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址条件论文

2024-09-21

选址条件论文(精选6篇)

选址条件论文 篇1

现代畜牧场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从事家畜养殖的场所, 具有生产专业化、品种优良化、产品上市均衡化和生产过程设施化的特点。这种大规模、高水平的生产过程中, 只有采用现代环境管理技术对畜牧场舍内温度、湿度、光照、有害气体等实行控制, 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合格优质的畜禽产品, 获取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在畜牧场选址上科学合理地考虑自然条件的影响, 可以节约生产投资, 提高劳动效率。

畜牧场规划场址应考虑的自然条件包括畜牧场的地势地形、水源水质、土壤地质和气候环境等4个方面。

1 地势和地形

地势是指场地的高低起伏状况;地形是指场地的形状、范围以及地物 (山岭、河流、道路、草地、树林、居民点等) 的相对平面位置状况。平原地区一般场地比较平坦, 开阔, 场址应注意选择在较周围地段稍高的地方以利于排水;靠近湖泊河流地带, 场址要选择较高的地方, 以防涨水时受淹;山区应选择稍平缓的坡上, 坡面向阳, 坡度不宜过大, 选址要注意地质构造情况, 避开断层、滑坡、塌方地段。总体上, 畜牧场的场地应选在地势较高、干燥平坦及排水良好, 避开低洼潮湿的场地, 远离沼泽地。地势要向阳背风, 以保持场区气候温热状况的相对稳定, 减少冬春季风雪的侵袭。

2 水源和水质

水是动物生存极其重要的环境因子, 是畜禽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般水约占体重的60%~80%。畜禽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养分的消化、吸收与运输, 机体体热调节、物质代谢等, 都必须在水的参与下才能进行,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因此, 加强饮用水的管理, 保证畜禽饮用水的供应和饮水卫生, 满足畜禽场水质的需求, 对畜禽的健康和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畜牧生产过程中, 畜禽饮用、饲料调制和畜舍、设施、畜体的清洗等都需要大量的水。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可靠的水源, 并且水量充足, 能满足场内人畜的饮用和生产、管理用水需要, 还需考虑防火和长期发展需要。水质良好, 能满足人畜饮用的卫生要求和建筑施工标准;便于防护, 保证水源水质处于良好状态, 不受周围环境条件的污染;取用方便, 人工交货处理投资少。

3 土壤和土质

土壤是畜禽生存的重要环境, 土壤的透气性、吸湿性、毛细管特性及土壤化学成分等不仅直接和间接影响畜牧场的空气、水质和地上植被等, 还影响土壤的净化作用。土质对畜牧场建筑有着重要影响, 砂壤土最适合场区建设, 但在一些客观条件限制的地方, 选择理想的土壤条件很不容易, 需要在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日常使用管理上, 设法弥补土壤缺陷。

4 气候环境

气候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畜禽生产性能, 而且影响到畜禽的健康状况。影响畜禽生产的主要是气温、气湿, 气流和气压。寒冷和炎热都可使畜禽发病, 所致疫病往往非某些特效疫苗所能控制, 冷、热应激均可使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减弱, 一般的非病原微生物即可引起畜禽发病。气温资料不但在畜舍热工设计时需要, 而且对畜牧场防暑、防寒日程安排, 及畜舍朝向、防寒与遮荫设施的设置等均有意义。风向、风力、日照情况与畜舍的建筑方位、朝向、间距、排列次序均有关系。

控制与改善畜牧场的气候环境, 首先要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极端环境对畜禽的影响, 以减弱环境应激对家畜的健康和生产力造成的危害, 减少饲料的额外消耗和降低发病率和死淘率;其次是通过对温度、湿度、气流、光照和空气质量等全面控制, 为畜禽创造适宜环境, 以获取最高的生产效率和最小的经济损失。

选址条件论文 篇2

连锁1101商圈选址最重要的条件便是交通,人流量,发展潜力以及附近

居民的购买能力,若商家选址都符合这几方面的条件的话,那么,商家虽未开业,就已成功一半。我们这次就以福州学生街永辉超市的选址作为本次商圈分析

报告的调查对象。首先,我们先从交通分析入手。交通:永辉超

市毗邻上三路及首山路,交通方便快捷,人流容量大,方便大规

模人群聚集,不易造成交通拥挤从而影响到来此购物的顾客,为

顾客提供了良好的购物环境。并且超市外有多路公交车,其20路

60路公交也使附中附近的居民来此购物提供了便利,发达的交通

也为稍远一些的顾客如首山村,郑安村的居民提供便利。这无疑

是加大了永辉的商圈,因此永辉超市的交通,选址是非常好的。

人流量:超市附近有多所高校如师大,农业,交通等学校聚集,除了各大高校外,居民小区也很多,如首山村,郑安村等都是居

民的聚居区,并且,重要的一点是,选址周围没有大超市可供学

生居民选择,因此若永辉超市在此开业,便可吸引大多数学生,居民前来购物。最重要的一点是超市地址与学生街相邻,学生街

每天的人流量极大,一点都不输于位于市中心的各大商业中心,因此,如此多的人流量也为永辉超市带来了大量的顾客及潜在客

发展潜力:永辉超市位于仓山区北部,福州城南部。如今,福

州的整体规划都向南发展,要大力发展南部,发展仓山区,因此

称仓山区为未来福州市中心一点也不为过,所以,这里的发展潜

力是巨大的,如今,这里的地租比市中心更便宜,因此,选址在这,无疑是抢占了一个先机,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居民购买能力:如今生活在这一区域内的大多数还是学生以及

普通家庭,购买能力还算不上多大,但,永辉的历来的经营方式

为出售低价格的商品,走的是平民百姓路线,商品价格往往比沃

尔玛,家乐福等超市来的低。这正符合这个区域的消费能力,因

此,选址在这,居民的购买能力并不会对永辉的销售造成太大影

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永辉可以在此开设新店。并且,在此开

设新店,也有利于抢占南部市场,能够为永辉在未来福州“市中

心”抢占一席之地。

垃圾填埋场选址对地质条件的要求 篇3

1 项目概况

武安市位于河北省南部,拟建武安市垃圾处理工程,位于武安市城区西南18km处,309国道北的铺上村西北侧,拟建场地现状为天然山沟坡地。

2 区域地质

2.1 地质构造。

区内总体构造线方向为近NNE-SN向,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且规模较小,主要断裂有紫山断裂、南氵名河断裂等,多以高角度正断层出现,倾角大于60°,落差大于1000m。褶皱多以短轴背、向斜形式出现。填埋场及附近未发现断层等构造现象。

2.2 地层岩性。

区域地层岩性由老到新依次为:中元古界长城系灰黄、粉红色长石石英砂岩;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的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沉积的砂岩、页岩等,其沉积层中有山西式铁矿与煤层;中生界三叠系沉积的细砂岩;新生界第四系沉积的砂砾石及耕作土。第四系地层与下覆基岩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在填埋场及周围,仅出露第四系、中奥陶系及火成岩。

2.3 区域水文地质。

本区位于黑龙洞水文地质单元补给区的西北角,武安盆地的西部。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由于灰岩出露面积有限,导致补给量较小;地下水向东南方向径流。受磁山岩体的阻挡,地下水转向深部径流,运动缓慢;在峰峰黑龙洞以泉的形式或煤矿排水的形式排泄。水质类型为HCO3·SO4-Ca。Mg型水和SO4·HCO3-Ca。Mg型水。近几年,随着万年矿、南氵名河铁矿、北氵名河铁矿的开采,持续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3 勘查工作

3.1 水文地质调查。

调查围绕填埋场周边进行,完成1.5km2。灰岩表层有少量岩溶现象,岩层产状为115°∠(22°-38°),灰岩中发育的两组裂隙走向分别为56°-96°、185°-355°,裂隙宽度为0.1~0.3mm,裂隙为方解石充填。该区内基岩仅有奥陶系地层分布,且没有地下水露头。

夏庄水库距填埋场较近,两地属于同一种地层结构和岩石类型,2008年十月,邯郸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在坝址处进行了注水和压水试验,其中在灰岩中进行了两个钻孔、六个层段的试验,结果见表1。ZK7孔在10.02~14.0m间钻进过程中循环水不能返回孔口,按照水泵的流量估算透水率大于25Lu,为中等透水层,其它层段为弱透水层。

填埋场两侧的浅部灰岩裂隙中等发育,属于中等透水,渗透系数在1.00×10-3cm/s,深部的灰岩裂隙减少,渗透系数不会大于10-5cm/s数量级,属于弱透水层。

3.2 水文地质物探。

(1)工作布置。激电测深是在填埋场周边布置,目的是控制填埋场周边地下水位的三度空间分布,共布置12个激电测深点。极距采用20m等间距布置,为了防止因测量极距改变而造成视电阻率曲线脱节,在测量极距转换处分别用两种测量极距同时测量。具体见表2。(2)物探工作及质量评价。普通视电阻率测深的全称为“视电阻率垂向测深法”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地球物理方法。一般采用对称四极装置,设计出一套极距变化装置、规定AB/2和MN/2的比值,按ρs=KIΔV公式计算视电阻率,为了更好的区分采空区,增加了每个极距的激化率、衰减度、半衰时等测量参数。

野外工作中,采用电阻率装置测定激发极化效应的二次场。由于体积效应,实测结果是勘探体积内所有岩、矿石的综合影响,故对非均匀介质的极化率也引入同视电阻率一样的概念,即视极率化率ηs,因为一次场电位差ΔU1远远大于二次场电位差ΔU2,而且在供电过程中ΔU1与ΔU2叠加在一起,为了便于野外观测,视极化率ηs实际上采用供电时的总场值ΔU除断电瞬间的二次场峰值ΔU2的百分比来表示,即

激电测深与视电阻率工作方式相同,采用施伦贝尔方法,也就是首先固定几组测量电极,待供电电极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再扩大测量电极。此方法不仅效率高,而且减少了激化电位的影响。

地面标高从地形图上查取,含水层埋深采用激电测深曲线解释成果,含水层标高等于地面标高减去该点的含水层埋深。解释含水层埋深160~241m,最小埋深位于填埋场下游的沟谷中,最大埋深位于填埋场东南和东部。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填埋场部位灰岩较厚,本次物探没有探测到奥陶系含水层的底界。中奥陶系地层符合“三组八段”特征,在控制深度内总体上为一个含水层,又可以细划分为两个亚层,分别在200m和400m左右,其间含水性更弱,但两者之间没有严格的隔水层,表现在测压水位接近。

该区地下水唯一的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通过包气带向下入渗。

地下水总体径流方向为由西北向东南,径流缓慢,平均渗透系数为5.11×10-5cm/s。周边开矿及工业水源井的不断开采地下水,引起局部地下水径流与主径流方向有所差异。地下水排泄以侧向径流的形式为主。

填埋场施工时,填埋区进行防渗处理,周边设有截水槽,山坡上产生的面流不能直接进入填埋区。因此,垃圾渗沥液不会直接进入到地下含水层。

含水层埋藏较深,最浅也在160m,随着周边采矿深度不断增加、矿山排水量会逐步加大,导致填埋场及周围地下水位下降。另外,地层的渗透性能弱,即使局部垃圾产生的渗沥液渗漏,也很难直接污染地下水。

结语

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地质勘查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要仔细的调查地质结构,有无断层,断层的规模多大,有无隔水层,地层的渗透系数,地下水位及地下水的流向等。还要密切注意地下水位随着时间发生的周期变化,和周边取水,开矿排水对地下水的影响。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产生的大量垃圾的处理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对垃圾的填埋处理是较为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填埋场选址不当的话,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变得至关重要。

选址条件论文 篇4

为解决某大桥隧道沉管预制问题, 需建设用于沉管预制的干坞, 经过干坞选址的调查和初步比选, 选牛头岛和三角岛为备选干坞选址, 其中牛头岛选址为主导选址。

2 地形地貌

牛头岛及桂山岛北部, 已由人工海堤连接, 岛上山体较浑圆, 最高点高程为139m。原始地貌因人工大面积开挖大为改观, 牛头岛中部地段因采石开挖成近正方形深坑, 最低高程-8m左右。海岸按岩性主要可分为基岩海岸、人工堆积海岸;基岩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 形成海蚀地貌, 如海蚀崖、海蚀台等。

三角岛位于桂山岛北约11km处, 岛上山体原始地貌呈东西走向, 东宽西窄, 东高西低, 最高点高程为121m, 山体浑圆, 植被发育一般, 现因人工采石开挖大为改观, 东北侧开挖面呈弧形展布, 开挖底高程约+10m左右。三角岛海岸按岩性可分为基岩海岸、砾质海岸、沙质海岸、人工堆积海岸等;南侧基岩海岩, 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 形成海蚀地貌, 如海蚀崖等, 西侧为沙质海岸, 伸入海平面数十米, 北侧现为人工堆积海岸。

3 地层岩性

3.1 牛头岛

3.1.1 覆盖层

1) 人工填土类 (Q4m l)

①-1人工堆积块石:系山体开挖后由块状中风化花岗岩块形成, 灰白色及肉红色, 块径多在1~3m之间, 质地坚硬, 呈松散~稍密状。

①-2人工堆积碎石:系山体开挖后由碎石、岩屑等组成, 灰白色及肉红色, 块径多在5~20cm之间, 呈松散~稍密状。

①-3人工堆积岩屑:系山体开挖后碎、块石加工形成的岩屑, 呈松散~稍密状。

以上3个单元体主要分布在西侧设计坞口位置 (DWK1孔、DWK2孔、DWK3孔) 坡顶表面和场地南端DWK10孔表层, 厚度大。

①-4人工堆积中粗砂:黄色, 颗粒不均, 混碎石, 呈密实状态, 分布零星, 厚度小 (2.1m) , 仅见于DWK3孔。

2) 海积类 (Q4ml)

②-1淤泥质粉质黏土:黄色, 流塑状, 分布零星, 厚度小 (0.80m) , 仅见于DWK3孔。

3) 残坡积类 (Q3dl+el)

③-1粉质黏土:系花岗岩风化最终产物, 棕红色, 残留原地未经搬运, 除石英颗粒外其他矿物已变为土状, 具孔隙比较大、液性指数较小、压缩性较低及遇水易崩解的特点, 可分为砾质黏性土、砂质黏性土、黏性土, 主要分布于山坳、山坡及坡脚处。钻孔由于多位于开挖基坑处, 没有揭示该单元。

③-2碎块石:系花岗岩风化剥蚀产物, 一般分布于悬崖边, 粒径较大, 一般在200~500cm之间。钻孔未揭示。

3.1.2 基岩

主要为燕山期中粗粒混合花岗岩, 局部见岩脉体呈岩株状侵入, 中粗粒不等粒状变晶结构, 块状及大块状构造, 矿物组份的粒度大小及分布不均, 其中, 钾长石晶体较粗, 局部形成交代斑晶。主要矿物成分有:钾长石 (主) 、石英 (次) 、斜长石 (较次) 、黑云母 (少) , 其中, 黑云母受到次生绿泥石的交代, 矿物粒度大小及分布不均匀, 有交代斑晶及交代残留结构, 具混合花岗岩的常见特征。

根据岩石试验结果, 岩石按强度划分为极硬岩石。岩石按其风化程度可分为强风化、中风化和微风化。

④-1强风化花岗岩 (γ) :棕红色及杂色, 岩体大部分已风化切割成碎石状、砂砾状, 裂隙非常发育, 成网格状, 局部裂隙面风化成土状, 多分布于山体鞍部表层。钻孔揭示的分布厚度2.5m, 仅见于DWK10孔。

④-2中风化花岗岩 (γ) :灰白色带肉红色, 不等粒状结构, 块状构造, 裂隙发育疏密不一, 受构造影响强烈处, 裂隙呈条带状、网络状, 裂隙面多被铁锰质浸染呈褐黄色, 局部裂面有明显绿泥石化现象。裂隙倾角一般较陡, 局部呈缓倾角, 易形成危岩体。岩体质地一般坚硬, 但岩石性脆, 易于风化。钻孔揭示的平均分布厚度21.61m (9.3~29.9m) , 钻孔揭示的层面分布标高在-12.9~22.53m之间。

④-3微风化花岗岩 (γ) :灰白色带肉红色, 不等粒状结构, 块状构造, 裂隙面平直、光滑, 裂隙倾角较陡。沿裂隙面局部偶见轻微铁锰质浸染, 易风化矿物略有风化迹象, 岩石断面保持未风化状态。岩石质地致密坚硬, 完整性好。钻孔揭示的平均分布厚度10.5m (0.5~19.95m) , 钻孔揭示的层面分布标高在-25.21~-3.77m之间。

3.2 三角岛

3.2.1 覆盖层

1) 人工填土类 (Q4ml)

①-1人工堆积块石:系山体开挖后由块状中风化花岗岩块形成的, 灰白色及肉红色, 块径多在1~3m之间, 质地坚硬, 系新近堆积, 呈松散~稍密状态。

①-2人工堆积碎石:系山体开挖后由碎石、岩屑等组成, 灰白色及肉红色, 块径多在5~20cm之间, 呈松散~稍密状态。

①-3人工堆积岩屑:系山体开挖后碎、块石加工形成的岩屑, 新近堆积, 呈松散~稍密状态。

以上3个单元土体遍布于三角岛勘察区域地表, 分布连续广泛, 为该区表层分布的主要地层。

①-5杂填土:系人工堆积工业废料, 成分为泡沫、塑料袋、木料等, 分布不均, 厚度大, 呈松散状态, 主要集中分布于三角岛南端地表。

2) 海积类 (Q4m)

②-2中粗砂:黄色、褐黄色, 混少许黏土, 分布零星, 厚度小 (2.5m) , 仅见于DWK13孔, 呈松散状态。

3) 残坡积类 (Q3dl+el)

③-1粉质黏土:系花岗岩风化最终产物, 棕红色, 残留原地未经搬运, 除石英颗粒外其他矿物已变为土状, 具孔隙比较大、液性指数较小、压缩性较低及遇水易崩解的特点, 可分为砾质黏性土、砂质黏性土、黏性土, 主要分布于山坳、山坡及坡脚处。钻孔由于多位于平坦开阔处, 没有揭示该单元。

③-2碎块石:系花岗岩风化剥蚀产物, 一般分布于悬崖边, 块径较大, 一般在200~500cm之间。

3.2.2 基岩

主要为燕山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 局部见岩脉体呈岩株状侵入, 中粗粒花岗结构, 块状及大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分有:钾长石 (35%~40%) 、石英 (25%~30%) 、斜长石 (20%~25%) 、黑云母 (4%~6%) 、白云母 (1%~2%) , 其中黑云母受到次生绿泥石的交代, 黑云母呈零星状分布在岩石中。根据岩石切片观察:受力敏感的石英普遍出现异常的波状消光, 局部晶体边缘出现粒化, 同时可见长石双晶带及云母片弯曲等现象, 显示岩石受到过轻度构造压应力作用的破坏。

根据岩石试验结果, 岩石按强度划分为极硬岩石。岩石按其风化程度可分为强风化、中风化和微风化。

④-1强风化花岗岩 (γ) :棕红色及杂色, 岩体大部分已风化切割成碎石状、砂砾状, 裂隙非常发育, 成网格状, 局部裂隙面风化成土状, 多分布于山体鞍部表层, 钻孔揭示的平均分布厚度2.7m (1.4~4.0m) , 钻孔揭示的层面分布标高在-3.64~-1.61m之间。

④-2中风化花岗岩 (γ) :灰白色带肉红色, 一般为中粒结构, 裂隙发育疏密不一, 受构造影响强烈处, 裂隙呈条带状、网络状, 裂隙面多被铁锰质浸染呈褐黄色, 局部裂面有明显绿泥石化现象。裂隙倾角一般较陡, 局部呈缓倾角, 易形成危岩体。岩体质地致密坚硬, 但岩石性脆, 易于风化, 钻孔揭示的平均分布厚度15.5m (2.5~24.2m) , 钻孔揭示的层面分布标高在-6.71~3.79m之间。

④-3微风化花岗岩 (γ) :灰白色带肉红色, 中粒结构, 裂隙面平直、光滑, 裂隙倾角较陡。沿裂隙面局部偶见轻微铁锰质浸染, 易风化矿物略有风化迹象, 岩石断面保持未风化状态。岩石质地致密坚硬, 完整性好, 钻孔揭示的层面分布标高在-24.46~-8.11m之间。

4 水文地质条件

4.1 地下水赋存条件

钻探揭示区内地层为出露的燕山期花岗岩, 中粗粒结构, 已经大规模人工开挖。花岗岩属于相对隔水岩层, 但由于风化裂隙、构造裂隙较发育, 在风化裂隙、构造裂隙较发育段含有少量地下水,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较差, 属于弱透水层。

牛头岛地下水不发育, 主要为基岩裂隙水, 受大气降水补给, 裂隙水出露处, 主要为点滴状, 局部见线流状。

三角岛地下水发育一般, 主要为基岩裂隙水, 受大气降水补给, 裂隙水出露处, 主要为点滴状, 局部见线流状, 山坳汇水面积丰富处, 偶见面流状。

4.2 地下水类型及储量

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 含水岩层为花岗岩中的风化裂隙、构造裂隙, 受岩性和构造裂隙发育程度的制约, 地下水储存多呈带状分布, 水量储存空间有限, 水量较小, 据本次抽水试验估算, 单井涌水量小于10m3/d。

4.3 地下水补、迳、排条件

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 大气降水多沿地表径流, 少量渗入地下, 形成裂隙水, 水量小。据现场地质调查, 已开挖基岩有多处地下水出露, 钻探期间径流不断、流量小, 以裂隙脉状径流为主, 以下降泉的形式向坡底和采石坑坑底排泄。

为查明干坞区场地地层渗透性和富水性, 在牛头岛选取钻孔DWK1、在三角岛选取钻孔DWK12分别进行了抽水试验, 根据抽水试验结果初步判定, 两岛地下水为常温淡水, 与海水位变化无关联, 与海水无水力联系。牛头岛基岩渗透系数K=0.013~0.019m/d, 三角岛基岩渗透系数K=0.045~0.065m/d, 均属弱~不透水层, 基岩富水性差。

5 不良地质现象

5.1 牛头岛

本区不良工程地质作用有滑坡、危岩和崩塌、采空区、断裂破碎带等。

5.1.1 滑坡

区内未见大型滑坡, 仅牛头岛山坡脚开挖处见一岩体松动型滑坡。该滑坡沿两组斜交陡倾向裂隙, 以楔形体状滑动, 滑动规模不大, 宽约20m, 高15m, 岩土方量约1000m3。滑坡裂隙面倾角较大, 延伸长, 平直, 较光滑, 利于滑动。

5.1.2 危岩和崩塌

区内因受构造影响危岩和崩塌现象较发育, 一般形成于陡崖和山体开挖坡顶处, 危岩体规模大小不一, 经调查, 最大危岩体块径大于3m, 最小仅约50cm。

5.1.3 断裂

桂山岛断裂断裂F1发育于桂山岛北端山体开挖处, 其产状为160°∠83°, 走向近东西向, 断层破碎带宽2.5~4m, 岩体破碎, 呈砂粒状。

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及附近已建工程情况来看, 该断裂对本区影响不大, 现工程建设区域内未发现影响工程建设的构造断裂存在, 场地区域稳定性较好。

5.2 三角岛

区内的不良工程地质作用有危岩和崩塌、断裂破碎带等。

5.2.1 危岩和崩塌

区内因受构造影响危岩和崩塌现象较发育, 一般形成于陡崖坡顶处, 危岩体规模大小不一, 经调查, 最大危岩体粒径大于5m, 最小约1m。

5.2.2 断裂

三角岛断裂F2 (见三角岛平面图) 发育于山体中部开挖处, 其产状为180°∠29°, 走向为南北向, 断层破碎带宽6~8m, 岩体破碎, 呈砂粒状、碎块状, 见拖拽现象。

6 岩土工程评价及场址工程地质比选

6.1 工程地质分区评价

6.1.1 牛头岛

牛头岛地层较简单, ①-1人工堆积块石, 呈稍密状;①-2人工堆积碎石, 呈松散~稍密状;①-3人工堆积岩屑, 呈松散~稍密状。②-1淤泥质粉质黏土, 呈流塑状, 分布零星, 厚度小。③-1粉质粘土和③-2碎块石分布不均、强度不高。④-1强风化花岗岩, 呈土状、砂砾状、碎块状, 分布零星, 风化强烈, 强度不高④-2中风化花岗岩, 致密坚硬, 裂隙较发育, 岩石试验表明, 其天然密度平均值为2.62 (2.60~2.65) g/cm3, 吸水率平均值为0.36 (0.19~0.77) %, 饱和吸水率平均值为0.51 (0.35~0.88) %, 干燥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04.93 (83.8~126.7) MPa, 天然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01.9 (74.4~134.7) MPa, 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为97.4 (57.9~123.4) MPa。④-3微风化花岗岩, 致密坚硬, 岩石试验表明, 干燥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12.03 (94.12~131.2) MPa, 天然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21.6 (113.1~130.0) MPa, 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09.88 (68.2~142.9) MPa。总体而言, 牛头岛无大的不良地质现象发育, 适宜场地建设。

6.1.2 三角岛

三角岛地层较简单, ①-1人工堆积块石, 呈稍密状;①-2人工堆积碎石土, 呈松散~稍密状;①-3人工堆积岩屑, 呈松散~稍密状;①-5杂填土, 呈松散状。②-3中粗砂, 分布零星, 厚度小, 呈松散状态。③-1粉质黏土和③-2碎块石分布不均、强度不高。④-1强风化花岗岩, 呈土状、砂砾状, 分布零星, 风化强烈, 强度不高;④-2中风化花岗岩, 致密坚硬, 岩石试验表明, 天然密度平均值为2.57 (2.52~2.59) g/cm3, 吸水率平均值为1.17 (0.59~2.44) %, 饱和吸水率平均值为1.32 (0.72~2.58) %, 干燥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为89.7 (44.7~150.4) MPa, 天然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为71.27 (62.6~75.8) MPa, 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为69.35 (51~79.3) MPa。④-3微风化花岗岩, 致密坚硬, 岩石试验表明, 其天然密度平均值为2.60g/cm3, 吸水率平均值为0.53 (0.48~0.56) %, 饱和吸水率平均值为0.70 (0.67~0.72) %, 干燥单轴极限抗压强度93.3 (87.25~99.4) MPa, 天然单轴极限抗压强度为91.9 (87.0~96.8) MPa, 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为92.45 (89.1~95.8) MPa。

因该场区部分区域分布工业废料, 选址时应避开或需采取适当的方式清除。

6.2 边坡稳定性评价

本工程需进行山体开挖, 涉及到边坡稳定性问题。牛头岛开挖区属低山地段, 施工开挖后西、北、东三面形成高边坡, 特别是北侧坡较高, 最高近60m。开挖区开挖岩性为混合花岗岩, 主要为中风化岩和微风化岩, 根据前期地质调查资料, 岩体内部裂隙发育, 主要发育有5组裂隙。其属性如下:

J1:2°~18°∠72°~82°, 延伸长, 一般较光滑、平直, 局部稍有弯曲, 半张开状至闭合状, 2~4条/m;

J2:240°~265°∠66°~74°, 延伸长, 一般较光滑、平直, 局部稍弯, 半张开状, 约1~4条/m;

J3:85°~95°∠66°~71°, 延伸长, 弯曲, 局部平面, 半张开状, 约1~3条/m, 局部较密集;

J4:135°~155°∠54°~79°, 延伸长, 弯曲, 局部平面, 半张开状, 约1~3条/m, 局部较密集;J5:195°~209°∠86°~88°, 延伸长, 弯曲, 局部平面, 半张开状, 大于1条/m。

其中, J1、J2两组裂隙面较发育, 为主控制面。在以上裂隙面作用下, 岩体开挖后易引起崩塌现象, 需作好边坡防护工作, 如采用锚杆+挂网喷浆, 并采取适当的截排水措施, 以保持坡体的整体稳定性。

牛头岛开挖后形成的岩石高边坡, 主要为中风化花岗岩和微风化花岗岩, 其完整性较好, 自然边坡稳定性较好, 但因岩体节理裂隙及风化裂隙较为发育, 施工开挖后局部存在坍塌, 掉块的可能, 另在外力及地表水、地下水等因素的作用下, 对边坡稳定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设计、施工时应加以考虑。因开挖边坡高度较高, 建议设计为台阶式边坡, 每级坡高约为8~12m, 并设置碎落台。

开挖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的补给, 岩层透水性较差, 少量地下水沿裂隙渗流, 据抽水试验结果显示水量较小, 对开挖边坡影响不大, 但施工时应做好防渗及排水措施, 边坡顶上设置截水沟, 将水流旁引, 同时清除松动危岩, 防止局部坍塌、掉块, 禁止野蛮施工造成新的不良地质现象。

经地质调查几组主要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推荐如下:

1) 北侧边坡:肉红色中风化花岗岩, 中粗粒结构, 块状构造。开挖坡高8~9m, 裂隙发育, 裂隙张开, 结合差, 沿裂隙面风化明显, 见铁锰质渲染, 呈褐黄色, 裂面附近有褐色浸染现象, 裂隙延伸长, 已贯通, 产状100°∠70°, 为该坡优势结构面。坡脚裂面渗水明显, 流量小, 以裂隙脉状径流为主, 以下降泉的形式向坡底排泄。坡顶分布碎块石危岩, 块径小于1m。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φ参考值25°, 折减系数0.85, 黏聚力c参考值70k Pa。

2) 东侧边坡:中风化花岗岩, 两组裂隙相互切割, 产状为:185°∠70°和355°∠65°, 形成崩塌。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φ参考值取30°, 折减系数0.87, 黏聚力φ参考值取90k Pa。

东侧边坡发育有顺坡向节理, 为高倾角裂隙, 倾向坡外, 该坡坡高大于10m, 外倾结构面控制, 由于倾角小于开挖坡脚, 对边坡稳定有一定影响, 应予关注, 设计需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3) 西侧边坡:开挖岩性为中风化花岗岩, 块状构造, 发育有一组X型节理, 产状为:L1:250°∠60°和165°∠30°, 岩体总体上较完整坚硬, 边坡稳定性较好, 但其中段分布有人工堆积碎、块石形成的人工边坡, 由于碎、块石系新近堆积, 多呈松散稍密状态, 稳定性较差,

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的划分, 牛头岛开挖岩体分类主要为Ⅲ类, 局部为Ⅱ类和Ⅳ类。

牛头岛采空区一般位于开挖面以上, 对于本工程影响不大;断裂破碎带和岩脉的发育, 仅在坡面防护上采取适当措施, 对本工程影响不大;填土主要的问题在三角岛上分布的工业废料上, 因其堆积松散, 施工时处理困难, 必须将其搬移。

6.3 场址工程地质比选

干坞场址工程地质条件对比见表1。

经上表比选, 牛头岛-桂山岛和三角岛地质条件相近, 牛头岛略优于三角岛。

7 结论

1) 牛头岛-桂山岛和三角岛均无大规模断层通过, 第四系以来地质构造趋于稳定, 区域构造稳定, 适宜场地建设。

2) 牛头岛和三角岛地质条件相近, 牛头岛略优于三角岛, 干坞的选址建议选用牛头岛。

参考文献

[1]GB50021—2001 (2009)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选址条件论文 篇5

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无污染等能源, 是新能源中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一个领域, 正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应用, 也是我国鼓励和支持开发的清洁能源, 发展潜力巨大。

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关于风电项目的要求, 总装机容量50000千瓦以上的风力发电, 涉及环境敏感区的应编写报告书, 其他风电项目应编写报告表。本文以安徽省桐城黄甲风电项目为例, 来探讨风电项目开发过程中风力发电选址的论证。

本项目拟在安徽省桐城市黄甲镇至大关镇 (升压站位于吕亭镇) 开发建设桐城市黄甲风电场, 电场分两期建设, 本项目 (桐城市黄甲风电场项目) 为一期工程, 总装机容量49.5MW, 本工程拟安装33台单机容量1500k W的风力发电机组, 并同期建设1座110k V升压站。

2 拟建风电场与升压站的地理位置

2.1 拟建风电场地理位置

拟选风电场区域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北部, 黄甲镇至大关镇 (升压站位于吕亭镇) , 东经116°46'~117°9', 北纬31°01'~31°19'之间, 区域地貌为中低山。风场区域海拔480~1040m, 山区植被较茂密, 部分山脊较窄。

2.2 升压站地理位置

升压站站址选定在风电场东南面的山坡地上, 高程在240~265m之间。升压站距离最近风机F22的直线距离约3km, 距离最远的风机F01的直线距离约9km。

3 拟建风电场平面布置

3.1 风机点位布置

根据场址风能资源分布和地形实际条件, 在控制尾流影响的同时兼顾工程投资, 进行风电场风机布置。风电场风机大致呈西南至东北呈线状分布。

3.2 升压站平面布置

按地形将升压站布置成狭长型式, 由东南向西北方向依次布置为:110k V配电装置、35k V配电间、SVG变压器及电容器、SVG控制室、二次设备室。施工变、接地变、油品库依地形布置。

3.3 集电线布置

本项目集电线路总路径长度约23km, 其中约20km采用地埋电缆方案, 剩余约3km段因山势较陡, 采用架空线路。

4 风电项目选址分析

一个风力发电场能否取得良好的效益, 选址至关重要, 同时应对风力发电场各阶段环境影响进行预测, 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风力资源丰富

根据相关资料的研究, 风力发电场选址的首要条件是必须风能资源丰富, 年平均风速在5m/s以上, 30m高处的有效风力时数在6000h以上, 有效风能密度在240w/m2以上时才时候建设大型风电场[1]。

风力发电场选址的首要条件是必须风能资源丰富, 年平均风速在5m/s以上, 30m高处的有效风力时数在6000h以上, 有效风能密度在240w/m2以上时才时候建设大型风电场。本项目风电发电场选址拟建风电场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北部山区, 东经116°46'~117°9', 北纬31°01'~31°19'之间, 风电场区域海拔高度为480m~1040m。根据桐城气象站及桐城市黄甲风电场项目工程在拟建风电场建设范围内设置#7231测风塔测风数据。依据GB/T18710-2002《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中风功率密度等级划分标准 (以50m高度为标准定级) 以及中国气象局《风能资源综合评价技术要求》中对70m高度评定标准的补充, 50m高度平均风功率密度处于200~300W/m2区间, 70m高度平均风功率密度处于230~345 W/m2区间, 应用于并网型风力发电的风电场等级均为2级, 可以满足该条件[2,3]。

4.2 风力发电场湍流程度小

湍流是流体的一种流动状态。当流速很小时, 流体分层流动, 互不混合, 称为层流, 也称为稳流或片流;逐渐增加流速, 流体的流线开始出现波浪状的摆动, 摆动的频率及振幅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 此种流况称为过渡流;当流速增加到很大时, 流线不再清楚可辨, 流场中有许多小漩涡, 层流被破坏, 相邻流层间不但有滑动, 还有混合。可见风场湍流程度越大, 就越会影响风力发电机的出力, 还会使风力发电机产生振动和受力不均, 降低风力发电机发电寿命, 严重时还会造成浆叶飞出、风机倒塌的事故。

#7321测风塔各高度平均湍流强度基本接近, 在0.21~0.24。相比而言, 15m/s风速段湍流强度较相同高度全风速段湍流强度小得多, 数值在0.09~0.1, 不同高度湍流强度基本接近。风电场区域湍流强度较小, 有利于风电机组运行。

因此拟建风电场区域湍流强度较小, 有利于风电机组运行。

4.3 风速垂直切变小

风速的垂直切变是指垂直于地表方向上风速或风向随高度的剧烈变化, 强烈的垂直风切变变的也会影响风机的发电效率。

#7321测风塔观测年度各高度日平均风速实测值, 采用幂指数方法, 算得其风切变指数为-0.007, 可能与测风塔海拔较高及其周边地形复杂, 总体来看, 模拟结果与各高度实测风速基本一致[4,5]。

4.4 风电场区域风向应稳定

稳定的风向可以提高风能的有效率, 从而提高发电的效率。

#7321测风塔10、70m高度主导风向均为N, 风向主要集中在N-NNE扇区, 风能密度则主要集中在SSW-SW和N-NNE扇区。具体情况如下图。

4.5 风电场所在区域地质气候稳定

强风、雷电、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都会对风电场存在负面影响。本项目风机位置风机位置位于中低山区域, 下伏基岩上太古界片麻岩和白垩系花岗岩等等。升压站备选站址位于丘陵地区, 地层主要由第四系残积积土及少量冲积土, 丘陵区的沟渠、池塘底部分布有淤泥质粉质粘土及软塑~可塑偏软状粉质粘土。进场和站内道路涉及的范围较广, 基本覆盖了所有中低山和丘陵区, 地层结构兼有两种地貌条件的地层结构类型。同时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 项目区未来50年超越概率为10%时, 桐城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 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在近场范围内没有破坏性地震的记载, 对场地造成主要影响的是来自于近场区以外的一些中强震, 地震对场地的最大影响烈度为7度。近场区内现代小震活动较弱。拟选的风电场场地具有稳定性, 适宜建设。因此地质结构相对稳定, 泥石流, 地震的可能性小。

风电厂拟建区域内气候温和、风能资源丰富。桐城平均气温为16.0℃, 年平均气压1006.8h Pa, 年降水量1266.8mm。有相应观测记录以来, 桐城站最大风速为32.0 m/s (出现在1985年) , 极大风速为30.9m/s (出现在2004年, 当年最大风速为21.1m/s) 。因此风能较为稳定。

针对雷电的可能, 因为具有偶发性, 可采取合理的避雷的方法, 雷电对风机的影响甚小。

4.6 风电场区交通通畅, 便于建设。

风电场在建设过程中风机等设备、建筑材料、电缆架设均需要进行运输。本项目在工程前期将新建进场道路29km, 改造进展道路2.5km, 方便车辆的运输和建筑的施工。同时风电场地貌为中低山, 地址条件可以进行土建施工。

4.7 风电场远离环境敏感区域

风电场在建设过程中, 施工期会产生的扬尘、噪声、废气等, 在运营期因噪声、光影、电磁等会对区域环境产生一定量的影响, 因此在选址过程中应远离环境敏感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军事设施和鸟类等动物迁徙通道等。

本项目所在区域不属于自然保护区, 附近也无军事设施。同时查阅相关鸟类迁徙的通道等资料, 如下图。风电场区域不在候鸟迁徙通道内。因此本项目风电场选址可以满足该条件。

5 结语

风电场选址首先应该能够满足风力资源相应的要求, 此外还应该考虑区域风场湍流程度、风速切变和风向稳定度等气候气象条件, 对于风机点位的确定对地质稳定性应符合相关规定。风电场布局和选址应从交通和建设以及周围敏感点分布等因素进行优化, 从最大程度上做到减少生态损失和环境影响, 并可减少相关经济投入。

参考文献

[1]陕华平, 肖登明, 薛爱东.大型风电场的风资源评估.华东电力, 2006, 34 (2) :15-18.

[2]杨振斌, 薛析, 袁春红.用于风电场选址的风能资源评估软件[J].气象科技, 2001, 3:1-4.

[3]张云海, 用于风电场选址的风能资源评估软件[J], 气象科技, 2004, 32 (1) :1-4.

[4]龚强, 袁国恩, 张云秋等.MMS模式在风能资源普查中的应用试验[J].资源科学.2006, 28 (1) .

选址条件论文 篇6

随着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对企业节能减排也做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发改委和财政部明确表示,我国可能将于2012年开始征收碳税。碳税的征收对于某些企业来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企业亟待恰当的解决方案尽可能使得在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降低碳排放量,以降低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此外,碳交易作为控制碳排放量的另一种方式,我国企业也开始积极参与。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配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包括单设施选址和多设施,静态选址和动态选址,确定性与随机性,单产品与多产品选址等不同类型的模型。在单设施选址问题中,重心法模型与交叉中值模型应用较广。在多设施选址问题中,有Baumol-Wolfe(鲍摩-瓦尔夫)模型[1],Kuehn-Hamburger (奎汉-哈姆勃兹) 模型等。许多学者对于这些模型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且讨论了各种模型的解法。然而,这些模型都是考虑物流活动各环节费用求出最优解,没有考虑到二氧化碳减排的因素,更没有涉及到碳税和碳交易的前沿问题。

在低碳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面,学术研究主要是停留在定性层面,没有从定量角度对物流活动的低碳化进行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Cachon[2]探讨了商店与工厂的不同选址布局造成的碳排放量的不同,并给出了哪种设施布局可以排放最少的二氧化碳。该论文是第一篇从供应链运作和物流的角度研究低碳经济的论文,但该论文没有把碳减排目标和经济目标统一起来。

因此,本文提出的低碳条件下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是较早地从碳税和碳交易两个角度对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进行研究,并且探讨碳税率、碳配额与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案,及二氧化碳排放量、运营费用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企业应对可能的碳税或碳交易费用压力。

2 问题描述与模型建立

对于从生产基地经过物流配送中心向用户输送货物的问题,文章分别用碳税和碳交易两种衡量碳费的方式建模。本文的模型假设是基于鲍摩-瓦尔夫这一经典选址模型假设,并加以适当调整以符合现实需要。

2.1 模型假设及变量定义

假设k个工厂经过i个配送中心,向j个用户输送货物。约束条件有:a)所有客户的需求必须得到满足;b)不能超过进货方向的供给能力;c)单个配送中心的货物进出量相等。

模型中的符号及参数定义如下:

k—工厂,k=1,2,…m;

i—配送中心,i=1,2,…s;

j—用户,j=1,2…n;

Ak—k工厂的供应量;

bj—j用户的需求量;

cki—从工厂k到物流配送中心i,每单位运量的运输费;

dki—从工厂k到物流配送中心i,每单位运量的CO2排放量;

hij—从物流配送中心i向用户j发送单位运量的发送费;

uki—从物流配送中心i向用户j发送单位运量的CO2排放量;

cijk—从工厂k通过物流配送中心i向用户j发送单位运量的运费,即cijk=cki+hij;

Xijk—从工厂k通过物流配送中心i向用户j运送的运量;

Wi—通过物流配送中心i的运量,即undefined;

vi—物流配送中心i的单位运量的可变费用,表示配送中每单位流通量的变动成本,这里主要考虑不同的配送中心所在地址不同,所以费用也就不同

Pi—物流配送中心i的单位运量的可变CO2排放量;

Fi—物流配送中心i的固定费用(与其规模无关的固定费用),但此处不包含碳税;

Qi—物流配送中心i的固定CO2排放量(与其规模无关的CO2排放量);

g—总二氧化碳排放量;

g0—碳交易条件下企业的二氧化碳配额。

2.2 模型建立

本文在鲍摩-瓦尔夫模型的模型假设基础上进行模型优化。对企业选址后的运营费用进行分析,主要包含运输费和发送费,配送中心的可变费用和固定费用。由于要考虑碳税和碳交易费率对费用产生的影响,故将碳费用单独考虑。

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函数为:

undefined

则征收碳税条件下的总费用模型为:

undefined

undefined

其中:为权重系数,0<θ<1;r为固定费用系数,

undefined

运营费用函数的第一项是运输费和发送费,第二项是配送中心的可变费用,第三项是物流配送中心的固定费用(这项费用函数是非线性的),第四项、第五项和第六项是对应碳排放量的碳税。

与之类似的,以碳交易方式建立双目标模型如下:

undefined

undefined

上述两个模型均可直接采用mathematic软件求解。

3 仿真案例

3.1 案例概述

某企业在全国有2个生产基地,经统计分析,其用户大致分布在7个区域。为了提高物流效率而实行商流物流分离,该企业计划在全国建立配送中心,初步规划有4处配送中心作为候选地,表示为I1、I2、I3、I4。

已知配送中心的单位可变费用依次分别为60、90、70、80元;配送中心的单位可变CO2排放量为120kg,180kg,140kg,150kg。各生产基地的生产能力和各区域用户的需求量、生产基地到配送中心和配送中心到用户的单位运费,单位碳排放量见表1、表2、表3、表4。

3.2 案例分析

3.2.1 碳税条件下配送中心选址设计

在第二部分建立的模型基础上,对此案例问题,进行征收碳税条件下的配送中心选址设计。

如果企业只考虑运费而不考虑碳税的约束,那么该企业配送系统配送用户所需物资的总碳排放量为9863kg。假定碳税率从0.01一直变化到0.1(这个税率值与国家发改委正探讨的税率值范围基本吻合),企业在碳税的约束下用本文提供的模型进行计算,提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0组数据如表5所示。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碳税率的上升,选址方案随之变化,选址个数逐渐减少,固定单位碳排放量较大I2配送中心候选点率先被去掉,接着固定单碳排放量次大的I3候选点也被去掉。二氧化碳排放量、费用的变化趋势如表6所示:

以上数据表明,采用模型后的新方案不但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减轻了企业的资金负担。二氧化碳排放量,总费用的降幅随着税率的上升而上升,也就是说,当碳税越高时减排效果资金节省效果越明显。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3.6%,平均费用降低1.1%.二氧化碳排放量,总费用的降幅随着税率的上升而上升。

3.2.2 碳交易条件下配送中心选址设计

在碳交易机制下,考虑到目前国际市场的交易价格在10欧元左右,本案例中取90元/t为碳交易费率来探讨在不同碳配额条件下的配送中心选址设计。同样,企业在不受外界碳排放量约束时,最佳选址方案为选择1,2,3,4,最低碳排放量为9863kg。

①当g>g0,即企业碳排量超过配额时,取g0={7000,7500,8000,8500,9000}这5个数值,得到的企业配送所有用户所需物资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碳交易收支及其对选址的影响结果,如表7所示。可以看出,在企业碳排量超过配额时,会带来企业总费用的上升,因而企业改变选址方案可以减少碳交易带来的损失。与征收碳税方式类似的,固定碳排放量最大的I2首先被除掉了。

②当g

可以看出,当企业的实际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碳配额的限定时,会积极采取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当企业的实际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碳配额时,企业对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控制会放松。可见在本案例中的企业对碳交易的惩罚作用比碳交易的激励作用更加敏感。总费用的变化趋势则是随着碳配额的增大逐渐减缓。计算采用模型后的企业平均费用可得,企业平均费用减低4.6% 。

4 结论

本文对在碳税和碳交易两种调节机制下的配送中心选址问题进行研究,进行了选址模型,通过定量分析可知,碳税和碳交易两种调节机制均会在不同程度对配送中心的选址方案产生影响。对于碳税方式而言,采用新方案时可以降低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企业支出费用。当碳税率定的越高时,资金的节省效果越明显。对于碳交易方式而言,本身碳排放量低于碳配额时企业选址方案会发生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得以降低。而本身碳排放低于配额时则不容易改变选址方案,二氧化碳排放量反而会一定程度上升。企业对碳交易的惩罚作用相比激励作用更加敏感。总的来说,采用本模型求解的方案能使企业运营总费用降低几个百分点。本文提供的模型对于企业在碳税和碳交易机制下进行配送中心选址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本文研究忽略了选址也收到服务因素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后续的研究可以将服务等其他因素纳入其中。

摘要:文中针对征收碳税及碳交易两种情况分别建立数学模型对选址方案进行优化,并用一个算例验证了模型,数据讨论结果表明:碳税和碳交易两种调节机制均会对配送中心选址方案产生影响。对于碳税方式而言,利用选址模型重新选址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运营费用。碳税率越高资金节省效果越明显。对于碳交易方式,原碳排放量高于碳配额时企业选址方案会发生变化,高于配额时则不易改变选址方案。模型对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碳税,碳交易,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

参考文献

[1]李霞.基于鲍摩—瓦尔夫模型及其算法在配送中心选址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2]Cachon,G.Carbon Footpri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SupplyChains.The INFORMS Annual Meeting,San Diego,CA,2009.

[3]张小全,朱建华,侯振宏.主要发达国家林业有关碳源汇及其计量方法与参数[J].林业科学研究,2009,22,(2):285-293.

[4]夏文汇.基于低碳经济的钢铁生产物流配送模型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0,(10).

[5]Cole,P.D.Carbon Emissions Benchmarking for Public SectorSupply Chain Companies.http://www.uea.ac.uk/env/all/teaching/eiaams/pdf_dissertations/2003/Cole_Peter.pdf,2003.

[6]齐二石.制造企业物流系统设计优化模型[J].机械工程,1989,(6):32-34.

上一篇:并行测试下一篇:定向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