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成就及主要事迹

2024-10-17

社会成就及主要事迹(通用6篇)

社会成就及主要事迹 篇1

“十一五”及2010年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中国人大网 日期: 2011-03-02浏览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十一五”时期是广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实际,及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克难攻坚,锐意进取,保持和扩大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年均增速进入全国前列,实现12个主要指标翻一番以上,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3984亿元增加到2010年9502亿元,翻1.25番。按可比价格计算,“十一五”年均增长13.9%,比“十五”快3.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8590元增加到2010年19470元左右(折合约2930美元),翻1.18番,年均增长12.8%;工业增加值由1265亿元增加到3860亿元,翻1.61番,年均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561亿元增加到3321亿元,翻1.09番,年均增长12.7%;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由135亿元增加到466亿元,五年累计1502亿元,比“十五”翻1.93番;财政收入由475亿元增加到1228.7亿元,翻1.37番,年均增长2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769亿元增加到7859亿元,翻2.15番,年均增长3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406亿元增加到3272亿元,翻1.22番,年均增长18.4%;进出口总额由51.8亿美元增加到177亿美元,翻1.77番,年均增长27.8%;实际利用外资由6.4亿美元增加到20亿美元,翻1.64番,年均增长25.6%;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4203亿元增加到11814亿元,翻1.49番,年均增长2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由3057亿元增加到8980亿元,翻1.55番,年均增长24.1%。

二、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幅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7777亿元,开工和续建铁路29条,区内建设里程3300公里,铁路营运总里程达到3200公里;开工和续建高速公路39条,建设里程34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574公里,全区公路总里程突破10万公里,基本实现中心城市通高速公路,全面实现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和乡镇通油路;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2亿吨,跨入亿吨级现代化大港行列;西江黄金水道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内河港口吞吐能力6000万吨;民航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200万人次,开通9条通往东盟国家的国际航线,西南出海大通道发挥重要作用。发电总装机容量253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1510万千瓦,成为国家“西电东送”重要电源基地。开工建设桂林防洪及漓江补水、桂中治旱乐滩饮水灌区一期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548座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部完成,防洪抗旱能力明显提高。

三、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22.9∶37.9∶39.2调整为2010年17.6∶47.5∶34.9。工业增加值比重由31.7%提高到40.6%,工业化率由1.39提高到2.31,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食品、汽车、冶金率先成为千亿元产业,上汽通用五菱成为国内首个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的企业,自主研发的中级轿车等新产品填补区内空白,柳钢跻身全国千万吨钢

企行列。食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6%,微型汽车、轮式装载机、柴油内燃机等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氧化铝产能达到660万吨、汽车150万辆、水泥9000万吨、炼油1200万吨、炼钢1200万吨。产值超100亿元的园区由3个增加到15个,销售额超30亿元的强优企业从11家增加到30家。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高新区。特色优势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甘蔗、桑蚕、木薯、速生林、八角等特色农产品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旅游、物流、金融、会展、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总收入达到953亿元。

四、城乡建设成效显著

城镇化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0%左右,城镇人口突破2000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到2197平方公里,城市道路达到1万公里以上,供水普及率92%,燃气普及率超过90%,城镇综合承载力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效,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行政村通电率100%,户通电率99.55%,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通电话、通广播电视,80%以上的行政村能上网,全面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五、“两区一带”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经济区经济总量占全区比重达31.8%,沿海现代重化工业布局加快形成,建成钦州保税港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凭祥综合保税区和北海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成为全国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新增长区域之一。西江黄金水道开发建设带动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建成南宁至贵港1000吨级、贵港至梧州2000吨级高等级航道,沿江中心城市形成汽车、机械、冶金、建材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布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势头迅猛。桂西优势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形成铝、锰、有色金属、水能、制糖、红色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六、重大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2.25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倍,人均投资1.6万元。累计建设重大项目7615项,总投资3.24万亿元,其中开工6872项,竣工投产3818项,完成投资1.3万亿元。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炼油厂建成投产,填补了西南地区没有大型炼油厂的空白;防城港红沙核电项目开工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首座建设的核电站;龙滩水电站投产运行,成为全国运营第二大水电站;洛湛铁路广西段通车,改写了桂东地区无铁路的历史;南宁至广州高速铁路开工,开启了广西铁路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七、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全面完成。集中建设一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成为全国第9个、西部第2个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省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由8.86%、32.92%提高到60.6%和60%。制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第一个封闭使用非粮车用燃料乙醇的省区。“十一五”累计造林超过1700万亩,全区现有森林面积约20290

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6亿立方米。到2010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58%,比2005年提高5.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累计建成农村沼气池371.3万座,比2005年新增106万座,沼气池入户率达46.4%,居全国第1位。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9%,重点流域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环境达标率85%。“山青水秀生态美”成为一大优势和亮丽品牌。

八、和谐社会建设呈现新局面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区各级财政在民生领域的投入累计达到3305.15亿元,是“十一五”的3.61倍。解决1063.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改造26.23万户农村居民和华侨农林场危旧房,帮助114万农村人口脱贫。大石山区、桂西五县、重点库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以及桂西北少数民族村寨改造三年任务全面完成,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加快推进,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城镇新增就业188.3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6.45多万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达到64万户和316万户,16.34万户城镇居民享受廉租住房。社会保险待遇大幅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3.1%,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自治区级统筹,220多万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建成五保村6852个,供养对象1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8917元增加到2010年的17064元,年均增长13.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95元增加到4543元,年均增长12.7%。

社会事业全面加强。实现第四轮科技创新计划成效明显,攻克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建成126个人才小高地,组建23个自治区级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两基”攻坚目标,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在全国率先实施的三年职业教育攻坚计划胜利完成,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70万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软实力实现新提升,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快速提升,文化惠民工程硕果辉煌,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5%、97%,组建一批文化产业集团,打造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基地。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屡创佳绩。城乡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公共卫生应急能力、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不断加强。人口和计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整合资源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取得突破。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社会福利、慈善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全面展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广西建设成效突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百色起义龙州起义80周年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中央充分肯定广西是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是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

九、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

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国有企业、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重点领域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深化推进,组建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北部湾投资集团和北部湾银行,以及交通、铁路、城建、旅游、金融等一批投融资平台。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全面推进,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启动实施。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占全区经济总量比重达到55%左右。成功承办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中越青年大

联欢等活动,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5个东盟国家在南宁设立领事机构,与世界五大洲26个国家建立58对国际友好城市,居西部地区第1位。泛北部湾、大湄公河、中越“两廊一圈”等次区域合作及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务实推进,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快推动。在大陆省区市中率先赴台成功举办大规模综合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桂台实现全方位交流对接,桂港、桂澳合作不断深化。参加泛珠三角、大西南、长三角、环渤海等多区域合作成效显著。广西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成为连接多区域的交流桥梁、合作平台、国际通道。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广西各族人民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广西发展良好势头”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抓内需促发展,抓调整促转变,抓统筹促协调,抓改革促活力,抓开放促合作,抓保障惠民生,巩固和扩大了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50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财政收入完成1228.75亿元,增长2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09.9亿元,增长23.7%,工业企业利润总额465.76亿元,增长7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59.07亿元,增长37.7%,其中技术改造投资2215.9亿元,增长4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1.8亿元,增长19%;外贸进出口总额177.06亿美元,增长24.3%,其中出口总额96.1亿美元,增长14.8%;新增城镇就业45.61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2.69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64元,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4543元,增长14.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为“十一五”规划画上了圆满句号。

总的来说,“十一五”时期成为广西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是广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广西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在全国的综合影响力日益提升,树立了改革开放新形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1年3月2日

社会成就及主要事迹 篇2

一、《青史》作者廓若·迅鲁伯 (1) 的生平经历考

廓若·迅鲁伯 (1392-1481) , 亦译作郭·熏奴贝、桂·熏奴贝, 是明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翻译家、藏传佛教噶举派的著名高僧、古代西藏七大译师之一。明洪武二十五年 (藏历第七饶迥阳水猴年, 公元1392年) , 出生于后藏达纳普地方, 其父名叫桂·敦迥乃多吉, 母名叫斯塔基。这对夫妇共生育了五男三女, 廓若·迅鲁伯排行第三。

廓若·迅鲁伯天资聪颖, 勤奋好学。9岁起便先后拜泽当寺堪布桑尚巴学习《释量论》, 拜释迦巴导师学习《现观庄严论》、《五部大论》, 并从澎波塘沙的学者耶协坚赞学习印度龙树大师所著《中观理聚六论》 (《中论》、《迥铮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宝鬟论》) , 以觉摩垅寺的格西登真顿珠为师学习律部。24岁以后, 他开始钻研更为深奥的显密典籍。当时的学者名流, 他差不多都请教过, 如在韦札西多喀处拜宗喀巴为师, 学习中论、那若六法等, 之后又从绛钦巴释迦释等人学法。为了开拓视野, 获得更多的知识, 虽是一个噶举派僧人, 廓若·迅鲁却不拘泥于一家之说, 先后拜藏传佛教其它教派如萨迦、宁玛、格鲁等教派上师, 学习教义教法, 使自己在显密宗方面得到了系统学习。

廓若·迅鲁伯一生翻译了许多梵文经典, 成为当时精通梵文、学贯五明的著名藏族学者。传世的有文集十函, 包括《时轮续大疏》、《时轮释难》、《宝性论大注释》和《青史》等著作。其中以《青史》最负盛名 (2) 。五世达赖喇嘛在《西藏王臣记》中称赞廓诺·迅鲁伯是史学家奉为顶上庄严大宝般的人物。

《青史》是廓若·迅鲁伯毕生心血的结晶之作。书中叙述了包括汉地、西藏王统和西藏各教派的传承、寺院历史, 引用了大量以前藏族史籍中的资料, 运用了许多汉、梵文资料, 以及作者本人亲自寻访和听闻来的资料等。因其中对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年代的记载甚为准确、可靠, 《青史》被推崇为信史, 倍受中外藏史学家的重视和赞誉。后来的史学名著, 如《印度佛教史》、《土观宗派源流》等, 无不依据《青史》而撰出, 五世达赖喇嘛的《西藏王臣记》也收录了《青史》中的珍贵史料, 可见《青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是藏学研究重要的基础资料。

明成化十七年 (藏历第八饶迥阴金牛年, 公元1481年) , 廓若·迅鲁伯因病圆寂, 享年89岁。

二、《青史》汉译版作者郭和卿的生平经历考

郭和卿, 四川雅安人, 汉族, 1907年11月25日生, 1919年从四川雅安高级小学毕业后, 他先后拜藏族学者谢国安、充格西, 色拉寺高僧阿旺朗嘉为师学习藏文和佛学。1935年后, 郭和卿受聘担任班禅大师驻成都办事处藏文秘书, 西康省 (现在的川西及西藏东部) 主席刘文辉 (3) 的藏文秘书等职。1949年12月, 郭和卿随刘文辉部起义。1951年受聘到兰州西北民族学院任教授。1952年任北京菩提学会理事, 从事佛教经典的翻译, 同时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翻译新闻广播稿。1956年经中央统战部介绍, 参加民族出版社藏文室编译工作。1962年, 受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周叔迦邀请, 郭和卿翻译了《青史》。

郭先生一生致力翻译, 其译著共有二十八部, 达三百一十四万字之多, 在藏文古代历史文献的汉译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出版的主要译作包括:《西藏王臣记》、《青史》、《布顿佛教史》、《塔尔寺志》、《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至尊宗喀巴大师传》等。

1986年4月28日郭和卿在京逝世, 终年79岁。

三、《青史》英译版作者罗列赫 (4) 的生平经历考

(一) 个人生平及学术成就

尤利·尼古拉耶维奇·罗列赫 (英文名:乔治·罗列赫) 是前苏联杰出的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艺术理论家、民族学者和旅行家。

罗列赫生于1902年8月16日, 父亲是著名画家尼古拉·康斯坦金诺维奇·罗列赫 (1874-1947) 。他在圣彼得堡度过了童年及少年时代, 从小便表现出对语言和历史研究的喜好。在家庭的悉心引导下, 罗列赫幼年时便掌握了拉丁文﹑希腊文和其它主要的欧洲语言。当时俄国著名东方学、蒙古学家鲁德涅夫和埃及古物学家图拉耶夫是罗列赫父亲的好朋友。他们常常在家里的客厅内谈论东方的文化, 探查人口大量迁移的奥秘, 以及游牧王国诞生与灭亡的谜团。这些对于幼年时期的罗列赫来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6年, 14岁的罗列赫随父母迁居芬兰。后又转至欧洲几国, 最后来到美国。虽然曾多次随家迁移, 但是他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20年, 罗列赫顺利地完成了在伦敦大学东方———非洲学院的学业 (在那里学习了波斯语和梵文) , 考入美国哈佛大学的印度语文学院 (在那里进修了梵文, 并学习了巴利语 (5) 和古汉语) 。

从哈佛大学毕业后, 1922年, 罗列赫在巴黎大学的中亚和蒙藏学院工作, 担任研究员, 继续深造藏族、梵文、蒙古语、汉语和伊朗语, 并同时在法律及经济学院和军事学院学习。1923年, 罗列赫获得印度文学硕士学位。那时他虽然年仅21岁, 但在学术界已经是一位成熟的学者。他在学习期间写的涉及东方学领域的论文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例如, 他曾提出有关伊朗人的起源是斯基泰人 (6) 的假设, 后来这成为了他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

1923—1928年, 罗列赫参加了其父尼古拉·康斯坦金诺维奇·罗列赫组织的中亚考察团, 沿克什米尔-拉达克 (列城) , 经和田、苏、蒙, 由西藏出锡金。此次考察让罗列赫有机会接触到西藏方言和大量的藏文、蒙文文献作品, 并寻访了一些外人未曾到达的西藏寺院。除了在寺院中发现了许多古印度、尼泊尔的瑰宝之外, 他还在夏鲁金寺 (音译) 发现了大量的苯教文献。在这段时期, 罗列赫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论著《西藏绘画》。书中, 他深入分析了藏传佛教的肖像画法及佛教象征符号。

1931—1932年间, 罗列赫继续在西藏西部进行科学研究, 1934—1935年间, 又随父亲的考察团前往日本、内蒙古等地考察。虽然罗列赫年纪轻轻, 但是他出色的藏语、蒙语和印地语的知识帮助他毫不费力地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交流 (罗列赫掌握超过30种语言) 。这一时期他发表的著作包括《西藏绘画》 (1925年) 、《现代藏族语音学》 (1928年) 、《阿罗汉的领地》 (1929年) 、《古代牧民的兽形图案》 (1930年) 、《西藏藏品目录》 (1930年) 、《亚洲腹地游记》 (1931年) 、《中亚之行》 (1933年) 等。

从1949年起, 罗列赫在印度印藏研究学院工作, 教授汉语和藏语。同时, 负责组建尼古拉·罗列赫博物馆驻纽约的藏学办公室。1949-1953年, 侨居印度的罗列赫在著名藏族学者根敦群培的帮助下, 发表了藏文佛教史名著《青史》的英译本 (7) 。《青史》的英译本分两部分出版, 第一部分于1949年问世, 载《孟加拉亚洲学会会刊》专号第7卷;第二部分于1953年由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出版。

在之后的许多年里, 国外藏学家都将该英译本作为手头必备的参考书目之一。1949年, 图齐在完成的三卷本的《西藏画卷》 (8) 一书第一卷中有“13至18世纪西藏中部简史”一章, 就大量引用了《青史》英译本中的史料。1954年, 日本藏传佛教史领衔学者羽田野伯猷的代表作《噶丹派史》出版, 该书为研究噶丹派和阿底峡的力作, 颇有影响。书中也讨论了罗列赫《青史》英译本的内容。1957年, 美国藏学家怀利发表《罗列赫译〈青史〉地名索引》 (9) , 为研读英文版《青史》提供了有力的资料帮助。

1957年, 受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邀请, 罗列赫携带着大量藏书和手稿返回了祖国。并接受了莫斯科东方学研究院授予的东方语言和哲学教授席位, 成为了莫斯科藏学研究的领军人物。1960年5月21日在莫斯科逝世, 终年58岁。

作为藏学和东方学诸多领域的开拓者﹐罗列赫撰写了有关艺术﹑考古学﹑宗教﹑语言学﹑文学﹑民俗的大量论著。编写了《拉萨方言》和《安多方言》两本教材﹐出版了长达11卷的《藏英俄对照辞典》, 完成了关于13-17世纪蒙藏关系的研究论文, 以及关于藏语语言学、关于佛教史、西藏游牧部落等多项课题的论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罗列赫将大量的古藏文和梵文文献翻译成了英语和俄语, 为前苏联乃至整个西方科学界提供了珍贵的早期文献资料。鉴于他在中亚和南亚研究领域中的杰出贡献, 罗列赫在伦敦皇家亚洲协会、孟加拉亚洲协会、巴黎地理协会等多个科研机构内担任职务。

2002、2004年莫斯科分别出版了罗列赫的论文集《佛教和亚洲文化的共性》和专著《中亚历史》。2007年8月16日, 在俄罗斯的奥库洛夫卡举行了庆祝罗列赫诞辰105周年的盛大典礼, 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学者。

(二) 与根敦群培 (10) 的友谊与合作

根敦群培和罗列赫既是合作者又是朋友。《青史》的英文译作是罗列赫与根敦群培两位大家合作的结晶。

根敦群培 (1903-1951) , 近代西藏著名的学者、画家、诗人、翻译家。他与罗列赫在印度结识, 那时他曾住在罗列赫家中。两人互相欣赏、彼此弥补。罗列赫鼓励根敦群培学习梵文﹐并帮助他学习英语﹐还专门向他传授波斯文学。而根敦群培也认真帮助罗列赫通读了藏文典籍《青史》。

罗列赫早就认识到《青史》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但因藏文水平的局限, 无法加以利用。与根敦群培的结识, 让他萌生了将《青史》译成英文的想法。根敦群培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在两位造诣高深的学者的共同努力下, 终于把这部史学巨著翻译成英文。

在合作过程中, 根敦群培在藏文和藏学方面给罗列赫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罗列赫则在藏英翻译﹑语言工具和研究方法上对根敦群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46年, 罗列赫在《青史》英文版的《导言》中写道:“能够同著名的藏族学者、尊敬的根敦群培商讨全部译文, 是我最大的满足, 在此, 我对他的非常有益的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11)

摘要:《青史》是藏族史学上一部十分重要的史籍文献, 作者是明代著名佛经翻译家廓若.迅鲁伯。著名译师郭和卿和前苏联藏学家罗列赫分别翻译了《青史》的汉译本、英译本。但学术界对于上述三位学者, 特别是对罗列赫其人其学介绍不多, 更缺乏研究。本文对三位学者的生平经历、学术贡献等进行考述, 以使读者对他们有更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青史》,作者,译者,生平经历

参考文献

①郭卿友主编.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0:1710-1712.

②参见《青史》 (藏文版) 所附东嘎.洛桑赤列为廓诺.迅鲁伯写的传记.

④囿于中文对俄罗斯的介绍甚少, 有关内容笔者多是从网上资源获得。参见http://www.icr.su/rus/family/gnr/;http://www.roerich.kz/publication/UNRer_105.htm;http://mi th.ru/alb/buddhism/tg01.htm;http://www.lomonosov.org/aspects/fouraspects201405.html.

⑤古代印度的一种语言, 现成为佛教教徒的宗教语言, 在泰国、缅甸和斯里兰卡仍作为书面语言使用.

⑥斯基泰人——约在公元前七世纪居住于黑海北岸的部落.

⑦GeorgeN.Roerich, TheBlueAnnals, 2Volumes, Calcutta, 1949, 1953.

⑧GuiseppeTucci, TibetanPaintedScrolls, Rome:LaLibreria Della Stato, Roma, 1949.

⑨Wylie, TurrellV., APlaceNameIndextoGeorgeN.Roerich’s Translation of the Blue Annals, Roma:Is.M.E.O., 1957.

⑩参见杜永彬著.西藏人文主义先驱更敦群培大师评传.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9.

社会成就及主要事迹 篇3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成就;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163-2

宜君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属子午岭山系、黄土高原沟壑区。全县总土地面积1531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林业用地面积152.9万亩,森林覆盖率46.5%。宜君县退耕还林工程从1999年开始试点,2000年全面启动,经过12年实施,既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 宜君县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主要成就

1.1 生态环境明显优化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之一,其目的是遏止水土流失。宜君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3年来,已完成退耕还林33.47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0.32万亩,宜林荒山造林18.25万亩,封山育林4.9万亩。在保持水土、防洪减灾、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效益,宜君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农民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1.2 增加了农民收入

实施退耕还林以来,经营性收入中的传统种植业收入有所下降,养殖业收入没有变化,而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副业生产及外出务工人数大幅度增加,工资性收入中的务工收入明显增加,同时国家钱粮补助的转移性收入直接增加了退耕户农民的收入,有效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1.3 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是把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投入产出率低的陡坡地退耕,使农村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平缓土地的耕作之中,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耕作水平和复种指数,增加了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1.4 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宜君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其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二、三产业比例2000年为60.5:23.5:16 ,到2010年调整为28.2:47.2:24.6,二、三产业增长比较快,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1.5 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

宜君县坡耕地面积大,达 16万亩,占61.3 %,坡耕地退耕还林面积达10.23万亩,占64 %,使土地利用得到优化。

2 宜君县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退耕还林后农民收入补偿存在不到位的问题

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在实施之初能够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但随着国家加大对粮食生产补贴的投入,加之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上涨,而退耕还林补助标准不变。

2.2 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需进一步完善

在退耕还林实践中,套种一定的矮秆作物有利苗木的生长,退耕还林地没有套种的苗木生长较差,其原因是以耕代抚可促进苗木健康生长,而国家《退耕还林条例》不允许兼种其他作物。

2.3 缺乏退耕还林绩效考核监督机制

退耕还林的验收标准是面积计算。田退耕了,树种了,到底有没有效益,是否达到生态保护的标准,是否有较高的成活率?缺乏一个有效的退耕还林绩效考核机制。有的退耕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由于缺乏明细的退耕还林绩效考核指标,很多退耕农户管理缺乏主动性,只管拿补助,至于今后有没有收益则不关心。有的退耕农户公开说“如果没有收益,再改种粮食”。二是退耕林管理水平差距大。三是缺乏科技支撑,退耕林没有栽种管护、病虫害防治等配套科技服务,直接影响退耕林生长质量和后期效益发挥。同时,《退耕还林条例》规定坡耕还林地禁止林粮间作,这对经济林和兼用林后期管理很不利。大多退耕户只顾眼前利益,不注重后期管护投入,致使除草、修枝整形、病虫害防治和肥水管理等工作跟不上,5~8年后难以发挥其经济效益。

2.4 林业管护机构不健全,力量不足,严重制约着林业的健康发展

我县现有国有林场4个,兼、专职护林人员只有195名,2个森林公安派出所,14名干警,承载着153万亩林地的管护任务,人均0.8万亩,管护力量严重不足,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加之缺乏办案经费,条件差,设备技术手段落后,管辖范围太大,办案力量严重不足,致使林政案件查处难,严重影响了农民投资林业积极性。

2.5 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不完善

没有区别地区、地类、林种和郁闭度等,使正常的间伐、采伐被统死。目前停止了一切商品材采伐,仅实施了商品林采伐1000方指标试点,退耕农户看到营造的商品林不能得到及时采伐,而且采伐手续过于繁琐,加大了成本,预期林地收入不高,降低了投入积极性。

2.6 森林资源流转,特别是林地流转不规范

缺乏资产流转评估平台,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没有建立,投融资渠道不畅,严重制约了退耕林后期的发展。

2.7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一是 “三防”协会(防火、防虫、防盗)、产业协会、科技协会等行业组织没有形成,致使林农在林地管护、林木销售、科技推广等环节遇到的困难无法得到及时解决,不利于规模化发展。二是为退耕林农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木材检验、林业科技推广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缺失,不利于森林资源盘活,无法实现资源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转变,影响了林业的健康发展。

2.8 缺少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

一是森林资源投保价值和受灾损失难以估算,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损失的情况十分复杂,保险机构风险大。二是基层没有开展森林及其产品保险业务,林农生产的积极性受阻。耕地退耕的10.23万亩中,有近90%的核桃林,丰收时核桃收入占农民收入的1/2以上。但春寒严重影响使核桃三年两不收,致使农民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农民急盼的核桃等林木的保险业务还未开展。

3 对策建议

3.1 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由于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资源,市场无法进行调节和配置。因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碳汇交易制度的试点范围和推广力度,提高退耕林地补偿标准,全面启动生态效益补偿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财政补偿、受益者补偿与合理经营利用自我补偿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林农的积极性。

3.2 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实行比照粮价浮动补贴机制

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应建立与物价指数、工资增长、粮价等联动增长的机制,同时实行地域分类投资补偿政策,加大北方造林管护资金投资补偿力度,其原因是南北地域差异大,北方属干旱、半干旱寒冷地带,林木生长慢,成活率较低,成林周期较长,造林、管护成本比南方高许多,改变现有补助标准长期不变的政策。

3.3 建立退耕还林的绩效考核机制

制定退耕还林工程绩效考评机制,重点对生态林、经济林的生态效益,以及对后续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估,主要集中在林果业、特色产业、生态旅游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几个方面。加大退耕还林的检查考核力度,对5-8年后未成林或郁闭度不达标的,要采取扣除补助资金或取消退耕指标的办法,力求实效。对于毁林行为,不仅要取消退耕还林指标,而且要追回已领取的钱粮补助,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对于虚报、瞒报、套取国家钱粮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要将退耕还林成效纳入各级地方考核,坚决防止已退耕10年,现在仍然是未成林造林地现象发生,特别是经济林要兼有经济与生态效益,要防止以退耕之名,粗放管理树木,十几年仍没效益,是小老树,仍然种植粮食作物,双收益现象的出现。

3.4 林粮间作的政策要宽严适度

实践证明,对新造林地未郁闭前科学林粮间作,有利于促进苗木生长,5-8年待其郁闭成林后,再放弃林粮间作。建议国家修改完善《退耕还林条例》,适当放宽退耕地林粮间作政策,对营造的经济林和兼用林允许套种豆科及矮秆作物,以耕代抚,促进苗木正常生长。当然,对于营造的生态林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地区退耕还林地禁止任何形式的套种。同时,关于国家大型工程占地的情况,要规范大型工程建设占用退耕还林地的审批程序、责任补偿单位和补偿费用的金额标准。

3.5 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发展后续产业是退耕还林成果的有力保障。应着重在栽植经济林的退耕地中推广核桃生产五大技术(换良种、巧施肥、套秋粮、精修剪、有机化),加强病虫害防治,幼林抚育,科学管理核桃,使其早挂果,早收益。政府应将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后续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核桃栽植、加工、销售等环节要重点扶持,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使退耕农户真正能够从退耕地增加收入,同时,还应在财政支持、税收减免方面对后续产业给予优惠。

3.6 赋予退耕农户林木及其产品的处置权

生态林处置权的残缺使农户对生态林未来收益预期变得不确定,严重抑制了农户种植生态林的积极性,允许退耕农户自由处置所种植的生态林和经济林,才能真正体现《退耕还林条例》规定的“谁造林、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

3.7 加强基层林业站、林业公安派出所等工作机构建设

充实编制、经费和人员,充分发挥其在林业执法、技术服务、政策宣传等职能作用,确保林业资源的安全与健康发展。

3.8 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政策

完善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建立科学合理、审批简便、有利发展的管理体制;实行林木采伐审批公示制度,简化程序,按不同树种林木大小及林地郁闭度安排采伐指标,确保退耕林农经营的林木都能及时得到抚育和采伐,确保退耕还林发挥应有的生态功能。

3.9 出台林地林木流转政策

要加快林地林木资源流转平台建设,建立林业产权管理、伐区调查设计、林权抵押贷款、林业科技法律咨询、林木采伐证办理、林权交易、法律咨询为一体的森林资源流转的要素市场,同时要制定出台森林资源资产流转评估政策,加快盘活林地资源资产。

3.10 完善林业投融资政策

完善林业信贷投资政策,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力度;完善林业信贷担保方式,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出台森林保险政策,完善保险机构网络,丰富保险产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类资金投入林业生产,不断增强林业发展后劲和活力。

3.11 加大林业科技研发推广力度

针对当地干旱气候、土壤、水热等条件,选育推广适宜本地造林的树种,研究推广提高造林成活率的适用技术,用科技不断提升林业生产力,真正做到“因地因技制宜”,提高林地产出率,破解“年年栽树年年荒,年年栽树老地方”的困境。同时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林农培训制度,确保及时有效地把林业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传授给退耕林农,不断提高林业科技兴林水平。

3.12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积极组建种苗、林产品加工、营销专业协会及林业科技协会等行业服务机构;探索建立造林公司、木材销售公司、木材加工公司、商品林企业联合会等新型林业经济组织,延长产业链,提高林业的附加值;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支持发展森林防火、防止乱砍滥伐、防治病虫害等专业合作组织,解决林农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建立森林灾害联防应急反应机制,实行县、乡、村干部联包责任制,鼓励林农成立管护队,加强巡逻看守,并给予一定的补助,增强全民的护林意识,为林农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事迹 篇4

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已经圆满结束了。回首这次实践活动的前前后后和整个过程,心中不免感慨万千。因为这期间不仅倾注了自己的汗水,也真切的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它将作为一次珍贵的经历铭刻在我成长的过程中。

在暑期实践中,我明白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为自己以后走出校门做好准备。因此我深刻认识到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所学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发现自己缺少什么,应该要提高什么、补充什么。实践对于我们这些青年的大学生是一次经验,是一次磨练。正因我认识到其重要性,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其中。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得下苦功夫。从五马街的问卷调查到茶山镇上的问卷再到社区、政府、银行的调查等无不见证了我们实践的成长。诚然,做社会调查对我们而言已经不是第一次,但从询问路人到谦恭问候,从数据分析到交流访谈,每一个步骤都让我们切磋琢磨,斟酌良多。从最初温州市区的路人问卷到银行的采访调查,我们来来回回地跑遍了每一处街道,用汗水和努力写下实践故事。五马街许许多多的人匆匆而过,简单的问卷却犹如艰难的高坎,让我们无法跨越,让他们无所适从,但张大千先生说的好“山至高处人为峰,海到尽头天是岸”,在我们一遍遍耐心地讲解后,他们欣然填制了调查问卷,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毕业生们住房的数据。茶山镇上,我们走访了许多家旅馆和中介,得知租房价格相比往年增加,安全设施还是相当安全。而在街道办事处、房产中介等处的访谈,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毕业生租房状况,得到相对准确的数据

和信息。大家也了解到有较多的以低价从别人那里租房再以高价租出现象的存在。在银行,我们咨询了许多大学生关心的关于租房的问题,知道了政府的有关政策和银行采取的对应措施。犹记得在献华社区,队员们拿着扫把清扫街道,换汗如雨,却依旧卖力地扫着,大家排着队整齐有序地把积水一点一点地往排水口扫,配合得很是默契。积水进了下水道,落叶也不再零散,静静地等待着它的最后归宿。汗水里带着队员们的辛劳,也有喜悦与欢乐。

疲惫不堪不觉苦,付出之后品快乐。作为生活组组长的我,在第一天向队员们收集经费,考虑到资金较多而且下去又要实践没有时间,只好顶着炎炎烈日,到银行存款了。在打印店也有我的足迹,每当问卷材料用完了时我还要等实践回来去打印。为期两个星期的实践,我的工作态风度都是积极向上的。身为安全联络人员的我,在实践中要确保队伍的安全。在每天的实践结束后,

回来大家可以休息,可以玩电脑,而我依然马不停蹄地向大家收集通讯稿通讯照片,自己填写每日一报,最后打压缩包发到我们的分院联系人。虽然工作有点枯燥,但我依然乐此不疲。

实践问卷两不误,硕果累累收获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了,回想整个过程,我感到欣慰。我的照相机里,不仅记录着调研实践队的走访足迹,还记录着我和队友互帮互助的一幕幕。

实践的日子已在流连忘返间度过了两个星期,路途的漫长,调查的辛酸,我们如人饮水,自知冷暖。有被认同的喜悦,也有被忽视的伤感,更有被指责的委屈。键盘还在敲打,实践的故事还在编写,是甘,是苦,是正,是喜,我们仍在体味……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的收获决不是一份报告就能简单概括了的。它使我对社会,对人际关系,对人生,对我们的学院,甚至对自己都有了丰富的新的认识,衷心的感谢这次实践机会!它

将会对我的一生形成重大的影响!

滨州学院地理旅游系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主要事迹

2014年7月17日—7月24日,地理旅游系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调研团在校团委和系团总支的领导和支持下顺利完成了以“滨州旅游产业发展调研”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现把我系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团的主要活动事迹整理成文,汇报如下:

一、活动目的:

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大学生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开阔视野,增强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本领,在实践中认清位置、审思人生、完善自我、成长成才。为使我系学生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文化之旅、魅力滨州的发展献计献策,根据滨州学院团委2014年“美丽的滨州我的家”的服务

滨州行动计划的统一安排与部署,紧紧围绕“喜迎全运服务滨州科学发展实践成才”主题,按照校党委和团委的统一部署,结合我系专业资源优势,我系部分青年志愿者参与了此次以滨州旅游产业发展为主题的调研活动。

二、组织安排:

1、在活动开始之前,为了能给此次实践活动制定一个周密而完整的计划,系团总支与学生会骨干成员进行了多次交流和商议,在确定调研主题、调研范围以及参加调研人员方面都做了慎重的考虑,并最终确定了调研主题等相关方面的内容。确定了以上内容之后,又在相关专业老师和旅游局专业负责人的指导下拟订了详细可行的活动计划。同时,邀请了《鲁北晚报》以及惠民电视台记者对我系此次活动做半跟踪采访报道。

2、临行前,系里召开了动员大会就出发前的有关事宜进行了最后的商定。还聘请了社科部的专业老师就调研方法以及调查报告的写法做了讲解,在

很大程度上给了这些第一次参加调研活动的调研团成员极大的信心。

3、在活动方案确定之后,调研团成员通过查询网络、翻阅图书等方式搜集了大

量的相关资料,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调查问卷的设计并打印300多份用于

此次调研活动。

4、出发前调研团成员提前做好了活动所需要的横幅,同时,为了节省调研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预约了多家旅行社以及包括“魏氏庄园”在内的多家旅游景点。

三、活动展开:

1、调研团成员被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魏氏庄园的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他

们除了请游客做些调查问卷之外,我们每天抽出考取导游资格证书的学生给庄园游

客做导游,在长约一小时的讲解过程中,与外国友人、少数民族朋友和当地游客进

行谈话、交流,倾听他们对景区的意见与评价。在工作之余,调研团六名成员还与

景区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向他们学习经验知识,了解魏氏庄园的历史、发展、近期的客流状况,将其与调查所得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我们的调研数

据更具真实性,代表性。除此之外,我们志愿者还做了关于魏氏庄园的协助宣传、环境保护与维持等志愿服务工作。

2、第二部分走访调查了滨州旅行社、滨州海天旅行社、国商旅行社、中国旅行

社、亚细亚旅行社等多家旅行社,并听取了在旅游前沿工作的众多导游员以及旅行

社经理的意见与建议,了解滨州市旅游开发现状以及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营车站主要针对来往游客、当地乘客开展活动,留下了他们的宝贵意见。

3、调研团的每一位成员在当天的活动结束之后都要写整理材料和调查数据,写

出工作总结日志和活动心得,这也为以后写出一份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奠定了基础。

四、取得成绩:

1、活动归来,调研团成员整理材料、分析数据,总结活动感受与心得,在第一

时间写出了实践调查报告并寄送到了本次社会实践单位及滨州市旅游局,调查报告

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得到了市旅游局的高度重视。

2、此次活动培养、锻炼了同学们

的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使我们脱离了纸上谈兵的怪圈,真正的成为了知识的主人。

3、从活动中学习帮助,关心他人,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4、同时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同学们的思想素质,增强了社会责

任感。

5、《鲁北晚报》在报纸上刊发了我系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报道,另外惠民

电视台也对此次调研活动做了相关报道。

五、总结:

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 的重要途径。学校领导、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我们系社会实践

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通过本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使我系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

了体现,树立了青年一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也使我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

更能够辩证的看待一些问题,使他们看待问题不再单一,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晰。

不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还是成功,都是一种收获,明确了优势的同时也发现了

不足之处,从而能更加自信地面对社会。这将对他们的人生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六、申请:

鉴于我系暑期三下乡“滨州旅游产业发展调研团”的工作热情、在工作中体

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道德素养以及所取得的成绩,特申请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活动先进单位。

地理旅游系团支

2014年4月8日

滨州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系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主要事迹

赵琳,中共党员。滨州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系团总支、学生科科长,建筑与城乡规划系2014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分享阳光,凝聚力量”实践团队指导老师。

为响应滨州学院团委2014年“分享阳光,凝聚力量”的服务滨州行动计划的统一安排与部署,紧紧围绕“喜迎全运服务滨州科学发展实践成才”主题,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服务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从而进一步提高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为滨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在赵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建筑与城乡规划系暑期社会实践“滨州市旅游产业发展调研”取得圆满成功,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从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备、开展和落实实践到总结分析的过程中赵老师始终起着引导和敦促的重要作用。在实践团队启程前,为了能给此次实践活动制定一个周密而完整的计划,她与实践团队全体成员进行了多次交流和商议,在确定调研主题、调研范围以及参加调研人员方面都做了慎重的考虑,并最终确定了调研主题等相关方面的内容; 还多次联系与此次实践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并与他们探讨相关问题,交流意见;很大程度上给了本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极大的信心。

在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中,赵老

师经过主动争取成为我系“志愿服务滨州小队”的领队。在组队初期严格对入选队员进行挑选,帮助队员们调查一些资料,做调查问卷的样卷,审定海报样板等,还给实践团队联系志愿服务的地方,以做好各种准备。在我系志愿服务队出发之前,赵老师经慎重考虑选出有责任心的两位同学做正、副组长,并多次开会对队员们进行安全教育以及做调查的一些方式方法。在实践落实阶段,赵老师一直密切关注着我们,并及时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和调

查中遇到的困难。赵老师每天按时整理、修改队员们照的相片和做的总结,并及时回馈给团委和系里。本次“三下乡”活动后中,赵老师对我们系这一行十名成员的生活都非常的关心,使得队员们能够安心的、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本次实践活动。在最后的总结分析过程中,赵老师仍同我们一起从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

在整个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

赵琳老师自始至终表现出严谨的态度、崇高的师德,优异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

特此申请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员。

滨州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

2014年4月8日

滨州学院地理旅游系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学生主要事迹

褚晓光,地理旅游系2014级本科一班的一名学生,是2014年地理旅游系暑期社会实践动“滨州市旅游产业发展调研团”的学生负责人。

在听到学校要在今年暑期举办2014年 “美丽的滨州我的家”的服务滨州行动,紧紧围绕“喜迎全运服务滨州科学发展实践成才”主题的消息时,该同学就积极向老师咨询有关此次活动的情况并第一个要求报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参加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最后,经

过报名竞选,顺利成为了此次社会调研团的一员。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涉及到深入到车站、社区、旅游景点等地做社会调查,还要去某些旅游景点做免费导游。志愿者们每天的工作都很辛苦。此次活动所选择的主要调研基地是滨州市著名的旅游景点—魏氏庄园。魏氏庄园座落于惠城东南六十华里的魏集镇,是一座设计独特,高大坚固,防备森严,易守难攻的城堡式建筑。在此次调研活动中该生自始至终都表现出了高涨的工作热情,扎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和果断干练的领导才能,对整个调研团起着第二指挥棒的作用。在志愿队伍出发前,精心查阅、整理有关调查地的相关资料,设计并帮着做出调查用的调查问卷等。在为使庄园景区调研期间,她更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在调研的过程中,每天都按时带领队员安全的到魏氏庄园进行调查。调查的时候,尽管是遇到了阴雨天等难题时,但在其积极协调和想办法的情况下仍然能按时按质

的完成了当天的任务。此外,实践归来后调查问卷中数据的整理和总结以及调查报告的最后成文也主要是该生负责完成的。

“三下乡活动”主要是国家对城市发展和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而进行的最有力的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们的志愿者得到了院领导和当地领导的大力支持,使得我们系这次“志愿服务滨州活动”顺利完成。我们相信在本次活动中该生一定历练

了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开阔了自己的视野,长了许多的见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该省也一定能有更大的成绩。

特此申请优秀。

地理旅游系团总支

2014年4月8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汪江柯同学在担任温州大学法政

学院七彩虹环保实践队桥儿头分队队长期间,工作认真,态度端正。能够很好的发挥队长的先进模范作用,身体力行,服务社会,为环保公益事业献了一份力量。

本次实践队从五月开始策划,汪江柯同学从组队、策划到联系实践场地、安排实践内容,一直亲力亲为,认真负责。完成了组建队伍、联系桥儿头实践基地、安排环保授课活动、进行三垟湿地环保宣传等一系列工作,对社区的小朋友进行了众多生动有益的环保教育。获得了桥儿头党委书记蒋文宇,南塘社区党委副书记杨颖雪,三垟湿地林晓南经理等人的称赞。得到各实践单位的一致肯定,并得到众多媒体的报道,向当地社会展现了温州大学学生的风采。

实践活动从7月1号开始,全体成员共同前往温州市瓯海区的三垟湿地进行环保宣传并开展清洁工作,在看到了队员们的宣传工作后,现场的众多游客也自发的捡起了附近的垃圾,随后林晓

南经理热情地向实践队讲解了近年来温州的环境情况和环保工程建设进程,此次的三垟湿地行,不仅将环保意识落到了实处,使队员真真正正地体验了一次环保行动,这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从2号至15号,实践队员轮流在鹿城区南汇街道桥儿头社区和南塘社区开展环保授课,期间对社区的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垃圾处理分类、保护动植物、绿色出行、提高环保意识等众多课程。并在课堂上开展了许多生动活泼并具有教育的活动,包括绘制环保t恤,清

洁社区环境。孩子们在欢乐的气氛中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孩子们自身的环保意识,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注重环保细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创造一个更加绿色的地球家园。并且也教育了许多随行的家长,促进了环保意识的形成。在当地社区促进环保工作的进程,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社会成就及主要事迹 篇5

温州百一超市有限公司创建于1992年,总部位于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镇,现今下属十六家连锁超市,一家江苏泗阳洋河酿酒厂,是浙江省连锁超市龙头企业,中国商业服务业先进企业。公司始终坚持把“为国家做贡献、为社会尽责任、为企业求发展、为员工谋福利”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依法经商、诚信经营、服务大众、关爱困难群体,积极参与光彩公益活动,支持慈善事业发展。近几年据不完全统计,公司共拨款200多万元作为反哺社会专项资金,积极履行企业回报社会责任。主要事迹如下:

1、助老方面。每年的“九九”重阳节,慰问当地的老人协会、离退休老干部及本公司的60周岁以上的老人。2005年10月为了庆祝龙港老年大学建校十周年,赞助约10万元。2006年的“七.一”节公司党支部慰问建国前的22名困难老党员,每到一处都送去慰问信和慰问金500元;2006年岁末年初,公司组织人员前往13个乡镇,慰问了13所敬老院的586名孤寡老人,共发放资助资金58600元、羽绒服586件、食品586份。2007年公司董事长与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一起慰问一批(近30多人)特困老离退休干部并送去慰问金5万元;

2、助学方面。公司结对贫困儿童16名、特困女童20名,资助辍学儿童8名(直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制),结对家庭困难大学生4名(其中,有两名已大学本科毕业);另外,还经常为贫困山区捐资捐款、增添新课桌椅,以改善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2005年被苍南县教育基金会授予“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奖牌。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拨巨款为儿童们举办才艺表演,组织游园趣味活动,还慰问当地的40多所幼儿园和11所贫困山区学校,并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

3、助困方面。公司经常参加各界访贫助困慰问活动。2005年,她捐资20万元资助“康庄工程”,在社会上弘扬了慈心助困的善举,传递了人间真情,形成一派助困新风尚;2006年对莒溪等地10名困难老党员、10名贫困生及本企业的5名困难职工进行慰问,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2007年慰问贫困女干部,资助她们解决生活困难。

4、助残方面。她积极倡导的“慈善救助”已从原来的阶段性、临时性走向经常性、持久性,每年“助残日”都要走访慰问当地两所培智学校的200多名聋哑学生。

5、救灾方面。2006年8号强台风“桑美”袭击苍南,公司组织员工发扬“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进行全县重灾地区群众援急食品的运送工作,及时解决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吃饭问题;慰问金乡、马站等重灾区,资助困难灾民重建家园,为灾区捐款捐物共35万余元。2007年向苍南县慈善总会捐资8万元作为抗台救灾专项资金。

6、拥军优属方面。每逢“八一”建军节,公司都组织人员慰问县交警大队、消防大队、武警中队等地方子弟兵,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关心子弟兵的工作及生活,拥军爱兵,军民团结,营造社会和谐氛围。

7、关心下一代工作方面。为了大力宣传关心下一代工作,公司为苍南县有关单位和学校赠订《中国火炬》100册,专门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举办“2006年学生快乐暑期超市体验”,共报名参加学生300多名,分5批进入百一超市体验,每批50名,发给工作服,免费就餐,每人15天体验,发给工资380元。本次活动总共拨款20万元正。2007年继续开展学生快乐暑期超市体验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2008年初,百一超市与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签订协议,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8、村企结对方面。2007年公司积极与渔寮乡崇安村结对,在资 2 金、物资等方面给予实质性的帮助与支持。一是提供就业机会,安置村民就业。在马站、金乡、渔寮等地区大力开办乡镇连锁超市,积极鼓励崇安村村民前来“百一”求职,承诺崇安村的青年到我公司工作的给予全部安排,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二是收购农副产品,促进产业发展。与农户签订农副产品收购协议,保证了地区农副产品的销路,引导崇安村村民种植时令蔬菜、瓜果,公司予以包销。帮助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等情况,对个别有生产性资金困难的农户予以资助。三是建立避台安置点,提供灾民平安所。我县地处沿海,受台风气候影响较大,公司计划帮助崇安村建设台风避难点,存放抗台备用品,为台风天气转移村民之用,为村民提供安置场所,确保村民安全。四是慰问特困村民,关心留守妇儒。逢年过节,公司领导都组织人员前往崇安村慰问特困妇女、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为特困村民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关心崇安村留守妇儒的生活情况,及时帮助解决有困难的家庭,积极与崇安村妇代会结对,帮助他们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做到助学、助困与敬老相结合。

主要事迹及荣誉 篇6

我是来自 的宿舍长

。同时我也是班里的组织委员,所以管理好我自己的寝室更不在话下。

首先在日常生活方面,我积极,活泼开朗,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着生活中每一天挑战。在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时,我下定决心要在这有所突破,不再做一个只会学习,只为自己的平常学生,我一定要学会为别人服务,为大众做一些贡献,因此,首先我选择了当寝室长。其次我还当上了班里的组织委员。在过去的一学年中,我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寝室长,以身作则,真正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在我们的公寓生活中,我积极组织寝室同学朝着文明、和谐、干净、安全的方向创建,我主动的带领寝室成员打扫卫生,每次都第一个伸手,直到大家都认为合格为止,在平时,我努力的带动大家,积极做好寝室的各项工作,包括不使用大功率电器等。身为寝室长的进一年里,我带领着我们寝室努力争做最好的寝室,宿舍成员每次都积极配合,获得了检查人员良好的口碑,在学校检查中的评分也名列前茅。并且在寝室评选中,我们寝室取得了可喜的效果,荣获“四星级宿舍”的称号,以及三四月份的最好宿舍。我也带领她们积极参加宿舍的各项活动。

在思想上,我积极向上,乐观进取,时刻更新自身思想,积极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大学期间正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分界点,从高中的稚嫩走入大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下面临着各种挑战。但在大一这关键的时期,我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此外我还注意留心看报纸,听新闻,及时了解实事。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和国家政策,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努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我时刻注意自己虽然过程是枯燥的,有时也比较费解,但一种思想走了这么久,一种思想指导了多少代伟人,不能不让人折服。带着这种敬畏,我不懈的学习,用一句古文就是用党员的标准“日参省乎已”。由于思想先进,表现突出,不久,就被推荐为我院入党积极分子!现在也完成了党籍培训,思想有了更多提高。

在学习上,作为一名学生,我深知学业的重要性,学生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学习,不论有多么重要的事情,都应该是完成学习的基础上。所以在学习上我从来未放松过。由于我懂得“勤能补拙”的道理,学习上依旧保持着高中时的刻苦努力、勤奋好学,坚持做好课前预习、客商认真听讲、课后复习三个环节,面对困难不低头。我主动与优秀同学和老师交流,以此扩展知识面,学习到好的学习方法,了解到最新的知识。同时课余时间,我常到图书馆阅读书籍。拓展了我的知识面,受益匪浅。我的学习成绩良好,在去年我获得了“系素质拓展的奖学金”,以及“优秀团干部”的称号。另外我能够很好的处理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冲突,我有自己的方法。所以,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也参加各种活动,主持团课,参加运动会等。

在工作上,我积极配合老师、同学,认真负责完成各项工作。虽然工作学习双兼顾的不易,但也享受着认真工作的成就。这种忙碌的生活也让我的了解了生活和工作的不易,同时也培养了我韧的性格!作为学生干部,工作勤勤恳恳、办事踏踏实实。

上一篇:铺装设计下一篇: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