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

2024-06-04

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共8篇)

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 篇1

大力实施“强村富民”工程 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

近年来,XX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宁波对口援建的机遇,围绕“三个”加强,找准“四个依托”,不断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

围绕“三个加强”,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一是加强指导和帮扶力度,出台完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意见、帮扶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以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助力基层组织建设,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二是加强“三资清理”力度。由农经局牵头,包村乡镇领导负责,在各乡镇开展审计、清欠和对集体土地清理工作。以明晰债权债务,整顿村级班子。三是抓好“五个一”工程。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围绕“养好一群畜,管好一片经济田(林),发展好一个企业,抓好一个农机服务队,办好一个农业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培育好乡村集体经济增长点。

找准“四个依托”,打破村集体经济发展瓶颈。一是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有偿、微利的服务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鼓励村级组织领办和创办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示范项目,带动农民发展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把农民增收和集体增利结合起来,构建企业带动、产业互动格局。三是依托“一事一议”奖补政策,积极为农牧民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四是依托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加大村级财务监督。建立健全村民理财小组及村级财务收支管理制度,规范代理机构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类票据的使用行为,确保村集体资金运转正常。

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 篇2

林业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实现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地实现了由村集体经营向家庭承包经营模式的转变,农户林地经营规模多有增加。农户林地经营规模的变动情况与林业的经营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福建省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始于2003年,基于其林权制度改革 “一村一策”的现实基础,从改革政策最小的实施单位———村集体层面出发,研究改革后农户林地经营规模变动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在国内全面推进,关于林权改革及林业经营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家庭在林业经营中所占份额的扩大,从农户角度出发探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发展机遇显得尤为重要。综合现有文献,国内有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研究最先始于对政策的探讨。〔1~3〕伴随着政策的出台,研究主要集中在林权改革的绩效评价、〔4〕〔5〕林农的经济行为决策分析〔6〕〔7〕以及改革配套措施上,〔8〕多以经济研究为主。从研究对象的选择来看,既有宏观层面对改革具体实施和评价的研究,也有以农户或合作社为主体的微观经济行为的研究。林改后,基于农户角度的微观研究,样本农户大多来自不同的村落,以典型村为例,对全村所有农户的研究较少。从经营角度出发,对农户的经营效率研究较多,对农户林地经营规模的变动研究较为有限。我们以村为例,基于农户的视角,对林改后林地经营规模的变动进行多角度探讨,以期更加全面的反映基层农户的真实情况,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数据说明及样本区概况

1.数据说明

我们以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为依托,对林改后福建省多地的林业经营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福建省顺昌县作为调查样本区,其林业经营状况在福建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先后对顺昌县多个乡镇进行了3次实地走访调查,掌握了当地农户林业经营的基本状况。综合考虑样本区的经济、林业资源等方面的特征,我们选取林地面积较大且村民对林地依赖性较强的XK村作为样本村,对其所有农户林改后林地经营规模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

2.样本区概况

XK村位于福建省顺昌县北部,距城关10余公里,土地总面积为23051亩,其中林地面积1692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3.41%;林业资源较丰富,耕地面积较小,仅2400亩,占10.41%,是典型的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形。XK村为行政村,辖4个自然村,共有居民1537人,分布在11个村民小组内。

2004年6月,XK村开展以 “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于2011年12月基本完成林地确权工作。本次林改,在吸收历次林改经验的基础上,从推广家庭经营模式,保障林农营林权益入手,推动了家庭私有林经营的发展。林改前,村集体共有林地面积16921亩,其中1982年 “三定”划为村民自留山的林地面积有1766亩,被划为国家生态公益林的有3734亩,村集体预留180亩,可用于林改分林的林地面积有11241 亩。 林改过程中XK村的林地经营权分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小组责任山均山,另一种是农户竞投标获取经营权。其中小组责任山均山面积为3952亩,农户竞投标均山面积为7289亩。至林改结束,实际完成区划登记面积12556亩,未登记面积4365亩(其中责任山合同尚未完善面积3490亩,自留山换证面积875亩),林权申请登记率74.2%,应明晰产权面积13795亩,已明晰产权面积13184亩,产权明晰率达95.6%。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对农户调查问卷的汇总。

从林改后的林地经营权的整体分布可以看出,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了林地由村集体经营向家庭经营的转变。样本村的数据反映出,林改后,农村林地家庭经营替代了原来的集体经营,成为林地最主要的经营模式。

三、林改后农户林地经营规模变动多维度分析

1.农户林地地块数量及分布的变动情况

从XK村农户林改前后的林地地块数量及分布情况(表2)来看,林改后,农户家庭经营林地地块数量发生了较大变化。林改前,村内农户家庭经营林地地块数量分布在(0,2)块、 (2,4)块和(4,6)块三个区间。其中地块数量分布在(2,4)块区间的农户户数最多为217, 占总户数的54.39%;(0,2)块区间分布的农户数量最少,为63户,所占比重仅为15.79%。从整体分布看,农户的家庭林地经营块数普遍在3 块以上。林改前,农户家庭经营林地块的中位数和众数均为4,其频次为139,所占比重为34.84%。可见,农户的家庭经营林地块数以3块和4块居多。地块数量多于4块的农户共有119户,占总户数的29.82%,其中地块数量为6 块的农户仅有10 户。笔者调研中发现,林改前,农户家庭只有自家自留山的经营权,自留山主要按林业 “三定”时期农户的家庭人员数量进行划分,其经营规模小的特点导致每户农民家庭持有地块数量较为有限。

林改后,随着小组责任山的分林到户和农户自家承包经营林地的增加,农户持有的林地地块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其中家庭经营林地块数均超过了2块,家庭经营林地块数在6块及以下的户数为187户,所占比重为46.87%。家庭经营林地块数达到并超过7 块的户数为212, 占全村总户数的53.13%,所占比重最大。林改后,农户家庭经营林地块数的中位数为7,众数为6,其频次分别为92和95。农户家庭经营林地地块数量在5块以上的户数为358,占全部户数的89.72%。可以看出,林改后,随着家庭获得林地经营权的同时,农户家庭经营林地块数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增加,调研中发现,林地经营大户家庭经营的林地块数普遍在9块以上,其中,林地经营地块数量最多的农户,其林地经营块数为34,较林改前的6 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块数达到或超过8块的农户共有120户,占总户数的30.08%;地块数超过10 块的农户有37 户,所占比重接近10%,林地经营的分散性逐渐增大。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对农户调查问卷的汇总。

综上所述,林改后农户家庭林地地块数量及分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经营林地地块数量明显增加。农户家庭平均经营林地地块数量从林改前的3.75块,增加到林改后的7.2块,其增幅超过了90%。二是不同地块间农户规模分布更加平均。从各地块区间的农户分布情况来看,林改前,各地块区间分布农户数量最小的为10户,最大的为139户,各区间的农户数量差距较大;林改后,各地块区间分布农户数量最小的为41户,最大的为95户,各区间的农户数量差距明显减小。三是农户之间家庭经营林地地块数量的差异更加明显。农户之间家庭经营林地块数的标准差从林改前的1.2,增加到林改后的3.23;变异系数从林改前的0.32,增加到林改后的0.45,农户之间的差距被逐渐拉大。

2.农户林地经营规模及分布的变动情况

从图1中林改前后农户经营规模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林改前XK村农户的经营规模分布在(0,5)亩和(5,10)亩两个区间,其中全村399户农户家庭经营林地面积均未超过10亩,经营规模处于(0,5)亩的农户有282户,所占比重为70.68%;经营规模处于(5,10)亩的农户有117户,占全部户数的29.32%。林改前,由于村内的林地大多由村集体经营,农户经营的林地规模极为有限,农户林地经营规模普遍较小,这一时期农户林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较小,其林业经营的积极性普遍较低,加之林业经营成本投入大、收益周期长的特性,林业的生产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林改后农户家庭经营林地面积分布在(0,5)亩、 (5,10)亩、 (10,30) 亩、 (30,50) 亩、(50,100)亩以及(100,∞)亩六个规模区间上。其中, (5,10)亩规模区间上分布农户数量最多,为257户,占农户总数的64.41%; (0,5)亩规模区间上分布农户数量最少,为18户,仅占农户总数的4.51%;(30,50) 亩、(50,100) 亩以及(100,∞)亩等规模区间分布农户数量相对较为均衡,均在22户左右,略高于(0,5)亩区间的农户分布数量。林地经营规模超过100亩的农户达到21户,占总户数的5.26%。从林地的经营规模角度分析,林改后,林地小规模经营的农户数量相对较少,中等规模经营的农户所占比重较高;同时,小部分林农已成为林业经营大户。

对比林改前后农户林地经营规模及分布的变化,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农户的林地经营面积普遍增加。林改前,户均林地经营面积为4.43亩,从林业经营的特性和周期来看,规模相对较小;林改后,户均林地经营面积为29.88亩,为林改前的6.75倍。同时,林改前,大部分农户的林地经营面积不足5亩,而林改后,95.49%的农户林地经营面积超过了5亩。

二是林改后,林地由村集体向林业经营大户集聚。林改后, 有7289 亩(占改革林地总面积的64.84%)的林地面积以竞投标的方式承包给了农户,农户根据自身经营意愿和资金实力自由获得林地经营权,不少农户因此获得了大量林地。家庭经营林地最大面积由林改前的不足10亩,增加到林改后的接近500亩。有43户农户林地面积超过了50亩,其林地总面积为6290亩,占林地改革总面积的55.95%。可以看出,林改后,林业经营大户逐渐替代了村集体,掌握了村内大规模林地的经营权。但短期内林地经营面积的急剧增加使得大规模经营的农户在生产资料的投入、配置以及经营管理上都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三是林改后农户经营规模分布更加分散。相对于林改前农户经营规模在(0,10)亩经营区间上的集聚分布, 林改后,XK村农户在小规模的(0,10)亩、中等规模的(10,50)以及大规模的(50,∞)亩区间上均有分布。其中中等经营规模的农户数量已占据较大比重,小规模经营与大规模经营的农户数量较为有限,形成了 “中间大、两头小”的分布格局。

3.林地分配的公平性测算及分析

林地分配的公平性一直是政府、社会以及学者关注的焦点。目前,学术界关于林权制度改革公平性的研究还比较少,关于改革公平性的观点大都是基于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者理论推演,从实证角度来研究其公平性的文献目前更少。〔9〕所以有必要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来对新一轮林权改革林地分配的公平性做出评价。我们可以借助经济学中的洛伦兹曲线对林改前与林改后林地分配的平等程度进行测算及分析,探究林地经营规模的分布变化。

(1)方法介绍。洛伦兹曲线是Lorenz于1905年提出的,被广泛用来分析不平等程度。洛伦兹曲线描述的是按收入水平排序后,不同收入组人口比例与收入比例之间的关系。在本文中我们分析林改前后不同林地规模组人口比例与林地规模比例之间的关系。当人口比例和林地规模比例相等时,曲线变为对角线,这时XK村的所有人得到同样的林地份额,代表了绝对平均;如果一个人得到了所有的林地,曲线变为两条垂直线,代表绝对不平均。一般情况下洛伦兹曲线都处于两者的中间,当曲线离对角线越近,不平等程度越低,反之同理。

在用洛伦兹曲线对林地经营规模前后分布平均程度进行比较时,大体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洛伦兹曲线占优,则洛伦兹占优的林地经营规模在农户间的分布较为平均;二是洛伦兹重合,则表示林改前后,林地经营规模在农户间的分布平均程度相等;三是洛伦兹相交,此时不能用洛伦兹曲线来比较林地分配的平等程度,这是洛伦兹曲线在应用过程中最为主要的一个缺陷。因此,我们在对比林地分配平等性程度时,辅之于基尼系数进行分析。

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G代表农户林地经营权分布的基尼系数,Yi代表第i组人口总林地经营规模占全部人口总林地规模的比例,Pi代表第i组人口数占全部人口总数的比重, (∑Pi)′表示累计到第i组的人口总数占全部人口总数的比重。

基尼系数越大,林地经营权分布的不平等程度越大。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的规定,基尼系数在0.4以下则认为分配相对合理,而处于0.4~0.5之间则认为分配差距较大,超过0.5则代表分配差距悬殊。

(2)测算结果及分析。从图2中可以看出,林改前与林改后的洛伦兹曲线没有相交,且两条曲线之间的间距较为明显。林改前林地分配的洛伦兹曲线较为接近绝对平均线,而林改后林地分配的洛伦兹曲线出现了明显偏离。根据洛伦兹曲线的特性,如果我们更为关注人均林地面积较少的农户,那么我们可以观察洛伦兹曲线的下端,而洛伦兹曲线的上端则反映人均林地面积较多农户林地分配状况。图2显示,在林地经营面积变化的过程中,洛伦兹曲线始终处于林改前洛伦兹占优的状态,说明林改后林地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增加了。

通过测算基尼系数, 林改前的基尼系数为0.178,小于0.2,说明林改前的林地分配较为平均;林改后的基尼系数为0.493,较林改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验证了林改后林地分配不平等程度显著增加的分析结论。在计算基尼系数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林改后,林地的经营规模分布逐渐呈现出两极化的趋势,林地经营面积较少的农户,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0%,但经营规模仅为总规模的17%;林地经营面积较多的农户,人口虽然只占总人口的20%,但却经营51%的林地面积。主要原因是集体林改革过程中均山到户的林地面积较为有限,大规模的林地被林业经营大户通过竞投标的方式获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旨在促进林地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但分配结果往往会随着农户获取林地资源的能力差异而出现异化,林地资源获取能力较高的农户掌握了较大规模的林地经营权。

4.农户林地破碎化程度的变动情况

通过对比林改前与林改后农户林地破碎化程度的变动情况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林地经营规模是否是合理的,对林业规模经济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学术界对林地破碎化的衡量,主要从多块林地互不连接或者地块面积较小两个方面展开。学者们普遍认为单一的从地块数量或林地面积角度分析破碎化较为片面。孔凡斌〔10〕通过运用地块数量、地块面积、地形空间分布等6 个指标构建S指数、I指数、J指数来衡量林地的破碎化程度。其中,S指数和J指数均为利用地块数量和地块面积对林地破碎化程度进行衡量,被学术界普遍接受。S指数和J指数的表达式如下:

公式中,n表示农户拥有的地块数量,αi指单个地块的面积。

S指数与J指数的取值范围均介于0~1 之间。S值越大,表示林地的破碎化程度越高;J值与S值相反,其值越小,则表示林地的破碎化程度越高。将调研中XK村农户的地块数量和地块面积相关数据带入公式进行测算,结果显示,S指数由林改前的0.68降低到林改后的0.59,J指数由林改前的0.55上升到林改后的0.61。林改后林地的破碎化程度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地的破碎化程度产生了影响,但从林业高效、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破碎化程度仍然较高。林地破碎化程度变动较小的原因之一是,在改革过程中,林地面积增加的同时,林地地块数量亦相应的增加。例如,XK村经营规模最大的农户林地面积达到490亩,但林地块数也有34块之多。从农户户均林地块数和林地块数分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农户户均林地块数从林改前的3.75块增加到林改后的7.2块,林改前林地块数分布较为集中,普遍不超过6块,林改后绝大多数的农户家庭林地地块数超过了这一数值。农户经营地块数量的增加制约了林地破碎化程度进一步的降低。林地破碎化程度变动较小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小组责任山均山到户的过程中,农户块均林地面积规模普遍较小,制约了林地的破碎化程度的降低。林地的破碎化程度关系着林业经营过程中的投入效益,林地破碎化程度的降低对于发挥林业经营规模效率,促进林业经营效率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对策建议

1.加大对林农的资金支持

林业经营周期长、成本回收慢的特性决定了林农在林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现阶段,学术界认为林权抵押贷款政策的出台给林农融资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调查发现能够通过林权抵押贷款的往往是林业经营大户,普通农户想要通过林权抵押实现借贷的融资方式难度很大,银行受理率较低。政府应该积极促进林业经营资金筹集渠道的多样化,加强林业信贷资金的总量,建立相关的信贷政策给予林农更多的优惠。首先,提供政策性贷款,解决农户的融资难题。通过建立政策性信贷机构,由当地政府提供相应的信贷资金,按照比较优惠的利率提供给资金相对匮乏的农户。其次,鼓励民间信贷机构的发展,增加信贷资金的来源渠道。政府应该扶持一些有资质的民间信贷组织,通过法律及相关制度规范其基本运营,解决林业投资融资难的问题,并同时实现农村闲置资金的高效利用。最后,政府应该加大对林业生产资料购置的补贴力度。实现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方式的有效结合,在对林农实行直接补贴的同时,采用优惠价等措施加大对林农购买种苗、化肥、农机具等林业生产资料的补贴力度,减轻林农在林业投资过程中的资金压力。

2.促进林业的规模经营

林地的规模经营应该在林业经营管理水平及林业产业特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第一,政府应该在现有林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林地流转机制。应该通过转包、入股、转让等多种流转形式,鼓励较小规模农户将林地流转出去,增加中等规模农户的比重,使林地经营权向林业经营技术能手或其他经营单位集中。第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滞留是制约林地开展林地规模经营的重要因素,应该通过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等措施使其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为林业的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第三,加大政府对林地规模经营的支持和帮助。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在工商、信贷、科研等有关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与保护,尽快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户在生产资料购买、林业经营管理及林产品销售的过程中提供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

3.引导林农转变经营观念,鼓励多种形式经营

首先,要加大对林农的林业经营教育培训,提高其林业经营理念及政策的认知程度,调动其联合经营的积极性。其次,促进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通过对林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原则及功能的宣传,加深农民对其了解程度,消除误解;同时,政府应加强对林业合作社资金、信息、法律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规范林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促进其发展。再次,促进 “公司+农户”林业经营模式的发展。在鼓励农户联合经营成立林业公司及坚持农民自愿原则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鼓励社会资本流入农村进行林业经营,促进公司和农户相互结合的林业经营组织形式的发展。最后,加强对多元化林业经营体系的支持力度。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给予相应补贴或税收减免的政策,加大对林业多元化经营体系的支持力度,促进林业的高效、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月良,施季森,张志才.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

[2]贺东航,朱东亮.中国集体林权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6,(05).

[3]徐秀英,马天乐,刘俊昌.南方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研究[J].林业科学,2006,(08).

[4]孙妍,徐晋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实证分析[J].林业经济,2011,(07).

[5]朱再昱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绩效评价[J].江西社会科学,2013,(07).

[6]许佳贤等.农户林业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闽浙赣235个固定观测点6年的调查数据[J].农村经济,2014,(11).

[7]黄安胜等.南方集体林区林农资金投入行为分析[J].林业经济,2008,(06).

[8]翟印礼,何丹,王洪玉.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配套体系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01).

[9]温铁军等.中国林权制度改革困境与出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发展村集体经济 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3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推动发展

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壮村”工作领导小组,将发展村集体经济纳入全县目标考评,县委、县政府与各镇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进度和要求,在全县上下形成了紧逼加压、强势推进的态势。在实施“壮村”工程的过程中,扎实推进“强基工程”,为“壮村”工程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基础和人力保障。按照“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思路,改革优化村党组织设置,着力打造“镇有产业型党委(总支)、村有产业型党(总)支部、党员干部中有产业型标兵”的“三级致富链”。目前,共建立村产业型党组织337个,其中专业合作社党支部130个,形成了涂沟镇水产养殖、闵桥镇荷藕加工、前锋镇生态观光农业、吕良镇农副产品营销等一批特色“产业链”。按照“能人治村、能人兴村、能人富村”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双强”型村干部的调整选配力度,充分发挥村干部引领发展的作用。县委、县政府还相继出台《关于加快镇工业集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意见》、《金湖县扶持镇工业集中区发展十条优惠政策》、《关于兴建标准厂房优惠政策的意见》等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如:入村创业点的企业标准厂房租金比入镇工业集中区的优惠40%;村引进或兴办的各类工业项目和民营企业,5年内形成的税收镇留存部分全额返还给村,5年后按50%分成;村集体资产出租收入所上缴的各项税收,镇留存部分,70%返还给村;村自建标准厂房产权和租金归村里,县、镇和部门援建的标准厂房产权归县里,租金归村里,等等。这些激励措施有力推动了村创业点建设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另外,县四套班子成员各挂钩帮扶1个村,67个县直部门与67个村、22个骨干企业与22个村进行结对帮扶。结对挂钩帮扶人员从“输血”和“造血”两方面入手,通过“三定”(定包村单位、定时间、定村集体经济收入)、“三扶”(资金上扶、项目上扶、技术上扶)等措施,合力推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因地制宜,拓宽渠道,加快发展

金湖县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激发和鼓励各镇、村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特点、自然地理环境和现实条件,因地制宜,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拓宽增收渠道,加快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一是筑巢引凤,走创办村创业点之路。金湖县把招引兴办工业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来抓,不断加快村创业点建设,要求各镇每年建成两个有一定规模的村创业点,逐步消灭无工业村。在推进村创业点建设过程中,金湖县坚持多措并举,对经济条件较好的由村自行建,对有条件的鼓励统一建,对经济条件较差的采取县扶持建,积极鼓励县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参与建设。2007年以来,通过以奖代补援建、招商引资新建、引凤还巢创建、村干部领建等多种形式,全县共建设各类村创业点46个,其中建成市级重点村创业点18个,建设标准厂房3万平方米;2009年创业点实现销售1.35亿元、入库税收1 100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236万元,形成“乡镇得税金,村居得租金,农民得薪金,村居干部得奖金”的多赢局面。

二是借景生财,走资源开发利用之路。金湖县河荡纵横、湖塘密布,境内拥有远近闻名的高邮湖、白马湖和宝应湖,森林资源丰富,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平原绿化先进县。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让金湖人意识到特色就是财富,要实现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围绕特色做文章。如前锋镇白马湖村大力开发以赏湖景、品湖鲜为特色的生态渔村观光业,目前该景区已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点”,门票、税收、租金等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2009年收入达150万元。

三是就地取材,走盘活存量资产之路。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荒地、荒滩、荒水等“三荒”农村集体资产通过承包、转让等方式,优化资源利用配置,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人股、出租、资产处置等方式,加大旧村部、旧小学、旧工厂等“三旧”的整理利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利用有开发价值的集镇边、道路边、行政区域边等“三边”集体土地,采取出租、投资建设房产、兴办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

四是双赢互惠,走有偿社会服务之路。金湖县把发展和培育村集体有偿社会服务作为新增长点来抓,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资金扶持等方式,引导村集体围绕增收,面向农民,服务农村,创办领办各类服务实体。吕良镇泰山村利用紧靠集镇的条件,村集体牵头成立建筑劳务分包公司,参与集镇房地产开发,组织劳务输出,定期不定期组织劳力为企业和单位服务,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涂沟镇五星村以建立特色党支部为核心,以提供技术、销售、加工、服务为纽带,领办了“渔业营销协会”,吸收会员186个,2009年协会实现销售2000多万元、税收60多万元,村集体通过技术指导、营销服务等方式实现收入40万元。前锋镇淮胜村利用本村及周边木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原村办木材加工企业为核心,成立淮胜木业协会,通过集中采购木材资源、提供技术指导、承接加工订单、对外营销、贷款融资互担共保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集团化发展。目前,入会企业达50多户,2009年实现销售3000多万元、税收250多万元,仅此一项村集体经济就实现收入25万元,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0万元。

三、化解债务,卸下包袱,促进发展

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 篇4

各乡镇党委: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市委王福宏书记对此高度关注。5月31日,县长胡仕圣指示,抓紧摸排一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典型,及时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典型材料上报市里。为此,现就抓紧摸排报送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材料提出如下要求:

一、典型名单

根据县里掌握情况,摸排出一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强村的名单(附后)。同时,未列入后附名单的,各乡镇可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挖掘、总结、上报。

二、材料要求

1、格式要求。标题(二号黑体)、副标题(三号楷体加黑)、正文(三号仿宋,行间距25磅;上下左右边距2.5,页码居中;纸张A4);正文中一级小标题三号黑体;二级小标题三号楷本加粗;三级小标题三号仿宋加粗。

2、内容要求。

(1)以第三人称写。

(2)标题。主标题、小标题,要有特色。(3)、写法。附例(练江、大茂、棠樾、六联等)。第一部分,基本情况。要介绍下基本村情,特别是包括“截至2011年5月底,该村集体积累资金达 万元、固定资产达 万元。其中:201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 万元(不含转移支付及上级下拨的项目建设专用资金),村民人均纯收入 元。”第二部分,主要做法。第三部分,主要成效。第四部分,几点启示。第五部分,下部打算。第一部分总数字和后面部分有关数字要注意逻辑关系,注意吻合。

3、字数要求。2000字左右。

4、时间要求。材料经乡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审核把关后,2011年6月2日下午下班前,报电子文稿到sxxpb@126.com.各地材料上报后,组织部将汇总编印成册,上报市县主要领导,拟下发乡镇村学习。因此,请乡镇对此一定要高度重视,所辖村列入本次下发名单的乡镇要抓紧落实此事,确保写出高质量的典型材料。本次下发村名单中没有的乡镇,如有好的典型,也可抓紧总结上报。

附:

1、全县集体经济强村初步名单

2、发展村集体经济典型材料示例(供参考)

中共歙县县委组织部

2011年6月1日 附件1:

全县集体经济强村初步名单(24个)

1、徽城镇5个:练江村、旸村村、七川村、北关村、新路村

2、郑村镇3个:棠樾村、潭渡村、向杲村

3、岔口镇2个:周家村、金前村

4、璜田乡1个:六联村

5、王村镇1个:王村村

6、深渡镇2个:深渡村、大茂村

7、富堨镇2个:青山村、中溪村

8、杞梓里镇1个:英坑村

9、溪头镇1个:溪头村

10、桂林镇3个:吴川村、江村、潭石村

11、小川乡3个:灵山村、临川村、小川村

上述村均需撰写典型材料。附件2:

发展村集体经济典型材料示例

(下列村材料需根据新情况进一步修改充实后上报)

主动融入城市建设 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歙县徽城镇练江村位于歙县县城练江桥以东,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全村现有3个村民小组,192户,505人,党员24名。改革开放以来,练江村两委抓住城市扩张的机遇,采取三大举措,走出了一条城中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特色道路。截至2011年5月底,该村集体积累资金达 万元、固定资产达 万元。其中:201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 万元(不含转移支付及上级下拨的项目建设专用资金),村民人均纯收入 元。

一是在包围中求突围。城市建设不断扩张,使练江村成为城中村。村班子工作重点和群众生产生活面临新形势,必须作出新调整、新适应。练江村两委一班人深入分析后,决定在主动融入、服务城市建设中寻求经济发展的突围之道。在城市建设辐射中,坚决不走村民坐收补偿费、花光之后去打工的老路,而是抢抓机遇,依托临近城郊的区位优势,瞄准居民的“菜篮子”,采取开垦和租赁等方式,开辟蔬菜基地125亩。村里投资60万元开挖机井、道路,帮助农户兴建大棚温室,既使具有种菜技术专长的农户有了更宽的致富财路,又为保证城区蔬菜市场供应做出了贡献。村里以“支部+协会+基 地+农户”模式,引导群众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定期为村民传授科技知识,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经济效益;组织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村从事蔬菜种植、批发、零售的专业户达58户,种菜亩产值达万元以上。练江叶类蔬菜作为黄山蔬菜绿色品牌不仅走俏黄山,还远销杭州、上海等地。村集体在引农致富的过程中抓住商机,通过兴办瓜果批发市场等举措,走上了在聚财中发财的道路。

二是在聚财中求发财。练江村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一路走来就是25年。1986年,村干部以个人名义借款2万元经营店面出租,村集体年收入1.25万元。1987年,配合县统一规划,把村中空地及城西旅社停车场改建成练江水果市场,村集体收入20万元。1994年-1995年通过拆迁改造,投资16万元把水果市场改建成练江村瓜果批发市场,并将仓库、牛栏、猪栏等1000多平方米集体资产改建、修建后对外出租,壮大集体实力。1998年,把练江村瓜果批发市场改建成练江村瓜果综合批发市场,对外租给小商品、蔬菜、水果等批发经营户。1999年兴建练江综合楼,之后兴建建材市场。随着城区扩大,村里对所有集体房产实行招标出租经营,使集体积累年年滚动壮大。目前,练江村集体拥有商业店面32个,仅店面出租一项,年收入最高年份达45万多元。三是在配角中争主角。在融入城区、服务城区过程中,作为城中村的练江村既甘当配角,更争当配角中的主角。2005年,村里配合城市建设,投入150万元兴建练江综合市场;2006年投入200万元,将练江综合市场改造成练江综合大楼,既改善了村办公、服务条件,又提高了市场收益。村集体通过加大蔬菜基地、农贸市场、商贸流通、建筑运输、旅游服务等多元化投入力度,拓宽了增收渠道。

练江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体会有三点:一是要有“好班子”。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村干部,选好这些带头人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根本。练江村干部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想方设法,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牺牲了很多个人利益。二是要有“好路子”。发展村集体经济必须因地制宜,选准路子。练江村依托区位优势,选准了租赁经营等路子,采取店面、房屋出租等形式,收取租金和管理费,增加村集体收入,且这些钱又用来兴办新的租赁实体,实现村集体经济滚动发展。三是要有“好环境”。思想上要重视,练江村党支部一班人始终注重在村组干部中营造发展集体经济光荣、不发展集体经济是失职、发展不好集体经济是不称职的氛围。

下一步,练江村将从三个方面来发展村集体经济: 一是用好村集体积累。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健全村集体经济处臵制度,进一步规范处臵程序,促进村集体积累合理、有效使用。已经连续10余年,从村集体 积累中拿出资金用于村民年终分红;仅2009年就拿出40万元用于村民福利、分红。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开展以来,村集体每年为村民购买医疗保险。下一步,将根据政策给村民购买养老保险,使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惠及村民。

二是经营好现有实体。完善村部综合大楼对外租赁经营办法,千方百计提升租金收入,确保按照市场价格实现增值增收。拟新建村部大楼,在新大楼建设中,新增店面房,实现租赁增收。

三是努力拓展新渠道。利用村级资金创办集体服务业,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走有偿服务增收路子;组织村干部发挥自身优势,招商引资,税收分成,增加村集体收入。

深山坞中闯出强村路

璜田乡六联村地处歙南街源深山区,辖13个村民组,686户,人口2398人。村党总支下辖3个党支部,党员65人,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近年来,村党总支深入实施“富民强村”战略,发挥选派干部发展村集体经济4万元专项资金的“酵母”作用,变资源潜力为发展优势,在深山坞中闯出了一条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强村之路。截至2011年5月底,该村集体积累资金达 万元、固定资产达 万元。其中:201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 万元(不含转移支付及上级下拨的项目建设专用资金),村民人均纯收入 元。先后被确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党建工作先锋村。六联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做法是:

一是用活选派资金,掘得“第一桶金”。常言说:“街口进街源,只见青山不见田”,土地贫瘠、交通不便、集体经济空白等现实,一直制约着六联村的发展。2006年初,六联村集体账面上负债3.25万元,村里想办事,最急的是缺钱!2006年11月,第三批选派干部方金旺到六联村任党总支第一书记。面对此情,方金旺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多方调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经过分析认为:六联村虽然地处大山坞中,交通相对不便,但村域内砂石资源丰富,街源一带农民建房对建材需求旺盛,开发砂石资源具有一定前途。2007年初,村两委依托选派干部发展村集体经济4万元专项资金,多方筹措8万元资金,投入12万余元,建起六联村砂石建材厂。万事开头难,投产之初,村两委成员风雨无阻地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把办好砂石建材厂当作自家事一样认真对待,使建材厂很快步入正轨,并产生了良好经济效益。2009年3月,根据市场需求预测,采取村集体控股的股份制经营模式,扩大砂石建材厂生产经营规模,购买了重型机械铲车和挖掘机,修建了厂房,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实力。三年以来,六联村砂石建材厂一步一个脚印,2007年创收6万元,2008年创收12.5万元,2009年创收18万元,固定资产达98.5万元,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34人。

二是盘活当地资源,实现“滚动发展”。村党总支在兴办砂石建材厂的同时,按照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规划的要 求,对村级闲臵资产有序进行了处臵,将旧村部危房及周围土地统一规划,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兴建商品集贸市场,村集体因此增收36万元;将原属危房的村茶叶初制厂公开转让,村集体增收26万元。通过盘活闲臵资产,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而且美化了村容村貌。在发展村集体企业的同时,村党总支积极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引进本村在外经商能人曹玉章,投资20万元在该村兴建上海大自然茶业有限公司黄山茶叶基地。2009年,通过“协会+基地+企业+农户”模式,注册成立六联村兴茂早茶专业合作社,提高茶农组织化生产程度,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2010年3月28日,歙县县委、县政府在六联村成功举办“黄山歙县原生态茶叶开园节”,六联茶叶也因次扩大了知名度。

三是管活集体经济,兴办实事好事。为管活用好集体资金,六联村坚持三条:所有开支两委研究决定,每月以流水账形式公开,接受全村村民监督;强化资金积累,扩大再生产投入;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兴办实事好事。三年以来,村集体从积累资金中拿出31万余元,并通过“一事一议”办法,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陆续实施了一批民生工程。拓宽、硬化14.2公里村组道路,8个村民组1420人受益;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3个村民组2000多人受益;新建全乡第一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和农家书屋;村主干道全线亮化;村集体连续3年为农户统一垫缴新农合资金12万余元。同时,农村党建、计划生育、安全稳定等基础工作也全面夯实,村容村貌整洁美观,村风民风和谐淳朴。六联村地处深山大坞之中,区位优势并不明显,并且村集体曾负债3.25万元,村级工作运转一度困难。但是,面对困难,六联村党总支一班人不等不靠,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发挥选派干部发展村集体经济4万元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村集体掘到“第一桶金”。面对“第一桶金”,村两委班子统一广大村民思想,破除“有钱就分”的陋习,乘势而上,盘活资源,扩大再生产,实现村集体持续增收。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过程中,村党总支通过多办实事好事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发展集体经济的益处,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

六联村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给出了这样的启示:当村干部,不仅要带头致富,而且要带领群众致富;不仅要带领群众致富,而且要实现村集体致富。“强村”和“富民”是新时期村干部责无旁贷的政治使命。六联村党总支书记胡发林深有体会,他说“发展村集体经济,村干部要肯动脑筋、肯奉献、肯为谋求村民福利而甘愿吃苦”。下一步,六联村将继续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努力让全体村民更大程度地共享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发挥资源优势 实现旅游强村

歙县郑村镇棠樾村距歙县县城 5公里,是国家4A级景区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所在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全村总面积5平方公里,辖11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945户,2989人,党员62人。近年来,棠樾村党支部始终 坚持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和经济任务来抓,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2011年5月底,该村集体积累资金达 万元、固定资产达 万元。其中:201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 万元(不含转移支付及上级下拨的项目建设专用资金),村民人均纯收入 元。

一、主要做法

棠樾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做法,主要有三点: 一是选强能人型村班子,增强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注重将懂经营、会管理、事业心强、集体观念强的人选进村两委,提高村班子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目前,棠樾村两委成员8人,村党支部书记王家林、村主任俞根泉各有经济实体,其他村两委成员均是致富能手,发展集体经济有点子、肯奉献。

二是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力。通过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和旅游节点建设,以牌坊群为基点,向周边景区景点辐射,重点打造古民居、龙山景区、槐塘村丞相状元坊等一批景点,逐渐形成了一个知名度较高、内循环系统完善的旅游品牌,加快了当地旅游业发展。棠樾村与景区签订协议,按景区门票纯收入的5%参与分红,仅此一项,村集体年收入20万元以上。景区停车场按照大车10元、小车5元的标准收取停车费,村集体此项收入10万元以上。

三是加强集体经济管理,激发民主监督理财的活力。财务管理是民主管理的重点,棠樾村集体每年有30万元以上 固定收入,群众的眼睛时刻盯着村集体的钱袋子,看着村干部是怎样用钱的。为让群众看得明白、干部干得清白,棠樾村大力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加快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代表会议和村两委议事规则,重点抓好“三公开、两监督”,即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党员议事会议的党内监督和村民代表会议的民主监督。开展村集体“三资”清理,全面完善村帐镇管制度,健全落实帐款分管、开支审批、固定资产管用、专项资金管理、收益公开分配、公益事业管护等制度,每月定期对村收支逐笔公开,确保村集体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每一分钱的去向群众都看得一清二白。

二、初步成效

棠樾村集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显著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了村级正常运转。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直接为村级工作正常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棠樾村原村部狭小,已不能满足正常办公、为民服务、旅游开发等工作需要。2010年,村集体拿出自有资金89.3万元,向上争取10.7万元,投入100万元,兴建村部综合服务大楼。目前,村部综合服务大楼已竣工。村部建成后,除满足村干办公、为民服务等正常工作需要外,村集体利用一层店面兴办经济实体,预计此项年收入5万元以上。

二是实现了村级有钱办事。村集体的腰包鼓了,为民办事的魄力大了。近年来,棠樾村利用村集体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受到了群众欢迎。投入34万元,完成 槐塘、刘家、棠樾等自然村道路硬化。通过“一事一议”,村集体投入25万元拼盘资金,向上争取资金55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全村856户村民卫生饮水问题。每年安排4000元,支持村文艺宣传队排练和演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每年安排3万元用于文明创建,聘请6名保洁员清扫村中道路,维护景区整洁。实施“党内温暖”工程,对60周岁以上的老党员、困难党员,每人每年安排100元—500元不等的慰问款。经村民代表会议同意,村集体每年拿出部分资金为村两委成员办理养老保险,提高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三是实现了领民共同致富。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干部在群众中威信更高了,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更足了。通过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培育出刘秋星、吴佛生、吕六福、梅占贵等25户养殖大户。村集体牵头兴办养猪专业合作社、葡萄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走“公司+协会+农户+市场”的道路,带动农民增收。2010年1至9月,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800余元。

三、下步打算

下一步,棠樾村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促进村集体增收: 一是扩大停车场。针对目前的景区停车场已不能满足游客停车的需要,拟将村停车场再扩建1000平方米,满足游客停车需要,增加停车费收入。

二是开发小龙山。2010年上半年,小龙山景区已通过评审,两年内将对游客开放。村集体参股经营,增加门票分 红收入。

三是发展农家乐。依托旅游资源,村集体投资15万元,经营农家乐,增加经营收入。(郑村镇组织干事 朱俊敏 供稿)

发展集体经济

增强村级实力

歙县深渡镇深渡村辖14个村民小组,人口1819人。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党员113名。近年来,深渡村两委不断解放思想,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村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截至2011年5月底,该村集体积累资金达 万元、固定资产达 万元。其中:201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 万元(不含转移支付及上级下拨的项目建设专用资金),村民人均纯收入 元。

一、主要做法

一是依托产业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深渡村两委干部针对本村多山多水缺农田的现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种养加三路并进,促进集体增收。在“种”上做文章,2001年村集体开发百亩板栗基地;2003年村集体从浙江黄岩引进优质东魁杨梅品种,建成百亩杨梅基地(同时带动群众发展杨梅800亩),此两项正常年景可为村集体创收15万元。在“养”上做文章,依托新安江淡水养殖协会,利用新安江流域淡水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全村共有水产养殖户16户,拥有网箱46只,年创收入82万元,村集体此项创收5万元以上。在“加”上做文章,2003年引入百万株有机早茶苗发 放给农民栽种,提升本村茶叶品质;村集体茶厂对本村茶叶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村集体此项年收入6万多元。

二是整合房产资源,发展集体经济。2008年初,深渡村由原来的老街社区和凤池村合并而成,村委会有大量闲臵房产,而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使闲臵房产有着较大的利用空间和升值空间。村两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修复原有茶厂后对外出租;修复原有的临街旧房屋,改造成店面房出租,仅此两项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以上。

三是开发土地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合理开发利用本村现有的土地资源,为村集体创收,是深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符合相关规划前提下,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自主开发建设,为村集体获取最大经济收益。如,村集体在滨江路建成15个宅基地,通过出售宅基地,为村集体创收21万元。

二、几点体会

一是家底要清,思路明确。发展村集体经济,必须准确把握本村现有资源潜力,同时对市场行情详细了解,找准本村优势、潜力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点,理清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做到知家底、懂市场。

二是干部要能,勤有所为。每个村干部都有自己的家庭经营,而发展村集体经济则需花费村干部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村干部有没有发展能力,肯不肯奉献,对发展集体经济至关重要。三是财务要明,节俭持家。村级财务是群众关注的焦点,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级财务更应该做到阳光透明。只有财务公开、勤俭持家,才能让群众信服和拥护发展村集体经济。

三、下步打算

一是以地生财,增加集体收入。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城中村改造的契机,做活土地文章,依托村口、老街、黄山大道等黄金地段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兴建宾馆、旅社等,通过单独经营、发包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村发展集体经济规划 篇5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意义重大。为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提升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现就实施“强村固基”工程,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载体,以创先争优争做为动力,以增强村级班子活力、增加村级集体收入、规范农村干部管理、规范村级工作运行为重点,大力实施“强村固基”工程,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快推进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模式创新,努力实现村级有好带头人、有集体收入、有活动场所、有管用制度、有满意服务“五有保障”目标,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新泰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2.目标任务。到2013年底,使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经营性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集体积累明显增长;到2013年底,经济薄弱村得到全面转化,基本消除3万元以下的村,5万元以上的村逐步增长;到“十二五”末,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大幅增加,逐步形成村级集体经济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村级组织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二、具体措施

1、立足自身优势,经营集体资产增收。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鼓励村集体通过招标拍卖、重组置换、出租租赁、参股经营、联合开发等方式,盘活各类闲置资产,依法、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完善集体产权有偿使用形式,实现资产的资本化运作。

2、培植主导产业,依托农业产业化增收。引导村集体围绕实施“强村固基”工程规划,积极培育村级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培植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龙头企业,通过资产入股、管理服务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分享经营成果,增加村集体收入。

3、发展合作组织,提供优质服务增收。大力推广集体经济发展,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村集体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生产协会等合作组织,通过提供生产管理、技术指导、信息服务,适当提取管理服务费用。

4、大力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增收。鼓励村级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兴办发展企业,采取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等方式加快项目建设,通过税收返还、利润分成等增加集体收入。精心筛选惠农项目,积极对上争取,通过扶持资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集体实力。

5、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二三产业增收。积极搞好腾空土地的复垦和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来增加集体收入。鼓励村级在开展公共服务的同时,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展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提升自我发展水平。

三、组织领导

1.落实职责任务。各村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负总责。乡组织办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作用。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制定扶持政策,细化目标任务,强化督导调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强化规划编制。各村要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要立足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乡“强村固基”办公室督促抓好贯彻落实。

3.严明考核奖惩。把实施“强村固基”工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考核和党建专项述职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衡量村级班子,作为衡量村支部书记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严格考核,和支部书记绩效工资挂钩,兑现奖惩。

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6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关乎着广大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根本。因此切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各级干部必须要坚定信念,开拓创新,因地制宜、完善机制,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乌兰哈达苏木村级集体经济的现状

到乌兰哈达苏木工作后,我切身感受到:贫困地区要发展村集体经济确实很难。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金人才短缺是很重要的发展制约因素。为了实现年底集体经济“清零”的目标,乡村两级干部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到今年八月底,10个嘎查村中7个嘎查村已有集体经济项目启动,其中已开始运营,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项目有3个,其他项目预计10月底前有望全部实现运营。剩余3个嘎查村正在积极招商引资,盘活存量,年底可基本实现“清零”的目标。

二、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村级集体经济落后的原因较多,原因既有外部的,又有内部的,既有近期的,又有远期的。

1、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观念弱化,信心不足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部分乡村领导片面认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没必要,也没办法。在实践中未能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氛围不浓;二是发展意愿不强。村干部客观上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愿不强。认为市场经济主要是鼓励农民创业创新闯市场,发展民营经济,没有必要化心思再去发展集体经济,“经营成功了—成果是集体的;经营失败了—群众要埋怨,债务难化解”,不愿意去冒风险,思想上有压力和阻力;三是发展信心不足。部分村干部认为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薄、缺资源、无资金,无路可走,缺乏创业的精神,缺乏一种知难而上的勇气和决心;四是考核激励不够。村干部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导力量。但对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求有余、激励不足,现实中往往出现短期行为。

2、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少,缺少科学规划,发展动力不足

近年来的“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工程”存在项目少、缺少规划、盲目投入等现象。一是行政村多数在千方百计规划和包装农业和农村建设项目,争取相关部门政策支持。在实现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求得部分劳务盈余,补充村级运转经费的不足。二是村干部或者部分村民急于求成、见成效,盲目开展建设,未对项目的建设成本、运营成本、收益周期等进行估算,未对项目布局、流程等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造成项目建设成本高、收益低。三是开展的项目未做详细的市场调研,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产品的档次、品质过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3、运营模式落后,缺乏先进的运营模式

一是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的经营模式还停留在简单的“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和“农户承包”的模式,规模较小,缺乏主观能动性,更多的是被动发展,与市场脱节,抗风险能力也较低;二是有的村干部为降低风险,将集体资产简单处理,一次性收取承包费或出让费,导致集体资源利用率低,村级集体经济缺乏可持续收入。

4、集体资产管理不完善,缺乏制度保障

一是个别村集体经济的合同签订不够规范,发包费、租金回收不力,造成集体虽有经济收入,但收入太低,有个别承包者长期拖欠承包费。二是个别村委会只考虑当前,只为了完成任务而已,对长远发展考虑不够。三是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资产有人监管、账目有人审批、问题有人过问、困难有人解决”的常态化机制尚未建立。

三、提高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举措

1、选优配强,解放思想,夯实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 建设一支优秀的村级干部队伍,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一是注重培养选拔敢于担当的干部。要注重把农民中思想政治素质好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将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选拔成村干部,注重村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将一批有经营头脑、有管理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年轻同志充实到村两委班子里,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二是注重培训教育。围绕提高农村干部政策理论、经营管理、金融法律、技术服务等水平,发挥街道党校、农村干部远程教育等载体,更新村干部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三是注重考核激励。完善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2、立足长远,科学规划,提高集体经济项目的质量 一是按照市场需求,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的主导产品,一个乡镇拥有一个附加值高、上下游产业链比较完整的优势产业;二是在项目建设上,预先规划,提前布局。要因地制宜,立足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选准项目。确保项目落地见效,运转规范。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拓宽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 一是依托区位、交通、资源等比较优势,因情制宜,因村制宜,按照“镇抓产业、村抓特色”的思路,“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集中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项目。推行“农业+电商,+旅游,+文化,+养生”,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链,让集体和农民有更多的收入;二是围绕瓜菜、畜牧、后旗红等支柱产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大力发展和提升“农家乐”、“牧家游”旅游,推出一批果蔬采摘、休闲体验、民俗度假等形式的旅游项目,多方拓宽收入渠道;四是积极走出去吸引部分客商来兴业办厂,把劳动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稳定脱贫。

4、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增强集体经济发展的动力 一是发展合作经济。要积极鼓励、引导村级组织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支部+龙头企业+基地”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服务,获得集体收入;二是给特殊政策。对贫困村要在政策上给予特殊厚爱,要在盘活农村闲置农房、土地整理方面给予特殊政策,要采取财政注资办法等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三是要优化经营方式,改变主要依靠集体自有资金求发展的方式。创新经营管理体制,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促进项目高效运作持续发展。

5、加大扶持,政策支持,保证集体经济发展的稳定 一是在财政投入上,市政府要设立村级经济发展专项扶持基金,对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开展建设的经济项目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经贴息或专项补助的方式给予必要支持;二是在土地政策上,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制度。对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明确归所在村集体所有,获取的建设用地折抵指标部分留于村集体,用于发展集体物业经济;三是在金融政策上,市财政要加大对农信担保公司的注资,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经营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实行优惠利率,促进项目及早落地。

6、科学管理,完善机制,促进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进一步完善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严格规定集体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则,搞好民主理财,严格控制各种非生产性开支,管好用好集体资金;二是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积累机制。对村集体经济收入进行规范管理,实行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比例和分配总量控制,防止分净吃光,培植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三是加强村级债权债务防控。坚决遏制村级债务的增加和蔓延,积极稳妥地清理化解村级债务,严格防范发生新增债务;四是要细化考核,加强督查指导。加强正向激励,进一步压实村主职干部的责任,始终绷紧发展集体经济这根弦;五是村务公开要透明。要加大公开的真实性,增强公开的透明度。要提高村民对村务公开的认识,实施有效监督。组织、民政、农经等部门要经常深入基层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核实。特别是在重大投资决策和建设项目上,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提高村务公开的透明度。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概述 篇7

1、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的作用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农业经济越发展,农村会计越重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改革,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很快装满了农村各家各户的“米袋子”,但要装满“钱袋子”,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应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化农业转型;要进行农村小康建设,科学改善农村生存环境;要有效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使农民和谐生活,快速缩小城乡差别,只靠一家一户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村民委员会,又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干那些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或者干起来经济上不合算的大事。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资产、资源是农村“三农”发展的物资基础,如何管好用好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三资”,领导村民在“三农”发展中积累资金、增加资产、开发资源、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更快更好地进行“三农”发展,是加强“三资”管理的着眼点、落脚点。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人员,肩负着核算和监督村集体“三资”的重任,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家底最清楚,对农村政策最了解,是“三农”发展的“参谋长”,是“三资”管理的“大管家”。他们既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三农”发展的重要决策者,又是默默无闻的执行人。占财政支出三分之一的支农资金依靠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发放、情况说明、登记审核、落实各项资金到各部门、各项目以及村民每个人手中。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是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多的村干部,被村民称为“三把手”、“明白人”。

2、对“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农村经济是集体经营方式。虽然每个生产队有会计,还有出纳和保管,但当时采用的是“一大二公”的生产模式,抑制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会计的管理作用难以发挥。80年代后,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并对农民实行支农补贴,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农村会计具体核算的业务量大幅度地减少,会计工作一度被忽视。21世纪初,农村会计记账方法由收付记账法改为借贷记账法。随着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生产经营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人员不会用市场经济的思维进行管理。在会计业务上,许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人员还不太懂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还不能正确使用借贷记账法进行核算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以乡镇农经部门为基础,设置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在坚持农村集体“三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不变和村民自愿的前提下,由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与各村签订委托代理协议,对“三资”实行统一管理。主要内容为:以乡镇统一制定“三资”管理制度、统一确定核算方法、统一制定财务公开措施、统一公开招投标办法、统一公开“三资”管理分配情况等,建立“资金委托代管、资产统一监管、资源联合协管”的管理模式,实行“村财乡管”。

3、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与“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的关系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资产和资源,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所有,属于集体性质,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占、平调、挪用。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三资”采取的是“资金委托代管、资产统一监管、资源联合协管”的管理模式。因此,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业务不可能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地进行大包大揽、核算和监督。对经济业务发生前村集体经济组织如何进行分析研究、决策,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一般不可能全部掌握;在经济业务发生过程中,由于“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会从始至终亲身参与,所以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业务的具体细节不可能一清二楚;对于经济业务事后需要查询了解时,村集体经济组织也不可能动辄就跑到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去翻账查看。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功能。通过进行会计核算,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通过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调整和控制经济活动,保证计划和预算的完成,对于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考核、评价,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服务。因此,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必须建账,不仅需要建立各种日记账、明细账,还应该建立总分类账。依据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审核后共同编制的记账凭证,“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分别进行记账,并且双方定期对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各自的积极性。

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服务功能,即执行财经法规政策的掌控功能,会计核算、监督技术技巧的指导功能,经济业务流程的核对功能,经济档案资料的统一归档保管功能。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没有变,法人独立进行会计核算的权利没有变,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职责权利没有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永远是会计,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整理原始凭证的报账员,也不应该只是往返于村集体和乡镇服务中心之间的票据传递员,而是肩负着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核算和监督重任的村主干中的“三把手”。

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的管理

1、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应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要认真学习领会党和国家对“三农”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具体的核算和管理中正确讲解、严格执行。应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热爱农村财务会计工作,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办事公道、廉洁奉公。

(2)应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能熟练掌握农村财务会计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知识,能熟练处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业务,包括能独立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能独立登记各种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和进行一般的财务分析;条件具备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还应会进行电算化核算。要了解农村经济审计和统计方法,掌握支农惠农资金的收发和“农村养老保险”、“新农合”等资金的收缴方法,会进行经济合同的起草和审查,会进行经济研究会议的记录和常用农村公文的写作。

2、应实行回避制度

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规定,村级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村长)、村经济合作社社长的近亲属不得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工作,村会计的近亲属不得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出纳工作,需回避的近亲属是指夫妻关系、血缘关系、三代内旁系血缘关系以及其配偶关系。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执行任免制度。为保证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的连续性,利于“三资”管理的连贯性,一般情况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的前提下不宜随意更换,被聘任的会计人员必须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认可,并进行备案。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可以连续聘任,对不称职的可以解聘,但必须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批准。

3、应持证上岗

为了提高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应由县级或县级以上财政部门组织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后颁发从业资格证书,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人员应持证上岗。分析当前我国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年龄老化和更换频繁现象并存。不少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繁多,其工作强度和会计人员所获得报酬严重不成比例,有些人不愿意从事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是技术工作,没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和会计专业技术的人难以胜任,致使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年龄老化、后继乏人。还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管理人员认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业务简单,只要会写几个字、会摁计算器,这样的人就能担任,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业务记成“糊涂账”、“残缺账”,正好给有些人“浑水摸鱼”提供机会。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人员为了便于工作,应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担任,不可能去其它村镇招聘会计人员,所以有条件的村镇应该通过上岗培训,选拔后备会计人员,先成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理财小组成员,参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熟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运行情况和会计业务特点,随时准备接任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

4、应定期参加后续教育培训

为了建设一支相对稳定,具有掌握一定农村政策水平和会计核算专业水平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队伍,县、乡两级财政部门应定期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和后备会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后续教育。培训内容应紧扣支农、惠农、富农政策,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知识和技能,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方法等内容,立足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际,解决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核算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形成与其他经济实体继续教育所不同特色的培训体系。

培训方式可采取集中培训和自学指导相结合,根据不同对象进行分层次培训。第一层是对刚上任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和后备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核算方法的培训;第二层次是对在任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后续培训,使会计人员深入了解和掌握农村的政策法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的规范化操作等等。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培训应由简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提高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的素质。

三、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要素及其特征

1、要素

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中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收益六类,会计上称为会计六要素。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属于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收入、费用、收益属于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在收益及收益分配表中列示。

2、要素的特征

(1)资产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一般分为流动资产、农业资产、长期资产三部分。流动资产是指预计一年内出售或耗用而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应收款、实物资产等。农业资产是指牲畜(禽)资产和林木资产。长期资产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年限或持有年限一年以上、单位价值较高的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

(2)负债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使得经济利益流出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债一般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部分。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限一年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一事一议资金等。

(3)所有者权益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的剩余权益。一般包括资本、公积公益金、本年收益、未分配收益等。

(4)收入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经营活动和日常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会使得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一般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补助收入、其他收入等。

(5)费用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经营活动和日常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会使得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一般包括经营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支出等。

(6)收益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成果,即收入减去费用后的金额。通常情况下,如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了收益,表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反之,如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生了亏损(即收益为负数),表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所以可以将收益看作是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林艳、郭艳坤、石泓:浅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J].北方经贸,2009(8).

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 篇8

一、当前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财权与事权不配套。事权是财政支出的原点,哪个部门承担事权,哪个部门承担支出的责任,需要有相应的财力来保证。在目前的广大农村集体经济中,普遍存在着事权和财权没有明确分清,造成权责不明晰的现象,严重影响并阻碍村集体经济事务的正常开展。

调查发现,虽然当前我国农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但多数农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没有或仅有少量的经营性收入,除上级补助拨款外,主要依靠土地、林地或养殖发包收入,村集体经济薄弱,严重影响农村的公共服务质量。由于各地村一级组织的收入差异,多数农村的收入与支出不相匹配,导致农村基层出现较多问题。最突出问题是,农村基层承担的社会事务过多,而财政投入较少,基层组织疲于应付。目前农村基层组织负责维护社区稳定,公共服务范围较广,大的如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村道建设、义务教育等,小的如村民邻里关系、农田灌溉、照顾老人等。承担这些事权,需要相应的财力保障。由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有限,村委会投入发展经济的时间与精力较少,现有财力不足,严重影响到农村的稳定与发展。

(二)行政与经济职能不分。部分地区受经济收入的限制,为节省村行政人员的开支,多数村都是“一套班子、三块牌子”,即村党支部委员会一套班子,设置村党支部委员会、村委会、经联社三块牌子,村两委干部往往身兼数职,没有明确的职能分工,既要管日常的治安消防、卫生教育等行政务事,也要负责村集体经济发展重任,由于工作事务繁多,村干部往往难以集中精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财务管理模式上实行一套账,存在村经营收入与上级补助收入含糊不清,村行政管理支出与经营支出混乱不堪,监督缺乏和公开力度不够等现象,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支出绩效缺乏相关的评价,容易造成“糊涂账”。

二、将村集体经济组织行政账与经济账分设的建议

(一)充分论证,选择试点。要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选择一些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多的地区进行试点,在条件成熟后再推广。重点选择资产规模较大、经营收入较多,同时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增长较快的村。通过将行政账与经济账分设试点,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尽快走上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巩固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解决农村工作的难点、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农村各种矛盾的焦点,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改革,为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改革提供经验,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创新,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二)分设机构,明确管理职能。对村两委工作人员和经联社相关人员进行明确分工,真正实现机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村两委职责不再包含村级经济职能,而是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核心作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支持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日常业务工作。村自治组织成员应由合法的选民投票选举产生,抓好公共服务、社区管理等事务,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利益。村经济组织领导成员由村民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对村民股东大会负责,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做好集体资产管理,完善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施收益分配和股权转让等工作,发展好经济项目,全心全意开展经济发展的相关工作,不得干预村集体行政管理事务。各村在集体经济产权确定的基础上完善经济联合社股份制改造,其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由村民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在条件成熟时,经济联合社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建立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的股份制公司,村两委成员不得担任集体经济组织领导职务。将经济组织(经联社)从“三套马车”中解脱出来。一些经济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还可以聘请社会专业管理人才、经纪人或经营机构进行管理,发展村集体经济。

(三)划分产权,提高运营效率。村集体资产能否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关键取决于如何提高资产运营的效率。要开展集体资产确权登记,理顺集体资产产权关系,提高使用效率,划分集体资产功能用途,明确集体资产归属,科学评估确认资产价值,完善村集体资产监管办法。要实行行政账与经济账的分设,将非经营性资产确权登记在自治组织名下,即记入行政账;将经营性资产确权登记在集体经济组织名下,即记入经济账。对于资产划分确权中涉及相关的税收政策问题,希望国家给予政策引导,出台相关的税收扶持政策,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划转顺利进行。

(四)分清项目,规范收支类别。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分为行政性收入和经济性收入。行政性收入主要包括上级政府的划拨款项和专项资金、经联社划拨收入等,如补助收入、村级划拨的基本经费、项目经费和其他经费;经济性收入包括发包及上交收入和经营收入,其中,发包及上交收入是指农户和其他单位因承包集体耕地、林地、果园、鱼塘等上交的承包金及村(组)办企业上交的利润等,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各项生产、服务等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包括产品物资销售收入、出租收入、劳务收入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行政账按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经济账按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村行政账的村级划拨收入应在每一年度末提出下一年度预算,并将预算申请交由村民股东大会审批,由村经济账划拨基本经费、专项经费和其他经费,并将上级部门拨付的专项资金进行登记入账并规范合理使用。

同时,将支出划分为行政管理支出和经营性支出。对于行政管理支出,如村一级的安全、卫生保健等支出的缺口,通过预算形式,从经营收入中进行划拨列支,并由村民代表进行监督。要制定相关的财务管理细则,明确各类支出的分类:对于行政管理工作的开支,如村两委人员的工资、治安开支、社会公共服务开支、消防和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开支、科教医疗开支等,应登记在行政账中;而经营管理人员工资、经营设备购置、经营过程的电费、水费、废物处置费以及相关费用等,应登记在经济账中。通过分设,真正实现行政账和经济账的独立核算,实现行政账和经济账的报表体系的完整性与独立性。

参考资料:

[1] 中山日报[新闻-丛论]推动农村自治组织与经济组织分离的现实路径[N]2012年9月24日

[2] 佛山市南海区实施“政经分离”的做法及启示,http://dwgk.jiangmen.gov.cn/ShowNews.aspx?ItemId=106&NewsId=23421

[3] 中华会计函授学校 《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M] 2009-02-01

[4] 广东省财政厅 《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科目表、固定资产分类及折旧办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M] 2014年4月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欣闻

上一篇:高中文言文翻译专项下一篇:保障安全文明生产 检查更换控制柜标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