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型汽车

2024-08-10

大中型汽车(共7篇)

大中型汽车 篇1

MC记者:中国的汽车工业在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 进入微增长期, 作为刀具供应商, 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Klas Tubinger:山特维克可乐满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在汽车工业中,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正在成为企业提高盈利、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尽管刀具仅占单个零件生产成本的3%~5%, 却能帮助客户将零件成本削减15%, 甚至更多。为此我们在帮助客户提升效率方面制定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第一, 提供全新的创新产品。山特维克可乐满推出了一系列铣刀, 以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不同的加工工况和使用条件, 降低单件使用成本。从Coro Mill365、Coro Mill345、Auto Mill铣刀、CoroMill357到S60铣刀, 山特维克可乐满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产品选择。

第二, 新机床投资工艺方案缩短机床投资回报。当客户在投资新机床的时候, 我们的工艺工程师能为客户提供优化的配刀方案, 确保机床从第一天运行就创造效益, 缩短机床投资回报周期。同时, 确保机床投资配套物流环节的顺畅, 实现更合理的刀具管理, 缩短停机时间。最终使单个零件的成本得以降低。

第三, 应用中心提供经过验证的最新加工解决方案。在应用中心, 我们的专业技术工程师可以分析客户的具体需求, 找到并测试最佳的刀具工艺、编程、加工方案, 并且在CAD/CAM环境中对方案一步一步加以印证, 使加工工艺得以优化, 提高加工效率, 降低成本并改善零件质量。

第四, 订制刀具设计与生产解决方案。当客户的标准刀具已经达到性能极限, 但仍有改进生产的需要时, 可乐满经验丰富的订制刀具技术支持工程师将与客户面对面交流, 去加工现场实地观察, 针对具体的问题为客户开发、设计、生产并交付订制刀具。全球共享的订制刀具数据库将给客户极大的信心保证。

第五, 效率提升计划。针对单个零件成本过高生产效率低的情况, 山特维克可乐满可以和客户一起, 找到生产瓶颈以及可以做的刀具改进措施, 完善配套物流, 优化工艺。

最后, 硬质合金再循环计划。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回收硬质合金刀具和刀片, 再循环处理后的钨用于制造新刀具, 这有利于控制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 保证原料供应。再循环处理通过经ISO和OHSAS认证的工厂进行, 安全可靠。该回收计划能够减少40%的CO2排放;更好地进行资源利用, 减少70%的能源消耗;我们同时接受其他制造商的硬质合金刀片和整体硬质合金产品。

MC记者:当汽车工业增长速度放缓的时候, 重点将会是质量上的提高, 这会对刀具提出更高的要求, 山特维克可乐满会如何去满足客户的新要求?

K l a s Tu b i n g e r:无论什么行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 对零件质量的要求将不断提高。山特维克可乐满已经做好充分准备, 以帮助我们的客户更好地应对挑战。为了生产出品质优良的产品, 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零件、机床、刀具的选择, 以及如何使用刀具不仅是获得良好品质的重要途径, 同时还影响每个零件的成本。通过选择合适的刀具以及针对零件的生产条件优化的加工工艺将得到更好的零件并降低成本。我们提供广泛的工艺和应用知识, 并拥有世界一流的铣削、车削、钻削、镗削刀具以及刀柄。在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 这种组合可以使我们的客户在行业中获得最大的成功。

首先, 我们会帮助客户针对所需要加工的零件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案, 包括使用正确的刀具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

除此之外, 应用中心的作用就是针对客户的加工需求找到并测试最佳的刀具工艺、编程、加工方案。其中包括为各种汽车应用 (包括曲轴加工) 提供支持。我们所做的方案可以在CAD/CAM环境中一步步加以印证, 使加工工艺得以优化, 提高加工效率, 降低成本并改善零件质量。这样, 山特维克可乐满为关键的汽车零件加工提供无可匹敌的能力和解决方案, 帮助制造商在控制成本的同时, 满足持续提高生产效率的需求。

第二, 我们会为客户提供合适的槽形提高加工质量。零件车削时, 刀片槽形和刃口处理都非常重要, 因为它们会对刀具寿命和生产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山特维克可乐满的CBN产品系列包括具有标准刀尖半径、Wiper (修光刃) 以及独特Xcel设计的各种刀片。具有标准刀尖半径的刀片可产生最低的切削力, 并且具有最低的稳定性要求;而Wiper和Xcel刀片则是无与伦比的组合——兼具高生产效率和杰出的表面质量。

在诸如对汽车齿轮、齿轮轴的加工中, 为了获得最佳刀具寿命和表面质量, 山特维克可乐满提供多种材质和槽形的选择。不同刀座上刀片的布局是根据每个刀片的切削负荷和其它参数指标而综合考虑的, 因此, 所有切削刃都得到最佳的使用, 并将每个零部件的硬质合金刀具成本降到最低。山特维克可乐满凭借独特的加工工艺、完整的硬车材质, 把不同的刀具材料最优化的应用于不同工况, 以满足用户对不同工序和质量的要求。

第三, 帮助客户选择正确的材质。材质对于优化硬质零件车削工序非常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作为切削刀具材料首次推出以来, 立方氮化硼 (CBN) 的使用已逐渐变成常见的加工解决方案。其应用领域包括淬硬钢、铸铁、高温合金和粉末金属, 这些工件材料有一个共同点:难以加工。CBN刀片可以承受很高的切削温度和切削力, 而保持切削刃的加工性能仍保持不变。这就是为何CBN能够提供稳定的长且一致的刀具寿命并且可加工出具有杰出表面粗糙度零件的原因。

对于连续精加工车削, 山特维克可乐满的CB7015可提供高金属去除率与耐用性的完美结合。这种晶粒材质具有专门开发的陶瓷粘结剂, 这样就能够使磨损以可控制的方式沿着Xcel刀片的切削刃缓慢蔓延。此类材质非常适用于连续切削或轻微断续切削的场合。

在有较强烈的的断续切削场合, 最佳选择是韧性更强的材质, 比如CB7025。当表面存在间断 (例如齿轮或轴槽) , 并且装夹不太稳定时, 该材质能够生成更高的表面质量。这也是一种含陶瓷粘结剂的现代细晶粒CBN材质, 具有满足此类需求的强度。

山特维克可乐满可提供一套完整而又独特的CBN产品系列, 适合表面硬化钢的精加工车削。无论客户对零件结构或表面粗糙度有何要求, 我们都将提供高生产效率解决方案和出色的零件质量。

MC记者: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发展比较快, 其零部件的制造对刀具有哪些特殊的要求?

Klas Tubinger:所有新能源汽车都要把能源消耗降到最低。这需要越来越多的使用新的更轻、更坚固的材料, 我们认为, 复合材料无疑将广泛用于这一行业。山特维克可乐满可以提供刀具解决方案, 旨在提高复合材料、金属叠加材料等加工效率。

汽车制造业使用的复合材料主要由环氧树脂或乙烯基酯构成, 并经碳纤维强化处理。这些复合材料的优点是具有低重量和高张紧度等机械属性。碳纤维容易开裂, 但是成型后却可以吸收大量能量。这对需要承受正面高速碰撞危险的赛车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在一级方程式赛车以及昂贵的豪华车和跑车上, 碳纤维技术无疑已经成熟。但这只属于基本上靠手工制造的少量汽车。但我们希望这种新材料不久就能派上用场, 以减少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的重量。

目前, 汽车行业对于复合材料有什么样的实际需要, 尚有多种不确定性。例如, 汽车结构比飞机结构更加均一, 这就减少了要钻数千个孔并进行大面积铣削的必要, 但是必须能够随时进行其他钻孔或加工内腔。

如今已有可用于汽车制造业的刀具, 例如山特维克可乐满的CoroDrill钻头就带有金刚石涂层, 可提高钻孔质量及发挥用户设备的高性能。

MC记者:近日, 山特维克可乐满发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报告, 可持续发展、高新材料和新技术是报告中的关键词, 这几个关键词怎么理解?

Klas Tubinger:第一, 关于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 环境议题一直是制造业最热门的话题, 尤其是涉及到环保法规。在未来, 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制造业商业模式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所涉及环节包括循环再利用、节能流程、减少用水以及绿色运输等。

第二, 高新材料。影响制造业发展的另一大因素是材料开发。碳纤维和高温合金等高新材料层出不穷, 对生产效率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这将对新制造模式, 以及机床、刀具和软件设计带来深刻影响。

用于航空航天工业的复合材料已是一个增长市场, 山特维克可乐满可在这个领域提供多种刀具解决方案。不过在汽车行业, 对于复合材料有什么样的实际需要, 尚有多种不确定性。例如, 汽车结构比飞机结构更加均一, 这就减少了要钻数千个孔并进行大面积铣削的必要, 但是必须能够随时进行钻孔或加工内腔。

第三, 零件加工新技术。除新材料发展外, 零件的加工技术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在探索零件成形新方法领域投入大量的精力, 以节约制造时间并减少制造步骤。工程师们对各种不同方式进行测试, 以确定如何生产零件成品, 其中包括连续铸造、3D打印、直接金属激光烧结 (D M L S) 等工艺。当这些工艺最终成熟时, 它们会对整个制造业产生重大影响, 包括如何确定产品设计到使用何种制造技术等。这将会为刀具制造业打开新的机遇大门并改变这个行业, 但同时也会对传统零件的加工方式造成直接威胁。这些新工艺的运用可能使一些产品不再需要加工或者只需要进行一些精加工即可达到要求。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刀片运用市场, 进而改变整个机床行业。另外, 随着批量缩小, 在更少的机床上进行一体化生产等方式将影响整个市场。

采访后记:山特维克可乐满是世界上金属切削刀具和相关技术的领先者, 多次被行业媒体及客户授予最具竞争力的刀具品牌以及最佳刀具供应商等荣誉。进入中国20多年来, 山特维克可乐满始终致力于将世界上最先进的金属切削刀具技术与产品, 以及多年服务于全球众多客户的经验, 与中国制造业客户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帮助客户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山特维克可乐满不仅仅提供高效的刀具产品, 还在不断制定着刀具行业的标准, 为客户提供优异的零件加工解决方案。我们除了由衷的赞叹, 还要学习他们的企业发展之道, 因为这对中国各行各业都大有益处。

大中型汽车 篇2

1 生产潜力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规模养猪场的生产潜力有多大。一个1000头生产母猪的养猪场, 年出栏商品猪的头数应当达到2.4万头。料肉比可以达到2.3。现实情况与这个水平差距非常大, 两个数字分别为1.7万头和2.7。这两个生产指标完全能够反映出养猪场的生产水平和全面的技术能力, 并且最终反映在盈利能力上。那么, 这两种生产水平在一般情况下对利润的影响有多大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假设:A、B两个养猪场的生产母猪头数都是1000头。A场的生产水平是:断奶后料肉比2.7, 母猪年平均商品猪数量是17头, 平均每头猪盈利200元。B场相应指标分别是2.3和24头, 这两个场的年盈利水平比较如下:

A场:1000×17头×200元=340万元

B场:1000×24头×350元=840万元

从此可以看出, 两个养猪场的盈利水平差距非常大, B场的盈利水平可以说是暴利, 他的盈利水平相当于两个A场, 投资回报率相当理想。我们相信所有养猪企业都非常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拥有B场一样的生产水平, 在这种生产水平之下, 我们将无所畏惧行情风险, 对于疫情风险的抵抗能力也比A场高很多。如果您的场生产水平处于A场的水平, 那么您的场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2 原因分析

上述的生产目标并不是刚刚提出来的,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养猪场生产水平多数居于较高的水平, 这种水平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在我国也确实有极少数企业达到了这样的生产成绩。以此为参照, 不同的组织和专家就提出了这种高水平生产目标, 并且将其分解成了一些为总目标服务的阶段性目标。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 只有少之又少的个别企业达到了上述目标, 成功地将生产成本降到了比较理想的水平, 这其中以一种必然的方式达到目标的又占了少数。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局面呢?

我认为, 我们大多数猪场, 在以下四个方面工作没有完全做到位, 导致我们距离暴利养猪差距甚大, 下面分析一下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2.1 猪群健康状况不理想

这个问题几乎是目前大多数猪场的主要问题, 但不是核心问题。

2.1.1 场中各个阶段的猪大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 导致猪场大病没有, 小病不断。

经常发生以下情况:有一个猪发烧了, 并不能判断病因;有个别猪腹泻了, 治疗一下就好了;母猪流产了, 病因不明;母猪便秘;细菌性呼吸道疾病散发;有一个猪突然瘸了;少数母猪体况较差, 被毛粗乱;母猪难产;产后奶水不正常等等。上述这些情况个别发生, 并不形成群体发病, 但是整个猪场治疗药费居高不下, 有些猪场疫苗和药品的总费用摊到每头出栏商品猪身上可以超过100元, 这充分说明猪群的生物安全体系非常脆弱,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那么“亚健康状态”可以分成几个类型?分别有多大影响?理想的应对方式是什么?这个问题严重地制约了猪群正常生产能力的发挥, 也极大地影响了生产技术的提高, 各级技术管理人员更是疲于应付各种杂症的发生。

可悲的是, 及时处理各种散发的杂症, 在猪场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主流技术能力。

2.1.2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这说的是传染病发生的过程, 是疾病防治的最基本的理论, 是我们的前辈经过无数次血淋淋的教训总结出的定律, 它是铁打不动的。我们的技术人员在多大程度上充分理解并经常运用这个定律来指导我们的生产实践呢?现实情况是很多猪场片面地强调其中的一个环节即“传播途径”, 对传染源的控制也就是对疫病源头的控制非常不到位。“易感动物”是传染病发生的最后一个环节, 对这方面的工作只停留在表面, 没有深层次的思考。

2.1.3 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繁殖系统疾病是主要的传染性疾病,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整个防病体系中这三类疾病的重要性和地位如何?

2.1.4 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之间的主从关系如何?

在疾病防控过程中如何合理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建立稳定的生物防控体系离不开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 如何正确解决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几乎决定了养猪场整个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性。

2.2 没有有效的评价体系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们的集约化养猪场针对各个生产环节基本上建立了一套评价体系, 然而这个体系经常是不完整的, 对生产各个环节没有一个有效的评价标准, 工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举个例子, 比如产房, 通常我们对生产成绩的评价, 停留在两个指标上, 即:仔猪成活率 (数) 、断奶重。那么产房的生产目标只是这两个指标就能代表的吗?他们对下一个生产环节产生的影响是什么?上述两个指标是对产房本身生产的评价。实践证明, 对下一个生产环节影响最大的指标是仔猪群的整齐度和母猪断奶体重损失。而这两个重要指标, 并没有在产房生产评价指标中充分地表现出来, 它们对猪场的整体生产水平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仅仅是个例子, 像这样的情况几乎存在于生产的各个环节。

2.3 没能建立起高产、稳产的基础母猪群

这个问题也可以理解成为养猪场核心技术的缺失。

建立一个高产、稳产的母猪群一直是猪场的所有者和猪场管理者的理想, 但是, 经过多年的努力, 在这一方面始终没有明显的突破, 相关的生产技术罗列起来, 看似不少, 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 这些技术大多数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那么我们不妨回过头来, 仔细分析一下, 在我们的生产环节当中缺了什么没有?比如选择种猪的过程, 我们是依据一定的指标来选择的, 通常我们依据这些指标来进行后备母猪的选择:1生长速度快;2体型好;3健康状况良好;4阴户理想;5乳头数够;6九个月能够发情;7参考母系生产性能, 参考同窝情况。这些选择标准固然貌似很有道理, 那么这些指标对母猪未来的生产性能有什么直接的影响, 或者说对哪些指标的确定是为了将来的哪个生产性能?评价母猪的生产性能不外乎以下四点:1产仔数多;2泌乳力强, ;3发情早;4返情少。反过来我们看一看前面我们选择种母猪的7个标准对后面的4个生产指标有多少直接的影响呢?可以说, 重要的生产性能并没有在种猪选择的过程中充分表现出来, 也就意味着我们现有的种母猪选择标准有非常大的问题和缺陷。中药的配伍讲究按“君、臣、佐、使”来配伍, 如果我们将建立高产、稳产母猪群的所有技术看成一副综合治疗的中药的话, 目前的方式中缺乏的是一味君药:“如何选出高产、稳产母猪群”。建立高产、稳产母猪群是猪场生产的核心任务, 核心技术就是选定合适的种猪。这几乎就是我们的生产技术体系中缺失的那块最重要是拼图板, 它长期制约着我们技术水平的提高, 没有核心技术做保证, 其他的解决方式多数为事倍功半, 治标不治本。所以尽管我们已经非常努力地去选择优秀的种母猪, 但是我们发现我们猪场的平均胎产活仔数依然达不到11.5头, 母猪的非生产天数依然超过60天。

然而, 这并不是母猪生产过程中的全部问题, 即便选择出了生产能力相当理想的母猪群, 如何发挥和保持这种生产能力就是第二个问题。几乎所有相关母猪的生产试验, 失败率都是比较高的, 这并不代表这些失败就是产品不好或方法无效, 因为关于母猪生产性能的试验影响因素太多, 例如:人员因素、胎次因素、品种因素、营养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等等, 几乎一个个体出现异常都有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这就是母猪试验的特点, 所以对于母猪来说, 试验的基本要求就是大群体或长时间, 如果能将大群体和长时间结合在一起, 那就更理想了。这些情况正是充分说明了母猪生产过程中的复杂性, 多因素影响母猪的生产性能, 导致我们无法正确判断主要问题是什么, 我们认为在母猪生产过程中种母猪选择之外, 对母猪生产性能影响最大的因素有两个:

其一是营养因素。它包括营养本身的问题和饲养的问题。比如母猪便秘, 就是典型的营养问题, 这个问题经常发生在妊娠期, 它影响仔猪出生重、出生整齐度、母猪泌乳等指标。它代表肠道的某种不健康。如果一头母猪, 它的肠道不健康, 你还能指望它有什么出色表现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再比如, 哺乳母猪的采食量与泌乳有直接的相关关系, 它是影响泌乳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对断奶后的发情和排卵数也有很大的影响, 固然, 它与母猪本身的采食能力、健康状况都有很大关系, 但是营养不合理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其二是疾病因素。这里的疾病因素主要指传染病后遗症和产道传染病。

2.4 各个生产阶段的生产目标不明确, 相应的配套技术不清楚

集约化养猪是将猪的生产过程分成四个或五个阶段来饲养的,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饲养目标和相关的配套技术, 但是, 这些目标是否完整, 标准是否合理还非常值得商榷。举例来说, 保育车间的生产目标是什么?我们都知道的是成活率, 体重, 还有没有别的重要目标?如果我们将整齐度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的话, 我们怎样来衡量它?如果我们将消化道发育水平作为最重要的标准的话, 我们怎样评价它?在保育车间腹泻有多种控制方式, 不同的方式或方式组合对消化道健康发育的影响是不同的。这个标准对下一个或下几个生产阶段产生的影响有多大?绝对不产生腹泻就是最好的方式吗?在饲料生产企业和兽药生产企业的推动下, 整个保育阶段的生产目标, 变成了一种片面的标准体系, 它们并不能充分的表达这个阶段猪的生长要求。但是这个阶段又是生长猪发育最重要的阶段, 它对猪的生长全程影响巨大, 结果就是后期生长料肉比高, 猪群抗病力较低。

归根到底, 上述问题的产生还是一个养猪思想的问题, 以一个什么样的养猪思路来领导养猪场决定了具体的指导方针, 这些问题的形成几乎可以肯定是“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的基本指导思想, 在猪场建设和管理上没有一个清晰的、明确的技术路线。

3 解决方案

3.1 确定清晰的技术路线

3.2 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管理平台和生产管理平台。

3.3 搭建以生产成绩决定收入的薪酬管理平台。

3.4 建立有效的基本技能培训制度和评价标准。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差距我们需要进行改善, 在集约化养猪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敌人需要战胜, 它就是一句话:“我没有看到效果”。这是一句在养猪场经常听到是评价性语言。随着养猪技术的进步, 能看到的效果是非常难以出现的, 有一些产品或方法是需要大群体或长时间的数据分析才能看到效果, 谨慎的尝试是非常可取的, 但是并不能因此就使问题简单化, 实践证明, 对我们最重要的一些改善经常是“看”不到效果的。

上述是我们的解决之道, 也就是按照一个可以确定的技术路线, 在适当的时间内将猪群从一般生产水平调整到一个高水平的生产状态。这是养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它代表着成熟的技术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管理体系和有序的人才培养方案。

4 大好机会

据判断, 今后10年是养猪业朝向规模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也是大中型养猪企业进行扩张的大好时机, 如果企业仅仅维持一个低水平生产, 那么这种扩张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投入产出型的低水平扩张。并且这种扩张依然受到疫情风险和行情风险的严峻考验, 扩张规模亦受到极大影响, 最终能否屹立于行业之林是一个极大的问号。如果企业能在这个时期形成核心竞争力, 拥有成本优势, 也就拥有了盈利优势和人才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的扩张动作就会形成一种几何级数的增长方式。扩张过程中, 每一个单场都能以一种确定的方式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 面对行情风险和疫情风险的时候将从容的多, 企业的竞争力也要强的多。

如何选购大中型农机具 篇3

一、适应性

所选机型和性能必须满足农机对作业质量的要求;机械尺寸和联结方式要满足当地的地块和动力配套要求。

二、生产性

指机具的生产效率,一般表现为功率、速度、生产率和利用率等技术参数。应根据生产单位的经营规模和生产任务来选择。

三、经济性

主要指机具的购买费用和使用费用。在选购机具时不但要考虑机具的购置价格,还应考虑使用期间的各种费用支出,如油料费、维修费等。

四、可靠性

包括无故障性、维修性和耐久性等,要求机具能在规定时间内和规定的使用条件下无故障并且可靠地工作,使用寿命要长;机具零部件的通用化和标准化程度要高、互换性好。

五、安全性

指农机具对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性能。要求机具能安全作业,在发生事故时能确保驾驶人员的安全,机具的噪声和排放的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人体的危害,应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中通跻身大中型客车前三强 篇4

这不仅对于中通客车, 对于客车行业来说, 也具有划时代重要意义。

中通有优厚的文化传承;中通有卧薪尝胆的勇气;中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因如此, 中通的综合实力才能一步步跃上新台阶, 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经营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九十年代, 一提起客车, 大家自然会想到“南扬北聊”, 即南方扬州的扬州客车畅销江南, 北方聊城的聊城客车 (中通客车前身) 独霸江北。特别是中通曾一度跃居全国同行业效益第一位。但是, 随着外资外企的进入, “一通三龙”迅速崛起, 南扬北聊黯然失色, 两企业虽奋力突围, 但一直未能进入前三甲。可也正是这段辉煌的历史, 给中通发展的深厚的文化滋养以及技术与市场的沉淀。

多年来, 中通从未放弃追逐的决心与信心。通过各种奋起直追, 一次次寻找机会, 一次次调整思路。努力放开眼界, 跟上时代节奏, 学习国际先进经验, 练就了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燃气车、新能源、校车、海外市场……步步领先。为后来的厚积薄发, 贮备了足够的能量与底气。

在中通, 所有的员工都会讲这样一个《鹰的重生》的故事:“鹰有70年的寿命, 可是在它们40岁的时候, 它就要做出一个选择:是等死, 还是选择重生。”中通的员工正是以这种精神, 无论是战略决策、技术研发、市场拓展, 还是日常生产经营都与困难做着斗争。

2000年新能源客车市场初露端倪, 公司果断决策, 率先在新能源客车领域捷足先登。从2004年开始研究新能源客车, 成为最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公司之一。

就在很多企业在犹豫, 是不是投入精力, 投入多大精力进行新能源客车的研发时, 中通新能源客车产品已开发到了第6代。这也就不难理解, 在新能源市场打开后, 中通为什么会有如此出众的市场表现了。

经过多年持续的研发投入, 中通节能与新能源客车产品系列不断完善。公司在2013年7月份发布了“蓝芯平台”, 作为客车行业内第一个燃气客车研发平台, 标志着其燃气客车技术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十一五”期间, 中通投巨资用于科技研发, 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国家认可实验室。同时, 中通还联合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对客车安全性、可靠性、节能性和舒适性进行技术攻关, 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目前, 中通在轻量化设计、减震降噪和空气动力、产品节能等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凭借雄厚的科技实力获得多个奖项, 推动了客车业发展。

在产品研发及储备方面, 中通客车未雨绸缪, 瞄准市场热点, 全力推进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目前, 不仅在传统车上已实现了各种产品系列全覆盖, 而且, 新能源产品已拓展至长途、团体及班车的各个领域。

客车行业相关的人士都了解, 客车采购的大订单, 特别是国外市场的大订单, 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企业要取得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仅依靠零散的小批量订单是不够的, 必须有持续的批量订单作为支撑。实现市场运作由猎人向农夫的转变, 这是中通在2008年获取沙特1600辆大单后的深思考。

建网络, 重维护, 精耕细作。近年来, 中通加大了的营销队伍的建设, 强化培训力度, 提高了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 以传帮带的方式, 使一批优秀的业务人员走向市场。他们不仅懂营销, 更懂产品, 懂技术, 对客户的营运模式有深入的研究, 卖给客户的不仅是车, 是一种整体客运解决方案。在海外, 更是打一个市场, 稳一个市场, 逐步在世界各地建立经销商, 2014年国内的第一出口大单2186辆沙特校车的成功交付, 就是对这种市场模式的直接肯定。

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 中通终于迎来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整体业绩, 步步攀升。2013年中通客车净利润增幅为80.74%, 2014年产销两旺, 上半年净利润增幅354.19%;最近一年多股价增幅近200%。在客车行业发展不景气的大背景下, 中通客车显得更有意义。

数据显示, 目前国内50家客车企业中, 已有30多家企业涉及燃气客车, 行业竞争十分激烈。而在如此大的压力下, 中通燃气客车的市场占有率已达12%以上, 位居榜首。2013年7月6日, 第10000辆中通燃气客车交付用户。这意味着, 中通客车率先在国内实现10000辆燃气客车的销售。

中通客车愈战愈勇, 在国际竞争中频频胜出。中通客车办公楼外的巨大液晶显示屏上的数据不断被刷新, 百台的订单络绎不绝。2014年7月中通又创多项行业第一。45天, 2186辆, 中通客车赶在当地开学之前如期交付。这一数据, 也创造了国内乃至国际客车业多项纪录:中国最大批量校车出口订单、中国客车出口沙特第一单、单批次最大批量出口客车订单、我国乃至全球客车最短交期新纪录。

目前, 中通客车在海外市场, 相继出口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在海外70多个国家拥有代理商。根据规划, 2018年, 中通客车出口业务占公司整体将达30%以上。

今年9月, “中通3万辆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正式投入使用, 这是国内一次性定位生产纲领最大的项目。刚刚完成搬迁、投入使用的新基地, 承载着中通客车的未来。新基地规划过程吸收并渗透欧洲客车先进生产理念, 保证自动化水平、工艺水平、质量保证能力等方面均能达到行业甚至国际一流水平。

大中型建筑机械的技术现状 篇5

一、大中型建筑机械的技术现状分析

资料研究发现, 我国建筑机械在社会科技与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即建筑机械工程实现了从内燃技术到液压技术, 再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全新改革。现今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普遍应用的背景下, 大中型建筑机械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全新性发展。笔者结合新时期中的大中型建筑机械技术现状分析如下:

(一)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普遍应用阶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是指通过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液压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实行的具有综合性的有效应用技术。实践证明, 该技术的有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建筑施工工程作业的高精准度和高效率性, 强化了高空作业的安全性和监控管理性, 并实现了建筑施工作业的多元化发展, 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和资源浪费率。例如, 在建筑施工工程中, 通过利用伺服电机、数字缸与数字泵的形式, 进一步强化了建筑工作的要求;在工作装置中, 通过液压系统与机械组织结构的科学创设, 使装载机实现了包括挖掘、装载、起重等多种作业形式。目前,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大中型建筑机械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二) 自动化技术的普遍应用与完善阶段

自动化技术在大中型建筑机械中的普遍应用主要是工作设备的自动化和各项操作系统的自动化。该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建筑机械的机身位置与作业对象位置的识别, 也强化了大中型建筑机械中机群协作的安全性和可执行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建筑施工作业中操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满足了建筑施工工程中作业的高精准度要求, 并使得一些人工不能实现的操作得以有效的实行。例如, 在关于江、海、湖面上的大桥建设施工中的混凝土输送作业, 单纯的依靠人力是无法完成作业要求的, 但是通过利用泵车技术则可以轻松地完成混凝土输送作业。

(三) 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智能化与信息化建筑机械技术是在社会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下, 依据建筑机械技术中机电一体化以及自动化发展特色的基础上, 通过结合其他技术包括运算技术、通信技术、推理技术、网络技术等, 从而实现建筑机械的进一步改革。例如, 建筑施工作业中的配料系统, 主要是利用单板机, 通过对配料数量、搅拌时间、影响因素的推理与预算, 从而实现配料系统的智能化作业。例如, 建筑施工工程中的安全监控系统, 通过利用定位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 从而实现远程数据传输、操作与监控的智能化发展。

资料分析显示, 建筑机械的智能化与信息化技术, 不仅能实现建筑施工过程中故障及时性的检查, 保障作业的安全性;也能实现施工挖掘作业中在无需勘查情况下的精准控制, 提高其工作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工作装置所需的发动机功率, 提升建筑施工作业的经济效益和能源利用率。

二、大中型建筑机械技术的发展方向

大中型建筑机械技术在现今社会对建筑行业发展的要求, 以及大中型建筑机械原有技术的发展状态下, 应在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施工安全以及智能化强化发展等方面,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 实现高新技术的进一步革新。通过改革有效解决现今社会存在的能源紧缺和建筑行业能源浪费的问题;解决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包括机械噪音、废气排放量大的环境污染问题;解决建筑施工作业中由大中型建筑机械自身设计导致的员工操作的危险性的问题;解决当前大中型建筑机械智能化与信息化技术发展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发展, 实现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建设, 并提升我国建筑行业在世界建筑领域中所占有的地位。

三、结论

总而言之,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其建筑工程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 较其他发达国家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这就需要我们在明确了解大中型建筑机械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根据相应的技术水平实行有效的革新, 以期实现符合社会需求下的智能化、高新技术的发展, 从而提升我国建筑企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熊巍.大中型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 2012.

[2]迟成成.基于国际经济合作的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 2013.

四川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水平评析 篇6

关键词: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发展水平,因子分析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工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工业经济平均以国民经济两倍的速度增长, 为我国经济由最不发达水平发展到中下等发达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西部内陆省份的四川, 与1978年相比, 200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6倍, 工业增加值则增长了30.96倍, 工业增加值占四川全省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9%上升到2008年的35%, 工业的发展在四川经济发展中作用巨大。工业经济的载体就是工业企业, 要发展工业经济, 就必须发展工业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工业企业。因此, 本文以四川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发展水平, 这对于四川的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指标选择和数据处理

根据指标选取的客观性、全面性、可比性、简洁性和可获得性原则, 选取了10个指标进行分析 (表1) 。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2009》。由于统计年鉴上给出的是各市州所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汇总数据, 为了准确地衡量各市州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平均发展水平, 在分析中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处理, 具体的处理方式是:用各指标汇总数据除以企业数, 所得结果作为统计分析的数据。

二、因子分析过程

1、检验变量组是否适宜做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前, 首先需要对原有变量做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 或者进行相关分析, 看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本文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 得到KOM值为0.728, 超过了0.7, 适宜做因子分析。同时, 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 小于1%, 说明变量之间具有相关性, 也适宜做因子分析。

2、提取因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根据特征根大于1以及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85%的原则, 选取了3个因子, 3个因子特征根分别为6.728、1.194、1.098, 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7.284%、11.936%、10.983%, 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0.203%, 说明所选的3个因子的特征根解释了总方差的90%以上, 只有极少的方差没有解释, 解释效果很好。

前3个特征值建立因子载荷矩阵, 由于公因子的解释意义不很明确, 因此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 依据主成分的顺序, 按照载荷的大小排序。

公因子F1对企业总负债、流动负债、总资产、流动资产有较大载荷。负债是企业承担的以货币计量的在将来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它也属于资产中的一种, 所以公因子F1可以解释为资产水平因子。

公因子F2对企业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工业总产值、年平均从业人员数有较大载荷, 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企业主营业务能力, 所以公因子F2可以解释为主营业务水平因子。

公因子F3对企业总利润有较大载荷, 这项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所以公因子F3可以解释为盈利水平因子。

3、计算因子得分。

建立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可以计算出各市州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水平在各因子上的得分。 (表2) 最后根据各市州每个因子得分值, 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 就可得出各市州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

三、结果评析及建议

在资产水平因子上, 遥遥领先的是攀枝花市的工业企业, 说明该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资产较为充足, 资产运用更为宽松。德阳、绵阳、自贡等市州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平均资产水平接近, 在全省处于上游的位置, 但是与攀枝花的差距大, 要提高综合水平, 这方面还有拓展空间。而阿坝、雅安、巴中、眉山、凉山、南充、广安、广元等市州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平均资产水平较低, 资产是它们的弱项, 对于综合水平影响很大, 这些市州的相关工业企业需要大大加强资产实力。

在主营业务水平因子上, 雅安处于领先位置, 与第二名的资阳拉开了差距, 说明该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生产能力强, 对于其综合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贡、攀枝花等市州该项因子得分位居三、四名, 相对于其他市州, 它们的主营业务生产水平也较高。但是, 巴中、广安、乐山、泸州、德阳、眉山、广元等市州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生产能力相对较弱, 要提高它们的综合水平, 主营业务是突破口。

在盈利水平因子上, 得分最高的是成都, 其次是宜宾、雅安、攀枝花、内江、德阳, 这些市州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高, 盈利能力强, 对于它们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但是, 阿坝、乐山、绵阳、眉山、自贡、广安等市州该项因子的得分较低, 这些市州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应该在如何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上想办法。

在综合得分上, 攀枝花最高, 其在各因子得分上也都较高, 要继续提高其综合水平, 主营业务可以作为重点。雅安、德阳、宜宾、自贡、绵阳分居二至六名, 在四川省内居于前列, 但是雅安的资产水平、德阳的主营业务水平、自贡和绵阳的盈利水平却是它们的“瘸腿”, 这些上去了, 会大大提高它们的综合水平。阿坝、巴中、眉山、广安、凉山、乐山等综合得分较低, 主要在于它们的各项因子得分都不高, 要提高它们的综合水平, 需要在各方面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的省会成都, 综合得分排名第八, 居于四川省的中游, 说明其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发展水平并不是很高, 从各因子得分看, 主要是由于资产水平和主营业务水平居于中游所致, 但盈利水平却领先于其他各市州, 这是它的优势, 说明它的发展潜力巨大, 当然要从整体上提高其综合水平, 还需要在前两项因子上采取切实的措施。

综上, 通过因子分析, 得出了各主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 对于各市州相关人士认识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平均发展水平及其优势、劣势, 提供了一条途径。最后, 希望本文能为相关市州采取措施, 提高其工业企业的发展水平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四川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00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于秀林, 任雪松编著.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

[3]马庆国著.管理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4]宋焕斌, 孙鸿鹏.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经济实力比较[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07.12.

甘肃大中型灌区农业高效节水探讨 篇7

关键词:灌区,农业,节水

甘肃是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农业省份, 农业生产基本依赖于灌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而全省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0%以上, 属用水大户。大型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30%。大型灌区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重要支撑作用。节水灌溉在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方面效果突显, 然而在甘肃省不少灌区对推行节水灌溉, 这一灌区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对甘肃省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现状认识不到位, 致使灌水定额偏大, 灌溉运行中水量浪费, 导致灌溉水利用率水平低下。近年来, 中央对大中型节水改造项目极为重视, 项目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为改善灌区面貌、发挥工程效益、节水增效,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受当地经济条件限制, 群众自筹田间配套资金仍有一定困难, 使田间配套工程远远落后于骨干工程改造, 加之受传统灌溉观念影响, 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的整体效益离既定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为此, 有必要认真总结经验, 在以下几方面充分挖掘节水潜力, 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 为灌区农业节水高产服务。

一、加大田间配套工程力度, 提高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整体效益水平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条件和综合生产能力, 关系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农田水利建设中, 骨干工程和田间配套工程是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中互为关联的整体, 其中任何一部分搞不好都会影响节水改造项目的整体效益, 这从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公式就可以看出, 它是由渠系水和田间水利用系数相乘而来。从近年甘肃省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看, 灌区工程现状除骨干工程老化失修、输水损失现象严重外, 由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体制与机制问题, 灌溉系统、特别是田间工程长期不配套和严重缺损现象普遍, 灌溉系统老化损坏, 有些灌区相当一部分田间地块平整度较差, 畦块过大, 田间灌水技术落后, 灌溉方式粗放, 灌溉定额过大, 灌溉质量偏低。个别灌区 (尤其是河西灌区) 仍在实施大水漫灌、串灌, 使灌溉水产生深层渗漏, 有近半水渗漏、蒸发, 造成无效灌溉、由于灌溉水的严重浪费, 更加剧了灌区水资源的紧张趋势。以上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灌区灌溉水的利用率, 并直接影响到灌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节水灌溉是从水源到田间、从土壤到作物的综合节水技术的应用, 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因此在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中, 对骨干工程进行改造的同时, 必须加大对田间配套工程的投入力度, 对田间灌溉系统进行彻底改造, 使骨干工程与田间配套工程改造同步进行, 彻底改善灌溉设施条件, 才能使灌溉系统正常工作, 实现灌区工程的有效控制与运行, 达到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目标。在田间灌水方法上要根据各地水源、气候、地形、土壤及作物种植结构等情况, 重点选择适宜的地面灌溉方法, 如小畦灌、沟灌、膜上灌等。有条件的灌区要逐步实现输水管道化, 因地制宜地推广高新节水灌溉技术, 如喷灌、微灌等, 使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在各个层面同步展开, 提高节水改造工程整体水平和整体效益, 真正实现农业高效节约用水。

二、加强灌溉试验研究, 科学指导农业灌溉

灌溉试验研究是科技兴水的源泉和保证, 是大力开展农业高效节水的基础。灌溉试验的目的是为制定灌溉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并结合灌区节水改造, 为灌溉系统的合理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甘肃省几年来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情况看, 各灌区制定的灌溉制度不尽合理, 灌水定额普遍较大, 灌水期过于集中。据调查, 目前各大灌区均没有设立灌溉试验站, 设计的灌溉制度是根据当地群众的灌水经验和多年来习惯制定的, 缺乏科学依据。即便县上建有试验站, 由于县域广阔 (尤其是河西地区) 有些试验数据也不能完全代表改造灌区的实际情况。另外由于资金等原因, 试验工作不能全面、正常开展, 致使灌区不能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 随着甘肃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水资源日益紧缺, 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必须走高效节水的道路, 这个问题已被各级政府提到一个关系到当地经济能否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因此各灌区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灌溉试验研究工作, 各级政府要拨出专款首先在大型灌区建立灌溉试验站, 针对灌区生产实际, 开展一系列主要作物的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及作物需水规律的测定、试验与研究。进行灌溉效益对比试验, 即各种灌水方法 (沟、畦、膜上灌) 及各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管、喷、微喷灌) 的研究, 为节约用水、提供充足、详尽的基础数据, 使所制定的最优灌溉制度和所采用的最优田间灌水技术建立在大量的、严谨的科学试验基础上, 从而实现科技兴水。

三、推广农业非充分灌溉技术, 开拓高效节水新途径

根据甘肃省灌溉水资源日趋紧张的形势, 尤其河西地区, 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当前水资源已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被各级政府所重视, 农业非充分灌溉正是基于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和灌溉水利用效率不高的现状下提出来的。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提供的信息显示:传统的充分灌溉满足作物全生育期内潜在蒸发蒸腾对水的需求, 以获取作物最高产量为目标, 即“丰水高产”。非充分灌溉, 国外也有叫有限水量灌溉或蒸发蒸腾量亏损的灌溉, 是作物实际蒸发蒸腾量小于潜在蒸发蒸腾量的灌溉。它不以获取单位产量最高为目标, 而以单方水经济效益最高为目标。其理论基础是作物自身具有一系列对水分亏损的适应机制和有限缺水效应。这种有限缺水效应将引起同化物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分配的增加, 即作物在遭遇水分胁迫时具有自我保护作用。非充分灌溉理论利用作物本身所具有的这种特性, 在作物所允许的受旱范围内, 给作物加以适量的水分亏缺, 达到节水或其他目的。

也就是说非充分灌溉与传统的充分灌溉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不追求作物单株的最大产量, 而是在供水量有限的情况下, 通过节约用水和相应的其他技术措施, 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生产效率, 最优的总体经济效益和产量。它一般是通过减少灌水次数或灌水定额来实现的。在大型灌区可逐步推广应用农业非充分灌溉制度, 待取得经验后再大面积推广, 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以达到农业高效节 (用) 水的目的。

四、大力优化作物种植结构, 促进节水增效

多年来灌区受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 片面追求粮食产量, 主要以种植小麦等耗水作物为主, 而小麦需水的关键时期也正是灌区春旱缺水时期, 此时灌区需水与供水矛盾十分突出。据调查, 灌区改造前粮经比一般为7∶3, 而其中小麦又占到70%~80%, 形成一个结构性高耗水局面, 而粮食的收购价长期偏低, 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经多年改造、逐步调整, 目前粮经比约为5∶5, 距优化作物种植结构、节水增效仍有一定距离。

上一篇:转子绕组故障下一篇:摄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