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翻译

2024-09-12

职业翻译(精选11篇)

职业翻译 篇1

一、翻译职业化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 翻译早已进入一个职业化时代。职业化时代的翻译, 其运作方式不同于我们之前熟悉的依靠翻译家个体劳动为主的“书房”方式, 而是更类似于一种集体协作、借助高科技手段的“工作坊”生产。目前, 随着我国翻译市场的不断扩大繁荣, 翻译产业也在快速发展, 在这种新的机遇与挑战下, 翻译职业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翻译职业化、有序化、规范化势在必行。

首先, 翻译职业化是翻译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同国外交往的增多, 特别是加入WTO实质化阶段的到来, 中国翻译市场正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翻译的需求急剧扩大, 翻译市场活动日趋繁荣, 我国翻译服务市场产值也正在迅速攀升。其次, 翻译职业化是翻译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 翻译产业正作为一支新兴的生力军登上我国的经济舞台。随着对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 从事翻译活动的人员也快速增加, 使得整个翻译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翻译服务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在整个社会中已经初现雏形。最后, 翻译队伍的庞杂呼唤翻译职业化的管理。虽然目前我国翻译市场需求旺盛, 翻译已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专业类别, 但译员水平参差不齐, 供求双方信息不畅通, 缺少统一的专业培训体系, 翻译队伍处于混乱状态。

二、翻译职业化对翻译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从当今职业翻译实践的角度出发, 翻译职业化对翻译人才素质的要求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翻译职业技能、翻译职业意识、翻译职业道德” (黄德先、杜小军, 2010:74) 。翻译职业技能包括译者对源语文本的精准的领悟理解力、娴熟的目标语写作能力、语言外专业文化知识的全面了解以及翻译方法的熟练掌握, 同时还要熟知翻译行业的商业运作模式, 具备较强的市场应对与生存能力。此外, “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是职业化译员生存的根本” (李波, 2004:62) 。翻译职业意识是指由一系列翻译专业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标准。

内化而成的潜在意识, 如工作态度、职业自豪感、敬业精神等。同时, 翻译职业化必不可少地要求译者一定要恪守职业道德, 必须遵循职场行为操守规范。

具体来说, 在职业化背景下, 翻译必须是高度专业化的。一名合格的专业化翻译应是个杂家, 首先要熟练掌握两种及以上的语言。二是要具备翻译工作的特定技能。三是要有广泛的知识背景, 特别是对政治、经济、法律、国际事务都要有所了解。另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不管在何种场合, 都要如实、准确地传递被翻译者的意思, 不可随心所欲, 胡乱篡改。同时, 翻译人才需要懂得科学管理。翻译服务是一个专业服务行为, 它不同于一般性的服务行业, 从业人员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还要懂得一定的项目管理知识。当有大型翻译活动时, 译者应具备项目管理能力, 组织安排翻译项目的实施进程, 对翻译工作定出时间进度计划、质量要求, 同时能和其他队员进行明确的分工, 并指出需要合作的部分。

随着翻译职业化对翻译人才素质的要求日益增多, 翻译教学的问题也逐步引起学界关注。对于中国内地的翻译教学来说, 需要从翻译教学理论出发, 探索如何根据翻译教学的基本规律、国际经验和国内具体情况, 设计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翻译教学体系。

三、翻译职业化视角下的翻译教学改革探索

翻译作为一门职业对译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但目前我国翻译职业人才依然匮乏, 主要原因之一是传统的翻译教学难以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传统的翻译教学与实际翻译行业的职业要求和工作内容相差甚远, 不能对职业相关能力和工具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

为了迎接翻译职业化发展对学校翻译教学提出的严峻挑战, 翻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基础要以翻译职业化为导向, 建立翻译教学与翻译行业的紧密联系。经过比较与研究目前翻译教学中的问题, 我们认为翻译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教学内容:课程的重心应从文学翻译转到科技翻译、经贸翻译、文献翻译等实用文体上来;同时要完善课程设置, 增加连续传译、同声传译、政治外交口译、公共演说和口译实践等内容;编写符合时代特征的翻译教材:“新教材应该体现21世纪翻译研究的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翻译工作的能力、学会使用电脑翻译软件以及利用网络进行翻译工作的能力” (张美芳, 2001:109-112) 。师资队伍建设:从长远考虑, 应该注重引进和培养相结合。要加大力度引进一批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翻译人员进入翻译师资队伍, 还要培养一批既通外语又懂学科专业知识的翻译师资, 特别是加强对外语院校毕业的青年翻译教师的业务培训。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明确翻译教学目的和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同时要构建教学评价与信息反馈体系。教学条件:注重改善翻译教学条件, 加强网络翻译实验室的建设。网络翻译实验室除了具备普通网络实验室的功能以外, 还应该可以运行机器翻译软件和翻译数据库, 可以模拟现场翻译运作。多媒体和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呈现方式、资料来源渠道和沟通交流媒介。机器翻译、自动编辑与校对软件的使用、信息传送等也成为教学内容之一。

四、结语

翻译的职业化必然会对翻译教学研究带来新的认识, 职业化视角下的翻译教学是一项系统工作, 需要翻译教师、专业译者, 甚至翻译的教学对象学生集思广益, 解决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从现在起重视翻译教学, 真正做到将翻译研究的新成果运用到翻译教学去, 真正做到将翻译作为一种产业, 将翻译职业化与翻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我们就有希望改变现状, 促进翻译教学和翻译职业化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德先、杜小军.翻译的职业化及对翻译研究的影响[J].上海翻译, 2010 (1) .

[2]、黄忠廉、李亚舒.译论研究及其教学的新发展[J].中国科技翻译, 1997. (2)

[3]、李波.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道德[J].上海科技翻译, 2004 (3) .

[4]、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 2002. (3)

[5]、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职业翻译 篇2

一、自我分析

根据人才测评报告以及自评分析方法,我对自己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的分析。

1、职业兴趣——喜欢干什么;

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中,职业兴趣前三项是管理型(7分)、社会型(6分)和常规型(5分)。我的具体情况是:乐观主动,好发表意见,有管理才能,为人热情,擅长于与人沟通表意见,有管理才能,为人热情,擅长于与人沟通,人际关系佳,忠实可靠,情绪稳定,缺乏创造力,遵守秩序。我从小就是特别喜欢当干部,进入大学也先后在社团及团组织担任职务,时刻要比别人奉献的多是我学到的东西,希望我以后从事的职业也是尽自己的努力为别人创造好的生活条件。

2、职业能力——能够干什么;

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信息分析能力得分较高(8分),人文素质得分较低(5分)。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喜欢看一些侦探类的小说,很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个人特质——适合干什么;

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支配稳健服从型,语言、分析能力不错,思维能力也不错,思路清晰,文字功底和英语口语也还不错。通常善于辞令,尤其适合做推销工作和领导工作。通常精力充沛、热情洋溢、富于冒险精神、自信、支配欲强。喜欢与人争辩,总是力求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缺乏从事精细工作的耐心,不喜欢那些需要长期智力劳动的工作。通常追求权力、财富、地位。我的具体情况是:我一直是个很随和的孩子,喜欢听父母的话老师的话,但我并不是没有主见的人。

4、职业价值观——看重什么;

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前三项是支配取向(7分)、经营取向(6分)和志愿取向(6分)。我的具体情况是:控制欲强,喜欢支配他人;善于决断;工作作风凌厉;做事有担当;独立性强;主动行动;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富有同情心;喜欢帮助他人;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

自我分析小结

根据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以及家人老师同学的建议我对自己进行了综合分析。我在性格上乐观好动,独立性强,但不够自信,有时情绪化,在作风上比较保守、被动。在特长上擅长英语口语和演讲;专业知识扎实,勤学好问。智商和情商属中等偏上水平,活动能力强,有一个健康的身心。

二、职业分析

参考人才素质测评报告建议以及家人老师同学的意见等途径方法,我对影响职业选择的相关外部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1、家庭环境分析(经济状况、家人期望、家族文化等以及对我的影响)

我出生于一个并不是很富裕的家庭,但是也度过了一个丰富充实的童年。从小妈妈对我的影响,哪怕是经济上不那么宽裕的日子也始终保持微笑,她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感染了我,使我渐渐地也成为一个面对困难敢于坚强的人。家人对我的期望值很高,又因为我是三个子女中的老大,所以时刻承受着成为榜样的压力,从小就是学习上的佼佼者。

2、学校环境分析(学校特色、专业学习、实践经验等)

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源于1975年创办的江西大学外语系,是江西创办早、外语语种全的教学和科研基地。培养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大众传媒等行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院重视提高科研水平,建有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言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江西省翻译产业基地依托本学院、近年来,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数量大幅增加,承担了国际纵向研究课题、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等研究课题。

3、社会环境分析(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竞争对手等)

英语专业:(1)三大就业岗位:a、英语老师—老师这一行待遇稳定,保障性高,压力也不大,在以教育为重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各类学校、培训班等都需要英语老师。b、翻译—英语技能必须扎实,中文功底也必须深厚。这一行待遇也比较高,也要掌握相当的综合知识,很多外企单位都缺此类翻译。C、进外企—要有很强的交流与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不仅要与国外客户交流,还要处理好一些内部的工作问题,有时还要做书面英语的工作,这就需要语法的熟练掌握。

行业现状: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环境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每年的大学生数量成倍增长,工作岗位却是僧多粥少。然而,现在市场上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量还是蛮大的。随着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交往也日益增多,大量的外商和外企都陆续进入中国市场,那么会英语的人才及工作人员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把英语学得又精又好就不怕找不到就业岗位。

就业目的地分析:相对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的一些大城市来说,英语专业的人才要求还是比较高,而且竞争压力也比很大,没有过硬的文凭,很难有立足之地。所以还是选择一个就业竞争压力不大,又有不错的发展前景的中小城市,才比较适合自己一步步发展。

4、职业环境分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为中国翻译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有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而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需50万人。来自中国翻译协会的数字则显示,目前全球翻译产业年产值已经超过130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占30%,中国市场约为127亿元人民币。

三、职业定位和实施方案

起止时间:2013年—2021年

规划年限:8年

年龄跨度:20岁—28岁

目标行业:世界五百强外企翻译等相关工作

职业定位:一名外企的翻译或秘书。

该职业的一些所需技能:A、基本技能(basicskills):一个英文翻译员基本的还是能牢固的掌握和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些技能包括听力理解能力(listening),只有能够听懂外国人在说些什么才有可能跟他们沟通和交流;表达自己观点的技能(Speaking),一个有思想的人必须具备正确表达自己的能力;写作能力(Writing);阅读并理解文章的技能(Reading);B、提升技能(Skillsforpromotion):各种证书(Certifications),虽然有时候证书只是一中形式,但却起着极大的作用.各种等级证书是必须的,尤其是翻译证书,当然还有专业八级等证书;责任心(Responsibilities),对于每个行业来说都是必须的.一个的翻译员尤其要热爱翻译行业,责任心强,性格稳重细致、合作项目的洽谈、翻译及英文撰写等工作;交流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翻译员被誉为“沟通的桥梁”,所以积极和人进行沟通,并参与相关活动等都是必须的.良好的人际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公共能力;团队合作精神(Teamwork),人际交往能力强,和自己团队搞好关系;母语(Motherlanguage)中文书写能力强,翻译员终还是为了帮助中英双方的沟通,所以较好的中文是必须的;礼节,礼貌(Manners),举止要得体,毕竟英文翻译员有时代表的不止是自己有时还代表着一定的团体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形象;谦虚(Bemodestyorappreciateother’sperspectives),谦虚并能容纳别人观点;态度(Attitude),做事认真负责,为人正直;逻辑(Logic),条理清晰,明白易懂、一目了然,所以要善于交流;创新意识(Innovation);C、个人特长(Personaladvantages):特殊的证书(Specialcertifications),这类证书比如:其他语言类的证书、比赛证书等等;丰富的经验(Experience),尤其是国际版权贸易经验;特殊技能(Peculiarskills),熟悉Office等办公软件,熟悉商业信函的写作,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础能力;各方面综合能力(Comprehensiveskills),有时翻译员不止是翻译的工作,甚至还要做好翻译员、参事员、协调员、管理员和安全员;掌握与自己工作有关的

新消息(Uptodateinformationaboutyourjob),了解和熟悉行业知识、专业常识、政策方针、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外文术语;幽默感(Senseofhumor),在英国人看来,幽默感是必须具备的,他们认为每人都得要有asenseofhumor。‘Hehasnosenseofhumor’是人们可以常常听到的一句话、。实施方案:有可能的情况下,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等。与此同时进行各项社会技能训练,尽快适应职场生活,进行知脉、人脉、钱脉三脉积累,做好应对各种变化的准备,直到事业进入一个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

四、评估调整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实施结果的情况以及因应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估与修正。

1、评估的内容:

职业目标评估(是否需要重新选择职业?)假如本科毕业我没有进入外企,那么我将先做一名教师和兼职的英语导游,待生活稳定后继续向外企奋斗。

职业路径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发展方向?)当出现自己得理想与现实有太大差异的时候,我会根据自己得真正实力做适合得工作。

实施策略评估(是否需要改变行动策略?)如果自己不适合翻译行业,我就选择当一名教师。

其它因素评估(身体、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机遇、意外情况的及时评估)如果中间家庭出现什么变故,不排除我放弃学业找工作的情况。但成为翻译是我终的追求。

2、评估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我定期(半年或一年)评估规划;当出现特殊情况时,我会随时评估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3、规划调整的原则:

以自己的终目标为航向,努力向自己的理想航行。狂风暴雨我不怕,烈日暴晒难不倒我,目标只有一个———幸福的彼岸。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以后人生道路的一个规划,也许有很多人会质疑它,认为我想象的太简单。确实,英语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能期待一朝一夕就能取得什么辉煌的成绩。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达到我的目标,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和幸福。不管怎样我会向着自己的理想进发的。BEGOOD,DORIGHT!

翻译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翻译职业道德准则的伦理困境 篇3

关键词:翻译伦理;职业道德准则;伦理困境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6)06009005

Abstract: Based on translators translating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tems about rights and duties of translators in Translators Charter issued by FIT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des Transducteurs). It points out the ethical dilemmas translators will encounter in such fields as moral orientation, ethics of service, ethics of representation, formal acceptance and spiritual fidelity. It proposes that code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translation should be given an accurate and fixed position in accordance with ethics of contract, expectation and trust.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may shed ligh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ode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China.

Key words:

Abstract:

Key words: translation ethics; code of professional ethics; ethical dilemma

当今世界,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翻译作为交流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制定一部成文的翻译职业道德准则非常有必要。翻译职业道德准则是译者在从事翻译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它既规定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又是翻译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它是译者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能力和责任的充分体现。它属于自律范围,通过公约、守则等对翻译职业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对于译者行为具有一定的规约性与指导性。

为了明确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阐明与翻译工作者的职业密切相关的几项共同原则,奠定翻译工作者道德规范的基础,为翻译工作者及其职业团体提供某些活动方针,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国际译联)制定了《译者宪章》并于1963年9月在杜布罗夫尼克(南斯拉夫)召开的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当时参加国际译联的有23个国家的翻译工作者团体[1]。此后陆续有很多国家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制定了本国或本地区的翻译职业道德准则。

笔者通过搜索引擎发现,尽管中国已成为翻译输入与输出大国,全国和各地方均已成立了翻译者协会或组织,但却没有一部正式的文件规范翻译从业人员的行为,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因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中国语言服务业伴随中国经济的较高增长,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是一个颇具可持续增长潜力的新兴服务行业。根据2015年4月21日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对外发布的《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语言服务类企业年均增长25%。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种类型的专业翻译公司及机构大约有3 000多家,其他一些以咨询公司、打印社等名义注册但实际承揽翻译业务的公司更有数万家之多。尽管国内翻译公司数量多,但从目前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看,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某翻译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90%以上的翻译机构和企业,仍停留在完全手工操作阶段,不仅没有翻译质量控制工具,也没有完整的翻译品质控制流程。客户对于翻译的质量普遍反映不高。这些都表明翻译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

一、翻译职业道德准则的困境

自国际译联发布《译者宪章》以后,以此为基础,大约有50个国家或地区制定了道德准则,对约束和规范本国或本地区译者行为、促进译者与客户的共识、提升译者职业形象等方面都有一定积极作用,然而,现实表明其效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对《译者宪章》中规定的译者义务研究发现,道德准则规范是义务性质的,即译者需要根据规范进行翻译活动,应该这么译而不应该那么译,译者不能自由选择该怎么译。但是事实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并非机械不变。翻译规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而译者个人内在的价值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翻译实践反映出来,从而形成一定的冲突,使译者陷于伦理困境。

(一)伦理规范导向的偏差

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深入,很多国家制定了本地化的翻译道德准则,但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差异,无论是何种导向的准则,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制定道德准则时,其详尽程度很难准确把握。一方面准则不可能包罗万象。翻译活动有时千差万别,即便是相同的伦理问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方甚至不同的时间里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显然,无论准则多么详尽,都不可能为每个问题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南;另一方面,如果道德准则过于具体,可能会抹杀译者应有的职业判断能力,也可能引发译者在遵循规则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其次,如果道德准则过于抽象,其操作性在实际翻译活动中难以实现。道德准则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解读,不同的译者对相同原则的解读不尽相同,相同的国际翻译准则在不同的国家使用也达不到对等的效果。相比技术准则而言,翻译职业道德准则需要更多的专业判断,因为它在更大程度上强调了意识形态的内容,受行为主体认知水平、价值取向、文化诗学环境以及赞助人等多方面的影响。正如《宪章》第9条所提出的“In general, he/she shall neither seek nor accept work under conditions humiliating to himself/herself or his/her profession”. (翻译工作者不应该在有损于个人或职业尊严的条件下去寻找或接受工作。)事实上,翻译职业道德准则属于自律性的规范,代表了翻译职业组织对译者行为的期望。在现代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人在理性决策主体的假设下,在决定是否遵循准则时往往会求助于功利主义中的“成本一利益”分析而忽略了准则的约束。

(二)服务对象认识上的偏差

切斯特曼总结出目前存在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即再现的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责任伦理[2]139-148。其中服务伦理就是基于翻译是一种服务行业而提出的。服务行业必定带有商业性,主要针对客户而言,为客户而设定。从这一点来说,服务伦理与德国功能派的思想相吻合。根据该派的观点,译者翻译之前必须根据客户设定的要求(brief)或者与客户经过协商之后才进行翻译。因此,译者的翻译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译者与客户的翻译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然而,《译者宪章》第11条规定“Being a ‘secondary author, the translator is required to accept special obliga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author of the original work.”( 翻译工作者作为"再创造"的作者,对原作者负有特殊义务。)根据该规定,译者必须对原作者负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必须按照原作者的意思翻译,并对原作者负责。《译者宪章》第2条还说到“A translation shall always be made on the sole responsibility of the translator, whatever the character of the relationship of contract which binds him/her to the user.”( 不管翻译工作者与使用译文的个人和机关建立的是什么关系或合同,译文概由翻译工作者负责。)译文一旦完成,译者就必须对其产生的后果负责。然而,一旦客户的要求与原作者的意图相违背,译者又该对谁负责,为谁服务呢?是作者?还是用户?还是翻译发起人?《译者宪章》没有考虑到译者的翻译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发生的,更没有考虑到在关系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中的译者翻译行为。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译者总是被动地处于两难境地。译者一方面尽量使译文靠近作者,忠实于原文作者的思想,另一方面却又身不由己地被市场经济中其他因素所左右,不得不偏离原文作者的意图。

(三)再现文本的偏差

由于译者服务对象的偏差而导致其在处理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时也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即译者在实践中很难做到译文与原文对等。切斯特曼再现的伦理强调忠实和真实[3]140,它强调准确地再现原文、原作者的意图,没有增加、省略或改变等。《译者宪章》第4条强调“Every translation shall be faithful and render exactly the idea and form of the original. this fidelity constituting both a moral and legal obligation for the translator.”( 任何译文都应忠实于原意,准确表达原文的思想和形式,遵守这种忠实的原则是翻译工作者法律上与道德上的义务。)但是它同时在第5条又强调“ A faithful translation, however, should not be confused with a literal translation, the fidelity of a translation not excluding an adaptation to make the form, the atmosphere and deeper meaning of the work felt in another language and country.”( 然而,正确的译文不应同逐字翻译混为一谈,因为翻译的忠实并不排除文字上的必要改变,以便使人能够用另一种语言在另一个国家体会到原作的形式、气氛及其内在含意。)由此可以看出,忠实于原文是译者的一种不可推介的责任和义务,但是要保留原文的“形式”“内涵”,译者不能采取逐字翻译的方法,而只能使用解释。可见,每一种翻译都是解释,都不可避免地糅合了不同点。再现其实就是阐释,如果译者没有再现原文,其结果也许就存在偏差,意识形态上有悬念,对跨文化观念和关系上造成不道德的后果。从另一方面来说,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交际的重心不在于再现他者而在于与他者进行交流,把他者作为一个“主体”并与之进行真正的交流是主要的伦理行为。在翻译理论上其核心是跨越语言或者文化的障碍进行自然的交流。跨文化交流的目标是双方都能从合作中获益,翻译的伦理目标是交际双方能够更进一步进行跨文化合作。因此,一个有道德的译者应该以最优化合作的方式进行翻译。从这个方面说,一个有道德的译者首先要忠实于其处于跨文化空间的职业,从而使跨文化交流变得可能,而不是忠实于原文本文化或译文本文化[3]141。理解翻译意味着为了特定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作者、译者以及客户的意图而进行阐释。

(四)伦理形式与实质内容的偏差

道德准则是职业组织规定的译者与客户之间隐形的契约。如《译者宪章》第8条规定“ The translator shall refrain from any unfair competition in carrying out his profession; in particular, he/she shall strive for equitable remuneration and not accept any fee below that which may be fixed by law and regulations.”( 翻译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不作任何不诚实的竞争;翻译工作者不能接受低于法律专门决议、习惯或者他所在的职业团体明文规定的报酬。)该条款从行为上规定了译者不应该做什么。表面上看,是为了维护客户和译者双方的利益,但这种互利并不是道义上的恩惠,而是通过制度设计,在一定情况下进行的平等权利利益交换。这种通过制度化的建立方式保障了利益关系上的公正性。这看起来是对双方平等自由权利的维护,但是实质上却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译者的平等自由权利。译者组织在通过其强制地位强制性扯平差别的同时伤害了翻译“生产者”的正当权利。道德准则在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承认个人的自由权利及个人的自利性基础之上,寻求自利与他利统一的途径,探求自利的个人如何可能组织成统一的社会。但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绝对利他的人,每一个人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都有自身的独立利益。不可否认,有些译者确实更为优秀和勤奋,因此其所获得的竞争力以及报酬应该优越于他人。但对于另外一些译者来说,由于生活所迫或其他原因,有可能会降低或提高报酬以参与竞争。应当承认,译者与客户之间的契约论虽然是反对功利主义的,但其实质却内隐着功利主义实质、目的性前提。我们在讨论译者的翻译行为时不能抛开其有追求自身利益的一面而神圣化译者。由此可以看出,《译者宪章》表面上通过对程序正义的重视而陷于“形式伦理”,实际上在译者实施翻译行为的过程中有背弃“实质伦理”之可能。因为人之为人是因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译者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在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中体现的。任何规范与规则都需在一定社会中才得以实行。无论是罗尔斯的契约论还是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主旨都是通过平等对话交流、协商沟通,论辩说服,达成意见一致,它所体现的虽然是主体间的平等关系,但不可忽略的是,商谈对话本身不是抽象的,总是在具体场景中进行的,故,应当注意具体内容,而不应当仅仅注意其是否通过对话达成一致“合意”[4]。否则,就仅仅剩下空洞的外在形式,以外在平等的形式遮掩了其内在实质内容。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多元社会,译者通过合同或者协议所达成的契约,可能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由于各种偶然性、社会习俗等的影响而导致其翻译结果与预期相背离。

二、翻译职业道德准则的定位

翻译职业道德准则既属于伦理学的范畴,也属于翻译学的范畴,还是社会学的范畴,故笔者以翻译的职业属性为基础,从契约伦理、期望伦理以及信任伦理三个角度入手,为翻译职业道德准则寻求全面的定位。

(一)维系翻译职业与客户的隐形契约关系

翻译职业规范是一种从业人员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任何人一旦进入翻译行业,就已经自动地承担起了服务客户的责任,这便是译者与所服务对象建立的一种隐形的契约关系。译者与客户遵循着契约伦理思想,体现了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状态,以及人的一种自我意识,这就是人的交互主体性关系及其交互主体性意识,而交互主体性是现代性社会的本体论特质,更是翻译行业的本质。

根据桑德尔的考察,契约本身并不注定具有公正性与道德性,契约的公正性与道德性亦不在于契约各方达成一致,而在于更为深刻的隐含在契约活动中的平等自愿与相互性。契约可以表达两种理想图式:一种是自律的,它所表达的是自愿而不是强迫品格;一是相互性,它所表达的是互利性[5]。译者自愿接受翻译任务,应在翻译过程中自觉地遵守职业规范,做好本职工作,以获得客户的认可。而客户在选择译员时也是自愿的,并相信该译员能够给他生产出让他满意的产品。然而,翻译职业提供的服务具有不可观测性,服务质量无法通过显性的结果和明确的指标予以衡量,即无法确认译者是否履行了与客户的隐形契约,而道德准则可以通过对译员的服务投入和服务过程的质量把关,来保证服务结果的质量,促使译者履行与客户的隐形契约。因此翻译道德准则首先应对译者自身相关素养,如语言能力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甚至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翻译工具等都要有一定的要求,译者也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其次对翻译过程有所厘定,准则中应设定该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规范和标准。上述二者应该是翻译道德准则的核心,通过可量化的行为过程保证行为后结果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从契约理论角度来看,不管译者是个人还是以团体的行为出现,他在服务过程中与客户建立的隐形契约关系,如若要长久维系,译者必须通过展现良好的专业水准以及职业道德才能获得。

(二)缩小译者与客户的期望差距

切斯特曼曾把翻译规范分为产品规范与专业规范,产品规范即期待规范代表着读者对于翻译在目标语文化的期待,比如一些读者更期待原汁原味的翻译,而一些读者期望译本符合目标语的诗学特征,一些读者期望简单易懂的译本等。译者有一种向善的责任,努力创造比较完美的译本以满足读者的期望。然而,切斯特曼又认为,期待规范受制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翻译传统,受制于其它文本的形式,也受制于其它如意识形态、政治等因素。它们最终决定翻译该是什么,即一种文化接受何为翻译。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该把产品规范或期待规范当成制度性规范[6]78。翻译描述学派代表图里称,规范是翻译能力(competence)与翻译实际行为(performance)之间的中介,翻译能力指译者在理论上拥有的所有选择的可能性,而翻译行为则是译者在种种制约因素的影响之下作出的具体抉择[6]74-75。而翻译不可避免地受到译者自身以及文学系统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包括赞助人、诗学以及意识形态[7]14-16。很显然,译者如果要遵从翻译规范势必造成其翻译能力与翻译实际行为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即便是一个知识素养非常不错的译者也很难完全保证其译本的质量完全符合客户的预期目标。客户总是希望译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期望来生产翻译产品。翻译职业道德准则通过明确规定译者的行为范围,从客户和译者自身两个角度缩小他们之间的期望差距:一方面译者应尽量把读者的期望考虑进去,根据客户的正常期望规定译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定义其行为标准,使其与客户期望一致。因为真正的翻译应满足读者对何为翻译的期待,只有遵循一定标准的译文才可能被“接受为真正的、恰当的和合法的翻译”[6]78。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总是被迫按照读者的期望来翻译[8]125;另一方面,译者有责任和义务不去欺骗客户,而是明确告知客户译者的行为范围,改变客户对译者的过度期望,并在适当的时候让客户意识到译者服务内在的限制。总之,翻译职业道德准则不仅规定译者所应遵循的规范,同时也应为客户与译者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通过共识基础使双方的期望尽可能趋向一致。

(三)维护翻译职业的诚信形象

在国际交往频繁,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兴起的时代,翻译作为搭建国际交流桥梁的职业,显得尤为重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信任是一种依赖关系。相互信任的个人或团体遵守道德原则、法律和其先前的承诺。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交换关系,但无论交换内容为何,都表示双方至少有某种程度的利害相关,己方利益必须靠对方才能实现。就翻译活动而言,一个不懂外国语言知识的主顾,由于他不能判断其所拥有异域文本的价值,那么他就极其依赖于他所委托的客户。简言之,诚信是翻译职业的灵魂所在,是翻译职业存在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为此,德国翻译功能派提出“忠诚”原则,它是译者在翻译活动过程中对于其他翻译主体一种责任。忠诚要求译者对于原语与目标语双方都负有一定的责任[8]125,他必须向他们解释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这样做的原因。它与忠实不同,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忠诚原则要求译者同时关注自己与原作者、客户、译文接受者等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以免因为翻译主体相互目的不同导致译文离原文太远而失去了客户的信任。假如目标语文化读者期望翻译是原文字对字的直译,译者就不能简单地以非直译的的方式翻译出来而没有告诉目标语观众他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协调两种文化是译者的任务,协调好译者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也是译者的责任和义务。翻译职业道德准则作为职业团体的自发性制度,向客户传达了值得信赖的、诚信的翻译职业人士形象。职业道德准则中描述的行为和标准是译者所能实施和达到的,是翻译职业对客户或公众的承诺。同时,翻译职业道德准则应为译者如何保持诚信提供行为指南。

三、翻译职业道德准则的出路

通过探讨译者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中所遭遇的伦理困境,以及翻译道德准则的定位,本文认为,要真正制定一部行之有效的翻译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还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从宏观上对中国现有的翻译职业现状有个把控,与众多翻译服务机构、公司等利益各方共同制定职业准则,这样即保证了大家相互利益,又可以确保准则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2.为使准则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必须加大准则制定投入,如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或交流平台,以增强准则的适用性。

3.无论是翻译协会还是其他翻译团体,都应自觉地遵守行业规范,营造良好的从业道德环境,在日常行为规范中把这些准则内化为译者从业的习惯。

4.完善违反准则的惩罚体系。目前国际上出台的翻译职业道德准则并没有具体地提到对于违规翻译行为的惩罚。在现实操作中对于违反职业道德准则的惩罚力度不大,多以经济罚款和行政处分为主。从长远考虑,在市场经济日益壮大的现代社会里,应从人力资源角度加大对违反行为的处罚,如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准则的译员应实施退出机制等。

参考文献:

[1]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 翻译工作者宪章[EB/OL].http://www.catti.net.cn/2012-12/05/content_551677.htm.

[2]Chesterman, Andrew. Proposal for Hieronymic Oath[J].Translator, 2001,7(2):139-154.

[3]Chesterman, Andrew. 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Amsterdam: Benjamins, 1997.

[4]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6]Hermans Theo. Translation in System: Descriptive and System-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1999.

[7]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London: Routledge, 1992.

[8]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职业翻译 篇4

关键词:翻译产业,现状,译者,职业能力

1 社会需求与翻译产业之间的关系

1.1 社会的发展对翻译产业的需求增长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各行各业对翻译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交通运输、通讯、广播、信息、银行、保险、不动产、贸易、旅游等国际社会经济活动领域无一不和翻译服务有关系。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为翻译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批国外投资商来华投资,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从而促进了我国对外经济合作,这位翻译产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同时对翻译产业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各种国际会议的召开,许多大型活动的举办,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以及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都需要翻译产业为其提供服务。同时,中国经济和文化想要“走出去”也依赖于翻译产业。

1.2 翻译产业带来了巨大产值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据有关统计,2003年,全球年翻译产值超过130亿美元,亚太地区占30%,中国大陆市场约为127亿元人民币;2005年,世界翻译市场的规模达到227亿美元,中国大陆地区翻译市场规模为210亿元人民币,占世界的1/8;2009年世界翻译市场规模达到253亿美元,中国大陆翻译市场规模为219亿元人民币。据统计,北京奥运会期间仅体育翻译产值就超过7000万元人民币,中国翻译产业产生的产值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2 翻译行业的现状

据中国市场调研在线调查,中国的翻译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是一个不算成熟的行业,发展不均衡、不健全。具体表现为:

2.1 翻译人才缺口巨大,尤其是中译外高端人才匮乏。

与翻译市场急剧膨胀,翻译需求日益增大相对应的是翻译人才的不足。去年中国译协对翻译产业进行了调研,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67.7%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里增加5名以上的员工,有同样比例的企业认为目前语言服务行业最缺乏的是人才培养。由此可见,翻译人才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翻译市场的需求。尤其是高素质的中译外人才的缺乏。由于中译外难度相对较大,尤其是对于中国古籍的翻译要求译者既要有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又要有较强的阅读写作水平,所译的语言风格要符合读者的要求。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认为,能够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质量人才严重不足,估计缺口高达90%以上。然而中国典籍翻译的进展是跟当前世界全球化的潮流和中国的繁荣昌盛密不可分的。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把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介绍给世界是翻译工作者的职责。因此,中译外高端人才的缺乏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2.2 翻译行业发展不平衡,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较弱

翻译行业受经济环境、客户需求、人才积聚等因素影响,在我国呈现不均衡态势,大多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个省市拥有全国语言服务企业的75%,其中仅北京市就有9000多家语言服务企业,竞争相当激烈。其严重不均衡现象亟待解决。全国在营语言服务企业中,又呈现中小型翻译企业多、大企业少的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由各种经济成分组成的翻译公司约3000家,以咨询公司、打印社等名义注册而实际承揽翻译业务的公司更有数万家之多。从此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已是一个翻译大国,但却算不上一个翻译强国。据国家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80.5%的企业注册金额在50万以下,注册资金在千万元以上的仅占总量的0.83%,真正称得上全国甚至国际品牌的企业屈指可数。因此,在面对国际翻译巨头trados等大举进攻中国市场的时候,国内并没有相当的企业不知抗衡,由此可见,翻译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处于劣势。

2.3 缺乏对翻译行业相对有效的行业管理及规范。

目前翻译行业市场面临着混乱不堪的局面。有的小的翻译公司力求在市场上生存,以较低价格赢得低端用户,完全不顾翻译质量的高低。有些小公司的管理人员根本不具备翻译专业背景,只是通过简单雇佣几名专职或者兼职的译员来完成客户稿件的翻译,自身做不了任何专业化的审核、监控和培训,对翻译整体质量缺乏专业的流程控制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常常抱怨翻译公司完成的稿件质量低下,甚至不如公司内部的专业人员翻译的好,而造成翻译行业混乱的原因就是缺乏对翻译行业有效的管理及统一的规范。目前,中国没有一个政府部门主管翻译事业,也没有一个系统的政策规范翻译行业。

3 语言服务行业对译者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翻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技能,而是一个行业甚至产业,翻译产业的形成促进了翻译的职业化发展。翻译产业将向着专业化、技能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译者也应适应翻译产业的发展方向。正如温家宝总理近期明确提出的: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努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作为职业译者应真正了解市场的需要,了解市场对翻译的真正要求,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例如,从目前全国翻译图书市场的情况来看,文学翻译所占比例只占出版翻译图书的8%左右,其余均是非文学翻译。如果译者只懂文学,不懂其他行业、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对其它领域的翻译特点不了解,没有足够的职业训练,那么怎么去应对市场的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岗聘任的具有翻译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约3.5万,另有数10万人以不同形式从事翻译工作。翻译工作已不是人们所认识的政府和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工作,现发展成为一项专门的社会职业。既然翻译是一种行业,那么翻译从业人员就应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4 译者职业能力分析

翻译作为一种职业,是指在特定的场合或环境中为不同语言之间沟通进行的翻译工作,是一种给予特定客户的语言服务体系。这种翻译工作除使用语言外还涉及现代技术、设施和工具的应用,是一种服务型工作,属服务行业。所以职业译者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语言技能

1)基本的语言转换能力,包括对源语的理解和目的语表达。这是译者最基本的能力,译者须掌握翻译工作所需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工作语言,了解源语与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点,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

2)各类文本的处理能力。包括:阅读、分析、翻译、写作、改编能力等。

3)掌握一些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并能运用到翻译实践中。

4.2 知识体系

1)广博的知识面。译员要熟悉与翻译业务相关的知识,如经济、金融、贸易、科技、教育、文化等。

2)特定专业或学科领域专业能力。要至少具备一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背景,了解本专业术语、概念体系等。

3)信息搜寻能力。包括:文献的查找、利用、储备和管理能力。

4.3 IT技能

1)工具应用能力。能熟练使用CAT工具辅助翻译完成翻译任务。

2)互联网技术。包括文字处理技术、文件传输与转换技术等。

3)网络资源使用能力。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信息在线检索、电子词典软件、网络交流工具、邮件收发软件的使用等。

4)术语库和翻译记忆库管理。能够使用软件进行术语库和语料库的建设,利用翻译记忆库辅助翻译。

4.4 行业知识

1)翻译行业知识。包括:行业发展状况、翻译行业需求和薪酬标准等。

2)翻译行业规范。包括:译文质量标准和各翻译协会规范等知识。

3)与翻译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包括:著作权、消费者权益保障、保密、工商税务等方面。

4.5 交际能力

沟通能力。包括:与客户交涉能力;与翻译公司领导的沟通能力;与其它译员的沟通能力;与校改人员的沟通能力;与专业技术专家和人员的沟通能力等。2、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能够与他人很好地分工与协作,能够对项目进行时间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

4.6 生理和心理能力

1)生理能力。包括:记忆、感知、注意力、情绪、创造力、逻辑推理与分析能力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认知能力。

2)心理能力。要有承受批评与失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4.7 职业素质

1)职业道德。译员应具备胜任此职业的能力,工作中要勤勉敬业,为客户保密翻译信息。同时,译员要以行业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观和职业责任感。

2)职业声誉。翻译从业者应该始终将翻译质量视作翻译行业的生命线。

总之,职业译员只掌握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备多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又是由市场需求所决定的,翻译产业所需的是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实践性、职业化翻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7-50.

[2]苗菊,王少爽.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向对翻译硕士专业(MTI)教育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

[3]王传英,崔启亮.本地化行业发展对职业翻译训练及执业认证的要求[J].中国翻译,2010(4).

翻译职业交流会邀请函 篇5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

为探索翻译专业发展新思路,实现翻译教育与翻译产业的紧密结合,第四届“xiexiebang翻译职业交流大会”将于2012年6月16-17日在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召开。本次大会以高校MTI教育机构和语言服务企业为主角,汇集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国内外高等院校、语言服务企业的领导、专家、从业人员等产业链内各路精英,通过主论坛演讲、分论坛讨论、文化体验等方式,就应用翻译职业化、特定行业的语言服务需求、高校翻译学科建设等核心议题,进行全方位研讨,以进一步搭建翻译行业产学研一体化交流平台,促进我国翻译产业的发展壮大。

本次大会将是前三次大会之后的又一次翻译教育界和语言服务行业精英相互交流的盛会,我们真诚地向您发出邀请,敬盼您拨冗出席。

会议基本信息

一、会议时间

2012年6月16-17日

二、举办地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宁远楼三层国际会议厅

三、会议主题

应用翻译职业化与人才培养

四、会议议题

●高校人才培养与语言服务企业需求

●翻译专业与外语专业教学的区别与定位

●国际贸易、国际工程领域中的语言服务

●MTI核心课程设置与实习基地建设

●文化强国与对外翻译传播

●翻译与本地化管理

五、收费标准

●会务费(含文化考察)1000元 /人,学生减半

●交通费及住宿费由派出单位负担

六、会务联系

电话:010-64493785 传真:

地址:,邮编:

xiexiebang翻译职业交流大会组委会

职业翻译 篇6

【关键词】公示语 大学英语 教学 职业能力

公示语又名揭示语、标识语、标记语、标示语,是常见于公共场所的特殊文本,表示对公众的某个要求或引起人们的某种注意,其用词简洁,易懂,有些配有图片。公示语作为一种应用性极强的社会用语,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作为语篇的文本功能之外的人际功能,公示语在规范人员的社会行为、调整人际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意义重大。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为在校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技能和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事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公示语翻译及其纠错的情况时,会发现学生大多无法发现公示语英译中的不规范现象及错误之处,对很多拼写、语法错误没有判断能力,公示语翻译能力较差。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不能离开为社会服务这一目的,公示语翻译由于其具有重要的社会交际功能,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给予适当的重视,适时贯穿公示语翻译教学。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公示语翻译贯穿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公示语翻译贯穿于教学内容中

学生毕业后,作为社会人参与到社会工作活动中,公示语有着为社会服务、指示、提示、限制和强制的作用,不论是在国内从事涉外工作还是在国外工作,当我们熟悉的一套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被另外一套所取代时,很多人会产生一种文化失落和语言失误的现象,即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对文化环境的紧张感。为了避免这种负面的文化休克和语言休克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影响,将公示语翻译内容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中是完全必要的。学生进入高校时,本身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在老师的指导下是能够独立完成和探索整合类的学习任务;学生对中西文化处在定型与未定型之间,这也是了解新事物的积极阶段,因此公示语贯穿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可行的。

教师可将英语公示语及其公示语的英汉互译纳入英语教学内容,在口语、写作、阅读、翻译等课程中可有不同形式的体现。公示语范例的选材上要做到材料真实,最好能够采用学生生活城市的公示语实例。

二、以学生实践促进其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引入公示语翻译对学生外语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语言素材收集、选编、对比和讨论,即让学生为了掌握英语而有意识地学习和研究该语言,达成学生“习得”一定知识内容的目的。

在资料收集方面,师生都要能够走出课堂,寻找立体多维的真实性资料,采用现代信息采集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布置学生课下分组采集国外的英语公示语和国内不同场合下的公示语;而后将采集到的公示语按照公示语的使用场所、使用领域、使用功能进行归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对中英文公示语表达对应进行比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定型,让学生把错误的表达整理出来,探讨公示语翻译的失误表现、特征、分类、原因,从而形成正确的文化定型建构和公示语翻译实践能力。

三、严谨精巧的课堂设计

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讨论所收集到的资料,在翻译课上老师可将同一公示语经常误译的版本让学生进行分析,将常见的语法和拼写错误、译名不统一、拼音与英语混用等翻译问题结合替代、仿译、增减及省略等翻译方法逐一进行实例讲解,培养学生翻译实践的能力。

这些素材不仅仅是翻译教学中的素材,它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项目板块中。譬如:在口语课上,老师可给出一组同一情境下两个完全不同的英语公示语,让学生根据内容做情境对话或小品,学生完成后老师指导学生对语言表达和处理方式进行评价,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交际能力及用英语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阅读课上,教师可就课文中的公示语引出公示语文化这一主题,然后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对中英文公示语表达的不同效果作以分析,最后学生以演讲或书面主题报告的形式将理解内容表达出来。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擅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法、情景模拟法、交际法,强调目的语的应用。由于在语言输出上学生会受到授课教师较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言的凝练、提高课堂上教师话语质量。课上信息输入的选取要做到准确、真实并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多以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呈现,在解释某一现象、案例时,尽量将其放入特定的语境之下展现,而不是孤立的例子。在语言输入上做到信息的真实与合适,语言输入同样也要循序渐进,在开始时,教师可选择较为简单的公示语作为实力,如:售票处(Ticket Office)、小心碰头(Mind your head)、旅客止步(Staff Only),随着学生对公示语翻译的理解和使用水平得到指导和提升后,教师可引入口号类、广告类的公示语作为学生学习、练习及研究的素材。

四、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力求全面,教学中对目的语文化的侧重是必要的,但是真正的文化交际是双向的,要遵循对比原则,尤其在公示语的字面翻译上对学生更要做好语言文化比较工作,如“欢迎您再来”在中国是常见的公共语,是为了表达希望客人下次能够再次来到意思,常被翻译为“Welcome you again”,这会被理解为“欢迎第二次来”,而“Thank you for your coming”才是合适的翻译;另外一例,如:“我们关注,欢迎批评”中,这里欢迎同样不适合翻译为“Welcome your comments”,而建议译为“We do care and appreciate your comments”。教师要培养学生做到目的语与母语相得益彰,双语文化鉴赏能力相互促进;语言的共性决定了母语是英语学习不可或缺的基础,教师通过公示语翻译实践教学要培养学生在掌握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基础上再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进而才能理解并适应目的语文化,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给予公示语教学一定的空间,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和语用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公示语翻译的角度。公示语翻译贯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英汉语言能力、职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戴宗显.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5(6).

[2]何剑海.公示语翻译与英语教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

[3]吴丹.公示语翻译与专业英语教学[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13.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浅谈当代翻译职业化和应用型翻译 篇7

谢天振教授 (2012:13, 14) 认为, “当今的翻译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实用文献为主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 并把人类翻译经历分为三个阶段, 1、以宗教典籍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典籍翻译阶段;2、以文学名著、社科经典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3、以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实用文献翻译阶段。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个阶段以思想和教化为主, 第二个阶段则是传播文化为主, 第三个阶段则是当今时代的翻译写照, 技术和网络不但给予人们更多的便利, 还提高了翻译质量, 加快工作效率, 同时也使合作的市场成为可能。

二、翻译职业化的出现和要求

千百年来, 人们对译者工作的印象是:一支笔, 一张纸, 一盏灯, 一本书 (原作) , 一本外语或双语辞典, 独自一人在书房, 或苦思冥想, 或奋笔疾书。翻译活动一直被视作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职业工作或活动行为, 然而, 这种现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笔和纸不被电脑的键盘和荧屏代替;辞典被各种电子工具书取代;甚至原作也被事先输入到电脑里;一边是原文, 一边是译文的现象比比皆是。电脑的双屏显示功能, 让你轻松地一边看着原文, 一边写出你的译文。电脑和因特网的发展给翻译活动带来了巨大变化, 其中最大的变化是:虽然电脑前的译者仍然是一人, 但在网络的其他终端, 有好几个甚至一群人在进行同一份文本的翻译工作, 这种类似作坊的翻译场所是现代翻译的一个普遍现象。所以可以说, 今天的翻译已经从书房进入了作坊。

在复杂的任务和紧迫的时限内, 互相交流, 互相协作无疑是最佳选择。这种类似“标准化机械生产”的翻译模式被称为职业化, 它的出现不仅是世界上翻译市场扩大的结果, 更是最新科技和物质的支持下的产物。职业化翻译要求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人们应当抛弃“好的外语人才自然就是好的翻译人才”这种陈腐之见, 懂外语和懂翻译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活动, 翻译需要经过专门的翻译培训, 而外语只是翻译必备基础之一。职业化并非是一促即成的, 必须有前期准备和锻炼——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职业意识则是从业实践的规范、信念和行业标准;职业道德即行业内的自律、职业操守。

三、职业化背景下的应用翻译

作为职业译者, 必须具备完成多项翻译任务的能力。现在社会的应用文体翻译包括政治、外交、科技、经贸、法律、媒体、旅游、广告翻译等, 重点在于传达信息, 重视信息传递效果, 这与传达较强情感意义的文学作品翻译大不相同。赖斯 (2004:30) 认为“非小说类纪实文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客观精准, 信息明确, 语言合适”, 这也成为实用文本翻译最显著的语言特征。《东方翻译》主编柴明熲教授 (2012) 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当今社会的翻译活动中, 文学翻译仅占一小部分, 大量的是包括政府公文、法律文件、科技和商务文献等实用文献的翻译。专业翻译有其特殊性, 与强调译者个性与语言艺术性的文学翻译毕竟是有差别的。例如, 科技翻译者需要具有相应的科学知识和严谨的逻辑思维, 医学翻译家则必须熟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药理原理, 外宣翻译则需考虑国外受众的思维和语言习惯, ‘专业通才’才能胜任应用翻译。”应用翻译研究追求“客观真实”, 行文提倡“准确地道”, 遵循“喜闻乐见”而“雅俗共赏”的审美标准 (贾文波:2012) 。与那种提高鉴赏艺术品味、甚至陶冶和升华情感的文本不一样, 应用翻译偏重实用性和交际目的。

例如广告翻译, 译者除了要解决语用、句法、文本、符号等语言方面的难题, 还需要站在用户的立场, 去了解目标产品的市场营销、目标市场的法律、文化差异对营销的影响等非语言因素, 从而再创作出有利于产品销售的广告。广告要求简单明了, 不需要跟交际意图无关的废话, 以英语广告翻译为例, Good to the last drop (Maxwell) (滴滴香浓, 意犹未尽) ;Born to run (Benz) (天生奔驰) ;No business too small, no problem too big (IBM) (没有不做的小生意, 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 ;Freshup with Seven-up (Seven-up) (提神醒脑, 喝七喜) ;Start Ahead (Rejoice) (成功之路, 从头开始) ;Intel Inside (Intel Pentium) (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 等等。这些广告词翻译简洁有力, 又充分展示了产品优点, 结合市场有一定的创译成分, 是翻译中不可多得的优秀案例。

而在法律翻译中, 原文成为彻底的信息源, 译文的文本格式和语言表达都与原文大相径庭, 这时的翻译更像是写作, 译文的形式是单一、固定的, 这种行业套语一般都运用官方的确定结构, 倘若原文形式被拿来一句句硬译出来, 那么权威性和可信性则不再存在。常见的法律翻译 (合同翻译为例) 词汇有hereof, hereby, hereto等, 都是法律专有名词。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10, Article 11 and Article 12 hereof shall apply to/ in the procedures of compensation. (赔偿程序适用本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规定) ;The specific contents and procedure of auditing accounts are detailed in Appendix 4 hereto. (具体的查帐内容和程序详见本合同附件4) ;This agreement is hereby made and entered into on XX/XX/ XXXX (Date) , by and between XX Co. China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Party A) and XXX Co.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Party B) . (本协议特由中国XX公司 (以下简称甲方) 与XX公司 (以下简称乙方) 于XX年X月X日订立) 。

在影剧字幕翻译中, 应当把外来语的俚语翻译成本国通俗易懂易接受的语言。如:1、他这次可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误译则为“this time, he has carried a stone and let it fall on his own feet”, 中文的表达与英文有异, “语言合适是指要地道、通俗并被读者接受”, 摒除生硬的措辞, 此句英文中的习俗则是“this time, he has shot himself in the foot”。2、她最爱给人当头泼冷水了。这里的泼冷水并非是“pour cold water over one's head”, 而指“令人扫兴”的意思, 所以地道的表达应该是“she loves throwing a wet blanket on others”。

应用翻译中, 译者在接触原文前, 大多都是被动地接受任务, 这不同于文学翻译, 后者可能有译者身兼原文读者, 发起人, 委托人和译文使用者等多重身份主动策划和谋定翻译全过程的现象。功能翻译理论家强调应用翻译是一种“交际互动”和“跨文化活动” (cross-culture event) , 是一种“涉及委托人、译者、接受者多方专业人士集体参与的整体复杂行为” (a whole complex of actions involving team-work among experts——Snell Hornby, 2001:47) , 即多元主体的“交际互动”。

四、小结

总之, 翻译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改变了人们惯常的会外语就能翻译的看法。应用翻译题材繁杂, 特有的交际目的决定了它“信息性”、“诱导性”文本功能更加突出。既有“表达型”文本体裁的政治演讲, 也有“信息型”的科技翻译, 更有“诱导型”的旅游、广告翻译等。多数以读者为中心, 归化趋势明显, 重内容轻形式, 因此它的翻译手法既有纪实翻译又有工具翻译, 既有交际翻译又有语义翻译, 较为灵活, 没有固定的模式。译员应该承担起文化协调人的角色, 为不同文化交流架起桥梁。

参考文献

[2]黄德先, 杜小军.翻译的职业化及对翻译研究的影响[J].上海翻译, 2012:73-74.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4]李波.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道德[J].上海科技翻译, 2004:61-63.

[5]刘金龙, 许婺.功能翻译理论与应用翻译研究——兼评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7 (5) :85-90.

译者职责与翻译职业伦理 篇8

1 译者职责与翻译职业伦理

翻译在进行了文化转向之后, 特别是在解构主义的引入之后, 传统的翻译理论从根本上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翻译界人士进一步认识到绝对忠实的翻译是不存在的, 译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完成这一复杂的任务;而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又必然受到其自身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也就引出了译者的伦理问题 (孙致礼, 2007) 。以此为基础,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否定了“原文文本终极意义是存在的”这一理论, 对大家都公认的“原文作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权威性提出质疑, 竭力消除原文作者与译文作者、原文文本与译文文本之间的区别, 提倡译者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发掘纯语言, 确保语言生命的延续。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 大多数译者对原文作者的权威表示怀疑, 在极大程度上彰显译者的主体性;抛弃了“信”、“忠实”等翻译标准, 并为各种不同的阐释、翻译找到了理论依据。把某些明显的错译、误译或漏译也解释为“积极性误译”、或是发挥了“译者主体性”。在解构主义理论风靡全球的同时, 翻译界反倒出现了一种困惑:解构之后翻译之路将走向何方?既然翻译的“忠实”与“背叛”问题不再是翻译研究的主要命题, 原文作者的意图、原文意义的准确传达不再是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那么该拿什么作为新的标准, 该用什么来约束译者的翻译行为甚至是再创造行为呢?正如在法律空缺的地方需要有道德来填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一样, 在翻译过程中, 当“信”、“忠实”等标准和规则不复存在的时候, 我们就应该将它们归结到伦理道德上来。在解构主义或者是解构主义之后的今天和明天, 翻译应该回归到伦理问题, 译者应该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

所谓伦理, 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 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 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 而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是指做人的道理, 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 是指人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通俗地讲, 伦理就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与行为的秩序规范, 而伦理传统则构成了一个民族或文明所蕴含的文化传统最具特征的内容。如果人类社会没有了伦理规范, 其群体生命将失去其内在秩序而陷于混乱甚至崩溃。

直到20世纪80年代, “应该怎样翻译”这一命题才被翻译理论界从伦理学的理论视野开始进行研究。法国当代哲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 (Antoine Beman) 是最早提出“翻译伦理”概念的学者。他猛烈地抨击了长期以来统治西方翻译界的、以“意义的传达”为中心的传统翻译思想, 率先提出了“翻译伦理”这一概念, 并主张把翻译伦理研究作为翻译学的一个长远的研究方向。在他看来, 提倡翻译伦理就是要尊重原作以及尊重原作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其翻译伦理目标就是通过对‘他者’的传介来丰富自身, 为达到以上目标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就是翻译文字或曰“直译” (王大智, 2005) 。安东尼·皮姆响应了贝尔曼对翻译伦理展开研究的呼吁, 但他并不赞同贝尔曼的翻译伦理主张。他认为贝尔曼的翻译伦理“太刻板、学究气十足、过于抽象” (转引自王大智, 2005) 。安东尼·皮姆在1997年出版了《论译者的伦理》, 并在此书中第一次提出了译者的“文化间性”概念。作者从译者的“文化间性”入手, 通过对各种不同的翻译活动进行分析, 着力探讨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译者的职业伦理。自然而然地, 我们对翻译伦理问题的研究就转向了对“译者伦理”, 即对译者的职业伦理问题的关注。翻译职业道德对从事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学者和译者来说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国际译联2001年国际翻译日的主题确定为“翻译与职业道德”, 并确立译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为:保密、公正、按时、尊重客户、公平交易、谢绝自己所不能胜任的翻译任务。而且职业翻译工作者必须承诺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而译界权威杂志《译者》 (The translator) 在2001年第二期出版了名为《回归到伦理问题》 (The return to ethics) 的专刊。特约编辑就是安东尼·皮姆, 他为本期撰写了导言。他在导言中指出:“翻译研究已经回归到了对各种伦理问题的讨论”。本专刊中收录了以Andrew Chesteman为代表的一大批翻译研究学者的文章。安东尼·皮姆借用了Andrew Chesteman在“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一文中所提出的五种翻译伦理, 对翻译伦理问题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准确的界定, 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以及承诺伦理。在西方翻译界的翻译伦理探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 我国译界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翻译的伦理问题, 如吕俊 (2001) 和许钧 (2002) 都对译者的翻译应受到道德层面的约束和影响进行了探讨。但在现今的我国翻译界, “伦理”似乎是个不受欢迎的字眼。一不小心, 就会被人认为是重新回归到对对等、忠实、背叛等问题的讨论, 被认为是走“复辟”的道路。我们认为, 在翻译研究貌似繁荣的今天, 更有必要讨论翻译伦理问题, 特别是译者的伦理。

众所周知,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基石, 是文化的载体, 是民族特色的直接体现, 所以维护民族语言的纯正和完整至关重要。各个民族在这个问题上态度都非常明确。如法国和德国国内就一直有维护法语、德语纯洁性的呼吁。一个民族失去国家仍然能够存在, 如犹太族, 就是因为他们保存了自己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会有不断吸收、不断丰富的过程, 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是个逐渐异化的过程。在中国, 许多外国作品被译成中文后, 却越来越失去了中文的风味。我们承认, 通过翻译, 我们可以借鉴、输入新的表达方式、表现形式, 但这并不意味着以祖国语言的纯洁性为代价。“五四”以后的欧化语言到现在仍然是个问题, 有些译者仍然在“当当不止” (看见“when”就译“当……的时候”) , “地地不已” (遇到以-ly结尾的副词就译成“地”) 。长达两三行的句子比比皆是。这种中不中洋不洋的表达方式会潜移默化地使中国读者对译文产生认同感。“久而久之, 真正的中国语文倒成了文物, 通行的却是这些混血儿了” (章艳, 2002) 。

过去的许多翻译大家凭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职业道德, 把翻译看作崇高的事业。Peter Newmark (2003, p55) 在他的名为“No Global Communication without Translation”的文章中指出:翻译是“一种高尚的、求真的职业”, 翻译过程应“尽最大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真’, 而未经雕琢的地方应由译者进行巧妙地升华, 从而把粗糙的原材料转化为壮丽的诗篇” (转引自申迎丽、仝亚辉, 2005) 。早在1994年季羡林先生就对“翻译的危机”提出过警告。翻译质量的下滑已成为不争之事实。某些译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在浮躁逐利心理状态下, 粗制滥造, 急就翻译, 已成为译界一大危害。

2 结束语

德里达认为,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 一直会面临很多矛盾, 其中以“质”和“量”的矛盾最为突出。为了处理好这些矛盾, 译者要顺着德里达所称的“责任的护栏”摸爬滚打, 即遵循一些语言规范、翻译策略和修辞手法。如果背离了这种方向, 译者可能就要走进危险的境地 (Davis, 2004, p105, 转引自金兵, 2006) 。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类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语言翻译作为信息传播和交往的主要方式, 在道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翻译职业离不开道德的引导, 译者和翻译中介的行为都应有道德制约, 以防译作的粗制滥造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同样, 翻译中的言语道德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道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翻译同其他行业一样, 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要求, 也应遵循道德原则。任何一个译者都要对祖国的语言、文化负责。作为一名出色的优秀的译者, 必须要本着热爱弘扬自己的祖国语言的宗旨, 忠实与原文并忠实地为读者负责, 坚决杜绝任何损害语言纯洁性和权威性的倾向。一言以蔽之, 培植和增强译者的职责, 大力发扬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 仍然是时代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季羡林, 许钧.翻译之为用大矣哉[J].译林, 1998 (4) :211.

[2]吕俊.翻译学应从解构主义那里学些什么——对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译学研究的反思[J].外国语, 2002 (5) .

[3]骆贤凤.中西翻译伦理研究述评[J].中国翻译, 2009 (3) .

[4]申迎丽, 仝亚辉.翻译伦理问题的回归——由《译者》特刊之《回归到伦理问题》出发[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2) .

[5]王大智.关于展开翻译伦理研究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12) .

[6]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 2003 (5) .

[7]许钧.《翻译思考录》序[A]//许钧.翻译思考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8]许钧.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A]//张柏然, 许钧.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219-230.

[9]章艳.译者责任和文化现实[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6) .

[10]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 (8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与发展 篇9

在当前翻译日渐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背景下, 市场对高层次应用翻译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 而传统的外语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结构难以满足翻译人才培养的需求, 如何顺应市场需求, 提高职业化应用翻译人才的质量,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瑞娥、陈德用 (2012) 调查发现, 尽管中国高校翻译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位结构等方面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但学术型师资和应用型师资的配备仍然不够合理。目前, 我国翻译专业教师大多数由传统外语教师转型而来, 专业背景和长期从业经验不足, 无法给学生提供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指导。何刚强 (2007) 、詹成 (2008) 、鲍川运 (2009) 等学者指出, 翻译师资不足是当前翻译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 已成为制约口译、笔译教学的一个瓶颈。如何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善实践, 能胜任教学任务的翻译专业教师队伍, 是本科阶段翻译人才培养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翻译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构成

何刚强 (2007) 提出, 翻译专业教师具备以下三种能力:第一, 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精通翻译的一般策略与技巧;第二, 宽广的翻译理论视野, 熟悉译论的国内外发展动向;第三, 无穷的琢磨翻译的激情, 懂得教学的互动与循循善诱。

韩子满 (2008) 也指出, 翻译本科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职业化素质, 具体来讲, 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专业知识, 包括翻译知识和翻译能力;第二, 教学能力, 包括教学组织能力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第三, 科研能力。也有学者呼吁, 本科阶段翻译专业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 即“教师职称+翻译职业资格”, 即翻译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大学专业教师所需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还应具备翻译职业化素质。

穆雷、仲伟合、王巍巍 (2007) 认为, 翻译专业教师要对翻译职业有清楚的认识, 包括职业特点、规律、行规、道德等。教师只有熟悉翻译工作所需的基本翻译技术, 了解翻译的职业特点、行业规范与市场需求, 才能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 翻译专业教师要想胜任教学工作, 应具备以下四种能力:一是良好的教师素养和教学能力, 即具备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并能够灵活运用教学组织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这是对教师的一般要求;二是丰富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扎实的研究能力, 教师只有系统地了解、掌握古今中外有价值的翻译思想, 具备宽广的理论视野, 才能够正确引导实践、充实课堂, 并促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 这也是对高校教师的特殊要求;三是过硬的翻译实践能力, 翻译专业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掌握翻译的规律, 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四是良好的翻译职业素养, 了解翻译职业的特点和行业规范。以上四种能力对于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尤其是第三和第四这两个方面, 恰恰体现了教师的翻译职业化水平, 为职业化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翻译职业化与教师发展

翻译职业化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 了解翻译行业的特点和规范。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把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翻译人才” (蔡平2006) 。翻译实践课程在本科阶段翻译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大量的案例分析和作业讲评则是国内外翻译课程的主要授课方式, 因而过硬的翻译实践能力是翻译专业教师首要的、基本的能力, 否则不足以令学生信服, 也无法满足职业化译者培养的需求。翻译专业教师应能教授英汉笔译、汉英笔译、文体与翻译、经贸法律翻译、翻译实务等翻译技能类课程以及与翻译职业相关的实用课程, 了解翻译市场的需求和行业标准。鉴于此, 翻译专业教师应具有不低于30万字的笔译实践量, 或者至少20场的口译实践经验, 只有这样, 才能够胜任翻译专业的教学任务。

然而, 目前我国翻译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堪忧, 大多数教师缺乏职业和行业背景, 或由传统英语教师转型而来, 或为近年新进博士学位人员, 翻译职业素质欠缺。受专业背景所限, 真正具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和较强翻译能力的教师仍然匮乏, 而翻译实践量在100万字以上者更是稀缺。教师缺乏对翻译规律的清晰认识, 不了解翻译的职业特点和行业规范, 因而无法为学生讲授与项目管理、翻译职业市场、行业评判标准等相关的翻译实务知识, 不利于职业化翻译人才的培养, 也阻碍了翻译专业教师自身的发展。翻译专业教师职业化程度不足, 究其原因, 有两个方面:

(一) 科研投入与翻译职业能力发展相矛盾

本科阶段翻译专业最根本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翻译 (口译、笔译) 人才” (蔡平2006) , 这首先要求翻译专业教师具有一定的口译、笔译实践积累, 还要有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教学功底, 将实践知识内在化, 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专业翻译教学常常采用工作坊的形式进行授课, 即教师通过让学生大量接触各类真实的源语文本素材并进行实际翻译训练, 引导他们对翻译过程、翻译步骤、翻译策略进行反思和讨论, 帮助其学会运用翻译参考工具解决问题, 并最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翻译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集调解者、组织者、创造者、促进者、监管者、引导者、指挥、教练等角色于一身 (李明、仲伟合2010)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翻译能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然而, 与此相矛盾的是, 目前国内高校翻译专业教师面临比较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科研压力,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教师从事翻译实践的时间, 制约了翻译专业教师翻译能力的自我突破和专业发展。长期脱离实践积累, 教师的翻译能力无法提高, 无疑会制约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也不利于翻译教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 评价体制不完善, 翻译专业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低

目前, 由于绝大多数高校职称评定和考核标准的科研导向性比较强, 因而教师在职研修、自我提升专业学术水平的意识明确, 并且时间和“心理空间”压力显著 (张莲2013) 。翻译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课堂水平往往与评价并不挂钩, 换句话说, 教师的翻译能力并不会对本人的晋升、奖励有本质的影响。这样, 教师的实践积极性和努力提升自己的动机就会大打折扣。

三、翻译专业教师的发展途径

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因素,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张莲2013) 。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培养高素质、职业化的翻译专业教师队伍, 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 这不仅需要外在环境和管理机制的保障, 而且需要教师有明确的专业发展观和专业发展行为。

(一) 创新翻译专业教师培训方式

要改变当前的翻译师资状况、优化师资构成、提高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 就要有效整合高校学术资源和行业资源, 对翻译专业教师进行翻译实践、教学技能和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培训。目前, 我国翻译专业师资培训已经渐成体系。近年来, 中国翻译协会和各大知名高校多次举行针对职业翻译能力和翻译教学能力的师资培训, 这是本科阶段翻译师资培训系统化和专业化的一个有益尝试 (鲍川运2009) 。培训内容从初期以翻译理论与教学法培训为主, 逐步涉及各相关领域, 如翻译研究方法、翻译教学基本理论与原则、翻译课程规划、本地化管理、翻译技术、翻译项目管理、口译和笔译实践等多个方面。在翻译教学培训方面, 除了中国翻译协会每年一度的翻译教学法培训之外, 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先后举办了口译、笔译教学开放周等活动。近年来, 口译、笔译高级技能的培训日益得到关注, 并且出现了翻译专题培训项目, 例如, 中国翻译协会举办的法律翻译技能培训, 内容涉及法律翻译概论、各类法律文本的翻译与写作常用技巧、法律翻译习作点评指导等方面。培训专家既有学界专家, 又有行业资深译者;培训课程从专业训练、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到课程示范、上机实操、案例讲解,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理论讲解与教学示范和翻译实践有机结合, 产生了良好的教学培训效果。

然而, 此类翻译师资培训尚不足以满足当前翻译专业教师发展的需要。首先, 从培训时间来看, 培训多以1~2周的短期培训为主, 缺乏中长期的具有较强延续性的培训。其次, 从培训方式来看, 培训仍以讲座式培训为主, 即按照既定的培训计划, 向培训对象进行单向的信息传输, 参与式培训不足。讲座式培训虽有利于培训对象快捷、系统地接收、理解所传输的信息, 但容易忽视培训对象的个性差异和实践积极性。针对这一不足之处, 应当加强校企合作, 派教师进入企业实习。经过大量翻译实践和行业专家一对一地审校、点评, 有助于翻译专业教师提高翻译能力, 了解行业规范, 同时也能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此外, 笔者认为, 要从根本上解决翻译专业教师“先天不足”的问题, 还应当拓宽教师的来源, 引入具有职业和行业背景的兼职或短期课程师资, 充实翻译专业教师队伍;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 共同建设专业课程, 即由行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大纲、教案和教材的编写, 以及课程评估标准的制订, 这种方式能有效帮助翻译专业教师熟悉行业规范与市场需求, 提升其教学能力。

(二)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教育长效机制

合格的教师应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以及任务的要求等选择适当的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监督策略的执行过程, 能够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 改进教学策略,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吴迪、陈迎, 等2009) 。然而, 有研究发现,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青年外语教师还没有真正从思想上意识到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没有意识到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通过思考、实践、评价解决问题, 才能实现自我发展 (吴寒2011) 。因此, 高校应考虑建立以“自我反思、群体协作”为核心的翻译专业教师教育机制, 通过举办教学研讨活动和教育技术培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等方式, 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帮助教师学会全面反思和评价自己的知识、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 增强翻译专业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 使其形成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和科学的教育观。

(三) 建立多元化的翻译专业教师考核评价方法

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经验和规范, 探索并建立一种基于翻译专业教师专门人才培养的、适用于翻译专业教师的人才质量标准, 将制度保障融入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翻译实践成果应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一样, 成为评定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指标。学校应针对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 促进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例如, 建立翻译教师培养体系与资格证书制度, 结合当前翻译专业教师自主发展、校企合作培养和校本培训等培养模式, 鼓励教师取得翻译职业资格证书;通过量化的方式将翻译实践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定, 充分发挥翻译专业教师适应环境、发展自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教师与业界加强合作, 针对翻译实践项目、翻译研究项目等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通过团队合作实现科研、实践的共同发展, 储备专业实践教师后备力量。

结束语

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 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教师专业发展受教师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因而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必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国家、学校和个人多方位、多层次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鲍川运.2009.翻译师资培训:翻译教学成功的关键[J].中国翻译, (2) :45-47.

蔡平.2006.翻译专业本科生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8) :120-121.

韩子满.2008.教师职业化与译者职业化---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师资建设中的一对矛盾[J].外语界, (2) :34-39.

何刚强.2007.精艺谙道, 循循善诱---翻译专业教师须具备三种功夫[J].外语界, (3) :24-29.

李明, 仲伟合.2010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 (4) :32-36.

穆雷, 仲伟合, 王巍巍.2013.从职业化角度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J].中国外语, (1) :89-95.

吴迪, 陈迎, 宋杨.2009.教师元认知与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 (6) :32-34.

吴寒.2011.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外语, (4) :71-75.

詹成.2008.口译方向研究生实践教学理念及方法[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3) :103-105.

张莲.2013.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一项个案调查报告[J].中国外语, (1) :81-88.

职业翻译 篇10

1 对目前英语翻译教学方式的分析

1.1 教学模式不合理

一般来讲, 语言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 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有特别明显的效果, 以至于翻译教学一直都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及其薄弱的环节。再加上一直以来翻译教学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 极易可能造成翻译行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严重后果。

1.2 应试学习方法的弊端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大学英语的学习和中小学生一样受着考试成绩的压迫。到了大学, 学生们都会面临着英语4、6级考试的问题, 目前的英文4、6级考题主要还是以听力和语法为主要考试内容。可以说根本没有涉及到有关英语翻译的内容。甚至在没有意识到英语4、6级考试的真正意义的情况下, 盲目的备考,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大量的相关练习题和模拟题, 只盼考分过线就万事大吉。这样一来, 没有多少学生会去关注英语翻译方面的学习。由此也说明了我国应试教育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1.3 忽视学习翻译的教育

一直以来, 即便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 英文翻译能力也未见有很高的水平。先不说翻译问题, 就近年来的英语4、6级测试结果来看, 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都不容乐观。而且学生们还面临着另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就是进入大学之后由于没有对英语学习引起足够重视, 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只是持有应付态度。特别是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很多同学认为以后又用不到, 学不学都为所谓, 索性就把英语给完全放下, 就连大学之前学的基础英语知识也被逐渐遗忘掉, 导致英语4、6级测试结果越来越低。

2 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方案

2.1 完善教学内容

经调查分析, 近年的大多数大学英文教材都把英文的听说列为重点学习内容, 却没有把翻译训练突出出来, 尤其是有关翻译的理论和相关技巧就更少涉及到, 甚至可以说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所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教材中增加一些翻译方面的内容, 对翻译技巧和理论做更深一步的讲解。

我们知道, 大学课程本来就比较多, 如果要把英文翻译作为突出重点, 就需要对学生的课程设置做一下调整, 以便学生们有时间有精力去学习这门课程。另外, 教师除了要完成教材课程以外, 还可以组织一些交流活动, 或者举办一些翻译讲座。当然好的教学方法不拘于此, 大家可以开阔思维, 只要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英文翻译的积极性, 有效提高学生翻译水平的方法, 都可以提出来和大家分享。

2.2 改进教学方式

我们都知道, 我国的教育形式一直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传统的翻译教学课堂一般都以理论讲解为主, 都是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只能一直在下面听, 一直都是把老师当成中心角色, 学生们只是在一旁被动的接受老师传递的教材信息。

语言学科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 它需要以理论为基础, 还必须要结合实践, 才能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教学中老师应多采取公开式的教学方式, 鼓励同学之间多进行讨论。对于教材内容, 老师要把握好重心, 突出重点, 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掌握。

另外, 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多做课堂现场演示, 多做训练, 要鼓励同学多听、多说。当然也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 要把这种学习氛围渗透到各个环节, 不论课上还是课下, 不论学习还是生活, 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以上的教学模式, 不会让学生只停留在应试考试的层面, 能彻底走出应试教育的模式。

2.3 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简单地说, 所谓翻译仅仅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其实不然, 翻译还需要对两种文化的参透, 如果没有对两种语言文化知识有所了解, 就无法对语言文字进行正确的表达和理解。所以翻译的过程同时也受到相关两种语言文化的制约。一种语言文化不是随便说学习就能完全掌握的, 要想完全参透它时需要时间, 因为它是一个学习沉淀的积累过程。

老师在翻译教学中, 在完成翻译教学的同时得进行语言文化的传输,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以及提高学生们的文化意识, 给学生们讲解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 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的习惯。

另外还要对语言所在地的一些基本情况有一定了解, 比如说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有哪些历史典故以及有哪些宗教信仰等等。此外, 要多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要给学生多推荐一些经典的英文材料, 比如一些报纸、杂志等等, 而且一些有利于学习的英文电影也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 既可以练习学生的听力, 掌握人物的语言表达特点, 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

由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翻译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如今对语言的研究已不单单停留在文字上, 对其文化的研究也将会成为语言研究的发展方向。如今语言研究上的这种变化在英语翻译教学中也要有所体现, 要把这种模式运用到英语翻译教学中, 把语言交流提升到跨文化交流的层次, 这样两种语言进行转换时就不会因为对文化差异不了解而出现翻译误差。整体来讲, 中国文化偏重于人文文化, 而西方文化注重于科学文化, 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在文字上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如果在教学中把这些文化差异都介绍给学生,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 避免出现化休克情况, 也能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翻译水平

2.4 解决师资问题

英文翻译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强, 所以学生们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都要同时得到提高。目前, 很多学校不同程度上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的问题, 加上近年来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更加剧了师资不足的问题,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 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另外, 很多新增的年轻教师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 自身素养和理论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 这样以来要完成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就显得很吃力, 造成整体教学水平较低。

因此, 学校在解决师资不足问题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学水平的问题。要注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一要有较强的翻译技巧, 还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师还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素养, 如对翻译理论、东西方翻译史等等都要有全面的掌握, 这样才可能把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引导。此外, 教师有足够的翻译实践也是很重要的, 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把教学内容给学生们阐述得更到位。

2.5 宣导英语翻译学习的重要性

有些人可能认为, 只要英语学好了, 就会有很强的英文翻译能力。其实不然, 一直以来, 学生们学习英语都有一个误区, 那就是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所以学生们学习英语的中心只停留在阅读和听力, 很少有学习翻译的意识, 几乎没有人对英文翻译引起重视, 那么要学好英文翻译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而就目前的形势来看, 学好英文翻译迫在眉睫。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必须让学生们意识到英文翻译的重要性, 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英文翻译人才。

3 结束语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 尤其是在翻译职业化的的环境下, 不论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还是非英文专业的学生, 不论涉及到什么领域的工作, 英文翻译都是一种必备的综合应用技能。为了更好的适合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就要培养出优秀的翻译行业人才。所以大学英语的教学就面临着改革的问题, 只有根据社会需要, 不断地探究、更新教学方法, 才能培养出顺应时代潮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班伟.英语专业学生英译汉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0 (6) :79-81.

[2]黄友义.社会需要更多的实用翻译人才[J].中国翻译, 2007 (1) :47-48.

[3]李银芳.新时期翻译人才教学模式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170-172.

职业翻译 篇11

(1) 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市场现状

根据统计, 截至2011年底, 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职专业翻译人员不足3万;通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考试的人数为2.7万余人;翻译本科和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专业毕业生不足万人。另外, 目前从事翻译工作的大多数是无翻译专业资格的兼职者, 翻译的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 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 (《翻译行业的现状与窘境》)

这样一支力量相对薄弱 (人数、翻译能力) 的翻译队伍难以适应国内各行业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实施和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由此可见, 目前专业的高素质翻译人才较为缺乏, 是翻译行业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产生, 与翻译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2) 翻译专业发展沿革

到2014年, 全国有152所学校开设翻译本科专业, 拥有在校人数14693人, 有206所学校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在校MTI学生20257人, 目前全国在读的翻译学研究以及和翻译学研究相关的博士研究生人数大约在90人左右。从数字上来看, 翻译学科和翻译专业取得较大的成就。

但是目前, 中国在读的外语本科生人数接近80万人, 其中58.7万人在读英语本科专业, 14693名学翻译专业的学生和接近80万人的学外语专业人才相比, 还是非常小的一个比例。 (中国翻译协会)

针对以上现实, 在我们的研究中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专业学生自身的职业诉求是什么?他们将来能否适应市场需求?能否充实我国专业翻译人才储备?

2前期调查

为了解在读翻译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情况,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 调查对象涵盖“985”、“211”、普通一本高校、二本三本学校以及高职高专的翻译 (英语) 专业学生, 通过纸质问卷及在线问卷的方式, 共收回1248份有效问卷。

通过这些问卷, 我们大体知道了现今在读翻译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情况。

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中, 58%的学生已有职业规划, 67%的学生关注过目前的就业形势或信息, 但只有4%的学生认为翻译专业的就业形势乐观,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形势一般, 但能找到工作。而在对本科毕业后的规划, 只有22.6%的同学打算参加工作, 其他则决定读研或出国深造。尽管对翻译专业的就业形势普遍消极, 但大多数同学对将来从事工作的期望却并不低, 在参加调查的同学中, 52%希望在东部沿海城市工作, 24%希望在北上广工作, 近一半的同学对刚就职时月薪的期望在5000元以上。可是在所事工作与翻译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上, 仅有12%的同学希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本专业完全匹配。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可知, 翻译专业学生对今后的就业问题都有一定的了解, 大部分同学已经有了职业规划也关注着现今的就业市场, 但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选择本科毕业后工作的只占两成, 尽管如此, 大多数同学对将来从事的工作仍抱有较高的期望。而在2013年底知名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布的全国城市大学毕业生收入排行中, 尽管上海、深圳、北京位列前三, 排行第一的上海的2010届本科生平均月收入也仅为3869元。现实与理想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

3基本原因探究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不愿将从事翻译行业纳入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中的翻译专业学生并不是少数, 而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可能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 学生们所在的学校对翻译专业的学生规划有一定影响。在参加调查的学生群体中, 既有来自国内知名语言类学校的学生, 也有来自师范类、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相比之下, 从语言类院校毕业的学生更倾向于在毕业后投身于翻译行业。而师范类院校翻译专业的毕业生则更愿意从事教育机构的培训工作, 财经类院校的翻译专业学生则更多地会选择从事与专业并不相关, 或与第二学位挂钩的工作。

其次, 学校教育和市场人才需求有一定脱节可能也会导致翻译专业毕业生求职不利, 从而使他们离开翻译行业转投其他行业。

在研究中可以发现, 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中, 将文学类作品的翻译和翻译赏析作为主要内容, 花了大量的精力在类似的课程上, 而对于机械翻译、法律翻译等非文学类的翻译则是带过, 有的学校根本没有非文学类翻译的课程设置, 有的学校甚至将翻译专业与英语专业简单地等同起来。

而在翻译实践中, 根据国内某著名翻译公司的数据显示, 在该公司平时所接取的翻译任务中, 非文学类翻译, 如法律文件、机械说明书所占的比重超过了百分之八十, 文学类翻译则仅仅占了很小的比重。

学校的教育偏向于理论性、研究性, 而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却更需要翻译类专业学生们接触他们不熟悉, 甚至根本不了解的内容, 这也为翻译专业学生在翻译行业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最后, 学生们自我定位过高也是导致如今现象的一部分原因。部分学生对翻译行业不够了解, 或者是了解翻译行业, 但由于认为薪水不符合自我的预期所以不愿从事。还有学生认为翻译工作的发展空间太小, 因此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

4建议解决方案

(1) 各个高校应该面向学科建设中国翻译教育

根据当前翻译学科建设成果和现状, 加强翻译学学科建设, 完善翻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制, 仲伟合教授提出从三个方面完成:首先完善中国翻译教育教学体系。现在虽然已经有了本科、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 但是高层次的翻译专业人才、高端的能够承担译审工作的, 不足千人。下一步应该论证、设置DTA, 即翻译专业博士, 逐步完善中国的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其次, 深化学科建设内涵,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学科建设, 完善课程设置, 推进教材编写, 注重教师培养包括建立高级访问学者项目和师资培训班在内的教师教育平台, 建设由学术研究团队、高级教授团队、人才管理团队组成的人才培养团队。 (中国翻译协会) 加强校校协同, 根据调查结果, 师范类和财经类学校的翻译教学应加大同知名语言类学校的联系, 取其长处, 结合自己学校的专业独特性, 发挥自己学校长处, 资源共享。

(2) 学界和业界应该加强合作, 翻译行业、协会与高等学校多方位合作, 校企协同, 共同促进中国翻译教育的发展。让翻译行业参与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制定, 和高校一起共建实习基地以及教学平台, 比如武汉传神翻译公司同华中师范大学翻译系长期合作, 建立了实习基地, 有助于学生的翻译实习;翻译以及语言相关行业应该制定并推行行业规范, 协调高校、企业、政府、相关管理以及政策制定部门之间的关系;负责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 除在培养学术性翻译人才方面继续大力投入, 还应重点培养应用型职业翻译人才和高级翻译管理人才, 为企业提供订单式培养人才。各高校还要关注翻译技术、本地化和行业的最新发展, 并融合到翻译教育教学过程中。

(3) 翻译专业学生应该对自我能力形成清楚认识, 学会自主了解市场行情和自我调解, 切忌自视过高或自愧不如。

深入市场, 了解需求和竞争, 抓准自己定位, 同时考虑影响就业的多方因素, 合理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建议在做出职业选择时, 结合国家政策、区域特色、当地政府支持力度、个人长处和兴趣、未来发展方向和师长意见来选择。当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青年, 在做出职业选择时, 不仅要考虑个人, 还应该考虑到社会国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思想, 努力实现中国梦和个人梦想。 (人民网)

摘要: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 从学生个人及学校课程设置等方面研究了导致现今专业英语翻译人才缺乏窘境的原因, 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翻译人才,职业规划,缺乏

参考文献

[1]http://www.sirtrans.com/html/77.html《翻译行业的现状与窘境》

[2]http://www.tac-online.org.cn/ch/tran/2014-08/06/content_7121590.htm中国翻译协会

上一篇:地区产业规划下一篇:旅游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