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地区

2024-10-12

百色地区(精选12篇)

百色地区 篇1

为客观、全面反映各地区综合发展水平, 中国统计学会根据《综合发展指数编制方案》, 对2000-2010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 (CDI) 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 2000-2010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稳步提升, 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西部地区增速最快, 2010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比上年均有所提高。

四大区域综合发展指数稳步提升, 西部地区增速最快。2000-2010年期间, 中国四大区域的综合发展指数稳步提升, 其中东部地区由2000年的44.88%提升到2010年的65.32%, 中部地区由2000年的35.93%提升到2010年的54.13%, 西部地区由2000年的33.72%提升到2010年的52.23%, 东北地区由2000年的38.96%提升到2010年的56.35%。2001-2010年, 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速分别为3.82%、3.76%、4.18%和4.47%, 在四大区域中, 西部地区增速最快, 中部地区次之。

综合发展指数由“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五大类分项指数组成。2010年, 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类指数分别为73.29%、67.49%、57.91%和58.72%;“民生改善”类指数分别为73.21%、63.04%、61.33%和55.54%;“社会发展”类指数分别为67.32%、68.28%、66.93%和66.12%;“生态建设”类指数分别为65.90%、54.52%、57.73%和55.31%;“科技创新”类指数分别为38.37%、15.16%、14.72%和13.54%。

31个省 (区、市) 综合发展指数普遍提高, 差距有所缩小。2000-2010年, 31个省 (区、市) 的综合发展指数普遍呈现向好的趋势。2010年综合发展指数排在前10名的地区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福建、辽宁、山东和重庆。2000-2010年, 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速排在前10名的地区分别为贵州、新疆、重庆、山西、四川、江西、西藏、安徽、宁夏和甘肃。

需要关注的是, 全国31个省 (区、市) 综合发展指数的变异系数, 自2004年后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

与2009年相比, 2010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均有所提高。2010年, 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比2009年分别提高4.65%、4.03%、4.55%和5.85%, 在四大区域中西部地区增长仍然最快。

2010年, 31个省 (区、市) 综合发展指数比上年都有所提高, 近一半省份增幅达到5%以上, 其中, 贵州、青海、西藏、宁夏、海南、甘肃、陕西、云南、新疆和重庆增幅位列前10名。

(来源:中国信息报)

百色地区 篇2

本学期总第44课时本单元第 12 课时授课日期课题第二节 南方地区课型新授教 学 目 标 1、 知道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 知道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 3、 理解以水田为主耕作业的形成条件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4、 知道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耕作业特点重 点 难 点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 以水田为主耕作业的形成条件和主要农作物分布教 具电脑、投影仪、背投教 法电化教学教 学 过 程步 骤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时 间一 二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地理区域图》,突出北方地区的范围,由此导出南方地区的范围,引导学生“越过秦岭—淮河一线,我们来到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讲授新课: 了解一个区域,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范围、主要地形、河湖、气候、人口、民族等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 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 3、 南方地区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4、 南方地区人口和民族状况如何 这些概况对气候有何影响? 5、南方地区的北界在哪里?学生思考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学生读图《南方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图》和《南方地区地形图》,分析问题。5 35步 骤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时间三6、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我国1月平均气温多少度的等温线相当?与我国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 7、南方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几度以上?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以上? 8、南方地区属什么气候?有什么特点? (二)鱼米之乡 回答下列问题: 1、 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 南方地区的耕作制度有什么特点?其原因是什么? 3、 南方地区盛产淡水鱼类的原因是什么? 4、 南方地区为什么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课堂总结 本节课,大家主要了解了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人口、民族、主要地形、河湖、气候等基本概况。学生完成课本“做一做”第1题。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和《南方地区农业与农作物分布图》 学生自已总结。5板书设计: 第二节 南方地区 土 位置、范围和面积 一、基本概况 人口和民族 主要地形区、河湖、气候 二、鱼米之乡 教后记: 这节课把南方地区的地理知识,根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成问题,指导学生按照题目来阅读课文、插图和其他展示材料,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水平。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重难点分析 篇3

1环境特征

气候和地貌是决定地理环境基本特征的两大要素,地势“高”和气候“寒”是青藏高原的主要自然特征,并由此决定了该区域的其它环境特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其主要环境特征如图2所示。

2能源丰富

两地均为我国太阳能丰富区,但原因有所不同,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绝大部分太阳辐射可透过大气层直接到达地表。②气候干旱少雨,晴天多,日照时间长。西北地区则主要是距离海洋远,降水少,气候干旱,日照时间长而太阳能丰富。除此之外,青藏高原地热能(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水能(大江大河源头,落差欠)、风能丰富,西北地区风能、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可观。

3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小,西北地区气温日较差大且年较差也大。两地气温日较差均较大,但原因不同。青藏高原是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均较弱而导致气温日较差大。而西北地区是由于深居内陆,地表热容量小导致气温日较差大,同样原因导致气温年较差也大。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主要是由于夏季气温低。

4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而热量不足

太阳能丰富不等同于热量充足。太阳能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而热量多少则主要体现为气温高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而热量不足的原因有:①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差,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大部分被反射。②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致使地面辐射及反射的热量有相当一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

5青藏高原作物单产高

青藏高原尽管“高寒”,但主要作物(青稞、小麦、豌豆)单产都较高,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利于农作物的先合作用。②低温延长了作物的生长期,有利于其营养物质的积累和制造。③昼夜溫差大,减少了农作物对自身营养物质的消耗。④夜雨多,减轻了旱情对农作物的危害。⑤自然灾害少。

6地域分异

百色地区 篇4

一、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取向。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着眼于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使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基本公共服务赶上全国平均水平,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这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分享全国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平。

1. 保障基本就业。

随着全球化、市场化的快速推进,西部民族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因为缺乏必要的适应全球化、市场化的能力和手段,正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一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学毕业生除一部分在内地就业外,大部分回到原藉,实现就业面临很多实际困难;二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西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城镇就业成为焦点问题;三是近年来内地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大量向西部民族地区转移,增加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就业困难。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就业问题比内地更加突出,因此,如何保障社会就业就成为政府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 保障基本养老。

西部民族地区目前主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必须重视和采取政策措施解决养老问题。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东部农村地区,也高于城镇地区。同时,随着人口寿命的增长,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四世同堂”现象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弊端。要在西部民族地区逐步建立起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

3. 保障基本生活。

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在内地发达地区建立起来,但在一些西部民族地区仍是空白。我国农村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在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乃至全国城乡贫困人口中所占比例都非常大,这一特殊人群是全国扶贫攻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人群。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建立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相关法律制度,既能及时有效地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与协调发展,又能解决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保证广大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 保障基本住房。

西部民族地区的住房保障有一些特殊性,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少数民族的住房问题也成为一个经常性问题。2009年冬天,新疆北部地区发生了严重暴风雪灾害,给许多少数民族牧民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也使牧民定居问题的重要性凸显。将住房保障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使少数民族群众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5. 保障安全饮水。

西北地区常年干旱缺水,水资源短缺不仅限制了经济发展,还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如今,解决西部偏远山区农民饮水问题的成本越来越高,必须依靠蓄水和移民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

6. 保障教育服务。

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一般较差,学校布局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办学,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有限的教育资源也造成了浪费。此外,师资力量薄弱、学前教育严重欠缺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学校布局调整步伐的加快,很大一部分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学生需要通过寄宿学校完成学业,但目前国家提供的寄宿生活补助标准比较低。有的地区还存在教育资金不到位、投入不足、学校硬件配套设施滞后、教师待遇低、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因此,要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保证农村教育质量,使农村家庭子女上得起学、上好学,切实解决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

7. 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小康不小康,关键要健康;幸福不幸福,农合是基础。”医疗卫生条件是衡量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要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二、努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建设滞后,是制约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的主要瓶颈,须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民生改善和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1. 推动交通建设。

长期以来,落后的交通阻碍了西部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影响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全国其他地区协同发展。要实现西部民族地区交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身。要在中央的支持下,在全国的支援下,切实改善西部民族地区的交通条件,这也是分享全国发展成果的结果。同时,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需要克服交通的障碍,推动交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能够为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创造条件。

2. 推动水利建设。

我国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46.6%。但由于山高谷深,缺少水利工程设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足1%,远低于全国18%的平均水平,属于工程性缺水。西北地区为半干旱、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7.6%。此外,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也很严重,特别是今年发生在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以及发生在新疆等地的洪涝灾害,进一步凸显了水利基础设施对西部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要切实解决事关少数民族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确保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可以选取一些薄弱的关键环节,予以重点支持。

3. 推动能源建设。

西部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要看到,西部民族地区能源在需求保障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电网、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二是使用能源的价格政策方面,存在农村与城市同网不同价、能源资源地价格高于消费地价格等现象;三是农村能源问题突出。因此,需制定并实行相关政策,加快西部民族地区能源建设,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 推动通信建设。

由于基础差、规模小、起步晚等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在人均通信基础设施占有量、电信业务普及率以及人均电信业务消费量等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上与内地存在明显差距。同时,西部民族地区还存在市场需求不旺、用户承受力较低、通信建设及运营成本高、通信企业自身发展困难、通信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等现象。从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不灵和封闭制约着各族人民与外界的广泛交流,制约着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加快通信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对多样化的信息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三、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西部地区有366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258个是边远山区县,210个是少数民族县。这些贫困县绝大多数分布在西部的六大贫困区: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风沙化贫困区、黄土高原沟壑水土严重流失贫困区、秦巴山地生态恶化贫困区、喀斯特高原丘陵环境危急贫困区、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封闭型贫困区、西部沙漠高寒山区环境恶劣贫困区。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区位、社会特性和它的可持续发展现状等因素,决定了其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已经成为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足或发展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草原过牧、陡坡种粮等行为,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主因。而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生态环境是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必要的依托。

西部民族地区在整体上属于国家生态服务功能区,良好的生态既是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优势,也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全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因此,应该充分考虑大规模资源开发活动对当地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的情况,应着重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创造条件参与发展成果制造和分享

分享发展成果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为”的过程。或者说,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要从“被动”向“自为”转变,主动分享其他区域的发展成果。发展成果在两大方向上呈现出非线性增长的趋势,一方面是“水平尺度”的放大,即地理范围的非线性扩大;另一方面呈现出非线性增长,表现为台阶式结构变化。

1. 发展特色产业与特色经济。

在经济发展方面,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自我发展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应当从特色领域出发,发展特殊产业。

西部民族地区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国家在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必要的手段和应有的支持力度;二是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地方政府与资源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理顺,地方政府受益少,资源地居民受益少;三是特色产业发展机制存在缺陷。因此,在保障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应在重点选择旅游资源、优势矿产资源、特色生物资源和清洁能源开发的基础上发展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使地方和群众在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受益,增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后劲。

2. 主动融入全国经济体系。

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西部民族地区的商品走向全国的成本非常高,内地的人才、资金等经济资源和商品也难以进入西部。在经济区域化发展加剧的情势下,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要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优势互补、区域互动。要深化改革,加快市场化进程,大力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联动。增强与周边省区的合作,依托内地和对口支援,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发挥外贸对本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来看待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民族地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发展机会,应对新的挑战,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区域合作,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五、保障社会稳定

保障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发展成果的题中之义。

相关研究显示,当前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并呈现新的特点:一是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作用凸显;二是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带来新的矛盾;三是开发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四是文化冲突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突出因素。

社会稳定既是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的结果,又是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的重要条件。社会稳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各族人民的福祉,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是以祖国日益强大为后盾,以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有了安定团结的稳定气氛,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才能更好地分享全国发展成果,才能参与制造更多的发展成果。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复习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复习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2.复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复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㈡过程与方法 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教学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教学媒体:多媒体。[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从而引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1.屏幕显示投影图自然差异: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①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位置

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0%,人口占全国的40%,包括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陕、晋、豫、冀、鲁、京、津)、东北三省、安徽北部等。

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5%,人口占全国的55%,一、北方和南方的自然差异

自然差异主要是地形、气候、河流和植被类型等均有明显差异;

2、屏幕显示投影图自然差异:《南方和北方地形图》

②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③在图中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说出其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

二、屏幕显示投影图:(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上海、广州一一南方地区。④读图填表

区域 最热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 年降水量(较多/较少)季节分配

南方地区 7月接近30℃ 1月O℃以上 较多 较均匀

北方地区 7月25℃左右 1月O℃以下 较少 主要集中在7~8月 季节变化明显

北方:温带季风气候

南方: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活动2:由学生自己完成,找学生讲解:

① 南北方河流在径流量和结冰期方面的差别和原因 ② 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及原因。

3、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① 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是否相同?

② 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是否相同? [课堂小结] 略 板书设计

地理区域 地形 降水 最冷月均温 河流流量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 高原、平原、山地 较少 低于0℃ 小 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较多 高于0℃ 大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活动与探究 观察学校所在地的植被,了解其与当地气候的联系。

设问导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是否也有很大差异呢?

板书:

二、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教师: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

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的前两栏“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农作物

作物熟制 传统运输方式 传统民居 其他不同

学生回答所填内容

教师:除了书中的举例,你还能说出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表格中“其他不同”一栏你是怎么填的?

学生:生活主食方面,北方吃面,南方吃米;运动项目;重要经济林木;„„

教师给予高度表扬

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文化差异”

教师: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

教师:观察教材图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北方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完成表格“主要形成原因”一栏,教师纠正、引导。

教师总结:北方和南方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就土地利用类型来说北方是旱地,而南方是水田,这是因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少,河流流量也小,水资源相对较为短缺,所以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旱地为主;相反,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田为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看来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材提供的南北方人文差异的活动,教师点评。

课内小结: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百色地区 篇6

关键词:西藏传媒;营销;政治;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29.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036—02

一、传媒与政治的关系

何谓政治,政治传播学家丹·尼谋认为,政治就是谈论(Politics is talk)。孙中山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我国传播学者邵培仁认为,政治即是传播。总之,“政治”就是“治理国家的事务和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受众通过政治信息的传播与沟通,得以相互感应,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相互控制、相互结合和相互争斗。政治是传媒的主神经,传媒是政治的控制器。通过传媒传播,使得政治思想、政治观点得以表露,使政治活动得以开展,使政治功能得以发挥。没有传播媒介,政治信息就不能传达给大众,政治和政治生活就不复存在。

在当今大众传媒的时代,媒体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力,同时媒体也会受到诸多政治因素的制约与控制。政治运行的传媒化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加强传媒与政治的研究,探索传媒与政治关系的规律以及有影响力的传媒对地区政治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传媒营销与传媒影响力的关系

当今社会,对于任何传媒来说,其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其“影响力”。从口碑传播到媒体传播,再到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已经迎来了信息传播的第四次浪潮—媒体影响力时代。对于媒体来说,借助营销实现媒体影响力最大化,就成为关键因素之一。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媒体影响力因素包括:收视率、覆盖率、媒介的品牌价值、收视人群的稳定成熟度、公信力等。

传媒影响力的打造,除了来自其自身内容的“内功”,另外还有传媒营销力度的大小。好的内容加上有效的营销,才能提高受众的关注度与忠诚度,进而使其影响力真正成为吸引目标受众、推动传媒营销的重要力量。对于企业来说,选择品牌媒介实际上就是在选择影响力,而同样,对于受众来说,选择品牌媒介也是在选择影响力。实际上,这正在成为一种互动:营销使传媒产生影响力,影响力促使传媒更好的营销。只有当媒介的影响力与受众的追捧形成合力的时候,传媒的影响力才能超越1+1=2的效果,才能在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满意度等方面创造更高的附加值。

三、西藏传媒概况

广播。截至2007年末,西藏自治区共有广播电台3座(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拉萨人民广播电台、山南人民广播电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设有四套节目:第一套节目—汉语广播;第二套节目—藏语广播;第三套节目—经济广播;第四套节目—康巴语广播。还有以对外宣传为主的《中国西藏之声》,它以藏、英两种语言,对境外的藏族同胞广播。广播人口在自治区内的覆盖率为85.8%。

电视。西藏电视台1985年8月20日正式成立。目前有四套节目:西藏一套——藏语卫视,每天24小时播出;西藏二套——汉语卫视;西藏三套——经济生活服务频道(无线);西藏四套——影视文化频道(有线)。电视人口在自治区内覆盖率达到86.9%。

网络。2007年,西藏上网用户总人数已达16万,占西藏人口的5.8%。主流网站有:“中国西藏信息中心”(WWW.TIBET.CN)设有藏文版和英文版,该网站海外影响很大,已被全球三千多家网站链接,日点击率超过二百四十万人次,成为传播西藏资讯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中国西藏新闻网”,设有汉、藏、英三个版本,日点击率10万人次。

报刊。2007年西藏公开发行的报刊已达57种,其中报纸23种,期刊34种。西藏出版报纸5550万份,期刊267万册。出版各类藏汉图书11300余种2.5亿册,其中藏文图书3000多种。形成了以《西藏日报》机关报为主体,包含专业报纸(《西藏科技报》《西藏法制报》《西藏青年报》《西藏广播电视报》等)、晚报(《拉萨晚报》)、都市报(《西藏商报》)等在内的自治区、地(市)两级报业体系,7个地市都有藏汉文两种报纸。期刊包括哲学政治经济(《西藏纪检监察》《知识集锦》《西藏发展论坛》等)、自然科技(《西藏医药杂志》《西藏科技》等)、文史教育(《西藏研究》《西藏教育》《西藏体育》等)、文学艺术(《西藏文学》《西藏文艺》《雪域文化》《邦锦梅朵》《西藏画刊》等)???。

四、西藏地区传媒营销对本地区政治的影响力

1.通过营销产生影响力的西藏传媒为西藏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

西藏的电视、报纸、网络、广播、杂志等要充分发挥通过营销产生影响力的优势,首先利用中央关于西藏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来统一干部群众的认识和行动,使广大干部群众明确自己的责任,增强投身西藏社会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大力宣传在西藏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先进思想和观念,大力引进和传播一切有利于西藏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和理念,促使西藏社会高起点、跨越式地发展。还有,西藏传媒要不失时机地宣传在西藏社会发展热潮中各条战线大量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孔繁森、好门巴李素芝等,树立榜样。最后,西藏传媒要运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干部群众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确保西藏社会的正确发展方向。

2.通过营销产生影响力的西藏传媒在塑造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声望方面会有更广泛的宣传效果

现代科技的发展, 特别是互联网和卫星技术的应用, 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能用手机、电视、广播、网络等互相联系和沟通。“地球村”的村民通过电子技术互相联系着,知道相互的一切事情。这也对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有线电视或小型的卫星天线把来自华盛顿、伦敦的电视广播直接送进了我国的宾馆、甚至家庭;互联网把世界各地刚刚出版的报纸送进了读者家庭;网民可以非常容易地登陆政府、军方等机构的主页,阅读来自官方的观点、信息;非主流的新闻视点和信息通过网上电子公告栏、聊天室、自愿组成的新闻组、电子邮件等在特定的人群中得到交流。作为西藏地区党和政府的喉舌的西藏电视、报纸、网络等诸传媒,只有通过有效的营销方式吸引更多的受众,才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大力宣扬党和政府对西藏地区的优惠政策,宣传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西藏在政治方面的进步等,借此更好地塑造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声望。

3.通过营销产生影响力的西藏传媒为西藏社会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我们之所以要加强西藏传媒的营销手段,就是为了提升西藏传媒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西藏地处反渗透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西藏的社会发展就难以顺利进行。多年来,境外敌对电台采用大功率、多频率、长时间播出等方式,对西藏进行思想渗透和反华宣传,大肆鼓吹民族分裂,煽动民族仇恨,破坏西藏的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危害十分严重。为净化西藏空中环境,首先,西藏传媒应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把藏语的广播电视节目办好办活办出特色,着重提高节目的质量,增强宣传的时效性、针对性、贴近性、趣昧性;其次,增加藏语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数量,延长播出时间,让我们的声音和图像占领更多的时段和空间;再次,大力推进农村牧区的广播电视建设,巩固和发展“村村通廣播电视”的成果;最后,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大发射功率,采用先进技术加强实验效果,加快网络干线建设,做到广播、电视、网络三网交叉覆盖,互为补充,使我们的声音和图像畅通无阻,伸向四面八方,为西藏社会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4.通过营销产生影响力的西藏传媒为公众参政营造更大的“公共空间”

通过营销产生影响力的传媒,由于其知名度较高,所以其传播的内容往往会受到政府及受众更多的关注。对于公民如何参与政治交流问题,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公共空间”的重要概念,指出理想的情况是在相对独立于国家政权之外的公民社会中,各种利益团体可以就关系自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广泛的政治辩论、交流,从而影响政治进程。媒体传输民情民意,将受众无形中连接起来,起到枢纽作用。在西藏,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各级政府纷纷开办了电子政务,政府上网为政治生活带来“网络参政”的新气象。

目前,西藏自治区的老百姓通过网络直接向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通过上网参与重大事项的讨论,也可通过网络表达一定的政治感情。如果说上网参政还属于“国内事务”的话,那么西藏老百姓对于西方集团大肆鼓吹民族分裂,煽动民族仇恨,破坏西藏的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事件上网发表大量的评论,则完全是“国际意义”上的了。这些评论经过电子传输波及全球,与世界其他国家公民点评相交融, 共同构造了国际舆论“公共空间”。

5.通过营销产生影响力的西藏传媒可以作为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了解西藏的窗口

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多年来,随着汽车奔驰、飞机展翅、青藏铁路的贯通,西藏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向外界展现出美丽的容颜。然而,雪山毕竟太高,路途也确实遥远,能有幸亲临高原大地,领略到雪域巨变的仍然人数极少。臆想中的西藏,难免不充塞着前人杜撰的神话、中世纪的恐怖,以及西方媒体恶意的偏见,众说纷纷,相距何止千里。在国内,对于西藏的历史,我们的媒体宣传的太少,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国人对于西藏的认知只停留在海拔很高这个概念上。在国际上,我们对西藏的宣传同样太少,中国政府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远远不止那条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上。通过营销产生影响力的西藏卫视、西藏信息网等门户,在国际上多宣传我们的民族政策以及取得的成绩和宣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的新发展,牧民的新生活。特别是在人權方面,要用客观事实抨击西方反华势力对‘西藏人权问题’的不实报道以及类似于CNN在”3.14”西藏“打、砸、抢”事件当中,新闻报道严重歪曲事实,误导新闻受众,抹黑中国形象的恶劣事件,为西方国家正确、客观的了解西藏而呐喊。

五、结论

在西藏社会的发展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应更加重视政治的发展。在新形式下,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西藏的今天,我们要通过有效的营销方式来打造西藏本地传媒的影响力,让西藏本地传媒成为对内、对外宣传新西藏的主战场。西部大开发使得西藏传媒正面临大好机遇,整个世界对中国发展的广泛关注,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传媒业的纵深发展。西藏传媒应紧紧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机遇,通过营销把自身做大做强,成为外界了解西藏政治文明的门户,为西藏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鸿铎.政治传播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5.

[2]周得仓.西藏新闻传播30年[J].陕西: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5):117.

[3]尼玛潘多.西藏商报[N].立足西藏 面向全国 突出特色全面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和水平,2005-09-30.

百色地区 篇7

一、日喀则地区扶贫概况

日喀则地区的扶贫历史悠久, 从解放时期至今已经过了六十多个年头。按时间顺序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五个阶段:

(一) 从和平解放到自治区成立前的扶贫情况

解放时期, 十八军带动群众开荒种地发展生产。解放后, 为了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困难, 主要以贷款贷粮和无偿发放 (农作物、牲畜和资金) 促进生产。五十年代后, 中央无偿赠送生产器具达十万余件, 以工代赈修建公路改善交通, 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大, 各地支援不断。兴教育、建医院, 调拨医疗器械, 促进了日喀则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 1966年至改革开放前的扶贫情况

七十年代初向日喀则地区发放办

社基金款850万元, 继续无偿捐赠先进的大型农机设备。内地省份选派优秀技术人员推广农技, 提高兽防水平并控制疫病蔓延。与此同时, 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得到推动, 内地发达省份选派优秀教师、毕业生以及医疗队援助日喀则。

(三) 改革开放后的扶贫情况

改革开放后, 除了扶持政策外, 农业部在日喀则援建了多个农具厂、拖拉机站和农机供应站, 加快了日喀则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第二次藏谈会确定了43项工程, 涉及到能源、文化、卫生、商业以及旅游等方面。尤其将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点, 选派优秀毕业生定向对日喀则中学教师进行培训, 缓解了师资匮乏的矛盾。

(四)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后的扶贫情况

座谈会确定上海市和山东省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通过人才援助, 改善干部队伍的结构;免费接收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党政干部进行岗培或挂职锻炼;专设援藏基金, 积极落实援藏项目, 包括日喀则地区体育场、日喀则山东大厦以及日喀则市贸易市场等, 这些项目的实施一度成为日喀则地区新的增长点。

(五) 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的扶贫情况

在总结上届座谈会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 确定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以及宝钢、中化粮集团对口支援, 不断加大项目数量和资金支持力度, 吉林路、日喀则长白山幼儿园、旅游宾馆以及青稞啤酒厂等项目纷纷落成。在对口支援有力的推动下, 日喀则地区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

(六)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的扶贫情况

座谈会明确将对口支援政策延长到2020年, 并同时完善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和科技援藏格局, 明确了铁路建设、能源工程、产业布局、区域协调和城镇体系等未来的工作方向。

二、扶贫工作的成效分析

(一) 人均收入显著提高

六十年前, 日喀则98%的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 财税数字几乎等于零, 人均GDP只有133元。六十年来, 其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高达86.4亿元, 常住人口70.33万, 人均GDP已达到12285元。

(二) 财政收支得到改善

1978年, 日喀则地区财政收入仅有0.04亿元, 2010年的财政收入达到3.35亿元, 短短三十年增长了82倍, 年均增长14.8%;地方财政总支出从1978年的0.6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9.87亿元, 增长了62倍, 年均增长13.9%。

(三) 各项产业蓬勃发展

2010年日喀则地区工业总产值是6.9亿元, 同比增长1.7%。旅游部门接待游客110.67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高达8.5亿元。邮政业务总量1621.62万元, 是1959年的141.99倍, 邮路总长度达到2760公里。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39亿元, 是1958年的1.3万倍。

(四) 民生事业得到改善

六十年前, 日喀则地区只有不到10%的人口拥有自己的住房。尤其是“十一五”规划以来, 该地区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投入四十多亿人民币建设农牧民安居工程, 解决了43万农牧民的住房问题, 人均住房面积从原先的10平方米提高了1.5倍。2010年全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1.57万人, 是1958年的196.1倍。全地区医院252家, 是1958年的50.4倍;有专业卫生人员1841人, 是1958年的25.4倍;病床1889张, 是1958年的53.89倍。

三、扶贫工作的问题分析

(一) 强化依赖性

办理低保的公共部门, 其收支与低保内容不挂钩, 这就从制度上强化了责任链条的断裂, 甚至会将输血式扶贫资金用于偏离原本政策意图的对象上。这样, 中央政府不惜资金代价来对待稳定, 以谋求最大政治效益;地方政府没有强有力的动力机制去检查监督申请者的真实性;申请者通过各种渠道“满足条件”并办理相关手续。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种扶贫方式不仅会扭曲扶贫对象, 而且会加强扶贫对象自身的依赖性, 一旦停止输血, 返贫现象立刻发生。

(二) 挤出效应

2011年自治区加大了机关事业单位的招就力度, 对政治过硬、学业合格以及公务员考分过关的考生实行“零失业”就业政策。但这种就业政策, 进一步导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臃肿, 效率低下, 从而只能加强新老交替在养老方面对财政的依赖。大幅扩招公务员的公共政策对私人部门存在严重的替代效应, 良好的公务员就业政策导致本来流向其他产业的优秀人才, 被公共系统所垄断, 进一步打击西藏私营经济。

(三) 沉没成本

道路建设无疑对当地资源开发有重要作用, 然而这种外部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并未能从根本上使农牧民脱贫, 还需要水电、通讯等一系列基建项目的连续实施, 这无疑是在追加沉没成本;而且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的频发对基础设施毁坏异常严重, 每年维护费相当可观。许多项目建设不久, 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病开始凸显, 设施的维修往往需要大量资金, 中央政府原有投资已经沉没, 难以自拔, 只能继续跟进。

(四) 规模不经济

上万人的县域工程项目往往需要耗资千万, 而惠及的用户不过百人。由于地广人稀居住分散, 即便对生产生存条件不断改善, 只要规模人口无法形成, 就难以形成规模性经营与消费。即使是基建设施自身所形成的行业, 其所能吸纳的劳动力也相当有限, 加上工程本身的非连续性以及劳动力自身的技术特点, 直接决定了基建不能显著拉动就业。

四、扶贫工作的未来方向

(一) 扶贫新战略

尽管之前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不同的是,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解决“绝对贫困”的基本温饱问题, 而是巩固现有成果、重视环境保护、加快脱贫致富、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等问题, 使经济发展惠及所有人, 旨在2020年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穿, 保障义务教育、医疗和住房为基本工作目标, 实现人民更有尊严地生活。

1. 新的扶贫对象和目标。

改变以往的局限于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员, 而是授权地方根据实际制定地区扶贫标准, 凡标准之下的所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均为动态扶贫对象, 并且更突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

2. 新的战略内容。

以往的内容主要围绕发展特色种养殖业, 运用科技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 基本解决水电路邮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内容。而新《纲要》的主要任务突出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饮水安全、交通、危房改造、公共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内容, 每项内容都有具体的分项目标, 可以看出, 这是对更高一个需求层次的扶贫。

(二) 扶贫新思路

1.健全社会保障相关机制。日喀则地区的社会救助系统比较发达, 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孤品制度、灾害救助以及各种专项救助制度等。努力完善日喀则地区社会保障制度, 避免资源浪费。努力做到资金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以及中央与自治区监督, 使地方政府有动力去监督检查申请者的真实性。

2.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公共政策在维稳的同时, 应更多关注对民营经济的挤出效应, 应当加大对专业人才在民营经济就业的优惠政策。加快提升第一产业的特色优势, 壮大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等西藏特色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和西藏文化特色产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强化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 促使特色产业拉动就业。

3. 优化造血式扶贫的经济效益。

讲求效益的扶贫战略, 要求将扶贫责任、资金管理以及部分项目审批权下放, 而影响到自治区长远科学总体投资规划的重大项目, 应当由部委带领能做出客观科学的投资需求规划的专业人才进驻日喀则地区了解现状和成因, 从扶贫开发项目的总体规划与设计上入手对项目进行全面论证后, 再制定资本效益最大化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日喀则调查队.日喀则地区统计年鉴2010年[M].日喀则地区统计局, 2002.

[2].张亚庆.珠峰脚下谋跨越——西藏日喀则地区60年发展综述[N].西藏日报, 2011-07-20.

[3].王杜银.日喀则:扶贫农发惠泽万千群众[N].西藏日报, 2010-11-09.

[4].顾正纲.西藏提前退休政策的影响分析[J].时代经贸, 2012 (9) .

百色地区 篇8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流行特点,壮族居民

原发性高血压病 (primary hypertension, PH) 因其发病隐匿, 患病率高, 是血管事件 (vascular event, VE) 的高危因素而备受关注[1]。近年来PH的患病率有逐年上升并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2], 迄今PH的发病率、患病率及其VE的病死率与日俱增, 成为全球危害最大、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3], 如何在人群中早期识别VE高度、敏感的危害性因素, 并在其萌芽之前, 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阻止、延缓或消灭其进展, 达到控制或减少PH、VE对人类的危害,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4]。近年来有关壮族居民PH流行特点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 现简要综述如下。

1 壮族居民高血压有“三高”的特点

1.1 高血压患病率高

按随机抽样原则, 在百色市右江区、田阳县、平果县河池市凤山县、文山州广南县等社区。选取18岁以上的壮族居民9 588例, 同时选取在当地居住的汉族居民3 780例、苗族1 102例和瑶族1 283例为对照组。测量血压用汞柱血压计, 受检者于测量前安静休息≥5 min, 在测量前30 min内避免吸烟、饮酒、茶、咖啡和剧烈运动, 排空膀胱。取坐位, 背和手臂有支撑, 两腿自然弯曲, 勿交叉, 右上臂裸露, 置于右心房的水平, 手臂微曲, 肌肉放松。袖带下缘在肘窝上2 cm~3 cm处, 听诊器胸件膜面于袖带下缘。每例测3次, 每次间隔最少30 s, 取其平均值为受检者血压, 高血压病是指平均收缩压≥140 mmHg (1 mmHg=0.133 kPa) 或平均舒张压≥90 mmHg或已确诊高血压病的患者, 调查结果表明, 百色市周边地区壮族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8.2% (男性31.1% 女性24.8%) ;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也高于在同一地区的汉族 (22.4%) 、苗族 (15.06%) 和瑶族 (15.06%) 人群水平[5,6,7,8,9]。

1.2 肥胖、血脂和血糖的异常率高

在百色市右江区、田阳县、平果县河池市凤山县、文山州广南县等社区。选取18岁以上的壮族居民9 588例, 同时选取在当地居住的汉族3 780例为对照组, 用身高坐高计测身高, 用扛杆秤测体重, 用氧化酶法测空腹血糖 (FBC) 、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醇 (HDL-C)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受检者禁食≥10 h, 于早晨07:00~09:00采取坐位肘静脉血5 mL, 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 取血浆置-30 ℃冻存标本备查。①超重定义:体重指数≥25.0 kg/m2;②糖尿病:空腹血糖 (FBG) ≥7.1 mmol/L) 或餐后 (或糖负荷后) 2 h血浆糖≥11.1 mmol/L;或已确诊为糖尿病;③糖耐量异常 (IGR) :空腹血糖 (FBG) ≥ 6.1 mmol/L, <7.8 mmol/L, 或餐后 (或糖负荷后) 2 h血浆糖≥7.8 mmol/L, < 11.1 mmol/L;④血脂紊乱:TG≥1.70 mmol/L;或男性HDL-C<0.9 mmol/L, 女性HDL-C<1.0 mmol/L。调查结果表明, 百色市周边地区壮族居民肥胖、血脂和血糖的异常率分别33.7%、47.8%、16.6%, 高于同地区的汉族的27.7%、41.1%和11.2%水平 (P<0.01) [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1.3 吸烟、饮酒、吃肥肉吃动物内脏的比例高

按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原则, 在右江区抽取的汪甸乡伟弄村, 田阳县玉凤镇朔柳、统合村, 靖西县南坡乡汤峒村和同德乡亮表村, 凤山县凤城镇巴烈、巴旁村, 广南县底圩乡普盆、普龙, ≥20周岁壮族居民, 并与同地区的汉族比较。①问卷调查壮族运动、喝茶、素食、肉食、吸烟、饮酒、嗜肥肉或动物内脏等生活习惯。②检测:身高、体重、血压、血脂、血尿酸和空腹血糖。③吸烟:每天吸烟1支及1支香烟以上持续吸1年及1年以上者[9];③饮酒:每周饮酒1次及1次以上, 每周消耗酒精达到8 g或8 g以上者[9]。⑤嗜肥肉或动物内脏:每次荤食都食肥肉或动物内脏者。调查结果表明, 百色市周边地区18岁以上壮族人群吸烟、饮酒、吃肥肉吃动物内脏的比例分别为20.3%、22.1%和19.7%, 同地区的汉族为15.4%、16.2%和10.8%,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22]。

2 壮族居民高血压有“三低”的特点

2.1 高血压的知晓率低服药率低和控制率低

高血压的知晓率: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在调查前就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者的比例;高血压的治疗率:正在服用降血压药物者占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的比例;高血压的控制率:经降血压治疗后, 血压控制在 (140/90 mmHg) 以内的人数占高血压降压治疗者的比例。调查结果表明, 百色市周边地区壮族PH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4.6%, 23.4%和33.6%。同地区汉族分别为36.3%, 31.7%和39.4%,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23,24,25,26,27,28,29]。

2.2 有氧运动率低

有氧运动指最少参加医疗体操 (慢跑、散步、自行车、气功、太极拳、拉力器、自动跑台等) 、竞技运动或娱乐体育等1项或1项以上者;少运动指从不参加竞技运动、娱乐体育或医疗体操[11], 调查结果表明, 百色市周边地区18岁以上壮族人群有氧运动率为12.6%, 同地区汉族为21.5%,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30]。

2.3 饮茶率低

每天饮用茶水、白开水或矿泉水≥1 000 mL者;调查结果表明, 百色市周边地区18岁以上壮族人群有氧运动率为17.1%, 同地区汉族分别为26.9%,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31]。

3 高血压各危险因素间有交互作用的特点

3.1 用析因分析、多元回归, 线性回归

条件或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趋势卡方检验壮族PH患病特点为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老年患病率高于中青年, 经济条件好的人群患病率高于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 脑力劳动者患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 体重、血糖、血脂和血尿酸异常者患病率高, 嗜烟、酒、肥肉和动物内脏者患病率高[32]。

3.2 对壮族现症高血压及其亚型分布研究

壮族高血压的普查发现率17.2%, 自然发现率12.0%, 现症高血压患病率为23.6%, 其中男性30.8%, 女性18.6%, 男性高于女性 (P<0.01) 。高血压亚型: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 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ISH) , 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 mmHg为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 (IDH) , 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 mmHg为收缩期高血压合并舒张期高血压 (SDH) 。壮族ISH、IDH和SDH的患病率分别为9.3%、6.9%和8.9%, 男性以SDH为主 (P<0.01) , 女性以ISH为主[33]。

4 结 语

百色地区 篇9

1.1 地质概况

X地区过渡带位于Y地区背斜构造南部的东西两翼, 各包括三个条带。从断层发育情况来看, 东部断层较多, 其中钻井证实有25条, 均为正断层;西部断层不发育。过渡带油水分布受背斜构造控制, 西部油水界面变化较小, 东部油水界面受断层影响变化较大。

1.2 开发简况

1 9 8 1年过渡带一条带基础井网投入开发, 采用500m井距四点法面积注水井网。1988年对一条带一次加密调整, 同时西部二条带投入开发, 调整井网与基础井网共同组成250m井距四点法面积注水井网。1997开始按原井网井距、排距向外均匀布井, 一、三排油井, 二排水井, 四排油水井间注间采, 注采井数比1:1.7。1997年开展了二次加密调整试验, 2004年二次加密井相继投产投注。截至2009年12月X地区过渡带综合含水达到93.48%, 其中基础井网综合含水95.73%, 一次井网综合含水93.67%, 二次井综合含水91.48%, 扩边井综合含水88.22%。

2 油层地质特征

根据X1井岩芯资料分析, 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油性变化范围较大, 非均质性较严重。细砂含量平均14.72%;粉砂含量平均72.77%;泥质含量平均12.35%。平均空气渗透率0.025um2;平均孔隙度21.35%;含油产状以油斑、油迹为主, 两类产状厚度合计比例76.81%, 油浸厚度比例12.04%, 含油厚度比例9.44%, 油砂厚度比例1.72%。

3 储层剩余油潜力分析

3.1 储层非均质性形成的剩余油

在已建立注采井网区, 采用合采合注, 由于层间非均质的作用产生干扰, 注水井多层合注时, 不同油层启动压差不同, 相同注水压力下, 各层的吸水指数相差较大, 大部分油层注入水只注入了少量的水, 或根本未注进水, 造成储量动用不好或基本未动用, 形成剩余油;另外受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 在平面上水驱程度弱, 甚至未水驱, 形成剩余油。

3.2 单一成片分布薄层剩余油

过渡带地区位于油藏开发边部, 在边部AⅠ组发育水层, 只有BⅡ发育油层, 纵向开采层数变少, 只有部分小层砂体连续稳定分布, 其它层均发育较差, 且为零星分布, 用直井开采经济效益差。

3.3 井间滞留区、绕流区剩余油

由于注水井间压力平衡造成的注采滞留区以及注采井网的非主流线上的滞留区、绕流区存在一定的剩余油。

3.4 未射同层存在剩余油

同层在过渡带地区大面积分布, 主要在A I组油层, 由于油水同层含水饱和度较高, 动用难度大, 多数井未射孔。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期, 有些同层开采价值较高, 存在剩余油。

4 储层剩余油挖潜应用

4.1 储层非均质型剩余油挖潜

根据X地区过渡带储层的特点, 通过细分调整提控结合挖潜, 减缓层间矛盾, 提高吸水厚度。对细分后, 水嘴仍控制不住层间矛盾的, 采取层段调剖;对于细分后注水状况差的层段, 采取措施增注, 优化调整注水剖面, 改善层间水驱动用状况, 提高油层动用程度。2009年共细分水井16口, 对比细分前后平均单井日注水量上升6m3, 注水压力稳定。

4.2 利用水平井技术挖潜单一成片分布薄层剩余油

水平井较直井和常规定向井能大大增加泄油面积, 从而提高单井产能, 使薄油层、低渗透层具有开采价值。

Z地区过渡带二条带以东地区, 仅发育BⅡ组油层, 为三角洲外前缘席状砂沉积, 水动力条件较弱。只有在Z地区三排到四排东部的BⅡ15a层砂体以表内层沉积为主, 其它层均发育较差, 且为零星分布, 不能用直井经济有效地开采。在该区利用水平井开采, 发挥水平井的优势, 避免“舍层”问题。

4.3 利用周期性注水挖潜滞留区型剩余油

周期注水改变地下渗流场、扩大波及体积。通过大幅度调整注水量, 控制地层的升压和降压过程, 促使低渗透油层中的原油排入高渗透孔道内。

2009年X地区过渡带执行周期注水方案11口井, 停注周期为180天, 单井日减少水15m3, 全年少注水3.3×104m3。统计周围未措施23口油井与2008年同期对比日产液量下降了50t, 而日产油量增加0.3t, 综合含水下降0.3个百分点, 流压下降了0.04MPa。

4.4 通过补孔挖潜同层剩余油

X地区过渡带共有568口井有同层, 其中未射孔同层中小层有效厚度大于0.5m的还有219口井 (油井165口, 水井54口) , 平均单井1.95个小层, 砂岩4.66m, 有效3.72m。剩余未开采的同层, 因含水较高未开采, 但随着油田含水饱和度不断增高, 这些同层仍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但挖潜难度大。

X地区东部过渡带的X 3井靠近3 1 5#断层, 且位于上升盘, 从构造上看位于构造高部位, 有利于油气聚集, 具有剩余潜力。其中发育较好的AI21a砂岩厚度2.4m, 有效厚度1.3m, 分析认为该层含水饱和度较低, 可能为偏油同层。2006年4月对该井A I组进行了同层补孔, 共补开6个小层。补孔前后, 日增液12t;日增油4.3t;含水下降23.8个百分点;流压上升1.39M P a。折算补层含水64.17%。截至到2009年12月, 该井日产液14t, 日产油2.1t, 含水85.2%, 流压5.15M P a, 累计增油量3001t,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 结论

(1) 在精细地质研究基础上, 进行注水井细分的同时结合措施, 能够更好改善层内、层间水驱动用状况, 改善高含水井区的开发效果。

(2) 水平井在薄差油藏中的成功应用, 为开发难动用的低渗透薄层油藏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3) 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 利用周期性提高和降低注水量的办法, 可以控制含水上升速度, 提高注入水驱油效率。

(4) 同层挖潜应兼顾考虑砂体发育情况和储层微构造, 同时结合动静态资料等多种手段, 综合分析判断, 才能避免挖潜的盲目性, 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永胜, 李凤林, 黄伏生, 等.油藏动态系统辨识及预测论文集[M].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 11[1]赵永胜, 李凤林, 黄伏生, 等.油藏动态系统辨识及预测论文集[M].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 11

百色地区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原组在2011年1月—2012年8月住院分娩总数326例, 其中产前曾经检查过的有35例, 占总分娩数的10.73%;发生胎盘早剥8例 (均未进行产前检查) 占总分娩数的2.45%;年龄在17~33岁, 其中有两个17岁;初产妇2例, 经产妇6例;孕周在20~39周, 其中28周以下的有3例;有合并症的有2例, 1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另1例肾性高血压。高原组1例发病在1月份, 另外7例均在挖虫草季节 (5~7月份) 。平原组的2011年1月—2012年8月住院分娩总数是2116人, 其中产前定期检查有2046人, 占总数的96.7%;发生胎盘早剥6例 (2例未进行产前检查) , 占总数的0.28%;年龄在20~31岁;初产妇4例, 经产妇2例;孕周在34~41周;有合并症的2例, 1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另一例妊娠胆汁酸淤积症。平原组发病没有季节性。

1.2 临床表现

高原组患者持续性腹痛3~4 d入院的3例;腹痛伴阴道流血1~2 d入院的2例;腹痛1 d入院的3例;8人中有5例入院时处于休克状态;一般状况均差、均有子宫压痛;胎儿已经死亡的7例。平原组持续腹痛伴阴道流血0.5~1 h入院2例;没有任何症状的4例 (分娩时检查胎盘时发现胎盘早剥) ;胎儿均成活。

1.3 胎盘早剥分度

I度多见于分娩期, 胎盘剥离面积小, 患者无腹痛或者腹痛轻微, 贫血体征不明显。腹部检查见子宫软, 大小与孕周相符, 胎位清楚, 胎心正常。产后检查发现胎盘母体面有凝血块及压迹即可诊断。II度:胎盘剥离面为胎盘面积的1/3左右。Ⅲ度:胎盘剥离面超过胎盘面积的1/2。若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属Ⅲa度, 有凝血功能障碍属Ⅲb度[1]。

1.4 辅助检查

高原组入院时B超检查发现5例Ⅲ度胎盘早剥, 2例Ⅲa度, 1例是II度;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异常的2例;重度贫血2例;中度贫血4例;轻度贫血2例。平原组的入院时B超检查发现有2例II度胎盘早剥, 4例是产后检查发现胎盘面有小血块及压迹而诊断;有一例入院时轻度贫血。

1.5 治疗方法及转归

高原组8例全部急诊行剖宫产术, 其中发生DIC的2例经输血后治愈;产后出血2例, 其中1例 (没有条件输血) 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另一例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1例17岁的行子宫全切除术;只有1例新生儿成活, 其余的全都是死胎。

2 结果

通过高原组与平原组两者的胎盘早剥相关因素的比较发现:高原组的产前检查率10.73%, 明显低于平原组的96.7%;胎盘早剥的发生率2.45%, 明显高于平原组0.28%;胎盘早剥度Ⅱ~Ⅲb度 (有2例胎盘全部从子宫壁剥离, 伴凝血功能异常) , 高于平原组的I~II度;剖宫产率100%, 明显高于平原组的33.3%;围生儿死亡率87.5%, 高于平原组的0死亡率;产后出血、DIC发生率均为25%, 均高于平原组的0%;孕产妇死亡12.5%, 高于平原组的0死亡。高原组产妇产前后血色素明显低于平原组, 出院时仍然是重度贫血4例 (除外死亡的术后只有25g/L) , 中度贫血3例。

3 讨论

3.1 胎盘早剥的原因及预防

3.1.1 血管病变

妊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或全身血管病变时, 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痉挛或硬化, 引起远端的毛细血管变性坏死甚至破裂出血血液流至底蜕膜层与胎盘之间形成胎盘后血肿, 致使胎盘与子宫壁分离。现两组共14例有合并症的4例, 占总数的28.57%, 考虑为血管病变所致胎盘早剥。

3.1.2 机械因素

高原组8例胎盘早剥, 其中1例发病在1月份, 另外7例均在挖虫草的季节 (5~7月份) , 考虑与挖虫草是匍匐在地腹部受到挤压有明显的关系。在高原上应大力宣传孕期保健知识, 孕妇避免挖虫草的劳动。

3.1.3 其他因素

孕晚期尽量左侧卧位避免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羊水过多时, 最好在宫口开大2~3 cm宫缩间隙以小针人工破膜, 让羊水缓慢流出, 预防突然破膜致宫腔压力突然降低致胎盘早剥;双胎第一胎娩出不要操之过急。临床严格执行缩宫素使用指证及使用常规。

3.2 对高原地区胎盘早剥临床诊断治疗体会

胎盘早剥是危及母儿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能否及时诊断和治疗直接危及孕产妇及围生儿生命, 防治至关重要。轻型胎盘早剥或症状不典型者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 若不及时发现可能发展为II、III型。高原地区的孕期产前检查率才10.73%, 多数孕妇不知道孕期保健知识, 出现腹痛、阴道流血不及时到医院就诊, 一旦到医院已经病情很重, 所以根据病史及症状及明显B型超声图像, 临床医生诊断不困难。一旦确诊后应尽快手术治疗, 胎儿成活的尽量争取胎儿成活;胎儿已经死亡的也要尽快剖宫产, 尽量争取挽救孕妇的生命, 提高其以后的生活质量。高原地区应普及妇幼卫生知识, 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 积极防治产科并发症, 提高医疗技术及加大必要的人员及设备投入, 建立血库 (或紧急情况下的用血制度) , 是提高高原地区产科质量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摘要:目的 对高原与平原地区胎盘早剥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探讨, 以期寻找高原地区胎盘早剥发病率高等因素的原因, 并设法提高高原地区的产科质量。方法 选择甘孜州巴塘县人民医院的胎盘早剥为高原组, 新都区人民医院的为平原组;分别收集并总结两院2011年1月—2012年8月的住院产妇的临床资料就孕期保健、胎盘早剥发生率、早剥的程度、产妇及围生儿的结局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高原组的产前检查率10.73%, 明显低于平原组的96.7%;胎盘早剥的发生率2.45%, 明显高于平原组的0.28%;胎盘早剥度为ⅡⅢb度 (有2例胎盘全部从子宫壁剥离, 伴凝血功能异常) , 高于平原组的ⅠⅡ度;胎盘早剥的剖宫产率100%, 明显高于平原组的33.3%;围生儿死亡率87.5%, 高于平原组的0死亡率;产后出血、DIC发生率均为25%, 均高于平原组的0%;孕产妇死亡12.5%, 高于平原组的0死亡。高原组的产妇产前后的血色素明显低于平原组的, 出院时仍然是重度贫血的4例 (除外死亡的术后只有25g/L) , 中度贫血3例。

关键词:高原与平原,胎盘早剥,孕产妇及围生儿转归,预防

参考文献

百色地区 篇11

关键词:区域资源;知识服务;用户需求;特色馆藏

在海量信息的背景下,信息需求者是就近依靠本地信息机构存贮的信息解决自身问题,而非依赖地域跨度较大的国家级信息资源体系。作为区域内科研活动的主体力量,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本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同时也是整个地方信息资源的枢纽。伴随着社会资源激增重组,图书馆只有从强调单个图书馆馆藏的完整性转化为强调一个地区或更大范围内信息资源的整体性,并建立区域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才能发挥资源的整体效益。

一、国内区域资源共建共享现状

1.我国现状。从21世纪开始,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入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随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研究和和活动的不断深入,共知、共建、共享意识已经成为图书馆人的共识及奋斗目标。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CALIS二期等都于这一时期开始启动,并快速投入建设。

2.国外发展。在国外,包括在美国,很多高校图书馆普遍采用联网的方式进行文献资源共享,自己不购置服务器,只有联机终端。由于存在一个合理的资源存取管理体制,各图书馆完全可以成为数字图书馆系统的一部分,充分享受网上资源。这样既省钱又方便。美国十几个图书馆等机构签署的联合协议,将各馆的数字化资料进行集中管理,对于没有财力但具有独特收藏的小馆,允许它们加入联盟。

3.借鉴。我国一些图书馆进行了借鉴和实施。如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科技情报所合并后的上海新馆所、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我国著名的重点大学图书馆共同联合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系统,在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合作、共建、共享,走一条多快好省的途径,避免各行其事、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发生。

4.意义及研究价值。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建立地区图书馆协作协调网络,地区图书馆不需要大量投资,可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图书馆之间互通信息情况,交流办馆经验。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还在于,使丹东地区图书馆从封闭型向开发型转变,缩小与发达地区图书馆之间的差距。

二、研究目标

1.信息储存数字化。信息媒体,无论是文字、图片、声像等,均转化为数字形式,采用数字化存贮、传输。

2.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资源的传递,通过网络系统,只要与网络连接的用户,对网络的信息资源可随时检索、查询、利用,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

3.信息资源公共性。参与共享的馆都有权得到相关信息。

三、共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1.基础设施。包括通讯线路、主机、服务器、数据库等,这些是区域共享的物质基础。

2.标准化的制订。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标准化的制定和招待是必可缺少的,如编目、分类等相关条目的制定。

四、具体措施

1.丹东地区联合书目查询系统的建设。建设一次性能查找所有共享地区图书馆藏书的目录。将参与的地区图书馆把编目质量较差的书目记录更新或重编,各馆只需在联合书目系统内下载书目记录,如此可节省馆员重复编目的时间及维持书目的标准。

2.丹东地区图书馆馆际互借、馆际阅览服务。此服务以共享借书证、共享阅览证的方式实施。参加资源共享的馆,读者持共享借书证、共享阅览证,即可借阅彼此馆内的图书资料,下载电子资源。

3.丹东地区虚拟图书馆的建设。(1)网上学术论坛。将各成员馆有价值的研究学术论文及毕业生毕业论文收集上网,供共享馆读者参考研究。(2)网上丹东地区区域特色全文数据库。在网上建立一个名为“丹东地区虚拟图书馆”的网站,网站搜集所有关于丹东本地学术研究和文化艺术领域的出版物,将之加工后以电子书的形式免费向公众展示。(3)网上丹东地区图片数据库。建立一个关于丹东地区发展史的图片数据库,下设几个模块,如包括历年发展史料图片模块区,景区模块区等,丹东历代名人代表作图片模块区等。(4)区域共享馆分工、联合采选。区域共享馆可进行分工、联合采选,可减少图书、电子资源的重复采购。可充实本地区信息数据的数量。

4.成立地区图书馆信息共享委员会。成立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协作协调委员会,负责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组织和牵头工作。由辽东学院图书馆来承担文献资源协作协调委员会的工作和职责。

5.举办各类图书馆信息技术培训班和研讨班。邀请国内有关专家赴我培训班授课,培训班的成员可参加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各种培训班

6.负责制订地区图书馆的各种标准和规范。如CNMARC的规范,区域分类法的标准等。

参考文献:

[1]李哲匯.数字化进程中的图书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王利萍,成全,刘勇.图书馆2.0网络知识社区构建[J].情报杂志,2007(12):151.

百色地区 篇12

一、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融资的主要问题

(一) “本养外供”办学模式, 社会融资力量锐减

广西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省, 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由于长期受内地劳动力到沿海务工的影响, 使之广西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形成了使用本地资源培养外地员工 (人才) 的“本养外供”的办学模式。如百色职业学院有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网络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机械、桥梁与道路工程技术、商务管路、金属材料等16个专业。这些专业中, 只有金属材料这个专业能服务铝都———百色, 而且大部分被本地高等院校所覆盖。这种办学模式的直接结果是专业陈旧缺乏特色, 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 学生就业相当难, 更重要的是本地办学不能服务本地经济, 致使社会各界缺乏投资职业教育的热情。

(二) 重“普”轻“职”, 资源分配失衡

民族地区的人们有着严重的重普通教育, 而轻职业教育的观念。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上好大学, 拿学历, 找好工作这样才有面子。这样务必会形成在职业学校读书的学生、就职在职业学校的老师都感到不光彩的错误观念。这样的观念就会形成社会舆论, 而舆论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向。如2009年百色市师资队伍的组成, 市属中职学校在编教职工1135人, 其中, 本科以下486人。教师中研究生学历7人, 本科学历479人, 学历不合格率为36.6%。这样的资源分配会影响学校声誉及招生, 无疑也影响社会资金乃至政府资金会偏向于普通教育。

(三) 以“劣”逐“良”, 政府投入态度漠然

截至2010年, 百色地区从“工商财”到“农林水卫”各类职业学校中, 有些职业学校办学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简陋、教学质量低下、学生人数不多, 而这样的学校照样能很好地生存下去。究其原因, 能“空壳”运行的法宝就是通过各种作假, 应付各种检查和评估, 甚至骗取国家资助资金。这种以“劣”逐“良”的坏象, 直接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使政府处于两难境地教, 一方面应该严惩这类事件, 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这类学校职工的生存和稳定问题。最终, 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采取漠然的态度。二是这种现状直接导致投资者对百色职业教育产生不信任, 从而导致当地职业教育缺乏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四) 低收益率、高风险, 投资者避而远之

自2008年起, 广西全区就开始了职业教育攻坚, 对职业教育实施投入。这些投入的项目基本是综合大楼、实训基地、教职工学生公寓及职教中心等。这些项目在交付使用过程中, 一是投资回收期长, 空置率高 (招生困难也导致) , 有的只是用来出租。二是重复建设多, 尤其是实训基地尤为严重, 如汽车驾驶与维修、模具车间及电子电焊等。比如在市内的职业学校彼此相隔很近完全可以资源共享, 提高使用率, 避免资产闲置。这种资源使用状况, 务必导致投资回收期长和收益率低的结果。此外, 站在出资人的角度, 出借大规模资金必须要有担保, 同时也要对项目可行性和未来现金流进行全面考虑, 但百色全市29中等职业学校所中, 先从校园面积来说 (尤其是市内的学校) 面积超过100亩的都很少。而且90%以上基本硬件为20世纪90年代所建制。同时教学设施陈旧, 更新换代少。这样小的办学规模, 再加上职业学校大多属于公办学校, 其产权归国家所有, 不能作为贷款抵押物, 即使有些民办职业学校能实施贷款融资, 也因为自身规模太小, 导致信用等级低下, 金融机构也不愿贷款。另外, 教育融资抵押贷款的正处在试行阶段。因此, 这些原因使得资金提供者觉得收益与风险不匹配, 从而使他们避而远之。

二、解决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融资问题的意义

及时合理全面地解决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融资问题, 不仅是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内在需要和根本的动力, 而且也是解决就业问题,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解决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融资问题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来源, 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拨款、学校自筹及社会筹资三个方面。同时又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 从2006年起, 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 一般地区不低于20%, 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由此, 可知政府财政拨款是职业教育办学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只有全面地解决职业教育的融资问题, 才能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为政府解包袱。

(二) 增加投资者投资渠道

广西百色地区职业教育对于广大的投资者是有非常大的利润空间和投资潜力的。目前, 百色地区民办职业学校少之甚少。谁愿意做第一个“拓荒者”, 想赚“第一桶金”, 这不仅需要投资者的独到的眼光和勇气, 同时更需要的是解决好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融资问题。这样才能为投融资者的创造有利的环境和增加社会投资者投资渠道。

(三) 激发学校自身的融资力量

科学合理地解决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融资问题, 解放一切不利约束, 扩大学校自主办学权, 增强激励机制, 为融资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必然会激发学校自身的融资力量:一方面, 赋予学校教职工入股分红的权益, 从而增加职业学校内源性融资的需要;另一方面, 全校教职工会千方百计增收创收, 增加资金积累。

(四) 提高城镇乡村人员就业能力, 发展地方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治穷先治愚”,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教育, , 要发展好当地的职业教育, 就必须解决职业教育融资问题, 否则, 无以谈发展。百色是红城铝都, 同时也是东南亚进出的门户, 蕴藏着成千上百的资源和就业机会, 更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种优势只有发展好了职业教育, 才能发挥出来, 经济才会发展, 人民的生活才会得到改善。

三、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融资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章从实际出发, 结合国家和广西自治区相关的职业教育法规政策, 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 加强师资建设, 合理设置专业, 改变办学模式, 增强融资能力

职业学校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设置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和有竞争力的专业, 才能增强招生就业能力。这样才能维持并扩大办学规模, 增强内源性融资 (主要是学费和其他学生费用) 。此外, 改变办学模式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 走产学研结合为学校创收之路也会顺畅, 同时也会激发社会对职教办学的投资热情。

(二) 教育部门因地制宜、不失时机地引导职业学校兼并合并, 优化资产组合, 整合教育资源, 产生规模效应

百色全市有职业学校共31所中, 除百色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工程职业学院两个高职加百色卫校有一定的办学规模和在校学生外, 其余的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相当小, 有的甚至没有学生了。当地教育部门针对那些办学实在难以维持下去的学校或者办学全靠政府补贴才能生存的学校, 应该因地制宜、不失时机地引导职业学校兼并合并, 优化资产组合, 整合教育资源, 产生规模效应。也能提高银行贷款信用等级。

(三) 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保

证财政投入合理到位, 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办学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的同时, 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保证财政投入的合理到位。实行相关领导人问责制。同时, 要合理确定职业院校的学费标准, 确保学费收入全额用于学校发展。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此外, 还必须规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投资职业教育获得的投资回报, 按相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办学。

(四)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融资作用

根据广西目前资本市场实际情况, 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融资可采取向银行借款、BOT和TOT模式、投资入股等形式融资。一是对于那些办学有前景有规模政府扶植的职业学校可采取银行贷款政府担保的形式融资。二是对于这两类职业学校, 可采取BOT和TOT模式, 进行融资租赁。一类是资金严重不足但有发展潜力的职业学校, 采用BOT模式。另一类是专业设置有发展潜力且师资队伍强大, 但学校位置条件特差的职业学校可采用TOT模式 (如广西百色财经职业技术学校已搬迁到南宁) 。三是对于那些生命力强大且投资回报高的职业学校, 可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入股 (如校企结合的直接投资入股办学等) , 进行办学。

四、创新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融资模式

根据国外职业教育融资的成功经验, 如德国的“双元制”融资模式, 澳大利亚的“三元制”及美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制”融资模式, 带给我国职业教育融资的启示是:职业教育融资投资主体必须多元化。同时结合广西职业教育实际融资环境, 要解决好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融资问题, 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兼并整合政府担保多元融资”融资模式。

(一) 兼并整合

教育部门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针对那些办学实在难以维持下去的学校或者办学全靠政府补贴才能生存的学校, 应该因地制宜、不失时机地引导职业学校兼并合并, 优化资产组合, 整合教育资源, 提高银行抵押能力。

(二) 政府担保

在职业学校融资的过程中, 政府作为学校产权归属人, 可成立职业教育基金为融资提供担保。职业教育基金的资金来源有三方种渠道:一是政府从每年财政拨款中拿出一定比例投入。二是职业学校本身每年学生学费的一部分。三是社会捐赠等。组织好职业教育基金后, 再由本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派基金管理经理运作, 并将获得的收益存放在政府专门账户, 作为政府担保的经济基础。

(三) 多元融资

兼并整合和政府担保之后, 各职业学校根据成本最低与收益最大的方法选择融资方式。职业教育融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债务融资, 这种融资包括三种:一是向银行贷款。二是发行偿还基金债券。三是采取BOT或TOT形式的融资租赁;另一类是股权融资, 可采取学校出管理和教学人员, 一方出物 (如场地、设备等) 的直接直接投资, 也可以是学校公平合理资产估价后直接吸引资金、技术及专利等入股投资。

摘要: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其原因之一是融资问题。文章以百色为例对职业教育融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及构建模式。

关键词:广西民族地区,百色,职业教育融资

参考文献

[1].戴俊.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融资问题探析——以百色为例[J].金融经济, 2011 (8) .

上一篇:供应链控制力下一篇:制造业服务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