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堂实录

2024-05-0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堂实录(共12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堂实录 篇1

1、找出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练习朗读。1)出示句子:“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

我就是作者,谁来读读,看谁最像我的母亲?指名读——齐读。

师点评:我看到了你的眼睛亮亮的。你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响?让你的眼睛再亮点。

2)“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指名读,齐读。如果你就是巴迪,你有这样一位母亲,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充满信心等)

2、师过渡:有这样的母亲真好,让我对写作充满了兴趣。你们说感谢母亲我完全赞同,但你们说感谢父亲,我就有点异议啦。请同学们找出父亲批评我的句子,来读读。

1)

父亲第一次批评我,在哪儿?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指名男生当父亲读。(如果学生读得口气强硬,师点拨:父亲忍心这样批评我吗?点明父亲虽然是在批评我的,可他的内心还是充满爱的,所以不应该这样读。)父亲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如此严厉的父亲,如此严厉的批评,以至于让我受不了,让我失声痛哭,那你觉得还要不要感谢他呢?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理由。

2)生再汇报。文中有四处理由,师都让学生自由找,谈感受。

大家来看“精彩极了”是妈妈对巴迪的评价,请从书上找到妈妈对巴迪说的话。读话。师:我请一个同学读一读妈妈怎么对巴迪说的话。生:“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师:注意看话前面的提示语,妈妈兴奋地说,该怎么读?生:再读——(感情丰富多了)师:再看后面,妈妈的评价雨点般砸来,为什么把母亲的赞扬比作雨点?怎么读才能让人感觉赞扬如同雨点般砸来? 指导朗读。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这是妈妈对巴迪语言的赞扬。妈妈的赞扬还有别的体现吗?生再读课文。师:不动笔墨不读书。注意圈画。生:妈妈再次拥抱巴迪。师:“再次”说明什么?生:不是第一次。师:课文中哪里有体现?生:她搂住了我。师:这是动作上的体现。作者在写这件事情的时候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板书语言、动作。写人就是要从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来写。师:巴迪听了妈妈雨点般的赞扬有点发烧,烧得还不轻呢。(众笑)请看一下巴迪还有哪些“发烧”的表现?生读书。师:不要忙着举手,要思考之后再举手。生深入读书。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生: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师:除了这些发烧症状还有哪些?生:“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师:“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生:等不及了,心情很急切。

师:很准确,从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巴迪等不及了?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师:这么短的句子是很少见的,你们从中有什么体会。生:我感觉时间很长。师:该怎么读?请大家来读读。生齐读: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把等待的时间读出来了,也读出了迫不及待的心情。)师:哪个地方还能看出巴迪觉得时间过得慢?生:终于。

师:对,从“终于“这个词也能感觉得到时间过得漫长。终于等到爸爸回家,爸爸的评价是什么?生齐:糟糕透了 师:爸爸是怎么说的?生:“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师:爸爸有什么样的动作?你们从中有什么体会?生:扔。

师:巴迪是什么样的表现?生读书: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师:父亲的评价的确给正在“发烧”的巴迪浇了一盆冷水!犹如当头棒喝、晴天霹雳啊„„众生笑。师:你们笑什么?生:小巴迪到底还是小,表扬几句就美得不得了,批评了又受不了。

师:巴迪实在是受不了了,都有哪些表现?请抓住关键词读一读。生读第14自然段。生:冲、跑、扑、痛哭。师:动作表现人物感情多么丰富啊。指板书:动作。

师:这首诗为什么会有如此截然相反的评价呢?巴迪的这首诗写得到底怎么样呢?请大家来裁决一下。生:写得很糟糕。师:何以见得?生读: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师:几年后成长的巴迪又是如何对待父母不同的评价的呢?文章中是怎么讲述的?

生读书思考后答:8岁时他认为妈妈的评价是赞扬爸爸的不认可是批评。等他到12岁的时候他认为妈妈的评价是对自己的鼓励,根据爸爸的评价自己可以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这个时候的巴迪还没有完全长大。师:你分析得很透彻,看来你读书很用心。

投影: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

师:长大成人的巴迪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成功的巴迪与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呢?巴迪又是怎样看待的呢?读书解决问题。生:读默读16自然段。边勾画边思考。

师:谁来说一下。生:成熟后的巴迪清楚地认识到慈祥的母亲的评价给他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严厉的父亲的评价给他警告以免误入歧途。师:“灵感”是什么意思?生:“我查词典了。灵感就是突然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想法。” 师:你很会学习!那“歧途”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说不清楚。师:途是路的意思?“歧途”呢?生:错误的路!

师:是的,不管是母亲慈祥还是父亲严厉都出自对自己的——生:爱(板书)。师: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什么被爱的方式请谈一谈。生:(略)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巴迪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对他鼓励的妈妈,还有一个给他警告的爸爸,所以才能让他的生活的帆船没有被刮倒。假设你的生活中缺少一股风你会怎么样?生:如果我的生活中都是鼓励表扬那么我会在心里警告自己。生:如果我的周围都是批评,那么我就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还有很多优点,只是还没有发现。众生笑。

师:你是一个很善于自我调节的孩子。生活中不可能时时都有这样的风所以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师:让我们在捧起书再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齐读。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好吗?

师引读:“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

指名读:“一念完那首诗„„精彩极了。”

师引读:听了母亲的表扬后,“整个下午我都„„等父亲回来,我用——”

指名读:“我用漂亮的花体字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师引读:等啊等,快到八点的时候父亲终于回来了,这时候我多么希望听到父亲的表扬啊,心里特别紧张。我——

指名读:“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师引读:爸爸看完了诗,他对诗的评价是——

指名读:“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师引读:这时候我的眼睛——

指名读:“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师引读:父母为了我的诗争吵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

指名读:“我冲出饭厅„„”

师引读: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师: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小巴迪渐渐长大。在以后的日子里,你又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父母对他的不同评价都是出于对他的爱呢?

师:好,同学们,现在自由读1—14自然段,想想从从父亲、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你能体会到什么?生:自由读 师:你从母亲、父亲的动作、神态、语言中体会到什么?生:“这是孩子写的第一首诗,……” 师:你读出了母亲的鼓励。(板书:鼓励)生:“母亲一念完那首诗……搂住我……”,我从“亮亮”这个词语中读出了母亲的兴奋、开心、自豪。

师:讲得多好啊,请你再读一读。生:……

师:句中母亲为什么用“嚷”而不用说呢?生:因为心情兴奋。师:同学们一起读。生:……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出?生:……搂住……抱住…… 师:第一次搂住,第二次拥抱,请你们再读。生:……

师:母亲的赞扬声雨点般地……这时巴迪会怎么 样?生:既缅甸又得意扬扬。师:我们班谁缅甸又得意扬扬呢?生:班主任兰老师。(全班笑)师:还有谁?生:班里的……

师:当巴迪……既缅甸又得意扬扬。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生:……

师:巴迪是怎样等待的呢?生:……

师:满怀信心地等,你觉得还怎样等?生:……

师:巴迪心里想:看了我的诗后会有怎样的语言神态呢?请同学们写。(生写)生:父亲回来了,抱起抱起我转了十几个圈,非常激动……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 师:你再来讲讲。生:……

师:文章中写的本来是——“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生读)师:从父母亲的对话中你能感觉到什么呢?生:……

师:让我们一起合作读一读,男同学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母亲的话,我读叙述部分。(师生合作读)师:(看见女同学小着读)母亲的话能笑着读吗?生:不能 师:从母亲的话你读出了母亲的什么?生:……

师:读出了母亲的慈祥,父亲的严厉,你还读出了什么?生:我读出了母亲对巴迪很呵护。生:父亲不已为然。师:这时的巴迪怎么了?生:“我的眼睛……我再也……”

师:这时他的心情怎么样生1:委屈生2:心碎了。生3:有疑问。生4:心如绞割。生5:惊讶。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生:……

师:这时的你又想对巴迪说些什么,请再拿起笔来写一写!(生写)生1:巴迪,父亲并不是不爱你,是不想让你误入歧途。生2:巴迪,不要伤心,要知道条条道路同罗马。生3:好男有泪不轻弹,在哪趴下就在哪爬起。生4:成败乃人间常事,不要太在意。

师:同学们,母亲的慈祥是一种爱吗?生:是。师:父亲的严厉是一种爱吗?生:是。

师:所以巴迪从心底里——

生:我从心底里知道,……

(3)指导朗读: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因第一次做某件事得到爸爸或妈妈的赞扬?能不能简单地为大家讲讲,当时你的心情如何?此时的巴迪和当时的你心情是一样的呀!那谁能再来读读这句话:“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指名读。齐读:大家集体读一遍,读出你心中的巴迪。

(4)如果你就是巴迪,整个下午都在家里等待着爸爸回来,等待着爸爸来看你的杰作,你这一下午的心情如何?你都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是啊,你肯定希望能够得到爸爸的赞扬,所以还把诗认真地誊写了一遍。哪个巴迪愿意起来告诉大家,你这一下午都做了什么?(指名读课文)

(5)所有的巴迪们,咱们一起来一遍。读得真好,你们肯定都希望爸爸也能说上一句“精彩极了”,对吧?可惜你一下午满怀信心、希望的等待只换来了爸爸的一句“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你能告诉大家,当你听到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那你能不能带着你的伤心、失望、委屈来读读这句话。(我再也受不了了。„„)

(6)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巴迪的内心世界,随着他喜,随着他忧。阅读、朗读就要这样投入进去,与文中的人物同欢喜共悲伤,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4、面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不同的评价?随机板书:鼓励

提醒

小结:母亲的精彩极了是鼓励我,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仅仅有这个还是不够的,它可能会不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父亲的糟糕透了这种警告的力量来平衡,来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5、可是这个时候的巴迪并不能理解父母的评价,还会因妈妈的赞扬而得意洋洋,因爸爸的批评而沮丧万分,那么长大之后的巴迪有没有理解父母的用心呢,有没有自暴自弃呢或作出什么成绩来呢?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现在,我已经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多么幸运。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

是啊,等他长大后,他对父母亲的话便有了深刻的感悟,于是写下了这么一番话: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段话好吗?生齐读名言。他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感悟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由题激趣

师:同学们先来看两个词——(板书)精彩、糟糕,读。生:精彩,糟糕。师:语言是有感情的,词也有感情,带着感情来读这两个词。生:(神采飞扬地)精彩,(垂头丧气地)糟糕。师:好多了。加上个修饰成分——极了、透了(板书),再来读,你发现有什么变化?生:程度有变化。师:有什么变化?生:程度加深了。生:所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了。生:一个形容非常好一个形容非常差。师:对,下面大家带着感情、带着动作和表情再来读这两个词语。生读„„师补充板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师:你们知道题目为什么加引号吗?生:是引用文中人物说的话,“精彩极了”是母亲说的;“糟糕透了”父亲说的。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或者产生了哪些疑问?(可能提出的问题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对意见相反的话分别是由谁说的?作者有什么感受?这两句话对作者的成长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就让我们带着上述问题认真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师:大家通过预习知道《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讲了巴迪写了一首诗,妈妈夸它精彩极了,爸爸说它糟糕透了。师:写一件事情要讲明起因、经过、结果。这件事情结果怎么样了? 生:结果巴迪长大后的确觉得那首诗糟糕透了。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文章讲了巴迪小时侯写了一首诗,妈妈夸它精彩极了,爸爸说它糟糕透了,巴迪长大后觉得那首诗的确糟糕透了。师:这样说就完整了。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读文,边读边想: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2.交流。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顺序──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了解文章由作者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这两部分内容构成的。)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引导品读“童年的故事”

1.自读,思考: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的表现怎样;父亲是怎样评价的,“我”有什么反映。父亲和母亲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找出有关的段落、语句,用你喜欢的符号在文中做标注。反复读读,再跟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2.学生自学,作批注,教师参与学习。3.班级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的“糟糕透了”的评价,一方面是因为父亲比较理性,要求比较严格,他考虑到的更多的是事情的本身质量;另一个方面是因为父亲针对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评价,认为儿子得到的鼓励已经太多了,才说“糟糕透了”的。母亲的评价是为了鼓励“我”,父亲的评价是为了提醒“我”、警示“我”。).

4.指导感情朗读。重点指导描写巴迪听了妈妈和爸爸的评价后截然不同的反应的语句。

(二)自主品读“后来的认识”

1.默读作者“后来的认识”的部分,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讨论。

2.质疑、讨论。学生可能提出不少问题。一般性问题,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并讨论这两个问题:

①成年后,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

(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是因为,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之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在交流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越来越”一词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到巴迪对爸爸妈妈的评价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②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一个“爱”字。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平常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再美美地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五、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我们都沐浴在父母爱的阳光中,父母的爱更是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让我们像小巴迪一样,——课件出示: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因为,我们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们努力地向前驶去。

在生活的海洋里,我们要做清醒的舵手,面对“精彩极了”的表扬,不会骄傲自满;面对“糟糕透了”的批评时,不会丧失信心。阳光是幸福的起点,风雨是成长的伙伴,快乐地享受阳光,勇敢地接受风雨。学会理解,懂得感恩,让我们在温柔的呼唤声中成长,让我们在严厉的批评中茁壮。

六、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1.推荐阅读《父爱,在拐弯处》。相信你读了之后会对爱有更深刻的感受,祝同学们在爱中成长。2.借鉴这两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把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写下来。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母亲

赞扬

父亲

批评

谨慎

成功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堂实录 篇2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学会如何运用语言描写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3.通过对比父母的语言,体会父母之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聊———发现课题语言之妙

1. 板书课题,强调“极”“透”的笔顺,齐读课题。

2. 再读课题,体会题目之妙。

从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题目中有一对反义词———“精彩”和“糟糕”。

预设②:题目中有引号,引用了课文中父母说的话。

点拨:带着你们的发现再读课题就会读出不同的味道。(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题目的不同之处,为后面学习父亲和母亲的语言描写做好铺垫。】

3. 检查预习,当堂识记。

(1)自主识记生字,同桌互查互教。

(2)当堂听写,学生互批。教师及时订正、强调。

【设计意图:识写分开,当堂练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生字的自主性。】

二、品———体味作者语言之妙

1. 画。

巴迪七八岁时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父亲和母亲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父母是怎么评价这首诗的,画出相关语句。

预设①:“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预设②:“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2. 说。

请同学们默读这两句话,想一想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这首诗精彩极了?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这首诗糟糕透了?

预设①:结合词语“真、多、极了”体会出母亲认为巴迪这首诗写得非常精彩。

预设②:结合词语“看、透了”体会出父亲认为巴迪这首诗写得非常糟糕。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对文本的圈点批画和讨论来对作者的语言描写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3. 比。

如果把父母的话调换一下句式,但意思不变,怎么改?比较一下哪个好。(出示)

我看这首诗精彩极了。

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差的诗啊!糟糕透了!

母亲的话有什么特点?父亲的话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点拨:感性、夸张;理性、真实。

我们写人物的语言一定要注意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点拨:符合人物的性格。

【设计意图:通过置换语言比较父亲与母亲语言描写的不同,进而切入到语文学习的内核,让学生体会语言描写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

4. 指导朗读。

三、写———锤炼自己语言之妙

1. 练习写。

几年后,巴迪写了一篇短篇小说,父亲是怎么评价的?(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这与父亲读完巴迪写的第一首诗时的评价有什么不同?(有了一点鼓励)此时的母亲又会怎么评价呢?她又会有哪些变化呢?试着写一写。(出示)

母亲:______

父亲: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

2. 创造写。

后来作者写了很多作品,此时的父母面对巴迪出版的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又会如何评价呢?练习写一写。(出示)

母亲:____

父亲:_____

【设计意图:围绕学生的语言学习增长点设计有梯度的练习,让学生去实践语言,学会迁移和模仿。】

四、谈———收获语言描写之妙

谈一谈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堂实录 篇3

关键词:公开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96-01

我是一名平凡的教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可是平淡的教学生涯,却赋予我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下面我将自己在教学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平凡小事与同行们分享。

以前,在课堂上,我不厌其烦地及纠正学生所出现的错误。如:这个学生爱接老师的话,那个学生不爱思考就乱回答问题,某某坐姿不端正了等等当场免不了批评几句,给学生下不了台,伤害学生的自尊,当时班上有几名调皮的学生,由于接受能力弱一点,纠正的次数很多,一段时间后,我开始觉得课堂上不对劲,怎么气氛越来越沉闷。回想着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陷入了沉思,找了学生谈话后才知道原因:是我过分“周到”的纠错,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在他们看来,我眼中的他们表现得一无是处,简直是“糟糕透了!”

我不禁思索着补救的方法。一次在一节公开课上,有一名学生胆子很小,平时从不回答问题,可是当我提出一个很难以回答问题时,全班举手的人很多,他也举了手,看到这种情况我很为他高兴,虽然他可能答不上,但我还是让他回答,没想到他回答的非常好,只是声音太小,我高兴的对他说:“你回答的非常准确,老师为你骄傲!你想不想让全班的都听到你精彩的回答呢?”这个学生听到老师的话高兴。于是声音洪亮地把答案重新说了一遍,全班学生并为他鼓掌。从此以后,我感觉这个学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了,声音也洪亮了。课堂气氛也在本次听课事件之后有所变化。

在那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不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因为我越来越体会到: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是每个人的天性,更何况是孩子。一句积极的评价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越加积极。在学生课堂发言积极,热烈讨论的活跃气氛中,我得到了满意的答案。“精彩极了!”我这样享受着自己的课堂教学。体会到自己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是激励者的角色。在教学中,我通过细小的动作和微妙的神态暗示,无数激励性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增强自己的亲和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有时候静下心来自己也琢磨,以前的自己多傻呀?为什么就没有放开手脚以“精彩极了”去统领自己的课堂教学呢?我为自己的这一点小发现而感到快乐。我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一边工作、一边思考,随时为一点点小发现而快乐着的平凡教师。一段时间的公开课教学活动之后,我的思考在激励性语言使用上有了新的变化。随着“你真棒”、“你最强”的欢呼声,一节节的公开课在狂轰滥炸的表扬声中开幕闭幕,让人感觉到一种单调和乏味。一味的“精彩极了”会不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评课中我提出自己的质疑,有教师振振有词的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得好:“后进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而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是啊,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发现、去唤醒、去表扬、去鼓励。这也就告诉我们评价注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学生由于在性格、智力、情感上存在差异,评价自然也应该有所不同。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多使用鼓励下的评价,“精彩极了”是应该肯定的主线,表扬是学生进步的催化剂,也是教师与学生感情的粘合剂,但是,当它被滥用的时候,就会走向它的方面。所以,在我的课堂实践中我认识到,对学生是否进行表扬,怎样进行表扬,是我们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对教育评价中过程评价的认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说“精彩极了”时也要讲究艺术。比如在我的一堂数学课中,由于涉及到一个以前学过的问题,全班只有一个中等生举起了手,在他说出了含糊的答案时,我轻抚住他的肩头,让他就坐。此后的每节课里我都看到这个平时不认真听讲的孩子认真思考的亮晶晶的眼睛。

在许多的公开课里,我发现有些教师纯粹是为了表扬而表扬,有一部分教师往往是“变着法儿夸奖,绕着弯儿表扬。”但其实达不到“精彩极了”的效果,既对某些后进生起不了激励作用,又使一些优秀的学生渐渐失去自豪感,乃至渐渐失去了责任感和上进心。因此在表扬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精彩极了”这个评价的真正作用,避免滥用廉价和敷衍的表扬。有名言说得好:“蹲下来看孩子,蹲下来你就能看到孩子眼中丰富多彩的世界,而其中的关键在于你能否蹲下来,把孩子当作朋友。”于是,我蹲了下来认真的观察,仔细的分析。课堂教学中只有“精彩极了”的评价还有些单薄,不足以撑起一片完整的天空。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的一本书中我看到,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感到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是啊,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精彩极了”可以树立学生前进的信心,但是“糟糕透了”可以让学生选择前进的方向。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也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堂实录 篇4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一)

执教:贾志敏

点评:吴天赐

读好课题课前板书生字。

生:(读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师:不要这样拖腔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要这样读(加快语速,连贯地)“精彩极厂”和“糟糕透了”;(生读)再整齐一点就好了。(生再读)很好!再来一次。(生读)

师:这篇课文有三个有意思的地方。第一个,题目很有意思,它不是个陈述句,是两个短语,而且两个短语意思截然相反。前面说“精彩”,后面说“糟糕”,几乎是反义的。再用上“极”,“极”就是极致,到底。再也没有越过的了。后面有个“透了”,“透”就是不能再过这个界限了。再加上两个引号。我们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题目。一起再读一下。(生读题)

师:很好。这篇课文讲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呼唤子女对父母的爱,因为爱是互相的。这篇课文有6个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学生自由练读,师分两行指名读,再集体读。)

读好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师:6个生字会念了。把课本打开,轻声地读一遍课文,轻声地把它读通。(学生自由读书,老师倾听每个孩子读书,请了二个孩子站起来。)

师:(表扬)读得都很好。读书要坐正坐直,这个小朋友做得好。读书要投入,这个小朋友做得最好,还有表情。读书还要正确地读,不能唱读,一字一顿地读。这个小朋友读得好。这篇文章比较长,有17个自然段。拿出笔在每一小节前面标上阿拉伯数字,看看是不是17。听老师读第一段。书拿起来。(师范读)好,谁来读读?

生:记得七八岁的日的时候……

师:很好,就是这么念。(生继续读)

师:大家注意啊,前面的话是作者写的因此他读的时候比较平直。后而的话是母亲说的,而且是兴奋地嚷着,眼睛亮亮的,因此渎得高昂。再来一次。

生:眼睛亮亮的,兴(xìng)奋地——

师:兴(xīng)奋地,不是兴(xìng)奋地。

生:(读)兴(xīng)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

师:真好!坐下。还是第一段,谁再来读。

生: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

师:不是我写了——第一首诗,把“我写了第一首诗”连在一起读。

生: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

师:好!比第一个还要好。(又指一生)你再来读。

生: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

师:天哪!你的声音多美啊。再读读“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每个字都要读清楚。(生继续读)

师:好极了。她两个词读得好,“确实”,一般的读“确实是我写的”,她很强调:“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后面一个“再次”,她念得也非常好:“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读得太好了,要超过她简直不可能。谁来?(生举手)

师:哦!你读。(生读)真好,你的确比他们好。老师小看人了。好的,第一段我们念完了。最后一段就请坐在最后面的同学来读。(生读)

师:你读得很认真,一个字都没读错。但你没有读出情感。谁来?(一生再读)

师:好极了!啊,我终于发现了你。继续——(生继续读)越读越好了。谁再来,也是这一段。(生读)

师:你的声音很好。读得也很熟练、很认真。我们一起来读读看。一起读,人要坐正;一起读,书要放好;一起读,声音要轻不要急,预备起——(生集体读)

师:哎,不要慢,要快。(生继续读)

师:不是(一字一顿)“一直交织在我耳际”。(师范读起头,生集体读)就这样读。不要一字一顿地读。再读一下课题。(生读)

点评:读的训练。没有过多的环节,贾老师以其独特的审视的眼光,一下子就抓住了具有教学价值的两个重点段。孩子们把两段读得字正腔圆、情韵毕现,明白如话的文字,还需要教师喋喋不休的解读和指导吗?

但贾老师又是严格的。他指出了几个学生唱读、顿读、破读、错读的地方。他非常强调读书的习惯:“读书人要坐正坐直”“读书要投入”“书要放好”“声音要轻不要急”。这些不为现在老师重视的地方,恰恰是读书最重要的基本训练。

贾老师曾向叶老的儿子叶至善请教叶老是怎样教他写作文的。叶至善说:“不教的。”父亲只让他把作文读出来。读着读着,父亲说:“我不懂。”于是,他就改。再读,终于通了,文章就写好了。教语文就这么简单。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

(二)执教:贾志敏

点评:吴天赐

读好对话

师:两个极端的断言放在一起,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题目有趣,故事也有趣。这个故事是通过对话来写的。写故事,用人物的语言来展开故事的情节。现在读一读写人物语言的句子,读出声来。(学生轻声自由读书,师板书)

XX说“”

“”XX说“”

“”XX说

师:你只要读写人物语言的句子。如果是父亲说的话,你要冷酷无情;如果是母亲说的话,要温柔。如果是儿子说的话就有点无奈。你读的在第几段里?

生:我读的是在第一段,“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师:提示语有吗?

生: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师:读得一般,只是每个字读出来了。正确的读,不是这样的。

生:我读的是第二段的第一句。“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道。师:对。这样读才对。谁再来。

生:我读的是第十二段。“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师:太好了。谁再来读?

生:我读的是第七段。“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

母亲上前说道。

师:真好!这样读才对。

生:我读第十三段,“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师:很好。真像他的父亲。谁再读。

生:我读的是在第一段,“巴迪,真是你写的吗?”

师:前面提示语有吗?将句子读完整。

生: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师:你读得真是精彩极了。还有能这样读的吗?

生:我读的在第十段。“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师:好的。(又指一生)你再读读。

生:我读的是第十三段。“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师: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几乎都用对话、人物语言写出来的。写人物语言有四种形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边;省略了提示语。为什么写人物语言要有四种,有变化啊!文章有变化才好看啊。有小朋友说,写人物语言xx说后面都要加冒号和引号。真是这样吗?现在给你三个“说”,(指黑板)说、说、说,我请小朋友在“说”后面加上标点。三个小朋友,看看说后面是不是都是冒号。(生板演)

师:很好!提示语在前,用冒号引号。起什么作用?起提示作用。说什么来着,请看后边。提示语在中,逗号,起什么作用?停顿一下,话说了一半,后面还有呢。提示语在后边,用句号表示结束,话完了。提示语可以省略,但有个前提,那就是读者读了以后,不会搞错这句话是谁说的。这样一写,形式就多样了,文章就活泼了。找找这种形式的句子(第一种)。生:在第一段: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师:第二种形式的句子。

生:“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

师:第二种形式的呢?

生:第八段,“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第二种形式的句子在哪儿呢?(生读:亲爱的,我真不懂……)师:嗯,怎么能这么响?轻一点。

生:(集体读)“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师:用第一种形式来读这句话。

生:母亲嚷着:“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师:用第三种形式读这个句子。

生:“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母亲嚷着。

师:哎。用第四种形式。

生:“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师:一起读课题。(生读)再读。(生读)

点评:读和写的训练。继续读对话,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贾老师让学生聚精会神地读,专心致志地读,巧妙地用“注意读好„提示语‟”的提示来指导学生体味父母对话的情味和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设计理念:

自读感悟、合作研究、师生与文本对话、师生与生活对话

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出课题。[4`]

1、谈话导入  :大多数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就沐浴着父爱与母爱的恩泽。有了父母之爱,我们才能更加勇敢与自信,也才能健康成长。哪个同学愿意上来写一写这个“爱”字?(适当鼓励)

2、揭题:“爱”字并不难写,但大家能理解爱的内在含义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第16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看看作者是怎样理解父母给他的爱的。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板书。(板书:16、“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同学们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在预习中有哪些问题是你感兴趣或想要知道的?谁来说一说。

4、学生自由发问,教师适当板书。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6`]

过渡:现在就带着这些疑问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这些问题在读书的过程中就解决了。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默读、浏览、自由读、找同学对读都可以,听明白了吗?)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三、品读文章,体会情感。[25`]

过渡:面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做为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否理解呢?他有什么表现?请同学们再读课文1至14小节内容。

1、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5`)

阅读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并读给同学听,想想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批划、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3、引导学生朗读感悟。(11`)

4、点拨引导(根据学生品读的句子自由调整)

语段一:“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

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

[齐读提示: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

导读:你还从母亲的哪些话中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

出示语段二:引导理解母亲本来知道巴迪的诗写得并不怎样,但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

语段三:“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引导: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其他同学有不同感受吗?

导读:父亲还说了什么?找出来读一读。(出示语段三齐读)

导读: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听起来好象对一个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涵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你们还能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父亲对巴迪的爱?

语段四: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

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5、导思:大家觉得巴迪的父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巴迪有什么作用?(母亲的鼓励使巴迪今后写作会有自信心,而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是为了让他知道自己还不是很好,不能骄傲自满,要注意总结提高,才不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6、过渡:若干年后,巴迪是怎样体会到父母对他的评价,对他的爱?接下来请自由阅读课文第15至17自然段,回忆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相同的体会,并在小组中交流。[出示延伸提示]

7、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参与学生讨论。(5`)

8、导语 :当巴迪成为一名作家,写了许多作品后,他对父母亲的评价便有了深刻的感悟。在他的这些感悟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段?找出来读给大家听。(4`)

9、学生自由选读,适当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感受。

语段四:“我从心底里知道……出发点――那就是爱。”

引导:能说说你的感受吗?最好能联系一下实际。(不一定父母,老师或者长辈对你的爱都可以谈一谈。)

导读:你体会得真好,来,再读一次给同学们听听。从你的朗读声中,老师听出了你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其他同学又是怎么理解的?谁来说说?来,大家一起来读读,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过渡:你感受最深的还有哪些语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语段三:“一个作家,应该……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引导: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吗?在生活中你曾经同时感受过爱的力量和警告的力量吗?

导读:其他同学的感受又如何呢?(适当鼓励)请同学们齐读这段文字。

10、小结:这节课大家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还读懂了父母对你们的爱,真难得!的确,父亲的严厉也好,母亲的宽容也好,这都是出自对儿女的――爱。(板书:爱)在父母的关爱下,我们健康成长。

四、拓展延伸[3`]

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背影》,其中有这么一个动人的场面:父亲送朱自清去北京求学,在火车即将启动时父亲去买了几个橘子要给儿子带在路上吃。在那一瞬间,朱自清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的心震撼了,被父亲那深沉的爱所震撼。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欣赏这段文字。(播放《背影》)

五、总结[2`]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 篇6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课的类型】

新授、讲读。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幻灯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问导课

1、做“推测过程”的小游戏:

⑴ 教师板书:(7、8岁)→(长大后)

第一首诗:作家。

⑵ 一个人7、8岁时写了第一首诗,长大后成了作家,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⑶ 学生自主说。

⑷ 这个人是美国作家巴迪·舒尔伯格,他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哪方面呢?我们一起到19课中去找答案。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

2、听完课文,指名说作者主要写什么原因: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堂实录 篇7

一、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和对教材的合理处理,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石”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者预先想要达到的结果,而教材是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效果的好坏,离不开教者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分析、理解教材各章节、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每课时的重点和难点,并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处理好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预设。

本学期,我也深入到课堂听过几节校内公开课,不容乐观的是教师对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把握不住,学生在练习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整个教学过程很花哨,教师站在讲台上似乎想跳起来,讲台成了表演的舞台,就连不会说话的聋生也跟着老师的“节拍”“舞动”起来。这些现象似乎表明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掌握如何呢,不言而喻。这种所谓“活跃”的课堂气氛,过分强调课堂形式的完成,避开教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分析、运用,对教材的主干和主体知识如蜻蜓点水,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准,这样的课堂谈何价值取向?

二、合理利用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作为知识的引导者的教师,就是想尽办法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融洽,整个教学活动显得有声有色。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教学方式,并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适不适合,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组织学生去探索、去讨论、去研究有争议、有价值的内容,不要动辄就让学生自主学习、探讨学习、分组学习,流于形式。结果表明,效果不理想,原因在于老师对要讨论的问题安排不妥,讨论的问题不明确,没有方向性,以至于学生在讨论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学生对照书本内容乱打指语,有的讨论一些与问题无关的事。这样的研究学习流于形式。美国教育学者嘎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探究学习是一种形式。”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探究讨论的内容有所选择,并且老师还要随时随地进行正确指导,使探究学习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

三、富有教学特色,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一个“亮点”

教学特色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优点、特长,形成自己的特点与风格,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体现和点睛之笔。它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但不是评价良好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往往在实际教学中,刻意注重了教学特色给课堂带来的教学效果,或者说有意识地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这样的教学效果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

在一次校内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有位老师用普校教材给聋生上了一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上课一开始,老师富有表情并带着聋生有感情地通读全文,想把聋生带到故事情节中去,读完课文,聋生一脸茫然,似乎“糟糕”透了,然而听课的老师却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真是所谓的“精彩”极了。授课老师依然激情高昂,接着讲解整篇课文,概括这篇课文是讲述了主人公写了一首诗,得到父母不同的评价,分别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人公在这样不同评价的环境中成了一位诗人。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聋生能够“对答如流”,这样一喜一悲的故事情节,师生之间配合得相当默契,就连在座的听课老师也对这种情景赞叹不已,真是“精彩极了”。然而,有些东西不得不反思、质疑,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常常遇到聋生对词语难理解,写句子颠三倒四等现象,很难现象聋生在课堂上有如此突出的现象,授课老师提出的问题连听课老师还没反应过来,聋生很快就反应过来,正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评课的过程中,首先肯定了授课老师基本功相当扎实,能说会道,很有激情,站在不同角度去评价这节课,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普校,这节课可谓是“精彩极了”;而针对我们聋校似乎有种超越性的发展,应该根据聋生的实际情况,力争从聋生的角度去备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彩”极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考虑,把教学特色渗透到教学中去,教学效果才能更加出彩。

目前新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重心不再是看教师如何“演”,而是由学生的表现体现教者的教学水平;不是停留在强调用什么理念来指导教学,而是看教师是否真正实现了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堂实录 篇8

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得到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以及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关键词】文本解读;两种评价;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细读全文之后,我发现文本语言颇具张力,尤其是作者以独白形式展现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1.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呢?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2.“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一读:质疑爱

学生第一次感受这两组句子,自然还没有对全文整体的把握,尤其是对巴迪父母内心的揣摩,所以主要是让他们领会到对于巴迪的诗,母亲的评价和父亲的评价是那样地截然相反,从而引起一种情感上的冲突。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学生从“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搂住”“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奇妙的事”等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可以很直观地发现,母亲认为:“小巴迪实在了不起了,竟能写出这样的一首诗。”“我儿子这么小就会写诗,真聪明。”……体会到母亲为小巴迪的诗而欣喜、兴奋之情,不容置疑──母亲爱巴迪。受到母亲夸赞而得意扬扬的小巴迪,迫切地等待心中敬仰的父亲的表扬。而相反,从父亲“糟糕透了”“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扔”等也能很强烈地感觉到父亲的态度是冷漠刻薄的。尤其是 “扔”字,对于自己孩子的作品,不屑一顾已经是莫大的伤害了,何况是“扔”,那是在直白地显示这个作品一钱不值。文中“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真切地传达了此时此刻小巴迪的难过、伤心、失望的心情。难道父亲不爱巴迪吗?

扎扎实实让学生关注到这些语言现象,我想无论是情绪的体味,还是句子的朗读都是水到渠成的。

二读:理解爱

课文开头第一句就说:“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那么极有可能是母亲评价得太夸张了。毕竟是第一首诗啊,哪能精彩极了呢?而且课文后边作者也说:“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这总是事实吧!显然母亲是因为要鼓励他才做出这样的评价的。那么巴迪的父亲有没有太过分呢?还是课文开头这一句:“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要注意,是七八岁的时候,比照我们,七八岁能写诗了吗?显然,巴迪在写作上是具备一定的天赋的。由此我们联系到课文介绍父亲的句子;“我敬仰我的父亲,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任务,写过好多剧本。”其实巴迪的父亲就是个作家,他应该比其他人更会小心翼翼地呵护巴迪的创作欲望。更重要的,在巴迪的心里,父亲的评价是颇具权威的。因为父亲是专业人士。也因此,他才会把小诗“用最漂亮的花体字重新誊抄,还用彩色笔在他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又满怀信心地放到餐桌父亲的位置上。”我以为“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可结果却让他沮丧之极 ——父亲说了没给他留一点余地的狠话。这样看来,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似乎都没有恰如其分地评价这首小诗,而是都带了自己的意图和情绪,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都是父母爱的流露,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

三读:体会爱

那么巴迪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的言不由衷呢?从母亲来说,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写出一首诗来,母亲自然觉得应该大大地鼓励他!即使诗本身并不怎么样,但就是冲着孩子敢于写诗的勇气和灵气,也应该大大地鼓励!就像巴迪说的:“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这种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由此证明,母亲夸张的鼓励对他的坚持创作是很有意义的。

回头来看父亲,其实父亲很清楚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但同时他也清楚自己该扮演什么角色。当巴迪的母亲当着巴迪的面向他大肆夸赞时,他已经有了一种隐隐的担忧:怕孩子被母亲的赞赏给迷惑了,从此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他也知道自己这样直接地泼冷水,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因此在评价之前也是沉思良久的。课文说“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这不仅是因为巴迪很紧张才觉得时间漫长,同时也说明了父亲在沉吟,在思考!他会思考些什么呢?儿子小小年纪就能写诗真是了不起!可是刚才他母亲已经给了他太多过分的表扬了。于是最后父亲才决定狠狠地批评他!巴迪后来的成长过程也证明那不近人情的批评是很有意义的,就像他说:“……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读到这里,我们的心底自然都会流泻出这样的感受:“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当巴迪成为一名作家,写了许多作品后,他对父母亲的评价便有了深刻的感悟。“‘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一股是赞扬之风,一股是批评之风。没有因赞扬声而迷失方向,没有因取得的成绩而骄傲、自满,沉浸于赞扬声中而不再去努力;也没有被批评声而吓倒,丧失信心,一蹶而不振。赞扬声,批评声都代表着两种表现形式的爱。一种是严厉的爱,一种是宽容的爱。这两种爱都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关心。

有了这样一个出发点,再来看这两组截然相反的评价,不仅不觉得它们是截然相反的,反而觉得他们是那样地饱含深情,那样地温暖和谐;而且那样真实地展现出父母之爱的不同方式,使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爱的遭遇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从这点上说,这样的读来读往,不仅是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了来回,更是让学生与巴迪共同经历了一个认识自我,也认识父母之爱的过程。

作者简介:杜清燕,女,1987年生,福建泉州人,硕士学历,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学科教学(语文),语文教育教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 篇9

一、导入

播放family视频。同学们,从这个视频中,我们感受到了爱与感恩,这种感动温暖人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就是沐浴着这些爱长大的。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小男孩巴迪的内心,感受这来自父母的两个极端的爱。板书课题。课题中有个特殊的标点符号,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精彩极了”来自谁的评价?“糟糕透了”呢?(课题下方板书)了解作者。

二、回忆童年

1、请同学们默读1-14自然段,将母亲的评价用横线画下来,父亲的评价用波浪线画下来。

2、体会母亲的内心。生汇报。母亲是怎样说出这些话的?母亲的眼睛——亮亮的,她用什么语气说出来的?(兴奋地嚷着)母亲还高兴地——搂住了我。这些我们都能体会到母亲怎样的心情?(惊讶,非常高兴)请你用兴奋的语气,读出来。这里对母亲,不但有语言上的描写,还有什么描写?(神态、动作)对,理解人物就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理解就更为准确。

3、面对母亲的雨点般的赞扬,“我”有什么样的反应?腼腆是什么意思?(不好意思、害羞了)小小的巴迪,得到了这样的赞美,心里难免——美滋滋的,得意扬扬的,仿佛自己就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作家,可见鼓励的作用有多大。读好这句话。师生配合读。

4、得到了母亲的赞扬,巴迪满足了吗?不,他还想得到父亲的赞扬。他的父亲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所以如果获得了父亲的赞美,那这首诗就一定是——精彩极了。所以小巴迪等待着父亲回来。小巴迪在等待父亲的时候,做了些什么?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迫不及待、小心翼翼)

5、文中有几句话,特别能体现小巴迪迫不及待的心情,深入字里行间去寻找。(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七点到七点半只有半个小时,可是作者却连用了五个句号。这是为什么?七点到七点半时间并不长,可是连用五个句号,让我们体会到了小巴迪的急切。这几句话,几个句号非常普通,但是在普通的句子后面,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就会发现这普通文字背后包含的深意。

6、父亲终于回来了,父亲又是怎样评价巴迪的诗的呢?(“我看„”„扔回原处)利用我们刚才提到的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来体会人物。父亲满意这首诗吗?哪个动作体现了他非常不满意?读好。母亲听到这句话后,与父亲发生了争执,因为母亲认为巴迪需要鼓励,可是父亲的态度却是——并不退让,而且又说——难道„„不够多么?体会反问句与陈述句语气区别。分角色表演朗读。

7、听到父亲的评价,小巴迪心情如何?从文中找出来。(①我的眼睛„„②我再也受不了了„„失声痛哭起来)找出描写小巴迪动作的字眼,标上三角形记号,想一想,用别的词来替换行不行?冲、跑、扑这一串动作描写,体现了小巴迪此时的伤心、难过、失望等等复杂的心情。请用朗读来体现。

8、一首诗,得到了妈妈雨点般的赞扬,使巴迪得意扬扬,同一首诗,却遭到了爸爸这么严厉的批评,使巴迪深受打击,可是爸爸,是不爱巴迪吗?从哪里可以体会到爸爸对巴迪的爱?老师有个小提示,我们不但要从文字中去寻找,有时候插图也是很好的辅助理解课文的帮手。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语言训练:爸爸一回家,他顾不上——________________,顾不上——________________,顾不上——________________,就拿起了巴迪的诗,仔细地读了起来。爸爸什么都顾不上,只顾着在仔细地读巴迪的诗。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那么多的顾不上,让我们发现了父亲这严厉的批评背后包藏着其实也是对巴迪的——爱!

三、情感升华

1、长大以后的巴迪成为了一名作家,出版了很多作品,功成名就的巴迪是如何看待那首诗的呢?面对来自父母的极端的评价,巴迪又有怎样的感受?默读15-17自然段去找答案。母亲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板书:慈祥 鼓励)父亲的爱呢?(板书:严厉 批评)拥有了这两种爱的巴迪在成年后深深地体会到自己当初是多么的——幸运。为什么这么说?(一个作家„„总结,提高)读好这段话。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当时父亲母亲都是一样的鼓励,赞美,巴迪可能会——?假如父亲母亲对巴迪都是狠狠地批评,巴迪又可能会——?所以我们知道了,不管是“精彩极了”也好,是“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2、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仅鼓励、表扬是对我们的爱,批评也是爱。学完这一课,我们回到我们的生活里去。假如你由于贪玩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妈妈批评了你,你现在会怎么理解?又一次没有完成作业,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你,又应该怎样理解?生活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些看似严厉的批评背后,包含着的都是对你们的爱。我们在享受被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爱别人,学会感恩。所以同学们,请试着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你心里的感恩吧。向辛苦工作,照顾你无微不至的爸爸妈妈说一声——爸爸妈妈,谢谢您!向谆谆教诲,教导你成才的老师说一声——老师,谢谢您!向所有爱着我们,给过我们关爱的人都由衷的说一句——谢谢您!

四、作业

小练笔: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法不尽相同。请写一件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你的父母对你的爱。提示:可以在练笔中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体现人物情感。

五、总结拓展

老师有几句话,想送给同学们——阳光是幸福的起点,风雨是成长的伙伴,快乐地享受阳光,勇敢地接受风雨。学会理解,懂得感恩,让我们在温柔的鼓励中成长,让我们在严厉的批评中茁壮。这温柔的鼓励就像是阳光,这严厉的批评就像是风雨。这节课,我们领悟到了爱的真谛,希望同学们能在这两种爱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 篇10

白寺中心小学魏海玲

一、说教材

(一)内容:六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时,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和父亲对此的评价分别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位著名作家同时作者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腼腆、誊写、出版、歧途、谨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的不同评价及带给我的不同心境

3、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并学会运用

(四)、教学重点:通过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感受父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五)、教学难点:体会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有着同样的爱

二、说教学理念的定位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注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3、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理念的定位,联系学生实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互动对话同时,辅以“谈话法”、“朗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初步揭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2.谁能读一读课题?(1——3名生读)

3.你发现,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由浅入深的学习进程, 由他们自己的发现,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情感,产生阅读期待。为下文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A、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B、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自学情况

A、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B、指名概括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观。从整体入手,粗知大意。】

(三)自学梳理

1、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完成以下学习任务:(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A、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父母亲评价语言的句子,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来,并读一读。

B、想一想,对于同一首诗,父母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与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

2、展示汇报

(1)研读母亲做出的评价。(课件出示)

“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

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①指名读,交流体会。

②相机指导朗读。

(2)研读父亲做出的评价。(课件出示)

“这是什么?”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我不明白,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①指名读,交流体会。

②相机指导朗读。

③此时,巴迪可能在想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对课文的感悟,旨在引导学生质疑:巴迪的这首诗到底写得怎么样?为什么对于同一首诗,父母亲的评价却不同?让学生认识人世间的“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学会珍惜爱,感恩爱。以此为载体将学生对文本的人文感悟进行加工与凝炼,从而领悟课题的真意,也就是抵达课文的“文心”。】

3.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有了刚才的体会,让我们再来读父母的对话,你们一定能读得更好。(分角色读文中父母的对话,同桌读、师生读、男女生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倾听、思考、表达、对话,把读作为语文学习的灵魂, 在读中练好人物对话。】

(四)再读课文,指导学法。

1.在这一课中,作者还运用什么方法来描述人物的?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2.师:通过这些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父母亲对巴迪的爱。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就能悟出父母的情感,这就是悟情感的读书方法。

【设计意图: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所以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五)联系生活,拓展文本。

1.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组讨论,你觉得哪种教育方式更适合我们的成长呢?

2.你们各有各的看法,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堂实录 篇11

这篇文章讲的是巴迪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他把诗拿给父亲母亲看,却得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几年后,巴迪坚持写作,母亲感性之爱的鼓励是他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理性之爱的警告是他创作时的警钟。

巴迪成年后取得了成就,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亲,又有严厉的父亲非常幸运。假如巴迪失去了母亲的鼓励,只有父亲的警告的话,巴迪可能就会失去信心;假如巴迪失去了父亲的警告,只有母亲的鼓励的话,巴迪可能就会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所以,这两种爱一种也不能失去。

我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我有一个对我严格要求的父亲,一个对我呵护有佳的母亲。就拿睡懒觉来说吧。周末,母亲觉得我学习很辛苦,就让我睡到自然醒。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 篇12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感悟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源于对作者的爱。

4、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巴笛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准备】

电脑、录音机、课件光盘。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流预习情况

1、谈话导入新课。

2、让学生浏览课文,相互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二、再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再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可能会觉得巴迪有个慈爱的母亲,可能会感觉巴迪的父亲太严厉;但因为读过课文,所以学生最有可能说的就是妈妈和爸爸对巴迪的评价,虽然感情色彩不同,但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对他的爱。)

三、品读重点语段,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1、为什么说爸爸妈妈对巴迪的评价都是出自对他的爱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细读课文, 并说说哪些地方给了自己怎样的感受。

2、学生自学课文,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全班交流,深化理解: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的“糟糕透了”的评价,一个是因为父亲比较理性,要求比较严格,他考虑到的更多的是诗的本身的质量。另一个是父亲针对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评价,认为儿子得到的鼓励已经太多了。才说“糟糕透了”的。母亲的评价是为了鼓励“我”,父亲的评价是为了提醒“我”,警告“我”。只因为 “我”的成长中一直有这两种声音,才使“我”能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

1、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2、教师根据学生谈的情况,进行相应地引导和点拨。

五、回到整体,体会写法

1、读文,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2、谈收获:

上一篇:《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作文下一篇: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