68%,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邢台、衡水不良贷款率则高达6.36%和9.41%,说明地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贷款投向结构不同,对贷款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不同的地市、县域应结合实际情况分别确定容忍度标准。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大、消费水平高、业务空间广,易于小微企业生存发展,不良贷款率应偏低;反之,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大,应相应放宽容忍度标准。与此同时,不同类别机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四地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农发行和农村中小金融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明显偏高,其中农发行达到了25.49%,而其他类别机构则均在1%以下(见图2)。分析差异原因,主要是贷款投向侧重和信贷管理水平不同所致,如农发行、农村信用社小微企业贷款中涉农贷款数量较多,则形成风险可能性更大。结合产业分析认为,涉农类、生产类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大的机构应设定较高的容忍度,而其他机构则可以相应偏低;此外,信贷管理偏于粗放、风险管控能力较低的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邮储银行,目前应设定较高的容忍度。

按照小微企业发展走势实行动态控制

从四地市银行业近年情况看,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2011年9月末不良贷款率为3.74%,比2010年末降低2.53个百分点,比2009年末降低6.54个百分点。基于目前数据,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容忍度后,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将进入2~3年的上升期,而随着小微企业经营形势不断改观、银行业专业化经营能力持续增强、社会诚信环境有效改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会出现逐步下降,最终回归为等于或略高于其他贷款不良率。如银行业加大损失类贷款的核销力度,则这一过程会更快。因此,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容忍度应实行动态控制,即在未来1~3年设定较高的容忍度,而在此之后则应视情况逐步下调容忍度标准。

正确处理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容忍度的几个关系

提高不良容忍度与有效风险控制并行不悖。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树立风险意识,强化风险防控措施。针对小微客户特点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预警、处置体系,开发“避险”功能更强的产品,运用更加灵活的管控手段,最大限度地防范小微企业信用风险,以抵消因小微企业自身风险偏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容忍度应赖以科学的考核机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认真贯彻银监会相关要求,加快推进“六项机制”和“四单原则”的落实,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指标、资产质量、财务核算等方面制定科学化、差异化的考核办法,优化对小微企业授信业务的激励机制,通过提高考核“容忍度”使提高不良率容忍度落到实处。

不良不贷款率论文 篇3

4月28日晚间,宁波银行正式披露了2014年年度报告以及2015年一季报。尽管银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但相比國有大行,宁波银行等城商行的增长势头表现不错。

去年,公司实现净利润56.27亿元,同比增长16.1%,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今年一季度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净利润为17.5亿元,同比增长16.61%,超出券商分析师的预期。

尽管宏观经济下行,银行不良贷款率整体上升,但是宁波银行的不良率实现了零增长,这也是宁波银行连续5个季度不良率持平,也是唯一不良率较2013年没有上升的上市银行,此举意味着浙江“不良重灾区”的不良暴露可能已进入尾声。

面对良好的成绩单,宁波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因为秉承 “审慎经营,稳健发展”的理念,积极把握市场机遇,持续深化利润中心建设,全面增强风控能力,合理把握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动态平衡,才得以实现经营业绩稳步增长和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盈利两位数增长

宁波银行在城商行中的发展一直不错。去年,宁波银行资产总额为5541亿元,同比增长19.89%。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很多银行的存款增速出现了放缓,但是宁波银行仍然保持20.08%的高位增长。

由于宁波银行盈利能力保持高位,去年的利润分配方案比较丰厚,每10股转增2股同时分派现金红利4.5元(含税)。

宁波银行收入来源多元化,非利息收入逐年增长。2014年手续费以及佣金净收入24.85亿元,同比增长53.46%,占比上升至18.57%,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以资产托管业务和银行卡业务增速较快,分别实现236%和98%的增长率。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宁波银行各家分行区域的盈利总量首次超过宁波地区,占到公司盈利55%以上。这对于宁波银行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转变,过去业务增长需要依靠宁波地区业务增长来带动,现在转变为分行区域反过来可以支撑宁波地区业务的发展。

中信建投分析师杨荣表示,宁波银行进一步深化区域发展战略,立足宁波,放眼长三角,辐射全国,可以充分挖掘区外增长点,整个银行的增长动力更加均衡。

不良贷款率持平

去年宏观经济下行,很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2014年年初持平。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宁波银行不良率维持在0.89%。

宁波银行的总部和分支机构很多处在近几年不良高发的江浙地区,但是公司不良率持平,远低于浙江银行业的不良率平均水平,可见宁波银行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市场判断能力。宁波银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85.17%、284.34%,资产质量仍保持在较好水平。

有券商分析师称,不良率的稳定预示着浙江“不良重灾区”的不良暴露可能已进入尾声。国金证券认为,在本轮周期中,浙江地区银行业的资产质量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爆发,至今已有 3-4 年。 作为上市银行中浙江地区资产规模占比最高、风险敞口最大的唯一样本,宁波银行优异的资产质量表现预示着当前中国资产质量问题的重灾区浙江地区的不良暴露可能已进入尾声。

宁波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公司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主要得益于围绕“拓展盈利渠道,升级营销模式,严控不良资产,加快人才培养”的工作主线,八大利润中心建设继续深化,总分支行联动持续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有效提升。

综合经营多元化

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国内银行纷纷进行多元化经营,这是国外银行面对宏观经济下行采取的必然选择。

2013年,宁波银行发起设立的永赢基金管理公司起步良好,在成立后的首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已经盈利2303万元。

公司业务范围和业务资格在2014年度不断扩增。除永赢基金管理公司外,公司于2014年12月获准筹建永赢金融租赁有限公司,预计2015年上半年可以开业;2014年公司的业务资格也不断增加,获得了国债承销团、B类主承销、资产证券化、同业存单、上金所金融类会员、债券尝试做市商等新的业务资格,服务客户的产品日趋多元化,市场的参与面更趋广泛。

除了各大经营业务多元化,各大利润中心盈利分布更为合理,公司银行盈利占比逐步降低,金融市场业务贡献稳定,大零售转型成效初显,两条零售线合计盈利占比接近20%,票据、投行、托管等新兴利润中心增长态势良好,公司盈利来源更多,分布也更加合理。

资本补充充分

宁波银行去年5月发行首个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甬银一期”,总规模为45.79亿元,去年10月公告定增计划已经完成,并且于近日获准发行不超过7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和不超过100亿元的金融债券(专用于发放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截至去年年底,宁波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2.4%,相较2013年上涨0.34个百分点,近期的资本补充将提供未来三年充分的资本支持。

《投资者报》记者了解到,宁波银行还将于今年5月份通过国元信托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甬银2015年第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资产支持证券”。本期资产支持证券总规模38.137亿元。

新资本协议工作方面,早在2011年底,公司在城商行中最早启动了新资本协议建设。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当前已经完成非零售信用风险暴露建模、零售信用风险暴露建模、操作风险系统、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等主要子项目建设,有望成为首批正式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城商行。■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篇4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并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和扭亏为盈的最大障碍。如何有效化解不良贷款,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农村信用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试作如下浅析。

一、成因分析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是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形态深刻变迁直接或间接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的反映。因此,要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有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预防和减少贷款风险。

本人认为,其原因主要为借款人的原因、信用社内部管理原因、其它原因等三大类。

(一)、信用社内部管理原因:

一是贷款风险识别、预测和筛选机制不健全。如对贷款的调查评估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多是基于对借款人投资项目前景的预测,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如抵押物);贷款用于投机性的“两高一剩”项目,如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的抵押率过高,或抵押品的变现能力很低;对异地贷款、多头贷款,假冒名贷款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问题,因信贷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以致疏于催收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清收,而使贷款造成损失等。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如在贷前调查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借款人产生“债多不愁”,以一种无所谓的无赖态度,使信用社处于被动尴尬局面;贷款发放后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业务量大,只配备有1-2个信贷员,往往要负责十多个村,2000多笔业务,调查、发放、管理和清收一个都不能少,致使应接不暇,难以实现按操作规程执行等。

三是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十分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执行不力的情况下。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以主观感觉和经验代替制度。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出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来,只是将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扭转局面或轻信借款人的还款承诺,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因存在责任追究错位、权利与义务、风险与收益不对等等情况,致使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四是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益与风险并存,一些农村信用社盲目地追求高效益,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这种贷款配置本身就孕育着高风险。一旦政策或外部环境有变,往往造成贷款形成不良或损失。

(二)、借款人方面的原因:

一是借款人欺诈。借款人主要通过向信用社提供部分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人)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其特征有:

(1)借款人向信用社提供的信息部分虚假;

(2)提供虚假信息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其资信状况,期望获得信用社的充分信任;

(3)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真实的生产环节。如果经营按计划进行,借款人也不愿意拖欠贷款而在信用社留下不良记录,即使出现其他情况时,借款人虽然无力归还贷款,但通常愿意与信用社合作。

更为严重的是借款人通过一切手段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主要用于借款人从事的主营业务以外的行业或挪用贷款而获取个人利益。其主要特征有:

(1)为了获得贷款,借款人不惜一切手段(包括违法手段);

(2)借款人对其从事的行业并不真正关心,甚至借款人根本没有正当主业,或者从事的行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获取贷款;

(3)借款人获取贷款并不用于主要业务,而是以转移、投资、奢侈消费等方式,鲸吞贷款。这类欺诈行为主要以骗取信用社贷款为最终目的,且通常利用、拉拢或腐蚀信贷人员,因这种恶意欺诈希望而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极大,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二是借款企业(人)经营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善,缺乏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健全机制和发展能力,形成高负债、低效益、软约束、超分配的局面,致使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给信用社贷款造成损失,形成不良贷款。

三是借款人通过企业改制,将信用社的贷款“一改了之”。企业通过兼并、收购以及企业改制,有的企业盘活了资产、扭亏为盈,重新获得生机。与此同时,部分经营正常的企业,也借兼并、破产、重组、改制之机“逃债”、“废债”、“悬空”信用社债权。大量的信贷资产在企业改制中打了水飘,成了企业改制的牺牲品。

四是借款人遭受不可抗拒因素影响,致使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由于我国农业的基础较薄弱,农业耕作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大多数地方存在靠天吃饭这种情形,这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贷款的风险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作物减产,农业欠收,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影响贷款的归还。

(三)、其它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策因素。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波动的频率高、幅度大,使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压力相当大,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往往形成大量贷款沉淀。

二是行政干预因素。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大量指使性政绩贷款、救济贷款、保稳定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据了解,各地政府及部门在农村信用社都不同程度存在借贷业务,部分政府借款虽已逾期多年,却不能落实债务,按期收回。

二、化解对策

1、实行贷款清收责任制,落实岗位清收。做到把清收指标落实到人,与工作业绩和经济利益挂钩,按月考核。

2、委托清收。动用各种社会关系,对非金融系统人员清收的贷款实行打包委托清收。

3、落实清收担保、抵押贷款。对有担保的不良贷款,要做好担保单位的工作,由其予以偿还。对抵押贷款要通过法律程序予以执行。

4、专项清收。对那些问题严重,欠款时间较长,收回难度大的大额不良贷款,可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项清收。

5、通过“拍卖”方式,盘活清收。通过拍卖公司,采取公平竞争,公开拍卖。

6、行使抵销权。若农村信用社与借款人之间互负有到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农村信用社可根据《合同法》第99条的规定,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但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质不得抵销的除外。农村信用社在主张抵销时应当通知对方,通知自到达对方时生效,抵销不得附条件或附期限。

7、行使代为权清收。当借款人无力履行债务,同时借款人享有的债权却怠于行使,致使农村信用社的到期债权不能实现的,农村信用社可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法〉司法解释》第一部分第11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为行使债务人的债权。

8、行使撤销权清收。如发生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等情况,致使农村信用社的到期债权不能实现的,农村信用社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以上行为。撤销权自农村信用社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9、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行政作用,借助行政力量清收。农村信用社要经常主动协调地方党政的关系,取得党政部门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10、适量注入信贷资金,“放水养鱼”盘活清收。对一些暂无还款能力,但信誉较好的客户,在考虑其还款计划的基础上,适量投入一些贷款,帮助其培植还款源,经营重新走上正轨,尽早归还贷款本息。

11、积极参与企业改制,跟踪落实陈欠旧贷。信用社要加强与有结欠贷款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改制信息,及早介入企业改制,变更、落实债权债务关系。

采取有效措施 清收不良贷款 篇5

吉林市分行在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中,积极依靠法律手段,对由于经营不善,濒临倒闭企业吉林市龙谷物流有限公司,通过法律诉讼,财产拍卖,依法清收龙谷物流有限公司贷款,最终由北京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购买,一次性收回现金1.4亿元,其中:收回贷款12550万元,收回贷款利息1450万元。吉林市瑞龙山梨酸有限公司,由于市场原因和自身经营问题,企业面临关停状态,贷款形成不良,行领导和相关信贷人员多次去吉林粮食集团公司、吉林康乃尔化学工业集团公司、浙江王龙集团、北京瑞龙集团等企业,不辞辛苦,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积极参与和推动企业和贷款重组。香港瑞龙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原公司的全部债权债务以及法律责任。经过市农发行多方工作,通过重组方式清收吉林瑞龙山梨酸有限公司贷款4960万元,其中:收回现金1240万元。收回瑞浮粮食企业不良贷款285万元。通过其他方式清收不良贷款1410万元。

吉林市分行不断的加强贷款管理,落实贷款管理责任制度,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提高贷款质量,加大贷款风险防控作用,使信贷资金安全运营,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

不良不贷款率论文 篇6

【关键词】不良贷款率  宏观经济因素  商业银行  对策建议

一、引言

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带来较大冲击,客观上要求我国商业银行更加重视宏观经济波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规模巨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随着世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日益突显。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健性关乎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一旦商业银行出现信用危机,将会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致命打击,而不良贷款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主要的衡量指标之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正在加速扩大,同时也面临着巨额资金消耗的风险,这不仅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因此,巨额不良贷款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二、相关文献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在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而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保证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诸多学者、政府机构和银行家都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对不良贷款的成因、解决对策进行论证。

(一)国外文献综述

Olaniyan(2000)[1]研究发现:通货膨胀是衡量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指标,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抑制通货膨胀。Christopher和Bamidele(2009)[2]的运用五个指标对宏观经济波动加以反映,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这些宏观指标的波动来调整其信贷政策。Bnrros C.P.,Managi S.[3]

等(2012)把不良贷款作为商业银行效率考察的因素之一,测算了银行业技术效率和生产率的变动情况。

(二)国内文献综述

在我国,间接融资处于核心地位。银行信贷之所以特殊性,体现在银行不仅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另一方面还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近些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化程度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宏观经济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之间的关系做了一系列探索性的研究。

王光伟、童元松[4]通过选取2005~2013年季度数据,通过统计描述分析、多元回归法等计量方法,对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具体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谢冰(2009)[5]通过收集2004年1季度~2009年1季度的数据,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宏观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李思慧,颜向农(2007)[6]从宏观角度来分析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对不良贷款与宏观经济指标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岳蓓蓓、郑循刚(2011)[7]通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经济增长与不良贷款率波动的VAR模型,得出经济增长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波动之间的相关性结论。

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相关理论

(一)信用论

“金融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信用过程,而经济中存在着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如汇率、利率、价格等经济变量,当其实际值与人们的预期水平不一致时,借款人就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当这种损失累计到一定程度,借款人就可能出现违约,从而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出现。由于银行内部期限错配原因的存在,不良贷款成为了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信用使得借贷双方有了资金的融通与往来,然而信用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其往往是作为国民经济中各部分相互依存、共谋发展的网络中连接的形式,因此无论信用状况如何,企业或者银行都会受到影响而陷入信用混乱的局面之中。所以,由于信用具有的依存性,如果出现银行内部贷款资金使用和偿还时间上的分离,就可能引起不良贷款的发生。与此同时,信用的依存性和广泛连锁性引发的连锁违约也会导致银行业出现不良贷款的规模不断扩大[8]。

(二)不良资产证券化

不良资产证券化(NPAS)包括不良贷款(NPL)、准履约贷款(SPL)、重组贷款、不良债券和抵债资产的证券。就其含义而言,不良资产证券化就是资产拥有者将一部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经过一定的组合,使这组资产具有比较稳定的现金流,再经过提高信用,从而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流动的证券的一项技术和过程。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较好方法。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由资产管理公司将不良资产证券化,这种做法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水平,减少了相应的成本。不良贷款证券化是商业银行降低自身不良贷款率水平的显著方式,商业银行应提高不良贷款证券化进程。

四、我国不良贷款现状及其产生因素分析

不良贷款率是我国监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重要指标,不良贷款是非正常贷款或还款环节存在问题的贷款,主要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自2002年我国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大类: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其中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不良贷款之所以恶性循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银行自身的经营存在很大问题。对贷款项目不负责、对企业偿还能力、贷款运行质量没有仔细探究,贷款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都是产生不良贷款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不良贷款的潜在危机。信用风险是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业信用风险的积累,通过分析不良贷款率对银行业的影响,引导商业银行采取有效的手段应对不良贷款率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从而控制银行业的信用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商业银行在运作过程中,不良贷款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经济周期下的资源错配都会一定程度上产生不良贷款。但不良贷款的大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国际警戒线一般定为10%左右,中国的监管标准要求其不超过15%。银行产生不良贷款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在早期,我国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行政干预和向国有企业提供大规模的政策性贷款,而随着经济发展,我们认为现阶段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同时受经济下行周期的影响,我们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其次,在商业银行贷款中,商业银行需要对贷款人和担保人的贷款资金和偿还能力进行审查,并对贷款人的贷款去向进行跟踪,但在实际的贷款过程中,个人或企业为获得贷款,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虚报,而银行并不能对个人或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全的了解,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和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最后,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完善,各个信用体系之间还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体系,这就导致商业银行在对个人或企业进行信用评估时,不能充分评估其可依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五、政策建议

银行业作为经营货币特殊的金融行业,其稳定性至关重要,而不良贷款作为衡量信用风险的重要指标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较多,容易受经济政策,利率变化,贷款集中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防范建议:

第一、加强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控制,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应加强管制各商业银行的贷款五级分类,特别是不良贷款的情况,及时合理地处理存量不良资产的进程,关注国家及监管机构发布的经济政策。减少宏观经济波动对银行业不良贷款造成的系统性风险,督促商业银行风险内控制度改善,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为国民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第二、深入推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有前瞻性的风险监管体制,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加强风险预测。完善银行内部激励和竞争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准备制度,提供银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建立足够的风险准备金制度,以防止不良贷款的发生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持续性影响。另外,还需要加强信贷资金的审批力度,不能为了保持持续增长的信贷量,一味地扩大贷款量而不注重信贷项目的当前风险和潜在风险。商业银行应完善不良贷款的经营模式,优化内部控制,针对不良贷款建立管理体系以对其进行适度的管控。

第三、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和银行业的监管,完善我国的信用环境,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监管奠定基础,此外还需建立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失信的处罚机制,加强政府对信用体系的监督与管理,打造信用环境。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措施,全面完善商业银行的监管制度和体系。创造法律环境,进行强制性的约束。企业的信用等级、投融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等问题都将是商业银行着重考虑的问题,所以银行在选择发放企业之前,均要对企业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谨慎防范风险。这样不仅能从本质上改善银行的不良贷款状况,还会减少新增贷款中不良贷款量,进一步增加了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四、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研究。保持健康稳定、平稳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助于银行系统的稳定,可以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政策制定部门应关注资产价格波动

情况,防止泡沫的形成与破裂。因此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密切关注反映宏观经济波动的指标,特别是那些能够提前反映宏观经济走势的指标,将会对商业银行下一步的信贷政策提供指引。另外还需要加大对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政策的研究,要建立能够针对宏观经济波动提前反应的机制,加强宏观经济运行和国家政策分析。

第五、城市商业银行要扩大自身的规模,提高总资产,通过银行相对规模的增加来加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按照市场规律合理配置自己的资金,提高自身总资产收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地方政府融资的市场约束,避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从而避免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在利率市场化情况下要加强监管,因为银行可能会由于利润空间的下降寻求更大的风险投资,增加了不良贷款率。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需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力度,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避免对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冲击,导致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的增加。所以,在新的金融环境与监管环境下探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影响因素,不仅给不良贷款的控制以及存量的处置提供了解决思路,而且也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加快金融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增强适应宏观经济周期变化的竞争能力,要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探索出适应我国情况的新产品、新工具,从而更好的适应经济的波动。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取决于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总额和贷款余额的总额。当同一家银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良资产率降低并不一定是该银行不良贷款减少,也有可能是该家商业银行增加贷款的发放量,虽然不良贷款总额没有变化甚至增加,但表现出来的不良贷款率却是降低的。所以商业银行应该真正实现自身不良贷款率的降低。要降低不良贷款的总额,争取发放优质贷款,使商业银行在盈利的水平上保持最小的信贷风险,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Olaniyan,O.The Effects of Instability on A ggregate Investment in Nigerria [J]The Nigerian Journa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tudies,2000,42(1):23-26.

[2]Christoper,S.and Bamidele,I.The Impact of Macroeconomic Instability on the Banking Sector Lending Behavior in Nigeria,Journal of Money [J]. Investment and Banking,2009(7):88-100.

[3]Bnrros C.P.,Managi S,Matousek R.The technical efficiencyof the Japanese banks:Non—radial directional performance meas-with undesirable

[4]王光伟.童元松.WANG Guang-wei.TONG Yuan-song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5~2013年宏观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3).

[5]谢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6):22-25.

[6]李思慧,颜向农.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与宏观经济因素相关性实证分析[J].行分析,2007(08):45-46.

[7]岳蓓蓓,郑循刚.经济增长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波动的VAR模型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1(1):28-31.

上一篇:加强课堂教学初中物理下一篇:晶体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