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成就

2024-10-05

体验成就(共7篇)

体验成就 篇1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入体验教学,创设多愉悦的体验情境,铺就多渠道的体验途径,优化多层次的体验过程。让学生亲历语言学习的过程,将自己的知识、情感、经验与文本、教师、同伴等进行对话,在体验中,达成多维度的教学目标。

一、达成多维度的教学目标

崔峦老师指出:“备课时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思考,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又要明确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策略,而后用简明的、条分缕析的、策略与目标相联系的语言加以描述。”体验教学追求的多维度的教学目标以知识和能力为载体,其他维度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融于其中,整体推进、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而不是机械地将教学目标割裂成几个明晰的板块。

(一)落实课程目标

体验教学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也重视学生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猴子种果树》一课,我们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创设合理的、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使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2.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复述课文;3.加强识字、写字、积累的指导。这样的教学目标有层次性,力求简明而不单薄,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防止拔高或降低学习要求,关注学生语文素养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二)细化课时目标

三维目标在宏观上是等重的。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到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年段的教学目标的定位都是有重点,有特点的。不是每一篇课文,每一个课时都有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多维目标达成度。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海伦·凯勒》一课的第二课时,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懂课文,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象丰满、鲜活、灵动起来,从而鲜明、生动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之中。3.结合课文具体语境,懂得课文中引号的用法。体验教学课时目标的设定,先服从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目标体系;再根据具体的课文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的课时教学目标。

二、铺就多渠道的体验途径

(一)联系生活,真切体验

“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生活中习得的各种经验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养分,给学生的学习体验奠定了基础。为使学生把自身的学习过程与生活有机地融合,教学中要积极架构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桥梁。

体验教学中,对于课本上那些学生有生活经验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感悟、学习。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爱如茉莉》一文,这样情感细腻的文字,不联系生活经验,学生的感悟容易止于表面。课文第八自然段中有一个描写爸爸急匆匆赶往医院的动词———“直奔”。光从语言文字表层来看,“直奔”就是爸爸急着赶往医院。怎样读出“直奔”背后蕴藏的爸爸的内心呢?教学时,创设说话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在匆匆赶往医院的路上,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爸爸?(满头大汗的爸爸、满脸疲惫的爸爸、心急如焚的爸爸……)”;“你听,一旁的女儿还在劝慰爸爸……”透过“直奔”这一简简单单的动作描写,学生读懂的是爸爸的内心,读懂了爸爸的心急如焚,读出的是爸爸不顾疲惫一心牵挂妈妈的真情。再如学完第九至十六自然段后,再次创设情境,还原画面。引导学生走入那个静谧的夜晚,听一听爸爸妈妈的内心独白。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父母平时生活中的表现,体验文中爸爸妈妈当时的心理活动,把文本读“厚实”了。在此基础上,再辅以深情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对文字的理解真切可感。

(二)品味文字,深入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作品读一遍,未必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字进行咀嚼与品味,让文字在学生心灵中产生震撼力和穿透力。学生的阅读,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阅读,不能仅停留在读通读懂的层面上,更应在此基础上,对关键的词句进行咀嚼、揣摩。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学生才能领略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深入体验文本的丰富内涵。

还是以《爱如茉莉》一课为例,第九自然段描述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温馨画面,字里行间流淌着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又洁白纯净的真爱。这是本课的重点段,也是引领学生咀嚼品味文字的重点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睡”“叮嘱”“微笑”“紧握”“探”等词语,细细玩味儿。妈妈睡着时嘴角还挂着恬静的微笑,从“微笑”中深切体会到妈妈睡得舒坦、安逸,发自内心的幸福微笑。联系下文“手脚都麻木了”得知这一份爱不仅是被爱的幸福,同时也是给予爱而感到幸福。从“紧握”一词,读懂爸爸没有在陪床上睡,联系到“布满血丝”“打着哈欠”可见爸爸一夜没睡好。这段最后的环境描写也值得一品,特别是一个“探”字。抓住细节描写,引导品味文字,使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读丰满人物形象,深入理解父母之间的平淡无奇却如茉莉般芳香的真爱。

(三)尊重个性,丰厚体验

体验教学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归依,尊重学生的独特解读、关怀学生的个性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通过多种途径的阅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解读,丰富个性体验。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技能、价值观的发展,更是情感的丰厚积淀,生命意义的不断丰富。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夹竹桃》一文,第四自然段字字句句都在赞美夹竹桃的韧性。如果只是以“韧性”两字概括,就过于单薄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文字,说说自己对“坚韧”的独特理解。有的学生说“韧性”是默默无声的悄然开放;有的认为“韧性”是花开三季的漫长花期;有的明白了“韧性”是不惧风雨的坚强意志;有的把“韧性”解读为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不同学生的不同解读,把“韧性”读具体、读丰富了。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丰厚了对文本主题的体验。

再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畅谈读文后的感想。学生读出了敬仰———“司马迁,你忍辱负重,发愤写史的故事真令

我敬仰”;读出了顽强———“司马迁,生活的屈辱泯灭不了你修史的决心,你是一个不屈不挠的、顽强的奋斗者”;读出了执着———“司马迁,你面对飞来横祸、奇耻大辱,不言放弃,发愤写《史记》,执着地坚守着”;读出了自我———“学习上遇到难题,我就苦恼,想放弃,在你面前,我感到非常惭愧!跟你比,这点困难算什么呀,我也要像你一样,不向困难低头”……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体悟,学生才真正地将心放入文本角色,走进了作者和人物的内心,在情感的共生中深化了对文本主题的解读感悟。

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感悟,平等地进行探讨,在互相交流中逐渐接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每个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丰富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开阔了阅读视野。

三、优化多层次的体验过程

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教学,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么组织运用的,也就是从语文形式—思想内容—语文形式,就这样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一个来回。”在体验教学过程中,我们从文本的文字到章法再到思想逐级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情感、思想,优化多层次的体验过程,将体验循序推向纵深处,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例:

(一)“关心”文字,知道“写什么”

教学中,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关心“这是青海高原上怎样的一株柳树呢?”学生自由读课文,直接面对文字。在充分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学生联系课文,感知这是一棵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写了什么”。这是学生学习、感知、体验文本的“第一步”。

(二)“关注”章法,明白“怎么写”

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以后,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第三至第九自然段,仔细品读、思考:这几段文字是怎么写这株柳树的?学生与文字又一次亲密接触,发现了作者写作的“秘密”:第三、四、五自然段通过环境描写、外形描写等方法,写出了这株柳树给青海高原撑起了一方独特的风景,给人以生命力量的震撼与感召;第六、七自然段通过写自己看到柳树后的想象和猜测,赞美了这株柳树顽强不屈的伟大生命力;第八、九自然段采用作比较的方法,赞扬了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与全部身心之力生存下来,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荫。其次,还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品读、比较,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简洁、用词的精准以及造句的独具匠心。

(三)“关怀”思想,理解“为什么写”

如果说,明白“写什么”“怎么写”是体验学习的逐级上升的两个台阶,那么,联系全文,引导关怀“为什么写”则是学生学习文本、触摸思想、感悟课文精髓的最高一级台阶了。品悟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的特点以及写法后,引导学生联系树与生命,深入思考:生命与树有什么关系?课文仅仅是在赞美这株柳树吗?学生主动联想,在交流思辨中,发现一切有生命的物质与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的共同特质,发现文章构思的精妙,于是,学生豁然开朗。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替换,以采访搭建实践体验平台,转换角色,以参观者的身份,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独特的体验表达出来,深化阅读理解又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使课堂简洁丰盈。

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几个来回中,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内容、情感、写法以及思想,丰厚了思想、提升了素养。

其实,语文体验教学中值得研究的还有很多,如整合多种类的体验资源,营造多愉悦的体验氛围,倡导多元化的体验方式,进行多角度的教学评价,等等,有待我们继续挖掘。

在美的体验中成就未来 篇2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

利用校内艺术馆,营造浓郁审美氛围;从美的体验走向美的创新,打造活动型课程模式;架构各学科相互渗透的审美教育联动链,创新渗透型美育课程群;以培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为出发点,促进学生多元发展,造就传播并传承高雅文化的公民群体。总而言之,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开设独特的校本课程,孕育独特的精神气质,培养独特的创新潜能,从而塑造学生,朝着“科学与人文兼收,道德与审美并蓄”的方向前行;发展学校,打造最具中国人文情怀的学校。

二、课程内容的组成

1.学校层面。创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环境,将南菁高中建成美育(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课程的展示基地、鉴赏基地、研讨基地和创新基地,建成校本课程开发和学生成才、师资培训的实践基地。

2.学生层面。为学生创造亲历美、感悟美、表达美、交流美、创新美的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创新的平台和机会。面向全体学生——以个性发展、特长培养为前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面对有专业发展意向的学生——以审美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开通培养高校专门人才的直通车。

3.课程层面。分三个阶段进行课程研究:一是对艺术形式和呈现方式的研究。这是对器具本身的形态研究,以凸显科学精神。二是对器具产生的环境即文化背景的研究,包括时代内涵、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精神,以挖掘人文精神。三是审美鉴赏、审美实践的个性化研究,以得到美的陶冶和熏陶。

以此构建三类课程:一是了解和鉴赏型的课程,如,在“书画鉴赏”课中享受艺术美,在“南菁建筑环境的文化烙印”课中领悟自然美;二是实践和活动型课程,如,在“古陶瓷欣赏和陶艺制作”“欹器的探究与复制”课中学会追寻;三是特长和发展型课程,如通过“考古”“工艺设计”课的学习,直接与高校对接。

我们通过由若干门学科组成支撑“美育”的学科群,开展对客观事实“真”的认知,对道德行为“善”的选择,对生活世界“美”的品味。拓展审美现有途径,健全和完善普通高中课程群,进行文物的考证与鉴别,达到“求真”(知识价值);探究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精神,达到“求善”(道德价值);体验艺术的外在美与内在美,达到“求美”(审美价值)。

4.教师层面。课程开发与实施,为教师构筑了提高自身知识运用能力、提升专业素养、进一步夯实专业技能的平台。通过理论导航、专家引领、案例反思、沙龙交流、论文提升、课题历练等方式,创造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通过构建自主式的“实践反思型”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创建教师自主发展、能动发展与创造性发展的推进机制。

三、课程建设在推进

课程实施以来,一方面,因课程需要,添置了一批新的设施设备,如,可供临摹书画作品的电脑触摸屏、书画装裱工作室、艺术品布置工作室、陶艺吧等物质载体,直观、动态地显示教学内容,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以学生喜欢为第一要素,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生本教育,满足人的成长需要。

(1)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技能的训练,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建设——审美能力的建设,转移到学生的未来的幸福生活——由真落善,由善引美,以美启真,以美引善。

(2)教学手段。高效、便捷、互动的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操作性、体验性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自觉性。

(3)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培养有一定知识技能的高分考生,而重视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情趣、懂生活的高素质人。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奠基人文,人文导向科学。

在美育课程基地的建设中,我校立足学校的自然资源开发应用课程;立足学校的历史资源丰富文化课程;立足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学科优势拓展综合课程。我校开设了如下门类的美育课程群。

同时,开发高质量的审美课程,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美育课程基地的开发过程就是多学科知识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在知识、经验、能力和个性等方面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化学金牌教练从学校的文化氛围里走出,凭着智慧与热情,大胆开设了陶艺课,从泥土里嗅到了“厚德载物”的特有气息,从专业的理解走进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带着爱,传播美。就这样,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提升着自己,从而为学校打造出一支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此外,还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学校新的发展特色。学校将借助融审美思想与审美内容于一身的美育课程群,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师生人格的形成,逐步彰显我校“自主为先,学科培优,审美见长”的教育特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作为有130余年校龄的学校,我校一贯倡导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生长点,让课程文化建设催生学校的成长力。近年来,我们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纽带,聚合学校文化资源,构筑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和课程文化,赢得了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

利用校内艺术馆,营造浓郁审美氛围;从美的体验走向美的创新,打造活动型课程模式;架构各学科相互渗透的审美教育联动链,创新渗透型美育课程群;以培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为出发点,促进学生多元发展,造就传播并传承高雅文化的公民群体。总而言之,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开设独特的校本课程,孕育独特的精神气质,培养独特的创新潜能,从而塑造学生,朝着“科学与人文兼收,道德与审美并蓄”的方向前行;发展学校,打造最具中国人文情怀的学校。

二、课程内容的组成

1.学校层面。创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环境,将南菁高中建成美育(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课程的展示基地、鉴赏基地、研讨基地和创新基地,建成校本课程开发和学生成才、师资培训的实践基地。

2.学生层面。为学生创造亲历美、感悟美、表达美、交流美、创新美的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创新的平台和机会。面向全体学生——以个性发展、特长培养为前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面对有专业发展意向的学生——以审美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开通培养高校专门人才的直通车。

3.课程层面。分三个阶段进行课程研究:一是对艺术形式和呈现方式的研究。这是对器具本身的形态研究,以凸显科学精神。二是对器具产生的环境即文化背景的研究,包括时代内涵、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精神,以挖掘人文精神。三是审美鉴赏、审美实践的个性化研究,以得到美的陶冶和熏陶。

以此构建三类课程:一是了解和鉴赏型的课程,如,在“书画鉴赏”课中享受艺术美,在“南菁建筑环境的文化烙印”课中领悟自然美;二是实践和活动型课程,如,在“古陶瓷欣赏和陶艺制作”“欹器的探究与复制”课中学会追寻;三是特长和发展型课程,如通过“考古”“工艺设计”课的学习,直接与高校对接。

我们通过由若干门学科组成支撑“美育”的学科群,开展对客观事实“真”的认知,对道德行为“善”的选择,对生活世界“美”的品味。拓展审美现有途径,健全和完善普通高中课程群,进行文物的考证与鉴别,达到“求真”(知识价值);探究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精神,达到“求善”(道德价值);体验艺术的外在美与内在美,达到“求美”(审美价值)。

4.教师层面。课程开发与实施,为教师构筑了提高自身知识运用能力、提升专业素养、进一步夯实专业技能的平台。通过理论导航、专家引领、案例反思、沙龙交流、论文提升、课题历练等方式,创造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通过构建自主式的“实践反思型”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创建教师自主发展、能动发展与创造性发展的推进机制。

三、课程建设在推进

课程实施以来,一方面,因课程需要,添置了一批新的设施设备,如,可供临摹书画作品的电脑触摸屏、书画装裱工作室、艺术品布置工作室、陶艺吧等物质载体,直观、动态地显示教学内容,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以学生喜欢为第一要素,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生本教育,满足人的成长需要。

(1)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技能的训练,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建设——审美能力的建设,转移到学生的未来的幸福生活——由真落善,由善引美,以美启真,以美引善。

(2)教学手段。高效、便捷、互动的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操作性、体验性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自觉性。

(3)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培养有一定知识技能的高分考生,而重视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情趣、懂生活的高素质人。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奠基人文,人文导向科学。

在美育课程基地的建设中,我校立足学校的自然资源开发应用课程;立足学校的历史资源丰富文化课程;立足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学科优势拓展综合课程。我校开设了如下门类的美育课程群。

同时,开发高质量的审美课程,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美育课程基地的开发过程就是多学科知识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在知识、经验、能力和个性等方面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化学金牌教练从学校的文化氛围里走出,凭着智慧与热情,大胆开设了陶艺课,从泥土里嗅到了“厚德载物”的特有气息,从专业的理解走进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带着爱,传播美。就这样,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提升着自己,从而为学校打造出一支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此外,还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学校新的发展特色。学校将借助融审美思想与审美内容于一身的美育课程群,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师生人格的形成,逐步彰显我校“自主为先,学科培优,审美见长”的教育特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作为有130余年校龄的学校,我校一贯倡导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生长点,让课程文化建设催生学校的成长力。近年来,我们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纽带,聚合学校文化资源,构筑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和课程文化,赢得了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

利用校内艺术馆,营造浓郁审美氛围;从美的体验走向美的创新,打造活动型课程模式;架构各学科相互渗透的审美教育联动链,创新渗透型美育课程群;以培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为出发点,促进学生多元发展,造就传播并传承高雅文化的公民群体。总而言之,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开设独特的校本课程,孕育独特的精神气质,培养独特的创新潜能,从而塑造学生,朝着“科学与人文兼收,道德与审美并蓄”的方向前行;发展学校,打造最具中国人文情怀的学校。

二、课程内容的组成

1.学校层面。创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环境,将南菁高中建成美育(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课程的展示基地、鉴赏基地、研讨基地和创新基地,建成校本课程开发和学生成才、师资培训的实践基地。

2.学生层面。为学生创造亲历美、感悟美、表达美、交流美、创新美的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创新的平台和机会。面向全体学生——以个性发展、特长培养为前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面对有专业发展意向的学生——以审美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开通培养高校专门人才的直通车。

3.课程层面。分三个阶段进行课程研究:一是对艺术形式和呈现方式的研究。这是对器具本身的形态研究,以凸显科学精神。二是对器具产生的环境即文化背景的研究,包括时代内涵、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精神,以挖掘人文精神。三是审美鉴赏、审美实践的个性化研究,以得到美的陶冶和熏陶。

以此构建三类课程:一是了解和鉴赏型的课程,如,在“书画鉴赏”课中享受艺术美,在“南菁建筑环境的文化烙印”课中领悟自然美;二是实践和活动型课程,如,在“古陶瓷欣赏和陶艺制作”“欹器的探究与复制”课中学会追寻;三是特长和发展型课程,如通过“考古”“工艺设计”课的学习,直接与高校对接。

我们通过由若干门学科组成支撑“美育”的学科群,开展对客观事实“真”的认知,对道德行为“善”的选择,对生活世界“美”的品味。拓展审美现有途径,健全和完善普通高中课程群,进行文物的考证与鉴别,达到“求真”(知识价值);探究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精神,达到“求善”(道德价值);体验艺术的外在美与内在美,达到“求美”(审美价值)。

4.教师层面。课程开发与实施,为教师构筑了提高自身知识运用能力、提升专业素养、进一步夯实专业技能的平台。通过理论导航、专家引领、案例反思、沙龙交流、论文提升、课题历练等方式,创造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通过构建自主式的“实践反思型”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创建教师自主发展、能动发展与创造性发展的推进机制。

三、课程建设在推进

课程实施以来,一方面,因课程需要,添置了一批新的设施设备,如,可供临摹书画作品的电脑触摸屏、书画装裱工作室、艺术品布置工作室、陶艺吧等物质载体,直观、动态地显示教学内容,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以学生喜欢为第一要素,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生本教育,满足人的成长需要。

(1)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技能的训练,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建设——审美能力的建设,转移到学生的未来的幸福生活——由真落善,由善引美,以美启真,以美引善。

(2)教学手段。高效、便捷、互动的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操作性、体验性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自觉性。

(3)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培养有一定知识技能的高分考生,而重视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情趣、懂生活的高素质人。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奠基人文,人文导向科学。

在美育课程基地的建设中,我校立足学校的自然资源开发应用课程;立足学校的历史资源丰富文化课程;立足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学科优势拓展综合课程。我校开设了如下门类的美育课程群。

同时,开发高质量的审美课程,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美育课程基地的开发过程就是多学科知识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在知识、经验、能力和个性等方面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化学金牌教练从学校的文化氛围里走出,凭着智慧与热情,大胆开设了陶艺课,从泥土里嗅到了“厚德载物”的特有气息,从专业的理解走进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带着爱,传播美。就这样,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提升着自己,从而为学校打造出一支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此外,还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学校新的发展特色。学校将借助融审美思想与审美内容于一身的美育课程群,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师生人格的形成,逐步彰显我校“自主为先,学科培优,审美见长”的教育特色。

联想成就智慧医院创造医疗新体验 篇3

作为国内最大的医疗信息化盛会, 本届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汇集了数千名海内外关注医疗行业专家学者, 共同探究当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与热点, 其中, 近几年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日益凸显的“信息孤岛”问题, 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由于医院业务系统种类繁杂, 很多信息系统都是科室根据自身业务需要独立配置的硬件、软件, 这种“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的建设模式, 形成了大量孤岛, 致使医院信息化建设陷入了无法整合的瓶颈。

联想集团中国区大客户事业部新兴行业总经理王云峰指出, 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已经从“辅助者”逐步向“引导者”进行转变, 各级医院迫切希望以整体解决方案, 对业务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管理。作为医疗行业整合方案提供商, 联想将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 与业界伙伴协同创新, 进行信息化条件下的业务流程再造, 为医患双方创造医疗新体验。

大会现场, 联想以“新医疗, 新体验”为主题构建了智慧医院体验中心, 将联想智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从桌面级和企业级两个维度进行了全景展示, 并发布了新一代移动护理终端PDA产品, 其搭载联想独家移动医疗系统, 简化了医疗信息管理部门的数据收集流程, 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联想充分展现了其端到端全价值链产品、并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定制化能力。

联想此次推出的PDA产品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的优势。联想集团中国区大客户事业部医疗卫生行业总监瞿忠透露, 在做了大量的产品测试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新开发的PAD产品已经在全国很多的医院护理部试用。联想不断的把很多新的需求汇总, 目标是满足大多数的客户应用, 并伴随信息化的发展, 瞄准物联网扩展的动态, 将PDA产品微调和优化, 准备大举进入市场销售。

在此基础上, 联想将前端业务应用与后台数据运维紧密结合, 提供从Iaa S到Paa S再到Saa S的云服务IT基础架构解决方案。灵活的终端产品、可靠的企业级产品和专业的IT服务实现优势叠加, 令联想可以为医院用户提供业务流程再造咨询、IT管理咨询、应用开发与部署、硬件方案和运营运维服务为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截至目前, 联想已经参与5个省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 成功进驻363个三甲医院, 积累了大量整体解决方案的建设经验。

同时, 在协同创新方面, 依托强大品牌影响力, 联想实现了对业界优势资源高效整合, 目前联想已经与全国医疗行业近70家ISV厂商开展合作。今年3月, 联想还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成立“温州医科大学联想智慧医疗研究院”, 以“医企联合”的全新模式, 汲取优势资源, 进行智慧医院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成为联想智慧医院蓝图中的重要一环。

体验成就 篇4

Adobe 亚太地区总裁Paul Robson表示:“数字化为客户期望树立了新的标准。现今的客户要求并期望在与品牌同行的旅程中——从实体店到移动应用和网站——都能获得极具吸引力和个性化的体验。凭借体验占据领先地位并转型为体验主导型企业,对品牌而言势在必行。体验是一种新的竞争优势。”

Adobe 宣布推出的全新功能包括:连接的购物体验升级,根据最新的 eConsultancy 报告,很多亚太组织机构表示,其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是通过移动设备直接交易而促成的,远超欧美同行。抢先披露 Adobe 实验室创新技术的Adobe 概念技术介绍了“自适应商店”售货亭,它可将个人购物信息和基于数据分析生成的产品推荐整合到线下购物体验当中。

虚拟现实功能:Adobe 展示了如何在各种虚拟现实设备上实现视频体验的端到端交付。Adobe Primetime 的新功能包括:广告驱动型的VR 货币化,通过 Adobe Access支持在虚拟影院和 180/360 VR 视频场景下的数字版权管理保护内容回放,以及对 Samsung Gear VR 和 Google Cardboard 的设备支持。对 Oculus Rift 和 HTC Vive的支持将稍后推出。整合Adobe Experience Manager 和 Adobe FrameMaker :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所做的资料搜集工作日益专业,甚至越来越多地参考用户手册等技术性文件。此全新的整合有助于品牌商跨越所有渠道、设备和形式,管理并发布各种复杂的技术性内容。

家乐氏(Kellogg)、环球电信(Globe Telecom)、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Singapore Media Development Authority)、澳新银行集团(ANZ Banking Group)、万事达卡(Mastercard)、大东方人寿保险(Great Eastern Life)和StarHub 等领先的品牌商均参加了此次市场营销大会,以探索创建卓越的集成式客户体验的挑战和重要性。

StarHub 数字转型副总裁Rod Strother 表示:“StarHub 旨在通过StarHub.com等各种渠道,提供差异化的、同类最佳的客户体验。借助Adobe 平台,我们能够不断追踪、分析和同步我们的数据,以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如此,我们就能通过更加直观的设计、更具关联性和及时性的内容,持续改善即时体验。”

大东方人寿保险公司数字营销与客户忠诚度项目负责人 Clement Lim 表示:“大东方人寿一直在稳步建立各种数字化平台,以便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客户互动,同时为他们提供差异化的客户体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业务环境中,我们认为客户导向的数字化转型才是出路。我们与 Adobe 开展紧密合作,有助于大东方品牌化被动为主动,转型成为一个更加以客户为中心的品牌。我们已经发现,我们新网站的流量在不断增加,互动的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体验成就 篇5

一、创设情境, 激发体验

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 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 强化其内心体验。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若能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出诱发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情境, 那么一定能产生理想的阅读效应。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精美的挂图、巧妙的问题、多媒体动画等都是创设情境的有利资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 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如《小小的船》这篇课文, 写了夜晚天空中的美景, 我采用了乐曲与幻灯与教师解说相结合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了夜晚的星空, 接着出示挂图, 配乐朗读, 让学生整体感知, 使学生切身体验星空的美, 引发了学生想学的欲望。再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 先出示课文情境图, 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夏天的音乐:雷声、雨声、蛙鸣、知了叫……让学生闭上眼睛, 竖起小耳朵仔细听, 然后教师声情并茂地描述:夏天是位热情的小姐姐, 她穿着绚丽多彩的衣裳, 来到人间, 她飞过高山, 山峰变得更苍翠;她飞过小河, 河水流得更欢快;她飞过树梢, 知了唱起欢乐的歌。让我们变成夏天的草木虫鱼, 一起去感受夏天的情怀吧!这样用画面再现情境, 用音乐渲染情境, 用语言描绘情境,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 达到景与情的统一, 情与景的交融。

二、加强朗读, 引发体验

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厚积薄发, 使课文中人物所说的话就像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一样, 把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在朗读中体现出来。朗读可以品评角色, 体验真情, 感受美好, 读中促思, 使一个个化作活生生的形象再现于学生的脑海, 让学生入境入情。

朗读包括默念、诵读、朗读、朗诵、吟诵、咏唱等读书方法, 让学生在读中, 以声传情, 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 声醉情痴。实际上, 这就是在多种感官配合协调下进行着的体验。如《三个儿子》的教学, 我们可根据文本提供的情境、情节, 让学生入境表演, 以此求得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探究。可以让学生演一演三个妈妈和三个儿子, 让他们从中体验感悟———只有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

三、注重实践, 激活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小学生好奇、好动, 根据这个特点, 教学中, 可以有目的地、适当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培养动手能力。如《晚上的“太阳”》一文中,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时, 皱起了眉头。教师及时抓住这一细节, 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你们为什么皱起了眉头?”理解爱迪生用镜子反射油灯灯光的用意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 把实验的过程与体验记录下来, 课上让学生用“先……再……然后……”有条理地说一说实验的过程与体验, 调动学生的体验来理解爱迪生的用意, 感悟爱迪生的聪明, 不仅突破了难点, 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了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耳、用眼、用脑来体验自悟, 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 看一看, 听一听, 尝一尝等来感悟课文语言描述的精妙传神之处。当然学生实践的形式还有很多种, 但是, 所有的活动也就是为了激活学生的体验, 更好地学好语文。

四、联系生活, 丰富体验

“语文学习, 只有密切联系生活, 才能焕发勃勃的生机。”我们都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不可避免的, 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被形形色色的观念影响着。这些观念左右着他们的成长, 也真实地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视而不见, 应该珍视这些课堂上生成的宝贵资源, 积极组织引导, 让它们“为我所用”, 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

1. 联系生活, 唤起学生参与体验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 但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 脑中已存储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知识。阅读时, 我们可以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的相似的经验, 引导联想, 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比如, 诗歌《雨后》描绘了雨后儿童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由于年龄特点, 许多孩子喜爱玩水、踩水, 那快乐的感觉常留心中。因此教学时, 引导学生回味自己在雨后公园或在广场喷泉边玩水、踩水的快乐情景, 谈自己的快乐体验, 与文中角色换位体验, 学生就能细致入微地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2. 走进生活, 引领学生参与体验

为了让孩子们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 用心去感受, 用心去体验, 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只有让孩子们带着一种积极的心态融入现实生活之中, 他们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 获得真情实感。如《找春天》这篇课文, 课前可以让学生走进校园, 踏入公园, 漫步家乡, 放飞田野去寻找春天。学生走进春天, 发现春天的美丽, 探索春天的奥秘。他们有了自己真切的体验, 解读文本就更容易了。

五、拓展时空, 延伸体验

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以感知为起点在生活中逐渐拾得的。对社会生活的感知体验是一种非语言实践, 却是提高观察、感受、认知、发现生活能力的科学坦途。为培养新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拓展教育、生活时空便成了当务之急。学校教育应从课堂拓展到社会与大自然,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 在平平常常中, 在轰轰烈烈中, 在日出日落中, 去体验感悟人生、文化的真谛。例如学了有关英雄人物的课文之后, 就让学生找生活中类似的人物, 永远保存着那份敬爱;学了写景的课文之后, 就让学生阅读其他写景的文章, 在语言文字中体验, 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去体验, 其他时间教师更应鼓励学生、指导学生去体验。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 教育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从而达到“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深”的目标。

六、发挥想象, 大胆体验

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理解的过程, 无论是把握作者的思想, 文章的线索, 还是理解原文所描述的场景、形象, 都需要丰富的想象。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想象的空间, 鼓励学生求异求新, 大胆想象, 进而体验文本的内涵, 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学《三个儿子》一文, 第三位妈妈的回答, 不是夸奖自己的儿子, 而是很平淡地说:“有什么可说的, 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位妈妈的回答, 不禁让人想起:那她的儿子到底怎么样呢?于是我趁机问:“从这位妈妈的回答中, 你猜到了什么?”学生们一听, 兴趣大增, 连平时胆小的几位学生也抢着回答:“我猜她的儿子既不聪明又不会唱歌。”“我猜她的儿子很一般。”“我猜她的儿子成绩不是很好。”……丰富的想象, 唤起了学生的内心体验。

体验成就 篇6

倡导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十年了, 越来越多的教师体会到高效课堂不是教师高效地教, 而是学生高效地学;不是先教后学, 而是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不是被动地学、单一地学, 而是主动地学、合作地学。如何能够让学生主动热情地学,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作业的有效布置。

一、高中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体验

数学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 是锻炼思维的必要之举。国际知名拓扑学家、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姜伯驹教授说过:“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将来, 学生的适应性、竞争能力和潜力, 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 (或者说数学素质) , 这种修养至少包括理解、抽象、见识和体验四方面。”

就体验这一方面来说, 姜院士认为数学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 数学本身不是教条, 而像打猎一样是一种本领, 如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 选择适当的方法等。此外, 还要能检验所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 可靠性如何, 要有一个适当的判断, 要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数学的美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验到。

在大力倡导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为了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数学教育不仅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也要鼓励教师开放思想,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创新作业内容与批改方式, 以便更好地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就感。

二、高中数学要创新作业设计及其批改方式

(一) 设置层次性的作业体系, 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是说, 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各异的个体, 他们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题目过难或题量过大, 基础不好的学生就会丧失自信, 产生自卑心理;如果题目过于简单, 基础好的学生轻易就可以对付, 就会限制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要解决这一矛盾, 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 必须打破“一刀切”的传统做法, 根据学生客观情况设计层次性作业体系。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题量大小设置层次性作业, 如设置“必做基本题”和“选做提高题”。

“必做基本题”是最低的作业要求, 每个学生必须完成, 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这类作业的预留方式, 适合学生集体限时训练, 教师及时收取、及时批改, 最好是赋分批改, 重视批语, 创新批语模式。改变简单的对号或错号的批语模式, 批语要有针对性, 明示错误所在, 指出思考方向, 促使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 及时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选做提高题”是要求较高的作业, 有一定的难度, 主要是为满足成绩较好的学生的发展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类作业由学生自愿提交。教师批改时要能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 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生生互动、小组成果展示等让学生的闪光点得以放大,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 探索开放自主式作业, 培养学生做作业的主动性

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教育厅等联合下发的《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文件中明确要求, 传统作业模式大都采取教师设计习题或者自编练习卷的形式, 学生被动完成, 其结果是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为培养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主动性, 可以采取如下策略:对于单元测验, 可以让学生出题, 在教师的统一规范和要求下, 学生分组命制试题并给出答案, 最终由教师汇总出试卷。

这种自主式作业能够体现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但是教师必须做编写试题的指导工作, 避免学生无所适从。在编写试题的过程中, 要使学生明确编写试题要有理论基础, 要突出重点, 要有创新精神, 但不要偏离轨道。教师在批阅时要怀有一颗欣赏学生的心, 及时把学生的闪光点展示出来。试卷重组后组织学生进行考试, 在试卷分析时可以让出题者讲一讲命题原由, 让学生评一评这样编制试题的高明之处, 并且教师可以对“好题”设计者进行奖励, 让学生感受到认同, 得到激励。

(三) 适当时候打破独立性作业形式, 建立合作性的作业模式

“正确认识自己, 尊重他人, 学会交流与合作, 具有团队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 也要求学生加强合作, 学会合作。打破传统作业“独立作战”的形式, 变个体型为合作型, 采用互动协作、多方参与的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1. 师生之间的合作

在单元结束时或阶段复习前, 可以采取学生自主总结归纳, 对阶段学习内容设疑或制订复习计划, 采用及时与教师沟通、对话等方式, 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或计划通过作业的形式反馈给教师。这样不但给不敢提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 而且更好地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的大门, 也有助于提高和养成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与意识, 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和需要。

2. 生生之间的合作

面对高中数学的博大精深, 知识网络的建立、典型习题的积累都极其重要, 但单兵作战势必会效率低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帮助别人的同时就是帮助自己。

在单元检测、期中、期末甚至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时,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形式进行数学学习,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 大家群策群力, 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 既可以学到知识, 又能锻炼能力。

此外,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 网络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 上网搜索数学知识或者通过网络与专家进行交流等。可喜的是,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并且运用于实践中。

总之,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实践和探索的机会, 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设计作业、批改作业时, 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 布置一些以学生为主探索、实验、思考的探索性作业,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然后通过教师评价、同伴互助等途径, 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自主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摘要:教育需要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 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是衡量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数学的教与学需要开放的思想, 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性学习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转变。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与批改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步骤, 教师要在此步骤中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体验成就 篇7

这场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2013年重庆市“动感求职”杯大学生职场模拟招聘大赛将荧屏上的“职来职往”“搬”进了高校, 办出了模拟求职的“重庆特色”。

“希望全市高校以此为契机, 结合实际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也希望企业家们继续关注和支持大学生的就业, 创造机会, 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和企业选材用材的平台。”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副主任赵为粮对本次大赛的成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并在颁奖典礼上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本次大赛以“体验职场·赢取未来”为主题, 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文件精神, 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提升毕业生的求职能力, 搭建大学生与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平台。两个月的时间内, 大赛经历了宣传发动、学校初赛、全市复赛和决赛四个阶段, 共吸引全市61所高校, 近1万5千名大学生报名参加。

面对2013年严峻的就业形势, 作为帮助在校大学生体验职场、找准定位、实现就业的重要举措, 大赛在筹备之初就力求创新, 为全方位展现选手综合素质搭建平台。打破传统的面试加笔试的求职测评方法, 将素质拓展训练、职场游戏、无领导小组讨论、压力面试等现代企业人才招聘方式引入比赛, 模拟现代企业招聘的真实场景, 加深了学生对现代职场的了解和认识。

比赛中, 组委会精心组织校内初试, 邀请来自企业的专家坐镇评委席, 全真模拟企业招聘面试现场。复试环节, 从简历设计、自我展示到现场提问三方面, 全面考察参赛者的个人能力, 并对进入复试环节的36位选手开展为期三天的拓展培训。通过“盲人摸号”、“蛟龙过海”、“密码解析”“无领导小组面试”等团队项目训练, 考察选手们的团队配合能力和协调能力。在随后一天半的职业技能培训课上, 组委会更是邀请到了资深讲师, 精心打造职业规划、沟通技巧、礼仪规范、压力面试、定位转变、心态培养六堂课程, 加深学生对现代职场的了解和认识。

决赛环节, 20余家企业根据12名选手自我介绍、职场游戏、技能测评以及压力面试四个环节的综合表现, 现场举牌决定是否向选手提供offer。当天, 12名选手的表现得到了在场企业的一致肯定, 不少选手同时受到几家公司的亲睐。最终, 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叶星煜摘得桂冠, 来自重庆科技学院的唐宗亮收到五份offer更成为全场焦点。

据统计, 通过大赛, 36强选手大多与到场企业达成了实习意向, 并将在暑假正式到岗实习。

【体验成就】推荐阅读:

成就完美07-15

成就实现05-16

成就特色06-18

个人成就06-24

翻译成就08-20

创新成就09-05

成就事业09-11

成就课堂09-13

创作成就09-26

经济成就10-08

上一篇:珍稀保护树种下一篇:冠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