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常务会议纪要-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

2024-07-11

主任常务会议纪要-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共4篇)

主任常务会议纪要-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 篇1

博士毕业生个人简历

求职部门: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

本人近照:

一、本人概况

姓名:

宋学敏

性别: 女

出生日期:1986年12 月 26 日 民族:汉 政治面目:党员 籍贯:湖北省武汉市 婚姻状况:未婚 健康状况:良好

毕业院校:日本东京大学 所学专业:系统创成专业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Systems Innovation Department

研究方向:基于移动半隐式粒子法的海洋结构物在规则波下的响应研究 Numerical Analysis of a Fixed Structure in Regular Waves by the MPS Method 博士指导教师:越塚诚一 教授 Seiichi KOSHIZUKA

学制:三年 培养方式:全日制博士课程 毕业时间:2015年9月 30日 Email:wmyzyq@hotmail.com

xuemin@mps.t.u-tokyo.ac.jp

二、教育背景

1、本科教育情况

2009/12年度:学士学位论文《9000DWT沿海散货船设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2、硕士研究生教育情况

2009年9月至2012年6月 武汉理工大学(院校)船舶与海洋结构设计制造 专业

工学 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钢铝混合结构高速船振动噪声预报与控制研究 指导教师:吴卫国 教授

毕业论文题目:钢铝混合结构高速船振动噪声预报与控制研究

3、论文情况(选择题目、进展情况、是否已通过论文答辩等)

博士论文题目: Numerical Analysis of a Fixed Structure in Regular Waves by the MPS Method 目前已经拿到博士毕业文凭

三、外语水平

流利的生活及学术英语交谈,熟练的英语科研论文的写作。熟练使用基本生活日语。

四、专业及计算机水平

*计算机语言

C语言 Grade 2 特别熟练visual studio编程使用,是博士研究主要编程工具。

*计算机仿真软件

熟练运用各种专业相关的计算机仿真软件和编程软件, visual studio, Abaqus,Hyperworks,MSC.Dytran, MSC.Patran/Nastran,MSC.Mentat/Marc,Ansys, Solid Works, COMPASS, Auto CAD

五、发表论文和文章情况

1.Title: Numerical Analysis of Offshore Wind Turbines in Waves Using the MPS Method, Co-authored by: Kazuya Shibata, Seiichi Koshizuka, Yasunori Nihei.Conference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and Ocean Engineers, 2013.2.Title: Numerical Analysis of Green Water Using the MPS Method with Ellipsoidal Particle and Two-way Overlapping Particle Technique Co-authored by: Kazuya Shibata, Seiichi Koshizuka, Yasunori Nihei.Conference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and Ocean Engineers, 2013.3.Title: MPS Simulation of the Wave Force acting on a Cylinder in Regular Waves, Co-authored by: Kazuya Shibata, Seiichi Koshizuka, Yasunori Nihei.Conference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and Ocean Engineers, 2015.4.Title: MPS Simulation of Wave Forces Acting on a Cylinder, Co-authored by: Kazuya Shibata, Seiichi Koshizuka, Yasunori Nihei.The Annual International Offshore and Polar Engineering Conference, 2015.(EI)5.Title: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Wave Force acting on a Cylinder in Regular Waves using the MPS Method, Co-authored by: Kazuya Shibata, Seiichi Koshizuka, Yasunori Nihei.Computational Particle Mechanics 6.Weiqin Liu*, Xuemin Song, Katsuyuki Suzuki.Strength of a Containership in Extreme Waves Obtained by Nonlinear Hydroelasto-plasticity Dynamic analysis and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Journal of Offshore Mechanics and Arctic Engineering., Vol.138, 2016.(SCI)7.Zhen Huang, Weiqin Liu*, Xuemin Song, Xuming Wang, Design of an Intelligent Trimaran USV for Maritime Rescu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Offshore and Polar Engineers, 2016 July, Rhodes.(EI)总共有七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EI一篇,第二作者SCI 一篇,第三作者EI 一篇。

六、获奖情况

获得2012-1013年度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博士课程研究遂行协力制度奖

七、实践与社会活动

*组织、沟通、协调能力

协助导师组织和举办2012-2015年粒子法研讨会及多次东京大学系统创成研究科的研讨会。

*文艺、体育方面情况

在日本东京大学留学期间,积极向大使馆组织靠拢,参加大使馆组织的各项活动。并且加入东京大学中国留学生联谊会,协助组织多次节日和新年庆祝活动。

八、应聘理由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会了我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并且于2012年通过留学基金委派遣我到日本东京大学攻读三年全日制博士课程。在迄今为止的博士期间,我结合交通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学科研究现状与东京大学的学术优势,确定将粒子法应用于海洋工程结构物在波浪作用下的相应,我强烈地希望能够继续从事我的研究方向,继续发展粒子法的船舶领域的应用,特别期待能够回武汉理工大学报效母校和延续我的研究课题。

九、主持和参与的项目

导师主持的日本政府学术研究资助基金支持的项目C类粒子法在浮式风力发电机的改进算法研究(主要负责人)参与项目:三菱化学合作粒子法解析搅拌过程应用研究

日立研究所合作粒子法中的polymer方法在机械工程中的研究

主任常务会议纪要-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 篇2

施秉银教授是我国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 那时候考学并不容易, 他一边劳动一边复习。然而从小就学习优秀的施教授早已将学习当做一种兴趣、一种习惯, 在之前那个不尚读书、教材贫乏的年代, 施教授想法设法的找到几本科学书籍, 每日研读。读书是施教授的兴趣, 那几本来之不易的书也让施教授视若珍宝, 成为他每日劳作之后最大的快乐来源。高考终于来临了, 凭着对学习的热爱和更大目标的追求, 施教授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北京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让填报北京医学院这个志愿给家人带来的不安平复下去。北京医学院固然门槛高, 只是真正有实力之人又何惧踏不上去呢。

大学五年, 施教授一直延续着小时候的优异与突出, 毕业后作为大西北孩子的他得到了一个留在北京工作的名额。在当时留京是多少人梦寐的事情, 然而施教授却选择了西安。毕业后回到西安工作, 也就是回到了西北, 离家近了, 可以为家乡人民做事情, 施教授觉得很满意。他说当时他的选择让许多人都觉得轻松, 记者想或许也会让许多人偷笑, 不过施教授似乎并不在意这些, 他只是在做他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情, 义无反顾的做下去。

悬壶济世纯粹医学追求

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一干就是几十年, 施教授说, 回头看是他觉得自己这些年一直都在做一件事情, 那就是坚持临床一线的工作。有两个方面说起来似乎有遗憾但是反而对自己是有益的:一是当初毕业后觉得五年学习的理论知识已经够用, 并没有花时间去考研;二是当时很多人都热衷于出国, 施教授自己也想着应该出国去学习见识一下, 毕竟国外的许多知识都较为先进, 不过这也只是他学习的一小部分, 所以绝大部分的时间, 施教授一直是活跃在临床一线上, 这为他今后业务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始终也坚信, 作为一个医者, 临床工作是最为重要的。至今, 施教授仍然坚持每周出2次门诊。当然施教授说现在出门诊更多的是出于一份责任, 因为太多的人会半夜开始排队挂他的号, 太多的人千里迢迢只奔着他而来……

作为内分泌的专家, 施教授对内分泌领域一直充满兴趣, 他说一开始的选择是因为医院在这个领域的强势, 但是这么多年的义无反顾却是实在的兴趣使然。在这个领域, 他一路探究, 不停往上, 取得了许多令人侧目的成就, 他领导的团队在国内首家成功制备了甲亢动物模型, 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诱导了对甲亢的免疫耐受, 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制备了恒河猴甲亢动物模型。在施教授担任陕西省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的8年间陕西省的内分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办学习班, 基层医院无内分泌科设置及内分泌科医生匮缺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善, 他重视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为内分泌学科的发展不懈努力……

医者仁心宣教预防疾病

施教授一直十分重视慢性病宣教的必要性, 他认为糖尿病的宣教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通过对社会群体的宣传达到预防糖尿病的目的, 二是通过对糖尿病人群的宣教达到有效控制糖尿病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 糖尿病患者与日俱增, 归结原因大致因为两个不健康的方面——人们热量摄取的总量多了和体力活动相对少了;要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就一定要让人们意识到这一点, 并积极的改变生活方式。而已经患糖尿病的群体对疾病的认识不够, 结果有了并发症后不能逆转, 造成更大伤害, 要让这类人群也重视起疾病来。不管是预防还是控制, 都需要人们主动认识并重视起来, 施教授觉得作为医者, 他只有不断地呼吁来达到目的。

利用媒体的力量、不放过任何可以用于宣教的时机, 身体力行做慢性病的宣教工作。三年前作为陕西省内分泌学会的主委, 施教授多方联系奔波, 制做了“少吃多动、远离糖尿病”的公益广告片, 在陕西电视台播放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施教授还有博客、微博, 有时也会在论坛上与网友交流、在媒体上露面, 而这些都成为施教授用于慢性病宣教的途径。今年的联合国糖尿病日, 施教授还座客陕西广播电视台向公众宣讲糖尿病的知识。

这许多工作都是施教授义务做的, 并且是在保证正常工作完成后做的, 那就必须利用原本可以休息的时间来做了。施教授说, 这些年他早已经习惯了晚上和周末都工作。工作繁多施教授忙碌却自得, 他说做事要会计划会安排, 忙碌也能得心应手。

追求教育无私培养人才

施教授在四年前担任医院的副院长, 并主管学校教育工作。曾被授予过“伯乐奖”和“教学名师”称号的施教授对教育工作很有自己的想法。施教授说有一个人曾说过, “全心投入教学是一种毁灭”, 特别是在医学这个领域, 一次会诊、一次手术与上一次课比较起来, 选择后者的人或许很少。但是要发展要进步要传承, 教育工作是必不可少且神圣的。施教授对自己的学生会花很多精力, 提很高的要求, 保证他们都有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 毕业以后在工作上有高的标准, 会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不过对于学院的教育工作, 施教授说, 那需要通过制度及严格的管理来保障了。

主管教育以来, 施教授做了许多工作, 为医院的教育工作推出了一些新的举措、制定了新规定, 包括七年制学生实行医院和导师双重管理的机制、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院临床病例讨论, 让全院学生参加并自主汇报和讨论……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施教授向来严格要求自己, 他说以身作则很重要, 不管是做管理还是做教育, 施教授都会要求自己首先把工作做好, 并且尽量避免不正当事件的发生, 抵制不正之风。2007年中国科教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施教授“全国医德标兵”称号, 2009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师德标兵, 2 0 1 1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名师称号, 他是西安医科大学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陕西省三五人才、卫生厅215人才, 不过说起这些施教授似乎并没有什么反应, 或许在他觉得, 这些不过是些并不太重要东西, 而他真正要追求的并不在此。他只是想要纯粹的给人治病、悬壶济世;只是想研究探索, 为学术发展做事情而已!上善若水却“自有方圆”。

专家简介

主任常务会议纪要-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 篇3

作者:党委书记 孙秀丽

第一,要以思贤若渴的紧迫感,切实强化人才意识。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事业兴衰,关键在人才。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获得,高水平学科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其关键要素就是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在第二次党代会和“十三五”改革发展规划中,我们明确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今年,我们正式提出更名为山东交通大学的发展目标,硕士授权单位和授权点申报工作正在进行。当前,我校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推进学校上层次上水平,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破解学校发展深层次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全校教职工翘首以盼的“交大梦”的关键举措。当前,我校人才队伍的短板,严重制约了学校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高水平的大学必须有高层次的人才队伍。这就要求我们全校上下,客观认识、理性分析现在面临的严峻形势,幡然醒悟,奋起直追,切实增强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正视挑战,把握机遇,不拘一格引进、集聚一批高水平的人才。

第二,要善做慧眼识才的伯乐,使出延揽人才的绝招。

自古以来,有很多延揽人才的故事,比如刘备三顾茅庐、蔡元培识英雄于草芥等等。我们全校上下,特别是各二级学院的书记、院长,学科带头人,都要争做会识“千里马”的伯乐,慧眼识英才。一是要涵养“五湖四海”的宽广胸怀,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决定选人用人的眼界。甘做人梯,增强对学校事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真正做到出于公心。如果只考虑自己及小圈子的利益,目光只盯着那些围着自己转的人,就会患上识才选才的“近视眼”,就很难做到科学选才、聚才。二是要有选才揽才的宽广视野。要在参加各类、各层活动时都要做人才工作的有心人,及时关注、跟踪和联系海外高端人才,在各类高端平台、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中增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意识,主动出击,精准发力,而不是守株待兔;对看准的人才要有三顾茅庐的精神,敢于出奇牌、怪牌甚至于险牌。三是要有识才的独特眼力。有些人才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特别是青年人才。发现这种人才,要像治玉的工匠那样,具备犀利的眼力,善于识人德才、识人本质、识人潜能。四是要以人引人,形成人才聚集的良性循环。我们要广泛发动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人才的力量,通过他们引进更多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高层次人才,形成“以人引人”可持续的人才引进机制。为此,学校专门设立“伯乐奖”来发现、引入更多的人才。

第三,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挖掘人才最大潜力。

我们要全面分析现有人才资源现状,深入研究人才成长规律,根据不同人才的不同需求,以“雪中送炭”方式提供合理的资源配置。比如帮助青年人才规划职业生涯;为交通主干学科寻找“头雁”;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比如我们的教学督导员队伍提供平台,发挥他们的优势;以项目、成果、平台为纽带探索建立人才集聚、流动机制,推动人才协同创新。寻找头雁、挖掘人才、压担子、压责任,就是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我们要想方设法、分门别类地解决问题,牢固树立人才资源开发的新观念,在开发培养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

第四,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人才观,让各类人才人尽其能。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岗位,只要能够立足本职创新成长,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就是人才。后勤员工的勤勉可以为学校节约能源,教辅人员可以为师生提供很好的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管理干部的兢兢业业可以让管理创造出最大的效益。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才,都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

第五,要优化制度设计,营造爱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引进人才是手段,用好人才才是最终目标。要释放人才工作制度红利,要进一步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既要坚持标准,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又要注重手段,坚持待遇激励与事业激励相结合;要进一步优化人才投入机制,把人才作为发展的重点、投入的重点;要进一步研究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着重看水平看贡献、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探索多层次人才成果第三方评价。

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级各类人才更要有甘为人梯成就他人的境界,坚决反对“武大郎开店”、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不良倾向。要有容才之量,不求全责备,不以偏概全,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使每个人的专长和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六,要建立健全党管人才工作的大格局,形成上下一盘棋的良好工作态势。

一是党委以巨大的决心加大引才育才力度。党管人才就是为了更好地统筹人才发展和学校事业发展,更好地统筹人才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更好地统筹人才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方面力量把人才管好用活,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更优质的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党管人才就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是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在二次党代会和“十三五”规划基础上,党委近日研究出台了“十三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研究了系列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有关的系列制度文件,这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人才工作明确了方向,特别是在学校办学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在人才工作方面的投入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彰显了党委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魄力和决心。

二是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二级学院主体责任。要进一步理顺学校职能,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前提下,让二级学院在培养人、引进人、使用人上有责有权有资源;要加强对学院人才工作的目标责任考核,鼓励学院形成符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的人事工作风格特色。二级学院(部)党政负责人是人才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书记和院长共同负责从学科建设、政策引导、业务指导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三是要加强部门协同,广泛延伸人才工作触角。人才工作是全校的工作,要举全校之力做好人才工作。进一步拓宽人事工作内涵外延,构建大人事、大人力资源开发格局,发挥校友、外事、社会合作、海外交流等对人才资源的凝聚作用,形成人才工作的举校机制。各有关单位、部门要改善各类人才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统战部和工会、团委、妇委会等要多做一些凝聚人心的工作。

在2017年人才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要)

作者:党委副书记 院长 陈松岩

一、近年来人才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人才数量和结构逐步优化。

截至目前,现有在职教职工1496人,专任教师111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1.1%;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4.1%。

(二)教师能力稳步提升。

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实施以来,20余名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进修;校内培养博士40余人;教师参与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专业相关培训活动800余人次;50余人赴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开展实践锻炼。

(三)人才创新产出能力不断提高。

近三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9项;省级项目122项;获省级科研奖励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科研经费从年度4048万元增加到6030万元。我校“道路交通应急保障技术研究团队”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

(四)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坚持“按需设岗、择优聘用”的原则,完善岗位聘用与管理制度,下放职称评聘权限。突出业绩、能力、贡献导向,对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竞聘人员实行分类评价,三、四级教授由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委员会按照竞聘指标体系组织竞聘。对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进行职称直聘。

二、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

一是总量不足。按照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更名大学的指标要求,到十三五末全日制在校生26000的规模,学校应增加专任教师不少于300人;学校现有博士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还差4个百分点。二是高层次人才匮乏。在国内、省内具有广泛影响的知名学者和杰出人才数量较少,交通运输、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交通主干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缺少领军人物。

(二)人才的创新创效潜能发挥不够,人力资源内在活力亟待盘活。

一是人才引进与科研成果产出成不对称趋势。人才数量在增加,而成果在减少,人才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人才潜能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存在重复引进或引进人才不能形成合力。三是存在“重引进轻使用”的问题。存在人才闲置不用、大材小用或另作他用的现象。

(三)思想上重视不够,还没有真正树立起“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有的单位、部门和领导干部还存在思想不统一、工作缺少主动性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认识到“高校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尚缺乏人才工作的大局观、全局观。

三、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高校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我国高校纷纷出台人才强校的战略、规划,抓住机遇谋贤才。很多高校不惜血本重金揽才,呈现出“挖人竞争”白热化,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有的高校甚至开出了媒体上所说的“天价”。

(二)学校发展迫切需要高水平人才。

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核心指标,强化目标导向,加快补足短板。特别是要在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师均科研经费、生师比、教师博士化率等核心指标上获得突破,这都迫切需要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支撑。

四、下一步人才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一)招才引智,催生发展新动能。

1.不惜重金,加大对人才待遇投入力度。每年预算拿出5000万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并将随着学校财力的增强而逐步增加,保证与人才建设相关的各项经费以及各项国家、省人才计划配套资金预算落到实处。新修订的《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优秀博士的住房补贴最高30万,科研启动金最高可申请20万。对于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人才团队的引进,待遇可以一事一议。

2.不遗余力,广开途径延揽各类人才。一是精准引进高层次人才。围绕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和重点学科紧缺专业人才需求,建立“高精尖缺”人才信息库,面向海内外物色所需高端人才,重视团队引进。二是借智登高,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柔性引才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孙大志教授是我校柔性引才的一个成功案例。

(二)创设平台,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1.积极打造集聚人才的大平台。我们要整合校内外资源,依托省部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发挥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学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共建跨学科平台,聚合团队,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促进学术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努力营造利于人才成长的大舞台。学校实施的“1251”人才培育工程,目的就是畅通优秀人才成长与发展渠道,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

(三)优化制度,焕发人才潜能新活力。

1.进一步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学校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院部物色推荐,实现精准引才;学校学术委员会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人才进行评估;人事等有关部门负责过程服务。

2.进一步构建科学的人才分类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学校交通行业特色应用型大学的特点,细化岗位分类设置及管理,注重发挥人才特长,依照个性化任务进行考核。真正形成一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激励淘汰机制,达到促进人才队伍整体优化的根本目的。

3.探索全新的人才待遇薪酬机制。探索人才薪酬“双轨制”,对于海外人才、国内高层次人才或是重点学科、紧缺专业的优秀人才,可采用“年薪制”。引进人才和学校签订任务化、项目化合同,根据年度工作任务书对其进行考核,年度考核不合格,恢复普通师资薪酬或予以解聘。对于学校重点培养申报人才工程候选人,可实行增量薪酬制度,增量部分与承担高水平任务相挂钩。

(四)贴心服务,形成汇聚人才“强磁场”。

主任常务会议纪要-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 篇4

实验教学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东北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深入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教学育人, 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并将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提升实验内容, 积极开放实验室, 为校内、校外和社会服务。同时开展对外交流, 发挥自身辐射和示范作用。

2013年, 东北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 获批成为国家级示范中心, 中心近年来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强化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在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建立创新性实验项目、改善实验室条件与环境、出版系列教材、自制仪器设备、建设优秀实验教学团队、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和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中心常务副主任翟玉春日前接受了本刊专访, 畅谈中心在改革路上的成功经验。

改革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中心改革了实验研究方法课, 打破了窄专业的界限, 拓宽了专业面, 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原来窄专业的实验课, 以单元实验、验证实验为主。新实验研究方法课着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其内容包括实验研究方法的原理、实验研究的仪器设备、实验研究技术、实验研究设计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处理方法。打破了原来窄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 将各窄专业的实验课进行整合、优化, 构建了新的实验课程体系。新的实验课程体系, 由验证性综合实验、研究性综合实验和研究性设计实验三个层次构成。

验证性综合实验是为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验方法、实验技术、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而设置的。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进行“三基” (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基本素质) 训练, 兼顾科研能力的培养。每个验证性综合实验都是由若干个单元实验有机组合而成, 彼此关系密切, 由一个具体的实验对象将各单元实验贯穿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体。

研究性综合实验是在验证性综合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一个工艺流程将若干个单元实验组合起来, 使学生受到综合运用实验方法、实验技术完成一个工艺过程的训练。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

研究性设计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 在一定的范围内由学生选择实验内容, 设计实验方案, 选择、组装实验仪器设备, 并完成实验过程,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写出实验报告, 最后由教师做评价。研究性设计实验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室开放便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 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层次与水平, 鼓励有特长的学生自带实验课题来参加开放实验。实验中心还把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作为开放实验题目, 同时也鼓励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开放实验, 加快研究生科研成果向本科实验教学方面的转化。

调整实验教学内容

中心调整传统实验中的陈旧、落后的内容, 将前沿的研究成果、科技进展尝试作为实验内容, 如同注入了源头活水, 更具活力与吸引力。将传统实验中仍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使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更科学、更有效。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实验, 做到自动记录, 自动处理数据, 计算机模拟实验, 不断提升实验技术手段, 有力支撑数字化实验教学。

例如:冶金工程专业的验证性综合实验“铁矿粉及其烧结矿物性测定实验”, 将铁矿粉物性检测、铁矿粉烧结矿物性检测、铁矿粉还原膨胀及软熔性、差热分析仪测定碳酸盐分解温度四个单元实验组合起来, 通过与铁矿粉相关的物性测定, 使学生掌握物料密度、烧结矿强度、球团膨胀率、软化点、化合物的分解温度等的测定方法和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研究性综合实验来源于教师的科研成果。例如:“熔盐电化学脱氧法制备金属”研究性综合实验是教师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熔盐电脱氧制备铌和铌基合金” (50374030) 的成果。该实验包括金属氧化物阴极片的制备、熔盐体系的选择与性质测定 (包括熔盐熔化温度、黏度、熔盐与阴极片的润湿性) 、熔盐电化学脱氧反应、阴极反应机理和电解产物的化学分析与物理表征五个单元实验。通过该综合实验, 学生学到了如今最先进的熔盐电解方法、工艺技术和仪器设备的使用, 了解到学科前沿动态。学生通过分析测试仪器的使用和对分析测试结果的分析, 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科研兴趣。

“低品位钼矿的绿色化综合利用”研究性综合实验来源于教师完成的企业委托项目。该实验包括低品位钼矿的焙烧实验、低品位钼矿焙烧产物的浸出、钼酸铵的制备、反应介质的循环利用、含钼物料的分析五个单元实验。通过该综合实验, 学生学到了低品位硫化钼矿的处理方法、工艺技术和仪器设备的使用, 通过反应物质内循环的实验设计, 使学生建立起清洁冶金的环保意识, 学生就业后还可以直接将相关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

研究性设计实验“石煤提钒及绿色化综合利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结合冶金原理, 查阅文献, 自行设计工艺流程, 完成从石煤矿中提取钒, 并制备出钒化合物, 同时实现反应介质的内循环, 减少废弃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学生根据实验研究, 阐述该实验的意义、目的和实验原理, 并提出所需设备仪器, 设计实验方案, 写出操作规程。经答辩合格, 确定方案正确可行后, 由学生自己提交用品清单, 自己组装实验设备, 完成实验, 并对钒化合物的纯度、形态等进行检验, 写出实验报告, 对自己设计路线进行评价, 提出改进方案。

研究性设计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比较独立地完成的一个小科研课题。学生受到比较完整的科研训练。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化了工程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改善实验教学环境

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增加实验课的容量, 建立了多媒体仿真实验室, 编制了实验课电子音像教材。将实验课内容做成可视动画, 应用计算机进行虚拟实验。还建立了中心实验教学网站, 教师学生上实验课时可以调用实验教学网站上的资源、信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如网上答疑、网上交流、网上测试等。许多仪器设备都与网络连接, 利用计算机采集数据、图片等信息, 进行记录、处理和储存。设备系统采用程序控制, 自动记录温度、电流、电压等实验数据。中心鼓励自行研制仪器设备, 教师主导, 学生参与, 自制仪器设备60余种 (定型23种) , 已获专利自制设备10种。典型设备有高温熔体物性测试仪 (包括控制系统)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机、熔盐电解和水溶液电解电源、封闭循环氢还原装置、自动程序控温仪、真空碳管炉、钼丝炉、硅碳棒炉、二硅化钼炉等仪器设备。其中相关设备被昆明理工大学、宝山钢铁公司、鞍山钢铁公司、昆明钢铁公司等数十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工厂企业所采用。

中心组织学术水平高、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教材编写工作, 目前已经编写出版实验教材5本。王常珍教授主编的实验课教材《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法》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 再版3次, 发行8万余册。翟玉春教授主编的《冶金工程与材料成型多媒体教学系统》曾获辽宁省教学软件一等奖、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 被昆明理工大学、重庆大学、河北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采用。《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法》《冶金实验方法》《现代物理测试技术》《耐火材料性能测定与评价》等教材被北京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采用。

实验中心主任必须由教授担任。在实验教学中心设高级教师岗位, 鼓励高水平的教师专职从事实验教学。选留和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加入实验教学队伍。鼓励、推荐优秀的实验教师在职攻读学位, 保证了实验教学中心教学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实验教学中心队伍由专职、兼职人员组成, 安排硕士、博士研究生担任助教, 协助教师指导本科学生的实验教学。各实验课程负责人均由具有博士学位并具海外留学 (或境外工作) 经历的教授或副教授专职教师担任。在全院公开招聘兼职实验指导教师, 形成了一支以坚实的科研基础为依托、由热心实验课教学的教师组成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提高学生能力水平

中心新实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按宽口径专业构建,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以冶金工程专业为例, 窄专业分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等, 细分为炼铁、炼钢、电冶金、轻金属冶金、重金属冶金、稀有金属冶金和稀土工程等。专业窄, 学生的知识面窄, 学钢铁的不懂有色金属, 甚至学炼铁的不懂炼钢。现在学生既学钢铁方面的知识又学有色金属方面的知识, 既有钢铁冶金的实验教学内容又有有色金属冶金的实验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面扩大, 专业面拓宽。

在纵向上, 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三个专业相互重叠、相互交叉。以前窄的冶金类专业以化学知识为主, 不学X射线衍射分析、电镜等材料的物理检测知识, 只侧重于冶炼过程, 即只管矿石到液态金属的冶炼阶段。而现在学生需要学习材料的物理测试方面的知识, 并做相关的实验, 专业面纵的方向深化了。这种深化与生产实际相吻合, 现在的冶金生产都实现了连铸甚至连铸连扎。液态金属直接成坯, 甚至近终型连铸液态金属直接成型。冶金、材料、加工已连为一体, 界限淡化。因此, 要求这三个专业的学生专业知识在横向上拓宽, 纵向上深化, 适应生产实际的要求, 满足企业的需要。

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将验证转变为研究, 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验证性综合实验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研究性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融于验证性综合实验和研究性综合实验中。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于实验课全程中, 因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 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提高。近年来,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水平显著提高。每年都有20~30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实验课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创新意识增强, 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中国科学院金属所、钢铁研究总院、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矿冶研究总院等科研院所很愿意招这几个专业的学生去做研究生。由于学生具有宽的专业面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宝钢、鞍钢等很多企业反映, 东北大学毕业生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的适应性增强, 就业机会增多。这三个专业的毕业生每年都供不应求。学生挑选就业单位的机会多了, 就业率达100%。

在谈到中心未来的发展前景时, 翟玉春教授说, 首先, 我们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必须进一步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其次, 还应加大对外开放实验力度, 增加开放实验项目与时间, 加强与校外单位合作, 做到资源共享, 努力将实验室推向社会。提高服务意识, 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信在中心人同心同德的努力下, 中心的改革之路会越走越好。

受访者简介

上一篇:工商局党内监督各项制度下一篇:驻企服务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