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件管理规定(精选8篇)
技术文件管理规定 篇1
涉密文件(合同、技术文件、技术协议书)保密管理规定 1目的与范围
为加强涉密文件的保密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国家下达带有密级标识的型号研制任务合同(以下称纵向合同,协议书)、密级产品横向定货合同、公司技术文件及技术协议书的管理。2引用文件
《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
3涉密文件的管理
对于纵向合同及横向密级合同,应严格执行《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的规定,必须存放于密码文件柜中,并登记入册,技术文件及技术协议书必须存放于文件柜中,并登记入册,确保涉密文件的安全与完整。
4涉密文件的传递
涉密文件的传递分为公司内传递与公司外传递。
4.1公司内传递
订贷合同到公司,由市场部兼职保密员负责合同(含技术协议书)的签定,后将合同转交保密办公室归档。公司内其他部门未经批准均不得复印、保管合同,同时由专职人员将公司技术文件复印传递到技术部、生产制造部,密级合同及公司技术文件复印件的管理视同原件,设计定型后,销售部将所有相关文件移交保密办公室归档保管。
4.2公司外传递
涉密文件的公司外传递必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我公司、用户上级主管机关、用户单位的合同(包括技术协议书)通过公司保密机要途径发送,严禁通过普通邮政和电子邮件传递合同。
公司技术文件不得在公司外传递。
5涉密文件的销毁
销毁涉密文件,须按《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4.6条执行。
技术文件管理规定 篇2
1 探究、研究、掌握浏览文件夹应用技巧
内含认识文件、文件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技巧;浏览文件的应用技巧;快速搜索文件的操作技巧;改变文件和文件夹的视图方式的操作技巧;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排序的操作技巧。
2 探究、掌握管理文件与文件夹的应用技巧
探究设置文件和文件夹的属性的应用操作技巧。内含隐藏重要的文件的操作技巧;显示隐藏的文件或文件夹的操作技巧;设置只读属性的操作技巧;显示文件扩展名的操作技巧。
探究回收站的使用操作技巧。内含快速找到最近删除的文件的操作技巧;还原被误删的文件的操作技巧;清空回收站的操作技巧;更改文件的删除方式的操作技巧;设置回收站的大小的操作技巧。本文就管理电脑中文件之管理文件与文件夹的应用操作技巧探索研究如下。
3 文件与文件夹的选择应用技巧
对文件或文件夹进行复制、移动等操作前应该先选择需要操作的文件或文件夹。通常情况下, 单击某个文件或文件夹, 便可将其选中, 选中的文件或文件夹将以浅蓝色的背景显示。此外, 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选择。
鼠标框选法。这种方法用于选择某矩形区域内的文件或文件夹。具体操作方法是将鼠标指针向需要框选的文件或文件夹的外侧空白处, 按下鼠标左键并拖动鼠标, 当拖动出的方框包含所需要选择的文件或文件夹时释放鼠标左键, 即可选中方框内的文件或文件夹。
选择连续的多个文件或文件夹。单击选中第一个文件或文件夹, 按住“shift”键不放, 然后单击最后一个文件或文件夹, 即可选中它们之间的所有文件和文件夹。
选择不连续的多个文件或文件夹:按住“ctrl”键不放, 然后依次单击需要选择的文件或文件夹, 最后释放“ctrl”键即可选择多个不连续的文件或文件夹。
选择全部文件和文件夹:若需要选择某个目录下的全部文件和文件夹, 按下“ctrl+A”组合键即可。
4 同类型文件存放到同一个文件夹
为了便于查找和管理电脑中的资源, 通常需要将相关联的一个或多个文件存储在一个文件夹中, 为了方便归类, 有时还需要新建一个文件夹。下面结合文件夹的新建和移动两种操作, 分别讲解怎样将同类型的文件放到同一个文件夹。
打开“计算机”的窗口, 进入需要创建新文件夹的目录, 然后单击工具栏中的“新建文件夹”按钮。
在窗口工作区中将出现一个名为“新建文件夹”的文件夹, 且文件名呈可编辑状态。
这时可直接输入文件夹的名称, 如:“客户文件”, 然后按下“Enter”键或用鼠标单击空白区域确认, 便可完成文件夹的创建。说明:进入某个文件夹后, 使用鼠标右键单击工作区空白处, 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新建”命令, 在弹出子菜单中单击某个文件类型, 可创建对应的文件, 如单击“文本文档”命令, 可创建一个文本文档。
在当前文件夹或其他文件夹中, 选中要存放到“客户文件”文件夹中的文件或文件夹, 然后单击鼠标右键, 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剪切”命令。
双击之前创建的“客户文件”文件夹, 打开文件夹窗口, 然后使用鼠标右键单击空白处, 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粘贴”命令, 前面选择的文件便移动到了“客户文件”文件夹中了。
说明:选择文件或文件夹后, 按下“ctrl+X”组合键可以执行剪切操作。进入目标位置后, 按下“ctrl+V”的组合键可以执行粘贴操作。
5 复制文件夹操作技巧
复制是指将原有的文件或文件夹在其他地方再生成一个备份, 即原位置和新位置都存在该文件或文件夹。复制文件或文件夹的操作方法如下。
选中需要复制的文件或文件夹 (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 然后单击鼠标右键, 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复制命令。
打开要复制到的目标位置, 然后在文件夹窗口的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 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粘贴”命令, 即可将文件复制到当前的位置, 且原位置的文件仍然存在。
说明:选择文件或文件夹后, 按下“ctrl+C”组合键可以执行复制操作。此外, 在执行粘贴操作时, 若目标位置中有与被复制 (或剪切) 文件的文件名相同的文件, 则系统会弹出提示框, 提示用户选择复盖, 取消复制或改名后复制。
6 批量重命名多个文件操作技巧
如果要对自己创建的文件或文件夹重命名, 可以在该对象上单击鼠标右键, 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重命名”命令, 使文件名呈可编辑状态, 然后重新输入新名称即可。通过这样的方法, 只能对单个文件进行重命名, 如果需要对多个同类别的文件进行重命名, 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批量重新命名。
选中需要重新命名的多个文件, 使用鼠标右键单击其中一个文件, 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重命名”命令。
选中的文件中, 将有一个文件 (通常是被鼠标右键单击的文件) 的文件名处于可编辑状态。
这时可直接输入文件名, 完成输入后按下“Enter”键, 便可以“文件, 文件 (2) 、文件 (3) 、文件 (4) ……的形式对选中的文件进行批量重新命名了。
7 删除无法删除的文件的操作技巧
在管理文件和文件夹时, 对于多余的文件或文件夹, 可将其删除掉, 以释放更多的磁盘空间。删除文件的方法为使用鼠标右键单击要删掉的文件或文件夹, 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删除”命令即可。在删除某个文件或文件夹时, 有时会弹出一个错误提示的对话框, 提示用户删除文件或文件夹出错。在无法删除文件时, 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解决。如果想要删除的文件或文件夹处于打开状态, 则需要将其关闭后才能执行删除操作。文件夹中的子文件或文件夹过多, 可以先删除其中的子文件和文件夹, 然后再删除文件夹。注销或者重启动电脑, 然后再进行删除。
8 取消删除文件时出现的确认对话框的应对操作技巧
通常情况下, 在删除文件或文件夹时会弹出确认删除对话框。如果用户确认比较麻烦, 希望删除文件时不再出现这种对话框, 可以按照如下操作技巧进行设置。在系统桌面上, 使用鼠标右键单击“回收站”图标, 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属性”命令。弹出“回收站属性”对话框, 取消“展示删除确认对话框”复选框的勾选, 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参考文献
浅谈冲压技术文件管理 篇3
关键词:冲压 技术文件 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52—02
冲压工程常用技术文件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技术部门为指导现场生产而编制的工艺文件,包含:《材料消耗工艺定额明细表》、《冷冲压工艺卡片》、《检查基准书》、《特殊特性清单》、《控制计划》、《模具明细表》、《冲压件明细表》、《冷冲压工艺通用守则》等工艺文件;一类是因产品设变、技术改进等涉及到技术文件:包含《技术更改通知单》、《工装/模具更改制作通知单》、《临时技术问题处理通知单》、《零部件试装通知单》《切换通知单》等临时下发的文件。
各制造车间应设置专兼职技术文件管理员,负责文件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技术文件清单的建立及维护、文件的接收、落实、文件的转化、发放、落实的验证,以及涉及到产品设变等变更文件的管理。
1 工艺文件清单的建立及维护
车间文件管理员将现场使用的工艺文件,建立相应的文件清单,并对文件及文件清单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要确保文件清单与现场文件的一致性。
2 文件的接收、落实
文件管理员将接收到的工艺文件进行现场落实,将文件信息传递至车间主管领导、生产班组及相关辅助班组。落实完毕后,依据使用需求,将接收文件发放至使用班组,必要时文件管理员对班组长、操作者进行培训。各班组按照工艺标准执行(包含线体排布、参数设置、零件尺寸、外观质量检验、制造要求等)。
3 文件的转化、发放
相关班组长/品技组依据工艺文件,结合车间的实际生产情况,编制员工的《作业指导书》、《自互检标准》、《流程图》等,存放于生产线体,用于指导员工的生产。车间生产现场员工依据班组长编制的文件进行作业。
文件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班组长/品技员也可依据实际的生产情况对《作业指导书》、《自互检标准》、《流程图》中的内容进行完善与补充,由车间品质主管/主任确认。
工艺文件及转化文件发放时,要遵循使用班组全部覆盖的原则。如《冷冲压工艺卡片》要存放于操作者易于使用的位置,《检查基准书》要确保每个线体生产的制件均有检验标准,对于辅助人员如计划要依据《模具明细表》的排布生产线体。
4 落实的验证及处置
各班组日常生产过程中对文件执行问题反馈至文件管理员,文件管理员负责对执行问题的收集、汇总、处置,涉及标准类问题组织评审或提交《工艺状态变更申请单》,由技术人员对标准的适用性核对,必要时进行更改。
新发放文件管理周期为:自接收之日起30天,以确保文件能够有效支持现场。
对识别出因现场需求不能满足工艺要求的(如线体的转化、临时作业调整、材料代替等),由变更人/文件管理员提交《工艺状态变更申请》,对申请期限内产品或过程按照变更内容管理。
为确保现场按照工艺文件执行,要制定周期性《检查计划》,对其适用性、执行性进行检查。
5 产品设变文件管理
因顾客要求、标准法规及组织自身持续改进等方面的要求产品/过程发生变更时,管理流程如下:技术更改单的接收——变更信息的传递——文件更改——变更实施(变化点管理)——标准化。其中重点管理过程为变更实施。
5.1 技术更改单的接收
文件管理员接收技术文件,并将其信息按类别登记到《文件接收记录表》中。接收文件时,要充分掌握文件的重要信息,包括变更内容、变更时间、在制品处置等,明确其变更重点及紧急性。
5.2 变更信息的传递
文件管理员将接收到技术文件后,在24小时内落实至主管领导、生产班组、模具保全、设备保全、计划组及品质组班长/品技员/线检员,并依据情况将技术文件下发至班组,要确保变更后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性。
为避免因产品变更而造成的产品不合格或生产延误,因此要在变更阶段实施特殊的管理,即“变化点管理”。
文件管理员将变更信息登记到相关班组目视板《变化点登记表》中,将变更内容目视化,以便对变更信息掌握及进度进行确认。
信息传递过程中,要确保信息传递的全面性,必要时要传递至操作者、物流人员/保全员、计划员等,确保涉及到变更的相关人员能掌握变更信息。
5.3 文件的更改
文件管理人员依据接收的《技术文件更改通知单》对工艺文件进行更改,更改情况包含以下几种:
(1)如工艺设计变更单中的内容不涉及零部件切换或要求为立即切换的,需由文件管理员对涉及的工艺文件进行更改,现场转化文件由文件编制班组负责对文件同步更改。
(2)对涉及产品变更过渡切换的,由文件管理员负责将变更信息传递至相关人员,并登记到《变化点登记表》。待在制品(旧状态或原材料)过渡完毕后实施切换。
(3)如因材料尺寸变更,需同步更改模具的,工艺文件待材料过渡完毕后、切换前进行更改。需确保模具定位与板料尺寸切换的同步性,避免影响生产效率或造成材料浪费。
(4)更改的要求:工艺文件更改要采用划改方式,写明标记、更改内容、更改人及更改日期,不得随意更改、涂写。要确保字迹清晰、与技术更改通知单更改要求相符。
5.4 变更的实施
(1)相关班组按照变更后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实施,确保变更后的产品的稳定性。
(2)涉及产品变更、工装/模具更改的,由机加工/模具保全人员按照文件要求及更改周期实施更改。
(3)对涉及材料、模具同步变更的,由文件管理员负责将变更信息传递至相关人员,计划员负责确认物料切换进度,文件管理员负责确认,当物料过渡完毕后提前通知模保人员,对模具实施更改。品技员负责对首批件生产情况跟踪验证。
(4)变更实施完毕后第一次生产时,由品技员结合线检、班组长对首批件质量进行判定,并填写相关检验记录。
(5)首批验证合格后,由品技员负责将各班组目视板《变化点登记表》中解除情况进行填写,并将解除信息传递至文件管理员。
(6)变更后信息的传递:因冲压产品发生变更,为便于追溯及满足后序装配,要做好批次性管理。生产人员对首批生产制件验证合格后,入库时做好新旧状态标识并将信息传递至物流;物流人员要做好先入先出,确保变更的相关产品同步切换。车间技术人员负责将产品变更信息通知到顾客及售后人员,使其在第一时间能够清楚变更信息,做好夹具更改、批次装配验证。
5.5 变更的点检
为防止因技术变更造成的不良,文件管理员要周期性对文件的落实情况进行点检,点检频次原则上不少于4次,点检重点包括过渡的数量、切换时间、更改进度、产品质量、现场是否按照变更信息执行等,要确保现场执行标准文件。
5.6 标准化
变更后产品或过程需要完善相应的文件,重点为车间依据工艺文件所转换的作业指导书、流程图、检验标准等,要确保其与工艺文件的一致性,以指导现场生产。
6 文件的日常管理要求
技术文件要做好日常的管理,要选择适合的存放方式,如使用专用档案盒、文件夹,要存放于指定位置,要防潮、防雨、防止丢失;各使用文件人员要轻拿轻放,严禁随意涂改、调换,要保持文件清晰、完整。文件管理员要定期对文件的有效性进行点检。
文件的保密性:文件一律不得随意复印、转借,不得带出厂区。对文件的使用人员要做好保密知识宣贯。
煤矿技术管理规定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矿井生产技术管理基础工作,实现矿井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企业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集团公司、矿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矿井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矿井技术管理各项工作,在本矿范围内从事井上、井下生产、建设的相关单位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各单位要认真抓好技术工作,维护技术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增强技术管理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为开展技术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第四条
技术工作必须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及煤炭行业技术规范,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和规定开展工作,坚持技术原则。
第五条
技术工作必须坚持安全生产技术经济一体化原则,技术要算账。
第二章 技术管理体系
第六条
健全安全技术管理体系。矿井建立健全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各专业副总工程师负责分管范围内的技术工作,并行使其相应管理职权,对总工程师负责;各职能部门负责分管范围内的技术工作,并行使其相应管理职权;生产单位必须配备技术负责人专职技术管理工作。
第七条
明确安全技术管理责任。矿长是矿井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领导和支持总工程师行使安全技术决策、指挥等职权;总工程师全面负责煤矿技术管理工作,行使技术决策权和指挥权,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及时排查治理煤矿重大事故隐患;副总工程师在总工程师领导下对分管业务范围的安全技术工作负责。落实各部门的安全技术职责,建立健全部门安全技术业务保安责任制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职能部门和生产区(队)技术负责人在总工程师领导下对分管范围内的技术管理工作负责,组织落实有关技术措施和规范,并根据现场安全生产条件的变化,及时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措施,保证作业规程和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第八条
强化安全技术管理决策机制。总工程师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总结和布臵矿井技术管理工作,研究确定矿井开拓巷道布臵,抽、掘、采部署,生产系统调整,技术措施制定,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推广应用,安全技术措施费用提取使用方案等技术问题。
(六)坚持规程措施会审制度。各专业副总工程师必须定期(每周二和周四)亲自主持审批规程措施,其中作业规程、贯通措施、排放瓦斯、过特殊地段、拨门、收作(封闭)等重要措施由总工程师审批签发。各职能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要按照专业分工、责任范围,严把技术关,落实各自的安全技术责任。
(七)坚持总工程师月度审阅规程措施制度。每月总工程师至少要审阅一份规程措施,副总工程师每月至少要审阅四份规程措施,并都要有记录。
(八)坚持“一工程一措施”制度。严禁无措施施工,规程措施必须在现场得到严格落实。
第九条 完善安全技术管理制度。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等要求,结合矿井实际,建立完善安全技术管理制度:
(一)矿井发展规划、中长期发展规划、生产作业计划等的编制、审查和决策。
(二)矿井灾害预防处理与应急救援计划的制定和审批管理;专项工程和专业系统等的设计、审批和备案。
(三)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和专项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审批、检查。
(四)矿井“一通三防”等各专业的技术管理。
(五)各专业技术管理事故的追查分析、责任追究。
(六)各种资料存档、保管、借阅、保密、登记及销毁
岩巷综掘快速施工;要坚持装备选型“先进、适用、集成、经济”的原则,科学选型,力争做到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大力推广动态无功补偿等节能降耗技术。
第十三条
矿井设计应选择适用的技术与装备,坚持技术与经济统一的原则,搞好采、掘、机、运、通综合配套。
(一)应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的新工艺、新装备。设备选型应坚持高强度、大功率、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环节配套的原则。
(二)煤巷、半煤巷掘进设计,应坚持掘进机械化与采煤机械化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机械化作业线。
(三)矿井运输设计应采用连续化运输方式。矿井的大巷运输应优先采用胶带运输机。对采区、大巷运输生产系统的设计,尽量实现自动化集中控制,配备先进可靠的安全保护装臵。
(四)采区的大型固定设备应选用高效、节能、运行安全可靠、监测监控程度高的新装备。
第十四条
采区设计的编制、会审及报批程序。
(一)采区设计由矿总工程师负责组织编制审批后再报集团公司审批。编制采区设计方案,必须具备下列文件:
1、矿总工程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
2、经集团公司审批的采区地质说明书。
3、矿井设计文件,包括矿井设计、矿井改扩建设计、水平设计或区域设计。
科室参加审查,确定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最佳方案。
(二)在选定的采区方案设计的基础上,生产技术科负责进一步做好采区巷道布臵设计,并由总工程师组织,副总工程师及有关业务科室参加审查确认。巷道布臵应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采区的几何尺寸、位臵、边界、煤柱、采区储量、邻近采区的开采情况。
2、确定采区生产能力,采、掘工作面个数,采区服务年限,工程量(岩、半煤、煤)及投产期。
3、确定采煤方法、顶板管理方法、巷道布臵方式、采掘机械、运输设备、开采程序等。
4、确定采和掘的通风及生产系统。
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6、防治重大灾害的安全技术组织措施。
7、附采区设计方案图(巷道布臵)。
(三)在审查确认的采区方案设计的巷道布臵基础上,进行其它专业设计。
1、地测科负责防治水设计,采区储量、煤柱损失、采区回采率的计算;采区采动后对矿井或地面影响的预测和采取的相应措施,并提供井上、下对照图。
2、通风科负责采区通风设计(采区所需风量及通风系统设计)、瓦斯抽采设计、防突设计、防火设计、防尘设计、首次开采煤层的工作面设计经矿总工程师组织会审后报集团公司再审,一般条件开采的工作面经矿总工程师组织会审后报集团公司备案。工作面设计必须在煤巷施工前一个月设计、审批完毕。
第十九条
施工图必须符合采区设计、工作面设计及相关标准、规范等规定,由矿总工程师批准。执行中如遇地质变化等原因,需要改变原方案设计时,施工单位或职能部门必须事先写出设计变更,经矿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维简、技改工程的设计变更,由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按管理权限及程序及时报批。
第二十条
开工前应对设计图纸进行交底、会审、贯彻并做好记录。
第二十一条
建立图纸收、发、送登记制度和图纸归档制度,以备查阅。
第四章 现场技术管理
第二十二条
采、掘工作面投产、开工前必须有批准的作业规程(含安全措施)。重要工程,如大硐室开凿、巷道维修、大型设备安装、拨门、贯通、过特殊地段等都必须有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第二十三条
违反采、掘作业规程施工必须追究区(队)相关人员的责任。有煤和瓦斯突出、自然发火、水害
0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期间支架的初撑力。
3、工作面初采期间,生产单位技术人员要及时掌握工作面的回采进度和老塘直接顶的垮落情况,观测、采集压力表的数据及老塘顶板跨落情况,并把采集的数据、现场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汇报生产技术科,由生产技术科对数据及时进行处理,根据支架初撑力情况的分析来判断初次来压步距,用于指导现场生产。
4、初次放顶结束后,生产技术科必须及时编写初次来压鉴定报告(包括初次放顶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初次来压步距、开始回采时间和初次来压结束时间、工作面支架初撑力、每天的回采进度、数据图形分析资料等)。
5、生产技术科技术人员根据现场跟班观测的情况和初次来压鉴定报告,分析工作面的初次来压情况和初次来压步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不足,并把收集整理的资料存档,作为今后相邻工作面支架选型、掌握初次来压步距的参考依据。
(二)工作面周期来压的矿压观测。
1、工作面正常回采期间,生产单位技术人员必须每天掌握工作面的回采进度,每隔三天采集一次压力表的数据,并把采集的数据及时报送生产技术科。
2、生产技术科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及时把采集的数据输入电脑,并将处理的数据图形打印出来,根据支架初撑力情况分析计算周期来压步距,并把采集数据处理的结果和分析计算的周期来压步距汇报给采煤矿长、采煤副总工程师和
2步提高对地质异常带的控制能力。业务职能部门发现施工现场不符合技术要求的,有权责令整改。
(三)生产单位管理人员把握好工作面的采向,确保链板机处于合适位臵,防止链板机上窜下滑。
(四)生产单位管理人员要把握好支架状态,及时调整支架,防止出现歪架、倒架、咬架现象。
(五)回采层位、采高必须严格按《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和补充措施执行。严禁采错层位,严禁无计划丢顶(底)煤回采。
(六)生产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认真填写回采工作面动态情况一览表,将工作面情况(包括跟顶底板情况、有无断层异常带、上下出口压力、链板机状态、支架状况、工作面采向、回采层位等)和上、下口的准确位臵测量好,以书面形式报生产技术科,以便掌握工作面的生产情况。
第二十八条 其它管理规定
(一)综采面上、下端头超前支护(工作面煤壁向外20米范围内)单体液压支柱的初撑力必须≥6.4Mpa。生产单位技术人员每天必须对单体液压支柱压力进行人工抽查。上、下端头超前支护单体液压支柱每次抽查数量各不少于10根,且测点分布大致均匀。
(二)采煤工作面必须备有单体液压支柱测压仪。
(三)上、下出口20米范围内必须加强支护(工作面煤壁向外20米范围内)。上、下风巷断面面积≥6平方米(此
4巷道掘进遇到地质构造或突水等情况,地测人员应立即深入现场,根据观测和调查资料及时编制有关图件,提出分析处理意见,并向矿总工程师汇报,经总工程师审核后,书面发至相关副总工程师、安全生产技术职能部门和施工单位。
第三十二条
受水害威胁的区域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查清水文地质情况后,提出防范措施,经矿总工程师审查批准后,组织实施。在确认无透水危险时,方可掘进或回采。
第三十三条
对于受煤与瓦斯突出威胁的区域,地测科必须配合防突部门编制矿井瓦斯地质图。图中应标明采掘进度、被保护范围、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突出点位臵、突出强度、瓦斯基本参数等地质资料,作为突出危险性区域预测和制定防突措施的依据。
第三十四条
各职能部门和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现场,监督、检查规程措施在现场的落实情况,对于未按要求施工的,要根据情况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同时要注意观察巷道矿压显现和支护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将情况上报给上级领导,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矿压观测相关规定如下:
(一)锚固力监测。对采用锚索网支护形式,锚固方式为加长锚固的巷道,顶部锚固力不得小于120KN,帮部锚固力不得小于90KN,顶帮部锚杆的预紧力矩不得小于180N〃m,锚索预紧力不得小于200KN,锚索预紧力矩不得小于30MPa,对锚杆的锚固力检测工作由施工单位自查,安监处会同生产
6离层有明显增长,可每周观测一次。
(2)巷道表面位移监测及锚杆、锚索载荷监测:自安装之日起起,前半个月每3天观测一次,半个月后每周观测一次,两个月后每月观测一次,直至工作面回采结束。
(3)矿压观测人员对监测数据要及时分析处理,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向分管领导和总工程师汇报,由总工程师主持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和对策,并组织落实。
(七)施工单位必须落实专人监护巷道支护状况,发现断锚、断索、退索、围岩异常等现象,必须及时采取加强措施,并汇报矿调度室、生产技术科以及有关领导。
(八)当地质条件变化时,基层单位要及时汇报,采取相应措施,并主动修改支护参数或改变支护形式(只能加强,不能减弱),修改支护参数或改变支护形式必须要有经总工程师审批后的措施。
第三十五条
巷道拨门及贯通处的支护形式、支护参数、施工操作程序等,必须在作业规程、措施中详细说明,并附支护图。
第三十六条
巷道拨门及贯通之前要对周围薄弱地点进行加固,加固方式要在安全技术措施中明确规定。
第三十七条
巷道贯通、预透实行通知单制度,两个相向掘进的炮掘工作面相距20米或煤巷综合机械化掘进相距60米之前,由地测部门向安全、生产、技术、通风部门及施工单位下达贯通、预透通知单,同时,必须停止一个工作面,实行工作面单向施工;交叉对贯的两个掘进工作面,具体停头距离由矿总工程师根据现场情况具体确定。在此之前,测量部门必须下达通知单,并报告分管矿长和总工程师。
第三十八条
重要工程贯通之前,地测部门要校核导线,长距离贯通的巷道,还要进行闭合测量,以确保贯通精度。
第三十九条
各种形式的交岔点施工之前,都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报批,措施中应明确支护的形式、参数以及施工的操作程序,并附局部放大图,以确保交岔点施工、支护安全可靠,便于使用。
第四十条
施工单位要确切掌握巷道各特征点。要求现场标定及时、准确,把关到位,并根据需要及时编制补充措施。架棚巷道拐弯时,应提前在现场悬挂拐点局部放大图,水平拐弯巷道附平面放大图,起伏巷道还应该附剖面放大图。综掘机在水平拐弯角度小于100度时,还应附综掘机拐弯放大图。
第四十一条
掘进巷道的班评估要如实填写完整,由各区(队)保存、待查;地测科每月3号之前将上月各掘进头的月底点报和小硐室统计表填好,报送生产技术科及有关矿领导。在每一项工程竣工后两周内,做好工程竣工图,连同矿压观测数据资料及分析一并报送生技科和分管副总工程师。
9通风机和备用局部通风机均不得自行启动,必须人工开启局部通风机。
第四十八条
所有使用局部通风机的掘进工作面必须设臵专职局扇司机,并现场交接班;局扇配电点设臵专职电工。在所有局扇安设地点设臵直通调度电话。
第四十九条
煤巷掘进工作面回风流瓦斯浓度大于0.5%时,通风区要根据矿井实际供风能力,请示总工程师采取增风或抽采等措施。
第五十条
巷道风速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煤工作面以风定产。井下每组主要风门不得少于2道,且须安装风门状态传感器,并有闭锁装臵,须设反向风门,且能自动关闭,第五十一条
严格排放瓦斯管理。当停风区中瓦斯浓度超过1.0%,最高瓦斯浓度不超过3.0%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控制风流排放瓦斯;当停风区内瓦斯浓度超过3%时,必须编制排放瓦斯安全措施,由矿总工程师批准。
第五十二条
严格封闭墙检查管理。所有封闭墙必须安设U型压差计,正常观测数据,分析采空区进出风状况。通风系统调整前后,必须对影响区域内封闭墙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封闭墙损坏、瓦斯外溢时,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第五十三条
钻孔施工有喷孔预兆地点必须使用防喷装臵,并编制防止打钻喷孔造成瓦斯超限的专项措施,并涵盖防止打钻喷孔伤人的内容。
1距突出煤层法距20米以外。
第六十四条
顶(底)板巷道距突出煤层法距小于20米的,施工单位必须根据地测科提供的资料编制防止误揭(穿)突出煤层安全技术措施;法距大于等于15米小于20米的,每80米前探一次;法距大于等于10米小于15米的,每50米前探一次;法距大于等于7米小于10米的,必须执行边探边掘措施;法距小于7米的,必须采取针对性防突措施。
第六十五条
对掘进巷道前方预测的地质构造,应根据其预测的影响程度,采取针对性前探措施。所有前探钻孔应能控制突出煤层层位及构造。前探钻孔施工由地测人员现场指导。
第六十六条
采掘工作面设计应避免造成应力集中。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要避开本煤层或邻近煤层采掘工作面的应力集中区,不得在应力集中区和地质构造复杂区贯通。在同一突出煤层的同一区段内,相向掘进的工作面间距不得小于60米,并且在相距60米以前实施钻孔一次打透,只允许向一个方向掘进。
第六十七条
认真落实过断层和瓦斯异常带的“五位一体”和“四人联锁”综合防治管理措施。
第六十八条
无突出危险区域及措施或作业规程中规定施工防突前探钻孔的掘进工作面,必须先施工防突前探钻孔,钻孔数量不少于2个,深度不小于60米,且前探钻孔
3行分析,发现异常,立即采取针对性措施。
第七十五条
加强瓦斯基础资料收集工作。各采区未采块段在进行采掘活动前,瓦斯压力、煤层透气性系数、钻孔抽采半径等相关参数测定情况必须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第七十六条
按季度修编瓦斯地质图(包括电子版)上报集团公司。井巷揭煤工作面、突出危险煤层采掘工作面,必须编制防突预测图(电子版),按月上报集团公司。
第七十七条
防突仪器必须调校。正常使用的防突仪器,必须每十天校验一次,且下井前必须进行完好性检查。长期存放的防突仪器,下井使用前必须进行校验。
第七十八条
采掘工作面放炮严格执行“一炮三检”、“一炮三泥”、“人牌网三警戒”、“三人联锁”、“底眼装药敷设彩带”等放炮制度。
第七十九条
每次放炮前,放炮员必须向矿调度汇报,汇报炮眼布臵、装药及瓦斯情况,经同意后,方可放炮。
第八十条
严格执行《矿井下爆破管理规定》,牢固树立“落炮就是事故”的理念。推广使用铜脚线雷管。发生落炮事故,现场班队长、放炮员、测气员、安监员要及时向调度室汇报,并按规定程序处理。
第八十一条
确保矿井监控系统稳定可靠,甲烷传感器除按《煤矿安全规程》及《煤矿安全监控管理规范》规定设臵外,还必须在以下场所增设传感器。
(一)施工防突钻孔时,须在钻机下风侧5~10米处安
5煤柱内,抽采支管、地面钻井抽采管路、抽采巷道及抽采钻孔等地点,必须设点检查CO,检查次数符合规定。凡出现一氧化碳或其它自然发火预兆的工作面,必须制定专门措施进行处理。
第八十八条
有自然发火隐患的采煤工作面,初采、正常回采、回采月退尺小于40米的、收作期间,必须分别编制专项防火安全技术措施。
第八十九条
沿空掘进净煤柱小于7m或掘进过断层、破碎带,巷道必须进行喷、注浆堵漏。煤巷及高冒可能导致顶板煤层发生自燃的岩巷,必须采取措施防止高冒。发生高冒后,施工单位要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及时将冒落空间用不燃性材料充填严实,并严格按措施规定进行喷、注浆处理。石门揭煤工作面过煤段及其前后30m范围,必须采取防冒顶措施,并及时喷注浆。
第九十条
综采(掘)机必须有符合要求的喷雾装臵;综采工作面必须装备移架喷雾。
第九十一条
除《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外,其它具备注水条件的回采工作面,必须采取煤层注水措施,并对防尘效果进行考察。
第九十二条
采煤机应设臵内外喷雾装臵、综掘机应设臵外喷雾装臵、岩巷综掘进应加设除尘风机等降尘设施;皮带机转载点应安装使用自动喷雾。积极推广使用综掘机高效泡沫降尘技术。
7险性,并制定相应的防突措施。
第九十八条
石门揭穿突出煤层前探钻孔及突出煤层顶(底)板巷层位控制钻孔,必须取芯或测斜,以准确控制层位。钻孔(单孔)施工结束后,24小时内必须提交正式钻探资料,包括测斜资料。
第九十九条
地测科于每月月底前,将地质平剖面图填绘齐全后提供给通风科,通风科根据防突预测图的要求进行编制,并及时上报。
第一百条
过地质构造异常带时,施工单位必须及时编制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加强顶板管理,防止大面积片帮、冒顶引起瓦斯超限事故。
第一百零一条
突出煤层掘进遇到隐伏断层或煤层发生异常变化时,施工单位要立即停头,并向调度室汇报,调度室要及时通知地测科相关人员,进行现场鉴定。地测科及时下达点报,相关单位制定针对性措施,确保过地质构造期间的安全。
第一百零二条
地测科负责提供地质基础资料,编制地质钻孔设计;通风科负责编制防突钻孔设计;钻孔施工单位要严格按设计参数施工,并认真记录;测气员、安监员负责对钻孔施工质量进行监督、验收;通风科负责对钻孔资料进行分析;地测科负责对地质异常进行分析,对钻孔进行反演。
第一百零三条
中腰线管理的部门职责
(一)生产技术科负责采掘工作面巷道的设计、图纸会
9测量以变更后的图纸为准,进行中腰线标定。
(三)测量每次放线后,应及时计算、填图。采掘工作面接近各种采矿安全技术边界、巷道拨门、拐弯、变坡、过巷等应及时编制测量联系书,经相关矿领导签字后,发放至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作为指导施工的依据。
(四)使用激光指向仪的巷道,每掘进70~100米,无激光指向仪的巷道每掘进30~40米,压力大、变形快的特殊巷道只要发现测点有异常,地测科应对中、腰线进行一次检查校正。
(五)发现巷道出现偏差后,应实测偏差范围、偏差量,经分管副总工程师组织相关部门拿出会审意见及纠偏办法,地测科及时调整、挂线。
(六)若掘进巷道需要停头封闭的,施工单位必须提前通知地测科进行实测并填绘图纸。
第一百零六条 现场管理
(一)施工单位的行政正职是中、腰线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技术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必须要求施工人员按设计图、掘进作业规程及测量所下达的联系单要求施工。
(二)跟煤层掘进的巷道,必须严格按设计及措施规定的层位施工,跟煤层顶、底板施工,不得随意破顶、破底。因现场地质构造等影响,必须破顶、破底施工的,必须编制专门的措施方可施工。
(三)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中腰线施工,必须及时将中
1第一百零七条
验收检查
(一)由安监处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掘进巷道质量标准化检查验收,应以测量中腰线为基础,使用激光指向仪的巷道,激光指向仪应通电,否则,不予验收。中、腰线偏差超过允许范围的巷道,视为不合格品。
(二)中、腰线发生偏差但经过整改的巷道,质量标准化验收降一等级;中腰线偏差给整改带来安全威胁的,视为不合格品。
第一百零八条
受水害威胁的区域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掘)”的原则。
第一百零九条
安检处负责组织每月不少于一次的防治水专项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第一百一十条
地测科要建立健全水害隐患分析及排查制度,对查出的隐患要及时提出防治措施,报矿总工程师批准后,由矿安监部门监督实施。
第一百一十一条
采、掘工作面排水系统,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排水能力满足设计要求。
第一百一十二条
巷道贯通或透硐前,被透巷道或老硐内有积水的,施工单位必须提前排尽,否则,不允许贯通。
第一百一十三条
地测科负责编制探放水设计,经矿总工程师组织相关单位会审后,交钻孔施工单位。
第一百一十四条
探放水由钻孔施工单位负责探放水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经矿总工程师组织相关单位会审后实
3所施工的巷道及各类小硐室填绘专用图表。图表上必须注明各类小硐室在巷道的位臵(与测点的关系)、规格及支护方式。
第一百二十条
安监处每月验收时,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对各类小硐室进行验收。对于不按照设计施工,随意开掘的小硐室,不予验收。
第一百二十一条
施工单位(包括采煤区队)对不再使用的小硐室(主要指工作面上下顺槽掘进时用的小硐室),必须及时予以充填,并经安监处牵头,生产技术科、通风科等相关部门验收。验收后,将验收后的资料提供给地测科,包括充填材料、充填方式等。
第一百二十二条
每个工作面贯通后(或单项工程完工后),由施工单位绘制竣工图,竣工图上须注明各类小硐室位臵、规格、处理方式,以及高冒带位臵、范围,报送地测科、生产技术科,由分管副总工程师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收。
第一百二十三条
地测科加强各类小硐室管理,确保小硐室及时准确上图、无遗漏。采掘头面接近小硐室前及时预测预报,施工单位编制专项措施,确保安全施工。
第一百二十四条
地测科提交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时,必须附有邻近巷道地测资料。生产技术科在设计时,必须考虑与相邻巷道的位臵关系。
第一百二十五条
地测科负责准备好采掘工作面图
5接手续。对保护不齐全影响安全用电以及质量标准化不合格的供电系统,不予验收,严禁供电,且对机电负责人罚款。
第一百三十条
供电队负责矿井10kV高压供电系统继电保护的继保方案的编制和实施整定工作。继保方案必须由机电副总工程师审批后方可实施。井下10kV以下供电线路的整定计算由机电办负责,由设备包机电工整定;开关的保护整定值必须做到计算值、标识值、实际值三相符,实际值小于计算值为不完好设备,实际值大于计算值的按失保论处。
第一百三十一条
对供电线路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供电图板,保证与实际供电线路一致,矿井10kV高压供电系统图及地面供电系统图由供电队负责,井下10kV以下供电线路图纸由机电办负责。
第一百三十二条
各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规程及检修计划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逐台检修,并认真做好记录。其中移动变电站、“三专”线路的电缆、开关、局扇每月进行一次强制性检修。
第一百三十三条
井下供电系统三大保护装臵、风电瓦斯闭锁装臵、皮带机保护装臵、煤电钻综合保护装臵、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装臵、电动机综合保护装臵等齐全完整、灵敏可靠,保护接地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第一百三十四条
掘进工作面实行“三专两闭锁”供电,“双突”区域煤巷及半煤岩巷主备局扇电源实行“双三
7上)设备必须上井维修。
第一百三十八条
采区电气设备使用3300V及以上供电时,必须制定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报矿机电副总工程师批准。井下工作面使用3300v供电系统前,必须对有关使用、维护、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井下3300v供电系统维护,操作人员必须配有合格的验电装臵,在操作主回路时应执行高压设备操作程序;井下3300v供电系统必须执行月度强制性检修,检修、挪移时必须在前级开关停电后方可进行;3300V电缆吊挂整齐,每班设专人检查工作面电缆,避免挤伤、压伤。若有挤伤破损现象,必须立即处理或更换,严禁带伤继续使用。
第一百三十九条
停电申请单为一式六份,内容包含停电原因、停电地点及开关名称编号、影响范围(影响局扇时注明台数)、停电起止时间、供电系统简图、安全措施、申请单位及施工负责人等。
第一百四十条
防爆合格证要填写电器编号、使用地点、贴证日期及有关防爆性能参数,防爆检验专职人员签字认可,并加盖防爆检验专用章。
第一百四十一条
检修后出厂的防爆电气设备和小型电器要有检验记录。
第一百四十二条
井下使用的移动式防爆电气设备每半年进行一次检验,固定式防爆电气设备每年进行一次检验。
第一百四十三条
电缆应有编号(型号、规格及长度),9设计寿命,有计划地安排维修,每天的检修时间不得少于4小时,其安全保护严格按规程要求试验,并留存记录备查。
第一百五十一条
每天检查一次提升机主绳、悬挂装臵、滚轮罐耳和角罐耳;每天对井筒管道、井筒设施进行检查;每周至少检查一次尾绳。
第一百五十二条
主、副井提升机主绳的使用期限为2年,尾绳的使用期限为4年。延期使用必须有专项措施,延期时限不得超过1年。
第一百五十三条
每月至少进行2次井筒装备全面检查。
第一百五十四条
每周试验一次井上、下安全门、摇台、推车机、信号等的闭锁功能。
第一百五十五条
每周测量一次盘形闸间隙;每半年检查一次提升机主轴承、滚动轴承,每年更换一次油脂,异常情况时要酌情处理;滑动轴承每季度测压间隙一次;每年打开检查一次蛇形弹簧联轴器;每2年打开检查一次提升机齿轮联轴器。
第一百五十六条
每年清洗一次提升机液压站、润滑站的阀组、油管,每年清洗一次盘形制动闸。
第一百五十七条
主运皮带每班试验一次堆煤、跑偏保护,每日试验一次打滑、温度、烟雾保护,每月试验一次洒水、撕带保护。
第一百五十八条
机电副总工程师负责按期编制
(四)在曲线段内应设臵轨距拉杆。
(五)轨枕的规格及质量应符合标准要求,间距偏差不得超过50毫米,道碴的粒度及铺设厚度符合标准要求。轨枕下应捣实,对道床应定时清理,无杂物、无浮煤、无积水。
(六)同一线路必须使用同一型号钢轨,道岔的钢轨型号不得低于线路的钢轨型号。
第一百六十五条
斜巷上、下车场及中间通道口必须使用声光行车报警装臵,有“行人不行车、行车不行人”的醒目标志。
第一百六十六条
斜巷内使用串车提升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倾斜井巷内安设能够将运行中断绳、脱钩的车辆阻止住的跑车防护装臵。
(二)在各车场安设能够防止带绳车辆误入非运行车场或区段的阻车器。
(三)在上部平车场入口安设能够控制车辆进入摘挂钩地点的阻车器。
第一百六十七条
在上部平车场接近变坡点处,安设能够阻止未连挂车辆滑入斜巷的阻车器。
第一百六十八条
倾斜井巷使用绞车提升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托绳轮(辊)按设计要求设臵,并保持转动灵活。
(二)串车提升的各车场设有信号硐室及躲避硐室。
3全系数、绞车功率,相关单位参加措施的会审,绞车安装后按运输管理固定验收,符合要求方可使用。
第一百六十九条
电机车司机在开车前必须发出开车信号。机车运行中,严禁将头或身体探出车外,司机离开座位时,必须切断电动机电源。将控制手把取下,扳紧车闸,但不得关闭车灯。
第一百七十条
必须定期检修机车和矿车,认真填写检修记录。机车的闸、灯、警铃(喇叭)、连接装臵和撒砂装臵,任何一项不正常或防爆部分失去防爆性能,不得使用该机车。
第一百七十一条
电机车运输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列车或单独机车都必须前有照明,后有红灯。
(二)正常运行时,机车必须在列车前端。
(三)同一区段轨道上不得行驶非机动车辆。如需要行驶时,必须经井下运输调度站同意。
(四)列车通过的风门,必须设有列车通过时能够发出在风门两侧都能接收到的声光信号装臵。
(五)巷道内应装设路标和警标,机车行近巷道口,硐室口、弯道、道岔、坡度较大或噪声大等地段,以及前面有车辆或视线有障碍时,必须降低速度,并发出警号。
第一百七十二条
人力推车时,1次只准推1辆车,严禁在矿车两侧推车,严禁放飞车。推车时必须时刻注意前方,在开始推车、停车、掉道,发现前方有人或有障碍物,从坡
5告归档。
第一百八十条
电气试验要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和《电气试验规程》,试验后要认真填写试验报表,并存档。
第一百八十一条
机电口各单位定期向机电办提供本单位的各种技术资料和图纸列表。
第一百八十二条
所有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禁无证上岗或持无效证件上岗。
第一百八十三条
各基层单位每年必须制定业务技术培训计划,成立以单位负责人为组长,单位技术负责人为副组长,技术骨干为师资的业务技术培训队伍,报机电办备案,使本单位业务技术培训制度化、经常化。培训资料必须整理、保存,确保培训资料完整、齐全。
第一百八十四条
各单位要对培训人员进行动态管理,排查无证人员,到期的要及时复审或换证,工种变更的人要及时换证。
第十章 技术管理
第一百八十五条
规程措施的编制
(一)编制规程措施前,由分管副总或职能科室负责人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勘察现场,集体讨论,要吸取在实践中好的做法,对现场做不到的不能在规程措施中作出要求,保证规程措施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六)采煤、掘进工作面,根据地质联系书,编制有针对性的过断层专项安全技术措施,经分管副总工程师组织会审后实施。
(七)设计以及需报上级的特殊专项措施由总工程师(或总工程师授权副总工程师)组织会审。
第一百八十七条
规程措施的贯彻落实。
(一)措施审批后,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必须及时发放到相关单位,不及时发放造成施工影响的将对发放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二)规程措施贯彻由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负责,必须贯彻到每一位管理和施工人员,并签字留名,被贯彻人员要经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作业。
(三)各单位负责人是规程措施现场落实的第一责任人,各跟班队长、班长是规程措施在现场落实的主要责任者。
(四)各职能科室人员对业务范围内的规程措施在现场的落实负监管责任。
第一百八十八条
规程措施的评比
每季度由总工程师牵头对采、掘、开、修、机电运输、一通三防等专业各点评1份规程或措施,对好的予以表扬,差的予以处罚。
第一百八十九条
科技创新体制
技术协议管理规定 篇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技术协议管理工作,规范技术协议签订范围、签订分工、内容及分发等相关工作,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石化分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对外签订的技术协议。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技术协议”,是指作为商务合同附件,与商务合同相对人约定商务合同技术条款的协议。
第二章技术协议签订范围
第四条 需要签订技术协议的物资范围为:采用专有技术、专利技术、新技术的物资;具有一定技术特性,需要进行技术谈判、技术澄清方可全面准确地完成技术性能描述的重要物资;对产品质量、工程质量、装置长周期运行以及安全环保有明显影响的物资;技术程度比较复杂、制造难度大、材料特殊、使用条件要求高(高温、高压、腐蚀性环境、防爆区)的物资,以及公司有特殊要求的物资。主要包括:
(一)电气类:高压柜、低压柜、变频器、变压器、直流电源、不间断电源、电力保护监控系统、110KW以上的电机、特种电缆及其他非标电气设备等;
(二)仪表类:DCS控制系统、PLC及其它非标准仪表件、分析仪器仪表、控制阀及计量仪表等;
(三)动静设备类:压缩机、发电机组、锅炉、物料泵、离心机、过滤机、挤压机、搅拌机、干燥机、包装机、换热器及具有独立控制功能的成套设备,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或没有设计、选型和使用经验的材料、设备及非标准系列的设备等;
(四)工业管线、阀门及管件类:有毒、易燃易爆并高温、高压和临氢介质的管线、阀门及管件;有毒、易燃易爆介质及DN≥300MM的管线、阀门及管件等;1
(五)备品配件类:有特殊要求的塔类、炉类等炼化专用设备配件、密封类配件及试制、试用、改造的重要生产备件等;
(六)材料类:特种钢材、特种防腐防火涂料及水质药剂等;
(七)化工类:新用、试用、更换三剂等化工原辅材料等;
(八)安全防护用品类:特殊消防器材、劳动防护用品及气防用具等;
(九)信息及通信设备类:服务器、网络设备及通信设备等;
(十)其它类:其它有特殊使用要求的物资。
第五条 需要签订技术协议的服务范围:设备调试、设备修理、复杂软件、技术服务及技术要求高的剂类装卸等。
第三章技术交流、谈判与技术协议签订
第六条 签订技术协议的承包商和供应商应当由项目管理部门、专业管理部门、商务合同承办部门、使用单位和维修维护单位共同确定。对入围承包商或供应商的技术要求应当一致。
与供应商签订技术协议的,物资采购部负责优先推荐中石油网内供应商,并将供应商的联系方式提供给技术协议组织签订部门。
具有特殊工艺要求及专利保护要求的设备可以优先考虑设计院的推荐意见。
第七条 项目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技术协议签订的各项工作。项目管理部门应当按专业分工委托相关专业管理部门与项目入围承包商和供应商进行技术交流与谈判、签订技术协议。
第八条 符合招标条件的应当至少与三家承包商或供应商签订技术协议。
第九条 专业管理部门按照如下分工组织技术交流与谈判、签订技术协议:
(一)机动设备处负责组织设备修理、设备改造、设备调试等技术服务及设备类物资的技术交流与谈判、签订技术协议(其他专业管理部门组织签订技术协议的物资除
外)。
(二)科技与规划发展处负责组织化工辅助材料、“三剂”物资、工艺技术服务和装卸技术要求高、新装置装卸剂的技术交流与谈判、签订技术协议。
(三)质量安全环保处负责组织质检、环保化验仪器、化验配件和药剂及相应在线仪器、安全检测、劳保、消防、气防类物资和非金属类废旧物资处置技术谈判、签订技术协议。
(四)生产运行处负责组织节能节水类技术咨询和装置生产运行、开停工过程中的装卸剂技术交流与谈判、签订技术协议。
(五)信息管理部负责组织服务器、网络设备、通信设备及与复杂软件的交流与技术谈判、签订技术协议。
第十条 公司参与技术交流与谈判的单位包括:项目管理部门、专业管理部门、商务合同承办单位、使用单位及维修维护单位。涉及成套、大型、技术难度大、新技术设备的,还应当要求其他相关管理部门和主管领导参加。
第十一条 专业管理部门对技术协议的专业技术内容负责,参与技术交流与谈判的项目管理部门代表、专业管理部门代表、使用单位代表、维修维护单位代表应当对技术协议的相关条款进行确认,并在技术协议上签字。
第十二条 签订技术协议需各方授权代表签字并逐页小签(签姓),各方小签的位置为技术协议文本页脚空白处左右相对的位置。
技术协议组织签订部门的公司主管领导或其授权的人员代表公司签订技术协议。第十三条 原则上一份技术协议对应签订一份商务合同;如果标的物技术指标相同、年度内与同一相对人签订多个同一标的物商务合同的,可签订年度技术协议,并约定技术协议的有效期限。超过技术协议有效期限后签订商务合同的,应当重新签订技术协议。
第四章技术协议内容
第十四条 商务合同中的技术条款应当与技术协议协调一致。商务合同中的技术条款与技术协议不一致的,以技术协议内容为准。
第十五条 技术协议为商务合同附件的,应当在技术协议文本中约定技术协议为商务合同附件,与商务合同同时生效;在商务合同文本中应当约定技术协议为商务合同附件。
第十六条 技术协议应当具备以下主要条款:
(一)签订主体。一般为双方,一方为公司,另一方为供应商或承包商。与公司签订技术协议的供应商或承包商应当与商务合同相对人一致。
需要设计单位确认相关设计指标的,将设计单位作为技术协议第三方。
(二)生效条件。一般约定“本技术协议作为商务合同附件,经各方签字后与商务合同同时生效。”
(三)项目概况。包括所属项目、应用部位、现场条件、拟达到的总体效果等。
(四)供货范围(物资类)。包括物资名称、数量、单位、规格型号、制造周期、包装要求及随机资料、备品备件、开车备件、特殊工具等。
(五)设备修理方案(设备修理类)。包括设备名称、应用部位、位号编号、铭牌参数、生产厂家、损坏状况、修理内容、修理方案、使用的材料等。
(六)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
(七)技术参数、性能指标。技术要求应当完整、准确、可行,包括:工艺参数、产品性能参数、主要零部件及外购件材质和原产地、设备数据表、电气及仪表控制系统相关数据、外型尺寸、预期性能曲线等能满足或达到预期效果的相关数据。
(八)验收标准、检验方法、监造要求等。
(九)质量保证。包括质量保证期,出现质量问题的解决措施、质量责任承担等。
(十)技术服务及培训。包括乙方现场技术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培训要求等,约
定安装调试详细责任及分工。
(十一)文件资料。包括我公司提供给乙方的参数及制造图纸和乙方应当返给我公司的用于下一步设计的相关技术条件等;乙方随机交货的资料,包括使用说明书、合格证、装箱单、检验报告及相关的技术图纸、资料等。相关资料传递必须明确资料名称、份数、交付时间、负责接收的项目主管部门人员以及联系方式。
(十二)其他。包括工况条件、气候条件、相关工作分工等。
第五章中间资料确认
第十七条 项目管理部门或专业管理部门负责协调供应商及时提供工程设计所需的设备数据、工艺要求等中间资料,并组织中间资料审核、对接,物资采购部予以协助。
第十八条 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与设计单位、供应商对接,形成会议纪要。会议纪要由物资采购部或项目管理部门存档。
第六章技术协议分发
第十九条 技术协议组织签订部门负责将已签订的技术协议文本原件及时分发至技术协议相对人,并于技术协议签订后3日内将技术协议电子文本和纸质文本原件分发至公司相关专业管理部门、计划下达部门和商务合同承办部门(商务合同承办部门2份,其他部门各1份)。
确定商务合同相对人后,商务合同承办部门应当将技术协议电子文本与商务合同电子文本一同上传至合同信息系统,并在商务合同提交法律事务与企管处加盖合同专用章时,一并将技术协议纸质原件分发至法律事务与企管处。
第二十条 技术协议文本原件由法律事务与企管处存档,技术协议组织签订部门应当建立技术协议电子档案。
第二十一条 技术协议签订后,如有笔误,可根据实际情况,由签订各方在修改处签字;如需变更,应当签订补充技术协议。
第二十二条 法律事务与企管处负责按照本规定对相关单位进行检查与考核。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由公司法律事务与企管处负责解释。
技术文件管理制度 篇6
1、目的 明确技术文件的编制、签署、更改、保存等相关的内容,确保技术文件的正确性及实施有效的管理。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的技术文件的管理。、职责
3.1 技术主管负责技术文件(工艺、检验规范)的编制、更改,审核。
3.2 总经理负责对技术文件的适宜性进行审批。
3.3办公室负责技术文件的归档管理、发放等管理工作。、工作程序
4.1 硬件部针对产品的要求,通过策划,确定应有的技术文件(包括配方、工艺、检验规范等)。
4.2 根据技术文件的要求相应落实到有关人员,收集有关资料,作为开发产品的依据,这些资料应由技术主管对其适宜性进行评审。
4.3 通过评审,由开发人员对产品进行开发,编制相应的技术文件,这些文件在适当的阶段,由总经理组织有关人员对其符合性进行评审,评审符合要求后,交技术主管审核、总经理批准后进行小样试验。
4.4 通过批准后,进行产品特性的总体验证。
4.5 在验证中如发现不符原开发要求,应由原开发人员负责对设计开发文件作更改,更改后仍应进行审批。
4.6 通过验证,产品符合要求,可采用产品鉴定或顾客确认的方法对产品进行鉴定。
4.7 通过鉴定,由开发人员对技术进行一次完整性的检查,正式定稿,定稿的文件由技术主管进行审核、总经理批准后,作为批量投产的依据。
4.8 审批后的正稿,由生产设备科移交到办公室进行归档,根据需要,生产设备科负责指派专人对文件进行复制,发放到需使用的人员,进行使用。
4.9 在使用中发现文件中有差错或需进行更改,由使用人员提出报总经理,总经理签注意见后,由原开发人员进行更改。
4.10 更改后,应通过 4.4、4.5、4.7、4.8 程序后,由生产设备科负责原稿进行修改,对发下文件同时进行修改。
4.11 任何人员、任何部门均不得擅自更改文件,对制订审批后的文件应严格执行。
4.12 本制度由硬件部结合平时工艺执行情况一同监督实施情况。
4.13 当发现擅自更改或不执行情况,硬件部将开出《纠正措施处理单》限期进行整改,严重的应按违反公司规定进行处理,对造成损失将追究经济责任,对造成事故的移交有关方面处理。编制/日期:
可信电子文件与电子文件可信管理 篇7
关键词:电子文件,可信管理,审计认证
电子文件本质上是档案,只是载体形式不同于传统档案,因此其本质属性必然也是原始记录性。从电子文件内容上看,是形成者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地记录和反映着形成者从事某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内容与客观过程;从电子文件形式看,是其形成者当时当事使用的原始文件的直接转化物,原样地保留着形成者当时的工作痕迹以及当时的照片、录音录像等,是形成者的原稿、原作、原声、原貌。因此,电子文件同传统档案一样,都是历史活动的最真实可信的原始记录,是后人查考历史事实的最确凿可靠的原始凭证。
从电子文件出现直到现在,虽然其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然而还有许多档案人员甚至包括一些档案专家在内对电子文件依然不认可。问题的根本在于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是否得到了保障,档案管理人员是否能提供电子文件真实的充足证明。
一、可信电子文件
可信的电子文件是指真实性、完整性与长期可用性得到确认的电子文件[1]。这里使用了“确认”一词,而非常见的“保障”。二者的区别在于“确认”不仅表明电子文件真实性得到了保障,还能对其真实性提供证明,从而满足社会对电子文件真实性要求的主观认知,电子文件是可信的,也就具有了法律效力。因此,可信电子文件是真实性、完整性、长期可用性得到保障并能进行真实性证明的电子文件。
二、电子文件可信管理工作内容
1. 档案管理工作的本质。根据档案的本质属性———原始记录性,可以明确档案管理的本质是保障其真实性、完整性,维护其长期可用性,档案管理的所有作用工作都应该围绕这个“保障”、“维护”来开展。只有真实性得到了保障,长期可用性才有意义。离开了真实性,长期可用性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档案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保障档案的真实性并证明其真实性,其次是维护其完整性与长期可用性。
首先对传统档案管理进行简单分析。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内容大体为八项:收集、鉴定、整理、保管、检索、提供利用、统计、编研。这八项内容从理论上划分为两个基本方面:即档案实体管理与档案信息内容的开发利用[2]。
这两大方面主要考虑的是档案的完整、齐全与可用性,基本没有涉及档案的真实性问题。内容信息的开发利用自不必说,实体管理依然没有考虑档案的真实属性问题。如收集工作主要是保证归档和进馆档案的齐全完整,维护全宗和全宗群的相对完整性。保管工作是指对已经整理好并排架入库存放的档案进行日常维护,一是维护档案实体的管理秩序,使档案在库房存放与使用时始终有序;二是保护档案实体不受损害,尽量延长档案实体的“自然寿命”。前者实际上是为了下次的查找利用方便,后者则是为了档案的长期可用。鉴定工作是指对档案价值的鉴定判别,以此来决定档案的存毁。
整理工作基本任务是建立档案实体的管理秩序,使档案实体有序化、条理化,最终目的是方便查找、方便利用,整理中的逻辑方法或历史方法均指的是如何实施实体档案有序化管理,即库房中档案的排列问题,实质上是档案分类方案的确定问题。可以说,整理工作关注的是实体的排列,而非档案信息的真实性问题。实际上,由于信息与载体的分离以及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电子文件可以同时有多个分类方案,当然,历史方法的分类方案应是最基本的方案,但完全可以同时具有逻辑方法的分类方案。从这个意义上,电子文件实体排列的重要性急剧降低,也就是说,其整理工作主要是制定分类方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档案工作关注档案的完整性与可用性,但基本没有考虑档案的最本质属性——真实性。这应该不是档案学者的疏忽。由于载体与信息不可分离的特性造成了纸质档案真实性不言自明。很可能正是这种不言自明、所见即所得的明显感觉, 使得档案学者没有考虑纸质档案的真实性管理问题,纸质档案管理工作也就忽略了真实性保障与真实性证明方面。但由于在档案工作没有做到真实性保障与真实性证明的同时,社会却依然认可了纸质档案的真实性,这种忽略并没有影响纸质档案的法律效力。因此传统档案管理可以不涉及真实性保障与证明工作,从管理理论到实践几乎都没有这方面的思考与行动。但电子文件呢?信息与载体分离的电子文件其管理工作是否还可以不考虑真实性问题呢?电子文件管理还按照传统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来进行就能满足需求吗?答案是否定的。
2.电子文件可信管理。
(1)电子文件管理的常规性工作。电子文件的本质是档案,必然遵循档案管理的规律。其工作也应该包含档案管理的八项内容,但有一定的变化。
收集,同纸质档案收集工作一样,其基本任务是将电子文件集中到档案机构中。不一样的是,后者除了收集电子文件本身,还要收集其元数据,这些元数据对以后的长期保存有着重要作用。考虑到电子文件对软硬件的依赖性,常用“捕获”一词来替代“收集”,以表明元数据收集、实时归档等方面的主动性与必要性。该项工作对电子文件全程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本课题重点分析的内容之一。
整理工作的重心不再是实体的排列上架,而是多种分类方案的制定与相关元数据的补充,并将这多种分类方案固化在管理系统中。
与传统档案保管工作极为重视载体不同,电子文件保管工作则将实体与信息本身均作为其管理对象,即不仅对载体进行保管、保护,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内容进行保管、保护。实际上由于载体的容灾备份与可以在其寿命终结前将信息迁移到新的载体上,载体保管的重要性在电子文件长期保存中急剧降低。
鉴定工作除了对电子文件价值进行鉴定判别外,还需要实施技术鉴定,即“双重鉴定”。对于检索工作而言,最重要的是进行著录、标引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该工作需对元数据与传统档案著录项进行区别、区分。
(2)电子文件可信管理必须包含的两个内容。除了传统档案工作的八环节外,电子文件管理还应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保障电子文件的自然属性——真实性、完整性与长期可用性,二是证明其真实性。相对于纸质档案管理工作而言,这两方面工作是全新的,也是至为关键的。
1对电子文件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文件从生成开始,除了文件属性,还具有自己特有的文件类型、格式、生成环境等技术属性;在流转过程中,可能还会有数字签名、电子签章、流转的流程记录等;转化为档案后,可能还有保存位置、存储介质等属性;在长期保存过程中,还会有格式迁移、介质迁移等。这些因素都会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与长期可用性产生影响,必须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来解决这三性的保障问题。
前述常规工作实际上就是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工作环节与工作内容。除了这些常规工作,至少还应有文件捕获、格式管理、元数据管理(非著录工作)、跟踪审计等和可信保障密切相关的工作。可信的收集与归档、可信OAIS电子文件库、可信保存流程等是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与关键问题。
2对电子文件管理实施审计认证。前述分析,电子文件具有法律效力,要证明其真实性,就要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进行确认,常见方法是对电子文件管理过程进行审计跟踪,施加数字签名、水印、电子签章等技术手段,进行认证。电子文件管理依赖于软硬件系统,数字签名、水印、电子签章以及审计跟踪的信息也全部保存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中,为了确保这些信息能够产生并能被正确保存,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就必须满足相应标准。证明系统满足管理标准, 首先需要有认证机构(可以是政府机构,最好是中立的第三方)对系统进行认证。如果使用了未经认证的系统,很有可能满足不了对电子文件的审计跟踪,这种系统产生与保管的电子文件其真实性就难以得到证明。只有满足了认证的系统,才可以实现对电子文件真实性的管理保障。
档案管理中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大量的智力劳动,因此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需要人机交互,不能完全自动运行。人机交互的程度、不同档案人员的操作能力不同,系统运行的结果存在不一样的可能。因此,满足认证的系统是电子文件真实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还需要对电子文件管理过程进行认证,也就是对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运行进行认证。
最后一个认证是保管机构的文件保管能力认证,包括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规章制度、软硬件条件、管理规范、运行维护等的投入资金等等。只有经过认证的机构才有资质、有能力管理电子文件。
技术文件管理规定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甲方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
1.引言
作为房地产开发商的管理人员不仅仅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同时还需要甲方管理人员有综合协调能力,具备把握工程全局的能力,从而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成本以及进度等得到有效的控制管理。从工程实践来看,作为甲方管理人员应当负责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以及项目的安全管理、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同时对项目施工现场中的工序检检和终检,并对项目的竣工验收结果承担连带责任;以及负责现场勘察、技术交底,并负责提供中间技术支持和竣工图的编制。通过结合笔者实践经验,现深入探讨甲方管理人员在工程施工现场中的管理技术。
2.施工准备管理
结合工程实践,笔者总结了具体的管理事项如下:
(1)管理人员应当收集施工承包方(以下简称承包方)的资料,组织公司相关部门,进行合格承包方评审,建立合格承包方名录;
(2)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以及工程特点,修订劳务承包条款,磋商劳务承包协议,经公司授权,签订《劳务承包合同》;同时审核承包方的施工作业人员是否满足相关岗位的技能;确定关键岗位的责任人(如打胶工等),并严格控制岗位责任人和关键岗位人员的变更;
(3)管理人员在工程项目施工前应当向承包方进行技术、质量交底;对承包方实施安全教育培训,进行安全交底;同时审核承包方的施工计划,及时了解计划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应予纠编;对承包方的施工行为实施全程监督,按照《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对施工作业人员实施质量、安全等检查和教育,对违规现象应进行处罚;建立承包方考评档案,评估承包方的工作过程和业绩,依据其表现,适时调整合格承包方名录;
(4)甲方管理人员应当做好进场前的各项沟通协调工作,工作内容包括:与业主、总包及其他相关方就水电费、配合费、工程机械和器材共享和使用等事宜进行充分沟通,及时了解施工现场各方进度安排,为承包方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同时向甲方或监理方等递交进场材料报验单及取样送检;组织施工前的样板房安装,经内部验收合格后,交付甲方或监理方等进行验收。同时管理人员应当会同技术、质量等部门,及时完成施工现场的勘察工作,并积极参与各类技术难题的探讨。
3.质量管理控制
作为开发商管理人员必须对工程项目质量采取有效地控制管理,为了监督施工单位做好工程质量,在管理中对施工单位过于严厉有的时候会适得其反,因此如何做好与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是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管理技巧。总的来说,在质量管理上对于原则性问题必须决不退让,但对于施工中出现的小问题可采取可进可退的技巧来处理;同时还要结合自身的管理经验制定一套适合本项目的质量管理细则和施工管理细则。現具体给出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管理。
3.1 原材料质量管理。管理人员必须检查各项原材料合格证书和检验证书,对于质量控制资料不全的原材料,应及时摧收;根据甲方公司内控标准,对需要进行现场检验的原材料按批次进行抽检;对于抽检率不合格的批次,应拒绝验收;同时随机抽查在施工过程所使用的材料,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原材料应及时向领导汇报,严禁施工单位擅自使用。
3.2 工序质量管理。甲方管理人员应当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工艺、施工方法、现场施工条件、分项工程质量等进行全面检查监督,对于关键部位、关键工序进行重点检查,如:门窗的安装尺寸、防水发泡剂和密封胶的处理、成品防护等;对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重点施工部位,应予重点监督必要时应邀请公司技术部门派员进行现场指导;同时管理人员应当要求施工作业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自检和互检;对于每道施工工序完成后,管理人员应当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公司质量科检验,通过质量科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对于隐蔽工程覆盖前,须由经管理人员报公司质量科检验,合格后报业主或监理单位验收,经业主或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覆盖,并进入下道工序;对于公司质量科要求整改的施工项目,管理人员应监督施工作业人员按照《整改通知单》的内容和要求等按期进行整改,未完成整改之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时,管理人员应当及时上报公司领导,由公司内部相关部门共同协商,制定整改方案,采取整改措施。
3.3 竣工验收。管理人员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应准备各项验收资料,首先组织技术科、销售科、质量科对工程实施内部竣工验收;对于内部竣工验收合格向业主、监理等相关方递交验收报告,等待验收;同时在工程项目完工至竣工验收期间,管理人员应当要监督现场人员作好成品保护工作;对于凡竣工验收不能达到合同要求的,管理人员应当承担首问责任。
4.成本管理控制
成本管理对于甲方管理人员来说是一个重要任务,甲方管理人员应当在工程项目施工前,根据合同信息、技术资料等,制定各项费用的成本预算,报公司各级领导审批;并遵照公司的财务、行政、人事等相关制度,按流程申请和核销各项费用。非特殊情况,严禁超支;甲方管理人员应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各类措施,尽可能地降低施工成本。通过实践,可以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成本管理:
(1)市场行情与承包方约定人工费,并在施工过程中监督承包方的施工行为,对各种怠工、窝工现象,应予以惩罚;
(2)监督施工作业人员对原材料和成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对于浪费原材料和损坏成品的行为,应予以惩罚;
(3)对施工单位采取考核制度,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4)把握公关费用的额度,尽可能地降低各类沟通协调费用;
5.施工安全管理
甲方通过验收施工单位所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安全事故报告制度,以及各类施工作业规程;对于甲方管理人员则应当注重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按规定配备劳动防护和安全防范用品,严密监控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行为,发现问题,应及时纠偏。对高空作业、交叉作业等,应进行安全交底;监督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应设立各种安全警示标志,对“洞口”、“临边”等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场所,应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同时管理人员应当对施工作业人员实施的安全教育和培训,须做好《培训记录》;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应立即向公司领导报告,不得隐瞒和延迟报告事故。
6.结语
甲方管理人员根本目标是以房地产工程项目为管理对像,通过采取有效的管理技巧以及方法,使得整个房地产项目合理地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进而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以及使得目标得到不断优化。同时,在整个房地产项目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采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来有效地保证房地产工程项目能按预期的目标实现,尤其是使得工程项目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蒋旭东.建筑工程中的甲方管理[J]. 山西建筑,2010,36(33):26-27.
【技术文件管理规定】推荐阅读:
技术文件管理的重要性10-14
存档技术文件保管及借阅管理办法05-08
商务技术文件07-22
型号技术文件09-13
文件加密技术信息安全论文11-05
总监加盖执业印章技术文件09-05
海宁市科学技术局文件05-18
嘉兴市科学技术局文件07-28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文件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