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人教版语文教学计划(共9篇)
高二人教版语文教学计划 篇1
高二人教版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篇一一、指导思想
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必修5及选修模块(中国现代诗歌鉴赏、新闻实践)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鉴赏、新闻实践)的全部内容。
三、教学进度
教学阶段教学内容教学进度
第一阶段语文必修5第1至9周第二阶段语文必修5检测第10周第三阶段语文选修(现代诗歌、新闻实践)第11至19周第四阶段语文选修(现代诗歌、新闻实践)检测第20周四、教学建议
1.整体理解课程的结构,正确把握必修课程应着眼于培养所有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共同基础”。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最核心的内容,积极主动适应并实践高中语文新课程,落实高中阶段教学目标与要求,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得到发展。
3.深入钻研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全面理解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学情,综合考虑学生高中三年学习、发展的需要,以现有的教材为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二度开发”。
4.按照“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设计和引导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为学生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言语经验,提高语文素养搭设平台。
5.守正出新,追求朴实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6.坚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充分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师要认真读书,钻研教材,促使自身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与新课程的同步发展。同时,要加强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教研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协作。
高二人教版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篇二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必修5及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为高三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全部内容。
小说单元的教学主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散文教学重点是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和感人至深的表现技巧;文言传记阅读在于强化字词句的积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诗词鉴赏重点在于掌握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科普文章教学重点是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概括科普文章的论点,体会语言风格:准确、严密而又不乏情趣。而文言教学之积累是重点难点
三、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在四个方面上下功夫:缘事析理要深刻,讴歌亲情要充实,锻炼思想有文采,注重创新写新颖。写作要求更高,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学生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比较被动,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语文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整体阅读能力差,学习习惯差,上进心不强,任务比较艰巨。
四、具体措施
1、提高备课质量,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3、充分利用好教学时间:利用好早读课的语文朗读,提出朗读要求;课前开设三分钟候课或小演讲等活动。
4、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为下阶段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5、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6、作业形式包括默写、两周一文、随堂作文等,教师可以灵活把握。作业次数不宜过多,应及时修改,及时反馈。以记叙文写作为主,辅以议论文写作原则上,随堂作文不少于5次,随机抽查两周一文,要求学生自备写作素材本。
高二人教版语文教学计划 篇2
新课程标准规定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 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难易适度, 适合学生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阅读系统中选文体裁丰富、典型, 但是缺乏体系, 实用类文章比例较少。
1. 体裁多样, 典范。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体裁丰富, 涵盖大约八类文体: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寓言、童话、神话、说明文、议论文、新闻报告、演讲、书信。基本选入古今中文的名家名篇、选文经典。中国古代先秦文学如《诗经》、《论语》、《孟子》、《庄子》、《墨子》, 魏晋人物风貌代表著作《三国志》、《世说新语》及东晋隐士陶渊明的诗、散文,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等,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入了五位, 宋代豪放词代表苏轼、辛弃疾, 婉约词代表李清照明清小说四大名著和《儒林外史》等;中国现当代散文大家巴金、老舍、沈从文、朱自清等作品, 著名诗人艾青、余光中等爱国诗, 鲁迅作品选入数量最多, 四篇散文, 两篇小说;外国文学选入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的小说,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戏剧一篇, 著名诗人济慈、普希金等人诗作, 安徒生童话两篇, 等等。选文涉及多种题材, 既有自然景物、生态问题, 又有人类情感、生命感悟。选文系统根据单元导语归纳题材, 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选文基本关照到了初中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经验, 既能唤起学生现有的经验, 激发阅读兴趣, 如亲情、学习生活、自然、成长、动物等题材的选文;又能拓展、提升经验, 训练阅读能力, 如生命、爱国、战争、历史人物等题材的选文。
2. 体系缺乏, 实用不足。
根据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涉及的选文体裁, 将小说、诗词、散文、戏剧、寓言、童话、神话归到文学类作品, 将说明文、议论文、新闻报告、演讲、书信归入实用类文章。并且,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传记、书、序、表、记、铭等及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成为鉴赏的文学作品, 所以都归入散文。每册教材的选文体裁大部分属于文学类作品, 而文学类作品又集中在散文一类。选文缺乏体系性, 选文总数量不一, 两大类选文变化不一, 并没有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增加更多适应性选文。除此之外, 从表1可以看出, 单元选文系统似乎各成体系, 彼此缺乏联系, 甚至出现重合现象。如七年级下册书的第二单元爱国题材与九年级下册书第一单元爱国思乡有重合部分。实用类文章数目严重不足, 九年级下册教材就没有选入实用类文章。初中生进行语文阅读能力训练, 从现实角度说, 是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 快速读取重要信息, 正确看待网络信息。但是实用类文章太少, 而且类别不全, 与实际生活需要学会的实用文脱节。
二、助读系统类型多样、细节粗糙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类型丰富多样, 分为文字类资料 (编辑说明、单元导语、课文导语、文下注释、课文补白) 和图像类资料 (扉页彩图、课文插图) 。助读系统的多样类型加强了阅读能力训练的针对性, 但细节不够完善。
1. 类型多样, 有针对性。
文字类助读内容最先看到的是编辑说明。编辑说明简要介绍本册书的一些内容。单元导语介绍本单元选文题材内容, 明确阅读能力要求, 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课文导语更是紧扣选文内容, 有时以问句形式引起学生对文本的思考, 揭示选文主要内容, 同时明确具体阅读能力训练的重点。如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课文导语指出选文的目的在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写作手法, 感受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 意在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文下注释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初中生扫除阅读障碍, 促进初中生对选文的理解, 有助于初中生进一步积累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课文补白主要分为两大类资料, 分别是语文知识和选文的衔接拓展资料。补充与选文相关的资料, 有助于初中生更好地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赏析选文的特色。如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课后补充程颐读《论语》的三段体会性语句, 借助前人对《论语》的评点, 引发、深化学生对《论语》的体悟。
图像类资料包括照片和绘画作品。教科书的扉页一般彩色图像, 图像下面接着附上一两句简短的文字介绍。课文插图往往分布在选文中, 并不是所有选文都配有插图, 配有插图的选文一般有一两张图片, 有的是作者照片, 有的是选文中人物绘画。这些图像意在给学生一个直观形象的了解, 又不会很多, 不让具象的图片限制抽象文字的想象空间。适当的直观具象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帮助学生更好地赏析选文。
2. 细节粗糙, 有错误。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具体细节处理得比较马虎, 出现了一些错误, 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学生的阅读产生障碍。
首先是文下注释存在错误。第一, 选文出处存在问题。如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诗四首》中的《归园田居 (其三) 》和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诗五首》中的《饮酒 (其五) 》文下注释:选自《陶渊明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事实上,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陶渊明集》是1956年第1版, 在1983年第8次印刷, 两本书印刷批次不同, 而不是不同版本。文下注释应该标明为选自《陶渊明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同样的,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文下注释:选自《艺文类聚》卷七 (中华书局1982年版) 。事实上, 中华书局在1965年出版了《艺文类聚》, 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83年出版了《艺文类聚》, 并不存在《艺文类聚》 (中华书局1982年版) 。所以选文出处应改为选自《艺文类聚》卷七 (中华书局1965年版) 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第二, 文言文的一些字词解释存在错误, 尤其是通假字问题。如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文下注释:有, 通“又”。但是在八年级上册《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中, 文下注释:有, 同“又”。《〈论语〉十二章》中“有”字的注释是对的, “有”和“又”是通假字。
其次是课文补白中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 逻辑混乱, 显得有些随意。除了八年级上册书课文补白的语文知识最多, 是其他每册书的三倍左右, 其他五册书课文补白数量差不多。另外, 除了七年级下册和九年级下册补白的语文知识主题明确, 其他各册书补白的语文知识比较杂乱, 尤其是八年级上册书阅读方法与写作方法相互穿插, 不利于初中生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 阅读能力训练的助导作用不能发挥最大效度。
最后是课文插图的问题。有些插图和选文内容不符。如九年级上册《致女儿的信》一文中, 插图中的男人与女人两人都是站着的, 而选文中的文字确实“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这就说明插图出现了错误。有些插图的位置不对。如九年级下册《热爱生命》一文中, 插图内容和选文的第九段内容相符, 不应放在第六段下面, 否则这种插图的助读功能就会被削弱。还有些插图太抽象, 如九年级下册《诗两首》一课的第一首诗《我爱这土地》, 诗下面的插图抽象、粗糙, 没有什么美感, 感觉像是拼接、涂鸦。图中应该是一只鸟, 这样不仅符合诗中“假如我是一只鸟”的诗句, 而且更能体现诗人的伟大、情深。
三、练习系统题型多样、比例失衡
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 具有启发性, 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统“研讨与练习”, 主要是关于选文的词汇解释、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及谋篇布局的分析。通过对练习系统题型与题量的分析, 发现练习系统提醒比较多样, 但题目难度的比例失衡。
1. 题型多样, 有选择性。
从练习题的做题要求层面分析, 练习系统主要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而必做题中又有选做题, 二选一。选做题一般是应用拓展类, 包括话题讨论、课外资料收集、文本改写等。如九年级下册《音乐之声》第三题选做题“阅读影视剧本要注意体会它的画面感。你觉得画面感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这道选做题注意考查初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感受戏剧这种文体的画面感特色。必做题中的选做题, 如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三题, 就是必做题中的选做题, 二选一。每册书中必做题所占比例比较大, 选做题所占比例很小。这就给学生留有一定自主选择性, 可以选做较高难度的题目。
从练习题训练的能力项层面分析, 练习系统主要分为单项能力训练和多项能力训练。相比较而言, 多项能力训练的题目较多。单项能力训练的题目, 如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的第一题:这篇作品运用大量短句, 营造激越的氛围。反复朗读全文, 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读出作品的气势。这道题目主要训练学生的认读能力。多项能力训练的题目, 如九年级下册《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课后习题第一题设计两项阅读能力:认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这首诗”训练学生的认读能力。“探究一下, ‘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即使是单项能力训练的题目, 也是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训练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如七年级上册《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一题, 通过勾画语句的形式训练初中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 八年级上册《落日的幻觉》第一题“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作品。试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理清作品的说明顺序”, 通过完成表格的形式加深初中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 比例失衡, 无梯度性。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中, 初中生阅读四方面能力训练比重不一。认读能力可用“朗读”、“默读”、“浏览”、“背诵”等词表述。理解能力可用“觉得”、“揣摩”、“解释”、“解答”、“概括”等词表述。鉴赏能力可用“感受”、“领略”、“品味”、“体验”、“鉴别”、“比较”等词表述。运用能力可用“示范”、“运用”、“借鉴”、“学写”、“仿照”、“转换”等词表述。按照以上分类原则, 将练习系统中的习题分类统计。这里统计每道题中总共涉及的阅读能力, 如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第三题“朗读诗歌, 要注意诗中的情感起伏, 并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试与同学一道, 讨论下面语句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尝试朗读”, 这一道题目, 设计了认读能力与理解能力。
从上表可以看出:三个年级六册书的练习系统中理解能力训练比重一直是最多的, 其次是鉴赏能力, 但是鉴赏能力的比重基本不及理解能力的二分之一。认读能力与运用能力训练的比例差不多持平。这就出现四个能力训练比例失衡现象, 并且能力训练缺乏梯度, 较高水平的能力训练不足。
摘要: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系统包括选文系统、助读系统、练习系统, 这三大系统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选文系统体裁类型丰富, 选文经典, 但是缺乏体系, 实用类文章太少。助读系统类型多样, 可以针对性地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但是细节处出现一些问题。练习系统题型多样, 但是难度设置不合理, 阅读能力训练比例失衡。通过分析阅读系统编制的优缺点, 扬长避短, 最大效度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阅读系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高中人教版必修演讲辞教学计划 篇3
单元序号 课题 文体
必修2第四单元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演讲辞
12我有一个梦想 演讲辞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演讲辞
表达与交流 演讲 活动
关于演讲,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第四单元设有演讲辞3篇,另在“表达与交流”部分设有演讲专题活动。
二、课程标准相关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中“阅读与鉴赏”部分没有明确提出关于阅读演讲辞有哪些能力要求,在“表达与交流”部分指出:
1.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2.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者设计意图
单元序号 课题 文体 教学方向
必修2第四单元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演讲辞 1.抓住文章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
2.理清文章的结构。
3把握其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
4.了解演讲辞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学以致用。
12我有一个梦想 演讲辞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演讲辞
表达与交流 演讲 活动 在演讲中注意把握听众情绪,运用好语气、语调、语速、手势等。
(二)课后练习中涉及的知识点
单元序号 课题 题号 教学方向
必修2第四单元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三 说理的深刻、结构的特点
12我有一个梦想 二
三 排比句式在演讲中的效果,尝试自己演讲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 通过关键语句揣摩情感
表达与交流 演讲 在具体情境的演讲中注意把握听众情绪,运用好语气、语调、语速、手势等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可以发现:在教材编写意图上,第四单元在教学中侧重演讲辞的阅读,而“口语交际”部分则侧重演讲的操作。我们在此主要讨论演讲辞的阅读教学。
演讲辞,“对谁说”是前提,“说什么”是重点,“怎么说”是关键。在演讲辞阅读教学这一单元,依据教材单元提示语,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训练学生:“抓住文章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其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了解演讲辞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学以致用”。这些都侧重于教演讲辞的“怎么说”。而演讲辞的“怎么说”又是取决于“对谁说”的。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演讲辞的“怎么说”,我们建议将“怎么说”建立在“对谁说”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换而言之,也就是在本单元演讲辞的教学中介入“听众意识”这一概念。
此外,因为教材“表达与交流”部分的演讲专题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语速、语调、表情等口语表达方面的指导,所以,在第四单元演讲辞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妨将写作演讲辞作为“学以致用”的重要内容。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受到写作演讲辞的训练,也可以训练演讲这一口头表达能力。
四、学情分析
(一)学前检测
阅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请概括:蔡元培先生在演讲中对北大学子提出了哪几点希望?
2.圈划作者表达对北大学子殷切希望的句子,并说说这篇文章作为演讲辞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说说作者是怎样打动北大青年学习的。
阅读《我有一个梦想》
4.概括马丁路德金这次演讲的目的。
5.圈画出这篇演讲辞中打动你的句、段。
(二)学生检测情况
用以上问题对高一年级的学生做学前检测,共下发问卷568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学生检测结果如下: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第1题,所有学生都能够准确地概括出蔡元培对北大学子的期望。
第2题,398名学生能够全面地圈划,发现了蔡元培在演讲每一点期望时都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其余学生只能够圈划出“一曰”、“二曰”、“三曰”。
第3题,171名学生认为蔡元培是通过演讲中的谆谆告诫、自己的见识来打动北大学子;123名学生认为蔡元培是通过对当时北京大学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剖析来懂得在场的学子;89人认为蔡元培是通过说理的严密来打动在场学子。很多学生在完成该题时没有设身处地想象北大学子在听这次演讲、接受校长教导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
《我有一个梦想》
第4题,所有学生都能够准确地概括出马丁路德金本次演讲的目的。
第5题,489名学生圈划的句子段落都集中在指向黑人的句、段,学生在完成该题时将自己想象为被压迫的黑人。没有认识到马丁路德金的这次演讲听众不仅仅是被压迫的黑奴,还有白人、对黑人友善的白人、政府执政者等群体。
总的来说,高一的学生对演讲辞的一般结构特点有所了解,对把握演讲者的主要观点也没有障碍,但是没有意识到演讲辞具有鲜明的听众意识,没有意识到演讲“对谁说”决定了这次演讲“怎么说”。在阅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时,学生大多没有想象北大学子在听这次演讲中的情绪反应,因而不能够准确、全面地说出蔡元培何以能够打动北大学子。阅读《我有一个梦想》时,大多数学生都不自觉地将自己的阅读角色定为被压迫的黑奴,没有明确意识到马丁路德金这次演讲的听众的多元化。而《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的成功之处,必然绕不开马丁路德金在演讲过程中对不同群体的情绪的有效把握。
五、教学目标
1.发现演讲辞中鲜明的听众意识。
2.了解演讲辞的一般结构,知道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3.能够从听众意识的角度说出排比、比喻等表达技巧在具体演讲中的效果。
4.能够有听众意识并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写出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演讲辞。
六、活动建议
1.在本单元阅读教学完成之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几种不同的语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写作演讲辞并尝试着进行演讲。
2.可以将教材“表达与交流”部分,“演讲”专题活动穿插其中,组织演讲活动,指导学生关注演讲中的语速、语调、表情、手势等。可以利用正常教学时间,也可以利用课余活动时间。
七、课时安排
教学顺序 教学篇目 课时安排
1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课时
2 我有一个梦想 1课时
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课时
4 演讲辞写作展示 1课时
八、作业与反馈
(一)提供几种不同的语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写作演讲辞;
1.有人说,16岁是生命之花绽放的季节。她美丽,充满梦想;她灿烂,充满活力;她有困惑,但从不放弃;她有迷茫,但决不后退。现在你要以“花季宣言”为话题给新同学做一次演说,请你写一篇演讲辞,写作时注意分析你的听众。
2.生活中,我们被爱包围着,父亲的呵护,母亲的叮咛,朋友的关心,老师的关怀......这一切都是爱。然而,这些爱又常常被我们忽略。在生活中我们要有一颗感激的心,这样,才会感受更多的爱,体会更深的爱。请以“学会感激”为话题,自选演讲对象,写作演讲辞。
(二)组织一次演讲比赛活动,可以是校级的,也可以是班级的。用以上两个情境下的演讲辞进行演讲。
高二人教版语文教学计划 篇4
近几年高考命题中多涉及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调查有关试题,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掌握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四章知识点有帮助。
一、种群的特征
本节课是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本节属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位,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计划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新人教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三、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3节的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生物必修模块3强调从系
第 1 页 统的视角认识生命系统,强调系统分析方法,应用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知识。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过程,建构生物群落的有关核心概念,并运用已形成的概念去尝试解决未知的系统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由于课时的限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实验在课外单独完成。
四、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关于群落的演替过程,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和正文表述,一方面介绍群落演替的类型和演替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让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教材列举了许多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关注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本节最后讲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让学生了解和认同国家的有关政策及其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教学计划大家都了解了吗?更多对大家有帮助的内容请持续关注高二生物教学计
第 2 页 划栏目。
高二语文人教版《边城》同步练习 篇5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接壤(rǎng) 碧溪岨(jū) 傩送(nuó)
B. 踹水(tuān) 角隅(yú) 鞶鼓(pán)
C. 嗤笑(chī) 碾坊(niǎn) 茶峒(tòng)
D. 俨然(yān) 眺望(tiào) 喧阗(tián)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情同手足的天保、傩送兄弟两个与翠翠演绎的一段凄婉而纯美的爱情在当今这个情爱泛滥的时代已成千古绝唱。
B. 盛夏的武汉城真不愧“火炉”之称,炎天烈日,流金铄石,不仅外地旅游者罕见,即使是本地市民也都愿意待在家中,享受着空调带来的清凉。
C. 名著《边城》是沈从文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湘西的风物人情唱出的一曲心灵的恋歌,读来楚楚动人,令人感慨良多。
D. 农村各地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一饭千金等现象有所回潮,这不但加重了群众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而且污染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大力发扬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B.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C. 城镇化不仅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D. 著名作家梁晓声依然以执着的态度,直面转型社会时期中国社会的痼疾,字里行间灌注着作家深沉的“劝世”“醒世”“忧世”。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各篇都相对独立,可以单独成篇,。,。,,。因而,本书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绪便显得十分复杂。
①成为深藏于作者胸间的锥心透骨的痛
②全书整体上又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
③湘西居民古朴原始的生活与生命形式固然使人倾心神往
④其中人事情景、古今未来滚动交织融成一片
⑤浸透着作家发自内心的乡土悲悯情怀
⑥未来湘西的何去何从又让作者困惑迷茫
A. ④①②⑤⑥③B. ③②⑥①④⑤
C. ⑤②⑥③④①D. ②④⑤③⑥①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到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一个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为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着那第一个下船人。那人笑着说:
“请不要拦我!……”
“不成,你不能走!”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地吠着。其余商人都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地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并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的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说:“嗨,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
“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
…………
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当地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
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5. 画线语句中,“翠翠明白了”,但为什么“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
6. “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一句中,那些人为什么“笑”?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
7. 祖父的“狡猾”体现在什么地方?怎样理解“狡猾”一词的含义?
8. “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三贝先生家训
沈从文
年高有德的三贝先生不幸于今年正月初四日“遽返道山”了!这在C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当三声落气炮响过后不到五分钟,全县城人便都在纷纷议论他的“平生大节”了。大凡贤者身后,总有一部分不能了解他伟大人格的人,常常立于反对方面加以攻讦诋毁。三贝先生自然也不是例外。也许是他太好——不然,便是C县的舆论太不公允了:你无论走到什么地方,见了一个卖豆腐或卖落花生的小贩,问他“三贝先生如何?”他答复了你所问以外,必定还附带加一句奚落三贝的话,如“那个吝啬鬼”或“那老怪物”一类的言辞。
据说三贝是无疾而终的。这正是一般“积德厚福”之人应有的事。不过,从田大伯妈处得来的消息,则又明明是因问他做校长的那个儿子索退抚育费不得而气死的。田大伯妈是与三贝有瓜葛的人。她女婿曾拜认过三贝隔房堂弟做干崽,大概这话总不是全无把柄!
总之,三贝先生是今年正月初四日午时死去了。是“无疾而终”还是“气伤肚肠”而死的,不是我们应措意的事,很可以不必再过问。倘若是真有那种好揽闲事的人寻根究底,只指示讣文给看就得了;讣文明明载着“享年七十有八……无疾而终”。
三贝是有钱有势的人,丧事自然是非常之热闹。他第五儿子是现在县署第二科的科员,第六儿子——就是有气死老子嫌疑的那个——又是中学的校长,儿孙又多,因之出殡那一天竟有许多人执绋。有用松柏枝扎成的香亭,有用白布缠就的灵轿,有十来个敲法器的大师傅,有各种无字的脚牌,有朱红绫子的铭旌,有写上“典型犹存”或“里失贤者”的挽联和祭幛,有两堂锣鼓及一队细乐,有一队制服整齐的学生,而且,知事大人也屈尊到送丧。此外,典狱官张四老爷,地方财产保管处田老爷,宋连长,复查局刘局长,初从上海毕业转来的九二先生……都莫不在大襟上佩了一朵白纸花,沉肃谨敬地在鼻涕眼泪一把抓的孝子前头走着。警察所长呢,另外又专派了四名着号衣年青的警兵,随同灵柩左右照料,免得那些打高脚牌、扛祭幛的小孩子,沿途吵嘴滋事。
“好热闹阔绰的丧事!”
当灵柩从道门口菜市过身时,许多妇人、老头子以及卖白菜的老孀,都带了羡慕神气这样说。
三贝先生生活就是这样结束了,也可谓“生荣死哀”。
不过,人虽死去,但其“嘉言懿行”流传于C城老一辈人口中的却很多很多。大体都关于“世道人心”。因此谨就我所知者,摘录一二;至其“出处大节”,则已有C县宿儒方梧庐先生为之作传,兹均不述及。
节抄家训:
过大桥时,应将脚步加速——但亦不必如驰如奔免撞损徐元记之窑货担子——不然,设于此时桥忽圮下,岂不危极险极?桥久不修,年代渊远,适于此时圮下,实亦“事所必至理有固然”者也!
进城时,到城洞下亦应加快一脚,尤其是曾经失火之东门。并须用双手将脑壳掩护,如此,既可防意外之虞,即或万一猛不知道于彼时从上面掉落一砖头瓦片,亦可因手在上而不至伤脑。至于到城门洞卖羊肉、卖粉条、卖布那种要钱不要命之事情,千万莫去做。最好连买也莫买,即或东西再好,价钱再贱。
有客久坐未动时,应不俟呼唤时时将茶献客。冲茶之水不必顶沸——不沸之水则尤好。若然,客即不知趣硬赖到吃饭后方去,其食量因喝水过多亦必大减。
逢年过节用大荤祀祖——其实不用亦可,不见“采藻明其洁”之训乎?——实在万不得已,最好是用零买法为佳。譬如称肉一斤,则分为四处称,每处四两。如此办法,既可选择皮薄骨少心所欲得之肉,而斤两上亦占便宜不少。
厕房粪坑到夏天粪过稀不能售出时,可加以草灰斗许;但应切记将草灰之价同时算入。
…………
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余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此处但选其一小部分耳。其行为尤嵚崎不同于流俗,容当汇次编出,以介绍于“未获亲炙”三贝先生诸读者前。
C县大概是湖南一县,究竟在湖南那一处,我也不大清楚了。至其家训,除为代加标点外,初未敢易去一字。
一九二五年二月中旬作
(选自《沈从文文集》第八卷,有删改)
9.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小说开篇写三贝先生“遽返道山”,说“这在C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句中“惊人”和“重大”强调了三贝先生的死确实是C城的一大损失。
B. “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余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家训中所表现的虽然只是三贝先生一个人,但刻画的却是当时社会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类人物。
C. “遽返道山”“积德厚福”“典型犹存”“里失贤者”“嘉言懿行”“生荣死哀”这些赞美词语,用在三贝先生身上多少有些词不达意的意味。
D. 小说结尾说“C县大概是湖南一县,究竟在湖南那一处,我也不大清楚了”,这里的“我也不大清楚了”,实际上是在暗示读者这只是一个假托的故事。
E. 小说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三贝先生这一形象,侧面描写三贝先生死后人们的种.种反应表现其性格特征,正面描写是通过家训表现其性格特征。
10. 小说的前一部分写三贝先生死后热闹阔绰的丧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1. 三贝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2. 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独特,这与它所叙述的故事、塑造的人物、表达的主旨有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表达交流
13.阅读《边城》中的一段文字,用“戍军政府”的口吻写一条简明的通知。
高二人教版语文教学计划 篇6
定义: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1.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的散文集是《尚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2.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春秋左氏传》,《国语》,《战国策》。
3.)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汉初,政论散文出现,文章大多或论秦之得失,或针对时弊,提出自己的主张。贾谊《过秦论》,晁错《守边劝民疏》等。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4.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散文衰落。但在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衡之的《洛阳伽蓝记》等学术著作中仍有一些质朴的叙事、抒情、写景的优美文字。
5..唐宋散文:
唐朝韩愈大力反对浮华的骈俪文,提倡作古文,一时从者甚众,后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创作业绩大增,影响更大,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在韩愈和欧阳修的古文运动(唐宋都有)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树立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自由抒写的新文风,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宋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鼎盛时期。宋代的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等人都在古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之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后人将他们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北宋中期,以欧阳修登上文坛为标志,宋代散文进入第二个发展时期,历时80年,至苏轼去世为止。这一时期欧阳修、苏轼次第主持文坛,将宋代散文推向顶峰,同时也将中国古代散文推向最辉煌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散文流派众多,而皆以古文相称,呈现出多元分化而又整体统一的特点。其中著名的有文章派、经术派和议论派。文章派以欧阳修、曾巩为代表。欧阳修“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议论派散文以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三苏文章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长于议论,诵说古今,考论是非,明理以达用。经术派的代表是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以重道崇经为文学创作的指导,他的散文带有强烈的经世色彩。
南宋散文的事功派散文作家有陆游、范成大、周必大、杨万里、辛弃疾、陈亮等人,陈亮、辛弃疾是事功派的核心人物。陈亮是一位事功派哲学家,他的散文议论纵横驰骋,有兵家和纵横家的气派。辛弃疾是一位抗金民族英雄,他的散文文意宏伟、气势雄壮,议论周密,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6..明代散文: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一部分传记文很有现实意义。明中叶以后,针对程朱理学、八股文的束缚,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发起“复古运动”,倡导文必秦汉。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来的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复古运动。归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进而是万历年间的公安派也加入猛烈抨击拟古主义的队伍。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时称“三袁”,袁宏道最为著名。他们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因此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袁宏道更出于作家的主观要求提出了“性灵说”。同时还有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他们也主张独抒性灵。
高二人教版语文教学计划 篇7
一、人教版阅读教材的课文主题
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即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 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版块组成单元, 更关注语文与外部世界和学生主体发展之间的联系。在更宽广的视野中认识语文学科, 基本以生活内容或人文主题为依据编排单元教材, 体现了编者的改革意识, 着眼于语文与广阔生活, 学生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展示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过程。致力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自行建构, 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材的建构主义学习论特征, 即“知识是在人们同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而是需要在具体问题中, 针对具体情境, 自己进行再创造”[1]。
人教这版阅读教材基本按人文主题 (或话题) 编排单元, 体现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心理是由知、情、意三种过程构成的功能统一体, 主张心理学应该以完整的人作为研究对象, 从个体自身的角度去关注他们的经验世界。关注他们的感情、知觉、信念和意图”[2]。从一年级上册至二年级上册, 三册教材以识字教学为主, 从二年级下册至六年级下册, 合计九册阅读教材中, 每册均安排八组主题, 每一主题下囊括3至5篇课文。
二、苏教版阅读教材的课文主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基本围绕单元主题, 把听说读写、综合实践活动和练习等加以优化整合, 以获取整体综合语文教学效应。
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以“单元合成, 整体训练”为框架构建学习新体系, 采取“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的形式编排。单元主题的选择也体现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 内容涵盖面较广。
同样是主题单元, 苏教版阅读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非结构性主题单元的特征, 即单元内部课文之间的逻辑层次性不甚紧密。第一单元的课文之间并不存在相互依存关系, 且主题也不像人教版那样在单元导语中明确点出, 可见苏教版并不执著于追求结构性主题单元, 在一定层面上给予教师和学生开发文本的适度空间, 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三、两版阅读教材的课文主题比较
人教版阅读教材的每篇选文都紧密结合单元主题, 主题丰富多样, 注意选文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主题“从外在线索来说, 是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就内在线索而言, 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3]。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主题的内容在各单元的导语中加以提示。笔者统计了二年级下册至六年级下册, 共九册教材的单元主题, 概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采用同样的统计方法, 从表2中可以看出, 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主题涵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两者相比, 苏教版比人教版增设了季节风光、历史故事、文体单元等主题, 减少了传统文化、想象世界、语言艺术热爱生命、阅读书籍、写作手法等主题。可见两版阅读教材在主题追寻上的异彩纷呈和各具特色。
按主题的特征分, 有结构性主题单元和非结构性主题单元。“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的区别在于教材所确定的主题单元内部是否具有逻辑层次”[4]。
人教版阅读教材是比较典型的以人文主题编制教材单元的范例, 其优点突出表现在:“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 关注他们的经验世界, 尤其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能较集中地体现语文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尤其关注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教材各内容要素实际构成了模块结构, 安排学习内容时, 知识、技能、情感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协调、衔接、交叉、融合, 有利于促进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语文, 获得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人教版阅读教材中, 单元人文主题涵盖内容之广泛, 反映思想之鲜明, 都体现出编者的独具匠心。
可以清晰地发现, 自然景物、爱的旋律、社会生活、哲理故事、科学世界等主题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 体现出编者对儿童生活的关注, 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横向看, 人教版的低年级教材选题以自然景物、社会生活等话题为主, 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阅读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向往美好的情境, 关心自然和生命,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并乐于与人交流。”中年段在持续关注自然景物、爱的旋律、社会生活等话题的前提下, 增加了科学世界、想象世界、哲理故事等话题, 体现出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阅读”的明确要求, 在拓展丰富主题的同时, 关注文本自身, 揣摩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高年段的话题除了增设经典名著、保护环境等主题, 在思想深度上也进一步提升, 更是直接将写作手法和语言艺术作为某一单元的主题, 囊括进教材中, 体现出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追寻。
这种由浅入深、丰富多彩的基本主题安排, 体现出教材力求呈现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 体现出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语文观念的产物。
苏教版阅读教材中所确定的主题单元内部逻辑层次没有那样严密, 结构性没有前者清晰。在苏教版教材中, 存在以人文主题或话题安排单元的编排方式, 例如, 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紧密围绕“自然景物”的主题, 安排了《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这四篇课文, 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世界各地的民风民俗。再如五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 展现了一幅雄壮恢弘的革命历史画卷:《七律长征》气势磅礴, 表达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乐观顽强的斗争精神;《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从一个侧面反映革命前辈的战斗情谊;《大江保卫战》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民解放军誓死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感人画面。
苏教版阅读教材中也存在很多以其他方式编排单元的例子。按照文体类型编排的如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 《东方之珠》、《小露珠》、《石榴》同属于写景散文。这种以文学体裁编排选文内容的教材, 在国外教材中较为常见, 将相关选文加以组合, 按每种文体的艺术特征、基本题材内容确定单元, 兼顾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这样编排能够保证学科的系统性, 但最大缺陷是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关注。
苏教版中按照生活内容编排的单元, 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走, 我们去植树》既与开学初春光明媚的季节特点相符合, 又倡导学生走进自然, 拥抱绿色;《第一朵杏花》讲述了竺可桢爷爷观察花期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燕子》用清新俏皮的语言描摹出小燕子生动可爱的形象。贴近生活实际, 通过教材呈现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
人教版的结构性主题单元突出了逻辑序列的精密性和层次性, 而苏教版的非结构性主题单元则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大的自主阅读和开发文本的空间。从组元形式上看, 人教版偏向“纯粹主题单元”, 苏教版更侧重于“混合主题单元”。即人教版的大多数单元以主题统领, 用导语点明。苏教版的混合主题单元在编排上既考虑人文主题, 又考虑其他因素的单元形式, 力求实现学科知识、学生经验、社会生活三方面的统一。帮助学生融合与文本之间视界的差距, 获得情感体验, 提升人文精神。
摘要:阅读教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教版和苏教版是认可度较高的两个版本。本文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 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翔实的举例证明、相关的文献资料、科学的实践探讨, 阐释阅读教材的课文主题的异同。
关键词:人教版,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主题
参考文献
[1]范印哲.教材设计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 46.
[2]钟启泉.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7-18.
[3]徐向阳.人教版与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单元组织上的比较.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1 (11) :151.
“活动”教学应用建议(人教版) 篇8
一、活动教学的理论指导
活动教学法,即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方法。
体验学习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他认为,行动是获取真知的惟一途径,只有当学生主动从事活动,积极去“做”,才能注意周围世界,探索世间万物之间的联系,才能去思维。人们最不容易忘的知识就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智力活动内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将观察、操作和语言三者有机结合,通过外部操作活动,促进内部心理活动,才能有效实现智力活动的内化。对于刚从小学走上初中的学生,他们的直接经验少,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活动将学生的真实体验和观察转化为抽象概念。另外,西南大学苏迎春教授也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得出,学生参与活动的教学效率最高。
二、活动教学的形式设计
地理课堂活动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亲身体验参与,从而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地理课堂的常见活动有游戏、演示实验、角色扮演、模型制作、知识竞赛、课文朗诵、辩论活动、视听欣赏活动、拼图等。
1.设计活动,激发兴趣
针对初一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特点,可将部分教学内容设计成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地理的乐趣,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例1: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P35活动,要求学生在图上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
活动形式:学生快速抢答、拼图游戏。
活动过程:第一环节:按照6人一小组进行组内比赛。由组长根据空白的世界轮廓图轮流提问大洲和大洋位置及名称(教师可做提问方式的示范),组员抢答,答对一个问题加一分,时间5分钟。第二环节:将全班按照座位分成3个大组进行快速抢答,每个大组派代表抢答,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快又多又准,坚持到最后的小组全体成员加1分,时间2分钟。第三环节:每大组派代表在电脑上进行拼图游戏活动,顺利完成活动,加1分,时间2分钟。第四环节:引导学生创作七大洲、四大洋的记忆口诀,时间3分钟。
总结反思:“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和轮廓记忆,采用游戏活动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实践操作,在动中学
学生自己进行活动操作,既增强体验性,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体现地理学科的实践性。
例2:“地球的运动”一课中P15的“活动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活动形式:操作体验、板图展示、角色扮演。
活动过程:第一步,采用flash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运动的旋转中心和方向是什么”,思考“地球公转运动可能产生怎样的地理现象”。第二步,教师结合地球仪进一步讲解示范,同时请一位学生扮演“太阳”角色,提醒全体学生仔细观察“地球的公转运动有何特点”。第三步,请2位学生参与示范,一个扮演太阳,一个操作地球仪,其他学生观察点评。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常弄错地轴的空间指向。可以多请几组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直到所有学生发现错误的根源,教师再总结演示一遍。第四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地球公转演示图”,让学生结合教材P13图1.18用箭头标出“公转方向、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总结反思:这种让学生示范的活动式教学,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动”起来,得到一种真实的体验,使教学更加有效。
3.模型展示,体验参与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融入,给地理课堂注入了新的思维和血液。在利用高科技的同时,地理课堂活动式教学的开展,还可有效利用实物模型进行展示,让学生在画面和实物感官的刺激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课堂习中,增强体验感,从中收获知识。
例3:“地形图的判读”一课,教材“活动”建议让学生参照图1.37和1.38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模型,在模型中找到陡坡、缓坡、山峰、山脊、山谷,并对照图1.37观察其等高线特征。而对于本堂课的活动设计,笔者结合初中生的好奇心理和实际情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
活动形式:体验参与、板图展示。
活动过程:第一步,展示预先搜集的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山体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弄清楚“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的含义。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感到不会陌生。第二步,实物模型展示“肉松蛋糕”。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实物模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实物模型在上课前应该藏好,到该用的时候再拿出来,更能达到刺激感官的效果,学习欲望也更强烈。第三步,教师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充分扮演好“导”的角色。把蛋糕置于手掌平放,假设手掌是海平面,蛋糕是某一山体。观察整个实物模型的形状、正面、侧面和底部。教师手持实物模型引导:“假如在侧面垂直咬一口,黑板上的等高线应该怎样变形?”请一位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画出变形后的山体部位是陡崖。当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效果出来后,引导学生总结等高线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同时结合教材P25图1.36掌握几个山体部位。flash动画展示等高线地形的三维立体图。完成P26活动1,引导学生比较得出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疏密差异。第四步,让全体学生以“手背”为实物模型,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完成形象直观的等高线地形图(图1)。
■
另外,在讲授“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时,可准备一条长绳,请12位学生体验参与“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体会气温年变化。
总结反思:体验参与的活动式教学,需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开展,针对初中生的心理和学校教学条件,笔者准备的实物模型,能够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活动体验。
4.“看听说唱演”,活跃课堂
对于11~13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喜欢新奇的事物,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同时还比较喜欢表现自己。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精选一些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且有效的资料进行播放展示,如图片、视频、动画、flash等。
例4:七年级下册P6“亚洲的自然环境”中插入歌曲《亚洲雄风》的部分歌词,课上播放《亚洲雄风》的音乐视频并邀请学生一起大声唱出来,学生对亚洲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对地理课堂更加好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比让他们简单地看或听更有趣、有效。
例5:讲授八年级上册P15“民族”一节时,播放56个民族的服饰图片和歌曲《爱我中华》,带领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可以请班上擅长舞蹈的学生示范表演少数民族舞蹈,如新疆舞、傣族舞等。
总结反思:“看、听、说、唱、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不只是单方面的独角戏,通过此类型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还可以充分绽放教师的人格魅力,同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三、活动教学的方法创新
在新课改理念的倡导下,各个学校都在不断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活动式教学模式。如杜郎口教学模式、昌乐二中“271”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等。而笔者通过教学尝试发现,“有效”的教学其实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活动式教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它的形式多样且灵活。
1.提高引导艺术,让学习有趣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发挥好“导”的艺术,才能让学生对教学充满好奇、感兴趣。可使用一些调动式语言,如“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大家猜一猜”、“我们试一试”、“比一比,谁最快”等。调动语言最好以第一人称为主,因为学生刚进入初中,初次接触地理学科。若能使其对地理感兴趣,学生便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中。
2.增强预设能力,重因材施教
活动式课堂最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活”而“乱”, “活”而“无效”。要防止类似情况出现,就要求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解读课标。其次,针对各班学情,做到因“材”施教。“材”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材。相同教学内容的活动方式也许并不适合所有班级,因此,需考虑到各班学生的水平层次、个体差异、纪律情况等,做好课前预设,为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防范准备。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能走进满堂课活动的误区,教师可以只针对某一个问题预设几分钟的活动。这种“预设”的能力,即要求教师能够进行同课异构。
活动式课堂教学既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让孩子从做中学,在活动参与中得到体验、感悟,收获知识,快乐成长。▲
■
另外,在讲授“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时,可准备一条长绳,请12位学生体验参与“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体会气温年变化。
总结反思:体验参与的活动式教学,需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开展,针对初中生的心理和学校教学条件,笔者准备的实物模型,能够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活动体验。
4.“看听说唱演”,活跃课堂
对于11~13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喜欢新奇的事物,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同时还比较喜欢表现自己。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精选一些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且有效的资料进行播放展示,如图片、视频、动画、flash等。
例4:七年级下册P6“亚洲的自然环境”中插入歌曲《亚洲雄风》的部分歌词,课上播放《亚洲雄风》的音乐视频并邀请学生一起大声唱出来,学生对亚洲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对地理课堂更加好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比让他们简单地看或听更有趣、有效。
例5:讲授八年级上册P15“民族”一节时,播放56个民族的服饰图片和歌曲《爱我中华》,带领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可以请班上擅长舞蹈的学生示范表演少数民族舞蹈,如新疆舞、傣族舞等。
总结反思:“看、听、说、唱、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不只是单方面的独角戏,通过此类型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还可以充分绽放教师的人格魅力,同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三、活动教学的方法创新
在新课改理念的倡导下,各个学校都在不断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活动式教学模式。如杜郎口教学模式、昌乐二中“271”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等。而笔者通过教学尝试发现,“有效”的教学其实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活动式教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它的形式多样且灵活。
1.提高引导艺术,让学习有趣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发挥好“导”的艺术,才能让学生对教学充满好奇、感兴趣。可使用一些调动式语言,如“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大家猜一猜”、“我们试一试”、“比一比,谁最快”等。调动语言最好以第一人称为主,因为学生刚进入初中,初次接触地理学科。若能使其对地理感兴趣,学生便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中。
2.增强预设能力,重因材施教
活动式课堂最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活”而“乱”, “活”而“无效”。要防止类似情况出现,就要求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解读课标。其次,针对各班学情,做到因“材”施教。“材”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材。相同教学内容的活动方式也许并不适合所有班级,因此,需考虑到各班学生的水平层次、个体差异、纪律情况等,做好课前预设,为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防范准备。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能走进满堂课活动的误区,教师可以只针对某一个问题预设几分钟的活动。这种“预设”的能力,即要求教师能够进行同课异构。
活动式课堂教学既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让孩子从做中学,在活动参与中得到体验、感悟,收获知识,快乐成长。▲
■
另外,在讲授“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时,可准备一条长绳,请12位学生体验参与“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体会气温年变化。
总结反思:体验参与的活动式教学,需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开展,针对初中生的心理和学校教学条件,笔者准备的实物模型,能够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活动体验。
4.“看听说唱演”,活跃课堂
对于11~13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喜欢新奇的事物,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同时还比较喜欢表现自己。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精选一些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且有效的资料进行播放展示,如图片、视频、动画、flash等。
例4:七年级下册P6“亚洲的自然环境”中插入歌曲《亚洲雄风》的部分歌词,课上播放《亚洲雄风》的音乐视频并邀请学生一起大声唱出来,学生对亚洲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对地理课堂更加好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比让他们简单地看或听更有趣、有效。
例5:讲授八年级上册P15“民族”一节时,播放56个民族的服饰图片和歌曲《爱我中华》,带领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可以请班上擅长舞蹈的学生示范表演少数民族舞蹈,如新疆舞、傣族舞等。
总结反思:“看、听、说、唱、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不只是单方面的独角戏,通过此类型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还可以充分绽放教师的人格魅力,同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三、活动教学的方法创新
在新课改理念的倡导下,各个学校都在不断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活动式教学模式。如杜郎口教学模式、昌乐二中“271”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等。而笔者通过教学尝试发现,“有效”的教学其实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活动式教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它的形式多样且灵活。
1.提高引导艺术,让学习有趣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发挥好“导”的艺术,才能让学生对教学充满好奇、感兴趣。可使用一些调动式语言,如“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大家猜一猜”、“我们试一试”、“比一比,谁最快”等。调动语言最好以第一人称为主,因为学生刚进入初中,初次接触地理学科。若能使其对地理感兴趣,学生便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中。
2.增强预设能力,重因材施教
活动式课堂最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活”而“乱”, “活”而“无效”。要防止类似情况出现,就要求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解读课标。其次,针对各班学情,做到因“材”施教。“材”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材。相同教学内容的活动方式也许并不适合所有班级,因此,需考虑到各班学生的水平层次、个体差异、纪律情况等,做好课前预设,为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防范准备。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能走进满堂课活动的误区,教师可以只针对某一个问题预设几分钟的活动。这种“预设”的能力,即要求教师能够进行同课异构。
高二人教版语文教学计划 篇9
一、内容及其解析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1.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2.引导自学,强调语言知识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3.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兴趣。校对字音,落实语言知识点。
4.合作探讨,回答问题,把时间教给学生,注重互动;教师引领点拨,或强调补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
【教学内容】
落实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点,校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幸福时光,有多少成长与收获。这十七八年太珍贵了。而有一个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与压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天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3.故事背景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识点,理解文章内容梗概 1.疏通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⑦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 ⑧武复穷厄(è)
⑨何以汝为(wéi)见; ⑩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学生们出声分段朗读课文,校对字音,同时结合书下注释找出文章的通假字:畔、旃、去、无、见、驩、霑、衿、决。以及古今异义词。
3.点拨、强调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1)通假字:(见书下注释,做上标记)(2)古今异义词: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4.找出下列句子所在位置,讨论后请同学翻译。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②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③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
④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意动,名词作状语)⑤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状语后置,宾语前置)⑥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
⑦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句,状语后置)⑧空以身膏草野。(使动)
⑨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
⑩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使动,状语后置)
4.点拨重点实词。
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及还,须发尽白(名词,头发).会: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动词,会同). 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聚集).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事如此,此必及我(动词,牵连).及还,须发尽白(动词,等到).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副有罪,当相坐(动词,应当).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5.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还理解不了的词句,教师点拨。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题。2.翻译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文章层次,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人物之间的斗争语言及策略,以此来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汉书》和班固,了解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还积累了一些重点文言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教师提问相关知识,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订正错误。)
二、划分课文层次
1.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每个自然段都叙述了些什么内容。
初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不二——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请学生快速划分层次 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2~8)段: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分析课文,合作与探究
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
讨论明确:
两次。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第二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
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
明确: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武再出事,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这是对苏武人格的肯定。
3.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卫律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
讨论明确:
①剑斩虞常:震慑苏武 威逼: ②吓降张胜:有人带头 不动 ③强加死罪:寻找理由
大骂卫律
以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做例子
利诱: 封官加爵:拥众数万 不应
荣华富贵:马畜弥山
总结卫律的劝降策略——威逼利诱。威逼不动摇,利诱不应许。于是卫律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发出最后通牒“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这番话也激怒了苏武,苏武大骂卫律。于是有了第6段的“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越是坚决,单于越是喜欢。于是用尽办法来折磨、摧残苏武,企图动摇他的意志。幽禁地窖,断绝饮食;放逐北海,不至廪食。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毡,数日不死 放逐北海,不至廪食——掘鼠食草,杖节牧羊
苏武这一去已然近十年了。短暂的抗拒固然可贵,但时间是检验一切意志的试金石。十年的艰辛与苦涩,是否会动摇苏武的信念呢?我们再往下分析。
4.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
(请同学们细读一下李陵对苏武说的话,其中表达了几层意思?)讨论明确:是什么支撑着苏武艰苦地走了十年?(换位思考,人共同的生命体验)苏武认为自己可以回到大汉朝,回到自己亲人身边。他心中还有对“国”对“家”的念想,还有对团聚的期待。这就是李陵的突破口。
从李陵的言辞中体察李陵的策略
家——母丧兄亡,妻离子散
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前长君伏剑自刎;弟孺卿饮药而死;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国——郡主昏庸,法令无常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李陵老母被系保宫;苏武两兄弟畏罪自杀,侧面可以看出皇帝的统治严酷。
得出结论:“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苏武的回应:“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心甘情愿
李陵走后,在没有人来劝降过,这一过又是近九年。
小结:“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能为信念坚持如此,却实令人佩服!幸而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气节,作者的欣慰之感和赞美之情显而易见。十九年的年华就这样过去了,如果这十九年苏武在自己的国家,也许会有更高的爵位或官职,自己也许不会妻离子散。如果苏武投降了,也许也享受到不尽的荣华富贵,有了自己新的家庭。但是那样的话,历史不会记载他,人们也会忘记他。十九年是磨难,他诠释了什么才是坚守气节,什么才是忠心耿耿。苏武用一身肝胆照耀了史册。
四、板书设计
副将阻拦,未遂
两次自杀 围炉救活,重伤
出使匈奴 北海牧羊
卫律:威逼—不动 利诱—不应
两次劝降
李陵:国——统治无道,皇帝昏庸
家——家破人亡,妻离子撒
十九年(须发近白)
五、作业
1.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三题。2.翻译7、8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了解苏武的形象,体会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处理相关习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简要回顾文章思路,卫律和李陵的两次劝降。
二、整体把握
1.一起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谈谈对苏武的认识。
讨论明确:
(这是开放性的讨论题,可以着重谈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赞颂他将个人恩怨与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也可以谈封建时代君王对臣下的刻薄寡恩。反映出自己的心得即可。)
2.说到“忠义”,我们还会想起谁?
(同学们讨论并发言,要求用心组织语言,精炼流畅,注重口语的表达)
引导: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总结一下苏武有哪些优秀的品格。
苏武是一个感动古今的人物,他的“忠信”千古流传。我们国家近些年,每年都会举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一个个来自民间的道德模范,用自己平凡的行动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请同学们仿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为苏武也写一份颁奖词。小组讨论完成之后请代表发言。
(1)朱邦月:一根拐杖撑起的家 这个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头发花白,面带微笑,这位温和而坚定的老人,胸中盛满40年的艰难。他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他这双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
(2)阿里帕-阿力马洪:十九个孩子的妈妈
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3)沈浩:践行信念好村官
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4)翟墨:中国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第一人
古老船队的风帆落下太久,人们已经忘记了大海的模样。六百年后,他眺望先辈的方向,直挂云帆,向西方出发,从东方归航。他不想征服,他只是要达成梦想——到海上去!一个人,一张帆,他比我们走得都远!
范例:
例一:呼呼的北风,诉说着他的忠贞;漫天的雪花,显示了他的坚韧。他他在冰天雪地中,苦忍十九年,旄节脱落,心如磐石。他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面对匈奴的劝降、禁闭、流放,他威武不屈;面对地位、财富的引诱,他“富贵不能淫”;面对山珍海味,重权在握的引诱,他掘鼠食草,可谓“贫贱不能移”。他用自己的忠贞回答了是么是心存汉庭,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精神。他的心,与日月争辉。他的精神,与天地共存。
例二:渴饮雪,饥吞毡,被困匈奴十九载。白发娘,念儿泪,孤独牧羊北海边。在他的忠贞面前,金银财宝化为了乌有;在他的坚持面前,荣华富贵变成了虚无。贝加尔湖畔,一座丰碑耸立不倒,乌拉尔山脉,一种精神万古长存。例三:十九年的忠心等待,十九年的海枯石烂。苏武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民族气节。他历经渴饮雪,饥吞毡的重重磨难,但他的一颗忠贞之心却坚如磐石,始终不从动摇过!他的民族气节终教匈奴心惊胆颤,共服汉德威!中华五千年历史因他的忠贞而更精彩。
例四:婀娜秀丽的乌拉尔山,留下了牧羊人憔悴的身影,碧波荡漾的贝加尔湖,倒映了守节人坚定的信念。十九年的艰辛,十九年的守望,十九年的漫长岁月动摇不了他炙热的爱国之心。他留胡节不辱,书写了流传千古的壮丽诗篇。他的气节,让人敬佩万分。
四、作业
【高二人教版语文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人教A版高二上册数学几何概型教学计划08-27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07-17
高二15单元Destinations教案(人教版高二英语下册教学案例)10-26
高二Unit 7 教案(人教版高二英语上册教案教学设计)11-19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人教版)10-03
高二英语下Unit16词句贯通(人教版高二英语下册教案教学设计)08-12
人教版高二上册第4课《蜀道难》语文教案12-20
春(人教版高二选修)06-07
高二地理教案人教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