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规范化

2024-11-01

中医规范化(精选11篇)

中医规范化 篇1

名词术语的翻译是中医翻译上最为混乱的一个方面。早就引起了海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并已经有了许多相关研究成果。名词术语的英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课题,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具备一套完整的程序和体系。

一、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 译语混乱。在中医药的翻译上,绝大部分的术语翻译都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规范,疑问无法做到整齐划一。特别要指出的是,基础理论方面的概念和用语,如“三焦”的英语就存在好几种: three warmers; three heaters; triple energizer等。非常混乱无序,令读者无所适从。

2. 译语冗长。言简意赅是中医药用语的最大特点。但是当我们将中医药用语翻译成英语时,这一特点将消失殆尽。例如: “八纲辩证”在几部比较权威的汉英中医词典里的译文为: differentialdiagnos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 analyzingand differentiating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 diagnosis according to the eight guiding principles. . . 简直不再像是一个中医药术语了。

3. 释义不明。有些中医术语的表层与深层结构在汉文化的特定语境中已经实现了完满的统一。但是若离开了特定语境,这种统一便荡然无存了。如“近世金实不鸣”和“逆流挽舟”在一些中医汉英词典中被译为: solid bell can’t ring,save boat in adverse current. 这种译文令人不知所云。

二、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原则

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要贯彻科学性、系统性、单义性并要符合我国的语言特性。这一原则对中医名词术的翻译,尤其是英译,以及翻译的规范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名词术的翻译应严格遵循如下的一些原则:

1. 自然性原则。指的是翻译的中医名词术语应该是译入语中自然的对应语。因此,我们必须在翻译时既要考虑到中医的固有特点,又要考虑到自然科学的共通之处。对于一些与西医较为接近的概念可以采用相应的西医术语对其进行对译。以便使得译语兼具科学性与自然性,形成最为自然的对应语。例如: “净腑”即为bladder,“髓海”即为brain。

2. 简洁性原则。中医医用术语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简明扼要,译文也应该保持这一特点。这样才能够保持译名的信息密度。所谓信息密度即指在计算机记忆中存储的单位信息所占用的空间越小,运载这一单位信息的词汇的信息密度就越高。一个单位信息从发出者到接收者所用的时间越少,运载这一单位信息的词汇的信息密度就越高。由于目前中医药术语的翻译采用的大多为意译法,属于典型的词典型解释性翻译。运载信息的原语被分解成多个译语词,所以这就导致了译语词的信息密度大幅降低。公式:

信息密度 = 原文词的意义单位( 实词数量) /译文词的意义单位( 实词数量)

如果我们运用这个标准去衡量现行的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质量,就会发现其中有相当的一大部分都需要改译或重译。

3. 民族性原则。就文化的特征而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点也必然会充分体现在名词术语的翻译上面。虽然我们提倡用西医语言翻译中医术语,但是这种借用必须要有一定的限度和标准。实际上,中医术语只有一部分可以在西医术语中找到对应语,很大一部分是找不到对应语的。民族性原则恰恰就体现在这部分术语的翻译上。

4. 回译性原则。“回译性”指的是英译的中医名词术语在结构上应该与中文形式相接近,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强调回译性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具有回译性的译语有利于翻译人员准确传递信息,有利于中国中医人员较快、较好地掌握中医英语; 第二,具有回译性的译语能较为准确地再现原文信息,从而减少翻译过程中对信息的损益程度; 第三,强调译语的回译性有利于提高翻译质量,限制滥译。

5. 规定性原则。“规定性”指的是对中医名词术语的译语在内涵上加以规定,使其不能另有解释。是为了解决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上内涵的对等问题。如“辨证”一词的翻译历来争论不休,比较标准的译法: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这样,译语的内涵和原语的内涵就趋于一致了。

三、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主要方法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翻译上,直译、意译和音译都是最基本的方法,中医翻译也不例外。由于中医语言深奥晦涩,因此我们摸索出了一系列的辅助方法,这些辅助方法比较适合中医翻译的实际,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存在的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

1. 比照西医法。此方法是最为现实、最有效的翻译方法。借用西医固有的术语来翻译某些中医概念既可减少外国人对中医的隔膜感,又可使中医获得一条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可以采用比照西医法的中医名词术语主要集中在解剖部位、具体病症以及治疗方面。例如: 髓海—brain; 水气— edema; 水谷之海—stomach; 玉海—bladder; 失枕—torticollis。

2. 词素翻译法。此方法使用得很有限。原因就是不同语言在语义上的等值词的形态结构,特别是语法词素方面,往往会不一致,在不同的语言中它们的组合也不相同。近几年以来,这种译法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不断地被用以翻译中医上一些具有独特意义的概念和用语。使用词素翻译法的一大好处就是能有效地简洁地译语并且使译语符合医学英语的构成机制,而使其能顺利地进入医学英语词汇系统之中。

3. 简洁法。简洁法就是采用其它翻译方法翻译的中医名词术语进行简化的方法。有一些中医名词术语在翻译时既不能借用西医用语也不能采用词素翻译法,而只能采用常规手段来解决。所以有以下术语的译文都比较冗长。

例如: 伤寒: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温病: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s

针灸: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以上这三个译语与原语在意义上是相当吻合的,只是译语太繁琐了。 “针灸”是一个很常用的中医术语,其英译形式已经约定俗成,但使用时却是繁琐。为此,我们可以将其按照科技英语构词法中的“拼缀发”改译为acumoxi,从而使译语更加简洁明了。同样: “伤寒”为EFD,“温病”为SFD。

四、结语

总之,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领域还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翻译的标准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国内近年来虽然在中医的翻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与成绩,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大胆创新与研究。中医翻译的直接服务对象其实是大量的海外读者,因此,国外翻译人员最了解著作的需要,最熟悉译入语的结构及文法,因此他们的一些译法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具借鉴意义的。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研究任重而道远。

中医规范化 篇2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计划

为了提高我院中医住院医师的基本诊疗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更好地系统掌握中医学各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规范中医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培训对象

至2010年月起,我院在院中医医师及新进的具有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人员。

二、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中医住院医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承担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某些疑难及危重病症的中医诊疗工作。

三、培训方式

(一)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以自学为主,采用理论学习、临床实践、师承学习等方式并结合中医小讲课、中医临床进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经典医籍,法律法规、人际沟通、中医辨证思维等专题讲座等必要的集中学习。

(二)临床实践

1.培训计划

培训时间为三年,第一阶段两年(2010—2011),第二阶段一年(2012)。以专科培训为主,通过以专科为主强化培训,进一步提高中医专科的诊疗能力,熟悉和掌握相关专科现代医学的基本技能。

2.培训学科

根据目前我院科室设置情况,骨伤科、针灸科、康复科等临床专科。3.轮训安排

大内科:培训时间为6月 大外科:培训时间为3月

骨伤科:培训时间为9月

针灸科:培训时间为3月 康复科:培训时间为3月

五、培训内容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相关内容进行培训。

六、培训记录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实行统一授课管理,培训应将培训时间、人员和培训内容及参加培训签名如实记录,并妥善保存,作为培训考核的重要依据。

八、工作要求

(一)全院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严格按照本方案开展中医主任医师的培训工作,坚决杜绝走过场、徇私舞弊等情况发生。

(二)各培训科室应遴选中级以上职称,工作责任心强,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带教经验的医师作为指导老师负责培训人员带教工作。

(三)院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定期组相关职能部门深入到各培训科室对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及时总结培训工作的不足,并制定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四)医院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列入科室目标考核与科室绩效挂钩。对完成培训工作较好的带教老师医院予以一定的津贴补助,并在职称评聘中给予优先;完成较差的予以一定的经济处罚或取消其带教资格。

中医规范化 篇3

30克:预防乳腺癌,可多吃豆制品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本市市区约5000名20~74岁的乳腺癌新发病人进行了长达5年的随访调查与样本检测,结果发现:豆制品的摄入能显著降低乳腺癌复发和死亡的危险;每天摄入11克左右大豆蛋白质(折合干豆约30克)的乳腺癌患者,其死亡率和复发率最低。研究人员还发现:增加摄入青菜、卷心菜、花菜等黄绿色与深绿色蔬菜,萝卜等十字花科类蔬菜,水果,豆油等,可降低女性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而家畜红肉(猪、牛、羊肉等)摄入的增加和经常采用油炸或煎烤等方式烹调肉类的女性,更易罹患乳腺癌。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大肠癌平均发病年龄下降10岁

据调查,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不断升高,年发病率增长4.2%,并呈现年轻化的特点。我国大肠癌高发年龄在50~60岁,而西方国家则为60~70岁,相比之下我国发病年龄平均年轻了10岁。专家指出,容易得大肠癌的人群包括肥胖、高蛋白高热能低纤维饮食人群;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有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人群。建议以上人群高度重视预防大肠癌的发病,定期到专业医疗机构体检。大便潜血试验和肛门指诊是检查大肠癌的最简便方法,不要因为怕麻烦和不好意思而放弃这些检查。

(北京市卫生局)

声音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养生保健有规范

现在,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很火,如推拿、药酒、膏方,等等。那么,这些养生手段是不是规范、值得信赖的呢?不久前,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八种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包括针对膏方、药酒、穴位贴敷、砭术、艾灸、少儿推拿、脊柱推拿、全身推拿等的规范。这些规范对养生保健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指导原则和应用范围、操作方法、禁忌症与注意事项、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等做了详细规定。这意味着中医保健养生也有了标准,不是不经专业训练就可以随便提供和操作这些方法的。

世界卫生组织:关注4类慢性病和4种不良生活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指出: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类疾病,而与之密切相关的4种不良生活方式是吸烟、不健康饮食、活动少和过量饮酒。世界卫生组织特别指出,改正这4种不良习惯,是预防这些常见慢性病的关键措施。

维生素B12#高蛋白

老年人补充维生素B12有助于提高神经功能

老年人容易出现维生素B12缺乏,并且随着年龄增长缺乏程度可逐渐加重。维生素B12缺乏主要表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神经性病变、脊髓变性,并可引起严重的精神症状,如精神异常、抑郁、嗜睡、精神错乱等。

研究人员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实验方法,对200名7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为期12个月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每日补充1毫克的维生素B12可有效提高外周和中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功能。

高蛋白膳食可以改善节食人群的午夜饥饿感

护理工作中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 篇4

关键词: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

为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2003年6月16日, 国务院颁发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卫生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相继颁发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关于印发《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通知、关于发布《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的通知以及《医疗废物行政处罚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 标志着我国医疗废物处理进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医疗废物中存在含有传染性病菌、病毒、化学污染及放射性有害物质, 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是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 护理人员在接触医疗废物时, 熟悉和掌握医疗废物的分类、放置, 防止污染物的扩散以及安全防护等知识显得尤其重要。我院针对医疗废物的收集、存放、运输的流程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手段, 统一了标准, 实施了严格的控制措施, 进行了严格的监督, 做到了医疗废物规范化。

1 医疗废物的收集

1.1 收集的容器

收集医疗废物所使用的包装容器分为3种, 包装袋、利器收集盒、周转箱。

医疗废物包装袋 (简称废物袋) 是使用聚乙烯材料制作, 包装袋的性能符合《耐蒸煮复合膜、袋》的标准要求, 使用时不得渗漏、破裂、穿孔。包装袋在距开口端200mm处印制明显的红色装量线;包装袋上印制或者粘贴单位名称;包装袋上有清晰的颜色标志, 并注明用途, 如黄色 (表示要焚烧) 、感染性废物、只能焚烧等, 标志如“生物危险品”, “放射性”等。

利器收集盒使用聚乙烯材料制作, 锐器不应与其它废物混放, 用后应稳妥安全地置入利器收集盒中, 锐物容器分大小不同的型号。用文字清晰标明专用, 如“只能用于锐物”;清晰地标以国际标志符号如“生物危险品”。

周转箱体和箱盖有安全锁紧装置, 箱体能够承重和承压, 箱体设置连接槽, 保证了运输中箱体之间、箱体与车厢之间的稳定, 在正常运输中不散开;周转箱上应有医疗废物标识。

1.2 废物分类收集

在废物产生地即对废物进行分类收集.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 将医疗废物分置于包装物或者容器内;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 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细胞毒性废物及放射性废物放入专门的容器中。

2 科室内废物的存放

在病房、诊室、手术室或其它产生医院废物的地方, 设有废物收集设施, 其上注明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及文字说明, 废物贮存装置接近废物产生地。在产生废物较多的地方如手术室、ICU等设置带有轮子的废物桶, 以便存放较多的废物, 以减少废物搬运过程。当废物袋及容器达到一定容量 (通常为3/4容积) 即密封, 使废物袋及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3 医疗废物的运输

每天由专人到各科室收集、登记、签字后送至固定场所。我院属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 在交接医疗废物时需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 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4 检查、反馈与指导

4.1 检查

护理部质控组或院内感染组, 定期到病房巡回检查医疗废物处理情况, 废物是否分类放置, 有无混放或乱放, 消毒液配比的浓度是否正确, 紫外线空气消毒等等。对于发现的问题, 及时与病房护士长沟通, 采取有效解决的办法。能过监督检查将各科存在的问题及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归纳总结, 上报护理部主任, 并与护理质量考评挂钩。

4.2 反馈与指导

我院将问题在全院护士长会议上提出, 使问题更加明确, 便于临床的改进, 必要时提供理论方面的知识, 将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废物处理的每一个环节中。

中医规范化 篇5

中医临床住院医师培训,是对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初级中医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一种规范化培训,是整个中医临床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目的是通过培养合格的中医住院医师,为造就一支具有良好医德、扎实专业知识,全面临床能力的中医临床医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浙江省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有关精神和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关于《中医住院医师培训试行办法》,结合我省中医药队伍实际情 况,对中医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培训目标:

经过规范化培训,使培训对象全面具备中医住院医师岗位工作的要求,达到中医专业技术人员任职条件所规定的主治中医师水平。

具体要求如下: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医德医风;

2、掌握较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学术新进展;

3、熟练掌握本专业临床诊疗技能,具有独立诊断和处理本专业常见病和某些疑难病症的能力;

4、熟练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和带教能力;

5、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古典医籍和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阅读一种外文期刊。

二、实施范围:

实施中医住院医师培训,主要在达到全国中医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二级及以上的中医院进行(同级其它医院中医住院医师培训参照执行)。有些二级医院基本条件尚不具备,可暂缓参加,由市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报省中医局备案。

三、培训年限:每一周期培训时间分别为

l、应届本科毕业生培训时间为五年,专科毕业生培训时间为七年;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培训二年,七年制毕业生培训三年,从参加工作当年8月1日起。

2、其他中医住院医师,按其取得中医师专业技术职务年份起培训五年;上半年取得中医师职务从当年8月1日起,下半年取得中医师职务从次年1月1日起。

3、高年资住院医师学分要求见附表一。

四、培训内容及学分分配:

中医住院医师培训注重医疗道德教育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加强

专业知识的补缺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下三部分:

1、思想政治和医疗道德。包括时事政策、职业道德、医政法规、专业思

想;

2、临床实践:

(1)临床实践时间。要求培训对象在培训期间除法定节假日外,坚持参

加临床医疗工作;

(2)专业技术: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进行专业技能 训练,(3)五年应达到120学分,平均每月得2学分,每年得24学分,如脱离 临床工作(包括脱产学习或病、事假、哺乳假等)每月票计在15天以上者,按月扣减2学分(法定假例外,如探亲假、寒暑假、年休假、产假、婚假等)。

3、专业理论:学分分配见附表二

专业自学参考教材见附表四

(1)公共必修课(20分)

开设外语或医古文(任选一种)、医学统计、文献检索、科研设计与论文

写作、医学伦理学。

(2)专业必修课(15分):

以临床专业知识及其进展为主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讲座。

(3)专业选修课(15分):中医古医籍选读、中医内科急诊、医学辨证

法、医学检验学进展、医学影像学进展、遗传医学、康复医学、临床免疫学、中药药理与临床药理、诊疗新技术等。

五、培训方式:

1、中医住院医师培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在岗实践锻炼,主要在科室领导和上级医师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进行培训。

2、临床实践实行分阶段培训:

第一阶段:基础培训阶段(2年)(七年制毕业1年,专科毕业3年,临床研究生免轮)

要求轮转参加本科室及相关科室的医疗工作,进行严格的临床工作训练。如因病或其他原因未能完成者,则适当延期完成(轮转方案见附表三)。

轮转科目、时间可根据医院等级、医院要求作适当调整,调整方案应报市地卫生局审核。

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单位,主要在本院进行,条件不足的医院,可到规范化培训基地或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补缺。

第二阶段:专业培训阶段(3年)(七年制毕业2年,专科毕业4年,临床研究生2年)

在轮转培训的基础上,按照中医主治医师任职条件所规定的水平和医院实际需要,主要在本单位由上级医师指导定向深入,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本专业各种临床技能,培养独立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能力,其中到上级医院进修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年。

3、理论知识:对规定的公共必修、专业必修、选修等课,均采取自学和组织在职业余学习的方式,具体的教学任务由省卫生厅认可的各教学点承担。

4、外语、医古文以自学为主,也可参加定期举行的培训班。

六、培训基地:

由各市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情况,确定l一2所二甲及以上医院作为培训基地,报省卫生厅中医局备案,培训基地除对本单位住院医师进行培训外,还应承担本地区外单位选送的住院医师丰补缺培训任务。

七、考核、考试制度:

1、临床实践的考核:

(1)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基础理论、临床技能、临床决策能力等。

(2)考核方式:

a.平时考核:轮转期间由各轮转科室主任主持,采用无记名评分,包括政治思想、工作量和临床技能三部分。由医院的轮转科室到进行考核。具体由科主任、护士长及业务骨干组成考核组负责。考核成绩均填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手册。

b.阶段考核:在住院医师规范化轮转结束及专业培训结束时,由省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心拟订考核内容和方法、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点或委托各市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持考核,轮转结束考核时间为每年9月初,专业培训结束考核时间为每年7月中旬,考核成绩填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手册。

2、理论考试:包括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医古文、专业外语的考试。

(1)专业必修课:从培训的第四年开始,住院医师可申请参加每年一次的专业理论考试,时间定于每年4月中旬,(2)公共必修、选修课:轮转2年结束后,各科住院医师可参加一年2 次的公共必修和选修课考试,合格后,获得相应学分,公共必修课考试时间分别为1月和7月,专业选修课考试时间由浙江中医学院培训点安排。

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分别由省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心组织试卷,统一考试。

各课成绩由省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心通知各单位,由各医院医教科逐门

登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手册中。

八、证书、资格

经上述两阶段培训并获得规定学分,由各单位人事部门核发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证书由浙江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统一印制,省中 医药继续教育中心统一发放)。

九、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管理组织

l、在省卫生厅领导下,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由省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心

指导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各项工作。该吕心的培训教育点设在浙江中医 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2、省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心,负责提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施细 则、教学计划、教材等,经省卫生厅认可后,分别组织实施。

3、各市地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纳入市地卫生局统一管理。各市地 应成立业务指导机构,指导本区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4、各培训基地及医院,要由分管院长负责此项工作,由医教科具体实 施与管理。

5、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逐步纳入文明医院、等级医院主要考核 指标之一。

中医规范化 篇6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引言

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强盛,中医药名词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引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重视,ISO/TC249 中医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挂靠于我国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疾病分类第11 版(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Revision,ICD-11)的制定将中医药内容纳人计划。此外,还有WHO西太平洋地区(WHO Western Pacific Region,WHOWPR)组织编写的《传统医学名词国际标准》,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WFCMS)组织编写的《中医基本名词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委组织编写了GB/T 20348—2006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 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等国家标准术语。这些中医药名词的规范工作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梁之一。

中医药名词中英双语的规范工作,离不开术语学工作原则的指导。由于中医药名词规范工作的时间较短,有关经验不足,理论探讨更嫌薄弱,目前还没有区分中医药名词英译原则和英文名的规范原则的讨论。规范原则是随着术语英译的逐渐成熟和术语规范工作的开展升华而得。本文思在讨论适合中医药名词英文名规范的通则框架,并将之与中医药名词英文翻译原则区分。

一 中国中医药名词规范工作介绍

(一)组织机构及指导文件

国家层面的中医药名词规范工作,目前主要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国家标准委两个单位执行。两个单位各有一套指导进行术语规范工作的文件,主要内容大致相同。全国科技名词委起源于民国时期的“科学名词审查会”,1985 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1996 年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所制定“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规范符合中国国情,强调了制定术语时要注思定名时的“民族性”[1]。国家标准委文件多根据ISO术语工作相关标准翻译并结合中国国情略做修改,与术语规范工作相关文件主要有:GB/T 20001.1—2001标准编写规则 第1 部分:术语;GB/T 10112—1999术语工作 原则与方法;GB/T 15237—2000 术语工作 词汇 第1 部分:理论与应用;GB/T 16785—1997 术语工作 概念与术语的协调。中医药名词双语规范原则主要在术语学理论与方法指导下,根据以上工作文件,并综合分析中医药名词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制定。

(二)中医药双语术语规范工作

中医药学名词(TCM terms)是中医药领域中中医药概念的语言指称,即中医药概念在汉语或其他语言中的名称。中医药名词规范工作就是根据预先确定的命名规则,系统建成规范的中医药系统术语集(TCM nomenclature)。中医药中英双语术语工作就是利用等义现象(equivalence)在英语中寻找到中文中医药名词的等义术语(equivalent term)。

中医药名词的英译与其他自然科学术语不同,汉语是源语言,英语是目的语,翻译方向是从中文向英文。很多名词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具人文性[2],其含义有着复杂的演变过程,在英文中找不到对等词。中医药名词需要通过翻译创造对等词。这项工作已经有很多人进行尝试,由于个人理解和方法论的差异,一个术语存在多种英译。目前,中医药双语术语规范工作是在中文术语规范工作的基础上对中文术语已有的英文名进行规范。

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力增加,中医翻译由零星的个别实践到出版社组织的大规模翻译,翻译队伍从以国外为主到以国内为主,又到国内外平分秋色。翻译情况从各说各话到激烈的学术争论,从拉丁化到推崇普通用词,从混乱开始迈向统一。多年来,对于术语英译原则,学术界观点既有趋同,也存在争议。

二 关于中医药名词英译原则的讨论

(一)译者因素

中医药名词的翻译、翻译原则的制定受译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与译者的知识背景、文化背景、职业背景有关。这就导致术语英译指导思想,所制定翻译原则、所使用的翻译方法的多样化。目前主要是以西方语言学家魏迺杰(Nigel Wiseman)、文树德(Paul U.Unschuld)为代表的“以原文为导向”的异化法和以医药学专家谢竹藩、班康德(Daniel Bensky)“以读者为导向”的归化法并存的情况。二者各有优劣之处。翻译方法不同导致所译出术语差异极大,使用混乱,难以统一。

(二)英译原则之争

2000 年进人术语标准编制阶段,科技部《中医药基本名词规范化研究》项目成果《中医药学名词》(2004)应用的中医药名词英译原则共有六条: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约定俗成。并提出中医药名词的英译既要反映中医的本思,又要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3]。这些原则成为其他中医药名词英译标准制定的参考。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中英对照国际标准》的英译原则在制定过程中,经多次会议探讨,反对回译性原则,强调对应性原则,共四条:对应性、简洁性、同一性及约定俗成等原则[4]。认为直译是手段不是原则。

魏迺杰认为中医名词英译最基本的问题在于是否需要固定的英文对应词。在英译方法的选择上,最根本的争论在于是否需要系统化的英译原则。制定专有名词最有效率的方法是先决定一套适用于所有名词的英译原则,亦决定每一类名词所使用的翻译方法。他强调回译性原则及直译法[5]。

一直以来,马万里(Maciocia)、班康德及其同事认为中医术语多为一般中国人所了解,不能视之为“专有名词”。因此,根据不同语境可采用不同的英译词。他们认为许多中医名词具多义性,难以翻译,而且不同翻译人员所采用不同的译词能使读者理解术语不同方面的概念。强调翻译的“清晰性与可读性”[6],反对字对字的直译法。

(三)国际标准英文名规范原则

目前WFCMS 的标准和WHOWPR的标准分别组织公布了自己的中医药名词国际标准。

WFCMS 直接提出了术语英译原则:

(1)对应性:英译词义尽量与其中文学术内涵相对应,是最重要的原则;

(2)简洁性:在不影响清晰度的前提下,译名越简单越好,避免辞典式释义;

(3)同一性:同一概念的名词只用同一词对译;

(4)约定俗成:目前已通行的译名,与上述原则虽然不完全符合,仍可考虑采用。[5]

在分类英译中,穴位名、中药名、方名的英译将拉丁化汉语拼音作为第一标准。在原则中没有概括这一做法的根据。

WHOWPR没有强调英译原则,而是提出了筛选英文名的原则:

(1)准确反映中文术语的原始概念。这一点同中医药名词委和WFCMS 的英译原则“对应性”原则本质是相同的。

(2)不创造新的英文词汇。强调从已有字典中选取英译,不另行创造新的英译,但可在语法层面改译。

(3)避免使用拼音。这一点与WFCMS 的标准有着明显的分歧。

(4)与WHOWPR针灸术语标准保持一致。强调了术语的延续性,一些明显的学术错误,如将“脏腑”译为“viscera and bowels”,也被继承了下来[7]。

(四)现有术语英译原则缺点

WFCMS 虽然提到了专有名词用汉语拼音作为第一标准,并在翻译方法中提到了用双译法、三译法处理相关类型的术语,但是没有提到所依据的原则是民族性。从表1 瘤类疾病的翻译看,WHOWPR的选择照顾了中医术语的系统性,但是,也没有在原则中体现出来,而且,由于其与西医疾病一对一的关系没有体现出来,不便于临床使用,没有全面传递其医学内容。WHOWPR及WFCMS 对规范术语学工作及中医药名词原则多考虑语言层面,民族文化层面考虑不足。

三 术语翻译与术语规范的关系

一定翻译原则指导下的术语翻译是术语规范的工作基础。中医药名词英文名的规范原则需要将翻译原则考虑进去,并制约、指导翻译原则的选择和使用。

一般情况下,术语包括英文术语的规范应该是在收集到已有的英文术语中,由权威机构组织领域内专家,按照规范术语工作方法选出规范术语。规范过程一般不需要再创新术语,也同样不需要重新英译术语。

但是,中医药名词与西医及其他自然科学技术术语不同在于,她是中国本土科学的外传,很多术语在英语中根本没有对应词,只能采用一定的翻译手段进行仿造。这导致中医药名词规范必然涉及翻译的问题。在规范过程中,虽然可以使用已有的翻译,但是,由于翻译方法的不同,一个术语可以有多达10 余种译法。那么哪一种能作为标准呢?

这就需要综合各种因素,制定用来筛选或改译中医药名词英文名的规范原则。此原则还将指导没有英译中医药名词的翻译。

四 中医药名词英文名规范原则的制定

中医药名词英译的规范原则既要考虑到规范术语学工作的基本原则,还要照顾中医药名词自身的特点及需要翻译介人的特殊性。

(一)需要照顾术语规范的原则

1.对应性

术语的译名词义与中文相对应。即译名要符合中医术语的原思,所选英文术语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中医术语内涵。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制约着其他原则。

2.系统性

保证中医药学科概念体系的完整性。术语是概念的指称。中医药理论自成体系,在翻译的时候,除了照顾中西医术语的对应关系,还要照顾到中医药学术体系本身的系统性。相同系列的上位概念术语和下位概念术语应该有母子关系。例如疾病名称的翻译,必要时采用双译法,中医特色译名在前,西医病名在后,以同时达到传达中医文化和医学科学内容(见表1)。

表1 外科术语“瘤”及其下位概念术语的英译

3.同一性

同一概念的名词只用同一词对译。由于中医药名词的民族性,文化承载词及病名可以采用多译法。理想的话,同一概念中文术语只用一个英文术语表达,即达到一词一义的单义性,事实上很难达到。因为源语言是汉语的传统中医药名词要找到英文功能对等词往往是很困难的,所以,很多需要采用双译法和多译法来实现双语信息的准确传达。例如基础名词“髓海”(marrow of sea;brain),病名“气瘤”(qi tumor;subcutaneous neurofibroma),采用中医传统术语直译在前、西医译名思译在后的双译法来传达中医术语和西医术语的对应。

4.简洁性

译名要简洁,不是辞典释义,用词不能太长。早期很多术语的音译采用解释性翻译,借用西医术语表达中医概念,以帮助英文读者理解中医术语的内涵。如“十二经脉vascular system consists of 12 Pairs of main vessels”[8]。这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术语的英译逐渐由繁复向简约过渡,由归化为主转向异化为主,如“十二经脉twelve channels/meridians”。

5.约定俗成

目前已通行的译名,与前述原则虽然不完全符合,仍可考虑采用。对于存在明显学术错误的不予采纳,如脏腑viscera and bowels的翻译。

(二)需要照顾英译的原则

回译性:译名结构在形式上与中文一致或相近。

名词定语和连接符“hyPhen”的使用,使中医药名词的英译越来越简洁,回译性也越来越强。面对国际中医药领域双向交流的需要,保证其他原则的前提下,回译性可以使所得译名形神兼顾,不可忽略。例如“肝肾阴虚”早期多译为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现在多译为liver-kidney yin deficiency。

(三)照顾文化承载词

民族性:选择规范译名时,应考虑中医药名词的中国文化特色。

既要保证中医药术语作为医学科学术语的准确性,又要照顾其社会人文科学的历史性、人文性。因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有二:一是专有名词采用拉丁化拼音作为第一标准。如方剂及中成药名称、中药名及针灸腧穴名称采用音译作为第一标准。还有人名、书名、地名、部分基础名词及病名也采用音译。二是为了尽量反映中医药名词的人文特色,不少术语采用双译法或多译法。例如,气瘤(qi tumor;subcutaneous neurofibroma),髓海(marrow sea;brain)。

总之,目的是力求既方便双向的信息交流,又能较为准确传达中医药原思,尽量达到功能对等,使外国人能从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全方位地了解和学习中医药学。

(四)与国际/国家标准的统一

由于中医药术语国际规范工作时间尚短,理论指导欠缺,所选术语也在试用阶段,需要在使用中不断修订,对于国际标准WHOWPR的术语标准,针灸命名标准中很多不合理的英译因照顾延续性而被延续下来,如五脏five viscus、六腑six bowls,这种翻译一直不被多数学者接受。新的学术观点倾向于使用“汉语拼音+思译″,如五脏five zang organs/viscera、六腑six fu organs/viscera。对于国际标准,正确的自当接受,错误的理当摒弃。

对于国家标准委组织公布的国家标准GB/T 20348—2006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等双语标准,处理原则是,先参考国际标准,然后是国家标准,加以比较,在术语工作基本原则指导下,择优选用。

中药名、中成药名须参考2010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拉丁中药名称已经向国际药典接轨,植物药用药部位后置,以便检索。但其中成药名称用汉语拼音加剂型的方式,不为外国人接受。目前国际上倾向于用汉语拼音作为第一标准(建议拼音不要连写,以方便外国人拼读),后面应该附英译名,以完整传达方名、中成药名信息。

五 中医药术语英译的规范原则基本内容及顺序

根据其重要性,7 条中医药名词英译规范原则的基本内容及顺序是:

对应性:译名词义与中文相对应。这是最重要的原则,居诸原则之首。

系统性:保证中医药学科概念体系的完整性。

简洁性:译名要简洁,不是辞典释义,用词不能太长。

同一性:同一概念的术语只用同一词对译。

回译性:译名结构在形式上与中文一致或相近。

民族性:定名时应考虑我国文化特色和中医药名词特性,翻译时尽量保留中医文化特色。

约定俗成:目前已通行的译名,与前述原则虽然不完全符合,仍可考虑采用。

以上诸原则,除了对应性为优先原则之外,其他原则的顺序有时还需综合考虑。

六 结论

中医药名词的英译关键在于对中文术语概念的准确把握,必要时需要对中文术语进行考证,准确把握术语的本体。一些专有名词在原始出处可能找到它命名的原因。按照术语学的系统性工作原则,需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建立完整的中医药概念体系,在术语之间建立关联。中文术语间的系统性,决定英文术语的系统性。中文术语规范原则也是英文术语规范时应该遵循的。中医药名词英文翻译原则只是术语英文名规范原则的基础之一,首先是对应性原则优先于其他原则,旨在达到等义的目的;系统性原则次之,建立概念术语之间的联系,在选择英文译名时要顾及上位概念术语和下位概念术语之间的关系。其次,必须考虑翻译的因素,回译性原则虽然争议较大,形式上的统一对于中英双语双向的学术交流也是非常有思义的。由于文化承载词、专有名词的大量存在,民族性是必须考虑的原则。双译法、多译法的使用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另外,专有名词拉丁化将汉语拼音作为第一标准已经被国内外学者提到日程上来。

中医规范化 篇7

1 认真解读等级医院评审标准

在启动迎接等级医院检查工作前期,评审标准的理解非常重要。本院护理部将评审标准中护理的一类、二类和三类指标进行认真解读,将评审标准细化,护士长每人一册下发,先组织护士长学习和讨论,全院达成一致。组织护士长带着问题到已经经过评审的三级甲等西医医院对口参观学习。同时请外院专家进行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

2 护理部台账的整理

本院根据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完善了护理部质量监督和教学资料管理。将所有资料归类装册、装盒,盒和资料夹侧面打印对应标准标题、医院院徽及序号,封面打印详细目录,各种资料定点、定位存放。护理资料的规范管理,理清了管理者思路,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便于检查者查看资料。要求各级护理管理者非常熟悉资料的位置、内涵等。

(1)浙江省中医院下沙院区,310018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9号大街9号

3 规范化制度的建立与落实

3.1 全面梳理护理各项规章制度

本院护理部召集全院护理骨干力量组织整理编写了《护理规章制度》2010版和2011版、《静脉输液指导手册》、《护理安全管理手册》、《护理应急预案流程》和《中西医护理操作流程及并发症处理》,护理人员人手1册。经过上述各手册的汇编、全面梳理了护理工作中的制度、流程、操作规范,使其达到任何行为均有章可循,为护理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3.2 组织学习与落实

要求护理人员掌握护理核心制度及岗位职责。对护理核心制度进行培训,全面、分层组织学习,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深入领会理解内涵。护理部分别组织护士长、科带教老师、责任护士进行培训,在护理骨干中充分培训、理解的基础上再由护士长负责培训各护理单元成员,护理单元的培训则着重与日常工作、个案相结合的剖析,做到层层培训到位。强化考核促改进,做到人人过关,并在日查房、夜查房、月考核中随机抽考和督导落实。同时按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管理体系,设置护理管理考核小组,每月下病房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进行考核,在全院范围内做到了规范化的管理、同质性的行为。

4 规范化的质量控制体系

在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质量监控体系中,我院突出了一级质量控制小组的作用,改变了以往主要由护士长来监控质量的做法,让护士参与到病区质量管理中来。首先各护理单元在护士自愿的基础上遴选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护士组成一级质量控制小组,护士长任组长,带教老师或责任护士任副组长,质量控制小组成员每人负责一部分科室质量的监控,每月底由组长召集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开会,在会上各成员反馈在质量控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整改方案。一级质控的作用在于使护士感受到自身就是质量,强化了护士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了护士的职业成就感,促进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同时护理部每月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将结果纳入绩效奖励分配,并进行全院通报、分析缺陷与存在的原因,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每月督导落实,并对一级质控作指导,形成了环环相扣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了护理质量。全院上下形成了检查有出处、问题有反馈、整改有措施、考核有依据的质量监控体系。

5 规范护理人员分层级培训

5.1 人员的分层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按多年来形成的护理人才选拔机制及平时考核、日常工作等多项因素相结合,经过本院护理学术委员会讨论拟定将护理人员的资质从低到高分为助理护士、初级责任护士、高级责任护士、专科护士。

5.2 理论知识培训

5.2.1 法律法规、制度培训。

制度理论知识的培训主要包括各项护理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要求全院护理人员均要参加,护理规章制度由护理部主任亲自讲解,法律法规则邀请医疗法律专家、护理管理专家等授课。

5.2.2 理论知识培训。

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科知识以及中医护理知识。基础知识主要针对助理护士、初级责任护士,专科护理知识则是为高级责任护士、专科护士所设,中医护理知识针对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根据不同的内容聘请不同的授课老师,如专科知识主要聘请医院资深的护理专家、医疗学科带头人、外院护理专家等授课。基础知识则主要由资深责任护士、专科护士、护士长授课,他们始终在临床工作,能够体会到病人所需要的护士,护士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更具有实用性。作为中医医院的护士,了解和熟悉中医护理知识既是管理的要求,也是病人的需求。而中医医院的护士大多毕业于西医院校,因此组织中医护理知识的系列培训显得尤为迫切。我们组织了中医基础、中医护理、中医康复等系列课程讲座,培训的对象为未接受过中医知识培训的护士。同时要求各专科选择2~3个中医优势病种,组织实施中医护理措施,如耳穴压豆促睡眠、穴位按压止腹痛、脐敷治化疗后便秘、小儿腹泻推拿等,形成了中医特色护理。通过培训,全面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知识,拓宽了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

5.3 操作技能培训

护理工作既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又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我们针对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进行了梳理和规范。各专科护士长对专科护理技能按层级进行了规范与考核,护理部组织人员对专科护士、高级责任护士的专科护理技能进行督查;由专科护士、高级责任护士对科室其他成员的基础护理技能进行培训与考核,护理部抽查。护士长在各项培训考核中起着组织、协调、负责质量管理的作用。通过层层培训,提高了专科护理能力和中医护理技术的能力。

5.4 急救能力培训

护理部从各护理单元中抽调专科护士、高级责任护士,建立全院的护理人员应急梯队,按照人员情况分为第一、第二两个梯队,每一梯队又由A/B C三小组构成,每小组10人。应急梯队成员全部进行了组织架构,通过急救理论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与考核后,才能进入急救模拟案例演练的环节。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利用中午与晚上休息时间进行演练,首先进行了应急报到、急救工作安排、物资配备、人员协作等培训和群发伤的现场模拟演练;其次对伤员的分诊、心电除颤、外伤包扎、心肺复苏等多项现场急救能力进行了培训与考核。通过以上训练后,再进入仿真实战,以应对不同的情况下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要求小组成员保持通讯畅通随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6 体会

随着医学的发展及护理内涵的延伸,护理质量评价视野也越来越广阔,现行护理质量评审标准从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等方面全面评价护理工作,注重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3]。这次医院等级评审是我院护理工作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充分利用此时机并以此为契机促进我院护理工作的健康、良性发展,通过理解标准、规范制度与行为,严格质量监控与改进,重视培训与持续教育等全方位的自查、总结、改进、提高,尤其在培训中强化了中医护理培训与实施,使全院的中医护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检查过程中得到护理专家的高度好评。同时我院护理部在评审期间,充分调动各层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为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如涌现了操作能手、理论专家、中医护理强将等各种人才,不但使护理人员自身价值得到了实现,也为护理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要:浙江省中医院结合三级甲等中医院评审工作,通过认真解读三级甲等中医院评审标准,请外院专家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进行持续改进护理质量,规范护理操作,护理人员采取分层次培训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护理规范化管理,中医医院,等级评审

参考文献

[1]齐文中,周乃忠.适应医疗市场,促进医院发展[J].临床医药实践,2004,13(3):239.

[2]姚雅红,杨瑛,谢海英.从新一轮医院评审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J].护理研究,2006(20):1667-1668.

中医规范化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2006级五年制中医临床专业本科班分为实验组 (45人) 和对照组 (30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2005、2006级本科阶段七年制班分为实验组 (85人) 和对照组 (94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历年招收的学生水平无明显波动, 调查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入学条件无明显差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无明显差异;七年制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参加实验均处于本科阶段。

1.2 教学方法

(1) 理论及实践技能的培训: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通过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及规范化示教, 掌握急诊急救技能应掌握的内容, 学会正确操作的方法及实施技术要点, 然后学生进行分组练习, 教师进行订正。 (2) 实践技能训练。实验组, 第一步:利用急诊模拟教学平台, 模拟临床病例进行培训。第二步:进行实景模拟抢救训练。教师设计各种抢救现场对学生进行训练, 学生分组, 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进行实地抢救模拟训练。对照组, 采用传统中医急诊学培训模式, 即利用中医急诊模拟示教室, 在教师指导下反复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技能的训练。

2 培训效果评估

2.1 实践技能考核

实践技能考核分两部分: (1) 技能部分, 即对学生技能操作进行评分 (表1、2) ; (2) 临床实践部分, 即临床实习结束后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分。将对照组和实验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 (表3、4) , 可实验组的成绩高于对照组, 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2 问卷调查

2.2.1以问卷调查的形式, 由实验组学生填写对规范化培训的看法。调查问卷包含6项, 均采用3级评定方法即A为喜欢、满意或有帮助等;B为一般;C为不喜欢、不满意或没有帮助等。结果见表5。

3 讨论

3.1 临床医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把握好基础教育、专业价值教育、核心知识教育、角色发展教育和核心能力的培养[2,3]。

根据我们长期临床教学和对历届学生毕业时临床技能和思维能力的考核, 以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反映, 发现多数学生理论能力强于临床技能及临床应用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应对突发病症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加强对中医急诊教学的研究, 提高学生临床急救技能及综合能力, 充分发挥中医在危重症治疗中的作用, 使中医急诊学得到可持续发展, 是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和根本意义。

3.2 本课题在临床技能培训过程中较传统技能培训增加了模拟临床病例及进行实景模拟抢救训练两个环节。

如下: (1) 模拟临床病例: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将设计多个不同的临床急救技能模拟病例, 利用Laerdal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实地的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吸氧、吸痰、洗胃、输液等训练,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给病人快速的诊断和治疗,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的能力, 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应急判断能力、考察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 考察学生急救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经过本环节的培训, 学生将进行实景模拟抢救训练。 (2) 实景模拟抢救训练:在这一环节中, 我们模拟真实场景, 将学生分组训练, 即每组学生被视为由病人、医生、护士及其他有关人员组成的一个急救现场。教师仅提供对角色、场景的描述, 学生将饰演角色、自行应对情节的发展并进行角色互换。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培训及临床实习结束后,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表5) , 90.3%的学生表示喜欢该培训方式, 并且认为提高了大部分学生对中医急诊技能训练兴趣;80.5%的学生认为此培训对临床思维的帮助, 并能增强心理素质 (97.1%) 。可见经过规范化培训, 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 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有较大的进步。在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方面, 82.3%的同学认为是有帮助的。同时, 通过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技能考核成绩, (表1、2) 我们也能看出实验组技能成绩较对照组高, 且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进行理论及实践技能的培训, 并且利用急诊模拟教学平台进行技能练习, 然而两组成绩有差异。这种差异我们考虑与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学生对中医急诊技能训练的兴趣, 喜欢该培训方式有关。

3.3 在学生临床实习结束后, 由带教老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 (包括实际操作能力、临床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进行评分 (表3、4) , 实验组的综合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 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表明, 规范化培训不仅使学生学会抢救病人, 同时锻炼学生的快速判断、组织协调的能力, 在进行模拟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团队精神。通过模拟临床病例的训练, 让学生结合临床实际情况, 接触多个的病例, 将实践技能与临床病例结合, 不仅锻炼了临床思维, 而且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在实景模拟抢救训练中, 教师仅描述了角色和场景, 之后的情节的发展及如何应对, 均由学生自己完成, 这种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心理素质,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种角色扮演及互换也是一门创意课。角色体验与创意课的设置, 不仅培养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去与病人沟通, 解决诊疗问题[4]。

实践表明, 包括理论及实践技能培训、急诊急救模拟病例演练、实景模拟抢救训练等三方面的中医急诊学临床技能培训, 培养了学生扎实的急诊急救技能和急诊临床思维, 锻炼了学生的紧急应变能力、快速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同时设计内容丰富详实的中医急诊急救模拟病例进行临床急救模拟训练及实景模拟抢救训练, 使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 学会换位思维, 学会积极处理问题的方法, 可以满足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需要。充分发挥中医在危重症治疗中的作用, 使中医急诊学得到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的 通过理论讲解、模拟病例训练及实景模拟抢救训练三个环节, 探讨在中医急诊临床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急诊临床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方法。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理论及实践技能培训之后, 对照组以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中医急诊临床技能培训;实验组通过临床模拟病例训练、实景模拟演练等方法进行培训, 通过急救实践技能考核、问卷调查及综合能力评分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①实验组学生的实践技能成绩高于对照组 (P<0.05) ;②对实验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显示:75.5%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学习兴趣, 82.3%的学生认为有助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80.5%的学生认为对形成临床思维有帮助, 97.1%的学生认为增强了心理素质;③实验组综合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经过理论讲解、模拟病例训练及实景模拟抢救训练三个环节的中医急诊临床技能培训, 提高了学生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准确实施急救的综合能力, 为今后进一步完善中医急诊临床技能规范化训练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急诊临床教学,实践技能,规范化培训

参考文献

[1]陈洁, 曾慧兰.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发展及模拟技术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11) :90-92.

[2]李剑.医学模拟教育和医学教育革命[J].中华医院, 2004, 8 (7) :73-74.

[3]孙长怡, 秦俭, 王征, 等.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培训技术在国内急诊医学领域应用初探[J].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 (9) :682-683.

中医规范化 篇9

我国建设研究型中医院尚处于起步阶段, 而建设研究型中医院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 正确理解和认识研究型中医院的基本内涵、特征和规律, 如何将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和建设研究型中医院相结合应用, 是探索建设研究型中医院的重要起点, 具有可行性探讨和实际运用的价值。

1创建研究型中医院具有战略意义

研究型中医院应拥有著名的中医专家学者群体和优势学科群;拥有一流的医疗和实验室硬件;有充分的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产出重大成果、形成行业标准和规范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拥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研究型中医院的建设过程是一个把理念创新转化为实践创新的过程, 是一个改革旧体制、适应新形势、创造新业绩的过程, 是对传统医疗服务理念、服务宗旨、服务模式、服务能力及管理体系的深刻变革, 从更深、更高的层次上解决和突破制约医院发展的矛盾、困难和“瓶颈”, 是广泛性和深刻性的变革。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以下简称曙光医院) 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以中医特色为主的综合性医院, 具有建设研究型中医院的特征, 符合建设研究型中医院的规律。因此早在2007年5月便提出了创建研究型中医院的战略目标, 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可。作为研究型中医院建设的先行者, 通过多年探索, 在建设研究型中医院方面逐步制定了人、才、物等方面的管理机制, 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2运用国际标准建立和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

2.1依据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医院质量问题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建国以来, 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有关医院质量管理的政策、法规数以百计, 各省市的地方性法规则更多。不可否认这些政策、法规和制度对维持我国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提高医院质量管理水平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ISO9000标准广泛运用于各种行业, 也适合于医院的质量管理, 依据ISO9000标准建立医院质量管理体系, 对加强医院基础管理、规范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有效控制服务过程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ISO9000标准把握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规律把国际标准化与医院个性化相结合, 既能和医院实际情况结合, 又能和现有制度结合, 符合行业要求。

2.2通过ISO9000标准完善中医院质量管理体系

我国几十年的医院管理实践, 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管理方法, 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已熟悉和习惯了这种管理模式。依据ISO9000标准建立和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 就意味着医院的管理模式将尽可能地少 “人治”, 多“法治”, 人人按规范办事, 人人对自己的岗位负责。

曙光医院于2001年全院实施ISO9001: 2000质量管理标准, 实施体系以来, 在管理、医疗、护理、医技、后勤等各个服务和管理环节全面实施标准化管理, 从服务流程、工作操作流程、岗位职责等方面形成了体系的程序文件、质量手册、公用文件、专用文件等规范的文本制度。2008年医院领导决定在全院实施ISO9001:2000的基础上, 确立检验科实施临床检验的质量体系标准化建设方向, 于2010年3月通过了ISO15189临床检验认可。同年4月与11月, 分别通过ISO17025实验室认可和FERCAP医学伦理认证。 2007年中医内科学获得国家教育部的专业认证。医院在整个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中, 紧紧围绕“六项”工程, 即医疗、护理服务;科研实验;新技术新开发;医疗设备、后勤物资采购;财务预算管理和医院内部绩效管理等工程进行梳理和优化, 通过规范、清晰、 完整的流程设计, 将职能细化为可具体操作的工作环节和业务流程, 形成专业化、标准化运作模式, 建立起按流程定责、照标准做事、靠制度管人、高效顺畅、快速响应的运行机制, 力求在优化流程的过程中实现管理创新。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曙光医院医疗、护理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2011年、2012年职工对领导的满意度均达到99%, 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在上海市政府组织的万人问卷中, 曙光医院综合满意率达97%, 医院连续30年15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 医疗质量在全市多年检查中名列前茅, 护理质量连续5年在全市护理质量检查中获第一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医院等级评审中获得优秀成绩, 在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绩效考核中连续两年评为A级, 2012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3运用国际标准管理体系规范化建设研究型中医院的研究

3.1研究背景

3.1.1 “质量”是研究型中医院建设的生命线。研究型中医院的核心功能在于诊疗手段的先进性及其优质疗效成果, 因此创建研究型中医院应把“质量”作为“生命线”, 以转化医学的兴起, 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 信息技术、材料科学和医学技术的融合, 有力推进医学科技高新技术的发展, 为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可能, 同时也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中医院必须把提高医疗质量作为永恒的发展目标, 使患者真正获得“痛苦小、花钱少、疗程短、看好病”的益处。这是研究型中医院的目标, 也是要求, 更是研究型中医院的生命力所在。

3.1.2将ISO9000标准的管理体系与研究型中医院的“质量”相结合。建设研究型中医院, 卫生部提出了“医院一切工作以病人为中心”。而ISO9000标准明确要求“全方位满足受益者的明确的和隐含的需求”, 强调“受益者的推动”的质量改进模式, 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将这两者相结合, 用ISO9000标准建设研究型中医院就成为曙光医院一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研究方向, 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3.2研究方法和内容

3.2.1研究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试点科室, 该试点科室代表着建设研究型中医院的主要特征, 将ISO9000标准管理体系实施前后的整体医疗质量情况和业务数据进行收集, 然后通过统计、分类和比较, 进行专业的测评, 以得出结论, 从而探讨出ISO9000标准如何在研究型中医院建设中发挥作用。

3.2.2研究内容。整个研究收集了曙光医院检验科和临床药理科两个科室从2009年至2012年的所有相关工作资料, 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业务量、数据控制、设备控制、顾客满意等文件, 比较这两个试点科室在实施ISO9000标准管理前后的具体差异, 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和关键问题, 观察国际标准管理体系对于规范化建设研究型中医院所起的作用, 并通过研究作进一步的论证。

3.3研究结果

3.3.1试点科室总体情况和分析。曙光医院检验科和临床药理科自建立国际标准管理体系 (以下简称“体系”) 以来, 于科室管理和技术要求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临床药理科在体系建立以前, 实验室管理基本处于无序状态, 如:未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未建立组织结构, 科室的质量控制体系、人员培训计划、供应商名录等管理都不规范, 无环境控制意识, 无服务客户意识。体系建立后, 临床药理科制定了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等体系文件, 划分了综合管理室、检测组和医疗监护组, 明确各部门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 指派内审员、仪器保管员、档案管理员等。制定了人员职责和培训计划, 对在岗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同时, 加强了环境控制意识, 安装了通风系统和温湿度监控系统。而检验科之前已存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覆盖下, 但作为专业性较强的医技科室, 其很多细节的管理问题仍尚显粗糙, 如科室质控、仪器性能验证、人员档案、仪器档案等都不完善, 体系建立之后这些方面都有明显的加强。

两个科室的实验室管理在体系建立后均处于井井有条的有序状态。这两个科室作为医院的医技部门和研究部门, 对推进研究型中医院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研究型中医院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学科建设创一流, 人才培养偏重临床的研究, 而这两个科室与各学科的建设密不可分, 为学科的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3.3.2文件控制情况和分析。体系建立前, 检验科和临床药理科多使用国家或行业的即行标准, 某些方面仅仅是操作规程, 自体系建立后文控方面得到了质的改变。如检验科之前仅有科室管理制度1本, 现在拥有科室的质量手册1本、程序文件1本 (含15个质量要素、8个技术要素、1本生物安全手册、1本采集手册) 、作业指导书5套 (生化组2本、免疫组3本、微生物组2本、 门急诊临检组3本、PCR实验室1本) 、质量活动记录表格189个、计划表格30个。

临床药理科之前也仅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3级实验室要求的仪器操作标准规程和管理制度合订本1本, 现在科室共有质量手册1本 (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管理体系和技术要求, 涵盖25个要素) 、 程序文件1本 (共33条, 涵盖25个要素) 、 管理制度41套、工作制度50条、以及仪器使用记录本、实验记录本和各种表格。此外, 对于所有文件、记录、表格及报告均作了惟一性标识, 文件发放、回收、销毁有登记, 文件均处于受控状态。

文件控制就是管理医院的规章制度。 曙光医院自2001年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以来, 坚持“写我所做, 做我所写”的原则, 用文件控制的形式规范在实施医疗服务、护理服务、科学研究、行政管理方面流程中标准化建设, 从而科学地管理各个环节, 为研究型中医院的建设起到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作用。

3.3.3业务量状况分析。近几年, 检验科和临床药理科在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可后, 整体业务运行状况都有了质的提高。以检验科为例, 2009年-2012年, 其业务量中生化标本增长率分别为18.22%、 30.84%、46.55%;免疫标本增长率分别为14.99%、33.15%、23.19%;血常规增长率为23.90%、25.62%、5.5%;尿常规增长率为26.41%、15.54%、30.23%。结果显示, 在体系实行后, 各项业务均以较高的速率在递增, 其中生化标本的增长率亦在逐年提升。2009年-2012年, 检验科业务收入分别为5700万元、7800万元、11500万元、14000万元, 增长率分别为36.84%、47.44%、 21.74%, 业务收入在经历了两年的高速增长后增长率趋于平稳。满意度分别为93.12%、95.01%、96.87%、97.98%, 维持在较高水平, 且逐年略有提高。

体系建立后, 检验科各个项目的报告周期明显缩短, 其中血常规、尿常规缩短25%, 生化项目缩短75%, 免疫上机项目缩短91.67%, 免疫手工项目缩短71.43%, 这些质的变化对于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表1) 。

总体来说, 检验科在体系建立后, 其业务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业务收入也相应大幅增长, 各类检验项目报告周期均大幅缩短, 而患者满意度在这些前提下却仍能维持高位并略有提高, 整体发展快速却又不失平稳, 说明ISO质量管理体系在促进科室业务发展的同时, 在保障内涵质量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对科室又好又快地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3.3.4设备控制状况和分析。体系建立前, 检验科和临床药理科的设备管理主要由医院设备科负责, 其维修、保养、校准均由厂方指派的工程师负责, 科室对于设备的控制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体系建立后, 检验科编制了详细的设备控制程序, 明确规定了从供应商调查开始到设备入科启用, 包括贴标识、建操作卡、维护、保养、维修、校准、比对、性能验证等具体的操作规程, 并在科室内部建立了设备档案, 实行设备管理员专人专管, 确保每一台仪器都能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下进行标本检测。 而临床药理科还运用贴三色标识确保每台仪器正常使用。

3.3.5顾客 (病人) 满意度调查。体系建立前, 检验科用来保证顾客满意率的手段较少, 且较为被动, 基本上以会议、电话等形式简单进行, 满意率基本保持在质量目标水平。而临床药理科则从未关心过顾客满意度。体系建立后, 检验科提高了对顾客满意度重要性的认识, 化被动为主动, 将临床医护人员也纳入满意度调查。不仅按体系要求编制了规范的咨询服务、投诉和沟通等操作规程, 还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及时听取顾客的意见和建议, 如电话咨询、网络论坛、医护人员座谈会、互访、 每月调查表、年度调查表、投诉处理等。 顾客满意度也显著提高, 满意率提高到94% 左右。临床药理科从客户的利益考虑, 每一环节力求让客户满意, 每个项目完成后填写客户满意调查表, 顾客满意度为100%。

3.4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可以得出, 在医学模式发生深刻转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人类健康问题遇到新挑战的大背景下, 医院建设的发展理念、管理模式, 正经历着新的深刻变革。运用国际标准管理体系规范化建设研究型中医院是医院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符合医院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时代要求,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前瞻性和操作性, 是研究型中医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为研究型中医院的未来发展描绘了蓝图。

4运用国际标准管理体系规范化建设研究型中医院的思考

4.1现场管理星级评价标准

为了引导组织建立优质、高效、可靠、便利、规范的医院服务现场管理系统, 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服务能力、服力效率等各个方面的绩效水平, 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不断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运用PDCA循环原则和精益思想而制定的服务业现场管理星级标准, 对医院进行现场管理的星级评价和自我评价, 进而使研究型中医院建设中贯穿新的标准, 使研究型中医院建设更上新台阶。

4.2卓越绩效标准

卓越绩效标准内容包括领导、战略、 顾客和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 经营结果7大要素。医院实施卓越绩效标准更明确了在医院整个管理系统中必须符合这些要素, 只有运用这个标准, 才能促进医院实现管理创新, 促使医院不断改进、保持和提升竞争力, 培养管理人才, 成为行业的学标杆, 提高知名度。

研究型中医院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和逐渐进化的过程, 由于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其各发展阶段一般是不能跨越和割裂的, 运用国际标准管理体系规范化建设而形成后发优势, 能够越过发展的某个阶段和形态, 产生质的飞跃, 实现研究型中医院的快速发展甚至跨越发展。运用国际标准管理体系规范化建设研究型中医院, 是建立在优化结构、 提高质量、注重效益基础上的科学发展, 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建设研究型中医院与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笔者认为用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来建设研究型中医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并且具有很强的可行性。通过对具有全国首创中医研究型医院建设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在建立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前后医疗质量、业务量、科研研究能力、病人满意度等主要方面对比性研究, 突显了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在研究型中医院建设中的显著作用, 讨论了整个体系对研究型中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效用。

关键词:研究型中医院,国际标准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丁正, 林斌, 周建平.运用ISO 9000族标准构建医院质量保证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院, 2000 (2) :106-109.

[2]杨大锁, 潘淮宁, 唐维新.运用国际标准建立和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7 (4) :629-632.

[3]王发强, 陈锋, 陈金宏.研究型医院发展战略的科学内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2 (1) :7-9.

[4]王冬, 孔越.适应研究型医院建设需求努力创新科研管理机制[J].中国医院, 2010 (1) :62-64

[5]栗美娜, 连斌, 许苹.创建研究型医院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8, 15 (3) :19-22.

[6]任国荃.创建研究型医院的做法与成效[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7 (10) :906-909.

[7]姚军, 郭渝成, 张婷.研究型医院发展战略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医院, 2011, 15 (8) :2-4.

[8]秦银河.建设研究型医院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 2005 (10) :2-4.

中医规范化 篇10

一、科学有效的档案管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2014年原卫生部发布的《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报告》要求,我院拟定实施《昭通市中医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方案》,对培训对象、培训方法、轮转安排、组织考核方面作出具体规定。我院规范化培训分为专科医师方向和全科医师方向。我院中医住院医师培训注重医德医风教育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专业知识理论补缺培训。内容包括中医临床进展、紧密结合临床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经典医籍,以及若干与临床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医辨证思维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工作,使广大医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熟练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并能够掌握必要的西医学有关临床知识和技术,能独立承担科室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病症的中医诊疗工作。医院的各类档案真实地反映出医院在各阶段的发展历程,是医院开展各项工作的宝贵财富。通过各级档案人员的重视,医院档案工作日趋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属于中医毕业后教育的范畴,是中医临床医师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其培训档案是培训过程和培训效果的最为原始的真实记载,对持续改进医师培训工作管理质量、完善相关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医院要高度重视住院医师培养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我院始终把档案管理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医院院长为组长,主要档案分管人员为副组长,各科室指定的临床教学秘书为成员的规范化培训档案管理领导小组。并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目标考核中,实行定期考核,并定期组织档案小组人员学习《云南省档案管理条例》及各类档案法律法规,以提高各级档案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业务能力。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我院领导高度重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安排专人专门负责对全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资料进行广泛收集、整理、归档、管理,及时写出分析报告,以便查询利用,并进行电子扫描归档。我院现有中医类住院医师340名,已经全部完成了规范化培训,基本能够熟练掌握正确的中医临床工作方法、准确采集病史、正确书写病历。

三、增强归档意识,不断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档案资料管理

(一)建立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档案的管理制度。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档案资料是在日常培训工作中,不断积累收集的资料,其有着一定的动态性,有些医师参加过多次的规范化培训,有些是在上级医院参加的规范化培训,涉及部门多,培训资料参差不齐,导致其培训档案资料收集齐全有一定的难度。目前,许多医院尚未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档案管理,为保证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管理。我院于2013年建立了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档案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明确规定了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档案资料的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

(二)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为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我院科教科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档案。为保证档案资料的原始齐全,专门负责规范化培训档案管理的人员,在医师培训前,做好登记并告知参加培训人员保存好相关资料,培训结束后,及时将各类资料交回科教科进行扫描归档。档案工作人员,每年均选派参加云南省档案局和昭通市档案局组织的档案业务知识培训,并不定期邀请市档案局业务指导员到我院进行指导。

(三)培训档案有专门的资金支持。我院每年的资金预算中,均有对档案工作的投入资金。我院购置了电脑、软件、扫描仪、照相机等档案管理工具,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电子归档管理,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益,保证了各项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工作有效开展。

总之,医院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实施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对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起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具有重大的意义。

摘要: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各医疗机构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有效地管理培训档案科学是培训工作和培训效果中的重要依据,是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持续改进提高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各级医师的专业素质及职业道德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医院,住院医师,培训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

中医规范化 篇11

儒家中庸之道,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中国古代“贵和尚中”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调和社会矛盾使之达到平衡状态的哲理,在儒家思想中居于核心的地位。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在古代哲学指导下,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医、儒的发展过程中,二者又不断地互相影响。纵观中医学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理论体系框架建构的独特思维以及中医学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伦理、诊疗、思维模式看,都渗透了中庸之道平衡论哲学思想,其思想存在于中医学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养生观之中,并对中医学模式图景的规范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儒家“中庸”是从中国古代“贵和尚中”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将“中”与“庸”连用,并使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中”者,“中正”,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就是平常,切合实际,平易可行;“中庸”是处理事物矛盾一种普遍的、切合实际的最高准则。中医学形成时期正是儒家思想成熟之时,在儒家的哲学思想被广泛接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中医学起着引导、支配作用。中庸之道,这一儒家文化核心内涵,自然地被中医学所吸收,并参与构建中医学模式,成为影响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思想。儒家中庸之道与中医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明末清初医学家张志聪在他《侣山堂类辨》论“中庸之道”一文中指出了医与中庸之关系。他说:“中者不偏,庸者不易。医者以中庸之道,存乎衷,则虚者补,实者泻,寒者温,热者凉,自有一定之至理。若偏于温补,偏于寒凉,是非中非庸矣[1]。

2 儒家中庸之道平衡论哲学对中医学模式图景的规范

2.1 儒家中庸之道对中医学生命观的规范

中医学生命观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调和的结果。人体阴阳之间,既存在对立、消长的关系,又存在依存、转化的关系。在这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中,保持动态平衡是首要条件。平衡是在“消长”过程中达到的,平衡务必与消长相结合。因为只有不断地消长和不断地平衡,才能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对人体来说也就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只有在阴精平静、阳气固密的相对平衡状态下,精神才能正常。中医学关于人体阴阳平衡的论述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平衡论的哲学思想体现。

2.2 儒家中庸之道对中医学健康观的规范

中医学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建立起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理论模型,通过阴阳五行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和谐统一,而最终达到人体的健康。中医学以阴阳平衡为人体生命运动的理想状态。故《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从人体的生理过程看,阴阳平衡是关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人的整体功能状况,取决于各部分功能的正常,才能保持“人之常平”的健康状态。这均充分体现出中庸之道平衡论哲学对中医学健康观的深刻影响。

2.3 儒家中庸之道对中医疾病观的规范

中医疾病观主要表现为阴阳失衡。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类经·阴阳类》曰:“阴盛则阳病,阳盛别阴病……此言阴阳偏盛之为病也,阴阳不和,则有盛有亏,故皆能为病。”说明阴阳在正常情况下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在阴阳动态平衡失常情况下,就可造成病理变化[2]。中医学就是用这种阴阳对立统一关系失衡来解释疾病的变化。

2.4 儒家中庸之道对中医治疗观的规范

中医的治疗观,就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阴阳的平衡也是动态的平衡,若是这种平衡被破坏在人体即是病态,治疗时当据其偏而调之,使其“以平为期”。完全着眼于阴阳平衡,凡是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寒热温清、虚实补泻,以及调和营卫、调理气血等治疗方法,都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这种调整阴阳法则的目的在于使机体重新恢复“阴平阳秘”,也是着眼于平衡。因此,调和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2.5 儒家中庸之道对中医养生观的规范

中医养生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庸思想,以顺应自然、调摄精神、保养正气致和谐,这种和谐的思想存在于养生方法之中。《内经》载,养生防病包括恬淡虚无、法于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几个原则。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强调了思想上安定清静,不贪欲妄想,使真气和顺,精神守一,疾病则不会发生。然而恬淡虚无并非思维的停止,而是要求人的思想、精神保持一种安分守己,思不出位的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是一种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适中状态,这也直接体现中庸之道平衡论哲学思想。

综上所述,儒家中庸之道平衡论哲学渗透于中医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养生观等学说之中,并对中医学模式图景的规范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珍玉.王道与医理——浅谈儒学思想对中医学之影响[J].中医药学报,2003(31):3.

上一篇:佛山陶瓷企业下一篇:动态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