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教育的真谛

2024-10-07

书写教育的真谛(精选8篇)

书写教育的真谛 篇1

感悟教育的真谛

最近,在《青年教师》中我有幸阅读到了《像鲁迅那样教育孩子》。我非常好奇这么伟大的的学者,在教育子女上又是怎样的见解呢?怀着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也怀着一种好奇,我仔细详读了这篇云南的李晓萍写的文章。文章中这样说道,“鲁迅认为: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基于打骂,使他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鲁迅对于这两种教育孩子的态度非常不赞成。前者,教育方式骄纵为主,后者是禁锢孩子的发展。今天的教育何尝不是这样,要不然怎么会出现“我爸是局长,我爸是李刚。”这样嚣张跋扈的孩子呢?在这些官二代、富二代的孩子们背后,我们应该反思,什么样的教育让孩子们变成这样,家长要反思、老师是不是也应该反思呢?我们总是对那些轻而易举选择轻生的孩子感到叹息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这些脆弱的“乖孩子们”内心为什么如此脆弱,那么伤不起!我感慨今天的教育真的出现了问题。面对多元的社会,面对个性鲜明的孩子,教育的方式不能够再单一,一把尺子很难衡量不同的孩子。

作为母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我们在学校里对于孩子来说教给孩子们什么东西最重要。知识、能力、做人!三者都很重要。但我认为教会学生做人是我们第一要任。前几天有一位家长和我交流,说:“周老师,请您帮忙给孩子换个座”。问明原因,原来是同学间的小矛盾。就因为这等“大事”就让我大动干戈?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爱,当孩子受到伤害时,家长会用他的翅膀保护好孩子不要受到伤害,可是,将来孩子们走向社会呢?还能继续保护吗?所以我建议他,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变得更强大,变得能够自己保护自己。我感慨“教育真是一门艺术呀!”我很庆幸自己走在教育的前沿,很庆幸自己能够亲身感受教育的艺术,很庆幸能与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很庆幸能够分享孩子们的快乐与悲伤。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让与鲁迅先生有着相同教育观的我,再一次坚定自己的信心。不能受各种“率”的干扰,不能把学生从不同的个体,训练成一个“听话”的机器人。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保护好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老师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玩中思,在思中乐。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育人为本,特色发展”。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在费县举行的临沂市第二届“走近小语名师,感悟教育真谛”青年教师读书会。聆听了专家们对近代小语名师王菘舟、孙双金、窦桂梅、杨屹四位名师的成长里程的报告,观摩了优秀教师还原或模仿的他们的课,了解了我市优秀的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历。领略了小语名师的教学风格,目睹了优秀教师和学生的风采。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收益颇大!

首先是每位名师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王菘舟老师一直以来都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他致力于“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的人,这才是语文的生命化教育,这也是诗意语文追求的最高境界”。像这次读书会上所观摩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先用充满魅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朗读对话中,在引导想象对话中,体会到圆明园的确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园林,是不可估量的。学生惊叹于它的不可估量、为有这样的一座园林而自豪时。在音乐声中,王老师用低沉的声音告诉大家: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这一切的一切都化为灰烬了。播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在音乐声说:烧掉一幅名画也许需要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平湖秋月也许用几小时,可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这三天三夜都烧掉了什么?„„鲁迅说过:“将一件珍贵的东西摔碎是一个悲剧”。这节课中,我始终在和学生一样惊叹于圆明园的不可估量,为圆明园的毁灭而痛惜,心中有股浓浓的情与痛。

对窦桂梅老师的认识,我仅仅从听过她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朋友》两课。她那激情地语言,信手拈来的诗句,敏捷的思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报告会,让我对她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欣赏窦桂梅,就如同欣赏玫瑰绽放的美丽。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窦桂梅对待生活和教育事业的那颗心。用她的话说那时一种“热爱”。是的,因为“热爱”而放弃许多,因为“热爱”而愿意为学生,为教育付出。

孙双金老师,在此之前我并不熟悉。这次,他的情智教学同样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过,一个词能生出情智之根,一句话能长出情智之叶,一段字能开出情智之花,一个篇章能结出情智之果。情智语文是扎根在工具语文这片沃土中的大树,根深才能叶茂,才能枝繁,才能花艳,才能果硕。这如同孙老师所教的《二泉映月》。孙老师将阿炳的人生极度浓缩,引导学生聚焦“坎坷”二字,使得原本很离散的文本介绍一下子有了一个中心点,接着围绕这个“中心点”让学生进行读文,进行提炼。如果仅仅阅读文本来感受人物那是“纸上谈人”,显得苍白无力,留于表象。王老师引导学生想象走入一个生活中的阿炳,使得阿炳的人生经历在孩子脑中真正走入“坎坷”境地。以此为契机,在孩子的心中真正埋入感情的种子,动笔使得“坎坷”流于笔端。在“深刻”与“真诚”的“品味”的课堂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才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才能让生活变得充满憧憬与向往。

由于今年暑假后,我要接低年级,因此,我想杨屹老师的“情趣教学”是我此时最需要的学习的。杨屹老师的情趣教学主要是运用大量的课件、教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的课堂充满情、溢满趣。现在,我在所教的一年级中逐渐使用,效果不错。

第二,聆听这几场报告中,我发现,名师们的成长历程是有共性的。那便是:爱、勤、恒、新、和。这“爱”是教师成长的源泉,它包括爱孩子、爱语文教学、爱教育。是啊,只有爱了,我才能真正地走入语文教学,才会从内心迸发出热情。“勤”是基础,“恒”是持之以恒,是关键;“新”是动力;“和”是教师成功的土壤。从他们身上,我感悟到要想成为一名小语名师,这需要做很多很多的努力。要在不断的追求创新中不断地超越自己,进而超越他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由此对照,便可看出我与名师之间的差距,我也与他们年轻时一样,经历了同样的历程,然而,他们身上的所具备的这些共性,我总是每次都缺少一点,久而久之,差距便越来越大。我想此时此刻,我应该将冰心的这句话作为今后的座右铭: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第三,出课的教师,虽然是还原的名师的课堂,但从这些授课教师身上,我也学到了一些,如教师的语言素养,这些教师不仅他们的课堂上语言非常简练,但不失准确,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还时时规范和矫正学生的语言。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够深入地去读教材、去研究名师的设计理念,融会贯通名师的教学艺术,将名师的课上出了名师的风采。此外,他们扎实的基本功,自然、大方、富有亲和力的教态也值得我去学习。

第四、在会议的最后一天是我市年轻却非常优秀的教师刘立平、杜玉花老师做了关于她们的成长报告和读书过程。在听她们的报告中,我思绪万千,她们不比我大几岁,但他们却已是荣誉满堂,成绩斐然,她们的努力,她们的付出,这都让我为自己而感到羞愧,听了她们的报告,我,似乎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名师及优秀教师的报告让我看到了自己与他们的差距,陈中杰老师的《给青年教师的十条建议》则为我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这些建议是:

1、永远保持一份热情。

2、淡泊名利,远离浮躁。

3、不断地充实自己。

4、勤于反思。

5、博采众家之长。

6、勤于动笔。

7、合作共进。

8、尝试形成自己的风格。

9、始终保持谦虚的心态。

10、常怀一颗感恩的心。针对这些建议,我发现自己此时最缺少的是自身内涵。而这需要读书。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使我想起了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有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只要你真正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会成为专家。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在教学上,那我们也会成为专家。”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的梅花扑鼻香!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后,我要把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出来,用到读书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我希望自己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水经过城市变得深邃,我在名师的思想里泛舟一圈,思考很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在让孩子们飞的更高的同时,也让自己翱翔于蓝天。

书写教育的真谛 篇2

回首往事, 二十年来, 笔者深感教育工作的不容易, 教育工作确实是烦心和艰苦的, 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管遇到什么, 笔者认为只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一、奉献爱心以情感人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关爱, 教师的爱对他们的成长如雨露般滋润和阳光般温暖, 一句简单的嘘寒问暖, 一声朴实的生日祝福, 都会给他们带来心灵的撞击, 给他们增添信心和勇气, 种种爱的言行都会感化着学生。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温暖学生,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爱。二十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笔者, 以情感人,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诗人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因为只有理解学生, 才能有师生情谊, 有了感情, 才能有沟通思想的办法, 有了办法, 才能解决问题, 才能尽到教书育人的责任。理解学生, 需要教师有博大之爱, 真挚之情。如学生小林, 六岁时父亲因车祸离他母子而去, 母亲为生活所迫, 远到广东打工, 母子一年难得见上几面, 电话成了他们沟通的唯一纽带。进入初三, 母亲忙于挣钱, 冷落了儿子, 他甚至两个多月都没有接到母亲的一个电话。正是处于这种缺少关爱的单亲家庭, 使他形成了极为孤僻的心态, 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样子, 但笔者深知, 表面无所谓的他, 特别需要关爱。于是笔者主动找他谈心, 谈笔者自己, 谈班级, 谈学校, 谈社会, 也谈他本人。笔者与他一起散步, 一起在课余时间聊天, 在他生日的那天, 请他到笔者家吃可口的饭菜, 在他考试前给他鼓劲, 给他祝福, 让他知道他并不孤独。笔者坚信关爱会彻底地感动他, 改变他。一学期过去后, 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 笔者都给他无微不至的关爱, 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改变了以往叛逆的个性, 接纳班级, 接纳教师, 接纳同学。他主动跟笔者谈了许多从来没跟任何教师谈及的心事, 自己的家庭, 他本人过去的, 现在的, 还有未来的憧憬。后来, 他顺利地考取了贺州市高级中学。作为他的班主任教师, 笔者深感欣慰。由此可见, 用爱心抚育学生健康成长, 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呵护, 教育才富有实效。

二、坦诚相待抚慰心灵

教师在工作中, 要细心地观察学生, 仔细地了解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法, 了解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 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学习辅导, 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目的, 使学生获得心灵上的抚慰。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多种对青少年特点的估计与看法, 有人认为这一代青少年是危险的一代;也有人认为这一代青少年是最有希望的一代;还有人认为这一代青少年是充满矛盾的一代。笔者以为不管青少年是怎样的一代, 只要坦诚相待, 就能抚慰心灵。马卡连柯说过:“说理, 是对付儿童真正唯一的手段。”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心灵的创伤, 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精神的污染才能发挥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像父母一样关心和爱护他们, 会产生良好的效果。笔者曾遇到这样一位学生, 由于父母离异, 跟奶奶在一起生活, 因此该生为人任性, 学习习惯差, 脾气暴躁。他刚分到我班时, 就有教师对笔者说:“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学生, 这样的学生分在你的班里, 你的运气真不好。”果真, 开学第三天他就和同学动手打架, 他和同学发生冲突如家常便饭, 班里许多同学都不愿和他交往。也就在他和同学打架的那天, 笔者课上课时, 全体同学起立后坐下, 他却站在那儿, 问其原因, 他故意说屁股有疮, 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可笔者并没有与他发生正面冲突, 一直在等待机会, 与他沟通情感。后来, 笔者发现他虽然脾气不好、易冲动, 其实内心非常脆弱。笔者首先与他交朋友, 利用他体育方面的特长, 经常鼓励他, 培养他的自信;其次, 在班里动员同学们接纳、关心他, 使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还有一次他生病住院, 笔者立即去看望。在医院里, 他看到笔者, 是那样的震惊、恐慌, 又是那样的幸福和甜蜜!从此以后, 他逐渐变得温顺明理。经过一段时间与他的坦诚相待、疏导和帮助, 使他脆弱的心灵最终得到了抚慰。他渐渐改掉了以前的坏习惯, 真的像换了一个人, 笔者经常鼓励和表扬他, 而后, 他在纪律上表现很好, 成绩也突飞猛进, 中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被市第二高级中学录取。所以教师与学生应坦诚相待,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保证。

三、“软”“硬”兼施倾注爱心

所谓“软”“硬”兼施, 即“耐心”与“严厉”结合。“耐心”与“严厉”都必须是心与心的碰撞, 以心换心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严厉”还应该注意把握“度”, 不能和“严酷”混为一谈。必须以不对学生造成伤害为最低限度, 并且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偶尔为之。笔者曾用过“耐心引导———批评教育———循循善诱”的方法排除了我班“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

记得那是2008年第一个学期的某一天, 我班学生李小兰因受不了别人的闲言碎语而割腕自杀。在了解小兰的情况后, 笔者多次主动找她谈心, 耐心地开导她, 劝她爱惜自己的身体, 指出她的软弱, 告诉她人言并不可畏, 可畏的是自己不能战胜自己, 鼓励她树立信心:“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然而, 她一时还调整不过来, 还是闹情绪, 一直在哭。此情此景, 笔者把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好几倍, 对她进行深刻的“批评”教育:“你现在的所作所为影响很不好, 你现在正是花季少女, 年轻就是资本, 有资本就有奔头, 你再想想你的父母, 他们含辛茹苦地把你养大, 万一出了什么事, 你父母会怎么样, 你想过吗?你忍心吗?忍心让疼你爱你的父母难过一辈子吗?我们都是人, 是人就应该有良心, 良心你懂吗?”她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惊呆了, 一下子被镇住了。她的思维回到现实中, 情绪也渐渐平静下来了。稍作停顿后, 笔者又降低了声音, 慢慢地不厌其烦地诱导她:其实你在老师的心目中是一个遵守纪律、爱学习、懂礼貌的好学生, 你的潜力很大, 你的前程一定很美好。最后, 她表示要找回原来的自己, 请老师放心。之后的一段时间笔者总是想办法激励她, 有时周末请她到笔者家吃些水果, 聊聊天, 并且帮助她把笔者所教的学科再次进行温补。期末考试, 她的成绩名列年级前茅。显而易见, 在教书育人的征程中, 师爱的真谛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主动地进行学习。师爱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融为一体。让我们为了祖国振兴, 为了民族强盛, 为了新一代的健康成长, 把爱进行到底!

总而言之, 教育之爱的核心是爱学生, 爱学生也是师德的灵魂, 更是教育永恒的真谛!

参考文献

[1]于漪主编.文教育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2]张彬福, 张鹏举主编.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3]王呈祥编著.奠基中国——教师的爱与责任[M].海口:海南教育出版社, 2006.

[4]教育与教师.教育与教师杂志社出版, 2008 (1) .

[5]广西教育.广西教育杂志社出版, 2011 (11) 2012 (1) (3) .

爱 教育的真谛 篇3

一、细心无价

以前学生常用玻璃瓶装开水喝。记得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回家途中无意摔了一跤,胳膊刚好砸在打碎的玻璃杯子的碎片上,顿时血流如注,到医院缝了几针。家长、学生都很着急,我也暗暗自责:平时怎么没有想到这个安全隐患呢?事发后,我立即告诉学生不要用玻璃瓶装水。我想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从此,只要发现学生生活中有危险因素存在,我就会提醒学生注意,防患于未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对于那些因某些方面缺少天赋、犯错误而陷入孤立、家庭经济困难及其他原因而感到自卑的学生,我通过细心观察、交流沟通,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重新找回自我,树立信心,自我上进。其实我所倡导的细心无价,是以爱心为底价的。在我的“细心”教育下,学生很乐意同我交流,学习、生活都有所改善。

二、信任无边

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个班主任接手一个班,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一个学生对我们老师来说可能是几十分之一的希望。但对一个家庭来说则是全部的希望。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对学生们都一视同仁,从不因学生家庭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懒”的班主任。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把劳动的快乐、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给予儿童,在儿童的心里激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只要学生会做的事,就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做;学生不会做的事,就让他们学着做。我所带班级的班干部都采取竞争上岗的方法,只要达到一半以上的票数即可担任,任期只有一个月,月末总结改选。如果想连任,必须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票数才行。早读课、晨会课、班队课甚至出黑板报都是由学生轮流组织,我所做的事是事前指导。事后引导学生点评。久而久之。绝大部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组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最快乐的、最有成就感的班主任。

三、“谎言”美丽

诚实是一个人的美德。但心理学表明: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在社会交往中,每天至少撒五个善意的谎。作为班主任有时恰当的、善意的谎言同样也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日,一位家长神秘地叫住我:“潘老师,和你说一件事……”原来我们班同学在“六一”前夕互赠贺卡,唯独没有人送给她的儿子。她的儿子为了证明和其他人关系好,就主动送了一张贺卡给一个同学,可是那同学对他一点也不领情。当天放学回家,她儿子足足哭了两个小时,非常伤心。这位母亲劝慰他:“不要紧,明天是31号,还有一天才到‘六一’节,说不定有同学或老师将送贺卡给你。”第二天清晨,这位家长带着一张贺卡。悄悄地找到我,请我送给她的儿子,并且叮嘱我保密……

一个普通的家长尚能如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更应该注意教育的艺术。老师如果不关爱他(她)的学生,当学生告诉他(她)这件事时,他(她)可能就会大声呵斥:“活该!谁叫你平时不和同学友好相处的!”我清楚地记得:我接过贺卡,根据那孩子的特点,写了几句话,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日期。展会课上。我在全班同学面前郑重地把贺卡送给那学生时,他愣在那里,随即对我说:“谢谢老师!”同学们也投去了羡慕的目光,于是在我的语文课上。那学生频频举起了自信的小手……

上述事例中的学生回家把心里的苦恼。一股脑儿向父母倾诉,可见平时的家庭教育比较恰当。作为教师,如果学生有心里话不敢向你倾诉,那会让我们深深感到:如果缺少“教育智慧”会给我们带来些许失落和遗憾。现代教育不仅要注重智商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情商。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仍说那位家长,对不会与人相处的孩子,没有批评、指责,而是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我想这个孩子一辈子都可能记住:在一个“六一”儿童节前夕,收到了一份老师给他的“珍贵”礼物,这对他该有多大的促进!同样,在教育学生时,我们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美丽的谎言,那也一定会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哲学的真谛论文 篇4

新的课程如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春日走进了我们广大教师的生活,新课程立足于“为了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价值取向,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这些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正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本文从深刻理解并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含义;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即: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方式如何让学生掌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应引起重视的两个问题等四个方面谈了对新课程“自主学习方式”的体会。

关键词:

新课程 自主学习兴趣 责任感 主动性

正文 :

新的课程如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春日走进了我们广大教师的生活,新课程立足于“为了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价值取向,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这些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正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下面我谈谈应用“自主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应用的体会。

一、深刻理解并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含义,

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方式学习。

课程改革之前的教学过程,虽然我们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们的课堂总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老师是学习的主人,学什么、怎么学,时间怎么安排,第一段看什么,第二段看什么,碰到问题怎么思考,都由老师做主,老师说了算,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规划下进行的,学生根本没有体现主动性,这样学生的自主性丧失了,并逐渐萎缩了,学生越来越不爱学,越来越不会学,学生的主体作用事实上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新课程致力于改变这种现象,提倡和强调自主学习。

什么是自主学习哪?通俗地讲,“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我的事情,我要能够学,我要尽量自己学,不懂的、不会的,我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同学的帮助下再思考、再认识,知识是在我自己的努力下学到的,而不是老师灌给我的。基于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渐让学生明白一点道理:首先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我要主动地去学习。其次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规划性,即:引导学生自己制订学习目标、进度,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自己找问题,自己比较、分析、思考,自己发现,自己学会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能做到自我监控,自我导向和自我评价。再次,通过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发展学生的各种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指导、引导者的作用,教师真正体现了主导作用。

二、把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即: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规划性,这样有助于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

如何在学习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呢?

(一)培养兴趣。

郭沫若说过:“兴趣出勤奋”,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怎么培养兴趣呢?

新课程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很多平台,创造了很多条件,特别是教材内容强调了生活性、实践性,自主学习的、科学探究的、动手操作的都是与学生实践相关的东西,如美术教材中“手绘线条的表达”与生活实践交往能力密切相关,“灯笼的制作”、“校园活动策划、参与”等教学内容与学生校园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课堂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动手动脑,有自主有合作,繁、难、偏、旧的美术专业学生学习的色彩构成原理、素描技法被降低了难度,让学生容易学会,有了自信,每人都参与,同时,课堂、作业评价方式也面向全体,改变过分强调甄别选拔的功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满足感,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又例如,在政治课教学中,新教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课文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道理浅显明白,教材内容能拓展视野、有想象的空间,能启发思想。这样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教师起到的是充满爱心的引导、帮助、启发的作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读得懂,读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读得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具有指导意义。这个过程,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在学生的参与下得到解决的,课堂学习不是替代,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讲解和表演,而是学生有兴趣的自主学习,这样学习,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就会得到提高。

(二)引导学生有责任感

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每一项学习内容都能让每个学生马上有兴趣或能力的,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即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我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怎样对我父母负责,、怎么与他人交往、怎样走向社会,这一点非常重要。这种责任感,作为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习中把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未来建立起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这种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性。

例如,在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学习内容――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溶入日常生活、学习中自己的心理、品德的修养中去,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心理,正确看待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并进行有效疏导,陶冶高尚道德情操,使自己更好的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适应社会、将来顺利地走向社会,这才是学习这一学科的的真正目的,而不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有了这样的责任感,才会去主动的学好这门学科。

三、“自主学习”方式中教会学生自己读书

自主学习是让学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让他们自己明白事理,掌握知识。

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是一下就能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的,而是要花很长时间,一个学期、两个学期或更长时间,教师要慢慢地一课,一框题、一个小问题、一个关键词、一个要点地教学生读书,这个过程一开始会很慢,我们教师要耐心指导,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增强了,今后的学习就快了,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很好。总之,由教到学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教师要充分引导和示范引导他们由依赖走向独立。我认为这个过程非常重要,而它却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踏踏实实走这个过程,“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实现。

四、在自主学习中应引起重视的两个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有两个问题应引起我们注意:一是让学生学会计划性、规划性,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一天、一段时间学习的规划,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非常重要。如早上起来,规划一下一天要上那些课,重点今天要做些什么事情,学习方面的、兴趣方面的,即: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有计划性,学会选择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会规划。在学习中,学生这方面的问题很严重,独生子、小皇帝、家庭的溺爱等因素是很大的障碍,要培养学生的规划性,除了教师的指导外还要争取家长、家庭的配合和沟通。

二是教师自身素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自主学习”方式,教师本身就要加强读书自学、研究的体验和能力。试想自己很少看书,很少自己搞学问、很少自学的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呢?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不断交流,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积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要具有涉猎、关注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利用校外、社会的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改革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勇于创新和探索的大门,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努力积极参与其中,为不断探索新的教改之路努力。

参考文献:人民教育 1-12期

教育的本质和真谛科普 篇5

和,所以?必须适应社会,我们?时?刻不与这与那发?这种种社会关系,我们每?个?都不可能离开社会,离开社会就不是?了,例如狼孩,我们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就必须需要教育来培养我们,这种教育是?义的教育,是?时?刻都受到的,不仅仅是在学校,?学校能更好的培养我们,个性化的教育,是?常重要的,让我们各?取得??的发展,这是理想,但我们可以在这种程度上取得??更好的发展,所以教育?的就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个性化的?,但必须有基本的?些知识!

教育的真谛就是:培根、铸魂、启智、润?。

培养出?格健全?优秀的孩?,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国外学者曾经做过?组实验:将同?个班级的学?分为两组,让其中?组学?坚持每天出早操,另?组学?则不出早操,然后观察两组学?的学习情况。

最后结果表明:坚持出早操的那组学?在学习上更加专?,学习氛围更好,?组成员间的关系也更密切。

运动,可以培养孩?的团队意识、拼搏精神和?对挫折的勇?。?这些,光从书本上是很难得到的。

此外,运动也是孩?释放天性、发泄情绪的?式。

在?常?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爱运动的孩?往往?较沉闷,也不爱和?打交道;?爱运动的孩?则多半是神采奕奕、开朗活泼的。

原因主要在于:???,运动可以促进多巴安的分泌,?多巴安会让?感受到“快乐”,从?消除不良情绪。另???,长期坚持运动的孩?,更能从运动中得到成就感与?信?,从?起到弥补性格缺陷、健全?格的作?。当然这需要循序渐进、投其所好,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让孩?养成终?运动的习惯,在?临挫折的时候,他才有勇?去?对,不?于懦弱;有途径去发泄,不?于憋屈。

好的教育,应该是?体并重的,既要丰富孩?的思想,也要锻炼孩?的体魄。

潜心教学教研,践行教育真谛 篇6

勤勉奉献

——记江苏省劳动模范、射阳县教育局教研室王克亮同志的先进事迹

江苏省射阳县教育工会 周 进

1992年,一位从苏州大学数学系毕业、获得‚朱敬文‛奖学金的青年,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为家乡教育事业献身的理想,毅然踏上了苏北沿海这块并不富裕的土地,成为江苏省射阳县教育队伍中的一员。他就是‚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中小学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江苏省教研先进个人‛、‚江苏省中学正高级教师‛、‚盐城市优秀教师‛、射阳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王克亮同志。20多年来,他无论在学校还是在教研部门,始终把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放在首位,以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将全部热情投入于钟爱的教育工作,刻苦钻研业务夯实教学功底,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因材施教,深入课堂调研促进教研教改,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做好传帮带,在平凡的教研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业绩。

用心做事,廿载坐得冷板凳

书写教育的真谛 篇7

在英国高校交流考察的过程中, 我细细地品味, 漫漫地思考, 感触颇深。21世纪的英国高等教育在历经近千年以后更加呈现出大众化、个性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对扩招12年以后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既具有趋向示意又具有借鉴意义。

1 理念与特点

大学应当担当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更加注重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公益作贡献, 这是英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建于1875年, 是一所有着1.6万名学生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校长帕梅拉·吉利思女士在介绍学校之时, 首先谈到的就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和大学对社会需要的贡献, 为此学校长期研判世界和国家的人力资源需求趋势, 长期关注社会和自然重大命题的研究趋势, 学校与全球顶尖级企业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重视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勾连, 特别关注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发展, 对环境保护和社会人文视为己任, 课程设置和课程质量与之相结合。面对社会急需的环境治理和安全风险管理设置专业。为顺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将护理等相关专业上升到生命、健康和社区的综合平面进行办学。坚持有教无类, 无论学生的社会背景、家庭贫富、来自哪里, 都可以将其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密德萨斯大学将非学历学位培训教育上升为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 与国内外企业广泛开展培训合作以支持人类的继续教育, 直接针对企业培训对象的需要设计课程, 以期达到企业获得更加优秀的员工, 学校获得更多的学生, 学生获得更多的才能的三重目标, 学校因此三度获得“英国女王高等继续教育奖”。大学的社会贡献还表现在大学与当地社会相生相长, 牛津完全是一个大学城, 38个学院散落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城校一体, 分不清是牛津大学还是牛津城。考文垂大学没有围墙, 学校楼房都在顶部标识着Coventry University, 二年级以后的学生散布在城里的各个角落, 可以提供为学生务工的岗位多是学生在打工, 你会在城市里无时无刻感受到学校的存在, 大学文化在城市文化中成为重要风景, 在有形无形之中为城市的内涵提升了品味, 大学与社会的融合交织颇为显著。

更加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是英国高等教育的第二个特点。在嬗变的人类社会今天, 适应和顺应社会与自然变化的能力尤显重要, 知识再多也只是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内容, 而能力载体才是基础和根本, 内容永远是游弋和变换的。一个大学生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后, 从来也没有直接运用到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而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才是支撑人生不断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去建功立业的真正基础, 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揭示的这个道理, 因此爱因斯坦才说:应该把独立思考和综合判断能力放在首位, 而不是获得特定知识的能力。我没有听到英国高校同行讲这个道理, 但是他们实实在在地在这样做, 而且做出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结果。走进大学的门就走进了社会实践的门, 英国大学把学生当成成人不是当成孩子, 要求学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自我发展, 自主管理,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通过在校实践以求走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学校不为大二及以上的学生提供住宿, 而且在外租房居住比住学生公寓便宜得多。大学每年四个假期, 特别是暑假长达3个月,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英国的大学生普遍都打工, 留学生更是如此, 有的学生甚至同时打两份工。课堂教学一般周课时只安排了三到四天, 其余的时间则由学生去查找资料去相互讨论去独立思考去自行消化。自然科学更多地采取实证方式开展实验教学。人文社会科学则更多的采取无结论的讨论式教学, 标准答案则由学生到实践中去因时因地因条件而确认。职业教育突出从模拟实践到岗位实践的实训实习, 加大对教学实践考核的权重。英国高等教育一贯倡导引导式教学, 导师制就是英国高等教育创造的精华, 博导硕导制度就此走向了全世界。密德萨斯大学甚至还设计了培养学生社会管理能力的办学制度, 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和副主席全部通过竞争产生, 当选的学生干部延长学制一年, 中断学习专门从事学校的学生工作, 负责组织管理学生的全部在校活动和场馆, 学校则付给每人年薪1.9万英磅, 一年后移交下一轮竞争优胜者再接续读书, 毕业时将这一实践经历记入履历, 很受社会欢迎, 学生非常看重这个经历, 积极争取在竞争中胜出。

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应该是第三个特点。英国自身的岛国背景和几百年全球走向背景是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原因, 而当代“地球村”的形成更加促进了这一发展趋势, 其综合性大学的学生组成基本上都是国际性的, 师资构成也是设置标准全球招聘, 师资中华裔也不少。据英国文化教育处介绍, 在英国的留学生总数已达45.6万且呈增长态势, 这些留学生既来自欧盟国家和原英联邦国家, 也来自大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目前以印度和中国最多, 印度为鼓励学生留学, 政府实施了向出国留学生提供贷款资助的政策。在英留学生以学习商科和工程类居多, 这与英国的重商重工历史悠久相关联。2006年启动的英国首相行动计划的教育部分, 重点亦在教育的国际化。英国教育的国际化是既走出去又引进来, 伍斯特大学校长尼克松先生和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校长吉利思女士都反复强调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方向, 很多校长都谈到为了教育的国际合作, 仅到中国的就从10多次到30多次不等。英国为了吸引海外留学生, 设计了高中毕业后预科入学, 高中毕业后达标入学, 专科后一年升本, 本科后一年取得研究生或硕士学历学位等教育服务项目, 只要解决了语言 (雅斯6分至7分) 和学费, 英国留学的大门是敞开的, 但是不要将留学和留居移民联系在一起。英国高校还大量承接国外培训项目, 为世界各国人员培训提供支持, 语言不过关也可以, 借助现场翻译进行。学校同时还为学成的学生提供国际职业资质认证以开辟职业前景。英国大学同时注重走出去, 一是与世界各国的高校开展广泛合作交流, 合作的领域涵盖了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二是直接在国外举办分校区, 密德萨斯大学在毛里求斯、印度、菲律宾、阿联酋办有分校区, 迪拜校区就有上千学生。学校同时开办国际网络教育, 36500名学生中有9500人在国外上网络课程。跨国学习已经伴随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高等教育不可逆转的趋势, 跨国学习的学生除了寻求高质量的教育外, 更重要的是开拓视野, 提升理念, 接受跨文化经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是英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学生在一起上学就是跟今后的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在一起上学, 跨文化经历和外语一道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质。

英国高等教育的第四个特点是重视学生的跨学科培养和综合学科培养。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校长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 她先后获得工科学士、教育学研究生学历和教育学硕士、医学硕士和博士, 同时担任了皇家艺术学会院士、公共健康院研究员、社会科学院士, 格拉斯哥皇家内外科医学院院士, 集工科、医学、艺术、教育学和社会学为一体。在专科、本科和硕博研究生的梯次教育中, 跨学科学习相当普遍。在学科人才培养上, 则结合社会需要强化相关学科的延伸与集合。密德萨斯大学的补充医学在西医基础上加学中医基础、印度医学基础, 在西草药的基础上加学中国草药和印度草药。鉴于西药和西成药副作用较大, 西欧和英国气候湿润, 患腰肩疼痛等风湿类慢性病较多, 特别是中老年人, 所以提倡用西医西药治疗急性病, 用中医和世界各国草药治疗慢性病和康复保健, 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也随之跟进。

概言之, 英国高等教育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 将思维与实践的能力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将知识占有量放在第一位;将适应社会的素质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将适应考试和读书的素质放在第一位;将适应更加广阔的领域乃至国际化竞争的素质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将适应狭窄区域和单一行业职业岗位的素质放在第一位。大众化以后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可能并不都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 但宽阔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总是需要的, 往往视野影响理念, 理念影响决策, 决策影响实践, 而实践的优劣则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

2 思考与启发

穿行在大不列颠岛的土地上, 除了其高等教育的理念和特点外, 总觉得在那片国土上还有一些东西在影响支持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明显感觉到的至少有三点。

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同在。在英国的城镇, 形态化的历史总是无处不在, 并非只有1753年创建的大英博物馆和其间来自世界各地的600多万件藏品, 也不是只有1824年创建的英国国家美术馆和她展示的2300幅精美画作, 足迹所到之处, 古建筑、古教堂、古城堡、古雕塑, 甚至古墓碑比比皆是, 而且都保护得很好, 哪怕是残垣断壁也在保护之列, 维护得清清爽爽, 干干净净。一个牛津大学或者牛津城, 基本上全在古建筑之中, 城市中心还保留着一块墓地, 随便一个古老建筑的门洞上就悬挂着一个学院的校牌。在曼彻斯特, 上百年的罗马式建筑和工业革命早期的厂房库房与现代建筑浑然一体, 人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难免会引发历史与现实的遐思。在卡莱尔, 读着一个仅有14周大的孩子在16世纪因瘟疫离世的墓碑, 俯首看着镌刻有1558年印迹的铺路石板, 伫足在1540年修建的教堂示意图前, 你会想到什么, 形态历史远比记录历史直观丰满得多, 而且将形态历史和现实景况放在一块, 你会从历史想到现在, 你会从历史的状况想到现实的景况, 它会引发你的对比, 引发你的历史性反思。其结果是引发差异性思维与比较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它不但训练了你的思维能力, 提高了你的思维品质, 还教你现在应该怎么去做。空间的延展可以引发思考的宽度, 而历史的久远可以引发思考的长度, 这就需要人们对历史遗存的敬仰。如果一个城市只有现代形态而没有历史形态, 或者只能到书上网络上电视上去寻找历史, 或者要专门安排远足到某个点上去体味历史, 至少在常态中引发思维上是存在缺陷的。万州就有一个历史形态与现实形态同在的地方, 那就是西山钟楼和体育馆的相携, 从不同角度伫足赏读, 你会自然去梳理万州的百年历史以细品今天的变迁, 只是可惜这样的地方太少了。

二是社会与自然的共存。英国的自然生态状况良好, 英格兰的典雅秀丽, 苏格兰的苍劲豪迈, 特别是苏格兰的广袤牧场, 绿茵的草地, 慵懒的奶牛和羔羊, 就是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 还有让浪漫诗人济慈感悟为“让人忘掉生活中的区别:年龄、财富”的温德米尔湖, 展现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置身其中你会用更加宽广更加深邃的视角去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思考人类在地球生存过程中应有的实践行为, 思考人类界定的科学发展方式和前景, 应该说置身社会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之中, 对提高人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综合素质不无裨益。我在想, 牛顿当年常常习惯躺在苹果树下的草坪上思考问题, 应该和那里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 他的三大成就, 微积分、万有引力和光学分析的思想都是在家乡的自然与宁静之中孕育成形的。莎士比亚能够在52年的短暂人生中创作出那么多优秀作品, 应该和他出生成长的斯特拉福小镇及旁边缓缓流动的埃文河密切相关, 你到了哪里就会真切地感受到。

三是宁静与激情的相容。英国是一个发展周期较长的国家, 因此也是一个相对稳态发展的国家, 所到之处能够感受到英国人在生活中的宁静、安详和绅士般的按部就班, 但是他们也不乏激情, 比如在工作中比如在文体活动时, 在文化教育处, 在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 在伍斯特大学, 校长也好, 国际教育处负责人也好, 总是激情般地介绍着他们的事业, 甚至手舞足蹈起来, 真感慨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我们在伦敦时刚好住在温布利体育场旁边, 2011年欧洲冠军联赛决赛刚好在此举行, 球迷的那般激情弥漫在整个伦敦。在激情的另一面展示着宁静, 你可以在希斯罗机场的通关等候队伍中看到捧着一本书安静阅读的人, 也可以看到依身在牛津大街墙边决不理睬喧闹阅读的人, 还有咖啡小屋里坐着冥思的人。人在宁静和激情的转换之中, 可以替代许多的浮躁与寂寞的情绪。如果一个社会的主流情绪更多的要么是浮躁和烦躁, 要么是寂寞和孤独, 很难想象还有多少宁静用于读书和思考, 还有多少激情用于事业和生活, 何况人的幸福往往蕴含于激情点缀的宁静安详之中。

教育的真谛 篇8

如今,经过多年的教坛打拼,对于这一问题,我似乎又有了新的感悟。

教育即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包蕴丰富宝藏的矿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一双慧眼,能敏锐识珠,并有计划地去开采;每一个孩子都是姹紫嫣红的小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观察,发现每一朵花的可爱迷人之处,并用心呵护其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匹草原上奔驰的骏马,需要我们教师学伯乐会识马、相马,纵其在大草原上驰骋。

教育即激励。遭遇失败很多情况不是“我不能”而是“我不为”或者“不敢为”,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激励,激励能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激励能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激励能激发一个人的正能量,唤起自信,披荆斩棘,勇攀高峰。

教育即影响。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的道德情操会无形地感召着你的弟子。

教育即赏识。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潜力都是无限的,我们老师要学会赏识他,悦纳他,激励他,他就会从平凡走向伟大,从普通走向辉煌,他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绽放人生的精彩,就会在人生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教育即解放。教育不是手把手的传授知识,它需要解放孩子的手,让他自己去做;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自己去观察;解放孩子的耳朵,让他自己去听闻;解放孩子的思想,让他自己去思考。让孩子在解放中创新、发展、成才。

教育即发展。同一个学生,“今天”与“昨天”已有不同,“此刻”较之“刚才”有了变化,尽管他仍然坐在教室的某个位置上,他的眼睛所看见的世界,他的大脑所思考的问题,他内心所经历的波动,使得他已经不再是先前的“他”,而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不断撰写的书,这就是成长进步。

教育即守望。孩子们尽情地在田野里追逐、嬉戏、玩耍,作为教师的我,只需在田野外侧的悬崖边上守望,看着孩子的憨态,看着孩子的快乐,看着孩子的成长。教师的守望,就是守望着教育的信念与幸福。

如果现在再有人问我教育是什么,我会告诉他: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孩子识文断字,那只是最为肤浅的传授。教育,应该是一个心灵对另外一个心灵的感化,并助其成长、腾飞的过程。

上一篇:企业安全(工安)工作总结下一篇:逆水划船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