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改心得体会

2024-10-07

学生课改心得体会(精选8篇)

学生课改心得体会 篇1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第十二单元时,由于课文涉及艺术,是学生难以体会的,所以我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如《小马过河》、《特殊的考试》等,让体会图片表达的不同情感,由于有着亲身的情感体验,学生对课本的艺术描写更深刻,透彻,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第十二单元时,由于课文涉及艺术,是学生难以体会的,所以我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如《小马过河》、《特殊的考试》等,让体会图片表达的不同情感,由于有着亲身的情感体验,学生对课本的艺术描写更深刻,透彻,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学生课改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课改,社会性,自主,合作,探究

国家制定的“新课程标准”是一种强制执行的标准。进行课程改革是体现国家意志的一种“强制”。这种“强制”是必要的, 因为它不仅是国家的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个人发展的整体要求, 也是科技、文化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 而且以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支柱来进行实施。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行的.课程改革的方向不能改变, 力度不能改变。

课程改革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 需要首先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其次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技能的转变.特别是灵活处理课程, 在课程实施中创新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是课程能否深入改革、有效实施的关键.通过学习, 使我有了如下体会。

体会一: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 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 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一) 课改需要加强各实验区、校之间的对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 课改途中困惑多, 疑难多, 教具少, 信息少。面对共同的处境, 各实验区、校纷纷群策群力, 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 例如:周六上午学区的研讨和下午学片的研讨及现场的听课、评课等活动, 这些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 扎根于课堂教学中, 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 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 思路被打开了, 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教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 一线教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二) 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

课改涉及千家万户, 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教师提出要求, 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 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 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 是这次课改实验区普遍的做法, 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 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 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 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三) 课改需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 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 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因此, 教师在对话中要注意做到: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究、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 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 鼓励学生相互补充, 展开讨论。比如, “我想这样做, 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 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 教师要热情对待, 积极回答。在对话中, 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体会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这是21世纪公民所具有的素质, 这种学习方式的指导, 意在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促进学习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 合作学习

新课改, 学生不在是孤立的学习者, 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 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合作学习是对过去一节课只有老师讲、学生被“填鸭式”教学的否定。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新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理论为基础, 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 以目标设计为先导, 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 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 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氛围、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 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被人们誉为“仅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学习是当前课改的主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诚实守信、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很好的展示和提升。

(二) 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有3个:1.浓厚的问题意识。探究性学习总是围绕问题进行的, 问题能激发情趣, 问题能引发思考, 问题能帮助你追求卓越。2.多元化的探究互动。探究互动一般都是从多角度、多样式、多时空等方面进行的。3.思辨的探究讨论。

因此, 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是很必要的, 它可以让学生真正会学习, 真正体味到学习的兴趣, 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学生课改心得体会 篇3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深化英语课程改革。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有些教育专家指出: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则失去了依托和活力。传统的教育观认为:外语是教会的,过分强调教师的“讲”,造成“满堂灌”,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而素质教育则认为:外语是学会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英语教学不仅是教语言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开发其潜能。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2、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学生是一个个有感情、有智慧、有个性的人。他们每个人的未来是多样的,我们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是要尊重他们学习的差异,因材施教。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一张课桌,教师唱独角戏。在当今的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特别是面对新课改,我们这些站在课改前沿的一线教师,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努力寻找学生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最佳结合点,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正如语言学家亚力山大所言:“A teacher is just a facilitator. Teachers cannot teach anybody anything. The student is not an empty glass that will be filled with liquid , with knowledge and with wisdom .The teacher can only facilitate, make it possible to motivate students .”

3、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观。

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理论。目前,我国外语教学已走出“语言翻译法”转入“任务型”、“交际化”的教学时代。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们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课堂效益的提高来设计教学行为。把英语真正当作交际工具来教、来学、来用;把语言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把英语学会、学活。

二.创设语言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创造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

教学实践证明:环境造就人。“语言环境”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的学生缺乏真实的英语环境,教师应创设“仿真”的语言实践环境,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一是教师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坚持用英语授课。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等教学设备,创设情景化的语言环境。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如唱英文歌、英语朗诵、口语竞赛、英语作文竞赛等。

2.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困难或难度,需要学生意志克服困难,寻求解决 问题的途径、方法;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所以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个兴奋点。因此,英语教学中,教师就善于设计问题;同时也应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深刻领会谚语:“He who questions nothing learns nothing.”(無所问者,无所获)。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3.巧激善导,精讲精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课改心得体会 篇4

一、课改的措施

从教材宏观的体系结构看:苏教版《化学 必修1》包含四个专题: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物质、专题4 硫 氮和可持续发展。其专题内容的选择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其顺序的编排,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特点。通过专题一学习研究化学的方法思路,而专题二、三、四则是关注身边的化学:与海水、矿物、空气有关的物质的宏观性质,来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

另外,从教材的微观结构看,《化学1》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整理归纳”、“化学史话”等。这些栏目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对学生适应新课程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设置的栏目对新课程实施的教师来说课堂行为的科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帮助。

1、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

2、分析栏目功能,合理运用教材中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

3、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

4、正确处理STS知识,改变教学策略

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研究一种物质——看组成元素——看物质类别——判断物质性质——研究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关系。

二、课改的初步成效

经过半学期的艰苦努力,化学课改工作初步打开了局面,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教师的转变

1、工作重心的转变: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我现在工作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我校化学教师工作重点已有了较大的转变。

2、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学生的转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探索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真正科学研究的个中滋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

三、对新课程的几点问题和困惑

1、在教第一节课时发现学生连最基本的硫酸、硝酸、碳酸钠等化学式不会写,什么是离子以及离子符号如何书写也是一窍不通,对酸、碱、盐和置换、复分解反应的判定很模糊等,可见初三与高一已存在一定的知识拖节。

2、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编写者将某些知识点内容分散排布,例如在P.6出现了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在P.45继续出现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把原来完整的一个认识过程生硬的一劈为二,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虽然我们都经过了新课程培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课时不足的问题。必修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教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明而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同时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得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而觉得化学太难、太繁。

4、手头的资料很少,其中很多还是换汤不换药的,配套的练习很难跟找。还有我们也没拿到后续的教材,有些内容专家说要发展,我们也不知道该发展到什么地步?考试大纲到现在还没确定,不知道高考怎么考?

5、由于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仍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有些放不开,总觉得有些地方不讲不行,怕学生不理解。这又该如何解决?

6、课堂的活动形式多样化,虽然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学习的效果却很差甚至很大一部分学生趁机玩耍。随堂实验课也增多了,虽然课堂的气氛活跃,但是大部分只注重实验过程而不注重从实验中得到结论,特别是这次期中考中连最基本的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会写。

课改心得体会 篇5

走近“学困生”

蚌埠市行知实验学校

吕波

走近“学困生”

故事背景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要,教育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作为最基层的一线教师的我来说,对课程改革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是有着深深的体会的!在我师范毕业时课改刚刚开始,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尝试,但对课改还是知之甚少,而对以前的那一套教育教学方式还念念不忘!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对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也是从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中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方法!老师们都喜欢和偏爱学习好的,听话的学生;而对那些学习不好,又不听话的孩子就没那么好了!往往是恶语相加,甚至棍棒惩罚!在很多老师看来,这似乎是很正常的事,可是这给那些学生的伤害又有谁知道呢!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和这些所谓的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发生在我和一名“学困生”之间的一件事使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故事过程:

那是在我走上讲台的第二年,我接的五年级班里有这样一位男同学:比较廋小,穿着很不卫生,看上去就不舒服,再加上平时表现很差,经常和同学发生摩擦,还动手打人,学习成绩就更不用说了!于是每次违反课堂纪律或是和同学打架都被我恶狠狠地批评一顿,甚至是挨板子!可是收效甚微。直到有一次他又打了班上的一个“好”同学,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他还在那强词夺理,说是那个同学骂了他,他才动手的。可是我什么都听不进去,直接给了几个板子,很生气的叫道:“你看看你什么样子,整天脏兮兮的,整天还惹事,你爸妈可问你事了?还管不管你了?”此言一出,另我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他哭了,哭得是那样的伤心,带着委屈和眼泪愤恨得迅速转身跑出了办公室。故事分析:

当时我就闷了,是什么造成了他这样反常。等我冷静下来,我决定要好好的了解一下!通过其他同学,我才知道那天发生的事确实是那个同学先侮辱了他,他才动了手。而更另我想不到的是:他的家庭情况真的很糟糕,父亲犯法坐了牢,母亲又没工作,还带了三个孩子,仅靠卖点蔬菜维持生计!而他在家里很听妈妈的话,还帮助妈妈干活,照顾妹妹。知道了这一切,再想想我对他的态度,自己的内心充满了愧疚,一个在家听话的穷苦孩子,在学校却受到的是歧视,偏见,讽刺和嘲笑!我开始反省自己,想办法去帮助他,关心他,主动地和他交流,一开始他还是很不配合的,只是面无表情的听我在说,我知道我们之间的隔阂很深啊!即使我后来做了很多,他对我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逐渐的改变自己了!可是我却能感觉到他的怀疑和躲避,直到他小学毕业。我真心的希望在他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遇到一个更好的老师啊!故事反思:

在那以后,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学习了很多如何建立新的师生关系的方法!尤其是在面对那些所谓的“学困生”的时候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了解学生是基础

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去了解学生;你看都不想看,理都不想理的学生你会去用心了解他吗。我看很难!尊重就是要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学生,不因为其他的原因戴着有色眼镜来对待不同的学生!因此只有真正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得对每个学生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才能去更好得体会每个学生的喜怒哀乐,才能更好得培养出具有各自特色的有用的人才!对于“学困生”,首先,教师一定要作深入了解,既要了解其自身原因,又要了解其家庭原因;还要了解其心理特征,以便对症下药;其次,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去捕捉其“闪光点”,及时的给予真诚的表扬,让他们体验到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快感,从而迸发出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教师在平常提问或检测中,问题难度要适中,并注意把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留给“学困生”,让他们始终有一种成功感。2.善待是达到和谐的关键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作为教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宽容我们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千万不要歧视他们。教育学生时,要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做。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理,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么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做到细心开导、耐心教育,给他们一个改正的机会。千万不要动不动就喊家长,动不动就交给学校,要求来个什么处分。那样只会事与愿违!加深学生的叛逆心理!3.交流是师生之间的桥梁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应该做到热爱、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在课堂上展示风采的机会。在这过程中,尤其要善待“学困生”。我想给他们提供一些成功的机会。课堂上总是把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解决。这样既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又使他们逐步走近教师。其实与学生的交流无处不在:学生不舒服时,我们走过去询问两句;学生向你问好时,你回应一声;课堂上学生顽皮时,你走过去抚摸一下他的小脑袋„„ 也许,老师的一个眼神,一次抚摸,一个微笑都是在与学生交流,都会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爱,都会让学生感到心灵上的快慰。

课改心得体会 篇6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使我院在教育评估中的课程改革科学有效地开展,扎实稳健地推进。学院特邀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老师们为全院教师做了为期三天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通过此次培训,我开阔了眼界,接受了课程设计的先进理念,收获很大。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于1999年由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尽管建校历史不长,但由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相对宽松的办学环境,已成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排头兵。

在培训过程中,宁波职院的多位老师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授课。周亚老师以“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为题,详细讲述了该校从2006年开始的教学改革,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一些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何明友老师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为题,谈了如何培养学生,如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培训目标。戴士弘教授以“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项目化改造”为题进行讲解,还有胡克满等几位老师则从各自教授的课程入手,为我们具体介绍了课程设计的方法和思路。

下面,我就本次培训谈几点心得体会:

1、一个学校能不能发展,能不能从众多职业技术学校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办出自己的特色,我认为与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有很大关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之所以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里快速成长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榜样,就在于他们的学校领导思想解放,敢想敢干,勇于创新。比如,宁职院于2006年开始教改,学校领导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参与,选一门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如果不愿参加,就下课。同时还加大对课程设计成果的评审,确保教改质量。为了提高职业技术教学水平,学校领导创造性地提出“为我用而不为我所有”的用人思路,从企业引入大批经验丰富的生产骨干、工程师为学生上课,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了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学校领导积极探索,在校内引入企业公司,为其提供场地和各种优惠条件,但同时要求企业和公司必须要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互利共赢。

培训中戴教授的讲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戴士弘教授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人之一,现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顾问、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基地主任,是我国高职教育战线探索“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最早实践者之一,在职教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国内多所高职院校聘为教学改革顾问。他的教师执教能力培训和测评、高职院校课程整体改革的思想,在多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中实践,都取得了明显效果和突出成就。培训中,戴教授做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项目化改造》的专题讲座,从“什么是一堂好课”入手,引出课程教学设计三原则,即突出课程能力的目标、能力要以项目任务来训练、课程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当今高职教育的目标不应当仅仅是知识传授,而是以能力提高作为最终的目标,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而能力只能通过训练获得提高,其载体就是项目和任务。随后戴教授提出了课程整体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六个原则、两个渗透。六个原则为:一是课程内容必须是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二是突出能力目标;三是教学以项目和任务为主要载体;四是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五是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六是课程整体的知识、理论、实践必须要一体化。两个渗透为:把外语、道德、素质教育渗透到所有课程中;把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教学中。戴教授结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引用大量经典案例,通过正反对比,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讲解了课程的单元教学设计和整体设计要求,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多具体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

戴教授的讲座使我受到了很大启发,为以后的课程改革找到了新的切入点。

2、现在很多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由于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本身素质,其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数学计算等能力较差,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效果不佳。而在此次培训中,宁波职院的胡克满老师讲解了《AutoCAD》这门课的课程设计。我听了后深受启发,觉得有些课程应该可以这样上。在这门课的设计中,原来26个学时的课程按传统教学法,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一问三不知。而现在采用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法,把整个课程分为几个项目,每个项目涉及很多测试项目,老师只讲基本知识点,更多的时间则交给学生,由学生去完成项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动手能力大大增强。我由此想到,像我正在讲授的《移动通信原理及手机维修技术》这门课程完全可以进行相应的改革,采用项目驱动,设定相应的故障作为项目,让学生进行维修,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学习效果就会非常好。

3、宁职院与企业的合作非常紧密,这点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企业把车间搬进了学校,学生在学校了不仅扮演学习的角色,还扮演员工的角色。企业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很多机会,使学生在真正步入职场之前,就已经熟悉了自己的角色。当然,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系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建立了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生产线,基本实现了企业与学校互利互惠,携手发展。

数学教学课改过程的体会 篇7

当时的数学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 上课老师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 学生机械地记忆, 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有时会生搬硬套。教学过程是一问一答式的, 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时间长了, 教师只感觉是在给班级里的一小部分学生上课, 很多学生渐渐掉队, 课堂纪律很难维持, 师生都很累。一度出现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 改革的大潮渗透到教育领域, 改革灌输式课堂教学势在必行。校长开会在谈课改, 教师课上在尝试改革, 由于没有一个标准模式, 教师感到很茫然, 不知所措。很多教师为应付, 口头上说课改, 可在课堂上还是沿用古老的灌输式教学法, 尽管很累, 但课堂气氛很沉闷, 学习效果不理想, 觉得什么样的方法都不如传统的教学方法用起来熟练、方便。在农村数学教学中, 虽然口头说课改, 但是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改。

2006年我调入开鲁县第三中学 , 在这里开始真实体会到课堂改革的紧迫性, 亲身经历了我校课改的全过程, 对课程改革深有体会, 从中受益颇多。开始是教研组周三下午理科组备课时, 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内容。每周都有一名教师上一堂示范课, 备课组全员听课、评课。总结出本节课的优缺点, 特别是值得运用的教学方法, 组长要有详细记录。根据不同备课组反馈的信息, 校课改领导小组组织研讨, 认为比较成功的示范课的教师定为学校的课改人员。组织课改教师继续拿出优质课, 教师听课评课。经过几个学期的实验, 我们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三段式教学”方法, 此方法不仅要求写出教案而且要求写出导学案。课堂上学生手中每人一份导学案, 导学案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二、前提准备

三、初识教材

四、问题导读

五、合探解疑

六、效果检测

课堂三大部分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讲解和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具体的教学环节如下:

(一) 课堂上学生拿到导学案后 , 对学习目标 、重难点一目了然, 能知道本节课应学习的内容。

(二 ) 教师设计出有助于理解本节知识点的相关问题 , 对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内容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 ) 教师设计一些问题 , 让学生通过粗略阅读教材就能完成, 使学生有兴趣整体感知教材。

(四 ) 设计的问题由浅到难 , 实行的是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通过这些问题, 把难点分散, 把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易懂。这些问题需学生自主学习仔细阅读,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有个人独立完成时间和小组讨论时间。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小组展示、师生评价、矫正、讲解和检测, 完成本节课的授课内容。

(五 ) 本节课大多数同学不太理解的问题 ,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以问题的形式设计, 或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不会的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教师点拨讲解, 与学生一起解决难点。

(六)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把本节课的知识以习题的形式呈现, 通过学习检测其学习效果, 这一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生共同矫正。

这样的课堂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点拨指导为辅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备课重点是研究“如何教”, 而我校实施的“三段式教学”是研究学生“如何学”。 备课过程中 , 用较多的时间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心理特征, 把学生的学置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心。

教师每写一篇导学案都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编制、使用和评价导学案, 积累的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我校的“三段式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 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段式教学”虽然增加了教师备课的压力, 却减轻了上课教 学的压力 , 真正体现 了学生是 “演员”, 教师是“导演”,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我体会到了在开鲁三中所经历的课改的艰难过程, 同时也享受到了课改带给自己的工作之便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现在我校在课堂教学方面继续深入改革。措施是改变以往的人人写教案和导学案的方式, 实行每人每一节都有问题单 (即简写的导学案) 。也就是每位教师要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方法详细设计, 简单呈现在问题单上。周三下午的教研时间, 同组人员把下周讲授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进行研讨、交流, 特别是对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 甚至问题导读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反复推敲、争论, 最后达成共识, 然后由一个人以书面的形式形成教案和导学案, 全组人员共同使用, 真正体现出每一节课都是集体备课的结晶。授课后经过教学反思, 把优点和不足提出来进行交流。优点共享, 不足互补, 使全组人员业务水平共同提高。每周有一次小测试, 对考试成绩小组集体分析、讨论, 从成绩也能反映出课堂教学效果, 在总结中反思, 查找不足。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行打分制, 也就是“课堂教学学生评价记录”。细化到学生预习情况,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出质疑的情况, 对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问题展示的情况, 以及效果检测中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情况都有不同的分数体现, 课代表有详细的记录。每周小统计, 每月大统计, 上报学校, 课改领导小组从各班统计的每位学生所得的分数中分析课堂教学效果, 了解课改每一步的实用性。

中学体育课改心得 篇8

一、调整思想观念

在体育教学中,有不少老师在追求学生服从命令,步调一致的机械操练,我承认我也有过。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行动,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在课堂中,教师应改变指挥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在课堂中与学生一起活动,指导学生活动,更重要的是和学生一起探索,使学生体会到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锻炼。应该说,体育课不仅是培养学生身体健康的课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有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更有着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精神,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二、体育游戏化

很多人认为体育课应该是跑啊、跳啊让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其实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游戏才是他们的乐园。如果体育课的教学机械而无生命力的话,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是枯燥乏味而又令人厌烦的。自古以来教师被喻为“辛勤的园丁”,而学生则是是花圃中那一朵朵初绽的小蕾或骄人怒放的鲜花。在体育课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有些花“无精打采”。他们的“无精打采”也正是因为体育课的枯燥乏味,机械的反复练习。这时,我们只要多费心思尽量用游戏的手段来提高兴趣,使课变得生动多姿,学生听起来就会有滋有味,动起来也会生龙活虎。

在教学形式上应采用简化的宽松的,民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如在学习广播操时,我在教完两遍后,给5分钟的自由时间,让同学讨论,互相学习,并学会本节,然后再进行统一练习,这种形式让同学记忆较深刻,学会快且不易忘记,在进行游戏戏功竞赛时,充许学生进行大声加油,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改变教育方法

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对教师不尊重的时候,教师应宽容,应冷静,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克服缺点和错误。有一次在练习双手传接篮球时,有个女生边练习边吃零食。我瞪了她一眼,她毫无反应,我就走过去接过球同她一起练习。看着她那漫不经心的样子,我一用力,球打在了她身上,她大发脾气,我当时真想过去训她一顿。可稍一沉思,觉得不妥,就让其他学生继续练习,然后把她叫到一边,告诉她刚才她没有接住球的原因,接着又和她一起练习。下课后,那位同学诚恳地说:“对不起李老师,我错了,您别生气,今后我一定好好练。”我也检查了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师生间感情也更融洽了。当然,宽容不是无限度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四、音乐渗入体育课堂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主要以跑、跳、投三大项为主,学生接受起来感觉到枯燥无味,甚至讨厌这种周而复始的形式体育课。把音乐、美术引入到体育课,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通过音乐,烘托出气氛。学生在完成活动时会感到轻松和愉快。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生。

在体育活动中引入美术,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又能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如在游戏加,让学生自己拼摆图形,然后再利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图形进行游戏,学生既高兴又有成就感。这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精神。

上一篇:学会在风雨中跳舞为主题的作文下一篇:口语交际《珍惜每一滴水》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