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结构

2024-09-12

旅游结构(通用12篇)

旅游结构 篇1

摘要:朝阳产业——旅游业在全球经济的发展浪潮中已经谋得不可撼动的一席之地, 伴随着持久不衰的前进势头, 旅游人才的潜在竞争同样愈演愈烈。文章着重探讨由于我国旅游行业没能提供滋养旅游人才的优质土壤及由此带来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并指明了未来的走向, 以期对症下药, 获得重生。

关键词:旅游人才,结构,探究

作为新兴的经济增长力量, 旅游业的动态备受瞩目, 旅游业的强劲势头把旅游人才教育推上了风口浪尖。我国旅游教育事业经历了短短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 在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大背景之下, 旅游也正大踏步地迈向属于它的巅峰之路。只有把积极加速改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旅游人力资源的结构性调整提上议事日程, 才会实现旅游和教育的双向互动, 最终达到经济和社会的双赢。

一、旅游教育的中外比较

(一) 我国旅游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旅游教育起步较晚, 20世纪70年代末, 中国第一所旅游高等院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诞生, 开创了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先河。截至2004年底, 全国共有旅游院校1313所, 其中高校574所, 中等职业学校739所, 在校生57万人, 其中高校27万人, 中等职业学校30万人;到2007年底, 全国共有旅游高等院校770所, 中等院校871所。可以清楚地看到, 旅游院校尤其是高等院校正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 应运而生。

在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 旅游专业也形成了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最早对旅游进行研究的是地理学家, 然后是经济学家, 而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只是比人类学家早一点对这门学科进行研究, 很多对旅游感兴趣的社会科学家并没有太多关注学科的界限。据统计,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多在一级学科如地理学、历史学和工商管理学下设二级学科, 有的隶属于环境与旅游学院, 有的隶属于商学院, 有的隶属于历史文化学院, 还有的则隶属于规划学院, 可以说, 旅游本身有着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特质, 是多学科的集合体与大杂烩。

国内旅游教育主要分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和中专生这么几个层级, 研究生阶段的旅游教育于90年起步, 底子更薄些, 以旅游作为强势专业的高校包括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综合性学校, 另外广为人知的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现已并入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单体学校, 这些学校在专业办学上讲求特色, 大师云集, 底蕴深厚, 独树一帜。

(二) 国外旅游教育的情况

国外的旅游教育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 其教育模式也相对完善, 比较著名的院校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 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普渡大学、内华达大学、德州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 英国萨里大学等等。它们的教育注重游憩、交通和环境方面, 以实践为导向。旅游职业教育拥有制度和法律的双重保障, 校企结合。另外, 行业协会作用突出, 注重回炉式培训。

美国旅游教育与研究是随着旅游业在全球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的, 美国对于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视。但是, 美国没有专门的旅游管理部门, 只设有白宫旅游政策委员会, 来负责制定国家的旅游发展政策, 而其他职能则主要由行业协会、企业以及教育研究机构通过产业政策和市场来进行引导。因此, 美国的旅游教育研究呈现出高度的市场化特征。

瑞士旅游教育主要是饭店教育, 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正规饭店教育的国家。它注重实践, 为世界饭店业培养了大批职业经理人和专业人士。与其他国家不同, 瑞士的饭店管理教育由饭店协会创立。瑞士饭店协会 (SHA) 成立于1882年, 是代表瑞士饭店业的官方组织。协会始终重视各个层面的培训, 1893年, 协会创建了瑞士洛桑饭店管理学校, 随后, 相继在全国建立了20多家培训饭店, 以及仅使用德语授课的烹饪学校。后来又建立了里诺士和THUN两所饭店学校。

澳大利亚的旅游教育则具有两个特点:第一, 由职业教育发展而来。20世纪70年代, 澳大利亚旅游教育主要出现在一些技术性职业性的学院里, 到80年代、90年代, 旅游教育广泛出现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现在, 在澳大利亚比较有名的、建校比较早的一些大学中, 直到今天, 旅游专业仍被认为是一门缺乏学术性的学科, 旅游教育也往往仅出现在一些非传统的、较晚设立的学校中。第二, 在旅游教育领域, 政府也发挥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1992年, 澳大利亚高校旅游与接待业教育理事会正式成立, 一直得到澳大利亚旅游部和澳大利亚研究局大力支持。另外, 由澳大利亚政府支持的“澳大利亚旅游常务理事会”每年也至少组织一次“澳大利亚旅游研讨会”。此外, 代表旅游企业的最高行业协会的澳大利亚旅游理事会、由联邦政府资助的澳大利亚旅游研究局、澳大利亚旅游研究理事会及澳大利亚旅游研究学院等组织也广泛参与旅游教育和研究活动。

二、旅游人才结构内涵

(一) 旅游人才的学历结构

我国旅游人才的学历呈现出金字塔式的结构类型, 也就是说, 中低端的事务性操作性旅游从业人员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而高端的学术性研究性专业人才则凤毛麟角。主要体现在中职、高职的毕业生在旅游市场上供需两旺甚至达到了供过于求的饱和状态, 相比之下, 接受过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的业界人士成为了紧俏的香饽饽, 目前缺口较大。

(二) 旅游人才的知识结构

知识构成是旅游科班学生手中的一把利剑, 知识立意是能力立意的充分条件。就旅游本身来说, 其培养人才的知识体系中普遍包含这样一些内容:从旅游系统的角度说, 有旅游管理、旅游外语、导游、饭店和会展等大的分支;从学科设置的角度说, 有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旅游学和英语等主干学科。可谓百花齐放, 无处不旅游。

(三) 旅游人才的能力结构

当知识内化成技能的时候, 旅游从业者的核心竞争力才会真正意义上凸显出来。旅游专业人才不仅具备各行业从业人员所共有的基本能力, 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等等, 他们还拥有一些专属的看家本领, 如谈判技能、服务技能、应变技能等等。

(四) 旅游人才的经验结构

经验往往是最可宝贵的财富, 通常被视为一笔无形资产, 众所周知, 经验可划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毫无疑问需要我们初出茅庐的旅游“潜力股”投身实践中去, 充分接受社会熔炉的冶炼, 最终转化为“绩优股”;间接经验主要指非亲力亲为, 非身体力行, 通过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汲取养料所获得的。旅游业对于经验的要求相对较高, 这无疑需要积累-再积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三、我国旅游人才结构弊端及原因分析

(一) 旅游人才结构弊端

1、知识和能力产生条块分割, 出现失衡现象

作为学校的“产品”, 毕业生们通常“专”而“不通”或“通”而“不专”。细分不明确, 照单全收, 来者不拒, 不利于形成有效专长。另外, 要么理论功底深厚但实践能力不足, 要么实际经验丰富但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表现为理论型, 中职和高职教育则表现为实践型。旅游应当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有效双向互动, 否则无法使得1+1>2, 无形中含金量大打折扣。旅游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业者全面开花, 既要具备一定的多维知识程度, 又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2、缺乏专家赖以生存的沃土, 人才流动频繁

旅游圈中无论是酒店抑或旅行社, 员工的流动都相当频繁, 不断的跳槽已渐成趋势, 且不说一般职员, 仅科班毕业生的流动比例就高达50%以上。大多数高级人才不倾向于选择相关行业以实现行业内就业, 那么就会发生留不住人才的情况, 而非智能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一般也都不高。管理人员大多是“本土化”的结果, 经过内部选拔, 起点较低。人才尤其是顶端人才难觅, 必然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3、学科体系建设上漏洞较多, 不能整齐划一

旅游专业被当作一个“大杂烩”的拼盘, 盲目的上纲上线, 模仿痕迹较重, 照搬其他学科的形式。学科管理上不够规范, 专业性不强, 软硬件配比不恰当。课程的安排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 其实都在人为地“嫁接”, 指向性不明朗, 特色不显著, 失去了旅游作为一个专门品牌的比较优势和文化实质。

(二) 现象背后的原因

1、追求单一向度, 专业基础薄弱

院校往往根据自身的特色建立立足点, 各有侧重。有的学校奉行功利欲念至上的信条, 喜欢打造单一的旅游人才, 贴上相应的标签, 不能兼而有之地照顾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 没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只是单纯地把方向定在一个点上。职业性院校愿意加强操作类人才的培养, 却并未意识到理论熏陶是一个长线的投资行为, 忽视学生后续力量的迸发;研究性院校更为青睐塑造具有深厚理论修养的人才, 没有考虑毕业生可能面对“眼高手低”的尴尬局面。

2、需求无法对接, 理论实践脱节

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用人单位招不到人才, 这一结构性失业的矛盾正好反映出双方需求点的错位。旅游人才考虑待遇、环境等原因无法适应“高投入、低产出”的劳动密集型的旅游行业, 纷纷“弃旅从他”, 跨行业就业, 部分学生通过考研、出国等途径分流了行业内的新锐, 致使人才流失。与之对应的是, 旅游企业抱怨毕业生定力不够。

3、教育资源不足, “双师”严重匮乏

旅游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很多都是半路出家的转型人士, 总体来说, 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全方位的旅游训练, 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学校对旅游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不太到位, 这方面重视程度不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 似乎不肯计入过多的成本。老师也仅仅传授基本理论, 对于操作技能, 服务程序等一系列涉及到一线岗位的内容通常显得手足无措, 势单力薄。没有和谐的教育环境做根本保证, 人才之“才”也是空中楼阁。

四、举措与发展愿景

(一) 解决对策

一方面, 从“三教”着手, 分别以教师、教材和教学为切入点, 做到“保一接二连三”。“保一”在于加大硬件投入, “接二”在于使教育工作者同时拥有教师资格和市场准入资格, “连三”在于将教材、教学和教师统一于旅游专业的成长之中。坚持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原则, 以能力为本位, 在学院派的线性培养模式基础上, 加强人才引进, 扩充来自各旅游机构的兼职教师队伍, 注入新的活力;加强观念建设, 紧密围绕大旅游的六要素开展工作, 避免“旅游不旅”, 积极实现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注重学生的个性, 凭借“通才+专才”的组合,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比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启发教学、模拟教学和实践教学等, 并建立好相关的校内实训基地;不同的办学层次应避免因趋同化而产生的教育失灵, 要具备前瞻性的眼光。另一方面, 树立问题意识, 以问题为先导, 具有国际视野, 加强创新。尽量避免课程的交叉重复, 节约好教育资源, 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以“开放”二字为主线, 实施人才强旅和科技兴旅战略, 广泛借鉴国外旅游教育的有益成果, 互通有无, 调剂余缺, 实现强强联合, 优化资源配置。针对问题, 对症下药, 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专业思想, 以外向型为导向, 使课程模块化, 可以把企业中的当下问题作为科研主题, 紧跟时代步伐, 动态地掌握好前沿信息, 加大校企合作, 开创崭新的双赢局面。

(二) 美好图景

旅游革命风暴势头正旺, 旅游人才的发展前景是十分看好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旅游作为一个边缘性, 交叉性的综合学科, 其教育应当立足我们国家的现实状况, 走多元化的路子, 这无疑就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旅游教育改革之路也是任重而道远,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 适应面广而又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应用类高级别旅游专业人才是今后发展的重头戏,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才能实现旅游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 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J].旅游学刊, 2005 (5) .

[2]、国家旅游局.2005年全国旅游院校基本情况[Z].

[3]、张岩, 顾文静.旅游教育与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 2004 (5) .

[4]、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5]、王红.国外旅游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4 (5) .

[6]、彭青, 程露悬.旅游高等教育整合型国际合作模式的探索[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

旅游结构 篇2

一、区域旅游空间组织结构的概念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是指旅游产业各部门在地理区域空间格局上的相互竞争、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空间经济关系。是在旅游资源分布相对一致的空间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依据自然地域、历史联系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根据旅游者的需要,经过开发和建设,形成有特点的旅游空间,包括吸引物、交通、住宿、支持设施和基础设施等,即各种类型的旅游区以及吸引旅游者在一定区域内的旅游。

二、区域旅游空间组织结构的表现形式

1、旅游形态的一体化

旅游形态一体化就是统筹规划,要形成组织严密、运转协调的等级体系。按照规划统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技同兴、环保同步的要求实现宏观形态一体化,不仅城市与腹地的高度统一,合为一体,还要求城市之间在空间上联系紧密,不存在边缘化地区,形成多核心、多要素的高度密集星云状结构的分别地带。

2、旅游市场的一体化

假如没有区域空间市场一体化,那么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消除区域合作的各种障碍,构建实现旅游区域市场与经济的一体化基础,充分保证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的自由流动,对阻碍生产要素、原材料、跨区域的产品予以坚决消除,通过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实现产权、旅游、文化等全方面的专业化市场、一体化市场。

3、旅游产业的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就是要构建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区域产业结构分工合作体系。要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从吃、住、行、游、娱、健等方面立足长远做好产业规划与发展,打造一个高效率的产业系统,实现产业更具优势化,区域更加合理化,从而促进整个产业体系的和谐、持续发展。旅游空间产业一体化要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提高其含量,注重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业素质,最终融合形成文化与产业的一体化,形成产业与文化互促、互补、互兴的格局。

4、旅游交通的一体化

交通基础设施犹如人体脉络四通八达,要将区域内的各个交通脉络充分组合贯为一体。假如没有便捷、完善的交通设施网络,区域内的各旅游要素、生产要素、商品要素等都会受到非常大的限制,也必然无法实现区域经济的良好一体化发展。因此,要不断加快区域内省市、乡镇的城市通道、交通设施和配套设施的连接发展,共同完善形成发达的地区交通枢纽,带动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促进交通的飞速发展,实现旅游空间和立体的交通一体化。

5、旅游信息的一体化

随着科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从而旅游空间信息一体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地位和作用中越来越大。要通过现代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促进旅游智能信息化管理,通过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实现科技化管理和网络化经营,全面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

6、旅游制度的一体化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化经济。要实现旅游区域制度一体化,就要规范各地的政策和制度,要建立健全旅游规章制度,落实旅游政策和规范,制定统一的法律规范、市场规则和政府行为等方式,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

三、区域旅游空间组织结构的特点

1、内容具有丰富性

区域旅游空间组织结构它是以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为基础,以便利的交通为前提,通过景区间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原则,实现旅游景点、旅游线路、旅游产品、旅游食宿、客源市场等要素的共同作用,在不均质的地域上形成一个整体有序统一的系统。实现了跨地区、跨部门的旅游资源全面融入、优化组合,达到了资源互补、市场互补、发展互补的目的。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业的渗透性、多样性、丰富性,推动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产品具有整体性

区域旅游空间组织结构使区域间旅游资源、产品、服务、交通、设施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较强的综合实体,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完整性、优惠性、服务性。通过有效的整体组合,促进了区域旅游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扩大了综合性接待能力,有效的调动了其他相关行业、产业的积极性,促使其相关行业、产业密切联系起来,通过潜在产品、形式产品、核心产品、延伸产品等形成较大的规模效益。

3、分布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区域旅游空间组织结构看,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旅游市场成分散状态,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从整个区域的角度看,各旅游市场又是一种点、线、面的关系。按其功能分异,通过不同等级和类型组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促使各旅游市场形成一个集聚放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总体效益。即是单个的独立分散体,又是综合的统一组合体,大大增强了区域旅游产品的对外吸引力。

4、发展具有持续性

简析眉县旅游资源结构调整 篇3

关键词:旅游资源结构;产业升级;生态旅游产品

中图分类号:F01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83-02

一、眉县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一)旅游开发依托丰富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建设相对滞后

眉县森林覆盖率达56%,自然生态资源不仅赋存丰富,而且整体质量较高。太白山、红河谷、汤峪依托其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经过多年开发建设成为眉县旅游业的龙头景区。一些新兴景区正处于发展壮大之中,西部兰花生态园、国家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区、渭水之央滨河文化产业新区、太白山漂流等,今后将发展成为眉县旅游的新亮点和名片。但是,与此同时,人文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方面就显得较为落后,一是缺乏优质人文旅游资源的强力支撑,比如,对于张载祠、扶眉战役纪念馆的开发建设落后;二是对于自然及人文资源的文化韵味挖掘严重不足,比如太白山文化、张载文化和关学思想的深度挖掘与旅游开发的密切结合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可为。

(二)旅游服务体系围绕景区展开,服务设施逐步更新完善

眉县旅游服务体系都是围绕热点景区的开发建设,伴随游客到来而催生了相应的餐饮、住宿、购物等旅游企业。景区旅游服务业主要依托周边企业及个人投资建设并且经过多年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太白山等传统景区考虑到开发时间较早,设施设备磨损和游客需求发展的新形势,对景区范围重新进行了拆迁改造和规划建设,对景区的服务设施也在逐步进行改造和完善。

(三)绿色农业产品种类多样,农产品深加工带动农业旅游发展

眉县有极为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在西北和关中蔬果业中扮演极为重要的生态农业基地角色。其中,猕猴桃、大樱桃、草莓、红提葡萄、油桃、梨枣、苹果、凯特杏、李子、板粟、核桃等干鲜果品是眉县生态农业的特色。多年以来,眉县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主要是围绕眉县的特色蔬果深入加工生产,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促进了眉县农业旅游的积极发展[1]。

二、眉县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结构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不足,产业规模仍未形成

眉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然而,旅游资源不仅开发层次较浅,而且规模较小,相对于陕南旅游业发展,眉县旅游业发展其一不存在交通问题,其二不存在地理偏僻陡峭问题,但是,目前眉县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布局到今天依然局限在旅游景点的开发,而不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根本问题不在于旅游资源的硬件质量,而在于眉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广度及深度不足。开发水平低,开发方式落后,开放方向不明确,开发主体不确定成为制约眉县旅游资源开发的根本原因。

其次,景区景点各自为战,围绕不同景区也没有相应的旅游资源开发产业链,旅游宣传推介各自为政,缺乏地域品牌和旅游资源特色品牌,没有形成区域发展的整体品牌。

(二)旅游产业布局不合理,资源整合缺乏合力

眉县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特色种植业资源丰富,但是缺乏科学布局和整合,无法形成旅游资源开发的产业规模,更无法形成不同旅游资源产业布局的合力。

旅游产业的格局分布不合理。作为太白山、汤峪等主要景区,起初开发缺乏科学规划,宾馆、特产商店随处建造。服务区的大部分餐饮设施老化严重,与4A级景观的要求不配套;从产品结构来看,旅游景点内容单一,都是以自然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缺乏一些特色旅游产品和项目吸引游客;产品组合度低,秦岭北麓的天水、渭南一线与太白山同质景观有45家,但“山加泉”旅游资源却极少。眉县旅游在产品品牌定位上过于突出太白山,资源整合布局力度过于薄弱,影响县域旅游品牌的发展;更没有把承载文化、关学思想和西部兰花基地有机地交织成一个旅游网络,造成旅游资源浪费,旅游资源利用率低。

(三)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旅游整体形象观念淡薄

眉县旅游服务业发展缓慢而薄弱,目前的主要发展模式都是围绕景区建设形成了餐饮、住宿及相关服务业。缺乏整体化的旅游服务体系的规划建设,以景区建设带动的旅游服务业建设仍然停留于点状尚未形成网络,景区管理各自为政,缺乏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纵观眉县的旅游服务业,缺乏统一的旅游服务行业规范和标准,缺乏统一的监督服务机制。举例而言,眉县生态旅游发展至今,还没有一条公共职能背景的旅游交通专线,仅有一条连接省会西安的旅游专线还是由法门寺景区延伸而来,充分说明政府在旅游业发展的公共旅游交通上既缺乏规划,又缺乏旅游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

在公共旅游资源规划和建设方面,缺乏全局优化发展观念。例如,太白山森林公园和红河谷森林公园门票收费没有实现一票制,难以形成旅游服务体系经营合力和旅游服务规模;在整个旅游线路策划和旅游对外宣传上,内部竞争,不利于眉县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推广。

三、眉县旅游资源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借势关天区规划发展,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已正式颁布实施,眉县居于天水、西安中心位置,处于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地带,关天规划中提出要建设五大文化产业园区、五条精品旅游走廊、六大旅游精品区。地方政府应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明确自身角色和责任,担负宏观规划、客观落实的市场培育者、引导者和规范者。地方政府应对县域辖区内的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和市场情况进行整体摸底分析,首先能够树立全局发展观,将众多分散的旅游景区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加以整合。建立健全市场发展机制,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发展实现政企分开,政府在宏观规划,市场标准,建立服务体系上要主动承担责任,对旅游市场的规范应该作为重中之重去落实。

眉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应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抓住机遇,在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旅游引导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科学规划,积极投入建设,形成交通、服务和休闲居住等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体系。通过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和程度进行深入优化,形成范围广、程度深的旅游产品开发体系,对于眉县旅游资源的持续性发展和开发意义重大。

(二)加大旅游产业升级力度,寻求自身市场角色定位

眉县旅游资源的调整宏观上要依托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微观上要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管理机制吸引优质的资本和管理资源,对于区内的旅游企业进行产业升级,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企业化管理对辖区内景区进行发展和建设,提升旅游服务体系的星级化建设。将整个辖区内的旅游产业进行水平升级、能力升级和品牌升级,给整个行业注入机制动力和竞争动力,促进市场细分对区内旅游资源的优化调整。

眉县旅游产业的升级更要注重对传统生态农业和种植业的产业升级,目前眉县生态果蔬的市场总量和占有率都具有重要比重,但是要将眉县旅游产业的升级和眉县生态蔬果业的可持续开发相结合。将蔬果业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提升至眉县旅游产业升级对于眉县旅游资源科学优化的关键节点上,从而在关天经济区的发展中寻求自己的旅游市场角色定位。微观上,促进以眉县生态蔬果业为中心的生态休闲旅游的大力发展,形成“山、水、果蔬”旅游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宏观上,通过品牌特色旅游产品创建县域旅游的特色品牌,从而形成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双赢共促进的可持续性发展格局。

(三)提升山水旅游品牌形象,挖掘旅游文化强化宣传

当前,突破眉县旅游发展的关键在于按照“显山、露水、强区”的思路,首先推进旅游服务区开发建设,提升太白山旅游区的服务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通过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机制提升区内“山、水”,创新载体,在扩大旅游品牌宣传效应上实现突破,对眉县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深加工要借助市场力量实现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多种效益。

其次是强化旅游文化的挖掘研究,做好对外宣传。目前,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的深入挖掘。对外宣传上既要体现整体性,又要强调层次性。建议对县内的旅游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由县政府统一包装、整体对外宣传;针对游客中的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大力度的宣传促销活动。要加强旅游精品线路的宣传推介,以建设“法门寺—太白山”综合旅游区为契机,积极开辟旅游精品线路,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借梯登高,借势发展,借力突破。

综上所述,眉县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认清自身仍然存在着旅游产业规模较小,资源整合力度不足,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应该着手从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等方面,逐步调整优化旅游资源结构,塑造地区旅游品牌形象,提升眉县旅游产业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严艳,王文文.陕西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C].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

[2]王玉江,徐斌.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模式[C].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2008年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

[3]王涛峰,张淑琴.加快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C].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2009.

[4]何红.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模糊综合评价[J].中国林业经济,2009,(1).

[5]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陕西商洛市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0,(4).

旅游结构 篇4

分析了大南岳周边古镇和竹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向清成[3]从旅游发展战略角度分析了构建大南岳旅游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但都未关注大南岳旅游圈的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结构特征。

长期以来, 旅游地空间结构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 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多。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或地区内, 如Douglas分析了大城市 (巴黎) 旅游区域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关联[4], Lovingood等研究了加利福利亚南部旅游资源的空间集中度和空间布局形态[5], Sophie等探讨了高铁发展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影响[6]。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①不同空间尺度的旅游地空间结构分析。根据研究者的视角不同, 研究尺度可分为全国[7]、区域[8]、全省[9]、城市圈 (群) [10]、环城[11]、城市[12]等6个级别。②不同资源类型的旅游空间结构分析。根据研究对象的类型差异, 可分为自然旅游景区 (如国家A级自然风景区) [13]、人文旅游景区 (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红色旅游景区) [14,15]等两大类型资源的研究。③影响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因子分析。如杨中元等以皖南旅游区为例, 分析了交通发展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16];翁瑾等通过构建一个不对称性垄断竞争的空间模型, 分析了规模经济、旅行成本以及多样性偏好和产品差异化等因素对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17]。上述研究采用的方法多为邻点平均数、最近距离指数等方法, 其检验主要通过空间洛伦茨曲线和Voronoi多边形面积变异系数等。

大南岳旅游圈的构建意味着新的旅游空间格局的形成, 需要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空间格局进行重新塑造和再优化。本文正是在建设大南岳旅游圈的宏观背景下, 选取区域内有价值的47处旅游景区, 对其资源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和交通可达性等进行了定量分析, 为大南岳旅游圈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升级、精品路线合理设计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1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 主体由花岗岩构成, 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根据拟制定的《大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本文界定大南岳旅游圈范围为衡阳市域范围内的“一区三县”, 即以南岳区为中心, 涵盖衡山县、衡阳县和衡东县等3县的地域空间范围, 总面积约5609km2。近年, 南岳衡山凭借五岳独秀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沉积, 旅游业迅速发展, 2012年全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08.48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42.17亿元。但南岳衡山面临诸多瓶颈, 旅游发展效率和质量不高, 旅游资源分布不均, 缺乏有效的空间整合。因此, 打造大南岳旅游圈, 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将是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①旅游景点数据主要以2013年《衡阳交通旅游图》为基础, 参考衡阳市旅游网等官方网站, 得到大南岳旅游圈47个旅游资源作为研究样本 (图1) 。②统计数据来源于2012年《衡阳市统计年鉴》和各区县政府门户网站。③空间图形数据和大南岳旅游圈行政区图以中国地图2009年《湖南省地图册》为基础, 在Arc GIS10.0软件中, 将47个旅游景区标注在具有地理坐标的底图上, 获得大南岳旅游圈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以南岳衡山为中心, 利用软件依次计算出各个旅游资源到中心的距离, 并建立拓扑关系进行空间分析。

2 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类型分析

本文所采用的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是最常用的两分法, 即根据旅游资源的属性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根据上述两分法, 对大南岳旅游圈内47个旅游景区进行分类, 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 大南岳旅游圈人文旅游资源占多数, 且分布较广, 这与衡阳市自古就是湖湘文化发源地与湘军发祥地有关, 相应的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遗迹较多。大南岳旅游圈以自然景观 (南岳衡山) 为核心, 周边相对均匀地分布着若干自然旅游资源, 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这是与衡山逶迤七十二峰绵延八百余里的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3 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3.1 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分布类型: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可分为集聚型、随机型和均匀性。一般采用最邻近指数法定量判别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7]。最邻近距离是表示点状目标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 它反映了点状目标在空间中的分布格局类型。计算公式为:

式中, R为最邻近指数;为实际平均最邻近距离;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当R<1时, 点状目标趋于集聚分布;R=1时, 点状目标呈随机型分布;R>1时, 点状目标趋于均匀分布。理论最邻近距离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n为景区的数量;S为区域面积。利用Are GIS软件将47个旅游景区进行坐标定位, 计算出每个坐标点与其他点要素的距离, 取其最小值, 并计算出47个景区的平均最邻近距离:。根据式 (2) , 可计算出理论最邻近距离:。根据式 (1) , 求得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最邻近指数:R=4.46>1, 说明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属于均匀性。

平均中心距离和差变系数:平均中心距离反映的是不同旅游景区到核心区域的平均中心距离, 本文中的核心区域是南岳衡山, 计算公式为[18]:

式中, di为旅游景区到核心区域的空间距离;n为旅游景区个数。差变系数反映的是旅游景区在不同空间距离上的分布情况, 其值越小, 说明旅游景区空间分布越均匀, 计算公式为:

式中, CV为变差系数;n为样本数;Xi为样本值;为样本平均值。以南岳衡山为中心, 运用利用Arc GIS软件中的测量工具, 分别测算了47个旅游景区到南岳衡山的中心距离, 并分别计算了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平均中心距离。在此基础上, 利用差变系数求出各类型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均衡性 (表2) 。

从平均中心距离和变差系数的统计结果看, 自然旅游资源平均中心距离较小, 接近南岳衡山。从调查资料看, 该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多是山水景观, 符合我国旅游资源多山水组合的特点, 其组合使景与景之间的距离缩小;人文旅游资源布局受该区自然山水的吸引较小, 故距离中心较远。从图1可见, 人文旅游资源多分布在南岳区的西侧 (衡阳县) , 自然旅游资源在南岳区东侧 (衡东县) 分布明显, 衡山县两种旅游资源布局相对均匀。从景区对距离的响应程度来看, 自然旅游资源的变差系数较大, 积聚程度较高, 说明较集中分布在一定的中心范围内, 这可能与地质时期该地地壳活跃有关, 导致多山地丘陵地形集聚。由于自然资源在空间上具有不可移动性, 自然旅游资源或景区布局必定会就近于自然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变差系数小, 表明布局较均匀, 集聚程度较低, 与衡阳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关系密切。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 各地文化名人、人文景观不断涌现。

空间集聚规律:进一步运用回旋半径法分析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的空间集聚特征。从图1可见, 以南岳衡山为中心, 以2.5km为回旋半径画圈, 在不同半径内统计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的数量, 比重见表3。再根据表3中的数据, 以回旋半径为横坐标、以各尺度范围内的旅游景区数量为纵坐标, 绘制出大南岳旅游圈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曲线图 (图2) 。

从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曲线 (图2) 可见, 随着距离的增加, 旅游资源的数量先下降, 中间出现了一个波峰, 后又呈下降趋势, 整体最终呈下降趋势。靠近中心的一侧在旅游资源总数上较边缘一侧占据优势, 波峰出现在10—12.5km的距离范围内, 约占总数的1/2。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曲线与旅游资源总量空间分布曲线相似度极高, 波峰均出现在10—12.5km处, 分别占各自类型景区数量的47.05%和43.33%。不难看出, “一区三县”旅游资源的距离衰减程度不明显, 对距离的响应也不明显, 其原因主要是由该地所处的地带为衡阳市环城旅游地的一部分以及所选取的研究中心为南岳衡山而不是市中心, 所以在空间分布上受市场的影响较小, 市场约束性不大, 布局的偶然性相对较大。

3.2 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交通结构特征

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的空间特征还可通过旅游景区内的交通网络结构来说明, 旅游交通网络结构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区域内旅游集散效率, 是区域内旅游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利用Arc GIS绘图工具和拓扑度量法, 绘制了大南岳旅游圈内各级别交通节点和连线的空间分布图 (图3) , 作为交通拓扑模型的基础信息。

β指数:β指数为网络中节点的平均连线数目, 是对网络连接性的度量[18]。一般β指数的范围处于0—3之间, 且β指数越大, 交通连接度越好, 旅游景区间交通可达性就越好, 其计算公式为:β=L/V。式中, β表示交通连结度;L表示连接旅游景区间的交通线路数量;V表示大南岳旅游圈内交通节点数。根据前述的拓扑图, 统计得到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的V=30、L=30, 经计算β=1.00。由此可见, 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交通连结度处于中下水平。主要原因是, 研究区域内交通线路密度较小, 景点之间的交通线路未形成有效连接, 再加上高级别的交通道路 (如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 在研究区域内设站较少, 相应的交通连接点也就少。低级别的交通道路 (如省道和乡道) 路面整体情况不理想, 这些因素均影响了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间的可进入性。

γ指数:γ指数是度量旅游网络内连线的观察数和连线的最大限度数目比率的指标, 用来反映区域内旅游网络连通度指数, 其计算公式为:γ=L/3 (V-2) 。式中, L、V的含义与β指数计算公式相同。γ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1。γ=0时, 表示大南岳旅游圈内旅游交通网络内无连线;γ=1时, 表示大南岳旅游圈内旅游交通网络每一个节点都有连线。根据图3中的交通节点数和抽象的平面拓扑图, 依据γ指数的计算公式可求得γ指数为0.54, 表明大南岳旅游圈内旅游景区间的交通连接水平较低, 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平均径路长:平均径路长是衡量网络中节点联系难易程度的重要方法之一。节点间存在连线记为1, 没有连线记为0。一对节点间的距离用沿最短路径所介入的连线数表示, 任一结点的行总数是根据距离量度得出其通达性量度。网络中的平均径路长是由行内正值结点数除行总数所得。行总数或平均径路长越小, 结点的连通性越好;反之越差。行总数或平均径路长最小的结点是网络的中心[18]。根据平均路径长的定义和大南岳旅游圈内交通网络结构图, 可算出该区域内旅游景区网络最短连接线矩阵表 (表4) 。从表4可知, 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交通网络的总体平均路径长为4.63, 表明区域内旅游交通可达性较低。30个主要节点中, 平均路径长低于总体水平的节点数有14个, 占总数的47%。其中, 白果、东湖、石市、南岳、大浦、大源渡等是网络中连通性较好的节点, 其平均径路长分别为3.57、3.18、3.57、3.79、3.75、3.36, 网络中心地位突出, 区位优势明显;而胜利、樟木等地的通达性较其他地区明显偏低, 其路径长均高于总体平均路径长, 影响了大南岳旅游圈旅游交通网络综合指数的提升。

4 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

4.1 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

针对大南岳旅游圈旅游资源集中度不高、联动发展较薄弱的特征, 将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重新进行整合, 设计3条主题清晰、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线路, 作为南岳衡山景区的互补产品。首先, 以南岳衡山为核心, 联合周边的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氵米水生态漂流、衡阳现代农业示范园、锡岩仙洞等景区, 组建一个生态观光精品旅游线路;其次, 利用区域内古镇较多的特点, 组建南方传统古镇深度旅游线路, 将南岳古镇、渣江古镇、萱洲古镇、界牌古镇、石市古镇、白果古镇、吴集古镇等串联起来, 推动古镇旅游发展;第三, 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 整合区域内有特色的红色文化遗迹, 将唐群英故居、岳北农工会旧址、康王庙 (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 、毛泽建烈士纪念园、欧阳海纪念馆、罗荣桓故居等红色文化资源整体打包进行营销, 形成新的旅游增长极。此外, 对东方庄园、九观湖风景区、大源渡人工湖、武家山森林公园、水帘洞进行优化组合, 打造成为大南岳旅游圈的次级增长点。

4.2 完善景区间交通体系

通过β指数、γ指数和平均径路长等分析方法, 对大南岳旅游圈旅游交通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 大南岳旅游圈旅游交通整体可达性较差, 各旅游景区间联系强度较弱, 还处于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初级阶段。因此, 应强化旅游景区间交通网络体系建设, 提高各旅游景区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具体可从区域内和区域外交通网络建设入手。首先, 充分利用铁路的区际联动作用, 尽可能增设武广高铁衡山站的停车车次, 以便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加快衡茶吉铁路、怀邵衡铁路、湘桂高铁衡柳段铁路建设, 预期将形成衡阳五县八个方向的铁路联通网络, 为大南岳旅游圈旅游交通网络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其次, 加强区域内交通网络建设, 联通区域内各旅游景区的县、乡级公路, 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优先发展3条精品线路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

4.3 建设旅游区合作机制

旅游结构 篇5

休闲农业是现代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增长点。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更加旺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农业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产业脱贫的重要渠道,是推进全域化旅游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乡村旅游发展主要经验做法

为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产业强县转变,我县立足实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扎实推进旅游扶贫。截止2016年12月我县共有乡村旅游景点30余处,乡村旅游示范点13处,三星级以上农家乐11家,创建乡村旅游示范乡镇4个,乡村旅游特色经营点3处。

主要经验做法: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推动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统筹布局,多元投入,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新动能。二是坚持创新驱动、项目带动,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打造精品示范点,深入实施富民工程,着力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新活力。三是坚持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推进旅游与农业、林业、文化、教育、体育等产业融合,不断优化管理服务,着力构筑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存在不足 我县是百万人口大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旺盛的市场需求还不相匹配,发展方式还比较单一,存在基础设施滞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类型不够丰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旅游商品包装陈旧等问题,亟需提档升级。

下一步要加快推进农业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推动旅游产业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推动实施“三大战略”,实现“两个跨越”中的重要作用。

三、工作建议

一是建立旅游发展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大旅游意识,建立目标责任制,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目标考核,落实责任。各乡镇、各部门按属地管理和自身职责分工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政策、旅游资源保护、旅游服务质量、市场秩序和食品卫生等方面主动支持和配合旅游部门,做好旅游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落实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土地、水电价格等优惠政策。将旅游项目建设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破解旅游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开办旅游企业。金融机构要支持旅游企业新建、扩建、改建旅游项目,优先安排贷款资金。加大对个人参与旅游创业的贷款扶持力度,加大对小微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预期收益好、品牌认可度高的旅游企业探索通过相关收费权、经营权抵(质)押等方式融资。

旅游结构 篇6

【摘要】利用城市地理学中首位度、位序规模相关方法及经济学中赫芬达尔指数对2006-2013年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及其演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处于由首位型结构向集中型结构转变,中间梯度的入境旅游市场数量正在增加,但尚未达到相关指数的理想值。2009年为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演化重要转折点。在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演化方面,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经历了先集聚后分散的演化过程。基于上述分析,文章对新疆入境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1.010

入境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区域旅游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发展有利于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均衡,提升区域国际影响力,入境旅游已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1]。区域入境旅游规模的特征及演化研究,有助于明确区域入境旅游分布的特点,认识区域入境旅游发展趋势,为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优化规模结构,推动区域入境旅游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2]。

新疆作为我国占地面积最大和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省区,旅游业发展十分迅猛[3]。在新疆长达54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新疆周边的国家是最多的,有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8个邻邦。因此,为新疆入境旅游带来了先天的有利条件。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境地,一方面拥有深厚多元的文化,一方面又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吸引着中外游客的到来。据新疆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新疆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47.95万人次,入境旅游收入58502万美元,分别比2000年入境旅游人数增长了610%、入境旅游收入增长了516.2%,新疆入境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因此对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演化过程和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新疆入境旅游供求关系的空间规模结构及其变化,为新疆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可行性的政策建议,同时也能为我国其他省份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于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的研究较为宏观,主要从政策和影响因素方面。Akira Sos-hiroda 分析了日本从1859-2003年入境旅游政策演变对不同城市入境旅游规模的影响和差异[4],Yahua Zhang 等人运用重力模型以新加坡和澳大利亚为研究对象,发现限制性的航空政策阻碍两个国家城市间旅游流的往来[5],Joanne Connell 等对新西兰旅游发展策略分析发现政府颁布的旅游政策对区域旅游规模发展会产生显著的影响[6],Yang Yang 等人运用空间增长回归模型以中国342个地级市2002-2010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发现当地的经济增长是影响入境旅游规模增长的最主要因素[7]。

国内学者对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的结构特征。全华等人对江苏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演变趋势进行SSM分析,同时结合相应的Shift-Share分析图表,给出不同结构状态下的江苏省入境旅游营销策略[8]。陈勇等以中国入境旅游大省广东省为例,利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我国的入境旅游市场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9]。(2)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的影响因素。如陈刚强、徐学强探讨了1999-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规模影响因素主要包含: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对外经济开放度、市场发展和基础设施[10]。宣国富认为入境旅游规模结构类型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城市职能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11]。(3)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的区域差异特征。学者们主要从国家层面、省域层面和跨区域层面入境旅游规模的差异。

综上,国内外学者对入境旅游规模的研究主要从地理学的视角切入,主要运用一些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而结合经济学中相关研究方法的较少。目前已有一些国内学者运用经济学中的赫芬达尔指数法对区域旅游规模开展研究,但是结合首位度分析法和位序-规模法并借助赫芬达尔指数法同时研究区域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演化的还很少见[12]。鉴于此,本文从新疆入境旅游市场出发,借助首位度和位序-规模方法、赫芬达尔指数对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动态化分析,以期把握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的阶段特征及未来演化趋势,从而对新疆入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首位度分析法。美国学者马克·杰斐逊于1939年对美国以及欧洲诸多国家城市规模的分布研究发现,大部分国家最大城市是第二位城市人口的2倍以上,提出了城市首位律,后来又发展到4、11城市指数,该规律已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用于反映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的规模等级结构。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P1,P2,P3… P11为不同入境旅游市场旅游人数规模从大到小排序。正常的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应该分为2,1和1的理想状态。

2.位序-规模分析。对一个区域(或客体),设定一个入境旅游人次r来度量,测度结果是与r有关的入境旅游市场的数量N(r),当r值改变时,N(r)也相应发生变化,r由小到大时,N(r)不断减小。若N(r)与r成幂函数关系,则

则表明入境旅游人次规模分布为分形。把不同入境旅游市场和入境目的地旅游人数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并给其序号(k=1,2,…,n),用系统等级规模分布的pareto形式,经变换可以得到Zipf维数公式,即

经推到可得 ,其中:K为入境旅游市场等级序号,P(k)为与序号K想对应的入境旅游市场的人次;P1为首位入境旅游市场的旅游人次;q为Zipf指数。

当q>1即D<1时,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分布集中,入境旅游规模分布差异大,首位入境旅游市场垄断性较强,中间位序的入境旅游市场较少;当q<1即D>1时,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分布分散,入境旅游规模分布均衡,中间位序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较多。一般来说,也可以根据q指数的大小,将旅游规模结构分为三类:首位型(q≥1.2)、集中型(0.85

3.赫芬达尔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及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是经济学中用来衡量市场力量分化程度和市场垄断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已有学者将其用于分析入境旅游的总体差异[12],在此用于反映入境旅游市场的空间离散程度,其公式为:

其中:H是赫芬达尔指数,Pi为某客源市场来新疆人数占新疆入境旅游总规模数的百分比,本研究中n取11,因为排名在11位以后的城市或客源市场入境旅游人数较少。H值越接近1,表明区域集聚程度越高,少数客源市场的旅游规模垄断性强;H值越接近0,表明区域集聚程度越低,11个客源市场之间的竞争越激烈。

(二)数据来源

根据数据的易获取原则和连续性原则,本文选取2006-2013年主要客源市场来疆人次数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官方网站统计信息(http://www.xjtj.gov.cn)。

三、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演化特征分析

(一)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区域结构

在新疆入境旅游的外国游客中,来自亚洲的旅游者占新疆入境旅游者的56.39%,其中亚洲的旅游者中75%左右是哈萨克斯坦游客;其次是欧洲,所占比重为37.32%,欧洲游客中80%左右来自独联体;北美洲、大洋洲所占比重分别为4.13%、1.29%(如表1所示)。北美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地区之一,但由于距离新疆过远,来疆旅游在途中时间长,旅费开支大,吸引的游客量有限且主要是美国游客;大洋洲市场与北美市场相似,由于空间距离较远,主要由于资源禀赋差异吸引澳大利亚一部分游客;非洲由于经济落后等原因,来疆的旅游者最少,仅为0.1%。

表1 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区域结构(单位:%)

客源地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200633.610.0858.514.801.37

200732.930.0961.413.451.18

200845.340.1447.274.751.67

200937.690.2451.187.482.26

201071.620.0823.153.521.00

201176.660.0619.073.130.69

201276.370.0619.123.031.06

201376.910.0618.842.851.05

平均56.390.1037.324.131.29

(二)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地结构

2006-2013年新疆接待入境旅游客源地人数最多的是独联体,占到了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地总人数的22.16%,独联体游客是新疆第一大客源市场,主要以边境购物旅游为主体;其次是蒙古、巴基斯坦、日本、美国、韩国,分别是3.85%、3.27%、3.02%、2.38%、1.89%。蒙古和巴基斯坦是新疆重要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其距离新疆较近,与独联体相似,主要以边境购物旅游为主体。日本、美国、韩国也是新疆重要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其经济发达程度较高,以丝绸之路、佛教文化为纽带加之三地社会环境、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对旅游者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穆斯林与新疆有着宗教信仰上的联系,所以穆斯林旅游市场开发潜力较大。

表2 2006-2013年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地接待总人数及市场占有率

序号客源地接待总人数(人)平均市场占有率(%)序号客源地接待总人数(人)平均市场占有率(%)

1印度100380.1612德国593130.92

2印度尼西亚96880.1513法国722971.12

3日本1954343.0214意大利218020.34

4马来西亚467680.7215西班牙122790.19

5蒙古2487593.8516瑞典135780.21

6菲律宾46080.0717瑞士199580.31

7新加坡494630.7718独联体143263222.16

8韩国1220991.8919加拿大450030.70

9泰国244920.3820美国1540912.38

10巴基斯坦2112763.2721澳大利亚478820.74

11英国663161.0322新西兰143610.22

(三)新疆入境旅游市场首位度分析

依据上述给出的首位度分析公式,可算出2006-2013年新疆入境旅游市场S2、S4、S11值(如图1所示)。整体上,新疆入境旅游市场S2、S4、S11均远高于理想值2、1、1。2006-2013年新疆入境旅游市场整体呈下降趋势,首位度趋势减弱,独联体的垄断地位逐渐减弱,说明入境旅游市场尚未形成较大的空间差异,随着西部大开发及援疆工作的推进,使得其他客源市场,尤其是对美国、日本、韩国等吸引力增强,使得新疆入境旅游市场S2、S4、S11值呈现出整体下降,并趋于稳定,越来越接近理想值,降低了独联体的垄断地位。

图1 新疆入境旅游市场首位度指数(2006-2013年)

(四)新疆入境旅游市场位序规模分析

2006-2013年,R2值接近于1(2009年除外),线性拟合状况较好,表明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符合位序规模分布,除2009年以外,q值全部大于1.2,表明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是典型的首位型。这主要是因为入境旅游市场的地域距离和目的地入境旅游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旅游目的地会优先吸引距离其相对较近的入境旅游市场,独联体、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等距新疆较近,来疆人次数主要集中在以上入境客源市场,其次美国、日本、韩国这几个主要客源大国来疆人次次之。q值变化可以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从2006年到2009年处于下降阶段,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首位度下降,2006、2007年q值高达1.590、1.583,在这两年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表现出强首位型,独联体占有垄断地位,2008年、2009年出现了明显的梯度下降,与2009年达到最低值1.139,说明结构正在从首位型向集中型转变;2010年到2013年处于稳定阶段,q值略大于1.2,说明在这期间,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仍属于首位型,但首位型程度降低。整体而言,q值在下降,新疆如今旅游市场规模结构正在优化过程中(如表3所示)。

表3 新疆入境旅游市场位序规模分析拟合方程及参数(2006-2013年)

时间q拟合方程R2

20061.590y=-1.590x+11.708R2=0.983

20071.583y=-1.583x+11.649R2=0.928

20081.306y=-1.306x+11.256R2=0.948

20091.139y=-1.139x+11.120R2=0.875

20101.271y=-1.271x+12.029R2=0.983

20111.367y=-1.367x+12.044R2=0.958

20121.274y=-1.274x+12.123R2=0.977

20131.291y=-1.291x+12.186R2=0.978

从2006-2013年新疆入境旅游市场数据可以看出,独联体一直是新疆最大客源市场,且其位于拟合直线上(如图2所示)(此处仅以图2说明,其它年份对数散点图可以从表3推出),带动作用明显,中间层次规模入境旅游市场数目少、发展快,但是低层次规模的入境旅游市场数目多,发展迟缓,可见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还需要继续优化。2006年独联体所占入境旅游市场的比例高达49.24%,中间层次规模的入境旅游市场数目较少,有蒙古、巴基斯坦、美国、日本、韩国,低层次规模的入境旅游市场数目较较多,主要有英国、马来西亚、瑞士、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16个国家,所占入境旅游市场比例更少。2006年以后,q值开始不断下降,首位入境旅游市场垄断地位有所降低,2013年独联体所占入境旅游市场的比例降至15.43%。

图2 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双对数散点图(2013年)

(五)基于赫芬达尔指数的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特征分析

通过公式结合2006-2013年新疆主要客源市场入境人数,可计算出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赫芬达尔指数(如图3所示)。新疆入境旅游市场H值处于较低水平,变化趋势呈现先下降后稳定,2006-2009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在这期间新疆入境旅游市场垄断性变弱,客源主要来自独联体,与入境旅游市场位序规模q值走势一致;2010-2013年趋于稳定,独联体的垄断性减弱,各个主要客源市场的入境游客人次说不断趋向平衡,呈现出良性发展趋势。

上述分析表明,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经历了由首位型向集中型演变的过程。首位度指数、q值和赫芬达尔指数走向趋势一致,整体垄断趋势降低。

图3 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赫芬达尔指数(2006-2013年)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当中。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正处于由首位型结构向集中型结构转变。新疆入境旅游市场中的独联体的垄断性在减弱,中间层次蒙古、日本、巴基斯坦、美国、韩国入境旅游市场发展速度较快,所占入境市场比例在增大,但客源市场数量仍然较少。低层次入境旅游市场英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6个国家发展迟缓,所占入境市场比例有小幅度上升,但是客源市场数量仍然较多。

2.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演化的重要转折点是2009年。2006-2009年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为首位型结构,位序规模阶梯分布明显,2009年降到最低,呈现集中型结构,2009-2013趋于稳定,首位客源地独联体的垄断性下降,各个主要客源市场的入境游客人次不断趋向平衡,呈现出良性发展趋势。

3.在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演化方面,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经历了先集聚后分散的演化过程。在本文考察期间内,新疆入境旅游市场从集聚向分散不断演化,并逐渐趋于稳定,2006-2013年期间,其首位度指数、位序规模q值与赫芬达尔指数H的变化走向趋势一致,共同验证了新疆入境旅游市场演化的过程。

(二)建议

通过对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研究分析,新疆应该在以下方面加强入境旅游建设:首先,抓住历史性机遇,促进新疆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促使新疆入境旅游业实现一个新的飞跃。其次,在入境旅游市场方面,增强独联体及周边国家的带动作用,要强化东南亚市场的宣传,同时也要克服距离障碍,增强在欧美市场的宣传,最终实现中间层次入境旅游市场的增加。一方面要从分利用蒙古、哈萨克斯坦的地缘优势,加强对日本、韩国、美国等中间层次的入境旅游市场的宣传,扩大新疆在以上区域的旅游影响力,实现这些入境旅游市场快速由中间层次向更高层次突破,缩小与首位入境旅游市场的差距;另一方面要克服远距离地区在地理区位上的不利因素,加强在欧美及大洋洲国家的宣传,根据不同区域游客的喜好,制定出不同的旅游营销战略,实现低层次入境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第三,进一步完善以丝绸之路为主的旅游产品,同时开发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系列旅游产品。第四,准确定位,提高入境旅游者的旅游消费。不断完善餐饮、住宿、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以迎合不同入境旅游市场的旅游者,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做好景点设施的配套、环境卫生的整洁、服务质量的保障等;打造出地域性、文化性、参与性、观赏性和体验性的娱乐活动,增强旅游吸引力。

五、结束语

本文对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的研究仅限于2006-2013年的数据,缺乏对更长时间段的分析,所得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文章中未对影响旅游规模结构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探讨,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可能会受到客源市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文化习俗等的影响。构建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影响因子模型,进一步深入分析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的影响因素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詹新惠,马耀峰与刘军胜.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科学,2013,06:913-919.

[2]宣国富与赵静.江苏省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及演化[J].旅游科学,2011,05:23-32.

[3]南宇与赵利敏.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动态演化结构分析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06:220-226.

[4]Soshiroda, A.Inbound tourism policies in Japan from 1859 to 2003[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4:1100-1120.

[5]Zhang, Y. and C. Findlay.Air transport policy and its impacts on passenger traffic and tourist flows[J].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2014,34:42-48.

[6]Connell, J., S.J. Page and T. Bentley.Towards sustainable tourism planning in New Zealand: Monitoring local government planning under the Resource Management Act[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6:867-877.

[7]Yang, Y. and T. Fik.Spatial effects in regional tourism growth[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4,46:144-162.

[8]全华等.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01: 146-152.

[9]陈勇与刘莉莎.入境游的客源市场结构研究——广东案例及其启示意义[J].经济管理, 2014,01:122-130.

[10]陈刚强与许学强.中国入境旅游规模空间分布变化及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1,05: 613-619.

[11]宣国富.中国入境旅游规模结构的省际差异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2,11: 156-161.

[12]姜海宁,陆玉麒与吕国庆.江苏省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J].旅游学刊, 2009,01: 23-28.

Research on Evolution of the Scale Structure around Inbound Tourism Market in Xinjiang Province

ZHANG Shufang1; HAN Chun-xian2

(1.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2.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127,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primary index, rank-scale analysis methods and the 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 used in Economic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volution and the scale structure of inbound tourism market in Xinjiang Province from 2006 to 2013. The result showed that: (1) the scale structure of inbound tourism market in Xinjiang Province was continuing optimizing. The inbound tourism markets were all in the status of changing from the typical primate distribution to the transition type. The number of the inbound tourism market in the intermediate gradient was increasing. (2) The year of 2009 was the key turning point of the evolution. (3) In term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scale structure of inbound tourism market in Xinjiang Province, the inbound tourism market gathered first and then scattered.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bound tourism market in Xinjiang Province.

旅游业态创新与业态结构优化研究 篇7

业态一词来源于流通业, 是流通企业经营形态的简称, 是流通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特点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存在形态。旅游业态是对旅游行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特色和经济效益的一种综合描述, 它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

有效的旅游业态要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而满足需求的前提是洞悉需求。旅游消费者或客户的需求包括如何产生需求、需求具有什么特点, 以及如何满足需求等, 这些都属于旅游消费行为的范围。随着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变迁, 旅游业态也将随之变化。现代旅游业是一个无边界的产业, 它与其他行业广泛融合, 相互渗透, 形成了多样化的产业新形态。

二、旅游业态变迁的动因

作为典型的服务性行业, 为了适应消费者行为的变化, 旅游企业必须不断做出调整, 这也就推动了旅游业态的变迁。技术、社会文明、经济发展是影响消费行为的外在因素, 这些因素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为旅游企业的变革指明了方向, 旅游企业通过不断调整, 不断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进而获得发展。这就为旅游业态的创新提供了外在条件。因此, 我们说消费文化、消费需求以及生活方式是影响消费行为的根本因素, 由于消费文化的变化, 消费需求的升级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 推动旅游业态的不断创新。旅游消费行为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已从“看”走到了“玩”的时代, 休闲需求的普遍性。过去人们很少有机会和时间出游, 一次出游, 总是希望能够将万千风景都能尽收眼底, 因此, “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成为了旅游的主要方式。但随着都市生活者日常生活越来越紧张, 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导致当前的城市消费者更多通过旅游来弛缓神经和释放压力, 调查显示, 有88.5%的人外出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度假。

2.从单一的观光游走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对文化需求增加。随着旅游者的消费经验日趋丰富, 对旅游产品更加挑剔, 对大众旅游产品感到厌倦, 开始追求一种彰显自己个性的旅游产品服务。过去相对单调的观光包价旅游是一种相分离的产业形态, 产业各自独立。现在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观光, 对旅游产品的观念价值的诉求提高, 旅游业需要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3.自助型旅游消费增多, 对传统旅行社的依赖越来越少。自助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 已成为一种旅游新时尚和潮流, 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主导力量。如自驾游的流行, 自行车自由行, 徒步旅行等。

4.更多借助于数字化信息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旅游者可以更为方便地获取旅游目的地信息, 同时供应商也可以更为方便地向旅游者“销售”。人们在外出旅游之前可通过互联网查找更多的信息。同时, 围绕网络滋生出来的各种类似驴友会、户外探险组织等的兴起与发展, 使得互联网不仅成为信息平台, 也是重要的互动和沟通平台。

三、多元化复合型旅游业态

随着旅游需求个性化与体验化特性的增强, 点线经济体系提供的单一团队观光旅游产品不再完全满足消费需求, 于是以旅游地政府为主导、以体验休闲度假产品为主体的旅游经济运行方式诞生了。而体验化旅游产品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性的旅游产业所能提供, 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渗透和嫁接, 萌生出各种新业态。

(一)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1. 旅游业与工农业融合

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使农业的劳作方式、农田风光、农产品加工制作等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事物和行为成为了可被依托发展旅游活动的内容。这种转换有效地拓展了旅游业可依托资源的类型, 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 迎合了旅游者多种多样、求新、求变的旅游需求, 推动了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通过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与工程操作等全过程, 获取科学知识, 满足旅游者精神需求和行、吃、住、游等基本旅游享受, 能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并不是“工业”与“旅游”的简单结合, 要把工业的魅力与文化艺术相融合, 将这种内涵渗透到旅游的形式中, 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个性。

2. 旅游业与房地产业融合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国内旅游房地产出现了多元发展态势, 特别是2001年国内召开了“中国旅游房地产论坛”, 此后旅游业房地产逐渐受到旅游业经营者和房地产开发商的重视。国内相继出现了产权酒店、分时度假酒店、高尔夫度假村等旅游房地产项目。只是分时度假、产权式酒店在国内发展比较缓慢, 刚刚起步, 有待培育。

3. 旅游业与影视业融合

影视旅游的正式开端是1963年, 其标志是好莱坞环球影城的建成。最初好莱坞环球影城只是一个影视拍摄场所, 后逐渐演变成参观游览地。世界影响最大的国际性电影节, 如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 在这些电影节期间举办地区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在国内, 无锡中视影视基地一直被认为是影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建成10多年来, 已有100多部影视剧在此拍摄, 并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随后, 国内兴起了投资建设影视城的热潮, 先后有30多家影视城投资兴建落成, 如浙江横店影视城、广东南海影视城等, 这些都推动了影视旅游进一步发展。国内电影节如上海国际电影节、长春国际电影节、长沙金鹰电视艺术节等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此外, 电影也逐渐成为某些景区宣传的媒介, 观众能通过一部电影记住某个景区, 如《非诚勿扰》使西溪湿地的名声大噪。

4. 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

2004年9月15日, 携程旅行网与招商银行共同打造了“携程旅行信用卡”, 这标志着招商银行信用卡向旅游业的渗透和拓展;同时也表明携程旅行网作为国内最大的旅行服务公司在旅行信用体系的建立做出了积极尝试。除银行业之外, 保险业也在尝试着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创新自己的金融产品, 并形成旅游活动中所必需的各种旅游险, 如旅游救助保险、旅游救援保险、旅客意外伤害保险、旅游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总之, 以银行 (信用卡) 、保险 (旅行救援卡) 为代理的金融业与传统的和非传统的旅行与旅游服务运营的结合, 一方面促进了旅游产品的创新, 另一方面则是极大地推动了新型产业形态创新的制度供给。

(二) 新型旅游业态发展特点与趋势

1. 时代性

旅游者相对而言是追求生活品质也是向往新鲜感的一群人, 所以注定旅游业是一个紧跟时代步伐的行业, 体现出所有最新的元素。世界上最早的旅游是通过火车进行的, 当交通方式进步后, 飞机、豪华游轮都进入了旅游者的选择范围, 最新的航天飞船也让太空游成为可能。当追求绿色回归自然成为都市人的新时尚后, 旅游业也马上反映出这种趋势, 如备受追捧的乡村旅游。

2. 虚拟型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离不开网络技术, 随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自助游, 携程、e龙等旅游网站成了旅游者的新宠, 无论是定酒店、机票亦或是景区, 旅游者都会首先上旅游网站上获得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旅游者可以更为方便地获取旅游目的地信息, 同时供应商也可以更为方便地向旅游者“销售”。

3. 多元性

旅游业是一个无边界产业, 它的发展不仅仅是单一产业的发展, 同时需要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 形成新的业态。现如今旅游业已经尝试与工业、农业、房地产业、影视业等的融合, 在未来发展中, 旅游业将赋予更多的产业以旅游功能,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形成互利共赢的关系。

4. 定制化与规模化的结合

随着旅游者的消费经验日趋丰富, 对大众旅游产品感到厌倦, 开始追求一种彰显自己个性的旅游产品服务, 传统的观光包价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艺术审美、优质服务等吸引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和追求, 这就提出了旅游产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问题。旅游产品供应商应突出性格化产品的定制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但是旅游业作为产业的存在, 与其他产业一样也需要追求利润最大化, 只有产品的大规模生产, 才具有市场规模效益, 才能价低成本。现代旅游业由于要满足个性化需求, 意味着要实现规模效益必须把个体化产品转化为消费者普遍接受的商品, 实现“个性定制”与“规模生产”的结合。

四、旅游业态结构优化

(一) 旅游行业间比例协调和相互配套

旅游行业中无论是酒店业、旅行社、旅游景区还是旅游交通都是相互关联的, 缺一不可, 当这些行业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时旅游业才能欣欣向荣。复合型旅游业态的多种形式必须相互协调, 有效竞争, 面向多层次客源市场。要改变长期以来视旅游交通、宾馆饭店和旅行社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的传统观念, 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逐步将发展重点转向投资回报率高和利润率高的景区 (点) 业、旅游商品开发与经营业及旅游餐饮业。只有当所有这些行业相互协调与合作, 降低系统风险, 才有业态结构的优化。

(二) 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旅游行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无论是饭店还是旅行社, 都需要很大的劳动力投入, 如果旅游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那么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利润与收益的突破, 也无法实现行业的振兴与提升。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消费者需求的升级, 旅游行业必然要走向信息化, 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与技术投入, 如电子导游、电子订票系统、电子支付等。

(三) 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创新

如在传统住宿业态基础上, 鼓励产权酒店、分时度假酒店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在传统旅行社业态的基础上, 鼓励新型导游公司发展等。

五、结语

旅游目的地与旅游企业需要紧紧围绕目标旅游消费者或客户需求, 在对旅游消费行为精细调研的基础上, 展开旅游业态的创新, 促使旅游管理进入精细化时代。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 形成各种新业态。新型旅游业态将朝着新的方向与特点发展, 随着业态结构的优化, 旅游业将走向高速发展的时代, 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孙明贵.业态管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33-103.

[2]戴斌, 束菊萍.旅游业态演化:背景、特征及其影响[J].旅行社之友, 2005, (1) :2-6.

[3]王婉飞.中国旅游业发展及创新研究——以分时度假为突破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73-130.

[4]邹再进.旅游业态发展趋势探讨[J].商业研究, 2007, (12) :156-160.

[5]马丽卿.长三角地区旅游业态分析与海洋特色产品链构建[J].城市化, 2009, (2) :31-34.

[6]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6) :13-20.

[7]邹再进.区域旅游业态理论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9) :100-104.

[8]杨颖.从业态多样性现象透视旅游业转型发展——以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融合为例[J].旅游论坛, 2008, (12) :379-383.

日照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篇8

空间结构的研究视角不同, 其各自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在旅游学中, 旅游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及聚集状态, 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 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 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的“指示器”。如何促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保护旅游的环境快速有效的发展, 研究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是关键。在研究空间结构之初, 要研究其基本要素的划分, 空间结构组成结构要素的划分有很多, 根据所研究的领域不同, 划分的要素也有所不同, 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派将其划分为基质、斑块、廊道。而从地理的角度卞显红在《城市旅游空间分析及其发展透视》中提出,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关键因素分析有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客源地市场、旅游节点、旅游区、旅游循环路线及旅游入 (出) 通道六大要素构成。但其总的划分还是从点线面这个三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因此, 自改革开放以来, 日照市旅游业的发展开始兴起, 但由于政策等原因, 旅游业的发展远不如烟台青岛等地, 但随着目前早开发的沿海旅游地的环境问题, 并且日照市在2009年被评为“联合国人居奖”, 日照市立足环境、区位、资源三大优势, 把旅游业作为振兴日照经济的切入点。因此本文通过旅游空间结构的要素入手, 对旅游资源、旅游交通线路、旅游客源地市场进行分析, 来分析日照市空间结构的存在的不足, 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点分析

1. 旅游资源分布特点。

日照市包括东港区、岚山区、莒县和五莲县四个行政区, 根据笔者在网上的搜索和调查情况, 查阅日照市总共有近50个旅游景点, 旅游资源丰富, 类型多样。从图1可以看出, 日照市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如下: (1) 旅游资源丰富, 特色旅游项目多。日照市旅游资源丰富, 同时拥有“山、海、古、林”, 64公里的优质沙滩、五莲山风景区、浮来山风景区等一批知名旅游景点, 且日照市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境内已发现两城遗址、丹土遗址、东海峪遗址等。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 日照市推出了许多特色的旅游项目。依托海滨优势推出3S (阳光、海水、沙滩) 休闲度假旅游, 依托五莲山、九仙山风景区推出生态宗教旅游, 依托莒县浮来山风景区和莒县博物馆推出莒县文化游, 同时依托帆船基地和万平口景区推出滨海体育游, 也打出渔家乐民俗游的特色。 (2) 空间分布的总量以沿海区为主。据调查的46个旅游景点中, 沿海的东港区和岚山区旅游景点数为26, 而靠内陆的莒县和五莲县旅游景点数为20, 总体看来, 两边的旅游景点数相差不大, 但仍以沿海地区居多。 (3) 空间组合状况良好, 水域类景观集中在沿海区。日照市各个区的旅游景点分布状况良好, 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两区都有分布, 而且类型也十分丰富, 而且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各有侧重。由于日照市是沿海城市, 海滨旅游是该市的特色旅游, 所以靠海地区包揽了水域类景观, 而五莲县和莒县更多的是以文物古迹、人文吸引物等类型的人文景观为主。从图1中可以看出, 形成东西呼应。

2. 旅游交通线路空间结构分析。

(1) 区外交通结构。日照市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 其区外的交通线路通达性良好, 因为日照市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部, 处于山东省沿海的边缘区, 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是山东省黄金海岸旅游线和济南、泰安、曲阜组成的山水圣人游两条旅游线、新亚欧大陆桥旅游带的交汇点。日照境内高速公路、铁路呈“两横两纵”格局, 与全国交通干线相连。日 (照) 东 (明) 高速公路横穿鲁南, 跨越京沪、京福高速公路、直达中原腹地, 贯穿日照的同 (江) 三 (亚) 高速公路北起中俄边境, 南至海南省, 纵贯中国南部沿海主要城市。菏 (泽) 日 (照) 铁路东与日照港、岚山港相接, 西与陇海、兰新铁路相汇, 经新疆阿拉山口出境, 可直达荷兰鹿特丹和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胶 (州) 新 (沂) 铁路纵贯日照, 是中国东部沿海铁路大动脉。 (2) 区内交通结构。在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中, 旅游交通线路的通达性也影响城市旅游的发展, 本文根据图论学原则, 引入该理论的连通系数r (r指数是测度网络连通性的一种指标) , 简要分析日照市旅游交通的连通水平。在任何一个网络图中, 都要存在的三种共同的指标:1) 连线 (边或弧) 数目;2) 节点 (顶点) 数目;3) 网络中子图的数目。其中r=m/3 (n-2p) , m为两个节点直接连线数目, n为节点数, 假设地理网络中不包含次级子网, 即p=1。则r=0, 表示网络内无连线, 只有孤立的点;r=1, 则表示网路内每一个结点都存在与其他所有结点相连的连线。根据图论学原则, 将日照市主要的城镇、主要景区、主要景点和交通线路相应的抽象为交点和连线。由于日照市的旅游资源有一些为刚开发的, 其游客量不足, 只考虑主要的节点和连线来进行初步的分析。由此得到m为19, n为15, 计算出日照市旅游区交通网络的连通系数r为0.49, 初步反映出日照市的通达性良好, 这主要是因为日照市旅游资源仍以沿海旅游为主, 旅游资源相对集中, 旅游节点总体还没有连接起来, 更好达到旅游网络畅通。

3. 旅游客源地市场的空间结构特点。

旅游客源地市场通常是指旅游者及潜在旅游者长期居住的地区。由于日照市的旅游业仍处在发展阶段, 其旅游的接待人数仍主要以国内游客为主。本文根据地域的不同, 将其分为海外客源地市场和国内客源地市场。

(1) 国外客源地市场的地域空间结构分析。日照市2009年旅游业实现新突破。举办了2008国际海滨旅游城市发展峰会暨千家旅行社会盟、首届中国日照国际工艺品博览会等活动, 并且日照市在2009年被评为“联合国人居奖”。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 741.7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8.8%。其中, 国内游客1 723.74万人次, 增长18.8%;入境游客18万人次, 增长18.8%。在入境旅游者中, 外国人17.91万人次, 港澳台同胞984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1.7亿元, 增长24%, 其中国内旅游收入96.1亿元, 增长22.3%;旅游外汇收入8 168.2万美元, 增长84.3%, 其中旅游商品创汇占旅游外汇收入的比重为26.8%。由于日照市旅游业处于发展阶段, 根据《2008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可以看出亚洲仍为日照市主要的客源地市场, 仍以日本、韩国人为主。接待的外国游客下图主要是针对亚洲市场进行分析 (如图2) 。

(2) 国内重要客源地市场地域空间结构分析。日照市国内的客源地市场一直以来都是以山东省内为主, 尤其是本地和周边的区域。但是自2005年来突破中原市场后, 年均增长25%以上, 开始出现以河南郑州为主的大众游客。至此旅游时间、人均停留时间和花费、客源地域构成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客源市场逐步向全国各地扩展。

二、日照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

通过从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地客源地市场的分析, 发现日照的旅游资源丰富, 但从空间分布上, 不同区间旅游资源的特色不同, 具有互补性, 但是其区间的分布不平衡, 沿海多, 内陆少。旅游交通也处于良的阶段, 但随着日照市旅游接待量的大幅度提高, 因此要必须采取措施优化日照市的旅游空间结构, 加大力度开发和发挥日照市旅游业的整体优势。

1. 加强内陆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

日照市旅游资源的位置相对集中, 旅游受压面积大。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内陆地区相对较少。我们应该挖掘其文化资源, 莒县和五莲县, 由于所处地为中国的文化古地, 凭借这一资源能更好的发掘人文资源, 日照市的旅游业是以海滨旅游为特色, 但日照市的旅游业发展需要全市旅游业的带动, 因此, 要加强日照市内陆区旅游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该地的资源优势。

2. 加大力度宣传日照市的旅游业。

日照市的旅游影响力还处在北方一个较小的范围, 但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日照市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的措施, 走出去, 引进来。吸收大城市旅游业的优点结合自己的长处, 进行推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 旅游资源类型单一, 应建立一个多类型的旅游空间格局。

目前, 日照市的旅游类型主要还是以海滨旅游为主,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的要求也日益强烈, 这为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及旅游景观创造条件, 因此, 日照市在旅游发展的同时, 更需主要旅游资源在空间中的扩散, 逐渐从单中心旅游区向多中心旅游区扩散。

4. 改善旅游交通结构, 完善旅游交通网络的连接程度。

当旅游资源既定时, 旅游交通网络的连通性是旅游空间结构的关键。日照市多核的空间性发展, 改善旅游交通结构是关键, 要充分将东港区、岚山区、莒县、五莲县这四个行政区的主要旅游资源通过交通线路联系起来, 修建旅游交通线路。再者, 日照市处在山东的东南沿海地带, 日照市应进一步完善增加路过或通往北部和南部的数量。

参考文献

[1]卞显红, 王书洁.旅游地空间结构分析及其优化研究——以江苏常州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4) .

[2]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分析及其发展透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

[3]肖光明.珠江三角洲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 (8) .

山西省旅游产品结构优化 篇9

世界旅游组织关于2020年世界旅游发展的专题报告中, 专家列出了未来20年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 依据专家预测的趋势和相关资料, 经整理归纳, 得出未来20年世界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如下:发展速度持续加快, 国际旅游市场总量不断扩大;各旅游目的地国的竞争日益激烈;个性化旅游需求将成为趋势;旅游产品的主题更鲜明;旅游营销观念的更新;未来旅游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为山西省未来旅游产品的设计提供了战略性的思路, 具有宏观上的指导意义。

二、山西省旅游资源吸引力分析

(一) 评价方法的描述

笔者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 的国家标准进行评价, 其方法步骤是:确定评价体系, 建立层次结构, 制定分项评价标准, 确定等级划分标准。这种方法属于多因子综合评价方法。

根据以上步骤, 本体系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 评价项目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和“附加值”。具体“评价因子”和附值情况如表1所示。

依据旅游资源评价总分, 将旅游资源分为五级, 从高级到低级具体情况为:得分值域≥90分, 为五级旅游源;得分值域≥75分-89分, 为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分-74分, 为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份内-59分, 为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分-44分, 为一级旅游资源, 另外如果得分≤29分, 则为未获等级。其中, 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 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 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统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二) 选取主要旅游资源

根据山西现有旅游资源目前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选取如下主要旅游资源作为其吸引力分析的对象:

地文景观:恒山、五台山、武当山等10个国家级名山, 大同火山群。

水域风光:壶口瀑布、娘子关瀑布。

遗址遗迹:丁村遗址、云岗石窟。

建筑与设施:平遥古城、华北第一民俗博物馆———乔家大院、华夏第一宅———王家大院、五台山寺庙群、应县木塔、永济普救寺莺莺塔。

民俗文化:大同城隍庙会、晋中秧歌、黄河锣鼓、太原莲化烙。

(三) 评价结果

利用上述“山西省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标准表”, 邀请山西省从事旅游行业的专家, 综合考虑山西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后进行打分, 然后求各项指标的平均值, 得出各因子的最后得分 (见表2) 。

山西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的综合得分为75分, 可划为四级旅游资源, 整体属于优良级旅游资源, 说明山西旅游资源对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良好的开发前景。从得分中我们还可以看出, 观赏游憩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规模、丰度、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得分都很高, 山西可以此为基础, 开发出适合国内外旅游者的旅游产品, 这将为国外旅游市场的纵横拓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山西旅游产品优化调整的方向分析

根据世界未来旅游市场发展的需求趋势及山西旅游资源的特征, 在打造山西旅游产品时, 需要作相应的优化调整。

从目前山西旅游发展状况看, 山西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 仍有较大的观光客源市场, 有待进一步开拓。因此, 山西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 近期 (2010-2015年) 应以提升基础层次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实现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的高级化为主, 适当发展提高层次、专门层次的旅游产品;中远期 (2015年以后) 大力发展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的旅游产品, 实现旅游产品组合结构的优化, 进而促进整体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 (见表3) 。

四、旅游产品优化调整的途径

(一) 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山西要以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 重视旅游产品中文化内涵的深化, 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提升旅游产品档次。突出山西旅游产品中的中原民族文化特色, 加强具有山西特色的饮食习惯、建筑、节庆、歌舞、祭祀、原始宗教等内容在旅游产品中的体现和融合, 增强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参与性和娱乐性;重视和维护地方文化遗产的特征和真实性, 加强对以平遥古城等为代表的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 保持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风格, 不断深化山西旅游产品的地方和历史文化内涵;加强与文化部门和民间社会团体的合作, 鼓励省外企事业单位到山西创办旅游文化企业, 创作更多独具特色的山西民族文化表演, 不断提高山西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山西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二) 积极应用现代科技

当前, 世界科技旅游不断兴起, 国内一些地区和旅游区 (如广西桂林) 也在积极利用科技改造和提升旅游业。对此, 山西必须积极探索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应用现代科技的新途径, 加快“旅游产品信息化”和“旅游科技化”建设。充分利用人工环境仿制技术、古环境模拟还原技术、激光技术等科技手段, 增强旅游产品的体验性、景观冲击力和震撼力;加大对电子导游系统、电子翻译和解说系统等先进技术的引进, 提高旅游产品的舒适度和便利度;还要充分利用京、津地区的科技力量, 加强与省外旅游相关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目的是增强山西涉外旅游科技的发展后劲。

(三) 优化组合三大层次旅游产品

以基础层次的观光旅游、提高层次的康体娱乐旅游和专门层次的民俗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等主体旅游产品为依托, 进行三大层次旅游产品的优化组合, 做好项目穿插, 大力发展“观光+度假”、“观光+专项”、“度假+专项”、“观光+度假+专项”等形式多样的组合性产品, 提高山西旅游产品在区域中的竞争力。

(四) 突出重点, 兼顾一般

依托资源、面向市场, 重点突出建设和提升五台山、平遥古城、黄河壶口瀑布等在旅游市场上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精品, 从总体上提高山西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同时也要强调兼顾目前, 如大同火山群、庞泉沟生态保护区、丁村遗址等相对一般的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 处理好重点和一般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关系, 来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档次旅游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慧霞, 佘可文.山西旅游资源与开发研究[M].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 2002.

[2]、马勇.“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创新思考[N].中国旅游报, 2005-03-05.

[3]、邓烨.浅论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市场拓展[J].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2) .

[4]、简王华, 胡海驰, 毕燕.广西旅游资源空间地域整合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4) .

[5]、王雷亭.泰山国内旅游市场结构特征分析[J].泰安师专学报, 1997 (2) .

旅游结构 篇10

关键词:旅游,安全认知,安全感知,综述

旅游安全认知,有别于实际的安全信息,有着独特的研究意义。有学者认为,研究旅游者的旅游安全认知有助于提出安全宣传、教育、指导和管理的针对性对策,更好地展开安全工作[1,2];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者心中的安全认知会影响目的地形象和目的地竞争力[3,4,5];旅游者的安全认知对于出行决策有重要影响[6,7,8],也是旅游者安全价值形成的先决条件[9]。

1 旅游安全认知

1.1 旅游安全认知的内涵

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是信息从感觉输入—加工储存—提取使用的全过程。因此,安全认知与目的地是否安全的现实是需要加以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后者是客观存在的环境信息,而前者是后者作用于信息加工的有机体在头脑中形成的主观反映,是信息加工的结果,也是用来描述个体对安全的态度和直觉判断的一个概念。目前对旅游安全认知的理解大体有两类方向。一类是广义的理解,以我国学者郑向敏为代表,认为旅游安全认知首先可根据主体的不同分为旅游者安全认知和旅游从业人员安全认知。旅游者安全认知是旅游者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关注与反应,包括旅游者安全意识、安全关注及安全认知程度;旅游从业人员安全认知包括安全意识与安全管理认知两方面[9,10]。另一类是较狭义的理解,主要集中于旅游者的安全感知,感觉安全的程度。国外多采用这一内涵进行相关研究。

作为信息加工的结果,安全认知不可避免地受到加工主体过去知识经验、人格特征、认知加工偏好以及难以克服的认知偏差等因素影响而带上非真实性。一般认为,媒体会对旅游者的安全认知产生极大影响[10,11,12],媒体报道的一般都是较为严重的旅游安全事件,扭曲和夸大了目的地或旅游环节中的非安全负面形象,使旅游者形成负面认知[10]。通过持续的、负面的报道,能够加剧旅游者对旅游安全的负面认知[11]。更确切地说,媒体的作用在于提供了局部信息,而使人们发生了选择性加工的偏差。

1.2 旅游安全认知的结构

对旅游安全认知结构的问题,一些研究主要采用经验分析方法,较缺乏采用因素分析、聚类分析、栅格技术等方法的研究。通过文献分析,目前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结构:一种是综合维度认知结构,主要从旅游者对安全的关注程度、安全意识的强弱、安全隐患感知以及对安全问题的原因认识等综合维度来考察旅游者对安全的认知[6,9,13];一种是安全问题认知结构,考察对涉及到安全的问题的认知,包括人身、财产、名誉、隐私等安全问题[10],例如对犯罪问题的安全认知[5]。一种是旅游情境认知结构,既有以旅游活动六大环节为情境测量安全认知[7,10,13],也有测量如白天参观、夜晚散步、使用公共交通等更微观情境的认知[14]。从以上可见,安全认知的结构并不是单一的,不同的切入点和方法将得到不同的结果。

1.3 旅游安全认知与旅游风险认知

相对于旅游风险认知而言,旅游安全认知受到的关注还较为有限。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作为认知对象,旅游安全是旅游中安全现象的总称,安全从本义理解是指平安、无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10],风险主要涉及不确定性和损失[15]。相对而言,旅游风险认知的范围更广。旅游风险认知维度中诸如服务质量风险(包括好客、便利、礼貌、满意等),社会心理风险(旅行是否能体现自身形象、他人意见是否与自己一致等),文化风险(文化差异导致误解),心理风险(对旅行是否失望),满意风险,时间风险(旅程是否浪费时间)[16,17],显然不属于安全认知的范畴。基于两者语义有一定重叠性,两者的联系不容忽视,两者经常被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和讨论[18,19,20],安全和风险有时被研究者作为同一维度的正反两极[17,18]。此外,对风险认知的因素分析也常常发现安全认知是构成风险认知的因子之一[16,17]。风险感知水平是安全关注最强有力的预测变量之一[18],安全认知与风险类型有一定关系[4]。

2 旅游安全认知的相关变量

2.1 前因变量

主要有:①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安全的关注度方面,虽然没有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研究结果大体显示女性对安全的关注度要略高于男性[6,10];对于安全的关注程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呈现加强趋势[10],年龄越大,越担心其个人安全问题[5],年轻人出于追求“害怕”等刺激情感经历,倾向于从事冒险行为,安全不再是其关注的因素[20]。在一定范围内学历水平也与安全关注度呈正相关关系[10],较高学历的旅游者对安全更为关注[21]。此外,家庭结构、家庭收入以及职业都与安全关注度有一定关系[10]。对安全程度的感知方面,一些研究发现性别并不是影响安全感知的因素[14],但对夜晚外出感觉不安全的女性比例显著高于男性[22]。对日本游客的调查显示,更为年轻、更为富有者在参与某些休闲活动时感觉更不安全[23]。在对去南非的旅游者的调查也表明,年轻游客相对年长游客而言更容易有不安全的感觉。研究者对此的解释是,相对于年长游客,年轻游客更爱晚间冒险、相对更少经验和不够理智,住在相对不那么安全的地方[14]。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游客,其整体安全感知更低,这可能是由于高学历的游客能更多地通过各类媒体得到有关犯罪等负面信息,从而影响了其安全感知[24]。但也有研究发现,性别、年龄、收入、职业、旅行目的、交通方式经统计检验均未对安全感知产生显著影响[24]。②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熟悉程度。对目的地的熟悉程度是影响安全认知的因素之一[4]。研究发现,对于环境越熟悉,其安全评价越高,并且女性对于由距离造成的安全差异更敏感[6],过半的游客报告国内旅游让他们感到更安全[18]。但是某些横向比较研究则揭示,本地旅游者相对海外旅游者而言,对该地区反而有着更低的安全感知和评价[25],对此的解释可能是本地旅游者对于本地区的不安全信息更为知晓和熟悉[5]。③旅行经历。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研究者指出经验更丰富的旅游者对较低层次的安全需要关注较少[26]。从过去旅行经历中学到的经验使旅游者在游览新的目的地时安全感知更高、风险感知更低[27]。旅游者去过某目的地的经历被认为可以使个体将认知与现实做对比,从而改变对风险的认知,提高安全感知[7]。实证研究也表明,已去过某地的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安全认知显著高于将要去该地的旅游者[28]。实地旅行经历使旅游者对安全的负面认知转变为正面认知[29]。游后与游前相比,对南非安全正面认知的人数比例大幅提高,负面认知的人数比例大幅下降[11]。不过也有研究发现,实地旅行经历并未使游客对该地的整体安全感知发生显著提高[24]。④负性经历。成为犯罪的受害者、遭遇危险等负性经历会显著地负面影响旅游者的安全感知,使旅游者对目的地感觉更不安全[24],并且直系家庭成员的受害经历也会使旅游者感到更不安全[24]。⑤旅行目的。目前几项研究中的一致结论是,探亲访友型旅游者报告了对城市更大的不安全感[14],研究者对此的解释是他们更容易从亲戚朋友处得到有关不安全的信息[5]。对商务旅游和度假旅游的影响,结论尚不统一[14]。⑥文化背景。旅游者对安全的认知根据其文化背景而存在不同[30],对安全和风险的认知在不同国家,即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中存在显著差异[31]。Hofstede将此归因于不同文化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承担风险还是规避风险[5]。⑦其他因素。一是环境因素。对景区型目的地,自然因素对安全的影响更受旅游者关注,而城市型目的地的社会治安更受关注[6]。旅游者的风险感知与旅游目的地的性质或者旅游主题的类型密切相关[2]。二是时间因素。相对于白天而言,更多的人报告夜晚让他们感觉不安全[21],但也有研究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22]。三是政治因素。Sonmez 1998年的调查发现,美国游客认为最不安全的一些国家包括伊拉克、索马里、利比亚等国,认为可能是由于这些国家和美国紧张的政治关系所致[18]。尼泊尔的数据表明,政治不稳定和游客人数之间存在强烈的负相关关系[12]。

2.2 结果变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并非真实存在的危险,而是对安全与否的主观认知[32]。一项危险即使并不真实存在,只要被游客感知,就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反之,一项危险即使真实存在,但只要未被游客觉知,就不会产生影响[30]。

其影响主要有;①对目的地形象知觉的影响。对于目的地的安全认知会影响潜在旅游者对目的地最终形象的建立[7]。对安全信息的认知会对目的地形象感知产生持续的影响,并进而影响旅游者行为[33,34]。对目的地高犯罪率的认知会负面影响目的地在游客心中的形象[5]。在目的地形象知觉方面,安全认知和自然吸引物、文化吸引物是主要影响因素[35]。②对旅游决策的影响。如同风险认知一样,对安全的关注被引入旅游决策,会改变传统的决策模型,使旅游者修改旅游计划[7,14]。对安全和风险的认知是影响旅游决策的首要因素[8]。对安全的关注是做决策评价时的重要考虑因素,绝大多数游客报告他们只会去那些他们相信安全的地方[18]。即使在决策的早期阶段会关注诸如目的地吸引力等方面的正面信息,但在后期阶段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仍会使旅游者将注意力集中到是否安全的信息上去[4]。然而也有研究者在调查游客选择目的地的原因时发现,感觉安全的因素远不如环境、天气、景色、休闲场所、活动等因素重要[22]。以尼日利亚为目的地调查游客在选择目的地时认为重要的因素发现,目的地是否安全被认为并不重要,对此研究者认为尼日利亚尚处于市场的早期探索阶段,在此阶段自然吸引物因素会比安全因素更有影响力[36],即安全认知对旅游决策的作用还取决于目的地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该研究还发现,旅游者选择历史文化类目的地比选择自然生态类目的地时认为安全因素更为重要[36]。另外一些研究结论则更给人以启示。研究发现,对目的地的安全认知和风险认知对避免去某目的地旅行有强烈影响[7]。我国研究也发现,当得知目的地不安全时,相当比例的游客选择取消出行计划,只有极少数的游客不受对目的地安全认知的影响[6,10]。因此,是否可以推论安全认知对决策选择去某目的地的影响并不突出,然而对决策避免去某目的地的影响则相对强烈,即安全认知并非目的地选择的吸引因素,而是排除因素。由于有研究发现极少数游客会因为对目的地犯罪问题的安全认知而取消旅行[22],因此推测诸如自然灾害、犯罪、恐怖主义等不同类型问题的安全认知对于旅行决策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安全认知对于旅行决策的影响仍有待深入研究。③对旅游行为以及情绪的影响。郑向敏通过调查发现旅游者的旅游冒险类型与是否追求刺激的旅游偏好大体呈正相关关系,并由此认为安全关注度低的游客偏向于选择很刺激的旅游活动,而关注度高的游客倾向于选择恬静舒适、大众性的旅游活动[10]。当得知目的地不安全时,相当比例的游客尽管不取消旅行计划,但却选择加强防备[6,10]。缺乏对目的地的安全感会影响游客在当地参与活动的范围,使其制约自身的活动[14]。对目的地安全措施的认知会使少数游客感觉难以尽兴[37]。④对旅游者满意度的影响。安全认知对满意度有显著解释作用,即形成目的地安全的正面认知有助于旅游者提高满意度[4]。⑤对重游意愿和口碑宣传的影响。有研究者试图了解对安全的认知,即对游览地感到不安全是否会影响其重游意愿和向他人推荐的意愿,结果显示即使对游览地感觉不安全,仍然报告会重游和向他人推荐,对游览地是否感觉安全似乎不是影响重游意愿和口碑宣传的因素[14]。但是研究者也指出国内游客占据了被试的较大比例,而他们的意愿会受到爱国主义、自豪等情感的影响[5],因此这一结论在国外游客群体的适用性仍有待检验。但是也有研究发现,相对于非受害者而言,在有过犯罪受害经历的旅游者中,有更多比例的人报告不会向他人推荐该目的地[11]。

3 未来展望

对旅游安全认知的深入研究:虽然研究已涉及到相当多的前因变量,但是另外一些重要变量,包括积极/消极的认知加工偏好、人格类型以及淡旺季因素对安全认知的影响仍有待研究。目前研究还缺乏考察前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便将一些相关变量纳入到更为综合的框架中,更综合深入地考察其对安全认知的作用机制。根据冲突理论,不安全的感知属于避,目的地吸引因素属于趋,因此可以基于趋避冲突来进一步分析安全认知对旅行决策的影响。已有研究主要是采用相关、回归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安全认知与结果变量的直接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是否存在某些中介变量、调节变量?例如认知与情感往往相互作用,因此在认知与结果变量中间是否存在情感维度的中介作用?此外,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者的安全认知,较为忽视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认知,而他们对于实际的安全效果往往起到很大作用,例如国外的饮食安全研究将企业人员的饮食安全认知因素放在首位[38]。以上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展开。

对旅游者安全认知的干预:基于安全认知对结果变量的重要影响,对其进行干预就显得十分重要。已有研究发现,特定的安全装置会对旅游者的整体安全感知产生强烈影响,使其感到更为安全;且不同的安全装置对安全感知的影响强度不同[24],可以将此作为干预安全感知的一条途径。此外,也可以结合媒体报道、认知训练等途径来干预旅游者的安全认知。

旅游结构 篇11

关键词:西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165-02

一、旅游产业在民族地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

自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缩小东西差距的重要的和主要的途径。到目前,已有甘肃、青海、陕西、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贵州、重庆、西藏、云南、四川等西部12省区纷纷都把旅游业定为其支柱或重点产业加以发展, 这其中原因之一是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及其结构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能承担促进经济整体发展的重任。

伦纳得•J.利克里什和卡森•L.詹金斯认为,“旅游产业各部门可以根据其最直接的相互依赖关系和从旅游业获得的直接收入水平来划分”。他将旅游产业划分为三种类别:“一类旅游行业,指交通,旅行社,住宿餐饮和旅游景点,这其中包括旅行方式、支持系统和旅行动机;二类旅游行业是指直接从旅游消费中获益的行业,通常在目的地。三类旅游行业,指从旅游消费中获益的行业。”[1]

民族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关系就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它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自身的产业特性,如很高的综合性与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它的发展涉及到很多产业和部门,更牵涉到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旅游产业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使得其产业结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具有独特性,旅游产业是西部真正的优势之所在。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目前西部拥有国家自然保护区34个,占全国总数的34.3%;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40个,占总数的33.6%;拥有国家森林公园40个,占总数的17.7%。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西部有31座历史文化名城,占全国总数的31.3%;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8个,占总数的27.6%。同时,西部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西部的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有特色,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基于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旅游产业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 旅游产业形象日趋明显,但资源整体开发不足,产业结构和质量不尽理想

旅游业的创汇创收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在民族地区日益明显。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进一步重视发展旅游业,全社会的旅游意识不断增强,产业形象渐趋鲜明。民族地区大部分旅游景区的综合开发不够,供给内容比较单一,文化和自然观光构成主要的旅游形式,其他方面的需求难以满足,忽视了参与性、休闲性、趣味性、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少景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不注重景点历史、故事、作用等文字材料介绍,或过分专业化,只能就景看景,不能适应大多数普通游客的需要。有些景区由于只注重数量型扩张,旅游产品有重复性,人工景点与资源的风格不协调,由于建设部门的分割,目标分散,难成为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系列。

2. 资源开发初具规模,旅游产品基本成型且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交通等设施缺乏仍为限制因素

旅游业结构还处于不完整、不深入、不对称的初级产业化阶段。旅游业运行中涉及多个部门,一方面形成管理的交叉重复,另一方面又形成管理的空白,给旅游活动带来阻塞和不便,旅游业运行中存在着混乱现象,市场治理的难度大。广大民族地区虽已具备一定的旅游硬件设施,但由于没有科学系统的规划指导,设施存在过剩和不足两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旅游热线、山区交通不便的地方尤为不足。旅游受交通的影响十分敏感,目前交通运输还未形成,现代化立体网络,机场、航线、火车卧铺均少,旅游旺季难进难出。旅游商品生产、经营缺乏统一管理,旅游市场的要求很难反映到商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方面,致使旅游商品档次低、品种单调,缺乏竞争力。旅行社行业规模不合理,内部利益机制未理顺。旅游管理人员素质差,缺乏旅游院校和旅游培训基地。 

3. 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但缺乏统一规划和协作,难以形成“合力”和整体优势

“八五”以来的发展大大改善了旅游业硬件设施和旅游景点的环境质量。与原来相比,交通运输状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公路的高等级化、高速化,航空设施建设,这些对远离经济中心和旅游客源市场的民族地区尤为重要,如昆明、成都等大城市、旅游中心城市都新建扩建了机场,增加了航线,而且主要旅游点也建了或准备新建扩建机场,如丽江、九寨沟、西双版纳等。旅游服务有了较大改善,基本形成了有一定档次和规模的旅游饭店服务体系。“住宿难”解决后,饭店业已由旅游主导行业转为基础行业,这反映客源市场竞争加剧,各省各地县各企业间缺乏协作和维护较大区域整体利益的观念。

4. 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仍较低,区内发展差异较大,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

不发达省区的开放滞后,旅游业起步晚。目前民族地区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高速度与低质量、新产业与旧秩序、结构与功能失调并存。产业规模小,占全国的份额低,与其自身突出的资源优势不相称。省际区际间旅游业发展的差异大,陕西、云南较发达,在区内所占份额较大。四川、重庆旅游资源开发较早,现已有相当的规模,但还远比不上陕西和云南。地区差异性大还表现在旅游热点高度集中,集中在少数旅游线路上、旅游中心城市及周边区域等,而广大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程度普遍低或呈待开发状态。西部地区旅游人才缺口较大,其中国际旅游业从业人数总和仅占全国的12.14%,旅游院校的学生人数也仅占全国的14.25%,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明显不足。而且目前旅游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这个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不能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

三、民族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对策

1.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首先思想上要强化旅游产业作为先导产业,在西部开发中的综合拉动作用和对外中的战略性作用的认识。要站在全国甚至世界的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度,从食、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及相关产业经济发展角度来思考和规划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在观念上,要树立大西部、大旅游,大市场和民族生态文化大景观的观念把西部民族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协调发展,把西部民族旅游市场融入到国内甚至国际旅游市场中去。

2.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

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使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旅游产业内部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比例关系,确保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同时促进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加大,保证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旅游产业内部协调发展条件,新兴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迅速发展,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传统旅游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在占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概括而言,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实际内容包括:结构规模由小变大,结构水平由低变高,结构联系由松变紧。

3.加强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本的管理

旅游形象的创立、品牌塑造,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宣传促销,旅游设施、设备技术的应用,旅游服务的提供,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投入,并且人才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产品质量的旅游业的竞争力。因此加快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有竞争力的现代人才是西部民族地区首当其冲的事情,一可以鼓励现有旅游从业人员通过多种形式接受教育培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二可以大力发展旅游学校教育,加大对旅游教育的投人,合理培养旅游专业各种人才,逐步满足旅游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三可以创新用人机制,一方面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吸引人才。

4.依托地区资源,突出资源特色优势,实现旅游业产业化

民族地区应坚持“地方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观念,结合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及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搞好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细分市场,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自身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绿色化、精品化,改变过去单纯发展观光旅游和古迹旅游的现状,走旅游产品生产多样化的道路,构造适应“生态、文化、度假、保健”等旅游发展趋向的产品体系,提高西部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行有个色、游有绝色、购有特色、娱有本色”的特色旅游产业,并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

5.民族地区旅游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目的。而作为民族的聚居区,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走边建设边破坏和先破坏再改造的老路都将给民族地区带来灾难性的结果,民族地区是我国境内主要河流的发源地,是我国的生态屏障,但是生态形势很严峻。国家已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生态建设方针和措施。目前主要要防止边建设边破坏现象的发生,应该加强和落实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可以制订专门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性开发,通过保持原生态,改善交通环境进行传统民族建筑结构的修缮工作,打造独具民族特色,浓郁民族文化的旅游景观。

参考文献:

[1][英]伦纳德•J.利克里什,[英]卡森•L.詹金斯.旅游学通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86

[2]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M]. 广州:广州旅游出版社,2001.

[3]张辉,等.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环、制度与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4]黄晨晨.西部大开发:旅游先行效益先行——西部大开发中旅游业的地位和发展模式[J]. 旅游学刊,2004:43-46.

[5]耿改智.制约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 旅游经济,2006,(7).

井研县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研究 篇12

一、井研县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井研县以“国学重县”、“盐马古道”、“文化之乡”、“天府灵秀”而闻名。历史文化名人众多,据《县志》记载,有状元1人,宰相4人,进士87人。史学、文学、经学文脉昌盛,出现了比肩“三苏”的井研“四李”、千秋佳话“九子十翰林”、中国“最后一位经学大师”——廖平等人物。井研县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名塔—三江宋塔;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分别是川西明清民居“活化石”、现存最大规模清代民居建筑群——雷畅故居、雷氏宗祠、辛亥元勋熊克武故居;有乐山竹园烈士纪念园(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5个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文旅资源还包括:翰林古镇、生态柚乡——千佛镇;廖平故里、熊公故居——研经镇等。井研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功打造了“闹元宵”、“井研农民画”、“农民篮球”等特色品牌。全国农民文化艺术优秀项目、四川省对外文化交流名片——井研农民画。井研县旅游资源分布集中,交通便捷,种类丰富多样,紧邻乐山市,具有空间距离优势。但是由于前些年相关部门的开发旅游产品的意识不强,当地管理部门的管理不善,群众的保护意识不强,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破坏,也没有让旅游业为井研县的经济创收。

(二)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在2013年井研县一二三产业结构比分别是:26.45:50.18:23.37。食住行游购娱产业生产总值占井研县全县生产总值的8.2%,产业结构不合理,虽然近几年井研县政府在“工业强县”的战略下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在GDP排名中,井研在全市11个区县中排名第八,居于倒数第四的位置,第三产业生产总值164520万元,居于全市第七位。和其他几个区县特别是犍为县的差距显著,犍为县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中,在巩固工业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旅游业,加上科学规划和品牌打造现已经形成了嘉阳小火车、文庙、漂流等几个特色品牌,确立了在乐山市范围内的领先地位。

(三)打造乐山市级特色旅游品牌

乐山市是拥有峨眉山—乐山大佛的世界双遗产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全球性的知名度,除了两个5A级景区,还拥有工业革命的活化石嘉阳小火车,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黑竹沟,大佛禅院等人文和自然资源。现在乐山市有多家知名的农家乐,基本走上了盈利道路,但各区县农家乐发展差异化、特色化不显著,井研县可以利用与两个5A景区的空间距离优势,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推出井研县自己的特色旅游品牌,弥补乐山市旅游产品的不足之处,与乐山市其他旅游产品连点成线,构成网络,完善乐山市旅游产品体系。

二、井研县旅游产品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力度不足

虽然井研县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但目前的旅游资源等级普遍不高,吸引力不强。究其原因就是有基础,但是开发与保护的力度远远不够,如雷畅故居和大佛水库已受一定的破坏和污染,完整性遭到损害,整体的旅游资源都存在开发不足,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强的问题。相关部门虽然在全面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意识并不强。面对众多的旅游资源,大多是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发展,没有拿出相应的政策和资金对其开发,加上保护意识不强,造成一些旅游资源还没有被开发就已经被或多或少的破坏,或者一些小有名气的文物遗迹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由于相关部门的监管保护不严,造成文物的自然风化破损,或者被当地的居民所损坏。

(二)没有形成特色的旅游线路产品和旅游形象

井研县的核心旅游产品主要是以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为主打的观光体验旅游产品。各个产品主要呈点状散布于几个乡镇上。虽然没有集中分布,但是如果以县城研城镇为中心,那么到这几个旅游产品地之间的距离都不超过15公里。但是这些景点之间并没有有效的串联起来,都是属于单打独斗。同时缺乏整体的旅游形象定位,目前的产品运作较为分散,各顾各的发展,没能形成能够代表井研县的旅游形象。外地的游客到井研来旅游一般只会去一两个景点,究其原因除了景点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外,另外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景点的联动效应差,没有形成特色的旅游线路,旅游形象定位不明确。在井研县以外的地区,或者可以说包括井研县人民,对于井研县的旅游产品也就只知晓两三个。到了周末休假的时候,人们的路线也就是属于由出发地到目的地线性往返路线。没有形成环线,自然也就不能带动某些乡镇的旅游发展了,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后果就是,知名的景点能够稳中有进,而那些本来旅游价值就不高的乡镇旅游业发展只能是每况愈下,造成优者愈优,差着淘汰的局面。

(三)旅游产品缺乏推广

就乐山市而言,各区县的旅游产品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推广旅游产品,越来越多地借助新媒体的广告力量来扩大影响力,吸引客源。旅游产品借助广告形式进行宣传与推广,已是旅游产业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除去市中区和峨眉山市的区县中,犍为县和五通桥区的旅游产品推广是做的比较成功的,通过旅游产品的推广,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较好的影响力,旅游产品的辐射范围逐渐扩大,目前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走上了正轨,给当地带来了客观的收入。然而井研县却落后于兄弟县的步伐,对于本县的特色旅游产品,主管部门缺乏包装和宣传,只是在本县内布置一些标语或者是墙体广告,或者是本县电视台、政府官网上发布几篇介绍旅游产品的稿子,极少有在市级以上媒体进行广告宣传,也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等覆盖面广的社交工具上面投放广告,而且也没有以旅游产品为依托开展一些纪念活动,主题晚会、推广会等。

三、井研县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策略

(一)重点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旅游业不仅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且对于拉动需求,扩大就业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井研县旅游资源价值较高的有三江宋朝白塔、雷畅故居、竹园烈士陵园、分全农民画乡、雷氏宗祠、熊克武故居、大佛水库以及乡土农家乐等。目前除了竹园烈士陵园、大佛水库有管理部门在经营管理、农家乐由所有者自负盈亏管理外,剩下的旅游景点都只是停留在上级拨款维护、地方政府保持景点原貌不变就行的阶段。没有对景点进行开发、也没有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所以现阶段应该由上级政府牵头、地方政府具体执行,在保持景点完整的基础上,根据地方具体的经济实力,抓住地方特点、山形、水源、历史典故、乡土特色等进行造景生情,开发与景点相配套的二级景点,完善卫生间、游人中心、交通等基础设施,当然基础设施的星级高低要与自身的经济实力相匹配,不能跟风冒进式发展。虽然井研县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是与知名的景点相比较,旅游吸引力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且景点散布于几个乡镇,所以景点的开发一定要突出地方的特色,相邻的乡镇应该合力发展。

(二)加快自身旅游产品开发、加强区县合作,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产品

目前井研县的旅游产品开发进程比较落后,整体的旅游吸引力不高,除三江宋朝白塔等价值相对较高的景点外,余下的景点虽说旅游价值相对较低,但是通过一系列的开发手段,特别是县域内的的串点成线,打造特色的旅游线路产品,能够提高一些旅游产品的影响力、知名度。从整体上提高全县旅游的竞争力。可以开展如下主题旅游线路产品

1、探寻千年盐马古道

(1)行程特色:探寻千年盐马古道,感受厚重国学文化,重温竹园红色故事。

(2)旅游主题:“盐马古道、特色民居、国学文化”一日游。

(3)线路:上午:乐山大佛(乐自高速——井研南站)——马踏镇(古石拱桥)——三江镇(三江白塔、金井坪宋墓群)——竹园镇(竹园古铺、竹园烈士纪念园)(午餐);下午:千佛镇(雷畅故居、雷氏宗祠)——研城镇(茫溪画廊)(晚餐)——乐井快速通道——乐山二号桥。

2、体验万亩产业新村

(1)行程特色:体验万亩产业新村,欣赏万鸟云集奇观,品尝井研特产美食。

(2)旅游主题:“农耕文化、产业新村、农民画乡”一日游。

(3)路线:上午:乐山二号桥——土主镇——分全乡(骑龙村水产园、分全农民画乡)——周坡镇(产业新村)——大佛湖(午餐);下午:集益乡(雨台新村·橘梦园)——研城镇(茫溪画廊)——千佛镇(梅家湾、蔬菜园)——马踏(古石拱桥)(晚餐)——乐山大佛。

(三)提炼并打造县域特产商品

差异化的旅游商品在游客中能够形成较强的吸引力,而且能够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井研县自身具备良好的条件,特色产品有斗鸡菇、周坡柑橘、梅家湾柚子等,柑橘和柚子在前些年已经形成产业化发展,斗鸡菇由于对生长条件的特殊要求,还没有形成规模。井研县的旅游产品要得到发展壮大,特色的地方商品必不可少,目前井研县的特色商品缺乏旅游商品定位,缺乏推广。所以要加快特色商品向旅游商品的推广,增加在旅游市场的投放,加强与电商,景点,旅行社,旅游运输业的合作,把井研县的特色商品推出去并使之在游客中扩散,提升井研县整体的影响力。

(四)明确目标市场,加强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

根据井研县目前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目标市场应该定位在四川省内,特别是自贡市、眉山市、成都市等这些紧邻乐山市的周边县市区,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市场调查,需求调研,修缮不足,增强对外的吸引力。古人道“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竞争日趋紧张的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井研县应该明确自己的差距,找准本县旅游产品的定位。主推历史之旅———三江宋朝白塔、雷畅故居、革命英雄祭恋竹园烈士陵园。生态农业之旅———周坡柑橘、千佛柚子、寻找斗鸡菇。休闲农家之旅——大佛水库、多彩农家乐。在明确定位,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到一定的层次能够满足游客需要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微信、电视广告、高速广告牌等方式对旅游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景区定期开展一些纪念、文化、歌舞活动和比赛,吸引游客,让“井研县的酒香飘出巷子”,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上一篇:职业翻译下一篇:企业管理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