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治企 儒家用人 作业整理稿5则范文
法家治企 儒家用人 作业整理稿5则范文 篇1
法家治企 儒家待人
阿里巴巴的马云在不同场合多次公开表示,他信守“员工第一,客户第二”的原则。这短短的8个字深谙了企业管理哲学中的精髓。
“法家治企,儒家待人”,即法家制度管理企业与儒家思想人本管理的“刚柔相济”,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在企业管理中最为深刻的体现。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管理文化长久以来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法家管理文化对现代管理具有指导作用。韩非子的“法”思想为我们提供企业制度建设之道;“术”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制度执行之道;“势”思想,对我们形成卓越的领导风格提供了借鉴。法家管理思想是我国古代众多管理思想里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支。历经2500余年,法家的管理思想至今仍在影响着后世之人,并和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其他流派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交融。时至今日,对我们的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仍然产生着极其有益的的帮助。
管理者若能很好地把法、术、势相结合,领导的位置就不容易被蒙蔽,而下级也不会因为没有制度的约束而作乱,才能轻轻松松做领导。如果你就职于政治、管理或商业竞争等领域,要想从传统中吸取轻松驾驭局面的智慧,那么法家的领导艺术是你不二的选择,它可以使你表现出色,所获不菲。具体来说,法家智慧对于我们今天企业管理者的启发有如下几点——
1、法治理念与完善的管理机制
韩非子作为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法家的始祖与集大成者,在管理学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企业的管理应当要建立成熟的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机制。非但如此,法家诸子还倡导法治的“公平、公开、公正”的执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该流程方案需固化,5年内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动”(非原话)这是任正非在华为起初聘请咨询公司量身定做其营运流程与管理机制之初给华为中、高管理层的执行批示。在中国众多民营企业当中也唯有任正非对韩非子的“法治”理念理解的独到与执行的雷厉风行。或许,这也正是华为企业能不断取成功并挤身国际知名企业行列经验之一吧。
2、不要依赖人治 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已乎根深蒂固了。因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过分夸大或者说过于依赖“人治”,抑或是英雄人物了。孰不知,人却是尘世间最不可靠的了。所谓的德才兼备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罢了。那种企图靠人的“忠诚”来维系企业管理的想法,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人变得越来越浮躁的今天的确是过去时了。而韩非子所主张的“法治”-----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建全一套成熟的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再假以不折不扣的执行力,或许才是当下企业管理迫切需要反思与笃行的真理。
3、执行力
或许当下的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它们也许真的不是缺“法治”的环境或者说基础,在我看来更多的是缺失所谓的“执行力”。所谓执行力,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如果能做到像商秧执法一样“王子犯与庶民同罪”,公平、公开、公正的执法,或许企业的执行力自然就有了。当然,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得要因地制宜,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讲究执行的艺术性、灵活性,或许身为执行者才不至于落得像商秧一样“作法自毖”。
当然,也有很多企业老总和专家学者并不认同法家的观念,亦有儒表法里,儒法互补,儒道互补的说法,其中推崇“道家治企”、“儒家治企”的更是不在少数。但无一例外均不否定“儒家待人”。企业管理虽涉及战略、规划、营销、市场各方面,归结到底,本质上仍然离不开“人”的因素。因此,“儒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一是崇尚无为而治,一则强调“法、术、势”,两者都可以用来作为创业期间“打天下”时企业的管理手段,且卓有成效。但打完天下后,儒家思想便会成为企业平稳发展中的重要支撑。目前大部分运行良好的企业发展规律证明了这一点。现在诸多企业家争做“儒商”,亦与此不无关系,自有其深远的意义。
中国企业管理中传统文化的因素和根基依然相当深厚。目前来看,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中国企业最适合的管理方式也在于此。其实整个东方的企业都是如此,更加强调“人性”的管理,如强调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的作用,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
事实上,现代西方的管理者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企业文化的行为能力的过程中,纷纷将探索目光投向了东方文化,并认为以儒学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其中的德治、人尊、人际关系等思想非常先进,代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终趋势。因为,无论是六西格玛还是所谓的博弈管理理论等西方著名的管理理论,针对的都是具体的项目管理,而不是企业文化管理――这恰恰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现在有很多中国企业将改变企业文化当成一种管理时尚,这是值得商榷的,许多企业的确需要改变其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但是,现代管理学之父杜拉克认为,改变企业的某些不良行为,似乎与改变传统文化无直接关系。
无论是内地近年成长起来的私人企业,还是港、澳、台及东南亚久负盛名的华人企业,他们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成功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新兴崛起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这就更需要传统文化来辅佐其管理企业。毛泽东曾经说过,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其实,一个没有从根上、有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企业,也根本不能成为国际性的企业。如果要谈中国企业未来宏观层面和管理方式上的核心竞争力在哪?我认为就在于此。
儒家企业伦理以人性化管理为主要特征,法家企业管理以制度化管理为主要特征。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证明,采用儒家企业伦理与法家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思想进行企业管理,能很好地促进企业的成功。“法家制企”(制度化管理)与“儒家待人”(人性化管理)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制度化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员工的行为,人性化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企业离开了制度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为了更好地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让员工明确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就要依据管理任务制定合适的管理制度。如果说制度是无情的话,人则是有情的,如能实现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的和谐平衡,就是一个最好的管理模式。要在制度与人本之间寻找一个更好的平衡点,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企业管理要实行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统一
企业管理要实行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统一。对于年轻富有朝气的企业来说,决定了它的管理模式就是必须运用制度化夯实基础,体现的就是刚性管理制度的建设,它是管理的基础?用人性化来升华管理,体现的就是柔性管理的人性化建设,是管理的最终目标。
1、制度化是企业管理的基础
中国古代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管理思想,法家治道以道为本,以国之治强为目标,以法为行为标准,以势为运行力量,以术为操控方法,法势亦相结合,构成了法家思想的管理观,即包括管理的本质观、目标观、行为观、组织观、控制观,以此构建了管理型法家治道模式。中国的法家理论认为,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根据这种理论,依法治企是公司管理的首选。在管理中,首先必须进行刚性制约,就是在管理活动中依靠各项规章制度,强制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无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应是从严管理、偏重考核、奖勤罚懒。企业不仅要建立具有保证工作要求的员工手册和各项工作制度,还要建立起具有调动工作人员去实现目标的有效机制,包括责权机制、制约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因此,企业首先要进行刚性的制度体系基础建设,其作用是约束公司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规范,教导员工遵章守纪。对各个工作环节,公司要制订详细的职责说明及明确的岗级规定,让每位员工有章可循,真正做到管理制度完善、各种流程顺畅、业绩考核到位,体现制度的约束性、监督性、控制性、统一性和公平性。
2、人性化是管理的升华
儒家思想主张“仁”道,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他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深刻体现了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因此,企业经营者要重视人的价值和人格,即“民为贵”;要正确把握人性的本质,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企业要关心人、理解人、重视人、依靠人、尊重人、凝聚人、培育人,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得道多助,天下顺之”。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是一种柔性管理,必然赢得全体员工的拥护。
3、以儒家思想引导人,以法家思想约束人
制度化和人性化是相互联系的。在制度建设中,要注意制度的人性基础;同时,在人性管理中,要把遵章守纪作为员工的最基本的要求提出来,使“法家治企“与“儒家待人一能够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是,“法家治企”与“儒家待人”在现实管理当中,既是相互矛盾,又是密不可分的。如何把握二者关系,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十分重要。体现在企业管理中,就是如何让员工理解并接受制度化的刚性管理,又能领会领导风格以及人性化的柔性管理,让员工欣然接受。
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在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制度化管理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性化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加强制度化、人性化管理可以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总之,中国人是崇尚太极的民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在注重制度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合乎中国人的文化习俗,实行人性化管理。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易行,易行才能成功。采用“法家治企”(即制度化)与“儒家待人"(即人性化)相结合的思想的管理方式符合东方文化“刚柔相济’’、“仁者爱人”的内涵。所以说,这种有效的管理方式是重塑员工行为的良方,更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关键。
【法家治企 儒家用人 作业整理稿5则范文】推荐阅读:
道家、儒家和法家11-12
浅谈儒家与法家思想合流的渊源及现实意义06-01
法家管理思想12-21
法家名言名句01-17
书法家评语09-28
法家思想的现实意义05-27
读“法家教育思想”有感05-10
书法家及作品07-15
书法家练字典故08-21
法家思想的历史影响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