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问题发展趋势(精选11篇)
毒品问题发展趋势 篇1
1广电网络面临的竞争环境
从竞争角度来看,广电网络处于成熟的电信市场运营环境中,主要竞争对象是IPTV宽带有线电视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广电提供的有线电视是单向、即时性播放方式,缺少用户与电视运营商之间的互动,无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而IPTV借助三网融合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自身先进传输技术,可以为用户带来高清电视服务、互联网、Ip可视电话集于一身多种数字媒体服务。特别是电信和联通电信运营商利用前期拥有的强大固定宽网覆盖率的基础上,采取业务捆绑、免费赠送等营销手段诱惑了大批用户的选择业务,积极推进IPTV业务积布局,给广电的主营有线电视业务带了巨大的威胁。特别是中国电信行业重组后,借助原本的市场主导地位拥有庞大客户群的固网运营商继续巩固其移融合的综合实力,在用户规模、产品服务、营销渠道有着较大的优势,但同时广电网络应该看到垄断背后的电信、网通呈现的一系列的市场缺陷,特别是在网络的稳定性、品牌的包装服务、固定电话入户固有矛盾、业务流程效率等不足,广电网络进入宽带电信市场竞争还是有机会的。
从用户角度来看,在当前成熟的电信市场中借助创新扩散理论,新增城市用户一般属于保守型用户和价格敏感型,一般来自于低收入人群或者普通用户。此外, 近几年来,农村固定宽带市场需求逐步增加,由于各种原因,主导宽带业务的电信、 联通等运营商比较忽略农村用户市场,其实为广电网络企业的宽带市场拓展提供了机会。广电企业应把乡镇和农村用户作为未来极大潜在市场重点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的区别,这类群体对价格比较敏感,特别容易根据带宽业务价格和质量在不同网络运营商之间流动,所以广电网络应该增设农村市场服务点,增设业务受理渠道,通过加强农村市场的服务意识和市场意识,尽可能的让产品覆盖更多的潜在用户。
2广电网络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营收方式单一、发展空间不足
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改造虽然丰富了业务种类,但是缺少品牌主导产品来增加用户普及率和高强度刺激用户消费, 没有改变广电网络过度依赖单一电视传输费主营收入方式,特别是与通信运营商ARPU值以个人计算方式相比,广电运营商计算单位是家庭,导致广电运营商的ARPU单个用户创造价值更低于其他通信运营商,单一的营收结构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广电网络的未来市场的拓展。
2.2市场竞争大,转型压力大
三网融合背景下,信息时代网络视频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IPTV的分流,都加剧了数字电视用户的流失。广电网络主营业务有线电视在新媒体工具的竞争下,其市场优势地位早已经已经被电信运营商抢占。在信息时代进步的必然性和转型压力里下都要求广电网络运营商转变发展思路,从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市场拓展许寻求突破,改变传统追求用户数量转型到丰富业务体系和增加用户ARPU值上来。
3整合步伐缓慢,主营业务受排挤
虽然近两年广电网络推出“一省一网”、加强省级之间网络整合的步伐正在展开,但是其背后隐藏诸多问题,全国广电网络总公司未成立,缺乏统一的现代化管理体制;整合仅限于网络与业务表面合作力度不足;运营方式还是以事业体制, 市场竞争观念淡薄;要实现全国范围的网络整合在管理和资金方面有很大的困难, 特别是移动终端和网络电视的发展,带动用户不断往新媒体方向的流失加剧了整合的困境,广电网络的坚持发展传统的运营的单向数字电视业务空间会受到更大排挤。
4行业地位较低、产品创新不足
广电网络公司在现代电信市场产业链中地位处于被动状态,在企业发展缺乏合理规划和基本的市场前景的判断,盲目追随技术厂商安排,造成了投资的失败和客户的流失。在传统有线电视业务已经不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用户的需求下,和电信宽带网络巨大威胁下,广电公司需要不断的创新转型业务才能确保市场中的地位。 但是广电网络目前在传统业务领域和新媒体方面除了推出互动点播业务以外没有任何的作为,这种创新能力的欠缺面对强大的电信运营商竞争对手时,可能是致命的。
5广电网络发展趋势
三网融合战略目前仍处于试点时期和现代信息及时的发展为广电网络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当前局势下,广电网络必须要明确发展定位,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原有主导业务优势上,从市场需求出发,开放思维,探索新的业务发展形势。
5.1高清互动成为核心业务战略定位
传统电视节目无法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局面下,广电网络应该改变长期的有线电视服务发展定位,应把发展的焦点放在视频服务领域。其中高清互动电视借助其互动点播、时移回放等诸多新增业务模式可以满足信息时代用户的需求,是广电未来核心业务的优先选择。借助广电网络原有的电视业务优势,依靠传输技术的创新,推广高清互动业务,可以增加传统业务和付费互动业务用户的粘度,提高用户的APRU值,确保广电运营商面对电信IPTV强大冲击时处于不败之地。
5.2宽带业务摸索前行,抢占无线宽带市场
广电网络运营商发展宽带接入业务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但是目前我过广电运营商的宽带用户仅占国内宽带用户不足1%,且广电的宽带业务在用户基础、技术创新、网络基础都处于市场的弱势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实随着中国手机移动用户数量远超过PC用户,视频接收终端趋于智能化背景下,广电网络可以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借助广电的数字化有线电视业务覆盖了超过50% 的居民家庭,用户基数远高于其他电信运营商便利条件。用户只需在机顶盒中安装无线AP即可实现家庭无线覆盖,或者在室外安装功率较大的无线AP,可以实现公共场所低成本的无线覆盖。广电运营商通过增设无线互联网服务,增加原有有线电视用户的黏着度,满足移动终端用户的需求,提高未来市场竞争优势。所以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对宽带业务市场份额的增取时广电网络竞争的寻找其他竞争对手的不足为突破口,注重产品设计、营销模式、 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构建广电网络自身特色商业模式,以全新的姿态投入竞争,逐步打破目前全国网络资源电信和联通主导地位运营格局,阻止广电网络中有线电视用户的减少造成业绩的下滑,确保不被市场所淘汰。
毒品问题发展趋势 篇2
2012年12月12日,朝鲜官方媒高调宣,朝鲜“光明星3号”卫星发射成功,卫星已进入预定轨道。此消息一出,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其周边各国也相继作出不同的反应,再次将东北亚局势推向了紧张动荡的边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朝鲜卫星的发射为何能够牵动整个世界的神经,从表面看来,是因为朝鲜发射卫星所利用的弹道导弹技术违反了联合国安理会对其的相关限制。然而从历史可以知道,朝鲜半岛危机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因为朝韩的背后历来都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所以说,朝鲜问题实质就是其周边各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与力量角逐,直接关系着整个东北亚局势,甚至危及整个世界的安全稳定。就在朝鲜宣布卫星发射成功之后,中国所做出的反响就是呼吁美、中、俄、朝、韩、日马上重启六方会谈,因这直接关系着这六国的国家利益。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无外乎还是丘吉尔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不管各方如何博弈与角逐,最终都是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所以,只要不损害国家利益,一切都是可以让步和交涉的。所以从根本上说,朝鲜半岛问题的发展及整个东北亚局势的变动,无非就是在各国之间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
(1)朝鲜
朝鲜在六方会谈中处于核心,一切的利益集团都围绕着其转动。同时,朝鲜所做的每一个大的动作,都是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的需要。从朝鲜国内来看,金正恩在接班一周年之内换掉了很多高层领导,使得政治上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光明星3号”卫星的发射起到转移民众目光的作用,团结国内任命。同时显示出金正恩的执政业绩和决心,在国内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威望,以及满足巩固政权稳定的需要。另一方面,朝鲜选在日、韩大选之际发射卫星,有一种搅乱两国局势的意图。其目的在于扩大自己的影响,并以此来改善国际环境和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为利益谈判增加相应的筹码。
(2)韩国
韩国一直以来都是与朝鲜处于敌对状态,并且。所以那么对于韩国来说,朝鲜在经济、军事力量上的增强都是其潜在威胁的增大。所以在此次朝鲜射星问题上,韩国反应最为直接和强烈。从地理位置上看,韩国处于与朝鲜直接军事对抗的最前沿,所以从根本上是并不愿意看到朝鲜半岛再起战事。然而,朝鲜却始终没有放弃过统一半岛的决心,因此,从国家利益的需要,又不得不和美国形成同盟来取得帮助,同时对朝鲜进行外交及军事施压。而朝鲜收到刺激后,就更加会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3)日本、美国
在朝鲜问题上,日本和美国是同一个利益集团,美国处于主动地位,日本则处于一个相对的被动地位。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大多的军事基地都设在日本,如果朝鲜半岛一旦战事爆发,将必定会波及日本,所以这就将其与美国捆绑在一起。另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同样侵略过朝鲜,有着同中国一样的名族矛盾,所以朝鲜的强大对日本来说也是一种潜在威胁,就必然会对其遏制和防范。而对于美国,其目的更有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感觉。因为就朝鲜与美国的差距来说,就算朝鲜再怎么发展,也完全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所以美国在朝鲜问题上所采取的措施根本上就是为了遏制中俄,以及维持其“一超多强”和巩固其全球霸权的地位,而朝鲜核问题就成为其调整战略目标一个借口。
(4)中国、俄罗斯
从某个层面说,在朝鲜问题上,中国与俄罗斯有着共同的利益。虽说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于政策的变换,使得其对朝鲜的影响慢慢下降。同样,自中国改革开放及两个领导人的更换,也使得中朝关系有所下降。但中朝两国的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一旦朝鲜失火,也必然会危及两国。并且日美与也两国之间都有多方面的矛盾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未来最具潜力的挑战着,所以在各方面采取遏制。这也就使得中俄在此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所以绝不会让日美在朝鲜问题上获利,必要时也会对其进行支持和袒护。然而,尽管中国和俄罗斯都想利用朝鲜核问题对日美进行反制,以维护自己利益的需要。但从根本上说也并不希望朝鲜真正拥有核武,因为今天的朋友很可能就会是明天的敌人,只要各方利益出现变动,朝鲜的核武器对中俄也会是一个威胁。所以对于朝鲜问题,中俄都是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
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 篇3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策略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区域发展问题已成为我国研究的重点课题。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显著,并且短期内,这一问题难以真正消除。为了能够缩小区域农村发展差距问题,必须结合实际,仔细分析农村区域发展产生差距的原因,并寻找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特征概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仅疆土辽阔,而且人口众多,在资源分布上呈现较大差异,加之历史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促使我国农村区域发展表现极不平衡。近年来,我国开始把目光转向农村发展,并把农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区域划分[1]。要想对我国农村经济和区域发展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应该依据各地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水平,并结合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区内相似性以及区际差异性。现如今,我国对农村区域的划分呈现出动态性和间断性,更加善于结合某地的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通过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发展进行区域性划分,对于充分了解我国各地区农村发展实际,并由此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2]。
2.我国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明显,主要体现在:我国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区度,即由东向西,地区经济发展以此减弱,东部地区属于相对发达的地区,中部次之,西部则属于欠发达地区。从经济增长率来看,东部经济增长的速度要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从城镇化阶段来看,我国东中部地区已经逐渐进入到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而西部地区则依旧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虽然,自“九五”计划和十四届五中全会后,解决地区差距扩大问题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但由于东部本身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区优势,使得其更能吸引外界投资,由此东西部发展差距依旧存在壁柜不断扩大。
2.2农村区域环境发展问题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因而人口密集,环境压力较大;而西部位于河流的上游,为全国生态安全提供重要保障。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业生产导致环境污染。与传统的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是导致农村水土污染的重要来源,加之农用地膜的使用以及秸秆的焚烧和处理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第二,生活污染日益显著。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小城镇和农村居住人口逐渐增多。然而與城市规范化的管理相比,小城镇脏乱现象显著,生活污染严重。第三,工业污染显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乡镇企业开始兴起,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对环境的规划和治理。
2.3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要想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将部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目前,我国农村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开始流向大中城市,总体而言,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有效解决了城镇地区劳动力短缺问题。但是,农村劳动力大量的跨地区流动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农村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智慧的青年人都奔向了大城市,而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使得农村劳动力人口素质普遍偏低,不利于农村获得更好的发展。
3.解决我国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策略
3.1政府做好干预,为中西部跨越发展做好保障
实践证明,要想缩小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政府也要全面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干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工业、交通等方面基础薄弱,难以依靠市场进行自我调节,必须通过政府干预,实行西部扶贫开发计划。政府要进一步制定各类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在收入调节、资源分配以及利益协调等方面做出一定的支撑,将东部收益逐渐向西部进行转移,加强对西部地区财政和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3.2制定优惠政策,发展地区特色产业
东部地区以及沿海大城市,要逐渐依靠市场,并慢慢取消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在农场品精细加工工业、海洋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方面做出努力,逐步实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并积极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农业不断发展起来。中部农业地区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优势农产品上,并由此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例如,应该重点发展优质小麦、水稻和大豆等,并进行面粉、饲料以及奶制品的加工。在政策上国家要给予中部地区一定的保护,为食品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并且要防止中部地区在水利、环境以及市场保护等方面的政策软化,尤其要避免“中部陷阱”的扩大。西部地区既要注重特色农牧业的开发,同时还要将生态环境作为保护的重点。同时还可以大力发展优质棉花和苹果,同时推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的发展。
3.3注重非农经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
非农经济对于农村区域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并且成为影响农村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乡镇企业作为非农经济的主导,对于缩小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西部农村而言,要全面实施乡镇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想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国家要加大投资力度,对西部乡镇企业进行改革,通过优化结构域,组建企业集团,实施规模经济战略;加强对人才的培育,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素质;推动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统筹区域城乡产业发展。
3.4保障公平,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首先要建立起公平的竞争机制,对地区发展不平等的政策要尽力消除,建立起全国统一规范的贸易体系和市场体系;其次要建立起平等互利的合作机制,区域差距之所以存在,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利益主体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各区域之间应该建立起资源、劳动力、技术等之间的平等交换机制,从而实现各地区间的平等与互利。
4.结语
总而言之,诸多因素导致了我国农村区域发展出现了问题,使得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与城市地区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尽管如此,我们依旧要把农村区域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关键,为了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区域发展问题,政府首先要做好干预,制定出优惠政的策,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同时国家还要注重非农经济的发展,建立区域间协调发展的机制,齐力推进我国农村区域经济获得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慈利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参考文献:
[1]张亚洁,陆建飞,金涛.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03)
[2]董宪军.浅谈农村区域发展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0)
[3]胡永盛,杭瑞友,李军.国外农村区域发展经验与启示[J].现代农业.2008(12)
[4]王芳,胡永盛,李军.国外农村区域发展基本经验及启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毒品问题发展趋势 篇4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未来趋势
在如今国际经济发展状况下, 电子信息技术亦在迅猛成长着。估量某一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便是该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近些年, 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给予了了大量的重视与资金的帮助, 而电子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同时又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当然, 如此美好的状况下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多隐患, 因此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应该适应相应规律, 把握好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向, 不断优化来同国际接轨。
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性
作为权衡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整体实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发展势头强劲的电子信息技术早已充斥了人们进行各类活动的过程中, 由此可见电子信息技术在未来人类生存历程里拥有着巨大的使用潜能。本文一直提到的电子信息技术指的便是研究怎样利用电子技术传递、解决并合理运用各类信息的一种现代化高新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会涉及计算机通信与信号处理技术等大多数高新现代化技术, 该项技术的使用早已同网络技术不可分离。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加快形成现代化新型社会的顶梁柱,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而在当前市场竞争如此剧烈的一个大背景下, 信息的处理快慢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企业竞争的成果。
二、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一) 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结构结构不够合理
跟大多国家相比较而言, 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生存与发展时间都很短, 那么在各个领域上就毋庸置疑存在着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由于这一现象, 从某种程度上大大约束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升级。要想改变这一现象, 使我国产品同其他国家的产品不相上下, 不仅仅应该转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 同时还应该寻找我国国内实力名列前茅的企业, 并大力支持其发展, 以此提高我国该项技术的国际竟争力。
(二) 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资源紧缺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在遭受环境资源的紧缺与市场环境的双重约束。因为在该领域中, 正规企业不但要对抗充斥市场抢占份额的假冒伪劣产品, 此外还要对抗种种恶性竞争。由于企业之间的这种不良风气, 致使无论是国内亦或是国外的市场中, 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企业竞争力。因此, 只有合理的分析该领域中每一个不公平现象并加以改正, 才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 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缺乏技术人员
诚然, 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 我国人才数量一致保持持续增加中, 但大多数属于单一型的人才, 该领域奇缺复合型的人才同高端技术型人才, 这便大大的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尽管, 目前许多大学都已设立主讲电子信息技术的课程, 但是毕业生们所学知识仍具有一定局限性, 缺乏专业性, 不能做到在该行业的开拓创新, 同时欠缺该行业最需要具备的丰富的经验。因此, 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该课程, 争取培训出一批复合型优秀人才。
三、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 层次化、国际化
近些年,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逐步呈现出了层次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 甚至采购生产销售方面都具有的国际化特点, 因此, 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已成定局。国际化的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身家以及竞争优势, 通常主要从事高端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工作, 而将技术含量低的电子信息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 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层次化的现象。而在我国, 这种形式表现在由东部向西部进行优化型产业转移。
(二) 产业化、集中化
对于我国而言, 增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生存能力亟需发展产业化和集中化, 只有这样才能在抗拒外界风险的同时发挥着巨大的能量。在发展产业化并成形之后, 电子信息技术便可以依靠信息的内部交流与传递的优化来加快发展, 而产业集中化是产业化得以完美实现的重要基础。因此企业需要实现产业集中化来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
(三) 规模化、个性化
由于行业本身特点, 电子信息技术企业都具有着显著的规模以及非常可观的发展利润。所以因为开一个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使得我国如今的电子信息企业的生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同时随着人们的要求不断提高, 并且日益多样化, 使得未来的发展趋势便是个性化产品引领着时代潮流新局面。
(四) 区域化、网络化
为了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合理化发展, 区域化的组织则是通过一个科学合理的整体产业规范来整合并优化整个行业, 使得该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顶梁支柱。当然在区域性产业形成的过程中, 区域性的集中会使得该地区产业呈现出一定的统一整体性。此外部分中小科技企业凭借自身的灵活性, 其研发的技术创新对于该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 以网络为基础的一个新型发展模式也已成为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势必会连带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成长, 而电子信息技术水平在衡量一个国家地位的标准方面又是毋庸置疑的。因此,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的。而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过程中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重重困难, 因此我们要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一个科学的评判, 把握其发展动态和趋向, 并根据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通过具体解析进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邬贺铨.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创新[J].中国信息界, 2006.
[2]张莉.浅谈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
毒品问题发展趋势 篇5
关键词:新型毒品;犯罪特点;发展趋势
0引言
近年毒品犯罪逐步增多,其犯罪手段也随之提高很多。新型毒品对毒品犯罪科而言是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新型毒品快速蔓延,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由于新型毒品具有一定特殊性,对毒品犯罪不但要在立法上进行加强,还应完善社会控制等其他方面的措施。
1新型毒品犯罪的概念
1.1新型毒品
我国《刑法》指出毒品包括: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及其他可造成上瘾的精神和麻醉药品。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将毒品分为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两大类。传统毒品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为直接从植物中提取或由天然毒品加工而成。而新型毒品主要是致幻剂和兴奋剂,其通过人工化学合成,可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起作用而让人兴奋,若经常使用会造成对药品的依赖。
1.2新型毒品犯罪
我国对新型毒品目前尚无明确规定,只是以举例的形式散见于一些禁毒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学界对此的定义也是见仁见智。广义上看,是指违反易制毒化学品及毒品原植物管理法律,参与危害社会的毒品活动,按法律应予以处罚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只包括禁毒法律中规定的普通违法行为,也包括违反刑法的行为。狭义上看,是指违反毒品管制法律,从事毒品相关且危害社会和人们健康的行为,应受到刑事处罚。
2新型毒品犯罪的特点
2.1类型繁多,制作工艺高超
新型毒品的类型越来越多,除滥用的冰毒、摇头丸等以外,新增有咖啡因、安眠酮、K粉、三唑仑等,且种类还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在一些偏僻的地区,有很多不法分子制造并储藏毒品,他们中的不少人掌握制作毒品的化学方法来,而且在制作配方及工艺上较为先进。
2.2适用范围广,危险性高
目前新型毒品已成为毒品犯罪的主流,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传统毒品因受到法律和种植上的制约,已出现明显的衰落,而新型毒品通过化学方法提炼取得,其需要制作的周期短,生产的速度快。而且社会大众尚未充分认识到新型毒品的危害性,从而推动了新型毒品的传播,使得许多年轻人深受其害。
2.3网络化趋势,隐蔽性强
很多不法分子了解到新型毒品的主要消费者是年轻人,便利用年轻人爱上网的习惯,通过互联网销售毒品,常以暗号或密码的形式在网上交易、转账。很多国外的不法分子则利用邮件将毒品的原料及配方送至国内,然后进一步加工为新型毒品。多数犯罪分子具有较高的警惕性,躲避打击的能力很强,一般主犯都是幕后操纵,并不指挥一些常规性的犯罪活动,以获取非法利益,因而这种犯罪活动非常隐蔽。
3新型毒品的犯罪趋势
3.1短期内新型毒品犯罪仍然高发
近几年我国警方破获的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犯罪案件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而破获的冰毒等新型毒品案件数量逐步增多,而且破获的冰毒数量也越来越多,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国新型毒品犯罪仍将在高位徘徊。
3.2毒品犯罪活动逐步国际化
我国目前的冰毒消费群体较少,多数冰毒只能走私出境。而安眠酮等新型毒品在东南亚、非洲、港澳等国家地区有着较为广阔的市场。我国的地理位置较为独特,海岸线的曲折较长,出入境口岸和国际港口很多,客观上为毒品走私创造了条件。加之海关正在推动的通关改革,使得货物的报关及检验手续大为简化,外贸部门相应减少甚至取消进出口配额等,这些行政改革使人流、物流进一步加大,为毒贩通过货运渠道或使用人身、邮件等方式进行毒品走私提供了便利。
3.3犯罪手段不断出新
近年来毒品犯罪的手法不断出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3.1大宗制贩毒与小规模的案件同时存在,其中小规模案件成为主要的趋势。新出现的作坊式小型制毒厂,与国外的实验室制毒厂十分相像,说明制毒分子的反侦查能力与制毒技术在提高,毒品犯罪逐步变得成熟。
3.3.2工艺更新,制造更加简单。目前一些不法之徒用麻黄草加工出麻黄素,再用麻黄素加工得到冰毒。安徽曾在阜阳侦破一处大型冰毒加工厂,即通过该种加工程序制作完成的。
3.3.3生产过程分开,生产半成品和加工成品不在一个地方。一般情况是,把污染噪音严重、耗费水电量大的冰毒厂和摇头丸首道工序的工厂设在位置相对偏僻的地方或者监控相对薄弱的地方,污染较小、操作简易的其他工序厂则选择在城市地区。
3.3.4流动制毒,活动更为隐蔽。因为制造毒品过程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较为明显的污染,这样容易引起外界注意,于是不法分子便设法寻找更为理想的制毒场所。未来在江河、湖泊乃至海面上出现流动制毒厂的情况可能会逐步增多。
3.4将从东南沿海向内地与国外转移
近些年在内地省市查获的冰毒制厂中,有些是从沿海地区迁过去的,有些嫌犯是广东籍曾在广东制过毒。截至当前大多数省份都曾破获制贩新型毒品的犯罪。此外,城市发达的交通条件为毒品犯罪提供了便利,从而使城市成了毒品的中转地和集散地,毒品或由海路、空运出境,或者流向城市郊区的农村。
3.5自主研发制造和贩卖新型毒品的情况将会增多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了非法种植毒品植物的问题,90年代以后,更有国外犯罪分子利用我国麻黄素产量大的条件,在我国设厂制造冰毒,并将毒品走私出境,而且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
4结语
毒品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及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故而要加大针对新型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而禁毒的工作非常艰巨,且需要长期持续的进行。只有分析清楚新型毒品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才能有针对性的打击毒品犯罪,以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让群众免受毒品的危害。
参考文献:
[1]覃春梅,潘靖.梧州市长洲区毒品犯罪发案的新趋势、原因及对策[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6(08),56-57.
[2]李莉.关于新型毒品犯罪立法完善的几点思考[J].前沿,2010,11(05),124-126.
高校美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篇6
一美育历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所必须
我们中国很久以前就被奉为“礼仪之邦”, 这与先人重视美育密不可分。在古人言论中曾多次提及音乐、美育, 并给予相当高的定位:孔子门人强调“礼、乐、射、御”四习并修, 其中“乐”居第二。荀子说音乐可“正身行”、“广教化”, 有启迪人的思想, 陶冶人的情操, 提升人的素质的作用, 音乐可“美风俗”, 让社会风尚得到美化。白居易更是将音乐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和人神, 移风俗, 莫尚于乐”。中国绘画及画论、中国书法、中国建筑、中国雕塑、中国诗词歌赋等艺术的传承和影响, 均是古人重视美育的成果和例证。
近代, 第一个从西方引进“美育”概念的王国维论及美育:“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 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1]。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美学》中将美育特别提出, 与体智德并为四育, 指出“美育者, 与智育相辅而行, 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2]。并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完整提出了教育应包括德、智、体、美的纲领。[3]
蔡元培先生进一步分析, 美的对象之所以能陶养人的感情, 因为它具有普遍性, 超脱性两种特性。先生举例分析:一瓢之水, 一人饮了, 他人就没得分润;容足之地, 一人占了, 他人就没得并足。这种物质上不相容的惯例, 是助长人我的区别、自私自利的计较的。而美的对象, 就大不相同。名山大川, 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 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 美术馆的图画, 人人得而畅观。如齐宣王所称“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 “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 陶渊明称“奇文共欣赏”, 这都是美的普遍性。植物的花, 不过为果实的准备;而诗人所咏叹的梅、杏、桃、李, 则以花为多。动物的毛羽, 所以御寒, 人因之有制裘、织呢的习惯;然白鹭之羽, 孔雀之尾, 乃专以供装饰。宫室可以避风雨就好了, 何以要雕刻与彩画?器具可以应用就好了, 何以要图案?可知美的作用, 是超越实用的范围的。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的成见, 又有超脱性以析出利害的关系;所以当着重要关头, 有“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甚且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些品质就是由于感情的陶养, 而源于美育。[1]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意识形态的革命矫枉过正, 谈美被冠以“小资产阶级情调”, 美育淡出了教育的纲要。前人制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精简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而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美育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美学界活跃着一批学者, 他们思想解放, 成果卓著且胸怀民族大任, 多方努力多次论证反复建议, 得到了时任中央领导的李岚清同志鼎力相助, 终在九十年代中期促成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复生, 美育重进教育纲要。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现关于美育的论述:“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具有重要作用。”[4]为美育的目标、意义及定位研究奠定了基本精神。此后, 广大美育工作者耕耘在美育园地, 在美育实践和理论上都很有收获, 其中不乏重大成果:如对大学美育课程结构的设计、艺术教育系列教材的编写出版、对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关系的论述, 各类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研究, 各类艺术教育的经验总结, 对历史人物美育思想的研究等, 都有较大突破或前进。
国外的美育有较长的历史。由于意识形态的本质区别, 国外的美育与国内的美育在认知观念上和美育形式上都有很大区别。国外并不关注美育的理论研究, 也不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评估美育, 因而没有明确提出类似美育定位的问题, 而是从人性发展的需要, 把焦点放在具体的各门类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上, 格外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 认为艺术的魅力和陶冶作用是感性的和隐性的, 润物细无声, 不需要教化的语言去明说。这种认识虽然片面, 也不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 却不乏经验可借鉴。
二当前我国高校美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美育认知存在着问题。虽然美育已被列入教学计划, 但很多学校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美育心存不屑。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 人们养成了直接看效益的习惯, 重技术才能的培训, 轻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多数学校将审美教育的课程定为公共任选课, 这样的定位就显示美育似乎无足轻重;造成学生对审美教育的轻视, 认为美育无关紧要, 可有可无;也误导教师对审美教育的目标定位模糊:美育似乎无所谓达到怎样的实际收效。
2美育课程存在着问题。当年高校美育上马时就有些仓促, 有点浮躁, 一拥而上, 师资培训不足, 往往一人开一门课, 不具备相互交流共同提升的条件, 至今问题仍未很好解决。目前我国各高校美育课程都已开设, 但课程结构不稳定, 课程设置较随意, 各门课程之间沟通不够, 缺乏逻辑的统一性。不少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 甚至不用教材。各门课程的内容不规范, 不能按教育部大纲统一进行。课程考核及成绩记录不规范不严格。这些也影响了美育的收效和形象
3美育管理上存在着问题。高校美育至今在管理上无现成的章法可循, 许多高校从领导到管理部门, 都不同程度存在认识模糊、接受牵强、落实无序的现象。美育的目标管理不明确。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美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的浪费。据了解, 很多学校只求开出美育课, 符合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就可以了, 至于如何管理相当松散, 且美育课属全校任选课, 大都是晚上上课, 教学管理基本是空白。高校美育普遍缺少相关机制的支持和保障, 缺少相关制度的约束和监督。仅靠美育教师的自律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4美育研究存在着问题。由于前述的历史原因, 高校美育研究在建国后起步较晚, 相比较德育、智育、体育的研究, 高校美育研究还相当薄弱和零散, 很多涉及美育的根本性认识仍很肤浅甚至是空白, 如美育在人才培养及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问题、美育的现状和如何走向成熟的问题、如何提高美育层次和实效性问题、美育的终极原因问题、审美修养与和谐人生构建问题等, 就鲜有人问津。
高校重建美育已过去十多年了, 大学审美教育离开当初设想的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加快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功效, 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三我国高校美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美育发展趋势存在两种可能性, 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若要培养的是经济实用性人才, 则美育会遭削弱, 甚至名存实亡;若坚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则美育会不断完善, 推助人才素质和修养的提升。
1美育因不能直接显示其实用价值而可能逐渐被削弱。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是根据社会气候的风向标转动的。当前社会在很大范围内对人才的需求是短视的实用主义的, 只要专业知识学得扎实, 有技术, 能动手, 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就行。受其影响, 现在高校人才培养正创建一种新模式, 围绕培养“卓越工程师”、打造专业精英人才的目标, 做所谓“实用型”教学计划, 很多非专业教育都被削弱, 何况原本就被认为是装饰高等教育的美育, 很难免于被冷落在旮旯里的命运。美育由名存实亡走向消失是完全可能的。
2美育因独具的功能而可能跃上一个新台阶。尽管美育不能满足急功近利的需要, 但它对精神的陶冶, 对人性的塑造, 对和谐人生的构建, 对智力开发和事业的发展等, 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长效功能, 这是很多人都感受到的事实。很多著名科学家事业的成就都曾受益于审美修养的启迪和滋润。当人们认识到人才培养需立足长效机制时, 美育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得到强化和完善。大量事例显示, 一个不懂审美、不爱审美的人, 不仅人生是单调枯燥的, 人格也可能是不完善的。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美育乃顺应了人性的需要。缺失审美教育, 一任学生自发的审美观, 就可能孳生低俗、丑陋、怪异、偏执的审美误解, 这样的案例现实中并不少见。
美育重进高校, 来之不易, 需要多方的坚持和完善。目前高校美育正处在发展的又一个十字路口, 上质量、上层次, 提高实效性是关键。为此, 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 摸清实情, 总结得失, 紧贴我国国情, 借鉴国内外经验, 重新整合美育资源, 理顺其间的关系, 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和层次,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既勇于继承传统, 又敢于突破创新。若此, 美育的第二个春天就会来临。
参考文献
[1]周锡山,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
[2]蔡元培.美育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3]云风花品读古人论学之道省思今日教育之事http://blog.zzedu.net.cn/user1/yunfenghua/archives/2009/107971.html
RFID技术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篇7
关键词:RFID技术,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自动识别技术RFID,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英文简称, 也就是无线射频识别。它主要是利用射频信号以及空间电感或雷达反射的传输性质, 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功能。
RFID技术是一种自动非接触式的, 进行数据通信是通过无线射频的方法来实现的。通过读写器发射无线电电磁波读取几厘米甚至是几米以外电子标签内存储的信息。RFID的优越性体现在它与读取标签不用直接接触, 间隔的物体也可以测得到, 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也可以测得如潮湿, 它还可以同时读取几个标签信息。RFID技术已经被全世界所应用, 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 它就使用了RFID技术, 它要求所有出口商品都必须在集装箱、托盘上使用RFID的电子标签。
一、RFID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一) 电子标签
在电子标签中储存了相关物体的基本信息, 用它来标识物体, 同时里面含有内置的天线, 以此来接收信号。
(二) RFID读写器
使用读写器来读取电子标签中储存的信息, 它是连接电子标签与后天数据系统的一个纽带。主要包括两部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软件是用来控制系统的, 把相应的程序带到存储空间。读写器的硬件包含两个部分:控制系统部分和由发送器及接收器组成的高频接口部分, 还需要发射电磁能量的天线。
(三) 天线
不论是电子标签还是读写里面都有内置天线, 它是用来传递射频信号的装置, 实现了电子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空间通信连接。一方面读写器需要通过内置的天线来发射电磁能量形成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电磁场, 然后对电子标签进行识别。另一方面电子标签也需要通过内置天线从阅读器的磁场中获得能量来发出接收信号。
二、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
RFID的射频技术是利用电感耦合或者电磁反向散射耦合来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的。信号在读写器和标签之间进行传递的过程中, 读写器通过天线发射确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电子标签包含在到读写器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立刻产生感应电流, 感应电流得到能量就可以把自己的编码信息情况用内置天线传递出去了, 当读写器内置天线接收到从电子标签发送过来的载波信号, 再用天线的调节器传送给读写器, 读写器继而用程序代码对信号进行调节和解码, 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
三、RFID存在的问题
(一) RFID标准的问题
对于现在RFID技术的标准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四大类:技术标准 (比如符号、射频识别技术等) ;数据内容标准 (比如编码格式) ;一致性标准 (比如印刷质量) ;应用标准 (比如船运标签) 。目前, 因为每个国家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制定自己的RFID标准, 所以还没有形成一个各个国家都能通用的国际标准的RFID技术。现在的情况是在使用RFID标准时存在着两个战队:一个就是总部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Auto ID-Center (EPCglobal) ;另一个是日本的Ubiquitous I DCenter (UID) 。前一个的组织领导者是美国的环球协会, 由沃尔玛、Tesco等多家欧美零售业巨头组成, Microsoft、IBM、Philip等公司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而后者日本方面主要有日系企业支持包括电子厂商、信息业和印刷企业等总共有300多家。这两种标准之间互不兼容而且都处于初级设计阶段。日本的RFID标签标准的设计主要是在它的库存管理方面、信息的发送与接收情况以及产品和零部件的跟踪管理这三个方面进行制定的。这两大阵营都在努力建造一个更加国际化的标准, 我国正在与世界接轨, 我们不能一味的等着国际市场来适应我们的RFID标准, 所以我国应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一套既适合本国使用又能与国家兼容的RFID标准, 为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发展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二) 成本问题
RFID的价格问题是影响它向更大规模的、更加全面的国际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RFID标签的成本一直都是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情况, 一个电子标签的价格大约是在20至25美分左右。如果是大宗货物的集装箱或者是汽车、洗衣机来说还不算高, 但对于小型商品这个价格势必会造成成本的波动。电子标签要比几分钱一个的传统条形码贵出很多, 如果在一些小物品上使用比如说橡皮、本、铅笔等很有可能使要超过物品本身的成本的。同时使用RFID技术还需要有一些配置设备, 也将会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如计算机、网络连接、软件产品等。所以说对于零售商来说只有等到RFID的使用费用低于条形码时他们才有可能考虑使用。我们只有不断的实现技术上改革从而降低成本来实现RFID的全面发展。
(三) 隐私权问题
RFID在使用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多数的RFID技术的电子标签目前还不能对阅读器的身份情况进行验证, 所以一旦接近带有RFID的扫描器, 就会无限制的它自己会自动发出信号, 而不去判断该扫面动作是否合法。如果有人带着一个RFID的扫描器上街, 那么路上行人皮包袋里或者购物袋里的所有带有标签的东西将会被“一览无遗”, 这无疑将会产生个人隐私保护问题。
(四) 电子标签回收与再利用问题
今后我们必将会在更多情况下使用RFID技术, 必然会面临环境保护的问题。不论是责任上的还是道德上的都要求我们做好废弃RFID电子标签的回收与再利用。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健全的回收与利用的管理体制。希望使用方承担起这个责任做好回收工作, 选定机构或者是标签的生产者来处理再利用这些废气的标签。
(五) 环境污染问题
因为RFID标签是一种电子产品势必会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在使用标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制定一定的标准来限制标签对人体对环境不好的影响, 研发具有绿色性质的RFID标签, 不要等到已经造成了污染或破坏后才有所警觉, 那会非常的被动, 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电磁幅射对人们身体的影响情况决定了RFID标签频谱和信号功率的一个使用范围, 有时甚至是决定了其工作模式、阅读器的工作方式和发射功率等一些重要参数。
四、RFID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 RFID技术标准的统一
ISO认证组织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工业工程组织, 它所制定的ISO/IEC18000有着一定的公信力, 而且ISO/IEC在各个频段的RFID都颁布了标准且支持ISO/IEC18000标准的RFID产品是最多。不久前, 我国宣布RFID国家标准主要参考ISO组织的ISO/IEC18000标准来实施制定。同时, 美国以及欧洲的大多数国家都在考虑是否要与ISO认证的标准进行兼容, 结果很明显未来的发展是一定会产生一个全国乃至全世界通用的RFID技术标准。
(二) 降低标签的成本
标签的成本与企业生产规模成反比, 也就是说生产规模越大标签的成本也就越低, 而企业成本就越低, 最终导致市场的规模最大。例入, 如果1美元的电子标签所能形成的市场在几百万, 那么10美分的电子标签所能形成的市场就可能会是10亿, 1美分就会是几百亿之多。现在日本已经可以把一个RFID的电子标签的成本通过技术改良降到5美分左右, 而且我们相信随着科技水平以及工艺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电子标签成本将进一步大幅度的降低。很明显, 只要有更多的企业来使用它、发展它, 就会使这项技术有很大的改善, 也会使它的成本问题成为一个不复存在的问题。
(三) 通过法律保护隐私权
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都出台了文件, 明文规定对RFID技术隐私方面进行保护。比如美国在电子隐私中心就提出了《关于消费者与私人企业使用RFID的纲领》、抵制超市隐私侵犯及编码的消费者组织提出的《RFID受告知权法案》等;日本在2004年制定的《与RFID标签有关的隐私保护的指导方针》和2005年开始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参考文献
[1]臧玉洁.RFID技术在物流配送中心的应用模式[J].物流技术, 2001 (3)
[2]韩金容, 张国虎.RFID标签应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包装装潢印刷, 2005 (8)
[3]王晓华, 周晓光.射频识别技术及其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 2005 (11)
电视民生新闻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篇8
民生新闻是更多地关注民生、民情的一种新闻类型。2002年, 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节目被公认开启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先河。此后, 各地区电视台纷纷推出了民生类新闻节目。这些民生新闻栏目以其平民视角、亲民风格突破了以往电视新闻的固有特点, 在一段时间内赢得了较高收视率, 获得了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被新闻业界誉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但是, 随着民生新闻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
1.1 题材单一, 报道内容低俗
民生新闻在市民阶层中的高收视率和高关注度, 使其成为各省市地面频道的主打栏目, 但这也导致各省市民生新闻呈现白热化竞争趋势。很多节目在制作形式、内容定位方面区别很小, 各媒体一味趋同, 民生新闻制作难以得到新形式、新题材、新领域的突破。比如, 仅长春电视台就有《城市速递》《长春帮》《直播长春》等多档民生视角的新闻节目。且其媒体工作人员多数将民生新闻定位于家长里短、邻里纷争, 导致内容的取材更加单一, 节目视阈狭小, 难以引起社会更多思考。民生新闻报道娱乐化趋势非常明显。由于猎奇是民众的普遍心理, 为迎合受众, 报道时常用具有煽动性语言, 内容上设置悬念。主持人过多注重夸张和幽默化的风格, 对新闻本身反应的社会问题少有反思和探析, 节目选材方面, 更倾向于能刺激人感官的负面事件新闻。
1.2 内容琐碎, 新闻价值降低
琐碎化的节目报道会导致新闻内容流于表面。新闻报道中, 片面地对“一人一事”的材料进行堆砌、追求量的积累, 很难挖掘新闻本质, 并对社会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比如, 报道车祸事故的新闻, 多数只关注该次事故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浅层的事故原因, 却对该路段存在危险预警, 以及后续路况修缮少有报道。这样的新闻报道模式没有实际价值引导意义, 难以切实反映民众关心的问题, 更难以在市民和政府之间搭起有效的沟通桥梁, 帮助民众合理地应对公共危机。
1.3 定位不明, 充当媒介审判角色
媒体有“舆论监督”的功能, 但该功能应限于“表达民意, 而非将民意彻底落实”。新闻媒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群众意见, 履行其舆论监督职能, 但没有审判权。目前, 一些媒体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 从瞭望者、记录者变为了“执法者”, 这一现象有越俎代庖、超越新闻媒体尺度的嫌疑。“群众有事找媒体”, 反而忽视了一部分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 不利于社会合理分工。
1.4 新闻失实, 媒体公信力降低
真实性、客观性是新闻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但是, 近些年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存在明显的虚假化倾向。一些节目使用现场目击者的拍摄工具或口头陈述采集新闻, 但这些手机、DV拍摄的新闻短片有断章取义的可能性, 有时会造成假新闻出现。比如, 2007年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馅包子》假新闻, 引起巨大轰动, 后证实该新闻是该节目制片人自编自导的假新闻。这一假新闻的播出无疑引起了普通受众对媒体公信力的质疑。
2 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
民生新闻是反映社会发展的重要新闻渠道, 是体现民生民情的一扇窗户。但近些年所面临的多种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发展, 媒体和社会不应对此放任不管。本文从“提升民生新闻质量”和“发展公共新闻”两方面分析这一问题。
2.1 提高民生新闻节目质量
提高民生新闻的质量是当前媒体人面临的主要挑战, 笔者认为, 可以从形式与内容入手, 内外结合, 对民生新闻的节目质量加以提升。
一是创新节目形式, 注重差异化发展。《南京零距离》节目成功后, 该节目的制播模式也被各地方电视台套用, 导致我国民生新闻节目出现雷同现象, 进入不必要的同质化竞争怪圈。对当前的民生新闻节目来说, 要摆脱相同资源环境下被动的竞争模式, 创新民生新闻节目就变得刻不容缓——新颖、亲民、实用的节目形式可以成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助跑器”。比如, 探究邻里矛盾的问题, 就可以请邻里双方到演播室里, 同时找相关的社区负责人、心理专家等帮忙调解、分析, 也可以给现场观众设置投票、提问环节, 这样做一方面确保了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另一方面, 也可以增加节目的看点和深度。
二是丰富栏目内容, 提高新闻价值。媒体要做好民生新闻, 在市场环境下赢得一席之地, 就必须注重提升节目内容, 强化新闻价值。而民生新闻的价值主要通过反映民意来体现。民生民意是一个丰富的概念, 需要反映的是广大市民、农民的实际生活、实际诉求。目前,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没有解决, 媒体不应避重就轻, 对鸡毛蒜皮的琐事报道不休, 而应直面问题, 对这些社会普遍认可的难点、痛点进行报道, 提升电视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拉近与百姓的距离。
2.2 向公共新闻方向发展
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念的学者Jay Rosen认为, “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 还应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 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质量, 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的新闻定位符合我国当前民生新闻的趋势走向, 具体来说, 民生新闻可以在媒体社会角色和议程设置两方面进行改善。
一是重新定位媒体的社会角色。电视民生新闻可以在保持媒体客观性、公正性的前提下, 适当转变自身媒体角色定位。首先, 从新闻记录者转为深入调查者, 深入新闻实地, 对事件的始末以及有关部分、事件当事人进行采访探究;其次, 做新闻事件的组织协调者, 在新闻监督的合理前提下, 介入公共事务, 使新闻各方可以公开、透明地表达自身诉求, 从而缓解矛盾;再次, 新闻传播者要做对立意见的平衡者, 不能站在道德至高点代表某方利益, 而是要平衡各方利益, 引导各方让渡权利, 成为社会利益协调者。
二是重新规划媒体议程设置。民生新闻节目向公共新闻的方向转变, 应在进行议程设置时, 注重主持人把关、群众互动、引入专家视角这三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 首先, 民生新闻可以增强与公众交流的环节, 民生新闻由于其本身定位, 天然具有群众互动的优越性, 这一优越性应被媒体人员有意识放大;其次, 可以搭建微博、微信、BBS (论坛) 等网络平台, 增强与用户的交流, 培养高质量的稳定性忠诚观众;再次, 民生新闻若要向公共新闻转变, 就应放弃以往一些“高大全”的政府视角, 植入更多专家视角, 将发言权交给有关领域的专家, 培养受众理性、专业的看问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 民生新闻比其他新闻类型更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和问题, 更注重时效性、接近性、现场感与互动感。“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是其主要的新闻视角和价值取向。民生新闻是在我国新闻实践中得到群众肯定的一种新闻传播形式, 但目前存在多方面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有关宣传部门和媒体从业者应尽快对节目进行调整和改进, 从而使民生类新闻节目可以高质量延续与发展, 进入一个新的电视形态阶段。
摘要:近年来, 全国各地民生新闻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势态, 民生新闻作为重要的新闻传播形式, 一直起着关注民生、民情的作用, 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然而, 在民生新闻发展进程中, 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问题和弊端。本文就民生新闻的现状及问题做出总结, 并对其未来的发展策略做探究分析。
关键词:民生新闻,问题,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明.对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的思考[J].新闻传播, 2012 (6) .
[2]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J].国际新闻界, 2004 (1) .
毒品问题发展趋势 篇9
什么是传统课堂呢?本文所说的传统课堂,是指新课程理念之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弊端已逐渐“显山露水”,这种主导式教育教学思想,使得学生思维难以多方面展开,只是为知识而教,不是为多元化人格的发展而教。传统课堂教学真正的弊端在于教学不到位加教学越位。学校也好,高考也好,一旦谈到考试,往往它的功能比较单一,出现了“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如果不考的往往就不教,或者是很少教,急功近利,重短效,轻发展。有些学校和老师把教学目标定在使每个学生都要尽可能获得高分上,反复操练,这样学生学不会就考会,考不会就练会,反反复复让学生整天泡在题海里。因此,学生即使掌握了一点知识方法,也不会去应用。有些老师往往在起始年级就把高考的综合题难题硬搬到课堂讲解,不顾学生能不能接受,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起不到好的评价的作用,同时也往往因为难度过大,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很多教师只注意基础的训练,而忽视智力的开发和培养,甚至不知道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哪一些内容,以及如何开发和培养。很多学校急功近利,八个小时延长成了十多个小时,双休日变成无休日,“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只要高考成绩好就行了,但是忽视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
二、传统课堂面临的新问题
通过传统课堂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而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那种靠“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但往往学无后劲,日后也很难有作为。例如有些老师总是自己讲,学生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失去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教师对教材的认识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学生只能被动适应,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当作自己的“翻录磁带”,让学生老在“描红”,让学生死记数学定理、公式,机械地模仿教科书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有的合作学习与情感交流,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性和发展性;考卷上有主观题是虽有独见,但不合“标准答案”,也照样扣分不误……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求异性怎能不被扼杀呢?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学生失去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另一个十分明显的弊端就是不少教师认为多解题是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就这样把学生引入题海战术,学生把学习变为重复某些规定的题型解法,学生死记数学定理、公式,机械地模仿教师和教科书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高中数学学习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数学学习给他们留的只是消极的体验。他们对数学学习,越来越感到困难、越来越感到惧怕,甚至有的由于困难和惧怕从此不再喜欢数学,以至于终身不学习数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甚至已偏离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传统课堂的发展趋势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说到底这是一个课堂教学评价或诊断问题,它应以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为取向。也可以说,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但问题是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如何最优化的组织教学环节,怎样的教学效果才算是有效的或是高效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被看成是一种学生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将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作为衡量标准;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比照,我们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换句话说,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应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应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
首先,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现实的课堂中,许多老师为了体现教学向生活的回归,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所以说,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也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其次,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彰显教师的主体性。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只有具有主体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的作用,更体现在对自我的认同和自我反思上。所以说,一节课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而且展示的还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第三,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有研究者提出,要“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实际上,评价一节课质量的高低,关键应看教师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怎样在师生的教学交往、情感交流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动机。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智慧的课堂、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也才能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第四,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师生共同成长。课堂教学应被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冯建军教授也说,要“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摘要:新课程之前的传统课堂有自己的特点,但对于培养新型人才却显出局限性,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到来,传统课堂必须要发展,坚持以生为本,同时彰显教师的主导性,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关注师生的共同成长。
毒品问题发展趋势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趋势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08. 030
1 互联网金融现状
1.1 国外模式
1.1.1 货币基金
货币基金产品1999年首次出现在美国民众的眼前,贝宝(PayPal)提倡全民将银行中的余额购买利息率更高的货币基金产品,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在2006年伴随着银行利率的持续上涨,其吸收到的资金总额超过10亿美元。在该货币基金还未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型金融领域前,遭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由于美联储将利息仅有1%不到,货币基金的投资价值荡然无存,最终于2011年伴随着经济萧条退出美国的大舞台。
1.1.2 网络信贷
在美国通过网络进行信贷交易的形式主要有网络银行,网络银行指的是仅以网络的形式进行银行的存贷业务。由于网络银行特殊的存在形式,形成了其超低成本的融资优势,以其高于实体银行的投资回报率高速地吸收存款。但是传统银行针对纯网络形式的银行,通过发展各自的网络业务,逐渐削弱网络银行原本的竞争优势。最终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在1998年被一家加拿大的实体银行收购。
1.1.3 P2P借贷
P2P借贷在美国兴起是在2006年,主要以平台的形式存在着。借贷俱乐部(Lending Club,LC)就是其中的主力。该平台只收借贷的中介费,由于个体间的融资规模较小,且无法提供大额的抵押物,期间的担保仅靠借款人的信用支持,而平台不提供其他担保措施。在个人高效且小额的融资需求下,P2P一路以来也是高歌猛进。
1.1.4 众筹模式
众筹模式于美国开始盛行是在2009年,它的出现给美国金融市场带来一个新的融资模式,极大的拓宽了富有创意的小额融资项目的募集资金渠道。对于众筹而言2012年无疑是新的起步,美国国会通过了JOBS法案,该法案将众筹融资形式正式认可,且允许企业通过该模式进行融资获得股权资本。
1.1.5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源自于购物平台在支付过程中发生的一种业务形式,其中美国最早的网络购物平台贝宝(PayPal)公司,与之合作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发展一直不错。整体来说互联网金融在美国的生存极大地受到了美国传统金融体系的挤压。主要原因在美国传统金融体系已经发展了太长的时间,对于金融市场的分割已成定局。在面对新事物带来的冲击时,传统银行都能通过创新产品或者服务来应对。
1.2 国内模式
本文中谈及的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企业涉及金融服务后形成的一个新的行业领域,而另一类互联网金融形式归为传统金融行业的未来发展形式。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存在着一定时代因素,怎样才能使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健康地发展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1.2.1 货币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模式简单来讲就是结合互联网独有特性,研发而来的高效且较高息的投资理财产品。目前国内较为流行的是以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而发行的“余额宝”。但是现阶段各大金融互联网公司在对待其货币基金业务方面都是过多的宣传其收益,而对其风险却谈之甚少。如何降低风险是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向传统的金融公司学习的地方。
1.2.2 网络信贷
与国外不同的是国内的网络信贷业务发生在证券领域和保险领域。在网络证券领域国内起步较早,直到2000年4月证监会颁布了《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网上证券业务行为规范进一步得到了完善。目前中国证券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其网上交易业务也逐步扩展到手机网上交易,网上开户甚至是推广电子券商。目前国内的保险业在互联网上同样发展的不错,从1997年我国第一家保险网站上线,到2000年首个全国性电子商务网站开通,国内的保险业网上经营正在蓬勃发展。
1.2.3 P2P信贷
P2P(Peer-to-Peer lending)信贷,主要通过互联网金融公司组建第三方平台将资金的出借方与贷方匹配链接。P2P信贷能够将各类个体小型贷款人联结在一起共同承担风险,还能使借款人在全面信息下选择更为有利的借款利率。目前在国内呈现的P2P模式有2种:第一种是线上模式(Online),代表企业有拍拍贷和人人贷。该模式的特点是没有实体成本,审核仅通过视频认证、银行流水账单等手段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评级。第二种是线上到线下模式(Online to Offline),代表企业是翼龙贷等。相比于第一种模式,在信用风险评定方面发生了变化,借款人除了需要在线上提交有关的借款申请,还需要到实体代理商处进行进一步的信用等级审核。
1.2.4 众筹
众筹模式,从名称上就可以理解为大众或群众进行共同筹资,其形式是通过网络的形式将还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项目或者个人的创意思维向公众展示,公众可以通过自我意愿选择将资金投资给目标企业或者个体。针对众筹的融资模式,国内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建设平台方面主要注重于合理的项目展现形式和出借方用户数量,目前国内在平台建设方面较为突出的是天使汇、淘宝梦、点名时间以及一些微信公众平台。
1.2.5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发展至今,其运营模式主要是两种:第一种是独立创建的第三方支付模式,仅为用户解决在网络支付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支付需求,主要代表公司有快钱和易宝支付等。第二种是用于担保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它们从创建初期就已经定性,依托于所属的电子商务网站并为其提供支付担保,在实物跨越时间与空间后进行网上资金交付,主要代表公司有支付宝。第三方支付模式的规模不断扩大,其范围也在不断的增加,已经不局限于在互联网上实现支付功能,而是形成了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形式。
2 存在问题
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依托仅是原社交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的衍生,对于金融服务方面仅能做到对客户需求和偏好进行统计分析。在互联网金融高效快捷的优势下,难免会被人们遗忘一些它现阶段以及未来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下是针对货币市场基金、P2P信贷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 货币市场基金
国内由“余额宝”带领的高回报率产品出现,各大互联网金融企业纷纷从事货币市场基金业务抢占市场份额,在高回报率占领市场和开拓新客户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金融风险的评估。在美国支付公司贝宝 (PayPal)就曾经用同样的方式吸收资金,当美国的市场利率下降,货币市场基金的高回报率就无法被支撑,投资者的预期回报率就无法被实现。这时不但是从事该模式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会倒闭,整个市场上的闲置资金也会发生恐慌,形成国家内部的金融动荡。
2.2 P2P信贷
针对国内现行的三类P2P信贷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模式和不可控信用风险:首先是线上模式(Online)普遍存在,在没有线下代理机构进行辅助控制信用风险情况下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会非常高;其次是大多数P2P信贷公司向出资者提供金融担保,这种资金中介的担保会带给出资者更高的收益预期和更低的风险预期,在这类模式下整个P2P信贷模式将会变得更加富有信用风险;最后是国内整体的征信系统并不完善,仅仅靠目前互联网系统产生和金融服务中的信息,很难做到对借贷主体的信用等级评定,这也是现阶段国内发展P2P信贷模式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信用风险。
3 发展趋势
在国内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存在以上因为阶段性导致的收益率风险、信用风险等问题,都将会被逐步解决和完善,而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它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变得更加重要。本文提出两个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趋势,分别是:大融合趋势和全方位趋势。
3.1 大融合趋势
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不难看出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发展趋势就是关于融合。互联网作为现代社会最关键的应用工具,它已经和原本传统的各类行业进行了超级亲密的合作,例如传统的零售业与互联网结合成就了现在的网上购物,那么互联网与金融行业之间未来也必将是融合的。本文所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仅是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企业 (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化),在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另一大部分将会是传统金融行业的互联网衍生,这两类企业未来将会在互补中相互融合,双方的优势都将得以发挥。
3.2 全方位趋势
在国内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非常的严格,禁止混合经营其他业务,在降低金融业发生杠杆效应的同时大大降低了金融业灵活多变的特性。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这类抑制将会体现得更加明显,在面对人们对金融服务需求日益便捷广泛的前提下,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全面的结合将会是解决以上矛盾的主要选择。
在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金融企业高度融合以后,原本存在的金融业边界将会逐渐消失,金融业将通过互联网的广泛性和便捷性重新融入各大行业,也就是重新定义各行各业与金融业之间的交互关系。未来的社会将会是高速运作的,金融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将会是支撑整个运作系统的关键,而互联网必定会是金融业实现该职能的工具。
参考文献:
[1]王静,邢成.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行为变迁及银行变革[J].征信,2014(9).
[2]程华.互联网金融的双边市场竞争及其监管体系催生[J].财政金融,2014(7).
[3]向思遇.互联网金融业态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5).
[4] 蔡林正也,梁剑.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启示——以P2P、B2B和余额宝为例[J].中国市场,2014(9).
[5]曹凤岐.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挑战[J].中国市场,2014(7).
[6]孙俪原. 互联网金融P2P借贷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4(6).
[7]李晋锴. 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探究[J].中国市场,2014(5).
毒品问题发展趋势 篇11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发电、输电和配电(亦称供电和用电)3大系统之一,在我国≤110 k V电压等级系统称为配电网,≥35 k V属于高压配电网,≥1 k V属于中压配电网,380/220 V属于低压配电网。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配网正逐步引入更高及新的电压等级,如在经济发达,负荷高密集地区采用20 k V的电压等级,该电压等级已作为新标准等级列入国家标准。我国电力系统长期以来形成了“重发、轻供、不管用”的局面,与世界的发、输、配电投资平均为1.0:0.5:0.7的水平相比,我国的投资比例为1.0:0.23:0.2。长期的投资不平衡导致了主网架结构较为薄弱,配电网老化,区域电网间交换容量较小。
联络线大多采用单回线周边联网方式。1998年开始,全国城乡电网投入3 100多亿元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与改造,改造后显著提高和改善了城乡的供电水平和质量,城网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供电可靠性也普遍提高,但和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较,我国配电领域还有不少差距。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我国配电领域的发展与改革面临着如下新的挑战:其一,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商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将会持续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2005年第三产业的增长超过13%,居民商业用电增长达16.2%。配电网的支撑能力明显薄弱,尤其是低压配电网的矛盾更为突出。其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1T业的发展,全社会对供电质量和供电叮靠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即使是短时停电都难以承受。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供电可靠性,保持高电能质量是配电网管理者面临的严峻任务。其三,自然灾害对电力系统造成的破坏越来越引起关注,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加重,尤其在配电网产生的后果更为严重,受灾面积和供电人口数字巨大,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从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及材料科学等方面深入研究。其四,节约资源能源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同行动。配电网损耗在电网损耗中占有较大比例,努力降低配电网损,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其五,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热电联产的发展和微型燃机的利用,分布式发电及微电网的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配电网自动化工作,90年代初部分城市进行配电网自动化方案的制定和柱上开关的研制工作。1996年开始在部分城市进行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性试点性工作。由于当时技术、装备等方面的条件不成熟,国内外均无相关标准指导,部分城市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和应用要求,参考国外经验,进行了小规模试点。1998年我国城网改造工作启动,为配网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1999年国家电力公司颁布了“10 k V配网自动化发展规划要点(试行)”和“配网自动化终端设备通用技术条件”促进了配网自动化的进程。从1998年开始,每年新建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城市有10个以上,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00个多城市进行了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或试点,有的具有相当的规模,具备了实用化水平。与此同时,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也取得进展,推进了配网自动化工作的进展。但有的自动化系统建成后因技术和管理上的原因停运,部分系统则因预先没有考虑城网改造网架结构变化而迫使系统停运。
2 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我国目前的配电网自动系统存在以下技术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或提高:(1)通信方式,配电网自动系统的通信功能主要实现FTU(馈线开关终端)、DTU(开闭所终端)、DTU(配电变压器终端)的监控,以及主站与子站、主站与现场、子站与现场、子站之间、现场单元之间的通信。可见由于通信的目的不同,通信方式也多样化。我国配电网具有分布广泛,规模庞大,但传送信息量相对较小、实时性要求相对较低等特点。光缆通信可靠性、带宽、通信速率等均是最理想的,但成本高,不可能在配网系统大面积使用。电力线载波(Pl。C)是利用中、低压配电线作为信道传输数据信号,故不需要新建通信网络,是一种价廉方便的通信方式。但该方式存在传输衰减大、噪声电平高、耦合阻抗随时会有不可预测的变化等缺点。解决途径是需要选择一种适合的配电线通信的调制方式及研究一种信号识别技术。近年,城市配网系统研究利用电缆屏蔽层载波通信,该通信方式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此外采用移动宽带通信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深入研究。(2)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点的判断与处理,我国中低压配电网基本上采用小电流接地方式,而在配电网故障中约80%属于单相接地故障。配电线路自动化的主要功能就是处理线路故障,对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及处理经历了20余年的研究,但仍没有很完善的解决办法,主要问题是故障线路及故障点的判断。(3)柱上FTU的操作电源及操作电源及操作机构,柱上FTU的主要设备是柱上重合闸和负荷开关。柱上重合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操作电源的使用寿命,国外一般采用内置电池,可保证重合闸操作1万次。国内一般采用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设计寿命为5~10 a,使用寿命为3"~5 a;但在户外柱上FTU中使用寿命只有1~3 a。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适合户外长期使用的免维护蓄电池,或其他户外独立电源。负荷开关的技术关键是电动操作机构、控制器和操作电源问题,近年,国内研发出永磁操作机构的负荷开关,应用前景很好,但可靠性有待验证。(4)故障诊断、隔离、恢复供电功能问题,该问题是FA的核心部分。
我国解决上述问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配电线路上装设故障指示器,协助人工快速查找故障,利用柱上开关设备隔离故障区段,人工恢复健全区段供电,该阶段的自动化水平很低。二是采用重合闸和负荷开关等,通过各自分、合动作的协调实现故障隔离和恢复供电。该方式自动化水平较高,较容易实现。但该方式的开关需要多次分、合,会使开关和主变等设备承受多次短路电流的冲击,而且也会使附近用户遭受多次电压暂降,这对部分用户是十分有害的,也是较难解决的电能质量问题。三是将开关设备与FTU组合成具有采集、传输、控制功能的智能装置,通过一定的通信方式与控制软件结合,构成FA。该方式可实现一次性故障定位、隔离、避免开关多次分合,自动化水平高,但设备结构复杂,影响可靠性的因素较多。
3 结束语
【毒品问题发展趋势】推荐阅读:
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07-21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08-22
信教人员年轻化趋势问题研究09-08
当前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原因、趋势与建议08-22
毒品预防教育07-19
贩卖毒品罪11-07
抵制毒品--参与禁毒05-29
拒绝毒品知识教案07-27
乡镇毒品预防教育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