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7号文件

2024-10-29

中央7号文件(共12篇)

中央7号文件 篇1

正当全国人民深入学习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大好形势下, 我们迎来了新的不平凡的2008年。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 我代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向全国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良好的祝愿!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 挑战也前所未有, 机遇大于挑战。”世界如此, 国家如此, 我们的学校体育也如此。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必须肯定, 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 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学生体能素质的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的迅速增加, 视力不良检出率长期居高不下。这一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为此, 中央对学校体育工作采取一系列的重大举措。2006年12月23日, 在陈至立国务委员的直接关怀下, 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2007年1月7日, 胡锦涛总书记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作了重要批示:“增强青少年体质,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 全社会要关心和支持。”当晚胡锦涛总书记又亲自打电话给陈至立同志说: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既然是大事, 就要把它作为大事来抓。1月10日, 陈至立同志在国务院亲自召集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教育部、卫生部、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单位的负责同志, 一起共同研究如何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4月5日, 胡锦涛总书记主持政治局常委会, 专门研究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问题。4月23日, 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进一步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问题。5月7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 , 5月25日, 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电视电话会议”, 陈至立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 中央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 采取了上述一系列的重要举措, 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 为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 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了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 “中央7号文件”提出了70项重要措施。各级党委和政府, 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 都应当根据中央的要求, 各司其职, 制定规划, 把中央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 逐一落到实处。

在新的一年中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 应以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以奥运会为契机,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 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积极推进体育课程建设,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重点要抓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大力推进“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广泛、深入地开展

中央号召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形成体育锻炼热潮, 努力改善身体形态和机能, 提高运动能力, 达到体质健康标准。为此, 我们就应当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具体工作:

1. 要把大力推进“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及中小学生“体育、艺术2+1项目”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掀起群众性的体育锻炼热潮。

2. 要认真组织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器材支持项目, 帮助义务教育阶段中西部农村学校配备体育活动器材。

3. 组织力量编制、推广“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广播体操”, 进一步开发中小学生集体体育竞赛项目, 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今年教育部将组织“全国中小学生集体体育竞赛项目大赛”。

4. 实施“阳光体育证章”和“阳光体育奖章”制度, 增强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

5. 教育部准备举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现场推进会, 展示、交流各地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 大力推进“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广泛、深入地开展。

二、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落实

要广泛、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要深化体育课程改革,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就必须要有时间保证, 就必须认认真真、不打折扣地“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为此, 必须按国家规定的体育课时, 开足和上好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 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 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每天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寄宿制学校要每天坚持出早操。高等学校要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 加强管理, 使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

要做到时间落实, 就必须做到责任落实。早在2005年《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工作的意见》就明确规定:“校长是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 学校各部门及广大教师要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今年应当对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情况, 进行一次大检查。对贯彻落实得好的学校应当通报表彰;对拒不落实中央决定, 或弄虚作假, 阳奉阴违的学校与第一责任人, 应当及时做出严肃处理。

三、积极推进体育课程建设,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体育课程教学是实施学校体育的基本途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正在进行修订。我们应当从各地各校的实际出发, 积极地、创造性地推行新修订的《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与教研部门密切配合, 加强对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组织与指导, 深化体育教材教法改革,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委托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于今年秋季举办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 同时举行体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 积极认真地做好准备, 选拔最优秀的体育课参评, 推出一批高质量的体育课, 充分展示我们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 交流改革经验, 为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四、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学校体育工作千头万绪, 最终都要靠体育教师去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强调指出:“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合格率活动的需要, 配齐配强体育教师”。为此:

1.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当做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来抓, 认真制定好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

2.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时大幅度增加和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重新核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编制数额, 按中央要求“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3. 用3年左右的时间, 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一次轮训, 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4. 对兼职体育教师, 实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

五、切实加强学校卫生工作与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学校卫生工作与健康教育工作, 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一环, 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教育部准备今年召开一次全国学校卫生工作暨卫生设施改造会议, 落实“中央7号文件”对学校卫生工作的要求, 推进《国家学校体育卫生基本条件标准》的实施。研究制定加强学校公共卫生防疫工作的意见, 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工作制度和预警机制, 重点做好食物中毒、结核病、血吸虫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完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建设。

此外, 还要加强近视眼的防治和预防艾滋病的教育工作。教育部准备今年召开一次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经验交流与研讨会, 修订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方案, 组织开展“爱眼日”宣传教育活动, 全面实施中小学眼保健操制度和建立健全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制度, 组织开展“艾滋病日”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意识, 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六、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专项督导、检查

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订推进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督导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 促进“中央7号文件”的贯彻落实。

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 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央7号文件”为我们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 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 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用3年时间, 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 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 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 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信任和期望,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 形成合力, 克服一切困难, 为实现“中央7号文件”提出的奋斗目标面努力!

中央7号文件 篇2

答:题目是《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2011年农业农村好形势表现在哪儿?

答:2011年农业农村形势好,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粮食连续八年增产,农民收入增幅再次超过城镇居民,2011年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好势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亮点,奠定了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国内外经济复杂局势下,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11000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创纪录的852斤,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农民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超过10%。

3、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意义是什么?

答: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这个重要支撑,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新时期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

4、为什么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 答: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绝不可忽视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对2012年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务必高度重视,真正做到思想不麻痹、政策不减弱、工作不松懈、投入有增加,确保再夺丰收。

5、为什么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答: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突出抓农业科技,抓住了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必将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6、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7、为什么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答:因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对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这始终是头等大事。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

8、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的含义是什么?

答: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必须强化农业科技,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必须强化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绝不能因为连续八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必须强化农村民生改善,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这里包含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等。9、2012年1号文件的总体框架是什么?

答:共六个方面。一是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二是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三是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四是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五是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六是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10、如何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

答: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提升农村全融服务水平。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

11、抓好粮食生产要注意什么?

答:要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继续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和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完善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支持政策。

12、“菜篮子”产品供给要注意什么?

答: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要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实施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严格规范使用食品和饲料添加剂。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13、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要注意什么?

答:农业投入要三个“持续加大”,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探索完善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

14、提升农村全融服务水平要注意什么?

答: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业务。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贷款力度。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逐步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

15、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要注意什么?

答: 2012年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快修改土地管理法,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有关条款,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推进牧区草原承包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定林地家庭承包关系。

16、如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答: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

17、什么是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答: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18、什么是农业科技创新重点?

答: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19、如何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答: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

20、如何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

答: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21、如何抓好种业科技创新?

答: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建立种业发展基金。鼓励种子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在粮棉油生产大县建设新品种引进示范场。

22、如何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答: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23、如何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答:对农技推广人员,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

24、如何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 答:完善激励机制。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

25、如何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答: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整合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重点加强面向基层的涉农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示范村建设。

26、如何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答: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27、如何振兴发展农业教育?

答:进一步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生均拨款标准。加大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对高等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倾斜力度。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

28、如何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答: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自主流动机制。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选拔一批大学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积极发挥农民技术人员示范带动作用,按承担任务量给予相应补助。

29、如何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答: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快培养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30、如何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 答: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搞好生态建设。

31、如何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答:继续增加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和贷款贴息规模,完善节水灌溉设备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中央和省级统筹,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政策。

32、如何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答: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启动耕地保护补偿试点。实施东北四省区高效节水农业灌溉工程。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加强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垦区率先发展现代农业。

33、如何加快农业机械化?

答: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等突出难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等机械装备,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34、如何搞好生态建设?

答:适当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适当扩大林木良种和造林补贴规模,完善森林抚育补贴政策。探索国家级公益林赎买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5、如何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答: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36、如何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

答: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重点支持交易场所、电子结算、信息处理、检验检测等设施建设。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初加工和贮藏设施予以补助。

37、如何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增加直供直销网点,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免除蔬菜批发和零售环节增值税,开展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

38、如何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答:稳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临时收储,健全粮棉油糖等农产品储备制度。抓紧完善鲜活农产品市场调控办法,健全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探索建立主要蔬菜品种价格稳定机制。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意义重大

我党历来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尤以2012年一号文件讲得最为透彻。因为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农业农村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也正在孕育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所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对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

1、简单回顾农业科技创新的有关论述

我党历来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突出表现在新时期新阶段九个中央一号文件中。

较早提出农业科技创新是在2004年的一号文件里。文件指出,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等。

从2005年到2010年一号文件分别指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等。2011年一号文件是专门论述水利改革和发展的。文件指出,要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

相比之下,2012年一号文件农业科技创新论述最多,论述最深刻最全面。因为文件的主题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文件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其中“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构成文件第二方面的主要内容。文件分别从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等五个小节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了深刻阐述,这是历年一号文件中不曾有过,并不多见的。可见,我们党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认识更加深化,更加系统化。2012年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2、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是应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需要。

第一,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就必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新中国成立60多年,农业科技为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我国粮食实现连续八年增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2127万吨,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新品种新技术、新型农技推广网络、综合防灾减灾技术等农业科技创新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粮食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作用。我国现代农业已经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的关键阶段。

但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依然不足,农业科技发展相对缓慢,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队伍,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2%,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我国虽拥有世界领先的水稻育种技术,但除了大宗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外,品种自主供给仍然不足,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等依赖进口。因而必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第二,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同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不仅要继续强化提价增收、补贴增收、务工增收,也要更多地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第三,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一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将对改善农业的分散性、地域性、可控程度差等行业弱势产生重要的作用。二是农业科技的突破带来了生产领域的扩展。食物的生产由动植物扩展到微生物,由陆地扩展到海洋。这将更加充分地利用地球上的空间,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三是农产品深精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量的80%-90%。美国由于解决了大豆蛋白在食品中的可溶性问题和改变了豆蛋白氨基酸组成,大豆制品已达上百种。四是高产值、高效益的工厂化种植、养殖业正在兴起。英国的无土栽培,每平方米生产西红柿36公斤,每亩年利润8000英镑。美国把温室工厂化养鱼与蔬菜无土栽培结合起来,每平方米产鱼50公斤,一年可种10茬生菜。高效集约型农业的发展,将突破一些地区资源紧缺的局限性,显著提高农业对生产环境的调控能力。总之,世界农业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飞速发展,我们必须迎头赶上。

3、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一是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二是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三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 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四是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五是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建立种业发展基金等。

2016中央一号文件要点 篇3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3.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

4.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5.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到2020年农兽药残留限量指标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施兽用抗菌药治理行动。创建优质农产品和食品品牌。

6.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步伐,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7.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8.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

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工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9.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

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进一步改善存取款、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务。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发展林权抵押贷款。创设农产品期货品种,开展农产品期权试点。支持涉农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债券市场服务‘三农”力度。

10.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中央7号文件 篇4

从2010年全国青少年体质调查情况来看,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大学生体质还在缓慢下降,但是下降幅度减缓。总体上来说,这虽然不是很大的成绩,但也是经过5年努力取得的成果。各地在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制订了相应实施细则。比如,上海和江苏省都有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地方投入大量经费到师资培训、体育场馆建设中,进一步充实体育课程,确保落实学生在校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各地教育部门在体育教师的配备方面也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富余教师的转岗培训、大学生支教活动、优秀体育教师的跑教团等等,进一步加强了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中央7号文件实施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对学生体育课、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的关注,各地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方面还有很多特别需要关注和完善的问题。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体制机制和保障条件。

体制机制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评价体系。党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体系就应该包括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但就目前学生的评价体系,特别是涉及到升学问题时,体育和美育要么没有被包括,或者所占比重很少。此方面的问题可能是影响学生上好体育课、参与体育锻炼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现在很多家长,在关于孩子的教育思路上存在观念的偏差,基本上是“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练什么”的思路,这样的错误观念对于落实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国防教育都形成了很大冲击。这些素质教育的必须内容,却被大家当作了“副科”。由此,造成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不足,因为上述科目在学生评价体系中所占份额比较小,学生自然上课积极性、参与性都不高,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在评价体系中占有巨大份额的科目上去,也就是智育方面。

当然,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不足还有另一些因素,那就是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需要更加适合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与发展水平,能够让他们觉得有兴趣,而不是简单的跑步或进行其他项目。

从保障条件来讲,近年来尽管各地做了许多努力,但是各地发展仍旧很不平衡。第一,是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器材的配备问题,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同城市之间、不同经济状况的农村之间,都存在着较大差距。总体上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保障起来可能会好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的、中西部地区的体育场馆和器材方面可能连基本体育课和学生课外锻炼都不能保证。这是一个制约青少年体质迅速提高的很重要的客观因素。第二,是教师队伍建设,因为各学校都重视那些在学生评价体系中占重要份额的课程的相关教师,而体、音、美教师相对来讲配备情况就不容乐观。有些科目可能是一个编制配两位教师,而体、音、美等科目可能是两个编制只配一个。这样一来,严重制约了体育课程的开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造成了不利的局面。

中央7号文件颁布5周年之际,既应进行认真总结,更应该是新的工作起点。我们要系统地总结5年来取得的成绩,查找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工作的方向,特别是要抓好工作重点,确保开足、开齐体育课,确保落实学生每天在校期间体育活动不少于一小时,确保学生每年都能有一次体质健康测评。教育部近期将发出关于“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特别是做好2012年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主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明确解决办法。第一,一定要开足、开齐体育课;第二,要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锻炼一小时;第三,要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配齐体育教师,除了要有上体育课的教师以外,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也要有教师专门辅导;第四,要加大力度改善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场馆建设。这四个方面其实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已经明确提出来的,也是中央7号文件特别强调的,现在不仅要真正做到落实,同时还要加强学校体育专项督导,保证时效。体育专项督导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督导政府按照办学方针、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音体美教师、体育场地等方面的情况。所以,2012年要在上述四个方面着力,并且加强督导,切实推进工作的开展。

开足、开齐体育课和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是从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来讲。其实这和体育教师配备、基本的必要的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场地和器材的配备都是紧密相关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上体育课和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在这几个方面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多管齐下、抓出成效。

第一,教育部要在全国范围征集课外体育锻炼的优秀案例。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为主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这种方式内容也很受学生欢迎。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克服场地设备师资等方面的困难,想了很多办法,做出了很多创新。我们将把这5年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所积累下来的优秀案例进行全国性的评选,这个评选既要包括发达地区的,也要包括中西部地区的,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都会精选出一些优秀的案例。我们将组织专家把它们汇总评选出来,比如,选出全国十佳和100个优秀案例。把这些优秀案例制成光盘教材,里面包括讲解、活动前的准备、所需要的器材、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锻炼,以及效果评价等等,向全国的学校推广,给全国中小学提供学习榜样。看看做得好的课外一小时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去借鉴,100个案例里总会有适合本校情况的,案例会非常具有针对性。具体说,我们有的地方学校连操场都没有,学生在教室里面如何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当然也有非常好的案例。有的有操场和体育馆,在场地各方面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会有另外一些优秀的案例。有了案例和榜样,丰富了体育活动内容与素材,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关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在确保科学锻炼和锻炼效果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爱玩,从内心喜欢上这些活动。

第二,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教师配备。目前,体育教师确实存在缺编的状况,这是结构性缺编,教师总量并不缺,但是能教体育课的缺,或者专门为体育课配备的教师比较少。我们要求各地要制订一个2015年前能够配齐体育教师的规划。而且现在如果教师不足,不能等配齐再上体育课。那么,现在的体育课怎么上、有没有人教?要采取包括转岗培训,包括请学生志愿者、跑教团,还有返聘社会体育工作者或身体健康、状况合适的离退休体育教师等各种措施配备师资。

第三,希望各地能够加大投入,为学生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必备的场地和器材,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测查的仪器。我们目前使用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实际上需要的仪器设备很简单。一些必须的器材,比如跑步要有计时器,还有肺活量等测查需要一些设备。各地要加大投入使必备的场地器材和仪器设备方面能够到位。同时也制订一个2015年,最迟在2020年前,把体育场地、设施配齐并达到国家标准的工作规划。

第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舆论引导与督导工作。学校体育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需要社会各界的全面参与。我们会举办阳光体育展示、学校体育论坛、校长论坛等,今年还将在天津举办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我们要充分抓住这些契机,大力宣传学校体育,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开展。同时,在督导方面也会严格按照督导条例对体育进行专项督导。希望各地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鼓励各地采取各种措施,切实落实中央7号文件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设定的目标。

有了目标,有了规划,更要注重落实。近期我们还将推进一些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启动体育工作省域达标试点,特别是开足、开齐体育课和课外运动一小时等方面,要在省域内达标。我们目前的高考是按照省来划分的,省内开齐、开足体育课,并且保证课外运动一小时的学校和不开体育课、不组织课外运动的学校相比,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时间至少每天少了一小时,这就造成了不公平。如果省内下决心,全省所有学校无论教师、场地情况如何,体育课程和课外运动一定要做到,通过相互监督、督导和社会监督等手段,确保每个学校都能开足、开齐体育课和课外运动一小时,这就在省内达成了公平。比如原来每个学生每天学习时间8小时,现在变成了7+1,大家都公平。这样的省域试点除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和课外运动一小时外,还要求他们要在中考、高考中进行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目前各地已普遍开展中考体育考试,我们鼓励各地探索高考中参考体育成绩或者将其纳入评价体系的尝试。实际上有些省市今年已经开展了这项工作,把体育成绩作为高考录取的参考。这种尝试先在省内试点,做出经验后可以在全国推广。

其次,我们计划启动“体育艺术教育促进工程”,并将其作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一个新增项目。从教育系统本身来讲,首先要解决的是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这涉及到转岗培训、配足配齐教师的规划、师范教育、学校师资配备和整个教师结构方面的调整,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同时,着手进行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我们希望建立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艺术素养——这种素养是在开足、开齐体育课的基础上,学生的一种自然的提高的指标体系。在学生评价体系中充分纳入体育和美育的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显著。对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在场地器材和基本测试器械方面能够增加国家投入;在学生运动场馆建设和器材配备方面能够有实质性支持和帮助。比如,为中西部建设运动场、配备运动器材等。通过上述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体育工作落后于教育事业发展整体进程的困难局面。

中央一号文件范文 篇5

新中国成立至今近乎七十周年,又一个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转变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短短几十年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可以说是空前的奇迹,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不夸张的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事业、社会主义事业面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国内外都建立的有很多政党组织,为什么我国的政党制度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以下,我想浅谈一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表现。与国外相比较,可分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先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实行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长期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同时也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领导党,这样的领导地位,其优点在于,作为执政主体的政党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受到其他政党的影响和干扰较小,能够执行长期政策,并使政策进行延续(譬如“五年计划”)。另外还能减少内部的权力斗争,能有效保证国家决策的效率,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同时八个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也是与中国共产党长期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构成多党合作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与人民民主的国体、政体相适应。中国共产党与各个民主党派实行广泛的政治合作,这种合作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主要有:第一,中国共产党就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同各个民主党派进行协商,实行互相监督。第二,各个民主党派成员在国家权力机关中占有适当的数量,依法履行职权。第三,各个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国家和地方政府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各级政府通过多种形式与民主党派联系,发挥他们的参政议政作用。第四,各个民主党派通过政协参加国家重大事务的协商。第五,中国共产党支持民主党派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各个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重要内容,是多党合作的一大特色。民主党派的监督与参与国是,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决策科学性和民主性。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如英美两国实行的是两党制,两党交替执政,表面上能相互制约监督,但其实质是少数资产阶级统治广大人民的统治工具。为何这样说,原因有三。其一,不能真正代表和反映人民的意志。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主要功能,是组织竞选,实现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对政权的控制。在竞选阶段,资产阶级政党往往迎合民众的要求和需要,做出各种许诺,但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选票,一旦其代表人物当选后,就会背弃承诺,转向为支持其当选的大公司财团等效力。著名思想家卢梭早在18世纪就曾说过:“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讽刺的是,虽然两百多年过去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现象至今仍然未变。其二,经常受到资本的操纵,金钱是西方政党政治的母乳。在选举阶段,“金钱主宰着选举的过程和结果”;在掌握权力之后,推行政党分赃制。恩格斯早在1891年就指出:“正是在美国,两个轮流执政的两大政党中的每一个政党,又是这样一些人操纵的,这些人把政治变成一种生意,拿联邦国会和各州议会的席位来投机牟利,或者是以替本党鼓动为生,在本党胜利后取得职位作为报酬。”。请看以下数据:1860年竞选总统时,共和党只花了十万美元,便使林肯成为美国第十六位总统;可在一百年后的1960年,十万美元只够让候选人在全国电视网出现30分钟。从1976年至2008年美国总

统候选人大选花费的变化趋势上看,尤其是在2000年3.4310亿美元之后,几乎每次选举的花费都成倍增长:2004年7.179亿美元。2008年,奥巴马竞选的经费更是创纪录的达到了24亿。而这些钱,全部来自于所谓的:一些财团的“政治现金”,其投入这么大的花销,背后的目的不言而喻。其三:极易为国内外反动势力所利用或者导致其他严重的后果。前苏联按照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推进所谓“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在其他一些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共产党的垮台和红色帝国的解体。一些第三世界,如东欧的波兰、匈牙利等国家按照西方民主模式推行所谓的民主化,实行多党制,结果给民族、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灾难。殷鉴不远,当引以为戒。

与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相比:

一、思想理论方面

苏联共产党长期以来对本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基本是不符合苏联国情的。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社会已经基本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二战后,1952年苏联共产党再次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途径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总路线。赫鲁晓夫1961年提出用20年的时间基本上实现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共产党认为苏联已经处于“发达社会主义”阶段。安德罗波夫、契尔认为苏联只是处在发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阶段的起点。虽然对苏联发展阶段的认识有一个日趋回归现实的趋势,但始终未能从思想理论上准确把握本国实际,因而无法设想建立在这样的判断基础之上的政策、路线、方针的正确性和实践中的有效性。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客观地提出了苏联处于发展中社会主义的论断,但是由于最终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些积极成果未能在实践中得到过车。思想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必然导致体制的僵化和实践中的墨守成规,执政党也就失去了接受、应对新事物的能力和改革的动力,不能与时俱进地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造成党的方针政策脱离实际。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思想理论建设,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提出了反对“本本”主义,此后明确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毛泽东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随着时代、实践不断地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邓小平理论。并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对我国国情做出了可观、正确的定位。为制定一系列适合现阶段发展水平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这种对国情的准确认识,是我们在处理一系列重大问题时和去练的重大此差别。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和新世纪的到来,面对国内外形式的深刻变化对中国共产党建设提出了新挑战和考验,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的科学理论写入了党章,使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与时俱进、永葆活力。伟大的时间要有伟大的理论指导,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帜,会使得执政党迷失方向,在精神上被瓦解。同样,僵化马克思主义也会使得其失去时间的指导作用,使党的创新能力衰竭而导致执政党自身灭亡。因此,一定要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国情结合,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远立于不败地位。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不二法门。

二、组织建设方面

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地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和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

1、关于组织原则

列宁第一次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并身体力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一原则

在列宁时期并没有制度化。从斯大林时期推行了集权主义的国家政治体制和党内领导体制,结果在 共产党内形成了严重的个人专权个和个和个人崇拜。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共产党在“党内生活民主化”的口号下开始批判民主集中制,1991年7月通过的《苏联共产党纲领草案》则完全放弃了民主集中制。这样,昔日有着严格纪律、团结统一的苏联共产党变成了组织庞杂、党心涣散的政治组织,加速了瓦解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民主集中制作为自己的组织原则。毛泽东认为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民主和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建国后,我们当也犯过集中过度,民主不够的错误,但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前提下,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调整权力结构的配置,改变权利过度集中的现象,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之间,以及集中于分散的关系。特别是注重制度建设,为发展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做了不懈努力,以完善的制度保障党内民主,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了全党在重大问题上的统一行动。

2、关于监督体制

列宁十分重视党的监督体制建设,对此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并在苏联共产党内设立了由党的代表大会选出、直接对其负责、与中央委员会平行的中央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委员在任职期间不得兼任党委员和其他苏维埃政权的职务。列宁还强调了监察机关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斯大林破坏了列宁时期初步建立起来的党内监督体系,取消党的中央监察委原有的制约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的权力,把它变成了中央委员会的下属机构,使领导权力丧失了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同时以委任制代替选举制,任命监察委员会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不久即将改革重点指向执政党监督体制。他从确立党员群众的监督主体地位,确立对党的领导人的监督制度,建立公开党内监督运行机制,重建与党和中央委员会相平行的党内监督运行机制等方面入手,但在改革中不仅改变了党内高度集权的监督体制,也改变了党的目标,苏联共产党不仅未能得益于这种改革,反而在这种改革的浪潮的冲击下瓦解了。

毛泽东多次强调集权领导是党组织领导的重要原则,认为只有坚持集权领导,才会有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建立党的纪律监察机构,深切认识到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无产阶级执政党党内监督是党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建立更加有效的权力监督体制,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建立纪律检察委员会,把党内监督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明珠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结合起来,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监督结合起来,同时实施依法治国,健全法制,使监督制度逐步法制化。

3、关于党政关系

列宁提出了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指出党的任务“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不是像目前那样进行过分繁琐、不正常的干预”斯大林在理论上也提到了党政分工的原则,但在实践中又自相矛盾的提出:“在我们苏联,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我们苏维埃组织和其他群众组织,没有相当的原则性指示,就不会决定任何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这个事实应道认为是党的领导作用的最高表现。”结果党政不分、一党代政、党政一体化现象被认为是体现党的领导的正常原则而固定下来。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则以“明确划分党政机关职能”为名,把政权机关的全部职能和权力交还给苏维埃,取消了苏联共产党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党政关系上也存在党政不分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1980年邓小平就提出了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把政党关系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邓小平指出,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党的领导,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将理顺党政关系,加强、改善党的领导,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党的十四大以来,为名党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本领。可以看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该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建立科学的体制、利用科学的方法去实现领导,同掌握政权同样重要。

4、关于干部制度

十月革命后,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苏联共产党委派大批共产党员到苏俄各地各级岗位上任职和工作,这种做法在斯大林时期沿袭下来并予以制度化,选举制完全流于形式,干部至上而下层层任命,只对上而不对下负责,造成了任人唯亲的不良现象,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最终葬送了苏联社会主义事业

鉴于同样的问题,毛泽东认为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必须执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干部和人才问题,他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同志倡议飞出事实上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并率先垂范。中国共产党始终奉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强调党管干部原则和群众公认原则相结合,选举制和任命制相结合,注意依法治吏,健全干部制度,遵循革命化、青年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逐步形成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富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一支适应建设任务和改革需要,坚持党的理论和路线,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保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活力的有效组织保证。

5、关于基层组织建设

苏联共产党长期实行一长制,各级干部掌握本单位的全部权力。苏联共产党党章只强调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对其地位和作用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致使基层组织没有相应的权力和地位,苏联共产党组织因为缺乏战斗力和凝聚力。尽管苏联后期党员人数达1800万,约占全苏联人口的10%,但当的各级组织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中国共产党人士到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政策落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的稳定都要依靠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仿作用的充分发挥,因为长期置基层组织建设于重要地位,坚持群众路线,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三、作风建设方面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 众的优势。

在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党的组织性真话”和“党政干部官僚化”使党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形成了特殊利益的官僚特权阶层,使群众无法感受到这些人是代表他们掌权。“国家权力个人化”和“监察机制无效化”使权力失去了监督,使社会丧失了制约机制,领导人的错误难以纠正,人们对苏联共产党究竟能否代表人民利益感到怀疑。“干部制度委任化”造成了党群、干群之间的隔阂。“法律制度虚无化”使得苏联民主法制遭到了严重践踏。苏联共产党不善于进行自我批评,不能正确对待历史,也就不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戈尔巴乔夫全盘否定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和是时间,从而否定了党存在的合法性。执政党如此作风,越来越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重视党的作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毛泽东撰写过包括《整顿党的作风》在内的许多著作,为党的整风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及自我批评概括为我党的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把作风建设同从严治党,同反特权、反腐败结合起来,把反腐败斗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要求共产党员要具有时代要求的先进性品质,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章是最基本的党规党法,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都要按照党章办事,健全党的各项制度。各级党委要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坚决改变党内存在的纪律松弛和涣散的现象。不仅如此,进入新世纪,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理论,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代表中国现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终都要体现和落实到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这是“三个代表”的宗旨。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路线及怎样健康发展,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和广大人民的健康发展,这些是党的一切工作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的体现。正是优良的作风建设,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理解,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飞跃。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崛起,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对苏联共产党经验的汲取、教训的借鉴,扬长避短,防微杜渐,通过两种社会主义模式下执政党建设的对比,对我党的探索有了更高的起点和更大的成功率,这是历史对于善于总结的中国共产党的馈赠。中国共产党人对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了希望。

在国内,先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国民党为何在坐拥江山后败退台湾,而共产党从一个小

小的党派却最终成为中国执政党,这其中有几点重要原因:

第一,政治自觉优势。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政治自觉的建设,重视在实践学习中不断发展完善自身。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上能否做到“高度政治自觉”,取决于思想上的高度重视。而要做到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就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部署上来。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体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认识上高度统一。经验告诉我们,“思想高度重视”取决于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否则,认识不到位,“思想高度重视”就不会持久,比如高度重视了一阵子,过一阵子又不重视了的现象就是如此。而要实现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就要充分认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明确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加强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只有认识到位了,真正把学习作为党的基本特征,作为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作为党员干部的重要标志,才能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更加自觉。

第三,行动上高度自觉。对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如果仅仅停留在思想认识阶段,那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政治自觉”,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政治自觉”归根到底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高度统一的基础上,达到行动上高度自觉。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能力,养成勤奋学习和深入思考的习惯,以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尽量多学一点、学深一点,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全党全社会形成浓厚学习风气。

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作为第一需要,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纳入整体工作规划,加强指导和服务,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学习促进工作、通过工作推动学习,在学习中提升人生境界、实现自我超越,使党组织成为党员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大学校。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这就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明确任务分工,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级党组织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就要建立健全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用制度管

学习、促学习,实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而国民党在上台执政后,放弃了对自我党派的约束,不思进取,致使腐败恒生,典型的就是“四大家族”掌握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特别是在后期,其党派的信仰“三民主义”成为一纸空文,在内部党派相互政权中,蒋介石篡改三民主义的实质。如出卖国家利益,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为自己谋取私利,完全背离了国名党创党之基时的政治自觉和政治信仰。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相比的政治优势有两个: 一,政治基础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性质和宗旨就已经决定了它生来就是与广大人名密切联系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走人民路线,是其战胜敌人夺取政权的力量源泉,也是在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时间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动力。正是因为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中国共产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拥护,凭借着小米加步枪和英勇的无产阶级革命气概,战胜了强大的反动统治势力,夺得了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如淮海战役中有500多万的民夫助力解放军,这是何等的民心才能有这么强大的号召力。无需言语的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是民心所向。

国名党则是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利益。其突出表现为以下四点:

(1)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从根本上说,国民党统治的建立,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是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进一步敞开了大门。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的十年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2)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大部分的土地为地主及旧式富农所占有,只有少部分的土地属于农民。地主以及旧式富农将土地出租给农民,向他们收取苛重的地租。农民除要缴纳地租外,还受到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

(3)1927年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以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同时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活动,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4)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官僚资本的垄断,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这些历史资料直面的反应出了国名党的本质,与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宗旨形成鲜明对比。

二,政治资源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的旗帜,其先进性体现在:(1)是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使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们生活得更好。

(3)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指南

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在当代中国,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人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发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日益繁荣,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展现了中华民族崭新的精神风貌。

国名党则奉行与时代、国情不符的三民主义,决定了其必将被历史淘汰的命运。三民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

① 民族主义没有明确地、彻底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② 民生主义的土地纲领不够彻底,不是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采取改良的办法,即核定地价,没有和农民的土地要求联系起来。这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软弱性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不彻底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③ 其是代表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服务于广大穷苦百姓。结尾:

准确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篇6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作为“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三项举措之一,不仅凸显了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性,还为做好农民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

文件首先明确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核心,就是提高科学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农村实用人才需要具备的条件很多,但科学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必不可少。因此,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必须围绕核心和服务核心。

其次明确了总的要求,就是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规模小了不行,规模小了就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就无法解决农业科技从研发到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就会对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三是明确了主要措施,就是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作用,加大各类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大规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必须充分发挥各部门和各行业的作用,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行业都不能大包大揽,独打天下。以前各行各业都做了很多工作,实施了很多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计划、工程等项目,但还不够,还必须加大实施力度,主要是增加经费投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标准。

四是明确了分类培训的重点对象和目标。第一类重点培训对象是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对这些人的培训目标是“农村发展带头人”;第二类重点培训对象是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对这类人员的培训目标是“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第三类重点培训对象是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对这类人员培训的目标是“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

五是明确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不仅要把现有的农民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还要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成为后继的新型农民。同时,要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使他们发展壮大,成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中央一号文件 篇7

编者按:2015年2月1日,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 连续十二年聚焦“三农”问题, 全文约12 000字, 共分5个部分32条。主要涉及围绕建设现代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等五大方面内容。

中央一号文件摘要 篇8

一、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 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加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力度, 扩大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规模。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 适时增加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 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 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深入实施商标富农工程, 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 认真执行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 改善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信息统计发布制度, 建立市场调控效果评估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 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 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 (站) 建设, 补助检验检测费用。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 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 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 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 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 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 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完善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 支持发展肉牛肉羊, 落实远洋渔业补贴及税收减免政策。增加产粮 (油) 大县奖励资金, 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 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粮食及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 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 大力开展动物疫病防控等生产性服务。

五、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详解 篇9

中央一号文件共分7个部分, 包括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等。

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我们以问答的形式, 分15个题目, 对中央一号文件进行详解。

1.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三农”工作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三农”工作的理论成果表现在4个“全面”:一是全面推进“三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二是全面确立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四化同步”等战略思想;三是全面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四是全面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

2.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哪些阶段性特征?

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有:一是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 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 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二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 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农民利益诉求多元,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三是国民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关联度显著增强, 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 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的要求更为迫切,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远。

3. 为什么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之所以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是因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超乎于农村自身工作之上的工作思路。它源于农村自身工作、高于农村自身工作、以“跳出农村抓农村”的视角解决“三农”问题。农村自身工作不能脱离城乡发展一体化独行, 而要纳入城乡发展一体化轨道并行。只有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轨道中, 农村自身工作才能有活力, 农民才能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才能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难点、重点都在农村。尽管过去的十年, 是农村发展的十年黄金期, 但是农村距离全面的小康社会还很遥远, 农村的任务还很艰巨。因此,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必须统筹考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关系;必须全面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加大城市支援农村力度。

4. 为什么必须统筹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四化同步”的重大任务。因为实现现代化建设大业,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业。只有着眼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发挥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和带动作用,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实现“四化同步”有其内在联系, 四者之间相辅相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需要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和人力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 农业现代化需要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支持、辐射和带动。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 以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农业现代化夯实城乡发展一体化基础。

5.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 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 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 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6. 怎样理解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集约化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其特征是: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

集约化, 是指以较多的资金、科技或劳动的投入, 获取较多的产出, 并获取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专业化, 是指某一经济单位专门从事一种及与之相关品种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是社会分工加深和经济联系加强的客观历史过程。

组织化, 是指相对于分散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集中, 是相对于有限的资源分散使用的一种整合, 是相对于单个的农业生产经营者进入社会化大市场的一种拓展。

社会化, 是指在社会分工扩大和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之上, 转变农业的生产与发展方式, 将原本孤立、封闭、自给型的体系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开放型的商品性体系的过程。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集约化生产是目标, 专业化管理是手段, 组织化经营是路径, 社会化服务是保障。农业集约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农业专业化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实现农业集约化和专业化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需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组织化经营的覆盖下, 分散生产和经营的农户也能够得到健全良好的社会化服务。

7.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有哪些部署?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部署有7个方面:一是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 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二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三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是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五是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六是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 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七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8. 怎样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 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要从5个方面着手: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9. 怎样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 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 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要从3个方面着手: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

1 0. 怎样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 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要从4个方面着手: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 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 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支持其发展的措施有:一是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二是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三是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四是逐步扩大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五是对示范社给予补助;六是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七是把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并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八是创新适合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九是建立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十是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等。

1 1. 怎样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 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 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从3个方面着手: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

1 2. 怎样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 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要从3个方面着手: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1 3. 怎样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 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 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从4个方面着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1 4. 怎样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要从4个方面着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

1 5. 如何建设美丽乡村?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方针。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 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任务。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怎么建设?浙江省已走在前边。其目标一是加快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二是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三是日益繁荣农村生态文化。其任务一是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二是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行动”;三是实施“生态经济推进行动”;四是实施“生态文化培育行动”。其工作措施, 一是编制建设计划;二是加大投入力度;三是增强科技支撑;四是营造良好氛围;五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三强三保” 篇10

2011年,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 农民增收实现“八连快”, 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快推进, 水利建设和农村民生改善取得实质性新进展。可以说, 2011年的农业农村发展, 是整体提速、全线飘红的一年, 是农民顺心、农村祥和的一年, 也是本世纪以来总体发展最好的一年。

但也必须看到,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 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 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实践证明, 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稳中求进, 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 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定调一号文件 篇11

上证指数上周末收于2224.84点,本周末收于2204.78点,下跌0.9%;股市动态30指数上周末报收734.6点,本周末收于724.37点,下跌1.39%;其中股票组合下跌1.88%。

股市动态30指数自2008年1月1日设立以来,下跌27.56%,同期上证指数下跌58.10%。本周股市动态30指数、股票组合均跑输大盘。

从30成分股来看,涨幅居前的是中国联通,中国联通发布2011年11月用户发展数据,11月3G用户净增数为338万户,联通3G用户累计为3653万户。政府给了中国联通最好的3G牌照WCDMA,在中高端移动数据服务市场联通的网络应用优势逐步显现。

武汉健民公告称,转让旗下子公司武汉健民创投公司所持有江通动画股份,每股出让价为7.3元,共计2190万元。2008年8月28日,创投公司以每股6.33元的均价通过增资扩股、受让股权的方式共持有江通动画300万股,共计投资1900万元。转账这部分股权税前利润290万元。这笔投资要么公司是贱卖股权,要么就是这个投资决策很差,三年多时间10%多的回报率,这个股权投资做的失败。

继国民技术后,中兴通讯间接投资的另一家创业板公司也顺利过会。中兴通讯间接参股的深圳市聚飞光电股份有限公司首发申请已于2011年12月13日获证监会发审委2011年第78次工作会议审核通过。公司出资1530万元人民币,持有深圳市长飞投资有限公司51%股份,是长飞投资的控股股东。长飞投资持有聚飞光电1287万股,占聚飞光电发行前总股本的21.62%。这部分股权收益增值应该不错,远好于武汉健民子公司的投资效益。

市场非常低迷,原来有些概念性的行业和公司纷纷大幅度下跌,股东减持巨大的乾照光电,以及新材料的宝钛股份、中科三环均跌幅较大。

二、股市动态30指数

三、最新评论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于12月27日召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在抓紧制定。按照往年惯例,一号文件意见稿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讨论,定稿后下发地方,正常颁布时间将在一月份。

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同时也明确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对明年“三农”工作的部署已经基本涵概了2012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中央强调“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增强农业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等内容,最根本的目的在于确保确保粮食在内的农产品供给有保障,同时也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

由此可知道,明年一号文件的重点就是农业科技改革,相信在2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会再次讨论。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最终目的仍然是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明年国家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将主要集中在现代种业、种植与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物流、生物质能源以及农机装备等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

中央7号文件 篇12

文件指出, 考虑到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 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主销区也要确立粮食面积底线。并且强调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 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新四化中的农业现代化最为滞后, 我国还处于小农经济阶段, 国内粮食价格远远高出国外, 内外价差下导致粮食进口越来越多, 强调粮食安全, 推进农业现代化迫在眉睫。”艾格农业资深分析师马文峰介绍说。

相关数据显示, 近年在包括稻米、小麦、大豆在内的主粮中, 由于大豆进口量增势迅猛, 实际的粮食自给率已经突破红线。到2012年底, 中国粮食自给率甚至跌破90%。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农业发展首要目标, 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破, 要保障稻米、小麦这类口粮的绝对安全, 其他谷物可以适当进口。而在保证产量的同时, 质量也要有保障。

上一篇:处理消毒下一篇:企业档案数字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