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一期工程

2024-10-16

东线一期工程(共3篇)

东线一期工程 篇1

生态水文分区亦称生态水文区划, 是指在对流域生态水文系统客观认识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揭示流域自然生态水文系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水文系统干扰的规律, 从而进行整合和分区, 划分区域的生态水文单元[1]。

南水北调第一期工程主要供水市县包括了江苏、安徽、山东3个省的71个市县区域。工程的实施不仅能大大缓解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矛盾, 极大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也将对受水区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市县进行生态水文区的划分,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东线一期工程受水区的基本生态水文概况, 并能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1 分区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指标确定的原则

分区指标是生态水文区划的基础, 指标确定得是否合理对于后续的生态水文分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合理的分区指标的确定能够使得分区的结果更为科学, 更能反映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因此分区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建立生态水文区划指标体系应遵循主导因素性、特殊性、完整性、可操作性、相对一致性等原则[2]。

1.2 分区指标体系的确定

选取合适的分类指标对于分区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指标要和聚类分析的目标密切相关, 要反映分类对象的特征, 指标在不同研究对象上的值应具有明显差异, 指标之间不应高度密切相关;此外, 所选取的指标还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3,4]。经过对比分析, 所选了13个指标, 如表1所示。

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2.1 层级分析法原理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运筹学家T L Saaty于20世纪70 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多准则决策方法[5], 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 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 具体步骤如下[6]。

(1) 建立层次结构, 把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

第一层为总目标, 中间层可根据问题的性质分为目标层 (准则层) 、部门层、约束层等, 最底层一般为方案层或措施层。

(2) 构建两两成对比较的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某单元 (元素) , 本层次与它有关单元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

(3) 计算指标权重系数。

在对各元素两两比较其重要性得到判断矩阵后, 求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然后将特征向量归一化 (使各个分向量的和为1 ) 后所得到的特征向量的各个分量就是各个元素的权重。

(4) 一致性检验。

所谓判断思维的一致性是指专家在判断指标重要性时, 当出现3个以上的指标相互比较时, 各判断之间必须协调一致, 不能出现内部相互矛盾的结果。

(5) 层次总排序。

在求得单一准则下各指标的权重后, 还要计算各个层次所有元素对于最高层 (总目标) 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称为层次总排序。这一过程是最高层到最底层逐层进行的。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在对生态水文分区内涵分析的基础上, 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综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将生态水文特性确定为目标层, 将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情况、水土流失情况、水资源特性指标以及经济特性指标设为约束层, 各单项评价指标设为方案层。具体如表2所示。

在建立生态水文分区要素层次结构的基础上, 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讨论, 确定各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 从而构建两两成对比较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计算过程主要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经过计算得到其最大特征根λmax所对应的标准化的特征向量W的各分量则是下一层因素相对于上一层因素而言的相对重要性排序, 即下一层因素相对于上一层因素而言的权重[8,9,10]。经过计算所有方案层因素相对于目标层因素而言的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

3 分区的原则和方法

3.1 分区原则

现存区域生态水文系统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共同结果。不同区域生态水文系统占据着一定的地理空间位置, 具有各自的结构、功能特点, 而且受不同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 各区域生态水文系统不是截然分开的, 它们之间是相互包含, 相互联系, 互为影响的。因此, 生态水文分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7,8,9]:差异性、完整性、等级性、相似性以及人为影响强弱不同性等原则。

3.2 分区方法

本文采用Hierarchical Cluster分析法进行生态水文分区。Hierarchical Cluster分析法又叫分层聚类分析法。在分层聚类中, 根据聚类过程的不同, 又可分为凝聚法和分解法。凝聚法的主要思想是一开始把每个个体视为不同的类, 然后通过距离的比较逐步合并直到把参与聚类的个体合并成事先规定的类别数为止;分解法的思想是一开始把所有的个体视为同一类, 然后通过距离的比较逐层分解, 直到把参与聚类的个体合并成事先规定的类别数为止[11,12]。

分层聚类一般采用以下步骤[13]:

(1) 定义2个用户的平均距离。若有用户ab, 由公式 (1) 知, ab的距离不等于ba的距离, 即d (a, b) ≠d (b, a) , 于是定义用户a和用户b的平均距离为dm (a, b) =[d (a, b) +d (b, a) ]/2。

(2) 定义2个用户群CiCj的距离。设2个用户群的中心点分别是CiCj, 则这2个用户群间的距离为用户CiCj的平均距离, 即D (Ci, Cj) =dm (Ci, Cj) 。

(3) 对任意用户群Ci, 计算Ci与其他用户群Cj (ji) 的距离;搜索距离最小的用户群Ck, 即D (Ci, Ck) =min[D (Ci, Cj) ], (ji) 。然后将CiCk合并生成一个新的用户群Cik

(4) 对用户群Cik作两个判断。其一, 用户群中任意两个用户的最大距离不得大于一个阈值dmax;其二, 用户群中任意两个用户的最小距离不得大于一个阈值dmin。因为如果用户群中存在两个用户的距离大于dmax, 则说明新的用户群中存在一些用户, 他们属性的相似性不够, 需额外考虑。如果用户群中两个用户的最小距离大于dmin, 则说明用户群CiCk的相似性不够, 不应该关联它们。

(5) 若Cik满足步骤d的两个判断, 则完成用户群合并, 即保留Cik并删除CiCk, 并计算用户群Cik的中心点;否则, 放弃合并, 删除用户群Cik, 保留原用户群CiCk

(6) 采用层次的自底向上的方法进行合并, 重复步骤 (1) - (5) , 当没有其他可以合并的用户群时, 算法结束。

4 生态水文分区

4.1 初步分区的结果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受水市县总共有71个, 行政上分别属于山东、安徽、江苏3个省, 考虑到拥有数据的情况以及实际的地理状况, 初步拟定分为5~10个区。本分区采用spss中的分层聚类方法进行分区, 分区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受水市县分属于山东、江苏和安徽3个省, 地理位置都比较接近, 各市县的生态水文特性和经济特性指标都比较接近, 在将受水区分为5个以上的区的时候, 有的区内包含的市县个数太少, 使得分区的结果比较凌乱, 破坏了地理位置的相对统一性和完整性, 不便于以后的利用。因此, 综合各方考虑, 本研究决定选择分为5个区的方案。

4.2 调 整

从表3可以看出, 分为5区的方案从整体上来看每个区所包含的市县个数比较适中, 从地理位置上看每个区也比较完整, 但是由于资料误差或其他一些原因, 使得有一些市县与周围市县划入了不同的区, 考虑到分区结果的完整性和可利用性, 根据地理位置的远近以及周围市县分区的状况, 必须对分区的结果进行调整。结合生态水文区划系统架构的建立和生态水文区划体系的形成要求, 确定进行调整及归并的原则如下。

(1) 本生态水文区划应保持地貌单元的相对完整性, 结合山东省、江苏省以及安徽省的地势图, 结合其属性将零星的区划单元并入相应的地貌单元中。

(2) 在区划结果调整中应充分注重水资源特性指标的一致性, 在其他要素存在差异不显著时, 按水资源特性指标为主进行区划调整。

(3) 调整过程中参考以往的生态水文区划及相关区划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 然后对本分区的结果进行调整。

4.3 命 名

根据选取的分区指标以及各指标对于各地区生态水文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 拟定按照各区所处的行政地理位置、水蚀状况以及气候条件来命名, 其中5个区的名字如下:Ⅰ淮南丰水轻度侵蚀生态水文区;Ⅱ苏北、皖北及鲁东南多水轻度侵蚀生态水文区;Ⅲ鲁东北平水微度侵蚀生态水文区;Ⅳ鲁西平水轻度侵蚀生态水文区;Ⅴ鲁西北平水中度侵蚀生态水文区。

4.4 分区结果

根据调整及命名的原则,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分区结果如表4以及图1。

5 结 语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受水市县的生态水文环境特性指标、水资源特性指标以及对当地生态水文环境有一定影响的经济特性指标, 并在此基础上, 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受水市县进行生态水文区划分,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1) 在生态水文分区原则的指导下, 选取了对一个地区的生态水文环境影响较大的生态水文环境特性指标、水资源特性指标以及经济特性指标, 构建了本研究的生态水文分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 根据东线一期工程受水区的各生态水文环境特性指标、水资源特性指标以及经济特性指标, 运用分层聚类分析法, 把东线一期工程的受水区划分为5个区。通过本次的研究, 对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受水区进行生态水文分区, 以此了解东线一期工程受水区的基本生态水文概况, 并且为以后相关的研究, 如:受水区生态水文效应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下的生态水文效应评估技术研究以及调水工程生态保育措施生态效益评估技术研究等提供一定的依据。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精细化管理探讨 篇2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建设, 该工程有利于改善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你的现状, 能够更好地突破制约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就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管理而言, 这是一个十分系统且复杂的问题, 有必要实施精细化管理, 由于工程管理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如何才能使工程精细化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上来, 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现对南水北调工程精细化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1 管理的现状及特点

南水北调工程共规划了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形成了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河系相互联接的“四横三纵”水网格局, 就东线工程来看, 主要解决的黄淮海平原的缺水问题, 该工程主要利用京杭运河及其平行河道输水, 以该区域的天然湖泊为调蓄水库, 经泵站主机提水北送, 考虑到东线工程位置以及地势因素, 供水以解决调水线路沿线、山东半岛城市以及淮北地区农业用水维护目标[1]。东线工程管理实行的是省 (江苏省) 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运行管理模式, 整个工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基于其多功能性以及不可分割性的特点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 但是工程涉及的范围较广、工程规模较大、功能较多, 工程投资又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对其进行控制十分复杂, 原有的管理机制已经成为了制约工程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的瓶颈。以直管水源公司管理模式为例, 因上层决策效率较高, 在供水方面的管理效果比较好, 也便于各省之间的灵活调水, 但是在排涝、防洪等方面的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协调问题, 容易造成很大的损失, 有必要对相关管理进行优化。

2 精细化管理概念及存在的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实行精细化管理已是必然, 所为精细化管理, 就是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将其印象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 这是一种高效、节约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引入和落实精细化管理理念过程中, 应抓住南水北调的特点, 符合输水工作的需求, 将管理落实到整个过程、控制到各个环节、规范到各项操作、精确到每组数据, 保证输水各环节能够高效运作, 为实现安全高效的输水提供重要的保障。与目前企业实行的精细化管理不同, 水利工程要跨越多个行政区、同时还兼具多项功能, 工程管理由多个管理点构成, 且多为独立管理单元, 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存在很大的困难, 在管理实践中, 还需依靠法律、行政等手段, 保证工程开发的有序和利用的适度, 随着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不断渗透、相关实践的不断深入, 将南水北调工程的管理水平向纵深推进, 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精细化管理模式[2]。

3 精细化 (标准化) 管理的选择

3.1 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条件

从南水北调工程具有点多、线长、面广、战线长等特点, 对安全性要求较高, 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 才能满足工程管理需要。精细化管理对于水利工程管理而言, 是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 需要人人参与, 但是整个南水北调是一个庞大且系统的工程, 管理工作相对分散, 要想贯彻和实施精细化管理, 首先要在内部形成精细化管理文化, 将精细化理念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入到南水北调文化中, 使之成为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价值理念, 真正实现“要我精细”的被动接受向“我要精细”的自觉行动的转变, 改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整体管理模式[3]。

3.2 建立全线统一的管理标准

管理依赖于标准, 精细化管理的标准要达到细化、量化、专业化、流程化的目标, 其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管理工作中推行, 必须建立全线统一的管理标准, 使之形成一个体系, 能够包括工程管理的全部内容。南水北调工程属于国家一级水利工程, 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应以《南水北调泵站工程管理规程》为基础, 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确立水源公司于省水利直属单位共同管理的模式, 引导用户广泛参与, 结合自身的标准进行检查和整改, 延伸和细化标准管理内容, 特别要注重对各细节的认识和把握, 对管理工作的对象、主体、目标、步骤、手段等进行细化, 保证管理目标的明确性和方法的可操作性, 使其能够落实到各管理部门、各工作岗位和各工作环节, 真正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达到企业化管理要求。目前东线工程正在推进流域机构的统一管理, 以泵站涵闸管理为例, 通过用水管理协调结构对其实施管理, 由江苏和山东两省共同参与, 将全部省界工程均纳入统一管理范围。

3.3 精细化管理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项目中应用

精细化管理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应用, 必须强化工程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将直接管理、委托管理和协议管理结合起来, 促进经营效益的全面好转, 实现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以往单纯以直接管理为主, 即为行政管理, 具有强有力的执行力, 但是取得的效益并不高, 因此, 在管理中应坚持效益与发展并重的原则, 结合委托管理和协议管理, 具体体现为合同管理, 对内部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减少管理层次, 夯实经营工作基础;树立合同管理意识, 对整个工程的运营进行合理的评估,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重视过程控制, 不断提升管理绩效, 通过对数据的细化分析来为宏观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采取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方式, 引进竞争机制, 严格审批程序, 选用合格的队伍;强化分包合同履约管理, 建立风险防控体系, 加强对工程的监管, 使工程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高[4]。

4 结论

综上所述, 精细化管理是工程管理的一种新的模式,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精细化管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这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精细化管理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精细化管理的全面实施均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陈志松, 王慧敏, 仇蕾, 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营管理的演化博弈及策略研究[J].资源科学, 2010, 16 (8) :1567-1569.

[2]吴炼石.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对南四湖及周边地区环境和经济影响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 2012.

[3]侍翰生.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境内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 2013.

东线一期工程 篇3

根据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总体规划, 江都水利枢纽的4座泵站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长江取水的起点泵站, 设计流量400 m3/s, 年运行时间最高达8 000 h以上。江都站改造工程的主要内容有:①江都三站更新改造工程;②江都四站更新改造工程;③江都站变电所更新改造工程;④江都西闸除险加固工程;⑤江都东、西闸之间河道疏浚工程;⑥江都船闸改建工程等6个工程。工程于2005年12月22日开工, 计划总工期3年, 概算总投资2.53亿元。江都站改造工程完成后, 江都站年运行时间最高将达8 000 h, 年抽水总量约115亿m3, 对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工程建设的特点和难点

“工程建设必须服从工程运行, 工程改造必须结合工程现状”是江都站改造工程最显著的特点, 也是最大的难点[1]。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1工程运行对施工的影响较大

江都水利枢纽既承担着抽引江水北送, 解决苏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矛盾, 又承担着抽排里下河地区4 000 km2涝水的重要任务, 同时, 还要引江水灌溉里下河地区46.67万hm2农田, 为沿海地区冲淤保港, 开发滩涂提供淡水资源, 工程调度运用非常频繁。加固改造工程的实施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运行, 工程建设必须服从工程调度运用, 因此, 施工期水情调度等工作相当繁重, 工期控制、安全管理十分困难。

1.2受现有工程的制约因素较多

江都站通过改造, 不仅要恢复原有功能, 还要进一步创新技术, 提高运行效率;提升现代化水平。改造工程受现有工程的制约因素较多, 工程施工困难, 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复杂, 设计变更相对较多, 投资变化较大, 工程进度控制也较为困难。

1.3周围环境对施工管理要求较高

由于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地处城区, 又是国家水利风景区, 因此, 在施工过程中, 必须加强对水利风景区绿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必须充分考虑工程施工对周边单位和住宅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尤其是江都西闸除险加固工程公路桥施工期间, 还必须切实做好交通管制工作。工程建设协调管理工作量大, 文明施工要求高。

2工程施工对运行管理的影响

江都站改造工程工场区水陆交通十分方便, 临近宁启铁路、京沪高速、宁通高速、328国道、淮江公路、江平线等干线公路, 长江、京杭大运河、高水河、芒稻河、新通扬运河, 常年可通航船只。施工所需的材料、设备, 均可通过水、陆运至施工现场;施工用水可从芒稻河、高水河抽取;生活用水可接入城市管网;施工用电可从城市供电线路引接[2]。

江都站改造工程各单位工程施工期间, 江都站主体工程基本不运行, 施工不影响江都站调水、排涝和江都船闸通航。目前, 江都东西闸之间河道疏浚主体工程已完成, 后续水土保持项目对工程运行没有影响;江都西闸除险加固工程施工虽然受到水位变化的影响, 但可以通过施工方案的改进和施工工序的调整, 确保主体工程按计划结束, 后续扫尾工程对今后工程运用已无影响;江都站变电所更新改造工程采用易地新建变电所的方案, 新变电所建设期间, 由老变电所继续供电, 待新变电所建成后, 切入新变电所供电, 不影响江都站工程调水, 只是在2.5万kVA, 4万kVA两台主变移位安装, 110 kV, 6 kV高压电源切换接线等需停电施工的项目施工时会影响相应泵站的开机运行;江都三站更新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 采用不打坝施工方案, 施工期间泵站大部分机组能正常运行, 但在2007年12月起的新老、高低压电气设备的切换期间将影响整个泵站的运用;江都四站更新改造施工过程中, 同样采用不打坝施工方案, 施工期间泵站大部分机组能正常运行, 但在2008年2月起的主变移位、电气设备拆除、控制楼拆建及高低压设备安装期间, 该站至少有5个月时间所有主设备将无法投入运行。

2.1江都东西闸之间河道疏浚工程

该工程2005年12月22日开工, 到2007年11月10日, 除亲水平台外, 其他施工内容全部完成。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河道及站下引河疏浚、排泥场围堰及弃土堆放、河道护坡及站下引河疏浚改善措施等工程项目。其中, 引河疏浚施工方案经过不打坝挖泥机船施工、打坝铲运机施工、打坝水力冲填施工3个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采用了不打坝挖泥机船施工方案。工程施工采取自下而上、先疏浚后护砌的方法进行, 即先疏浚河道, 后铺设模袋混凝土护岸, 再进行浆砌块石护坡, 最后砌筑浆砌块石挡土墙。同时, 为加快施工进度, 减少疏浚对护砌施工的影响, 疏浚施工按先北槽、后南槽, 最后中槽的顺序进行;在浆砌块石护坡底槛及2.5m以下部位施工时, 通过抽水将水位降至-0.5 m以下, 从而为施工创造条件[4]。

该工程施工进入汛期以后, 为正确处理好工程施工与安全运行之间的矛盾, 根据水情及工程进展情况, 坚持“施工服从运行、运行兼顾施工”的原则, 及时调整施工进度计划, 确保了工程运行安全和施工安全。在2006年5月下旬江都站大流量运行前, 该工程基本完成2.5 m以下等影响工程运行的施工内容及整流措施、水下疏浚等项目的剩余工作, 另外, 因水情紧张不具备继续安全施工条件, 及时要求项目部暂停施工, 并针对实际情况, 制定在建工程度汛预案, 按各自职责落实抢险队伍和抢险物资, 安排汛期值班人员, 制定值班制度, 确保了江都站工程在用水高峰期投入正常运行。该工程已于2008年6月顺利通过工程验收, 对江都站工程运行已无影响。

2.2江都西闸除险加固工程

该工程2006年2月28日开工, 到2007年5月10日汛前, 水下部分施工全部完成, 到2008年12月7日, 所有合同内工程内容全部完成, 具备完工验收条件。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混凝土碳化处理、下游防冲加固、翼墙加固、闸门及启闭机更新、电气设备的更新改造、增设启闭机房、桥头堡拆建、公路桥拆建及管理设施完善等项目[3]。

工程施工期间, 为减小施工对工程运行的影响, 该工程中的闸门、启闭机更换等均安排在非汛期实施;为克服工程运用对施工的影响, 及时调整进度计划, 要求项目部增加人力、设备的投入, 为工程安全度汛, 充分发挥效益奠定了基础。此外, 江都西闸在下游防冲设施未加固前, 闸下水位按原流量控制标准执行, 高潮时闸下水位控制在4.5 m以下, 如需超标准运行, 需通过原设计单位或有关部门的验算鉴定, 必要时应采取措施, 并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该工程已于2008年12月顺利通过工程验收, 对江都站工程运用已无影响。

2.3江都站变电所更新改造工程

该工程于2007年4月8日开工, 2009年12月完工。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新建110kV室内变电所控制楼工程 (建筑面积2 930 m2) 及附属设施, 变电所内设置110 kV GIS组合开关, 安装3台变压器 (包括原变电所1号主变4万kVA) , 35 kV, 6 kV, 400 V配电装置及变电所自动化监控系统, 10 kV, 35 kV线路改造等项目[5]。

因江都站变电所更新改造采用易地新建变电所的方案, 新变电所建设期间, 仍由老变电所继续供电, 新变电所建成后, 逐步切入新变电所供电, 不影响江都站工程调水。在施工期间, 除了各个工程的电缆及架空线路的实施影响到相关工程的运用外, 基本不影响江都站的开机运行。此外, 在2009年2月江都站老变电所切入新变电所供电时, 江都一、二、三、四站不能正常运用。同时在原110 kV线路掉头安装时, 将影响整个江都站的运行, 时间大约为10 d。2009年2月17日, 江都站新建变电所投入试运行使用, 现已安全运行近400 d, 设备运行情况良好, 确保了江都站效益的发挥, 同时为治理盐城市水污染及2009年苏北地区的排涝和抗旱做出了贡献。该工程已于2009年12月顺利单位工程验收, 对江都站工程运行已无影响。

2.4江都三站更新改造工程

该工程2006年11月6日开工, 2009年11月具备试运行条件。工程采取不打坝施工方案, 施工期间泵站大部分机组能正常运行[6]。

江都三站进水流道的改造和检修门槽的处理是该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在进水流道改造期间, 由于泵站进口高程1.0 m以上部分的墩墙后缩, 而进水池水位一般均在1.0 m以上, 单制作墩头围堰不可能将进水流道进口封死, 因而只能放下临时挡水门封闭进口, 利用枯水期同时进行3台机组进水流道的施工;在对检修门槽的处理上, 由于工作人员及模板进出的通道为水泵坑中2.0 m的圆孔, 若采用常规方法立模施工, 则木模板体积太大, 进出通道大小无法实施。经反复研究, 采用特制的体积较小的组合钢模, 混凝土灌注和施工人员入仓震捣在流道顶板上开人孔解决。此外, 为使顶部新老混凝土解合良好, 在顶部熟料中适当加膨胀剂, 必要时在流道上方加注浆孔, 使模板内混凝土饱满密实, 从而解决了进水流道不打坝施工问题。

工程施工期间, 为处理好工程施工与运行之间的矛盾, 2006年11月-2008年12月期间, 将主设备等影响机组运行的更新改造项目安排在非汛期实施, 将不影响开机运行的项目安排在汛期进行。在非汛期主设备改造期间, 因正在改造中的主机泵不能正常运行, 所以将未改造的旧设备和已更新好的新设备在必要时一起投入使用, 尽量保障工程原有效益的最大发挥。由于江都三站控制楼及主电气设备为易地集中兴建, 时间紧, 任务重, 为此参建单位全力以赴, 通力合作, 利用非汛期工程运用不频繁的空隙, 于2008年12月底顺利完成新建控制楼及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通往新建变电所的电缆沟施工及电缆敷设工作, 同时还利用江都站变电所原110 kV线路掉头安装的前后时间, 加紧进行三站新老电气设备的切换, 尽可能减少对江都站运用的影响。此外, 为确保江都三站在2007年10月~2008年4月期间能够投入正常运行, 通过合理安排施工进程, 以两台机组同步交叉进行更换, 避免了对江都三站运行的影响。

2.5江都四站更新改造工程

该工程2008年9月开工建设, 计划2010年汛前竣工。工程同样采取不打坝施工方案, 施工期间泵站大部分机组能正常运行。对于安装完毕的机组, 采用原控制系统控制运行, 待新控制系统调试完成, 再将机组逐步接入, 直至实现全部设备的新旧更新。

2008年9月~2010年4月, 江都四站抓紧进行新建控制楼和电气设备的更新改造, 在此期间, 江都四站至少有5个月处于完全停运状态, 所有主设备不能投入使用。为此, 施工方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工程进度, 在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 按期完成了新建控制楼、7台机组的安装调试及电气设备的更新改造, 此外, 还利用江都四站电气设备拆装的时段及时安排首批3台机组的更新改造, 同样采用两台机组同步交叉进行更换的方法, 避免了对江都四站工程运行的影响。

3工程实施情况

由于江都站是加固改造工程, 边运行边施工, 任务重, 时间紧, 我们根据江都站改造工程项目、施工条件、安全管理、设备生产周期并结合江都站汛期的防洪、保安、通航、向北送水、向东送水等功能要求, 采用“汛期附属工程施工、设备生产加工, 非汛期土建工程施工、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的总体施工方案。其中江都东西闸之间河道疏浚、江都西闸除险加固及江都站变电所更新改造工程已分别于2005年12月, 2006年2月, 2007年4月开工建设, 工程建设按原计划实施, 进展顺利, 3个工程已通过江苏省水源公司组织的工程验收, 经过2007年汛期至2009年5月底的检验, 对江都站运行管理基本已无影响。江都三站、江都四站更新改造工程分别于2006年11月, 2008年9月开工建设, 其中江都三站、四站更新改造工程, 每站每年更新2~4台 (套) 机组, 安排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4月非汛期之间进行, 江都三站更新改造工程已完成10台 (套) 新机组的安装调试任务, 并于2009年2月全站10台 (套) 机组与新建变电所成功进行联合试运行。江都四站更新改造工程目前已完成了全部7台主机泵和全站电气设备的更新, 正在进行检修门槽改建和建筑装饰施工, 计划2010年汛前基本完成, 并通过试运行验收, 确保汛期投入运行。

4建议

为避免江都站改造时对工程运行的影响, 保障江都站在必要时能最大限度地投入运用, 首先, 合理安排施工进度, 采取交叉作业的方法, 确保了江都三、四站更新改造中未改造的机组和已更新的机组在汛期全部投入运行, 在非汛期根据水情调度的要求大部可投入运行;其次, 注重充分发挥江都一站、二站的工程效益, 适当增加这两个泵站的开机时间, 弥补江都三站、四站改造期间机组在非汛期投入不足的缺陷;第三, 结合改造工程受现有工程的制约因素较多, 工程施工困难, 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复杂, 设计方案随着工程施工的进展变化大、设计变更相对较多等实际情况, 组织参建各方加强对工程技术方案的研究, 优化技术方案, 按建设程序要求, 强化设计变更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 严格控制工程投资, 确保工程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此外, 在紧急情况下, 可建议省防汛防旱指挥部调度宝应站, 与江都站工程共同投入运行, 实现了江都站在改造期间仍能充分发挥其原有功能和效益的建设目标。

摘要:介绍了江都站改造工程的特点和难点, 重点研究了改造工程施工对运行管理的影响及工程实施情况, 并对该改造工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南水北调,江都站,改造工程,建设管理,江都市

参考文献

[1]苏冠群, 赵洪涛, 袁连冲.难点变亮点:记江都三站更新改造科技创新[N].中国南水北调周刊, 2008-08-15 (2) .

[2]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长江至骆马湖段 (2003) 年度工程江都站改造工程初步设计[R].扬州: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4.

[3]江苏省南水北调江都站改造工程建设处.江都西闸除险加固工程水下工程阶段验收建设管理工作报告[R].南京:江苏省南水北调江都站改造工程建设处, 2007.

[4]江苏省南水北调江都站改造工程建设处.江都东西闸之间河道疏浚单位工程验收建设管理工作报告[R].南京:江苏省南水北调江都站改造工程建设处, 2008.

[5]江苏省南水北调江都站改造工程建设处.江都站变电所更新改造单位工程验收建设管理工作报告[R].南京:江苏省南水北调江都站改造工程建设处, 2009.

上一篇:室内装饰品设计下一篇:农村变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