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笑话

2024-08-27

经典笑话(精选12篇)

经典笑话 篇1

自从1998年南怀瑾先生将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推行的儿童读经典运动传入大陆以来, 全国各地的经典诵读活动此起彼伏。温州市是倡导经典诵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今年温州市教育局、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编制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诵读地方教材, 进一步推进了经典诵读课程的开发。以上四位教师为我们展现了四节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经典诵读课, 是对传统课程一个有力的补充, 拓宽了大语文教学, 真有百花齐放、殊途同归之势。

一、诵读课堂凸显“五重”

(一) 重诵读轻分析

经典诵读是对典范性、权威性并经过历史结晶的最有价值的典籍的诵读。它重在“诵”。“诵”, 意为“用高低抑扬的腔调念”。日本加藤荣一教授研究了我国唐代的吟诵方法之后提出了“素读法”, 就是对经典读物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 只是纯粹读的方法。

今天的四堂课, 教师们非常注重学生对经典韵文的吟诵, 课堂上有自由诵、拍手诵、变换节奏诵、师生对诵、拍桌子诵、摇头晃脑诵, 甚至吟唱, 变换着各种方式吟诵, 让学生意犹未尽, 乐在其中。教师很少分析语义语境, 很少讲解缘由典故, 真正将经典诵读课上成诵读经典课。

(二) 重记忆轻理解

科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是人记忆的黄金时期, 此时将大量的经典储存于大脑中, 日后随着理解力的提高或生活经验的积累, 自然会有“活用”之时。今天的几位教师都将记忆作为诵读的主要目标, 很好。在诵读过程中, 教师们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反复朗读, 有变化节奏读、变换音调诵, 有敲打节拍吟、观图视像诵、聆听古韵跟着读, 有激发兴趣情感投入吟等等, 帮助学生记忆, 以达到背诵的目的。大家知道, 图画、音乐、韵律、情感、想象等媒介有助于人的记忆, 今天的这四堂课教师都很重视记忆的方法选择, 而轻解释理解。

(三) 重情趣轻机械

经典诵读追求一个“趣”字。让学生在趣中学, 趣中诵, 才能让学生喜欢上经典诵读。今天的四位教师都很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如《弟子规·信》一课, 教师用动画演示呈现“信”字, 让学生知道信就是“一个人所说的话, 要诚信”, 随后又通过学生表演来理解疑难句子, 学生觉得十分有趣。《笠翁对韵·六鱼》一课, 当教师一连用了六七个版本让学生变化着读, 在学生读得情趣盎然之后, 教师提出:“要不要再换一个版本?”学生都说“要”, 教师戛然而止——“没了”, 引起全体师生哄然大笑。当教师讲述了有趣的“王屋山”故事之后, 用课件将下面的韵文都显红了, 说:“这里这里这里都藏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想不想听?”学生齐声喊“想”, 教师又一次戛然而止——“讲不完”, 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无形放大。《三字经》一课, 教师让学生拍着书桌吟诵;《百善孝为先》一课, 教师引导学生变换着节奏吟诵, 甚至教师跟着配乐吟唱, 学生都觉得很有趣。这四节课教师紧紧围绕一个“趣”字组织教学, 学生一点也不觉得枯燥, 达到了“趣味横生”之境界。

(四) 重导行轻说教

《弟子规》主要列举了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规范,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行为规范教材。《三字经》包括历史、天文、伦理、民间故事等方面的知识, 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这样的经典诵读课有别于文学欣赏课, 有别于思想品德课。几位教师都能准确地把准这一特点, 思想道德教育适度。如《弟子规·信》一课, 教师采用让学生看动画片《狼来了》《曾子杀猪》, 在潜移默化中明白讲诚信的重要性, 然后再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是怎么讲信用的。《三字经》一课, 教师让学生看了故事人物图片后说说“最佩服谁”“你平时学习犯困时是用什么方法克服的”。《百善孝为先》一课, 教师安排了看漫画读一读等环节, 达到了重导行轻说教的目的。

(五) 重鼓励轻催促

由于历史久远, 很多经典典故已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生对经典有陌生感, 因此经典诵读课上好不容易激发起的点点兴趣, 应倍加珍护。如《笠翁对韵·六鱼》一课, 当学生流利地读出繁体字的《笠翁对韵》书名时, 教师毫不吝啬地献上一句:“张老师平时可不服人, 今天我真服了你了。”《百善孝为先》一课, 当学生读错了自我纠正时, 教师一句“改得好”, 温暖了学生紧张的心。类似这样的鼓励、褒奖的语言随时可听见。在整个诵读、背诵过程中, 教师从不催促和逼迫, 学生在课堂中显得舒适、愉悦, 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引发。只要学生对经典有兴趣了, 钟爱经典、无师自通就不远了。

二、特色课堂显尽“特色”

这四堂诵读课有相通之处, 更有独特之处。每节课都特色鲜明, 风格迥异。

(一) 《弟子规·信》——故事解疑的趣诵课

《弟子规》一课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师用了一个个既经典又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来帮助学生解惑。她播放浅显的《狼来了》的视频故事, 让学生明白“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播放《曾子杀猪》的录像, 让学生知道“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借助故事解答了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几句话, 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又是一节趣味诵读课。动画播放“信”的由来及意义, 课前课后的三鞠躬, 像古人一样摇头晃脑地读背等等, 都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

当然, 在了解到有部分学生已经会背的情况下, 教师能多花时间指导学生诵出意味, 诵出韵味, 诵出情味, 将会更好。

(二) 《笠翁对韵·六鱼》——层层推进的吟诵课

《笠翁对韵·六鱼》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将学生从不会读到会读, 从不会背到逐渐会背这一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揭题之后, 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准字音, 然后去拼音读, 去标点读, 竖排读, 繁体字读, 最后去掉部分句子背诵, 变换着各种形式的读旨在让学生觉得诵读过程不枯燥甚至挺好玩的, 同时又能增加诵读次数, 层层推进, 扎实有效。

在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内容之后, 教师让学生从《一东》《三江》《六鱼》中发现押韵取题的规律, 师生对对子反复诵读, 读出韵律, 最后师生吟唱, 唱出情趣, 整个过程层层推进, 达到诵出韵味、诵出情味的目的。

整堂课安排了大部分时间吟诵, 只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理解韵文, 要求学生读懂多少算多少, 代表性地讲解“王屋山”的典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诵读为主、理解为辅的教学特点非常鲜明。

(三) 《三字经》——好玩有趣的唱读课

《三字经》一课课后学生“很好玩”的表白说明了他们对这堂课的喜欢程度, 教师和学生在玩中诵读, 在诵读中玩, 甚至分不清什么时候是诵读, 什么时候在玩耍。

课伊始, 教师读一句, 学生读一句;教师读半句, 学生读半句;教师读一字, 学生接着读;教师都不读, 学生全部读, 好玩、有趣。稍有理解之后, 教师又带领学生拍手读, 节奏有快快慢, 快慢慢, 快慢快, 快快快, 越来越快, 学生总是意想不到, 在拍手诵读中享受着快乐。更有趣的是, 教师居然带领学生拍着桌子吟诵, 学生更来劲了, 拍着读着, 读着拍着, 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背了。最后教师直接给他们配乐吟唱, 直到下课了, 学生还沉浸在欢快的吟唱之中, 意犹未尽, 真是一节欢快好玩的唱读课。假如我是学生, 也希望天天这样上课。

(四) 《百善孝为先》——孝道专题的诵读课

《百善孝为先》一课紧扣“孝道”选择材料, 从猜字迎“孝”, 反复诵读记忆《弟子规》中“入则孝”章节, 到《孝经》《礼记》《论语》有关孝道名句对应诵读, 最后推荐阅读《论语》《三字经》《孝子》《孟子》, 紧紧围绕“孝道”专题进行诵读, 以一篇带多篇拓宽诵读的面, 达到以一带十的效果。

诵读《弟子规》中“入则孝”章节时教师带领学生变化着节奏读, 学生特别感兴趣, 变换着停顿读、配乐吟唱更激发了学生吟诵的兴趣, 诵读过程是学生玩乐的过程, 教师引得巧妙, 学生读得精彩。

经典诵读关键在“诵”, 过程重“趣”, 落点在“记”。只要在孩子的黄金记忆时期多积累国学经典, 儿童的心灵底色将会烙上亮丽的光彩, 他们的思想性情、品德涵养、学风态度将熠熠生辉。愿我们一起为经典诵读鼓与呼, 让国学经典诵读领航我们课改的方向, 成为传统语文教学有力的补充, 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传播。

经典笑话 篇2

4、女友对我说:你知道吗“猪不能抬头看天”。

我心想:又变着法儿骂我呢!我就抬头看了看天。

她接着说:驴能!

哎妈,想躲都躲不过。。。

5、今天搬家,我跟女朋友说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

她听完突然坐在床上哭了起来:“我太惨了,家里都是你的东西,而我一无所有。”

好笑经典笑话(3)

1、跟女友逛街,遇到她前男友了。

女友看看我,小声说:“老公,你表现的时候到了。”

我故意大声说道:“亲爱的,逛累了吗?把高跟鞋脱了我背你!”

没想到那小子真TM狠,足足跟着我们走了三站路!

2、和几个朋友打麻将,一个朋友老婆不喜欢他打麻将,他给她爱人说晚上公司加班。。。

十一点他老婆电话查岗,我和另外一哥们都悄无声息等他挂电话,结果旁边的妹子在电话边说了一句:王哥,你接电话不要拉被子。

3、今天在商场,女朋友突然拽我衣角小声地说:“快看快看,前面那个人是我前男友,待会我们得表现的恩爱一点,让他嫉妒!”我说:“好呀。”

然后女朋友撒娇地跟我说:“老公,人家想要宝格丽的项链,啾啾啾。”

4、陪女友去商场买衣服,女友喜欢上了一件外套,翻开标签一看要6888元。女友也特别懂事,知道我赚钱不容易,转身对我说:“既然这么跪,我就不买了。”

5、和女友聊天,说起关于女人的审美时,吵了起来。

我说她喜欢的女明星都是丑八怪。

她愤怒的冲我吼道:“你喜欢的女人才是丑八怪呢,你喜欢的女人是全世界最丑的丑八怪。”

经典歌剧经典表演 篇3

该剧取材自作家尼古拉·列斯克夫的同名小说。但从作曲家肖斯塔柯维奇笔下我们感受到的并非原作描绘的那个心狠手辣的妇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智慧女人。从某个角度讲,她也是当时俄国大部分妇女形象的代表。这部歌剧从上演之初的一炮打响到被称为“乱七八糟的音乐”,几十年饱受争议,起起伏伏,然而也正是这部歌剧给肖斯塔科维奇带来了巨大成功。

这场首演于中国的肖氏歌剧由全班俄籍音乐家打造,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气息,流露出神秘的俄罗斯音调让人叹为观止,又散发着难以阻挡的现代音乐元素,把我们带入一个有别于古典歌剧的新境界。

14位俄罗斯歌唱家的大师级表演体现出非凡实力。原唱女主角的艾卡塔丽娜·马诺维奇因病由果戈列夫斯卡娅饰演卡捷琳娜(女主角)。初来乍到,她必然面对压力,但最后观众热烈的掌声证明她得到了广泛认可。男主角中,饰演公公鲍里斯的沙士金可以说是今晚音乐会中浓重的一笔。它融情于景的表演,极富穿透力的声音,以及歌剧式的高大外形成为当晚的又一亮点。他塑造人物形象鲜明,与乐队配合默契,几次将歌剧推向高潮。

其他几位歌唱家虽然风格迥异却都一展风采,使歌剧生动、真实又富于人性化。阿莱克西耶夫(饰演西诺维)的严谨,鲁兹乌克(饰演谢尔盖)的圆滑,以及下半场出场的索科洛娃(饰演索涅卡特),她美妙的歌喉加上生动的舞台表演让人顿觉耳目一新。

合唱也是这场音乐会的点睛之笔,它的重要性在完整欣赏这部歌剧过程中渐次显现。合唱队占据的虽是音乐的辅助地位,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许多地方能渲染剧情又恰到好处。尤其是悲剧性的结尾,随着女主角生命的戛然而止,合唱团那凄凉、悲怆的歌声,触景生情,让人不禁落泪。这是一个让人同情的女人,她是沙皇时代的牺牲品,在一切不满与愤恨中留给人们一腔无奈。流放远方的罪犯又踏上征途,鼓声响起,低沉的大号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时代……

此外,乐队的专业水准让听众仿佛置身于交响乐音乐会,加上与指挥家捷杰耶夫的默契配合,一段段动人心弦的间奏曲让今晚的歌剧成了视觉、听觉上的双料大餐。或许是该歌剧的特殊表现需要,乐队的编制不算复杂但很有特色,合唱队的表现力突现出来。相比之下缩减了弦乐器的比重,而各类管乐手竟然有31人之多且技艺精湛。在第四幕纯情的女主角忍受背叛,心中无限孤苦凄凉,单簧管作为女主角的独唱伴奏,用纯净的音色勾勒出一种好似穿过旷野的意境,留给人无限感伤。两把竖琴使音乐的流动性得到加强,突出女性音色的柔和之美。

所有这些都使观众不仅两耳怡然而且目不暇接,视觉与听觉上都是极大的享受。然而金无足赤,《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当然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10则经典英语笑话 篇4

翻译要讲究“忠实、通顺”, 讲究“归化、异化”, 讲究“功能对等”。下面10则笑话为笔者所译。现一并呈请读者欣赏, 也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候用于教学。

1. A professor tapped on his desk and shouted:

“Gentlemen, order!”

The entire class yelled:“Beer!”

教授敲着讲桌, 叫道:“先生们, 轻 (请) 点!”

全班同学高喊道:“啤酒!”

2. Teacher: (to a new boy) What’s your name, my little fellow?

New boy:Albert Aries.

Teacher:Always say“Sir”please, when you are speaking to a master.It is more polite.

New boy: (apologetically) Sir Albert Aries.

老师: (对一位新来的男生说) 叫什么名字啊, 小家伙?

新生:阿尔伯特·阿瑞斯。

老师:跟老师讲话时要说“先生”, 这样比较有礼貌。

新生: (带歉意地) 阿尔伯特·阿瑞斯“先生”。

3. Teacher:What is the sentence mostly used by students?

Tom:I don’t know.

Teacher:That’s it!

老师:学生使用最多的句子是什么?

汤姆:不知道。

老师:就是这句话。

4. Boy of six:Daddy, when I grow up, I want to be an Arctic explorer.

Father:That’s fine, Bill.

Boy:But I want to go into training at once.

Father:How so?

Boy:Well, I want a dollar a day for ice cream, so I will get used to the cold.

六岁男孩:老爸, 我长大了想当北极探险家。

父亲:那好啊, 比尔。

男孩:可我想马上开始锻炼。

父亲:怎么个锻炼法?

男孩:哦, 我想每天要一块钱买冰淇淋吃, 那我就不会怕冷了。

5. A couple walking in the park noticed a youngman and woman sitting on a bench, passionately kissing.

“Why don’t you do that?”said the wife.

“Honey, ”replied her husband, “I don’t even know that woman!”

一对夫妇在公园里散步, 看见一对青年男女坐在长凳上热吻。

“你为什么不吻呢?”妻子说。

“亲爱的, ”她丈夫回答说:“那女的我根本就不认识啊!”

6. Son:Dad, is French difficult to learn?

Father:My boy, at the beginning it is, but after that it becomes easy.

Son:That’s great!I’ll learn the latter half.

儿子:老爸, 法语难学吗?

父亲:孩子啊, 前面是难, 可后面就变得容易啦。

儿子:好极了!我学后半部分。

7.“I shall have to give you ten days or$20, ”said the judge.

“I’ll take the 20 dollars, judge, ”said the prisoner.

“我要给你10天监禁, 或者20美元罚款。”法官说。

“我要20美元, 法官。”犯人说。

8. Teacher:What’s an abstract noun, Jane?

Jane:I don’t know, madam.

Teacher:What, you don’t know!Well, it’s the name of a thing which you can think of but cannot touch.Now, give me an example.

Jane:A red-hot poker, madam.

老师:什么是抽象名词, 珍妮?

珍妮:我不知道, 老师。

老师:什么, 你不知道!好吧, 抽象名词就是可以想象但不能触摸的东西的名称。现在给我举个例子。

珍妮:老师, 烧得通红的拨火棍。

9.One evening I drove my husband’s car to the shopping mall.On my return, I noticed how dusty the outside of his car was and cleared it up a bit.When I finally entered the house, I called out, “The woman who loves you the most in the world just cleaned your headlights and windshield.”

My husband looked up and said:“Mom’s here?”

一天晚上我开着丈夫的车去商场, 回来发现车身满是灰尘, 便清理了一下。最后走进屋子的时候, 我大声喊道:“世界上最爱你的女人刚把你的汽车的前灯和挡风玻璃擦干净了。”

我丈夫抬头看了看, 问:“妈来了?”

10.Mrs.White asked Mr.White:“Is this suit beautiful?”

Mr.White answered:“Whatever you wear is beautiful.”

“How about the necklace?”

“Any necklace around your neck is nice.”

“Do you think my husband handsome?”

“Darling, no matter which man stands beside you, he is handsome.”

怀特太太问怀特先生:“这套衣服漂亮吗?”

怀特先生回答说:“穿在你身上的都漂亮。”

“这条项链呢?”

“戴在你脖子上的项链都好看。”

“你说我丈夫英俊吗?”

“亲爱的, 无论哪个男人站在你身边, 他都英俊。”

经典笑话聊过年 篇5

2、春节发现,原来“喜新厌旧”还可以说成“辞旧迎新”这般高尚!

3、每当家人催我找对象时,我都想大声回一句“你以为我不想吗?”最后却变成“不着急呢。”

4、过年了,老公找我要精肾损失费,怎么办?压睡钱没收到还要付出去。

5、全国人民都上听了,单吊敬业福。

6、上联:摇一摇摇到手酸只有一块五

下联:咻一咻咻到没电还差敬业福

横批:二马戏猴

7、如来:“我们打个赌,你不是哪里都能去”

悟空:“俺老孙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哪里都去得”

经典诵读诵读经典 篇6

很hěn高ɡāo兴xìnɡ能nénɡ有yǒu这zhè样yànɡ一yí个ɡè机jī会huì,将jiānɡ我wǒ们men学xué校xiào多duō年nián来lái读dú书shū的de剪jiǎn影yǐnɡ浓nónɡ缩suō在zài这zhè方fānɡ平pínɡ台tái上shɑnɡ。我wǒ们men生shēnɡ活huó在zài校xiào园yuán中zhōnɡ如rú同tónɡ在zài书shū海hǎi漫màn步bù一yì般bān,同tónɡ学xué们men平pínɡ均jūn每měi人rén每měi年nián读dú书shū七qī八bā本běn,低dī年nián级jí主zhǔ要yào以yǐ背bèi诵sònɡ古ɡǔ诗shī、《三sān字zì经jīnɡ》《弟dì子zǐ规ɡuī》的de方fānɡ式shì进jìn行xínɡ。我wǒ们men春chūn读dú书shū,秋qiū读dú书shū,四sì季jì的de轮lún回huí中zhōnɡ,我wǒ们men将jiānɡ缕lǚ缕lǚ书shū香xiānɡ弥mí漫màn了le校xiào园yuán的de每měi一yí个ɡè角jiǎo落luò。在zài日rì月yuè的de更ɡènɡ迭dié里lǐ,我wǒ们men将jiānɡ心xīn随suí书shū动dònɡ,快kuài乐lè成chénɡ长zhǎnɡ!

nlc202309031227

经典素读成就经典人生 篇7

经典书籍浩如烟海,陈琴老师给孩子们选择的素读内容是哪些呢?她根据自己对典籍的了解,结合现行教材的内容和经典诵读的规律,为学生确定了具体的素读目标:一二年级诵读蒙学读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声律启蒙》和《千家诗》;三四年级诵读《论语》《大学》《中庸》,并选读《孟子》;五六年级诵读《老子》,选读《史记》和《资治通鉴》中的经典篇章。陈琴老师说:“小学6年里,除课文以外,学生背诵的诗词量在400首以上。此外,每学期,我都为学生设定了必读和选读的课外读本,并且分为童话期、历史故事期、人物传记期、科普期、经典小说期等。”

素读的方法并不复杂,贵在坚持,每天只需记诵100多字。当然,为了不让学生感觉枯燥,陈琴老师总能想出一些“小点子”来激发他们的动力,比如多媒体的介入、活泼的设计、教师的现身说法、小组比赛、个人比赛、及时的奖励,等等。

儿童的教育,并非由学校老师单独完成,还需要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陈琴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带领学生素读,还通过给家长写公开信、为家长推荐阅读书目、请家长和孩子共写读书报告等形式,促进学校素读与家庭素读结合,既能让读书的风气浸染更多的人,又能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从而保持并不断扩大孩子们的素读成果。

陈琴老师深知,教育时机稍纵即逝,小学里的孩子正处于求知欲开始蓬勃生长的阶段,他们渴望大量阅读,若不乘势引导孩子进入经典书林,将使他们错过启蒙与积累的最佳时机,长大以后也很难再弥补缺失。素读并不是知识的灌输,也不是毫无选择地教给孩子们传统道德。陈琴老师是以现代观念审视经典,结合孩子的认知特点,从识字的角度来推广经典素读的。而且,孩子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他们能在潜意识里辨别和弃取传统道德,随着不断接触社会,加以老师的点拨,他们就会吸收传统文化里的精华,而不会陷入糟粕之中不能自拔。

“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实际效果来看,经典素读在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完善他们的精神气质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陈琴老师带着孩子们读过很多诗,而爱读诗的孩子是有灵性的,有时会形成诗歌从心底流出来的状况。经过小学6年的素读训练,孩子皆可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下笔千万言”的目标,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觉得记忆力好,学东西也比较轻松。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素读经典后,都变得彬彬有礼,能够更好地与家人、朋友相处。陈琴老师讲述了这样的往事:

“2009年,我在台湾收到一个学生的信息,这个孩子刚刚考上当地著名的重点中学,信息内容是:‘树长6个年轮,未必能成栋梁。花开6个春秋,未必赢得郁香,您给我的6年却为何如此金光闪闪?琴妈妈,我们还是这样叫您,握别的手尚有余热,我们的魂魄已然夜夜归来。您细听满园花开的声音,是我们对您深深的祝愿,要快快乐乐啊,要健健康康!’他这首诗模仿的正是我们曾经在课堂上素读过的席慕容的《七里香》。我惊喜地回复道:模仿是天才的第一步,模仿得真好!”

经典笑话 篇8

关键词:经典度,翻译文学经典,复数性

20世纪70年代, 英美高校围绕文学课程教学大纲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经典这一古老问题开始引发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浓厚兴趣。不仅文学研究者十分关注这一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翻译研究者也以跨学科的敏锐将其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尽管经典化研究硕果累累, 但研究者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分歧, 其中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对立尤为突出。在经典化研究的两派针锋相对、莫衷一是之际, 笔者欣然读到了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王恩科博士撰写的《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研究:以<德伯家的苔丝>汉译为例》 (以下简称《研究》) 一书。该书虽然以翻译文学经典建构为主要研究对象, 但不乏对经典化现象的深度思考, 尤其是经典度概念的提出, 为化解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矛盾, 帮助经典化研究走出困境提供了有效的理论路径。同时, 《研究》提出了翻译文学经典具有复数性的新颖论断, 加深了我们对翻译文学经典及其建构的认识, 也为深化翻译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理论观点。

1 理论创新之一:经典度——经典性与经典化之间的纽带

经典化或经典建构既涉及作品自身的内在品质, 也深受社会文化环境的种种影响, 如此众多的制约因素使得经典建构过程曲折复杂。由于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不同, 经典化研究中逐渐形成了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两大流派。前者看重作品的内在品质在经典化中的奠基作用, 认为作品的经典化是作品的经典性使然, 例如布鲁姆认为莎士比亚戏剧是“世界各种环境中以各种语言被阅读和表演”的经典, (2005:27) 其经典地位似乎不受跨语言、跨文化交流在内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与此相反, 建构主义关注的是作品之外的社会文化因素, 例如, “佐哈尔在《多元系统论》的注释中明确地解释说, ‘经典化 (canonized) 清楚地强调, 经典地位是某种行动或者活动作用于某种材料的结果, 而不是该种材料‘本身’与生俱来的性质’ (Zohar 1990:26) , 即文本的文学地位更多地取决于社会文化的因素, 而非文本本身。” (王静、兰莉, 2010:105)

虽然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成分, 但过分夸大作品的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在经典化过程中的作用, 不仅在理论上很难自圆其说, 而且也与中外经典化的大量史实不相符合。如何汲取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各自的理论优势, 化解它们之间的理论分歧和对立, 就成了摆在学界面前一道难题。针对上述困惑, 《研究》提出了经典度的概念。

“所谓经典度, 就是人们对作品经典性的认识, 或者说是人们以各自特定的尺度对作品经典性进行度量所得出的结果。” (王恩科, 2014:24) “经典度既然是人们对经典性的认识, 因此在特定历史语境下, 经典度对经典性过高或过低的偏离就不足为怪了。” (王恩科, 2014:25) 与作为“作品内在各种因素所形成的、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综合特征”的经典性相比, (王恩科, 2014:16) “经典度不仅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也抹不掉个人的印记, 从而呈现出较强的主观色彩和动态特征。” (王恩科, 2014:24) 由此可见, 经典度不同于经典性, 它是经典性的折射;同样, 经典度也不同于经典化, 它是经典化的“风向标”。 (王恩科, 2014:25)

与动态性极强的经典度相比, 经典化有其公认的标记, 例如“不断刊印、被文学批评家和史学家充分研讨、收编在选读本中、作为文学名著列入学校的课程和教材”等。 (王恩科, 2014:12) 经典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品能否顺利完成经典化, 但经典度高并不一定保证作品就能完成经典化。如《金瓶梅》在我国学界长期备受关注, 也以其卓越的艺术性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 并于上世纪初就被翻译成英语, 但在我国却至今未进入普通读者的阅读视野, 远远没有实现经典化。

可见, 经典度一头连着经典性, 一头连着经典化, 成为二者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桥梁。正是在这一理论纽带的连接下, 以往经典化研究中彼此孤立的经典性与经典化才有了相互作用的渠道。这一渠道的疏通, 使我们能够合理解释为什么有些作品, 早期默默无闻, 许多年之后却荣登经典的宝座, 或曾经红极一时, 却在历史的风雨中黯然失色, 丧失其曾经拥有的光环。因此, 经典度概念的提出, 不仅具有理论创新的意义, 而且也为深化经典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点。在提出经典度概念之后, 《研究》对影响经典度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使我们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理论功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 理论创新之二:复数性——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

翻译文学是文学大家族中的一员, 但跨文化、跨语言的特殊经历使得翻译文学经典与原创文学经典相比有其独特的品格。虽然以往的研究中, 不少学者也注意到翻译文学经典跨文化、跨语言的特殊性, 但对其不同于原创文学经典的特点重视不够, 因此缺乏明确的认识和清晰的表述。王恩科博士专注于翻译文学经典化研究多年, 其早期的成果 (如“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一文) 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翻译文学经典的复数性, 但其论断已经颇具雏形。随着研究的深入, 他对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有了明确的认识, 最终在这本《研究》中提出了翻译文学经典具有复数性的论断。

这一论断是与原创文学经典的唯一性 (即对于某部具体的经典作品而言, 不可能有体裁相同、内容和风格高度相似的另一部作品也成为经典) 相对而言的。对此, 《研究》以《三国演义》与《水煮三国》为例予以说明。“《三国演义》自罗贯中写成之后, 就像雕刻家刀下完工的艺术品一样, 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那一刻。……如果《水煮三国》有朝一日成为文学经典, 那么它或者与《三国演义》共享经典的殊荣, 或者将其取而代之, 但无论如何它始终不会是《三国演义》本身。” (王恩科, 2014:71) “翻译文学经典的这种复数性特点是由翻译性质决定的”。 (王恩科, 2014:229)

《研究》从“内容相同”、“译文语言相似”、“译者之间的竞争”、“译本的接受”和“重译的启示”几个方面阐释了翻译文学经典的复数性。在“译文语言相似”部分, 《研究》以逐句对照的方式, 比对了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三个译本的第一至第三章, 发现在11000-13000字 (不计标点) 、1400-1500句的语料中, 完全相同的句子达到32.32%, 包括相同句子在内的高度相似的句子达到62.24%。《研究》还以同样的方式统计了傅雷《高老头》三个译本, 在语料样本为张谷若译本语料样本一半的情况下 (傅译《高老头》译本字数不足张译《德伯家的苔丝》译本字数的一半) , 发现完全相同的句子达到37.06%, 包括相同句子在内的高度相似的句子达到57.58%。张谷若和傅雷都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 他们都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分别三译《德伯家的苔丝》和《高老头》, 不仅为我国读者奉献出经典译本, 而且三个译本的高度相似也为翻译文学经典的复数性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佐证。

对于翻译文学经典的复数性特点, 《研究》既立足译本的实际, 也没有忽视逻辑上的推理。“假如把翻译文学经典建构放在一个更加宏大的历史语境中考察, 我们就会发现, 如果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其中的经典杰作至今还没有经典译作出现, 这并不能排除今后出现经典译作的可能性;如果它已经有了经典译作, 同样也不能排除未来会出现新的经典译作。” (王恩科, 2014:229) 翻译文学经典具有复数性特点的论断, 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翻译文学经典的认识, 也丰富了经典化研究的理论成果。

3 批判意识与踏实学风的高度结合

批判意识是理论创新的动力, 踏实学风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而两者高度结合在《研究》之中得以充分展现。

尽管张谷若的译本《德伯家的苔丝》进入了2000年教育部为中文专业推荐的100本阅读书目 (其中22本为翻译文学作品) , 但译本中方言的使用却受到一些著名学者的批评。虽然批评者所列举的个别例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其论点, 但其理论上的不严谨甚至矛盾却鲜有学者指出。例如, 傅雷曾说:“方言中最colloquial的成分是方言的生命与灵魂, 用在译文中, 正好把原文的地方性完全抹煞, 把外国人变了中国人岂不笑话!”不少反对方言互译的研究者经常引用这句名言。但是, 《研究》认为, 傅雷的论述不仅不合逻辑, 而且还使用了双重标准, 因而缺乏说服力。

汉语中的某种方言只是中国某个区域通行的语言, 使用该方言的人只是中国某地的人。既然译文中使用这种方言就会“变外国人为中国人”, 那么译文如果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外国人就会变成什么呢?难道就成了全球华人或者超中国人吗?其次在标准语与方言的使用效果上使用双重标准。如果抛开言说内容, 仅就言说方式而言, 翻译无论如何都是“变外国人为中国人”。譬如, 巴尔扎克了解中国吗?他会说汉语吗?广受学界和读者好评的《高老头》中译本难道是巴尔扎克直接用中文写作的吗?如果不把巴尔扎克变成会说汉语的中国人, 普通民众能了解这位法国文学大师吗?正如谢天振指出的那样, “每当我们捧着 (举例说) 傅雷翻译的《高老头》开卷启读时, 我们往往只想到自己是在读巴尔扎克的作品, 却忽视了一个十分简单却又非常根本性的事实:巴尔扎克怎么可能用中文写作?……这时站在我们面前的巴尔扎克也已不是法国的那个巴尔扎克了, 而是穿上了中国翻译家傅雷为他‘缝制’的中国外衣的、已经中国化了的巴尔扎克”。 (王恩科, 2014:179)

一些研究者引用哈蒂姆和梅森《语篇与译者》的一个例子反对方言互译。《研究》则质疑道:

不少人在引用这个例子反对方言互译时, 可能并没有注意到其中这样的细微差异, 那就是俄国农民的方言属于哈蒂姆和梅森划分的五种方言之一——社会阶层方言 (social dialect) , 但苏格兰方言显然属于另一种, 即地域方言 (geographical dialect)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 用地域方言翻译社会阶层方言能达到预期效果吗?如果当时的译者使用了英国农民的方言, 即与俄国农民的方言属于同一类型的方言, 不知结果会如何呢? (王恩科, 2014:184-185)

张谷若译本中大量出现的四字格也是一些研究者批评的对象。《研究》通过抽样对比, 分析了张谷若三个译本与《红楼梦》中四字格的使用情况, 发现每百字中四字格的使用, 《红楼梦》是张谷若1936年译本的1.67倍, 1957年译本的2.97倍, 1984年译本的1.81倍;四字格的连用, 《红楼梦》在个别情况下是张谷若译本的5倍。

批判意识与踏实学风的高度结合是《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 上述例证仅仅是较为明显个别事例。

4 结束语

《研究》是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研究的一部新作, 也是一部力作。《研究》并未将视野局限于翻译文学, 而是针对经典化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对立, 提出了经典度这一概念, 不仅有助于化解上述两种流派的分歧, 而且为深化经典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点。作者以其强烈的批判意识和踏实的学风, 深入探讨了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的独特品格, 提出了翻译文学经典具有复数性的新颖论断, 使我们对翻译文学经典及其建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也丰富了翻译文学批评理论。当然, 《研究》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如第四章与第五章在内容略有交叉, 不能不影响论证的力度。

参考文献

[1] (美) 布鲁姆 (Bloom, H) 著, 江宁康译.西方正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5.

[2]王恩科.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J].长安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1 (4) :115-120.

[3]王恩科.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研究:以德伯家的苔丝汉译为例[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

经典笑话 篇9

海德格尔曾云:自人类理性觉醒以来,过度化的理性制造了一个逻辑严密的世界体系并以语言显示这一世界。人以语言认知、思考并表达世界,语言为万物命名之际遂使万物只以名称显示,从而使人类丧失了对世界的直接感受力。于是人类逐渐只能以概念代替事物,只会以逻辑代替感情,存在的意义几乎丧失殆尽。能够对理性社会这一弊端加以救赎的,唯有诗歌。

作为华人,我们曾经有过非常唯美的时代。我们曾经离诗歌很近,甚至身在诗歌中,例如唐朝——这个全民皆诗的时代,从士大夫到乡野村妇,从高堂之上到江湖之远,无论帝王、将相、朝士、布衣,还是工匠、商人、婢妾、歌妓,乃至僧道尼姑,都有诗作传世,“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是那个时代典型的风貌。这是一个人人灵魂中都吹拂着诗歌清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所自然散发出的雍容与飘逸,绝非身处“小时代”的我等所能体验的。

如今,我们远离诗歌久矣。在失却诗心许久之后,我们终于意识到:诗歌,是神的眼波,暗示彼岸神性的存在。当人性正处在或者试图向最细腻、最深厚、最高尚、最美丽处发展的时候,诗歌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为此,我们呼唤诗歌。但感受诗歌之美的心灵是需要滋养的,潘裕民先生的《梦回“诗唐”》庶几可为滋养诗心的一部力作。

学习诗歌,历来有两类方式。一曰习得式阅读,读者与诗歌进行直接接触,完全凭借个人阅读经验感受诗歌之美,在大量阅读诗歌的基础上积累诗歌阅读的经验,从而悟得诗中真味。一曰学得式阅读,借助诗歌研究成果的帮助,读者逐渐掌握诗歌赏析的基本要素,通过训练指导,掌握诗歌阅读的基本路径。从教学者的角度看,成熟的诗歌读者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的。教会青年学子以诗的眼光读诗,培养出具有诗心的学子是教育者的重要使命之一。

在风格方面,此书颇能融“阳春白雪”于“下里巴人”之中。潘先生古典文学学养深厚,且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始终关注提升青少年的文化品位。因此,本书在弥散着学术学养气息的同时依然保持明白晓畅的风格,雅俗共赏之名当非过誉。

在内容方面,潘先生此书几乎涵盖唐诗中的各类诗歌体裁。对于古体长诗,潘先生善于把握诗歌意脉,要言不烦地梳理出诗作的布局架构,呈现出诗人细密的思路;又善于对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含英咀华,带读者品味出其中的真味。例如,对卢照邻《长安古意》、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古体长诗的赏鉴堪称典范。对一些短章绝句,潘先生或探幽发微,或旁征博引,于方寸之间开万千气象。例如,对耳熟能详的孟浩然《春晓》绝句,在细读诗句精当点评的基础上,又证之以旁诗,在对李清照《如梦令》、辛弃疾《摸鱼儿》等词作的对比赏读中则一步步丰满了读者对《春晓》这一“平淡到几乎看不见诗”却又极富诗情画意的极品短诗的理解。

我以为,对于潘先生这一品读经典的佳作,倘若纯粹使用理性言语予以分析几乎是一种怠慢。因此,套用几句经典名言作为本文的结语庶几可以表达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诗歌的眼光:如果诗歌是文学的王冠,那么唐诗就是王冠上璀璨的明珠;如果可以选择所生活的时代,唐朝必然是一种最美丽的选择。诗是神的眼波,向我们暗示彼岸的存在。而品鉴唐诗中的经典,便是品鉴神的眼波,那迷离的目光,必将牵引着我们走向澄明之境。

经典笑话 篇10

下面我将运用财务比率分析, 比较分析, 杜邦分析和综合分析法来对洋河股份2004—2008年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

一、财务比率分析

1.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任何一家企业想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手中都必须要有足够的现金以支付各种费用和到期的债务, 而最能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是流动比率和现金比率。

(1) 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全部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 即: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洋河2004年流动比率为0.9842, 05年为1.0396, 06年为1.4565, 07年为1.8792, 08年为2.5966.从洋河流动比率越来越高的趋势来看, 洋河的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来越强, 但是洋河同时也要注意的是在企业偿债能力越来越强的同时也表示了本企业在流动资产上占用了过多的资金, 可能会在未来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所以洋河要继续关注企业的增长, 不能留有太多流动资产。

(2) 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是指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对企业流动负债的比例关系。即:现金比率= (现金+现金等价物) /流动负债。

洋河2004年的现金比率为0.2528, 05年为0.4450, 06年为0.6522, 07年为1.0235, 08年为1.5920.从洋河现金比率越来越高的趋势来看, 企业可用于偿付流动负债的现金数额越多, 可变现损失的风险越小, 而且变现的时间也越短, 但从这越来越高的现金比率来看, 洋河并没有从最佳角度利用现金资源, 所以洋河应在以后多注意现金资源的利用, 可以尝试进行短期债券或股票等变现能力强的投资。

2. 财务结构分析。

权益结构的合理性及稳定性通常能够反映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当企业通过固定的融资手段对所拥有的资产进行资金融通时, 该企业就被认为在使用财务杠杆。除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债券人外, 该企业的所有者和潜在投资者对财务杠杆作用也是非常关心的, 因为投资收益率的高低直接受财务杠杆作用的影响。衡量财务杠杆作用或反映企业权益结构的财务比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 债务股本比率, 股东权益比率, 权益乘数。

(1) 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即: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洋河2004年的资产负债比率为0.7758, 05年为0.7655, 06年为0.6327, 07年为0.5088, 08年为0.3670.洋河的资产负债率越来越小, 表明股东权益的比率越来越大, 企业的资金力量越来越强, 债券的保障越来越高。

(2) 债务股本比率。债务股本比率也称作产权比率, 是负债对股东权益的比率。即:债务股本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总额。

洋河2004年的债务股本股本比率为3.4882, 05年的为3.2840, 06年的为1.7361, 07年的为1.0374, 08年的为0.5797。洋河这个比率越来越小, 股东对债权人的承担越来越下, 债权人的权益越来越不安全了, 这可能会使债权人对洋河越来越不放心。

(3) 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比率是表明股东权益对总资产的比率关系。即: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总额/资产总额。

洋河2004年的股东权益比率为0.2224, 05年的为0.2331, 06年的为0.3644, 07年的为0.4904, 08年的为0.6330.从这组数字来看, 洋河股东权益比率越来越大, 这反映了洋河负债比率越来越小, 企业财务风险越来越小, 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越来越强。这反映了洋河长期的财务状况良好, 企业经营的持久性增强。

(4) 权益乘数。权益乘数是股东权益比率的倒数。即:权益乘数=资产总额/股东权益总额。

洋河2004年的股东权益比率为4.4961, 05年的为4.2899, 06年的为2.7440, 07年的为2.0338, 08年的为1.5797.2004到2008年, 权益乘数呈变小趋势, 说明股东权益总额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变小, 洋河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小, 该企业也越来越稳定越来越成熟。

3. 环比百分比分析

环比百分比是实际上是对基比分析的进一步补充和细化, 是为了更好的说明财务状况的趋势。

06年洋河的总资产为1.04*E+9, 比05年增加43.45%, 主要是由于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增加。07年比06年增加41.35%, 原因也主要是由于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增加, 08年比07年增加48.30%, 主要原因也是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增加。

二.比较分析

1.共同比分析

从资产负债结构表分析, 洋河的应收账款比例很低, 且呈越来越低的趋势。04年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净额占总资产的比例为12.11%, 05年为6.44%, 06年为7.48%, 07年为1.01%, 08年为0.57%。洋河的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很高, 04年比例为76.36%, 05年比例为79.59%, 06年比例为70.87%, 07年比例为76.19%, 08年比例为77.06%;而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低, 04年比例为22.07%, 05年比例为18.21%, 06年比例为19.33%, 07年比例为14.69%, 08年比例为16.01%, 表明企业的自己主要由流动资产占用, 因而扩大销售, 加快应收款的周转速度显得尤为重要。

洋河的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很高, 04年和05年比例为100%, 所有的负债都是流动负债, 06年比例为76.90%, 07年比例为79.68%, 08年比例为80.88%, 虽有降低但还是不断上升;长期负债所占比例很低, 04年和05年比例为0.00%, 06年为23.10%, 07年为20.45%, 08年为19.13%, 这表明洋河的资产结构很不安全, 资金风险很高。

2.定基百分比分析

从洋河五年资产负债表的趋势来看, 总资产呈增长趋势。05年比04年增加26.97%, 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增加较快, 固定资产也有增加, 不过相对较少。其中:流动资产增加32.34%, 无形资产增加19.68%。

06年比04年增加82.14%, 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增加, 其中:流动资产增加69.04%, 无形资产增加361.24%, 同时, 固定资产也较04年增加59.52%。

07年比04年增加157.44%, 增长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增加较快, 固定资产也有较快增长, 不过不及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增长的快。其中:流动资产增加156.88%, 无形资产增加447.52%。

08年比04年增加281.79%, 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 其中:流动资产增加285.32%, 无形资产增加529.42%。

三、杜邦财务体系分析

权益净利率分析

权益乘数越大, 企业负债程度越高, 偿还债务能力越差, 财务风险程度越高, 这个指标同时也反映了财务杠杆对利润水平的影响。财务杠杆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在收益较好的年度, 它可以使股东获得的潜在报酬增加, 但浮动要承担因债务增加而引起的风险;在收益不好的年度, 则可能使股东的潜在报酬下降。当然, 从投资者角度而言, 只要资产报酬率高于借贷资本利息率, 负债比率越高越好。

04年至08年洋河的资产负债率始终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一方面说明公司偿债能力较强, 另一方面也反映企业的筹资能力不是很强。通过分析, 权益乘数的上升在于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

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 篇11

这一断言实在出人意料!长期以来,电信垄断一直是消费者千夫所指、深恶痛绝的行业痼疾,学界也一直在探讨打破电信垄断之良策。

中国电信行业究竟有没有垄断?有必要再说道说道。

什么是垄断?垄断,即限制竞争,一般指行为人排斥或者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一般来说,垄断有3种类型:经济性垄断、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经济性垄断,是指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实行的垄断行为。行政垄断,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行业垄断,则是指公用企业(包括运输交通、供水、供电、电信、邮政等)以及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电力、保险、铁路、邮政等)滥用优势,实施限制竞争行为。

从垄断的划分可以看出,中国电信市场既存在行政垄断,也存在行业垄断。电信管理部门在调整通讯价格方面的僵化,电信运营商们在各自领域的独占地位都说明了这一点。

不错,几年来,电信市场是引入了竞争机制,但主要表现在对电信市场的几次大拆分,形成了目前的几大电信集团。但是,由于未能突破体制上的限制,这种拆分促成的竞争仍然很不完全。看看目前运营商的财报,就会发现中国电信市场不是没有垄断,而是垄断得太厉害,中移动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目前,中移动的利润率超过20%,掌控了近70%的国内移动用户。前段时间电信主管部门下发的漫游费调整通知,中移动执行了吗?特别是北京市场,更是坚冰一块。

而没有移动业务的固话运营商,收费也是“蛮横”得很!一直声称向国际化看齐的他们,收取的宽带资费却相当高昂。2007年统计的各国上网费用显示(按月均每100Kb/s带宽标准),中国为10.8美元(约合80元人民币),英国0.63美元,美国0.49美元,而日韩分别为0.07美元和0.08美元。

为什么主管部门的通知不执行,为什么资费一直降不下来?就是因为没有竞争,电信资源全掌握在他们手中!这不是垄断又是什么?

电信业究竟存在不存在垄断?另外一位官员的话可能更有说服力。国家发改委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所主任王学庆称:“目前电信领域的竞争还不够,从电信运营商的财务报表显示出的超额利润就可以发现,他们相互之间的竞争不是过度,而是远远不够。”这样的判断才更接近真相。

经典笑话 篇12

一、课前交流, 点燃快乐课堂的火种

于永正老师被称为是“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天使”。他曾说过:“教育事业说到底是爱的事业。”幽默与爱升华了他的课堂, 他的课堂教学以“爱”为立足点, 以“情”为纽带, 以“趣”为氛围, 以“美”为手段, 着眼“新”、“活”、“实”, 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来组织一浪高过一浪的课堂教学高潮。而孙双金老师以他睿智的头脑和风趣的语言为学生们树立了自信, 让他们找到了自我。名师的课堂教学虽风格不同, 但对教育教学的炙热追寻是相同的, 对课堂教学的透彻解读也是共同的。名师们仿佛都有一种魔力, 他们几句简短的话就可以很快地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能放松自己, 以愉悦的状态进入课堂, 尽快进入课堂主体的角色。这种魔力我觉得应该是名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的朋友或妈妈的角色, 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呵护与关爱。他们善于选择一个很恰当的角度开始交流, 让每节课在一开始就激发孩子的兴趣, 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二、新课导入, 开启精彩课堂的序曲

名师的每一节课都犹如一曲激荡人心的乐章, 而导入环节就是这一乐章的序曲。窦桂梅老师在《难忘的一天》的导入环节, 用自己最难忘的事引出学生最难忘的事, 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学生顿时兴致高涨, 产生了与课文主人公的共鸣, 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会讲课的教师, 必然熟知学生心理并加以引导。孙双金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导入就更独特, 以一曲《好汉歌》开始, 让学生在音乐中列举自己最喜欢的水浒人物, 再到让学生解释好汉的含义, 最后在齐声朗读中列出了课文的标题。

三、课堂提问, 掀起思维冲突的高潮

名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 教学效果越好, 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极大地活跃学生的思维, 促进课堂教学高潮的出现。名师的课堂将“疑”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认识矛盾之中, 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和学习的兴趣, 使学习成为学生强烈的精神追求。在《二泉映月》一课的教学中, 孙双金老师用语贴切, 一个个问题层层深入:“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 还是阿炳没有长大?拿起笔到课文里去找找关键词句。”这一句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提出疑问, 同时设下一个选择疑问句, 给同学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

上一篇:政治传统下一篇:保持语文课的纯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