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规范化(通用8篇)
玉米规范化 篇1
毕节市是典型的岩溶山区, 位于贵州省西北部, 处于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 境内多山, 地势西高东低, 海拔高度从2 900.6 m降到457.0 m, 平均海拔1 400 m, 总面积2.69万hm2。其中山地占93.3%, >15°的坡耕地占52.9%, 境内地形复杂, 气候多变, 土壤瘦瘠, 岩溶面积占62.5%, 垦植率达46%,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脆弱。据调查, 全市每年流失土壤养分折合成标准氮肥为8.99万t, 耕地土壤流失有机质就达30万t, 流失氮、磷、钾肥3.66万t。毕节市大部分地方属北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 水热资源适中。各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 101.8~1 780.2 h, 年平均气温10.5~15.0℃, 1月平均气温4.3~17.0℃, 7月平均气温17.6~24.9℃, 稳定通过10℃的有效积温2 544.6~4 617.1℃;年平均降水量848.6~1 394.4 mm, 月变率大, 70%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9月;无霜期205~297 d。
地处黔西北的毕节市是贵州省玉米主要产区, 海拔500~2 400 m均有玉米种植, 常年播种面积24万hm2, 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35%左右, 常年产量110万t, 占粮食总产量的40%, 玉米生产在全市粮食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黔西北地区的玉米种植的生态条件有4个特点:一是明显的立体种植, 高山、丘陵、坡地都有玉米种植, 从海拔200 m的平坝到2 700 m的山地都种植玉米。二是典型的雨养玉米, 玉米几乎全部种植在旱地, 主要依靠相对比较集中的自然降雨。三是间混套种是玉米种植的主要方式, 有玉米与麦类、豆类、薯类、油料、蔬菜的间混套种。四是玉米生产的不平衡性。玉米在平坝缓坡地产量为5 250~7 500 kg/hm2, 而在半山以至高原产量为750~3 000 kg/hm2。地广人稀, 耕作较为粗放。针对黔西北地区的玉米生产现状和特点, 现提出玉米规范化栽培技术, 以供生产应用参考。
1 种植制度与品种选择
种植方式包括净作和间套种植, 其中净作包括露地净作和保护地净作 (覆膜栽培) , 间套种植包括露地间套作和保护地间套作 (覆膜栽培) 。根据毕节市各地玉米生产的光、热、水、土资源条件的差异性, 为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可选择采用小麦分带间作绿肥套作玉米、绿肥分带套作马铃薯间作玉米、油菜分带间作绿肥套作玉米、小麦 (马铃薯、油菜、蔬菜) 套作玉米、玉米分带间作大豆等间套种植方式。因地制宜选用抗旱和丰产性能好的品种, 是提高旱地玉米产量的有效措施[1]。品种选择应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 将品种的优良特性与环境条件结合起来, 发挥环境条件和品种的优势。春播玉米要求生育期较长、单株生产力高、抗病性强的品种;套种玉米要求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幼苗期耐阴的品种。宜根据玉米生产要求, 选用已通过审定、适宜毕节市不同生态区应用的优质、高产、抗性强、熟期适中的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高海拔生态区参考选用毕单15号、毕单16号、毕单17号及类似的玉米杂交种, 中低海拔生态区可参考选用毕单13号、毕单18号等类似的玉米杂交种。玉米播种前要精细选种, 做好种子处理, 力争一播全苗。
2 合理种植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质地良好、保水保肥、排灌便利且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的耕地种植玉米[2]。应深耕整地, 耕耙2次, 达到细碎平整。做到无坷垃、不板结、墒情适中。套种玉米要注意前茬作物的深耕保墒。播种方式有穴播、条播和育苗移栽。直播以4月上旬至中旬播种为宜。应适时早播, 掌握在土壤10 cm土温稳定达到10~12℃以上时播种。育苗移栽和覆膜栽培可提早到3月中旬至下旬播种, 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便于管理的空地作苗床地。用细土、腐熟厩肥按6∶4的比例加2%过磷酸钙配制营养土堆沤后, 制作成肥球, 播入种子, 然后撒盖细土, 浇水盖膜。苗床管理前期以保温为主, 出苗后注意及时揭膜降温, 防止烧苗。适时炼苗移栽, 在幼苗2叶1心时开始炼苗, 经过2~3 d后揭去地膜。选阴天或晴天下午移栽, 移栽叶龄为3.5~4.0叶。选壮苗定向移栽, 栽后应浇定根水。栽后发现缺苗应及时补栽。采用紧凑型或半紧凑型品种, 宜采用缩行扩株, 适当密植, 带距为1.50~1.67 m分带种植。采用平展型品种, 有以下种植方式:麦肥间套玉米以1.67~1.84 m分带为宜;芋肥间套玉米以1.84~2.00 m分带 (双行马铃薯) 或1.67~1.80 m分带 (单行马铃薯) 为宜;小麦、玉米双套双以1.72~1.84 m分带, 单套双以1.5~1.7 m分带;马铃薯、玉米双套双以1.82~2.00 m分带, 单套双以1.7 m左右分带。栽培密度因品种和生态区而异, 平展型品种密度为4.5万~5.7万株/hm2, 紧凑型品种密度为5.4万~6.3万株/hm2为宜。密度过大, 会造成空秆率上升或果穗偏小、倒伏等现象发生。直播应做到足墒播种, 遇旱应坐水播种;播种深度3~5 cm, 注意及时防治地下害虫, 确保全苗。覆膜栽培应注意播种后随即盖膜, 并用土压实。
3 科学施肥
根据玉米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和肥料效应, 通过土壤检测确定相应的肥料品种、施肥量和施肥方法, 按照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底肥与追肥结合的原则, 实行平衡施肥[3]。施肥原则为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重施穗肥、巧施粒肥。施用的有机肥料以腐熟农家肥为宜。底肥以有机肥为主, 无机肥为辅。玉米底肥施用量一般为施农家肥15.0~22.5 t/hm2, 无机肥使用氮磷钾比例以3∶1∶3为宜, 应施48%尿素750 kg/hm2、45%硫酸钾复合肥30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或玉米专用复合肥750 kg/hm2。追肥可根据玉米生长情况适当追施。玉米齐苗后, 视苗情长势而定。5~6叶时, 结合间苗、锄草, 拔节肥施尿素150~300 kg/hm2;大喇叭口期, 结合中耕培土, 重施攻穗肥, 施尿素300 kg/hm2。抽雄期, 酌情巧施粒肥, 施尿素75~150 kg/hm2。施底肥采取穴施或条施, 要求深施匀施, 先施有机肥, 后施化肥 (不接触种子或幼苗) , 然后覆土。追肥采用穴施, 距植株5 cm左右开穴, 施肥后及时覆土。有条件的可采用配方施肥。
4 田间管理
出苗期间要仔细查苗, 及时补种补栽, 苗出齐后, 应及早间苗, 适时定苗。覆膜栽培时应注意管护地膜, 防止刮开破裂;并及时破膜引苗, 防止烧苗。当玉米齐苗后, 深中耕1次 (覆膜栽培不进行) , 大喇叭口期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 并结合进行培土。加强栽培管理, 适时早播, 合理密植, 施足基肥, 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 增强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病虫残株、杂草, 合理轮作, 深翻整地, 减少初次侵染源, 降低虫口米的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丝黑穗病等。防治大斑病、小斑病, 在玉米发病初期用克瘟散1 200 m L/hm2或扑海因675 m L/hm2喷雾。防治纹枯病, 在发病初期用5%井冈霉素1 000~1 500倍液和病毒K喷洒玉米中下部叶片。防治丝黑穗病, 在播种时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玉米主要虫害有地老虎、玉米螟、大螟等。防治地老虎, 要在幼苗开始出现受害症状时, 用敌杀死800~1 000倍液喷幼苗四周, 或用75%锌硫磷50 g对水1.0~1.5 kg, 制成毒饵诱杀。防治玉米螟, 一般在抽雄前用锌硫磷颗粒剂或呋喃丹磷颗粒剂直接丢心;抽雄期用锐劲特300 m L/hm2喷雾或拌毒土丢心。防治大螟, 应在初见枯心苗时, 用20%杀虫脒或50%敌杀死800~1 000倍液喷苗[4]。
5 收获贮藏
玉米达到完熟后, 应及时收获, 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覆膜栽培玉米收后应注意及时清除残膜, 减少污染。需将籽粒充分晒干, 使水分降至14%以下方可贮藏。
摘要:针对黔西北地区的玉米生产现状和特点, 介绍了黔西北地区玉米规范化栽培技术, 包括种植制度与品种选择、合理种植、科学施肥、田间管理、收获贮藏等内容, 以供玉米生产参考。
关键词:玉米,规范化,栽培技术,黔西北地区
参考文献
[1]王振华, 王懿波, 王永普, 等.河南省夏玉米再高产的关键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1995 (5) :3-5.
[2]姚万山, 张慎璞, 张前进.夏玉米亩产900kg栽培调控技术实践[J].河南农业科学, 1999 (12) :6-7.
[3]姚万山, 宋连启.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动态质量指标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 1999, 14 (4) :55-59.
[4]李红光.地膜玉米增产效应及抓好覆膜栽培的几项关键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4) :132-133.
玉米规范化 篇2
一、 选择适宜区域
选择在交通方便,有灌溉条件,土质为壤土或砂壤土、肥力中等以上,群众种植地膜马铃薯、玉米积极性较高的区域推广该项技术模式。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区域主推春播地膜马铃薯春玉米高产高效间套模式,在海拔700米以下的区域主推冬播地膜马铃薯春玉米高产高效间套模式。
二、带型及茬口安排
主推两种规范化套种模式,一是双套双模式(167厘米对开带即5尺对开带型);二是双套单模式(即带宽110厘米)。马铃薯选用中早熟品种,冬播一般在12月底元月初、春播在2月上中旬~3月中旬播种,6月上旬~7月上旬收获。玉米选用中晚熟品种,4月上、中旬播种,9月上旬~10月上旬收获。
三、主要栽培技术
1.选用良种
选用优良品种是夺取地膜马铃薯春玉米规范间套模式高产、优质、高效最有效的措施。根据马铃薯和玉米品种特性以及秦巴区域独特的自然条件,马铃薯推广早大白、紫花白等优质脱毒种薯,玉米推广中金368、改良商玉2号、临奥一号、登海11等高产优质品种,示范区内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玉米良种应用率达到了100%。
2.配方施肥
按照“有机无机结合、氮磷钾配合,增施有机肥,科学施用硫、镁、硼、锌等微肥”的施肥原则。通过大量的试验、示范,马铃薯一般每亩施优质农家肥2500~3000千克,磷酸二铵(N 18%,P2O5 46%)10~15千克、碳酸氢铵(N 17%)40~50千克或尿素15千克、草木灰25~40千克或硫酸钾(K2O 50%)6~8千克,或薯类专用肥(N∶P2O5∶K2O =12∶6∶12)50~80千克。马铃薯采用开沟播种施肥,农家肥盖于种薯之上,化肥施于两种薯之间。玉米每亩施农家肥1000~2000千克,磷酸二铵(N 18%,P2O5 46%)10千克,硫酸钾 (K2O 50%)8~10千克,或玉米专用配方肥(N∶P2O5∶K2O=16∶16∶8)30~40千克,施肥方法宜采用稀人粪尿点窝,化肥施于窝内。玉米在拔节至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12~20千克。详细推荐施肥量见上表。
3.规范间套
主推两种规范化套种模式,一是双套双模式(167厘米对开带即5尺对开带型),即带宽167厘米,2行地膜马铃薯占83.5厘米,株距23厘米,每亩3490窝;2行春玉米占83.5厘米,株距30厘米,每亩2700株。该模式适宜在低热区和中温川道区,以早熟马铃薯和蔬菜生产为主的区域进行推广种植,但要适当增大玉米株距,为马铃薯和后期蔬菜生长提供通风透光条件。二是双套单模式,即带宽110厘米,2行地膜马铃薯占80厘米,株距26厘米,每亩4600窝;1行春玉米占30厘米,株距26厘米,每亩留苗2300株。该模式适宜在高寒山区和中温浅山区,以中晚熟马铃薯和玉米生产为主的区域进行推广种植,但要适当减小玉米株距,增加玉米密度,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4.适期播种
选择适宜的马铃薯播期,既能确定适宜的收获上市时间,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又能避免低温冻害和晚霜危害。低热区马铃薯冬播应选择在12月15日以前或翌年1月15日以后,翌年以1月15日播种最为适宜;中温区马铃薯冬播应选择次年1月中旬,12月20日~1月10日不宜播种(土壤正处结冰时期)。中温区和高寒区的春播马铃薯一般在当地晚霜前20~25天,10厘米土层地温稳定在5~7℃时,作为当地地膜马铃薯的适宜播期,播期不能迟于3月中旬。玉米4月上旬~中旬、土壤表层5~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0~12℃为适宜播种,一般在谷雨前完成播种。
5.规格覆膜
马铃薯采用起垄种植,垄高15厘米,垄面宽55~60厘米,播深10~12厘米。覆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墒情较好时,采用先播种后覆膜;另一种是开春后先趁雨趁墒覆膜,播种时用点播器打孔播种。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无墒不播,严禁缺墒覆膜,以防烧芽、烧苗现象发生。覆膜时地膜要紧贴垄面,用细土将地膜边缘压入土中5~8厘米,并在垄面上每隔3~5米压一“土腰带”,以防大风揭膜,影响保温效果。覆膜后要求达到“平、直、紧、匀”,且四周严实。
6.田间管理
对于先播种后覆膜的马铃薯田块,马铃薯出土时,要及时破膜放苗,防止烧苗。当幼苗长出1~2片叶、无寒潮来临时即可放苗。放苗时应坚持“放大不放小,放绿不放黄”的原则。一般放苗应选晴天上午10时前或下午4时后,阴天可全天放苗。方法是用小刀或香头对准出苗的地方将地膜划一小孔,将幼苗引出膜外,放苗后及时用细土封严孔口,以利保温保墒,防止杂草滋生。而对于先覆膜后播种的地块,则不需要放苗,马铃薯幼苗会顺着播种孔自然长出地膜外。幼苗出膜后若遇霜冻,应采取烟熏、灌水或撒草木灰等方法预防冻害。随着气温升高,马铃薯生长发育速度加快,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追肥、病虫害防治和控制徒长。对缺肥田块每亩用0.4%~0.8%尿素溶液或0.1%~0.3%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施1~2次,也可在距植株5~8厘米处打孔追施尿素4~5千克。对于有青枯病、晚疫病发生的田块,及时拔除发病植株,必要时在现蕾期每亩用58%甲霜灵·锰锌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防。对28星瓢虫,每亩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喷防。对蚜虫,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防,防止病毒病传播。对徒长田块,在蕾期每亩用15%多效唑粉剂40~50克对水40~50千克喷雾,同时摘除花蕾,控上促下,促进块茎膨大。玉米在出苗后及时间苗、定苗。前期适当控制肥水,促根系生长,缩短下部节间距。拔节至小喇叭口期应中耕1次。拔节期每亩追施尿素10~15千克,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20~25千克。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若遇干旱,应及时开沟浇水1~2次。对大斑病,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75千克喷雾。对黏虫,用2.5%溴氰菊酯30毫升对水40~50千克喷雾。对玉米螟,在幼龄幼虫群集新叶而未蛀入茎秆前,采用1.5%辛硫磷颗粒剂直接丢放于喇叭口内毒杀幼虫。
7.适时收获
为了实现地膜马铃薯增产增收,要针对不同用途,适时收获。作为蔬菜进行销售的田块,要抓住上市早、价格高的时机,及早收获出售。若用于其他用途,可待马铃薯完全成熟后收获,这样能获得最高产量。马铃薯收获后须放于阴凉处摊开2~3天,防止暴晒、雨淋。收获后及时捡净残膜,防止污染土壤。玉米于8月下旬~9月上旬当苞叶变黄、籽粒变硬时及时收获,并清除玉米根茬和秸秆。
玉米规范化 篇3
长期以来玉米一直是西双版纳州种植面积居第2位的粮食作物, 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 主要作为饲料粮进行生产。本州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杂交玉米推广种植, 由于杂交玉米具有抗病性强、丰产性能好的优点, 地方常规饲料玉米生产品种逐渐被杂交玉米替代, 到2005年杂交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州玉米种植面积的90%以上, 种植面积于2011年首次超过水稻, 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杂交玉米生产, 由于缺乏配套规范化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栽培粗放, 单产长期在7500kg/hm2左右徘徊, 杂交玉米的丰产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为此本州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栽培研究, 总结了一套杂交玉米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 并应用于2009年开始的玉米高产创建活动, 推动了本州玉米栽培水平的极大提高, 使全州玉米种植面积由2008年的2.67万hm2发展到2014年的4.95万hm2, 平均单产由3120kg/hm2提高到4479kg/hm2;2013年创造单产13752kg/hm2的历史最高纪录, 2015年再次创造单产14788.5kg/hm2新纪录。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是规范西双版纳州杂交玉米生产的栽培技术, 进一步推动生产水平的提高。
1 耕地选择
玉米是高光效作物, 植株高大, 根系深而发达, 因此应选择土壤肥沃、耕层深厚、背风、光照充足、水利条件便利的地块作为种植地。
2 品种选择和种子准备
2.1 品种选择
应选择国家和云南省审定通过的, 具有热带血缘的耐密型高产、优质和高抗的杂交玉米品种作为栽培种。如:正大615、正大818、迪卡007、迪卡008、雅玉219、五谷1790等品种。
2.2 种子准备
每公顷大田准备30kg的杂交玉米种子;播种前选择阳光充足的晴天晒种2~3d, 然后使用种衣剂拌种, 晾干留待播种时使用。西双版纳州属热带、亚热带气候, 地下害虫种类多, 玉米幼苗容易受到危害, 必须使用种衣剂杀灭地下害虫。
3 耕地的准备
3.1 耕地犁耙
根据玉米植株高大、根系深而发达的特点, 要求深犁深耙, 犁耙深度0.3~0.4m, 做到一犁两耙, 土壤细碎, 地面平整无杂草。
3.2 理厢
以1.2~1.3m开厢, 沟宽0.3m, 厢面宽0.9~1.0m, 整平厢面耕地即准备完毕。
3.3 覆膜
冬、春季节气温低、降水少, 土壤湿度差, 需要覆膜增温、保湿。此时播种的玉米, 每公顷使用60~75kg、宽1m, 厚0.008mm的地膜覆盖厢面, 将地膜边缘用田土压实, 做到风吹不起覆膜即完成。
4 基肥的施用
4.1 基肥用量
基肥的公顷施用量为史丹利复合肥 (N∶P∶K=15∶15∶15) 450~600kg、硫酸钾 (50%) 75kg。
4.2 施用方法
把两种肥料混合均匀, 在第2次耙地前, 均匀撒施在耕地表面, 然后耙平耕地, 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 基肥的施用即告完成。
5 合理密植
参考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产业体系玉米栽培岗位专家张建华研究员的研究成果, 云南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是:当种植密度达7.5万株/hm2时, 玉米产量达到最高值, 种植密度超过7.5万株/hm2时, 玉米产量呈下降趋势。结合西双版纳州多年种植玉米的经验, 温度高、湿度大, 玉米生长速度快, 生育期相对较短的特点分析, 西双版纳州玉米产量达最高值时, 种植密度在6.0~7.5万株/hm2。采用宽窄行双行条栽的方式进行种植, 大行距1.2m, (详见耕地的准备) 小行距0.4~0.5m, 株距0.22~0.25m, 每公顷基本苗在6.67~7.57万株。
6 播种
6.1 夏玉米播种
在准备好的厢面上按小行距0.4~0.5m、株距0.22~0.25m用窄锄进行错位打塘, 塘宽0.1m, 深0.08~0.10m, 塘中心距厢边0.15m, 两行之间的3个塘成等腰三角形的关系, 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 改善玉米之间的彼此竞争关系, 达到和谐生长的目的。在塘内浇足量出苗水, 再播种, 每塘播2粒种子, 保证齐苗, 2粒种子之间相距3~4cm, 然后再用细土覆盖种子, 盖土厚3~4cm, 播种工作即告完成。
6.2 冬、春玉米播种
在覆盖好地膜的厢面上, 使用直径粗为8~10cm的尖木棒按小行距0.4~0.5m、株距0.22~0.25m进行错位打塘, 塘宽10cm, 深8~10cm, 塘中心距厢边15cm, 两行之间的3个塘成等腰三角形, 按上述播种方式进行浇水、播种, 用细土覆盖种子, 封住膜口, 播种工作即告完成。
7 田间管理
7.1 幼苗期管理
出苗后5~7d进行间苗、补苗;间苗的原则是去弱留壮, 每塘留1苗;补苗的原则是带土移栽, 浇定根水, 保证每塘1苗, 达到齐苗、全苗的目的。并使用生物农药阿维菌素防治虫害一次, 保证幼苗健康生长。齐苗后15d使用灌跑马水的方式灌一次壮苗水。
7.2 中耕管理
在玉米小喇叭口期进行第1次培土, 培土高度5~8cm, 保证不倒苗即可。结合培土, 锄灭田间杂草。玉米封行前进行第2次培土, 培土高度10~12cm, 保证不倒苗。结合培土, 再次锄灭田间杂草。冬、春季节播种的玉米, 可采用使用适量细土压住地膜的方法压灭杂草, 但是不能用土把所有的地膜表面压住, 以免影响地膜的增温保墒效果。
8 追肥
8.1 幼苗期追肥
间苗、定苗后第5d, 每公顷使用尿素30~75kg, 对成0.5%的肥水, 对玉米幼苗的根部进行浇施, 作为提苗肥。
8.2 拔节期追肥
在玉米小喇叭口期, 结合第1次培土, 每公顷使用尿素150kg进行追肥;具体做法是, 在每行的两个玉米植株间施入适量尿素, 并使用细土覆盖肥料, 避免肥料蒸发, 覆土厚度3~4cm;施肥点距离两边的植株根部8~10cm。施肥结束后及时灌一次跑马水, 保证玉米能及时吸收肥料, 提高施肥效果。冬、春季节播种的玉米覆盖有地膜, 应采用在每行的两个玉米植株的中间, 用直径3~5cm粗的尖木棒打穴的方法进行施肥, 穴的深度10~12cm, 施肥深度10cm, 并用细土封住膜口。施肥结束后及时灌一次跑马水。
8.3 穗肥的施用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 每公顷施用尿素225kg作穗肥;具体做法是, 在每行的两个玉米植株的中间, 用直径3~5cm粗的尖木棒打穴的方法进行施肥, 每穴施入适量肥料, 穴的深度10~15cm, 施肥深度12~15cm, 并用细土封住穴口。冬、春季节播种的玉米覆盖有地膜, 应采用在每行的两个玉米植株的中间, 用直径3~5cm粗的尖木棒打穴的方法进行施肥, 穴的深度10~15cm, 施肥深度12~15cm, 并用细土封住膜口。施肥结束后及时进行一次饱和灌溉, 使土壤浸透水分, 但厢沟内不能有积水, 保证玉米有充足的水分供应, 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9 玉米的水分管理
玉米植株高大, 水分的蒸发量也大, 充足的水分供应, 是保证玉米健壮生长和获得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西双版纳州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 温度高, 土壤水分蒸发量大, 尤其是冬、春季节, 降雨量少, 土壤水分含量低;冬、春季节播种的玉米, 除上述结合幼苗期、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的3次灌水外, 应根据土壤水分情况, 及时进行灌水, 补充土壤水分, 尤其是在大喇叭口期、灌浆期, 必须保证土壤持水量在70%~80%, 满足玉米对水分的要求。
10 病虫害综合防治
坚持“绿色防控, 公共植保”的工作理念, 在病、虫害的防治上使用综合防治技术;物理防治采用灯光和插黄板诱杀等物理方法。化学防治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农药, 采取统一组织实施, 统一防治药剂, 统一防治时期和时间的方式进行。在管理中, 要加强田间病情、虫情调查, 在低龄幼虫和发病初期施药防治。
10.1 虫害防治
西双版纳州玉米生产发生的主要虫害有:地老虎、玉米螟、玉米铁甲、玉米蚜虫、玉米田棉玲虫、玉米叶夜蛾等。防治地下害虫, 用50%辛硫磷乳油15kg/hm2加适量水与适量细土拌匀成盖种土盖种防治;防治玉米螟, 在大喇叭口期, 低龄幼虫用1.5%辛硫磷颗粒剂7.5kg拌细土75kg撒入喇叭口, 或用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200~1500倍液喷雾;对高龄幼虫用10%除尽悬浮剂对水200倍液防治。防治铁甲虫, 可进行人工捕杀, 或用40%氰戊菊酯180mL/hm2, 对水750~900kg喷雾。
10.2 病害防治
西双版纳州玉米生产发生的主要病害有:纹枯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锈病、玉米鞘腐病、玉米茎腐病等。防治纹枯病, 在发病始期用3%井冈霉素水剂1500mL/hm2, 对水750~900kg喷雾;防治大斑病、小斑病,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水500倍液喷雾。对病害发生较重的田块, 每隔1周防治一次, 连防2~3次, 并交替使用不同农药, 以提高防效。根据农药品种、用量, 精量使用农药, 减少农药面源污染, 节本增效, 事半功倍;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
11 收获
西双版纳州玉米的全生育期一般在120~140d, 待玉米苞叶变白干枯, 子粒停止灌浆, 乳线消失, 同时子粒基部出现黑层时收获, 玉米的子粒产量最高。
摘要:通过总结多年杂交玉米种植的经验, 研究获得适合西双版纳州的杂交玉米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 并进行了详细叙述, 对本州杂交玉米栽培技术进行了规范。
玉米规范化 篇4
玉米施中沟肥规范化覆膜栽培技术经过近三年的试验示范, 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一是解决了分段农活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将玉米播种的工作分成开中沟、施肥作厢盖膜、播种三个阶段来做, 在农事较闲 (劳动力回家) 的二月份就可做好前两段准备工作, 到三月中旬玉米播种季节才打孔直播玉米, 错开了农忙时节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矛盾。二是提前增温促生长。在地温较低、土壤墒情较好的时候 (二月份) 盖好地膜, 可有效提升地温和保持土壤水分。通过实测调查, 平均地温较未覆膜可提高2℃-3℃, 有效地防止了倒春寒对玉米育播的影响。三是地膜集雨增效果。瓦背型厢面可有效地将雨水分流到两边玉米窝子中, 避免了地膜平盖阻碍雨水向植株窝中渗透的问题, 实现了高效集雨。四是覆盖保墒强抗旱。由于地膜覆盖的保湿作用, 以及中沟深施肥可促进玉米根系向深层生长, 同时玉米乳苗小苗移栽和直播都有效地保护根系不受损伤, 避免了蓬溪县常年春旱天气的影响, 可大大增强玉米抗旱和抗倒伏能力。
近年来, 通过不断改进创新, 蓬溪县玉米施中沟肥规范化覆膜栽培技术比常规玉米栽培技术单产提高10%以上, 并缓解了当前农村劳动力紧缺的问题。
玉米施中沟肥规范化覆膜栽培技术的具体操作流程是:
❶在农事较闲的1月-2月份用拖拉机或微耕机在小麦预留行中开好中沟 (空闲地按2m行距开沟) ;
❷❸❹待雨后 (到2月中下旬无雨需灌足底水) 按照测土配方技术于中沟内施足复合肥, 并立即合土于沟上作厢, 要求厢面土块欠细、整平, 作成瓦背型, 厢宽50cm, 然后盖膜 (膜宽70cm-80cm) , 地膜拉伸, 两边用细土盖严, 以确保增温保湿效果;
❺3月10日-15日在地膜两边缘内侧撬窝 (打孔) 直播玉米, 窝距33.33cm-40cm (根据品种不同而定) , 每窝2粒-3粒;
玉米规范化 篇5
我国近年来通过高产创建, 玉米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2005年, 山东莱州0.073 hm2土地创造了单产1 402.86 kg/0.067 hm2 (去除边行后折算为1 289.8 kg/0067 hm2) 的高产记录;2009年, 新疆创造了0.335 hm2玉米平均单产1 360.1 kg/0.067 hm2的纪录;2009年, 陕西榆林定边县万亩 (666.7 hm2) 玉米高产方, 30点测产平均产量为1 023.2 kg/0.067 hm2。但我国玉米高产记录距最大的潜在产量仍有很大差距, 也远低于美国2002年创造的1 823kg/0.067 hm2高产纪录。近10年来, 我国玉米单产平均年增长率较低, 2008年全国平均产量仅为370 kg/0.067 hm2, 分别为美国的57.5%和法国的59.8%。除我国玉米种植区气候条件以及相当大比例玉米地土壤瘠薄、干旱缺水等影响外, 生产技术不规范、机械化程度低、栽培技术不到位等是平均产量较低的重要原因, 而播种质量的好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相当大。
要提高玉米产量, 实现大面积高产稳产, 需要在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培肥地力及选育良种的基础上, 进行规范化生产, 加强机械化作业力度, 实现播种全苗、合理密植、苗匀穗齐、增产增收。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特别是规范化播种技术是实现玉米高产稳产的基础和保障。
一、选用耐密高产品种是增加产量的重要途径
国内外研究及生产实践表明, 增加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玉米产量是单位面积上的群体产量, 随着耐密紧凑型品种如郑单958、浚单20等品种的选育和使用, 单位面积种植密度显著增加, 玉米单产显著提高。2007年, 农业部针对我国目前玉米生产状况及存在问题, 提出了“一增四改”的玉米生产指导意见, 指出了近几年玉米大面积高产高效生产的方向。所谓“一增四改”, 就是增加种植密度, 在现有密度偏稀的地区和地块将种植密度普遍增加500~1 000株/0.067 hm2;改种耐密型品种, 加大耐密高产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改套种为平播, 逐步将黄淮海夏玉米区的套种玉米改为两茬平播, 并适当延迟收获;改粗放用肥为测土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 逐步扩大机耕、机种、机收等全程机械作业比例。“一增四改”的核心就是在机械化作业条件下, 通过选用耐密品种增加种植密度、合理施肥、周年资源高效利用, 实现我国玉米生产的高产稳产高效。
二、高产是种出来的, 不是管出来的
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 玉米群体中个体之间竞争就越来越大, 个体与群体之间矛盾越来越大。建立合理高效的群体结构, 减少株间竞争, 使得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 在高密度下发挥个体的生产潜力是高产的关键。即增加密度、提高田间玉米的整齐度、适当晚收保证成熟度, 有足够的玉米有效植株, 果穗均匀一致, 籽粒饱满成熟, 就能获得高产。
播种是玉米生产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环节。农民有句话叫做“有钱买种, 无钱买苗”, 充分说明了抓好播种质量的重要性。因此, 播好种, 出好苗, 达到一播全苗、实现苗匀、苗齐是玉米高产优质栽培的基础。抓好播种质量, 达到一播全苗, 苗足而且整齐, 就保证了一半以上产量, 而且中后期管理也方便。如果播种质量差, 田间稀密不匀、缺苗断垄严重、植株大小差异大, 玉米产量肯定上不去。首先是密度不够造成穗数不足, 其次是出现大小苗后, 小苗竞争力弱形成空秆或小果穗, 对产量贡献不大, 穗数不足、总粒数不够, 即使最后粒质量较大, 也不能弥补前者的损失, 产量不高。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产是种出来的, 不是管出来的。与传统观念相比, 现代高产玉米栽培技术更加注重播种质量。以前我们常讲“三分种, 七分管”, 现在应该是“七分种, 三分管”, 甚至拿出十分的精力放在抓播种质量上。
三、规范机械化播种技术是高产稳产的基础
抓好播种质量, 主要的是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特点、土壤条件、生产条件和玉米种植方式制定相应的操作技术规范和流程, 在整好地、选好种的基础上, 抓好播种过程中的每一个技术环节, 力求要技术到位, 保证播好种、出好苗, 苗全、苗匀。因此, 播种时要做好以下工作:
1. 精选种子, 种子处理
选用大小均匀、饱满、具品种特性的杂交种籽粒作种子, 机械或人工选粒, 除去病斑粒、虫食粒、破损粒、混杂粒及杂质。用玉米专用种衣剂进行包衣, 一般1 kg种衣剂拌种50 kg, 可有效控制玉米苗期病害、玉米丝黑穗病和地下害虫。
2. 选好播种机具, 播前调好机具性能
根据玉米种植特点及当地农机供应情况, 选好播种机具, 如适于耕翻整地后的播种机、起垄种植的播种机、免耕直播播种机、精量播种机及播种施肥一体机等。播前要认真调整播种机的排籽量和落粒均匀度, 控制好开沟器间的距离和播种深度。田间播种前需在地边试操作, 待达到要求后再进行大面积作业, 以防止因排种装置堵塞而出现的缺苗断垄现象。
3. 根据播种方式, 确定播种量
播种量取决于留苗密度、种子质量 (发芽率、杂质等) 、粒质量以及留苗保险系数。一般按留苗密度的1.5倍计算播种量, 同时还要根据气候、土壤墒情和整地质量、苗期病虫害等影响因素适当增减。一般播种量为3 kg/0.067 hm2左右, 机械化精量点播为的播种量为1.5 kg左右。
4. 控制播种深度、确保播种质量
确保播种质量, 要求行直行匀, 播深一致, 落籽均匀, 覆土严实。播种深度根据土壤墒情而定, 一般3~5 cm为宜, 土壤较干旱而又没水浇条件时, 可以采用深播浅盖加镇压的方法, 使种子处在湿润的土层。夏直播玉米抢时间先播种后浇水地块, 播后要进行镇压, 确保覆土深度一致, 利于出苗整齐。
玉米规范化 篇6
1 基本情况
孝义市地处吕梁山东麓, 晋中盆地西南隅, 全市总耕地面积3.39×104 hm2, 种植作物以玉米、小麦、大豆、高粱为主, 2008年玉米种植面积为1.63×104 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48%。玉米在孝义市属大秋作物, 每年谷雨前后下种, 白露过后开始收获, 生长期140 d左右。
本次试验示范地点确定在孝义市大孝堡乡东盘粮村。该村位于孝义市东部平川, 地势平坦, 交通便捷, 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2008年初, 该村耕地实现了统一流转, 由村集体统一开发经营, 这样为整个试验工作实现统一耕地, 统一品种, 统一施肥, 统一管理, 统一收获等要求提供了保障。全村现有耕地超过267 hm2, 2008年种植玉米180 hm2。
2 试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试验, 获得玉米规范种植行距和当地常规种植行距在产量、机械化收获作业效率、机械收获损失率等方面的具体数据。试验规范种植行距为60 cm, 常规种植行距为50 cm。两者对比要求地块相同, 水、肥、种及田间管理相同, 播种和收获时均使用同一类型机械。
3 试验区规划及播种情况
3.1 规划面积
示范田整体规划面积为4 hm2, 其中50 cm、60 cm行距的地块各2 hm2, 本地块在上年玉米种植收获后, 统一进行了秸秆还田和浅旋耕作业。为确保产量对比更加科学准确, 将示范田分为6个小区, 0.67 hm2一个小区, 50 cm、60 cm行距小区交叉安排, 3次重复。
3.2 播期
2008年4月22日。
3.3 测试工具
主要是皮尺、卷尺、天平、烘干箱、地磅、数码相机、摄像机等。
3.4 试验品种
试验品种选用目前农业部门重点推广的优良品种———大丰26号。肥料施用按照山西省农科院专家对该村耕地测土后的配方施肥方案。针对2008年严重的旱情, 示范田在播前进行了灌溉和旋耕整地等作业。
3.5 播种机选用
为保证50 cm、60 cm小区单位面积苗数相同, 试验播种机选用河北农哈哈5行气吸式旋耕精量播种机。50 cm行距种植区株距30 cm, 60 cm行距种植区株距25 cm, 2种行距留苗均为4 440株/0.067 hm2, 播种后及时实施了化学除草作业。化学除草机具选用了北京现代农装公司生产的3860悬挂式喷药机, 一次作业幅宽12 m, 作业效率高, 作业质量好。
参加试验工作的2名机手具有多年农田作业经验, 能够熟练掌握机具操作技能, 并能准确判断和排除机械故障。为了保证试验效果, 对其进行了岗前强化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匀、直、齐、透4个方面。“匀”是要求下种过程中要保证旋耕深浅均匀, 施肥、下籽量均匀, 行走速度均匀;“直”是要求行距之间, 带宽之间保持最大限度的平行;“齐”是指播种时间、施肥深浅、下籽深浅的一致性以及地头、地尾机具出入地块的一致性;“透”是要求播种过程中, 无拥堵现象, 保证作业流畅, 从始至终不出现缺苗断垄、重播漏播等情况。
4 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4.1 数苗及测产时采用5点法
即在样本地块中, 选取一块地, 从4个地角开始, 沿对角线1/8~1/4处的范围内选定1个数值。以此数值为长度确定4个测区, 再加上对角线交叉点共5个测区, 每个测区的测试宽度不小于2.5 m。
4.2 作业面积测定
收获效率测定时, 作业面积为2 hm2, 常规行距、规范行距机收面积各1 hm2。
4.3 收获损失率测定
收获损失率的测定选择3个测试区, 每个测试区为10 m×10 m。
以上数据处理要保证原始数据真实, 方法是2个人同时进行, 一人报数, 一人记录并同时复核确认所有多点采集数据, 最终以平均值计算确定。其中, 对产量测定还进行了单打单收实测法。
5 结果分析
5.1 产量实测结果
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具体从本次试验的情况看, 规范种植行距相对于当地常规种植行距,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 前者产量为763.2 kg/0.067 hm2, 后者产量为686.9kg/0.067 hm2。分析如下。
5.1.1 株高与茎粗
单位面积株数在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规范种植行距与常规种植行距无明显差别, 而株高和茎粗发生明显变化。规范行距和常规行距实测株高分别平均为260 cm、240 cm, 茎粗 (直径) 实测数据分别平均为2.6 cm、2.3 cm。由此来看, 规范行距种植的苗情整体好于常规行距种植, 这是导致粮食增产的先决条件之一。相对于常规行距而言, 规范行距改善了地块通风透光条件, 作物的新陈代谢活动比较活跃, 玉米进入完熟期时, 规范行距之植株坚挺度、果穗直立情况均好于常规行距的植株;田间管理过程中, 由于行间距扩大, 人员、机械对作物的干扰相对减少, 人为损伤降低。
5.1.2 穗粒数
穗行数、穗粒数测试显示, 规范行距种植其穗行数为16行的达80%, 14行的达20%;常规行距种植穗行数为16行的占60%, 14行的占33%, 其余7%为12行。规范行距种植模式下无12行果穗。行粒数规范行距与常规行距平均值分别为39.2粒、37.1粒, 相差2.1粒。田间实际观察中, 2种行距所产果穗, 常规行距果穗普遍存在虚尖 (有芯无籽) , 长度达1.5~2.5 cm, 高于规范行距种植1 cm左右。以上差异直接影响穗粒数, 规范行距平均值为611.5粒, 常规行距平均值为570.1粒, 两者相差41粒。
5.1.3 果粒外表
果穗外表观察, 规范行距果穗籽粒饱满, 光泽鲜艳, 果粒匀称, 常规模式有秕籽, 果粒大小不匀。实测表明, 规范行距条件下所产果穗百粒质量为35.9 g, 比常规行距条件下所产果穗百粒质量33.8 g, 增加2.1 g。综合上述分析和测试结果, 可以认定, 作物产量增加是必然的, 它体现了规范行距玉米种植的优势所在。
5.2 机械收获效率
孝义市试验选用1台牧神4YZB—2400型玉米收获机, 配套动力110 k W, 割台宽幅为2.4 m, 可一次完成摘穗、果穗剥皮、秸秆切碎、果穗收集装车等功能。10月6日, 试验地块玉米历经168 d生长, 进入了完熟期, 技术组对确定的机手进行岗前培训, 重点强调, 收获时还田机离地间隙要确保以打不到掉在地表的玉米穗为准。在此情况下, 2种种植行距模式各收获1 hm2。规范行距地块实用时间116 min, 平均纯作业时间7.7 min/0.067 hm2, 纯机收效率为0.52 hm2/h;常规行距地块实用时间128 min, 平均纯作业时间约8.5 min/0.067 hm2, 纯机收效率为0.47 hm2/h。两者差异原因主要是行距, 在规范行距条件下, 机组割台切入顺畅, 可直接摘穗, 加之秸秆坚挺、果穗直立, 操作手所顾及的碰秆、压秆、掉穗等现象大幅减少, 从而使操作趋于简单化, 进而提高了机收效率, 常规行距条件下, 割台穗道对于秸秆的侧击现象较严重, 在延长了摘穗过程的同时, 还容易造成掉穗, 同时, 因割台两侧余量不足也容易碰倒作物, 给下次作业造成干扰, 机手操控机具相对困难。
5.3 损失率分析
规范行距与常规行距在分别选择的3个10×10 m测试区内显示的掉穗数分别为68个/0.067 hm2和95个/0.067 hm2。机收损失率为1.7%和2.3%。共性原因是机械碰倒秸秆所致, 但在规范行距模式下的概率少于常规行距模式。其他原因包括果穗低于割台, 机具前冲力使未进入穗道的茎秆提前倒伏, 轮胎碾压和秸秆粉碎机切碎等。
6 结论与建议
玉米规范化 篇7
1 试验实施情况
详见表1~5。
注:魔芋产量仅指块茎产量, 未包括芋鞭产量。
2 试验结果
2.1 各间套栽培规格对软腐病害的控制效果
三渡点:1∶2规格、1∶4规格、2∶2规格、2∶4规格、0∶4规格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96、3.14、1.77、2.63、3.93, 前4个规格相对第5个规格的防效分别为50.0%、20.0%、54.9%、33.0%。
双河点:1∶2规格、1∶4规格、2∶2规格、2∶4规格、0∶4规格的病情指数分别为3.08、4.68、1.98、2.10、5.65, 前4个规格相对第5个规格的防效分别为45.5%、17.1%、65.0%、62.8%。
2.2 综合收益
2.2.1 魔芋每667m2产量和扣除种芋后的净产量大小
三渡点和双河点均为0∶4规格>1∶4规格>1∶2规格>2∶4规格>2∶2规格。
2.2.2 玉米每667m2产量大小
三渡点和双河点均为2∶2规格>2∶4规格>1∶2规格>1∶4规格。
2.2.3 魔芋和玉米的综合收益大小
三渡点:1∶2规格>1∶4规格>2∶4规格>0∶4规格=2∶2规格。
双河点:1∶2规格>2∶4规格>1∶4规格>2∶2规格>0∶4规格。
3 间套规格在生产上的实用性
1:2规格和1:4规格:设想2个种植规格, 规格1垄幅110cm, 垄面80cm (15cm、50cm、15cm) , 1垄种2行魔芋1行玉米, 魔芋种芋直径5cm, 株距15.45cm (株距为种芋直径的3倍, 因为要在两规格667m2株数相同条件下进行对比, 规格1行距比规格2大, 株距当比规格2小。试验地中相同株距下, 规格1的密度明显比规格2稀, 需缩小株距, 每667m2可种7845株;规格2垄幅170cm, 垄面140cm (15cm、30cm、25cm、25cm、30cm、15cm) , 1垄种4行魔芋1行玉米, 魔芋种芋直径5cm, 株距20cm (株距为种芋直径的4倍) , 每667m2可种7843株。从玉米的横向遮幅看, 前1个规格能将魔芋植株遮完, 后1个则不能。从魔芋的适宜行距看, 以合理行距为种芋直径的6倍计, 前1个规格最大适宜种直径约8.3cm、重约250g的种芋, 后1个规格最大适宜种直径约6.7cm、重约140g的种芋。从开播种沟的难度看, 前1个规格易, 后1个规格难。从作用看, 前1个规格的垄幅小, 土壤透气性和汛期排水效果比后1个规格好, 更有利于促进魔芋植株的生长发育和减轻软腐病的危害。
2:2规格和2:4规格:绥江县玉米都是单行种植的, 没有宽窄行玉米和宽窄行地膜玉米。每垄种2行玉米及2行和4行魔芋规格, 分别对应规格1和规格2, 单位面积内玉米株数多, 魔芋株数少。规格3和规格4, 因农民没接受玉米宽窄行栽培而不宜推广, 因综合收益对应规格1和规格2低而不宜推广。
0:4规格:每垄净种4行魔芋规格, 叶色带黄、株型较矮、日灼病明显, 而相邻有玉米遮荫的, 叶色浓绿、株型较高。绥江县海拔低, 除极少数高海拔山谷间日照短的地方种魔芋不需遮荫外, 其他绝大部分地方都需要种玉米来遮荫。
综上所述, 大面生产应选用魔芋与玉米1:2的间套规格。
4 间套垄幅和株距在生产上的实用性
4.1 垄幅
适宜垄幅, 首先与魔芋和玉米的种植规格相关, 其次与玉米植株的遮幅相关。前述玉米与魔芋1:2、1:4、2:2、2:4、0:4等5个处理的间套栽培规格试验, 垄幅分别为110cm、170cm、140cm、200cm、150cm。从魔芋每667m2苗数、玉米遮荫度、播种开沟难度、玉米对魔芋的作用、收益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适宜选用1:2规格、垄幅110cm。绥江县玉米都是单行种植的, 没有宽窄行玉米和宽窄行地膜玉米, 玉米植株的遮幅决定于单行植株的株型。绥江县种植的资玉2号、临奥、川单等杂交玉米, 苞叶位叶长一般80cm, 横向平均57cm, 57cm×2=114cm。因此, 从玉米植株的遮幅看, 1垄种2行魔芋, 与1行玉米构成2:1的规范间套栽培规格, 适宜垄幅110cm, 粘壤地开魔芋播种沟难的可120cm, 沙瘦地可100cm。
4.2 株距
魔芋株距, 一般要求为种芋直径的4倍。从三渡17组李仁贵和双河12组刘成雄的正规间套栽培规格试验中可见, 垄幅1.1m、1垄1行玉米2行魔芋、魔芋株距严格按种芋直径的4倍种植的, 成株期调查叶面积指数约1.2, 明显偏稀。大面生产, 严格按种芋直径的4倍种植的, 也是如此。因株距偏大;因1个垄幅可种3~4行而只种了2行。据此, 将适宜株距由种芋直径的4倍改为3倍。
5 间套栽培中玉米对魔芋的作用
5.1 遮荫
魔芋产量, 以光合作用为基础, 但它喜阴湿, 怕强光和高温, 需间套玉米来遮挡强光, 降低魔芋植株小环境的干燥度, 维持较高的相对湿度, 促进魔芋植株的健壮生长, 增强魔芋植株对软腐病危害的抵抗力。三渡17组李仁贵试验地中, 规格5是净种的, 叶色带黄、株型较矮、软腐病株率4.90%, 而相邻第2规格有玉米遮荫的叶色浓绿、株型较高、软腐病株率3.92%。
5.2 挡风雨
遮荫玉米遮挡风雨对魔芋植株的机械损伤, 减轻魔芋病虫害的发生。
5.3 空间分隔
由于魔芋上的软腐病、白绢病等主要病害不侵染玉米, 玉米上的纹枯病、大小斑病等主要病害不侵染魔芋, 种在两行魔芋之间的玉米, 对魔芋病害的行间传染起到空间分隔作用。
大面魔芋生产上, 有的一垄种3~4行魔芋, 一塘放3~4个小种芋, 长出的植株虽有相互遮荫作用, 但与玉米的遮荫作用有质的区别。后者, 矮秆的魔芋植株虽受高秆玉米的遮荫, 但可得到大量散射光。前者, 魔芋植株相互拥挤, 重叠在下层的叶片受光不足, 属过度密植。
玉米需强光, 魔芋需弱光, 2者间套栽培, 充分利用光能资源, 相互促进, 增加产量, 减轻病虫危害, 提高综合生产效益。魔芋与玉米间套规格1∶2, 垄幅110cm, 魔芋株距为种芋直径的3倍。这一试验结论, 已应用到《绥江金江白魔芋丰产栽培及病虫综合防治技术》中。
摘要:绥江是优质金江白魔芋主产区, 魔芋与玉米合理的间套规格是保障稳产丰产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开展魔芋与玉米不同间套规格试验及大面调查, 制定了“垄幅1.1m、每垄2行魔芋和1行玉米、玉米单行单株种在2行魔芋之间”的规范间套栽培技术。
玉米规范化 篇8
1. 田间作业技巧
(1) 进入地块收割前, 驾驶员要了解待割地块的基本情况, 如地形、品种、行距、成熟程度、倒伏情况, 地块内有无木桩、石块、田埂、水沟, 是否有可能陷车的地方等。如需人工开道、清理地头、摘除玉米穗, 要提前进行。
(2) 试割地头时, 应先采用低I挡, 如果工作正常, 然后再根据植株高度、水分含量等情况适当提高速度。
(3) 开割地头时, 为减少开道辅助作业时间, 可采取玉米收获机斜向进地方法, 进机方向多开、大开, 出机方向少开, 即可达到省时高效。但为了降低果穗损失, 可暂不放下还田机。
(4) 玉米收获机到地头时, 不要立即减速, 而应继续保持高速运转一段时间, 以使秸秆完全粉碎。
(5) 及时卸粮, 以免粮箱过满, 造成损失或事故。
(6) 较大连片地块收获时, 可采取玉米收获机和运输车并行的办法, 减少卸粮的停机时间, 提高生产效率。
2. 安全操作规范
(1) 玉米联合收获机驾驶人员必须具有农机管理部门核发的驾驶操作证, 经过玉米收获机操作的学习和培训, 并具有田间作业的经验。
(2) 工作时玉米联合收获机操作人员只限驾驶员1人, 禁止任何人员站在切碎器和割台等附近。
(3) 玉米联合收获机启动前必须将变速手柄及动力输出手柄置于空挡位置。
(4) 作业前要勘察障碍物, 详细掌握作业区情况, 查明障碍物并进行排除, 或做出明显标志, 方可实施作业。
(5) 玉米联合收获机起步、接合动力、转弯、倒车时, 要先鸣喇叭, 观察附近状况, 提前警示辅助人员和非工作人员撤离到非作业区域。
(6) 发动机冷却水温度过高时, 应停机清洗散热器, 并及时补充冷却水, 但不要立即打开水箱盖, 以免烫伤人员, 应冷却一段时间或采取保护措施后, 再打开水箱盖, 补充冷却水。
(7) 工作期间驾驶员不得饮酒, 不允许在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等情况下操作机组。
(8) 工作中驾驶人员应随时观察、倾听玉米联合收获机各部位的运行情况, 如发现异常, 立即停机排除故障。
(9) 严禁在玉米联合收获机工作和未完全停止运转前清除杂草, 检查、保养、排除故障等。必须在发动机熄火机组停止运行后进行检修。检修摘穗辊、拨禾链、切碎器、开式齿轮、链轮和链条等传动和运动部位的故障时, 严禁转动传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