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网络结构

2024-05-25

旅游网络结构(共12篇)

旅游网络结构 篇1

我们的生产生活无时无处不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旅游业自然也不例外。在技术不断更新、理念不断创新的时代背景下, 网络旅游业悄然兴起。网络旅游在旅游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弥补了现实旅游的不足。网络旅游不仅保护了文物景观, 而且满足了游客对于难以到达的自然奇观的特殊需求。因此, 如何促进网络旅游的发展, 发挥优势、规避不足, 促进网络旅游与现实旅游的结合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关于网络旅游的反思

1.1 网络旅游的弊端

首先, 网络旅游会造成自我迷失。网络这个平台具有信息量大、空间自由的特性, 网络旅游者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自我控制, 任意寻找自己想到达的旅游目的地。由于网络平台信息量大的特点, 会存在很多的冗余信息以及过时信息干扰旅游者的选择, 使旅游者无所适从, 难以准确及时地找到所需的旅游信息, 丧失旅游兴趣, 造成自我迷失。

其次, 网络旅游存在网络污染、网络破坏。有些缺乏道德的网络旅游设计者在设计网站时会加入有害的广告成分比如色情、暴力、伪路径、病毒等。同时有些旅游者会恶意发布虚假信息进行网络破坏, 使再进入的旅游者遇到旅游障碍。另外, 网络旅游无国界, 有些旅游者可以会碰触到与自己本土文化相背离的其他国家的文化观念、伦理道德、生活方式, 对自身产生消极影响。这些行为不仅会误导旅游者, 还会对旅游者身心造成伤害。

1.2 网络旅游无法取代现实旅游

由于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因此旅游者的需求也是多样的, 对旅游者来说旅游的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注重的是旅游氛围, 在旅游中所发生的每件事情都是旅游者的记忆, 具有特殊的意义。旅游体验存在于旅游的每个细节处, 从旅游信息收集、旅游决策、旅游购买直到旅游归来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旅游体验, 目的地的游览, 人际关系的建立等都具有旅游体验, 这些体验既包括愉快的也包括不愉快的。但是在网络旅游中只注重目的地的体验结果却忽略了旅游的整个过程,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旅游实现的随意性也将可能导致旅游过程的平淡无奇, 旅游只剩下旅游, 经历大过体验。

2. 完善我国旅游业的措施建议

2.1 构建以现实旅游为主导地位, 网络旅游为辅助地位的旅游业

网络旅游是建立在现实旅游基础之上的旅游体系, 它不可能脱离现实旅游, 而以现实旅游为物质基础的旅游虚拟体验, 是对现实旅游起到一种补充作用, 是现实旅游的独立面, 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克服了现实旅游体系所存在的根本性不足。所以, 网络旅游是现实旅游的附属产品, 网络旅游与现实旅游应该共生共存、协同发展。构建现代旅游体系应以现实旅游为主导地位, 网络旅游为辅助地位, 开发多样性的产品和多元化的经营。网络旅游是信息时代背景下现实旅游不断创新发展的产物, 是现代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应该在确立现实旅游主体发展地位基础之上, 积极发挥网络旅游的辅助作用。

2.2 完善网络旅游的产业链条, 形成网络旅游产业集群

推动网络旅游不断发展的必要前提既是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发展多元化开发方式, 促进网络旅游游戏、网络旅游商务、网络旅游营销等多种网络形式共同发展。只有不断地丰富产品类型, 积极推动传统旅游项目的数字化以及网络化, 以为社会公众接受与认可的网络旅游方式为重点开发, 才可实现网络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另外, 寓教于乐、强化宣传, 加强对青少年有效使用网络旅游平台地积极引导, 将网络旅游发展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进而在赢得青少年喜爱的同时也能够赢得年长者的认可。以现有龙头企业为依靠, 发挥大中型企业的领军示范作用, 增强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与市场运营能力的网络旅游研发与运营企业加入到产学研队伍中来。

2.3 深入网络旅游研究, 夯实网络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

现代旅游体系由网络旅游和现实旅游共同组成, 通过两者关系的研究可以看出网络旅游和现实旅游既有相同的体验本质, 又有各自的特点。从旅游概念的角度来说, 网络旅游已经突破了现实旅游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从营销手段来说, 网络旅游是现代旅游营销手段的拓展;从旅游社会学来说, 网络旅游体验给现实旅游体验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所以, 我们应该在现有的现实旅游研究体系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深入对网络旅游的理论研究, 将网络旅游的优越性与现实旅游的优势相结合, 从最大程度发挥网络旅游在现代旅游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2.4 强网化络旅游的内容管理, 保护旅游资源知识产权

虽然网络旅游是对现实旅游景观的虚拟, 但它依然是对现实景观的再现, 具有现实景观的附属价值, 因此我们应当立足现实, 着眼长远, 对网络旅游内容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网络旅游的法律法规, 完善管理体制, 为网络旅游提供制度保障, 保障网络社会和网络经济的游戏规则符合而不背离现实社会的法定规范。同时应当保护知识产权。网络旅游资源是现实旅游资源在网络条件下的再现, 具有相应的知识产权和价值。加强管理和维护资源的合法权益。

摘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网络旅游悄然兴起。虽然网络旅游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好处, 但是弊端和不足也不容忽视, 本文通过对网络旅游的局限性和不足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旅游业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网络旅游,现实旅游

参考文献

[1]马耀峰, 白凯.《基于人学和系统论的旅游本质的探讨》[J].旅游科学, 2007.3

旅游网络结构 篇2

<“游山戏水、驾驽品车、约会美女、天使暖心”> 暨2011年最佳自驾景区、自驾车品牌团购推介会

整 体 策 划 案

腾讯旅游华中运营中心策划机构

电话:*** QQ:1047884042 E_mail:1047884042@qq.com

腾讯旅游﹒华中运营中心http://henan.itravelqq.com 关于举办<首届宝龙杯网络旅游节>整体建议案

☆ 活动背景

登山,一种健康自然的运动旅游方式,能充分享受低碳旅行过程之美。一双登山鞋、一根登山杖、一个背包即可出行,简单又环保。长期以来,登山运动一直为我国大学生最为喜爱的户外运动。近年来,随著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各种规模化的大学生登山运动、大学生旅游文化节等活动,在民间悄然而生,蓬勃发展。各种不同规模的校园登山队也比比皆是,是大学校园内成长速度最快的一项运动。此时举办<云台山青龙峡第一届国际大学生山地登山赛>,将成为进一步推动全国大学生群众性登山活动的广泛开展,丰富活跃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切实提高青龙峡景区在全国大学校园内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更是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户外运动热潮和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健身锻炼积极性的重大赛事; ☆ 活动目的

所谓网络旅游节,就是指通过网络的力量让人们了解、接受新生的新行式旅游活动。作为社会的一名企业公民来讲,我们有义务积极宣传生态环保,倡导低碳生活的理念。通过举办<倡享低碳新生活*千名学子登云台>的活动,引导人们深入了解低碳生活,客观认识“低碳现状”,树立“低碳生活,人人有责,利在人人”的观念,拉近人们和“低碳”的距离,让“低碳”不再是一句口号。从而吸引更多人投入到创建“低碳生活”的行动中来。以利于社会全面发展。

电话:*** QQ:1047884042 E_mail:1047884042@qq.com

腾讯旅游﹒华中运营中心http://henan.itravelqq.com ☆ 活动价值

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通过举办社会群众性的公益活动等形式来传播所参与企业影响力的的理念,呼吁广大市民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之中。由此,在“春末夏初”之际,天气最美之时。举办国际旅游小姐“天使暖心”公益演出的活动,目的便是希望通过此活动的影响力呼吁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都来重视、提高关爱贫困山区儿童的意识,使奉献爱心、关爱贫弱变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 活动概况

◇ 举办时间及地点

2011年05月21日上午10:00至21:00在宝龙城市广场 ◇

主办单位

河南省共青团委,河南通信管理局,河南省旅游局,河南网络协会 ◇

承办单位

腾讯网旅游频道、腾讯QQ团购、城市达人、宝龙城市广场 ◇ 协办单位

河南各漂流景区 河南各玩水景区 郑州各四S店 ◇ 支持媒体

新浪河南、凤凰网、中新网、中广网、大河网、商都网、58同城、河南生活圈、河南旅游网、幸福起点网、大学生旅游网 ◇ 活动项目 1、2011年最佳亲水旅游景区联合团购会

现场设置景区展棚,与市民网友面对面。直接沟通、拉动需求。2、2011年最佳自驾车车型品牌联合展销会

电话:*** QQ:1047884042 E_mail:1047884042@qq.com

腾讯旅游﹒华中运营中心http://henan.itravelqq.com

4、河南省内价值5000元的景区门票

5、国际旅游小姐“天使暖心”公益演门票企业形象展示

6、国际旅游小姐“天使暖心”公益演出现场抽奖嘉宾

景区收益:

1、腾讯网旅游频道活动专题推介

2、国际旅游小姐推荐最佳自驾游景区

3、大河报、郑州晚报广告支持

4、宝龙城市广场展览场地、展棚提供

5、国际旅游小姐“天使暖心”公益演出门票企业形象展示

6、国际旅游小姐“天使暖心”公益演出现场抽奖嘉宾

4S店收益:

1、腾讯网旅游频道活动专题推介

2、国际旅游小姐指定自驾车座驾

3、大河报、郑州晚报广告支持

4、宝龙城市广场展览场地、站台提供

5、河南省内价值5000元的景区门票

6、国际旅游小姐“天使暖心”公益演出现场抽奖嘉宾

活动发起:腾讯网旅游频道 策划机构:河南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人:王兵涛 ***

电话:*** QQ:1047884042 E_mail:1047884042@qq.com

腾讯旅游﹒华中运营中心http://henan.itravelqq.com *** QQ:1047884042 E_mail:1047884042@qq.com

网络旅游迷 篇3

大奇急忙跑进书房:爸爸斜靠在电脑椅里,嘴角流着白沫。奇怪的是,电脑开着,爸爸戴着传感头盔,一脸的幸福表情。

大奇试试爸爸的鼻息,安慰说:"别紧张老妈,老爸是到网络里旅游去了。"

妈妈定睛一看:可不是,电脑屏幕上是珠穆朗玛峰的虚拟实境,爸爸正用冰镐开路,艰难地向顶峰攀登呢。

原来爸爸戴上传感头盔,让意识飞进网络世界神游去了。

妈妈气得打了爸爸一下,反正他没有知觉。这个老爸,就知道旅游!他经常把妈妈和大奇扔下不管,一个人背着包出发,十天半个月不回家!大中国游遍了,现在又想到去网络旅游!网络旅游不用花钱,还能随便去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

妈妈气坏了,对着电脑麦克风吼道:"大奇爸,你再不回来我就拔电源!"

妈妈的声音传到网络里,化作隆隆的雷声。雷声滚过珠穆朗玛峰,引起了巨大的雪崩!只见暴雪象洪水一样向渺小的老爸扑去,妈妈后悔地大叫:"哎呀!"

就在这紧要关头,老爸抛掉冰镐,一按手腕上的手表。嗖!一道蓝光从雪堆中射出,直奔电脑屏幕!

"呼!"电脑椅上植物人一样的爸爸吐出一口长气,"大奇妈,你谋杀呀你!"

原来网络旅游有这个好处:关键时刻可以返回现实世界!

妈妈放心了,故意板着脸说:"下次你不旅行,不就没有危险了?"

"好好好,不旅行。"

但是让爸爸不旅行,比让猪不在烂泥里洗澡还难。第二天天都黑了,爸爸还没回来。大奇说:"妈妈,我的传感头盔不见了!"

妈妈一拍大腿,"准是被你爸爸拿去'旅游'了!"

"可爸爸没回家,能去哪里呢?"

"办公室!"妈妈跺脚,"他们公司有电脑!"

赶去爸爸的公司,高耸入云的大楼里就亮着一盏灯--爸爸的办公室!进去一瞧:果然,爸爸戴着传感头盔坐在电脑面前,幸福地口吐白沫!

再看电脑:这回老爸去了法国,在埃菲尔铁塔顶上抖下一块条幅:"我是中国人!"

"还挺爱国,"妈妈没好气地说,"就是不爱咱们这个小家庭!"

妈妈拿起麦克风大吼:"大奇爸,你给我回来!"

妈妈的声音在网络世界掀起龙卷风,吹得高大的埃菲尔铁塔嘎吱、嘎吱狂摆!呼的一声,爸爸被甩了出来!妈妈惊叫:"哎呀!"就在爸爸坠地的一瞬间,他化作蓝光返回现实世界。

"谁这么缺德……"爸爸醒来就骂。一瞧是老妈,马上闭嘴。

"你还好意思骂人?"妈妈双手叉腰,"光顾着自己旅游痛快,把我们娘俩扔在家里?你看看我们大奇多可怜啊!"

大奇急忙眨巴眼睛,把刚才滴进去的眼药水挤出来,冒充眼泪。

爸爸感动了,惭愧了。"唉,我发誓……"

"别发誓了,我都不相信了,"妈妈打掉爸爸举起的右拳,"我要看行动。"

第二天,爸爸下班后没有留在公司,也没有回家。大奇的传感头盔还在,不过邻居刘阿姨说,看见爸爸在商场买新的传感头盔。

"肯定又去哪里找电脑'旅游'了!"知老爸者,老妈也,"大奇,地毯式搜索!"

大奇和妈妈找遍全市,终于在"蓝森林网吧"找到爸爸。他正靠在沙发椅上,幸福地口吐白沫。这回他去了加利福尼亚海滩,与一群美女在一起晒太阳。老妈冲麦克风一发火,加利福尼亚就发生海啸。爸爸奋不顾身地抢救出六位美女,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才按下手表返回。

一返回妈妈就揪爸爸的耳朵,爸爸发出杀猪般的嚎叫,引来网吧百分之百的回头率。

妈妈松手了,长叹一气,"唉,我不管了,随便你上网旅游吧!"

妈妈扔下爸爸就走,大奇多希望爸爸追出去呀,可爸爸站起来——又坐下了!他一边戴传感头盔,一边冲大奇挤眼说:"你妈就这样,过一会儿全忘了。"

大奇气得调头跑向妈妈,他这辈子再也不想认这个贪玩的爸爸了。

三天以后,爸爸才回家。一回来就眉飞色舞地胡说八道:"嘿,这三天我跑遍了全世界!尼斯湖、神秘三角洲、海底亚特兰蒂斯……"

妈妈和大奇不理他。

"然后我就回来了,"爸爸话锋一转。

妈妈实在忍不住,刺他一句:"网络世界那么好玩,回来干什么?"

"因为玩着玩着,我突然想你们,想这个家了,"爸爸说着脸红了,"我突然觉得,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没有一家人在一起吃饭、聊天幸福。"

妈妈还想骂什么,可是眼泪却流了下来。爸爸急忙跪下负荆请罪,妈妈又笑了。一家人吃完了饭一起看电视、聊天,其乐融融。

爸爸说的是真话,从此以后他真的很少去网络世界旅游了,除非是妈妈和大奇想去,拉着爸爸当导游。

海西城市群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分析 篇4

近年来,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重视。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学者就研究了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关系[3]。国内外研究内容多数涉及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旅游市场等方面;研究范围一般是单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研究理论大部分采用传统经济地理学的一般性理论,如核心———边缘理论[4]、空间一体化理论[5]、点———轴结构理论[6]等。然而这些研究缺少从旅游者实际使用和出行的空间选择路径的角度考察,对多节点城市群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的研究较少[7]。本研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基于海西城市群区域内的旅游路线关系矩阵,构建旅游空间网络结构模型,利用相应的指标体系分析其网络结构特性及空间布局特征。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大量的技术指标从结构方面探析整个系统,而不是从传统的个体主义来测度[8],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旅游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海西城市群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提供指导依据,进一步提升海西城市群旅游总体竞争力。

1 研究区概况

海西城市群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临台湾,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是海西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根据2006 年启动编制的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海西城市群以福州、厦门为中心,包括泉州、漳州、莆田、宁德、龙岩、三明、南平福建省9市;浙江省南部3市:温州、丽水和衢州;江西省东部4市:上饶、鹰潭、抚州和赣州;广东省东部4市:汕头、梅州、潮州和揭阳共20个城市(图1)。

海西城市群陆域面积约2 700万hm2,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超过60%,有较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天然深水港湾资源。海西城市群旅游资源丰富,目前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福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世界自然遗产福建泰宁、江西三清山、江西龙虎山、江西龟峰和浙江江郎山等风景名胜区,以及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妈祖文化等特色文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海西城市群已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温福、福厦、京福、龙厦等构成的10条铁路网,沿海、漳龙、泉三等高速路纵横交错,未来的交通网络将延伸东北和西南两翼,对接珠三角和长三角。2014年,海西城市群全年旅游总人数35 132.98万人次,约占全国的11%;旅游总收入3 193.40亿元,约占全国的12%。海西城市群在加强对台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完善全国旅游业发展布局中具有重要意义。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将海西城市群20个城市作为旅游节点,景点之间的旅游线路作为节点之间的关系。通过调研各城市的旅行社网站或旅游网站,收集各地推出的旅游路线。以每个城市作为出发地,筛选从该出发地到达海西城市群区域内各不相同的旅游路线。根据各地旅行社推出的典型旅游路线,共收集到312条路线。其中厦门24,福州31,泉州21,漳州15,南平20,龙岩15,莆田20,宁德14,三明16,温州13,丽水15,衢州8,上饶7,鹰潭7,抚州7,赣州13,汕头21,梅州14,潮州23,揭阳8。将这些数据输入20*20的方形矩阵中,矩阵竖列为出发地,行列为目的地。若城市间存在旅游路线,则用1表示,然后逐步累加;若城市间没有联系,用0表示,最终形成赋值矩阵。

2.2 研究方法

旅游空间网络结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个体网结构和整体网结构两个框架。个体网结构评价指标选取节点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三个子指标来反映旅游节点在网络结构中的重要性和区位优势;整体网结构评价指标选取网络密度和凝聚子群来反映整个网络结构特征[9]。

1)节点度数中心度。节点度数中心度是通过衡量某一节点与其他节点的关联数来判断该节点在网络的中心位置程度。对于有向网络图形来说可分为节点外向到达中心度和内向到达中心度,分别表示旅游者从该节点流向其他节点的外在联系和从其他节点流向该节点的内在联系[10]。其公式分别为:

式(1)中:ci指节点度数中心度;ciin指内向到达中心度;ciout指外向到达中心度;rij指旅游节点i与j的联系;rijin指存在旅游节点j到i方向的有向联系;rijout指存在旅游节点i到j方向的有向联系。

2)节点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度表示两个非邻接节点的相互联系依赖网络中其他节点的程度。如果一个节点位于许多其他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上,则该节点具有较大的中间中心度,它的重要性越大,对周围节点的控制程度也越大[11]。可用公式表示为:

式(2)中:cB(ni)表示节点i的中间中心度;gjk表示从旅游节点j到节点k的最短途径;gjk(ni)表示从旅游节点j到节点k经过节点i的路径数。

3)节点接近中心度。接近中心度是判断旅游节点与网络内其他节点接近程度的指标。一个点的接近中心度是该点与其他所有点的捷径距离之和的倒数,接近中心度数值越大,表明某一节点与其他节点联系越紧密,该点越不依赖于他者,在传递信息方面就更加容易,越接近网络的中心位置[12]。其公式为:

式(3)中:cc(ni)指节点i的接近中心度;d(ni,nj)表示旅游节点ni与nj间的最短路径距离。

4)网络密度。网络密度指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关联的紧密程度,网络密度越大则网络对节点产生的影响越大[13]。

5)凝聚子群。构成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的基本元素是旅游节点及其群体,凝聚子群是一个具有相对较强、直接、紧密关系的节点子集合[14]。如果网络中存在较多的缺少联系的凝聚子群,则不利于整体网络的空间发展[15]。

3 结果与分析

3.1 海西城市群旅游空间网络结构构建

首先将海西城市群旅游路线多值矩阵转换为二分矩阵,选择一个切分值,切分值的选取要使得二分矩阵既能反映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路线,也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切分值过大易导致网络出现不连接现象,过小又易导致网络出现完全连接,不易研究网络结构的态势。因此选取1为切分值,将矩阵中大于切分值的取为1,小于或等于切分值的为0,得到一个二分矩阵,在此基础上,通过NetDraw软件,构建海西城市群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图(图2)。

从图2看出抚州只与鹰潭一个城市发生联系,除此之外,海西城市群每个城市至少与其他三个城市相连,在旅游空间上呈现出网状结构。这相对于其他链状结构、环型结构或星型结构来说更具复杂性,其各城市之间的联系程度更强,有较多的旅游路线供游客选择,可以利用城市间的旅游合作与协调,使海西城市群拥有更大的旅游规模,形成网络整体优势。

3.2 旅游空间个体网络结构分析

3.2.1 节点度数中心度分析

从节点度数中心度指标值来看,如表1,总体上旅游节点中心度差别较大,最高值为15,最低值为1。度数中心度平均值为7,表明网络中平均每个城市与7个其他城市有直接联系。根据20个城市的指标值差异,利用Ucinet软件中的NetDraw对网络结构图进行度数中心度分析,如图3,其中节点面积大小代表指标值的大小,因此可分为三个等级城市组:第一等级城市是厦门,其指标值15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说明厦门是网络中心节点,最具核心竞争力。而且厦门的内向中心度和外向中心度也最高,说明厦门是该区域旅游的进出通道或旅游者必选的旅游地,是海西城市群最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

第二等级城市是福州、泉州、三明、潮州、龙岩、南平、莆田、上饶、漳州和鹰潭共10个城市,指标值都大等于平均值,它们大多位于厦门周边,一般集中在区域的中间位置。福州和泉州的度数中心度也相对较高,但是福州的外向中心度11明显高于内向中心度5,对旅游流的扩散能力高于集散能力,因为福州旅游资源禀赋较差,不具有资源优势,但是作为省会城市,交通便捷,所以由福州到其他城市旅游就更加方便。泉州具有和厦门地理接近性的优势,交通设施较完善,也是重要的旅游进出口通道。潮州的集聚能力也小于扩散能力,三明二者大致相等,其他城市都是集聚能力更大,而上饶差别最大。因上饶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流的集聚能力就更强。

第三等级城市是指标值小于平均值的9个城市,集中在海西的东北边缘和西南边缘,与其他城市间的联系较少,其中抚州最低,在网络中的地位最弱,其旅游资源缺乏,大觉山景区是唯一的4A级景区。

3.2.2 节点中间中心度分析

从中间中心度指标值来看,如表1,网络各城市中间中心度的平均值是4.09,表明平均每个城市在网络中充当旅游流中介者的次数是4.09。厦门中间中心度值最高,它在其他旅游节点相互联系中起关键性的中介作用,可以通过控制传递信息来影响网络群体。此外,鹰潭的值也相对较高,这是因为鹰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发达,浙赣、鹰厦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纵横交汇,是海西重要的交通枢纽。从总体来看,中间中心度处于较低水平,有16个城市都低于平均值,有相当多城市间的联系需要通过厦门、鹰潭、福州来完成。抚州的中间中心度为0,被网络边缘化了,说明其与海西城市群中其他城市的关联很小,在群内几乎为一个孤立点。

较特殊的是度数中心度低的赣州、梅州在中间中心度上较高,而漳州也呈现出相反现象,说明城市在旅游网络中的地位与它的中介能力并不完全一致,如图4。赣州和梅州在公路、铁路、航空方面都有优势,一般与三明、龙岩连接,是其他城市进入红色、客家旅游区的基本路线。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客家人是从赣州和梅州等地走向华南地区乃至世界各地,客家景点主要是分布在这里。而红色景点也是贯穿梅州、赣州、龙岩、三明和上饶几个城市,这些相类似的旅游资源,再加上地理位置相邻,共同组成一条特色的精品路线,提高旅游竞争力。而漳州和厦门位置相邻,本应得到厦门的辐射带动作用,但也存在被忽视情况。漳州土楼与龙岩土楼资源类似,但龙岩土楼规模较大,漳州滨海景观又与厦门相类似,漳州更易成为旅游的中转站。

3.2.3 节点接近中心度分析

从接近中心度指标值来看,如表1,各城市的接近中心度和度数中心度的排列顺序是一致的,如图4。海西城市群各城市的接近中心度平均值58.92较高,表示城市间距离相互联系比较紧密。厦门的接近中心度最大82.61,与其他城市间的联系程度最密切,不易受其他城市的控制,与其网络中心地位相吻合。

厦门、福州、温州和汕头的旅游景区都较多,交通设施较好,其经济发展水平是海西城市群乃至全国排名前列的城市[16]。但温州和汕头的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都不高,这与它们的地理位置有较大关系,温州位于长三角城市群和海西城市群的交汇位置,受长三角的辐射作用更强,其旅游路线与杭州地区联系更为紧密;汕头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辐射边缘,受珠三角的辐射作用更大。2012年,温州的国内外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在海西城市群中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位,说明到温州旅游的一般是海西区域外的游客,受海西影响较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的丽水、宁德、抚州等城市的接近中心度也较低,它们位于海西区域边缘山区地带,在旅游资源、声望影响等方面较弱。其中丽水与温州相似,旅游人数和收入排在海西城市群的第六、七位,也是来自区域外的旅游流较多。

3.3 旅游空间整体网络结构分析

3.3.1 网络密度分析

网络密度表示旅游网络中各城市间的紧密程度,经Ucinet的整体密度测算,得到海西城市群旅游网络密度是0.268 4,而长三角城市群的网络密度值达到0.737 5[17],所以该网络密度不高。海西城市群旅游网络为城市提供各种社会旅游资源的能力不强,对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功能较弱,相对开放程度较小。应对海西城市群进行整体旅游规划,改善旅游交通通达条件,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造特色旅游路线,提高旅游网络功能,使城市群旅游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提高旅游者的旅游效率。

3.3.2 凝聚子群分析

研究凝聚子群目的是为了揭示海西城市群整体旅游网络结构内部的子结构,从凝聚子群结构图,如图5,可以看出,海西城市群旅游网络大致分为两大子群:第一子群,由厦门、福州为中心带动周边泉州、漳州、龙岩、莆田、南平、潮州、汕头、揭阳、梅州共11个城市组成的海西南翼凝聚子群;第二子群,由衢州、上饶为中心剩下9市组成的海西北翼凝聚子群。同一凝聚子群内的城市间旅游联系紧密,南翼子群的城市多数是沿海地区,蓝色滨海旅游带突出,而北翼子群城市以山区为主,是要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带为特色。从地理位置来看,南平比较特殊,被归为南翼子群,说明南平受到以厦门为中心的凝聚子群的吸引力较强,到武夷山旅游的多数以厦门等沿海城市———南平为路线。

4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海西城市群20个城市为旅游节点,城市间的旅游路线在空间上形成一种网状格局。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中的网络结构分析指标,得出海西城市群具有“三级旅游节点城市,二大凝聚子群”的空间布局特征,为海西城市群旅游业的发展和整体旅游规划提供参考。

1)海西城市群第一等级城市只有一个,二、三等级城市数量相当。应增加第一等级城市,完善第二、三等级城市的交通设施,尽快实现3小时海西交通圈和三纵六横九环的海峡干线铁路网格局,重点发展第三等级城市的旅游业以提高其网络地位。

2)海西城市群旅游整体网密度较低,网络功能发育不够完善,旅游空间存在南、北翼二大凝聚子群的结构分层现象。核心区对边缘区的辐射作用弱,应给予南平、三明、龙岩、宁德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福建偏远地区与海西城市群边缘城市的联系。通过打造海西特色旅游,建立旅游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完善区域内市场对接、客源互留的空间格局,为海西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提供支持和服务。努力发挥闽台“五缘”优势,加快构建海峡旅游区;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城市群、环渤海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共同打造我国东南沿海黄金旅游带。

旅游网络结构 篇5

-快速提升景区曝光度、知名度

皇朝网络

适用行业:景区、度假村、农家乐、旅行社、旅游周边产业(旅游俱乐部、户外用品商、景观建筑公司及其它)

引言:旅游行业是一个大产业,一般来讲,旅游行业包括指旅行社、交通业、餐饮业、旅馆业、旅游景区这五个单一产业,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据百度数据2011调查显示,关注旅游群体39岁占据86.28%,而其中80%是通过网络获取旅游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做好网络推广工作就成为旅游产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陕西皇朝旅游策划、营销机构是旅游推广方面的领头羊,旗下拥有投资500万元成立的国内最大的乡村旅游门户网站-村游网。多年从事旅游产业的网络推广研究,有大量的实战经验和丰富的人脉以及网络资源,我们通过新闻、精准广告、问答、微博、视频、论坛、SNS等推广方式,覆盖面积广,受益人群多,在旅游推广方面都有非常理想的效果。

如何在竞争的浪潮中存活下来?如何让旅行社在大量的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提升景区的知名度?让景区有更多的人来游玩?

以下我们从实战出发,结合旅游行业的特点,介绍相应的推广方式,欢迎大家参与讨论,共同参与到旅游行业的网络营销推广中来。

(1)与对口网络平台合作

对旅游行业来说,有一个别的行业不太具有的特征,就是综合性。所提供的服务是多方位的,包括行、游、住、吃、购、娱,甚至包括天气预报、保险、旅游装备等,在这些相关行业的网站建立品牌合作的方式,能够获得更稳定、更长久的影响力。比如旅行社可以和景区网站或旅游门户网站(如村游网)合作,放置自己的企业标识,网站用户在查看相关内容的同时,顺便就可以点击进入旅行社网站,可以有效的带来高质量流量,这是一种横向联合、优势互补的营销方法,花费不多,但经常容易被企业所忽视。

(2)搜索引擎优化

建立拥有自己的网站,(没有网站,请点击网络建设,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站类型)就是

网络上最直接的宣传窗口,但是如何引导客户进入自己的网站,就需要关键词优化排名,你选择的关键词越靠前,点击你的人就越多,网站就会带来成千上万的流量,以华清池为例:

通过华清池类关键词:(华清池、华清池门票、华清池简介、华清池一日游)等关键词,长恨歌类关键词(长恨歌、华清池长恨歌好看吗、华清池长恨歌简介、长恨歌门票)等关键词,西安旅游类关键词(西安旅游景点介绍、西安有哪些旅游景点、西安周边旅游景点、西安景点推荐、西安旅游必去的景点)等关键词,全面覆盖网络,引导不同需求的人(潜在的客户)进去网站,了解华清池。

备注:网站也是游客对景区的第一直观印象,尊重客户体验,营销型网站将是企业首选网站建设类型,试想一下,客户如果进入你的网站,界面不美观,信息不更新,没有客户需要的信息,客户还会相信你,选择你吗?

(3)旅游软文必不可少

软文是相对于硬性广告的一种宣传文体。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广告的排斥心理也越来越严重。想要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商家必须正视宣传的角度,多以软文的方式去营销自己,推广自己。

从网络营销的角度来讲,软文推广就是站在游客角度、行业角度以及媒体角度写一些高质量的软文,可以发布在各大新闻网站(如:新浪、腾讯、网易、CCTV央视网等)和各大行业论坛(如天涯、西祠胡同、猫扑等)。以制造话题,引起关注,这包括了新闻营销和论坛营销的两种操作方式。

软文营销的形式尤其适合旅游景区使用,可以有效提升旅游企业品牌形象和知名度,从旅游网站优化来说,软文还可以为目标旅游网站带来丰厚的外部链接,提升网站的知名度,带来流量。

(4)问答营销,引导消费和口碑宣传并重。

问答营销是网络推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潜在客户消费和对自身企业的口碑宣传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方面工作做的好的话,效果立竿见影。如下图:

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能发布问答?

1、百度知道、新浪爱问、天涯问答等互动问答平台审核机制严格筛选,带有广告嫌疑帖子及时删除,无法将自己所需信息采纳为最佳答案。建议由专业编辑进行行业引导问答、品牌验证问答策划编写

2、权重不高的账户发布问答信息,有可能随时被删帖,不能及时补救,无法起到宣传企业,赢得口碑的目的。

3、对于负面不利于企业问答信息,没有及时预警机制和监控能力,导致用户对企业产生不良影响

移动互联网、旅游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5)微博营销,行业影响力中心的名博始发,快速引爆主题活动。

旅游行业具有强烈的时间性,如五一、十一黄金周、元旦、春节等,短期内会有游客的爆炸式增长;旅游行业还具有细分性,如:婚庆游、合家游、乡村游、文化游、自驾游、组团游等。在时间上,黄金期转瞬而逝,推广要迅速有力;在细分上,推广要抓紧目标客户群,精确定位。

微博营销的形式,能完美的解决这两种需求,成立企业的官方微博,结合相关旅游资源举办一个微博主题活动,通过旅游行业具有影响力的,粉丝众多的名博做转发起点,吸引有相关兴趣或有需要的人群积极参与,能在极短时间内覆盖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客户群体,产生互动效应,其所能达到的宣传效果不言而喻。

皇朝公司掌握的旅游类微博资源截图(部分)。

(6)精准广告投放,瞄准意向人群,让钱花在刀刃上。

精准投放,您可以选择投放广告的位置,投放到最相关产品展示广告

针对性强,您投放的广告只会展示给正在查看或搜索相关信息的用户。

掌握每天花销和效果您可以完全掌控每日的广告花销,并随时调整广告的内容。

上面介绍的就是比较常用的旅游推广方法,这些方法只要运用得当,会收到非常不错的旅游推广效果,配合线下传统的推广方法,相信效果会更好。

建议采用的推广手段:搜索营销(seo优化)、新闻营销、论坛营销、问答营销、微博营销、视频营销、精准广告。

区域旅游合作网络模型研究 篇6

[关键词] 区域旅游合作四阶段理论框架网络模型

一、引言

旅游业发展依赖于人类共有的环境资源。然而,这些资源却被各级不同部门分割管理,这些部门的管理规划往往与各地区具体的旅游管理规划既相关又彼此独立,由此在共有资源的利用上产生冲突并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使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各地旅游业管理规划框架与相关部门的管理规划框架充分沟通并有机结合。此外,合作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块状经营已无法应对激烈的市场,不同旅游项目的各类参与者在更大范围内必须有一个实质性合作。过去那种仅由旅游行政部门独立做出旅游规划的模式必须让路于多部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广泛深入地合作规划的模式。

本文将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统一为原则,对Gray and Selin的旅游合作理论框架进行优化整合,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四阶段理论框架。并将此理论框架运用于区域旅游合作网络模型的构建中,以期系统完整地解释区域旅游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

在进行阐述之前,有必要先说明它的假设前提:一是旅游合作各方均处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通过战略合作规划能对他们所处的环境施加影响;二是合作各方收益的最大化来源于资源的充分整合,各方不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去谋求自身利益,否则整个合作网络将无法有效运行。已有研究表明基于资源(局部利益)部分让渡与共同拥有的重大合作事件的共同参与决策是网络组织治理中保证决策科学性的基石;三是旅游合作是过程导向式而非片段式。强调合作的片段式,会导致合作部门对复杂的执行结果反应不灵敏。

二、区域旅游合作四阶段理论框架

区域旅游合作网络模型反映的是区域旅游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模型设计以区域旅游合作过程理论模型为基本理论背景,动态的反映这一过程。Gray设计了一个三阶段的理论模型来说明合作发展的过程:第一阶段是问题确定(确定主要合作者和合作事项);第二阶段是确定共同的追求目标;第三阶段是执行阶段。Selin发展了Gray的模型,将区域旅游合作过程概括为以下六个阶段:旅游合作环境分析——问题确定(此阶段着重强调让各合作方认识到,合作的利益大于单独行动)——确定共同的追求目标——构建具体的合作框架(在这一阶段正式的合作组织建立,同时完成合作规则订立、协议缔结、監督机制确立等)——执行结果——对各阶段的反馈分析。Selin关于第一阶段的补充很好地强调了弄清合作内在动力的重要性,而合作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对信息的反馈分析应是随时跟踪,定期或非定期进行集体讨论,因此本文认为第六阶段不应单独分出来。此外Steve Parker通过实证指出,Gray的模型是非正式的松散的组织合作模型,它缺乏系统性和制度性,这些都会影响合作的成效。本文通过整合Gray和Selin的理论模型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四阶段理论框架(见表)。

三、区域旅游合作网络模型设计

动态网络组织由结构、过程和目的等要素构成,是以专业化联合的资产、共享的过程控制和共同的集体目的为基本特性的组织管理方式。其优点突出表现为:第一,它能变静态分工为动态分工,有利于智力互动,形成动态的协作网络;第二,它能使信息、知识等资源无障碍流动和全体成员共享。Pascal Tremblay通过实证研究指出旅游合作采用网络组织的形式能有效地对资源进行整合创新。

本文将动态网络组织运用于区域旅游合作中,认为区域旅游合作的网络组织模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合作组织内部正式的合作网络。这种正式的合作网络是指在共同遵守的合作规则和协议的正式约束下形成的网络,它可以避免由于合作关系过于松散而造成合作流产,在图1中由实线来表示;二是合作组织外部各个行为主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非正式的合作网络。这种非正式的合作网络不受正式合作规则和协议的约束,但仍以一致的合作目标为己任,是在高度相互信任的随机沟通与协作中产生的,它能更快速的传递相关信息,使临时出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

完整区域旅游合作网络模型的基本组成要素主要包括:组成网络的主要结点,各个结点之间的链条,以及网络中流动的各种资源(资源的流通通过链条来表示)。

1.区域旅游合作网络中的主要结点

区域旅游合作网络中的主要结点代表各合作参与方,Jamal 和 Getz的研究认为主要包括:当地政府及其他对资源拥有配置权的公共部门(如交通部门、土地规划部门、旅游部门和城建部门等);旅游企业联合会;当地居民组织;社会公共机构(如医院);特殊利益团体(如来自于社会的环保组织)。

2.区域旅游合作网络中联系各结点的链条

区域旅游合作网络中联系各结点的链条,代表的是各种资源交换、扩散的关键渠道。由于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因此网络组织中结点的联系是直接的和点对点的,发现的问题和机遇能更及时地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链条链接而获得。图中正式联系由实线链条来表示,非正式联系由虚线链条来表示。所有链条均为双向箭头,表明整个合作过程都及时反馈给各方。由于同一行政范围内纵向横向的非正式链接很普遍,在图中未标明。图中虚线链条表示的非正式联系主要体现的是跨部门和跨区域的非正式沟通。

3.区域旅游合作网络中的信息处理平台

为了使模型能反映更一般的共性,将模型设计为最简单的三层(如图)。每一层的外包圈表示一个同等级的横向沟通平台,虚线表示这一平台具有开放性。

图中的最高一层为区域旅游合作中心机构,由所有参与合作的代表组成,浅灰色圈表明广泛平等的参与机制,黑色圈为合作决策核心部门,它由所有参与合作的最高层代表组成。整个区域旅游合作中心机构负责合作中的第三、第四阶段的工作执行和任务分配,这一层形成正式的具有约束力的合作关系,在图中用实线过程框表示。

中间层为旅游目的地各级地方政府或具有相当权利的合作方,是旅游合作协议的主要缔结者和协作执行者。他们通过与旅游目的地各部门、团体和当地居民代表(图中用aA、bA来简单表示)的充分沟通,分析旅游环境,发现困难和挑战,并积极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寻求合作以求解决问题。这两个阶段是非正式的合作阶段,在图中用虚线过程框表示。

4.区域旅游合作网络模型的基本特征

区域旅游合作网络模型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一是动态性。由于区域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故各行为主体必须保持动态的发展,以保持合作网络的活力及其外部适应能力,使区域旅游竞争力得到持续发展;二是系统性。合作网络的价值创造过程是整体系统作用的结果。任何相关结点的不合作都会降低网络合作的成效甚至破坏网络的正常运行;三是开放性。任何单一、过强的本地化网络都可能导致网络信息的失效和网络整体的封闭性与同质性,进而阻碍整个区域创新的进一步提升。区域旅游合作只有不断提升竞争力,努力融入更大范围的合作才是区域旅游业的最优选择。所以,区域旅游合作网络在与外部的联接过程中,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旅游网络结构 篇7

1.1 循环经济概述

工业革命产生以来,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猛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飞跃提升,对自然与环境干预的规模、边界、范围也急剧膨胀,由此导致资源耗费速率加快,废弃物排放以几何级速度增加,资源和环境安全问题频频向人类告警。在上个世纪60年代,环境问题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用触目惊心的案例向人类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第一次系统考察了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进步间的关系,所提出的自然资源供给与环境容量无法满足人类外延式经济增长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因此,环境保护是循环经济理论产生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思想古今中外皆有,但作为一种理念最初是由美国学者肯尼斯·博尔丁(Kenneth Boulding)1965年在其发表的《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提出;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图奈(Pearce,D.W.&Turner,R.K,1990)首先使用了循环经济这一术语。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人类开始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从生产、消费等多个维度来推进循环经济,在解决资源的有限供给与社会经济的无限增长矛盾方面,在解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方面正发挥着广泛而深远的作用。目前,德、日等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我国也将循环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循环经济是相对于工业化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其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其运行遵循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原则,在减量化、资源化的系统运行过程中,实施源头预防、全过程治理和末端治理三者联动,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利用和价值增殖。

1.2 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循环经济

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在世界各地获得普遍发展认可的同时,其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也带来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并随着旅游大众化的进程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变化。旅游业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出现了许多消极因素,因此有人提出旅游业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无烟工业”。因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当今旅游业界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循环经济被誉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我国著名旅游循环经济研究学者明庆忠也指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发展范式,从形式上看是封闭的物质循环流经济,实质上是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先在性为前提、遵循生态规律的生态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经济形态,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旅游业是与环境密不可分的产业,如不能与环境和谐共生,其将成为短命产业。因而,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只有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履行循环经济实践,以生态效率为目标,在维护自然与文化的完整性、多样性、美学性基础上,满足代内和代际之间的需要,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旅游循环经济系统与超循环理论

2.1 对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基本认识

旅游本身是一个非线性、远离平衡态的复杂开放系统,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将一般系统科学与自组织理论运用到旅游研究中。Jafari(1992)认为:“为理解旅游业,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或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刘人怀(1986)是国内较早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对旅游进行研究的学者;钟韵、彭华(2001)提出旅游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旅游研究要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许多学者站在系统科学的角度,从系统的功能、属性、结构、自组织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各种旅游系统模型:旅游控制系统(王家骏,1999;李文兵,2003);旅游功能系统(Gunn,1972;Leiper,1979;Vann,1981;Mill和Morrison,1985;吴必虎,1998;杨新军,1998);旅游活动系统(刘锋,1999;吴人韦,1999;吴晋峰等,2001);旅游经济系统(宋东涛,2001;王云才,2002);旅游耗散结构系统(冯新灵,2003;王迪云,2006);旅游混沌系统(Faulkner和Russell,1997;Mc Kercher,1999)。而本文认为旅游循环经济本身也是一个系统。旅游循环经济是一个由旅游产业系统与旅游资源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社会文化系统复合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是在把握了自然生态系统、经济循环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自组织规律后发展起来的。旅游循环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其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嵌套构成了复杂的超循环结构和多重超循环结构。由于旅游循环经济具有自组织超循环性质和特征,通过正确地把握自组织超循环规律,可以加快旅游循环经济的形成和提高旅游循环经济系统运行效率,并为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奠定基础。

2.2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由艾根(M.Eigen)和舒斯特(P.Schuster)首先提出。它是关于自组织系统内部结构及其联系运行方式的理论。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的运动,它既是系统联系的形式,也是系统发展的形式。自组织的系统循环反应包含三个基本层次: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1)反应循环是循环反应中较低级的组织形式,指一组相互关联的化学反应序列,其中某一步的一种产物恰好是先前一步的反应物;反应循环自身不产生催化剂,其来自系统外部(“外催化剂”)。(2)催化循环是反应循环的循环,是比反应循环高一级的组织形式,在整体上已是一个自催化和自复制系统;催化循环是靠系统内部自催化(“内催化剂”)和彼此相互催化(交叉催化)来驱动的循环。(3)超循环是比催化循环更高级的组织形式。在超循环中,复制单元既能指导自身的复制,又能对下一个复制单元的产生提供催化(包括自催化和交叉催化)支持。超循环通过自催化可以加速同一循环圈的运行效率,而交叉催化可以增强不同循环圈之间的耦合力,并且能够使系统获得整合功能。

超循环网络结构还具有以下功能:(1)自复制、自适应和自演化的功能。超循环是至少含有一个“催化循环”的循环,因而超循环网络系统在“催化循环”的自催化和交叉催化的作用下,必将具有自复制、自适应和自演化的功能。(2)整合功能。一个催化的超循环经过循环联系能够将自催化或自复制单元(子系统)更加紧密的连接起来,形成功能性整合的共生结合体。(3)非线性功能。因为超循环内部关系是非线性关系,所以能够有效展开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非线性作用将使超循环网络系统各组分和结构有更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物流、信息流、能流会聚起来,被系统充分利用。(4)高效功能。因为超循环具有特殊结构,所以超循环能够提高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等的利用效率。

3 旅游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及其形成条件

3.1 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超循环网络结构

目前,国内外在倡导可持续旅游发展,实现循环经济与旅游产业对接方面主要是从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次来展开,彼此之间通过“交叉催化”的催化耦合作用,形成超循环网络结构:

3.1.1 企业层面的小循环

旅游企业是构建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层面的小循环不仅有利于在企业经营层面实现资源节约化、生产清洁化、服务生态化,也有利于达到减少污染物,节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实现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自催化”(成本节约和利润增长)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内部物质、能量、资源等自发循环(可视为反应循环阶段),从而实现企业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比如旅游酒店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在产品销售阶段,向客人提供绿色销售,宣传绿色消费,拓展网络经营及绿色物流配送渠道,减少销售过程中的有形和无形资源损耗;在产品服务阶段,应积极引导客人保养维护酒店设施设备,倡导循环消费,如将客房卧具由“一天一洗”改为“一客一洗”等,将极大减少酒店经营成本。

3.1.2 区域层面的中循环

单个旅游企业在生产和劳务提供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副产品不一定能完全为自身所回收利用,这需要到企业外组织物料循环。按照产业生态学的观点,旅游经济系统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和许多产业之间存在“产业代谢”关系,即一个企业部门的废弃物可被另一个企业部门作为生产原料加以利用,企业“制造”的废弃物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获得分解,企业之间通过“交叉催化”(共赢)耦合形成代谢和共生关系(可视为催化反应)。如旅游与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就可能耦合为观光农业、观光休闲果园、渔家乐、观光牧场等,与加工业、制造业耦合为加工(制造)场所参观、游览等,形成产业共生体。譬如北京蟹岛度假区以旅游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思想,按照生态链循环模式组织园区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不烧煤、不烧油、不烧锅炉,综合利用地热、太阳能和沼气等绿色措施,基本实现物质能量大循环,污染物零排放,将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高效农业旅游途径,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3.1.3 社会层面的大循环。

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是旅游循环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多个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基础上形成的多重超循环,具有复杂特性。社会层次上的旅游循环经济以生态系统建设为基础,构建以产业共生和物质能源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在内的旅游产业循环体系。譬如我国许多地方开展的生态旅游城市(县、区)等建设就是社会层面的大循环。这种社会大系统超循环关联组织多样化,相互联系复杂化,在非线性关联作用下形成一个结构稳定,抗风险能力强运行高效的体系。

从上述可以看出旅游循环经济中的3个循环从形式上表现为复杂性依次上升,从功能上超循环结构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

3.2 旅游循环经济超循环网络结构形成的前提

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内在本性是可持续发展,被动单调的反应循环结构不能满足这个本性要求,那么通过发挥政府引导与宏观调控和借助市场力量来调整系统结构,是超循环网络形成的重要前提。

3.2.1 发挥政府引导与宏观调控作用

一方面,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思维和理念,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并不是每个旅游企业和游客都能够主动理解和主实施它;另一方面,旅游循环经济系统是非均衡的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必须与其它子系统耦合成社会大系统超循环结构,才能有效运行。因而,政府必须发挥引导与宏观调控作用,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比如为实施循环经济的旅游企业颁发绿色企业称号;对包括旅游企业在内的全社会督促落实《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规;推行绿色旅游业产值核算,改革现行的旅游经济核算体系,实施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绿色旅游经济核算,将与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资源的存量消耗、折旧、保护与损失费用纳入旅游企业成本核算中等。政府通过以上措施(起到“外催化剂”的作用)迫使旅游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变革、技术管理创新和绿色环保生产,从而实现和提高企业赢利水平。

3.2.2 借助市场机制推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

旅游循环经济超循环结构是一种连续运行不可隔断的整体性良性循环结构,需要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保障其运行。一方面,逐步完善旅游资源交易市场制度,健全价格机制,实现利益驱动;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使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旅游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向低能耗、低污染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市场对绿色产品的旺盛消费需求将驱动旅游企业积极实施循环经济。在ISO14001环境标准体系的监测下,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技术;打造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所涉及的绿色产业链条,在企业之间合作建立基于生态循环规律的旅游产业集群;可促使旅游企业加入社会化废弃物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网络体系,转移或部分转移旅游企业处理废旧产品的职能和成本,减轻旅游企业负担。

4 结语

我国旅游人才结构问题探究 篇8

关键词:旅游人才,结构,探究

作为新兴的经济增长力量, 旅游业的动态备受瞩目, 旅游业的强劲势头把旅游人才教育推上了风口浪尖。我国旅游教育事业经历了短短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 在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大背景之下, 旅游也正大踏步地迈向属于它的巅峰之路。只有把积极加速改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旅游人力资源的结构性调整提上议事日程, 才会实现旅游和教育的双向互动, 最终达到经济和社会的双赢。

一、旅游教育的中外比较

(一) 我国旅游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旅游教育起步较晚, 20世纪70年代末, 中国第一所旅游高等院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诞生, 开创了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先河。截至2004年底, 全国共有旅游院校1313所, 其中高校574所, 中等职业学校739所, 在校生57万人, 其中高校27万人, 中等职业学校30万人;到2007年底, 全国共有旅游高等院校770所, 中等院校871所。可以清楚地看到, 旅游院校尤其是高等院校正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 应运而生。

在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 旅游专业也形成了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最早对旅游进行研究的是地理学家, 然后是经济学家, 而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只是比人类学家早一点对这门学科进行研究, 很多对旅游感兴趣的社会科学家并没有太多关注学科的界限。据统计,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多在一级学科如地理学、历史学和工商管理学下设二级学科, 有的隶属于环境与旅游学院, 有的隶属于商学院, 有的隶属于历史文化学院, 还有的则隶属于规划学院, 可以说, 旅游本身有着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特质, 是多学科的集合体与大杂烩。

国内旅游教育主要分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和中专生这么几个层级, 研究生阶段的旅游教育于90年起步, 底子更薄些, 以旅游作为强势专业的高校包括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综合性学校, 另外广为人知的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现已并入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单体学校, 这些学校在专业办学上讲求特色, 大师云集, 底蕴深厚, 独树一帜。

(二) 国外旅游教育的情况

国外的旅游教育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 其教育模式也相对完善, 比较著名的院校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 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普渡大学、内华达大学、德州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 英国萨里大学等等。它们的教育注重游憩、交通和环境方面, 以实践为导向。旅游职业教育拥有制度和法律的双重保障, 校企结合。另外, 行业协会作用突出, 注重回炉式培训。

美国旅游教育与研究是随着旅游业在全球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的, 美国对于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视。但是, 美国没有专门的旅游管理部门, 只设有白宫旅游政策委员会, 来负责制定国家的旅游发展政策, 而其他职能则主要由行业协会、企业以及教育研究机构通过产业政策和市场来进行引导。因此, 美国的旅游教育研究呈现出高度的市场化特征。

瑞士旅游教育主要是饭店教育, 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正规饭店教育的国家。它注重实践, 为世界饭店业培养了大批职业经理人和专业人士。与其他国家不同, 瑞士的饭店管理教育由饭店协会创立。瑞士饭店协会 (SHA) 成立于1882年, 是代表瑞士饭店业的官方组织。协会始终重视各个层面的培训, 1893年, 协会创建了瑞士洛桑饭店管理学校, 随后, 相继在全国建立了20多家培训饭店, 以及仅使用德语授课的烹饪学校。后来又建立了里诺士和THUN两所饭店学校。

澳大利亚的旅游教育则具有两个特点:第一, 由职业教育发展而来。20世纪70年代, 澳大利亚旅游教育主要出现在一些技术性职业性的学院里, 到80年代、90年代, 旅游教育广泛出现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现在, 在澳大利亚比较有名的、建校比较早的一些大学中, 直到今天, 旅游专业仍被认为是一门缺乏学术性的学科, 旅游教育也往往仅出现在一些非传统的、较晚设立的学校中。第二, 在旅游教育领域, 政府也发挥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1992年, 澳大利亚高校旅游与接待业教育理事会正式成立, 一直得到澳大利亚旅游部和澳大利亚研究局大力支持。另外, 由澳大利亚政府支持的“澳大利亚旅游常务理事会”每年也至少组织一次“澳大利亚旅游研讨会”。此外, 代表旅游企业的最高行业协会的澳大利亚旅游理事会、由联邦政府资助的澳大利亚旅游研究局、澳大利亚旅游研究理事会及澳大利亚旅游研究学院等组织也广泛参与旅游教育和研究活动。

二、旅游人才结构内涵

(一) 旅游人才的学历结构

我国旅游人才的学历呈现出金字塔式的结构类型, 也就是说, 中低端的事务性操作性旅游从业人员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而高端的学术性研究性专业人才则凤毛麟角。主要体现在中职、高职的毕业生在旅游市场上供需两旺甚至达到了供过于求的饱和状态, 相比之下, 接受过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的业界人士成为了紧俏的香饽饽, 目前缺口较大。

(二) 旅游人才的知识结构

知识构成是旅游科班学生手中的一把利剑, 知识立意是能力立意的充分条件。就旅游本身来说, 其培养人才的知识体系中普遍包含这样一些内容:从旅游系统的角度说, 有旅游管理、旅游外语、导游、饭店和会展等大的分支;从学科设置的角度说, 有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旅游学和英语等主干学科。可谓百花齐放, 无处不旅游。

(三) 旅游人才的能力结构

当知识内化成技能的时候, 旅游从业者的核心竞争力才会真正意义上凸显出来。旅游专业人才不仅具备各行业从业人员所共有的基本能力, 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等等, 他们还拥有一些专属的看家本领, 如谈判技能、服务技能、应变技能等等。

(四) 旅游人才的经验结构

经验往往是最可宝贵的财富, 通常被视为一笔无形资产, 众所周知, 经验可划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毫无疑问需要我们初出茅庐的旅游“潜力股”投身实践中去, 充分接受社会熔炉的冶炼, 最终转化为“绩优股”;间接经验主要指非亲力亲为, 非身体力行, 通过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汲取养料所获得的。旅游业对于经验的要求相对较高, 这无疑需要积累-再积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三、我国旅游人才结构弊端及原因分析

(一) 旅游人才结构弊端

1、知识和能力产生条块分割, 出现失衡现象

作为学校的“产品”, 毕业生们通常“专”而“不通”或“通”而“不专”。细分不明确, 照单全收, 来者不拒, 不利于形成有效专长。另外, 要么理论功底深厚但实践能力不足, 要么实际经验丰富但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表现为理论型, 中职和高职教育则表现为实践型。旅游应当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有效双向互动, 否则无法使得1+1>2, 无形中含金量大打折扣。旅游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业者全面开花, 既要具备一定的多维知识程度, 又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2、缺乏专家赖以生存的沃土, 人才流动频繁

旅游圈中无论是酒店抑或旅行社, 员工的流动都相当频繁, 不断的跳槽已渐成趋势, 且不说一般职员, 仅科班毕业生的流动比例就高达50%以上。大多数高级人才不倾向于选择相关行业以实现行业内就业, 那么就会发生留不住人才的情况, 而非智能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一般也都不高。管理人员大多是“本土化”的结果, 经过内部选拔, 起点较低。人才尤其是顶端人才难觅, 必然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3、学科体系建设上漏洞较多, 不能整齐划一

旅游专业被当作一个“大杂烩”的拼盘, 盲目的上纲上线, 模仿痕迹较重, 照搬其他学科的形式。学科管理上不够规范, 专业性不强, 软硬件配比不恰当。课程的安排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 其实都在人为地“嫁接”, 指向性不明朗, 特色不显著, 失去了旅游作为一个专门品牌的比较优势和文化实质。

(二) 现象背后的原因

1、追求单一向度, 专业基础薄弱

院校往往根据自身的特色建立立足点, 各有侧重。有的学校奉行功利欲念至上的信条, 喜欢打造单一的旅游人才, 贴上相应的标签, 不能兼而有之地照顾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 没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只是单纯地把方向定在一个点上。职业性院校愿意加强操作类人才的培养, 却并未意识到理论熏陶是一个长线的投资行为, 忽视学生后续力量的迸发;研究性院校更为青睐塑造具有深厚理论修养的人才, 没有考虑毕业生可能面对“眼高手低”的尴尬局面。

2、需求无法对接, 理论实践脱节

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用人单位招不到人才, 这一结构性失业的矛盾正好反映出双方需求点的错位。旅游人才考虑待遇、环境等原因无法适应“高投入、低产出”的劳动密集型的旅游行业, 纷纷“弃旅从他”, 跨行业就业, 部分学生通过考研、出国等途径分流了行业内的新锐, 致使人才流失。与之对应的是, 旅游企业抱怨毕业生定力不够。

3、教育资源不足, “双师”严重匮乏

旅游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很多都是半路出家的转型人士, 总体来说, 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全方位的旅游训练, 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学校对旅游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不太到位, 这方面重视程度不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 似乎不肯计入过多的成本。老师也仅仅传授基本理论, 对于操作技能, 服务程序等一系列涉及到一线岗位的内容通常显得手足无措, 势单力薄。没有和谐的教育环境做根本保证, 人才之“才”也是空中楼阁。

四、举措与发展愿景

(一) 解决对策

一方面, 从“三教”着手, 分别以教师、教材和教学为切入点, 做到“保一接二连三”。“保一”在于加大硬件投入, “接二”在于使教育工作者同时拥有教师资格和市场准入资格, “连三”在于将教材、教学和教师统一于旅游专业的成长之中。坚持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原则, 以能力为本位, 在学院派的线性培养模式基础上, 加强人才引进, 扩充来自各旅游机构的兼职教师队伍, 注入新的活力;加强观念建设, 紧密围绕大旅游的六要素开展工作, 避免“旅游不旅”, 积极实现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注重学生的个性, 凭借“通才+专才”的组合,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比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启发教学、模拟教学和实践教学等, 并建立好相关的校内实训基地;不同的办学层次应避免因趋同化而产生的教育失灵, 要具备前瞻性的眼光。另一方面, 树立问题意识, 以问题为先导, 具有国际视野, 加强创新。尽量避免课程的交叉重复, 节约好教育资源, 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以“开放”二字为主线, 实施人才强旅和科技兴旅战略, 广泛借鉴国外旅游教育的有益成果, 互通有无, 调剂余缺, 实现强强联合, 优化资源配置。针对问题, 对症下药, 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专业思想, 以外向型为导向, 使课程模块化, 可以把企业中的当下问题作为科研主题, 紧跟时代步伐, 动态地掌握好前沿信息, 加大校企合作, 开创崭新的双赢局面。

(二) 美好图景

旅游革命风暴势头正旺, 旅游人才的发展前景是十分看好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旅游作为一个边缘性, 交叉性的综合学科, 其教育应当立足我们国家的现实状况, 走多元化的路子, 这无疑就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旅游教育改革之路也是任重而道远,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 适应面广而又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应用类高级别旅游专业人才是今后发展的重头戏,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才能实现旅游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 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J].旅游学刊, 2005 (5) .

[2]、国家旅游局.2005年全国旅游院校基本情况[Z].

[3]、张岩, 顾文静.旅游教育与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 2004 (5) .

[4]、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5]、王红.国外旅游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4 (5) .

乡村旅游网络营销模式研究 篇9

网络营销模式的实现需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网络营销手段,常用的网络营销方法有:关键词搜索、网络广告、信息发布、邮件列表、许可E-mail营销、个性化营销、病毒性营销等等,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网络营销模式应包括网络口碑营销、搜索引擎营销和无线营销。

一、网络口碑营销

网络口碑营销是互联网技术和口碑营销方式有效结合的一种市场营销方式,企业将要促销的内容以文章、帖子等形式,借助互联网进行发布,让网民进行讨论,通过网络口口相传的方式将产品有关信息传递给网民,从而促使其购买决策的形成。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数据表明,高达90%的美国人认为,口碑营销的重要性比广告或编辑性宣传内容高出两倍;一项在英国进行的调查也发现,当顾客被问到哪些因素令他们在购买产品时更觉放心时,超过3/4的人回答“朋友推荐”。网络的普及使顾客获得“口碑”的范围大大拓宽,从身边的小圈子扩展到无数网民。网络口碑营销对新兴的乡村旅游企业的营销很有启发意义,它将为乡村旅游企业在营销工作中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具体体现在:

(一)网络口碑营销在游客出行决策中的优势。游客在做出出行决策之前,会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各个景区景点或者旅游线路等信息,并进行慎重的选择和对比。而这些信息的收集主要通过个人信息来源、商业信息来源和公共信息来源三种方式。一般来说,顾客所得到的产品信息在数量上主要是为企业所操纵的商业来源,不过,最有影响力的信息来源往往是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来源就是口碑传播形式,如果通过传统的口碑传播模式,很难达到信息收集方式的简便性和信息内容的丰富性的目的。网络具有传统方式无法达到的实时、丰富、便捷的提供信息的优势,网络与口碑传播相结合,为企业的网络营销带来全新的方式,在顾客购买产品之前,你不但可以先上网查查产品的用户评价,还可主动去一些论坛发帖,征集更多网友的意见。使得顾客在信息收集的手段上更加简便,在信息收集的时间上更加快捷,在信息的比较上有更多的参考数据和资料。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也可以通过活动策划,提高网络上乡村旅游的信息数量,并可以长期保存,有效利用并引导网民的口碑服务于自己。顾客通过对企业网站的浏览,获得以往顾客的文章或评价的阅读来了解旅游信息,对自己的购买行为做出决策。

(二)网络口碑营销的运做优势。网络口碑营销的崛起,正是企业营销创新中观念创新、策略创新、方法创新和市场创新的具体表现。乡村旅游网络口碑营销就是乡村旅游企业实现网络营销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旅游企业在营销中实现低投入,高收益的新的网络营销手段。企业可通过互联网确立乡村旅游用户的数量、身份和他们所关注的传播媒体和渠道,可以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通过网络与口碑营销相结合,可大大降低乡村旅游企业在营销中的资金投入的同时且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可以节省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其它工作内容中;同时,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方式与乡村旅游用户进行互动,不但可以对他们的价值认可、示范和增值行为进行引导,同时也可以完善企业自己的价值信息。

(三)网络口碑营销在管理中的优势。首先,用互联网锁定上家用户的口传的渠道更加方便;其次,上家用户口传的内容可以完整和及时的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收集;再次,可以通过对目标客户的浏览情况和反馈确认口传内容的价值。同时可以对负面内容做出及时的反应;第四,就口传内容进行活动的策划,通过互联网可以覆盖的更加广泛,传播的更加迅速,雪球效应也更加明显,可以发挥出环境威力的最大能量。

二、搜索引擎营销

搜索引擎营销SEM(Search Engine Marketing),就是全面而有效的利用搜索引擎来进行网络营销和推广。SEM追求最高的性价比,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来自搜索引擎的访问量,并产生商业价值。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已达到2.35亿人,搜索引擎已成为中国网民购买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乡村旅游企业采用搜索引擎营销,通过对网站进行搜索优化,更多的挖掘乡村旅游企业的潜在客户,帮助乡村旅游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

首先,搜索引擎营销是乡村旅游企业干扰潜在顾客进行旅游决策的最佳方式。乡村旅游搜索引擎营销最主要的工作是提高搜索引擎在乡村旅游营销业务中的占有比重,通过网站搜索,挖掘企业的潜在客户,帮助乡村旅游企业激发潜在顾客旅游动机,影响顾客决策的重要因素。顾客有了旅游的动机,他们大多数人都喜欢通过网络来了解信息,他们通常是使用搜索引擎,依据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决策和选择,乡村旅游企业只要做好网络宣传,突出乡村旅游所经营景区或线路的特色,占领游客心中信息的重要位置,就自然会影响顾客的旅游决策,选择乡村旅游企业所经营的景区或线路并产生旅游行为。

其次,搜索引擎营销的成本低,效率高。根据CNNNIC统计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并结合最新推出的网民连续用户行为研究系统的最新数据研究发现,在2007年中,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达2.1亿人,搜索引擎用户数量占互联网用户数量的比例已经达81.7%,用户覆盖率到2010年将突破90%。欧洲市场营销人员指出他们为付费搜索产生的每次点击付出约为2欧元,55%的人认为是“比较便宜”。实际上,在所有营销手段中,搜索引擎营销产生的每个有效反馈的成本最低。目前,乡村旅游经营规模小,乡村旅游企业没有足够资金投入到旅游宣传中,采用搜索引擎营销方式,可使乡村旅游企业在低成本的投入情况下,获得较高的营销回报。

第三、搜索引擎营销是一种趋势。美国投资银行Piper Jaffrey最新报告认为,2005年的全球付费搜索引擎营销市场规模估计达到100亿美元,预计2006年将增长41%,超过140亿美元。下一个5年,估计付费搜索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7%,到2010年达到330亿美元。搜索引擎营销的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的趋势,采用搜索引擎营销手段,是乡村旅游社会营销全球化的象征,是顺应全球网络营销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

三、无线营销

无线营销是指利用手机为主要传播平台直接向分众目标、受众定向、精确地传播的个性化即时信息,达到一对一营销的目的,也称为移动营销。无线营销是网络营销的技术性延伸,是基于一定的网络平台实现的,这个网络平台既可以是移动通讯网络,也可以是无线局域网络,而对应的接入手段或设备包括手机、个人数字助理、便携式电脑或其他专用接入设备等。乡村旅游采用无线营销的优势在于:

(一)用户基数大。短信息是中国用户使用手机的最主要功能之一,根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7月中国共发送短信息数量达到3284.3亿条,同比增长37.7%。而同期中国共有手机用户近5.1亿户,平均每个手机用户发送短信约600条。乡村旅游企业采用这种立即传送信息的形式进行营销,通过影响潜在顾客的旅游决策,更多的挖掘乡村旅游企业的潜在客户,帮助乡村旅游企业实现更高的转化率。

(二)成本低、效率高。对于使用短信群发器或是包月卡的方式发送短信息的成本,一般几百到几千的价格便能发送上百万的短信息。而一些诸如“短信群发软件”更是使得成本降到更低。这种营销方式解决了乡村旅游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打开率高。尽管随着手机功能的发展,手机用户已无需再打开短信后才能够知道短信的内容,用户可以在完全不用打开短信查看的功能下,将认为是有问题的短信删除。但短信依然是打开率较高的无线营销手段之一。较高的打开率和较低的成本使得短信营销具有非常客观的性价比。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在相对较低的成本之下,将足够多的信息传递到用户手机上,并且能够强制性地迫使用户阅读。

总之,网络口碑营销,搜索引擎营销和无线营销手段在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运用,可以形成低价、广泛、高效的网络营销体系,推动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但作为开展以上营销手段的信息网络基础建设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巫宁.旅游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经典案例[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2]、韩林.浅论互联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3]、姚若辉.碑营销在虚拟社区的应用分析[N].管理观察.2008/18

[4]、郭国庆,杨学成:互联网时代的口碑营销及应用策略[J],财贸经济,2006(9)

旅游产业结构研究现状分析 篇10

旅游产业结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界定概念、设计评价指标以及探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上。陈玉英在《关于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几点认识》中从概念层面对旅游产业、旅游部门和旅游产业结构进行了全新的界定, 从理论方面和方法层面对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出了自己的方法。杨振之、陈谨在《论我国旅游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中论述了与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 重新认识了旅游产业结构的几大要素。唐留雄在《关于旅游产业经济研究的思考》中从旅游学、旅游经济学与旅游产业经济研究之间的关系出发, 对旅游发展的实践对旅游产业经济研究的需要作了探讨。

金永生、杜国功在《北京旅游产业化的条件与素质分析》中提出了旅游产业结构评价指标并对北京市的旅游产业结构评价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师萍在《旅游产业结构评价方法初议》里面指出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 并进一步从理论上界定了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评价准则。陈实、倪路梅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障碍分析》中基于对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和管理体制现状的认识, 进行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障碍分析。

总体来看, 学者们主要是参照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来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 还很不成熟。

二、旅游产业结构问题的实证研究

随着系统论、控制论、运筹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 为研究旅游产业结构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 对于旅游产业结构的实证研究也越来越多,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 对旅游产业结构的系统分析

宋亚非在《我国旅游产业化的条件与素质分析》中, 从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角度, 对目前中国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条件和旅游产业素质进行了分析。闫敏在《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中, 通过详实的数据资料, 运用投入——产出法验证了旅游业与工业化的必然联系, 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旅游业在一定阶段上并非投入少、见效快的产业的论断。张吉林在《旅游业, 一个产业化组织的过程》中则认为传统的投入——产出法难以准确衡量作为服务贸易的旅游业对社会的贡献, 必须重塑投入——产出表的骨架, 重新评价服务贸易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二) 对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的研究

杨新军, 马晓龙在《旅游产业部门结构合理性的SSM分析》中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 对陕西省旅游创汇部门的产业结构进行实症分析, 还评价了这种方法在旅游创汇部门产业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效果。朱应皋, 吴美华的《江苏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探析》, 王丽萍的《昆明旅游产业部门结构优化研究》都运用了此方法。该方法对旅游产业结构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 是目前为止研究旅游产业结构最常见和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三) 对旅游产业结构关联度的研究

鉴于旅游产业结构系统的复杂性, 难以界定因素间的作用机制, 通常将其看作是一个灰色系统,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产业结构的关联度进行分析。陈雪琼的《福建省旅游产业结构研究及其优化对策》, 庄小丽, 康传德的《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化实证研究》都用到此方法。

三、旅游产业结构研究的方法论研究

(一) 投入产出分析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一种能够比较直接而全面地反映区域联系和地区产业结构状况的定量分析模型, 但是该方法特别是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 往往庞大复杂, 数据繁多, 计算量大, 需要使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处理。

(二) 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分析

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分析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及联各国推荐的相似系数, 不仅可

(三) 偏离—份额分析

偏离—份额分析法由美国学者Dunn, Perloff, Lampard, Muth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 80年代初由Dunn进行了完善和总结, 形成了较为完备和具有实用价值的体系。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的分析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其他方法相比, 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 是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 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

(四) 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用以量化灰色系统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基本任务是基于行为因子序列的微观或宏观几何接近, 以分析和确定因子间的影响程度或因子对主行为的贡献程度。

四、旅游产业结构研究的不足之处

综合上述观点, 可以看出旅游产业结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

第一, 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 定量研究较少。

第二, 分析不够全面和系统, 仅涉及产业结构的一部分内容, 只进行结构效益分析或结构关联性分析。

第三, 分析手段比较单一。与国外相比, 实证研究明显不足, 较少运用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方法, 因而说服力略显不足。

第四, 比较侧重政府的发展政策与措施研究, 比较宏观。

参考文献

[1]、庄小丽, 康传德.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化实证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

[2]、张吉林.旅游业, 一个产业化组织的过程[J].旅游学刊.1999, (3) .

[3]、杨新军, 马晓龙.旅游产业部门结构合理性的S S M分析[J].人文地理.2004 (3) .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 篇11

[关键词]旅游系统;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江西省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11-0035-07

不同学科体系对空间结构存在不同的研究视角。在旅游地理学中,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的空间表达,是指人类旅游活动中目的地、客源地和交通线路系统之间的地区差异和由此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是旅游系统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投影或具体表现(吴晋峰,2001)。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及其在旅游开发、规划、营销和管理中的应用,是旅游空间结构乃至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发展阶段的总体把握,而且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决策性的建议,有利于当地旅游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因此,加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尤为重要。

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江西省在过去的近30年旅游业发展迅速,并正向旅游强省迈进,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旅游地的不同尺度,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式和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本文从区域旅游系统的角度出发,在建立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基础上,分析江西省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历程,并提出了优化模式和优化措施,不仅可以为产品开发、线路设计、区域合作提供决策依据,而且可以为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一、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回顾

国外学者对旅游系统空间结构进行的研究较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先后提出并归纳了多种空间结构描述的数学模型和地理方法,应用的理论模型主要有区位论、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64)、伦德格伦(Lundgren,1973)、密奥塞克(Miossee,1976)和格奥门森(Gormsen,1981)从区位论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将其应用到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关系的研究心;伦德格伦(Lundgren,1973)、赫尔斯(Hills)、伦德格伦(Lundrgen,1977)和布里顿(Britton,1980)建立了关于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core periphery model),他们强调了在旅游行为中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同时这些模型也被广泛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当中,例如,韦弗(Weaver,1998)利用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对加勒比海地区的特立尼达和多巴格、安提瓜和巴布达群岛进行案例研究;前苏联地理学家建立了地域游憩系统的概念来描述旅游空间结构模式,形成了旅游经济地区组织的基本规律。

2国内研究回顾

国内学者对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范围涉及旅游资源、旅游流、空间组织形态以及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等方面,例如,吴晋峰(2001)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旅游系统构成、空间结构等进行分析研究;黄泰、张捷、解杼、刘泽华(2003)区分了地域、线性、等级、节点4种集中性,揭示了旅游资源经济、交通指向性的空间布局特征,通过分析旅游地域系统同区域城市体系在要素、结构及功能上的多层耦合关系,归纳出一定区域城市支持下的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组织——地域旅游城市网络等级体系模式;杨新军、马晓龙、霍云霈(2004)以西安市为例,对旅游目的地区域(TDD)进行了界定,得出其核心表现为旅游区、旅游节(景)点和旅游路径3种空间要素,发现其中对旅游目的地区域发展影响较大的两个要素是高级别景区与旅游路径,二者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的规模、空间分布和旅游流向;黄金火、吴必虎(2005)在分析国内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础上,以西安地区为例,探讨了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和优化问题。

对江西省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旅游市场空间分布、发展战略与对策等领域等方面。例如,黄细嘉等(1999)对“京九”线的开通为江西旅游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毛端谦(2002)对全省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时序、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陈志军(2006)对江西省境外旅游流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总体来说,国内外研究偏重于旅游空间结构的单项要素,例如旅游资源、旅游流、空间发展战略与对策等个体,从系统的角度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研究甚少,而且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

二、相关概念解析

1旅游系统

国内外很多学者分别从旅游系统的功能、空间结构、旅游系统与系统所处环境的关系等不同角度对旅游系统进行了研究和总结。虽然各学者所处的研究阶段、研究学科角度不同,但关于旅游系统构成基本要素的认识是统一的,即旅游系统是处在一定环境中,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等要素构成的开放系统。以吴必虎为代表的旅游系统结构模型,认为旅游系统应包括4个部分,即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

2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

旅游地空间结构的演化,是由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共同作用所决定的。区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是多层次的,在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它是指目的地、客源地及旅游交通线路之间的空间距离、组合等关系及由此引起的旅游流的变化规律。吴必虎在冈恩(Gunn)旅游目的地模型基础上,参考前人对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研究成果,将视点主要放在旅游目的地这一微观层次进行研究,将吸引物视为节点、目的地视为面域、交通线路视为连接,则旅游系统空间构成的各关键组成要素包括旅游目的地区域(Tourism Destination Districts)、旅游区(Tourism Districts)、节点(Nodes)、区内路径(Routes)、人口通道(Gateways)和客源地市场(OriginMarkets)。这六种要素是区域旅游空间构成的基本单元,各要素之间的空间相互关系和形成模式如图1所示。即在目的地核心吸引物影响下,游客通过对目的地的认同,从客源地市场经外部交通进入旅

游目的地区域,凭借区域内部旅游路径对不同旅游区内的旅游节点进行访问。

三、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建立

任何成功旅游地的发展必定经历4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相对成熟阶段和优化阶段;旅游业发展是处于不断的演化状态,并由不发达状态逐渐向发达状态过渡、由不成熟逐渐向成熟方向演进优化的过程。旅游系统的各大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空间上的不同组合,表现为十分丰富的各种形态和结构,而这些形态各异的内部结构是建立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基础和依据。不同发展阶段旅游地域表现为不同形态结构,旅游发展重心、发展战略、发展机制也存在差别。因此,在不同发展阶段应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笔者根据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如图2所示。

1点状模式

该模式形成于旅游地域系统的起步阶段。旅游活动首先在具有资源、客源和区位优势的零散景点产生,并带动和协调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大多是具有多中心型心理特征的探险旅游者或区域内居民,周边近程市场是其重要来源,旅游活动基本上属于自发状态。随着游客数量的逐渐增多,在简单的景区建设基础上,当地居民开始有意识提供简易的吃、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的服务,这些服务是当地旅游业的主要构成因素,形成旅游产业体系的雏形。但由于劳动力素质和服务状况差,旅游接待设施不足,旅游产品单一等导致旅游经济效益低下。先天性资源优势突出、周边客源市场和交通相对便利是该模式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其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旅游目的地内部所达空间范围狭小,区域内各旅游景点数量少,远未形成规模;旅游开发处于R-P共生、彼此独立阶段,与客源市场、其他景点等域外联系松散,节点数目少,区域综合吸引力小;区内路径系统薄弱,旅游流向呈单向性;旅游客源市场吸引力弱,仅具有近程市场的吸引向性,且较为脆弱,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波动明显,旅游业缺乏成熟稳固的产业链和横纵向联系,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有限。

2放射模式

该模式形成于旅游地域系统的发展阶段,是在点状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过渡阶段。此阶段,在游客数量增加的基础上,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得到深入,主要是旅游地域内外的路径系统、住宿、餐饮等旅游接待设施建设。随着旅游景点景区建设的深入,游客数量得到进一步增加,旅游景区(点)的范围扩大,区域内数量增加。客源市场仍然较依赖于近程市场,区域内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渐趋明显,中远程客源主要通过旅游集散中心向各旅游景区(点)扩散,并成为区域内主要的客源市场,在空间结构上呈现放射状模式。随着旅游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尤其是旅游经营商的发展,再加上当地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的加大,旅游活动打破以往的自发状态,游客以旅游团队为主。景区建设的深入、旅游设施的改善和旅游集散中心作用渐趋明显是该模式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其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是:虽然旅游地内部所达空间范围有所扩大,区域内旅游景区(点)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仍处于分散状态,与客源市场以及相互间的联系不多,未形成规模效应;旅游景区(点)与主要客源地及旅游集散中心的可达性加强,但各旅游景区(点)间的互通性仍然较弱,旅游流向仍呈单向性;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诸如产品开发、宣传促销、人才培养、机构完善等软件设施虽然也得到了加强,但软件设施不完善仍然是主要问题,尤其服务水平是制约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旅游客源市场范围有所扩大,但仍以近程市场为主,市场发展潜力仍待挖掘;各旅游企业迅速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日益明显,但规模偏小,呈现“散、小、弱、差”局面。

3凝聚模式

该模式形成于旅游地域系统的相对成熟阶段。此阶段为区域旅游业相对比较发达阶段,旅游空间模式相对较合理。“凝聚”,一方面是通过旅游路径系统将各旅游景区(点)联结在一起,再通过规划策划将其凝聚在一起形成旅游圈;另一方面是旅游产业链的凝聚,旅游“六大要素”服务体系相对完善,各企业间相互联系合作扩大,区域内出现旅游集散中心,带动区域内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旅游景区(点)内路径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各旅游景区(点)间路径系统在加紧建设中,通过产品策划与整体规划,各旅游景区(点)间联系不断加深,在一些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差异性较大,区内外路径系统都较完善的地区,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旅游圈,并在区域内引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服务体系、产业链相对比较完善,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有所增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区域整体规划的制定、各旅游景区(点)间互通性加强和产业内外的合作是该模式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但是此模式不是最优模式,仍然有不少问题:由于游客数量剧增,部分旅游区只顾眼前利益,旅游环境破坏严重,旅游环境保护问题突出;主旅游圈的旅游容量接近高峰,旅游旺季尤为突出,严重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内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主旅游圈以外地区旅游业仍然处于较分散状态,大部分缺乏联系,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主旅游圈的旅游容量接近饱和,内部旅游空间范围亟需拓展,次旅游圈亟待建立;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成为支柱产业,但是旅游产业链系统不完备、服务水平不高、“散、小、弱、差”的局面等仍然是主要问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仍需增强。

4扩展模式

该模式形成于旅游地域系统的优化阶段。以上模式皆不是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最佳模式,扩展模式是在凝聚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建立起来的,包括旅游空间范围和旅游产业链的扩展。主旅游圈内节点的活动空间范围扩大,节点数量增加,以及次旅游圈的建立,拓展了区域内旅游活动空间范围,解决旅游容量饱和问题,有利于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次旅游圈的建立将各分散的旅游景区(点)凝聚起来,通过合理的规划与管理缓解了彼此间竞争,并形成更大区域吸引力,促进其共同发展;次旅游集散中心的建立,是旅游产业链在区域内的扩展,不仅分散了旅游流,缓解了主旅游集散中心的压力,而且对于区域内旅游范围的扩展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次旅游圈的快速发展,形成成熟、完备的旅游产业链系统;旅游业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得到全面发挥,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成熟旅游产业链和前后联系。次旅游圈的建立、大量新型旅游景区(点)的开发、旅游活动空间范围的拓展和旅游产业链的建立是该模式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扩展模式是在凝聚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旅游业空间结构在凝聚中的扩展,并不是分散,此模式对于扩大旅游地旅游容量、平衡区域旅游业发展、完善旅游产业链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最优

模式。

四、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演化历程

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江西拥有数量丰富的品牌资源,如世界级资源——庐山、三清山、龙虎山、景德镇、鄱阳湖,国家级资源——井冈山、婺源、武功山、滕王阁等,而且近年来江西旅游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全国旅游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纵观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历程,江西省旅游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大致表现为3个演化阶段: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

1点状模式(1978—1989)

此期间,是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旅游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资源优势突出以及区位较好的南昌、九江(庐山)、吉安(井冈山)等地。旅游景区(点)数量少,且较分散,景区建设和旅游设施简易,客源主要来自周边近程市场,其中,南昌作为省会城市发挥其交通集散和客源输出作用。总体而言,此阶段旅游活动处于自发状态,旅游业发展比较分散,但已出现旅游业的雏形。此阶段江西旅游业空间结构特点与上述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第一个模式特征相吻合,属于点状模式,如图3(a)所示。

2放射模式(1990—1999)

此阶段,是江西省旅游业的发展阶段,由于旅游供给和需求均得到很大改善,居民出游条件逐渐成熟,江西省旅游业开展范围扩大到九江、吉安、赣州、鹰潭、景德镇和上饶等7个设区市。旅游景区和旅游设施建设得到显著改善;客源市场虽仍以周边近程市场为主,但范围较前一阶段得到明显拓展;南昌作为全省旅游主集散中心的作用更加明显,旅游流呈现放射状;各旅游地间旅游产品有初步互动,为旅游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阶段江西旅游业空间结构特点与上述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第二个模式特征相吻合,属于放射模式,如图3(b)所示。

3凝聚模式(2000—至今)

进入21世纪,旅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需要,供求双方的动力共同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江西省的支柱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相对成熟阶段。此期间,不仅全省旅游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产业体系更加完善,而且形成了赣东北旅游圈(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和鹰潭),此旅游圈基础设施完善、产品类型互补、资源级别较高,已成为江西目前最成熟和知名度最高的旅游产品。虽然旅游业得到空前发展,但仍存在环境保护、区域发展不平衡、旅游产业链不完备等方面的问题。此阶段江西旅游业空间结构特点与上述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第3个模式特征相吻合,属于凝聚模式,如图4所示。

纵观江西旅游业30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骄人成绩,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得到了巨大拓展,从发展之处的以南昌、九江(庐山)和吉安(井冈山)为主的点状发展模式,到以南昌为旅游主集散中心向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吉安和赣州分散的放射模式,发展到现在的以“赣东北旅游圈”为主的、向“赣西”和“赣南”区域拓展的凝聚发展模式,结构模式也趋于合理,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一,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旅游业主要集中在少数的点上,传统四大名山(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旅游业较发达,虽然近年来兴起了一些诸如婺源、武功山等新景区景点,但是从整个区域角度出发,旅游业发展的面还不够宽,应进一步拓展,否则不利于江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二,部分地区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一些重点旅游区的可进入性不强,景区内部旅游交通设施和方式有待改善;其三,各级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产业链系统不完备。

五、江西省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优化

1江西省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优化目标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优化,突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实现,以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以区域旅游一体化为出发点,充分考虑旅游设施的现有条件和发展基础,客观分析旅游资源在区域内的分布特点,深入挖掘各地旅游资源特色,建立一套科学的产品开发体系,为江西旅游空间结构模式优化提供战略性方向和发展对策。具体目标包括区域旅游业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旅游业空间关系的和谐性和旅游空间网络的完备性。目前,江西省旅游业空间结构模式属于凝聚状模式,全省旅游业发展集中在部分区域,区域发展不平衡,该模式制约了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和谐平衡发展,不利于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向更加合理的模式转变。因此,根据旅游资源分布特点、交通网络状况以及和谐发展需要,给出了相对应的合理的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2江西省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一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不可能达到一个绝对成熟阶段,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总是处于不断的优化过程。因此,笔者根据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化规律,结合江西的旅游发展历程、资源分布特色和交通网络现状,构建江西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模式——扩展模式,即以南昌为主集散中心、赣州为次集散中心,构建江西旅游空间结构模式,以此模式作为江西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的最优目标,如图5所示。南昌旅游圈包括南昌、樟树、靖安等旅游区,南昌作为主旅游集散中心,突出革命英雄城、历史文化、中医药研习及养生和都市休闲的产品特色;庐山旅游圈包括庐山、鄱阳湖、柘林湖、云居山等旅游区,突出世界文化景观,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融为一体,共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大井冈旅游圈包括井冈山、吉安、万安等旅游区,突出革命摇篮及革命胜迹、庐陵文化和高山田园风光的“红绿相映”旅游产品;赣东北旅游圈包括景德镇、婺源、三清山、龙虎山等旅游区,突出世界瓷都、道教祖庭、峰林绝景、古村民居和丹霞地貌等产品特色;赣南旅游圈包括赣州、瑞金、三百山等旅游区,以赣州作为全省次旅游集散中心,突出革命历史文化、宋城文化、客家文化和自然生态等特色;赣西旅游圈包括仙女湖、武功山、安源等旅游区,突出山水生态、革命胜迹和禅宗文化(《江西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南昌旅游圈、庐山旅游圈、赣东北旅游圈和大井冈旅游圈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圈内基础设施较完善,工作重点应放在软件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保护方面;赣南旅游圈和赣西旅游圈旅游产品特色渐显,工作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市场营销;赣东地区(即抚州)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足以构成旅游圈,产品开发、景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营销策划等都应加强。此外,区域合作方面,在江西省内部应加强各旅游圈之间的合作,并充分发挥主、次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外部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区域合作,构建“区内联合,区间联动”的旅游空间结构模式。

3江西省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措施

(1)加强与赣南、赣西的联系,努力拓展旅游目的地空间。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凝聚模式不利于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为了扩大旅游容量,平衡各地和谐发展,促进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拓展旅游活

动空间是必然的选择。如图4所示,目前江西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为凝聚模式,旅游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赣东北旅游圈、井冈山周边地区以及赣西部分地区。赣东北旅游圈的空间范围过大,应将其细分为若干个旅游圈,利用圈内开发成熟的旅游产品,带动众多处于“灯下黑”状态的资源较好的景区,不仅拓展了每个旅游圈内部的旅游空间,而且实现了“双赢”与“共赢”的旅游发展格局。赣南、赣西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自然生态资源优良,人文资源较有特色,拓展空间潜力巨大,应深入挖掘其内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作为近期内旅游空间拓展的重点。赣东区域,应根据市场需要和资源特色有选择性地进行拓展。

(2)完善旅游产品谱系,实施多元化旅游产品战略。在拓展旅游目的地空间的基础上,根据各地旅游资源分布的特点以及各自资源的特色,完善旅游产品谱系,实施多元化旅游产品战略,满足不同细分市场游客的多样化需求。重点建设“生态江西”、“红色江西”和“文化江西”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产品主要以井冈山、南昌、瑞金和萍乡等地为主,生态旅游产品主要集中在环鄱阳湖区域、赣南和赣西等地,文化旅游产品则以陶瓷文化、宗教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主。近期内,应以红色旅游产品为发展龙头,利用其在全国的巨大影响力,提高区域整体知名度,带动其他旅游产品的发展;同时,努力保护好整体生态环境,将生态旅游作为江西旅游业发展的中远期目标。

(3)优化行政管理体制,实施政府引导战略。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的建立是跨越行政区划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顺畅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引导战略是其重要的政策保障。在我国,行政区划往往是以分水岭或水界为划定标准,所以同类资源的分布和同类产品的开发往往是跨区域的。因此,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作用,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建构制度化的多层次组织结构、合理的区域利益分配机制、良性的区域竞争秩序和完善的区域合作规则,打破旅游发展中的行政区划界限。

(4)完善旅游形象,进行有针对性营销。整体形象和分项形象在旅游营销中所起作用各不相同:整体形象是一个区域旅游产品的高度概括,其营销是为了提高区域知名度;分项形象是具体旅游产品的形象,其营销是为了具体旅游产品的销售。“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一度作为江西的整体旅游形象已深入人心,但还存在缺陷,对江西旅游产品特色不能完全进行高度概括,比如“陶瓷文化”就不能体现在此旅游形象中。因此,还必须采取专家研讨、社会征集等方式对整体形象进行完善,同时利用现代传媒对其进行广泛营销,进一步提高江西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在此基础上,应抓紧制定各旅游圈与旅游景区(点)的旅游分项形象,方法亦根据情况采取专家研讨或社会征集的方式,并根据产品特色和市场需求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

(5)加大旅游交通建设,解决交通“瓶颈”问题。旅游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咽喉”,旅游交通完善是旅游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加大主要客源地与江西省的省际交通网络建设,譬如新开航线和车次或增开次数,加强主要城市与重点旅游区的高速公路网建设;另一方面,完善景区内部和景区之间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主要旅游区内部公路等级,增强旅游圈内各景区(点)之间以及各旅游圈之间的互通性,今后建设重点应集中在赣南、赣西的景区(点)内部交通及其互通性建设上。旅游交通的建设应注意入口通道设计以及交通设施与周边旅游景观保持协调等问题。

六、结论与探讨

根据旅游目的地的不同尺度,旅游系统包括旅游目的地系统和区域旅游系统,相应的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模式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式和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本文从区域尺度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区域旅游系统构成的基础上,建立了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旅游系统的各大要素在起步、发展、相对成熟和优化等四个阶段具有十分丰富的各种形态和结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表现为点状、放射、凝聚和扩展四种模式。在此基础上,以江西省作为个案分析,发现改革开放至今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模式分别为点状、放射和凝聚模式,分析了旅游空间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空间结构的优化目标、措施和模式。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是在理想状态下旅游系统各因素在空间表面的一种抽象,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为不同模式。显然,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不仅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发展阶段的总体把握,而且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决策性的建议,有利于当地旅游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然而,本文仅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空间结构模式,缺乏界定各演化模式的定量标准,演化模式的量化界定标准是本文的缺憾,这也是笔者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致谢:本文的撰写得到黄细嘉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致谢忱!

责任编辑宋志伟

交换旅游网络平台的内容研究 篇12

1.1交换旅游网络平台的定义

交换旅游网络平台, 是以交换旅游信息为主体, 以网络平台为工具, 旨在推广交换旅游这一新兴旅游方式, 服务于广大旅游爱好者的一个信息共享平台。

交换旅游网络平台是建立在交换旅游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 其主要功能包括获得交换旅游信息, 筛选信息、发布信息以及信息反馈。

1.2交换旅游网络平台的特点

1.2.1时效性。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成果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生产的各方面。交换旅游网络平台充分发挥Internet的信息传输高速、实时联络快捷、信息包含量大的优势, 完善交换旅游信息的汇总发布服务。

1.2.2经济效益。交换旅游网络平台的建立一方面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提供快捷的技术支持, 以经济适用的旅游信息为他们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顺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使交换旅游这一新兴旅游方式具有很强的商业经济价值。

1.2.3社会效益。在全社会倡导节约并合理有效利用资源的背景下, 交换旅游网络平台作为一种全新的方式来促进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

1.3交换旅游网络平台的制约因素

1.3.1安全性制约。安全性是交换旅游网络平台发展的最大瓶颈, 主要包括数据安全和信息来源的安全。交换旅游网络平台, 作为信息共享平台的服务方, 本身既存在客观的技术问题, 也同时存在主观的信任问题提供信息的信息源, 也同样面临是否安全可靠的问题, 客户是否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都要进一步核实。

1.3.2文化制约。交换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 网络平台的使用也是一种逐步发展的事物, 用户在接受和使用上存在着文化和习惯的双方阻力。作为一种创新模式, 它推行的关键在于信任, 共享与协作。具体来说, 就是网络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信任机制, 用户之间的共享信息质量以及用户与网络平台管理方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1.3.3实时性制约。交换旅游网络平台是基于网络的一种应用, 因此它的实时性与可用性将会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现有的网络状况。网络拥堵, 甚至网络断开都会影响到网络平台的应用。

二、交换旅游网络平台研究的主要内容

2.1价值定位 (Value Proposition)

即交换旅游网络平台向用户提供的价值。在信息爆炸时代, 时间价值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平台将交换旅游的信息汇总发布为旅游者提供便捷的查阅方式, 节约大量的出游前的准备成本 (包括时间、人力、物力等) 。此外, 交换旅游主要是通过节约旅游过程中的住宿费用来节省费用支出, 进而提高出游质量, 使人们享受到优质低价旅游。

2.2目标客户 (Target Customer Segments)

交换旅游网络平台所针对的用户群体, 寻求群体共性, 针对共性, 创造价值。交换旅游网络平台立足于广大的旅游爱好者, 通过调查分析, 更多的旅游者追求自由自主的旅游方式, 愿意尝试新鲜事物, 其旅游方式日趋理性, 交换旅游作为节约型的绿色出行方式, 逐渐受到关注。平台将具备以上特征的旅游者作为目标客户, 发挥交换旅游的优势, 为其提供服务。

2.3客户关系 (Customer Relationships)

即网络平台与用户群体之间所建立的联系。客户关系的管理, 所有用户都是通过网络注册, 填写详细信息成为平台服务对象。用户的基本信息可以第一时间进入用户信息数据库并集中整理, 减少客户管理的工作量, 降低错误率。同时网络平台收集汇总具体用户使用平台的有效度和频率等信息, 进行后续的跟踪和监视。平台将对用户按重要性程度分级管理, 更好的保护用户隐私而非恶意使用。

2.4资源配置 (Value Configurations)

对平台汇集的交换旅游信息的配置, 是平台内容研究的重中之重。我国交换旅游要结合我国信用体系处在萌芽阶段, 同时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传统等国情, 通过收集信息, 利用网络平台严格会员制, 实行信用积分制度, 保证交换旅游时双方的财产安全。提供本地出游经验“宝典”, 发布出游信息, 寻找交换旅游对象, 登记交换旅游, 签订利益保障合同, 电话确认, 结束后信用点评, 如遭信用投诉, 经审核评定后进行相应处罚, 甚至诉诸法律。配置具体如下:

2.4.1信息资料库。汇总旅游地旅游环境、天气情况、社会经济状况等真实、及时地信息, 这类信息资源供平台使用者查阅, 即以数据提供服务。此外, 平台每一次交换旅游案例都留有详尽的数据, 通过积累, 资料库将不断充实。

2.4.2主要业务。 (1) 严格会员注册制。交换旅游网络平台是严格会员制的, 通过详细资料的填写, 同意相应的条款要求的会员才可以参与到交换旅游网络平台, 必须提交一系列个人证明, 包括个人身份证、房产证、房屋实景数码照片、房产所有权等, 所有资料在提交后, 进行复核审查。 (2) 登记交换旅游, 签订交换房屋合同。确定双方交换旅游后, 根据相关法律签订交换房屋合同, 明确使用对方房屋的义务和权利, 如有损坏, 保险公司将负责追究暂住者的责任。在交换房屋时要”将心比心.己所不欲, 毋施于人”, 要注意房屋卫生, 不随便动屋内物品, 其间如果发生纠纷或者物件损毁, 都会有相应的条款提供赔偿依据, 网络平台也时刻进行监督。 (3) 电话确认。电话确认交换房屋后是否在规定时间内交换, 及在新环境中的情况。 (4) 信用积分制度。交换旅游中大家最担心信用度, 为此我们有严格信用积分制度, 交换旅游后双方进行信用互评, 信用积分高在交换旅游中会成为更好的选择, 在信用评价中, 如遭投诉, 经审核评定后相应的处理处罚, 甚至诉诸法律。交换旅游依靠人们自律, 网络平台制度保障, 法律约束, 责、权、利明确。

三、交换旅游网络平台的发展预测

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 旅游会更为热门, 而交换旅游作为新的出游方式, 会被更多的人尝试。在它原本较合理的结构下, 人们能更多地享受旅游带来的精神满足与物质节约。交换旅游不再让人“望而却步”。交换旅游网络平台结构进一步完善, 资料扩充, 规模扩大, 信用程度不断提高, 会有更多的人选择使用交换旅游网络平台安排其出游计划, 选择交换旅游成为首选出游方式。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更多地倾向于享受旅游带来的精神满足与物质节约。交换旅游作为一种较新的出游方式, 直接与传统旅游消费习惯进行比较, 打破常规地提出创新式旅游方式, 同时伴随着交换旅游网络平台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资料的扩充, 规模不断扩大, 信用程度不断提高, 以及人们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的增强, 有更多的人选择使用交换旅游网络平台安排其出游计划。

关键词:交换旅游,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傅云新 , 蔡晓梅.旅游学.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08

[2]、 (美) 德鲁克 (Drucker, P.F.) 著.管理的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1

上一篇:数据布局论文下一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