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广播技术

2024-10-12

同步广播技术(精选12篇)

同步广播技术 篇1

摘要:调频同步广播系统具有质量高、覆盖范围广等特点, 被广泛应用在全国各广播电台。同相是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的难点与重点, 通过将延时自动同步技术应用在调频同步广播系统中, 能够实现延时的自动、实时测量与调整, 有效地提高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的稳定性, 保证播出安全。因此, 本文概述了同相理论, 探究了延时同步技术在调频同步广播系统中的应用, 以供参考。

关键词:延时自动同步,调频同步广播系统,应用

1 同相理论

调频同步广播同相系统中相同的节目码流经不同的传输链路传输到发射台, 由发射机编码调制后发射射频信号, 假设节目码流经两个发射台 (发射台A和发射台B) 到接收机的延时分别为总延时TA、TB, 总延时包括射频信号传输延时与节目码流传输延时, 即射频延时和音频延时。射频延时指的是射频信号发射后传递至接收机的延时, 音频延时所指的是节目码经过传输网络传递至发射台的延时。节目传输网络主要由有线电视网络、IP网络、通信网络传输、卫星传输以及微波传输等传输方式中的一种或者若干种组成。整体来说, 音频传输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 射频延时具有不变的特性, 当确定了发射功率以及发射台位置后, 相同接收点接收信号的射频延时相同。

2“延时自动同步”技术在调频同步广播系统中的应用

2.1 延时自动同步系统的结构

典型调频同步广播系统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即发射站点以及节目中心端。其中同步编码器是中心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步编码器的功能主要包括: (1) 压缩编码和封装音频节目; (2) 通过对GPS时间信息进行分析, 在码流中增加相应的时间戳信息; (3) 确定网络适配后, 将信息送入传输网络。传输网络将节目码发送至各发射台, 然后由发射台将节目码流经信号送入同步解码器中。同步解码器的功能主要包括: (1) 对接口进行适配; (2) 通过对GPS时间信息进行分析, 并测量传输延时信息; (3) 自动补偿传输延时; (4) 解码音频信号, 并将同步AES信号传递至同步激励器中。通过将同步解码器与同步编码器增加到调频同步广播系统中, 能够实现完全同相, 相对延时小于1μs, 能够很好地满足行业规范和要求。

2.2 基于延时自动同步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的特点

因为同步解码器与同步编码器具有自动补偿功能以及延时实时测量功能等, 并且该系统采用了单频网同步技术, 具备性能指标高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在调频同步广播系统中。基于延时自动同步技术调频同步广播系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自动化”, 主要体现在系统维护与系统调试两个方面。调频同步广播系统中延时测量既没有专用的测量设备, 也没有统一的测量方法, 通常状况下不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系统延时, 无法实现调频的精确同步, 对相干区的收听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由于系统的延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导致系统出现延时的原因主要包括:传输网络中设备的更换、传输网络路由器的调整以及传输网络延时固有变化等。系统维护人员无法全面了解系统延时的变化状况, 只有当相干区收听质量严重降低后, 确定原因之后才能够判断是否延时发生变化, 导致严重的播出事故。通过将延时自动同步技术应用在调频同步广播系统中, 由同步解码器每4秒对GPS信息与码流的时间信息的延时进行测量, 测量延时小于1μs。

延时自动同步技术应用TS码流, 能够保证节目码流在各种网络中进行同步传输, 信号源主备份与传输网络设计在调频同步广播系统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系统将节目码流同步到发送至各个发射台, 因为不同发射台的重要等级、硬件条件以及所处位置不同, 因此, 信号的传输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保证系统能够安全播出, 节目源通常利用主备路方式, 如果某个发射点的主信号源发生故障或者问题后, 由备份信号源代替主信号源, 以此保证信号能够安全、稳定地传输。

2.3 系统调试

基于延时自动同步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的相干区的调试内容主要包括:干扰区调试、覆盖区调试、频率锁定调试、场强调试以及天线定向调试等, 在进行相干区调试时需要对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并做好上述方面的交叉调试。对于调试后依然不能够满足指标要求, 尤其是几项重要指标, 需要将其调整至听众稀少的区域。

3 结语

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 由于其自身的众多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全国广播电台中。通过将延时自动同步技术应用在调频同步广播系统中, 能够实现对系统延时的自动测量和调整, 有效减少维修工作量, 提高系统稳定性, 为保证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刚, 杨霏, 蔡超时, 等.基于“延时自动同步”技术的调频同步广播系统[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0 (5) .

[2]赵文宾.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的理论及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15) .

同步广播技术 篇2

1.某金属部件加工厂的滤芯抛光车间厂房内设有一地沟。对该厂房采取的下列防爆措施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 。

A.用盖板将车间内的地沟严密封闭

B.采用不发火花的地面

C.采用粗糙的防滑地面

D.设置除尘设施

2.爆炸性气体、易燃液体和闪点低于或等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爆炸性粉尘或易燃纤维等统称为爆炸性物质,其分为( ) 类。

A.2

B.3

C.4

D.5

3.防止液体流散的其中一种做法就是在桶装仓库门洞处修筑慢坡,该慢坡高度一般不小于( ) mm。

A.50

B.100

C.150

D.300

4.爆炸性气体、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环境,按其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分为( ) 个区域等级。

A.2

B.3

C.4

D.5

5.下列选项中,适用于0区的防爆电气设备的形式是( ) 。

A.隔爆型

B.增安型

C.ia级本质安全型

D.正压型

6.下列建筑电气防爆基本措施中,错误的是( ) 。

A.选用与爆炸危险区域的分区和范围相适应的防爆电气设备

B.在同时存在爆炸性气体和粉尘的区域,按照爆炸性气体的防爆要求选用电气设备

C.设置防爆型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报警系统和紧急断电装置

D.将在正常运行时会产生火花、电弧的电气设备和线路布置在爆炸危险性小或没有爆炸危险性的环境内

7.为了减少爆炸损失,作为泄压设施的轻质屋面板的单位面积质量不宜超过( ) kg/m2。

A.20

B.40

C.60

D.100

二、多项选择题

1.爆炸性粉尘环境根据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持续时间及粉尘层厚度分为( ) 。

A.10区

B.11区

C.20区

D.21区

E.22区

2.某食用油加工厂,拟新建一单层大豆油浸出车间厂房,其耐火等级为一级,车间需设置与生产配套的浸出溶剂中间仓库、分控制室、办公室和专用10kV变电所。对该厂房进行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时,正确的措施有( ) 。

A.车间专用10kV变电所贴邻厂房建造,并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与厂房分隔

B.中间仓库在厂房内靠外墙布置,并用防火墙与其他部位分隔

C.分控制室贴邻厂房外墙设置,并采用耐火极限为4.00h的防火墙与厂房分隔

D.厂房平面采用矩形布置

E.办公室设置在厂房内,并与其他区域之间设耐火极限为2.00h的隔墙分隔

3.爆炸性气体、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按其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分为( ) 。

A.0区

B.1区

C.10区

D.11区

E.2区

4.爆炸性气体等爆炸性物质可分为( ) 等几类。

A.矿井甲烷

B.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C.爆炸性悬浮物

D.爆炸性粉尘

E.爆炸性气溶胶

单项选择题答案

1.【答案】C

【解析】《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公安部消防局)第113~117页

2.【答案】B

【解析】爆炸性物质可分为三类:I类(矿井甲烷);Ⅱ类(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含蒸气、薄雾);Ⅲ类(爆炸性粉尘,含纤维)。

3.【答案】C

【解析】防止液体流散的基本做法有两种:一是在桶装仓库门洞处修筑慢坡,一般高为150~300mm;二是在仓库门口砌筑高度为150~300mm的门槛,再在门槛两边填沙土形成慢坡,便于装卸。所以,根据题意,正确答案为C。

4.【答案】B

【解析】《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公安部消防局)第114页

5.【答案】C

6.【答案】B

【解析】电气防爆基本措施有:

1)宜将正常运行时产生火花、电弧和危险温度的电气设备和线路,布置在爆炸危险性较小或没有爆炸危险的环境内。D选项正确。

2)采用防爆的电气设备。

3)按有关电力设备接地设计技术规程规定的一般情况不需要接地的部分,在爆炸危险区域内仍应接地,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应可靠接地。

4)设置漏电火灾报警和紧急断电装置。C选项正确。

5)安全使用防爆电气设备。正确地划分爆炸危险环境类型,正确地选型、安装防爆电气设备、正确的维护、检修防爆电气设备。A选项正确。

6)散发较空气重的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甲类厂房以及有粉尘、纤维爆炸危险的乙类厂房,应采用不发火花的地面。

当区域存在两种以上爆炸危险物质时,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应满足危险性较高的物质要求,B选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为B。

7.【答案】C

【解析】作为泄压设施的轻质屋面板和轻质墙体的单位质量不宜超过60kg/m2。正确答案为C。

【考点来源】《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公安部消防局)第119页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C、D、E

【解析】《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公安部消防局)第122页

2.【答案】A、B、C、D

【解析】《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公安部消防局)第45、72~73、115~117页

3.【答案】A、B、E

【解析】《(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公安部消防局)第114页

应用意识,让信息技术与生活同步 篇3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应用意识  培养策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也逐渐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就要从基础上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并且将应用意识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信息技术课堂可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只有将掌握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才能适应社会,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一、联系生活,应用意识的起点

教师注重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将课本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实际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学生只有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将在信息技术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的现实生活中,使得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让学生有一个较好的心态去学习、运用知识。

以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三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为例,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以介绍家乡的某个景区为话题,引出本节课要讲解的软件。教师首先播放课前准备好的介绍某一景点的PPT,让学生从各个方面说一下感受,比如说艺术感受、表现形式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新的教学内容。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这个软件从各个方面介绍自己的家乡景点,学生产生了新鲜感,对新软件的学习产生兴趣。PPT对于高中生来说并不陌生,让学生掌握制作精美PPT的技巧,介绍自己家乡的时候,教师可以讲解插入动画和超链接等技巧,不让学生单纯的将PPT制作理解为图画与文字的组合。联系实际生活,制作精美的PPT,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非常有效的。在讲解完PPT制作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哪些方面经常应用PPT,同学们家里父母如果有开店的,可以帮助父母设计产品的PPT,如生活用品和餐饮业可以设计精美的PPT,供顾客选择。

联系生活,使课堂丰富多彩,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反应思维。

二、情景设置,应用意识的桥梁

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转变传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让学生轻松学习,增强学习兴趣,逐步增强应用意识。情景的创设要得当,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的讲课风格、教材的编写特点等,创设适合学生的情景。只有适合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情景才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不合时宜的教学情景的创设,会增加知识的繁琐性,让学生感觉学习疲惫,产生厌倦情趣。

以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二节“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根据需求选择检索方法。现如今的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方法,教师再利用本节课,让学生对以前掌握的知识进行总结升华,让学生逐步运用才是最关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查找资料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进步。教师创设情景“那年、今日”,即同学们知道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哪些大事吗?同学们利用网络搜集信息,然后分小组检索,教师让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检索方法,使用不同的检索工具。让学生们在抢答比赛的过程中体会获取信息的策略与技巧,最后教师总结有哪些常用的搜索方法。教师再次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同学们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常用的搜索引擎网站有哪些?”学生积极回答,百度、搜狐、新浪等,教师让同学回忆最近使用的搜索工以及查找过程,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情景设置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课堂参与感,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应用意识。

三、结合实践,应用意识的升华

学校教育的起始点是把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并结合实践经验升华应用意识。传统教学中,很多学生是“死读书,读死书”,不能很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点,达不到家长与学校预期的效果。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践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培养应用意识,然后以应用意识带动课堂知识点,实现举一反三。

以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三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为例,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会获取海量信息,如何辨别这些信息的真假,将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网络中的高薪招聘信息,这类信息的特点是待遇高,并且适应大部分人群,由此导致一些着急应聘工作的人不断上当受骗,但是到了求职地之后才发现上当了,不仅“破财”,严重的甚至会有生命危险。这类新闻层出不穷,主要原因是人们缺乏辨别能力,导致上当受骗。所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加强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关系到学生们自身的安全。

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对学校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教学课堂不再是灌输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让学生们从生活实践的层面去理解知识点,逐步培养学生们的应用意识。尤其是信息技术这门比较注重实践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与生活同步。

【参考文献】

[1] 余佩.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及策略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2013 (04).

[2] 亓振红. 信息技术教学中“激趣导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 山东师范大学,2014(10).

智能电网技术(7)时钟同步技术 篇4

1 IEEE 1588精密时钟授时原理

1.1 概述

IEC 61588定义了一个能够在测量和控制系统中实现高精度时钟同步的协议——PTP (IEEE 1588) 协议。2002年底发布的IEEE 1588是一个集成通信网络和在线修正计算的精密时钟授时协议, 该协议通过多播报文的形式向网络中各个节点授时, 所以尤其适合在以太网上使用, 能够达到亚微秒级的同步精度。2008年, IEEE重新修订了这个标准, IEEE 1588授时协议更进一步完善, 使其满足智能变电站IEC一61850通信网络授时精度的要求。

PTP系统是由同步时钟设备和网络设备组成的分布式授时系统, 同步时钟设备包括普通时钟、边界时钟和透明时钟;系统设备包括在网络中不参与时钟同步过程的路由器、交换机、计算机及其他设备。

普通时钟 (Ordinary Clock, OC) 。分为主时钟和从时钟, 其特性是只有1个PTP端口的时钟授时源或授时终端, 普通时钟授时应满足网络对称性原则, 通过“最佳主时钟算法”选取网络中精度最高、稳定性最好的节点作为系统主时钟, 从时钟同步主时钟后, 则作为下一个从时钟的主时钟, 进行全网时钟节点的精确同步。

边界时钟 (Boundary Clock, BC) 则实现了网络非对称性精确时钟同步要求, 是一个具有多个PTP端口的设备, 每个PTP端口可独立进行授时。对于空间距离较远的主从时钟同步系统, 为了降低线路延迟量, 引入了透明时钟设备 (Transparent Clock, TC) 。透明时钟在通信网络中相当于普通的网桥、中继器, 转发所有类型的报文, 透明时钟本身不参与同步过程, 也没有主从状态。

1.2 IEEE 1588授时算法分析

IEEE 1588的时钟同步过程通过两个步骤来实现:时钟偏移量测量和线路延迟量测量。假设传输延时线路是对称的, 主时钟的时间原点为M, 从时钟的时间原点为N, 时钟偏移量为Toff-delay, 线路延时量为Tdelay。

首先进行时钟偏移量测量, 主时钟周期性的向网络发送一个包含时间信息的信息包 (简称为Sync) , 同时在物理层记录好精确发送时间Ta1, 如图1 (a) 。在Tb1时刻从时钟收到Sync时间同步报文, 并且精确记录接收时间Tb1。然后主时钟通过Follow_up报文格式发送之前记录的精确时间信息Ta1, 从时钟接收Follow_up报文后, 计算从时钟与主时钟的时钟偏差为:

这样就完成了时钟偏移时差的测量, 其中, 在理想条件下, Toff-delay、Tdelay值是一个定值。

然后进行线路延时量的计算, 如图1 (b) 。从时钟在接收到Follow_up报文后在Tb2时刻发送一个延时请求信息包Delay_Req并记录精确发送时间Tb2, 主时钟收到Delay_Req报文后, 记录精确接收时间Ta2, 把精确时间Ta2标记在延时响应信息包Delay_Resp中并发送给从时钟, 从时钟接收到Delay_Resp后, 则网络延时误差为:

由式 (1) 和式 (2) 可得:

基于式 (3) 求出来Toff-delay和Tdelay, 对时钟偏移时差和线路延时误差进行精确时钟在线修正, 这样就完成了主从时钟的时间同步, 通过“最佳主时钟算法”计算出网络中最佳主时钟进行全网授时。当主时钟出现故障或者不稳定的情况下, 立即启动“最佳主时钟算法”计算出网络中其他节点中最稳定的时钟作为新的主时钟, 利用时钟偏移测量算法修正从时钟与主时钟的时钟偏差, 线路传输延时量测量算法修正线路延时误差, 通过光纤以太网连接各个时钟节点, 实现全网亚微秒级时钟精确同步。

2 传统时钟同步系统架构的不足

传统时钟同步系统是在各个变电站安装独立的GPS时钟进行授时, 其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在变电站架设GPS作为时钟同步源, 然后通过电缆把GPS数据流分发到各个用时设备中进行授时。

随着智能变电站的发展, 传统时钟同步系统已经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

(1) GPS信号是通过无线电波传输的, 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 特别在特殊情况下, 如战争则可能导致同步系统的完全崩溃, 产生严重的后果。

(2) 站内授时接口种类多, 信息编码形式不标准、不规范。在传统变电站时钟同步系统中, 常见的授时标准接口有1PPS和IRIG-B码 (简称B码) 2种。其存在组网不灵活, 需要进行点对点传输等问题。

(3) 因为各个变电站都是安装独立的GPS授时源, 如遇到GPS时钟丢星或者失锁等故障情况下, 各个变电站之间时钟很难保证时间上的统一。

(4) 传统时钟同步系统授时电缆和通信电缆非常多, 采集资源重复, 运行维护难度大。这些都会影响变电站生产运行的效率, 不利于电网安全运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5) 与传统变电站相比, 智能变电站的结构体系存在巨大的差异。变电站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使得站内二次硬接线被串行通信线所取代, 它是各个设备之间交互信息的基础平台。保护测控设备的电流、电压等采样值输入也由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输入, 这些变化对智能变电站的时钟同步系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针对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的通信网络和更高的同步精度要求, 采用IEEE 1588高精度授时技术将会在保持高精度授时的前提下, 简化并统一授时网络架构, 可应用性强。

3 智能变电站的时间同步建设方案

智能变电站实现了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所有设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使得整个变电站内所有设备之间交互数据都是通过站内光纤以太网, PTP作为一种网络对时技术, 其所有功能或设备都会布置在变电站光纤以太网中, 不再单独组网。依托光纤以太网实现智能变电站时钟同步系统的构建, 能为全网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时间同步。智能变电站站内授时基本框架如图3。

选择北斗时钟和GPS时钟组成双模授时作为智能变电站站内的时钟源, 即为系统中的根时钟节点, 提供精确、稳定的时间标准。站级监控中心作为PTP服务器, Boundary Clock 1 (边界时钟) 作为主时钟向全站授时, 变电站层设备, 间隔层IED及过程层智能组件设备、电子式互感器等都作为对时终端, 同时调度中心通过基于电力通信SDH链路传输的PTP时钟同步网络向各个智能变电站提供精确铯原子时钟进行监控与校正, 以此实现全网时间统一。

4 结语

同步广播技术 篇5

委托方:(以下简称甲方)承揽方:(以下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就高压同步电机外委维护保养的技术质量细节,经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委托乙方维护保养高压同步电动机1台。

二、提供内容:甲方向乙方提供如下实物。

高压同步电动机1台:型号T3400-6/1730 功率3400KW 额定电流227A 额定电压10000V 励磁电压50V 励磁电流336A 绝缘等级F级 功率因数:0.9

三、电机主要维护保养项目:

电机整机维护保养处理。

三、乙方维护保养的产品必须满足甲方的要求并满足以下技术标准:

1、GB755-2000 旋转电机定额和性能。

2、GB50170-94 旋转电机施工及验收规范。

3、QI—7.4—02 大型交流异步(同步)电机修理规范。

四、乙方应制定并向甲方提交完整的维护保养方案,甲方在收到该维护保养方案后给予书面确认。

五、工况条件:用于拖动烧结厂主抽风机。

六、电机维护保养项目说明:

1、定子检修、保养:

1.1 机座、定子铁芯内、外表面、通风槽等处除尘,定子送入高压蒸汽清洗机进行清洗,根据油污严重程度,加入绝缘清洗剂进行清洗。

1.2 检查定子线圈端部及引线绑扎,引线绝缘包扎带老化,应予重新更换绑扎固定。检查槽楔若有松动,应敲出槽楔用垫条垫紧后,打紧槽楔。1.3更换六组定子测温元件。

1.4 对定子浸F级6895无溶剂绝缘漆,烘焙。1.5 更换电机加热器。1.6 油漆:对定子铁心和绕组喷以8037抗弧覆盖漆,定子机壳内壁涂刷防锈漆。2.转子检修保养: 2.1 对转子进行清洗。

2.2 对转子结构件进行检查修补。

2.3检查磁极线圈接头焊接和外包绝缘、线圈的上、下垫板等,必要时应予修复。

2.4 检查磁极线圈与集电环的引接线,如有缺陷应予修整后重新拧紧螺母。2.5更换集电环、安装高压电刷。2.6 转子烘培浸漆。

2.7 对转子轴的磨损进行修补。2.8 校验转子动平衡。3.轴瓦维护保养。

3.1 检查轴瓦的合金面与轴颈的吻合面应良好,必要时应予修刮,再测量其间隙。轴瓦甩油环检查,视情况更换。

3.2 清理轴承的油室,检查轴承盖和轴承座的合缝面应平整,必要时应铲平; 3.3 电机驱动端、非驱动端轴承座和轴承盖上的进、出油口法兰损坏,更换法兰和油封。

3.4 轴承座下的绝缘垫、螺钉的绝缘套管和绝缘垫圈应清理或更换。

4、接线部分维护保养,视损坏情况进行更换。

5、损坏、缺失的电机附件需补齐。

6、更换电机油镜。

七、修复完成后的实验

1、对于维护保养完成后的电机,乙方必须做交流耐压试验,绝缘电阻测定,吸收比测定,直流电阻测定,动平衡测定试验,轴瓦间隙测量。

2、所有试验项目乙方需出具完整的实验报告交甲方。

3、绝缘电阻不低于300兆欧。

4、交流耐压试验15000V,历时一分钟。

5、吸收比不应低于1.2。

6、各相直流电阻的相互差别不应大于直流电阻最小值的2%。

7、空载试验应大于2小时,要求三相电流平衡,空载电流不大于额定电流的三分之一。

8、轴瓦间隙不得大于轴径的千分之1.5。

八、技术要求:

1、防腐刷漆,并根据测试结果贴好铭牌。

2、维护保养后的电机绝缘等级不低于F级、防护等级不低于原防护等级、功率因数不低于原标称值。

3、维护保养后的电动机额定功率不应低于原电机额定功率,额定电流不应高于原额定电流。

4、更换元件需经甲方认可后方能更换。

5、该高压电机要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按第十一项处理。

九、完成时间:在收到电机后的2个月内完成电机维护保养工作。

十、验收:

1、核对实验项目数值与要求是否相符。

2、外观检查防腐刷漆质量,接线盒完好紧固,附件齐全。

3、试运行:空载试验符合第七项的要求,电机各方向振动幅度不超过0.06mm、无渗漏油、三相电流偏差不大于最小值的5%,带满载风机电流不超过200A,定子温升不超过80度,轴瓦温度不超过65度。

4、通过上线使用检测:对于电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一年内电机定子绝缘不得小于100兆欧,额定负载下发热不得超过绝缘等级要求,振动幅度不超过0.06mm,无渗漏油、轴承磨损松动现象,阻尼绕组连接部位不得出现松动,阻尼绕组不得出现发热变色,轴瓦温度不超过65度。

十一、修改、改造、改进有关约定:

1、任何一方认为待修复设备、备件有修改、改造、改进的必要,应书面提出并得到对方认可,费用、周期由双方协商解决。

2、当工作量没有明显增加,对费用或交货期影响幅度不大时,按原有协议执行,否则,甲乙双方可以协商乃至重新签订合同和技术协议。

3、乙方若在技术质量协议已签订,但在维护保养过程中因原设计存在问题,不能满足甲方提出的要求,乙方应向甲方提出修改方案。甲方书面同意后双方共同确定解决方案实施的时间及费用。

十二、违约条款。

1、修复后乙方必须向甲方提供包括第七项所有实验内容的完整实验报告一份,否则违约。

2、电机在浸漆工艺和动平衡测试过程都要有现场拍照,修复后提供甲方。

3、乙方维护保养的电机质保期为维护保养完成上线正常运行满1年。

4、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扣押或滞留甲方的设备,否则违约。

十三、本技术协议经由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协议有效,并与承揽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未尽事宜,超出本技术协议范围的,双方可另行签订技术协议。

同步广播技术 篇6

【关键词】PLC;控制电机;技术应用

随着生活中对于各种控制装置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人们逐渐对控制装置的数量以及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因为控制产品的质量直接受到控制装置性能的影响。为了能够使产品得到消费者的欢迎,对于PLC的产品质量也要施行严格的控制,尽可能从产品生产之初保证控制装置的质量。

1.关于在PLC控制下电机同步技术的控制方案

所谓的PLC本质就是一类控制装置。这种控制装置是电机同步技术展开可靠的控制工作必须应用的一分子,虽说PLC仅仅是一个很小装置,但是PLC在所有的马达同步技术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PLC对于发挥所配置的商品的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PLC能够在产品展开组装的进程当中,对保证生产线的电源的正常性,以及保证马达展开正常的转动可以展开可靠的把握;所以,PLC在展开任务的时候,主要是依靠了电脑对作业流程展开相应的控制。

1.1 同步技术中的随动技术

为了能够对马达并行手段展开更为技术层面的研究,大家应当首先来研究一下马达并行手段当中的从动技术。并且从动技术里面涵盖了主马达,以及从动马达,这两种马达用来保障马达并行手段的从动技术展开可靠的运行起到关键的作用。虽说在从动技术之中。已被划分成了两种不一样的范围,但是主马达在展开工作的行为之中,从动马达也会随着同时展开工作。在马达并行手段当中,作为基本的组成技术的控制技术,大多是依靠对传送到的数据展开一定的转换。控制技术在展开运行的行为当中,大多是依靠了PLC对来自作业流程的控制数据展开一定的传送;然后,在经过一定的换算,依靠这种装置把PLC所传送到的控制数据展开进一步的转变,最后就产生了能够被相关的指示执行装置能够操控的数据,例如,马达并行手段中的频率转换器,在展开运行的行为当中,能够变换工作频率等等。经过变换的操控数据,包括会对操作指示的装置展开关联之外,还有对马达装置展开一定的影响。操控指示对于驱动主机的影响,大多是对驱动主马达的运行状体展开一定的影响而产生的。而对于驱动主马达的转动方式的关系,应当通过对于程序模块的使用,可靠的对动力主马达整个转动的速度也展开了可靠的监测。如果需要确保从动技术之中的这两台马达装置展开同步的转动,即保证从动马达的转动频率,以及主马达的转动速率包括一样的频率;这两种马达转送的保障,则大多往往要运用程序所安装的侦测数据对从动马达展开直接的操控。

1.2 电机同步手段中的闭环技术

为了确保整个马达并行手段能够产生一个无开放式的旋转技术,只需要在一级并行手段当中的无开放操控技术对主马达,跟从动马达展开实时的操控,即无开放操控技术当中的操控器要对从动马达,和主马达同步传输数据,并且要确保这两台马达所传送到的数据是一致的。为了能够在马达并行手段转动的行为当中,使无开放操控技术中的操控器,一台的操控器能够同时对很多台的马达展开可靠的操控,这就要求无开放环技术,以及操控技术发出的数据包含大部分的并发性。操控技术对于技术数据的操控,大多是运用寻找来自PLC上的数据展开大部分的操控的;之后,对那些从PLC上传来的操控数据展开大部分的解码之后,就能够转换成能够被电脑运行的操控数据了。而且,此类能够被执行的操控数据就能够在相同时刻传送到主马达,以及从动马达上。两台马达所传送到的操控数据是一样的,然后,就是有程序模块对于这些操控数据展开实时的监测,如此这般,就能够产生闭环操控技术了[1]。

1.3 马达并行手段中的从动闭环技术

马达并行手段当中的从动闭环技术,能够说是闭环操控技术,以及从动技术的结合。因为深导关悬技术同时涵盖了上面的二种技术的特长,由于闭环操控技术的产生,在大部分的范围上大多是以从动操控技术作为原则而制造的。当PLC产生了操控数据以后,这两台的马达动力器都能够同时传送到来自PLC的操控数据;虽然传送到了同一台操控器的操控数据,但是,这两台马达动力器还是产生不同的的闭环技术。为了确保着个闭环技术转动的可靠性,就应当对主马达,以及副马达的转动频率展开实时的对比,必须要确保主马达,以及辅马达的转动频率是一样的。一旦主马达的转动频率,以及辅马达的转动频率出现了任何误杀,此时就要求对辅马达的转动频率展开大部分的检修,以促使能够辅马达的转动频率与主马达的转动频率保持一致性;如此就能够确保一台操控器对这台的马达展开实时的操控。

2.电机同步手段操控方案的分析

为了确保整个的马达并行手段能够保持并发的转动状态,就必须对PLC中发出的数据展开检测,然后,参照运算的结论为整个技术设置出相对比较可靠的操控數据。马达并行手段在展开实际的转动的行为当中,作业流程上的所有装置所包含的负荷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操控技术一定参数的设置,大多是遵循技术当中,各马达的的转动频率来展开设定的[2]。

3.PLC的操控程序

PLC操控程序的表现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PLC的呈现方式能够是表达式,也能够是程序模块。其中,比较简洁的表现方式就是功能块了,功能块就是具有一定功能的一个基本单元,这个处理单元是一个具有高标准的处理器[3]。

4.结束语

总的来说,随着近几年现代工业的发展,以及自动化行业的迅速崛起,以往传统的继电保护装置已经无法满足工业发展的步伐。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的自动化操控装置,PLC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春芝.关于PLC控制电机同步的技术和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87-88.

[2]赵新胜,张志勇,刘平.PLC可控制编程器在控制电机同步运转技术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4,05:8.

[3]卢美鸿.基于PLC的两变频调速电机系统的神经网络逆同步控制[D].江苏大学,2007.

美国研制出双向同步无线广播技术 篇7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副教授菲利普·里维斯表示,大多数无线网络在使用时,每个设备必须打开,由于接收的信号会被无线电广播自己发送的信号所覆盖,因此要么发信息(说),要么接收信息(听),而不能同时发送(说)和接收(听)信息。如果无线电广播像我们的大脑一样,能同时听和说会怎样呢?基于这一设想,里维斯和三名同事经过了几个月的尝试,终于研制出双向同步无线广播技术。

里维斯表示,当无线电广播发送信号时,其发送信号的强度是其可能从其他无线电广播接收到信号的几百万倍甚至几十亿倍。但如果无线广播接收机能过滤自己发射出的信号,那么,它或许可以听到微弱的接收信号,而新技术使得每个无线电广播能确切知道其正发射的内容以及其应过滤的内容。

这项技术对未来的通讯网络意义重大。尽管目前手机网络已使用户能同时听话和交谈,但由于手机网络的运行环境非常昂贵且需要复杂规划,因此,不适用于其他无线通讯网。

同时发送和接收信号最明显的作用是让发送的信息增加了一倍,科学家可借此改进家用和办公网络,让其更快、拥堵更少。另外,这项技术还可以克服空中交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目前的系统中,如果两驾飞机以同样的频率同时呼叫地面控制台,那么,没有一个信号能被接收,信号受阻可能导致飞机发生碰撞,而新系统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同步广播技术 篇8

1 电视精密同步广播的技术原理以及工程发展现状

电视同频干扰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在分析的过程中, 需要结合信号资源的实际传输情况, 对信号接收环境进行观察, 做好资源整合与分析工作, 只有结合电视同频干扰对图像清晰度的影响, 了解叠加效应以及凸显情况, 才能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在对频率信号进行追加时, 应保证电视节目接收的质量, 有的用户反映, 在观看电视节目时, 经常会出现雪花或者百叶窗的情况, 在处理时, 相关技术人员一般采用的是降低信号偏差水准的方法, 但是还是无法彻底的消除运动鬼影现象, 技术人员需要采取同频台信号、场频校正处理的方法, 这可以有效的减少重影。结合信号作用环境, 观察作用效果, 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才能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由于传输过程中信号覆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处理的过程中, 应结合信号作用的环境, 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下面笔者对电视精密覆盖信号的校准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以供参考。

2 电视精密同步广播覆盖技术及发展趋势

2.1 改进技术工程的内容

在传统的观念下, 技术人员主要是对服务器接收性能进行优化, 增加覆盖区域内发射机的公路, 这种方式可以增强整体信号, 消除系统传输中产生的损耗, 达到馈线效能增益的效果。在当前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形势下, 需要保证企业长期的经济效益, 做好电力维护, 避免出现过度损耗的问题。技术人员应严格控制内部细节, 还要对降低线损的价值进行客观的评价, 保证系统内部结构的稳固性。技术人员应有效的改善外部环境, 还要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 实现广播网络覆盖面积的扩大。

2.2 电磁波电线理论的应用策略

在对电视节目信号质量不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 建筑行业的发展, 使得电波信号收到了遮挡, 影响了信号的正常发射, 相关人员需要做好天线模式的分量对换工作, 这样才能保证电视节目信号的质量。为了提高近地接收效果, 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做好结构的优化, 利用动态定位分析方法, 对广播覆盖网络以及电视信号效果进行测验, 界定信号发射与接收的格式, 达到良好的回应效果。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 还需要考虑波形以及接收媒介的呼应标准, 判断电磁波极化方向,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策略。由于在实际接收的过程中, 受到较多建筑的干扰, 所以信号场强值会缩小, 内部会出现极化效应, 这会造成损失, 影响了电磁波的传输。

实际进行广播信号覆盖过程中, 需要建立一定创新思路的基础格式, 同时结合实际接收的群体方式内容进行技术方案的总结, 保证关于传统水平极化方式的消除, 借助垂直极化波的发射创新手段进行接收效应的保障体系结构建设, 实现关于随后的调频天线在整个电视信号内容的转移。在整个应用拓展过程中, 具体结合移动通讯结构相对于天线的内部系统部件的规整格局分析。今后数字信号的普及使得具体质量标准得以具体维护, 因此必须结合无线数字校准模式进行极化标准的校正优化, 全面保证关于稳定的数字信号应用方案的实效价值意义。

3 电视精密同步广播专用设备与电视

发射机改造电视精密同步广播专用设备包括:GPS精密时频基准源和电视同步广播适配器。目前。电视发射机的主流制造商均能够提供相关设备的配套。GPS精密时频基准源内置人工智能溯源同步引擎.能够根据GPS接收模块实时解析UTC国际标准时间的秒脉冲 (1PPS) 信号对内置的智慧型高稳定度晶体振荡器模块进行驯服控制.实现高精度的溯源跟踪和训练同步。当GPS系统因受到人为加扰或其他因素而中断溯源时.双槽恒温型高稳定度晶体振荡器.在人工智能溯源同步引擎的测控伺服下, 可以高精度地保持 (holdover) 输出时间与频率的准确度, 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溯源修正历史记录。预测高稳定度晶体振荡器的老化漂移趋势.并自动补偿未来的老化漂移误差。经过溯源同步的10 MHz频率基准精度优于5×10q2量级, 1PPS时间基准的准确度优于士20 ns.完全能够满足电视精密同步广播对定时精度和频率准确度的要求。电视精密同步广播图像信号的时统同步是在电视同步广播适配器中完成的。通过不同路径传输至各同步发射台的图像节目信号。

在电视同步广播适配器中, 还可以进行同定延时调整设定.以满足不等功率发射台间等场强区偏置情况下的时延均衡修正。发射机改造主要涉及提高电视激励器相位噪声指标。普通的模拟电视广播对相位噪声指标并不敏感, 所以也没有对发射机的相位噪声提出特别要求。发射机的相位噪声却直接影响着电视精密同步广播等场强交叠覆盖区中同步驻波的相位稳定。也就直接决定着等场强交叠覆盖区的收视质量。发射机的相位噪声主要由本振的相位噪声决定。为此, 需要对发射机的本机振荡器进行改造。以提升相位噪声指标。

结束语

电视精密同步广播覆盖技术是一项新型的技术, 其对电视广播行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本文这些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 希望对广播电视行业的技术人员提供一定借鉴经验, 增强信号发射与接收的质量, 从而对图像质量进行合理的修复, 保证用户收看电视节目的质量, 满足用户对高清节目的要求。广播电视行业受到信息时代高新技术的冲击, 用户的数量有所减少, 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 技术人员必须保证电视信号的正常传输, 这样可以收到较高的社会回应价值, 从而保证广播电视行业在信息时代更好的发展。

摘要:当前社会,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对电视精密同步广播覆盖技术工程进行了介绍, 很多市民反映电视信号接收不强, 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存在较多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 可能是由于有线电视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对电视精密同步广播的技术原理进行了分析, 还对广播覆盖后电视节目收看效果进行了评价, 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视,精密同步,广播,覆盖,技术

参考文献

[1]郭南, 鲁方林, 薛文, 王振宇.电视精密同步广播覆盖技术的工程实践[J].电视技术, 2011 (2) .

[2]威武, 杨明, 李锦文.电视同步广播技术研究[J].广播电视信息, 2009 (3) .

同步广播技术 篇9

电视同频干扰现象需要结合实际的信号资源传输渠道以及实际接收环境的观察进行系统的资源整合与必要的分析处理, 结合内部电视同频干扰对实际图像接收的影响效果以及叠加效应的不断凸显现状, 需要结合特定的途径以及手段进行整体信号以及频率相位的同步追加, 确保整体画面接收质量的提升。电视上经常出现的雪花以及百叶窗现象直接引起人们的视线敏感神经回应, 针对相关条纹干扰的同频道射频保护需求以及发射台传输过程中的信号偏差进行0.1Hz水准的降低处理, 就可以基本避免所谓百叶窗现象的干扰。但整体形式下的运动鬼影现象还是没有做到切实的消除, 同时关于同频道射频保护率的实际值还是22d B, 尽管可以进行同频台之间的信号行频与场频的校正处理, 使得相关的鬼影现象得以缓解, 但不可避免的引起重影现象, 因此, 后期的信号覆盖现象深度调查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综合信号作用环境与其他作用效应的综合效果, 需要保证细节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的研究与改革。在整个图像内容差异实际现场环境相位因素的不同前提条件下进行分析, 其内部关于同频道的具体保护率值大约为14d B, 而在电视接收天线的方向选择性对应作用下的实际保护值就维持在9d B左右的增加效益。因此, 即便是在完全等场环境中的交叠覆盖区域中, 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覆盖效益完善, 这是在整个电视精密同步广播技术校准模式的前提基础上进行的电视单频网模拟技术构建的主要体系。结合, 目前我国在电视精密覆盖信号方面的校准功效进行系统分析, 确保后期先进的指导价值意义得以积极实现。

2 具体的技术改进和技术环境改善发展趋势

2.1 具体技术改建的总体内容规划

传统观念下的服务器接收性能改建, 以及覆盖区域内的发射机功率增加手段等, 整体的信号增强手段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针对内部广播发射系统的结构以及辐射功率的配合实效价值的总体分析, 需要结合有效辐射功率的实际产生过程进行研究, 包括天线增益基础上的传输系统耗能排除, 加上具体辐射机械组合设备进行实际馈线效能的增益, 尽量避免过度的损耗效果, 实现一次性工程建设投资标准体系, 总体形式下的具体社会经济效益较传统的长期支付电力维护的方案要实惠的多, 同时在内部细节的处理上比较严格, 根据传输主馈管损耗降低的实效价值判断, 结合余量功率的覆盖面积, 确保具体的系统可靠性的维持时效价值。在整体场强计算标准公式的指导标准形式下, 根据具体服务区的发射天线增益的幅度范围以及发射机的输出功率进行中和, 实现电视广播发射系统内部结构的稳固建设, 保证整体外部环境的改善, 通过内部细节环节运行效率的改善, 保证整个广播网络覆盖的良好效果。

2.2 电磁波电线理论的应用结合策略

在整体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 关于实际电波信号的遮挡以及发射现象日益突出, 因此一些城市开始集合圆极化以及垂直化极化天线模式进行分量的对换, 保证整体接收效果的良好维持标准;而根据群体在进行调频接收的实际情况的综合考虑, 结合移动接收包括汽车等多功能展示的形式有着一定样式的改革, 这种关于近地接收效果的优势结构, 借助运动状态的定位分析以及广播覆盖网络与电视信号锁定的主要使用效果进行实际测验, 保证关于具体发射与接收环节的垂直极化界定格式, 实现即便是移动信号接收, 也能实现较好的回应效果。这种关于电磁波天线理论内容的延伸, 借助极化特性的波形和接收媒介的呼应标准途径进行具体关于电磁波极化方向不同的现象应对策略的制定。由于实际接收到的信号场强值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缩小, 造成关于内部极化效应的自行损失, 而实际电磁波在电视广播信号的普及传播上有着一定的指导价值和实践应用效能, 因此后期的信号覆盖建设工程必须根据合理的发射天线极化手段进行良好效果方案的制定。实际进行广播信号覆盖过程中, 需要建立一定创新思路的基础格式, 同时结合实际接收的群体方式内容进行技术方案的总结, 保证关于传统水平极化方式的消除, 借助垂直极化波的发射创新手段进行接收效应的保障体系结构建设, 实现关于随后的调频天线在整个电视信号内容的转移, 在整个应用拓展过程中, 具体结合移动通讯结构相对于天线的内部系统部件的规整格局分析, 实现不同用户类型的调频方式一致的总体标准, 进而借助具体的基站服务区域范围扩大的基础形式进行用户使用手段的高效移动, 实现整体垂直极化手段方式的深化和应用。今后数字信号的普及使得具体质量标准得以具体维护, 因此必须结合无线数字校准模式进行极化标准的校正优化, 全面保证关于稳定的数字信号应用方案的实效价值意义, 促进多媒体传播文化的深入传播和推广, 这是新时期信息技术的最直接的表现行为, 是数字时代的主体格局标志。

3 结论

电视精密同步广播覆盖技术在进行实际工程技术的建设活动中, 必须结合必要的细节极化处理手段以及接收天线的内部环境改善效应进行综合方案的制定, 在整体基准频率的效应下进行具体收看图像质量的修复, 实现不同用户的具体观赏需求, 满足现代化电视信号传播系统平台的高效社会回应价值, 促进信息时代效应全面维持。

摘要:在信息经济时代下, 人们对多元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电视节目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更高程度的满足现代媒体事业的传播要素以及电视广播联网信号的不断媒介接收效应, 根据全自动智能控制管理手段进行内部精密要素及技术原理的整合, 确保相关施工方案的全面覆盖, 从而保证电视信号的强度, 满足人们电视观看质量的标准价值实效, 促进多元综合的娱乐信息收集渠道的稳固趋势, 促进现代化工程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信息格局的创新。

关键词:电视同步,广播,精密仪器设备,覆盖范围,细节校准

参考文献

[1]刘刚.无线数字电视覆盖网络建设探讨[J].广播电视信息, 2010, 11 (5) .

[2]李斌.调频同步广播技术应用与发展探究[J].广播电视信息, 2013 (8) .

高速综合检测时空同步技术 篇10

1 时空同步技术概况

高速铁路现阶段主要采用高速综合检测列车进行铁路基础设施的综合检测。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上有多个专业的检测系统, 分别对轨道几何状态、加速度、轮轨力、接触网、通信、信号等进行动态检测。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系统复杂, 为了保障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需要通过综合数据分析, 对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检测数据及基础设施状态变化规律做出评价, 为高速铁路运营安全评估和指导养护维修提供技术支撑。

参与动态检测的所有专业拥有统一、精确的时间里程信息, 是进行线路基础设施检测数据综合分析的前提和基础。高速综合检测时空同步技术即是在综合检测列车上解决里程精确定位问题, 为各个专业提供统一实时里程、时间同步等基础信息的关键技术之一。时空同步技术包括里程定位和时间同步2个技术要点, 国内外高速综合检测列车采用的定位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里程累加技术

(1) 基于速度编码器的里程累加定位技术。

里程累加计距所需的脉冲信号通过安装在列车轮对轴头的光电编码器提供。列车行驶过程中, 光电编码器和车轮以相同角速率转动, 列车行驶距离可通过采集、累计脉冲信号获得。但是, 利用速度编码器对行车距离进行累加的误差随时间逐渐增大, 并由于存在长短链、车轮空转、滑行、磨损等多种情况, 单纯的速度编码器累加不能对线路里程进行精确定位, 必须辅以其他里程修正技术。

(2) 基于多普勒雷达测速的定位技术。

利用多普勒雷达获得列车行驶速度, 利用陀螺仪获得列车在三维空间中各个方向的加速度, 通过积分合成计算列车行驶距离。基于多普勒雷达测速的定位技术与速度编码器定位技术一样, 存在累加误差, 必须辅以其他里程修正技术。

1.2 里程定位技术

(1) 基于应答器的定位技术。

基于应答器的定位技术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列车定位方法。应答器按照规定距离安装于轨道中心线上, 列车通过应答器上方时, 车载应答器接收天线获取到应答器信息 (包含位置信息) , 完成对列车的定位。基于应答器的定位技术优点是定位精度高、使用寿命长、维护成本较低、在恶劣环境下可保证良好的稳定性;缺点是只能获得应答器所在位置的定位信息, 必须辅以速度编码器或多普勒雷达测速定位技术才能完整定位线路里程。新线联调联试过程中, 应答器设备未调试完成, 不能作为检测列车的定位信息源使用。

(2) 基于GPS的定位技术。

GPS定位技术是通过卫星对地面目标进行测定并进行定位和导航的技术。GPS定位技术具有使用方便、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维护容易等优点。因此, GPS定位技术也是现阶段检测列车广泛采用的定位技术之一。但GPS在山区、隧道、车站等遮挡区段会完全失效, 且定位精度受卫星星况、天气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

(3) 基于RFID的定位技术。

RFID无线射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定位手段, 已较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尤其在物流管理领域应用非常广泛。RFID技术在我国铁路货车追踪、货车车号自动识别等方面也早已得到应用, 并趋于成熟。基于RFID的定位技术原理与应答器定位技术相似, 但RFID标签具有尺寸小、安装方便等特点。因此, 更适合在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上进行精确定位。

除以上所述方法外, 无线测距、惯性导航等其他定位技术在列车的定位系统中也得到应用。

1.3 时间同步技术

时间同步目前最通用的方法是利用GPS时钟授时, 先将网络中一台计算机的时钟与GPS时钟同步, 再将这台计算机作为时间服务器, 网络内的其他设备基于网络时间协议 (Network Time Protocol) 或精密时钟同步协议 (Precision Timing Protocol) 与其进行时间同步。时间服务器输出必须通过网络接口, 数据输出格式必须符合时间同步协议, 局域网内所有PC、服务器和其他设备通过网络与时间服务器保持同步, 时间同步协议自动判断网络延时, 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时间补偿, 从而使局域网设备时间保持统一精准。时间同步原理见图1。

2 综合检测时空同步技术

2.1 里程同步实现原理

目前,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采用RFID定位技术、GPS定位技术做为里程定位手段, 里程累加使用速度编码器定位技术, 三者补充融合是解决里程定位问题的最佳手段。GPS与RFID定位优缺点对比见表1。

由于GPS与RFID定位技术各具优势, 时空校准系统中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备份, 速度编码器信号用于定位点间里程的累加计距和误差修正。

线路上每1~5 km设置一个定位点, 采集GPS经纬度, 并在定位点同一截面线路两侧接触网支柱上安装电子标签 (见图2) 。在每2个相邻定位点间系统利用高分辨率光电编码器进行累加计距, 维持里程定位数据连续性, 编码器信号累加误差随行车距离增加不断增大, 系统在每个定位点处的里程校准值用来修正编码器累加误差。

2.2 时空校准系统

综合检测时空校准系统以时间可控为基本设计理念, 采用精确时钟同步技术做为误差修正手段, 融合高速射频、差分GSP、惯性导航及实时通信等定位手段, 实现检测列车高速检测过程中的里程精确定位、信息发布、状态监控等功能。系统主要分为时间同步和里程同步两部分, 主体结构设计见图3。

图2定位点标签安装方式

(1) 时间同步。

系统采用GPS作为全车时钟同步的基础时钟源。车载检测系统由于涉及多个系统, 为避免GPS时钟在通过隧道、桥梁、车站等GPS信号遮挡区段信息丢失,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的时空校准系统配备高精度时间服务器提供连续、精确、守时的时间信息。

(2) 里程同步。

系统采用速度编码器、DGPS定位系统和高速射频电子标签技术结合的方式进行地理数据信息采集和定位。

为了减少里程同步数据的通信时延, 系统使用专用实时网络进行数据的可靠传输, 保证了同步数据网络延时在微秒以内。车内各检测系统PC、服务器等按照“综合检测列车里程同步协议”与时空校准系统进行里程同步, 达到全车检测系统里程的实时统一。

列车运行过程中, 里程同步服务器采集实时GPS经纬度和射频标签信息, 在“GPS–里程”和“RFID–里程”信息数据库中进行信息对比, 当到达某个定位点时, 系统软件自动匹配出经纬度和射频标签对应的线路里程, 同时完成里程误差修正, 获得当前列车瞬时里程值。里程同步服务器通过采集速度编码器脉冲信号, 在这个里程值上进行累加计算, 以维护里程值的准确性, 直到下一个定位点对里程值进行再次修正。时空校准系统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修正→累加→再修正→再累加的循环, 始终维护列车里程定位的准确性。时空校准系统里程同步原理见图4。

时空校准系统软件界面见图5, 安装在里程同步服务器上, 主要功能包括整车时间同步、整车里程同步及行车信息记录。此外, 服务器还具有监控各个系统客户端连接情况和正确接收报文情况等辅助功能。

2.3 系统车内布置

时空校准系统服务器及接口单元在机柜内的布置见图6, 包括里程同步服务器、时空校准接口单元和时间服务器。

射频阅读器通过万向调节装置安装在两侧车窗, 与车窗玻璃贴合, 2个标签阅读器安装位置与车顶的定位GPS天线处于车体同一断面上。射频标签阅读器在车内安装实物见图7。定位GPS天线采用高增益双频航空专用GPS天线, 天线安装在车顶位置 (见图8) 。

3 定位精度验证

2011年3月4日—5月3日, 系统在京沪高速铁路先导段 (徐州东—蚌埠南) 进行了最高速度350km/h定位精度验证试验, 试验在380A-001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上完成。试验过程中, 检测车车内轨道检测、动力学检测、接触网检测、信号检测等系统采用里程精确定位系统进行里程同步。

为了验证高速状态下的系统定位精度, 试验采用了激光触发装置。试验在上行线K756+209及K756+004 2处接触网杆上安装射频标签, 作为精度验证A、B 2个试验点, 安装高度为轨面以上2.2m;在2处试验点间, 上行线K756+102处接触网杆上安装激光发生器试验装置, 安装高度为轨面以上2.35m。车内激光接收位置与标签阅读器在同一列车定位截面。经现场实际测量得到:激光发生器与A、B 2个试验点的精确间距分别为109.1m和95.7m, 测量误差≤0.1m。

当列车高速经过A、B 2个试验点及中间激光器基准点时, 标签阅读器和激光发生器信号采集见图9。列车经过A或B两点时系统自动定位出试验点里程, 并在此里程基础上根据光电编码器信号进行里程累加。激光触发装置在接收到激光光束的瞬间发出触发脉冲, 驱动计数器停止里程累加, 从而得到列车从射频标签到激光发生器处的定位距离。整个激光触发过程由硬件板卡完成, 延时误差忽略不计。

列车以不同速度 (50、150、200、250、300、350 km/h) 通过试验点和激光器, 系统定位的行车间距与实际值对比, 从而验证系统的定位精度。试验数据结果见图10。

图10是各速度级下时空校准系统定位的A、B 2个定位点到基准点的“距离-速度”曲线。曲线描述了列车以不同速度级正反向通过K756—K757试验区段数次。从图中可以看出, 列车正反向通过A、B 2个定位点和基准点数次, 每次获得的定位点到基准点距离曲线与实测距离基本吻合, 定位最大误差<0.3 m。

4 结论

综合检测时空同步技术首次实现了400km/h条件下的精确定位, 定位精度达到1m, 极大提升了国内检测列车装备的技术水平。

图图99射射频频标标签签试试验验验验证证示示意意图图

同步广播技术 篇11

[关键词]同步电动机 异步电机 变频调速 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127-02

一、同步电动机的类型及应用

同步电动机可以被划分为直流励磁与永磁两大类。其中永磁同步电动机又被进一步划分为正弦波永磁和梯形波永磁两大类。直流励磁同步电动机适用于功率较大的场合,有着很高的经济和性能指标;永磁同步电动机则适用于中小功率范围场合,其控制较简单,且性能更优越。在原理上,变磁阻电动机主要有开关磁阻电动机和步进电动机两种,更近似于凸极同步电动机。开关磁阻电动机因结构简单和价格潜力优势成为当前大众关注热点。

二、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技术回顾

通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了多种的控制理论和方法。交流异步电动机在动态数学模型中是个难以控制的复杂对象,具有多变量、非线性及强耦合等特征。在动态性能方面,对瞬时转矩的控制是关键,但其控制难度大大难于直流电机。如泵类、风机、传送带及一般生产线等对动态性能要求不严格的简单调速,可采用标量控制法,即在恒压频比控制基础之上,只需要掌控调整电压、频率及电流的高低大小,无需掌控相位。这种标量控制方法既能实现速度闭环,也能实现速度开环。转差频率控制在速度闭环时能够持有较高的静态与动态性能,但相对于直流电动机差距仍较大。可见恒压频比控制被视为通用变频器的基本工作模式主要基于其技术更高级、更简易利于实用等优点。

在交流电动机动态数学模型中,其矢量控制通过变换坐标把直流和交流两种电动机可以当做同种来看待,其定子电流被分解成转矩和励磁两种分量,再分别对电动机的转矩和磁场模拟自然解耦的直流他励电动机的控制方法进行解耦控制,进而获取同直流调速系统相当的动态性能。这一过程中系统的动态性能提高,瞬时转矩能够持续平稳调整转换,进而调速空间增大。但在工作运行中电机的参数不断转变,系统具有较差的鲁棒性,尤其是转子电阻的变化,导致转子磁链的观察测量、运算以及定向难以精确;此外复杂的系统实施,也使实际控制效果往往与理论分析不符。

三、同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

以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自控变频调速为例,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自控变频调速系统

在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中,通常是由交流的PWM变压变频器供给的,其定子电流与外施定子电压成正弦波,而对正弦绕组的分布也要确保永磁定子绕组中的感应电动势成正弦波。另外,掌控定子电流空间矢量和转子的相对位置,可以通过安装在转子轴上的较高分辨率的转子位置检测器,检测出转子相对于定子的位置或转子磁极位置,从而使定子电流和转子磁链保持垂直,可以以最小定子电流产生最大转矩。

(二)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自控变频调速系统的特点

其一,脉动较小,转矩相对平稳,以致拥有更大的调速空间,比梯形波永磁同步电动机(无刷直流电动机)优越;其二,与直流电动机相似,转子磁通和定子电流相互独立;其三,不用磁链模型的计算,转子与磁链位置检测较容易得到,较异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更简易;最后,基于电机设计合理并采用高性能的永磁材料,整个系统的转矩/惯量比、功率密度、单位电流转矩及转矩脉动和效率等都显得较优越。

(三)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自控变频调速系统的缺点

首先,电枢电压受负载的影响,二者变化一致,若负载增大时定子电压随之增大;其次,只有较强的去磁电流才能实现弱磁,以至于工作区较小,限制了速度上限;再次,成本较高,因其位置检测需要分辨率高的光电编码器或者高精度的旋转变压器。

(四)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自控变频调速系统的优点

被广泛应用的梯形波永磁同步电动机+逆变器+转子位置检测器=直流电动机,它不用通过矢量控制就可以拥有与直流电动机同样的性能,这种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构造较为简单,其位置比较容易检测(二位)得到,但也存在六倍频转矩脉动的缺点,使其受限于低速工作运行范围之内。

而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自控变频调速系统是电动机调速性能最优方法,是因为它转矩相对平稳,动态响应较快,速度调动范围更大等优点,这都归功于其内部的高分辨率的位置传感器。

综上,同步电动机采用变频技术后,使原无调速能力的同步电动机可以调速,不但功率因数可调和效率高的优点保留了下来,还消除了其起初启动、失步和震荡等状况。因同步电动机之所以可以进一步简化逆变器,对其晶闸管逆变器进行负载换相,是因为它具有功率因数可以超前的这一特点。

同步电动机还可以进行矢量控制。因其极易检测得出转子磁极的空间角度,所以可以不用磁链模型观测或计算。尤其是永磁同步电动机按转子磁链定向较为方便,矢量控制更简易。通过检测的转子位置,控制其转子磁链与定子电流空间矢量的方向保持垂直,就可拥有最高的每安培转矩,达到乃至超越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性能。但永磁同步电动机因其等效气隙比较大,导致其定子电流具有及较低的去磁效能,想要实现弱磁难度较大,以至于弱磁提速空间较窄。

四、交-直-交电流型变频器-直流励磁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负载换相)

在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理论中,晶闸管电流型的逆变器不必全都强迫换流,还能由负载提供换流电压,但前提条件是负载是电容性的负载,才可以实现负载换流。同步电动机即是这样工作在超前功率因数下的负载,其定子绕组中的感应电动势能够实现晶闸管换流,因此,使驱动它的负载换流逆变器(简称LCI)既简单又经济。这种数兆瓦的LCI在风机、压缩机、泵和船用驱动等场合很受欢迎。

按气隙磁链定向的直流励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就是采用这种技术原理,在同步电动机中,直流励磁与定子电流产生的电枢反应结合后生成气隙磁通,合成的磁通在定子里感应出与外加电压相平衡的电动势。

采用按气隙磁场定向,根据电机学原理,控制了励磁电流和定子电流,就能对同步电动机进行矢量控制,通过矢量分解之后,同步电动机的转矩方程就与直流电动机的一样,一旦保证了气隙磁链(峰值)的恒定,就可以通过控制定子电流的转矩分量来控制同步电动机的瞬时转矩。

五、总结和展望

直流励磁同步电动机与异步电动机相比,在等效电路方面,运行稳定时,同步电动机无转差功率,传过空气隙的全部功率(被速度电势Uf吸收的功率)都被转换为机械功;在转矩的产生方面,同步电动机稳定运行要求限定转矩角在γ=±π / 2范围之内,否则不能稳定运行。如忽略磁路饱和因素的影响,转矩曲线幅度和励磁的电流成正比。交流电动机的转矩和定、转子磁链及二者夹角γ的正弦三个的乘积是正比。即当γ=90o时,转矩达到最大;当γ≠0时,转矩和转矩角为正弦函数的关系;当转矩角γ=0时,定、转子磁极处于同一个轴线上,两对磁级拉力达到最强,但此时没有切向力,转矩成零;当γ=180°时,定、转子磁极又处于同一个轴线上,两对磁极斥力达到最大,也没有切向力,转矩仍是零;当γ>180°的时候,转矩变成负数,却依旧按照正弦的规律来转变。

在永磁同步电动机原理中,永磁体替代了原来转子上的直流励磁绕组,其优势为:具有更加坚固紧密的转子结构,没有电刷与滑环,不具转子铜耗,效率更高;转动的惯量变小,动态性能更好;虽体积相同,但功率输出更大。由此,在高性能伺服控制领域及功率小于100kW以下范围之内,永磁同步电动机被广泛采用,同时在世界各国被视为高科技产业受到重视。但它也存在缺点:不具励磁控制的灵活性,含有去磁的可能性。此外,永磁电动机里广泛采用的是铝镍钴、铁氧体和稀土永磁材料,特别是现代高性能永磁电动机大都采用稀土永磁材料,它性能最好,但价格也最贵。

综上,自控同步电动机中传统的电刷和机械式换向器被电子换相器取代,解决了直流电动机的火花、维护、环境及速度限制等种种缺陷;同时自我控制改善了震荡和失步现象,并因为使用了高能磁材料,其动态响应已趋近于直流电动机的水平,转动惯量变小,大大满足了伺服驱动快速响应的需要。在伺服驱动领域,尤其是在控机床、机器人等领域,同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技术得到广泛使用,成为精密电气伺服控制的一种优选方案。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志民.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 李崇坚.交流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马小亮.高性能变频调速及其典型控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4] 陈伯时,陈敏逊.交流调速技术主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5] 王树.变频调速系统设计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浅谈Oracle数据同步技术 篇12

1 Oracle数据同步技术

1.1 Standby/Data Guard (备用数据库/数据保护)

Oracle从7.3开始支持备用数据库 (Standby Database) , 7.3.x及8.0.x时需要手工拷贝所有归档并手工同步, 8i开始实现异步同步 (当时也被称为Automated Standby) , 自Oracle 9i开始, 备用数据库被数据保护 (Data Guard) 取而代之, 成为一个集日志的缺失侦测、自动传输、自动应用三大功能为一体的数据同步体系架构;也就是从9i开始, Data Guard开始采用LGWR (LGWR同步) /LNSn (LGWR异步) 传输日志, 而不仅仅是之前的ARCH传输, 在此基础之上, Oracle开始支持3种不同的数据保护模式。

在9i R2之前, 备库均是通过重演来自源库的重做日志 (redo apply) 达成数据同步, 这样源备库在数据块级是一致的, 这样的备库被称为物理备库 (Physical Standby) ;进入9i R2后, Oracle引入Logminer技术, 在备库反向解析收到的源库重做日志, 形成SQL语句, 然后重新执行解析出的SQL (SQL Apply) 从而达到数据同步的目的;此时备库与源库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但在物理层面上 (如数据段的存储子句等) 可以不一样;通过重演SQL同步的备库被称为逻辑备库 (Logical Standby) 。

物理备库与逻辑备库均可用于查询, 但也有不同点:物理备库在查询时必须只读打开, 此时可接收日志但不能应用;而逻辑备库应用SQL时必须打开数据库, 除了可以对受保护的对象做查询外, 也可对其它对象执行DML操作。

在Oracle 10g R2之前, 除非源库执行了日志切换, 否则备库就算接收到了日志 (哪怕是备用日志standby logfile) 也是不能立即应用的。而在10g R2之后, 可以实时地应用联机日志了, 这样就保证了日志应用的连续性, 进一步缩短了数据同步的时间。到了11g, Data Guard进一步改进了物理备库:支持备库在只读状态下实时应用日志, 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很简便地搭建读写分离的高可用平台, 如源库运行OLTP应用, 备库则批量生成报表或运行OLAP应用。

数据保护是Oracle推荐用于高可用、灾难恢复的数据同步技术, 邮政金融系统灾备项目一期即使用了数据保护 (物理备库) 技术以实现异地灾备, 但由于9i中数据保护还不完善, 日志传输是使用第三方软件完成的。

Data Guard的三种数据保护模式如下。

最高性能模式:在不影响源库的前提下提供尽可能高的数据保护等级, 在此模式下只要日志数据写入到源库的联机日志中, 事务即可提交, 这也是默认的保护模式。

最高保护模式:唯一可确保零数据丢失的保护模式, 但也是对源库性能影响最大的。在此模式下, 只有日志数据在源库及至少一个备库的日志文件写入成功事务方可提交, 一旦日志数据无法写到至少一个备库的日志文件则可导致源库关闭, 这极大地影响了源库的可用性, 因此Oracle要求在此模式下, 应该为源库配置至少两个备库。

最高可用模式:此模式的保护性介于最高性能及最高保护两者之间, 在环境允许时, 其工作方式与最高保护一样, 但日志数据无法传输到任意一个备库时, 源库并不会关闭, 而是运行在最高性能模式下, 待相应故障解决并应用完缺失日志后, 源库自动回到最高可用模式。

Data Guard有如下优点。

*使用免费, 配置及管理较简单, 工作可靠。

*物理备库工作在最高保护模式时可实现零数据丢失。

*为主备库提供了平滑切换 (switchover) 及failover (故障切换) 两种切换方式, 可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可指定归档路径的Delay参数延迟备库上的日志应用, 某种程序上可防止用户失误。

*可减少同构环境下数据移植的时间, 如2010年邮政全国中心搬迁等工程中均使用了数据保护技术。

缺点如下。

*日志传输对带宽及时延要求较高, 如使用lgwr同步传输则对网络时延有很高要求, 否则用户体验会相当糟糕, 更不可能应用于异地灾备。如使用arch传输日志, 虽可应用于异地灾备, 但如果源库发生故障, 最少也会丢失当前联机日志中的内容。

*逻辑备库不能支持所有的数据类型。

*只能同步整个数据库, 灵活性较差。

*不支持异构环境, 要求主备库采用同样的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版本;不过随着Oracle的版本演进, 这个限制已经逐步减少, 9i可允许源备库的OS及RDBMS小版本号不同, 10g则允许在部分字节序一样的OS上 (如均为大端字节序的操作系统) 跨平台同步, 也可跨大版本号数据库的同步的同步, 不过这要求备库的RDBMS版本要高于源库的版本号 (如10g到11g) 。

*为保证数据的同步, 源库必须打开强制写日志功能, 这样会增加源库生成的日志量, 之前可通过no logging子句完成的某些操作已经无实际意义, 增加的数据库的运维压力。

1.2 Streams (流)

Streams是Oracle9i R2才具有的数据同步技术, 可以将Streams简单理解为Logminer及AQ (高级队列) 的结合体。其工作机制为由Logminer将主库生成的日志解析生成对应SQL, 再通过高级队列发送到目标库应用这些SQL。

在引入Streams之前, 数据在异构平台迁移时, 通常使用实体化视图 (MV) 、高级复制等技术, 但这样技术通常会生成大量的日志或是触发器, 对源库的压力较大;而Streams通过捕获日志, 对源库的系统压力相对较小, 如数据库版本是10g以上, 还可使用异地捕获 (Down Stream:源库日志通过源库的ARCH等进程传输到另一个数据库进行捕获) 进一步降低系统压力, 但这样也会增加网络开销。

在Streams早期工作并不稳定, 它的一些进程总会异常关闭, 导致Logminer、队列表所在的表空间暴涨, 极大的影响了用户体验。从10g R1开始, 新增了streams_pool_size参数, 在10g R1之前, Streams Pool默认从共享池中分配10%的空间, 如果它得到的内存过小, 则很容易导致上述故障, 一般建议Streams Pool不小于200M。此外在2010年北京数据库大会与其它同行交流时也得知, 在实际工作环境中 (多为9i/10g) , 如果应用的日志量过大 (如超过10g) , streams也会频繁宕进程。

进入10g R2后, Streams进一步支持实时异地捕获, 即源库通过LGWR将重做记录发送到远程数据库的备用日志 (Standby Redo Log) , 远程数据库从中捕获相关事务, 这样既减轻了源库的压力, 又减少了源库与备库间数据同步的延迟, 但也相应加大了源库LGWR的负担, 在工作负荷较大的环境中, 要慎用此技术, 一定要确保网络的可靠性。

到Oracle 11g, Streams开始支持同步捕获, 但到目前为止同步捕获仅支持DML操作。当DML操作发生时, Streams将每行的更改转变为一个特殊的Row LCR, 它总是保存一行中所有的列值不管它是否发生了变化, 这样就增加了源库的系统压力。

Stream工作步骤如下。

*捕获 (capture) :由capture进程将redo中的变更记录根据用户制定的捕获规则过滤、组合成一个称为LCR (逻辑变更记录) 的消息等待传播进程处理。当capture进程在源库上时称为本地捕获进程;在另一个数据库上时称为远程捕获进程。如采用远程捕获进程, 则源库只负责通过arch或lgwr将日志传输至捕获进程所在数据库。整个捕获过程又可细分为读取 (Reader) 、准备 (Preparer) 、构造 (Builder) 三个进程, 它们都有自己的捕获队列。

*分段传播:捕获进程生成的LCR存储在队列中, 再通过高级队列机制传播到目标库的队列中。

*消费:目标库的应用进程将LCR取出队列, 并将其应用于目标库, 在此过程中, 应用进程也可根据用户制定的应用规则对LCR进行转换。

Stream数据同步技术适合于数据分发及共享,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Data Guard的功能。不过Data Guard是专用容灾技术, 它更简单可靠。但流借助于跨平台甚至跨数据库 (异构环境, 如与DB2数据库同步) 的优势, 可实现更为复杂灵活的容灾。如市场上采用同样思想的Quest公司的Shareplex在这方面已经有杰出的表现, 在ebay中被广泛使用以实现数据的水平分割。同类的产品还有DSG公司的Real Sync (已应用于邮政证券) 及2009年被Oracle收购的Golden Gate。

Stream的优点如下。

*高级队列 (10g之后称为流队列) 发送信息的方式有点对点、发布/定阅两种方式, 因而Stream同步技术可支持“一对多”、“一对多”、“多对一”及“多对多”的复制, 适用于数据共享及分发。

*配置灵活, 与Data G uard不同, Str eam可只复制数据库中一部分对象, 如单表复制、单用户复制、单表空间复制甚至是全数据库复制;并可制定规则在复制过程中进行过滤及转换。

*支持双向及多源复制。

*可实现异构平台下的迁移 (有条件限制, 需与透明网关配合使用) 。

*可实现数据仓库的ETL过程。

*双向及多源复制中, 具有自动冲突侦测及解决功能。

缺点如下。

*为保证数据同步, 源库需要开启附加日志 (Supplemental logging) , 增加日志生成量, 加大了源库的工作负荷。

*捕获进程如在源库进行, 则增加源库的工作负荷 (如空间及CPU等) , 如果采用异地捕获, 则对对网络的性能及可靠性有高要求。

*配置相对较复杂, 需要较高技术水平。Streams系统开销相对较大, 介于数据保护和高级复制之间, 不过自10g R2起, Oracle将多个过程封装到较少的过程中, 简化了配置工作。

*不是所有的数据类型都支持, 不过从11g开始已经有所改观, 如支持XML类型、使用透明数据加密 (Transparent Data Encrypt) 技术加密过的数据等。

*在多源铅制中, 自动冲突侦测及解决需要细心配置, Oracle提供的预定规则无法解决所有需求。

1.3 Advanced Replication (高级复制)

在引入Streams之前, 要实现较为灵活的数据同步时, 除了实体化视图就是高级复制了。但高级复制配置极为复杂, 对源数据库性能影响较大的, 实际生产环境中较少使用, 在此只简单介绍源复制及多源复制的工作机制。

高级复制的工作原理是:在复制对象时, 为复制对象生成一系列的内部触发器及存储过程, 在对复制对象进行操作时, 系统通过内部触发器捕获相关操作, 如果是异步复制, 则将其保存在延迟事务队列 (Deferred Transaction Queue) 中, 再通过远程过程调用 (RPCs) 执行远程数据库中的内部过程, 从而完成同步, 异步复制也被称为“存储并转发数据复制” (storeand-forward data replication) 。如果是同步复制, 则情况有所不同, 被捕获的操作在同一个事务中通过RPC调用远程库中的内部过程进行同步, 如果执行失败, 则此操作在所有源站点上均被回滚, 正因为如此, 此同步方法也被称为实时数据复制 (real-time data replication) 。

同步复制虽然避免了潜在的复制冲突, 但要求极其稳定的操作环境, 这在现实生产环境中是很难达成的, 因此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同步环境下, 一般是采用连续推送 (Continuous Pushs) 配置的异步复制也模拟实时同步—方法是DBMS_DEFER_SYS.SCHEDULE_PUSH过程中的interval

2结语

以上简单介绍了一下Oracle自带的一些数据同步技术, 并非Oracle同步技术的全部, 如实体化视图就没有提及, 高级复制也只是简单带过。每个技术的定位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 某些情况下或可相互替代, 但也都有他们无可取代之处, 用一名话做为本文的结尾:没有最好的技术, 只有最合适的技术。

摘要:本文探讨Oracle数据库自带的多种数据同步技术, 并简单说明其工作原理及优缺点。

上一篇:肝硬化患者的健康教育下一篇:行业治理效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