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实践心得(共13篇)
新课改实践心得 篇1
新课改实践心得----高中英语
作为一名年轻的英语教师,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8月份的新课程网络培训,我学习到了新颖的教学理念,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在交流、学习、总结中不断获得新知。下面我就谈谈这几天的收获和体会.我省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教师必须面对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学基于“学生的发展”;基于“现实生活经验和真实教育情景”;基于”对话与交流“;基于”问题探究“进行教学的全新教育理念。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切实地更新教学的理念方法,自觉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不断的钻研新课程,探讨新教法,在教学上不断创新,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下面我从课堂教学方面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一、课前的准备要充分。
学生不仅应从教科书中获得众多信息,还应从日常生活、文艺作品,及各种有益的活动之中构建起”知识信息圈“。所以,教师也应打破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生活的壁垒,采取有效措施把国内、国外、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各种有用的知识资源调动起来,利用社会的大课堂去增加学生的社会见识,力求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并引发他们的兴趣。也就是说除了书本上介绍的有关知识外,我们还应收集更多的知识资料和相关的图片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课堂上的指导要明确。
实践探究活动,并不是让学生单纯自由地去开展活动,而是指通过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双方活动、相互作用,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使身心获得一定发展提高的过程。学生毕竟没有多少的实践经验,所以,事先有关活动的方式、途径、经验的总结等等,都需要经过教师的明确指导,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
三、时间上的安排要合理。
众所周知,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真正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历来不多,平时更是少得可怜。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实践探究活动中来?所以把活动布置在周末休息日,甚至安排上两个星期的时间,使学生有足够充裕的时间来准备,达到自己最理想的效果。
四、活动的评价机制要完善。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的评价应该是面向大多数,并鼓励少数”超常“的学生追求卓越。对待每位学生的每一次作业,要认真批阅;对于优秀的和有进步的学生要有所表扬;对于优秀的作业或作品,也要尽可能地把它们展览出来。例如:把某位同学的环保文章送到校刊上发表,以后他的积极性会更高。此外,要把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引入”个体标准“。同时请大家自评”今天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以增强学生发挥自我潜能的决心和勇气。
总之充分积极的准备好每一节课,立足课堂,回归课堂,研究课堂,创新课堂,搞好评价机制对实施新课程、推进新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自我学习,我的心得体会是在新课改中首先需要转变的就是观念,教学目的上要转变观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范畴、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通常会忽略掉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但是如今社会的知识更新很快,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具备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这一目的。
其次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把“金子”变成“点金术”,也就是常说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新课改理念要求学生的英语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新教材将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全书的各个栏目中,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不忘探究,在教学策略上要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重视探究过程,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然而高考这个指挥棒依然牵挂着每个人的心,所以老师们都认为探究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去做的,一是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二是受到一些教学设备的制约,所以只能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地进行,在讲课时一些注意点还是要好好把握的,把知识点贯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教给学生的知识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上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去学、感兴趣去学。
第三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变观念,打破学科之间的局限,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迁移。英语科学教学是整体教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教学目的常常是跨学科的,各科教学目的都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打破学科局限,立足于英语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所以不光是教书而且要育人,要成才更要成人。这就是新课改精髓所在。通过这几天的英语新课改培训,我将心得体会总结成这篇文字,与各位老师共同讨论,为更好的实施新课改而努力
新课改实践心得 篇2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新课改下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 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在教学中我寻求提高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 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兴趣, 提高记忆能力
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催化剂。学生对他所感兴趣的信息, 会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与观察力。高度的精神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信息才会在大脑皮层中烙上深深的印迹。
1. 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 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 再现一些资料
信息, 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视频等, 对整体课文的讲述可以起到铺垫作用烘托气氛, 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3. 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
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 在导入新课时, 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 教师可设计在考试中常出现的一些题。这种方法开宗明义, 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 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 注意力也会高度高中, 记忆力水平也能相继提高。
二、帮助学生理解, 加强记忆过程
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 先把握知识的总轮廓, 然后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教学中, 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必须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
当然对刚学过的知识, 要趁热打铁, 及时温习巩固, 这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还有科学用脑, 防止过度疲劳,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也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
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 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 它强调学生的活动。
1. 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 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 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 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 从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中看本质的能力。
2. 历史演讲会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 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 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 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 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四、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新课改学习心得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启发;改革
新课程所反映的课程共建文化要求重新对教师进行角色定位,重新诠释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从一个传统意义的“塑造型教育①”的灵魂工程师变为一名实施“服务型教育”的组织者。
教师首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型教育”的工作者,这种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十个字:平等、理解、宽容、爱心、共勉。老师实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激励和帮助学生成人、成才、成功。记得一位初中数学老师,班里100%的人都怕她,尽管她从不打人,但是她说的每一句话就像“圣旨”一样管用,现在想来,应该是她好的授课方式吸引了我们,我们由衷的敬佩她而并非怕她,这也充分证明了一名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我上本科时的一位李老师说在新大附中有一位英语老师,教出的学生的平均成绩都在90分以上,学生都喜欢她的英语课,这对我们很多英语老师来说是一个神话。我曾经很努力的工作,每天早去晚回的拼搏在教育岗位上,学生也就能拿到70多的平均分。我很好奇这位老师是怎样工作的,但李老师说那位老师很少听写,但一听写学生都可以拿满分,她也不上多余的课,但是她的每堂课都有一个出彩的地方,比如她教单词,shampoo这个单词,对学生来说不是一下就能记住,她交给学生的方法是用语言诠释出来:她爱我吹泡泡。非常的形象,我在班里实验了一下,果真效果很好。
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我对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了一堂语法课的教学比较。一(9)班运用的教师灌输法,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一(10)班则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各项活动中,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整个学习过程都是积极主动的。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现成的知识,还有语言运用的能力,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让我们共同努力,争取使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學创造一个新的高度。
新课改培训心得 篇4
张家彬
10月10日,我们15名语文教师到市四高参加了睢阳区课堂教学改革培训会。中午,教研室孙全珍主任以《回归教育本质,打造高效课堂》为题,做了精彩的报告。下午,李志华主任主要是教方法,结合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和导学案,做了详细的解释。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这次培训收获最大的是对我思想上的冲击。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领悟到了“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了”知识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次学习培训,使自己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激情,燃起了斗志。
我平时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到了游戏厅里不需要任何人教,学生就能很快地学会打游戏,并沉溺于游戏中不能自拔?为什么课本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掌握?我想关键在我们的课堂出了问题,教师不顾学生的理解、感受能力而一味地灌输。我说我的,你听你的,即使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却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正如孙主任说的,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怎能高效?
韩愈说“师者,授业传道解惑也”。曾经我们凭借“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向学生传授知识,霸占课堂,操纵学生。而今天,我渐渐认识到,教师角色该转变了,不再是从前课堂的导演者,该转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现在是我们老师们探讨研究的核心问题,然而,一些教师只是口头上谈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实际上,他们仍然不肯下讲台,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老师们只怕到最后考试考不好。我始终坚信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坚定了课改的决心。我决心尽快大胆的放手,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
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英语新课改 心得 篇5
静听花开声音
当前,英语教学处在一种改革,创新,发展的阶段。作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的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验,参与,合作与创新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怎样才能紧跟新形势,把《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呢?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环境特点,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景,营造愉快的语言氛围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小学英语创设情景组织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情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用英语进行练习的可能,从使用最多的实物,动作,图片,录音,表演,多媒体课件以及师生会话,歌曲,游戏,比赛等手段,如组织学生进行日常对话,打招呼,学生一起做游戏等等。随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方法,手段,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我通常的情境导入做法是:
1.出示图片和实物导入。如教学水果和食物这些单词中∶apple grapes orange peach melon strawberry milk bread rice等,我先拿出一杯牛奶,随机导入并学习单词milk等,再依次拿出水果的各种实物学生直观形象,印象深刻。
2.英语歌曲导入。例如在四年级lesson25中,师生齐唱colour song并表演动作,再接着复习颜色各方面的词汇及对话。在三年级第三单元身体部位单词中,先让学生听教师唱“Body Song”并表演动作,再引出身体各部分的教学。学生兴趣昂然。
3对话导入(Greeting).如三年级学习“Hello”先老师和学生一个个地打招呼,然后再告诉学生“Hello”的意思。
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英语教学要达到交际化的目的,必须使学生反复地操练,而英语口语的操练是需要搭档(Partner)的。所以,合作学习是一条优化外语教学的有效途径。我常采用的两人合作(pair work)或小组合作等。对话练习是两人一组的,小组合组的合作学习方式有分角色朗读表演,相互讨论。学生间互相帮助,基础好的同学带基础差的,例如在四年级unit3中,练习I am lost这段对话,一位学生拌演警察,另一位学生扮演迷路的人
S1:Excuse me S2:yes? S1:I’m Lost,can you help me? S2:Sure.这样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都有更多大胆练习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合作学习的实验,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学生积极主动,易于合作,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素质。
三、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引入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利用恰当的游戏引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例如:在教eraser这新单词是这样引入新课的: T: hello,everyone.let us play a game ,ok? S:Ok!
T:Now,please guess,what is in my hand? S1:It is an apple.T:No,it isn’t.S2:Is this a ball? T:No,it isn’t S3:Is this a toy car? T:No,guess again S4:I think,it is an eraser.T:You are clever.S:Thank you 选用恰当的游戏活动,能使死气沉沉的教学交际变成有目的,有内容的自然交流,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四、创新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问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教四年级英语“My favourite colour中,上课时,学生学了“I like blue/yellow/black/…”以后,鼓励引导学生即兴发挥,有学生说出了∶“I like flowers.”“My father likes sport.”“My mother likes beautiful clothes.”…然后要求学生至少写下三句,并告诉学生这就可以成为一篇英语日记,让学生知道上初中后写英语日记并不是很难。
新课改培训心得 篇6
第一,学生的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较薄弱,知识体系与新课标模块式的教学体系相脱节。
在许多学校,初中历史课比起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通常被称为“副课”。由于中考时,历史科占的分值较低,又采取开卷考的形式。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甚至有些学校的历史课常常被语、数、外这样的“主课”所挤占。由于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不到位,致使许多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较差,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时间、朝代概念都没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高中历史新教材采取“学习主题式”的编写结构,将旧教材按时间、朝代为顺序的纵向编写模式改为按专题线索的横向编写模式,并且扩充了世界古代史、中外当代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内容,这就给历史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部分高中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起来必然感到稀里糊涂,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逐渐下降。而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不得不额外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这就增加了教学时间和容量,导致多数教师感到课时过紧,无法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可见,要想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顺利地推行下去,必须提升初中历史课的地位,加大初中历史教学的力度,从而为高中历史课改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市场上与岳麓版教材配套的练习参考书较少,满足不了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的需要,满足不了老师备课的需要。
xxxx省历史课改使用的是岳麓版教科书,新教材在每课后也相应的编排了一些问答题和材料阅读题,但部分题目综合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多数学生很难应答,而且对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作用不明显。目前市场上,符合课改精神、编写质量较高的参考书并不多,而且参考书的题目有些较为老套,有些与教材不配套,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复习带来了困难,甚至反而会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课改不能只改课程,与其配套的一系列参考书、优秀教案也应齐头并进,这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课程改革的优越性,满足学生“吃不了”和“吃不饱”的不同要求。
第三,会考、高考改革方案没有确定,教师教学心中没底。
虽然我们反对历史教师把会考、高考当成指挥棒,反对“考试怎么考,我们就怎么教”的教学方法,但不容否认,会考、高考的导向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历史高考的题型、方式和内容对于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研究教法以及吸取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都有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新教材的使用,会考、高考的考试模式也一定会随之变化。那么,会考、高考到底会怎么改呢?到目前为止xxxx省还没有确定一个完整的方案。这就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那么教师在讲授新课时,难免要面面俱到,唯恐遗漏某个知识点。在考试的题型方面,旧的高考题型主要以单选题、材料解析和问答题三种题型为主,学生从一开始接触的就是这三种题型,做起题目感到得心应手。而课程改革后的会考、高考会不会增加新题型呢?对学生的要求是不是提高了呢?希望与新课程配套的会考、高考改革方案能尽快出台,以便历史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第四,设备不齐,资料不全,教师授课捉襟见肘。
对于像我们这样的目前处于经济困难的学校,资金欠缺,而无法购置相应的配套设施。多媒体教室不足,图书馆的藏书量不足,电脑数量不足。老师缺少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环境,学生缺少获取资料的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单靠教师一张嘴,一支笔搞课改,实在是步履为艰啊。
新课改下合作学习的创新实践 篇7
以上几种现象,其根源在于教师只注意了合作学习形式,却忽略了合作学习的本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同时有的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却没有反思该如何积极寻求提高合作实效的策略。笔者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做了如下几方面创新。
一、优化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策略
我根据班内的实际,遵循以下原则进行分组。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先按照该科成绩将学生平均分为三段,再从每一段中挑选一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在挑选中充分考虑到三位学生性格互补、领导力互补、学习能力互补等因素,这样可以优势互补, 有效地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际竞争。二是自由结组的原则。在异质分组后,我会将分组情况在班内公示一天,学生可根据“情感因素”进行组间成员之间的调换,但是必须给出合理的调换原因, 同时不能影响到异质分组的本质原则。这样在遵循了本质原则的前提下,同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归属感增强,有助于在实施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班内有一名“学困生”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说话,公布分组名单后其组内成员极其不乐意,这名“学困生”自尊心也明显受到挫伤。这时他的一个“哥们”说:跟我一组吧。这个“哥们”虽然成绩出于上等,但是性格比较懒散。于是我跟那位“哥们”说:“你既然这么义气,那就要对他负责到底,同时你自己也要起到榜样的作用。”这“哥们”立马把腰板挺直了说:“相信我吧!”接着我对“学困生”说:“你哥们这么义气要带你,可你要是总影响你们组的平均分,是不是就不太讲义气了呀?”。这位“学困生”一脸沉重,对这次事件很受触动。从此他们互相激励,“哥们”为了更好地起到榜样作用,学习劲头显著增强,并且不断帮助、激励学困生,而学困生在小组中有了归属感,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由以前的厌学变成了乐学,上课偶尔犯困,也会主动地站到教室后边去听课。
二、丰富合作学习的形式
我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除了采取上述两种常见的组织形式外,还将形式创新化、丰富化。
(1)课堂众多环节中体现小组合作制。为了增强小组的集体观念,培养他们时时合作的意识,我会在课堂众多环节中体现小组合作制。每堂上课的前五分钟,我会对上节课的所学知识进行书面检测,检测完毕,由学习小组长收取检测本,最后得分是小组成员的平均得分。这种方法打破了小组内好学生包揽一切或小组成员各自为政的局面,学生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只有我尽力了,大家才能赢,也只有大家赢了,我才能赢”,极大地推进了小组成员在课下互帮互助的合作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一个问题,会随机让一位同学回答, 如果该同学没有回答出来,就将由其组内其他成员帮助其回答,如果全组成员都没有回答出来,将扣除该组课上表现1分, 同时问题将由其他组来抢答,并得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培养了小组成员荣辱与共的团队意识。
同时在课堂上,如果有某位学生违反了课堂纪律,将扣除该组的课堂表现分。班级有一位学生特别喜欢睡觉,其组长就主动找到我要求调换座位到这个“特困生”旁边,他们之间达成协议,只要“特困生”稍有睡意时,组长就可以拧他胳膊。因此, 不用教师制约,组内成员会互相制约,并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同时喜欢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不再认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而是和小组成员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个体责任意识显著增强。
(2)将小组合作学习延伸到课下。在检测、作业的批阅过程中,我会对错误较多的同学作业本上写上“面批”两字。但是该同学看到以后,不是直接找我,而是去请教其组内其他成员,请教完后,全组同学一起来找我,由面批的同学向我讲解该知识点,如果中间有错误的地方我会及时向全组同学指出。这样增强了组内成员互帮互助的意识,并且使小组凝聚力得到增强, 同时还增强了优秀学生的表达能力,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透彻,而“学困生”在小组中归属感增强,在相互帮助中学习成绩不断提升,自信心增强。这样的学习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满足每个学生的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能使学生“乐学”“好学”。
在阶段性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同时,在学完每一章的知识后,我会让每位同学先独自总结,然后根据各自的总结,小组合作再总结一份。他们在重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方面会有各自的见解,在讨论过程中会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学生在激烈的多样化的思维碰撞中会不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小组合作、交流能力。
三、优化教师指导、评价策略
为了高效指导、监督小组合作学习,我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以真正融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在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学习后,汇报学习成果时,我是一个倾听者;在小组成员互相制约, 共同进步时,我是一个旁观者;在小组成员合作讨论时,我是一个引领者;在小组成员找我一周点评时,我是一个指导者,我会根据一周内我对其组的所看、所听、所想,对其合作方法和合作技能给出指导性建议,肯定好的,指出需要改进的方面并提供参考的改进方法,以真正实现组内成员多向交流、多元思考、相互启迪的合作效应。
实践新课改的反思 篇8
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观念转变不到位。在新课改实施的进程中,一部分教师没有形成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教材观。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充分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学习过程的主体,没有把“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没有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促进者,角色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虽然教师能够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但多数是流于形式,缺乏对合作学习目的的理解和行动上的调控;在进行对话、沟通、交流、互动、合作中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不够充分,缺少引导学生主动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教师不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没有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旧有教学模式,在拓展和灵活使用教材上显得乏力,存在着演出“教案剧”的现象;多数教师仍旧按照预设的教案组织教学,不注重利用课堂活动促成知识的生成。
“课标”意识不强。不少教师对新课程要求的质量意识比较模糊,没有深入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六个改变”和“六点要求”。特别是对于课标中提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大目标不能进行有机地整合,往往顾此失彼;在具体的教学中,片面地以为实施新课改就可以淡化对学生的双基培训,在组织课堂活动中,往往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即使注意了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自主探索,但由于目标模糊和方式方法不当,结果不能做到课堂教学活泼而有序,既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又削弱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课堂表面热闹、活跃,实质上教学效益低下。
忽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体验。新课程强调“课程是经验”,要实现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的转变,要变“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当作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从生活走向知识,从知识走向世界。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潜意识里依然存在着对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控制欲和支配欲,“讲台意识”仍旧严重。学生和教师的共同体验未被充分激活,教师关注的对象仍然是少数优秀的学生,学生的学习还较多地体现为外在的“注入”;教学过程仍然死板地以教材内容为线索,而不是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已有体验,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展开。
难以摆脱传统评价方式的束缚。在中考、高考指挥棒影响下,教师往往被传统的评价方式所束缚。人们虽然都认识到“一张试卷定高低”不合理,但很难实施过程评价、发展评价。对新的评价方式认识模糊,等、靠思想严重。事实上,评价只有达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课程的进步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才能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适应新课改的对策
处理好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的关系。教学目标是具体化的课程目标,是引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形式则是在教学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手段所构成的教学结构。部分教师在实践探索中对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感到模糊。我们体会到,新课改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细化到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做到:
目标应多元化。即要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目标要具有开放性。即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学习的内容适合学生个体的需要,具有可选择性。
目标要具有层次性。即教学目标应符合不同层面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让所有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因为只有被学生认同了的教学目标,才能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要。
教学形式服务于具体的教学目标,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有用科学、有效的教学形式才能提高目标的达成度。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要求、课程内容特点的需要结合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进行优化组合,以异彩纷呈的教学形式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激活课堂教学。进入教学实践之初,教师虽然接受了课改新理念,但是对如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缺乏深入的思考,对“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一词的含义和实际操作难以把握,在如何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上感到乏力。实际上,在新课改的教材中,以结论性知识方式呈现的学习材料的比例明显降低,学习材料中“探究性材料”和“问题性材料”大量出现。它鼓励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创造性的、主动性的劳动。要充分利用阅读材料、课题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注意联系师生的共同体验,准确把握教学时机,调动多样化的教学艺术,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与态度,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在对话、沟通、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改变课堂的刻板、单调,才能激活并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课堂。
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个体学习和集体学习的关系。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要求“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但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不少教师在如何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上感到茫然。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对“过于”一词的理解浮于表面。其实,课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没有生机的“满堂灌”的状况,而不是对接受学习作全盘否定。当然,搞探究性学习也不能走极端,否则,势必导致教学流于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只有做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整合,才可以说是真正地走进了新课改。新课改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按预先设计的方案组织教学活动,可往往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安排给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太短,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另一种是:在组织交流中,以小组方式的探究费时较多,还会有部分学生的思维被小组定位,体现不出学生思考的独立性。由此,不少教师感到举步维艰。而这个问题一经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问题主要是出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上。在展现学生不同见解和创造性的时间和空间的设计上,要包括对学生独立活动、分组活动和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安排设计,还要预先考虑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的预设解决方案。在时间的分配上,要留足留够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同时,在组织小组活动中,要做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合理搭配,要落实组员的角色并定期替换,尽可能使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然,要使个体学习和集体学习的效益得以充分体现,还必须考虑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优化组合。只有当我们抱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走进课堂,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角色转变,课改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公平地评价学生。新课改强调“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尤为重要,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做到了公平,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应该做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均有权发表自己的看法,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学生的见解绝不能不置可否,更不能粗暴地否定,而应该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诸如“你这样说就好了”“你再加上……就全面了”“你能否不说……”“你不可以这样说吗”“若你能联系自身的体验来回答那就更好了”等,进而委婉地与学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这样就能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而对发言突出的学生,教师就更应该予以强调性的表扬,以此强化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自我,更客观地评价自我。这样做还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有利于发展学生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己。
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9
第二,培养目标的要求上,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无论是哪一门学科,要学好它,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是,如果片面地去强调知识更新与技能,而忽视了其它的需求,学生变成了读书的机器,没有创新的能力,社会就难以发展。
第三,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了帮助、引导的作用。在概念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及教材所展示的背景,不是教师告之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去观察、发现、搜集信息、并用已有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归整而形成概念。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新课改参观学习心得 篇10
赵燕
由于今年我县大力推进新课改,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参观学习的机会,这次有幸到中水二中和中水中学参观学习,真的受益匪浅。在这次参观学习中,参观了中水二中和中水中学精彩的大课间活动,又到班级听了几节随堂课,使我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之后,我发现这两所学校的老师对学生的未来是多么负责与关注,关注他们学习的需要,关注他们发展的需要,关注他们未来的需要。
1、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营造精彩课间,学生真正做到“舞起来,跳起来,笑起来”。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学。从学生那自信的言谈举止、阳光般笑容,发自内心的求知欲中,我感到了中水二中和中水中学学生人格的独特魅力。走进每一间教室,都会看到: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欲望是那样的强烈,对知识的渴求是那样的执著,他们犹如春天的小草对旺盛生命的追求。
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建立了学习小组,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机制,打造了小组团队精神,营建了积极进取的班级文化氛围,这些都让合作学习的理念落到实处,也使学生的资源共享变成现实。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获到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会激发学生再次获得成功的欲望,这种不断积累一定会产生的良性循环。
4、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展示。课堂上学生高举右手,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同时,学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实行兵教兵,兵正兵,兵强兵。最后还要检查目标达成的情况,5、把课堂还给学生,转变教师角色。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在课堂上学生是自己的主人。学生的行为是没有任何的约束,读书时或站或坐,表达是自由的,讨论时你争我抢,争先恐后,思想是开放的,只要围绕主题,可以用任何一种形式来表达。在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教学外最多的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人生我主宰”!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既理想又成功,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次就是在班级里学生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与鼓励。当每一个学生回答完自己的问题时,其他所有同学都必须为回答问题学生鼓掌,表示鼓励与尊重。
6、把课堂还给学生,构建和谐课堂。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更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这里教师真正成为“导师”,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人,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了解在倾听。在我所听的课上,无论是哪一个班级,教师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总是最少的,学生根本不给教师什么发言的机会,只是下课时听到了老师那三言两语鼓励性的评价。而学生则完全主宰了课堂,他们时而静心思考,时而热烈讨论,时而激烈辩论,时而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而去书写反馈学到的知识。
7、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管理。通过对班级方方面面的检查和评价,从另一个角度再一次体现了“学生是班级真正的主人”这一理念,人人参与班级管理,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由于“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自学、合作学习的能力。总之,中水二中和中水中学的新课堂就是“把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权利,学习的快乐,学习的自由”都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学生当然将会终生难忘。中水二中和中水中学课改的成功经验对我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促使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实施新课改,帮助和指导我积极地搞好新课改。
新课改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实践;探索
一、教学模式
我校采用255教学模式,其中“2”指两个条件,即真诚与激情;第一个“5”指五个原则,即务实原则、学科教学和学生发展相结合原则,课内外互补原则,能力与知识原则,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原则;第二个“5”指课堂教学五环节,即“导—探—展—点—练”。
二、教学中的心得及注意事项
1.教师在导学案的编写上要力求“精、细、实”
“精”是指导学案要精练,要突出重难点;“细”是指导学案要细致、全面,既要突出重难点,又要兼顾基础知识;“实”是指导学案要落到实处,既要注重对本节课知识的落实巩固,又要检查学生课前是否落实到位。
2.教师要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时要注意,每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最好五到六名学生为宜;而且每个小组内优中差学生要搭配开,真正起到“兵教兵,兵带兵,兵强兵”的效果。
3.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
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和内容,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预习已经消化的基础知识就要少讲或不讲,问题的设置必须有条理,必须能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教师的点评要突出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是笔者在新课改教学中的一些心得,有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倪继锋,汪春梅,顾佳莉.案例推进教学模式在实践性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6).
新课改实践心得 篇12
一、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现在的学生对外接触较少, 多数时间围绕着书本、手机、电脑等, 而地理与生产生活、自然环境联系密切, 从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补上这一课。从活动内容上看, 应本着从身边学起的教学理念, 以中学地理知识为基础, 以乡土为依托, 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采访、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等, 再通过网上查询、设计制作, 融合历史、政治、生物等多学科, 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一件快乐又轻松的事情。例如, 湘教版地理必修II教材66 页有这样一个活动, “调查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 可以从当地的农业生产类型、主要农产品及商品率、农业区位等方面入手。请你从这几方面调查家乡的农业生产活动, 对家乡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并写出调查报告。附:农产品商品率= (农产品出售量/ 农产品总产量) ×100%”。通过当地农科所和镇政府的帮忙, 联系了学校附近的一位普通农户、一位种粮大户和一位花木种植户, 然后组织学生去农户家实地调查。种粮大户承包了130 亩农田, 100 亩农田为双季水稻, 亩产为1000 千克;30 亩单季水稻, 亩产为1218千克。收割的稻谷110500 千克到市场出售, 按国家政策规定每亩农田政府补贴100 元。普通农户家有4.3 亩农田, 3.5 亩种植双季水稻, 亩产为950 千克, 其他0.8 亩种植桑树, 收割的稻谷中的500 千克拿到市场出售, 按国家政策规定也得到了每亩100 元的补贴。花木种植大户种植了35 亩的花木。针对本材料, 引导学生从三位农户的生产规模、单产高低及原因、农产品用途、劳动力数量、农业机械、技术投入和经济效益等角度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学生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较短时间顺利地完成了调查, 还写出了像模像样的调查报告。通过此项活动, 使多数韭菜、小麦都分不清楚的学生对农事有了一定了解, 知道了早稻、晚稻不同的种植收割时间, 懂得了早稻与晚稻的区别等农业生产实际。对于有农事经历的学生而言, 做起调研来更是得心应手。活动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季节判断、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除此, 还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报效家乡和开发家乡的热情, 寓劳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于地理教学中, 顺利完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 收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 一位张姓学生综合了其他调查报告, 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了市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 获得了市一等奖。可见, 利用乡土等周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结合教材知识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效果良好, 成绩显著。因此, 教师要走出校园深入政府的职能机关、田间地头, 收集生产生活的相关信息, 要重视当地地方志等资料的收集整理, 挖掘相关现象、事物中隐含的地理知识,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 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分析学生应利用的手段、方法, 分析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预设相应的解决措施, 根据地理学习的相关文件等设计实践活动的目标。
二、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
在上选修“旅游地理”时, 笔者开展了“为家乡旅游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基本要求:选择家乡的一个旅游景点设计一则广告。具体要求:简洁明了、容易记忆、图文并茂及形式多样;能激发游客旅游的兴趣。参考资料:家乡的广告宣传片、景点的相关新闻、景点实地考察、其他旅游景点的广告 (上网、电视广告等) 。学生对本实践活动积极参与, 有的单独一个人, 有的三五成群组成小组, 递交了形式不一的成果, 有广告词、宣传歌词、flash宣传片、动漫广告等。通过本实践活动, 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的基本途径”。无论是个人还是小组, 每个学生都承担了一定的工作和责任,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头脑和身体, 自主地进行思考和行动,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为更好地把握景点特色, 需要到景点考察, 培养了学生的野外活动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使广告设计得更好, 需要查找相关资料, 提高了学生资料查找和比较、分析的能力;广告设计涉及其他学科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动手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极为有利的。另外, 还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学习的责任感。因为活动是以家乡景点为素材, 引领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 树立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现行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多远离家乡, 学生难以理解和形成切身感受, 本实践活动弥补了这一不足, 让学生积极融入到地理学习中, 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学生从中寻求感兴趣的点, 从而获得亲身参与及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整体认识, 增进对自然的关爱及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 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品质。另外, 还让学生感受到学地理的有用之处, 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因此, 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对地理知识的迁移和发展, 还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 增加师生交流机会, 促进彼此间的了解和沟通。
三、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评价、教师评价和社区 (单位) 评价相结合, 注重过程评价, 减少结果评价的比重。教师应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参与态度及成果实现中的作用, 更应注重对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进步、能力的提升的肯定和赞赏, 摈弃平时地理成绩好坏的成见, 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评价最好采用评语形式, 切忌用分数评价,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美好并享受活动带来的成功喜悦。
四、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应注意的问题
(1) 设计要合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开放的模式, 没有成熟的路径可走, 所以对于活动的选取和设计, 教师要十分谨慎。活动方案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 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现实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难易程度要适当, 操作性要强。
(2) 准备要充分。由于活动场所和方式的多样性, 教师要有预见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提前做好准备。材料工具要准备充足, 安全问题充分考虑, 教师要提前进行野外考察, 学生外出的有专人负责, 做好从学校出发到安全归校的防范措施。
(3) 内容要适当。在活动中要遵循“力所能及”的原则, 活动内容要恰当。在活动中使学生的活动能力、知识水平要处于“最近发展区”, 还要善于通过设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欲望。挖掘个体潜能, 让每个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都有成功的机会。
五、结束语
总之, 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 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家乡的地理现状,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教师通过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可以更好地促进地理课程改革,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摘要: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以丰富的自然、社会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接获得经验的一项生活体验性活动。文章阐述了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意义、评价及应注意的问题, 以更好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基础教育,综合实践
参考文献
[1]唐玉法, 张立平.乡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践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 2013 (35) .
[2]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综合实践活动[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13
如何上好音乐课?怎样才能把课程标准的理念贯彻到音乐课堂中去?音乐课堂该注意哪些问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问题真的还不少,要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能够放在学习者的视角,围绕本课的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生理特点与心理需要。音乐审美符合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从头到尾贯穿着浓郁的教学情境,清晰的展示出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体现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发展的特征。同时注重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对教材人文教育的内化和发扬。
新课改对于音乐教师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到音乐课堂的优劣。并且对教师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对一门专业的掌握,而是要掌握多种专业知识技能。作为音乐教师除了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还需要教师掌握常见键盘乐器的演奏,虽不要过分的“精”,毕竟不是专业演奏家,但也需要基础扎实,面要广泛,还有键盘乐器即兴伴奏的本领。这些是有利于自己示范表演的规范化,更为指导学生技术训练所必须。
【新课改实践心得】推荐阅读:
走进新课改下综合实践活动课08-16
课改实践08-09
生物课改实践初探12-25
课改在实践中前行10-03
体育课改的实践与体会05-14
课改实践中的习作教学10-12
高中体育课改选项教学实践总结10-06
课改实践中的标新立异11-14
生物新课改培训心得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