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尽头是音乐

2024-10-18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精选4篇)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 篇1

音乐, 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们穿越时空, 把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时代的人们用旋律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音乐对于儿童智力的影响

从广义上说, 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不论是哪一个国家, 哪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很强的感染力, 也可以说音乐是人类最易理解的共同语言。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 音乐有健全大脑的作用, 在一定情况下, 可以使人的大脑全面发展, 更有利于智力的开发, 使大脑发挥最高效益。音乐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力和感知、想象及思维能力, 能陶冶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在物质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 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很多人从怀孕期间就开始对腹中的胎儿进行音乐教育, 优美的音乐有益于胎儿的成长发育。婴儿在母体里并非与世隔绝, 他对外界的各种声音是有反映、有感知的, 例如在听到带有鸟叫虫鸣和潺潺流水声的曲目, 它会如同感受大自然一般发挥无尽的想象, 音乐这时就是一种语言。除此之外, 音乐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当今社会, 很多家长都愿意让孩子学习一门乐器, 如钢琴、二胡、古筝等等, 孩子在音乐学习中, 各种声音以及身体动作的信息输入大脑, 增强了脑神经的刺激, 这有利于连接各神经元的通路。动作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起点, 而音乐能够培养儿童动作的协调性和敏捷性, 促进智力发展。音乐中的歌唱、舞蹈、器乐演奏等, 都能促进儿童动作的协调性发展。

更值得关注的是, 当把音乐用于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 往往有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与其用没有情感和空洞的语言对儿童进行说教, 还不如用音乐更容易表达其意义。例如儿歌《找朋友》以轻快的节奏、浅显易懂的语言, 让儿童在边唱边表演中理解歌词的内涵, 学会礼貌用语, 同时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友好相处。音乐对儿童心灵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 但是它的教育效果却是明显的、长期的。

实践表明, 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孩子, 记忆力明显提高, 这是因为他们大脑中的记忆区和视觉空间区深受音乐的影响。同时经过音乐训练的儿童, 他们在诸如数学和阅读这样的课程上, 明显取得了比别的孩子更为出其的优势, 这对孩子的语言、智力、审美等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的民族性

我们都听过“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之类的话。既然如此, 为什么还要提出“音乐的民族性”这一议题呢?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意境上都创造出了无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音乐最初是作为人类早期的一种交流方式发展而来的。在宫廷和贵族生活中, 音乐常常用来祭祀、朝会、筵宴、享乐等;在独特的文人文化中, 琴、棋、书、画, 琴居首位, 古琴音乐追求的是超凡脱俗的意境, 天人合一的思想, “清、幽、淡、远”的浪漫色彩, 这种音乐成为古人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特别是在民间, 音乐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等, 中国土地辽阔, 民族众多, 民间民俗千姿百态, 形成了品种繁多的民间音乐, 而民间音乐一般为口头产生、口头传授, 它是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音乐文化, 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 抒发了他们的情感, 表达了他们的意志和愿望, 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色彩, 也更贴近广大劳动人民, 如各类劳动号子, 反映了劳动者的力量、态度、志向和审美情趣, 它是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直接反映。

音乐, 给人类带来无穷的遐想和不可言传的感受, 人类要表达思想、感情, 除了要通过语言, 还要借助于语调、语气, 有时甚至还要借助身体形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气质、特点、习俗、风格、语言等等, 由此而形成民族的异别, 事实上, 语言由于民族的异别而给其相互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 而在相互交流中真正相通的只能是语调、语气, 音乐亦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从此角度讲, 音乐才可以说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民族音乐的发展更加迅猛。除了各种级别的国内、国际民族器乐、民族声乐等交流和比赛的不断开展, 1998年中央民族乐团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第一次登上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 标志着我国民族器乐走向了新的巅峰。随后, 我国部分省市的民族乐团以及我国著名的一些民歌演唱家, 也相继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举办了民族器乐音乐会和独唱音乐会。如我团 (广东民族乐团) 于2008年1月来到了世界级音乐殿堂——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 成功的举办了一场具有中国广东岭南民族音乐风格的音乐会, 获得了当地媒体及广大观众的热捧;2003年11月23日, 我国著名的民歌演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 等等。各种形式的中国民族音乐会的成功举办, 刮起了民族音乐的海外风潮, 让许多绿眼睛、白皮肤的西方人拿起了二胡, 弹起了古筝。由于音乐是在自然界的音响, 尤其是在人类语言的语调、语气等音响因素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冲破种族、国界、信仰的所限, 成为又一种语言, 在天地间自由翱翔!

三、音乐的理解与倾听

关于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 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可见人类在没有语言文字之前就有了音乐。音乐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

追溯到千年以前, 伯牙的一曲《高山流水》不仅找到生命中的知音, 也为"友谊"这两个字作了感人至深的诠释。子期墓前伯牙悲痛欲绝的琴声, 终生不再弹琴的誓言, 摔碎的古琴, 这一幕幕都为<<高山流水>>增添了最朴实的色彩.。音乐可以穿越时空, 音乐可以不分国界。你也许听不懂别的国家的语言, 但你一定能感受到他们的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贝多芬的"命运"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第九合唱那如此强烈的热情、快乐, 它会让我们心潮澎湃。音乐带着它伟大的使命来到我们身边, 我们在音乐中寻找着情感的共鸣, 享受着音乐的优美旋律, 在优美的音乐中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放松, 让我们的灵魂在音乐中找到归宿。

如果说文字是人类的生命;那音乐就是人类的灵魂;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贝多芬的伟大, 决不仅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 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英雄心的表现。

在贝多芬稍前的时代, 欧洲乐坛上的大圣是莫扎特。然而莫扎特的音乐的价值, 毕竟止于一种“音的建筑”, 即仅因音乐的“美”而有存在的意义而已。至于贝多芬, 则更有异彩, 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他的全生涯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是全聋后的所作。聋子能作音乐, 已是妙谈;而况所作的又是世间最伟大的杰品!可知这全是超越生灵的产物, 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精神的英雄才能得之。

音乐能以真挚、生动、深刻的感情拨动人的心弦, 比其他艺术更能爆发出火花, 因此, 音乐被誉为最具情感的艺术。音乐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语言, 是人类相通的情感体验和表现。带歌词的歌曲, 不带词的乐曲, 甚至没有词曲的节奏, 无不反映着作曲家和音乐实践者的内心情绪。情感虽然无形, 但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 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它能直接而强烈地触及人的心灵深处。高尔基曾说:奇妙的音乐在心灵深处引起的强烈感情可以使人忘记一切。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说:音乐就是情感, 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莎拉·布莱曼与刘欢合唱的奥运开幕式主题歌《我和你》, 一夜之间打动了全球所有人的心。在这个由六十多亿人类及其他数不清的动、植物生命主宰的蓝色星球上没有什么不可能, 我们大可如听音乐般, 只是欣赏她带来的美妙、启迪和对人类精神生活的赐予, 我们还用在意它是什么主义、来自于什么国度吗?一个美国人曾经在听完中国古老乐器埙的演奏后, 动情地告诉我们, 当他听到这一古老的乐器时, 他的心被深深打动了, 他想哭, 他仿佛听到了数千年前的呼唤。音乐具有如此深沉的力量, 即使跨越几千年, 即使横亘着国度和语言的障碍, 依然拨动了人的心弦。

四、结语

音乐是属于全世界的,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无沦哪个国家的电台和音乐厅, 都有不需翻译的外国音乐节目;五线谱比英语、法语、世界语更加普及;一个中国钢琴少年可以和来讲学的外国大师在钢琴上交流;中国的丝竹管弦可以让现代的纽约听众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音乐真是起到了语言、宗教以及主义都达不到的作用。世界级的语言、世界级的宗教、世界级的主义都还不曾出现, 而音乐首先世界级了。怪不得有人说, 音乐就是世界的宗教。获诺贝尔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说他的儿子先天难以说话, 却会用巴赫、莫扎特的音乐与人交谈, 所以他说:“音乐是近乎世界语的存在。”

音乐再一次证明了它的神奇力量, 这个超乎于国家, 宗教、沿言、主义之上的世界级的文化艺术, 再一次向人们展现了它尤所不及的力量。它从远古走来, 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节奏, 它成了人类共同的语言, 与人的一生不再分离。

摘要: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无论是跨越千年, 或者是跨越国度.人们都曾经或正在创作享受着音乐。它把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时代的人们用旋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本文通过阐述音乐对于儿童智力的影响以及音乐的民族性, 使得人们能更好的理解和倾听音乐。从而证明音乐的神奇力量, 这个超乎于国家, 宗教、沿言、主义之上的世界级的文化艺术, 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节奏, 它成了人类共同的语言, 与人的一生不再分离。

关键词:音乐,语言,智力,民族性,理解,倾听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 篇2

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以其特殊性而倍受观众热捧, 在节目开场方面, 它抛开了以往节目以语言开场介绍自己的传统, 歌手以声开唱, 让声音成为主角;在赛制流程方面, 它不以语言故事打动观众, 而以音乐传递情感, 用音乐语言来与观众进行最真切、真实的情感交流。本文主要结合《我是歌手》, 对音乐语言与人类自然语言做出简要对比, 并从二者差异性中突出音乐语言的特殊功能。

一、自然语言

我们所说的语言就是人类自然语言, 即语言学上所研究的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之一, 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诸要素构成。其中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是语言的存在形式;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音与义的结合词汇是组成语言的材料;语法是语言所依据的结构规律, 是组织语言的法则。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具有很多性质, 如全民性、稳定性、民族性等等。语言除了具有交际功能外还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音乐语言

关于音乐语言这一提法, 学者们有着不同的态度, 总结起来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音乐语言这一说法是合理的, 如:凌瑞兰《对我国音乐语言的探视》一文从符号学的角度阐述了音乐语言的外延和内涵[1];任爱华《音乐语言之我见》一文从音乐语言与一般文学性语言的对比当中肯定了音乐语言的存在[2];徐平《音乐语言刍议》也认为“音乐中存在着特殊语言”[3];石磊《浅谈符号——音乐语言的情感性》把音乐语言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 并认为这种符号语言与语言学的发展密不可分[4]。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音乐没有语言, “有的理论家认为音乐没有词汇, 不是语言, ”[1]但是这种观点的片面性在长期音乐创作的活动中不攻自破。由此可见, 音乐语言这一提法是合理的, 音乐语言是存在的。

目前来看, 学术界还没有给音乐语言一个固定的、程式化的定义, 但我们可以这样界定音乐语言:音乐语言是由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调式、调性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符号体系。

旋律是按照一定的表达需要, 由乐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的, 是塑造音乐基调的重要手段, 也体现着音乐的灵魂。

节奏是指乐音在时间上的长短和强弱规律, 它蕴含于旋律当中。

节拍又分为强拍和弱拍, 强弱的不同交替可以形成节奏。

速度是乐音的快慢情况, 根据表达不同情感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速度。

力度是音响的强弱程度, 力度的起伏可以表达感情的起伏。

音区是指音的高低范围, 一般高音区清脆、高扬, 低音区浑厚、深沉。

音色指音质的特色, 既包括乐器的音质, 又包括人的声音的音质。

调式是按照一定关系组合起来的一组音, 这组音是以一个音为中心而形成的一个体系。

调性是指某个调式所在的具体音高位置。

音乐语言的构成要素有很多, 正是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才使得音乐语言具有强大的表现力, 具有真实的情感渲染力。《我是歌手》节目可以说是完全用音乐语言所组织的音乐盛宴, 它通过诸多音乐言语要素的有规律的组合形成一个特殊的符号体系, 并通过歌手们的演绎, 把所要表达的信息与内容传递给观众, 最终实现与观众的交流。

三、音乐语言与自然语言的相似性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也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感性、具体的表达内容, 从而实现与听众的情感交流, 因此音乐语言与自然语言有着相似性,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简要探讨。

(一) 起源上的相似性

音乐与语言的起源问题在18、19世纪的欧洲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虽然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 但从源头上看, 音乐与语言具有相关性。斯宾塞曾指出:“歌谣以及和它一类的音乐, 都是情绪激动的语言之进展得比较有特性并且比较丰富的摹仿。”[5]虽然这种观点的追随者不多, 但这已表明人们已经开始从源头上探讨音乐与语言的关系了。其实“音乐与语言都创造性和有技巧地使用声音的几个方面:1.音高, 或高或低;2.单一音响的持续和综合发声速度;3.力度强弱法, 包括柔和、大声、重音;4.音色和音质的区别、发音的方法。”[6]这些都体现了音乐与语言在起源上的相似性。因此我们认为音乐与语言具有同源性, 这是二者的相似性之一。

(二) 符号系统的相似性

“符号就是记号。符号是一种物质的、可感知的对象, 它在认识和交际过程中充当另一个对象的代表, 其作用是被用来获得、存储和传达它所代表的对象的信息。”[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系统,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也曾指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8]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结合构成的, 它靠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共同作用来表达。音乐语言是由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诸多要素构成的, 它通过这些要素有序的排列来形成音响传递给人们, 使人们获得特殊的、美的信息, 因此音乐语言也是一种符号, 二者同属于符号系统。

(三) 传播途径的相似性

音乐语言与自然语言都是以声音为载体的, 因此二者在传播途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自然语言的传播是通过“编码——发送——接收——解码”的过程完成的, 是通过听觉器官来接受的。音乐语言的传播途径也与之相似, 首先是音乐家的创作, 这正是编码的过程, 接着通过乐器与人声的演奏发送给观众, 然后观众通过听觉器官来接收, 最终通过所接受的信息与内心情感的碰撞而再加工, 从而满足听众的情感和审美上的需求。《我是歌手》中首先歌手改编歌曲, 实现音乐语言的“编码”, 然后通过歌手的演唱传递给观众, 观众通过听觉接收并在内心结合自己的情感与审美经验再加工, 最终使自己的审美得到升华。如羽泉改编的《热情的沙漠》中加入了一些粗犷与神秘元素, 《爱》加入了彰显青春与活力的元素, 这些音乐语言在编码的过程中加入了更为大众所接受的要素, 最终表现出来的情感就更能打动观众, 得票率自然就高, 羽泉也因此获得了“改编王”的称号, 人气一直高居不下。

音乐语言与自然语言在起源上有着同源性, 又同属于符号系统, 并且在传播途径上类似, 因此我们说音乐语言与自然语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四、音乐语言与自然语言的差异性

音乐语言也有其特性, 我们从本质、性质、实现方式和功能四个方面来探讨。

(一) 本质上的差异性

自然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 并且是音、义结合的一种符号, 既有声音形式又有意义内容, 如汉语普通话中的ren (阳平) (人) 的声音形式就代表了“有语言、有思维、能制造工具并且使用工具的动物”这一意义内容, 因此自然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符号具有任意性、线条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生成性等特点。

音乐的本质在于它的非概念性、无形性和时间性。[9]所谓非概念性是指音乐语言是一种声音的艺术, 而声音本身不表概念, 音符与旋律并没有概念意义, 但却能传递出一种情感来表现。所谓无形性是指音乐语言不像自然语言那样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 它是通过表演或者播放来再现的, 所以具有无形性。时间性是指音乐语言必须在一定的时间中才能表现, 它是无形的, 可以不占空间, 但必须占有时间。

因此从本质上看, 音乐语言和自然语言是有差异的, 自然语言符号具有音义结合的特点, 表达一定的具体概念, 占有一定的空间, 表现为有形性;而音乐语言仅靠声音传递艺术, 具有非概念性、无形性和时间性的特点。

(二) 性质上的差异性

1.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差异

自然语言具有民族性, 每一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语言, 都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 它渗透着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及审美态度等方方面面, 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因此语言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 已被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日程之上。

音乐语言是一种以情感表达为主的语言, 无论哪一个国家的人们, 我们都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等诸要素来欣赏音乐, 释放情感, 苏志灵《电影音乐片中音乐语言的共性与个性因素》[10]中从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阐述了中西方音乐的共性。那么我们可以说这种语言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音乐没有国界, 是全人类所共享的文化资源。当然中西方的音乐各有其特点, 但这不能抹杀音乐的世界性。《我是歌手》中不管歌手演唱的是中文歌曲还是英文歌曲, 其中所蕴含的音乐语言是共通的, 所传递的情感内容都被观众所接受, 观众都能欣赏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从而满足审美要求。如“铁肺歌后”彭佳慧演唱的《走在红毯那一天》中所传递出来的高亢的对幸福的追求, 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使她以第三的成绩稳保赛位;在这十几期的比赛中几乎每一期都会有英文歌歌曲的演绎, 如彭佳慧《One Moment In Time》、黄绮珊《I Will Always Love You》、周晓欧《Everything I Do》等, 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内容都被观众所接收, 并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这就表明了音乐语言的世界性。

2. 语义性和非语义性的差异

自然语言和音乐语言的共通之处就在于声音, 语言上的声音我们称为语音, 而“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含有一定意义的声音。”[7]因此, 语音的特性就在于它具有意义。音乐语言也是以声音为载体, 但是“音乐中使用的声音 (具体音乐除外) 则是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用特殊的方法从自然界选择出来的,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经过某种概括之后而成为各种各样的有组织体系。因此当这些音响单独存在时, 它们只代表其自身。”[11]音乐语言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具有抽象性, 因此音乐语言具有非语义性。也正是因为音乐语言非语义性的特点, 人们对音乐的解读才可以自由无限。《我是歌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林志炫的演唱的“无字神曲”《Opera》, 全曲只有一个“啊”字, 但通过音乐语言诸要素的相互配合, 歌曲所表现的伤感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结合自己的经历对歌曲有了各种解读, 这正是音乐语言非语义性的表现。

(三) 实现方式上的差异性

语言是一个静态的符号系统, 而言语则是对这个静态系统的动态使用。那么语言交际目的的实现就是通过言语活动来展开的, 言语通过对语言的运用来完成交流的任务。音乐语言也是一种符号, 那么音乐语言的实现则是通过音乐实践来完成的。音乐家从音乐的创作到音乐的演奏表演都贯穿着对音乐符号的使用, 因此我们可以说音乐语言是通过音乐的创作及表演来达到表现情感的目的的。因此二者的实现方式是不同的, 自然语言是通过言语活动来达到交际的目的, 而音乐语言则是通过音乐的创作和表演来达到表现情感的目的。《我是歌手》中尽管歌手们演唱的是一些老歌, 但这些歌曲又经过了歌手们的精心改编, 并结合演唱现场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对曲目进行演绎, 从而传达给观众, 实现与观众的交流。

(四) 功能差异

“音乐的全部功能就是表现人类心底内存的、用语言无法描述的纯粹情感, 并达到美育的目的。”[10]由此可见, 音乐语言最主要的两个功能就是表现情感和审美教育。而自然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际, 因此二者在功能上也是有区别的。

1. 理性和感性的差异

自然语言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际, 那么它是以直接的概念表达人的理性世界的, 因此具有理性特点。音乐语言集声音、时间、情感、表演为一体, 它的演绎渗透着创作者的生活经验及表演者的个人情感, 从而与听众的内心世界相触碰产生情感共鸣, 它表达的就是人类纯粹的自然情感, 因此音乐语言的交流是感性的。但这种感性确实最真实的。《我是歌手》受观众热捧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所表达的情感的真实性, 观众的投票标准就是歌手演绎的动情程度, 而打动听众依靠的就是音乐所传递的真实感情。如黄绮珊演唱的《剪爱》结合了自己亲身的婚姻情感经历, 彭佳慧《走在红毯那一天》也描述了自己十二年的恋爱历程, 这些都是歌手们传递出来的最真实的感性表现。

2. 教育功能的差异

音乐语言还具有教育功能, 它以其旋律等要素的感染力深入人的内心世界, 引起听众的共鸣, 从而激发人的情绪, 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人的审美, 具有社会教育功能。如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一些音乐作品具有唤醒民众、教育民众的作用;流行音乐中有些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是歌手》尚雯婕第一期演唱的《最终信仰》表达了一种坚强与自信的力量, 只要有信仰终会看到阳光, 听众从中受到了启发与鼓舞。这样音乐语言既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 又起到了教育大众的社会功效, 这是自然语言所不能及的。

五、音乐语言的特殊功效

从自然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对比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语言的特殊性, 我们主要结合其特殊功能来简要分析。

(一) 音乐与情感

情感是人类极其复杂的一种生理反应, 自然语言在情感面前有时显得苍白无力, 音乐语言的产生为情感的表达找到了途径与方法。“音乐是人内心情感的载体, 是人类灵魂的直接语言。”[2]《我是歌手》中歌手演唱的虽然是一些老歌, 但是旋律曲目都经过了歌手们的再加工, 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又融入了歌手们自己的独特情感;歌手们在演唱时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将自己想要传递的感情通过音乐语言表达给观众, 最终深入观众心中, 实现情感的触碰与交融。当然也有网友声称歌手们借助“所谓的感情”来炒作, 并呼吁“不要再哭了”, 他们认为《我是歌手》以观众的眼泪来换取了高收视率。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偏狭的, 观众流泪是因为他们在歌手们的音乐中找到了共鸣, 体会到了人生, 他们受到了感动与鼓舞, 这样的泪水是真实情感的激荡的结果, 而不是炒作, 因此我们认为音乐语言是表达情感的最重要的工具, 它是最贴近人类情感表达的真实语言。

(二) 音乐与思维

我们知道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音乐与思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音乐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每一种音乐具有非语义性的特点, 那么它所表达的内容就具有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经过不同听众的联想与想象而有千万种理解, 那么在这一过程当中, 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此外, 音乐有助于形象思维的培养。音乐语言通过其各种要素的组合与配合所形成的内容是抽象的, 这些抽象内容在人们内心通过想象得到了再加工, 从而变得具体而形象, 那么人们的形象思维就得到了培养。如《我是歌手》中林志炫演绎的一曲《你的眼神》中间有一段大提琴的演奏, 抽象的低音符号化作细腻的凄美情感, 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在观众头脑中展现出一幅用没有语言、只有眼神的画卷, 让人们对这样一段爱情充满想象, 这就培养了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 音乐与审美

音乐是一门艺术, 音乐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它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音乐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审美得以实现的过程。音乐通过美感的传递, 使人精神愉快, 从而达到娱乐消遣的目的, 这是最低层次的审美需求。在感性层面的基础上, 人们的审美还会上升到理性层面, 即通过音乐的欣赏, 情操得到了陶冶, 心灵得到了净化, 从而形成了一种对美的理性认识, 最终上升到理论高度,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因此音乐不仅作用于人对艺术的审美, 还作用于人对整个世界的审美, 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音乐语言与人类自然语言有着相似性与差异性, 音乐语言以其独特的性质作用于情感、思维与审美的各个方面, 它是表达人类情感最自然、真切的一种语言, 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美的态度与追求。

参考文献

[1]凌瑞兰.对我国音乐语言的探视[J].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1993 (04)

[2]任爱华.音乐语言之我见[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1) .

[3]徐平.音乐语言刍议[J].人民音乐, 1998 (06) .

[4]石磊.浅谈符号——音乐语言的情感性[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3) .

[5]格罗塞著.艺术的起源[M].蔡慕晖,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216.

[6]G·勒夫曼文.音乐与语言的起源[J].项阳, 译.中国音乐, 1995:76.

[7]葛本仪.语言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9:9、86.

[8]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37.

[9]楼艺婷.人类自然语言与音乐语言特质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

[10]苏志灵.电影音乐片中音乐语言的共性与个性因素[J].电影评价, 2007, (02) .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 篇3

那么, 在幼儿教育备受关注的今天, 作为培育幼儿园师资力量的幼师学校, 我们应当如何更好的进行音乐教学呢?

一、也说“蒙氏”教育

谈起现代的幼儿教育, 重复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蒙氏教育”。其实, 从蒙特梭利教学开始推行至今, 已经有一世纪之久了。

蒙特梭利教学是借助实验与经验的演进, 从观察与发现的过程中一步步发展。蒙氏教育注重以幼儿为中心, 依循儿童独特的、异于成人的成长法则, 运用科学的观察和引导, 从环境、教材、教师三者的交互连接, 协助孩子发展———这给我们今天的幼师教育也带来了启示:在音乐教学中, 不妨介入蒙氏教育的原理, 给学生适度的自由, 培养学生乐观的学习态度、拥有创造性的学习思维。而不是“填鸭式”的一板一眼, 毕业之前学了多少首歌曲、练了多少钢琴曲, 那样的幼师毕业生充其量也只是掌握了一些音乐技能的皮毛而已。

我们评价一种教学方法的标准, 应看它是否符合儿童的利益和社会的需要而定, 时间的长久, 正足以证明蒙氏教育原理的精湛和高适应性。

在幼师音乐教学中引进蒙氏教育, 另一个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加强了。他们毕业之后面对的是幼儿, 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进行幼儿教学, 是他们将要面对的最直接的问题。而拥有蒙氏教育理念的优秀的幼师毕业生, 在优胜劣汰的就业市场中, 无疑也就拥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我觉得, 若想办好幼师教育教学, 首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性格特点, 做到有的放矢。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科科学学实实验验证证明明::婴婴幼幼儿儿在在00——66岁岁之之间间, , 是是学学习习的的最最好好契契机, 因因此此也也称称作作婴婴幼幼儿儿““敏敏感感期期””。。而而33——66岁岁之之间间正正值值幼幼儿儿园园学习的的阶阶段段。。

所所以以, , 现现代代幼幼教教的的过过程程中中, , 无无论论是是幼幼儿儿教教师师还还是是幼幼儿儿家家长, 都都非非常常注注重重抓抓住住这这一一““黄黄金金阶阶段段””, , 对对幼幼儿儿进进行行早早教教。。但但什什么样的的早早教教才才是是科科学学、、合合理理的的呢呢??

我我国国教教育育部部在在关关于于《《幼幼儿儿园园教教育育指指导导纲纲要要》》 ( (试试行行) ) 中中讲讲到:“艺艺术术是是实实施施美美育育的的主主要要途途径径, , 应应充充分分发发挥挥艺艺术术的的情情感感教教育功能能, , 促促进进幼幼儿儿健健全全人人格格的的形形成成。。要要避避免免仅仅仅仅重重视视表表现现技技能能或艺术术活活动动的的结结果果, , 而而忽忽视视幼幼儿儿在在活活动动过过程程中中的的情情感感体体验验和和态度的的倾倾向向。。””并并明明确确的的指指出出““教教师师的的作作用用应应主主要要在在于于激激发发幼幼儿感受受美美、、发发现现美美的的情情趣趣, , 丰丰富富他他们们的的审审美美经经验验, , 使使之之体体验验自自由表达达和和创创造造的的快快乐乐。。””

要要达达到到这这样样的的教教学学目目的的, , 在在中中等等幼幼师师的的音音乐乐教教学学之之中中, , 我我们就要要有有侧侧重重点点的的制制定定教教学学计计划划。。除除了了幼幼儿儿教教师师必必备备的的歌歌唱唱、、指挥、舞蹈、键盘等专业基本技能之外, 更要着重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驾驭能力、审美情趣及领悟力。让他们做到能活学活用, 以便更快、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幼教环境。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幼儿园真正需求什么样的幼儿教师呢?我们不妨来听一听他们的声音, 一位从业三十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说:“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除了具有良好的师德、思想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之外, 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其中从专业素质来讲, 基本分为键盘、声乐、普通话、手工画、舞蹈几大块。其中键盘、声乐、舞蹈都属于音乐教学的范畴, 因而可见音乐教学在幼师教学中占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位置。

三、音乐教学的魅力

在音乐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中,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都会无时不刻的感受到音乐独特的魅力。音乐能够给我们美好的精神体验, 很多乐曲都是在不断的产生矛盾解决矛盾之中达到平衡的。我们也会跟随着这一过程获得一种和谐的感受———听音乐不仅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 同时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感受的机会, 拉近彼此的距离。也可以说, 音乐是沟通的桥梁。

因此, 音乐教学是快乐的教学过程, 感受快乐的同时也培养良好的情绪, 而良好的情绪是一个人幸福感的基础。幼儿专家指出:幸福感是非常美好的情感, 它与人的健康、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人际交往、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状况和水平关系密切。儿童时期所具有的情绪能力, 最好的预示了他们将来的工作能否成功、生活是否幸福。

音乐带给人的影响或许是终生的, 现代的孩子在未出生时, 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胎儿时期, 就有美妙的胎教音乐伴随宝宝一起成长, 大量事实证明:受过良好胎教的宝宝, 都有着聪明、早慧、乖巧、懂事的共同点。

让让孩孩子子拥拥有有最最美美好好的的人人生生开开端端——————这这是是每每一一个个做做父父母母的的最最大大心心愿愿。。而而音音乐乐是是人人类类的的第第二二语语言言, , 甚甚至至可可以以跨跨越越国国界界的的障障碍碍。。在在学学习习并并理理解解音音乐乐的的同同时时, , 你你就就获获得得了了一一把把开开启启““快快乐乐””的的神神奇奇钥钥匙匙。。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 篇4

(一) 坚守母性的价值

所谓“母职”指的是女性承担母亲身份所带来自我角色认同和责任担当, 母亲的身份意味着承担孕育生育养育等责任, 这一自然属性和其相关联的“母权价值”——博爱、良善、反战、珍惜生命、非暴力等女性的关怀伦理,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汇集成为“母性”主题, 连绵不绝, 在时代风雨的洗刷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其中无论是“母爱神话”、“母性崇高”还是“拒绝母职”、“丑化母亲”, 其价值流变无一不和时代潮流的转换契合。

在小说中《风和日丽》, 作者塑造了一群年龄、身份、性格、命运各不相同的女性形象, 但她们无一例外都散发着浓郁的母性气息。

对主人公杨小翼来说, 爱子之情是她主要的情感生活, 儿子一直是她内心最重要的部分, 支配着她的喜怒哀乐.为了孩子, 她不辞辛劳的操持家务, 忘我付出, 为了孩子的安危和前途, 她被迫接受吕维宁的要挟成了破鞋和腐化分子, 饱受屈辱, 无助和悲伤没能摧毁杨小翼要活着看儿子健康成长的意志, 可不懂事的儿子的叫骂和嘲笑却彻底摧毁了她仅有的生活信念, 让她一度轻生.但无论生活如何起伏, 她始终坚持给予孩子关怀和温暖, 缓慢、艰难、快乐的尝试作一个合格的母亲, 孕育、生育、养育孩子的漫长岁月的艰辛与琐碎正是杨小翼人格成长、人性升华的展翅之翼。

表现在杨小翼的母亲杨沪身上内敛而深沉的母爱与表现在伍思岷的母亲身上狭隘而市侩的母爱都被作者以充沛的细节渲染的同样强烈.母性在女儿不幸夭折的陈主任和收养流浪孤儿的范嬷嬷身上则蕴涵着母性性的关怀伦理、母性思维、和平和关爱的伦理价值和文化意义.生育和给予的“母神”的基本特征还出现在另一位重要女性米艳艳身上, 稍显轻浮的米艳艳婚后也迅速成为一位坚守家庭、养儿育女、无私奉献的聪慧而坚强的母亲形象, 虽然在这个人物性格成长的内在逻辑关联上缺少充分的铺垫, 但作者在本文中关于女性的观点、立场和期待也因此得到充分的体现。

母性本是女性承担人类繁衍的职责和分工的自然属性, 自古至今从未变更, 但如何认识和评论这一自然属性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却在现代女性主义思想的策动下, 走了一条曲折崎岖之路.放大和强调母性这一自然属性, 遮蔽和忽视女性的其他属性, 女性的其他主体角色就被削弱和消减了, 母性化的女人因而也丧失了自我。女性就此被母性化, 这种把女性母性化, 强调母性崇高的文本策略不仅不能体现女性的荣耀, 反而是传统男性中心文化的惯用套路。是表达男性中心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如同波伏娃曾经说过的那样“没有比女性神话对统治者更有利的神话了, 它确立了男人的特权, 甚至使男人的诅咒也变得权威起来”, 而基于这一认识而就此展开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下的针对性的反驳往往会出现丑化母亲的“恶母”形象和拒绝母职的“去女性化”价值倾向。

出于对于这种文学现象的反思, 艾伟在中《风和日丽》塑造女性形象时并未片面的宣扬或者贬低“母性”的价值, 没有走入非此即彼的对立的极端, 既坚守母性的价值, 肯定母爱的人性价值和社会价值, 把母亲身份看做是女性的一个强项而不是弱点, 认为母亲身份作为女性的多重身份之一应该得到认同。同时也努力在人性的其他层面展现女性的丰富而完整的自我形象, 尊重女性的其他身份, 诸如政治的、职业的、宗教的身份, 而不是单纯的以母性取代女性.《风和日丽》中的女性既有革命者身份的女性, 也有敬业的职业女性, 还有虔诚的宗教信仰者, 她们精神上自立自尊, 生活上自主自为, 母性只是她们本能的焕发, 是她们的优秀品质之一。

(二) 承担与救赎的寻父之旅

缺少父亲的杨小翼天性敏感, 对爱的渴望超乎寻常, “她记得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身世存迷是五岁那年, 那是春天的一个晴好的午后, 阳光灿烂, 那天,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个没有父亲的人, ”从此以后杨小翼就对自己的身世充满了好奇和忧郁, 渴望一探究竟, 作为共和国将军的私生女, 她的以寻找为目的的成长之途注定步履维艰。

“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为了要见到或得到所需要的人或事物而努力”, 生命的历程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段追寻的过程, 因为追寻的内容、目的、结果和意义的不同, 而使人生呈现出不同的轨迹和价值来。萨特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 人寻找上帝而一无所获, 他必然要致力于寻找自我, 寻找人, 而在寻找的过程中, 人只有自己采取行动才能建立人的王国。只有在自身之中寻求一个解放自己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理解的目标, 人才能体现自己真正是人。”【1】寻找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质疑、思考、辨析、与解答的历程, 也是人自我成长的过程.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父亲在女性的成长历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那样:“如果父亲对女儿表示喜爱, 她会觉得她的生存得到极雄辩的证明, 她会具有其他女孩子难以具有的所有种种优点, 她会实现自我并受到崇拜, 她可能一生都在努力寻求那失去的充实与宁静状态。如果女儿没有得到父爱, 她可能会以后永远觉得自己是有罪的, 该受罚的;或者, 她可能会到别的地方寻求对自己的评价, 对父亲采取冷漠甚至敌视的态度。”杨小翼在父亲缺席的状态下成长, 对父亲充满了渴望与思念, 一厢情愿的想象着父亲对自己具有同样炽热的情感, 幻想父亲会不顾所有阻挠和自己相认。于是, 她急切的到北京寻找父亲, 却被父亲冷漠拒绝和放逐, “就像一只飞蛾, 一厢情愿的奔向某个目标, 结果碰得头破血流”, 在同父异母的弟弟尹南方因为不知真相爱恋自己被父亲阻挠而跳楼受伤之后, 杨小翼不能原谅自己, 有意地自我折磨。为了赎罪, 她选择了受难, 从此踏上一条被放逐的流浪之路。她的逃亡其实也是一种象征, 期望辛劳、痛苦来缓解内心的愧疚与负罪感。留下一个赎罪的记号。被父亲放逐, 更为自己的道德良心放逐, 杨小翼在渴望洗涤原罪的救赎性生存中过着自虐的生活。源自这同一的心理根源, 她必得在这沉重的十字架下走完自己的一生。”亲爱的尹南方, 我无权对你置评, 我是你不幸的制造者, 我这辈子都欠着你, 在你面前, 我低人三等。你怎么对我, 我都接受。如果你需要, 我会全然付出。”这种原罪意识也是女性弱势的一个心理症结。和90年代的其他女性成长小说中的父女关系不同的是, 《风和日丽》中杨小翼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并未简单循着“恋父——寻父——审父——丑父”的轨迹演进, 而是在性别对立视野之外, 在更深刻的人性视野之内塑造更具体更真实的父亲形象, 从而展现出更复杂更微妙的父女关系.北京寻父的失败迫使杨小翼理性反思自己的寻父行为, 认识到它只是一个自不量力的注定实现不了的欲望, 在复杂而冷峻的现实世界面前, 自己只能是个失败者.但对父亲的依恋和美好想象就此破灭之后, 在杨小翼以后的成长过程中, 对父亲的理性审视和自觉疏离与她在关键时期不惜牺牲自己救助父亲的感性本能并行不悖, 血肉丰满的将这一对被历史和政治隔绝开的父女之间的复杂纠葛在人性的层面还原再现, 矛盾复杂的情感冲突和行为抉择远比简单的批判与否定更能解释在意识形态话语的包裹下人性突围的艰难与宝贵。有着恋父情结的女性的成长每一步都无法摆脱父亲的影响, 当父亲去世之后, 杨小翼有一段内心独白:

“这一天, 她的内心被巨大的虚无感缠绕。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虚无呢?她省察自己的内心, 发现她在内心深处一直没有取消过父亲的形象.她以为早已和这一形象告别了, 其实不然, 这形象一直以某种方式作用在她的精神深处, 成为她潜意识的依靠”。

通过这段引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显然认为杨小翼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比她以为的还要复杂, 不是简单地审视、批判就可以涵盖和放下的, 在这一点上, 作者与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叙事策略不同”。女性为了要实现主体和自我的确立, 摆脱他者地位, “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对于父亲形象所采用的贬抑、缺席以及批判的叙事策略, 正是从女性文本建构的象征意义上, 不仅颠覆了以菲勒斯为核心的父权隐喻, 而且有效的缓解了女性被权威父权压制的精神焦虑, 为凸显女性的成长经验以及寻找女性自我的主体身份, 创造了一个女性成长的理想化的文本空间”。【2】而在《风和日丽》这部作品中杨小翼无须像这类文本的主人公一样只能通过丑化弱化父亲才能换回从父亲制约下的解脱实现理性的超越和自我的成长, 虽然对父亲的语言行为、精神人格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洞察和反思, 也使杨小翼在寻父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抵制和消弱父亲对自己的强势影响自我成长, 逐步建构起自己的主体意识.但她对父亲人生轨迹的重走长征路般的追寻, 对父亲的政治信仰和私人情感所作出的以原生态史料为佐证的还原历史般的不妄加褒贬的陈述, 本身已是一种鲜明的姿态.她在探寻父亲真实面目的过程中得出一个结论:她发现在革命意识形态的框架下, 革命者的脑子里, 一直有一个原罪, 这个原罪就是“私利”。私利和共产主义理想是冲突的, 要靠近共产主义这个理想, 必须把这私心去除, 于是革命的生涯转换成了把自己身上的原罪彻底祛除的过程.杨小翼对自己的这一发现评价很高, 觉得“这不但对自己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对整个社会也会有启示意义”, 文本中的这句话表达的不仅是杨小翼试图为父亲的种种行为做出合理解释的努力, 也是作者通过关照父女关系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人际关系的窗口, 探究历史政治人性的迷宫的解密之语。

(三) 多元混成与东方趋归的女性气质与两性关系

基于一种“温馨的立场”和“男性的某种理想”, 艾伟在《风和日丽》这部作品中, 把女性作为爱和温暖的象征.寄托了作者的性别想象和理想诉求, 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的调和, 使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呈现出婉约深致的繁复意蕴。

杨小翼具有不俗的美貌、温和恬静、善良宽容、富有同情心及自我牺牲的品质同时也隐忍大度、吃苦耐劳。这些传统的女性美德背后所隐藏的作者的女性观对于小说中人物命运的设置和叙事目的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小翼命运的每一个波折都因此有了一个合理的性格逻辑支撑。她因自己的无心之失而造成的伍思岷全家的不幸遭遇而极度自责, 才会有赎罪般的广安之行和并非完全源于爱情的婚姻, 纯净善良的天性让她在紧要关头牺牲自我拯救父亲, 却又因此失去婚姻, 终于品尝到了爱情的美好和幸福却因不忍伤害米艳艳而选择让自己孤独半生挥手离开情人。承担和付出如果成为一个女性主要的生活内容被加以总结的话, 无论再多美好的称誉都不足以冲淡她人生的苦涩和悲伤。

可以说这部作品中的女性的情感趋向并没有超出广泛的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范畴, 其道德承诺与伦理依附带有明显的传统东方色彩, 无论是清高的知识分子杨小翼还是俗艳的戏剧演员米艳艳在婚后都努力成为贤妻良母, 独自操持家务, 照顾公婆, 抚养孩子, 对不尽责的丈夫恪守中国家庭伦常的规范, 纵有抱怨却从不逾矩.这表现为她们身上符合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想象和期待的部分女性气质, 如富于感情, 承担更接近自然的社会角色, 浓厚的母性色彩, 和富有攻击性的男性气质相对的温和柔顺的女性气质, 以及和男性相比在私人领域投入的更多的生存状态.但是和传统女性相比, 中《风和日丽》的女性形象又是完全不同的, 她们从价值观人生观及其在两性关系中的变化等方面显示出与传统女性在的心理, 职业, 婚姻和生存原则上的不同.她们具有现代的独立的女性意识, 有可以独立生存的职业和经济基础, 在家庭中也不是唯丈夫是从的旧式家庭妇女, 甚至取代丈夫成为自己家庭的核心.传统的婚姻道德观念对她们都失去了往日威风凛凛的制约力, 她们在婚姻的选择上已经成为自在的女人, 在爱情和婚姻上更为主动, 杨小翼在电影院带着怜悯主动牵起伍思岷的手, 米艳艳以自己的美貌和热情俘获了刘世军和婚姻, 而女诗人卢秀真的爱情观和两性观更是大胆主动, 作者对这个在传统的封建卫道士眼里看来是道德败坏的女人身上, 寄予了充分的宽容与谅解.作为传统女性和现代女性划分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的关于公共领域也就是社会生活的参与度的问题, 在杨小翼等人身上也成为女性自我醒悟的象征。杨小翼投身中国当代史的研究而且颇有建树, 并从内心感到自己在从事一份对整个社会都有启示意义的工作, 对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有充分的自我满足感。米艳艳舞台上是个光彩照人的女演员, 舞台下长袖善舞纵横商场生财有道, 卢秀真杨沪景兰王莓等人都有着令人敬佩的突破狭小的女性私人领域向往广阔社会的胸襟和努力。《风和日丽》中的女性形象集传统和现代之长, 拥有自己独有的风貌, 既具有传统女性的美德, 又积极参与社会的现代生存方式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女性在现代经验下的解读和期待。

艾伟在《风和日丽》中的女性书写, 从对历史和现实的勘探中寻找自己的书写立场和策略, 立足于传统和现代之间, 既不吝于表现和称赞女性的传统美德, 又给予现代女性独立智慧坚强的社会化角色以足够的光彩和认可, 二者融合的女性无疑是可爱动人的, 但承担了这种性别期待的女性在自我建构自我实现的道路上也无疑将付出更多, 而在《风和日丽》这部作品中也缺乏与之对等的对男性的性别期待和诉求, 迥然不同的男性气质和明显更偏向于男性的社会分工和价值期待似乎在从另一个角度在提醒着作者性别意识的差异和确实存在的局限.

摘要:当代作家艾伟创作的长篇小说《风和日丽》有着不同于女性经验构成的男性经验, 以及由此生发而成的文学想象和写作者的表情, 使这部作品具有或隐或显的性别特征, 这也成为解读这篇作品的女性书写特点和意义的理由所在。

关键词:论艾伟,《风和日丽》,女性

参考文献

[1]、[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第30页。

上一篇:大学生品牌消费观下一篇:国际不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