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理论

2024-12-11

规范化理论(精选12篇)

规范化理论 篇1

对于数据库课程的学习, 除了掌握应用型技术外, 还应加强其基础理论的学习, 如关系模型、关系运算理论、关系数据库语言SQL、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数据库设计及数据库实现等知识点。数据库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实际的应用, 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正是用来指导应用系统中数据模式的构建, 即数据库逻辑结构的问题;对于初步的关系模式, 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 如数据冗余、插入异常、删除异常等) , 需要利用数据库规范化理论进行规范化, 以逐步消除存在的问题, 从而得到一定规范程度的关系模式。然而对于在目前的教材中及课堂讲授中, 对这部分内容的介绍更多的停留在理论部分的讲述, 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掌握并应用到数据库实践操作中。因此, 如何有效学习数据库规范化理论知识, 并将其应用到数据库技术实践体系中, 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 是当前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数据库规范化理论

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的目标是得到一组满足用户需求的关系模式, 旨在设计出一个“好”的关系模式, 这里的“好”指的是数据拥有较少的数据冗余度和操作异常, 以便我们对数据进行高效的管理。

例如, 需要建立一个描述学校教务的数据库, 有学生表student的属性集合U = { Sno, Sname, Sdept, Mname, Cname, Grade} , 其中Sno表示学号、Sname表示学生姓名、Sdept表示所在系、Mname表示系主任姓名、Cno表示课程号、Grade表示成绩;现实世界已知事实的语义: 一个院系有若干学生, 一名学生只属于一个院系; 一个院系只有一名系主任; 一名学生可以选修多门课程, 每门课程有多名学生选修; 每个学生所学的每门课程都有一个成绩。如何判断student是不是一个“好”的关系模式呢? 经分析, 关系模式student有如下问题:

1. 数据冗余

如果一个院系有1000名学生, 而且每名学生大约选修了20门课程, 则院系名称和系主任姓名就要重复出现20000次, 造成了巨大的数据冗余。

2. 插入异常

如果一个院系刚成立, 暂无招生, 或者虽然有学生但尚未安排课程, 按照实体完整性的原则, 就无法把这个院系及系主任的信息录入到数据库。

3. 删除异常

如果某院系的学生全部毕业且无新生的情况下, 我们在删除该院系学生信息的同时, 把这个院系及其系主任的信息也一并删除了。

4. 更新异常

如果某系更换系主任或更换院系名称后, 系统必须修改与该院系相关的每一条记录;若有一条记录中的数据未实时更新, 就会造成数据不一致现象。因此, student不是一个“好”的关系模式。事实上, 数据冗余和操作异常现象产生的根源, 就是由于关系模式中属性间存在着复杂的依赖关系, 这种依赖都称为数据依赖。对于关系模式student ={ Sno, Sname, Sdept, Mname, Cname, Grade} , 其属性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看出, 关系模式student中存在一定的数据依赖, 如学生学号和学生姓名、学生学号和院系名称、院系名称和系主任之间都存在着依赖关系。

关系规范化理论正是用来改造关系模式, 对于“不好”的关系模式, 通过分解关系模式来消除其中不合适的数据依赖, 以解决插入异常、删除异常、更新异常和数据冗余问题; 对于关系模式student, 依据规范化理论的指导原则, 若消除数据冗余、异常等问题, 可将关系模式Student分解为三个关系模式: S ( Sno, Sname, Sdept) 、SC ( Sno, Cname, Grade) 、Dept ( Sdept, Mname) , 可基本解决以上问题。

二、确定理论教学的关键点

数据库规范化理论中, 通常是通过一个关系模式是否属于某一范式 ( Normal Forms, 简记为NF) 来确定其是否解决了数据冗余、操作异常等问题, 是否为一个“好”的模式。范式的种类与数据依赖有着直接的联系, 主要有1NF、2NF、3NF、BCNF等多种。一个低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 通过模式分解 ( 投影运算) 可以转化为若干个高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的集合, 这个过程叫做规范化, 关系模式规范化的基本步骤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 在范式的判断中, 主要是对模式中主属性、非主属性、部分函数依赖、完全函数依赖、传递函数依赖、多值依赖的判别。关系模式中, 属于候选键的属性称之为主属性, 反之则为非主属性, 则候选键则成为主属性和非主属性的判断标准, 故候选键的判定是规范化理论的基石知识点。

数据库定义中, 如果关系模式中某一个属性或属性组能够唯一决定关系中其他所有属性的值, 而且其真子集无此性质, 则称这个属性或属性组称为该关系模式的候选键。在很多教学中, 很多教师忽略了候选键判定的重要性, 再加上时间关系, 直接省略掉候选键的规范化计算, 故造成很多学生在应用中判别不清, 跟着感觉走的现象严重。

在关系数据库理论中, 关系模式中属性集的闭包可判断属性是否为候选键。故在设计数据库时, 需要找出不同属性间的函数依赖, 根据这些依赖关系, 计算出关系模式中各属性集的闭包, 进而确定该关系模式的候选键。例如关系模式STC ( SNO, SN, SA, TN, CN, G) , F = { SNO→SN, SNO→SA, ( SNO, CN) →G} , 经过属性集闭包的计算, 得出STC的候选码为 ( SNO, CN, TN) , 该计算结果准确科学, 而不是某人看出来的或者感觉出来的。

三、结束语

数据库规范化理论可有效的消除数据依赖引起的冗余、异常, 在数据库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大量定义和概念类的知识点, 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地介绍知识点, 而应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法, 明确教学目标,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程的学习, 使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结合落到实处, 真正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摘要:数据库规范化理论是数据库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对应用系统的数据库设计起着重要作用。针对其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案, 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加以说明。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据库规范化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

关键词:数据库,规范化理论,函数依赖,范式

参考文献

[1]王哲, 姜姗.《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11) :166-167.

[2]王艳, 沈晓晶, 赵慧娟.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 2012, (2) :54-57.

[3]王珊, 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 (第4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规范化理论 篇2

为了进一步加强理论课程教学工作管理,规范理论课程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工作规范。

一、指导思想

理论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作为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五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制定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规范,进一步加强对各环节教学活动的管理,实现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规范化,促进理论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理论课程教学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及要求

(一)任课教师资格审查

1.凡担任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且符合学校人事处制定的主讲教师资格任职要求。

2.教师新开课和开新课,实行专门的资格审查程序。具体要求按照《重庆科技学院关于教师新开课和开新课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开课前准备

1.教学大纲准备

每门课程都应有教学大纲。教研室应参照教育部等统一颁发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和《重庆科技学院制定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制定教学大纲。在执行中,任课教师不得轻易变动,如需变动,须提出申请,报院(系)审核、批准。

2.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准备

每门课程都要有选用或自编的教材或讲义。教材或讲义必须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教师在编写讲义或选用教材时,应按照《重庆科技学院教材选用、订购和发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任课教师应明确指定与教材配套的中、外文必读书目、辅导教学用书和资料,并配备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的练习题和思考题,以便学生课外学习。

3.授课计划准备及课程考核方式审批

教师应了解授课专业的教学计划及所授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掌握本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明确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先修课及后续课的教学情况,按教学大纲要求,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与本门课程衔接,制定好学期授课计划。

教师应根据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的特点,提出考核方式申请,报教研室和课程所在院系审批,以便在第一次授课时向学生作出考核方式和要求的介绍。

4.教案准备

主讲教师应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参照《重庆科技学院关于教案编写的指导意见》编写教案,教案作为教学实施的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讲授的内容提要,重点、难点及其解决办法,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根据各节课的内容特点确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实施步骤和教具、图表、幻灯、录像等教学设备的配合使用,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量。

5.教学条件准备

主讲教师应当在课前通过教务管理系统熟悉和了解所承担课程的安排表,掌握上课的时间和地点,并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做好相应的教学条件准备,如教具、图表、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课件等。

(三)课堂教学

1.第一次课

第一次课中,教师应作自我介绍,以增进师生之间的联系和了解;教师应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并交代考核方式;介绍所授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先修后续课程的关系等。

2.课堂组织与讲授

(1)仪态:教师上课应做到精神饱满,仪表端正,举止文明;语言易懂,简洁生动,板书工整,醒目规范。

(2)课堂组织:上课教师要检查学生的到课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对缺课学生要作好考勤记录,教育和督促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向学生所在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信息反馈和沟通。

(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应力求理论阐述准确,概念清晰,条理分明,论证性强,逻辑严密;教学中应反映本学科与邻近学科的新成果、新进展;课堂时间分配恰当,要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和澄清疑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能力。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切忌照本宣科,罗列堆砌,平铺直叙,教师应在讲授的同时,辅之以讨论、提问、质疑、设问自答等多种形式和方法,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对单独开设的习题课和讨论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编写或选用与教材相配套的习题集等教学资料。对附设在理论课中的习题课和课堂讨论,也要明确教学要求,纳入授课计划,不能用讲课或自学替代,课堂讨论时,任课教师要启发学生踊跃发言,特别是鼓励发表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开展辩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深入掌握课程内容和开拓思路。

(4)教学手段: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之以板书、教具、模型、图表、幻灯、录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

3.辅导与答疑

辅导与答疑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主讲教师要参加一定量的辅导、答疑。辅导教师要跟班听课,了解主讲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意图,掌握课程的重点、难点。辅导教师通过答疑,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并向主讲教师反映情况和提出改进意见。辅导教师至少每两周向主讲教师汇报一次情况。

4.作业批改

每门课程均应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作业应密切联系课堂内容,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强学生思维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批改作业要认真仔细、保质保量,教师应对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登记并及时向学生反馈,对不符合要求的作业应退还给学生重做,教研室主任应经常抽查学生作业本,以了解学生完成作业和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

5.课后分析

每一个课程教学单元结束后,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应认真进行教学总结,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改革成效,填写教学档案,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考核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每门课程的考核应当遵循严格的程序和规范进行,以维护考核工作秩序,创建优良校风、学风,使课程考核达到预期目的。

1.课程考核原则

(1)凡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均须进行考核。

(2)凡有试题(卷)库的课程应按照《重庆科技学院关于教考分离的实施意见》从试题(卷)库中抽题实行教考分离。

(3)凡采用同一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基本相同的课程应进行统一考核。

2.考核类型和方式

(1)课程考核有考试和考查两种类型。考试、考查课程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2)课程考核主要有笔试(闭卷、开卷)、口试、实践操作、论文、大型作业等方式。

(3)各门课程都应进行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考试课程的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一般为20%-40%,期末成绩一般占60%-80%;考查课程的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一般为30%-50%,期末成绩一般占50%-70%。

(4)课程学分在2.5学分以上的试卷考试时间一般为120分钟,2.5学分(含2.5学分)以下的试卷考试时间一般为90分钟(特殊情况须提前申请)。

3.命题与审核(1)命题由教研室负责实施。教研室应针对教研室所属的各门课程成立命题小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和《重庆科技学院课程考核命题规范》要求,对考试命题工作进行认真研究。试卷格式应符合《重庆科技学院课程考核试卷与评阅规范》的要求。试题要求覆盖面广、题型优化、结构合理、难度适中、题量适当,应使大部分学生在考核时间内完成答卷,并使学生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

(2)试卷的审核由教研室主任和二级院系分管教学的领导负责,对不符合要求的试卷应退回修改,或重新命题。

4.期末考核资格审查

学生无故缺课超过该课程(或教学环节)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及其以上者,不得参加该课程期末考核。教师应当在课程结束之前,填写《学生期末考核资格审查表》,将不能参加该课程期末考核的学生名单和考勤记录报课程所属院(系),课程所属院(系)领导审核同意后,将不能参加期末考核的学生名单分别通知教师和学生所在院(系),并报教务处备案。由学生所在院(系)通知不能参加课程期末考核的学生。

5.考核组织管理

校内所有课程(含必修、选修、辅修等)考核工作均采用两级管理模式,由教务处和各课程所属院(系)分级管理。

考试课原则上按照当年校历在考试周由学校统一安排进行考核。考查课可按课程进度采取随课程结束即考核的方式进行。

课程考核组织方式分为集中和分散考核两种模式。每学期最后一周为课程集中考核周,组织管理工作以教务处为主;在课程集中考核周以外进行的考核为分散考核,组织管理工作以各院(系)为主。

期末集中考核,成立以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主考,教务处及相关院(系)负责人为副主考,教务处、学工部、校督导团及各二级院(系)相关管理人员参加的考务工作组,负责期末集中考试的组织和管理,确保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各院(系)也应成立院(系)考务工作小组,具体负责院(系)课程考试的考务组织和管理工作。

(1)课程考核申报

① 开课前任课教师应填写《课程考核方式审批表》,注明该课程所要采取的考核方式及成绩分配比例,经教研室主任审核同意,课程所属院(系)主管领导批准。考核方式及成绩分配比例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若确需更改,需经教研室主任及课程所属院(系)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执行。任课教师应及早向学生公布该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分配比例。

② 每学期开学后各院(系)办公室在教务管理网站下载本院(系)《课程考核申报汇总表》,根据《课程考核方式审批表》确定各课程考核的方式(试卷考试或非试卷考试),再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并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初步拟定所有课程考核时间(个别课程因特殊原因需提前或延后申报者可单独报送教务处)。

③ 各院(系)办公室应在每学期第三周将本院(系)《课程考核申报汇总表》报送教务处进行统一协调处理。

(2)分散考核课程的组织管理

① 考核安排

Ⅰ 教务处考务管理人员在收到各院(系)办公室报来的《课程考核申报汇总表》后,对课程考核时间进行冲突检测,并进行必要调整。完成考核分班及考核地点安排后,于考前三周形成《课程考核安排表》在教务管理网站上发布。

Ⅱ 各院(系)办公室根据《课程考核安排表》及时安排和培训监考人员并做好考前的组织准备工作。对量大面广的课程(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等)由课程所属院(系)和学生所属院(系)共同负责监考人员的选派(学生所属院(系)按要求将监考人员名单报课程所属院(系))。课程所属院(系)在考前一周将《监考人员安排表》交教务处。

考核安排一经确定并发布后,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若因特殊原因需更改考核安排,至少应在考核前一周由课程所属院(系)办公室将有院(系)主管领导签署意见的《考核安排变更申请表》提交教务处,教务处落实考核的时间地点后,方可予以更改。课程所属院(系)应将考核安排变更情况及时通知任课教师及所有考生。

② 制卷

Ⅰ 命题教师将考核试题(两套及以上)报课程所属教研室主任和院(系)主管领导审核后,于课程考核前两周将课程所有考核试题报课程所属院(系)办公室,由各院(系)办公室随机抽取一套试题用于考核,另一套备用。各院(系)办公室指派专人于课程考核前10天将考核试题送印,并于课程考核前三天到印制地点领取试卷。

Ⅱ 对量大面广的课程(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等)的试题(至少4套)应在考前二周由相关院(系)交教务处,由教务处随机抽取一套试题用于考核。教务处负责送交制卷。各院(系)办公室指派专人于课程考核前三天到印制地点领取试卷。

③ 试卷管理

Ⅰ 各院(系)办公室负责将试卷按考场分卷装袋(含考生名单、考场规则、监考人员职责)保管、发放。分卷装袋时要仔细核对,若发现试卷有误(如数量不符、错、漏、缺损等),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Ⅱ 发放考核试卷时,应同时发放考试考生签到和考场情况记录表,考核结束时监考人员必须按规定填写考试考生签到和考场情况记录表。

Ⅲ 考核结束后,监考人员应对考核试卷进行清点、密封、签字,连同考试考生签到和考场情况记录表一并交到院(系)办公室。

(3)集中考核课程的组织管理

① 课程集中考核由教务处负责组织,各院(系)办公室配合。

② 教务处在期末集中考核前三周将《课程考核安排表》在教务管理网站上公布。

③ 各院(系)根据《课程考核安排表》安排监考人员并组织培训,监考人员安排必须在考前一周报教务处。

④ 各院(系)办公室负责试卷分卷装袋、密封、保管和发放。

⑤ 考核结束后,监考人员应对考核试卷进行清点、密封、签字,连同考试考生签到和考场情况记录表一并交到院系考场办公室。

⑥ 评卷人到院系领取(也可直接在考场领取)考核后试卷时,应进行清点,确认无误后在考试考生签到和考场情况记录表上签字。考试考生签到和考场情况记录表由院系存档。

6.阅卷、成绩评定与检查

(1)课程考核结束后应及时进行阅卷。评阅试卷工作应在教研室主任组织安排下,严格按《重庆科技学院课程考核试卷与评阅规范》的要求执行。对统考课程原则上应采取由教研室统一组织、统一评分标准、流水阅卷的方式进行。

2)考核(无论考试、考查)成绩评定可采用百分制或五级计分制。

(3)课程考核的总成绩(即学期成绩)应严格按该课程考核方式审批表中批准的方式进行评定。考试课程的平时考核评分标准及考查课程(试卷考试除外)考核的评分标准由各院系根据课程性质负责组织拟定具体的量化评分标准,其考核原始资料由院系保存。

(4)被取消考核资格及缺考者成绩计零分。

(5)阅卷完毕,教研室(或任课教师)应以课程的教学班为单位进行试卷分析和成绩统计,并填写《试卷分析表》,经教研室主任签字后交课程所属院(系)存档。

(6)学生不得随意查卷。特殊情况可由学生提出申请,辅导员签署意见,经课程所属院(系)主管领导和教务处批准后,由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核查。

(7)试卷评阅结束后,在相关人员自查的基础上,各院(系)主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要组织有关人员对本单位的试卷质量、试卷评阅、试卷分析、成绩登录、考试管理等情况进行抽查。自查工作可以采取随机抽取方式,抽查率不低于10%。

学生考核成绩出现优秀率过高或及格率过低等情况,试卷命题人应做出解释。检查中若发现试卷错判或成绩登录有误,需按本办法“成绩登录”的有关规定进行更正。

(8)学校将不定期对各院(系)的考试组织和管理、试卷质量、学生成绩单进行抽查,并将检查结果作为院(系)日常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依据。

7.成绩登录

(1)学生成绩进行有差别记录,即所有成绩都按实际成绩登录,并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2)教师阅卷结束后,应在教务管理网站上登录课程成绩。在登录成绩时应认真校对不得有误。教师登录成绩时间一般应在考核结束后三天内完成(特殊情况须事先提出,院(系)主管领导批准,教务处同意)。

(3)教师登录成绩后需打印成绩单,成绩单上不得有涂改痕迹,否则无效。成绩单经教师签字并由课程所属教研室主任审核、院(系)主管领导签字后,连同学生答卷等考试资料装订后交到课程所属院(系)办公室存档。

(4)成绩一经登录,任何人均不得随意更改。确因阅卷、成绩登录等工作疏忽,经复核需更改的,由任课教师提出更改申请,课程所属教研室主任签署意见、课程所属院(系)主管领导审核,教务处长批准后,任课教师持《成绩更改申请表》和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到教务处更改。学期成绩(包括补考等成绩)的更改应在当学期至下一学期开学两周内完成。

8.课程考核材料的管理

课程考核材料由课程归属院(系)按照《重庆科技学院课程考核归档材料装订规范》的要求进行归档管理和保存。

三、教学纪律与奖惩

(一)教学纪律

1.承担教学任务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承担什么教学任务由教研室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分配,报院(系)负责人审定。教师不得无故拒绝接受教学任务。

2.课表排定后如无特殊原因不得变动上课时间、地点或更换教师,更不能由教师擅自与学生商定停课或调课。任课教师因病、因事请假不能上课时,教研室应指派其他具有任课资格的教师代课,如无人代课时,应及时提出调、停课申请。

3.教师因故要求调课、停课,必须按学校的相关规定完善手续。教师个人申请的调课、停课,由教师本人办理并通知学生;学校统一安排的调课、停课,经主管校长批准后由教务处负责通知各教学单位。教师调课后应及时给学生补课。

4.任课教师必须严格按规定的内容和进度教学,在保证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讲述自己的学术观点,也可以介绍不同的学术见解,但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不得讲述与课程无关的内容,也不能任意增减课时和变动教学大纲。任课教师要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拖堂、不提前下课。

(二)奖惩

1.在教书育人、教学质量、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可按学校设定的教学奖项的评选程序和方法,申报、评定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等。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2.凡违反《重庆科技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相关规定的,将根据教学事故等级进行相应的处罚。

3.经教学检查,学生与同行教师反映教学效果极差的任课教师,必须限期改进教学,逾期不改者应调离教学工作岗位。

4.对教师的鉴定、考核、奖励、处分等材料均应归入教师本人业务档案。

四、教学研究与改革

开展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要求任课教师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每两周保证用一个单元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内容包括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等。通过教学研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同时,通过这些活动来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让他们更快的提高教学水平。

规范化理论 篇3

关键词:规范 实证 会计理论

根据形成方法的不同,我们将会计理论划分成了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这两个类型,这两个理论对会计行业来说具有同样的作用。但是,这两个理论是一对相互对立的理论,所以对于会计理论研究来说,正确地对规范会计理论以及实证会计理论加以认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源流

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这两大理论的基础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具有意义的是方法论哲学基础以及广泛应用于研究中的经济学理论。

对于规范会计理论来说:第一,方法论基础,规范会计理论产生的“温床”就是规范经济学。在规范经济学中,以政策行动为中心,对其福利后果进行推理,保证研究过程中的内在逻辑性是它的主导思想,这一主导思想的基础比较多样化。规范会计理论在方法论上有以下几个特征:将价值作为判断的基础,它以评价标准来作为进行研究的对象或者是进行讨论的基础,然后又利用这种标准分析现象;研究内容缺乏客观性、重复性。第二,经济学基础,规范会计理论的经济学理论包括:新制度经济学、主流经济学、激进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以及规范性思想。

对于实证会计理论来说:第一,方法论基础。实证会计是由简森与瓦茨等人提出的,他们以证伪主义作为主导思想。这种会计理论在方法论上特别强调以下三个特征:价值中立,在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将个人价值判断排除,通过经验数据来证伪某一个假说。在这种思想下形成的会计理论在内容上是经验的而不是价值的;保证可证伪性,在实证会计的研究初期,最基本的精神是证伪或者是“試错法”;具有客观性的同时还具有可重复性。第二,经济学和财务基础。在早期,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有效的资本市场假设以及资本资产的计价模式等等;从70年代开始,它的研究对象变成选择会计政策,主要的理论基础是:管制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非零值契约成本等。

二、规范会计理论的基本思想

规范会计理论主要是指从会计活动的一系列规则中找到好的会计实务以及概括理论概念,它是运用演绎法、归纳法这两种规范性方法形成的。我们可以将规范会计理论分成很多种类型,下面是其主流理论、基本思想。

(一)会计学理论具有规范性

会计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经由人创造出的信息系统,不像一个客观世界。它的主要特征是会计环境会随着经济因素以及政治因素不断发生变化。会计理论的研究不具有科学研究的纯粹性,它只能通过与法律一样的规范的科学法则来建立。所以说会计学是具有规范性的学科。

(二)会计理论的内涵

会计理论不仅仅涉及到“什么是会计”同时也包含着价值判断,主要诠释了“会计是什么”的问题。会计理论的研究应该将既定目标、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对会计活动提出一些具体的标准,用这些标准对会计实务进行指导、评价。同时也可以将这些标准用作分析会计问题的准则,以更好地处理会计问题。财务会计的概念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会计目标、财务报表、会计信息等,主要用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对会计理论的科学性进行判断的标准

我们没有必要将会计理论与会计活动在事实和现象上对应起来。虽然会计理论中理性思维的部分远离经验、不具有可证伪性,但是它以经验为基础,并且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之后的产物,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会计理论也是有科学性可言的。

三、实证会计理论的基本思想

(一)实证性的理论性质

会计研究以会计客观世界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这一客观对象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为它是建立在偶然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之上,会计环境中存在着很多非决定论的因素,所以会计理论研究要以纯粹的科学研究方式来进行,同时应该以实证科学为基准来确立会计理论法则。所以说会计学是一种实证性的学科。

(二)会计理论的内涵

因为价值判断中有个人的偏见以及一些感性的主观因素,缺乏客观性、科学性,所以会计理论应该排除价值判断的成份。会计理论应该将会计世界的客观规律阐述出来,而不是单纯地描述“会计是什么”。也可以说,会计理论研究要以会计事实和会计现象作为出发点,并对会计事实和现象的存在做出正确解释,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地预测。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是会计理论内涵的主要内容。在实证会计理论中,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就是对理论进行检验的环节,这种检验主要有两种:会计的选择检验以及股票的价格检验。

(三)对会计理论的科学性进行判断

对理论进行的研究只能在经验的世界中。科学的会计理论一定要有可证伪性,其建立的基础一定是经验。以目标等概念作为出发点而进行逻辑推理之后的得出的会计理论缺乏可证伪性,我们无法对它进行检验,所以这样的理论不具有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每一个科学理论都经过了漫长的形成过程,同时都有自己存在的理论以及社会基础。不管两个理论会不会被批驳,但是只要有一个理论能够获得经验事实的证实,它与另一个相比就是最好的。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有各自的优势与缺点,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中,我们不能偏废其一,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应用。这种结合主要可以分为阶段上的结合和层次上的结合。

四、结语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会计理论问题,我们在开始研究的时候应该尽量将价值判断进行排除,通过实证性研究客观地揭示出作为研究对象的会计理论中真正蕴含的规律,然后利用这一规律构建出规范的会计理论。不管是实证会计理论还是规范会计理论均与会计问题具体的目标相关,不一样的会计问题就有不一样的会计目标。会计问题目标层次越低对其进行研究的实证性要求就越高;问题目标层次越高,对其进行研究的规范性要求就越高。

参考文献:

[1]李丽霞.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的比较[J].中国经贸,2012(18)

[2]党金栋,王一中.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哲学比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规范化理论 篇4

首先,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以丰富他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实现深化课堂教学理论的作用。目前,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相比理论教学较薄弱, 因而,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既是丰富课堂理论教学的需要, 又是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其次,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 扩展大学生的视野, 丰富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感性认识,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 从而提升其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本身就是一个薄弱环节, 已正式投入运行的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多, 而且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 实践教学基地的系统性不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通常采用统一的模式进行, 而没有考虑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同时对于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关联的特色实践教学基地较少, 在运行中难以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并促进地区经济建设。

第二, 关于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对象的选取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一样, 都需要选取适合的合作对象。合作双方在通常情况下会根据利益相关原则, 选择有合作价值的对象, 因而可能会出现合作方因无利可图而不予合作的情形。

第三,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稳定性与保障条件。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需要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与合作方的长期稳定的合作是其建设的重要前提。同时还需各方面的条件予以保障, 如组织机构的健全、政策的支持、资金的保障和师资力量的保障等等, 都是实践中需要应对的问题。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 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要科学合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是为教学服务的, 在选择实践教学基地时应考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相关联, 要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不能偏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对于实践教学基地的考察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 要全面评估各种要素, 各要素和各环节不能孤立存在, 要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过程, 需要各方协调配合, 以有利于学生增长实践经验为出发点, 将选定的基地作为育人的条件, 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服务社会、创业就业等物质条件。

第二, 要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效果的保证, 是建立实践教学的平台。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因而, 要不断加强与合作单位的联系, 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 建立稳定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基地。要明确规定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 各方要遵守各自的职责。在实践教学基地建成后, 学校要与实践教学基地保持长期联系, 并做好学校的合作发展规划。学校应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改善, 提出合理性建议, 从而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三,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因而,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都能参与实践教学, 通过实践教学取得收获。因而, 在实践教学中, 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如在实践教学的地点选取上要灵活, 实践教学的覆盖范围要逐步扩大, 要与理论教学各学科内容相对应, 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

第四, 要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统一思想认识, 同时需要各方紧密配合。因而, 有必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获取相关的政策支持。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 应做好各部门的工作部署, 制定工作方案, 做好工作分工。同时, 还需制定好相应的配套措施,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研讨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对于一些具体环节要做出明确规定, 如实践的组织形式、对结果的评价、对师资的调配等都要落到实处。

摘要:目前,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存在实践教学基地系统性不强、缺乏稳定性及缺乏机制保障等问题。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规范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方式, 能够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基地,规范化

参考文献

[1]王立仁, 孟晓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5) .

[2]刘川生.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求是, 2009 (4) .

[3]王朝方.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及其途径[J].理论导刊, 2009 (9) .

工商行政管理理论道德规范 篇5

查看试题范围: 显示已答试题 仅显示答错试题 仅显示答对试题 显示全部试题

答题者姓名: 孙若君 答题结束时间: 2012-09-27 22:35:51 共计答题时间: 00:00:0

3一.单选题(共6题)

1.()是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道德规范的工作要求。

A.执法为民、高效服务

B.依法监管、公正维权

C.政治坚定、忠于职守

D.严守禁令、廉洁勤政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2.()是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纪律保证,也是职业监督的要求。

A.执法为民、高效服务

B.依法监管、公正维权

C.政治坚定、忠于职守

D.严守禁令、廉洁勤政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3.()是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的政治素质和职业责任,也是对职业理想的要求。

A.执法为民、高效服务

B.依法监管、公正维权

C.政治坚定、忠于职守

D.严守禁令、廉洁勤政

★标准答案:C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4.2007年,在全系统确定了()个单位作为全国工商系统工商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

A.100

B.107

C.77

D.207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5.()是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牢固树立为民意识和服务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纪律的要求。

A.执法为民、高效服务

B.依法监管、公正维权

C.政治坚定、忠于职守

D.严守禁令、廉洁勤政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6.规范虽然只有()句话、()个字,但体系完整,内涵丰富,要求明确。

A.4、32

B.2、24

C.2、12

D.4、28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二.多选题(共2题)

1.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是什么?

A.执法为民、高效服务

B.以廉为荣,以贪为耻

C.政治坚定、忠于职守

D.严守禁令、廉洁勤政

E.依法监管、公正维权

★标准答案:A,C,D,E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2.近几年来,以“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为主题,以“五进”()和“五上”()为载体,体现工商机关职业特点、活泼多样的群众性工商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系统各级机关普遍深入开展。

A.进机关、进基层、进岗位、进家庭、进市场

B.上墙面、上桌面,上讲台、上媒体、上网络

C.进机关、进基层、进岗位、进社会、进市场

D.上墙面、上桌面,上讲台、上舞台、上网络

★标准答案:A,D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三.判断题(共5题)

1.《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规定了8个方面、42条不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2.2011年11月10日,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周伯华同志在召开的全系统电视电话会议,做了重要讲话,并正式颁布实施《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3.2011年11月4日,总局向全系统发出关于印发《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要求全体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认真执行。

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4.201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5.2003年9月25日,总局党组向全系统颁布了《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六项禁令”》。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规范化理论 篇6

关键词:翻译规范理论 英美文学 翻译

文学翻译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文学翻译的相关理论也随着各国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对翻译规范的定义却一直没有统一的定论,目前在西方的学者中,图里,切斯特曼等人对翻译规范的理解对于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可以明白翻译作为一种社会互动和交际行为,它受着社会文化和人类认知水平的制约。下面就以他们的翻译规范理论为视角来探讨有关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

一、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的英美文学翻译

图里是一名以色列的翻译研究教授,在描述性翻译学派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图里对描述翻译研究,理论翻译研究,应用翻译研究这三个翻译研究的分支的关系进行了就进一步的探讨,并且着重强调了描述性翻译对于翻译活动的重要意义,将社会学中的“规范”引入翻译活动中,明确的提出翻译是一种受规范制约的行为,他认为翻译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一类,应该受到社会文化对其的约束。在这样的认知下,图里将翻译规范分为预规范,元规范和操作规范三类,所谓的预规范就是指在进行翻译前翻译者对翻译作品的选择,元规范是指翻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而操作规范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作法。下面就以具体翻译作品为例进行探讨。

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反响,曾被认为是“近乎完美无缺”的作品。小说讲述了出身贫穷的盖茨比因为无法忘掉曾经抛弃他的嫌贫爱富女友,经过一番刻苦努力成为十分了不起的富翁后,苦苦追求女友最终悲惨丧命的故事。这部小说引入中国后广受读者的喜爱和追捧,国内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翻译,最受喜爱的当属2003年的姚乃强译本,他的翻译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的传播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003年,刚刚步入20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知识水平的提升,对于西方文化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名称,而是更关注人物的性格魅力,故事的文化内涵等等,所以随着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人们对于这部小说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新的译本的出现。而且当时中国社会因为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发生某些现象与小说中的描写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广受读者的喜爱,并且引起许多学者的研究和评论,根据上面提到的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中的预规范,知道翻译者选择作品时要考虑是否迎合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否符合读者的阅读喜好,所以这些原因对于姚乃强选择重新翻译这部作品起着重要作用。

图里的翻译理论中的操作规范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作法,既包括宏观上的篇章结构布局,段落的增减,也包括微观上单词短语的选择等。姚乃强的译本基本保留了原著的篇章布局,没有对篇章和段落进行删减,而在语言方面姚乃强也尽量保持原著流畅灵动的文风。文中有一句“he wears a pink suit”,直译过来就是“他穿一套粉红色的衣服”,但是这句话是汤姆所说,是他对乔丹说的盖茨比是牛津大学毕业的反驳,汤姆的话不仅仅是对盖茨比教育背景的否定,同时也是对盖茨比的嘲讽,所以姚乃强将其译为“看他穿的那套粉红色的衣服!”则很好的将汤姆自大,刻薄的嘴脸表现的淋漓尽致。此外,在翻译作品时,姚乃强会使用许多四字格的短语,不仅能够使文章言简意赅,生动灵活,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也迎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通过这些可以看到姚乃强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遵循翻译理论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尽量的将原著的风采展现给中国读者。

中国著名的学者孙大雨先生,作为“清华四子”之一,不仅是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一代翻译家,曾翻译了许多莎士比亚的著作和英语诗歌,他的《英诗选择集》在翻译过程中遵循了一定的翻译规范。孙大雨在翻译过程中十分注重内容的传达,但是由于文化间的差异,读者无法安全理解原诗的内容,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接受,孙大雨采用“民族化”的接受性翻译策略,他的诗歌翻译展现的是中国化的东西,从而便于读者接受,易于读者产生共鸣。他的整部《英诗选择集》在元规范的指导下,选择了“民族化”的接受性翻译策略使其新诗更好的被读者接受。

二、切斯特曼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英美文学翻译

在对翻译规范理论的见解中,切斯特曼的翻译理论是比较突出的。切斯特曼在对图里的理论基础上对翻译规范理论进行更具体的探讨,并且将图里忽略的制约翻译因素--读者的期待,纳入自己的探讨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翻译规范理论。切斯特曼将生物学中术语的“文化基因”引入翻译规范理论中,认为规范是由“文化基因”演变来的,将翻译规范分为“译品规范或期待规范”和“过程规范或专业规范”两类。下面就以具体翻译作品为例进行探讨。

英国19世纪有一位著名的博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是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自称为“达尔文的斗犬”。赫胥黎有本著作名为《进化论与伦理学》,这本书对科学,哲学以及军事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清朝末年的学者严复就将《进化论与伦理学》的一部份译为《天演论》,将西方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介绍给国人。

《天演论》是严复的第一部译作,它的出版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对当时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翻译一定是在某一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那么它一定会受到当时文化规范的制约,清朝末年的中国文化形态丰富,不仅有中国的封建文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和帝国主义文化也随着外国的入侵而传入中国。严复翻译《天演论》时,将读者群定位“多读中国古书之人”即清朝的士大夫们,他们深受中国封建文化的影响,如果想让他们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那就先要让他们容易接受。

首先,严复《天演论》中的选词造句在很大程度上模仿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具有桐城派“清真雅正”的特点,而根据上面提到的切斯特曼的“期待规范”是指读者对于翻译作品的有什么样子的期待,当时的社会文化,话语习俗,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等都对期待规范产生影响。桐城古文派是清朝文坛的第一大散文流派,在清朝末年虽不如其强盛时期,但是桐城派古文仍十分流行,深受士大夫的喜爱,《天演论》中字词,句法的使用就十分符合读者的文体期待。此外,在严复的翻译手稿中有许多不符合国情的句子,但是在出版后的《天演论》中却完全找不到,这是因为当时的读者并不具备先进的文化基础,相反,深受中国封建的伦理道德规范的束缚,所以想让读者接受《天演论》那就必须将不符合当时社会伦理规范的内容删除,这样才能迎合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讲述的是出身贫苦的少女苔丝的悲惨故事,这本书不仅是英国小说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时在世界文学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这本小说的中文译本具有20多部,在这么多的译本中张谷若先生的译本是最受喜爱的译本之一。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有这样一段描写“Tess hoped for some accident that might favor…….And after--death ,they were the same.”张谷若先生将其译为“苔丝心里想,顶好能遇见什么顺利的事儿,帮一帮自己的忙……,都完全一样”,可以看到张先生虽没有按原著中句子的结构来进行翻译,但是他保留了原文的大意并且将它翻译的更为传神,“顶好”,“帮一帮”,“顺利的事儿”等都是生活中常常使用的词语,上面提到的切斯特曼的“专业规范”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关系规范三种类型,其中关系规范是指语言的规范,关注的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这种规范要求原文与译文之间保留并建立一种合适的相关类似性。张谷若先生的翻译将作者的意图,原文的文化内涵最大程度的展现出来,并且融合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建立了“相关类似性”的要求。

切斯特曼的交际规范指的是一种社会规范,大意是指翻译者要根据各方面的要求将作品中传达出的意思最大化的表达。众所周知,托马斯·哈代十分注重意境的表现,而且擅长用环境的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所以对托马斯·哈代作品中环境描写的翻译对于作品的传意具有重要作用。《德伯家的苔丝》中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on those lonely hill and dales her quiescent glide……were formulae of bitter reproach”。张谷若先生将其译为“在这些旷山之上和空谷之中,她那悄悄冥冥的凌虚细步……对她苦苦责问”。张谷若将“lonely hill and dales”译为旷山和空谷,一个“旷”字,一个“空”字就将苔丝寂寞,孤独的处境表现出来,而将“ her quiescent glide”译为“悄悄冥冥的凌虚细步”不仅仅能够描写出苔丝走路时的美丽的姿态,同时也描写出苔丝的虚弱,进一步展现了苔丝的悲惨境遇,张谷若将原著中作者对苔丝的同情与悲悯淋漓尽致的诠释出来。

通过以上的探讨可以发现,图里和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涵盖了整个翻译过程,对于翻译活动的整体指导和作品的整体描述具有很大的帮助,为读者带来了更好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李小霞.图里规范理论下葛浩文译介活动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3):17--18

[2]韩江洪.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J].外语研究,2004,(02):24

[3]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08

规范化理论 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收费,收费规范化,公共政策理论

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历史嬗变

1978年恢复高考之前,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学生实行免收学杂费制度。1978年, 出现了“收费走读, 不包分配”的大学生;1984年, 普通高校开始招收委培生, 委培生或其委培单位需要缴纳部分培养费;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作出规定:“可以在计划外收少量自费生, 学生应交纳一定数量的培养费”。

1989年, 国家对高等教育收费政策进行改革。当年原国家教委、物价局和财政部联合颁布文件《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 对“按国家计划招收的学生 (除师范生外) 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 其中学杂费每年100元, 住宿费每年20元。1990年, 自费生完全纳入国家计划, 但严格控制招生数量。

1992年6月, 全国高校开始较大范围推行招生收费制度的改革。当时的国家教委联合有关部门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收费制度的通知》, 学杂费占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开始大幅度上升, 由1992年的4.34%跃升为1993年的12.12%。此后, 由于实行收费双轨制带来的一系列不公平状况, 1993年起, 开始进行招生并轨和缴费上学, 对所有被录取的学生实行收费上学的尝试。

1996年12月16日颁布的《高等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采取“成本补偿模式”, 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和标准由原国家教委、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共同做出原则规定;高校收取的学费最高不得超过生均培养成本的25%。

1996年到2000年,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呈快速上升的趋势。1996年学费上涨超过了2000元, 1997年全面并轨招生后学费上涨到3000元左右。在高校收费不断上涨的同时, 1999年实施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交纳学费。”2000年, 教育部门发出通知规定:“从2000年9月新学年起, 对北京地区高校年度学费标准进行上调, 最高上限上浮20%。”2000年学费上涨超过了4000元, 引起国民强烈的反响。2000年以后,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标准一直未作调整, 但收费问题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二、政府规范高等学校教育收费采取的措施

自高等学校实行收费政策以来, 在收费方面发生的问题逐渐递增, 到2004年达到最大化程度。为了规范高等学校收费管理,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经国务院批准, 连续几年保持学费标准的基本稳定;二是为提高学校收费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教育收费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 建立起了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三是加强学校收费资金管理, 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 逐步将学校收费收入全部缴入财政专户或国库, 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四是加强学校收费票据管理, 统一使用由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印制的票据;五是在不断规范高等学校收费管理的同时, 进一步加大治理高等学校乱收费的工作力度, 建立了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采取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措施, 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监督检查。

经过政府、有关部门和高校的共同努力, 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收费管理已逐步迈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 当前高校教育高收费或乱收费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高校不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政策, 提高或变相提高收费标准, 引起社会的强烈反感。

三、高校教育收费产生高收费或乱收费的原因

(一) 从收费政策本身来看, 对高校收费标准的规定有一定的模糊性

《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学费标准根据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确定, 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校的学费收费标准可以有所区别。”第五条规定:“在现阶段, 高等学校学费占生均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25%。”第十三条规定“住宿费收费标准必须严格按照实际成本确定, 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江苏省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指出:“各高校可在省核定的收费标准范围内,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和培养成本、生源状况等因素, 确定本校各专业、各类别学生的具体学费标准, 报省级教育、价格、财政部门备案。”江苏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全日制自筹经费研究生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全日制自筹经费研究生, 由高校在不超过当年计划内研究生财政拨款标准范围内, 根据培养成本和群众实际承受能力, 合理制定各类别、各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关于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收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第四条规定:“高等学校向学生提供服务, 必须坚持学生自愿原则, 不得强制服务和强制收费, 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首先, 在以上收费政策中并没有明文规定各个高校必须执行的法定收费标准, 各高校可以在核定的范围内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制定。显然, 高校在制定收费标准时可以有一定的弹性。其次, 从教育培养成本的计算来说, 虽然《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了培养成本的构成项目, 包括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教职工人员经费等正常办学费用支出, 但并没有明确如何确定教育成本测算项目, 如何确定教育成本的上限与下限, 因而高校在实际测算时是否存在虚数, 这一点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是不透明的。因此,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收费政策本身的不明确性让高校变相提高收费标准有了可乘之机。

(二) 从政府角度来看, 对高校投入不足是产生教育收费不规范的根源

近年来, 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而国家财政拨款的增长力度远远跟不上学校规模的扩大速度。2002年高等教育所需费用约2500亿元人民币, 而国家只投资了1200亿元人民币。2003年世界平均高等教育费用支出占全年GDP的4.9%, 欠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支出费用占全年GDP的4%, 而我国高等教育费用支出仅占GDP的3.14%。其实,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需要。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 到20世纪末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但至2000年,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7%, 远未达标。2003年, 这一比重增长至3.28%, 但却令人遗憾地在增幅上出现了下滑的趋势。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表示, 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从未达到国家要求。而时下一些学校乱收费还屡禁不止, 和教育经费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

(三) 从高校角度来看, 追求收入最大化是导致教育收费不规范的诱因

当前各高校之间竞争非常激烈, 高校为了生存发展, 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 更好地吸引生源、留住人才, 不得不通过改善办学条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配置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等方式, 确保教学科研的正常进行, 同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由此, 高等教育成本呈不断递增的发展趋势, 而财政预算拨款却没有同比例上升, 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 高校只好通过多收取学生费用来缓解经费压力, 因而最终演变成以追求收入最大化为目的。

四、进一步规范高校教育收费管理的对策

(一) 从政府层面分析

1. 加大教育投入, 弥补经费不足。

各级政府重视不重视教育, 是不是把教育真正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关键要看投入。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是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根本之策。国家应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 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也要采取措施, 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的投入机制, 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 保证教育经费的持续稳定增长。政府部门只有加大教育投入, 才能有效地杜绝教育乱收费。

2. 建立健全制度, 强化政策监督。

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一部有关监督和制约教育乱收费的法律、法规, 导致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权力运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从而为教育乱收费留下了市场空间。治理教育乱收费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教育、纪检、监察、物价、人大、政法等部门必须联合起来, 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切实完善各级政府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目标责任制,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具体措施上, 除了已实施的“一费制”、“两免一补”、“三限政策”、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外, 还需出台综合治理的监管之策, 并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使各个学校不必乱收费、不敢乱收费。同时, 还要充分发挥12358价格举报电话的作用, 认真受理群众反映教育乱收费的投诉, 发现一起, 严肃处理, 并追究其责任。

3. 优化教育资源, 均衡学校发展。

当前我国教育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广大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优质教育, 而高层次的教育并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于是便出现了想方设法挤入名牌学校的择校现象。这就给高校乱收费以可乘之机, 不少名牌学校把自身的优质教育资源当作重要的经济资源。要解决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而导致有偿择校产生的这一问题, 就必须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 使教育均衡发展, 通过扩大优质教育面, 使受教育者有更大的选择, 从而分散重点学校的生源, 减少乱收费的可能。

(二) 从高校层面分析

1. 高度重视教育收费工作, 建立健全领导组织机构。

高等学校收费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事关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 事关社会稳定的大局。规范教育收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维护学校和学生合法权益的客观体现, 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强收费管理的重要性, 设立由财务、纪委、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治理乱收费小组, 切实加强领导。对学校内部各单位提供的各种服务性收费项目进行严格审核和监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落实收费管理责任制。一经检查发现有乱收费行为, 应坚决追究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2. 广泛宣传教育收费政策, 不断增强教职工法制意识。

规范教育收费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除了需要学校领导和财务部门的重视外, 还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只有大家的法制意识和规范收费意识不断增强, 教育收费的规范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平时的工作中, 要注重财经法规和教育收费政策的宣传和组织学习。 (1) 利用校园网、财务网站、宣传橱窗及时公布国家、省市有关重要财经法规文件和学校各类财务规章制度; (2) 将规范教育收费纳入师德师风教育, 引导教师爱岗敬业, 廉洁从教, 并把规范教育收费作为考核师德的要件之一; (3) 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专题学习与培训, 强化职业道德和依法收费意识; (4) 利用各种会议宣传学校收费规范化工作, 加深广大教职工对收费规范化的了解。

3. 严格执行教育收费政策, 切实规范教育收费行为。

严格执行教育收费批报制度、收费许可证制度、收费年审制度和收费票据管理制度, 认真落实上级制定的各类收费标准, 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所有收费收入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切实规范教育收费行为, 对于书本讲义、公寓用品、军训服装费等各类代收费, 按照“部门申报, 财务审核, 学校批准”的申报立项程序, 对所有涉及学生物品的采购实行公开招标, 同等质量比价格, 同等价格比质量, 择优选点。通过公开招标, 确保质优价廉, 降低代办费成本,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维护学生利益。

4. 认真执行收费公示制度, 多渠道接受社会监督。

严格按照原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的通知》 (计价格[2002]792号) 的有关规定, 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收费公示方式, 将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向学生和社会进行公示, 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1) 在学年结束前, 为方便老生缴费, 统一印发在校生收费价目表, 做到老生人手一份; (2) 在招生简章中公布各专业的学费标准, 向被录取的每个新生寄发一份各项费用的价目表; (3) 统一制作收费公示牌, 在新生报到场所进行收费项目公示, 并固定设置在校区财办、学生宿舍等醒目位置, 以方便学生和家长阅览; (4) 将各类学生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减免政策、勤工助学办法等通过校园网对外公布, 奖助学金、困难补助等评定工作能做到过程公开, 保证结果客观公正。

5. 构筑内部监控责任体系, 多方位防控教育乱收费。

高校应采取多方位监管措施, 加强对校内收费的检查和监督。财务处每年应将收费检查和“小金库”治理列入工作计划, 加强日常收费管理;纪委应不定期对相关学院和部门进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专题考核;每年年底, 由校党委组织部牵头, 对各学院、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行风建设情况进行民主测评;审计处对中层领导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通过构筑牢固的内部监督责任网络, 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 保证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宝成.大学收费尚需更多公平.http://learning.sohu.com/20050620/n226007035.sht ml.2005.6.20

[2].王芳.对完善我国高校收费定价体制的研究——从法律视角看我国高校收费体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 (9)

[3].教育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关于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收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教财[2005]10号)

[4].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教财[1996]101号)

[5].江苏省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苏教财[2006]105号、苏教费[2006]319号、苏教综[2006]57号)

[6].江苏省物价局, 省财政厅, 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全日制自筹经费研究生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苏价费[2009]166号)

[7].观察与思考:透视中国教育高收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http://news.xinhuanet.com.2005.10.18

规范化理论 篇8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

0 引言

所谓评估, 简单来说就是评价估量。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是指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根据一定的标准, 以定量或定性的形式,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综合诊断, 并提出针对性意见的过程。它包括院校自评、现场评估和指导3个阶段。它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管理科学化的必要手段, 为各大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

江苏省作为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军者之一, 对全省各大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规范化的管理, 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社科[2008]5号) 的通知要求, 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江苏省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试行) 》《江苏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试行) 》, 于2011年开始执行。这2个《标准》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较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对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估检查主要是运用后一个《标准》。该标准主要针对的对象是高职院校, 具体包括组织领导、教学工作、教研与科研工作、队伍建设、保障条件等在内的12个一级指标、39个二级指标及1个附加部分的考核指标。

运用高职《标准》对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进行检查评估, 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效性, 却不排除存有部分院校评前突击、评后依旧、材料造假、找人充数 (无专职教师, 为了评估找人替代) 等问题。要真正做到“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 就要不断地完善整个评估体系。

1 建立评估长效机制确保评估时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 即时性和实效性是教育效果既有的特点, 以“一评定终身”的方式对其作出评价, 缺乏一定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只有进行多次、连续性的评估得出的结论才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所以, “质量评估主管、督导和执行部门可以采取定期定点和不定期不定点相结合,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教育过程各环节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评估。这样做虽然增加了主管部门和师生的负担, 但却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性”[1]。可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评估既要注重近期评价又要进行长远评价, 二者有机结合, 评出了结果又注重了过程, 避免了有些民办高职院校评估时热情如火、评估后依然如故的现象发生。

2 注重教育整体确保评估完整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复杂系统, 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 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目前检查评估基本上都是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定评估的具体指标, 将教育教学活动分解成多个要素, 并对各要素进行一对一式的评估, 对每个要素赋值加权后确定评价结果。这种分解式的评估方法也叫“指标———量化”方法。这种方法注重通过量化后的数值来测定结果, 追求评估的精确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综合性, 对于院校而言主要通过理论教学、课外实践和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等教育形式来完成。其中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教育实践活动极具主观性, 而“指标———量化”的方法适用于受检性强的对象, 主观性的活动仅通过数值分析很难体现其个性和价值性, 也难以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作用。因而通过数值计算得出的评估结论, 缺乏一定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全面性。维果斯基曾说过“这种把复杂的整体分解为各个成分的分解法, 好像将水分解为氢和氧两个元素进行分析一样。这种分析的最重要特征是:分析的结果与被分析的整体截然不同。整体的固有属性丧失了, 获得一系列新的, 原来的物体从来没有显示过的特性……当人们把水分解为氢和氧后, 会发现氧能自燃, 氢能助燃, 但人们永远也不会从所分解的成分分析中得出水能灭火的特性。”[2]所以说, 通过孤立地分析各要素指标而轻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机体整合性, 就很难全面反映教育的整体价值, 因而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综合评价。

3 聆听心声确保院校主动性

以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检查评估为例, 虽然检查方案的制定有章可循,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但无论怎么说评估中的价值取向都是通过指标体系的方式进行固定的。方案中的所有指标都是预先制定的, 它规定了评估者“评什么”“怎么评”。作为评估对象的民办高职院校, 无主动权, 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估, 接受“上级领导”的指导和检查。虽然评估中各民办高职院校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都“积极”准备材料, “热情”迎接评估组考核, 但真正的想法和意图却很难得到理解和重视, 导致评估的真正拥护率不高。因此, 在评估整个过程中应认真聆听民办高职院校的心声, 将其好的建议纳入考评方案, 实现评估“现其言”“见其行”的效果。

4 重视教育过程确保评估真实性

评估组“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通过一两天的时间, 便对民办高职院校相关工作的情况作出了终结性的评估。评估中更多的注意力是放在各项指标分值上, 但最应面向的应该是民办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过程的常规表现和教育实效。缺乏对整个教育过程的了解, 导致一些民办高职院校为评估而评估, 弄虚作假, 追求指标的合格率。只有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考核, 才能真正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实效性, 保证其持续、健康地发展。

总之, 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检查评估体系, 充分调动民办高职院校的积极性, 将会使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更加有序、有效。

参考文献

[1]王大伟.高等学校院 (系) 级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6.

[2]余震球, 译.维果斯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规范化理论 篇9

这两种方法既相斥又相依, 两者的划分是由于两者的研究成果。而在早期的会计理论研究领域中, 并不存在规范会计理论, 在实证会计理论出现后为了防止混淆两者, 才将其称之为规范会计理论。

1. 会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法

广义地讲, 我们把实证研究方法出现之前在会计研究领域中所采用的方法都称为规范研究方法。而从狭义上讲, 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是通过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加工资料———合理分析, 最后以文字来叙述相应的会计研究成果。规范会计理论是一个关于会计应该是什么的完整体系, 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基本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准确地描述会计实物, 实现会计的规范化。在这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1) 归纳法。归纳法也可以称为归纳推理。归纳法是指通过大量的观察、分类、计量一些具体的会计实务及现象, 并进行归纳总结, 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的基本特征就是通过对一般现象进行大量的归纳整理分析, 从中总结出相关概念, 并用符合逻辑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在研究会计理论的过程中一般会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文献, 通过对某个已有的认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二是观察企业中实际获得的财务信息, 通过对大量的重复发生的关系事项进行探索总结进而概括出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

(2) 演绎法。演绎法也可以称为演绎推理, 是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导出个别事实的一种逻辑方法, 即由一般性原理来推导出与其相关的结论。使用此方法就是要先确定所研究对象的前提, 逐步推导出会计原则, 最后发展出与会计原则相适应的程序和方法。演绎法的基本步骤包括:期初首先要提出目标和假设, 这是使用演绎法的先决条件;对已经假设好的前提进行推导, 得出相应结论;对得到的结论进行检验, 验证其正确与否;利用已经检验过的结论指导具体实务的运行。

2. 会计理论研究的实证法

西方哲学中的实用主义可以用来解释实证法。实用主义重视存在的事实, 只有实证材料才能成为一切关于事实的概念的依据。在会计研究过程中采用实证法, 根据实际产生的效果来选择会计的相关概念、准则、程序等, 这样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投资者、政府、债权人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合理的做出相关决策。总而言之, 只有效用的理论才具有实际意义。

从研究步骤上实证会计研究一般是确定研究的问题———发展假说———设计研究程序———选取样本并搜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

(1) 确定研究的问题。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实证法的第一步。万事开头难, 只有确定一个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方向才能使整个研究变得高效。所以在选择研究问题时, 尽可能使得出的结论可以解释重要的经济现象, 最好可以拓展传统的会计研究领域。

(2) 发展假说。完成第一步之后, 接下来, 我们需要知道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发展假说就是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性的描述。虽然通过第一步我们已经确定了所要研究的问题, 但是如果问题不能转变为假说, 那么我们将无从进行研究, 而且对假说进行检验时需要一个理论基础, 但问题却不需要。

(3) 设计研究程序。提出假说之后, 就需要设计相应的研究程序检验假说。在实证研究过程中, 研究程序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研究常用的模型为多元回归模型, 依据前人研究成果或者理论根据, 将需要的变量放入多元回归的模型中。比如, 对于因变量Y, 可能出了自变量X这一因素之外, 可能还有许多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 但我们所设计的研究程序就是为了证明产生Y的唯一因素是X, 而非其他。

(4) 选取样本并搜集数据。在进行实证研究时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方法来选取适当的样本, 选取样本的时候可以采用定向取得、随机取样、筛选等常用方法。一般来说, 样本越大, 所得出的结论越合理也越贴近现实, 可是在现实中选取样本时也往往会遇到许多问题, 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使得取得的样本往往难以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代表范围较小或是在数量上不尽人意。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面板数据将会是理想的选择。

(5) 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经过上述一系列研究过程之后, 最终是为了得出相应的结论, 所以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经常使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比如SAS、SPSS, 对研究设计所使用的多元回归模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二、会计理论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任何方法都不可能无懈可击, 会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法和实证法在使用过程中就各有利弊, 很多时候也可以互补, 接下来笔者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来归纳总结出各自的优势和缺陷。

1. 会计理论规范研究法的优缺点

(1) 会计理论规范研究法的优点。规范法有较广的适用范围。规范法既可以适用于会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研究同时也能适应会计理论应用的研究。使用规范法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规范法都是先提出问题, 然后再根据确立的目标去搜集相关的理论资料, 最后再对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得到针对性结论, 往往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规范法能够对已经存在的会计理论进行推理论证, 可以发现理论之间的矛盾以及不正确的理论。使用规范法取得的会计理论对于会计实务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规范法作为一套关于会计应该是什么的知识体系, 通过一系列会计基本准则的规范性要求, 基本上可以解释优化会计实物, 进而确保会计实务的规范化。

(2) 会计理论规范研究法的缺点。会计理论规范研究法的不足之处有:规范法并没有重视对假设的检查和考证, 但因其是作为逻辑推理过程的起点, 所以对后续研究至关重要。规范法仅仅把各个利益集团简化成一个总体进行分析, 轻视各会计主体的行为因素。而且使用规范法也常常忽视会计信息具有的经济后果。当使用规范法进行研究分析的时候, 研究人员常常难以确保研究的中立性, 研究者个人的价值观念会影响资料的收集过程以及对研究成果的描述, 以至于影响到最后结果的可靠性, 使得到的结果仅代表个人观点而缺乏代表性。

2. 会计理论实证研究法的优缺点

(1) 会计理论实证研究法的优点。实证研究法拓宽了会计进行研究的领域, 也改变了会计研究过程中的侧重点, 实证法具有的优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获得经得起考验的理论经验决不能只靠逻辑推理, 而必须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论证。实证法就是通过对会计实务的观察和分析后得出相应的结果, 然后再检验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 帮助解释和推测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情况。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使用实证法进行研究时并不是为人们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是帮助人们展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供解决问题可能会使用的方法及途径, 当人们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 再选择相应的解决方法, 帮助人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提高办事效率。在使用实证法进行研究时会使用到数学方法, 比如建立数学模型, 也会涉及到统计学中的统计分析, 很多时候还需要计算机来进行数学计算。使用这些方法得出的结论准确性较高, 大大增强了会计理论的可信度。

(2) 会计理论实证研究法的缺点。在当今社会不可否认的是, 实证会计研究法已然成为会计研究的主要方法, 但是正因为其较广的使用范围, 我们才更应该关注其存在的不足之处, 帮助实证法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存在的局限性主要有:实证法的一个主要论证方法就是通过寻找与假说相关联的正确的预测结果来证明相关假说的正确性。但是仅仅依靠一个或多个事实现象就确认一个假说的正确性显然是不科学的, 也不能在逻辑上确保理性认识的可靠性。我们需要知道的是, 对于研究者来说, 是不可能观察到所有的现象, 但是研究者也只能通过观察到的有限的事项来论证理论假说, 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逻辑的局限性。实证法试图建立会计实务 (行为) 和各项反映因素之间因果关系的数学模型, 可是至今也难以确定各项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 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可是环境的复杂性会导致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多且复杂的因果关系, 仅仅通过主要的因果关系就推断出最后的结果, 会以偏概全, 简化会计研究目标背后复杂的因果关系。实证法在使用过程中也过于模式化和定量化。

三、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间的关系

根据本文的描述, 规范法和实证法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存在不同, 因此这两种方法必定存在差异也各具特点和优势, 同时, 任何事物方法都不可能无懈可击, 正如上述分析, 规范法和实证法都存在各自不可避免的缺点和弊端。所以我们有必要寻找这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帮助会计理论不断发展与创新。

规范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标杆典范, 而实证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确立统一;规范法的研究过程相对更为理性, 而实证法偏重感性分析;规范法更侧重于抽象概念的研究, 实证法更侧重对具体对象的研究;两者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分别为演绎法和归纳法。再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规范法研究比较墨守成规, 难以有新的突破, 实证研究法的研究结论往往逻辑性较弱。可以看出这两种方法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偏废任何一方都是不合理的, 唯有将两者之间的对立状态消除, 展现各自积极作用, 优势互补。

在很多情况下, 规范会计研究法会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上来研究分析问题, 确保会计理论的框架具有较高的逻辑性, 相反, 实证会计研究法则更重视具体问题的探寻。所以笔者认为, 在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时, 研究人员应尽力排除主观价值判断, 首先通过实证研究来确认外部环境和会计对象间的因果关系, 得到结论之后再树立客观的价值评判标准, 并运用理性思维帮助建立相应会计理论。需要强调的是所得出的结论日后需进行各种形式的检验, 帮助会计理论研究不断突破前进。实证会计研究关注的是会计实物是什么而规范会计研究则侧重说明会计应该是什么, 所以, 实证会计的作用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预测判断, 规范会计则可以帮助我们指明正确前进方向, 两者的结合才能真正形成一套可以高效运行的研究方法。

四、结论

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两种方法, 两者是根本不同的两种方法, 但又彼此相依缠绕, 在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既可以确保会计理论的逻辑严密性, 也可以帮助提高会计理论的精确度, 从而真正实现优势互补, 互利双赢。长期以来, 我国实证法的运用远远低于规范法, 但是实证法的相关研究却在不断兴起, 相信不久的将来, 实证法的发展、两者的结合必将促进我国会计理论快速高质发展。

摘要:纵观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 会计理论的演变固然受到环境的变迁、理论的供给和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发展显然也是推动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体系中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地位。

关键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规范研究,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蒋尧明.现代会计理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2]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

[3]李孝林等.会计基本理论比较研究[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

规范化理论 篇10

罗伯特·布兰顿( R. Brandom) 系美国当今著名的分析哲学家、新实用主义的领军人物。在他看来,把“我们”从万事万物中区分开来的是一种广义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是一种智识( sapience)的能力。人具有智识就体现在人是运用概念的理性存在者,而理性存在者受理由的约束,受理由独特效力的支配,理由的独特效力是一种规范力( normativeforce) 。[1]人类与他物之最大不同在于人类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概念的实践即语言实践,语言实践隐含地包含着规范,规范涉及概念使用的多个方面,例如,如何使用表达式是正确的,在什么情况下执行言语行为是恰当的,等等。而从历史上看,规范语用学( normative pragmatics) 也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它主要来源于康德( I. Kant) 、弗雷格( G. Frege) 和维特根斯坦( L. Wittgenstein) 。[1]xiii

布兰顿指出,康德的主要革新之一是引介了概念性活动由其规范特征识别的观念,康德的基本洞见是: 理解判断和行动首先要根据我们为之负责的特定之方式。[1]8在康德看来,概念具有规则的形式,不仅如此,“概念按照其形式任何时候都是某种共相的东西,它被用作规则”[2]。规则详细说明了如何恰当地或正确地应用或使用概念,在这种意义上,理解概念的能力就是理解使概念清晰的规则的能力。概念作为规则规定了我们如何判断和行动,判断和行动具有概念内容,判断和行动的评价受制于概念之规则。据此,布兰顿指出,康德不仅把概念使用看作一种规范性活动,同时把概念使用者看作规范性的生物或受规则支配的生物;[1]所以,康德的“主要革命不是哥白尼式的革命,而是他的规范转向,将概念推论活动看作是某种我们必须以规范术语加以理解的东西”[3]。

弗雷格在批判心理主义( psychologism) 的过程中,对康德的概念规范性思想进行了传承。他在《算术基础》一书中旗帜鲜明地宣称: “要把心理学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明确地区分开来。”[4]他指出,“规定我们如何行动的道义原则或国家的法律与解释事件实际进程的自然规律不同”[5]145,自然过程“既不真也不假,它们仅仅只是过程而已,正如水中的漩涡是一个过程一样”[5]144。逻辑的本质在于对真值规律的研究,“逻辑如同伦理学一样也被称为规范性之科学”[5]128,伦理学上的“好”类似于逻辑上的“真”,虽然我们的行动都具有因果条件并可以用心理学上的术语解释它们,但在这种情形下,它们既不能称之为好,也不能称之为真。“好”、“真”、“正确”、“有效”等等都是规范性概念而不是自然状态下的概念。概念和判断的内容与其正确或不正确地应用和做出密切相关,判断或推理只有被评价为真或假、有效或无效时才具有其意义。

但布兰顿同时指出,虽然弗雷格对概念内容做了大量的研究,然而他的关切点是语义而不是语用。在20世纪,真正对概念规范意蕴这个论题进行辩护的是后期的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初始之观点是这样一个洞见: 我们通常会把意向状态和行为理解为我们有义务承担( undertake) 或被迫做或思考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决定了各种语境下如何使用表达式才是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区分出表达式的正确使用和错误使用;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以及意向性的内容具有一种规范性,即一种规范“力”,但规范力并非等同于因果力,规范力决定了我们如何恰当地做,因果力则决定了人们事实上做了什么。[1]这正如克里普克( S. Kripke) 所指出的: “意义及意图与将来行为之间的关系是 规范性的 关系而不 是描述性 之关系。”[6]

在布兰顿看来,以上三位哲学家拥有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的洞见,就是概念使用具有一种独特的规范性。概念内容具有规范之意蕴,概念使用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恰当与不当之别,掌握一个概念,就是掌握一种规范。规范具有一种规范力,只要我们使用概念或进行语言实践,我们就会受到这种规范力的支配和约束,规范力不是因果力,它规定了我们有义务做什么或被强制做什么而不是事实上做什么。据此而言,将概念内容之规范意蕴与因果意涵区分开来对恰当使用概念至关重要。

鉴于规范之于语言实践的重要性,于是我们不得不追问的是,规范来自哪儿? 布兰顿认为,规范不是来自理性原则,而是来自实践,“知道什么( knowing-that) ”来自于“知道如何 ( knowing-how ) ”,语义学最终要追溯到语用学,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或意向状态的内容只有在它们的实际使用中,才能最终得到说明。[7]因此,对布兰顿来说,规范语用学的理论建构是必要的。

二布兰顿规范语用学的基本进路与理论建构

第一,从显性规范到隐性规范

前文已述,语言实践的本质特征在于其规范性,但如何理解规范,不同的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如有的哲学家将规范理解为规则,有的将规范理解为规律。布兰顿在批判和继承中,提出了规范的一种实用主义理解。

布兰顿指出,康德的核心洞见是概念使用的规范性,其主要革新是他的规范转向,这种规范转向使得概念具有一种超出经验个体的普遍必然性。但如果追问起规范的起源,康德对此并没有进一步深究。[3]规则主义( regulism) 将规范等同于清晰的规则或原则。“根据这种理智主义的、柏拉图式的、康德和弗雷格所共用的规范概念,评价正确性总是至少隐含地参照了一条规则或原则,它通过清晰地言说而决定什么是正确的。”[1]20但“这种将规范等同于清晰规则的做法,遭到了布兰顿的反对。他认为,在维特根斯坦和塞拉斯( W. Sellars) 的‘无穷倒退论证’之后,诉诸清晰规则来解释规范来源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8]

为了避免规则主义的困境,另一种将规范理解为规律性( regularity) 的规律主义( regularism) 走上了历史的舞台。[1]规律主义者认为,如果把隐含在实践中的规范仅仅理解为行为之规律,那么参与实践的人就不需要事先理解些什么,并且,如果这样的行为规律能够被看作是由隐含之规范支配的实践,那么就不会产生规则之无穷后退或规则循环问题。这也就是说,隐含于行为规律中的规范能够以规则的形式被清晰地表达,但这并不必然要求做出规律行为的实践主体表达它们。一言蔽之,实践主体可以在完全不知道规则的情形下做出符合规范的行为。

但布兰顿指出,这是一种谈论隐含之规范就是谈论规律的观点。显而易见,这种规范的规律主义避免了规则主义所导致的无穷后退,但这种规律主义消除了受规范评价约束之行为与受物理法则约束之行为之间的差别,即放弃了有关意向状态的规范意蕴与因果意蕴的区分,其结果必将导致概念性活动的规范意蕴这个洞见丧失殆尽。[1]27

所以,在布兰顿看来,将规范等同于规则的规则主义以及将规范看作规律的规律主义两者都不是对规范的一种自洽性的说明。原因在于,将规范理解为规则会让规范本身变得难以理解,而将规范理解为实践中隐含之规律,则是把规范还原为物理法则,使意向状态和行为失去其应有的规范意蕴。同时,规则的无穷后退论证以及反规律主义的结果表明,存在一个实用主义的规范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清晰之规范与隐含之规范之间的关系,布兰顿对知道如何和知道什么做出了明确的区分。首先,知道如何是隐含的,“知道如何做某事是一种实践的能力,知道如何是一种可靠的能力。因此,知道如何骑自行车、使用概念、进行推理等等,人们就能够在其实践中、在其行为产生和评价的过程中分辨出 做这些事 情的正确 的和错误 的方式”[1]23。其次,知道什么是清晰的,“这种显性的知道什么对应于隐性之知道如何,知道什么就是以一种言说正确与否的规则或原则的形式,对实践能力的一种理论的表述或表达”[1]23。通过以上论证,布兰顿向人们展示出“说”是对“做”的清晰表达,清晰之规范是对实践中隐含之规范的清晰表达。在他看来,规范不是来自理性原则,而是来自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中隐含之规范决定了后来以规则或原则面貌出现的清晰之规范。[7]

第二,从规范地位到规范态度

通过批判两种错误的规范理解模式,布兰顿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向规范的实用主义路径。在他看来,规范来自社会实践,规范的原初形式是实践中隐含之规范,它是后来以规则或原则面貌出现的清晰之规范的基础。但对布兰顿来说,以上对隐含之规范的理解和说明还只是冰山一角,实践中隐含之规范仍有待于进一步清晰,而他使之清晰的方式是诉诸意向状态或行为的规范地位以及评价规范地位的规范态度。

布兰顿认为,概念性活动具有规范性意蕴,而规范之原初形式是隐性的,因而要达成对概念性活动规范意蕴的理解和说明,必须凸显概念性活动的规范地位,即与真值和表征相关的应用的正确性,以及与评价合理性相关的推理的正确性。这正如他所言: “应用的各种正确性是在评价真和表征的总标题下被讨论的,推理的各种正确性是在评价合理性的总标题下被讨论的。”[1]18尽管这两种方式存在不同,但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使用了“正确”、“应该”、“合理”等规范性词汇,均凸显了概念性活动的规范维度。

然而,作为规范之存在者,人类并非直接受制于规范,而是受人类所持有的规范的观念的约束。因此,对实践中隐含之规范的理解和说明,“不仅仅要看做了什么———可能或不可能符合规范之行为———而且要看恰当性的评价。这些评价是把行为接受为或者看作为正确或错误的一些态度。”[1]63换言之,理解和说明隐含之规范,不仅要借助概念性活动的规范地位,而且要诉诸归属( attribute) 和承认这些规范地位的推论实践( discursive practice) 1者的规范态度。

但对布兰顿来说,如何既能够保留规范态度这个洞见,同时又能够规避康德的规则主义的主张,而代之以维特根斯坦的规范的实用主义理解呢? 布兰顿认为,“为了遵从维特根斯坦有关规范的实用主义,评价必须被理解为做事,规范态度必须被解释为以某种方式隐含于评价者的实践中,而不能解释为是对一个命题的认可”。[1]33因为如果规范态度被理解为命题性地清晰的信念或承诺( commitment) ,那么规则的无穷后退现象又会出现。

既然规范必须借助规范态度才能得以说明,而规范态度本身又被理解为以某种方式隐含于评价者的实践中,那么如何才能说明这种规范态度呢? 布兰顿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诉诸“奖惩( sanction) ”这个概念。奖惩包括奖励和惩罚两个方面。根据奖惩这种评价方式,“人们可以通过奖励一个行为而把其看作是正确的或恰当的,通过惩罚一个行为而视其为错误的或不当的”[1]34。而理解奖惩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自然的方式,例如,在原始社会,一个人如果未出示某一特定树木上的树叶而要试图闯入一个特殊的小茅屋,那么他就会受到肉体的惩罚,如使用棍棒鞭挞他等,在这种情形下,这种鞭挞行为即是对一种恰当的规范意蕴的回应; 另一种是规范的方式,例如,取消某人参加某个庆典的资格( entitlement) 等。[1]

在布兰顿看来,虽然原初奖惩评价隐含着后来清晰规范之萌芽,但采用规范的方式“本身并非将规范的还原为非规范的———它仅仅是用一种规范替换另一种规范”[1]42显然,按照这种理解,不需要诉诸非规范的特定倾向,如行为倾向、评价倾向、个体倾向或共同体倾向等,只需使用规范性用语,构成一个规范整体,就可以对规范的性质和来源做出合理地说明。

第三,从评价到规范的社会建构

如果借助规范态度来说明隐含之规范,那么“使规范清晰的一种方式就被理解为是由实践中承认它们的人的实践态度设立的”[1]63。但这种基于实践态度对隐含之规范的说明存在的问题是: 如何才能满足规范的社会建构? 因为正如布兰顿所言:“评价本身可能是正确地 做或者错 误地做的 事情”[1]52,即规范态度本身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别。所以,“如果不在正确的评价和错误的评价之间做出区分,那么根据规范被评价的、受规范制约的被评价行为便无意义可言。”[1]52

另一个与评价相关的问题是,是谁在评价? 是个人还是共同体? 赖特( C. Wright) 等人提出的公共评价理论( communal assessment theory) 认为,由于评价实践是社会实践,因此概念规范的建立所依赖的实践规范态度,并非个体的实践规范态度,而是整个共同体的规范态度,即整个共同体所做出的公共评价。[1]53

然而,布兰顿认为,尽管赖特确保了在规范地位和个体的规范态度之间做出了明确的区分,但他却抹杀了规范地位和整个共同体的规范态度之间的差别。因为,虽然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由社会的规范态度建构起来的规范,如一个恰当的问候手势,但这种理解排除了集体共同出错的可能性。在他看来,概念理解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于它是与客观的承诺结合在一起的,概念使用的正确与否并不依赖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所做出的评价。[1]换言之,规范具有客观性。

要理解概念规范的客观性,布兰顿认为,这离不开对概念内容的客观表征维度的说明。因为,“概念内容的客观表征维度———这种论断或概念应用的正确性,它并非取决于个体或共同体的态度或评价,而是取决于被表征事物的性质———最终又依赖于给出和寻求理由的推论实践社会方面的联系。”[1]54即强调自身承认一个承诺与归属一个承诺给他人之间的社会视角的区分,可以使得理解概念规范的客观性成为可能。

三布兰顿规范语用学的当代意义

布兰顿的语言哲学被誉为“差不多当代语言哲学中的一个哥白尼式的转折”[9],它在积极汲取英美分析哲学和实用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力图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彰显对意义问题的不同理解,从而为概念之本性的探究寻求一条理路。他的规范语用学在其整个语言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和基础性的作用。可以说,正是规范语用学的建构,才使得布兰顿以一种精确的方式,将分析哲学和实用主义这两种似乎完全对立的不同哲学传统、立场综合在一起,从而建立起较具体系性、创造性的关于概念内容和使用的学说。规范语用学除了在布兰顿的理论体系中的建基作用之外,它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也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具体而言:

第一,从语言哲学的观点看,它为语言哲学中有关意义和使用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我们知道,传统语义学的主要关切对象是语言表达式,语用学的主要关切对象是语言的使用者,这种情形一定程度上使得语义学和语用学长期处于一种割据状态。而布兰顿通过规范语用学的建构,将融贯、实践、社会这三个在哲学中扮演重要角色、一定程度上又相互分离的概念有机地综合为一个整体,在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上展示出一幅全新的图景,这无疑为语义学和语用学的整合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第二,规范语用学为我们重新认识人的理性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常言道: “人是理性的动物”,但是在对“理性”的理解问题上,布兰顿和传统的理性主义者不同。传统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一种逻辑推理的能力。而布兰顿指出,理性能力不仅不同于非概念生物的反应能力,它也有别于概念生物的逻辑能力。理性能力是一种使概念使用者和非概念使用者区分开来的广义的认知能力,是一种理由和理解的能力,这种理由和理解的能力不必预设先有逻辑的能力,它是一种推论实践的能力,是使用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这种理性能力是每一个参与语言共同体交流和沟通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而逻辑能力是比理性能力更高级的能力,它是一种使我们的推论实践清晰的能力。

第三,规范语用学中的规范手法,凸显出了人类社会实践的规范性。“规范”是规范语用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在布兰顿规范语用学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规范语用学主张,人类使用概念的实践具有规范性,语言表达式或意向状态之所以具有语义内容在于其具有语用意蕴,而语义内容之所以具有语用意蕴又在于社会实践中的隐含之规范,规范性无法还原为因果性; 而当恰当地理解概念规范的客观性时,它依赖于对概念内容的客观表征维度的说明,而对概念的客观表征维度进行说明又依赖于给出和寻求理由的推论实践社会方面的联系。据此可见,这种依赖关系使得语言实践的规范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维度无一缺失,避免了因果论者将规范维度还原为因果维度这一理论缺憾。

综上,布兰顿的规范语用学不仅为语义学奠定了根基,而且在整合语义学和语用学、说明人的理性能力、凸显人类社会实践的规范性方面给我们以启迪。它的理论视角、研究路径以及方法论手段无疑会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深广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random R.Making It Explicit[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9.

[3]陈亚军.德国古典哲学、美国实用主义及推论主义语义学:罗伯特·布兰顿教授访谈(上)[J].哲学分析,2010(1):171.

[4]弗雷格.算术基础[M].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8.

[5]Frege G.Gottlob Frege:Posthumous Writing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9.

[6]Kripke S.Wittgenstein on Rules and Private Languag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37.

[7]陈亚军.布兰顿与《使之清晰》(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2-06(B01).

[8]陈亚军.将分析哲学奠定在实用主义的基础上[J].哲学研究,2012(1):71.

规范化理论 篇11

【关健词】实证会计研究;规范会计研究;结合

实证会计研究的依据是观察到的会计实务,其目的是解释和预测实务,而其关注的则是经济和会计的有关现象。因此,要采取恰当的方式,通过不同层次和阶段的分析,有机结合运用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与此同时,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现状,进一步发展好完善好会计研究的方法。

一、实证会计研究

实证会计研究把实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会计学里去的研究,它的研究方法是从个别发展到一般。从总体上来看,从特殊发展到一般的归纳模式是具有一定的归纳性的,但是,和传统的归纳法相比,在产生结论的过程里有所不同,所以可以称之为归纳法的新品种。

二、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的比较

1.规范会计研究的优缺点

(1)规范会计研究的优点

对于规范研究来说,从假设到初始理论的命题推导出下一层次的理论命题,并演绎和证明某一命题。在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以前,可以预先对理论进行检验,加强规范会计理论的严密的逻辑性,这有利于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同时也有利于会计体系的研究。对于规范会计研究来说,它可以有对自身的会计理论进行检验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发现其中的错误,同时发现其中理论的内部矛盾,进一步提出先进的理论命题。

(2)规范会计研究的缺点

对于规范性会计研究来说,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忽略了作为演绎逻辑推理起点的假设,同时也忽略了前提的判别和检验。对于规范会计研究来说,其结果通常因为缺乏经验而代表了个人的观点,除此之外,还代表了个人的论断。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会计研究忽视了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同时也不注意会计主体的行为因素,仅仅是把会计环境里的不同利益集团简化为一个总体来对待。

2.实证会计研究的优缺点

(1)实证会计研究的优点

对于实证研究来说,其前提是评价规范会计研究,对于规范理论赖以依存的前提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然后对于规范研究结果进行肯定或否定。对于实证研究来说,它重视研究会计主体行为,同时注重研究会计主体的动机,与此同时,引入大量的经济学研究理论和成果,举例来看,有契约理论。这样的研究方式可以进一步拓宽会计理论的研究范围。对于实证会计研究来说,其广泛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进一步提高会计理论的可信度。运用实证会计研究来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实务,说明现在的会计实务程序和方法在应用程序上有差距的原因,并对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进行解释,也没有对一些已经发生 但尚未通过数据搜集和分析获得系统性证据的现象和实务提供解释。

(2)实证会计研究的缺点

实证会计研究有一定发的缺点,其过分强调模型化,同时过分重视定量化会直接导致对一些次要因素的忽略,这样一来,直接导致研究对象过于简化,研究的系统偏差也会发生,这样一来,其“ 可证伪性” 遭到怀疑。因为实证会计致力于通过有线的事实,同时力图通过现象来证明问题,所以其研究结果有一定的概率性,兼具一定的偶然性,所以其“ 可重复性” 遭到怀疑,和规范性会计研究相比,实证会计研究在时间上会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长久以来,它会影响对计实务的指导,同时影响着对会计实务的预测功能。所以,对待两者的正确态度应该如下:

①规范性会计研究必须建立在实证会计研究的基础上, 同时,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提出命题。在进行会计理论的研究里,研究者必须尽最大可能排除价值判断,同时要侧重于通过实证和近似实证的研究来揭示客观的会计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外部联系。在这一基础之上,通过指导会计准则为目标,通过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理性的思维方式构建规范性会计理论。除此之外,缺乏缺乏实证研究支撑的规范会计命题可能是空洞的

②对于实证会计研究来说,它必须服务于规范会计研究,在规范会计研究提出的命题为目标规范会计理论形成后,必须使其在应用里接受检验,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发展。如果实证研究脱离了规范研究,那就会变成盲目和凌乱的研究。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两种结合的理想模式,通过两种会计研究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可以保证会计理论的结构的逻辑性和紧密型,另一方面可以为会计理论的真实性提供依据,同时又保障其精确性,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

通过研究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历史和现状,很容易得出结论,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基本上是规范研究,很少有实证研究的理论。这样一来,会计理论会缺失应用价值。所以,必须加强对于实证会计研究的力度。在当前,会计研究领域里问题层出不穷,举例来看,现在我国对于资本市场研究和行为研究已经出现,而对于规范性会计研究和

鉴于此, 必须积极推行实证会计研究,尤其在当前, 会计研究领域内新的问题不断涌现的背景下。虽然现在西方国家里对实证会计的研究仍方兴未艾,但是我国必须保持清醒,出现新的研究理论不是对原有理论的否定,它是对整个理论系统的综合发展。

三、结论

尽管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不能从根本上分开这两种研究方法,应该把它们进行有机结合。对于实证会计研究来说,其最终目的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这样一来可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同时可以满足教学需求,进一步规范会计研究,有利于规范会计实务,举例来看,可以进一步满足准则制定过程中的政策辩论的需求。通过把实证会计研究结合规范会计研究的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 ]裘宗顺.试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J ].财务与会计导刊, 2X() l , ( 9 ).

规范化理论 篇1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受到我国政府、实务界、学界等多方面的关注, 主要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保证的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的一项工作。因此, 此项工作的展开需要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当下, 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中存在的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已经有很大的改变和为了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滞后的现象, 建设成规范化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不仅仅是空谈理论知识, 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平面的分析, 制定完善的行政内部控制体系, 由能力强的管理人员在理论知识支撑下, 通过体系的指导有效的解决各种失误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单位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 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规范性的建设需要对各个方面进行规范性的管理, 消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其实, 当前行政事业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所涉及的经济业务相对于企业来说比较简单, 经济业务形式是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 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 执行力度不强。因此,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控制制度不健全, 对建设内部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单位内部会计人员存在一岗多职现象, 岗位之间没能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 监督部门的执行力差, 欠缺权威性和规范性。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规范化建设, 优化内部控制工作, 如制定内部控制目标并将目标细化到每个部门, 从而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主要经济业务活动控制的同时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管理活动进行控制;加强内部审计控制, 由于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审计工作的好坏将对内部控制造成很大的影响, 提增强审计工作监督河北管理, 提高审计机构的层次, 促使内部审独立化、制度化、规范化;不同岗位之间分离,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不相关的岗位由相应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 明确岗位职责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面貌, 禁止出现一岗多职现象等等,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所设计的方面进行具体的改善和优化, 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建设。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相关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的实施需要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 有效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建立成一个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形成需要从增强单位管理人员开始, 因为管理人员是进行内部控制的主导者。对此, 增强单位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 将会计责任和内部控制责任落实到实处, 从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的完整性、真实性、合理性, 并将其长期的保持下去。

1. 加强事业单位管理者的能力。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执行者, 管理人员需要不断的增强自身的能力, 掌握各种技能, 从而更好的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规范性。所以单位管理人员要定期的参加职业培训, 财务部门的人员定期的参加相关的专业范畴的职业培训, 提升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职业能力的同时增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及重视。促使行政事业单位中培养出优秀的内部控制氛围。管理人员结合内部控制的理论知识将其灵活的应用于工作中, 有效的完成各项工作。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进行实际的工作将更有实效性, 权威性。

2.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体系是促使整个内部行为不断规范化进程。因为当前,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有计划的管理整个内部工作, 进而控制行政单位的资金的支配与运用, 促使资金发挥作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事业个比较特殊的行业, 其对于财务业务的快速转变的适应性差。对此, 改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这种局面, 需要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从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和不健全的现状开始实施, 促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以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将分析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的各个中问题, 合理的、有效地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作用。如针对政府采购工作中存在的资金浪费问题, 通过对其进行监督和控制, 使政府采购的项目清晰和详细;针对审计工作不够具体和完善的问题, 采取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监督, 详细的记录各个部门资金的运用, 制定完善的审计报表, 管理者更好的了解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用情况, 有助于保障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建立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运用理论知识对具体的实物问题提供有效的指导, 合理的运用单位资产, 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三、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受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因为我国经济和事业单位的管理都通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完成。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需要改革和优化, 使其与时代步伐同步, 充分发乎其内部控制的作用。对此, 要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建设, 从增强管理者、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能力, 同时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 通过灵活的运用理论知识, 有效的解决实物问题。

参考文献

[1]梁冬梅.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与实施中的理论[J].中国外资, 2011 (24)

[2]王荔.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对策建议[J].金融经济, 2009 (18)

[3]徐柳华.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7 (S2)

上一篇:财政关系下一篇:厂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