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专题片

2024-05-08

文化专题片(共12篇)

文化专题片 篇1

10多年来, 在我国的电视荧屏上, 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文化类专题栏目。像中央台四套的《走遍中国》, 浙江台的《江南》, 重庆台的《人文天下》, 北京台的《纪录》, 甘肃台的《丝绸之路》、《美丽甘肃》, 陕西台的《影像》等, 而中央台10套节目的开播, 则标志着文化类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已走向一个高峰, 并有了主流的阵地, 产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栏目 (《探索·发现》、《影响志》、《见证》) 和一大批精品文化类专题节目。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特别是一些省市县的自办文化类专题栏目, 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具体表现为纪实化、文学化、社会化三个方面的缺失。现简单分析如下:

纪实化是文化类专题片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 是专题片贴近动态现实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是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必然。文化类专题片纪实化的几个主要表现特征为: (1) 从正在进行的一件文化事件入手, 切入历史的表述。文化的历史与现在交错进行;或完整记录一个鲜明的文化活动:婚丧嫁娶、社火、祈雨、祭祀、大法会等。 (2) 充分运用自然的现场声音, 现场声音成为表达的主体。 (3) 合理运用音乐, 以少为好。音乐有独立的空间, 和解说交替进行, 而不是相互打架、覆盖。如法国纪录片《迁徙的鸟》中的音乐元素为鸟飞行时翅膀拍打的声音。音乐必须有出处、有含义, 否则宁可不用。 (4) 各种声音交错进行, 扩展声音时空。比如表现崆峒山、武夷山、少林寺, 声音除解说、音乐之外, 还有钟、鸟、风、游人、做佛事所发出的声音。而这些声音是节目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纪实化不可或缺的元素。

纪实化的文化类专题片以《望长城》为代表, 《望长城》就是凭借彻底的纪实而横空出世, 成为中国文化类专题片走向成熟的标志。

在甘肃电视台5年前创办的日播文化类栏目《美丽甘肃》中我们看到:天水台反映民俗的《年初一》就是因纪实而取胜, 它充分反映了民俗中原生态的摇曳多姿。但这样的作品比例偏少, 也因此影响了这个品牌栏目的现实主义精神。现在甘肃卫视播出的《中国西北角》栏目, 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纪实化的元素大大增加。

文学化是文化类专题片成熟的标志。文化类专题片不是新闻专题, 恰到好处的文学化是此类专题片的必要因素。从《话说长江》、《话说运河》、《西藏的诱惑》到《望长城》, 再到近几年出现的大型文化系列片《江南》、《苏园六记》、《中国博物馆》、《考古中国》以及中央台10套节目的开播, 我们可以看到:电视一直与各种文学思潮 (文学复兴、哲理小说、寻根文学、纪实文学、文化散文) 相伴相生, 文学化已成为中国文化类专题片的整体趋向和成熟的标志。同时, 一批知名作家作为策划和撰稿进入文化类专题片的创作, 更能说明这一点。

文学化是编导对采访对象的发现、创造与想象, 是对过往历史的复读、复活;文学化不是漂亮词语的堆砌、不是对画面浅表化的描述, 而是编导对画面背后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含量的解读、提炼与升华;文学化是编导个人情感的投入, 画面因情感而复活生动, 节目因情感被长久记忆。而电视文学化的一种主要手段是“陌生化”。陌生化是一个戏剧理论的概念, 通俗来讲是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 将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的;将近变远, 将远变近……

文学化的几个主要表现特征为:叙述基调统一, 呈现个人风格;具备文学语感, 富有诗意;编导的情感投入与文字控制;文化的发现。

在笔者创作的纪录片《东方的微笑》里, 重点表达的是麦积山石窟的风雨千年, 我们发现这座原本自然的山已经变成了文化之山, 成为丝绸之路佛教石窟的又一高度;同时, 和塑像一样, 麦积山也完成了自己的千年禅修:原本远离人间, 最后又回到人间烟火, 与不断进行的现实遥相呼应又合二为一。在这里, 文学化最后催生了麦积山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文化类专题片的社会化是节目的深度表现, 是对文化的深层次挖掘与思索。社会化的过程是编导将纷繁的采访素材进行系统化的过程。它要求我们不要单一地去看待一个问题, 而是将采访素材纳入广阔的社会学空间, 来判断取舍, 并阐释文化的含义。说到底, 文化类专题片最后的落脚点必须是对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透视、提炼、表述与发现。比如甘肃庆阳的窑洞, 兰州的中山桥、羊皮筏子、牧民的帐篷, 它们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也是文化变迁的有力载体。所以, 兴隆山、麦积山、崆峒山这些甘肃名山, 它们之所以风格各异, 是因为它们的文化背景独具风采, 而不仅仅是因为摇曳多姿的风光。山因为文化而存在, 而被人阅读;阅读的人多了, 山也就成为一代名山。

我们可以说美丽风光是招牌、是索引, 那么索引的背后是什么?在法国纪录片《迁徙的鸟》中, 导演雅克贝汉向我们昭示的是:鸟无言无辩, 却坚持飞翔, 生命不止。而在众多的游记中, 赏三峡、登黄山、临赤壁、悟敦煌、游故宫……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境之外, 更多的是对遗址的凭吊、历史的感悟、人生的喟叹、文化的阐释、时代精神的挖掘等。

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 阳光明媚与风雨摇曳的交错中, 是这样的慨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里, 我们又经常在文化古迹中, 看到一个个王朝的背景, 一个个曾经风华的书生命运与时代大潮的穿行与错失……

总之, 文化类专题片不要因为风光美丽而躲避动态的生活所蕴涵的文化;不要因为文化而忽略深度;不要因为非线编辑等技术忘掉节目的朴素和节奏;不要因为不合适的音乐而破坏了解说的空间, 破坏了生活的原生态, 损耗了节目素材丰富的内容含量;文化就在我们的生活里, 在我们的社会里, 在一点一滴的细节里;文化就在我们敏感的心灵和豁达的胸怀里。我们文学地、纪实地、社会地去表达美丽甘肃、美丽中国、美丽世界, 因为, 人类诗意地、艰难地、顽强地栖居在大地上。

(作者单位: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

文化专题片 篇2

第六采油厂输注一队现场文化建设纪实

如果,现场文化也可以用标尺去丈量它的高度,那么,第六采油厂输注一队这种现场文化体现用文化思维拓展管理视野,用文化方法改进管理方式,用文化力量提升管理效能,近年来,采油六厂输注一队按照油田公司党委加强现场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在结合固定现场实际,通过四园文化建设,努力把生产现场建成员工学习的校园、工作的乐园、温馨的家园、美丽的花园„„当你走进输注一队,当你和每一名员工面对面时,你会突然明白,为什么这种文化的高度会富有这么强的感染力,凝聚起生生不息的力量。

第六采油厂输注一队共有员工89人,其中党员18人。主要负责羊三木油田的原油集输处理、污水处理、污水回注等工作。

在现场文化建设和推进过程中,输注一队十分注重对员工学习力的培养和心灵的塑造,不断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走在蓬勃生机的输注一队,随意问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员工,他都会告诉你,文化,能够推进采油厂整体协调发展,能够切实担负起创建和谐企业的责任。他们以学习贯彻大港油田公司《企业文化手册》为载体,通过网络问卷测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厂史教育、开辟文化阵地等方式,强化对公司理念、准则的认知认同,引导员工在互动认同中把“制度”化为“自我约束”、把“管理”化为“自主诉求”、把“使命”化为“工作责任”,进而使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成为全员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使公司文化理念根植于员工心中。

业以才兴、人才为本。他们提出了“成功从学习开始”的学习理念,将班组学习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使生产与学习有机融合,建立了“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的“三个一”学习制度以及导师带徒、职业生涯设计等活动;同时,积极倡导网络学习,实施了网络学习积分制,给予相应奖励,并建立完善了职工书屋,使员工在工作之余有读书之所,有可学之书,将工作与学习有机融为一体。基本形成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格局,一年来,输注一队操作员工中级工比例提高12%,高级工比例提高5%。

让技能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人才的能量充分释放。他们结合现场文化建设的开展,注重加强对员工日常礼仪、操作规程、岗位业务等方面的养成教育,从员工着装到行为举止,从岗位介绍到日常操作,经过长时间的规范和标准化的训练,员工逐渐养成了着装整齐,修饰得体,举止大方,言语文明,仪表端庄的行为习惯,成为了现场文化建设的代言人和展示人,有效促进和推动了现场文化的开展,实现了输注一队与员工共同成长、和谐发展的局面。

“责任重于泰山”,这句话在输注一队员工们的身上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每一个输注一队人都知道,基础管理工作不仅在于抓细、抓落实,更在于创新方式方法。他们按照公司企业文化内容的要求,通过建立人性化的制度体系,指导并约束员工的行为,有效促进了工作,提升了管理水平。

近年来,输注一队根据现场文化建设的需要,着力运用文化理念审视制度,对管理制度体系重新进行细化、完善和梳理,力求岗位职责更加明晰,工作程序更加规范,业务流程更加顺畅,对《进站管理规定》、《员工业绩考核细则》、《设备管理制度》等12项管理制度进行了梳理、完善和整合,形成了《输油一队管理制度汇编》,并提炼形成了以“工作目标精细化、管理制度规范化、岗位交接程式化、巡回检查责任化、现场操作标准化”为内容的“五化”管理模式。力求将制度规范内化为每名员工的自觉行为,确保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运行。

他们通过开展“今天我是班站小管家”、“我为班站管理献良策”等群众性互动活动,广纳民意、集中民智,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我骄傲,因为我是团队的一员;我欣慰,因为团队为我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我快乐,因为我的工作得到认可”的工作理念不断深入。实践中,他们提炼总结了“点控管理法”,将整个岗位工作流程细化为82个工作节点,将每个节点的工作要求、内容、标准、风险都详细列出,岗位员工上岗位只需按照标准严格执行,使过程管理更加精细,责任落实更为具体,操作执行更加到位。

雁阵之优,在于目标一致、前后呼应、强势超达,从而实现最终愿景。他们以创建“五型”班站活动为着力点,坚持季度检查与日常评价相结合,采取整体排名、网上公布、季度表彰奖励,有效传递推进现场文化建设的责任压力;另一

方面以“星级员工评比”为载体,使员工自觉寻找差距、自觉加压。一年来,累计投入各项奖励资金1.4余万元,奖励班站、员工30余次(人)。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逐步形成了你追我赶,互相超越的竞争态势,使现场文化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攀升。

责任化于心,践于行,成为输注一队员工一种习惯,成为融于血液中的文化,成为建设大油田的绵绵不绝动力。

为了打造家园文化,他们制订了建家愿景,总结提炼了知识强家、效益兴家等“八大家训”,创办了家园小报,制作了荣誉墙等,并逐步推行“亲情六到”管理,即:员工生病住院必到,员工婚丧嫁娶必到,员工之间产生纠纷必到,逢年过节慰问必到,员工家中有困难必到,员工做出成绩时必到。使“家”的概念深入人心,引导员工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

家和万事兴,人和事竟成。输注一队的员工们,把班站当作家园,热诚地追求着,并且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他们从营造和谐氛围入手,积极引导员工树立“我靠企业生存,企业靠我发展”的理念,加强职工之家、职工书屋、文化走廊、健康餐桌等场所和设施建设,通过归纳提炼子女祝福、亲情寄语、开展亲情面对面等活动,突出“家庭”韵味,激发广大员工建家、爱家的情怀,使员工真切享受到“家”的温馨和关爱。

家是温馨的港湾,平安是全家的幸福。他们通过规范安全标识,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技能培训、案例事故剖析、安全经验分享、设立人机对话框、编制“安全三字经”,设置安全“亲情提示板”,制作《安全教育图册集》,使安全文化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体现在岗位上,真正实现了“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从安全管理人人参与到安全管理人人负责转变。可以说,输注一队的每一个角落,都闪耀着每位员工创新的火花,他们以不断蓄积的能量,助推基层建设发展的步伐。

现场文化是基层管理的外在反映,它影响着外界的印象和评价。近年来,输油一队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环境的改造和建设,使队站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既提升了整体形象,形成了强烈视觉冲击力,又凝聚了队伍,对员工行为产

生了积极的影响。

几年来,他们结合大站工艺流程复杂、设备多的特点,根据《中国石油油气田地面设施标识设计规定》及大港油田公司《视觉形象手册》要求,编印了《输注一队现场标识手册》,对生产现场的名称标识、提示标识、警示标识、室内文化标识、工艺走向标识共六大类十八种标识进行了规范和设计,并在现场制作时严格执行,仅2009年就累计新增各类标识32项,完善12项,整改21项,积极开展“标准化班队、标准化现场、标准化岗位”建设,此外,经过全员参与、精心提炼,我们专门制作了包含文化理念、工作法则、文化信念、细节管理、安全管理、亲情管理、班组文化等内容的现场文化视觉形象展牌。通过对文化理念的固化,理念和标识的规范,使现场文化标识更加醒目规范。

整洁规范的环境可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思维与行为习惯。工作中,他们提出了“每天清洁五分钟,一天工作好心情”的工作口号,通过推行区域负责制,在负责本岗位生产管理的同时,岗位员工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积极优化工艺流程,合理布置设备设施,定期做好维护保养,使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布局更加合理、规范;通过规范各类基础资料格式、填写内容,统一生产工具、物品设施摆放位置,做到基础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实现了生产现场清洁规范、物品工具整齐有序、设备工艺标识清晰。

几年来,通过开展绿化美化环境活动,他们以“打造和谐家园,创建绿色队站”为目标,处处鲜花盛开、果菜飘香、绿树成荫累计种植各种树木1200余株,花卉500株,同时将中心站内废弃的消防池和污水站内的污水处理池建成了风景优美的荷花池,面积达2000平方米,形成了站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尤其是利用污水处理池建成的荷花池,不仅改善了站内环境,而且能够对污水进行一定程度的生化处理。“用自己的双手,改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营造美丽的花园、绿色的家园”已经成为输注一队全体员工的真实写照。对于输注一队人来说,把工作的大站建成美丽的花园已经不仅仅是梦想,而实实在在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美丽是阳光、是春风、是细雨,它滋润了输一人的心田,成为输一人力量的源泉。

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输注一队全体员工以满腔的热忱,谱写着“只有边远的井队,没有荒凉的人生”的壮丽篇章!输注一队先后获得中国石油股份公司

“先进班组”、天津市“基层设备管理先进单位”、大港油田公司甲级输注队、“四小”创建活动“十佳和谐班组”、“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文化人物专题 篇3

1947年生于山东平原。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研究生毕业。历任山东青联委员、省政协委员、青岛市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同盟山东省委常委、民盟青岛市委副主委。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青岛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协会常务理事、青岛市国学学会会长及《国学经纬》杂志主编,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艺术研究所所长。

曾先后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法国、荷兰等地区或国家举办个展或联展,并有百余幅作品被国内外的艺术馆、美术馆、纪念馆收藏。个人传略被收入多种大型辞书典籍,出版个人画集、画选三部。

刘健

1963年生于山东德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际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山东省高校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为青岛理工大学教授。

作品获首届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多次赴国外举办书法作品展,被国际友人和文博单位收藏。多次获全国、省、市级书法等级大奖。主编《书法教程》等书,出版有《刘健书法作品集》(青岛出版社)。

杜建民

1956年生于山东青岛。现为国家一级书法师、高级教研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山东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民主同盟青岛市市北区工委副主委,区政协委员。

其作品曾获全国书法大赛金、银奖,部分作品被国外大使馆收藏,并入编“中国书法家辞林”、“中国硬笔书法家鉴赏辞典”等典籍。

马承义

1944年出生。1960年入军校。历任教员、秘书、办公室主任;师、军级部队政治部主任。现任五洲金石书画诗社常务副社长兼秘书长。

其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篆刻大奖赛银奖,人民日报艺术名家金怀奖等。曾入选、入编中华魂全国书画艺术大展,中国书法美术年鉴,中国书画宝典、中国书法家作品集等。

倪汉婴

1962年生于山东青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名家网艺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级书法师,青岛市书法艺术促进会常务理事。

作品曾获“中华当代艺术家作品大赛书法精品奖”、“日本国际文化交流书道展金牌头赏”、新加坡“猛龙杯全国美术创作比赛”最高荣誉匾等。并入选“建国四十五周年全国名人书画大展”。先后被《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现代书法界名^辞典》等收录。

于国辉

1962年生于山东青岛。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城阳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城阳画院副院长、城阳书画联谊会副秘书长。现供职于城阳区政协。

提高文化类专题片的创作水平 篇4

作为一种独特的电视节目形式, 历史文化专题片在其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上也有独特之处。通过自己做文化栏目的经验, 笔者认为, 创作文化类专题片可以从主题提炼、素材取舍、结构布局三方面入手。

主题提炼

主题是一期历史文化专题片的核心价值所在, 也就是我们制定选题的目的意义, 是我们想通过一期历史文化专题片所要达到的目的。一处遗迹、一件文物、一个文化景观所折射出的内涵是什么, 它对于今天的人们、今天的社会究竟存在什么意义, 只有较好地提炼出专题节目的主题, 我们的专题创作才会有方向。例如, 郑州电视台曾经拍摄制作过《走出历史迷雾的唐青花》两集共计30分钟的电视专题片。青花瓷肇始于唐代, 可是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 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可谓洋洋大观, 青花瓷甚至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外销瓷的主角。中东西亚等国的国王还专门从中国订购青花瓷, 西方国家把中国称作China其实就是来源于瓷器。今天, 对于中国人来说, 青花瓷已经远远超出了作为器物的基本含义, 它已经成为代表中华文明的一个符号。如此闻名于世的中国文化的一个文化符号, 它的诞生地最后经专家确认正是在我们郑州, 这是郑州人的骄傲和自豪。正是基于这样的主题意义, 我们才选择唐青花作为报道对象。再如对郑州文庙的报道, 文庙是一种在全国各地常见的文化建筑, 是城市的一个文化符号, 郑州文庙在其历史上几经毁灭重建, 它凭什么屡屡得以死而复生?它与郑州这座城市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正是我们创作名为《穿透时空看文庙》这部专题片的主题所在, 在创作过程中也始终围绕着这一主题前行。

内容取舍

有了提炼出来的主题, 文章就找到了灵魂, 围绕主题取舍内容就有了方向。那么如何进行内容的取舍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典型!具体到专题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典型的人, 典型的事, 典型的物。例如对中岳庙的报道, 中岳庙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两千多年来前来中岳庙的人数不胜数, 而我们以前来中岳庙的几十位帝王为典型主线, 以对中岳庙影响较大的帝王在此的活动为典型故事, 以中岳庙中的典型建筑如化三门、五岳真形图、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相仿的中岳大殿为典型背景。通过这些典型的人、事、物将中岳庙这个北方道教圣地生动丰满地展示出来, 起到了选择重点、展示复杂、以点透视、丰满全局的效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专题素材要素的取舍上应该分清由重要到非重要的主次层次:1.最重要的是第一现场的拍摄。2.周围的环境。3.情景再现。可分为现实情景再现的补拍、摆拍和对历史情景的模拟再现。4.采访。采访首先应选择当事人而尽量回避领导或转述人, 被采访人说的内容应该是事实细节而尽量回避空洞的总结性、概念性的语言。5资料。历史资料是文化类专题片经常用到的宝贵财富。

结构布局

在结构布局上, 笔者认为可在起、承、转、合四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是“起”。起就是整部文化电视专题片的切入点。一般来讲, 片子的开篇应该是先声夺人, 起到吸引、摄取观众眼球的效果。这一方面的典型例子很多, 例如郑州电视台在创作文化专题片《走出历史迷雾的唐青花》的过程中, 片子的开篇场景选取的是远离中国大陆几千公里的印度洋勿里洞岛德国“黑石号”打捞船出水的瞬间。我们认为这是典型的场景, 因为正是这次打捞才使得唐青花找到根在河南巩义的直接证据, 接着, 专题片的导视解说词这样写道:“一艘印度洋沉船的打捞, 为何给远在中国内陆的巩义带来了无上的惊喜?三件青花瓷盘的重见天日, 又是怎样为青花瓷认祖归宗的寻根路画上了句号?请收看《文化郑州》本期最新探索《走出历史迷雾的唐青花》。”这样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 这样具有视觉、听觉冲击力的场景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总体上讲, 专题片的切入多以悬念为手段、引人入胜为目的, 同时也为接下来展开主题抛出一条线, 贯穿整个文化专题。

其次是“承”。笔者认为“承”应该是文化专题片的主体, 是“起”的延续。这一部分就是整个文化专题片的支柱, 是主要内容的承载处。如何展开主题呢?换句话说就是用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呢?笔者认为目前专题片的主要叙述方式是讲故事。文化专题片通过一处遗迹、一件文物、一个文化景观背后隐藏的故事来丰满我们的主题。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故事”实际上分三个层次:一是指有头有尾、有人有事的故事。例如我们在创作历史文化专题片《寻觅汉代古荥冶铁烈火》的过程中, 就找到了一个内容丰富而且生动的故事:古荥农民发现冶铁遗迹并加以发掘保护的过程。二是指仅仅有情节、场景的。例如在创作历史文化专题片《掘堤花园口》的过程中, 我们就选择了不同的寻掘堤口、扒堤等一系列场景作为叙述方式, 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三是用细节讲述故事。如果没有上述两种情况, 那么对细节进行讲述同样是“故事”。例如我们在对郑州文庙的专题创作过程中, 偶然发现文庙中有一个幼儿教育班, 而且幼儿还穿着汉服, 这样我们就对这种细节进行了发掘, 包括他们的书本、服装、诵读儒家经典的声音等, 这样的细节对于丰富《穿透时空看文庙》的内容很有意义。

再次是“转”。笔者认为“转”是整部文化专题片的高潮, 是经过整体叙事铺垫后的升华。恰当的“转”不仅在行文上可以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灵动感, 而且在主题的表达上会产生升华和意境递换的层次感。例如我们在创作文化专题片《看不透的山神庙》的过程中, 连续用“转”, 从汉武帝的巡幸到武则天的登临, 再到乾隆帝光临, 对中岳庙封名加誉、步步抬升, 层层递进, 如歌音婉转, 高入云霄, 让观众直观上看到中岳庙是怎样由一个山野小庙渐渐声望日隆, 至今名震四方, 成为全国罕见的宏大庙宇。还有一些专题片采用整体铺叙, 一“转”达到高潮的方式, 例如在《黄河号子》专题片的创作过程中, 我们用了整体篇幅叙述主人公李富中热爱黄河风土人情, 热衷于黄河号子, 历尽千辛万苦收集保存黄河号子, 并且通过大量努力终于申请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专题片中对黄河号子的优美旋律、历史意义和濒临消亡的现状以及李富中的执着付出作了大量叙述, 然而在文章高潮的选择上, 我们没有定格在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上, 而是一“转”, 将目前无人愿意学唱黄河号子, 黄河号子将后继无人, 李富中的无奈展示给观众, 虽然整个篇幅看上去李富中好像是历经艰难、步步走向成功, 可是这样一转, 用李富中的无奈和黄河号子前景渺茫为过渡, 专题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高潮, 给人们留下了沉思, 升华了专题本身的意义。

最后是“合”。合就是专题节目的落脚点, 是一部专题片的收尾, 对于文化专题片来说, 在经过起、承、转的过程后, 其中所蕴含或折射的意义得到了总结和揭示。这种“合”是整部片子主线的落脚点, 应与全片的主线保持一致。例如我们在对黄河花园口这一历史文化题材的系列专题报道中, 一直遵循着选堤、扒堤、水患的主线进行。在最后一集描述水患的结尾, 我们特地展示了今天花园口游人如织、风景如画、遍地金黄稻米的情景, 解说词这样写道:“70年过去了, 今天的花园口, 今天的黄泛区经历新中国的改造后到处一派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景象, 灾难的阴影似乎渐渐淡入历史的深处, 我们之所以用连续三期系列报道的方式重温花园口决堤带来的那场灾难, 目的在于感受此刻的幸福, 珍惜今天美满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样, 我们就找到了连续三期对花园口进行报道的意义所在, 也就是在专题片结构布局中起、承、转、合的“合”!

廉政文化建设专题片解说词 篇5

东海县地税局以“建设„三型‟税务、构建和谐社会”、大力推进实施税务文化工程为契机,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十一五”地税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由创建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纪检监察部门牵头抓,职能部门合力抓,地税干部家庭积极参与,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廉政文化“三进”活动组织网络。这---就是东海地税人的力量。

该局开展廉政文化“三进”活动不仅仅体现在一般的组织领导上,更体现在领导对该项活动的重视和支持程度上,局党组全力配合,强调要把这项活动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局长、党组书记颜景华同志亲自统筹规划,多次召开研究协调工作会议,精心部署,强化落实。分管领导、各科室、分局的负责同志不仅亲自落实廉政文化“三进”活动,还带头让家庭成员参加“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这----就是东海地税人的风格。

该局在廉政文化“三进”活动的总体规划上,综合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反复酝酿,精心推敲,使廉政文化“三进”活动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这----就是东海地税人的精神。

领导重视,整体推进

东海县地税局坚持党组统一领导,纪检监察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统筹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局党组多次召开党组会议就党风廉政建设做专题讨论,明确提出要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与组织收入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并作为构建惩防体系、加强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反腐倡廉和文化建设大格局中抓实、抓好。在年初的地税工作会议上,局党组分别和分局以及科室负责人签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按照“两手抓”的要求,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度,不断完善廉政文化长效机制建设。

同时,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规范化管理综合考核体系,建立目标量化考核办法。按照“先机关、后基层,先搞示范点建设、后全面推进”的原则,抓好措施落实。

成立专门工作机构,专列活动计划,专项经费保障,专设廉政文化网页,建立廉政文化活动室,购置有关廉政教育网络设备、廉政学习书籍、廉政教育影像资料,不断加大廉政文化建设投入。

每年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文化建设研讨活动,探索建立理论研讨制度。使之与建设“三型税务”、构建和谐地税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习交流,相互提高,加强协作,切实增强了地税干部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凝聚力、执行力、创新力,推动了地税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为全面落实省、市“廉正文化建设推进年”工作要求,东海县局研究制定了廉正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计划措施,将廉正文化建设与先进性教育、“遵守党章、执法为民”主题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机关作风建设以及行风软环境建设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县局机关和一分局廉政文化示范点建设,切实推动全县地税系统廉政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进”活动,内容丰富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纪委会议精神和县委《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推进东海地税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全系统的反腐倡廉意识,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该局加强领导、精心策划、稳步开展、扎实推进,结合打造学习型机关,把继承与发展结合起来,把教育与娱乐结合起来,坚持领导讲廉、教育倡廉、典型导廉、案例警廉、家庭助廉等形式,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彰显地税特色的廉正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为了增强廉正文化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一个活动都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来开展。“进机关”,以“学党章、知荣辱、正三观”为主题;“进基层”,以“廉洁自律、警钟长鸣”为主题;“进家庭”,以“营造幸福家庭、倡导廉洁家风”为主题。

寓教于乐、寓情于理。党风廉正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化、活动特色化,是本次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的显著特点。

上好一堂廉政课。各党支部利用党课学习时间,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学习有关廉政规定,推荐廉政文章。每年举办一次廉政形势教育专题讲座,邀请县纪委、县机关工委领导作专题辅导报告,结合案例剖析,警示教育全体税务干部。局党组成员每年为所在支部的党员至少上一堂廉政教育课,组织学习讨论,引导动员大家深入学习党纪条规和廉政精神,牢固树立廉洁从税意识。

开展一次案例警示片教育月。通过组织观看《罪案鉴戒》系列警示教育片、印发警示教育文章、撰写心得体会、举办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将反腐倡廉内容寓教于活动,贯穿到日常工作、学习中,从而警醒全体地税干部认清前车之鉴,吸取案件教训,算清职务犯罪的“四笔帐”,莫忘廉洁自律,莫做悔恨终身之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和使用手中权力,做到警钟长鸣。

参观一个廉政教育基地。每年组织一次税务干部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和去监狱听取违法犯罪人员忏悔发言,接受正反两方面的针对性教育,特别是让党员干部在监狱这个特殊环境,受到一次深刻的净化思想、震撼心灵的启迪和警示。参观后,组织大家进行集中讨论,引导教育党员干部深刻认识“贪廉一念之间、荣辱两个世界”的道理,引以为戒,严格要求,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在工作上保持旺盛的精力,做一名让组织和家人放心的税务干部。

开设一个廉政网页。充分发挥现代化办公的优势,在局域网上建立了廉政文化网页。内容有廉政条规、倡廉动态、廉文荐读、典型案例、廉政警句等,供大家随时点击学习,既开阔了视野,汲取了廉政文化知识,寓教于乐,又在系统内搭建了思想交流的平台,畅谈廉政学习的园地,传播廉政观念的阵地。

创建一组反腐倡廉图版。将总局“税务人员十五不准规定”、“机关工作人员五项禁令”和省局“六项廉政规定”等内容以“警示牌”的形式挂在办公室墙上、摆在办公桌上,并印制“廉政禁令”小卡片发给大家随身携带,时刻提醒税务干部经常对照自查自省,坚决不碰“高压线”。将有关廉政规定、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情况,制作成廉政宣传展版巡回展出。

召开一次助廉家属座谈会。借助传统的座谈会形式,每年底组织召开一次中层干部家属助廉座谈会,干部家属聚集一堂,畅谈家庭助廉保廉、支持亲人工作的感受,并向全县地税干部家属发出倡议:“争当廉内助,树立好家风”。通过赠送廉政书籍、签订家庭助廉承诺书,评选“廉内助”等活动,增强了家庭成员的反腐倡廉意识,引导家庭成员争当反腐倡廉的监督员,携手共建廉洁、平安、温馨的家庭港湾。

开展一次征文研讨活动。结合实际制定下发了调研提纲,要求各科室、分局每年至少撰写一篇有价值的调研文章。2004年、2006年二次和检察院联合开展预防涉税犯罪研讨会,“学习贯彻党章、践行„八荣八耻‟”主题教育。通过收集双方论文、召开研讨会、评选表彰优秀论文和扩大奖励面等形式,广泛吸引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努力提高廉政文化建设参与面和影响力,使撰写征文研讨的过程成为一次思想净化、境界升华的过程,引导大家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道德观念。

印发一本廉政教育小册子。开展廉政勤政警言用语征集活动,全系统干部职工参加了此次活动,共征集“收税一丝不苟、勤廉牢记心头”等近200条寓意深刻的廉政警言,并收集税务系统内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分析10余个,组织人员进行整理、汇编成册,印制了200本《从税警言宣传册》,发放给全县地税干部及家属们阅读学习思考,以起到自我启迪和警示他人,进一步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廉洁从税的自觉性。

阳光办税,依法行政

东海地税始终坚持以公开促廉政、以„阳光作业”反腐倡廉,作为地税系统反商业贿赂和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通过及时公开、全面公开和真实公开,切实增强办税的透明度,强化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两权”监督。通过政务公开栏、服务承诺、完善办税大厅功能、举办“法制地税点题服务座谈会”、走进电台行风热线等形式,大力推行阳光政务,及时解决纳税人普遍关心的税收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促进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

结合东海地税廉政文化建设的需求,东海县局从实际出发,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内容,明确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方法,通过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联度会议、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等形式,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通过开展廉政漫画专栏、廉政格言、廉政文化墙,廉正监督卡、行风调查表、廉政桌牌等多种方式,探索建立了具有东海地税特色,具有时代精神的廉政文化教育监督体系。每年开展二次执法检查、执法责任制检查,以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对地方税收管理的工作环节和税收执法岗位进行全程监控,对有关税务人员不良行为进行严格责任追究,去年以来就进行责任追究16人次。

2007年以来,县局党组明确以税收征收管理、财务经费管理和干部队伍管理“三大管理”为抓手,定期开展综合管理检查考核,督察组加强效能监察,严明作风纪律,解决存在问题,督促整改提高,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争先创优意识,推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建设。

东海地税人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创作演出的反腐倡廉文艺小品节目,参加市局、省局文艺汇演,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录制出了“地税成立十周年成果展示”宣传光碟,寓教于乐,让广大地税干部在轻松愉快中受到启迪和感染。

一份辛勤一份汗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东海县地税局通过廉政文化“三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税务干部及家庭成员反腐倡廉的自觉性,有力地保障了东海地税事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双丰收”。该局从1994年成立以来,实现税收收入连年增长,尤其“十五”期间,该局累计组织各项地方税费收入6.2亿元,是2000年8倍多,2007年完成各项地方税费收入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连续三届获全省文明行业;连续多年被市县评为经济目标管理、法治平安创建、软环境建设的先进集体、文明单位;2006年该局被国家文明委表彰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局长、党组书记颜景华荣获“连云港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连云港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一分局办税服务厅相继被表彰为市级“十佳文明诚信服务窗口”、省级“巾帼文明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二分局荣获“全国税务系统文明单位”和“江苏省文明单位”,五分局、九分局获市级“青年文明号”等,地税收入稳定快速增长,文明创建工作硕果累累,较好地树立了良好的东海地税人的新形象。

尾声:

蓝天下,税徽熠熠生辉,廉政清风在东海县城劲吹;廉政之花在东海大地斗色争妍。

专题三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篇6

例1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是西周的政治文化与秦汉统一的关系,即西周宗法制对秦汉产生的重要影响。要求同学们说明西周政治对于秦汉政治的影响,具有联系、比较的特征,命题者将必修1与必修3的内容联系起来,说明了思想主张与政治措施改革的关系。因此,同学们在第二轮复习中要将问题进行横向综合,即构建某一时期历史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发展全貌和内在联系。A项和B项反映的是秦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C项正确,董仲舒认同孔子“……崇周制而大一统”的思想,这也是周制——宗法制的影响,即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也是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来源。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思想正好与当时汉武帝开拓大一统事业相吻合,所以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同,自然也“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 C

例2 一位先秦思想家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哪个学派( )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先秦时期中国各学派的核心思想的理解。在先秦诸子里重视封建制度、强调礼制的首推儒家。提倡“尊王攘夷”的思想家就是指孔子,他曾经赞扬管仲的功绩:“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就是一种鼓励“尊王攘夷”的思想,故选A项。

答案 A

例3 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解析 此题考查同学们是否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各思想家的主张。不少同学错选A或C。错选A项的原因是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忠恕”与题干中的孝、悌、慈相似,误认为孔子主张“仁爱”“孝悌”源于人的本性;错选C项的原因是对朱熹的理学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道朱熹将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归于客观,需要通过“格物”而获得。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故可以排除B项。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符合题意。

答案 D

例4 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理学思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同学们容易误选A项,认为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但是汉代并未将“夫为妻纲”发展到终生守节的地步。而正是理学集大成的思想家朱熹,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理学家对妇女“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极端强调由此而发。本题中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朱熹。

答案 B

例5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A. 格物致知 B. 心即理也

C. 发明本心 D. 致良知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真知和未尝真知在于是否通过实践得到,故应该是朱熹理学的方法论,强调通过实践得感悟的格物致知。

答案 A

例6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 民为根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材料中“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即不以天子是非观为标准,而以学校公议为是非的标准,黄宗羲的本意是强调权力在民而非在君,所以C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B、D两项都过于片面,只反映了本材料的一个方面,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例7 下面是约处于同一时期的中西两位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著作。他们的科技成就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反差说明的本质是( )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书影 哥白尼和《天体运行论》书稿

A.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

B. 实践经验和科学探索产生不同影响

C. 天文学革命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D. 中西文化的巨大差距在明朝已形成

解析 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和西方科技较大的差别。中国科技比较重视实践经验总结,而轻视理论概括,即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而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实用之学如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就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这一特点。徐光启和哥白尼的科技成就的强烈反差,本质是由于实践经验和科学探索产生的不同影响,所以本题选B项。A项说法与本题无关;C项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D项说法错误,明朝中西文化的差距并未形成,应该始于明末清初。

答案 B

例8 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呈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

A. 专制主义强化 B. 商品经济发展

C. 拜金主义盛行 D. 轻商思想淡化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清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迅速崛起,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正是适应了市民文化的需求。

答案 B

【思路点拨】

本专题复习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二、三”三个字,即“一个理论”“两条线索”和“三个方面”。

“一个理论”:即一定的思想观念和科技文化成果都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相应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形成的。

“两条线索”:第一条是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第二条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三个方面”:纵观近三年课改区的高考试题,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这一专题主要涉及古代科技、古代思想和古代文学艺术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三个方面的复习方法。

nlc202309030734

一、古代科技

这一点我们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以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对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记忆要准确。较好的办法是列表归纳。如:把成果分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地理学、建筑等类别,分别进行归纳。此外,手工业生产的工艺和技术,也应列入科技成果的范畴中。我们要重点记忆这些科技成果的时代、内容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另外还要重点掌握中国古代科技的两个特点(①实用性强,为农业生产和巩固统治而服务;②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和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

二、古代思想

这一点主要包括先秦思想和儒家思想两个内容,重点是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春秋时期的创立、汉朝的神化、宋明时期的哲学化、明清时期的批判。我们要注意以下两条复习思路:

1. 从思潮演变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经历了从尊从传统儒家学说到学习西方,传统儒家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先后更替的思潮。

2. 从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的体现看。儒家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然有着十分突出的影响。李泽厚先生曾说:“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式、思维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由此看来,儒家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体现于中国人的言谈举止之中。

三、古代文学艺术

在复习文学艺术部分时,要注意总结古代文学、书法、绘画的突出成就,注意理解各历史阶段文学艺术方面成就的特征,准确记忆各阶段的成就,深入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对于2012年的高考,同学们应抓住热点,密切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现象,用儒家思想的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国学热”的原因和影响;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韩国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分析目前“韩流”现象等。

【专项训练】

1. 2011年6月初,江苏宿迁有一个千年名湖叫“骆马湖”,被改成“马上湖”了,旅游宣传牌、公交站牌都改过来了。原因是:骆马湖因谐音“落马”,会影响到地方官员的升迁。此种荒唐思想来源于( )

A. 法家思想 B. 墨家思想

C. 儒家思想 D. 谶纬思想

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某研究者据此得出“孔子的‘礼乐征伐’思想即为‘仁’和‘礼’协调发展的思想,该思想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的人与人、人与社会无序的问题”的结论。该判断( )

A. 材料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 材料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 材料理解准确,结论不合理

D. 材料理解不准确,结论合理

3. 稷下学宫(大约创建于齐桓公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关于稷下学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稷下学宫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

B. 当时云集稷下的主要学者有孟子、荀子等

C. 文学游说之士在此相互切磋驳难,形成了当时思想界“百家争鸣”的局面

D. 培养出了诸如孔子、董仲舒等儒学大家

4. 他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大力提倡关心百姓的民本思想,他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他是( )

A. 孟子 B. 墨子 C. 韩非子 D. 荀子

5. 《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已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①孔子认为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值得商榷 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④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6. 下图是是我国清代著名儿童蒙学读物《弟子规》第二章《入则孝》篇的原文和翻译,图片中《弟子规》的内容突出反映了清代教育( )

A. 鼓励儿童个性发展

B. 突出家庭自身教育

C. 提倡事事服从父母

D. 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7. 《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

A. 天赋人权 B. 皇权至上

C. 君权神授 D. 天人合一

8. 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所著的《中华文化史》中,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

A. “大一统”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三纲五常” D. “天人感应”

9. 《传习录》是中国著名思想家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书中曾言:“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一言论说明王守仁( )

A. 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

B. 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

C. 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 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

10.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先生依据某思想家的观点而总结出来某种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这位思想家是( )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11.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颜元在《存学编》中提出“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并强调“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这体现的思想是( )

A. 经世致用 B. 工商皆本

C. 民主科学 D. 重农抑商

12. 对下图所示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有( )

[⑨揭纸][①切麻][②洗涤][③浸灰水][④蒸煮][⑤舂捣][⑥打浆][⑦抄纸][⑧晒纸]

A. 这项技术最早产生在东汉时期

B. 毕昇改进后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C. 宋元时期这项基础开始向外传播

D. 它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伟大革命

13. “挥毫落势如云烟”“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变动如鬼神,不可端倪”,这些文字所描写的书法风格和下列人物的作品风格相似的是( )

A.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B.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C. 张旭的《肚疼贴》

D.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nlc202309030734

14. 下图所示的是当当网2011年10月份销量前四位的古典文学著作,下列关于这四本书的描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作者依次是:屈原、干宝、杜甫、罗贯中

B. 成书时代依次是:汉、魏晋南北朝、唐、明

C. 书中经典篇目依次是:天问、宋定伯捉鬼、明月几时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D. 文学体裁依次是:楚辞、赋、诗、小说

15. “古往今来顷刻间演过千秋世事,天涯海角平方地可走万里山河”“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等是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形象描述。这种描述反映出我国戏曲的主要特点是( )

A. 人物脸谱化 B. 动作程式化

C. 场景虚拟化 D. 表现综合化

16. 两汉期间山东的邹、鲁两地流行一句俗谚:“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这里的“经”指的是哪一类图书文献( )

A. 谶纬图书 B. 诸子百家

C. 医学占卜 D. 诗书易仪

17.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不断变化(见下表),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

[高祖&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内容&方略策&儒家经义的识记&诗赋、帖经、杂文&法律&书学&算术&高宗&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内容&被废除&儒家经义的识记&儒家经义的阐释和诗赋&专门科目,不常考&]

——根据《新唐书·选举志》绘制

①唐高宗时废除秀才科的原因是秀才科要求过高 ②科举制是唐诗发展的动力之一 ③明法、明字和明算考察的都是实用技能或技术 ④唐代教育中儒家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④

18. 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国政,国危无日矣。”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

A. 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B. 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C.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D. 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需要

19. 下列选项中,与图片反映的现象相关的是( )

为旌表节妇,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战乱和社会动荡的加剧

C. 女权意识的觉醒

D. 理学对社会影响的深入

20. 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不断探索救国之路,他们从西方思想中寻求武器的同时,又从本土文化中汲取养料。下列属于可供利用的思想的是( )

①“天下为主,君为客” 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③以“众治”取代“独治” ④“存天理,灭人欲”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④

21.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以上三种观念的理解,其共性是( )

A. 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 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 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

D. 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22. 2011年9月29日,将“天宫一号”成功送入太空用的是“长征火箭”,中国早期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虽然相差甚远,但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如果你要查找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查阅( )

A. 《史记》 B. 《汉书》

C. 《唐书》 D. 《清史稿》

23. 明清时期,以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故事的章回体小说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A. 白话文已经开始流行

B. 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 市民阶层的逐渐扩大

D. 思想控制逐渐松弛

24. 成书于八世纪的《关尹子》中说:“善弓者,师弓不师羿;……善心者,师心不师圣。”这段史料可用于研究( )

A.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B. 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C.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特点

D. 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25. 关于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中国书法五种主要字体是金文、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 ②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和文征明 ③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主要形式之一 ④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气势是山水画的灵魂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6. 2011年10月17日,深圳市市民文化大讲堂的报告厅满室生香,一场“文化星空下的深圳国学”的讲座,让《论语》等传统经籍的金句在观众中发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邓实《国学讲习记》

材料二 “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合而为一,即可“为万世开太平”。此为中华国学之宗旨。

——董斌《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材料三 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

——季羡林

(1)材料一主要强调国学的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学所包含的内容及国学的宗旨。

(3)材料三中季羡林提出的“大国学”概念有什么实际作用?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传统国学的当代意义。

27. 文学艺术作品不仅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展示,也是展现时代文化特征的窗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敦煌石窟的壁画和佛像

敦煌石窟舍身饲虎壁画(魏晋) 敦煌石窟佛像(魏晋)

舍身饲虎的壁画气氛血腥悲惨,而佛像却带着睿智的微笑,超脱人世的苦难。

材料二 唐代,敦煌石窟的壁画和佛像

敦煌石窟飞天壁画(唐) 敦煌石窟佛像(唐)

飞天壁画没有流血牺牲,只有体态轻盈的飞天快乐起舞,而佛像以健康丰满的体态出现。

材料三

敦煌石窟市井壁画(宋) 敦煌石窟佛像(宋)

壁画展现了商业活动等世俗生活的场景,而佛像也退去了神圣的光环,成为现实人的写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为什么壁画气氛血腥悲惨,而佛像却带着睿智的微笑?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壁画和佛像,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

(3)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谈谈对文化时代特征的认识。

《文化与生活》专题复习 篇7

本专题是实施新课 程以来高 考考查的 重点, 试题多依托重大的社会热点或者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着重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有关《文化生活》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的特点;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要关注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热点, 关注重大文化活动和文化事件, 并结合相关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和分析, 培养自身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难点突破】

1.文化的特点

(1) 从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来看,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们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源于实践,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

(2) 从文化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来看,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 不是天生的, 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 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 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体现出来, 可以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 从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来看, 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1) 潜移默化: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往往是自 觉学习、主动 接受文化 熏陶的过程。

(2) 深远持久: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上的深远而持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经形成, 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比较鉴别】潜移默化与深渊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

(1) 丰富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2) 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 促进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比较鉴别】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三个方面的关系

5.文化影响人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

(1) 文化交流:民族文化起着维系 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 传统文化:对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 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是不竭的力量之源。

(4)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 增强国际竞争力, 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5) 先进文化: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风尚, 抵制腐朽, 改造落后文化。

(6) 精神文明: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 保障人民群众基 本的文化 权益, 提高思想 道德修养。

6.有关文化作用的设问方式与答题模板

(1) 宏观考查文化作用的设问方式:结合材料说明文化为什么具有……的作用;结合材料分析推动文化发展的必要性;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材料等。

答题模板:

文化实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影响人+文化塑造人生。

(2) 微观考查文化作用的设问方式:结合材料分析加强环境教育的意义;结合材料分析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结合材料分析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等。

答题模板:

1结合材料分析加强环境教育的意义:文化实质+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文化传播+文化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

2结合材料分析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文化实质 + 文化与社会 + 文化与人 + 民族精神+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体系。

3结合材料分析传 承传统文 化的重要 意义:文化实质+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 + 先进文化建设 + 思想道德建设。

【典型例题】

1. (2013·江苏) 韩国某外交官说:“如果外国人对韩国歌手有更多的关注, 逐渐地他们就会喜欢上韩国……如果他们喜欢韩国, 他们就会购买更多的韩国产品。这就是我们试图推广的。”这启示我们

1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2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起决定作用3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12B.13

C.24 D.34

解析:从关注韩国歌手, 喜欢韩国, 再到购买韩国产品, 体现了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说明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3应选。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 但不起决定作用, 2错误。4本身说法正确, 但题干强调的是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4不选。

答案:B

2. (2014·山东) 《大道鲁商》是一部跨越人文和经济两个领域的文献纪录片, 全景式地展示了鲁商从古到今诚实守信、仁义和气、胸怀天下的优秀品质, 揭示了鲁商成功背后的文化内核。这反映了

A.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B.商业贸易促进文化发展

C.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D.鲁商文化是齐鲁文化的全方位展示

解析:题意强调了鲁商成功背后的文化内核, 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影响, A正确。B与题意不符。C观点错误, 只有先进文化对经济发展才能起推动作用。鲁商文化能体现齐鲁文化但不能全方位展示齐鲁文化, D观点错误。

答案:A

3. (2014·安徽) 近年来, 我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发展, 这不仅改变了每一座城市, 更改变了每一个人, 百姓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这说明

1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2文化对人的影响, 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3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促进社会发展

A.12 B.14

C.23 D.34

解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才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排除1。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排除4。文化事业的建设改变了每一个人, 可见题干强调的是文化与人的关系, 23正确且符合题干意思。

答案:C

4. (2013·新课标全国Ⅰ) M中学T班同学小薇关心集体、乐于助人, 多次荣获“道德之星”的光荣称号, 老师和同学都对她交口称赞。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自信心越来越强。小薇的成长经历进一步印证

1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决定性作用3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4优秀文化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

A.12 B.13

C.24 D.34

解析:小薇多次荣获“道德之星”的称号, 逐渐摆脱了自卑心理, 增强了自信心, 说明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也说明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13正确。2错在“决定性”的说法, 4夸大了优秀文化的作用。

答案:B

5. (2014·广东) 某班以“应该‘浅阅读’还是更应该‘深阅读’”为主题举办辩论会。小李说:“‘浅阅读’虽具有简单、快速、生动等特点, 但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叩问心灵的力量, 因此, 我主张深阅读。”下列选项正确且能进一步支持小李主张的是

A.理性思考转化成物质力量是通过“深阅读”实现的

B.“浅阅读”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下 的一种文化需要

C.“浅阅读”在文化上对人肯定不会有 深远持久的影响

D.“深阅读”有助于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解析:理性思考转化成物质力量是通过实践实现的, A表述错误。小 李的主张 是支持“深阅读”, 反对“浅阅读”, B与材料主旨不符。不管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 都可能会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C说法过于绝对。分析材料可以看出, 小张认为“深阅读”具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叩问心灵的力量, D符合题意。

答案:D

6. (2013·福建) 在明亮的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青苔的生命照常在萌动。青苔的花特别小, 但一点也不自惭形秽, 一点也不自暴自弃, 而是像牡丹一样自豪地绽放。这段优美的话语

A.开启人的 智慧, 揭示世界 本质, 发人深思

B.陶冶人的 情操, 丰富精神 世界, 使人奋进

C.如理性的明灯, 指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D.似春雨般润物, 催生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

解析:青苔的花虽然小, 但是从不自惭形秽, 仍然自豪地活着, 这比喻人自强不息, 不服输的精神, 能够鼓舞 人心, 催人奋进, 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世界本质、追求真理、人生价值等知识, 故A、C、D不选。

答案:B

7. (2014·浙江)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 老鸭煲、贵州 雷山的糯 米稻花鱼等, 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 应时而作, 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 或煎, 或炸, 或煮, 或蒸, 或腌, 或酿, 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 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 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 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 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 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 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 无数食客闻风而动, 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

解析:回答本题, 要注意设问要求 是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本题考查文化的力量、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对人 的影响等 知识。首先阐述有关原理, 本题所涉及的原理有三个: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后结合相关原理对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中华传统美食承载着亲情、乡情、友情, 能够维系社会生活, 促进社会和谐, 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中华美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 无数食客闻风而动, 有利于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华美食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品尝各具特色的家乡美食, 引发了对家乡、民族、国家的热爱, 愉悦心情, 陶冶情操, 激发精神力量。

8. (2013·重庆) 铺张浪费是背离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落后文化现象, 公务上的铺张浪费更是一种腐败行为, 败坏党风、政风和 社会风气。2012年12月, 中共中央提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要求各级政府厉行勤俭节约, 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 铺张浪费之风得到有效遏制, 政府的公信力显著提高, 崇廉尚洁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 谈谈对铺张浪费等落后文化现象的正确态度。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考点的具体内容, 然后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关于答题的思维方向上, 可以从文化影响人的特点→坚持先进文化→身体力行上说明, 也可以从文化影响人→具体表现→呈现特点→践行上说明。

答案:答案示例一:1人创造文化, 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文化塑造人生。2坚持和倡导勤俭节约的先进文化, 批判铺张浪费的落后文化。3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勤俭节约和抵制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答案示例二:1人创造文化, 文化影响人。2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勤俭节约和抵制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3文化对人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塑造人生。树立勤俭节约的先进文化理念, 在全社会形成反对铺张浪费的文化氛围。

【创新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年6月13日至7月13日, 第20届世界杯在巴西激情演绎。许多商家适时推出了各类展现巴西传统文化的足球纪念品, 深受世界各地球迷的喜爱, 这也让巴西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这主要说明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传承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C.文化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一切成果

D.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运用《文化 生活》的知 识说明, 漫画 (图1) 表达的主旨思想是

A.文化源自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B.文化作为精神现象离不开物质载体

C.文化源自于对痛苦的反思与总结

D.文化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3.漫画 (图2) 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是

1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2手机信访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3政治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反映4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 文化与政治日益交融

A.12 B.14

C.23 D.34

4.在新加坡, 购房若靠近父母的住家, 政府则会给予优惠资助, 因为这既方便年轻夫妇照顾老人, 又能减轻老人的社会负担。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1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3文化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4文化具有 相对独立 性, 需要建设

A.13 B.14

C.24 D.23

5.在索契举行的第22届冬季奥运会增强了俄罗斯的民族自豪感, 提升了其国际地位。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本届冬奥会, 彰显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牢固。这说明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B.民族凝聚 力越来越 成为文化 发展的源泉

C.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D.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6.实现“中国梦”, 离不开文化的坚实支撑。坚守文化追求, 传播正能量, 建设软实力, 方能成就一个文明的厚度、深度和高度。这种说法是基于

1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传统2文化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3文化塑造着国家的优秀品格气质4优秀文化能滋养社会的道德心灵

A.13 B.14

C.24 D.23

7.“不管一部好莱坞电影中有多少中国元素, 它所讲的永远是美国故事, 体现的也永远是美国人的价值观。”这启示我们,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1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抵制文化交流2必须推动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3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4要增强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A.12 B.23

C.13 D.34

8.当亚洲观众疯狂追捧《来自星星的你》的时候, 欧美地区却对这部来自韩国的电视剧反应冷淡。东方“星星”西方遇冷的原因可能是

1文化环境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角度2文化的差异体现了人们经济地位的不同3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4不同的文化环境使人们对事物认识不同

A.12 B.34

C.13 D.24

9.许多美国家长在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在孩子智商、财商、情商的教育培养中, 财商的教育培养最重要, 因为在诸多成功中, 赚钱最能培养人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所以必须从小教孩子理财, 培养他们的财商。这体现了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4人们接受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熏陶过程

A.13 B.24

C.23 D.14

10.《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推出的一个大型的明星亲子旅行生存节目, 一经播出, 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人们开始思考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与作用。这说明文化

A.对人的影响是有形、但不强制的

B.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能够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

11.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 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 遇到老人, 会不会让 座?一张废纸, 会不会随便丢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 人的行动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

A.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B.人们总是在有形的文化氛围中生活

C.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

D.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

12.“如果你缺乏学习动力, 可看看电影《幸福终点站》《风雨哈佛路》;如果你自卑失落, 可瞧瞧电影《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如果你厌倦生活, 可欣赏电影《在世界的转角遇见爱》《搏击俱乐部》”。上述说法是基于

A.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优秀电影是一种重要物质力量

C.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影视音像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13.2014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截至2014年6月, 中国网民数量已达6.32亿, 网民手机上网使用率达83.4%。

材料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4年5月22日宣布, 为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中国用户合法利益, 中国即将推出网络安全审查制度, 关系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系统使用的重要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 应通过网络安全审查。网络安全审查制度, 将成为维护国家网络安全最有效的法理依据, 对网络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材料二微信是一 款快速发 送文字和 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目前微信的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 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有人担忧地指出, 如果有一天, 人人都低头摆弄手机, 沉迷于用微信交流, 而不开口和身边的人交谈, 久而久之, 每个人将变成一座孤岛, 这个社会也就变得很冷漠。

(1) 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 说明我国推行网络安全审查制度的依据。

(2)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 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微信流行表示担忧。

14.平民英雄“模范范儿”为“中国梦”注入正能量。中国好路人、好军人、好司机、好干部等“N多”的平民英雄勾勒着公民道 德建设的“美德范儿”图景。“好人现象”引发了“好人效应”, 个体自发行为逐渐成为社会普遍自觉的道德实践。从一个好人的平凡善举到一群模范的身先士卒;从一座城市的好人频出到一个社会的崇德尚善;好人广场、好人墙、好人街;好人基金、道德信贷, 道德银行 甚至好人 微博群……“好人现象”的群体性呈现, 相对于某些道德的滑坡现象是一剂强心针、清醒剂。

(1) 分析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

(2) 从个人角度出发, 为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通过足球纪念品传播巴西文化, 体现了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选B, 其他说法不符合题干所要表达的意思。

2.A经验是由痛苦中粹取出来的, 体现了实践决定文化, 树立“此处危险”的警示牌是文化指导实践的体现, A正确。B、D与材料无关, C观点错误。

3.B手机信访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载体而不是保障, 1应选, 2不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 3不选。4正确且符 合题干的意思。

4.C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1错误。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 力量, 3错误。24正确且符合题干的意思。

5.D抓住题干中的“民族自豪感、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可以直接选出D。

6.B文化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2说法错误。只有优秀文化才能塑造优秀品格气质, 3说法错误。

7.D题干没有涉及文化霸权, 且正常的文化交流是必要的, 1不选。各国的文化一律平等, 2说法本身错误。

8.B文化环境只是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角度, 而不是决定, 1说法错误。文化差异并不能体现经济地位的不同, 2说法错误。

9.C题干中的关键在“要从小培养”, 所以, 14与题干主旨无关。另两项符合题意, 答案为C。

10.C文化对 人的影响 不是有形、强 制的, A错误。题干没有涉及 深远持久, 也没有说明文化能够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 B、D不选。

11.D人的行动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 体现了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 故选C。题干没有涉及深远持久的意思, A不选。B说法错在“有形”上, C说法不符合文化的内涵。

12.C通过观看电影可以增强学习动力, 体现了优秀文化能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选C。题干没有涉及丰富精神世界, A不选。电影是一种精神力量, B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D不选。

13. (1)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推行网络安全审查制度, 有利于维护网络安全, 防止西方的不良文化渗透, 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行网络安全审查制度, 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提高综合国力。

(2) 1文化对人的影响受特定的文化环境的影响。长期使用微信交流的方式, 会形成不利于面对面交流的文化氛围。2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长期使用微信交流会削弱人们面对面交流的能力。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因为网络文化的影响而发生深刻的变化。

14. (1) 1“N多”的平民英雄勾勒着公 民道德建设的“美德范儿”图景。“好人现象”引发了“好人效应”, 说明文化是人创造的, 同时又影响着每一个人。2好人广场、好人墙、好人街;好人基金、道德信贷, 道德银行甚至好人微博群的出现提升了人们的道德素养, 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3个体自发行为逐渐成为社会普遍自觉的道德实践, 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4“好人现象”的群体性呈现, 相对于某些道德的滑坡现象是一剂强心针、清醒剂, 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2) 1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 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2加强自身的修养, 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要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点滴小事做起。

《文化生活》专题复习 篇8

从前几年的高考题来看,对《文化生活》部分知识点的考查相对较少,但从2014年的高考试题来看,部分省份已开始加大了对《文化生活》部分的考查力度。有关《文化生活》部分的试题,在设计上一般具有明显的文化特色,追求意境美,具有人文性、艺术性和强烈的时代感。在素材的取向上,一般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以能力立意,兼顾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学科素养;注重考查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试题日益增多,难度总体上有所加大。下面分单元从命题特点和备考策略两方面对《文化生活》进行分析。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命题特点】本单元分别从社会与个人两个角度,考查对文化的内涵、外延、特点与作用的理解,考查的重点是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的关系。对文化的内涵、形式、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等考点的考查,一般会以选择题出现;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多结合时政热点材料,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备考策略】文化的特点及作用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形式的出现。备战2015年高考,从知识方面,学生应准确掌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深刻理解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从热点材料方面,应注意结合重大时事热点,如分析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开展网络文化净化活动的意义;分析航天事业带来的影响等。因此应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命题特点】本单元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近几年的高考题多以社会重大热点问题为背景,设问类型主要有认识类、意义类、措 施类等方式,具体考查文化交流、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文化创新的措施等考点。从总体上看,选择题的难度有所提升,主观题多以小切口入手,注重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备考策略】从知识上看,本单元以文化的发展为核心,复习时可以立足文化创新的途径,整合文化传承以及文化交流的知识。从整个教材来看,此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应把握其与教材前后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从热点角度看,本部分可以联系的时政热点素材较多,如结合中国大运河和古丝绸之路的成功申遗,分析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必要性;从中法建交50周年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结合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讲话精神,分析应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结合南京青奥会的举办,分析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的意义、措施等等。从能力上看,应着重提高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命题特点】近年来对本单元知识的考查较为稳定,侧重于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民族精神内涵的考查,以选择题形式为主。总体上难度较小,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备考策略】本单元知识脉络清晰,一方面从宏观的文化向中华文化聚焦,感知中华文化的特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全面把握中华民族精神。另一方面结合具体热点问题,深入理解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如从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新成就方面,分析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特征;结合中华文化的具体事例,分析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结合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分析高举爱国主义旗 帜、弘扬民族 精神的现 实意义等。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命题特点】本单元是高考考查的 重中之重,每年的高考题都会有试题涉及本单元知识。从考查的角度看,侧重于考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思想道德修养的相关知识。纵观历年高考试题,不管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本单元的知识点一般会与其他单元相结合进行考查,综合性比较强。主观题侧重与热点材料相结合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题则以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识记再现及对易混易错点的掌握为主。

【备考策略】从整个教材来看,此单元属于《文化生活》的落脚点,是对前面三单元重要内容的总结与提升。复习时,可结合国新办发布的“微信十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新时期的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等国家文化生活中的重大时事热点进行复习。同时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知识串讲】

专题一文化的作用

(一)知识体系

(二)主干知识梳理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特点: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民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2相互交融。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变得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 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参与政治生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文化与综合国力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3.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

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侧重广度),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侧重力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给我们的启示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启示我们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这启示我们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自觉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熏陶,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专题二文化的发展

(一)知识体系

(二)主干知识梳理

1.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原因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流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文化因不同而交流,因交流而精彩;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要求,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只有加强交流才能取长补短、发展自己;是推动世界文化繁荣的要求,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又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

(2)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原则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途径与手段

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活动等;手段: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5)意义

一方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世界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 样性,促进世界 文化的繁 荣与发展。

(6)要求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传统文化的形式、特点与作用

1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2特点。a.继承性。b.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c.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作用。a.对国家: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b.对个人: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 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3.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1)源泉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作用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4.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三)点拨提升

1.文化发展的四条线索

从横向看,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从纵向看,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从根源上看,文化在实践中发展;从实质上看,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2.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4加强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而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 展进步。有利于增进中外人民的友谊,促进中外政治、经济的交流。

3.我国应如何更好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1在文化交流中,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 样性,共同促进 人类文明 繁荣进步。

2在文化交流中,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在文化交流中,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4我们既要欢迎各 国优秀文 化在中国 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通过商业贸易、教育等多种文化传播活动,借助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中华文化。

专题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知识体系

(二)主干知识梳理

1.中华文化的特点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发展历程:萌动———春秋战国;诞生———秦统一;发展———汉代;强盛———隋唐;扩展———宋、元、明。

2表现与见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和中华文明的标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史书典籍以其自身的传承性,成为中华 文化一脉 相传的重 要见证。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地位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基本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4)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

(5)必要性及意义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6)途径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5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 神的传播 者、弘扬者和 建设者。

(三)点拨提升

1.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渗透在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

3.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专题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一)知识体系

(二)主干知识梳理

1.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

影响: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应对: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

(2)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3)正确看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1国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文化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依法办事,树立法制观念;要增强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生产和提供品味高尚的文化产品。

3个人。提高辨别落后、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作出正确 的文化选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 由之路。这个 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2)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根本任务。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主要内容。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事业;深化文化 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3要求。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人们心目中的思想道德模范,总是带有不同时代的印记;人们对思想道德的评判,总会因为不同的生活体验而有所差异。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基本内容及其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要求:必须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所不有,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1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2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5)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二者的关系

2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a.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要不断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b.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为此,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c.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我们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要大力加强社会 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 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要立足于发展中 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 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5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点拨提升

1.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国家角度

1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3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2)个人角度

1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2.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新题速递】

2014年10月22日,“汉风 - 中国汉代文物展”在法国国立 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 开幕。据此回答1~2题。

1.本次展览展出来自中国27家博物馆的450多件汉代精美文物,从多个侧面展示中国汉代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由此可见

1文化就是人所创造的精神产品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3文化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4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A.12B.23

C.24 D.13

2.这次展览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是中法互办文化年以来在法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展。该展览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在于

1推动中华文化的走向世界2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统一3学习法国文化的有益成果4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A.14 B.34

C.13 D.23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相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此回答3~4题。

3.中国大运河是由国家修建的最大且最古老的内河水道系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对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2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表达3表明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4充分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13 B.23

C.24 D.14

4.丝绸之路,是古代一条以丝绸贸易为主,通往西域的商路,是古代东方与西方 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技艺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对“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报世界遗产,最终获得了成功。这说明

1商业贸易是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2文化在交流借鉴中推出了多种新文化3跨国联合保护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4各国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A.13 B.23

C.24 D.14

2014年10月18日,第十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会议在杭州举行。回答5~6题。

5.著名学者于丹在论坛上指出,中华文化创意应扎根于农耕文明,即将中华农耕文明中的气质和观念彰显在现代创意中。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文化创新应以传统文明为根源

B.将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时代精神

C.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全新内涵

D.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前提基础

6.来自百度的一位负责人在演讲中表示,“互联网作为新文化创意的发源地和传播平台,未来将有很多机会和空间与文化创意产业彼此融合、携手创新”。这表明

A.科技进步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C.科技是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的助推剂

D.现代科技决定着文化创意的发展方向

7.2014年8月7日,网信办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对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促进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网民将其称为“微信十条”。“微信十条”的发布

1是因为文化市场 具有自发 性的弊端2说明国家依法取缔落后腐朽文化3体现了国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4表明大众传媒必然导致文化低俗化

A.12 B.23

C.13 D.24

8.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一要求启示我们

A.应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B.文化作品应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C.要重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D.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9.2014年9月19日,备受关注的上海和浙江高考改革方案公布。近年来,异地高考方案破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督查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回应民众诉求,聚焦热点难点,有力促进了教育公 平和人才 成长。这是 因为,教育是

A.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B.兴国之魂,决定着文化发展方向

C.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D.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

10.2014年10月1日,一张能让消费者享受山东文化消费便利与实惠的山东文化惠民卡在山东剧院演出现场正式对外发行。市民凭该卡观看商业演出可享受5折到8折的优惠,部分家庭困难的群众还可以免费观看演出。发行文化惠民卡能够

1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发展文化生产力2丰富人民文 化生活,保障人民 文化权益3变革文化传 播方式,满足多元 文化需求4放大文化经济功能,增强文化市场活力

A.12 B.24

C.13 D.34

11.2014年9月18日至19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辽宁调研时强调,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工作内容、领域、载体、对象上抓好贯穿结合融入,全方位推进、全领域覆盖,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细落小落实。这是因为核心价值观

1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2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3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4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心环节的必然要求

A.13 B.23

C.14 D.24

12.2014年10月12日,中央文明办在苏州隆重揭晓了9月“中国好人榜”名单。在鲁甸地震灾区中为寻找失踪群众不幸牺牲的90后“好战士”谢樵等107名“身边好人”光荣上榜。这些平凡的“身边好人”给我们的道德启示是

1要脚踏实地,从身边小事做起,追求道德目标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4只有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才能培育健全人格

A.14 B.24

C.13 D.34

13.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1)运用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材料一体现《文化生活》中的哪些道理。

材料二习近平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 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2)根据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国处理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提出合理化建议。

14.2014年9月30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之际,中国迎来首个“烈士纪念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表达缅怀追思。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此前表示,近代以来,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为了国家繁荣富强,无数的英雄献出了生命,烈士的功勋彪炳史册,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为了弘扬烈士精神、缅怀烈士功绩,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作出决定,以法律形式设立“烈士纪念日”。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分析设立“烈士纪念日”的意义。

(2)有人根据这一新闻得出结论,只要多举办各种抗战纪念活动,就能振奋民族精神。请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对这一结论进行评析。

(3)结合材料,为宣传设立“烈士纪念日”拟定两条宣传口号,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不超过2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该展览所体现的汉代文化,表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故2符合题意;这些文化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貌,体现了3。1是对文化含义的片面理解,不正确;4与材料主题无关,不能选。

2.C回答本题时注意审题,考查的是中华文化的意义,13表述正确,符合题意。4是世界文化的意义,不合题意;2表述错误,文化交流要求同存异,不是融合统一。

3.D1是对文化遗产意义的正确表述,符合题意;大运河作为中国的文化,说明文化是民族的,成为世界遗产,表明文化又是世界的,4正确。2是对民族节日的表述,不合题意;3中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不是决定因素,错误。

4.A古丝绸之路是贸易的商路,在贸易中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正确;三国联合申遗成功,表现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3正确。2与材料主旨不一致,不选;4表述错误,其他国家对中华文化不一定有归属感。

5.B农耕文明属于传 统文化,将其观念彰显在现代创意中,体现了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故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C项错误,不是赋予全新内涵;D项错误,文化继承 是文化发 展的前提。

6.C互联网体现了科技的作用,互联网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这表明科技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C项符合题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A、D项错误;只有先进健康的文化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B项不正确。

7.C发布“微信十条”是国家对文化市场管理和引导的体现,这是因为文化市场的商业性弊端带来了令人忧虑的现象,故13符合题意。2错误,对落后文化要加以改造剔除,腐朽文化要依法取缔;4说法过于绝对。

8.B“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这体现了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又能在市场上受欢迎”,体现了要实现社会效益与 经济效益 的统一,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与材料主旨不符。

9.C本题考查教育的重要性,四项中只有C项是对其重要性的正确表述。A项表述错误;B项错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D项错误,大众传媒 是文化传 播的主要手段。

10.A该卡可以观看商业演出,这体现了1;给居民带来了实惠,体现了2。该卡是不能变革文化传播方式、放大文化经济功能的,故34不能选。

11.D本题考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知识。24强调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符合题意。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故1错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故3错误。

12.C平凡的“身边好人”的事迹体现了13。2是国家的做法,不合题意;4表述过于绝对,不正确。

13.(1)1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今天人们的思 想改造和 国家治理 有着重大 的影响。

2传统文化如果能 够适应社 会生活的 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有益启迪和对治国理政的有益启示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3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保持和发扬。

4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对传统文化,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这一过程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2)1应尊重文化多样性,并且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 化,培育好、发展 好中华民 族文化。

2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3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5要反对错误的倾向,反对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封闭主义”,也要反对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其他建议符合题意皆可)

14.(1)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特点的文化环境。这一纪念日的设立,有利于为弘扬烈士精神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设立“烈士纪念日”能够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这一纪念日的设立,使人们在参加纪念烈士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悟抗战精神,对于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4优秀文化 塑造人生。 设立“烈士 纪念日”,有利于增强国人特别是 青年人的爱国情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举办各种抗战纪念活动,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2除此之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还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 文化的影响,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人人都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3)1继承革命烈士遗志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2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

“老文化”专题的“味道” 篇9

一、选题“三贴近”, 激起观众怀旧情

“贴近民生、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是《零距离》栏目的宗旨, “老文化”新闻专题更是浑身充满了“土气”:老民俗、老字号、老街巷、老手艺, 构成了“老文化”新闻专题的主题内容。

2001年, 《南京零距离》开播一年之际, 栏目首次推出了系列短片《老城南》, 选题有《水井》、《绷子活》、《西街旧痕》、《胡家花园》、《消失的家什》、《荣记竹嗡坊》、《七家湾牛肉大战》等, 主要讲述南京老城南一带即将消失的景物和老传统手艺, 选题内容紧紧扣住一个“老”字, 感觉久远无踪、即将消失却仍然与现在的生活有所关联。如《消失的家什》:

“推开老屋的木门, 那些闲置不用的老物件, 落满了灰尘, 静静放置在屋檐门后, 竹床、菜篮子、大水缸, 展示着一个离去的时代……”

节目内容贴近生活、充满温情, 勾起了一些成年观众的怀旧情, 他们纷纷打电话给栏目组, 提供自家符合选题的物件, 原先策划的8集节目, 增加到了14集, 颇受观众欢迎。

二、新闻精致拍, 专题Mi Ni化

电视片中, 常规的文化专题往往篇幅宽、周期长、拍摄工整、画面讲究, 叙事较慢, 这与新闻栏目“短平快”的节奏不太融合。“老文化”新闻专题较好地中和了两者的制作手法, 具体体现在:

1. 篇幅短小精干

每篇时长不超过两分半钟, 与栏目整体节奏合为一体。

2. 文化内容赋予新闻点

虽然是文化内容, 但一个“老”字赋予其新闻点, 再加以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挖掘, 展示文化内容中的亮点, 让每期节目具备了较好的新闻要素。

3. 以专题片制作为标准

“老文化”新闻专题从拍摄到制作, 均以文化专题的标准要求。成组的画面语言, 细腻的景物特写捕捉, 随机人物自然状态同期声记录, 统一的景物色调, 这些要素剪辑成一期期形式独特的文化专题微雕作品。

三、选题策划定方向, 灵活采编制成片

一般来说, 老文化的选题可以提前策划, 最后播出的单片则根据前期拍摄的素材量和故事点灵活而定。大到一个区域、一条街巷, 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和一个物件, 都可以独立成片。

《高淳老街》系列, 因为街区较长, 原策划只做一条老街风情片, 但编导在采访中发现有很多可以放大的故事点, 于是就在一条街上拍摄出五期短片:《雨中老街》、《道家遗风》、《岳家鞋铺》、《一字街豆干》、《老张烘糕》。

《西街旧痕》是《老城南》系列中的一期, 因为老街上的古迹较多, 记者预计可以做成三个单片, 但是在整理素材时感觉到, 点散深入不下去, 最后只能剪辑成一篇, 并以“旧痕”把这些散点串接一体。

“老文化”新闻专题片根据素材, 灵活采编, 避免大专题片制作的困难度, 缩短了成片周期, 以保障新闻栏目的播出。

四、景物体现原汁原味, 风格统一“老”味道

“老文化”新闻专题中, 很多节目内容是探古寻旧, 正本清源, 带有史料权威性的诠释, 这就要求拍摄到的景物纯正, 故事原汁原味。

《老六合》系列拍摄前, 因为对六合地域文化不太了解, 编导为筹集选题费了不少心思, 几经周折, 找到了当地文化馆的几位退休老馆员。这些老同志长期从事当地民俗文化收集研究工作, 认真严谨, 经过他们的指点、引路和评点, 拍摄出8集味道纯正的“老文化”专题。

《县府街记事》介绍了六合老街深处的一处保存完好的孔庙, 让观众惊奇不已。

《遥远的民歌》对一个老文化馆工作的寻访, 展现了音乐“茉莉花”的源头。

《滕!子猪头肉》展示了六合传统美食猪头肉的变迁史。

老街老巷老手艺, 民风民俗老遗产, 构成选题内容;青砖小瓦马头墙, 老照片老物件组成画面要素;历史传说和当事人回忆勾连故事脉络。这些元素是“老文化”新闻专题成为精品的关键。

五、递进式故事结构, 叙事散文的解说风格

“老文化”专题按照新闻的节奏, 篇幅简短, 但每一期节目的结构依然讲究谋篇布局, 有铺垫, 有高潮, 有亮点, 张弛有度, 点面结合。

《老浦口》系列中有一篇是介绍《“洋街”大马路》的, 开篇这样描述:

“大马路不长, 全程大约有一华里。临街的房子半是老店铺……虽说现在大多数都已经关门歇业, 萧条寂静。但从整条街上鳞次栉比的商行阵势来看, 这里曾经繁华过……”

主视觉的开场, 寥寥几笔勾勒出老街的今昔和萧条。介绍完全景, 视觉递进到老街更深处:

解说:“与大马路并列的有一条细长的小巷子, 叫明远里。里面住的居民多数都是过去洋街上开店铺的后代……”

同期:一组采访——几个后代介绍自家曾经老祖业……

介绍了外景, 画面开始进入内屋, 展示全篇故事化的描写:

解说:“这位面色红润头发斑白的徐老伯, 原先他们家是开货运商行的。借着靠车站码头的优势, 生意曾经很红火。”

通过几个老店铺主人的故事, 让老街形象更加生动具体, 让观众觉得有看头。接近尾声, 编导还写进另一个亮点细节:

解说:“这扇门看上去有点特别, 下半是严实的木板, 上边是木条窗。据说这就是过去为方便妓女招揽客人而设计的。”

结尾处, 编导用几个伤感的语句, 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解说:“沧海桑田, 昔日那些风尘女子, 都从良不知去向。只留下青楼小巷, 诉说着当年的故事。‘洋街’大马路, 一件老浦口的标本, 一段时光隧道……”

“老文化”新闻专题解说词, 多采用白描式叙事散文的写法, 语句淡泊不浮华, 娓娓道来, 赋予情感, 与展示的画面和谐一体。另外, 旁白配音舒缓平实, 感情含蓄, 力求达到让观众看完节目有所感慨。

六、荧屏上文化纪录, 线下成视频档案

十几年来, “老文化”专题节目有一百多篇, 所拍摄场景遍布江苏城乡街巷, 这些节目增加了观众的文化知识, 提高了栏目品位, 还为所拍摄地区留下了人文建筑资料, 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旧城视频档案。

“七家湾”是南京一条回民老街, 以牛肉小吃而闻名, 但现在空留地名, 那些老街原貌、小吃店铺热火、老居民的生活场景只有在“老文化”专题中才能找到。

《复兴街五号》记录了位于下关老街一处茶水水炉的情景和历史, 它是南京最后的一个“老虎灶”, 现在已经被拆。《遥远的民歌》展示了老艺人拿着老唱板现场进行的一段表演。节目播出两年后, 老人去世, 旧时代六合乞讨人小调唱法视频资料, 永远留在了《零距离》的节目库里。

七、跨地域拍摄, 拓展选题空间

早期的“老文化”专题主要是为《南京零距离》栏目创作的, 拍摄地域和内容基本集中在南京市及周边区县。随着老城区的改造, 可供拍摄的资源越来越少, 创作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

2009年5月, 《南京零距离》升级为《零距离》, 面向江苏全省以及周边地区的观众, 传播地域的扩大, 为“老文化”专题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空间, 选题内容也从“老古董”拓展到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上。如宝应小年俗系列《倒墩子》、《社戏》、《跑马阵》、《打莲香》、《斗香年味浓》;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内容的《太仓葫芦风筝》、《申公堂米酒》、《曹家的花灯》、《金箔传人》等。另外有些选题, 既不是“老古董”, 又评不上“非遗”的级别, 但有那种“土”和“俗”的味道, 做成文化专题, 效果也不错。

专题十文化传承与创新 篇10

【考点一览】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考点解读】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 文化多样性的含义: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 文化多样性的地位、作用: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①民族节日 (文化价值)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②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 :文化遗产,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 世界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 也有个性。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因而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也是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

(2) 文化是民族的, 也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 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 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 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 有利于繁荣世界文化。

4.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1) 重要途径:①商业贸易;②人口迁徙;③教育 (如出国留学等) 。

(2) 其他途径:聚会、旅游, 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生活中。

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大众传媒) 的特点。

(1)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 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2) 大众传媒的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1)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①对中国:有利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②对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增进合作、交流和理解,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2) 在文化交流中,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 传统文化的表现。

(2) 传统文化的特点。①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同时, 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 传统文化的影响 (具有双重性)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 如果一成不变, 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 正确态度:“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

(2) 具体表现: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即精华) ,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即糟粕) , 必须“移风易俗”, 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 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 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 科学技术、思想运动、教育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①科学技术的进步, 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中每一次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②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 促进文化发展。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 两者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 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 如何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我们就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三、文化创新

1.为什么要坚持文化创新?

(1)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 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怎样实现文化创新?

(1)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 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 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①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即: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②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 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归纳拓展】

1.文化交流、继承、创新和文化发展的关系。

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文化在创新中发展。文化创新离不开文化继承, 因为文化创新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过程;文化创新离不开文化交流, 因为文化创新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过程。

2.传统文化的特点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这就决定了文化创新不能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化, 这就决定了传统文化能够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也决定了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这就决定了文化创新时必须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易混易错点】

1.认为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简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认为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还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

简析: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但不能创造文化。文化由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

3.认为文化是世界的, 所以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世界文化。

简析:文化既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 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培养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4.认为传统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刻影响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

简析: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影响;传统思想深刻影响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

5.认为文化遗产只属于某一个民族或国家。

简析: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6.认为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简析: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的发展,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就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 会起消极作用。

7.认为文化创新的根基是社会实践。

简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文化创新的根基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8.认为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简析:文化创新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9.认为文化创新来自文化创造者的灵感, 文化创造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简析: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 不是来自文化创造者的灵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10.认为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所以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文化。

简析: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故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

1.广西左江的花山岩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6年7月15日, 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 中国广西左江的花山岩画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岩画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也再次引发关注。

解读:文化遗产,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文化是民族的, 也是世界的, 花山岩画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左江的花山岩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2.中阿合作论坛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

2016年8月3日, 中阿合作论坛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突尼斯开幕。中国艺术节的举办, 为中突两国文化交流与互鉴增添新的动力。内容丰富的本届中国艺术节, 将为突尼斯观众和阿拉伯国家的民众了解中国的古老文化和现代风貌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必将进一步促进中突双方的了解和友谊。

解读:中国艺术节的举办, 有利于加强中突两国文化的交流, 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中国艺术节的举办, 有利于加深中突两国的传统友谊。

3.传承、创新中国民族歌剧。

2016年9月23日至25日, 由中国歌舞剧院复排的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演出。为走进人物的心灵, 主创人员到故事发源地山西省左权县采风, 来到故事原型人物的家中, 实地体验他们的生活环境, 聆听他们的故事。主创团队还反复分析剧本、研究人物, 在音乐与唱腔方面深入学习、研究作曲家的匠心和郭兰英等老艺术家的演绎。同时, 根据当今观众的审美趣味, 对一些场次与情节进行了微调, 在沿用民族乐器伴奏的基础上, 以现代理念重新编排配器, 演员的演唱和表演也更加生活化。

解读:歌剧主创人员到故事发源地采风, 了解故事原型人物, 这体现了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歌剧主创团队分析剧本、研究人物、深入学习音乐与唱腔, 在沿用民族乐器伴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理念等, 这体现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高考真题】

例1 (2016·江苏政治卷·23) 尽管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 但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 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

A.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B.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C.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解析: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 这说明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点, 文化是民族的;美国建筑大师从中国古代先哲思想中汲取养分, 这说明中西方文化又有共通之处, 文化是世界的, D正确;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古代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B不科学;创造力的源泉应该是实践, C错误。答案为D。

例2 (2016·江苏政治卷·22) 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 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 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A.鲜明的民族性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D.强大的包容性

解析:材料强调, 我国传统“礼”文化的特征和作用基本没变, 但“礼”文化的内涵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特征, 故B正确;A、C、D都不符合材料主旨。答案为B。

例3 (2016·全国文综卷Ⅱ·19) 我国杂技历史悠久, 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 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 利用声、光、电效果, 配以情景故事, 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 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 主要得益于

(1) 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2) 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3) 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4) 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 (1) (2) B. (1) (3)

C.D.

解析:我国杂技融入了音乐、舞蹈等元素, 体现了对杂技的继承和发展, (3) 符合题意;这些时代元素和效果是我国运用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民族文化的表现, (4)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现代传媒的作用, (1) 与题意不符;材料体现了现代流行艺术元素融入传统艺术之中, 不是取代, (2) 错误。答案为D。

例4 (2016·全国文综卷Ⅰ·19) 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 却因表演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 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 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合作, 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 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 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

(1) 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2) 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3) 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 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 (1) (2) B. (1) (4)

C.D.

解析:“华阴老腔”的成功说明传统文化要不断创新, 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才能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1) (2) 符合题意。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3) 是错误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形式的创新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但不是前提, 排除 (4) 。答案为A。

例5 (2016·天津文综卷·11)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 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 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 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时, 立体图形灵活转换, 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

A.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B.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

C.甲骨文的出现,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解析: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不是决定因素, A不选;文字的出现,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不选。材料说明, 人们运用4D技术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 故B正确。

例6 (2016·全国文综卷Ⅲ·39)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 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 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 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 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 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 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 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 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 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 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 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 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 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 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解析:通过审阅材料可以看出, 屠呦呦团队的发现, 立足于治疗疟疾的实践;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屠呦呦团队的发现, 促进了中医中药走向世界, 也促使人们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对此, 可调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知识回答。

答案:立足实践,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掘其当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增强其世界影响力。

第二部分考点演练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印刻着文明的痕迹。一页页山河变迁, 一段段历史影像, 凝结在这一砖一瓦、一瓶一罐的文物之中。有人曾言:“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 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材料表明

(1) 文物展示民族文化, 表达民族情感 (2)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 传承历史文化 (3) 文物遗产是一国文化复兴的原动力 (4) 文物对于展示文化多样性意义重大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2.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不同, 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形成了不同的舞蹈风格。多彩多姿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世代演进, 流传至今, 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见

(1)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 舞蹈集中体现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4) 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文化进步的根本动力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3.戏剧是中西文化中的瑰宝, 但西方戏剧起源于远古人类对酒神的祭祀活动,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时代的歌舞;西方戏剧注重“写实”, 中国戏曲注重“写意”;西方戏剧以演员的动作、对白演故事, 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为此, 我们应

(1) 加强中西戏曲文化交融, 促进两者走向统一 (2) 尊重中西戏曲文化差异, 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3) 坚持求同化异, 充分尊重戏曲文化的多样性 (4) 充分理解个性, 推动中西戏曲文化共同发展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4.2016年8月21日, 中国 (横县) 淘宝茉莉花文化节启动仪式举行, 这是该县首次把茉莉花文化节搬上了互联网。通过互联网, 该县的茉莉花文化节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 让更多的人参与茉莉花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 网络

(1) 作为一种大众传媒, 具有强大的共享功能 (2) 依托现代科技手段, 能够超越时空局限 (3) 作为文化传播新途径, 它具有很强的替代性 (4) 依靠相关辅助手段, 能够创新文化内容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5.学生集体跪在父母面前进行叩拜, 这种情况在多地真实上演。殊不知, 封建时代, 跪拜礼是等级差别的标志, 是明尊卑的外化形式。如今, 把跪拜礼作为所谓的优秀传统文化来继承, 并让孩子们恭行如仪, 看来是不明白跪拜礼实质的表现。材料启示人们

(1) 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2) 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 (3) 要不断创新继承传统文化的形式 (4) 传统文化是制约我们价值取向的历史包袱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6.唐代的草书, 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以点画为形质, 使转为情性”, 写出了“唐代之音”的雄浑、放纵之态, 使我国草书艺术又呈现一新的高峰, 其代表人物是张旭。由此可见

(1) 文化继承不排除全部承袭传统文化 (2) 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3) 文化创新推动了社会实践的发展 (4) 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保证

A. (1) (4) B. (1) (3)

C. (2) (3) D. (2) (4)

7.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 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走出来之后, 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此外, 随着时代的发展, 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需要建设新的道路, 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从材料可以看出

(1)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 文化是特定时代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3)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4) 文化创新的目的在于推动文化发展和繁荣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8.近年来, 很多地方都在创新文化便民惠民举措, 但不少都是昙花一现, 很快便偃旗息鼓。究其原因, 就在于缺乏坚持意识, 配套方案跟不上、群众动员不给力、品牌塑造搞不好;更主要的是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1) 没有继承的文化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 (2) 文化创新必须适应人民群众实践的需要 (3) 人民群众的实践有时会制约文化创新 (4) 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9.辛亥革命失败后, 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 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而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可见

(1) 新文化运动的出现增强了近代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2) 近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是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动力 (3) 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 (4) 近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为新文化运动出现准备了条件

A. (1) (4) B. (1) (3)

C. (2) (3) D. (2) (4)

10.以往受制于传统形式的上海文化庙会2016年多了些新鲜劲儿。在“文化嘉定云”网站特别开设的文化庙会专题网页上, “文化庙会嘉玩”标题醒目, 还设置了看年俗文化、享文化年货、接新春福袋、赏迎春大观四大板块。材料说明

(1) 网络的发展正在改变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 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 文化创新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4) 传统与现代并存是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基础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11.德国近代哲学的鼻祖、对德国思想启蒙产生深远影响的莱布尼茨勤于研究中国文化。莱布尼茨受《周易》中卦象的启发创制的二进制算法, 成为近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在他著名的《单子论》中, 莱布尼茨也充分吸收了中国哲学尤其是宋代理学的精华。材料告诉我们

(1)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 文化竞争不排除文化合作、借鉴与融合 (3)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 文化创新主要依靠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A. (1) (2) B. (1) (3) (2) (4) (3) (4)

C. (2) (4) D. (3) (4)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仅为文化创造提供宝贵资源, 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材料一中国传统孝道的本质在于维系家族的精神支柱, 保证家族和社会的繁衍, 所以才有“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说法。今天现代化国家和发达地区都面临着生育率降低、人口数量下降、老龄化加剧的难题。如果将传统的孝道转化为现代的价值观念, 即保证家庭和社会的繁衍是每一个人的义务, 更是青年不可推卸的职责, 同时摒弃将“后”限制为男性的陈腐概念, 保障男女平等, 那么这种孝道就能在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

材料二传承中医药优势, 发挥其独特作用, 可以更好造福人类健康。为此, 国家要强化师承教育, 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 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防病治病能力;要促进中西医结合, 探索运用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式加快中医药发展;要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 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

(1) 结合材料一, 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

(2) 材料二为我们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提供了哪些具体做法?

13.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后半期, 计算机日渐进入社会生活, 西方主导、以西文为主的文字处理模式使汉字面临危机, 以致关于汉字拉丁化的讨论一度很是热烈。如果不能适应时代趋势, 不通过发明创造解决这一难题, 汉字可能被淘汰。在巨大压力和动力面前, 王选领军的团队终于攻克计算机汉字处理技术。这使汉字“绝处逢生”。没有这一伟大创新, 中国文化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现在是什么面貌, 真的难以想象。

材料二《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史上一座傲人的里程碑, 它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 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相结合, 创造出了民族芭蕾的世纪精品, 并成就了中西文化在芭蕾艺术领域完美融合的世界奇迹。在音乐创作上, 《娘子军连歌》《万泉河水清又清》等音乐几十年来经久不衰, 深入人心。

(1) 结合材料一, 简要说明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2) 在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方面, 材料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启示?

1.C文物作为文化遗产, 传承历史文化, 展示文化多样性, 故 (2) (4) 符合题意。 (1) 说明的是民族节日的文化价值, 不选;文物对文化复兴有促进作用, 但不能说是原动力, 故 (3) 不选。

2.A材料主要通过民族舞蹈说明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故 (1) (2) 符合题意。 (3) 夸大了舞蹈的文化价值, 不选; (4) 夸大了文化多样性的作用, 不选。

3.C材料通过戏剧说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我们要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故 (2) (4) 符合题意。 (1) 中的“统一”, (3) 中的“化异”均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特征。

4.A材料主要说明网络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故 (1) (2) 符合题意。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故 (3) 说法有误;网络可汇集文化资源, 但不能创新文化内容, 故 (4) 也是错误选项。

5.A材料主要说明, 继承传统文化, 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的正确态度。对于跪拜礼, 应汲取其“孝”的精华, 摒弃其糟粕, 故本题选 (1) (2) 组合。对于传统文化, 我们应领会并继承其中优秀文化的内涵, 故 (3) 不选;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起积极作用, 故 (4) 表述不妥。

6.D材料强调, 唐代草书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进而推动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故 (2) (4) 符合题意。“全部承袭传统文化”表述不妥, (1) 不选;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实践发展, 故 (3) 不选。

7.B材料以“路”作比喻, 形象地说明了汉字的演化既是一个继承和完善的过程, 也是一个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变化而创新的过程, 故 (1) (3) 符合题意。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故 (2) 表述有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故 (4) 错误。

8.C材料强调, 有些地方创新文化便民惠民举措经不起人民群众实践的检验, 故 (2) (4) 符合题意。 (1) 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不会制约文化创新, 故 (3) 表述有误。

9.D材料有两层意思:一是近代中国出现的新情况需要文化不断创新, 故 (2) 符合题意;二是近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了资源、准备了条件, 故 (4) 可选。 (1) (3) 表述正确但均与题意不合。

10.C材料反映的是, 2016年春节期间, 上海嘉定地区通过网络对传统文化庙会进行创新,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故 (2) (3) 符合题意。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并没有因网络的出现而改变, 故 (1) 说法有误;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故 (4) 说法有不妥之处。

11.B材料意在强调, 实现文化创新必须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 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故 (1) (3)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竞争, 故 (2) 不选;经济发展是促进文化繁荣的基础, 故 (4) 表述有误。

12. (1) (1) 传统孝道作为传统思想影响着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 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的特点;传统孝道融入现代价值观念可推动社会发展, 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中国传统孝道的本质在于维系家族的精神支柱, 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 材料强调, 现代价值观念应继承传统孝道, 这说明发挥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 首先必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我们要善于将传统孝道转化为现代价值观念, 这说明发挥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 就要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实现文化创新。

(2) (1) 强化师承教育, 说明要重视教育在文化创新中的独特作用。 (2) 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 说明要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3) 要促进中西医结合, 说明实现文化创新必须要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4) 探索运用产业模式加快中医药发展, 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 说明要通过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推动文化创新。 (5) 探索运用现代技术加快中医药发展, 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 说明要重视科技在推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13. (1) (1) 针对汉字面临的危机, 王选领军的团队攻克了计算机汉字处理技术, 这体现了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 攻克计算机汉字处理技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体现了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西方文化专题课程的教学浅析 篇11

关键词:《西方文化专题》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西方文化专题》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是为了应用型和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此门课程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辨能力。因此,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就《西方文化专题》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进行思考,提出教学建议。

一.《西方文化专题》课程与《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区别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是一门传统课程,开设多年;而《西方文化专题》课程相对而言是一门新课程,两门课程都是对西方文化的讲授,有诸多相同之处,由此《西方文化专题》课程可以借鉴《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经验,但是两门课程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

“概论”简而言之是概括地论述,是对某事的通盘考虑或处置,强调课程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一定的章节体系,对西方文化概括地进行描述。一般情况下,《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时间发展线索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部分进行介绍,在教学目标上侧重于学生对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了解,是一门基础核心课程。因此,《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是作为学位课程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对学生修习本课程的进行文化识记、文化分析等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

“专题”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也就是说《西方文化专题》课程突出的是问题教学,即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章节体系,选定若干问题即专题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讨论,在教学目标上侧重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门选修课程。因此,《西方文化专题》课程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开设。

可见,《西方文化专题》课程和《西方文化概论》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上都存在差异,因此《西方文化专题》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都有其独特性,教学内容要专、要精、要凝练,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也必须突破传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西方文化专题》课程的教学内容

《西方文化专题》目前并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以采用,西方文化涵盖的内容又十分广泛,《西方文化专题》课程教学“专题”要专、要精,则需要凝练,主要有三种方式:

1.来源于对西方文化内容的凝练。这是最基本的方式,要求教师在西方文化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专题”,自编讲义。这是教师通过对西方文化专业知识的掌握,依靠自我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专业所长进行创造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西方文化可以包括一些基本专题,例如宗教、教育、科技、文学等等。教师可以按照先易后难的基本原则进行初步编排讲授。

2.来源于学生的互动。在实际教学中,课堂讨论、课下答疑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学生们就教学内容呈现出来的问题,有些可以转化为“专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教学敏锐性,善于发现、提炼问题,并加以转化。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编排时,预留出机动课时,将这些“专题”恰当合理地穿插在教学内容中。

3.来源于学术研究。教师可以将学术研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结合自己和其他学者的学术研究课题和成果,选择适合学生、适合课堂的某些问题,以“专题”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西方文化从学术层面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见,《西方文化专题》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既是对教师专业功底和教学能力很好的考验,同时也能很好地验证教学互长的原则。此外,考虑到课程课时的限制,“专题”的提炼还需要体现“精”的一面。西方文化的知识从古到今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上得到讲授,因此课堂上讲授的“专题”要求“少而精”,即能够展现西方文化的精神,体现西方文化的精髓,通过分析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西方文化的本质。

三.《西方文化专题》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要求《西方文化专题》课程采取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

1.讲座式教学。有些专题可以设计为讲座的形式,重点在于打破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唱独角戏的模式,营造轻松灵活的氛围,生动、通俗、自成体系地将教学内容表达出来,开设提问环节,让学生将课下或课上未理解的知识提出来,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例如教师自行回答,或者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

2.以课堂翻转的形式进行教学。课堂翻转是指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例如爱课程网等(爱课程网上与西方文化相关的视频课程有《西方文化概论》、《古希腊文明的兴衰》、《西方文明的源头》等),让学生课下先通过观看视频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学习,课堂上教师先就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再次观看,然后组织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西方文化专题》课程授课对象为大三学生,经过两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积淀,思辨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讨论时应遵循“i+1”输入理论,讨论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在学生已经具体的能力上有所增强,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并结合实际情况,展开讨论环节,制定讨论目标,以便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3.充分利用文学作品、影音作品展开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三学生通过外国文学等课程的学习,对各时期西方文学作品都比较熟悉,可以利用这些文学作品分析其中蕴含和体现的西方文化。同样的,也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电影作品、歌曲等作为教学材料,节选其片段对西方文化展开介绍。《西方文化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相对其他专业课程而言,此门课程的专业性略显不足,存在学生们对课程不重视的消极学习状态,导致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利用文学作品和影音作品进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可见,《西方文化专题》课程为了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多样化,立足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

四.《西方文化专题》课程的考核方式

《西方文化专题》课程的教学内容灵活开放,教学方法丰富多样,那么《西方文化专题》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必须突破传统,有所创新,需要体现出多样化和开放性,实现对学生能力的真正考察。

多样化主要指《西方文化专题》课程的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占30%)、中期成绩(占30%)和期末成绩(占40%)综合而成。平时成绩由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三个部分组成。中期和期末都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的方式可以采用笔试和口试。

开放性主要指中期考试以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题型全部为分析题,即对西方文化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观点正确,逻辑合理,论证充分、具有层次性。期末考试则以闭卷考试和口试的方式结合进行,闭卷考试为笔试,既包括主观题也包括客观题;口试则是教师和学生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例如通过看相关简短的视频、听一段文字材料或教师直接提问等,要求学生和教师面对面的交流,考察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见解,同时也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求观点正确,表达流畅。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西方文化专题》课程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专业知识上和教学技能上都要求教师更“专”,这个“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创新”,因此《西方文化专题》课程也让整个教学体系富有个性色彩,有利于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功底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胜任本门课程的教学。以上只是对《西方文化专题》课程教学的简单粗略的建议,有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老师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验证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纳倩茹.论高职院校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6,(1).

[2]杜庆华.教学组专题教学的实践及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3).

[3]蒋荣,代礼忠,胡同泽.专题式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运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四川铁通开展移动文化专题讲座 篇12

本刊讯近日,中移铁通四川分公司采用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开展“提升主动融入移动文化理念能力”移动文化专题讲座,公司两级机关管理人员、部分经营部经理参加了培训。

主讲教师为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党群工作部企业文化管理高级内训师马亚平。授课主要涵盖了什么是企业文化,为什么要建设企业文化以及中国移动文化体系、转型期企业文化建设等内容。通过培训使大家更深刻的理解了移动文化的核心理论体系,促进认同中国移动文化,从而提升自觉融入中国移动文化的能力。

上一篇:商业信息服务下一篇:保证保险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