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成就

2024-10-08

经济成就(精选12篇)

经济成就 篇1

蓬莱地处山东半岛北海岸, 依山傍海, 风景秀丽, 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汹涌澎湃的大海, 蔚蓝的天空, 绿色的葡萄树掩映丹崖红壤, 还有以零星点缀在那一望无际的葡萄园的白墙红瓦的农舍和酒庄的欧式城堡建筑, 绿水青山, 被大海环抱的蓬莱是那样的艳丽迷人。为了保护蓬莱仙境的青山绿水、留住后人的良田肥地与迷人的仙境风光, 近年来, 一场倡导循环经济理念的“墙材改革”正在蓬莱悄悄进行。

1 新型墙材应运而生

发展循环经济, 创建节约型社会,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山东蓬莱市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中高度重视发展新型墙材工作, 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了很好地实践。近年来, 山东蓬莱市把工业生产中的环保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通过进行技术改造, 积极实施重点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 全面开展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成吨废料被吃掉, 循环经济见奇效;垃圾尾矿被利用, 节水节地效益增;粘土实心砖减下来, 绿色墙材显威力。这段顺口溜是山东蓬莱市发展墙材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真实写照。而在节能减排, 开展循环经济的大潮中, 发展新型墙材成了点击率最高的关键词。很多蓬莱人对“墙体改革”一词比较陌生, 事实上, 这场静悄悄的改革在蓬莱市已经进行了15年。尤其近几年来, 在国家的政策扶持和产业导向下, 蓬莱市许多墙材生产企业敏锐地嗅出循环经济的商机, 纷纷投入到生产新型墙材的行列, 并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在蓬莱市金正建材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旁, 笔者见识到了黄金尾矿变为空心砖块彩色瓦的过程。一车车黄金尾矿被搅拌粉碎后, 倒入骨料仓, 经过电脑计量分配后, “搭”着传输皮带进入搅拌机, 粉煤灰、水泥等其他原材料在这里与它们会合, 并按照科学比例搅拌混合。最后, 在成型机出口, 一块块空心砖被整整齐齐地码上子母机, 沿着轨道自动进入蒸汽养护室。整个流程均在电脑的精细控制下, 场内操作人员仅3~4人。

据市节能办负责人介绍, 像金正建材这样生产新型墙材的企业在蓬莱市已经达到20多家。他们主要是采用工业废渣做原料, 既节约土地、节约能源, 又保护了环境。如利用电厂粉煤灰生产的墙体材料主要有粉煤灰烧结砖、粉煤灰蒸压砖、粉煤灰蒸压灰砂砖、粉煤灰硅酸盐砌块、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粉煤灰陶粒、粉煤灰空心内墙板和粉煤灰硅酸钙板等。还有利用煤矸石生产的烧结实心砖和空心砖、蒸压养护而成的煤矸石砖、煤矸石空心砌块、煤矸石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一些化学石膏墙体材料产品主要有石膏板和石膏砌块。此外, 尾矿类墙体材料和其他废渣类墙体材料生产的烧结砖、蒸压砖、加气混凝土、内外墙板等。

近年来, 国家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 蓬莱墙材绿色化进程全面提速。由于蓬莱市墙改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墙材生产企业的实力和研发能力均走在全省前列, 除了能用常规的普通混凝土生产空心砌块之外, 采矿场里废弃的尾矿砂、发电厂内积淀的粉煤灰、木业公司剩余的刨花料等“废物”, 都能通过技术改造“变身”为绿色建材。据悉, 仅2007年, 蓬莱市新墙材的产量大约达到4亿标块, 形成了砖、块、板材相配套的高、中、低档产品并举的新型墙材产品体系, 可以基本满足全市各类建筑的需要。在政策推动和经济杠杆作用下, 市区采用新墙材的应用比例达到90%, 按照国家统一的换算方法, 可节约土地1 500多亩, 节约标煤2万t, 减少废气排放0.04万t, 利用各种固体工业废渣约40多万t, 带动社会投资4 000多万元。实现产值5 000万元, 利税850万元, 减免税额达150万元。工业固体废物基本上当年产生当年消耗, 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97.66%。山东蓬莱市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好成效?关键是加强对通过发展新型墙材促进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 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 做到层层有责任, 逐级抓落实。发展改革委和经贸部门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认真研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 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同时, 市经济贸易局提出了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 加强了与环保、科技、国土资源、建设、水利、农业、财政、税务、质检等有关部门的合作, 建立了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 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有他们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法治保证。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金保障等。

2 墙材改革步步为营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在于资源综合利用的开展。在废弃物产生环节, 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该市工业废弃物主要种类为炉渣、尾矿渣、黄金冶炼废渣等。为有效地利用好这些废物, 他们健全政策支持体系, 完善激励推进机制, 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变废为宝。由于黄金行业起步较早, 其选矿尾渣历史堆积量近2 000万t;黄金冶炼尾渣属高污染废渣, 其历史堆积量为10万t左右。如蓬莱黄金冶炼厂年产氰化尾渣3万t, 原来只能露天堆放, 每年向环境中排放数10 t氰化物和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汞、铅等重金属离子, 另外尾矿渣堆积, 既浪费土地资源, 又污染环境。“投入新型墙材生产研发的初期, 企业虽然搭上了循环经济的‘顺风车’, 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施工工艺的限制等各种原因, 市场难以打开, 光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 必须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产业导向”!蓬莱刘家沟镇的一家新型环保建材公司负责人告诉笔者, 蓬莱市近年来推进墙材改革的决心和魄力, 让企业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其实, 通过3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就可以看出蓬莱市墙材改革的前瞻性和超前性。2005年开始, 市区范围内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2007年开始, 市区范围内禁止使用“粘土砖”。2008年1月1日开始, 全市范围内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从“禁实”到“禁粘”, 从城市到乡村, 蓬莱市的墙材改革总是先行一步。市墙改办在发展新墙材的初期就瞄准“禁实”, 在“禁实”时期则不断为“禁粘”创造条件, 在“禁粘”时期就构想如何向科技含量更高、更节能、环保、减排、利废的新型墙材发展, 始终超前谋划、超前准备。

目前, 该市正从生产和使用两个环节入手, 不断推进墙材改革。在生产环节, 帮助企业进行规范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 引导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引导企业投入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引导企业发展节能、降耗、减排、利废产品;引导在企业间建立良性的价格竞争体系;重点抓好产品资质认证和对新墙材生产企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大力扶持和帮助新型墙材企业, 加大对新型绿色墙材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引导和监督建设、设计和施工单位使用新型墙材, 使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建设工程中优先支持非黏土和高掺量利废新绿色墙材的发展, 凡未使用新型绿色墙体材料及达不到节能建筑标准的建筑不返还专项基金。严格执行税收优惠政策, 凡利用非黏土资源和其他废弃物资源生产的新型绿色墙体材料项目与产品, 要优先给予基金支持, 其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和《享受优惠政策的新型墙体材料目录》的给予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为发展绿色墙体材料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 发展循环经济。该市有关部门把做好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作为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鼓励并扶持大中型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企业, 淘汰小型企业, 或使企业经技术改造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形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品种齐全﹑产品优良的新型生产产业。同时, 加快新墙材生产应用结合实际, 适时公布和调整鼓励、限制、淘汰墙体材料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及产品目录。在使用环节, 和财政、建委等部门加强沟通与协作, 利用墙改专项基金等手段, 从源头杜绝淘汰产品进入建筑市场;建立举报检查制度, 将新型墙材生产企业和广大市民动员起来, 共同督查市场上使用淘汰墙材情况;市墙改办还加大了执法检查力度, 逐步将蓬莱市新型墙材市场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展望蓬莱市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促进循环经济的前景将更加美好。蓬莱市经济贸易局主要负责人表示, 随着发展循环经济政策措施的进一步到位, 蓬莱市建设节约型社会步伐的加快, 蓬莱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景将会更加美好。预计到2010年, 全市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0.75 t标准煤降低到0.55 t标准煤, 平均每年降低6%;万元GDP取水由12.42 t降低到10.23 t, 每年降低3.8%;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70.2%提高到97%;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由98%提高到99%;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9提高到0.99;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由159.5万元提高到170万元。

经济成就 篇2

2015/10/15 9:44:00 陕西统计局

“十二五”时期,在国家继续坚持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政方针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面对经济下行的内、外部压力和重重困难,积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的坚定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事业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稳定发展,综合实力增强,产业、需求和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到了大的提高,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得到进一步加强。谱写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又一新篇章。

经济稳定发展 综合实力增强

“十二五”时期,陕西经济发展经历了从高速发展逐步回归到稳步发展的过程。初期几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今年,由于受煤炭、石油及加工等能源工业价格持续下跌,市场需求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的影响,经济增速大幅度回落。初步预计到“十二五”末,陕西经济总量达18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达11%,为近几十年来较好发展时期。从各项指标来看都有大的增长,2014年,人均生产总值46929.14元,略高于全国水平,年均增速11.6%,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从17位上升到2014年16位;财政收入达到3145.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4.6%,年均增长15%,累计总收入和支出分别是“十一五”的1.96倍和1.8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75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19倍,平均每年增长21.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5918.7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5.2%,年均增长16.7%。同期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4366元和7932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3%和15.4%,增速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同步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服务业占比提高 产业结构优化

“十二五”时期,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十一五”末9.8∶53.8∶36.4变化为“十二五”末9.1∶52.3∶38.6。呈现出一、二产占比下降,三产业占比提升的特点。

一、工业、建筑业增长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第二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工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十二五”以来,第二产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增加值由“十一五”末5446.1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9500亿元,增加了4053.9亿元,年均增长12.4%,是增长较快时期之一,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十二五”时期,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61.8%,在GDP年均增长11 %速度下,贡献8个百分点。其二,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十二五”时期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4558.97亿元,增加到2014年7993.39亿元,增加了1.75倍,占GDP比重也由45%上升到45.2%。工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54.9%,在同期GDP年均增长11.9%中贡献6.53个百分点。其三,建筑业发展相对加快,成为继工业后凸显出的又一大亮点。特别是2013、2014年建筑业增长速度分别达13%和11.8%,首次超过工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为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提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扩大新的服务领域、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时期,我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建设科教型、文化型的西部强省的战略,加大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十一五”末3688.93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7000亿元,总量翻了近一番。比重由36.4%上升到38.6%,年均增长10.2%,虽然增速低于第二产业,但二者增速差距在逐渐缩小,服务业较快的发展,对稳定和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信息、金融、文化、居民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势强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新的力量。“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及质量提高,需求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与其相关的信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及居民服务等服务业增势强劲,极大推动了第三产业及整体经济的发展。2014年与“十一五”末相比,这些行业实现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5%提高到30%,每年提升1%,是我省未来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撑力量。

需求结构改善 投资拉动依然为主

一、需求结构改善,投资拉动依然为主。“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与“十一五”时期相比,速度回落。在工、农业生产增幅回落的情况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明显,仍然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资本形成总额看,2014年,资本形成总额达到1.29万亿元,年均增长12.6%,占同期GDP的比重从67.5%上升到67.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2.2%,在同期GDP年均增速11.9%中资本形成总额贡献8.6个百分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力。

二、消费增长平稳,推动经济增长作用提高。“十二五”期间,由于居民收入的逐步增长,有效的带动和促进了消费总量的扩大,为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活力。2014年,全社会最终消费7816.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49.2%,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为39.8%,在同期GDP年均增速11.9%中,贡献4.7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总量5584.3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57.4%,年均增速12%,占最终消费的比重达到71.4%。

三、流入大于流出,净流入的经济结构未有改观。最终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服务净流出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十二五”时期,我省的投资和消费都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对地区外的需求和依赖逐年扩大,流进的货物和服务超过流出,是我省长期以来未曾改观的状况。2014年,我省净流入达到2108.2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1.9%,比“十一五”末下降1.4百分点。

区域经济相互协调 稳步发展

区域经济稳步、协调的向前发展,有力的支撑了全省经济的增长,对搞活全省经济一盘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十二五”以来,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与全省一样,增速逐年有所回落,但各区域充分发挥以自身优势,克服不利因素,积极应对挑战,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区域经济应对挑战,稳步发展。“十二五”时期,我省三大区域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各项发展战略,经济实力稳步增强。但由于我省陕北地区产业单一,产业链短,受外部煤炭、能源产品消费市场需求减缓的影响,工业增速大幅回落,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2014年,关中地区实现GDP为1.11万亿元,与“十一五”末相比,GDP总量净增4713.67亿元。陕南地区实现GDP为2267.26亿元,与“十一五”末相比,GDP总量净增1144.6亿元。陕北地区“十二五”时期受影响最大,2014年实现GDP 4306.7亿元,比“十一五”末净增1664.58亿元。与全省同期年均增速相比,关中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陕南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陕北低于全省1.6个百分点。

二、各区域在全省经济中所占份额有所变化。2014年,各区域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为:关中62.7 %、陕南12.9%、陕北24.4 %。关中仍然是全省第一大经济体。但与2010年相比,各区域所占份额发生了变化,关中地区比重下降了0.1个百分,陕南上升1.8个百分点,陕北比重下降了1.7个百分。

特色经济成就腾飞之势 篇3

该镇镇长吴昌梅向记者介绍,高沟的发展格局已经被有识之士称为“高沟模式”。高沟的经济近年来之所以取得突飞猛进,这种“模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表现在:

坚持灵活的经营机制。高沟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特点是机制灵活,形成了内部买卖制、生产定额制、分配级差制、用人合同制、决策风险制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企业制度。

保持稳定的销售队伍。现在全镇已有4000多名专业营销员,占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们走南闯北,跑遍千山万水,为企业传递信息、拿回订单。

不断拓宽融资渠道。近几年来,高沟民营企业日新月异,规模日益壮大。企业在争取金融部门资金的同时,一是注重自身积累;二是注重民间融资,引导企业的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投资入股,既融入了资金,又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重视科技和专业人才。高沟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注重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占领市场的制高点。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新产品;二是广泛集聚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除此之外,镇党委书记吴德炳还对记者表示,高沟党委、政府一班人一直注重对经济环境的优化,努力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一点,高沟的企业家们也形成了共识:高沟的发展与政府部门的保驾护航息息相关。

据吴镇长介绍,在对高沟企业的管理中,政府一直坚持院墙内的事企业管,院墙外的事政府管,赋予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同时注重为企业营造外部发展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现已累计投资达4800万元;坚持制止“三乱”,实行收费登记许可证制度。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定加快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新区征地,镇财政补贴6500元/亩的办证费用;成立了高沟电器电缆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制止互相压价倾销等不正当经营行为,变无序竞争为有序竞争……总之,政府正在努力让高沟形成一个产业集聚的强大磁场。

虽然高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但高沟党政领导班子和企业家人士却表现出了过人的远见,他们认为,居安必思危,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高沟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隐藏着潜在的危机。突出表现为交通、融资、税收(全国4%,高沟8%)、土地、规模(结构)、智力(科研、理念、能力)“六大瓶颈”,而在这六大瓶颈中,资金压力尤为突出。

为此,高沟的党政部门以及企业家们正戮力同心寻找着乡镇保持高歌猛进的良方。据了解,目前全镇主要着力做好科学规划、规范竞争、抓住重点、加强协调、创新品牌、优化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与此同时,还希望能得到上级各部门的支持,以期让高沟的经济更加茁壮成长,具体包括:

1、高沟工业园近几年来虽发展较快,但无明显的区位优势,交通不畅,建议无(为)繁(昌)公路建设加快进度,争取早日通车。

2、高沟工业园区虽然被冠之为“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安徽省特种电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省级民营科技园”,但没有实质性优惠政策支持,工业园区内税负较高,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对高沟工业园给予资金支持。

3、建议每年从高沟工业园区新增税收地方分成中按一定比例返还工业园区用于硬件建设,为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4、要在扶贫贷款发放上和其它资金投放上,继续倾向于高沟民营企业,真正体现扶贫贷款的“造血功能”,实现以一个产业带动一方致富脱贫的目标。

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 篇4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市场体系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 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迈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 在其后不算太长的时间里, 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发生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08年这个中国改革的“而立”之年, 我们有必要驻足回眸, 回顾一下这30年的历程。本文拟从经济角度对这30年的成就做一总结。

一、经济实力快速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 产业结构变动活跃,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30年来,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 在1978年~2007年度30年中, 有16年超过10%, 只有3年低于7%。近30年中,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4倍。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 GDP年均增长9.82%, 平均7年多翻一番, 约15年翻两番。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 进出口总量居世界第三。我国已提前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 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初步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据相关统计, 截至2008年4月末,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76万亿美元, 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 (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 简称G7) 的总和。尽管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2008年年初发生在中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政府快速而卓有成效的反应赢得了国内国际一致的尊重和认可, 这里面体现了中国政府执政能力的高效, 但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30年来所积累的巨大财富作后盾也是无法实现的。另外,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州7号”的圆满发射, 这背后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支撑。

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就人均GDP而言, 按可比价格计算, 1952年中国的人均GDP是119美元, 2007年则达到了3629美元, 2007年是1952年的30.5倍。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 年均增长6.4%, 平均约12年翻一番。在最近30年的时间里, 我们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

就城镇居民而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步入了小康型阶段并逐步向富裕型过渡, 消费质量明显提高, 居民的吃、穿、住、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收入构成发生明显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59元, 居民收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工薪收入外, 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消费结构发生改变。

就农村而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不仅促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 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问题, 成为人类消除贫困史上的一个奇迹。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我国农民的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农村, 砖瓦房比比皆是, 小洋楼也不稀罕, 一部分农民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平板电视机、自动洗衣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农家, 小汽车也已进入部分富裕农户。截至去年底, 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超过300万公里, 乡镇通公路率达98.54%, 建制村通公路率达88.15%。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最基本生活未能得到保障的贫民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人。联合国在2003年发表了最新的减贫统计, 世界减贫人数的90%是中国实现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的,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开展改革试点, 积累经验, 再逐步推广;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向开放沿海、沿江乃至内地推进。在农村改革方面, 安徽等一些地区率先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改革试验, 这一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 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 随后推广到全国。在企业改革方面, 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试点, 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在财税体制方面, 推行两步“利改税”, 逐步推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改革。在流通体制方面, 废除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 逐步培育农产品市场。

1984年10月,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确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标志着我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四梁八柱”的基本体制框架。到200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全面部署。与此同时, 党中央总结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 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自此, 我国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四、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 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市场体系得到较大发展:取消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 进一步放开了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要素市场逐步形成。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改革了投资体制, 政府投资的范围进一步缩小, 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扩大。土地、劳动力、技术、产权、资本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 生产要素市场的构建也取得相当进展, 如双向选择的企业用人制度已经建立、商业用地使用权转让实现了“招、拍、挂”、利率市场化取得重要进展、汇率弹性明显增强等。其中资本市场的发展引人注目, 资本市场尽管发展历史虽然比较短, 然而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我国股市规模、市值占GDP比重、交易量、交易系统的先进性等, 都出现大幅跃升,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对国企改革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减少了间接金融, 降低了整个金融风险。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五、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密不可分。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 对外开放也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我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发展格局。从1978年到2007年, 对外贸易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21738亿美元, 增长约200倍。对外贸易额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 也由第27位逐步攀升到第3位 (2006年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使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国际贸易组织规则来协调、解决贸易争端, 还可以通过参与制订世界贸易规则, 更好地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 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我国还积极迎接世界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累计吸收国外直接投资7745亿美元, 吸引外资规模连续名列发展中国家首位。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 就是中国制造 (和组装) 产品大量出口, 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充分发掘了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也为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拓展了空间。不仅如此,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 中国企业也开始积极“走出去”, 以全球化的视野在海外开展投资, 整合产业链, 以快速提升自身竞争力。现在, 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中国企业去他们那里投资。今年以来, 备受次贷危机困扰的美国几次三番希望中国金融业来为他们救驾。这些都标志着中国愈益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

六、在阶层分化方面, 产生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

的企业家阶层和农民工阶层两大新的社会阶层,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 在中国这块有着几千年重农轻商传统的土地上诞生了一大批企业家:他们可以划分为三代:第一代企业家是改革开放以来、1992年之前创业的企业家, 这一代企业家既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诞生的科技型企业家, 如柳传志, 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诞生的农民企业家, 如鲁冠球, 还有城市边缘人口创业的代表, 如傻子瓜子的年广久, 他们大多属于被迫创业, 所设立的企业也大多带着“红帽子”。第二代企业家是1992年之后诞生的企业家。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的出台, 大批原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和各方面能人纷纷下海创业, 形成了以陈东升、毛振华、田源、冯仑等为代表的“92派”企业家。他们具有较强的资源调动能力, 企业的产权制度比较明晰。第三代企业家则诞生于2000年前后、伴随新经济的兴起, 依靠风险投资、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企业家, 如马云、张朝阳、李彦宏等。他们的典型特征是高学历、高技术、年轻化, 具有国际视野, 熟悉国际规则, 创始人或管理团队具有“海归”背景。

与此同时,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进程, 大批农民涌入城市, 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即农民工阶层。据有关方面统计, 现阶段农民工总数已逾1.2亿, 已成为中国产业大军的主力:占全国加工制造业总数的68%, 占建筑业的80%, 占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餐饮业的52%。农民工阶层的形成一方面为中国经济起飞持续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 这一阶层壮大并更新了中国产业大军, 正是这支大军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农民工进城在建设城市、繁荣城市经济的同时, 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城乡经济的大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 丰富了城镇的劳动力资源, 弥补了城市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不足, 有效地抑制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速度, 为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城镇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回首30年前, 每个中国人也许都应该感到庆幸, 因为我们的国家在那一刻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今天, 也许每个中国人都有理由骄傲和自豪, 因为中国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与成就。然而, 我们同时也必须保持清醒: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远未完成, 中国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在面对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时, 也许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拿出一份清醒一份拼搏一份责任去期待这个国家更为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再上新台阶[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9

[2]胡鞍钢:中国崛起之路[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

[3]王孟龙:吴敬琏厉以宁纵论改革30年[J].领导文萃, 2008年第4期

[4]李金珊 赵云旗:论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财政与发展, 2005年第5期

[5]辜胜阻:三十年崛起三代民营企业家[N].光明日报, 2008.2.22

[6]张维迎:理解中国经济改革[N].经济观察报, 2008.7.10

近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篇5

近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成就如下:

,由于对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 design theory)研究的贡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赫尔维茨(Leonid Hurwicz)、新泽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讲座教授埃里克-马斯金(Eric S. Maskin)、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迈尔森(Roger B. Myerson)共同获得20诺贝尔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埃德蒙.菲尔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

20,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和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获得了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位经济学家“因通过博弈论分析加强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价格战和贸易战这样的经济冲突以及为何一些社区在运营共同拥有的资源方面更具成效”,

,出生在挪威的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获得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位经济学家因对动态宏观经济学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他们的研究工作解释了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变化是如何驱动商业循环的。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获得 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这两位经济学家这个桂冠时称:“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恩曼(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丹尼尔-卡赫内曼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维农-史密斯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并设定了经济学研究实验的可靠标准。

,三位美国教授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J-赫克曼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丹尼尔-L-麦克法登,以表彰他们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

经济成就 篇6

一、广告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平衡性

资源是指用于生产满足人类需要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那些物品和劳务。资源按期是否可以自由取得,分为自由资源和经济资源。自由资源是指可以无代价地取得的资源,经济资源是指必须付出代价才能获得的资源。广告资源属于经济资源的一种,本文是指企业用于广告宣传为目的的资源。展会使广告资源环境发生变化,市场使广告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通过对展会广告资源稀缺性分析,使企业和广告公司明白在展会经济中如何提前配置稀缺广告资源。

1.展会经济对广告资源需求的相对无限性。展会是集中全国乃至全球相关企业参加的一次盛会,各参展商均希望在展会展示实力,一般都会在短时间内集中发布广告,发布信息。由于参展商太多,对广告资源的需求是相对无限的。本次糖酒会设特装展位280个,标准展位1919个,汇聚国内外参展商近4000家,家家企业都想一展雄姿,对广告资源的需求相对无限。以等离子电视为例,重庆本地专用于展会的等离子数量也就三四十台(一般展会的容量,多了就是资源浪费),而糖酒会对等离子的需求在数百台之多,对等离子资源的需求相对较多,不得不在成都等地调。

2.广告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平衡性。相对于企业的需要而言,满足需要的广告资源是有限的。广告资源稀缺性也叫广告资源的有限性,它是指相对于企业的相对无限需求而言,广告资源总是不足的。广告资源的相对有限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广告资源相对于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结构和多样化的需求而言是不平衡的;二是广告资源的分布在展会举办地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

3.选择和广告资源配置。需要的无限性和广告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稀缺资源使用存在超额成本的前提下,使得企业不得不在多种广告资源与满足不同需要之间进行选择。所谓选择是指如何利用既定的广告资源将企业及产品的信息有效传递给目标受众。 企业选择广告资源的过程就是广告资源配置的过程,选择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3W,即who—目标对象;What—什么媒体;How—怎样发布。由广告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性引发的这三个基本问题,被称为广告资源配置问题。因为使用单一媒介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广告信息往往采用多种媒介组合传播。因此,不管是企业还是广告公司,对不同媒体的掌控是有效获取稀缺广告资源效益的最佳手段。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以其拥有14报1刊1网及众多户外广告资源的优势,积极参与并主动出击,抢得本届全国糖酒会户外广告第一定单,签订了解放碑、观音桥两大商圈,南滨路、八一路两大美食街、临江门转盘至上清市线路、朝天门至文化宫线路、会展中心至长江村线路、江北机场至黄花园线路等户外广告的发布权。对不同媒体的掌控既是吸引企业选择合作伙伴的重要条件,也是重报集团敢于重金下叉展会稀缺广告资源的前提条件。

4.广告资源有限性与选择成本。在广告预算一定的情况下,多选择户外广告,必须以少其他媒体广告为代价,这就是选择成本的问题。在进行选择时,实现成本最小是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原则。广告资源多种组合的存在意味着企业对广告资源进行选择和组合的必要。广告资源有限性决定了选择稀缺广告资源的高成本,也是广告公司掌控稀缺广告资源进行风险评估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广告资源有限性与高成本反映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巨大魔力。

二、稀缺广告资源的获取与利用

在注意力研究中有许多新的结论,新的竞争中只能争第一,第二就意味着失去了竞争力;如果一个人晚上看了10条广告,他留在记忆中的只有3条;任何一个人有一项需求时,只有三个品牌进入选择范围,挑剔的消费者只选择打动他的一个品牌。每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使用好你的注意力,提高关注水平,才能抓住机会取得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说过: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在信息社会里,硬通货不再是美元,关注就是硬通货。因此,重要的是你能够注意什么,什么是你该注意的。看来“诗仙太白”最深谙此道,不惜投巨资1300多万元用于本次糖酒会的宣传,希望借此盛会提高自身品牌形象,获得第一注意力。诗仙太白利用主场优势,从长江大桥到江南大道,400块广告牌首尾相连,长度超过1200米,可谓是本届糖酒会最长的广告。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等主干道,各参展商所住宾馆,均能见到诗仙太白的广告牌。尤其是在长江大桥、会展中心、解放碑、上清寺等地段,诗仙太白更是不惜重金浓墨重彩地设计了各式各样的巨型造型。重庆诗仙太白集团在会上签约138份,收取定金258万元,合同总金额超过1.5亿元,取得了丰硕成果。稀缺广告资源是高成本、高收益的资源。

广告资源的稀缺性造就了本届糖酒会广告多个之最。尽管花费数千万的广告牌只有七天的展示时间,众商家仍然投重金,激烈争夺稀缺广告资源。在寸土如金的解放碑,五粮液集团出手就是36万元,用5米高的广告,把解放碑碑体围了个水泄不通,成为最贵的造型,显示其“王者风范”。安徽井中集团斥资30万搭建的“店小二”广告门楼,高16米、宽80米,不仅打造出本届糖酒会广告门楼宽度的“第一跨”,也是本届糖酒会最贵的单体广告。沱牌集团旗下的“舍得”酒,不仅在成渝高速陈家坪收费站装了一块1000余平方米的广告牌,另外还在较场口转盘放了一个高10多米、直径达6米的酒瓶。而在南桥头游乐园的坡上设了一块广告牌的占地面积就多达5000平方米,成为本届糖酒会中最大广告牌。

展会经济对广告资源的巨大需求,刺激各商家以及广告公司使出了浑身招数,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墙上贴的都是糖酒广告。糖酒会广告为争抢眼球,造型分别采用了彩旗、刀旗、灯箱、满天星、路牌、灯杆旗、过街门楼、移动广告、冲气模型、充气立柱等20余种花样,就连大桥护栏、烂尾楼等也成了发布广告的地方。本届糖酒会的广告市场空间超过1亿元。然而广告大战外地企业凭借其对广告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和整合,占尽上风;与此相对,占尽地利而不懂广告资源稀缺性的不少重庆广告公司,却在这场争夺战中居于下风。组委会称,由本届糖酒会组委会通过招投标指定的广告企业共13家,其中只有5家是本地企业,其余全是外地广告公司,尤其以成都广告企业为主,此次广告份额的大头,被成都、河南的广告公司把持。重庆的广告公司除参与制作之外,大多只能分到一些户外广告的“羹”。齐纳传媒董事长张勇斌表示,重庆企业展会营销意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重庆广告业的拓展。而重庆不少广告公司是临阵磨枪,在人才储备、业务招揽等方面都显得措手不及,一些广告公司甚至还为此交了学费。据参与本届糖酒会广告竞争、设计的某广告公司负责人说,从糖酒会广告大战中可以感觉到,重庆广告业还面临着视野不够开阔、创意不够大胆、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等三大差距。然而,缺乏对广告资源稀缺性的认识是导致失败的根源。

三、稀缺广告资源的创新与创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人类谋取利益的活动包括两种:生产性活动和非生产性活动。巴格瓦蒂(Bhagwati,1982年)提出了“直接的非生产性寻求利益活动”(Directly Unproductive Profit,简称DUP)的概念,它包括以直接非生产性活动取得利润的各种途径。对广告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应该是直接非生产性活动取得利润途径之一。

展会经济对广告资源的巨大需求形成的无限商机与广告资源稀缺性的矛盾促使人们对广告资源进行创新。政府的创新意识在这次广告资源配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府所履行的资源配置的功能即是对具有公共产权属性的稀缺资源进行分配。这次为了满足糖酒会的需要,市政府临时开放一些地段作为户外广告设置地。为了又要满足糖酒会的需要,又要保证市容不受影响,所以对临时增设的广告位置,开禁了许多以前不能设置广告牌的地方,这是我市有史以来广告发布区域和形式放得最开的一次,政府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统一的招商。委托组委会与13家广告公司签订了户外广告媒体配置的合同。户外广告主要集中在解放碑、国际会展中心、菜园坝火车站、重庆机场、朝天门码头以及重庆的几个过江的大桥,市区的几个主要大江的大桥几个地段,主要利用这些地段的护栏、路牌、围墙、绿化带等来做临时的户外广告。一共确定了18个点,20条线,20种广告设置的形式的总体规划,将重庆装扮成广告的海洋。

与政府创新意识相比,企业个体对广告资源形式的创造,更显实惠。天上?动力滑翔伞每天挣10万。一只只色彩鲜艳的动力伞,不时在天空中盘旋,为展会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从事这项表演的是重庆海桥航空体育运动俱乐部的专业人员,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家具备飞行资质的专业从事航空体育运动、媒体宣传的俱乐部,海桥几乎成了每次大型展会不可或缺的主角。“诗仙太白”、“小阁楼”借此飞天,“德庄”、“秦妈”也高空亮相。据介绍,海桥的表演,一只伞表演45分钟,行情是4500元,俱乐部最多可提供25只伞同时表演。展会现场上空,每天都有两三家企业借海桥上天,每次规模在10只伞以上。粗略计算,海桥凭借对“动力伞”这一稀缺广告资源的垄断,每天有10万元左右进账。

而新兴媒体——互联网,也在此次糖酒会也出尽风头。去年9月,个人投资2万元注册了“中国糖酒会”网站,凭着顽强毅力,形成了独有的影响力———每天点击率达3.5万~7万次,这一网站很快就占到了百度同类的前列。源源不断的访问给网站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户。许多客户都把“中国糖酒会”网站作为参与糖酒会的桥梁,参展、住宿、发广告,都通过网站渠道。借对“中国糖酒会”网站这一稀缺广告资源的垄断,今年全国糖酒会还未开,该网站已60万入帐。

四、结语

儒家文化成就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 篇7

七十年代欧美经济不景气, 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却实现了经济腾飞, 创造了一系列的“经济奇迹”。对这种现象, 我们自然疑问重重, 在这篇论文中, 我将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综述亚洲四小龙与儒家文化

远古的东亚一直有“蛮夷之地”之称, 而现如今, 东亚各国和地区却先后启动现代化进程, 亚洲国家第一次以比较独立自主的姿态, 通过“亚太经合组织”和“亚欧会议”的方式, 开始与北美和西欧列强进行比较平等的对话与合作。

七十年代欧美经济不景气, 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却实现了经济腾飞, 创造了一系列的“经济奇迹”, 被称为“东亚奇迹”。对这种现象, 我们很自然就要追问:这些国家和地区为什么会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它背后的动因是什么?为什么东亚奇迹发生在东亚而不是其他地区?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背后究竟有没有东亚各国和地区共有的东西?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从上世纪6 0年代开始, 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省和香港先后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 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 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 吸引外地资本和技术, 利用本地的劳动力优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 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火车头。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 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围绕东亚奇迹, 世界各国学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贝拉·巴拉萨和安妮·克鲁格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主义学家, 认为是发达国家向海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历史机遇造就了东亚起飞.以查莫斯·约翰逊、爱德华·梅森、勒里·琼斯、罗伯特·韦德、戈登怀·特等为代表的制度学派以国家的宏观调控功能来解释东亚的经济起飞.有的学者将东亚奇迹归因于“权威主义”或“柔性权威主义”.

那么, 究其深层原因, 很重要一点是东亚群体受到一种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那是一种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 被后人称为“东亚价值观”。虽然学术界对促进亚洲四小龙腾飞的原因仍未完全达成共识, 但有一个观点却是基本一致的, 即儒家文化是亚洲四小龙乃至整个东亚经济崛起的精神支柱。

二、简述儒家文化与思想, 并联系现代企业管理

为了论述四小龙经济腾飞确实与儒家文化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我便先从儒家文化思想入手进行阐述。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 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一) 儒家管理体系的开端——《论语》

《论语》有言:“己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企业家就应当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看作是一个不断满足社会正当需求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简单制造或销售某种产品的过程。应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正确处理企业自身利益与消费者的正当需求和全社会整

(二) 儒法合流的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中说“力不若牛, 走不若马, 而牛马为用, 何也?曰:人能群, 彼不能群也。”要使一个群体成为现实的社会组织, 必须有“分”。所谓“分”, 即在有大的相同共性的群体中再以小共性划分出来的组织。有了这种划分, 才能形成人类生存的保证和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 标志着社会分工化和组织有序化的实现。这种大“群”小“分”的组织管理所带来的最直观的效果就是以“宽容、仁爱、平均”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再辅以现代企业管理手段, 成为华人在海外所创企业的显著特点, 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接受。

(三) 儒家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当代的管理者应拥有刚正宏大的精神, 大义大德的人间正气。职业经理人身上就需要有别与他人的“士”的精神。《大学》中也十分强调将人的道德修养确定为儒者修己治人、化民为俗、改良政治的中心环节。现代的企业管理者、领导人应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个人学识、能力的提高, 只有他们起到表率作用, 才能上行下效, 推己及人。

(四) 儒家思想式管理的行为法则——《中庸》

《中庸》有云“中立而不倚, 强哉矫!”着重阐述中庸之道, 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和自然法则。“物极必反”, 任何极端的主张的主张和做法都不可能长久。“中庸”讲得是无过无不及的适度原则, 无所偏倚, 恰如其分。管理者成功最要紧的就是掌握“度”, 经济学中博弈就是在各点当中找平衡定位, 找“黄金分割点”。管理中讲究赏罚奖惩有度, 恩威并用, 宽严相济, 软硬兼施, 双管齐下。

而“通权达变”, 讲的就是经权损益的权变原则。强调“时中”的精神, 即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对于“亚洲四小龙”, 在管理企业时, 借鉴西方管理思想, 融入国情, 对中西方价值观进行融合, 就是中庸思维的体现。在管理实践中, 统一意见的过程是中庸思想的最基本表现, 它不是机械的统一意见, 而是创造性的综合。

总之, 亚洲四小龙的企业文化是以新儒家文化价值观为核心。新儒家价值观是结合当地实际, 借助于西方现代经营管理而发展的。讲求诚信、买卖公平、择时任人、勤奋节俭, 这种以儒入商的儒商经营有一共性, 即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法则结合起来。人们普遍认为,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背后, 有着数千年东方文化的积淀和支撑。

三、就韩国, 新加坡, 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的经济发展, 谈谈儒家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亚洲四小龙在经济发展中都注重儒家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法则的结合。亚洲四小龙的企业文化是以新儒家文化价值观为核心, 在管理方式上侧重于家长式管理, 同时还兼有现代的经理式管理。

接下来, 笔者分别就韩国, 新加坡, 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 谈谈儒家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一) 韩国

从60年代初开始, 韩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经济发展计划的高度集中, 韩国的成功被一些学者称之为"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与适度在其中体现得十分完美, 值得一提。其作用在韩国三星集团的成功经验中可见一斑。

三星集团是韩国最大的企业集团, 三星集团发展史可以算得上是爱国史。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正是怀着“事业报国”的理念, 在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下, 三星集团实现了企业的发展, 国民经济的复兴。其经营理念是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 创造出最佳的产品和服务, 为人类社会作贡献。三星人才理念是三星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培养人才, 力争建立一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事管理制度, 将为员工提供发挥潜质, 提高能力的广阔空间。

(二) 新加坡

新加坡是地窄人稠的城市型岛国, 自然资源十分贫乏, 然而新加坡人民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恰如其分地开发了人力资源, 并采取一系列符合本国实际且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切合时宜的方针政策进行建设, 积极引进外国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 使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 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经济发展道路, 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交通中心、贸易中心、工业中心、旅游中心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为何能取得这么好的发展, 近似专制的政治体制、家族式的国家管理模式与经济上的高度自由化、国际化所构成的长期稳定的社会模式是保持新加坡经济增长的本质原因。

新加坡的经济有今天的发展, 要得益于曾任新加坡总理, 现任新加坡内阁资政的李光耀先生。他始终提倡“亚洲价值观”, 认为亚洲国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价值观行事。李光耀认为自由民主的缺失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相反, 这种权威体制造就了亚洲四小龙的成功。

(三) 中国香港

综观香港自明代以来几百年的发展,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撞中, 香港地区做为这两大文明的交接点, 发挥着“中转站”的作用和获取相应的好处。香港的崛起, 其根本原因如此。

回归之初, 香港服务业凭借自身的竞争优势及与中国内地的紧密联系, 经济结构经历重大转型, 香港蜕变成为高增值服务业的基地。使香港经济得以繁荣的经济制度是劳动分工的秩序, 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 兼顾公平。这一中庸而不极端的做法使得社会安定, 经济蓬勃发展。

而资产占了全香港70%到90%的房地产、集装箱总量的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 更是在香港的经济发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他, 为他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在李嘉诚的人生哲学中, 他认为“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 即使侥幸略有所得, 亦必不能长久”;“信誉, 诚实, 是我的第二生命, 有时候比自己的第一生命还重要”;“今日而言, 也许很多人未必相信, 但实在我觉得‘义’字, 是终身用得着的”。他不仅是这么想的, 也是这么做的。他更以“进中求稳, 稳中求进”为其经营之道。

(四) 中国台湾

台湾经济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50多年来, 通过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结构调整与自由化改革的发展轨迹, 台湾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

台湾著名的企业家王永庆的发家之路, 曲折而艰难。从建筑业到木材业, 到塑胶业, 再到木材业, 进入90年代, 王永庆的产业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 包括16家人企业公司, 拥有员工4万多人, 股东10万人, 每年的营业额高达1650万新台币!

《周易》有云:“易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万事万物总是处于变化中, 企业的生存环境亦是如此。企业应该敏锐洞察到环境及条件的变化, 及时采取相应的、正确的措施, 实行改革、创新。王永庆正是抓住了木材行业及塑胶行业的变化和发展, 发展壮大了企业, 成为台湾首富, 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发展。

四、结论

儒家文化在现代经济中权变应用

1997年, 亚洲出现了金融危机,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影响。儒家思想不是万能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世界出现了许多新格局、新方向, 要面对很多新挑战。笔者认为, 儒家文化作为我们行为处事的基本准则和生存发展的指导方向, 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十分重要而必要的, 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就是铁证。儒家文化不仅使我们亚洲人从中受益匪浅, 也被西方人所欣赏和学习。但是, 各个时代和地域有着各自的特点, 儒家思想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而不是生搬硬套, 并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将儒家文化和思想发展、升华, 让它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本身, 权变思想也是儒家文化之精髓, 应该为后人所用。

摘要:“亚洲四小龙”创造的东亚奇迹,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的作用, 成就了其经济腾飞。结合实际, 在现今社会中, 我们要权变地将之与现代管理思想结合在一起, 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儒家文化,亚洲四小龙,经济奇迹,权变

参考文献

[1]、李晓锐.儒家经典与中国式管理[M].地点: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6.

[2]、陈立夫.四书中的常理及故事[M].地点: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1.

经济成就 篇8

1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背景、内涵和特点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农业产业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初步出现。这引发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稳定地、批量性地提供合乎质量要求的原材料, 而农户提供原材料却很分散, 往往不合格。解决这一问题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通过集中土地达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另一种是寻找一种组织形式, 归拢广大分散农户使他们融入大市场。而国情是大部分农民在土地上就业, 无法在短时间内集中土地大规模经营, 于是一些农村能人便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经济、技术合作组织, 使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新世纪以来农民加快了向城镇转移的步伐, 出现了种植养殖大户以至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 但大户进入市场的费用和风险也在增大, 呼唤产前产后的各种服务, 于是一些农村中成长起来的人才便专门为种、养大户提供种苗、防疫、检测、营销等服务, 进一步加深加宽了农村合作经济, 从而提高了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 也降低了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 增加了广大农户和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收益。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模式上实现了多种组合:最初是农民为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而联合起来的专业技术合作社;接着出现行业协会, 是农民在生产、流通与销售等环节上实现联合的社会组织;随后形成经济联合体, 是由两个以上的组织相互联合而共同发展;还有的合作组织自己兴办企业, 实现由中介服务到经营实体的转变。无论哪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都是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他们的探索和创造突破了合作经济组织的惟一性, 可以是某种组织及其集团, 同时也可以是某种制度安排。广义上可以将农村的全部经济组织, 包括上世纪中叶组建的农村供销社和信用社都看成是合作经济组织, 但供销社和信用社有越来越浓重的官办色彩, 而农村合作组织无论是合作供销还是合作金融, 都是农民的自组织, 而非他组织。这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上世纪50~60年代合作化、公社化中的组织更有根本的不同, 那时是要取消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和家庭经营, 使农民远离市场, 而现今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则保护农民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 广大农民以及社会其他方面将劳动、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从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和竞争力。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目的与宗旨具有自主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劳动者实行自我服务的一种经济组织, 是小生产者或其他劳动者自愿情况下形成的利益共同体。

(2) 管理方式具有民主性。通常意义上的民主管理是指以社员一人一票为基础的自我管理。

(3) 组织原则具有规范性。大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皆有各自制定的的规范和契约, 这是合作的基本原则, 也是分辨合作社真假的标准。

(4) 经济、社会关系具有多样性。既与广大农户、种养大户以及龙头加工企业休戚与共, 也与供销社、信用社、农业技术推广站、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和往来。

(5) 经营范围具有广泛性。由农业逐渐扩展到加工业、服务业甚至信息业, 先进地区出现跨省、市、区不分地域、不分行业的联合。

(6) 未来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由于它合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也顺应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潮流, 一诞生就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今后会有越来越强的凝聚力。

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问题

由于我国分散的小农经济的历史很长、惯性很大, 农业至今还是弱势产业, 农民还是弱势群体,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虽有20多年的经历, 现在仍处于初始阶段, 面临内部和外部的许多障碍, 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复杂的问题, 主要如下:

2.1 规模偏小问题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全国行政村的覆盖率很高, 但入社的农民在全体农民中的比率很低, 可谓分布广, 成员少, 规模小。资料显示, 不到10人的合作社占相当大的比例, 活动于村庄、乡镇范围内占绝大多数, 并未显著改变农户分散经营的历史状况。规模小就缺少互助合作赢利的能力, 带来不稳定性, 赢利时团在一起, 遭遇风险就散伙, 有的已徒有其名, 中断运营。

2.2 组织运作与管理问题

许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制度和机构设置都存在某种程度的混乱。有的宗旨不够明确, 章程不够规范;有一些合作社缺乏理事会、社员大会及监事会的完整设置。随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业务量的逐渐增多, 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直线上升, 一些主要的管理权把握于大股东手中, 使民主管理受到制约。

2.3 立法问题

2006年10月中央颁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给出的定义是“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对合作社的发展有很好的保障、推进的意义。近几年来出现的合作经济联合体、合作社自办经济实体以及跨区域、跨行业的合作组织, 尚未得到法律的确认。农民的资金合作在《合作法》中还付之阙如。许多新问题的解决找不到法律依据。

2.4 资金不足问题

金融机构对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总有排斥性, 使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受到制约。近10年来一些办得较好的农业合作社创办起农民资金合作社, 全国有1万多家, 绝大多数皆未得到银监会的承认, 到2013年底, 获银监会批准的农民资金合作社只有49家, 可以用农业合作社的资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 其余基本上无法从金融机构融资。全国扶贫基金会组建的农户自主服务社也只有70余家。资金短缺使农民合作组织严重贫血。

2.5 外部干预问题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因和各种外部组织广泛接触, 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些基层政权为显示政绩强拉农民入社。有些经管站、农牧局、信用社、供销社等对合作社扶持无方, 闹出许多纠纷。由于农民合作社注册准入门槛较低, 一些投机者便以合作社资金互助部门的名义注册, 吸储农民资金对外投资或放贷, 把农民合作组织架空。

3 对政府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 是农业产业化的媒介, 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建设的基石, 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政府宜从多方面引导发展, 扶持壮大, 谨提几点建议。

3.1 向农民说清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

20年来, 全国70%以上的农户尚未加入农村经济合作社, 原因是有思想顾虑。他们对上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归大堆”、“一大二公”、“共产风”及其后果记忆尚存, 谈合色变, 害怕改革开放以来积累起来的财产再度归公, 这显然是误解, 但要消除历史的误会并不容易, 有待从理论上说明现今的农村合作组织与以前的合作化运动在本质上的不同, 更要用本地、外地及国外合作经济使农民富裕的事实打消农民的疑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基本的原则是一切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 是依靠广大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政府一定要高度尊重农民的自愿, 只能因势利导, 杜绝强迫农民入社。

3.2 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的法律体系

8年前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待按照新的实践加以修定, 对近几年新产生的合作主体的权利和责任作出法律的确认, 明确在成立、登记、变更以及撤销等过程中的各种程序与条件, 同时界定政府及相关社会组织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责权范围。村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分属两种不同的性质, 须从法律概念上加以厘清。还应出台《合作金融法》, 该类法律在国外已经早有颁布, 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也已经试点多年, 迫切需要立法施行。同时, 期盼国务院出台农村社区合作组织的具体条例。

3.3 加强财税政策支持和科技培训等服务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主要靠自身在为广大农民的服务中互利互惠, 但也离不开政府在财税政策上的支持和科技、信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这也是美欧日韩等国的通行做法。财政方面, 各级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引进新品种, 推广新技术, 改善农村合作组织的办公条件, 尽可能增添信息化设施。税收方面, 对合作组织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实行优惠, 在初期几年给予减免。各级农经部门、科技部门应负责对合作组织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长年不断的轮流培训, 鼓励科技人才通过技术入股或技术承包参与农村合作组织。

3.4 引导合作经济组织的纵向联合和横向联合

为了达到规模经营, 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间可以采取纵向联合与横向联合。纵向联合是以产业化链条的最强环节为中心, 向上、下游延伸, 串联起同一链条上的各个组织, 使种、养、加、产、供、销环环相扣。横向联合指的是打破行政区域的局限, 让合作经济组织在广阔的市场空间携手并肩共同壮大。这几年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已为远距离的联合创造了条件, 合作经济组织应向新兴的信息产业靠拢, 借力自强。政府在纵向联合方面已着力很多, 横向联合方面, 如何拆除行政籓篱, 让统一的大市场发挥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值得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彭南珍.关于发展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 (3) .

[2]赖班班.衢州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 2012.

[3]李永东.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经济学家, 2013 (01) .

经济成就 篇9

续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集体经济实现较快发展, 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 城镇集体经济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 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了一批重点企业做大做强, 带动了城镇集体经济整体发展。2009年规模以上城镇集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396亿元, 比“十五”末2005年的11733亿元, 同比增长了14.2%, 2010年1-11月实现利润总额892亿元, 比2005年的630亿元增长了41.6%。“十一五”期间, 城镇集体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企业多种形式改革取得新进展, 集体资产作用得到显现

“十一五”期间, 为了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城镇集体企业继续推进改革改制, 改变单一集体资本的结构, 恢复和发扬城镇集体企业的特点和优势, 初步探索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的新路子。集体企业组织形式出现了多样化, 目前有城乡各类集体联营企业, 引入外资和港澳台资本组建的各类合资、合作企业, 采用职工个人股和集体股组建“两个联合”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按照《公司法》设立集体、职工、外部资本多元产权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上市公司, 还有的以集体资产设立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等社会组织。城镇集体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适应了我国不同层次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其中一批骨干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如海尔集团, 现已发展成为全球营业额1000亿元的跨国集团公司;成都彩虹集团, 坚持做大做强“彩虹”系列电热毯, 成为全国同行业龙头企业, 被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最优500强”之一, “十一五”期间两次荣获全国轻工业卓越绩效先进企业评价。一批中小企业成为新的市场主体, 为安置社会就业、活跃市场、惠及民生做出了贡献。如上海市退休干部王翠玉创办的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 对1.5万名上海城乡下岗女工、失地农民、外来媳妇进行了手工编织技能培训, 组织创办17个姐妹手工编织合作社, 使上千名弱势妇女有了工作和收入;湖北黄冈地区上万名妇女组织了“挑花”工艺品生产, 年销售额达到1亿多元。城镇集体企业的改革改制, 推动了集体资本的社会流转。根据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 “十一五”初期, 融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港澳台等6类企业的集体资本, 就达到了1224.27亿元, 占全国集体资本总量的42.97%。按集体资本在各类企业实收资本的比例测算, 集体企业以外的集体资本创造的工业总产值4186.7亿元, 营销收入4105.1亿元, 利润268.02亿元, 税金50.61亿元, 分别占集体企业的43%、43.7%、52.4%、46.4%。实践说明, 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集体资本进入市场各领域, 促进了各类所有制经济发展, 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实现产业创新, 推动了现代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城镇集体经济具有较强兼容性, 能在各种行业中发展。“十一五”期间, 城镇集体经济注意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在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 涌现出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 如海尔、彩虹、春兰、穗宝床垫、东宝药业、宝硕集团、运城制版等。很多企业主动联接现代产业链, 增强了协作配套能力。如武汉工程塑料有限公司, 实行员工控股制, 激发了企业职工内在发展动力, 主动与高等院所合作, 建立产品技术创新体系, 融合企业内外各种资源, 发展为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和其它国防工业的配套产品, 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多次表彰。

集体企业历来就有区域集中和产品集群的优势。“十一五”期间, 各地因企制宜、因地制宜, 下力量抓好区域特色经济发展, 福建漳州集体企业联社与轻工行业协会联动, 积极组织集体企业与外商合作, 成为世界著名品牌鞋生产基地;广西自治区城镇集体企业联社大力抓好民族工业发展, 引导组织众多的中小集体企业不断探索“专、特、新、精”的路子, 逐步形成了博白县编织工艺品、陆川县铁锅、荔浦县衣架、宾阳县小五金等4个特色地区经济, 到2007年底, 有企业1576个, 从业人员25.52万人, 实现销售额34.33亿元, 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手工业和工艺美术产业是城镇集体经济的传统产业, “十一五”期间, 有关企业进一步挖掘业内长期集结的资源, 抢救失传的手艺和资料, 使许多产业在传承中实现创新发展。柳编产业是山东沭县出口创汇的特色产业之一, 当地杞柳种植加工历史可上溯到一千多年的唐朝时期。近年来, 该县工艺美术公司强化“龙头”带动, 推动了条柳编织行业的发展。目前, 全县杞柳种植面积达10.7万亩, 从事条柳业人员近10万人, 专业户4万余家, 条柳编织企业发展到180多家, 其中具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86家, 柳制品达到20多个系列2万多个品种, 产品远销亚、欧、美、澳、非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9年被命名为“中国柳编之都”。扬州工艺美术集体公司紧紧围绕“做强企业、做响品牌、做优特色、做大规模”和保持全国领先的目标, 2008年完成了扬州玉石料市场一期工程, 启动了“工艺坊”项目建设, 筹建了工艺美术一条街, 引进300家企业和商户入驻, 实现了产销协作、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据2008年底公布的数据, 工艺美术行业企业3.49万个, 从业人员245万人, 年产值3605亿元。现有工艺美术大师1787人, 其中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365名, 高级工艺师3025名, 这些人员大多来自轻工、文化行业和城乡集体企业, 为我国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城镇集体企业点多面广, 中小企业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多、生产的产品多, 涉及到城乡居民的衣、食、用、行、住、教、乐, 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 紧密相连,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地方集体工业的发展, 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镇集体经济为加快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在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十一五”期间, 城镇集体企业发扬自主经营、民主管理、互助合作的传统, 战胜了一系列重大困难。特别是在2008年南方部分地区遭遇冰冻雨雪、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 作为弱势群体的城镇集体企业, 比其它领域损失更大, 经营更加困难。然而, 广大干部职工负重拼搏, 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互助合作, 共克时艰, 在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 众多的城镇集体企业积极开展了支援灾区救灾的捐款捐物送温暖活动, 仅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半个多月, 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系统共捐款7500多万元, 港币100多万元, 美金50万元, 捐赠各类物资折合人民币500多万元, 集体企业间互助合作, 有力地增加了凝聚力, 许多企业在互助中渡过了难关。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 众多的城镇集体企业, 坚持做到了不减员、少减员, 基本保持了职工队伍的稳定, 千方百计扩大内销产品生产, 积极落实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 为拉动内需做了重要贡献。到“十一五”末期, 城镇集体经济整体上比较好地实现了企稳回升和快速发展, 2009年规模以上集体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 完成工业增加值, 比上年增长11.75%, 全年增长速度超过了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长速度, 显示出了集体经济的社会责任和顽强的生命力, 以及应对特大困难和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和重要作用。

经济成就 篇10

自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启动以来, 广昌县抢抓机遇, 发挥优势, 巧借全省统一战线开展“同心·振兴原中央苏区广昌示范区”创建活动这一机遇, 着力于打造全市苏区振兴发展的“广昌样板”这一要求, 全面策应, 主动对接, 苏区振兴发展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主要做到“四个相结合”: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与全员参与相结合。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苏区振兴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设立了“苏区办”和“同心办”两个常设机构, 专门负责苏区振兴发展日常工作。制定出台了《广昌县关于贯彻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方案》和《广昌县对接江西省统一战线开展“同心·振兴原中央苏区广昌示范区” (2012年 -2017年) 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 明确了工作职责, 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为了更好地加强与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单位沟通对接, 特别明确了县领导和重点县直单位一对一衔接联络, 共明确了16名县领导和18个重点单位分别与18个省统一战线成员单位对接联系。同时, 建立健全了工作协调、情况通报、信息报送等工作制度, 完成了中央统战部对口帮扶工作方案和振兴发展规划的前期编制工作。

抚州市乐天实业有限公司

二是坚持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结合。2013年, 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2.6亿元, 同比增长11.9%;财政收入完成7.01亿元, 同比增长22%,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8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68亿元, 同比增长21.08%, 增幅全市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26亿元, 同比增长32%;出口创汇完成7844万元, 同比增长150.11%。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 尤其在项目、资金安排上优先考虑群众住房、饮水、道路、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全面完成了52个新农村点建设, 高标准打造了高虎脑村、姚西村、高排村、石良村等4个镇村联动建设暨苏区振兴示范点;全县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383户, 帮助895人搬出深山;投入资金5860余万元, 新建维修校舍53901平方米;投入1000余万元, 完成了5所卫生院、25所村级卫生所改建。2013年 , 各项民生工程支出累计达8亿元, 经济社会发展和苏区振兴的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

三是坚持超前谋划和向上争取相结合。抓住苏区振兴发展和“同心·振兴” 重大机遇, 坚持超前谋划, 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 理清发展思路, 全力以赴跑项争扶。苏区振兴发展启动以来 , 共谋划苏区振兴项目300多个, 其中开发重大项目18个。2013年, 共争取上级各类项目300余个 (含打捆项目) 、扶持资金9.2亿元, 争取省级重大建设项目用地指标2170亩。尤其是争取到抚河源流域和水资源生态补偿写入《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之中和中央统战部对口支援广昌。广 - 船高速、广 - 吉高速等重大项目即将开工;获得“同心·振兴广昌示范区”五年规划帮扶重点 项目100个, 获得全省统一战线捐赠资金6100余万元。

四是坚持突出重点与协调推进相结合。按照统筹安排、重点突破的原则, 先行启动实施了“两镇” (旴江镇、驿前镇) 、“两村” (贯桥村、姚西村) 、“两区” (生态保护区、工业园区) 、“两网” (道路交通网、农业技术推广网) 建设。并充分发挥项目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对项目建设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要求, 确保项目建设快速高效推进。截止目前 , 启动实施的“同心·振兴广昌示范区”建设项目43个, 其中高虎脑红军医院、红军小学等12个项目已投入使用; 广昌至建宁高速公路项目已列入2014年全省大中型投资项目开展前期工作计划。同时, 把发展产业作为苏区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 重点培植食品、纺织服装和电子信息等工业产业, 加快发展白莲、油茶等特色农业产业, 项目支撑、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江西华达服饰织造有限公司

江西澳舒饰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经济成就 篇11

【摘 要】本文通过构建基于成绩激励理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型,创新提出了个性化资助方案的设计,并详细举列了该资助方案的项目及比重。在高校实际的资助育人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成就激励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模型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等级认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想要客观公正的认定来自不同地区、省份、民族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需要一个公正的认定系统。因此,本文通过结合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试图探索构建公平、合理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型。

一、成就激励理论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型的学科基础

1.管理学中的相关激励理论

管理学中的相关激励理论,在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中的作用主要在于试图通过这些理论的指导,在行为和心理上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刺激贫困学生通过自我努力实现脱贫的目的。

2.教育经济学中的成本分担理论

D. B. 约翰斯通( D. Br uce Johnstone) 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原则提出的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认为高等教育成本需要由四方分担, 即政府或纳税人、家长、学生、捐赠个人或团体。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是建立在教育经济学中的成本分担理论的基础之上,高校的成本分担理论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成就激励理论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型的具体构建

1.个性化资助模式的建立

美国作为大学生资助模式建设比较先行,资助体系比较完备的国家之一,其政府采取了向大学生贫困学生提供“资助包”的混合资助模式对其进行资助。按照美国联邦教育部的解释,所谓“资助包”(Financial Aid Package)是把提供给学生的全部资助,即把所有联邦政府的、非联邦政府的各种资助,如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校园工读混合成一“包”,提供给学生以便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困难。成就激励理论资助育人模式,通过借鉴美国大学所通行的“资助包”的核心理念,并根据受助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可操作的现实基础,对“资助包”的具体配置进行调整、改进,从而建构起基于成就激励理论的个性化资助模式。

2.个性化资助模式的项目解析

个性化资助方案的具体配置:

上图清晰的展示了个性化资助方案的混合资助配置内容,同时也提供了这种混合资助的基本参考依据,所谓个性化的资助方案,首先就体现在参考依据的个性化上。

第一,如图所示受助学生所需的上学成本,包含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及其他费用等。其中,学费、住宿费以学校公布的数字为准;生活费则参照上海市每月最低生活保障费,并乘以10个月的在校时间;其他费用指涉及到学生本人预估的各种学习、生活费用,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又有不同的需求,实际计算时,则以相同专业、相同年级学生的平均费用作为参考。

第二,个性化资助方案考虑了受助学生本人及家庭所能提供的经济支持。前一阶段困难认定的结果,即受助学生困难认定的贫困程度,也可称为受助学生所能筹集的资金力度(认定受助学生困难程度越高,其所能筹集上学的资金就越少),将为受助学生预估的上学筹集资金这项数据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影响此项数据的因素较为复杂,受助学生的家庭收入情况、储蓄情况、消费情况、意外支出情况、亲友支援情况、接受校外捐赠情况等多方面因素,都能够对受助学生实际筹集的上学资金产生影响。

第三,计算所需的经济资助。由本学年在校所需要的资金减去本人及家庭所能筹集的上学资金,差额即是本学年所需的经济资助。由此,在考虑了囊括受助学生专业、年级差异,家庭经济情况差异以及临时、突发性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产生出全方位而富个性化的经济资助基本设定的参考依据。

第四,学校对学生的申请进行审核,并进行个性化资助方案的初步配比。

第五,个性化资助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动态调整。

3. 个性化资助模式的项目比重

混合资助模式下的经济资助模式,必须合理配置各资助项目的比例,体现效益最大化原则,充分发挥个性化资助方案的导向与激励作用,达到“解困、育人、成才”的最终目标。

为了实现资助与育人并行,在向困难学生提供资助的同时,实现对其的综合培养,变“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应该采取个性化的资助模式格局,加大有偿资助的力度和比重,逐步过渡到以有偿资助为主,无偿资助为辅,多样化混合式的资助模式。

三、成就激励理论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型的设计意义

1.通过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实现教育的机会均等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多年来,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和配套措施,建立并不断完善大学生资助制度,基本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这些举措对于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决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

2.体现“成本分担”原则

个性化资助方案体现了美国当代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John Stone)的教育成本分担的思想,他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高等教育应该由其受益者共同承担,他分析指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包括家长与学生、纳税人、大学及企业,因此他们四方都应分担教育成本,而不应当由纳税人单独来承担。大学生既是受助者,又是成本分担者,这一思想就体现在个性化资助方案的设计理念中。对大学生的资助不能仅仅是无偿资助,必须配以一定比例的助学贷款或勤工助学项目,使大学生增强了信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

3.树立多元的资助理念,形成立体的资助格局

个性化资助方案的设计确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渠道,以勤工助学为基础帮困手段,以奖学金为主要激励方式,以‘减、免、补为重要辅助措施”的多元、立体的资助格局。另一方面,多层次、混合式的资助结构,并不单纯停留在“助贫”的经济救助层面,奖、助、减、免、补相结合的立体资助格局,恰恰是从育人的角度上,从对受助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上,更新、丰富了传统的资助思路,继而树立多元的资助理念。

【参考文献】

[1]余梦,周婷.浅论美国大学生“资助包”制度及其启示.中国电子教育,2009(4).

[2]D.B.Johnstone. Sharing the Costs of Higher Education: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ance, Sweden, and United States[M]. New York: College Board, 1986.endprint

【摘 要】本文通过构建基于成绩激励理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型,创新提出了个性化资助方案的设计,并详细举列了该资助方案的项目及比重。在高校实际的资助育人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成就激励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模型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等级认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想要客观公正的认定来自不同地区、省份、民族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需要一个公正的认定系统。因此,本文通过结合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试图探索构建公平、合理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型。

一、成就激励理论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型的学科基础

1.管理学中的相关激励理论

管理学中的相关激励理论,在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中的作用主要在于试图通过这些理论的指导,在行为和心理上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刺激贫困学生通过自我努力实现脱贫的目的。

2.教育经济学中的成本分担理论

D. B. 约翰斯通( D. Br uce Johnstone) 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原则提出的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认为高等教育成本需要由四方分担, 即政府或纳税人、家长、学生、捐赠个人或团体。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是建立在教育经济学中的成本分担理论的基础之上,高校的成本分担理论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成就激励理论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型的具体构建

1.个性化资助模式的建立

美国作为大学生资助模式建设比较先行,资助体系比较完备的国家之一,其政府采取了向大学生贫困学生提供“资助包”的混合资助模式对其进行资助。按照美国联邦教育部的解释,所谓“资助包”(Financial Aid Package)是把提供给学生的全部资助,即把所有联邦政府的、非联邦政府的各种资助,如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校园工读混合成一“包”,提供给学生以便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困难。成就激励理论资助育人模式,通过借鉴美国大学所通行的“资助包”的核心理念,并根据受助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可操作的现实基础,对“资助包”的具体配置进行调整、改进,从而建构起基于成就激励理论的个性化资助模式。

2.个性化资助模式的项目解析

个性化资助方案的具体配置:

上图清晰的展示了个性化资助方案的混合资助配置内容,同时也提供了这种混合资助的基本参考依据,所谓个性化的资助方案,首先就体现在参考依据的个性化上。

第一,如图所示受助学生所需的上学成本,包含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及其他费用等。其中,学费、住宿费以学校公布的数字为准;生活费则参照上海市每月最低生活保障费,并乘以10个月的在校时间;其他费用指涉及到学生本人预估的各种学习、生活费用,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又有不同的需求,实际计算时,则以相同专业、相同年级学生的平均费用作为参考。

第二,个性化资助方案考虑了受助学生本人及家庭所能提供的经济支持。前一阶段困难认定的结果,即受助学生困难认定的贫困程度,也可称为受助学生所能筹集的资金力度(认定受助学生困难程度越高,其所能筹集上学的资金就越少),将为受助学生预估的上学筹集资金这项数据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影响此项数据的因素较为复杂,受助学生的家庭收入情况、储蓄情况、消费情况、意外支出情况、亲友支援情况、接受校外捐赠情况等多方面因素,都能够对受助学生实际筹集的上学资金产生影响。

第三,计算所需的经济资助。由本学年在校所需要的资金减去本人及家庭所能筹集的上学资金,差额即是本学年所需的经济资助。由此,在考虑了囊括受助学生专业、年级差异,家庭经济情况差异以及临时、突发性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产生出全方位而富个性化的经济资助基本设定的参考依据。

第四,学校对学生的申请进行审核,并进行个性化资助方案的初步配比。

第五,个性化资助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动态调整。

3. 个性化资助模式的项目比重

混合资助模式下的经济资助模式,必须合理配置各资助项目的比例,体现效益最大化原则,充分发挥个性化资助方案的导向与激励作用,达到“解困、育人、成才”的最终目标。

为了实现资助与育人并行,在向困难学生提供资助的同时,实现对其的综合培养,变“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应该采取个性化的资助模式格局,加大有偿资助的力度和比重,逐步过渡到以有偿资助为主,无偿资助为辅,多样化混合式的资助模式。

三、成就激励理论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型的设计意义

1.通过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实现教育的机会均等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多年来,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和配套措施,建立并不断完善大学生资助制度,基本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这些举措对于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决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

2.体现“成本分担”原则

个性化资助方案体现了美国当代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John Stone)的教育成本分担的思想,他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高等教育应该由其受益者共同承担,他分析指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包括家长与学生、纳税人、大学及企业,因此他们四方都应分担教育成本,而不应当由纳税人单独来承担。大学生既是受助者,又是成本分担者,这一思想就体现在个性化资助方案的设计理念中。对大学生的资助不能仅仅是无偿资助,必须配以一定比例的助学贷款或勤工助学项目,使大学生增强了信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

3.树立多元的资助理念,形成立体的资助格局

个性化资助方案的设计确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渠道,以勤工助学为基础帮困手段,以奖学金为主要激励方式,以‘减、免、补为重要辅助措施”的多元、立体的资助格局。另一方面,多层次、混合式的资助结构,并不单纯停留在“助贫”的经济救助层面,奖、助、减、免、补相结合的立体资助格局,恰恰是从育人的角度上,从对受助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上,更新、丰富了传统的资助思路,继而树立多元的资助理念。

【参考文献】

[1]余梦,周婷.浅论美国大学生“资助包”制度及其启示.中国电子教育,2009(4).

[2]D.B.Johnstone. Sharing the Costs of Higher Education: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ance, Sweden, and United States[M]. New York: College Board, 1986.endprint

【摘 要】本文通过构建基于成绩激励理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型,创新提出了个性化资助方案的设计,并详细举列了该资助方案的项目及比重。在高校实际的资助育人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成就激励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模型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等级认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想要客观公正的认定来自不同地区、省份、民族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需要一个公正的认定系统。因此,本文通过结合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试图探索构建公平、合理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型。

一、成就激励理论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型的学科基础

1.管理学中的相关激励理论

管理学中的相关激励理论,在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中的作用主要在于试图通过这些理论的指导,在行为和心理上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刺激贫困学生通过自我努力实现脱贫的目的。

2.教育经济学中的成本分担理论

D. B. 约翰斯通( D. Br uce Johnstone) 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原则提出的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认为高等教育成本需要由四方分担, 即政府或纳税人、家长、学生、捐赠个人或团体。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是建立在教育经济学中的成本分担理论的基础之上,高校的成本分担理论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成就激励理论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型的具体构建

1.个性化资助模式的建立

美国作为大学生资助模式建设比较先行,资助体系比较完备的国家之一,其政府采取了向大学生贫困学生提供“资助包”的混合资助模式对其进行资助。按照美国联邦教育部的解释,所谓“资助包”(Financial Aid Package)是把提供给学生的全部资助,即把所有联邦政府的、非联邦政府的各种资助,如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校园工读混合成一“包”,提供给学生以便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困难。成就激励理论资助育人模式,通过借鉴美国大学所通行的“资助包”的核心理念,并根据受助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可操作的现实基础,对“资助包”的具体配置进行调整、改进,从而建构起基于成就激励理论的个性化资助模式。

2.个性化资助模式的项目解析

个性化资助方案的具体配置:

上图清晰的展示了个性化资助方案的混合资助配置内容,同时也提供了这种混合资助的基本参考依据,所谓个性化的资助方案,首先就体现在参考依据的个性化上。

第一,如图所示受助学生所需的上学成本,包含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及其他费用等。其中,学费、住宿费以学校公布的数字为准;生活费则参照上海市每月最低生活保障费,并乘以10个月的在校时间;其他费用指涉及到学生本人预估的各种学习、生活费用,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又有不同的需求,实际计算时,则以相同专业、相同年级学生的平均费用作为参考。

第二,个性化资助方案考虑了受助学生本人及家庭所能提供的经济支持。前一阶段困难认定的结果,即受助学生困难认定的贫困程度,也可称为受助学生所能筹集的资金力度(认定受助学生困难程度越高,其所能筹集上学的资金就越少),将为受助学生预估的上学筹集资金这项数据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影响此项数据的因素较为复杂,受助学生的家庭收入情况、储蓄情况、消费情况、意外支出情况、亲友支援情况、接受校外捐赠情况等多方面因素,都能够对受助学生实际筹集的上学资金产生影响。

第三,计算所需的经济资助。由本学年在校所需要的资金减去本人及家庭所能筹集的上学资金,差额即是本学年所需的经济资助。由此,在考虑了囊括受助学生专业、年级差异,家庭经济情况差异以及临时、突发性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产生出全方位而富个性化的经济资助基本设定的参考依据。

第四,学校对学生的申请进行审核,并进行个性化资助方案的初步配比。

第五,个性化资助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动态调整。

3. 个性化资助模式的项目比重

混合资助模式下的经济资助模式,必须合理配置各资助项目的比例,体现效益最大化原则,充分发挥个性化资助方案的导向与激励作用,达到“解困、育人、成才”的最终目标。

为了实现资助与育人并行,在向困难学生提供资助的同时,实现对其的综合培养,变“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应该采取个性化的资助模式格局,加大有偿资助的力度和比重,逐步过渡到以有偿资助为主,无偿资助为辅,多样化混合式的资助模式。

三、成就激励理论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型的设计意义

1.通过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实现教育的机会均等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多年来,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和配套措施,建立并不断完善大学生资助制度,基本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这些举措对于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决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

2.体现“成本分担”原则

个性化资助方案体现了美国当代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John Stone)的教育成本分担的思想,他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高等教育应该由其受益者共同承担,他分析指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包括家长与学生、纳税人、大学及企业,因此他们四方都应分担教育成本,而不应当由纳税人单独来承担。大学生既是受助者,又是成本分担者,这一思想就体现在个性化资助方案的设计理念中。对大学生的资助不能仅仅是无偿资助,必须配以一定比例的助学贷款或勤工助学项目,使大学生增强了信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

3.树立多元的资助理念,形成立体的资助格局

个性化资助方案的设计确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渠道,以勤工助学为基础帮困手段,以奖学金为主要激励方式,以‘减、免、补为重要辅助措施”的多元、立体的资助格局。另一方面,多层次、混合式的资助结构,并不单纯停留在“助贫”的经济救助层面,奖、助、减、免、补相结合的立体资助格局,恰恰是从育人的角度上,从对受助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上,更新、丰富了传统的资助思路,继而树立多元的资助理念。

【参考文献】

[1]余梦,周婷.浅论美国大学生“资助包”制度及其启示.中国电子教育,2009(4).

经济成就 篇12

一、60年中国实现人类历史上最迅猛的飞跃

60年来,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上, 我们迎接挑战, 迎接胜利, 在探索中开拓, 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正由梦想变为灿烂的现实。1952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有679亿元, 1978年为3645亿元, 2008年超过30万亿元 (5万亿美元) , 仅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前30年GDP平均6.1%, 后30年为9.8%;2008年, 我国粮食生产达到52871万吨, 比1949年增长近4倍;能源产量增长108倍;发电量增长达805倍;2008年, 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 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2年增加了2.5万倍, 人均由1.6元增加16407元。2008年, 我国公路里程超过370万公里, 比1949年增长45倍多, 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 总长度超过6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近8万公里, 增长近3倍;1949年以前的中国, 基本上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民族工业在战乱和外国货双重打压下苟延残喘, “洋油”、“洋钉”和“洋火”……“洋”字头几乎成了所有工业品的固定前缀;60年后, 中国制造走向全球, 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266倍, “世界工厂”成了中国的美誉。

60年来, 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新中国初不足1%到1978年1.8%;2008增至6.4%, 居世界第三位;有预测显示, 中国将在一两年内超过日本, 在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注定要在本世纪同美国平起平坐。到2008年, 包括粮食、肉类、钢铁和煤炭在内的主要工农业产品, 均稳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 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 产量达到1955年生产第一辆汽车的93455倍;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将突破1000万辆, 超过号称“汽车王国”的美国;今天的中国造船业, 造船量已达2881万吨, 位居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11亿美元多一点增加到2008年的超过25000亿美元, 跃居世界第三;今年上半年, 外汇储备超过21000亿美元, 居世界第一。中国取得的成绩是惊人的, 国内贫困人口的数量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500万。香港回归、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人第一次太空漫步, 以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都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大事。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世界更对中国经济刮目相看。据联合国预测: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世界经济增幅可能仅为1%;而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7.8%-8.9%, 并由此明显拉动全球经济增长。据此, 一些西方知名经济学家和国际媒体称: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引擎”, 是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对于中国经济跨越式的发展成就, 西方经济专家曾不止一次这样评价:中国仅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 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这就是中国的速度!这就是中国的力量!10年来, 中国已经放弃了在国际舞台上保持沉默的作风。如今的中国是活跃在非洲和拉美的投资者, 作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 中国也是帮助世界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一员。

60年后的今天, 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 而且带给世界一大奇迹:中国人民正在富裕起来。我们用世界9%的土地, 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20%左右;2008年, 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3292美元, 跃升至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60年来, 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到100元增加到15781元;农村人均纯收入由44元增加到4761元;人均期望寿命已由1981年的67.7岁提高到 2007年的73岁;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 已经分别从6.7㎡和8.1㎡增加到27.1㎡和32.4㎡;城镇化水平也提高到45.68%。

六十年只是宇宙时空的一瞬, 中华大地却是天翻地覆一甲子。中国的奇迹, 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竭的创造力。

二、中国模式的初步探索:世界思考中国的道路

60年来奇迹和力量铸就的中国模式, 不是一蹴而就的天方夜谭, 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在挫折、失误的曲折探索中形成的, 是在改革开放中焕发生机成熟的: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 我们尽管经历过严重脱离经济发展规律的“超英赶美”的“大跃进”, 我们尽管遭遇过“十年动乱”致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使我们失去了参与亚太经济腾飞的时机, 但即使在这30年里, 中国经济依然建立起了门类基本齐全的工业体系, 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物资技术基础, 培养造就了经济建设的骨干队伍。毫无疑问, 如果失误小一点, 弯路少一点,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成就将更大。

1976年毛泽东去世之后, 邓小平在1978年推动经济改革, 果断地确立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 开始了共和国一场深刻的革命。中国的发展大爆炸时期才真正到来。这一年, 中国经济在世界排第32位, 80%的人口是农民。改革开放30年, 在前30年巨大成就的基础上, 在总结前30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中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旧的经济模式基本上是“斯大林模式”, 国营经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 形成较先进的工业和城市与极为落后的农业和农村并存的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 带来的是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效益低, 形成的是短缺经济, 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加上“文革”的政治动乱, 使中国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1978年“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主要政治障碍基本清除后, 中国走上了探索新的经济模式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关注。“中国模式”、或曰“中国道路”、“北京共识”的说法在国际上流行。“中国模式”特指中国经济模式。“中国模式”也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模式。

(1) 从基本经济制度上看, 中国由过去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四统”的单一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交融的混合经济;由过去分配方式单一、平均主义倾向严重的分配制度转变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平与效率并重、既有差别而差别又不能过大、既鼓励部分人先富又强调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

(2) 从经济体制上看, 中国已经根本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不同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 在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上, 更多地发挥市场、价格、竞争作用的同时, 也特别注重合理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战略指导的作用, 没有完全放弃必要的国家管理经济的作用。

(3) 从经济结构上看,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结构根据国情和国际环境, 在不断的调整中趋向合理化。在轻工业快速发展、农业得到加强之后, 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的畸形产业结构已经改变, 目前重点发展的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协调、城市化严重滞后的局面已经改观,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同时, 并没有出现部分拉美国家和印度等国那样的过度城市化;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 以缩小地区差距, 实现地区平衡协调发展。

(4) 从经济增长方式上看, 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都是以粗放型为主, 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发展经济, 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开始改变, 新模式强调要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管理, 以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

(5) 从经济发展战略上看, 中国已经成功实现战略转换, 由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转变成现代化战略;由重速度、重数量、轻效益、轻质量的倾向转变成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注重效益、质量、合理实在的速度;由片面强调自力更生、闭关锁国转变成对外开放, 掌握两套本领, 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现行的模式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成功经验, “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 就是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国模式”没有走极端、搞单一化, 而是实行多元化、多样化、混合化。

中国现行的模式还不成熟、不完善。快速增长的模式加大了社会不平等现象, 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6, 略高于0.4的社会警戒线。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创新动力不足, 技术进步不快;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压力加大;贸易摩擦不断、出口受阻、国际竞争激烈、外贸条件恶化、外贸顺差过大、外贸依存度太高;工业、城市、东部地区发展快, 农业、农村、中西部发展滞后, “三农”问题严重, 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 发展成果分享不均;公共品供给不足, 看病难、买房难、上学难、就业难, 生产安全和社会治安问题比较严重;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问题比较突出;民主、法制不健全, 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明显, 政府有些不该管的事仍然还在管, 有些该管的事又没有管好, 腐败现象也比较严重。

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 中国现在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充实和完善现行的经济模式。

摘要: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之际, 本文通过大量最新的真实数据对60年我国实现的人类历史上最迅猛的飞跃所形成的“中国经济模式”做了深刻的回顾与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中国模式”的初步探索、发展趋势及其不足与完善。

上一篇:大学生科创下一篇:体育运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