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文化建设

2024-10-07

镇文化建设(精选12篇)

镇文化建设 篇1

摘要:基层做起, 由点及面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现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操作意义。而目前我国生态镇建设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在理念和制度方面尚需加强和完善。因此, 我们在生态文明理念和基本原则为指导下, 在观念更新、产业转型、载体建设、科技进步和制度保障等方面探索生态镇建设的基本思路, 以期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生态镇,生态文明,基本思路

一、生态镇建设的必要性

1. 生态镇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环节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新理念, 实现需要全人类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的践行。从基层做起, 由点及面, 开展生态建设便顺理成章。惟其如此, 才能最终全面实现生态文明。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生态镇建设模式, 坚持绿色经济, 发展经济高效、生态平衡的产业, 建立社会和谐、生态健康的环境, 从而形成开发与保护并重,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 自然与人类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 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 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 实现生态和谐。因此, 加快生态镇建设必将有利于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有利于解决人类的生存危机, 更重要地, 通过生态文明提升人的幸福度,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2. 生态镇建设面临的问题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随着乡镇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生态问题, 如红色的热岛效应、绿色的水华效应、灰色的灰霾效应、黄色的拥堵效应、白色的采石秃斑效应和杂色的垃圾效应等, 导致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被严重忽略。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打破了生态环境系统原有平衡关系, 引发了环境污染;农村工业在城镇集中, 引起了较为严重工业污染, 例如乡镇企业的“三废”问题, 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废渣、工业生产中的有毒产物、农药的大量使用, 以及生活污水的乱排乱放等引起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生命健康;土地被侵占, 自然资源被大量低效消耗, 某些资源已濒临枯竭等等。因此, 开展生态镇的建设迫在眉睫。

二、生态镇建设的现状

1. 生态镇建设成为发展战略重要内容

2000年以来, 国家先后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提出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目标, 生态镇建设被提上议程。各省纷纷努力开展生态镇建设, 各级政府都制定了关于生态市、生态镇建设的实施纲要, 明确了生态镇建设的目标和基本思路: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 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 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 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努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2. 生态镇建设存在认识误区

我国生态镇建设才刚刚起步, 存在许多误解。一是把生态文明等同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产生于生态环境问题, 但它不等同于生态环境保护, 简单以为对农村环境进行整治, 建设一些环保基础设施就是生态文明, 没有能够把握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内涵。生态镇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动态系统, 要认识、把握、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 (含人与社会) 、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且在绝大部分生态镇建设过程中, 不能从更深层次把握生态镇建设的内在规律, 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的认识与把握。二是缺乏有效生态镇建设规划。生态文明乡镇建设开展以来, 各个乡镇都结合本镇实情制定了创建规划与方案, 但是更多的是停留于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主要涉及废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的空间安排等, 作为城镇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规划位置应置于城市规划之前, 确定哪些是基本的生态红线不能碰, 之后才可以基于此来设计指导规划实践, 以及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等问题。

三、生态镇建设的基本思路

1. 生态文明是生态镇建设的核心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放进“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 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生态文明宗旨下, 由于自然资源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 因此, 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 追求丰富, 才可能实现精神生活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通过厘清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内在相关性, 凸显生态镇建设的特征和核心原则。主要区分生态镇与传统范式城镇化的差异, 在两者的差异中寻求发生质的改变的要素。通过比较, 生态镇的“新”主要就体现在生态这个维度上, 包括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转变, 强调和坚持生产方式的生态化以及生活方式和生态文化的培育等方面的内容。这样, 生态维度必然成为城镇化的标志性特征。

2. 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镇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一, 实现人的观念、行为的改变和革新。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是一种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因此, 首先必须在观念上认清生态镇建设的根本是人。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着眼于民生保障和人的幸福, 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 遵循尊重自然的理念,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其次, 城镇化过程中必须约束和教育人的行为, 革新人的观念, 使人自觉接受生态文明理念, 使得人们城镇化建设的行为、措施充分体现生态文明要求。

第二, 推进产业生态转型。“产业生态转型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设计产业链, 使产业结构和组织得以生态化配置及转型”。[1]依照这个标准, 生态镇建设应大力加强引导以城市带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在掌握资源和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策划、规划、孵化新兴园区、新兴产业、新型社区和新型城镇, 将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改变为招贤引智模式。同时, 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和宜居生态工程建设。城镇化的产业生态转型尤其要注重生态集约和低碳循环, 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产业生态的转型旨在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的协调统一。协调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要把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建立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经济系统。

第三, 乡镇生态经济园区的载体建设。生态经济园区是利用城乡优势互补, 通过技术开发、人才及设备调整种植结构, 开发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 同时挖掘畜牧经济、林业经济、旅游资源的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 生态园区成为生态镇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生态园区建设, 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在生产过程、厂际之间、区域之间, 通过产业链、物流网, 形成共生互动的生态产业, 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要遵循生态学规律,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 预防与治理结合, 减轻自然环境压力,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保护等融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化。

第四, 依靠科技进步。生态镇建设中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为控制城镇工业污染, 在战略上需要实行从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控制为主转变, 在生产中, 要结合科技的进步和技术改造, 采用低消耗、低污染的工艺技术设备, 引进清洁工艺技术。

第五, 完善生态镇建设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发展理念, 在实践过程制度保障至关重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系统地清理那些支持城乡不平等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政策文件, 进行系列制度创新。这其中最需要改变的是户籍制度、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及子女权益保护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1]赵琨、隋映辉.基于创新系统的产业生态转型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8 (2) .

镇文化建设 篇2

我镇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重点镇以来,始终坚持以重点镇建设为抓手,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驱动,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年来,全镇地区生产总值从8.04亿元增长到11.06亿元,年均增长2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 万元增长到5350万元,年均增长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从2.27亿元增长到12.4亿元,年均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94元增长到8086元,年均增长19.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税销售收入从4.5亿元增长到7.45亿元,年均增长21%。

1、坚持“以工强镇”,工业经济不断扩张。一是工业经济总量迅猛增长。全镇共有工业企业128家,比2007年增7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15家,比2007年增10家,实现工业税收8384万元,比2007年增长768%。二是项目建设不断突破。三年以来,始终坚持以全县三驾马车为载体,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共招引工业项目103个,协议投资总额4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五千万元以上项目23个。总投资10亿元的**盐业项目于2009年10月顺利投产,改造利用滩地盐池10000亩,铺设**至**输送管道136公里,年产值达 亿元。**钢业项目于2006年完成投资1.6亿元,今年又投资1.2亿元进行技改,竣工后年可实现产值4.5亿元,利税4000万元;**纺织公司完成了1.8亿元技改扩能,可实现产值5.2

亿元以上,利税5000万元;**纺织、**纺织、**纺织等新实施项目年产色纺纱5000吨以上,形成色纺纱规模特色产业;**酒业投资1.5亿元,新上两条白酒灌装线,生产的“**”系列白酒畅销大江南北;新招引10亿元的镍材料项目正在积极建设,建成后年可实现税收8000万元以上。三是项目载体已具规模。中小企业创业园建成面积200亩,完成投资2.7亿元,园区供水、供电、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完善,建成标准厂房21幢50000多平方米、综合服务楼1幢4000多平方米,围绕机械电子、纺织制衣、汽车销售服务等特色产业开展招商引资,引进**纺织、**散热器、上汽通用五菱4S店、**电子等8个项目,2010年园区实现工业销售收入88500万元,工业增加值11700万元,入库税金850万元,2009年12月,园区被省命名为“江苏省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

2、坚持“以建兴镇”,城乡建设亮点纷呈。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在全县率先编制完成《镇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镇村庄居民点建设规划》和《工业集中区规划》。其中《镇区总体规划》在市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中获得一等奖。二是加强集镇管理。集镇环境秩序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了一支专业城管队伍,增加了城乡建设管理力量,集镇环境和秩序明显改善,违法违章建设得到有效遏制。三是集镇形象日趋靓丽。大力实施集镇“六个一”工程和绿化“五个一”工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镇变大、变高、变绿、变亮、变美。13层的**广场全面建成,创造了全市非城关乡

镇的最高建设纪录,成为**镇的新地标。文化小区、**小区、**花园等商住小区总建设达30万平方米,新宇花园二期已建成4万平方米,**雅苑规划建设面积25万平方米,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商贸城规划建设面积30万平方米,已完成规划审批等工作。实施**国道和**路两侧路面硬化30万平方米,新建绿化池60多个,新植绿化8000多平方米,新设立广告牌和广告灯箱近400个,新上路灯近100盏。四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村、**村新农村示范居住点规划建设300亩,已建成农民单体别墅120多幢,小区内文体、娱乐、休闲、购物等基础设施一流。**村被列为全市统筹城乡规划建设试点村,累计投入200多万元用于村内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五是三产服务业突飞猛进。集镇区酒店、超市、歌厅林立,新开业物流中心、超市、大酒店等60多家。**医药物流于2009年投入运营,带动了周边医药、物流及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好又多”超市经营面积达5000平方米,苏果超市**店全面升级,每日顾客流量5000人以上。**汽贸广场顺利开业,成为周边县镇经营规模最大、最具专业的汽车销售服务市场,它的成功开业标志着汽车销售服务产业在我镇崛起,掀开了我镇第三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3、坚持“以农立镇”,农业经济持续增长。一是农业基础稳定。大力实施“百村百亩”和“一户一棚”工程,全镇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花卉苗木基地种植面积达1500亩,种植的彩叶植物、彩叶乔木、新奇花卉美化了城乡环境,带动了农民增收,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镇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建设用地;永安镇;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1 永安镇社会经济发展及用地现状

永安镇位于浏阳市西部,东邻北盛镇和洞阳镇,南连长沙县江背镇,西靠长沙县春华镇和黄花镇,北接沙市镇。2011年,全镇总人口65964人,其中城镇人口27978人,城镇人口中从业人员21428人。永安镇为长沙市乡(镇、街道)等别中的第一等乡(镇、街道);是国家六部委确定的全国重点镇之一,是浏阳制造产业基地所在地。2011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9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06.01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7亿元;截至2011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22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1.42亿元。

2011年,全镇建设用地面积2780.00公顷,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区面积862.44公顷,农村建设用地区面积1505.26公顷。根据空闲地清理情况统计,截至2011年,全镇城镇建设用地区内空闲地面积2.81公顷。

2 节约集約水平测算及结果

2.1 指标现实值测算

2.1.1城镇建设用地区指标现实值测算

根据《长沙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案》中城镇建设用地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永安镇城镇建设用地区评价指标现实值。具体见表1。

2.1.2农村建设用地区指标现实值测算

根据《长沙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案》中农村建设用地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永安镇农村建设用地区评价指标现实值 。具体见表2。

2.2 指标实现度及水平分值测算

2.2.1评价指标实现度初始值计算

3 问题分析及建议

根据城镇建设用地区和农村建设用地区评价指标分析,永安镇存在工业用地利用较为粗放、城镇人口增长与用地面积增长不协调、城镇建设用地区土地利用效益较低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较粗放等问题。城镇建设用地区和农村建设用地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建议采取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进一步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严格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等措施,以提高永安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 潘锡辉,雷涯邻.开发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2004,10:35.

镇文化建设 篇4

关键词:文化站,安广镇,数字服务平台

一、建设数字文化站的意义

(一)文化站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概念

文化站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也就是数字文化站,是借助于现有的先进网络技术,构建起文化站的网络文化活动与服务中心。实际就是在文化站的网站上开办文化服务类的工作活动。从具体形式上看,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一方面可以发挥网络自身的优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包括一般性质的文化信息,以及具有某一专业领域或地域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的查询服务;另一方面,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还能组织多种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而这种方便、快捷的组织方式也更加能够满足群众的需求,并受到他们的欢迎。

(二)文化站数字服务平台的建设意义

1. 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是文化站与时俱进的需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与时代相适应、相协调。文化事业也一样,如今已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被冠以信息化的标签。那么,如果文化站依旧仅采用传统的文化服务方式,就会跟不上大众的生活节奏,自然无法得到大众的积极参与。所以,各级文化站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是很重要。文化站的文化服务工作主要是通过搞文化鉴赏、文化培训、文娱演出等活动来服务群众,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是对以往文化服务工作的有力补充,符合其发展的需要。

2. 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是建设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建设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文化事业建设的一个大目标、大方向。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软硬件配备以及完善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机构,也可以算作是一种硬件文化设施。那么,对文化站进行建设,就有利于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而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有利于文化站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是建设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文化站建设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相关建议

(一)建设数字文化站管理机制,保证其高效运行

安广镇作为发展中的小镇,缺乏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相关人才,技术水平无法与人才聚集的发达城市相比。所以,在网站建设过程中,往往无法真正打开局面。这也是安广镇文化站面临的一个硬性问题。

数字文化站一旦开启,就是文化站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像其他工作一样,有完善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其有效运行。为了避免数字文化站建设与发展工作的盲目性,就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机制,让工作开展的各个环节都有清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站甚至可以制定一个宣传、策划机制,让数字文化站提供更多新颖、丰富的服务。另外,文化站也可以借鉴市场的竞争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对网站的先进工作者给予表彰。

(二)加强学习,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培训班、进修班

数字文化站的正常运行需要较为专业的工作技能作为支撑。面对这个新事物,就要在以往传统的学习、培训内容基础上,对工作人员增添新内容,同时加大力度。主管部门能够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专业的培训班、进修班,或者下派专业技术人才到文化站指导。这些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迅速提高会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形成文化站全员学习的良好风气。安广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虽然一直都努力加强学习,但是由于工作人员老龄化和技术水平及设备的陈旧等问题,与数字文化站管理的要求有着不小的差距。

(三)数字文化站的建设存在盲目性

如今,建设数字文化站,搭起文化站与文化站之间以及文化站与群众之间的网络文化服务、交流平台已经被人们广泛认识和接受。但是现实情况下,人们往往是为了建设而建设,缺乏分析整合、统筹规划,非常盲目地进行执行与落实。安广镇文化站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三、结语

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是一个大趋势。我们能够及时意识到建设数字文化站的重要性是十分宝贵的。但是,对于安广镇文化站这样的小文化站而言,在实际建设网络平台的进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存在着普遍性。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分析与探索,可以为广大文化站在平台建设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国新.示范区(项目)创建与公共图书馆发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03).

[2]郭平,张楚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研究[J].情报科学,2007(08).

[3]李力.数字图书馆:美国的建设与启示[J].现代情报,2005(01).

[4]徐晓琳.数字图书馆建设与运作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朱芦镇旅游强镇建设自查报告 篇5

朱芦镇位于临沂临港产业区东北8公里处,全镇共有26个行政村,3.6万口人,土地总面积75.8平方公里,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集红色胜地、兵圣文化、生态景观、观光农业为一体,是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近年来,该镇按照“一山一水一圣人,建设山水生态朱芦”旅游开发理念,不断推进当地旅游业的开发、发展和壮大。

一是搞好旅游总体规划。朱芦镇在产业区总体空间规划上定位为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区,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请专家聘高手,对全镇旅游业进行专项规划设计,重点打造以甲子山、彩沟、云蒙山仙人洞、绣针河湿地、大山水库水上乐园为主的生态景观;以甲子山孙膑洞、云蒙山鬼谷子庙为主的兵圣文化;以忠烈祠、英雄山、甲子山战役旧址为主的红色胜地;以刘家彩茶园、石场蔬菜为主的观光农业以及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式旅游,把旅游业作为一项阳光产业培育、发展、壮大。

二是抓好旅游宣传推介工作。把旅游业列为资源招商的一项重要产业,投资3万元印制了旅游宣传推介画册,搞好与招商引资的结合文章,强力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同时,镇上以新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动员和引导居民建设生态宜居型旅游村庄,让广大群众当好旅游开发的宣传员,在全社会形成旅游开发人人参与,旅游宣传人人有责的生动局面。

三是切实抓好生态旅游资源的培育工作。镇党委政府按照“生态朱芦”的旅游发展定位,结合春季植树造林、夏季雨季造林,切实抓好山体绿化、沿海防护林建设及封山育林工作。近3年来,先后完成投资100多万元,完成以彩沟、孙膑洞、云蒙山为主的山体绿化6000亩,封山育林1.6万亩,绿色生态朱芦建设大见成效。

四是抓好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服务工作。立足当地特色,精心规划培育,大力发展生态绿茶、有机蛋品、无公害山鸡及富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丰富了当地的旅游文化产品。进一步培植壮大了以昌达丝绸、金典坚果、金田玩具、石材加工为主的文化旅游产品加工企业,提升旅游产品生产能力和质量,丰富文化旅游内涵。

五是抓好重点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按照区、镇总体旅游规划,重点抓好甲子山彩沟、孙膑洞生态旅游开发,打造七彩涧、孙膑庙等人文景点;按照以水养旅的理念,积极规划筹建千亩绣针河湿地公园,大山水库水上乐园等景点,以点带面,促进全镇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

六是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的组织领导。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组织领导班子的思路,镇上成立了以政府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其他有关成员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的旅游业领导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协调搞好全镇旅游开发、旅游宣传、旅游招商工作。目前,计划总投资25亿元的东亚集团彩沟旅游开发项目正在积极对接,一个大美生态朱芦正在建设之中,并将成为连接日照沿海与沂蒙山腹地的重要枢纽。

总之,朱芦镇立足当地自然生态优势,发挥近海临港、联系内陆腹地的区位优势,着力在旅游资源培植、旅游规划设计、旅游产品培育上作文章,已具备了大开发大建设大旅游的强势因素,旅游业已逐渐成为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和阳光产业,该镇被誉为旅游资源强镇。

镇文化建设 篇6

在六大整治前,大唐镇党委政府其实已谋定了袜业精品整理园区,与津旺化纤有限公司合作,利用该企业闲置厂房和离八方热电供汽近的优势,集聚定型企业,采用最先进的自动化定型机。已经办定型厂8年的蒋仲光是入园的24家企业中最早的,几天前还当选为园区业主委员会主任。

“这个业主委员会将在今后的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津旺化纤董事长杨旭光告诉记者,基础设施和配套全部按照纺织行业和国家设计院的标准建设,入园企业都需经过业主资格审查。“我以前的厂,保险公司不肯作保,银行贷款比较吃力。今后,这些情况都会改变,企业对贷款无后顾之忧。”蒋仲光觉得,这是入园带来的最大利好。

镇文化建设 篇7

在新的历史时期, 面对全球化的日益加深, 加强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越来越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国家利益的突出位置。合理的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将广大民族群众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有利于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文化的建设还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 使人们可以更好地调整适应面对这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出现的“文化震惊”协调不同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持续稳定发展。此外民族文化也是凝聚全中国人们的潜在的连接纽带, 传达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民族力量, 对当今纷乱复杂的社会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来特别是国际交流不断拓展的当今时期, 在相关部门的合理引导与支持之下, 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卓有成就的良好发展势头。然而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不断整合为一体的世界, 各方面的深入交流, 文化之间不断流动, 外来文化的流入对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程度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不一致的情况, 以及文化建设跟不上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状况, 还需我们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2 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概念

文化: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是相对于物质儿存在的, 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符号标记, 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总结和记录, 文化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之中, 是一个国家强大软实力的体现, 文化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建设:是与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相对应存在的, 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补充。文化建设是在党和政府引导人民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事业来表现的。文化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社会党和政府把握的一个突出方向, 是一个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和道德标准重要的条件。

文化震惊:文化震惊是指当处于某种文化之中的人们突然接触到别的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变化和行为方面的震惊。

3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3.1 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步伐不一致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经过几代领导人的领导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城市建设也愈来愈接近世界化, 然而文化建设却在世界排名中远远落后, 人均文化基础设施比例更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纵观中国总体来看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落后于农民的物质生活;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步伐严重不协调, 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二者的物质分配很不平衡;政府对领导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远远逊于领导农村经济建设, 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从“文化堕距”理论来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在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发展步伐是不一致的。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 文化建设由于需要全民的参与速度有所缓慢就导致了本文所说的“文化滞后”现象的出现。从某种方面来说, 张鲁回族镇是这一现象的一个“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 虽说在发展的过程中历经了许许多多的坎坷, 镇上的经济在这几十年也算是初步搞了起来, 农民生活富裕了, 手中有钱了, 也不必为往日的“求温饱”做长期斗争了。但是如果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么一个现实:村民生活条件改善了, 却并没有了往日的喧闹, 工作之余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了, 出现这样的困境, 究其根本来说是村民的日常文化生活没有跟上发展的大节奏, 致使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极大地欠缺。

3.2 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对文化建设的冲击与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同时与各国之间的交流也日渐频繁, 在全球化不断加快的当今世界, 文化之间的融合性程度大大增强, 外来文化不断侵入, 本民族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情形。虽然说农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每个民族地区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但是, 农村现有的民间文化、古村落文化越来越少, 且没有人去保护, 随着时间的过往, 经济建设的扩展特别是外来文化的传入使本来处于弱势的民族文化丧失了最后的一席之地, 这些保留着我们最纯粹最古老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的精神财富正迅速地离我们远去。与此同时受全球化影响舶来的外来文化却不断成为主流文化, 我们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正在承受着强烈的冲击与挑战。全球化的渗透性是极强的, 张鲁回族镇相对于全中国来说是一个地域面积非常小的地方, 地域虽小但也在日常生活中折射出了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子”。张鲁回族镇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不知不觉中经历着世界全球化的覆盖。也许感觉不出这种冲击的力度, 但它的确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习惯。

3.3 农村文化建设氛围薄弱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村民们长久地生活在日出而出, 日落而息的习惯之中, 村民对于文化建设的融入性差, 缺乏积极加入文化建设的动力。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力是极其大的, 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往着发达地区的繁荣世界的喧闹, 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地增多一波带动一波去向繁华的城市。有的研究者发现当今农村“空巢老人”想象突出, 这也许就是大量农村中青年外流导致的痼疾, 农村劳动力外流对于经济来说极其不利更不用说是文化建设了。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中剩余的不是年老的就是幼小的小孩, 文化建设无从说起, 缺乏文化建设的基础力量和缺乏有组织力量的引领者, 种种的情况导致当今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比较困难 (1) 。在此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将文化氛围描述为建设中的社会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社会学视角的一个着重考量的方面, 社会环境条件好也有利于文化建设的进行, 社会环境恶劣也就无所谓文化建设了。张鲁回族镇地处经济发展地带相对地域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张鲁回族镇的文化建设氛围还是比较好的, 文化基础设施在近两年不断地在加强和完善, 带动了村民们追求文化的热情, 正在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文化建设氛围。

4 加强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解析

我国所倡导的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在改革开放伟大战略实施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缓解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形成的强烈冲击力, 为了推动民族地区农村生产发展长久地持续而顺应社会发展提出的, 其最终目标是大力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尤其是民族地区农民的精神文明素质。就此以张鲁回族镇的农村文化建设为例, 谈以下几点农村文化建设的看法。

4.1 合理评估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着重建设民族地域文化

搞好文化建设不单单是要政府投资、群众参与就可以了的, 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也要根据地域区位、地域特点来给一个准确的定位。文化建设既要有文化创新也要有文化的继承,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根基, 是文化发展的坚实保障。抗日战争的民族英雄马本斋司令员曾在张鲁回族镇战斗、生活过。马本斋烈士陵园”和“马本斋纪念馆”成为当地最具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本斋农民艺术团是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完美的结合, 通过深入实地的挖掘文化资源建设了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团, 新建成的马本斋纪念馆成为我们铭记历史弘扬历史继承优秀历史文化的地方, 张鲁回族镇本斋广场是村民进行文化表演的地方, 村民在此载歌载舞发展出了张鲁回族镇特有的民族文化。为使村民切实感怀历史在马本斋儿子马国超少将的支持下建立了马本斋纪念馆, 使优秀的历史文化能够在张鲁回族镇永久的流传下来。张鲁回族镇的文化建设要将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和近代的红色文化建设相结合, 发展特色的民族红色文化, 逐渐建设成为张鲁回族镇的民族地域文化。

4.2 要加强队伍建设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阵地

队伍建设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是搞好基层文化的重中之重, 要想使文化建设的根基打得更加牢固, 一个稳定的文化阵地和一个设施机构完整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还要面对一个非常现实的难题, 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引导下过多的中青年劳动力“逃离”农村, 去往他们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之中。可以说这个难题是农村文化建设先关因素中最为让研究者棘手的因素, 因为人员的流失对文化阵地建设的冲击是毁灭性的, 我们该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大投资建设好文化基础设施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村级民办企业的发展力图吸引农村青年劳动力返乡创业参与到文化建设的大军中来。 (2) 张鲁回族镇在市、县、镇政府的带动下建设了一系列的文化基础设施。鉴于张鲁回族镇所形成的优秀的文化建设氛围, 本斋农民艺术团在政府鼓励扩大文化建设发展道路与形式的评比中以优秀成绩争取到了一批文化活动的器材, 对于张鲁回族镇的现代性文化建设事业形成多层次、多体制的发展格局和持续的发展动力起了重大的作用支持。在本斋农民文化艺术团的文化活动的不断增加的同时作为其中之一的成员, 深切地感觉到了村民们不断高涨的激情, 夜间广场上音乐响起一群村民随着乐声秧歌扭起来, 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搞得有声有色。

4.3 要根据民族地区农村的特点, 积极打造文化品牌优势, 建设特色农村文化

民族地区的当地文化资源是发展有效依托的重要部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需求日益丰富。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结合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 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和拥有强劲发展势头的文化产业。因此, 要依据各民族文化资源的突出特色, 依据当地的社会现实把民族文化做大做强。 (3) 张鲁回族镇是民族英雄马本斋战斗的地方留下了优秀的本斋文化, 张鲁回族镇本斋农民艺术团就是要发展这种优秀文化打造自己的品牌优势, 为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文化提供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通过文明宣传教育, 将广大农村群众引导到各种健康、向上、文明的文化活动中来, 培养优秀文化发展热情,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让劣质文化在农村没有发展的空间余地。 (4)

4.4 强化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竞争力, 提高文化建设后续动力

文化竞争在当今生活中逐渐多了起来, 国家之间的文化竞争也在掺杂着文化渗透不断对各国民族文化产生着持续的冲击。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形态在进行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之后, 政府要合理带动村民进行有序的文化拓展活动, 将本民族地区优秀的独特的民族文化融入当代的建设之中, 将民族地区农村文化的村民协调性和参与性搞好、搞活, 切实打牢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发展的根基。当今社会各种文化融合在一起推动者文化世界的大一统, 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要增强其文化竞争力, 增强文化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 让文化建设的源泉流传下去, 不断推动着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 合理推地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步伐。张鲁回族镇在李寅堂老人的带领下文化建设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获得了政府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 推动了张鲁回族镇向着更好更光明的方向长久的发展下去。

5 结语

因此, 总的来说贯彻科学发展观, 推进民族文化建设, 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在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相关工作者要合理恰当地挖掘有潜力的优秀青年对他们进行有体系的培养, 使文化建设的进程拥有持续不断的新鲜的血液注入, 保持文化发展的长久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践行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的方针, 使农民全面了解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涵、主旨、目标和作用, 真实感受到自己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人翁”的基础性地位。本文在通过对张鲁回族镇的文化建设全面分析的同时遇到还注意到了一个民族地区道德对于文化建设的相关联系。张鲁回族镇是全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更是中国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的代表。张鲁回族镇本斋农民艺术团的产生也不是突然性的, 其产生是有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的, 可以说是经济的发展间接带动了文化建设的兴起。 (5) 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 在民族中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当今社会和政府要合理适当地将有关方面的影响因素协调和组织好, 最大程度地把民族文化潜在的活力激发出来, 发挥出民族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重大作用力, 甚至成为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为民族地区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摘要: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符号标记, 是人类活动历史的总结和记录。文化建设的力度展示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强大的发展活力与激情。文化不论是对于经济的发展抑或政治的稳固, 其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一个少数民族乡镇为个案, 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进行解析, 借以提出加强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农村文化,文化建设,现状原因,路径解析

参考文献

[1]吴建萍.加强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J].农技服务, 2009, 26 (10) 149-150, 159.

[2]袁东升, 唐安.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J].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3) .

[3]李雨沛.关于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思考〔EB/OL〕2012-6-15) 2013-12-26〕http:wgxj.dafeng.gov.cn/yjyjl/llyj/54299.shtml.

[4]蔡杭州, 蔡苏州.民族地区先进文化建设刍议[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 (04) .

[5]田敏, 张兆远.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思考—以鄂西南来凤县周家湾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03) .

镇文化建设 篇8

宝秀镇是一个历史文化渊源的乡镇, 80% 以上的村组每逢“三八”节, “九九敬老”节总要举办数不胜数的文艺演出。例如:2012年 , 宝秀镇组织开展“群众闹元宵文艺演出”、“妇女节文艺演出”、“扬传统美德、书文明新风文艺演出”、“宝秀镇喜迎十八大召开书画展进校园活动”4次镇级的群众文化演出队, 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文艺演出150多场次, 观众达万余人, 农村文化阵地繁荣发展[1]。

宝秀镇现有镇级文化站1个, 村组文化活动室51个, “农文网学校”20所 , 镇诗书画协会1个, 农家书屋20个, 各类文化经营户10户;共收入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处, 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宝秀镇郑营村陈氏宗祠和陈氏名居)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 , 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 县级文物历史文化古迹20处 ; 收录各类民间传统文化 , 民间艺人传承人9人 :其中彝族烟盒舞传承人李西美和彝族民间美术及雕刻传承人张雄忠为州级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 县级民间艺人7人, 共有彝族烟盒舞和民间美术及雕刻、戏剧、小品创作等五个重点保护项目。镇文化站现有编制5人, 大专本科学历两人, 专科学历两人, 高中一人, 均属群文馆员职称。

二、宝秀镇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现状

(一) “站图书室及农家书屋”建设

2008年, 宝秀文化站结束了没有站址的历史, 由镇政府办公楼内20多平米的办公室迁到了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刘家家庙。宝秀镇结合实际, 着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009年到2013年历经四年的时间, 在全镇20个村委会陆续建立了农家书屋, 每个书屋都配有专职图书管理员以保证书屋的按时开放, 让当地群众不出村就能学到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

在建设农家书屋过程中, 镇文化站明确专人对20个示范点进行分类指导, 分别把省新闻出版局图书和摄影资料按标准进行分类陈列;所有书屋悬挂统一标牌, 配备了书柜、桌椅, 照明, 防火等基本设施, 配备了出版物借阅登记本、图书目录登记本和征求意见本, 明确了管理员岗位职责, 制定了书屋管理规定和借阅制度, 并定时向农民开放;镇文化站分别对14家书屋建设工作进行了验收, 并按时报送省新闻出版局备案。截止2014年5月初, 全镇20个农家书屋示范点藏书均达2000册以上, 均已正常向广大农民开放, 平均每天对外开放达8小时以上, 累计向群众借阅图书7585册, 20个村委会229个村民小组近14370余名群众享受了农家书屋带来的实惠, 免费品尝到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

(二) “农文网培学校”建设

宝秀镇党委、政府按照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行有效, 惠及农民的原则, 于2009年10月, 在全镇20个村委会配备了20台电脑。在镇文化站设立了电子阅览室一间, 配置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器一台, 个性化阅览电脑16台, 设立培训室一间, 配置固定投影仪、音箱等多媒体教学教具各一套。电子阅览室充分发挥其功能, 周一到周五按时开放, 为广大群众及单位职工查询资料提供了方便。

(三)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

2008年3月文化站从政府办公楼内2迁到刘家家庙后, 在上级文化部门的重视下, 连续三年共拨经费40多万元, 对文化站进行修缮, 在站内设立了图书借阅室、期刊阅览室、功能排练室、培训教室、电子图书室、棋牌活动室6个功能室, 其中图书外借室和期刊阅览室, 两室藏书共3000册, 订阅报刊5份, 杂志16份, 是当地群众及职工吸取精神食粮的主要阵地。站内还设计了5块橱窗及时宣传宝秀镇党委、镇政府近几年以来规划及工作概况。镇文化站免费向公众开放以来, 共接待服务各级各类干部群众19890余人次。

三、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 农村基层文化尤其是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步伐滞后,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缺乏有力的资金和项目支持, 加之文化工作相关配套政策在一定时间内难以发挥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2],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 网络化时代频繁接近老百姓的生活, 但传媒均存在一共同点爱看就看, 爱听就听, 不爱听不爱看一键就删除。而一些传统的农村文化阵地, 如村级文化活动室, 图书阅览室、宣传栏、黑板报等有效利用率太低, 发挥作用越来越小, 收效越来越弱。

现有的农村业余文艺表演队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 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目前各乡镇的财政都比较紧张, 就宝秀镇来说每三年举办一次全镇综合性的文体活动都举步维艰, 更别说抽出部分资金投入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支持农村业余文艺表演队开展正常活动了。

四、做好农村文化阵地的思考和建设

根据当前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当前农村文化工作所面临的趋势, 要做好当前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工作, 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 创新思想, 把握方向, 不断提高农村文化阵地宣传的覆盖力和影响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根本体系为根本任务,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宣传主渠道作用,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 要下移工作重心, 变会议贯彻为进村入户 ; 二是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 虚心向群众学习 ;三是集思广益, 认真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对建设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议, 力争使我们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达到投资少作用大的效应[3]。

(二) 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建设

要完善工作机制, 文化站及各村农文网学校要多举办一些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班, 充分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的能人作用, 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各农家书屋示范点要认真管理好图书及设施, 让本村广大群众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科技、文化、市场经济等相关知识, 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 让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以农村文化阵地为平台学到更多的科技致富技术, 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要充实一些政治觉悟高、文化素质好的人员到农村文化工作的第一线, 并通过举办农村文化干部培训班等办法培训干部, 为做好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积累力量[4]。

(三) 探索思路, 改进方法, 切实加快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进程

在工作思路上要创新思维、改进措施。要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 通过历史文化古迹, 传统村落申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项目工程, 有效带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进一步抢占农村文化阵地。

在工作方法上, 要灵活多变。各村组文化室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力量, 通过群众集资一点、上级争取一点, 政府出资一点、老板资助一点的办法购置一些必要的音响器材、桌椅板凳、和乐器设备, 让村组文化活动室“活跃”起来, 让当地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屏县人民政府主办.人口民族.石屏年鉴, 2013, 53页.

[2]河南群众文化学会与河南省群众艺术馆合编.文化小百科, 27页.

[3]吴正江.禄丰县和平镇文化阵地建设的现状与思考.云南群众文化, 2014, 3, 47页.

镇文化建设 篇9

关键词:新时期,镇街社区,文化建设,实践,探索

一、做好沿海发达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 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

民族的生存过程实质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 只要文化尚在, 精神就不会死。楚存三户、亡秦必楚,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见文化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历史上许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争斗, 虽然起因各异, 但最终胜负的结果, 均体现在文化上。如果文化认同战争就会平息, 如果文化不能认同, 战争就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目前被战争纷扰着的中东, 就是一个很好的现实事例。

2、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要保持持续繁荣健康和谐发展, 必须建设包容性的社区特色文化。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当前, 中国社会正处在经济社会加速变革和转型突变阶段。基于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加上区位优势、先发优势、政策优势和勤劳精神, 使沿海地区的经济先于和快于内地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 中西部大量的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 经济的大发展、人口的大融合, 势必带来文化的大碰撞。交通的发达, 经济重心的不断迁移, 使人口大迁移、大融合成为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 迁移大军中的文化的区域民族特色也面临着变革的考验, 面临着思想的大碰撞、观念的大碰撞和文化的大碰撞, 在碰撞中融合, 社会就和谐稳定, 反之社会因文化的差异就会产生思想的断层, 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因此沿海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发展成果的保存和社会的和谐安宁。

3、建设有特色、具包容的镇街社区文化, 是沿海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法宝。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是社会的细胞。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 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 传统的单位管理转变为社会的管理。社区又是接纳和包容一切创业者、建设者的一个基本场所, 所有的成员是社区平等的主体, 认同必须从平等开始。因为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 人们以多种多样的身份从不同的社会空间进入社区, 也把不同的思想、需求和问题带到了社区, 使社区成为各种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在此情况下, 社区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 要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必须从建设社区文化入手, 打造社区人共同认同的社区文化, 成为社会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二、当前沿海发达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分析

总的来看, 沿海发达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协调同步的, 成绩还是巨大的。绍兴县是全国较发达的沿海地区, 多次进入全国十强县行列, 县政府所在地的柯桥因全国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中国轻纺城而显得更加繁华, 全县70万固定人口, 外来人口79万, 超过了本地人口, 柯桥街道更是如此, 在过去几年中, 柯桥街道的社区文化建设也是可圈可点的。目前为止, 街道共有216多支文体队伍, 3000多名文体骨干, 在重大节日和大型活动中始终活跃着社区文体骨干的身影, 街道每年承办的文体节日200余场次, 参与人员10万人。已创建县一级文化社区19个、县二级文化社区8个、县三级文化社区4个、县级先进文化社区8个、市级先进文化社区6个, 省级文化示范社区2个, , 市级文化示范社区1个。

沿海发达地区虽然经济发展较内地早和快, 部量也相对较大, 但要投入的社会事业建设资金也较多, 范围也很广, 其中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上的资金也不是很多。柯桥的社区文化建设虽然成绩不小, 但碰到的难题也不少, 这在其他沿海发达地区也同样存在, 主要有:

一是对重要性认识不足, 定位不准。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社区居民的休闲和健身娱乐, 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 对社区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考核。且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职责不够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和职责范围, 没有一个较为规范的管理模式。文明办、文化、民政、科技、教育、妇联、老龄办等单位都在介入社区文化建设, 但都是各管一段, 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评价指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内的社会文化资源共享等问题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 造成社区在实际工作中对经费投入及资源的保障方面很难操作。

二是硬件基础设施滞后。目前社区文化阵地面临的是独立使用少, 混合型占多, 且面积分散形。部分社区由于没有独立和大的活动阵地, 一些社团很难在辖区内立足, 其流动性和随意性很大, 社团成员缺少归属感;此外, 现有社区文体场所、设施大都单一, 活动场所不够集中, 大面积活动场所不多, 难以满足文体活动要求, 不能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 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社区成员缺乏认同感, 文化活动没有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是文化经费投入欠大。目前仅靠人民政府投入开展活动是不够的, 有时到所属成员单位“化点缘”, 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 活动人员不断增加, 装备费、交通费等逐渐增大, 由于社区经费来源渠道有限, 数额也不多, 需要开展的活动又比较多, 社区文化活动没有专项预算经费, 目前主要靠“上面争一点、财政拨一点、单位赞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等多方投入的方法, 很容易断粮。

四是文化活动模式陈旧。目前大多文化活动模式陈旧, 活动层次单一, 仅局限于玩一玩、乐一乐。有一些团队, 其组合的随意性很大, 活动质量一般, 在精品、特色文化打造上还比较乏力, 没有形成一些在区域内叫得响的品牌文化活动, 多数文化活动一般化, 地方特色不突出, 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创作还十分欠缺。

五是文化队伍青黄不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城区建设的开发, 社区人员结构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居民对基层文化的需求呈多元化的趋势, 但现实中, 社区干部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社区文化专干缺乏, 由于基层文化开展工作一般都是社区委员会干部凭借老一套经验或依靠社区中热心社区建设的文艺、体育人才等开展的, 因此, 基层文化活动的形式还比较单一, 略显贫乏, 针对面还不够宽广。

三、关于沿海发达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索

建设社区人普遍认同的新社区文化, 这对于融合社区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区是新的和包容的, 文化必须也是新的和包容的, 要做到这一点, 探索出一条社区文化建设新途径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从本人从事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看, 以下几种途径比较行之有效:

一是种文化。俗话说, 春种怀粒粟, 秋收万颗籽。庄稼要有好收成, 没有播种是万万不能的。同样文化也需要播种。种文化的实质就是培育文化队伍。目前, 在柯桥街道, 从事社区文化管理的专兼干人员25人, 辖区内单位也配有文化工作负责人及具体工作人员, 我们以此为种子构成了街道社区文化工作的主心骨和中坚力量。在此基础上, 我们更加注重发挥社区居民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柯桥作为县城所在地, 居民素质普遍较高, 特别是离退休人员中, 有许多曾经是活跃在省、市、县的文艺骨干。因此, 街道在文化工作中注重挖掘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 街道积极创造条件, 组建或扶持以退休居民为主体的社区文化团队, 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促进从行政管理向居民自发的转变。目前街道各社区均组建了文化团体, 涉及歌舞、小品、戏剧、舞蹈、音乐等多个领域, 他们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通俗易懂, 贴近生活, 深受居民喜爱。街道有216支业余文体队伍, 3000余名文体骨干日常活跃在各个社区文化角、文体活动点, 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体爱好者, 无形中成为了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传播者。

在素质提升上, 一是通过配备专业文艺人员与招收有文艺专长的新生力量有机结合, 经过帮带和岗位培训, 把多才多艺的人才充分利用起来, 充分发挥他们聪明才智。二是对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骨干进行培训, 经过培训提高后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带头人。三是巩固、壮大现有基层文化活动团体, 并在此基础上, 充分挖掘企业、单位、学校的文化潜力, 成立青年、少年、企事业单位文体活动组织, 构筑老、中、青、少四梯次, 居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基层文化活动网络。

二是育酵母。酵母, 真菌的一种, 在适宜的环境和温度下, 会以几何数字膨胀扩散。面包里的酵母很少, 可是, 单凭这一点酵母, 就能把面包发起来。柯桥街道以此原理落实群众文化工作部署, 提出了“发挥酵母作用, 放大示范效应”的新思路, 让“星星之火燎原”已成为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的又一项创新举措。

柯桥街道瓜渚湖社区居民严金花感慨地说:在过去的一年里, 我在文体活动方面收获非常大, 光是在明珠文化广场的舞台上就表演过10多次, 还作为普通民众到市区、到省城参加各种比赛, 而且得了许多奖项, 实在很难得。旁边的群众也纷纷议论道:记得10多年前, 我们要学腰鼓、木兰拳, 还得跑到绍兴市区去, 那时整个柯桥, 学的人也只有10来个人。更让人难忘的是, 那时的老百姓对文化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都不高, 看到我们四处奔波参加一些活动, 不但不支持, 还会“唱反调”。但现在则大不相同了, 不少之前不理解的市民, 看到我们如此快乐地参加这些文艺活动, 在羡慕的同时也都积极地参加到了我们的队伍中来了。严金花就是柯桥社区文化建设其中的“一粒酵母”。

三是建区角。柯桥街道根据文化工作实际, 在辖区内的社区中广泛地开展了“社区文化角”创建活动。通过创建, 使古越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巧妙地有机结合, 使硬件设施的完善与软件工作的开拓相得益彰, 走出了一条以文化“软实力”推动和谐社区发展的新途径, 并以这一“文化惠民”为载体, 探索出了社区组织与居民自发相结合的社区文化长效管理的新机制。社区文化角做到“有机制、有场地、有设施、有牌子、有队伍、有活动”, 通过建机制、树阵地、抓培训、搞活动, 以“文化沙龙”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在各社区的社区文化角设立了标志性宣传牌, 并结合各自实际制订了全年社区文化角活动计划, 除居民自发到社区文化角开展活动外, 社区还组织发动广大文艺骨干开展各类文化娱乐健身等活动, 如“文明家园你我同行”主题月活动、“迎奥运”社区文化角活动周、“庆国庆”社区文体活动周、广场文艺展示等。10多只文化体育建设项目列入了今年的“惠民工程”建设, 投入达200多万元。通过创建“社区文化角”, 当年又新组建起了17支文艺队伍, 使全街道文艺队伍达到177支, 文艺骨干达到了2300多名。

新形势下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 篇10

关键词:新形势,乡镇群众文化,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事业的逐步深入,乡镇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他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尽管乡镇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新形势下广大乡镇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推动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健康发展。

一、新形势下乡镇群众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设施相对落后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加强乡镇文化设施建设。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还有很多地方的乡镇文化设施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有一些设施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甚至还有很多地方的文化设施没有建起来。与城市相比,乡镇文化活动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没有充分发挥出在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二)文化队伍业务技能不足

随着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逐步开展,文化队伍的业务状况引起社会的关注。我们看到,很多乡镇文化工作队伍还比较缺乏,而且业务技能不足。一方面,乡镇专业文体专干人员较少,而且没有经常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另一方面,文化干部普遍存在专业知识欠缺,不利于乡镇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文化活动缺乏乡土特色

由于乡镇文化设施相对简陋,专业文化工作人员缺乏,无法经常性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当前乡镇文化活动主要是放电影、节日期间的歌舞表演等,没有充分考虑到乡镇群众的需求情况,活动缺乏乡土特色,没有形成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导致乡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满意度不高。

二、新形势下推动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创新的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乡镇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因此,要重视并加强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组织开展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加强对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指导

群众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要从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政策法规等方面开展研究。首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通过加强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创新工作思路,推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科学发展。其次,要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把乡镇群众文化工作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逐步完善。最后,要以科学理论指导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实践,推动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健康发展。要坚持理论创新,促进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在制度设计、活动组织、政策引导等方面不断完善,充分满足乡镇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加大对乡镇群众文化的专项投入

当前,由于很多地方财政投入有限,造成乡镇群众文化工作面临较大困难。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乡镇的专项文化工作投入。首先,应当加大对乡镇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群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其次,要合理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业务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文化工作者到乡镇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最后,要提供充足的活动经费保障。乡镇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活动经费。要加大对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经费的保障力度,广泛调动乡镇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三)大力扶持乡镇群众特色文化活动

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因此,在乡镇群众文化工作中,要结合乡镇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情况,组织开展深受群众喜爱并体现一定历史文化传统的特色文化活动,提高广大农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要积极组织乡镇群众文化展演和文化交流活动,积极鼓励并大力扶持在挖掘乡镇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由农民创作的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文化节目,积极打造乡镇文化品牌,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乡镇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积极支持鼓励乡镇群众文化团队开展活动

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为了做好乡镇群众文化工作,要把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艺术特长对集体文化活动有兴趣和意愿的农民组织起来,组建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实践证明,乡镇群众文化团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是推动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创新的重要基础。通过支持并鼓励乡镇群众文化团队开展活动,不仅展现出新时期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彰显了民俗民间文化的魅力,而且,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乡镇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乡镇文化活动的不断开展,群众文化团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必将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在闲暇时间,参与到积极向上、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中来,进一步增强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活力。

三、结语

镇文化建设 篇11

石碁镇占地面积大、人口众多,其屯兵文化底蕴浓厚、历史悠久。明朝屯兵所涉及的村就有官涌(含永善)、石碁、沙涌、新桥、石岗等。这些村发展至今,依然保存有可以探究的文物古迹或民俗风情,例如九成书院、鳌鱼舞等。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我们结合新课标的精神,组织开展了学生活动课程,具体情况如下。

活动课程主题名称:石碁镇屯兵文化探究

活动课程目标:

1. 了解石碁镇各村落屯兵文化的根源和现今某些历史遗址文物及风俗民情。

2. 在采访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屯兵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

3. 通过活动课程的开展,让同学们掌握一些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分析和总结,形成最终的调查研究成果。

活动课程方案的设计:

1. 由指导教师主持召开开题活动课。内容是指导教师简单介绍石碁镇屯兵文化的含义和概况,并布置好学生进行实践调查的具体事宜。

2. 学生进行采访调查活动。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设有组长),分别对本镇屯兵文化底蕴较深的4个主要区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访谈、查阅资料、摄影拍照等方式,了解各村有关屯兵文化的姓氏族谱、历史遗址文物和风俗民情等。(由指导教师带队)

3. 开展交流评价活动课。各小组对本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评价,主要是调查结果的对比,调查过程中的经验交流等。

4. 开展成果展示活动课。由各小组组长为主要负责人,将各组调查的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课件,内容包括各组调查的情况和学生的分析总结。最后由科代表在课堂上利用此课件做最终成果展示。

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

1. 开题活动课

内容一:指导教师简单介绍石碁镇屯兵文化的含义和概况(利用课件展示主要内容并印发文字资料):“屯兵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制度,番禺地区的屯兵主要始于明朝。明朝(1368~1644)改革元朝军事制度,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制:皇帝独揽军事大权,全国要地设立卫所,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洪武八年(1375年)有令‘州分前后左右四卫’。陈德被任命为广州左卫将军。据了解,我镇的新桥、石岗、沙涌、石碁、官涌、永善等村就是当时左卫所辖屯兵后人发展而来。本次实践活动主要内容就是要同学们对这些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有关屯兵文化的情况以及遗址文物、风俗民情等。”

内容二:布置学生进行采访调查的具体事宜。

调查内容:各村屯兵文化的历史(有关姓氏)、村内有关屯兵文化的历史遗址遗迹文物、村内有关屯兵文化的民俗风情等。

调查方式:访谈(学生记录资料)、查阅相关资料、摄影拍照等。

调查对象:村委村干部、村中长者、有关学者等。

因为涉及范围较广以及时间的限制,我们根据区域特点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

内容三:让学生提问,解答一些相关问题。

2. 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活动

按照之前的分组,由科组老师分头带队,利用课余时间到所负责的各个村进行考察。(事先与村委会联系好,确定时间、访谈对象和提供相关资料)

第一组:负责新桥村(包括石岗村)。主要调查与屯兵有关的姓氏、九成书院、新桥村名来源等。

第二组:负责沙涌村。主要调查与屯兵有关的姓氏、民间习俗鳌鱼舞等。

第三组:负责石碁村。主要调查与屯兵有关的姓氏、同安社学遗址、永靖营的水井——四方井等。

第四组:负责官涌村(包括永善村)。主要调查与屯兵有关的姓氏、官涌牌坊、“拜将军山”习俗等。

期间,同学们还查阅了有关书籍资料,例如《番禺县志》《岐山拾趣》等。(在教师帮助下)

3. 开展交流评价活动课

各小组将本组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后,在交流评价活动课上互相交流,总结各村的具体情况和考察经过。经过讨论,得出一些结论:

(1)所考察的各个村的主要姓氏都起源于明朝屯兵于番禺的军籍人。

(2)所考察的各个村都有一些有关屯兵的遗址或传统的风俗民情。

(3)由于年代久远或者书籍记载不详,部分遗址或传统民俗的起源说法不一,无从考证。

(4)由于考察经验不足,很多问题解决要在老师的协助下才能完成。

4. 成果展示活动课

由4个小组组长为主要负责人,将各组的调查结果综合起来并加上同学们的分析阐述,制成一个课件,在成果展示活动课展示。

部分活动成果展示(课件形式和展板展示):

一、总体概况

明朝(1368~1644)改革元朝军事制度,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制:皇帝独揽军事大权,全国要地设立卫所,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

明初广州左卫所所辖九屯的屯垦部队。当时全国设卫547个,所2592个。其中广州府属驻有6卫30所。 据史书记载,广州左卫,洪武八年设。官四十一员,旗兵一千三百二十四名。 左卫辖3所。中所辖明经(右里黄、陈、郭、龙姓)、田步(含应塘、岳溪2村)、官桥(含新村)3屯;右所辖官涌(含永善和化龙草堂北约的关、龙、朱、陈、胡汤、廖姓)、石碁(孔、简、叶、梁、陈、邝6姓)、沙涌3屯;后所辖榄山、新桥、石头岗(石岗钟姓和市头陈、梁、关、车、萧、吴等姓)3屯。

明军屯垦,每屯编制为112人,因部分人有家属随军,实际人数肯定超过上述数字,但“人丁一经入军,一家便为军户,世代相沿,不许变更,违者治罪”。所以九屯后人皆称为“军籍”。在明朝“民户、灶户、匠户、军户”四民中,军户社会地位最低,征集作战时,常被克扣粮饷,在平时亦备受奴役,缴纳赋税也比平常民户“重十倍,甚至十余倍”。

清朝以后,实行“摊丁入亩”,“军户”处境稍有好转。后来又裁并卫所,其屯田粮丁并归附近州县。左卫归番禺办理。“军户”改为“民户”后,九屯后人大部分成为自耕农,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人口逐渐增长。各屯(村)先后修族谱、建宗祠,其中沙涌、新桥等屯已成为大村。

至今,九屯后人,已发展到10多个村庄,1万多人口。

二、各村现存遗址或民俗与屯兵的渊源(二例)

1. 新桥村(包括石岗村)

(1)新桥村的来源。石碁新桥于明初建村,建国前属同安乡。一小河流经全村,河东名金边村,河西名村屋陂。明洪武八年(1375)广州左卫将军陈德属下的屯垦部队驻此始建九龙桥,把河两岸合二为一称新桥村。

(2)九成书院。是九屯人(俗称“军籍人”)为其子弟兴建的读书场所。据书院有关资料记载,书院内原存黑色石碑多块,于“文革”时被毁,始建年代,无可稽考,说法不一。据老人忆述书院于清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始建。重修时换上嘉庆门匾。后庭中间,供奉“大明镇守广州左卫带领九屯旗甲官兵陈德将军”的神主牌。(现已为新桥小学)

2. 沙涌村

(1) 沙涌江氏起源。《沙涌江氏族谱》记载:江水庆“原籍江南直隶宁国府旌德县同贵乡二十一都。仕广州左卫小旗,遂居番禺南沙都沙涌乡,以为始祖焉”“永庆生于大元顺宗至正壬午二年(1342年)十月十一日,终于大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1424年)九月二十日,寿享八十三”“生二子:长子添德,字广居。承职小旗,因屡战有功,升总旗。次子源德,字广源”。由此可见,沙涌江姓与明朝屯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民间习俗沙涌鳌鱼舞。沙涌鳌鱼舞始于明代,相传是明洪武初年,江氏始祖到番禺屯垦时从原籍传入。它是一种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民间艺术,通过歌舞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再现了古代一个书生刻苦学习,在上京考试途中遭女妖追逐而投海,后经鳌鱼相救且日后中了状元的故事。成语“独占鳌头”便源出于此。这本是中原地区文化,因明朝屯兵于番禺而传入。

责任编辑 潘孟良

镇文化建设 篇12

1 基本情况

邗江区地处扬州市四周, 现设11镇, 3个街道办事处143个行政村, 28个居委会, 总人口49.8万人。全区现有食品、公共场所、化妆品、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医疗机构、职业危害用人单位和学校等卫生监督管理相关单位5 750户。各类从业人员1.5万余人。

区卫生监督所成立于2003年6月, 现有卫生监督员28名, 经过5年多的努力, 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工作制度、工作方法, 但面对繁重的卫生监督工作任务, 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邗江区农村近几年发生了深刻变化, 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2007年, 全区GDP首次突破200亿元, 人均GDP超过5 000美元。但是, 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尤其是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建设与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 卫生监督工作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和健康维权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并且, 全区正在实施的“农民健康工程”以及2008年全区通过“小康区”的省考评验收, 及农村食品卫生问题的日趋严重, 加强农村卫生监督工作是改善村卫生状况的现实需要。2005年1月卫生部出台的《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 (卫生部令第39号) 第八条明确指出:“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可在乡镇派驻卫生监督人员”[1]。至此, 在镇设立卫生监督分所, 不仅是形势的需要;更是政策的要求。

2 卫生监督分所建设模式

2.1 建设模式

根据区编制委员会 (扬邗编[2006]13号) 文件批复:“在镇 (街道)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扬州市邗江区卫生监督所xx分所’牌子”的精神, 区卫生局于2008年4月下发了《关于成立头桥等10个卫生监督分所的通知》 (扬邗卫[2008]53号) , 成立了10个卫生监督分所 (2008年6月, 扬州市行政区划调整, 将邗江区所属甘泉镇, 即甘泉卫生监督分所划归维扬区管辖, 目前实有9个卫生监督分所) , 分所与镇 (街办)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署办公, 为区卫生监督所的派出机构, 性质为全民事业单位, 行政上接受区卫生局领导, 业务上接受区卫生监督所指导, 人事和财务工作由区卫生局管理, 党团关系隶属于所在镇, 分所所长由区卫生监督所在现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中综合考评聘任, 任期3年。

2.2 人、财、物解决方式

现有9个卫生监督分所覆盖了全区14个镇 (街道办事处) , 管辖区域少的分所覆盖1个镇, 多的分所覆盖3个镇 (街道办事处) 。分所人、财、物均由区卫生局统一协调解决。 (1) 人员由区卫生监督所在现任符合条件的防保人员中经专业培训和考试、考核择优聘用, 首批已聘用39名助理卫生监督员, 从事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工作。 (2) 经费主要从原防保人员业务经费及工资渠道列支, 另外, 区卫生局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统筹调配部分, 加上区卫生监督所自筹部分经费, 由区卫生监督所根据《邗江区基层卫生监督分所工作考核方案》考核发放补助到基层卫生监督分所, 业务考核每季度进行1次, 经费补助年终1次结算。 (3) 办公场所由区卫生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调济解决, 其他各种办公设备、设施与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共享。

2.3 主要职责

区卫生局以文件方式明确了基层卫生监督分所职责和助理卫生监督员职责。

2.3.1 分所职责为:

对食品生产经营、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化妆品、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医疗机构及涉及职业危害的用人单位等开展经常性卫生监督检查;协助上级处理辖区内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负责辖区内卫生监督信息的收集、核实和上报;负责各类卫生许可证发放工作的初审;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及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承担上级机关指定或交办的其他卫生监督工作。

2.3.2 助理卫生监督员职责为:

掌握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职业病危害企业、学校和医疗机构等管理相对人的基本情况, 并建立管理相对人卫生监督管理台账;开展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对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书写现场检查笔录和卫生监督意见书, 责令整改, 并及时向区卫生监督所上报;受理社会投诉、举报, 及时上报, 并协助进行调查处理;取缔非法行医、无证食品生产经营等活动;宣传卫生法律法规, 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防病技术指导;协助开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等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工作;做好新发证单位的基层初审、二审工作;协助做好发证单位的年度校验和换证工作;协助做好健康相关产品的监督抽检工作;及时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并协助调查处理工作;承担区卫生局和区卫生监督所交付的其他工作任务。

3 主要成效

卫生监督分所成立后, 区卫生监督所已进行了3次季度考核, 从考核结果看, 对卫生监督工作的促进、对卫生监督事业的发展其积极作用已初步显现。

3.1 卫生监督工作重心明显下移

分所建立后, 全区的卫生监督工作基本达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卫生监督工作从市区深入到社区、村组和家庭, 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卫生监督缺位问题, 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基层。卫生监督服务半径比以前减少, 有利于卫生监督人员第一时间投入到卫生监督工作中, 加强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提高农村卫生安全保障水平, 切实保护农民身体健康, 构建和谐社会。

3.2 农村卫生监督频率和覆盖面明显加大

分所建成后, 建立了乡镇卫生监督巡查制度, 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对驻地医疗机构每月巡查1次, 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经营单位等监管行业每季度巡查1次, 对各级各类被监督单位监督检查覆盖率由2007年的22%上升到2008年的40%以上。通过加大卫生监督频率和覆盖面, 及时发现卫生违法违规行为, 提高了查处及时率。

3.3 投诉举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查处

卫生监督投诉举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当地分所的卫生监督员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开展调查处理。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 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赶到, 进行现场先期处理, 避免了原来因路途较远所造成的时间延误。2008年全区共接到公共卫生投诉举报案件78件, 及时处理率达100%, 处理回复满意率达95%。

3.4 加强重大活动卫生保障, 创建“和谐邗江”

分所建成后, 强化了对各镇重大活动的卫生保障工作, 2008年度, 对“4.18”经贸旅游节招商活动、镇农民运动会、“中考”以及其他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都实施了全程卫生监管, 没有发生公共卫生事件, 确保了各项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的卫生安全。

在农村家庭聚餐申报和食品卫生指导工作中, 助理卫生监督员进行现场食品卫生指导, 有效控制了农村家庭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2008年下半年就完成了78次的农村家庭聚餐食品卫生指导工作。

3.5 进一步密切与当地政府的联系

卫生监督分所的设立, 当地政府非常支持, 各分所积极参与当地“创建卫生镇”、“优美小城镇”等创建工作, 根据政府的要求开展卫生监督执法活动。如李典卫生监督分所在第一时间密切与当地政府的沟通与联系, 与当地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 联合查处非法行医、无证摊贩等, 顺利创成“扬州市卫生镇”, 同时卫生监督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4 当前分所面临的困难与建议

4.1 镇卫生监督分所建设标准有待统一

我区虽然已组建完成了镇卫生监督分所, 全国及江苏省也有些县建立了卫生监督派出机构, 但这些已经建立的分支机构形式不一, 其职能也有所不同, 乡镇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尚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建议卫生部或省卫生厅尽快出台镇卫生监督分所建设标准, 从机构设置、机构性质、职能定位、人员配备、人员性质、工作用房、仪器设备配备和使用、卫生监督经费保障和使用、卫生监督工作质量及考核考评等方面进行规范。

4.2 助理卫生监督员的合法地位亟待法律法规明确

由于卫生监督力量不足, 在编制、财政支持一时难以到位的情况下, 邗江区在乡镇聘用39名助理卫生监督员作为补充。而助理卫生监督员在现行法律法规上无合法地位, 虽然邗江区助理卫生监督员均通过了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 取得了由区政府颁发的“行政执法证”, 但仍不具备执法处罚资格, 不能依法行使行政处罚权, 对管理过程中发现的卫生违法行为只能报区卫生监督所查处, 显然其查处效率受到影响。

4.3 分所职能定位尚需进一步完善和明确

我区分所虽然已给予了明确的职能定位, 但缺少法律法规的明确支持和授权, 况且在目前卫生监督人员身份及性质未能有效解决的情况下, 分所职能缺少卫生行政处罚权、卫生行政许可权等, 除了卫生监督行政效率降低外, 也不便于为当地老百姓服务。

4.4 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政策

卫生监督是一项公益事业, 全区卫生监督经费, 尤其是基层卫生监督分所的经费严重短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财政部门应给予卫生监督部门足够的经费保障支持。根据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政策补助的意见》精神,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应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 集中应有财力, 重点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2], 特别是乡镇卫生监督机构建设, 保证基层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经费和日常公共经费落实, 提高农村卫生监督工作质量。

4.5 加强助理卫生监督员的培训和教育

助理卫生监督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执法工作的质量和单位形象。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卫生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区卫生监督所应定期举办助理卫生监督员学习班以及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扩大助理卫生监督员知识面, 不断提高其现场执法、现场处理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4.6 强化卫生监督分所的内部管理

卫生监督分所刚组建不久, 内部管理及运作程序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应建立公开的监督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如行政执法责任制度、日常性卫生监督检查工作制度、投诉举报处理制度、行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及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等,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同时在内部管理上下功夫, 不断提高执法效能。

关键词:区镇,卫生监督分所,综合执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S].2005.1.5.

上一篇:走向自主管理下一篇:大学辅导员的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