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片创作

2024-09-09

专题片创作(共9篇)

专题片创作 篇1

1 选择好拍摄对象

拍摄对象选择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目能否取得成功。通常情况下,你所选择的拍摄人物对象,是大人物也好,是平凡之人也罢,是社会精英也好,是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也罢,与其他人相比,他们都有自身的独特之处,观众在观看后,内心能够产生感悟,能够让其回味和思索。以人物专题片《妻子》为例,所选择的拍摄对象是一位社会基层患有白血病的工人妻子,而她丈夫有可能随时去世,因此,她不得不每天为了延长其丈夫的生命而努力,为了能够为自己留下一个家,在这个人物专题片中,这个妻子与其他妻子相比,有很大不同,更难能可贵,因而更容易打动观众的心。因此,要想使节目取得成功,就选择好拍摄对象。不同的人特点都不一样,他们会因为自身职业、性格、社会地位及心理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管是思想境界很高的先进人物,还是在平凡岗位一直坚持的平凡百姓,只要他符合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征,观众在观看后,就能产生启迪和感悟,专题人物会在观众心中扎根,如果达到了这个效果,就证明选择拍摄的对象是正确的。

2 前期准备工作做到位

选择合适采访对象只能说明给采访工作开了一个好头,后期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笔者曾听过一位人物报道经验比较丰富的记者说过,要采访一个人物,最大的难点在于不容易发现人物的特色,要想发现采访人物的个性特点,就一定要在采访前尽可能地准备,认真思考比较,这样才有可能抓住人物个性,这话还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只有做好采访前期准备工作,才有可能保证采访取得成功。对记者,如果事先没有将专题报道人物的实际情况掌握,往往不能将该人物的真实状况呈现在观众面前。实际上,采访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事先与采访对象进行接触,经常可以在节目中看到受访嘉宾在节目中行为拘束,说话语无伦次。究其原因,是编导者并没有及时消除拍摄者的不适感。一旦与拍摄对象并不熟悉,那么被采访者就会感觉拘谨,就不能敞开心扉,让你走进他的世界,采访往往就很难取得成功。因此,要想确保采访取得成功,一定要多多与被访者进行交谈,通过多次接触使自己与拍摄对象之间增加熟悉和了解,这样就能把握住拍摄对象的心理接触点,让对方消除陌生感和缓解紧张的心情,有利于开展采访工作。对于精心设计的采访问题,一定要在真实环境条件下完成拍摄,拍摄形式的选择也是需要在开机之前考虑清楚。

3 重视精彩细节

人物专题片,可以没有故事情节,但绝对不能缺少细节。细节足够精彩能够使专题人物变得更加丰满、完整,使专题人物生活的物质环境在观众心里留下真实可信的印象,使整节目更具深度和感染力。实际上,很多人在对某部片子进行谈论时,往往都是专门针对那些具有极大感染力的细节,观众产生对某部片子的印象,更多地停留在节目细节上。在进行专题片拍摄过程中,很多细节编导者事先都没有想到,这就需要用心去捕捉。在活动过程中,人们的表情、动作、神态等都是专注的,随时都有出现精彩细节的可能,但稍不注意往往很难发现,所以就容易被人们忽略。因此,对于一名经验丰富的编导者而言,一定要善于发现,善于捕捉个性化人物情节,并能够深入挖掘出其内含,让观众心里能够产生一种独特的感受。由于电视属于一种集声像视听四者于一身的现代化传播工具,那么就要求能够科学运用电视语言进行人物刻画和塑造,并能从细节中找到事件创作的关键环节,做好人物专题报道关键在于怎样发现问题,怎样从事物中获取有价值的新鲜事实,这对编导洞察力的要求往往是很高的,通常,只有那些极具时代特色和社会特征的选材才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在《妻子》这个专题报道中,选择了与人民群众相关或者与百姓接触比较紧密的人或事作为专题报道的选择,因此获得了巨大成功。

4 结语

要想促进电视人物专题片创作,一定要选择好拍摄对象、采访前提准备工作做到位,重视精彩的细节,将专题报道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对人们的心理和思想产生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重点探讨和研究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爱萍.人物专题片创作初探[J].剧作家,2016(1).

[2]郑彩玲.浅谈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创作[J].新闻传播,2015(13).

[3]蓝建雄.电视新闻人物专题片的创作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4,6(11).

专题片创作 篇2

课程编码: 总学分: 课程类别: 适用层次: 适用专业:

041920 1.0 实践教学 汉族本科 广播电视学

课程名称: 短片创作交流专题课程设计 教学周 开课学期:

课程性质: 实践性教学

一、实习(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目的:掌握影视短片创作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并能把基础理论熟练的应用于影视短片的创作过程中去。主要技能包括能够准确写出影视剧本、分镜头脚本以及短片创作计划书,能够按照影视短片创作基本要求完成短片的拍摄与剪辑工作。

任务:主要工作包括短片的选题与剧本写作、短片创作的策划、短片创作的前期准备、短片的拍摄和短片的剪辑5个部分。实习学分为1分。实习总时间为1周。

二、实习(课程设计)内容与时间安排 短片的选题与剧本写作专题 内容:剧本大纲创意、写剧本 时间安排:1天

要求:能够完整的写出剧本大纲和完整影视短片剧本 2 短片策划 内容:影视短片策划 时间安排:0.5天

要求:能够完整的影视短片策划书 3 短片创作前期准备

内容:影视短片导演选择、摄影师选择、演员选择、场景选择、音乐创作与选择、分镜头脚本创作等

时间安排:1天

要求:能够完整的写出分镜头脚本 4 短片拍摄

内容:根据分镜头内容选择合适的演员和场景进行现场表演和拍摄 时间安排:1.5天

要求:根据分镜头脚本逐个镜头(可以根据时间和地点灵活选择表演和拍摄时机)5 短片剪辑

内容:影视短片内容导入和剪辑,影视短片声音录制、选择与转码、导入和剪辑,影视片头设计和编辑

时间安排:1天

要求:能够完整的剪辑完整部短片

三、实习(课程设计)方式与场所

在教学模式上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加强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有效交往,借用多媒体教室、摄影工作室、非线性编辑工作室和影视后期制作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实践条件,使学生真正把所学影视创作理论与技能运用到自己作品中。在教学方法上应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应用讲授法、观摩法、操作法、总结归纳法等。

四、实习(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由两部分组成 影视短片创作报告(包括短片剧本大纲、影视短片完整剧本、影视导演、影视演员、摄影师、分镜头脚本和创作感悟等等。)完整影视短片(刻录光盘形式)

五、实习(课程设计)考核 短片剧本创作 考察 20% 2 短片创作计划书 考察 10% 3 短片分镜头脚本创作 考察 20% 4 短片拍摄与剪辑 考察 40% 5 短片创作感悟 考察 10%

六、主要参考文献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创作体会 篇3

要想通过实际业务层面上的操作, 表现出内心质朴的情感, 拍摄制作出高水平、富有内涵的电视人物专题片, 务必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 借鉴成功的经验, 吸取失败的教训。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 现就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创作浅谈几点拙见。

一、电视人物专题片要体现思想立意

创作一个精致的人物专题片离不开立意, 即在作品中想通过人物表达什么思想。这个主题, 仿佛脉搏贯穿始终, 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 更是一种感情。通过别致奇妙的构思、有起有落的结构, 将有特点的人物作为反映的对象, 既艺术化又生活化地将人物呈现出来。

人物专题片构成核心分别是事、理、情。“事”, 片子中所发讲述的故事, 是反映事实的工具、抒发情感的客体, 体现的是在平常生活中不同的人;“理”, 人物背后所蕴含和挖掘出的思想和哲理, 通过镜头语言进行一定的提炼和升华;“情”, 则是在叙事和说理中的情感体验和抒发, 通过主人公内心的自然流露, 使人物有血有肉, 更加丰满。最终在作品与观众的互动中实现立意。

在创作的过程中, 首先是创作者自身的感悟, 然后才会引导出观众的感动。深入的剖析就能反映出一种人生感悟, 这种感悟才能乘着理性之舟, 直抵观众的内心, 启发人们思考。这就要求创作时有针对性地挖掘隐含在事物表象中的思想内涵, 而要想达到这个目标, 首先要从采访方式入手, 深入挖掘人物特征, 精心提炼生活, 然后通过符合被采访人身份和性格特征的对话和故事, 挖掘到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电视人物专题片要突出真实

电视专题片在深入采访与报道中, 因为容量大, 范围广, 所以在电视节目中占有极大的优势。而人物专题片, 更是众多电视专题片的重头戏。人物专题片通过以“实”为本的创作理念, 对真人、真事、真情、真景进行拍摄制作, 虽然与电视新闻中反映的人物有所差异, 但在真实性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但是, 失实及虚假仍在在个别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摄制过程中发生着。甚至, 竟会把新闻性人物专题片和艺术性专题片相混同, 就好像是在拍电视剧一样。诸如:有的导演拍摄因饥饿与疲劳而晕厥的镜头, 来突现先进典型废寝忘食的工作场面;为了表现见义勇为的过程, 重新布置并组织人员拍摄相关镜头。这种人造的场面或镜头不仅导致事件本身的虚假, 同时也使得先进人物的光辉形象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毫无疑问, 在拍摄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时候, 涉及到许多时过境迁的往事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 该如何运用电视这一手段来完成那些过去的场景呢?不同的导演都有各自不同的处理办法。比如, 可以用主人公生活工作过的环境和一些老照片, 配合解说词的客观叙述来加以表现;也能让当事人用同期声的方式来回顾。如果为了满足节目主题的要求, 而必须组织相应的场景或画面时, 必须遵守一条原则, 那就是坚持生活的真实性, 避免主观地制造虚假场景。而且要与反映主人公真实生活相一致, 否则是很容易出现破绽的。

三、电视人物专题片切忌大而全

怎样处理好以小见大、以点代面, 是在拍摄电视人物专题片的过程中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正是艺术创作中解决好详与略的关系问题。

每一个人物的事迹都是很多的、琐碎的, 而且很难在较短且有限的时间内充分的、有条理的展示出来。所以说要想展现人物形象, 就必须要突出其身上与众不同的闪光点, 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渲染, 着力反映出最能代表其思想境界的本质。一般比较常规的方法就是, 从某个侧面, 用一两个有典型意义的例子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如果无法体现个性的鲜明, 其人物就会千篇一律, 表达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一些电视人物专题片, 情节推进缓慢, 内容包罗万象, 简直就像一篇工作汇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 由于想要阐述的内容多而杂, 在语言表达造成解说词从片子的头灌到尾;而且在画面处理上由于没有确定性的镜头, 只能进行空镜头盲目的组接, 导致声画分离, 视听效果也不能完全体现导演的意图。

因此在电视人物专题片拍摄制作前, 需要制作者做好充分的准备, 与采访对象就相关的问题深入探讨, 增加了解, 精心提炼他的思想, 最好是多使用客观的事物, 用事实来反应被采访人的特征。只有通过少而精的表现手法, 才能创作出富于变化、充满情趣、意味深长的人物专题片。

四、电视人物专题片要注重细节

任何人观察、认识一个人或一件事, 几乎都是从某一个特定环节或不起眼的事情开始的。特别是通过画面和声音作用于人们视觉和听觉的电视媒体, 这就更要求导演在创作电视人物专题片时要努力地捕捉主人公个性化的言谈举止, 以及生活中有价值的细节, 它决定了对一个人物的塑造是否成功。

细节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 它的运用在人物专题片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真实、生动的细节构建出的故事情节、展现出的人物性格, 是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在人物专题片中, 细节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表达。

在表达情感的时候, 恰如其分地在细节上进行处理, 能使生活本身具有的情感力量更密集、更强烈, 比单纯抒情更容易使人感动。

2. 形象塑造。

通过专题片表现人物的时候, 如果没有具体的细节, 会让人感到空洞、乏味, 而用具体感人的细节塑造形象时, 往往会使人物更生动、性格更鲜明。

3. 集中强调。

在人物专题片中, 可以把细节作为一种强调手段来运用, 通过细节的描述、事件的挖掘, 有针对性地将人物形象、性格、情感等强调出来。

4. 挖掘情趣。

在专题片中加入有趣的细节, 可以使影片活泼、幽默、生动, 挖掘并制造出某种情趣, 增加观赏性。

不要忽视这些细节的编排, 细节来自对生活的观察、表现人物形象的分析、选择和捕捉。对那些生动的、富于表现力的细节, 在片中要突出描绘, 要不惜笔墨把“戏”做足, 正是这一些不起眼的小事的衬托, 才使得整个人物专题节目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看后回味无穷。而且它所揭示主题价值、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态、传达情感的力量、构筑全部作品、展示人物关系等方面的作用, 才能使片子更具感染力, 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讲稿-摄影艺术与创作、专题摄影 篇4

1、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之所以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独树一臶,并已经现代艺术走向未来的最富于魅力、最具有潜力的艺术形式,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摄影工作者在摄影创作中,不断接受现代意识和现代美学观念,不断追求艺术创新的结果。1.1摄影的艺术性

摄影的定义有不同角度的界定:

摄影是运用光学成像等科学原理,使真实景物在平面里得到影像记录或反映的过程”。从摄影技术角度上说的,定义中提及的真实事物,应是指世间的存在物,即实实在在的事物。它没涉及人的思想差异等因素,或者说,摄影不仅仅是按按快门,在按快门的过程中还有社会意识,人的观察角度等因素。

摄影是近代科学的产物,是光学、化学、机械学乃至电子学等科学技术的结合。这一定义主要是从摄影的光学成像的角度来界定的,从这定义中可大致看出摄影与光学、化学的关系。

摄影是关于用某种工具真实地记录客观四维世界(三维实体加一维时间)的影像于某种介质的活动,而该介质必须是静态的,可再现的,可被人类视觉所感知的。摄影的介质可用来传递信息及情感。

摄影这个词似乎是个缩写的句子,摄是动词,指拍摄记录及还原的过程,影指拍摄的主体。脱离了影似乎也就无所谓摄影了,因此才有了用光、布光等制造、利用影这么个过程,才有了摄影艺术这么个名词。摄影的艺术性 摄影是应用科学、想象与设计、专业技巧和组织能力构成的混合体,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表现思想的传播媒介。

图5 《伟人毛泽东》

吕厚民,著名摄影家。1950年以来长期在中南海工作,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身边的专职摄影师。他在中南海的每一天,都是十分有意义和新奇的,在端着相机、透过镜头去观察和记录毛泽东老一辈革命家工作和生活珍贵瞬间的同时,也耳濡目染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情操和伟大风范。1961年以来专职做毛泽东身边的摄影记者,这段时间是他的金色时光,用照相机记录了毛泽东在政治和外交场面的动人风范、记录下毛泽东在孩子们面前的慈祥、记录下毛泽东同普通百姓之间不可分隔的深情、记录下毛泽东对身边工作人员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历史珍贵镜头。

(1)纪实性。表现在如实地反映客观对象,使摄影作品有高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2)艺术性。通过技术与艺术技巧的结合,加之主观情感,从而产生具有震撼力的艺术品。

摄影从纪实步入艺术殿堂,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解决好摄影纪实性和艺术创造性之间的关系,要求摄影创作尽可能摆脱消极记录客观、最大限度地发挥摄影者的主观创造性,首先要对生活进行提炼、概括,反对刻板地照搬现实,寻求典型化的形象;其次,摄影艺术要求作品表现出摄影者的主观感情,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满腔热情或对客观对象的评价;再次,摄影艺术作品应该具有高度的形式美感,给观赏者以形式上的美的享受,因为艺术应当是美的。1.2摄影艺术的审美要素

毫无疑问,摄影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艺术性应该成为摄影文学的灵魂。在光与影、线与形、色彩与质感的交错和融合的后面,是像外之像、景外之景,是寻求实现一种 意味,是创造一个境界。它在传递外在形象、形式中,更传递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一种想象和情感,一种阐释与理念。1.2.1光与影

摄影又称“光画”,光是摄影的基本造型要素,事物的具体形象由光的照射才呈姿态,光线本身受光源,光线强度、距离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无穷的变化,例如直射的阳光的影纹线条有力,影调、色彩饱和;逆光下被摄体的轮廓明显,立体感强。影是具体形象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从亮部到暗部及其丰富的层次变化,影又称影调。光与影始终相随相伴。由于物体的形态,质感借助光与影的变化来表现,环境、气氛要依托光与影来营造,因此,光与影是摄影造型的“母体”,没有光也就没有摄影。

光与影具有抽象化的特质。对摄影艺术而言,光线本身是缺乏意义的。只有在阴影的衬垫下,光线才体现出它的价值。光与影,其实揭示了一种相互的关系。黑格尔指出:“在与对象发生关系之中,光显示出来的不再是单纯的光,而是本身已经特殊具体化的明与暗、光与影。”从根本上讲,摄影也是一种抽象化的过程,是平面对空间的压缩和概括。因此,黑格尔又进一步论述道:“光消除了重物质单纯的客体性和外在性,对重物质的感性的空间整体性加以抽象化。”对于所有的平面视觉艺术而言,相对具体可感的现象世界,光与影终究是一种抽象物。

光和影还具有极大的暗示力,它可以在视觉上使人对物体发生意料之外的歧义效果。光的转动可以带来影子的变幻,从而在视觉上改变物体的高低、长短和凹凸。一个正方体由于光线角度的改变,可以产生长方体的视觉效果;由于光照方位的变动,也可以使一个圆球看上去俨然是一个椭圆。光与影的这种暗示力,能对景物的质感、层次、形体乃至视觉大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摄影增添了趣味,并丰富了造型能力。一些摄影家就这样议论说:“某些物体在不同的照明下好像改变了形态,是光线塑造了它们的表象。”

光与影是摄影的手段不是目的,摄影的根本任务不是为光影而光影。但单纯对光与影的探索,的确能提高摄影的创作水平,强化拍摄者对光影效果的自觉意识。这种对光与影的探索,可以作为学习摄影者的一种必要的操练。

图《等待》光线、影调很好,意境好,等待是孤独,是寂寞,是忧虑,有一种愁绪在内。

1.2.2 线与形

线是人类观察世界、表现世界的“想象性的抽取”。线是表意语言,是取象达意的骨架。图1巧妙地运用线与形来表现建筑 图2建筑小品,很讲究点,线,面的组合!

不同的线条给人不同的暗示和想像。例如直线刚,曲线柔,上扬线舒展,下垂线低沉。

形即形状,是线的形态语言,是激情表现的凸现。不同的形状给人不同的情绪感受。如圆形给人带来圆满和完美的情绪,塔形给人以稳固和永久的感觉。

线条从来就不是客观的真实存在,而是主观认识对客观事物的视觉抽象,因此,它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浓重的感情色彩。

图1《老槐树》一棵很久就以经不再生长了的老洋槐,如今仍然站在那里给这个世界增添色彩。表现了一种精神,看到它,想起了我见过的89岁的老头了 图2《跨越》抽象的钢结构物体在阳光中有了生命力。线与形是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

它不仅能反映和刻画物体的外貌与轮廓,好的摄影师总是善于运用线条来进行造型拍照,因为线条能帮助我们生动的刻画事物形象,使作品增加美感,是我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有利手段。1.2.3 色彩与质感

色彩是影响人们情感的一种因素 暖色能给人以温柔、宽慰、热闹之感,如夕阳、晨晖等等,图《晨光》大气

图《杂技》流光异彩,欢快

图《东北纪行-牧羊曲》美丽的贫困得到极尽的表现 冷色给人以忧郁、阴沉、寂寞之感,如冬日、日光灯等等。

如果摄影者能够意识到这些,并且能在摄影创作中合理运用,对摄影创作是大有帮助的,拍出的作品一定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色彩是平衡摄影画面的手段。在彩色摄影中色块是构图的重要元素,如果摄影画面是以突出原色为主的构图,那么画面给人的稳定感就很强,画面中的非原色就只能起到活跃画面防止构图单一的作用;如果是突出非原色的构图,(图《旋律》)那就给人不稳定的感觉,因为非原色趋向于原色,就是因为有这种不稳定性,就会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张力,从而使构图具有动感。色温也对构图造成影响,一般来说暖色比冷色显得要重一些,(图《土林》)在摄影创作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到这些,并且能熟练地运用这些。如一些大色块的运用,还有冷暖色彩的搭配,可使摄影画面平衡,当然也可以别出心裁,可以使画面有失重的感觉,那样会使画面更具动感,达到创作目的。比如用大面积的绿色来衬托红色,让人们的兴趣中心落到了红色上,还有如蓝天、白云、绿草能给人以宽阔、宁静、舒适的感觉,这种色彩搭配叫人心旷神怡。

色彩是影响画面透视效果的一种因素,也许有人会有不同意见,但事实是这样的,除了光圈之外,色彩也影响透视效果,但它不影响景深,这个概念要搞清。可能更多的是视觉心理上的,一般来说暖色距离向前,冷色距离向后,另外饱和突出的本色比它的相邻色要显得更近一些,其实我们很多的摄影作品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比如要表达天真活泼的儿童,肯定是用原色较多的暖色调,而要表达沉思的老人那就要运用冷色调或者说是低调了。前者透视感不强,但画面活跃,后者的透视效果好,使人感觉到有深度。如果在一张画面中搭配有合理顺序的暖色和冷色,那么画面的透视效果一 定会很强,反之如果只是单一运用红、黄等暖色,那画面的透视效果就要差一些,但画面活跃,一切跃然于纸上,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感觉。所以摄影师应当认真地思考所要表达的题材,合理地运用色彩来调整画面的透视效果。

质感即物体表面的肌理。每个物体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质感和表面细节,成功地表现出这种质感可以大大地增强照片的效果。表现出质感,要求多少善于观察。关键是要懂得对不同的被摄体用什么光线效果,以何种拍摄角度最好。为了表现质感,最明显和常用的是侧光,明亮反差大,效果明显。突出质感在广告片拍摄中尤为重要。1.3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内容——摄影艺术作品的灵魂,由兴趣中心即视觉焦点表现。形式——是指对象的形状和结构。在摄影艺术作品中表现为构图方式。意境——摄影艺术作品中凝聚的浓厚意趣和情思。2.摄影创作 2.1摄影创作的基础

一、摄影创作基础:光影效果、构图技巧、瞬间把握

二、创作的能力:现场目击、把握机遇、瞬间直觉、想象、艺术修养 2.2观察与发现

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我们看惯了的东西不觉得美,正是因为熟悉了、看惯了便忽视了。熟知的东西不等于真正知道的东西。人们对新鲜的事物的了解往往停留在感性阶段,经不起推敲。只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即对感觉到的事物进行理性的认识和评判,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所创作的作品才具有深度。许多事物要想真正了解它,就必须用一种特别的眼光看待它——观察。所谓的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地看,用心深入地思考。

摄影是一门发现的艺术,发现平常容易忽略的细节,发现事物的典型特点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观察能力与人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一、观察有效的空间

经过观察分析,确定想表现的主题后,进行取舍。

二、观察主次关系

观察主体与陪体(或背景)之间的关系,主体是作品表现的重点,是画面的视觉中心,而陪体对主体或画面起衬托、点缀、补白等作用

三、发现事物的内涵

通过分析、推理、判断来发现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通过想象使表面形象产生更深一层的意境。

不同的摄影领域,摄影观察有着很大的差异 长期的生活经验和艺术实践的积累 厚积薄发 3.专题摄影 3.1人像与人物摄影

人像摄影:比较正规的人物形象拍摄,以静态造型居多;

人物摄影:人物活动(包括人物的环境在内)的拍摄,以动态的表现为主。两者都可以统称为人像摄影,关键是面对人的拍摄不应当只是单纯地表现人物的外貌形象,更重要的是要深刻地表现人的性格、内心世界及其活动的一切特点。

1、人像的造势与姿势

当人物在照相机前做出的一个动作时,不管它的动作是自然流露,还是人为地设计,照相机快门铺作的总是某一瞬间的身体造型,包括脸部的角度、身体的姿势、四肢的摆放,以及与周围环境的默契。离开了对人物外表造型和姿势的刻画,进入人的心灵只是一句空话。

从人像的造型分类上来说,头部最易于表达人物的表情和脸部的质感,半身像最易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姿势,而全身人像的最大优点是能让人物与周围环境构成有机的联系,便于营造画面的情调与气氛。

 人像摄影的脸部造型非常重要,不管是平行还是俯仰的变化,都必须小心把握。 人像摄影的身体姿势主要强调动感,使画面产生新的活力。 手的作用在人像摄影中举足轻重,手之善于表达感情,仅次于眼。

2、人像用光的基本特点

用光也是人像摄影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比起风光摄影来说,人像摄影的用光更为自由。

a)正面光照度均匀; b)侧面光立体感强 c)逆光富有情趣

d)室外拍摄上午9~10点,下午3~4点为最理想的时机 e)光线质感

直射光,它的造型质感充满了力度,特别适合男性和老人,并通过逆光和侧逆光形成厚重的造型效果;

散射光,它的过渡细腻,层次柔和,特别适合拍摄女性和儿童。

不管是灯光还是自然光,只要控制得当,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光线的质感对人像摄影也很重要,往往能突出出人物的性格和营造气氛。

3、捕捉人物的神态与个性 通过分散被摄者的注意力的方式,可以消除他们在镜头前的紧张感;眼神和嘴的表现力,也只有在放松状态下,才能流露出真情实感;要是被摄者真情流露在于引导,而最后的成功在于捕捉。

4、生活快照的拍摄

生活快照的拍摄场合,往往是日常生活的一些聚会、仪式、活动。其内容可能是单人的照片,也可能是集体的合影。其特点是要尽可能真实地记录人物活动的性情、特征以及周围的环境,生动自然而不做作。平凡中的意味 “全家福”的拍摄

集体照的拍摄有多种手法,关键是通过合适的安排,获得生动多变的造型和活泼的神情。

3.2自然风光摄影

今天的风光摄影不再是单纯地拍摄景物或机械地记录大自然,而是艺术地展现人对自然的特殊感受。我们也不要以为风光摄影就一定是拍摄名山大川,只有风景名胜才会拍摄到好的照片。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才能真正享受风光摄影的乐趣。

1、在自然中巧用多变的“光”

 风光摄影的关键是善于用光,并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顺光

选择深色的主体衬以明亮的背景,或明亮的主体衬以深些的背景,拉开景物之间的反差,还可以略增加一些曝光,使画面形成一种近似高调的效果,追求一种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逆光 风光摄影中最有个性的光线,能在每一景物的背后勾勒出一条条精美的轮廓光使景物之间产生较强的空间距离和良好的透视效果,因此最适合表现前后层次较多的景物。如果主体景物背后是明亮的雪地或是水面时,逆光下的景物又会使主体形成剪影效果,以强烈的反差力度和简洁动人的画面取胜。

 清晨和黄昏是风光摄影的最佳时机,把握这两头,成功就有了最大的可能。 拍摄太阳是风光摄影中的重头戏,关键在于曝光的掌握和氛围的烘托

第一要适当表现周围景物的,最好避开太阳并以太阳附近的天空为测光对象,保证中间影调的层次。

第二日出日落时的光线变化很大,要尽量采用一些曝光组合,以免曝光失误。第三太阳的大小是由拍摄时的镜头焦距所决定的。镜头的焦距越长,太阳的影像就越大,如果用广角或标准镜头拍摄日出日落时的太阳,则画面的太阳很小。这时可以将光圈收到最小处,由于光圈叶片的作用,在底片上的太阳四周,就可能散发出六角的星光线条,增加了画面的感染力。

第四留心绚丽多姿的早霞和晚霞,使天空的色调更丰富多彩。

2、在自然中寻找有特色的“形”

自然风光中的形表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实的表现所摄景物本身的造型特点,二是通过增加决定理解和感受把握有个性的造型。比如,有意识地选择、组织造型的重复因素,就能在画面中筑起节奏和韵律,获得独特的生命力。

最简单的节奏形式,就是将画面中队景物线条和块面明显地、均等地划分成相同或近似的若干部分。它的分割不是将画面一分为二,而是至少分成三个以上的画面。重复越多,节奏感和韵律感就越强。

抓住特色,同一景物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以气势取胜的山景摄影

自然风景中的山,是性格千姿百态的峰岭。“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人格力量的很 好陶冶体现过程。

山的俯拍,要强调山的气势,尽可能采用仰拍或俯拍的角度。避免平视取景,以防画面单调平淡。

山间云雾,一山区的夜里寒冷潮湿,第二天太阳初升形成。早起,趁云海随山中气流急速运动变化之际。二是白天,大雨过后天空突然放晴,山谷中的雨水在强烈的日照下化作水气冉冉升起时。

山中日出,结合天象景观,在山中拍摄日出。

瀑布拍摄,瀑布在山景中出现,有利于营造多变地气氛,竖画面有助于强化高瀑布的飞流直泻,横画面可以展开宽瀑布的磅礴气势。尽量开大光圈,选择快门高速端,清晰凝固每一滴跃动着生命力量的水珠;收小光圈,选择快门低速端,拍摄出的瀑布如纱幔轻垂,凝重而有力。

4、变化多姿的江河湖海

水上的旅行拍摄要做好充分准备,防止在舟船中与美景失之交臂。

水的光影、色彩和水的曲折流向是拍摄水景的关键,可以充分展现水的表现力。海边的光线氛围以黄昏为佳,同时注意拍摄海边生活场景。

5、个性迥异的人文景观

风光摄影所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题材,就是结合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于一体的各式园林。众多的园林不仅把自然界的上水石木运到园林中,而且通过假山、水榭、桥梁、走廊等巧妙布局,或掩或藏,达到以虚衬实、以少省多的妙境,形成自然山水与园林建筑相结合的独特的风格。从中国园林的特色来看,园林的拍摄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皇家园林以气势取胜,对称的结构和宏大的场景是表现的重点。私家园林以多变为趣,在曲折掩映中找到最佳的视点,以少胜多。寺庙园林的特点在于野趣,集合苍松古柏,展现历史的风韵。

6、各种自然气候的表现手法

阴天的拍摄

阴天:缺少阳光,明暗对比减小,反差非常弱,灰蒙蒙一片,色彩不鲜艳。拍摄时避免平面物体,选择前景、中景、远景等多重排列的自然景观,通过近深远淡的自然规律,尽可能拉开画面的反差。雨天的拍摄

反差弱。寻找深暗色前景,少曝光量,放慢快门速度,表现雨丝。拉大镜头和雨景的拍摄距离 雪景的拍摄

特点:反光强,亮度高,景物明暗反差对比强。避开白雪测光,侧面光最容易表现雪的质感。雾景的拍摄

选择适合的前景,以其强大的造型和力量感稳定画面的情绪。最佳拍摄时间是在浓雾将散未散。阳光刚刚出现之际,尤其是在逆光下,画面会出现即扑朔迷离又生机勃勃的情趣。3.3旅游休闲摄影

1、旅游摄影对准备工作

旅游摄影前查询文字资料,有助于将拍摄主题有针对性地深入。收集图片资料,目的在于借鉴并不重复别人的拍摄。收集各种视觉媒体的资料,尤其是因特网上的浏览,可为旅游摄影提供准备。

2、旅游记念照的人景安排

旅游摄影中将人物和自然景观结合,目的是起到“到此一游”的纪念作用。旅游纪念照,决不是人物与景物的简单相加。处理好人与自然景观的关系,是旅游纪念照的基本标准。

因景而异,根据不同的类型的景观选择不同的纪念照造型,是旅游纪念照成功的基础。

人物与景观的均衡关系,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调整。尤其要避免视觉选择性的干扰。3.4夜景摄影

夜景的拍摄是非常诱人的,但是也有相当的难度。因为不是整个景物暗淡或反差低,便是局部景物照明强烈,其余部分很暗,形成强烈反差,在曝光上难以控制。因此掌握些基本点的拍摄技巧,对与展现夜景迷人的气氛,是很有帮助的。

1、一次曝光拍摄夜景

一次曝光拍摄夜景的最佳时机是天黑之前,借助黄昏的光线烘托气氛。夜景的测光较难,可以根据一些常见的景观估计曝光。拍摄时根据不同的曝光多拍几张,并且注意不要让照相机抖动。

2、多次纪录车灯轨迹

用多次曝光方法在画面上留下流畅的车灯轨迹,使夜景变得更多彩迷人。拍摄时先取景构图,接着用黑纸遮住镜头,将快门调节到B门,打开B门锁住。注意街道上车辆行驶情况,发现有亮着车灯的车辆从远处驶入画面,或是从近处驶向远方时,轻轻掀开黑纸,等车辆驶出画面后再遮住镜头,如此反复多次,车辆前灯的白色光芒和车辆尾灯的红色光芒就会留下一条条耀眼的彩色线条,直到满意为止就完成曝光,用这种方法多次曝光夜景,能使看上去并不热闹的街道呈现出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繁忙景象。

3、人物与夜景的结合

 使用夜景人物拍摄模式

在拍摄夜景人像时,将相机调到预臵模式档,选择夜景人物模式进行拍摄,在这模式下可能会延长快门时间,这就需要有好的手力,没有铁手功的朋友可以使用三脚架. 控制闪光灯的光量

相机与人物距离太近,使用闪光灯时,因为光亮强,会使人物变得惨白.这时,可以适当地距离离人物远一些.或者也可以尝试使用长焦端,自下而上进行拍摄.闪光灯的光量可以通过相机的菜单进行简单设臵. 使用广焦

比起部分的景象,夜景的全景会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为了能拍摄出这样具有震撼性夜景效果,应当使用广角端,人物在画面中只出现上半身,适当掩盖部分背景,不要影响夜景的总体效果.4、拍摄焰火

拍摄夜景的焰火,不能象拍摄工地那样轻松,较为紧张些。拍摄焰火的全部过程,半照相机架好,等焰火将要升放时,打开B门,任其在拍摄范围以内的夜空中开花、飘荡,直至熄灭,使整个过程记录在底片上。

5、拍摄月景

用长时间曝光,单独拍摄在月光照射下的景物;用短时间的曝光,单独拍摄月亮,然后把两张底片迭合在一起放大。

夜景摄影注意事项

在拍摄夜景的时候,应注意几个问题:

(1)防止照相机移动

在进行长时间曝光时,相机一定不能有丝毫移动,要拧紧在三脚架上或放在平稳牢固的地方。拨光圈、按快门等一系列操作,都要小心。因为一张底片经过两次以上的曝光,略有微动,景物也会出现模糊和重迭现象,一幅照片即产生了极微小和重迭现象,放大时就会明显地暴露出来,而导致失败。在进行一次曝光时,也不要忽略这一问题,因为这是夜景摄影常常容易发生的问题。

(2)防止光线直射镜头

快门开启后,强烈的光线直射镜头,容易产生光晕,造成整个底片的失败,因此在取景时要仔细观察,有无强烈光亮直接镜头(远处光亮无防)。在拍摄过程中,也要提防有突如其来的强光出现(如突然照射过来的汽车灯、行人的手电筒)。倘若快门已打开,可临时用镜头盖或帽子遮挡一下。

(3)光圈和焦距的使用

拍摄夜景,光圈的运用很重要。光圈大小,影响曝光时间的长短,也影响景物的清晰程度。有些夜景无法用照相机精确地测定距离,只好用较小光圈增大景深范围的办法来弥补。在一般光线下拍摄夜景,光圈可缩小到f/5.6~f/8。如遇到光线亮一些,如果景物在长时间内不会有任何变动,光线也不减弱,可采用小一些光圈,把曝光时间延长,如果采用多次曝光,也可根据光亮的强弱,用光圈来调节。

提高文化类专题片的创作水平 篇5

作为一种独特的电视节目形式, 历史文化专题片在其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上也有独特之处。通过自己做文化栏目的经验, 笔者认为, 创作文化类专题片可以从主题提炼、素材取舍、结构布局三方面入手。

主题提炼

主题是一期历史文化专题片的核心价值所在, 也就是我们制定选题的目的意义, 是我们想通过一期历史文化专题片所要达到的目的。一处遗迹、一件文物、一个文化景观所折射出的内涵是什么, 它对于今天的人们、今天的社会究竟存在什么意义, 只有较好地提炼出专题节目的主题, 我们的专题创作才会有方向。例如, 郑州电视台曾经拍摄制作过《走出历史迷雾的唐青花》两集共计30分钟的电视专题片。青花瓷肇始于唐代, 可是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 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可谓洋洋大观, 青花瓷甚至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外销瓷的主角。中东西亚等国的国王还专门从中国订购青花瓷, 西方国家把中国称作China其实就是来源于瓷器。今天, 对于中国人来说, 青花瓷已经远远超出了作为器物的基本含义, 它已经成为代表中华文明的一个符号。如此闻名于世的中国文化的一个文化符号, 它的诞生地最后经专家确认正是在我们郑州, 这是郑州人的骄傲和自豪。正是基于这样的主题意义, 我们才选择唐青花作为报道对象。再如对郑州文庙的报道, 文庙是一种在全国各地常见的文化建筑, 是城市的一个文化符号, 郑州文庙在其历史上几经毁灭重建, 它凭什么屡屡得以死而复生?它与郑州这座城市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正是我们创作名为《穿透时空看文庙》这部专题片的主题所在, 在创作过程中也始终围绕着这一主题前行。

内容取舍

有了提炼出来的主题, 文章就找到了灵魂, 围绕主题取舍内容就有了方向。那么如何进行内容的取舍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典型!具体到专题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典型的人, 典型的事, 典型的物。例如对中岳庙的报道, 中岳庙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两千多年来前来中岳庙的人数不胜数, 而我们以前来中岳庙的几十位帝王为典型主线, 以对中岳庙影响较大的帝王在此的活动为典型故事, 以中岳庙中的典型建筑如化三门、五岳真形图、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相仿的中岳大殿为典型背景。通过这些典型的人、事、物将中岳庙这个北方道教圣地生动丰满地展示出来, 起到了选择重点、展示复杂、以点透视、丰满全局的效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专题素材要素的取舍上应该分清由重要到非重要的主次层次:1.最重要的是第一现场的拍摄。2.周围的环境。3.情景再现。可分为现实情景再现的补拍、摆拍和对历史情景的模拟再现。4.采访。采访首先应选择当事人而尽量回避领导或转述人, 被采访人说的内容应该是事实细节而尽量回避空洞的总结性、概念性的语言。5资料。历史资料是文化类专题片经常用到的宝贵财富。

结构布局

在结构布局上, 笔者认为可在起、承、转、合四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是“起”。起就是整部文化电视专题片的切入点。一般来讲, 片子的开篇应该是先声夺人, 起到吸引、摄取观众眼球的效果。这一方面的典型例子很多, 例如郑州电视台在创作文化专题片《走出历史迷雾的唐青花》的过程中, 片子的开篇场景选取的是远离中国大陆几千公里的印度洋勿里洞岛德国“黑石号”打捞船出水的瞬间。我们认为这是典型的场景, 因为正是这次打捞才使得唐青花找到根在河南巩义的直接证据, 接着, 专题片的导视解说词这样写道:“一艘印度洋沉船的打捞, 为何给远在中国内陆的巩义带来了无上的惊喜?三件青花瓷盘的重见天日, 又是怎样为青花瓷认祖归宗的寻根路画上了句号?请收看《文化郑州》本期最新探索《走出历史迷雾的唐青花》。”这样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 这样具有视觉、听觉冲击力的场景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总体上讲, 专题片的切入多以悬念为手段、引人入胜为目的, 同时也为接下来展开主题抛出一条线, 贯穿整个文化专题。

其次是“承”。笔者认为“承”应该是文化专题片的主体, 是“起”的延续。这一部分就是整个文化专题片的支柱, 是主要内容的承载处。如何展开主题呢?换句话说就是用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呢?笔者认为目前专题片的主要叙述方式是讲故事。文化专题片通过一处遗迹、一件文物、一个文化景观背后隐藏的故事来丰满我们的主题。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故事”实际上分三个层次:一是指有头有尾、有人有事的故事。例如我们在创作历史文化专题片《寻觅汉代古荥冶铁烈火》的过程中, 就找到了一个内容丰富而且生动的故事:古荥农民发现冶铁遗迹并加以发掘保护的过程。二是指仅仅有情节、场景的。例如在创作历史文化专题片《掘堤花园口》的过程中, 我们就选择了不同的寻掘堤口、扒堤等一系列场景作为叙述方式, 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三是用细节讲述故事。如果没有上述两种情况, 那么对细节进行讲述同样是“故事”。例如我们在对郑州文庙的专题创作过程中, 偶然发现文庙中有一个幼儿教育班, 而且幼儿还穿着汉服, 这样我们就对这种细节进行了发掘, 包括他们的书本、服装、诵读儒家经典的声音等, 这样的细节对于丰富《穿透时空看文庙》的内容很有意义。

再次是“转”。笔者认为“转”是整部文化专题片的高潮, 是经过整体叙事铺垫后的升华。恰当的“转”不仅在行文上可以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灵动感, 而且在主题的表达上会产生升华和意境递换的层次感。例如我们在创作文化专题片《看不透的山神庙》的过程中, 连续用“转”, 从汉武帝的巡幸到武则天的登临, 再到乾隆帝光临, 对中岳庙封名加誉、步步抬升, 层层递进, 如歌音婉转, 高入云霄, 让观众直观上看到中岳庙是怎样由一个山野小庙渐渐声望日隆, 至今名震四方, 成为全国罕见的宏大庙宇。还有一些专题片采用整体铺叙, 一“转”达到高潮的方式, 例如在《黄河号子》专题片的创作过程中, 我们用了整体篇幅叙述主人公李富中热爱黄河风土人情, 热衷于黄河号子, 历尽千辛万苦收集保存黄河号子, 并且通过大量努力终于申请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专题片中对黄河号子的优美旋律、历史意义和濒临消亡的现状以及李富中的执着付出作了大量叙述, 然而在文章高潮的选择上, 我们没有定格在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上, 而是一“转”, 将目前无人愿意学唱黄河号子, 黄河号子将后继无人, 李富中的无奈展示给观众, 虽然整个篇幅看上去李富中好像是历经艰难、步步走向成功, 可是这样一转, 用李富中的无奈和黄河号子前景渺茫为过渡, 专题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高潮, 给人们留下了沉思, 升华了专题本身的意义。

最后是“合”。合就是专题节目的落脚点, 是一部专题片的收尾, 对于文化专题片来说, 在经过起、承、转的过程后, 其中所蕴含或折射的意义得到了总结和揭示。这种“合”是整部片子主线的落脚点, 应与全片的主线保持一致。例如我们在对黄河花园口这一历史文化题材的系列专题报道中, 一直遵循着选堤、扒堤、水患的主线进行。在最后一集描述水患的结尾, 我们特地展示了今天花园口游人如织、风景如画、遍地金黄稻米的情景, 解说词这样写道:“70年过去了, 今天的花园口, 今天的黄泛区经历新中国的改造后到处一派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景象, 灾难的阴影似乎渐渐淡入历史的深处, 我们之所以用连续三期系列报道的方式重温花园口决堤带来的那场灾难, 目的在于感受此刻的幸福, 珍惜今天美满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样, 我们就找到了连续三期对花园口进行报道的意义所在, 也就是在专题片结构布局中起、承、转、合的“合”!

电视人物专题片采访创作体会谈 篇6

一、深入生活, 收集第一手素材

在实际创作中, 首先要注重深入生活收集素材, 把细致的采访放在节目制作的第一位。人物专题片《乡村崛起的巾帼“领头雁”》讲的是武鸣县太平镇一位农村女干部吴香妹舍小家顾大家、带领群众种植西红柿致富的感人故事。笔者在策划准备过程中, 通过和主人公交朋友, 通过与村民了解、与女干部的儿子聊天, 使我尽可能多地收集到第一手材料。与她谈起家庭, 可以真切感觉到她对子女和丈夫的愧歉之情;与她谈起村里的发展, 可以感受到她对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打造西红柿品牌的激昂之情;与村民谈起她的事迹, 可以感受到村民对她的信任和敬爱之情。就这样, 通过多次与她的家人、与村民的采访了解, 笔者从思想感情上渐渐融入了她的生活, 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为提炼主题、构思结构以及确定表现形式奠定了基础, 同时对拍摄过程中需要设计的画面、镜头等, 也都做到了心中有数。

二、挖掘人物, 精雕细刻表现手法

任何作品, 主题思想是核心, 而好的结构和好的表现形式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在展现主人公美好心灵的过程中, 要精雕细刻, 用好的手法、好的角度、好的素材表现主人公思想灵魂。在《“木薯王”的新事业》这部片子的采访策划中, 笔者就如何能挖出新意、体现主人公的思想灵魂进行了反复研究。主人公潘培斌是武鸣县宁武镇唐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他发明了木薯“斜刀断种削皮法”种植和稀植法种植, 使单株产量最高达59公斤, 平均亩产高达6000至7000公斤, 创造了木薯种植的奇迹, 年收入30多万元, 并“跨洋出国”被泰国旺可泰糖业有限公司聘请为该公司蔗区的高产栽培技术顾问。如何从不同角度表现主人公的精神面貌呢?笔者经过多次收集素材, 了解到潘培斌自己富裕后, 还致力于新的事业———向群众推广他的种植技术、资助多名孤儿、无偿援助困难户等, 便选定此角度进行挖掘。片中, 笔者让受抚养、在广西农校读书的一名孤儿谈对潘培斌的感情, 这名孤儿讲了一段自然而真情流露的话:“在我的家庭遇到困难时, 是您伸出援助之手;当我失去了父母, 是您抚养了我, 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爱;在我感到彷徨的时候, 是您在精神上鼓励我, 用慈父般的爱温暖我。在这里请允许我叫您一声父亲!”这段话成了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动情点。专题片播出后, 反响很好。

三、提炼生活, 突出主人公思想灵魂

人物专题片创作的前提是首先要感动自己, 然后才会感动观众。好的人物专题片离不开好的立意, 即通过人物想表达什么。这就要求作者善于挖掘隐含在事物表象中的思想内涵。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采访到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的对话和故事, 从而挖掘到深刻的思想内涵, 这也是整个专题片的价值和生命力所在。

人物专题片《孤身守渡人》讲述的是武鸣县太平镇上江希望小学教师滕大韶义务摆渡15载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的故事。当初滕大韶不愿意接受采访, 认为都是平常的事, 没有什么波澜, 也没什么可说的。笔者通过多次联系, 用耐心和坚持终于获得了同意, 来到武鸣东南部最偏远的地方西云江水库岸边, 对他进行了采访。在那所偏远的学校, 15年来, 滕大韶一个人备课, 一个人开会, 一个人搞教研, 一个人做教师, 一个人当校长。一开始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的:“请你谈一谈为什么常年坚持在这里教书?”又感觉这样问太生硬, 不自然。后来设计的问话是:“15年来, 你感到孤独吗?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滕大韶向笔者叙说道:“山里离外面的城镇远, 路又差, 外面的老师都不愿意来, 为了不让山里的孩子辍学, 再难再苦我做老师也值得啊!做了十几年老师, 如今, 我教过的学生中已经有8个是大学生了, 孩子们有出息, 这比啥都强!”朴实的语言, 反映出一颗热忱的心。

就这样话匣子慢慢打开了。他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 先后获得2009年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CCTV2009年度三农人物奉献奖、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09年感动中国候选人、201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等殊荣。当他从北京领奖归来时, 笔者还再次采访了他。

通过采访我认识到, 只要多沟通、多了解, 提问真诚自然, 精诚所至, 终会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挖掘出一个个感动自己也感动他人的故事。■

摘要:创作一部优秀的电视人物专题片, 内容上要用心编辑, 结构上要用心设计, 情节上要跌宕起伏, 这样才能提高表现力, 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本文从素材收集、主题思想、立意等几个方面就人物专题片的采访创作谈些体会。

工业题材科技专题片创作流程杂谈 篇7

现代工业体现出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 工艺高度精密、综合性强, 产品质量要求严格等特点, 工业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创新能力与制造能力的最高水平。同时, 工业是人类文明的最高表现, 不仅表现出冷峻、机械的外表, 还寄托了最多人类智慧、情感。怎样才能制作出科学性、严谨性、知识性、观赏性以及浓厚人文精神的科技专题片, 是我们应该探讨的一个问题。工业题材科技专题片的创作是综合艺术的体现, 它的作用是记录历史、汇报进程、推广成果、展现风貌, 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全片的艺术效果。

本文特别针对笔者从事创作航空工业题材科技专题片入手,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 来着重分析其具体流程与相关内容。

2工业题材科技专题片创作的整体结构流程

就典型工作为例, 对整体流程进行分解结构, 以图表形式呈现出来, 使大家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图1为某型号飞机汇报专题片创作分解结构流程图。

以上是对该项目流程的结构拆分细目, 接下来我们单独就如何创作航空工业题材科技专题片的流程进行具体论述。

3故事架构是科技专题片创作的基础

科技专题片的整体构思是创作之初最重要的一项案头工作, 它需要严谨细实的长期前期工作和全局的把握能力。以一个或多个故事串联起来, 用一条主线勾连。设置问题、冲突、矛盾并化解, 用启发和引领的手法展开故事, 将想要传达的思维、理念、信息传递出来。比如, 在《鏖战高原》这部片子中, 是讲述某型号飞机高原试飞的情况, 以及外场试验队的艰辛劳作和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此片就以试验队的机务们夜航试飞的准备工作讲起, 再深入到高原试飞的具体科目以及高原试飞试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试飞人如何克服自然条件一次次地在高海拔地域验证飞行数据, 此片进行各个段落信息层次的划分, 对整个故事结构进行起伏错落的编排。从而依据这种构架写下策划大纲, 一部片子不可能面面俱到, 都要有侧重点, 这样才能有力地反应主题思想。所以, 在一部片子里故事架构要丰满, 这也是工业题材专题片创作的基本点。

4科技专题片前期拍摄工作

4.1分镜头的写作

根据型号课题要求以及专题片的内容, 进行前期采访, 收集素材, 做好分镜头脚本, 对每段解说词所表现的场景用镜头来做说明。由脚本来确定每个镜头的景别。如远、全、中、近等。它是摄影师进行拍摄, 剪辑师进行后期制作的依据和蓝图。

4.2素材的拍摄

科研或工业生产具有严密的程序化特点, 拍摄工作也必须以严格的计划与之相配。我们需要在影视专业和工业相关专业两个领域都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人才, 才能把技术细节还原成具有叙事能力的影像语言。

4.3拍摄的组织

由于前期拍摄工作是个非常繁杂的工种, 它需要各方的配合才能完成。而我们的拍摄人员首先要把摄像机变成自己的眼睛, 积极地去选择、捕捉想要的画面, 把被动记录变为主动摄取。再有, 我们需要和各个型号总师、课题组成员以及兄弟场所进行沟通协调, 了解试验任务进展以及试验核心内容。 最后, 和摄制组成员共同协商讨论, 针对脚本与后期应用进行统筹, 做好前面提到的分镜头脚本策划执行案, 按照景别、内容、情节支撑、编辑衔接预案。

5科技专题片后期制作工作

5.1后期剪辑是进行再创作的关键

科技专题片的后期工作是大量素材的拍摄, 积累之后一项再创作过程。当大量的型号资料素材堆积在你面前的时候, 如何把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部有影响力的片子, 需要后期人员仔细推敲打磨。平时在编辑时尤其要注意的是, 我们的镜头要完整, 要有起幅落幅。比如, 从一架飞机摇到另外一架飞机, 摇之前和之后要有1到2秒的静止。 节奏要一致, 每一个镜头的长度要基本一致。运动镜头和静止镜头间隔使用, 相同方式的动镜头不要相接。比如, 一个推镜头之后再接一个推镜头。最好中间接一个静止的或摇镜头, 再接推镜头会好一些。还有就是在专题片剪辑时, 不用完全与配音全部对位, 用不着的镜头一定要舍去, 留下片子需要的镜头即可。

5.2科技专题片中的音乐

文案、画面、音乐的高度统一是影音行业的最高追求。音乐是目前困扰我们航空各厂所科技声像工作的一个瓶颈问题。首先, 音乐素材的匮乏, 资金的短缺和待遇问题造成我们无法按影片需求采用原创音乐。科技专题片的音乐需要具有完整性、有开头、叙事部分、高潮、结尾这样的曲线形结构, 但是这种音乐结构类型是否符合每一部型号课题专题片, 还需要细加分析。总之, 音乐是全片创作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在声、画结合的总体之中, 起到直接渲染与烘托作用, 使之结合以后形成一种新的艺术效果。

5.3科技专题片中的特技辅助技术

非线性编辑在电视制作上广泛应用, 用它来制作特技, 是易如反掌的。但是, 特技如果运用得当, 独具匠心, 无疑可以激发观众的欣赏情趣。如果过多的滥用特技效果, 不按片子需要, 只图新鲜, 没有经过思考就随意加上特技, 只会使观众徒生厌恶感。尤其是科技专题片, 因遵循事物本身的特性去发展, 过多过滥的特技只能适得其反。我们科技类影片的从业者对科技专业技术知识, 原理的理解必须有一定的了解, 这是其从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也是对我们的最高要求。因为对于技术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影片情节的表现方式, 也直接关系到影片最终的观看者是否理解技术的先进性和技术跨度。这也是科技类专题片有别于其他社会类专题片的最突出的特点。因此, 科技类专题片特技效果选用是宁缺毋滥, 可以用简单特技说明的问题, 坚决不用复杂的特技效果。

6结束语

工业题材科技专题片创作流程是一个复杂、艰苦的过程。我们的一线科研领导, 要把声像工作视为科研工作的有机组成本分, 以及最有影响力的工具, 而不是锦上添花的画框。而我们的一线创作人员要对本行业有宽广的视野、快速的反应能力、过硬的影视, 航空类专业技能、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始终坚持精品意识、不断学习积累, 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完善, 才能为我们的工业题材科技专题片创作事业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摘要:工业题材的专题片如同一张名片, 是塑造、展现本行业形象的最佳手段。通过专题片文案创意、画面、声音的高度统一, 可以真正了解一个行业的精神、文化和发展状况。工业题材的专题片制作不同于一般专题片的制作。它的受众面有所不同, 它是服务于型号科研和装备建设, 适时反应研制一线的问题, 总结经验, 下情上达, 供一线以及高层领导把握全局。它是根据某型号的试验进程, 按照某任务节点来制作专题片, 汇报型号研制成果。所以, 在创作上针对性比较强, 我们的从业者必须熟知这类专题片创作的所有流程及要点, 才能制作出优秀的科技专题片。针对笔者从事创作航空工业题材科技专题片入手, 结合工作实践, 着重分析其具体流程与相关内容。

关键词:工业题材,科技专题片,创作流程

参考文献

[1]朱景和.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何苏六.电视画面编辑[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3]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5.

电视新闻人物专题片的创作策略 篇8

关键词:电视新闻,人物专题片,创作策略

1 电视新闻人物专题片创作应该坚持的原则

1.1 需求性原则

电视新闻节目面向的观众是全体的人民群众,这个群体是由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欣赏水平、职业工种、政治态度、兴趣爱好、道德修养的各种各类人组成的,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者不同的角色,群体的层次性也就很明显。同一层次的人对新闻需求也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导致观众对电视新闻人物专题片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性,无论是怎样定位的新闻节目都很难做到满足所有观众的需要。因此,不同的新闻节目有不同的观众群体,创作的方向就要向群体的爱好和特点方向看齐,满足观众的需求。

1.2 价值性原则

电视新闻不可能把所有新闻都报道出来,更不可能把每一个人的经历都制作成专题片,所以要选择那些具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新闻的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元素的总和,包括新闻素材的重要性、代表性、真实性、趣味性等基本要素。电视新闻人物专题片的创作,首先就要考虑素材的价值性,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先进性的人物作为专题片的主人公,提高新闻的质量和价值。

1.3 教育性原则

电视新闻人物专题片是把新闻人物作为一个载体,通过对其事迹的传播,起到引人深思、教人先进的目的。电视新闻作为影响最广泛的传媒方式,对人们的认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提高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引导人们在正确价值取向的驱动作用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电视新闻人物专题片的创作,要时刻把教育性原则作为一条主线,通过对先进人物的宣传,引导人们自觉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2 电视新闻人物专题片的创作策略

2.1 选择好采访人物

电视新闻节目要把栏目的定位和当前的具体社会现状作为选题的重要依据,新闻创作人员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现状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还要根据观众的喜好特点选择合适的采访人物。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电视新闻人物专题片创作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进而提高新闻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2.2 鲜明的主题定位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特点,这是区别于他人的根本所在。电视新闻人物专题片的创作也要把握好这一点,对不同典型人物的报道确定不同的主题,做到主题鲜明,专题效果也就更突出。不同的先进人物有不同的先进事迹,一个先进人物可能会有多个亮点,但是受采访时间限制,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新闻创作者在大量的事实中进行筛选,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事迹。人物专题片的创作,除了要尽可能详实的报道典型人物代表性的行为,还要深层挖掘思想层面的内涵,因为先进事迹都是在先进思想的指引下出现的,专题片争取做到揭示先进人物的思想境界,表现先进人物的精神品质。

2.3 融入创新意识,做到编排新颖

电视新闻人物专题片也需要新闻创作者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无论是编排内容、专题设计还是表现形式,都要掺加创新的元素,争取做到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欣赏水平,打造收视率高、口碑好、影响作用大的新闻节目;还要在结构上用心设计、内容上用心安排、情节上跌宕起伏作为一条主线,提高专题片的表现力和影响力。新颖的编排不仅能使专题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影响和教育效果更加明显,还能增强专题片的故事效果和吸引力,获得更多观众的喜爱。

2.4 做好后期的制作

电视新闻人物专题片与广播、报纸有很大的差异,是把文字稿件、拍摄录像等相关资料准备就绪后,还要经过后期的编辑合成,也就是后期制作。新闻人物专题片的后期制作很重要,不是单纯地把各种资料和拍摄片段生硬的结合在一起,而是要利用巧妙的手法把不同的片段组接起来表达中心思想,反应新闻的主题。后期制作要选取代表性强的语言和细节,做到声画价值的完美结合,能够直接反应先进人物的言行和思想品质,使先进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和具体,在社会上发挥其引导观众和增强教育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迎合人们的需要和爱好,制作出适合大众品味的人物专题片,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做好各方面的努力,从群众的审美角度出发,争取为老百姓提供一场视觉、听觉盛宴,打造电视新闻节目的良好口碑。

参考文献

[1]刘耀玉.电视人物专题片的设计与制作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20儿(12).

[2]贺丛周,赵芬兰.浅析电视新闻专题片的选题原则[J].大众文艺,2010(5).

党员事迹类专题片的创作艺术研究 篇9

一部优秀的党员人物专题片既要有好的选题, 又要有好的创意。在选题上, 要能兼容政治性、时代性、共性与个性, 从各行业基层党员身上挖掘出既符合时代共性又兼具个人特色的闪光点。用平凡又不平常的故事, 典型又惠及百姓的事迹, 描绘身边的感动, 拉近这些先进人物与受众的距离。同时通过受众对信息的需求点, 调动受众的收视兴趣。

优秀的党员事迹专题片都拥有一个清晰的主线, 将所有的故事情节都依影片的中心逐步展开, 突出专题片所需要表达的主题。影片中心思想的筛选, 需要从影片主人公的先进事迹中进行选择, 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符合中心的党员先进事迹材料。然后根据这些核心材料进行有效的组织, 准确地选好专题片的切入点, 把那些最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和最具有震撼力的情节作为所有材料的中心, 然后进行深入的描述、刻画, 表现出主人公的精神面貌和高尚的情怀。就以《人民的好儿女》系列片为例, 影片的情节简单朴素, 看似平淡无奇, 但是包含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对事业的执著, 在这份平淡和坚守中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让影片和观众产生心灵共鸣。

二、题目精悍、言简意赅

精炼的题目对于一部专题片也是至关重要的, 正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专题片的名字就是它的名片, 想让观众印象深刻就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专题片的命题也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 既要围绕专题片所要传达的党员思想的精髓, 又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人民的好儿女》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不仅让观众清晰地了解到影片的内容, 还将影片的中心进行了高度的浓缩, 言简意赅。

三、讲事迹, 树形象

党员事迹类专题片的成败在于能否树立先进人物的光辉形象。将先进人物的真实事迹通过影片真实地表现出来, 使观众能够充分地感受到主人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人民的好儿女》对人物事迹的精心编排, 把专题片的主人公塑造成有血有肉、感觉就在自己身边出现过的人物, 这些人在平凡的工作中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却从没有想过放弃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这些人就出现在你我身边, 就是真实生活的写照。让观众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平凡的人生同样可以如此伟大, 从而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度。

在人物事迹刻画的细节中应该注意展现主人公的人物性格, 抓住主人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感人细节, 利用其他人物作为背景来衬托出先进人物的典型性、优秀性, 找出主人公人物自身所具有的特色, 深度挖掘出先进人物的闪光点。通过这些细节的描绘, 利用各种手法制造出一定的悬念, 力争能够在有起伏的的讲述过程中,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整个过程中切记不要面面俱到, 要详略得当, 否则的话不仅不能够增加纪录片的感染力, 反而会掩埋影片所要突出的重点, 造成主次不分。

四、巧妙布局, 引人入胜

专题片的结构和主体是整个影片中最主要的部分, 也是创作者展现自身艺术创作能力的最大舞台。一个优秀的专题片布局能够使观众产生耳目一新、为之一振的观影效果, 同时为广大党员树立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设计好一个优秀的布局, 就需要制作者能够对拍摄的人物事迹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从而能够根据纪录片的主旨对所拥有的素材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 能够使整个纪录片具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形象。《人民的好儿女》的故事情节的布局紧紧地围绕着自身的主题, 将主人公对事业的坚持, 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进行了充分的展现, 从而引发观众对什么是忠诚, 什么是奉献进行深入的思考。

五、画龙要点睛, 结尾要真功

作为整个专题片重要的一环, 结尾的艺术创作一定要能够引起观众对整个故事的思考和回味。专题片的开篇是乐曲的开始, 吸引观众的兴趣。中篇故事的叙述是故事的高潮, 要跌宕起伏, 引人入胜。而乐曲的收尾, 戛然而止却又余音袅袅, 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党员事迹专题片的创作, 必须要在结尾做足文章, 不能虎头蛇尾, 草草了事, 而是应该针对创作初期的创作思路, 有的放矢, 将所要传达的信息充分地展现出来, 就像写文章中的画龙点睛, 但是又不能过于直白, 过于直白的结尾又使得整个专题片变得乏味, 所以要结合艺术的手法, 让观众能够体会到这些先进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那些高贵品质, 让广大观众真正能够有所思考、有所触动, 从而完成党员事迹专题片所蕴含的真正意义。而《人民的好儿女》的结尾方式就非常值得广大电化教育工作者借鉴, 在每一个故事的结尾处都结合独白缓缓落幕, 引人感慨, 令人深思, 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文溪.电视专题片创作浅谈[J].大连艺术学报, 2009.

上一篇:政府形象构建下一篇:胶片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