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骨测量论文(共7篇)
鼻骨测量论文 篇1
染色体异常筛查是孕妇产前筛查的重点,在妊娠的早、中期诊断出患有染色体异常的胎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为通过侵入性进行绒毛活检、抽取孕妇羊水和婴儿脐带血穿刺后行细胞学培养检查确诊,这些方法均属于侵入性的有创操作检查,有可能造成胎儿流产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不能用以作为染色体异常的常规临床筛查方法。目前临床中应用孕妇血清学及超声联合检查[1],用以提高胎儿产前的筛查准确率,近年来,吉林省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采用超声指标联合检测胎儿颈后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及胎儿鼻骨(nasal bone,NB)测量,用以辅助判断染色体异常,目前已经开展本研究多年,现综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5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产前筛查结果为阳性的孕妇35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孕妇年龄为29~39岁,平均33.5岁,在我院行超声检查时的孕妇孕龄在11~23+6周,平均12.5周;同时选择常规体检孕妇3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18~38岁,平均25.5岁,对照组所有人群的染色体结果均正常,两组患者均进行超声全面检查,两组患者在年龄、孕龄等一般状况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入组观察。
1.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患者纳入标准:(1)30岁以上的高龄产妇;(2)母体染色体筛查提示为高危人群;(3)父母双方或一方存在染色体异常病史,既往有畸形胎儿生育史及家族出生缺陷史;(4)超声检查结果提示NT、NB异常者。排除标准:(1)父母双方及家族不存在染色体异常者;(2)家属不配合,不同意入组观察者。
1.3 仪器及检查方法
采用GE Voluson E8型彩色超声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孕妇胎儿的全面检查,凸阵探头频率选择为3~5 MHz,仪器增益幅度调节至能够清晰显示胎儿的最佳条件状态。经过孕妇腹部,观察胎儿的解剖结构,进行全面检查,具体包括颅骨光环、脉络丛、脑中线、心脏四腔心、腹壁、胃泡、膀胱、上肢、下肢和脊柱等情况,测量胎儿的顶臀长、股骨径、肱骨径、双顶径后,重点测量胎儿的NT厚度和胎儿NB长度。
1.3.1 NT测量要求[2]
(1)选择孕妇孕期在11~13+6周,胎儿头臀长径在45~84 mm时进行测量;(2)图像放至最大,测量尺精确到0.1 mm;(3)取胎儿的颜面正中矢状切面进行测量,并且胎儿为自然姿势;(4)仔细分辨胎儿的皮肤和羊膜结构;(5)测量皮肤与颈椎上的软组织间的无回声带的最大距离;(6)多次反复测量,取最大值记录。
1.3.2 NB测量要求
(1)选择孕妇孕期在11~13+6周,胎儿头臀长径在45~84 mm时进行测量;(2)图像应该能同时观察到胎儿头部及上胸;(3)取胎儿的颜面正中矢状切面进行测量,同时要求超声探头与胎儿鼻骨平行;(4)鼻的图像中清晰可见3条高回声线。
1.4 阳性病例的随访观察
发现NT≥2.5 mm或胎儿鼻骨缺失,鼻骨短于正常月份的孕妇建议在孕14~20+6周[3]行血清学筛查,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甲胎蛋白(AFP),如果血清指标截断值超过1/275,则行羊水穿刺检查,要求每例疑似病例均全程随访,留取资料进行回顾性诊断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NT、NB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NT厚度在孕周11~11+6(t=6.625,P=0.023)、12~12+6(t=6.358,P=0.019)、13~13+6(t=5.254,P=0.00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去除21例NB缺如的胎儿,余下14例NB长度如表1所示,但是各孕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骨与超声孕龄的回归方程为Y=0.238+0.0246X,F=78.65,胎儿鼻骨长度与孕龄呈直线线性相关(r=0.801,P=0.038)。
35例异常胎儿中,发现胎儿畸形15例,其中6例在孕11~13+6周发现,余下11例在是在孕11~13+6周后发现。观察组患儿有28例染色体异常,均经过染色体筛查试验,有6例在孕24周以后胎死宫内,本35例孕妇最终均采用人工流产而终止妊娠,15例胎儿畸形中在孕11~13+6周超声诊断胎儿畸形6例,具体包括:露脑畸形2例、胎儿上肢异常发育1例、联体双胎1例、多发畸形2例;在孕11~13+6周后行超声检查提示胎儿畸形9例,具体包括:心脏畸形2例、多发畸形1例、心胸比例失调1例、肺囊腺瘤样畸形1例、左肾发育异常1例、膈疝1例、左肺缺如1例、胸腔积液伴头皮水肿1例,在孕11~13+6周超声诊断为胎儿畸形的数量占整个胎儿畸形数的60%。
注:与对照组比较,t=6.625,*P=0.023;t=6.358,**P=0.019;t=5.254,***P=0.004;NT:颈后透明层;NB:鼻骨
胎儿的正中矢状面能够清晰显示NT、NB情况(图1),35例患者中有24例NT增厚的病例(图2),占68.6%,24例患者均行羊水穿刺筛查,有13例羊水穿刺结果诊断为21-三体综合征,NT平均为(4.060±0.894)mm,13例中有3例伴有解剖结构畸形,余者未有解剖结构异常;染色体核型正常者4例,其中有2例在孕20周时畸形筛查诊断为露脑畸形(NT:5.24 mm)和胎儿上肢异常发育(NT:5.35 mm)各1例。余下7例为其他染色体异常合并器官结构异常患儿。
NB的声像图表现:在本组研究中,在鼻唇切面能够清晰显示鼻骨结构形态(图1),胎儿鼻骨缺失的声像图表现为在胎儿颜面正中矢状切面上及相应的横断切面上无鼻骨的连续性强回声显示(图3),在本组数据中,共有21例在颜面正中矢状切面上未见连续性NB超声图像,其中有19例诊断NB缺失,有5例胎儿的NB诊断为发育不良,其声像图表现为在胎儿正中矢状切面发现NB短小,或者在其横切面上能够显示胎儿一侧的NB缺失。
3 讨论
在妊娠的早期进行胎儿染色体筛查,主要包括:妊娠孕妇年龄、血清生化学指标的筛查,以及通过在早期通过超声检查进行测量NT、NB等[4]。在妊娠11~13+6周,主要的染色体缺陷性疾病多伴随NT增厚,在超声影像中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胎儿的超声声像图中,NT的增厚情况相类似,多数是在正常胎儿冠状位NT值的基础上平均增加2.5 mm,此外,其他超声声像图的标记也能够在这段妊娠期间被检测到。染色体异常胎儿经常常有胎儿NB的缺失、下颌过小以及静脉导管多普勒波形形态异常等表现。
雷娟等[5]报道21-三体综合征患儿在临床上具有特殊的面容,眼距宽、鼻根低以及平舌常伸出口外,耳小、表情呆滞等特殊表现,产前通过超声扫查胎儿的鼻骨,是筛查唐氏综合征患儿的一个很好指标。胎儿的大部分器官在孕12周前就已经基本发育成形,很多胎儿畸形在此阶段已经初步发生,在本阶段,可以通过高分辨率阴道超声检查,能够发现胎儿的细微变化,所以孕早期通过超声筛查患儿的结构异常具有一定的可行性[6]。根据国际妇产科超声协会,以及英国的胎儿医学基金会联合推荐制定的早孕筛查标准,通过检测胎儿的NT和NB长度,可以辅助进行胎儿的生长结构筛查,并且胎儿位于孕妇盆腔中,必要时可以通过高分辨阴道超声进行全面扫查[7],联合超声检查软指标进行筛查,能够明显提高染色体核型异常的胎儿畸形的检出率。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通过测量患者相应孕龄胎儿颈后透明层NT厚度,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在孕11~11+6(t=1.625,P=0.023)、12~12+6(t=1.358,P=0.019)、13~13+6(t=0.254,P=0.00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过检测胎儿的NT厚度,能够有效辅助筛查胎儿的染色体异常。同时通过测量胎儿的NB情况,在染色体核型正常患者中,能够结合患儿结构畸形,例如露脑畸形和胎儿上肢异常发育,以及联体双胎、多发畸形、心脏畸形、多发畸形、心胸比例失调、肺囊腺瘤样畸形、肾发育异常、膈疝、肺缺如、胸腔积液等,有效辅助提高患儿的染色体畸形的诊断率。
当今,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筛查先天性畸形的检查方案[8,9],我院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孕早期和孕中期通过超声有效筛查,能够有效提高畸形胎儿的检出率,超声检查,具有高检出率、低假阳性率、经济成本低等优点,同时具有低风险性和低精神负担,是全球产前诊断工作者的首选检查方案。所以各产前筛查机构根据自身条件,有效合理选用超声检查手段,减少染色体异常、先天畸形患儿的出生率,提高人口出生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在产前积极开展超声胎儿NT联合NB测量,在染色体异常诊断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能有效提高染色体异常的诊断率[10],同时临床还应该大力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再产前筛查中的应用,提高筛查的敏感性,进一步提高超声检查在染色体异常诊断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讨论联合胎儿颈项透明层检测和鼻骨测量在染色体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检查的高危妊娠人群中,选择35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观察组产前筛查过程中患儿的颈后透明层(NT)厚度和胎儿鼻骨(NB)的长度情况,记录NT在诊断胎儿畸形中的应用价值;同时观察胎儿鼻骨的发育状态,对胎儿进行全面检查,记录观察组胎儿先天畸形情况,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观察组患儿颈后透明层厚度与对照组相比,在1111+6(t=6.625,P=0.023)、1212+6(t=6.358,P=0.019)、1313+6(t=5.254,P=0.004)孕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胎儿鼻骨长度与孕龄呈直线线性相关(r=0.801,P=0.038)。21例在颜面正中矢状切面上未见连续性鼻骨超声图像,19例诊断鼻骨缺失,5例诊断为发育不良。结论 通过在产前积极开展超声胎儿颈项透明层联合鼻骨测量,在染色体异常诊断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能有效提高染色体异常的诊断率。
关键词:染色体异常,颈项透明层,鼻骨测量,胎儿畸形
参考文献
[1]Farkas LG,Katic MJ,Forrest CR,et al.Sruface anntomy of the face inDown's syndrome:linear and angular measruements in the craniofa-cial regions[J].J Craniofac Surg,2010,12(10):373-379.
[2]张蕴,常才.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及胎儿鼻骨在妊娠早期筛查中的评价[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7(6):383-384.
[3]漆玖玲,崔爱平,孙红,等.超声筛查孕11~13+6周胎儿畸形的初探[J].上海医学影像,2011,20(4):287-288,293.
[4]Kuliev A,Verlinsky Y.Thirteen years'experience of preimpl antationdiagnosis:report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eimplanta-tion genetics[J].Reprod Biomed Online,2010,8(2):229-235.
[5]雷娟,高德红,王茜,等.多指标联合筛查唐氏综合征的临床探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2,20(2):52-53.
[6]黄政文,彭软.早孕期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2012,23(11):94-96.
[7]Rottem S,Bronehthli M,Tbaler T,et al.First trimester transvaginalsonographic diagnosis of fetal anomalies[J].Lancet,2009,20(1):444-445.
[8]钱海芬.超声对胎儿遗传标志物的筛查作用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154-156.
[9]刘芳,曾海燕.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非高危胎儿产前心脏筛查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124,126.
[10]钟晓红,谢小健,吴幼平,等.产前超声筛查21三体及18三体综合征的临床意义[J].福建医药杂志,2012,34(6):108-110.
顺鼻骨位CT扫描法诊断鼻骨骨折 篇2
关键词:顺鼻骨位,CT扫描,鼻骨骨折
鼻骨处于面部突出位置, 其外伤临床常见。常规采用X线平片容易造成漏诊。随着CT的广泛应用, 横断位CT扫描为临床提供了准确的诊断依据。近年来很多医院开展了顺鼻骨位CT扫描发现, 更有利于鼻骨骨折的全面诊断。本研究对51例鼻骨外伤患者分别进行X线平片, 横断位及顺鼻骨位CT扫描对比, 评估其诊断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所选病例为2003年8月以来鼻部外伤先进行X线平片检查怀疑鼻骨骨折的51例, 其中, 男41例, 女10例, 年龄12~63岁, 平均38岁, 95%为青壮年。受伤原因:车祸12例, 碰伤5例, 暴力、欧打30例, 摔伤4例。临床表现均有不同原因的鼻部或颜面部外伤史, 伴有鼻部或颜面部的肿胀、软组织擦伤、疼痛及触痛, 部分患者有鼻出血、鼻部不对称、塌陷变形等。患者受伤后至CT检查最短时间为1小时, 最长为8天。
1.2 方法
鼻部X线侧位片采用俯卧头部标准侧位像, 并常规摄取双侧位像。横断位CT扫描:患者仰卧, 以听眶下线为基线扫描, 层厚和层间距均为2mm。顺鼻骨位CT扫描为:患者取俯卧位, 以下颌部枕于扫描头架上, 或仰卧于头架上, 以鼻梁的走向于床面垂直。先扫定位像, 根据患者鼻骨的前斜角度为基线, 如果鼻骨走向角度于床面不够垂直, 可根据鼻骨的高低适当调整角度, 起于鼻骨前缘处, 根据损伤情况, 可向后最终止于上颌窦的后壁 (以便观察鼻腔内及鼻窦内损伤与积血情况) [1]。均使用PICK IQ全身CT机, 层厚、层间距均为2mm。120kV, 45mA, 3s。窗宽:1000~1200, 窗位:200~300。
2 结果
51例X线疑似鼻骨鼻折 (图1~3) 常规横断位CT扫描检出鼻骨骨折35例 (68.6%) , 4例 (0.08%) 可疑鼻骨骨折, 12例 (23.5%) 未发现鼻骨骨折征象。顺鼻骨位CT扫描后, 42例 (82.4%) 诊断为鼻骨骨折, 9例 (17.6%) 未发现骨折征象。42例鼻骨骨折中, 线形骨折 (图4) 19例 (45.2%) , 粉碎性骨折 (图5, 6) 15例 (35.7%) , 凹陷性骨折 (图6) 5例 (11.9%) , 混合性骨折 (图6) 3例 (7.1%) 。单侧骨折 (图4) 24例 (57.1%) , 双侧骨折 (图5, 6) 18例 (42.9%) 。其中累及上颌窦额突骨折者8例 (19.0%) , 合并副鼻窦积液者6例 (14.3%) 。
3 讨论
3.1 鼻骨的解剖结构
鼻骨占外鼻的上1/2, 主要构成鼻腔的前壁, 鼻下部为软骨及软组织结构。正常鼻骨为左右各一的长方形薄骨片, 上窄下宽, 构成鼻骨的基础。成人的鼻骨呈弯曲凸面甚薄, 左右对称, 接近鼻额缝最厚[2,3,4]。其上缘、外侧缘、下缘分别与额骨、上颌骨额突、鼻外侧软骨上缘连接, 鼻骨后面的鼻骨嵴与额嵴筛骨垂直板和鼻中隔连接。CT示鼻骨的长短, 宽窄变异很大[2]。鼻部明显突出于面部, 是面部外伤中最常见的。
3.2 正常和骨折鼻骨的X线征象
鼻骨侧位像表现为由鼻额缝起呈细长的尖刀状致密影, 前缘光整。鼻骨外伤时, 鼻梁 (指侧位投影上的鼻骨前缘) 的不完整或断裂、移位往往很容易观察, 但由于左右鼻骨的重叠, 鼻骨内部骨折表现的细线状, 不规则状透亮线, 条带状, 三角形或不规则形透亮区以及局部密度的不均匀在实际工作中常易漏诊或诊断不明确。还应注意鼻额缝、鼻上颌缝及鼻骨内面血管沟纹影, 易误诊为骨折。
3.3 顺鼻骨位CT扫描诊断鼻骨骨折
顺鼻骨CT扫描法能最大限度的显示鼻骨, 对鼻骨骨折能明确诊断, 能很清楚显示骨折的类型、错位的程度以及骨缝的分离 (图4~6) 。根据鼻骨骨折的形态可分为: (1) 线形鼻骨骨折, 即一侧鼻骨或双侧鼻骨横行, 纵行或斜行透亮影; (2) 粉碎性鼻骨骨折, 鼻骨见多条透亮线影或多个碎骨片, 伴或不伴移位; (3) 凹陷性骨折, 部分鼻骨向内侧陷入; (4) 混合性鼻骨骨折, 即合并有多种类型的骨折。
3.4 鼻骨骨折的X线与CT对照分析
由于鼻骨两侧对称, 普通X线检查对鼻骨骨折漏、误诊率较高, 多见于一侧鼻骨骨折且骨折处无塌陷者, 由于健侧鼻骨挺直, 遮住患侧骨折线, 加之普通X线密度分辨力低, 投照条件差, 患者鼻骨自身发育因素都直接影响了普通X线诊断鼻骨骨折的准确性。即使普通X线侧位片发现骨折也可因骨折部位的显像欠准确, 欠具体而对多处骨折极易造成漏诊[5]。常规CT扫描, 扫描基线与听眶线垂直。由于鼻骨大小、高低不同因人而异, 而鼻骨向前向外斜至少为30°, 其越向外 (越末端) 的骨质宽度及厚度均变小, 由于角度太大或非螺旋扫描时层面太薄均能影响其检出率。而顺鼻骨位CT扫描法是沿鼻骨走向, 无论骨折的形式如何, 均未能影响其检出率[1]。能够全面地观察鼻骨及其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 准确判断有无鼻骨骨折和骨折的位置、部位、类型、范围、程度以及有无合并邻近组织损伤, 特别是鼻区复合骨折, 避免了漏误诊, 使鼻骨骨折的诊断准确率显著提高。较轴位扫描有以下几个优点: (1) 图像和解剖相似, 立体感强且逼真; (2) 显示骨折全面清晰无重叠遮盖; (3) 对复杂部位显示较好; (4) 充分地显示了骨折线, 提高了隐性骨折的诊断[2]。
图1~3 鼻骨侧位片疑鼻骨不同部位骨折。
综上所述, 本研究提示常规X线检查鼻骨很容易造成对鼻骨骨折的诊断不明确和漏诊, 横断位CT扫描对鼻骨骨折的检出率大大提高, 但顺鼻骨位CT扫描更优于横断位CT扫描, 对鼻骨骨折有更大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文通, 林娜, 王荣靖.鼻骨骨折的CT扫描.放射学实践, 2003, 18 (7) :485
[2]吉征, 丁冠军.冠状位HRCT扫描对鼻骨骨折的诊断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4, 20 (10) :954
[3]张朝佑.人体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71
[4]上海第一医学院《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 462
1例鼻骨骨折误诊病例报告 篇3
关键词:鼻骨,骨折,诊断,误诊,伪影
不伴位移性鼻骨骨折临床特点不明显, 影像学表现与鼻骨骨缝、鼻骨孔等解剖学结构及运动性伪影一致。我院收治1例被误诊为不伴位移性鼻骨骨折病例,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摘要
患者, 男性, 4 7岁, 2 0 1 5年1 1月2 8日因头面部外伤到我院急诊科就诊, 患者既往体健。查体:痛苦表情, 神清、语利, 头颅形态及大小正常, 眉毛无脱落, 眼睑无浮肿, 结膜无苍白, 眼球运动正常, 巩膜无黄染,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2.5 m m, 对光反射灵敏, 调节反射存在, 鼻部疼痛伴鼻塞、鼻骨未见塌陷或偏斜、外鼻肿胀、皮肤无破损、皮下少量淤血。行多排螺旋C T及三维重建检查, 采用1 6排螺旋C T机进行扫查, 扫描参数:电流8 0 m A、电压1 2 0 k V, 准直0.7 5 m m。从眼眶上缘向下平扫至上颌下缘, 扫描后, 对获取的数据进行重建, 层距0.5 m m、层厚0.7 5m m, 传送重建数据至S e n s a t i o n 1 6工作站, 采用容积再现法三维重建 (V R T) 、多层面重组 (M P R) 技术进行三维图像重建, 然后三维图像进行观察、分析。检查示:左鼻骨骨折, 左侧上颌骨额突形态欠规则, 给予患者保守治疗。初诊C T片及三维图像, 见图1。1周后, 患者复查鼻部C T及三维重建示:鼻骨未见明显骨折征象。再次阅患者受伤当日鼻骨C T扫描及三维重建片, 发现患者在第1次检查时有不明显轻微头部摆动, 三维重建及V R容积再现都显示左侧鼻骨的骨质连续性中断。复诊C T片及三维图像, 见图2。修正诊断:鼻骨未见明显骨折。
2 讨论
2.1 误诊原因分析
2.1.1 患者配合性差, 图像出现伪影
当患者配合不佳, 移动或生理运动可产生扫描物体并不存在, 而出现于C T图像上的假性阴影, 即运动性伪影[1]。此时, 若放射科医生阅片经验不足或查阅不够仔细, 常易造成误诊。本例初诊片骨质及软组织双边运动伪影不明显, 初诊放射科医师未鉴别出存在细微的运动伪影, C T及三维重建V R清晰可见除左侧鼻骨线状影外, 在双侧眼眶及颞骨近眶下水平亦可见横行低密度显影, 初诊为不伴移位鼻骨骨折, 导致误诊。
2.1.2 鼻骨解剖学特点
鼻骨为成对不规则骨板, 位于两侧上颌骨额突之间, 位于面部突出的浅表部位, 且后面借鼻骨嵴与筛骨板相接, 上缘与额骨鼻突相连形成鼻额缝, 下缘以软组织与鼻外侧软骨相接形成游离端, 上部窄厚, 下部宽薄, 因此骨折多发生于下三分之一部分[2]。本病例导致误诊的伪影产生部位恰好为鼻骨骨折常发部位, 得出貌似合理的错误结论。鼻区结构复杂且骨板较薄, 外伤后容易骨折, 鼻部骨折占外伤后面部骨折的5 9.3%[3]。本例患者外伤入院, 鼻部可见肿胀、淤血, 考虑鼻骨骨折。此外, 鼻骨与其他骨之间骨性连接形成骨缝, 外伤时易出现缝分离错位。鼻骨上有小静脉穿行其中的鼻骨孔, 内面有纵行和斜行的筛前神经和血管压迹, 在图像上重叠形成现状透亮影, X线及C T易将其误诊为骨折。
2.2 防范误诊对策
2.2.1 避免运动伪影的产生
规范化放射科技师操作流程, 提高图像拍摄质量。增加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使患者了解拍摄时注意事项, 达到良好的配合效果。对于不能很好配合诊治的患者可用C T床板上头颅固定带固定头部, 避免运动伪影的产生。
2.2.2 提高阅片能力
放射科医师熟练掌握解剖学结构, 增长阅片经验, 提高对鼻部正常细微结构鉴别诊断能力。鼻骨结构复杂且质薄、易发生骨折, 骨缝、鼻骨孔及鼻骨内面压迹等鼻区正常结构均可在影像图像上显示为形状不一的低密度显影, 混淆骨折的诊断[4]。鼻骨远侧游离端发育异常影像表现也与不伴移位鼻骨骨折的表现相同, 放射科医生应着重鉴别诊断。骨缝的宽度和形态各异, 横轴C T图像上表现为纵行或斜形线样低密度影、边缘光滑。鼻骨孔的透亮影较局限、不连续, 边缘硬化光滑。C T横轴图像空间局限易导致对骨折线的走形及骨折程度不准确, 采用多层面重组和三维图像重建两种方法, 结合观察骨折走行位置、形态、严重程度, 可以较准确的诊断不伴移位鼻骨骨折[5,6,7]。
2.2.3 建立健全随诊制度及报告审核制度
部分考虑鼻骨骨折的疑难病例可在随访复诊中明确诊断, 鼻骨骨折的漏诊或误诊会导致患者得不到及时适当的治疗。影像学检查的诊断采取初诊和终审制度, 多名医生联合分析诊断。不伴移位鼻骨骨折属于轻微伤, 在人体损伤鉴定中涉及医疗纠纷和法医鉴定量刑的鼻部外伤等敏感问题[8]。医师应综合分析初诊和复诊影像学资料, 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陈红.C T成像质量影响因素[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4) :197-198.
[2]王雪珍.普通X线和C T检查对鼻骨骨折诊断的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8) :1097-1098.
[3]Bass C R, Yoganandan N.Skull and Facial Bone Injury Biomechanics[M]//Accidental Injury.Springer New York, 2015:203-220.
[4]仲纪刚, 王金勇, 牛志科.鼻骨微细骨折误诊分析[J].中国误诊学, 2008, 8 (18) :4330-4331.
[5]马春忠, 王维平.高分辨CT扫描在诊断鼻骨骨折中误诊原因分析[J].实用放射学, 2009, 25 (8) :1120-1122.
[6]王西建, 马光臣.40例鼻骨骨折的CT诊断分析[J].中国保健, 2009, 17 (19) :830-831.
[7]叶冠峰, 黄银山, 任为端.28例鼻骨骨折的X线平片和CT联合诊断的影像学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31) :99-100.
鼻骨骨折螺旋CT鉴别诊断研究 篇4
关键词:鼻骨骨折,CT诊断,鉴别
1 临床资料
对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至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芳畈医院就诊的200例患者行鼻骨、副鼻窦CT扫描。其中行鼻窦、副鼻窦扫描无外伤史的成人患者 (18岁以上, 含18岁) 100例 (男性56例, 年龄18~70岁, 平均年龄36.5岁;女性44例, 年龄18~74岁, 平均年龄41.2岁) , 未成年人患者 (18岁以下) 50例, 年龄4~17岁, 平均年龄13岁。至山东省医学影像所就诊外伤性鼻骨骨折病人50例, 年龄6~60岁, 平均年龄39岁。
2 方法
采用SIEMENS 16层螺旋CT扫描机和WIZARD工作站进行扫描和图像后处理。对150例无外伤史病例, 行多层螺旋CT扫描, 取得原始图像, 采用骨、软组织两种算法及以上步骤中优选出的后处理参数组合进行图像后处理。使用MPR和INS以CE后处理技术显示鼻骨结构, 必要时调整显示闭值, 直至清晰显示骨质。比较不同后处理技术显示鼻骨孔结构图像质量的差别。评分方法及标准:由两位高年资影像科医生对各组内两类图像分别进行双盲打分, 如两人打分结果不一致时, 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图像质量以锐利度为主要考察标准。不能正常显示鼻骨结构, 无法应用于诊断的为l分;图像有明显阶梯状伪影的为2分;图像较清晰, 无伪影, 但不能全面显示鼻骨细微结构的或不能显示其正常断层结构的为3分;图像清晰, 能正确显示鼻骨孔结构分布、走行规律, 可以应用于诊断的为4分;图像细腻, 边缘锐利, 能准确显示鼻骨孔结构的结构特点、分布、走行规律和比邻关系, 易于识别, 适合于诊断的为5分。统计方法:对评分结果做配对t检验, 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以干颅标本和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 采用以上优选出的多层CT的扫描参数、后处理参数和技术, 显示鼻骨及鼻骨孔。通过测量鼻骨长度及鼻骨孔与周围鼻骨结构 (鼻额缝、鼻骨间缝、鼻上领缝) 的距离, 探讨鼻骨孔在鼻骨骨板上的分布规律;观察鼻骨孔在多层CT轴位断层图像上的影像学表现;探讨鼻骨孔的变异情况。鼻骨长度、鼻骨孔与毗邻鼻骨结构距离的测量方法:鼻骨长度是指鼻根点与鼻背点二者间的直线距离。鼻根点是鼻额缝和正中矢状面的交点。鼻背点是鼻骨骨性部分在正中矢状面的最下缘。鼻骨孔与毗邻鼻骨结构距离是指鼻骨孔与周围毗邻鼻骨结构的垂直距离。
3 结果
3.1 采用各向同性扫描, CT普通轴位断层图像与轴位MPR重建图像在显示鼻骨细微结构图像质量无显著性差异
采用临床常用扫描、后处理参数, 获得的后处理图像所显示鼻骨孔的效果与干颅标本实际观察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可以满足临床显示鼻骨结构、诊断鼻骨骨折的要求。
3.2 鼻骨是成对不规则菲薄骨板, 鼻骨的大小、形状很不一致, 其中男性鼻骨多显长窄, 女性鼻骨略显短宽
鼻骨孔结构在CT轴位断层图像上可表现为线形骨质中断影, 鼻骨孔变异情况复杂, 双侧多不对称出现。
3.3 鼻骨骨折线与鼻骨孔及鼻骨下边缘的鉴别诊断要点
(1) 与鼻骨骨折线相比较, 鼻骨孔结构体积较小, 在CT断层图像上, 鼻骨孔于CT横断图像上一般只连续出现在3~5个层面内, 而鼻骨骨折线多走行范围较长; (2) 与鼻骨骨折线相比, 在CT图像上鼻骨孔结构走行自然, 边缘模糊、欠锐利, 而鼻骨骨折线走行僵硬, 边缘锐利; (3) 鼻骨骨折线断端多伴有明显有明显的成角错位, 而鼻骨孔结构两侧边缘较规整。鼻骨下边缘可表现为局部骨质缺失及骨质的中断, 连续层面观察, 表现为骨的逐渐靠近至接合。
3.4 鼻骨骨折检出率
轴位横断图像、MPR、INSPACE、MPR+INSPACE重组图像分别为:70% (35/50) 、86% (43/50) 、82% (41/50) 、100% (50/50) 。
4 讨论
医学影像学作为临床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 在临床各系统的检查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骨关节系统在CT图像上有极好的密度分辨率, 多层螺旋CT越来越多应用于结构复杂、位置隐蔽及结构微小的骨骼的外伤检查中, 多层螺旋CT在显示鼻骨结构、诊断鼻骨骨折的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鼻骨结构的影像学显示及鼻骨骨折的影像学诊断, 大体经历了一个从X线摄影非螺旋CT单层螺旋CT到多层螺旋CT的发展过程。
对于鼻骨骨折的检出, CT后处理图像优于普通CT轴位断层图像;联合使用MPR、INS队CE重组图像优于单独使用INSPACE图像效果;多向调节MPR像与联合使用MPR、取SPACE重组图像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
非螺旋CT轴位断层图像显示鼻骨结构角度固定单一, 呈线形骨质中断影的鼻骨孔结构容易与鼻骨骨折线相混淆。而多层螺旋CT后处理图像显示角度多样、灵活, 有利于整体显示鼻骨结构。在显示鼻骨结构, 诊断鼻骨骨折的应用中, 除鼻骨孔结构与鼻骨骨折线二者影像学表现不同进行鉴别的方法外, 多层CT后处理图像在技术上提供了二者鉴别的手段, 多向调节MPR图像显示鼻骨结构角度自由灵活, 可以提供鼻骨孔结构的横、矢、冠及任意斜面图像。如以直角穿越鼻骨骨板的鼻骨孔, 在轴位、矢状位断层图像上表现为线形骨质中断影, 但在多向调节MPR的冠状或斜冠状位图像上则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小孔影, 依此对鼻骨孔与鼻骨骨折线做出明确鉴别。
参考文献
[1]刘海博.鼻骨骨折中螺旋CT较普通X线片的诊断优势分析[J].长春医学, 2006 (3) .
鼻骨测量论文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鼻骨骨折患者38例, 入院时主要症状表现为鼻腔出血、面部皮肤擦伤、局部软组织瘀血及鼻骨畸形等, 损伤部位存在明显压痛, 并伴随鼻中隔偏曲。其中男20例, 女18例, 年龄9~62岁, 平均 (25.2±4.9) 岁, 损伤至入院时间2 h~7 d, 平均 (1.4±0.9) d, 损伤原因中交通事故17例, 外物击伤13例, 跌伤8例。
方法:本组患者均分别开展X线平片与多层螺旋CT诊断方式。X线检查时选取Philips SRO33100 X线机, 取俯卧头颅侧位, 逐一获取双侧位摄片, 再由院内影响医师进行评估。多层螺旋CT检查中应用Philips Brilliance CT 64排螺旋CT机, 选择听眦线作为扫面基线, 将鼻尖向上至眼眶上缘作为具体扫面范围。参数设置为120 Kv/300 m A, 层厚设置为25 mm, 依次完成横轴位、冠状位扫描与重建, 获取原始数据后上传至配套工作站软件中完成容积再现 (VR) 与多平面重组 (MPR) 三维重建, 经由相同医师完成影像诊断。
观察指标:分别总结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 相应计算其临床诊断符合率, 再将两种检查方式所诊断的具体骨折类型进行总结, 统计单线性骨折、复合型骨折与粉碎性骨折的发生几率, 经统计学处理评估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符合率比较:本组患者经64排螺旋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100.0%, 而X线平片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仅73.7%, 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种检查方式中不同类型鼻骨骨折诊断结果比较。本组患者经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表现19例 (50.0%) 患者为线性骨折, 其中一侧骨折6例, 伴随成角与移位13例;10例 (26.3%) 患者为复合性骨折, 其中合并鼻中隔骨折2例, 眼眶壁骨折2例, 上颌突骨折6例;另9例 (23.7%) 患者均为粉碎性骨折。64层螺旋CT在骨折类型诊断中显著好于X线平片,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鼻骨主要位于面部两侧上颌骨额突间, 向上同额骨鼻突连接构成鼻额缝, 左右侧相连组成鼻骨间缝, 具有上段窄厚、下端宽薄的骨质特征[3]。由于该部位在面部中相对突出, 且骨质较为脆弱, 已成为颜面部骨折中的最常见类型[4]。早期准确诊断是鼻骨骨折患者良好改善的基础保障, 以往临床医师多应用X线平片开展诊断, 在影像学不断进步后, 多层螺旋CT已获得广泛认可程度, 其局部骨骼损伤表现更为立体、客观[5]。
本研究中针对38例患者依次开展了上述两种检查方式, 结果表现为64层螺旋CT的诊断总符合率100.0%, 显著高于常规X线平片诊断结果, 提示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程度更为满意。鼻骨骨折类型的准确评估也是临床治疗效果的基本保障。当前临床主要将其划分为线性骨折、复合性骨折与粉碎性骨折, 其中线性骨折仅存在一条骨折线表现, 复合性骨折为伴发鼻周围骨折, 粉碎性骨折则指骨折线≥2条。本组患者通过64层螺旋CT检查后被确诊为单纯线性骨折19例 (50.0%) , 复合型骨折10例 (26.3%) , 粉碎性骨折9例 (23.7%) , 其分型准确程度亦显著高于常规X线平片, 进一步证实多层螺旋CT在鼻骨骨折分型中也具有显著临床作用, 从而良好地保障了继行针对性治疗措施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 多层螺旋CT诊断鼻骨骨折时可更为客观地表现局部病变状况, 对骨折确诊与分型均具良好价值, 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鼻骨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鼻骨骨折患者38例, 分别采用X线平片与64层螺旋CT检查, 通过临床诊断符合率与各骨折类型诊断准确率评估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结果:本组患者经64排螺旋CT检查的诊断总符合率100.0%, 显著高于X线平片 (P<0.05) ;经CT诊断后表现单纯线性骨折19例 (50.0%) , 复合型骨折10例 (26.3%) , 粉碎性骨折9例 (23.7%) , 其骨折类型辨别效果亦明显好于X线平片 (P<0.05) 。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鼻骨骨折时可更为客观地表现局部病变状况, 对骨折确诊与分型均具良好价值。
关键词:多层螺旋CT,鼻骨骨折,临床诊断
参考文献
[1]袁祥军, 刘明秀, 胡必富.鼻骨骨折DR与64层螺旋CT扫描结果对比[J].河北医药, 2013, 35 (19) :2977-2978.
[2]吴莉芳.鼻骨侧位片及多层螺旋CT诊断鼻骨骨折的价值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29) :3894-3895.
[3]张贵宾.探讨比较DR和多层螺旋CT检查在鼻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7) :212-213.
[4]渐楠, 毕万利.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鼻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12 (2) :268-270.
鼻骨测量论文 篇6
由于鼻骨体积较小,有些外伤患者由于鼻骨骨折导致鼻骨塌陷与周围组织重叠,导致普通平片拍摄鼻骨侧位显示效果一般。随着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技术的应用,目前成像质量虽然大有改善,但是由于解剖结构的重叠,致使图像不清晰,医生诊断鼻骨骨折的难度较大。CT检查虽能显示全貌,但高昂的价格、高剂量的辐射、繁琐的后处理等缺点使其不具备作为鼻骨骨折的首选检查的条件。我院新引进的GE公司Discovery XR650型DR所采用的DTS数字断层融合技术(digital tomosynthesis,DTS)是用三维X线成像并重建的一种新检查技术。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期间已确诊的43例鼻骨骨折的普通X线和DTS技术影像学表现,旨在探讨DTS在鼻骨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连续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期间43例鼻骨骨折患者中男35例,女8例,年龄6~63岁,平均24岁。患者同意同时行普通鼻骨侧位和DTS断层融合成像。
2.2 检查方法
采用GE Discovery XR650型DR进行常规和断层拍摄。传统X线拍摄鼻骨侧位片:患者取俯卧位,头颅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平行,瞳间线与床面垂直,中心线经鼻根下1 cm射入。投照参数为:距离100 cm,管电压60 kV,管电流100 mA,曝光时间0.125 s。采用DTS拍摄连续断层融合成像,投照体位与鼻骨侧位相同,球管距床面的距离100 cm,照射条件根据患者体表厚度不同,一般选择60 kV、8.58 mAs,X线球管角度选择45°,以距床面6 cm处为中心向上、下各取50 mm范围进行扫描,图像的矩阵为1 024×1 024。
2.3 统计资料处理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相对数描述,使用卡方检验分析相关数据之间的差异性。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鼻骨骨折在X线摄片中主要表现为鼻骨骨皮质连续性中断,部分有移位,由于左右鼻骨重叠和放大作用使鼻骨的骨折线显示较为模糊;而采用DTS技术则能见到骨质连续性中断,骨折移位和骨折线也更清晰。43例已确诊的鼻骨骨折患者采用2种摄影方法所得诊断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43例普通X片中达到明确诊断鼻骨骨折的26例。15例普通X片图像由于体位或结构重叠等原因无法明确诊断鼻骨骨折,有2例普通X线未见明显骨折,如图1(a)所示,而采用DTS技术见到骨质连续性中断,如图1(b)~(h)所示。断层融合成像可以明确诊断鼻骨骨折的为43例,占总例数的100%;2种检查方法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断层融合成像技术排除了临床上疑有鼻骨骨折的患者,减少了进一步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检查的几率,减少了患者接受的曝光剂量和不必要的经济付出。
注:χ2=21.19,P=0.00
注:图(a)为普通X线鼻骨侧位,由于鼻骨凹陷与周围软组织重叠,骨折线显示不。(b)~(h)为采用DTS技术并以1 mm层厚连续重建重点区域所得图像,每个层面的骨折线都清晰可见
4 讨论
普通X片鼻骨侧位对周围组织显示欠佳,重叠较多,容易漏诊。因此平片检查阴性也不能排除骨折,但由于其价格低廉,简单快捷,因此多为患者所接受。鼻骨CT扫描显示骨折结果细微明确,结合冠状扫描能更清楚显示骨折的类型、错位的程度以及骨缝的分离等,但其存在高昂的价格、高剂量的辐射、繁琐的后处理、较长的出报告时间等缺点。而DTS可以在一次低剂量曝光后获取扫描容积内物体的多个角度的投影数据,通过计算机重建得出任意层面、任意数目的图像,并可以连续播放,清楚显示被检部位内部、深部结构和周围组织关系。DTS删除了重叠、重合结构,提高了不同层面结构显示的清晰度。图像重建采用位移与叠加法等新方法,降低了层面之间的干扰,大大提高了鼻骨图像的质量。同时,它对于体位的要求不高,即使头颅正中矢状面未能完全平行于床面,同样能拍摄高质量的鼻骨图片,既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拍片,又减少了患者X线的摄入剂量。采用DTS技术,患者所承受的X线辐射剂量比采用CT检查低很多,仅相当于常规CT扫描的2%左右,而病灶检出能力却很强。这一特点为儿童、妇女和老人等剂量敏感人群提供了更为安全的影像检查方法,减少了这些患者的被照射量和经济负担。
断层融合成像技术除了能够清晰显示鼻骨外,还能够清晰显示致密乳腺内的可疑结节,显示不规则骨的解剖结构(如寰枢关节、茎突、跗骨、舟状骨等的显示),可以判断骨折、骨折石膏固定后复位情况,另外还能用于人工关节的随访、关节炎的评估,并在肺内小结节及心影后、膈肌下方隐匿性的结节或肿块的显示上亦有很大的临床价值。随着连续断层融合成像技术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过去在传统摄片中所不能显示的盲点、难点均能逐一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Hakim C M,Chough D M,Ganott M A,et al.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 in the diagnostic environment:a subjective side-by-side review[J].AJR Am J Roentqenol,2010,195(2):172-176.
[2]Helvie M A.Digital mammography imaging:breast tomo-synthesis and advanced applications[J].Ra-diol Clin North Am,2010,48(5):917-929.
[3]Shkumat N A,Siewerdsen J H,Richard S,et al.Dual-energy imaging of the chest:Optimization of image acquisition techniques for the‘bone-only’image[J].Med Phys,2008,35(2):629-632.
[4]Vikgren J,Zachrisson S,Svalkvist A,et al.Com-parison of chest tomosynthesis and chest radiogra-phy for detection of pulmonary nodules:human ob-server study of clinical cases[J].Radiology,2008,249:1034-1041.
[5]Kim E Y,Chung M J,Lee H Y,et al.Pulmonary mycobacterial disease: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low-dose digital tomosynthesis as compared with chest radiography[J].Radiology,2010,257(1):269-277.
[6]Mermuys K,Vanslambrouck K,Goubau J,et al.Use of digital tomosynthesis:case report of a sus-pected scaphoid fracture and technique[J].Skeletal Radiol,2008,37:569-572.
[7]Ide K,Mogami H,Murakami T,et al.Detection of lung cancer using single-exposure Dual-energy subtraction chest radiography[J].Radiat Med,2007,25:195-201.
[8]Kuhlman J E,Collins J,Brooks G N,et al.Dual-energy sub-traction chest radiography:what to look for beyond calcified nodules[J].Radiographics,2006,26(1):79-92.
[9]Gomi T,Hirano H.Clinical potential of digital linear tomosynthesis imaging of total joint arthroplasty[J].J Digit Imaging,2008,21(3):312-322.
鼻骨测量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选取ASAⅠ或Ⅱ级需择期行鼻骨骨折复位术的患者60例, 年龄22~65岁, 体质量指数 (BMI) <30 kg/m2, 无异丙酚过敏史, 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无严重功能障碍。
1.2 麻醉方法
手术前禁饮、禁食6~8 h, 未用术前药, 入室后取仰卧位, 开放外周静脉通道, 监测平均动脉压 (MAP) 、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 (Sp O2) , 常规鼻导管经口吸氧2 L/min。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 每组20例, 开始消毒时各组均给予舒芬太尼0.2μg/kg缓慢静脉滴入, 同时采用内嵌Mash药代动力学参数的CP-600型靶控输注 (TCI) 泵 (北京思路高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以血浆靶浓度TCI丙泊酚, A组为持续浅镇静组, 初始血浆靶浓度为0.8~1.0μg/m L, 随时调整靶浓度使OAA/S评分始终维持在4分;B组为先浅后深镇静组, 靶控输注丙泊酚, 镇静深度先维持在OAA/S评分4分;C组为深镇静组, 初始血浆靶浓度为1.0~1.5μg/m L, 随时调整靶浓度使OAA/S评分始终为2~3分 (或意识消失) 。镇静后3组均开始清理准备鼻腔和局部表面麻醉, 1%地卡因棉片行鼻腔表面麻醉约5 min, B组在复位前即刻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达C组水平。用鼻骨复位钳从患侧鼻腔进入, 将凹陷骨片向上挑起直至鼻骨复位, 复位成功立即停止麻醉药物。手术中出现呼吸抑制 (Sp O2≤94%、持续时间大于10 s、呼吸频率≤8次/min、呼吸暂停) 、血压 (BP) 和心率 (HR) 波动≥30%时需及时处理。镇静评价采用改良OAA/S评分 (镇静/警醒评分系统) , 5分:对正常声音呼名反应迅速;4分:对正常声音呼名反应迟钝;3分:仅在大声或反复呼唤后才有反应;2分:仅对轻推或轻拍有反应;1分:仅对挤压三角肌有反应;0分:对挤压三角肌无反应。
1.3 观察指标
1.3.1 记录入室时 (T0) 、局部麻醉时 (T1) 及鼻骨骨折复位时 (T2) 的MAP、HR、Sp O2。
1.3.2 鼻骨骨折复位时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 、术中肢动反应评分、误吸呛咳、呼吸抑制及术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误吸是指手术中血液或分泌物进入声门下气道, 分为显性误吸和隐性误吸, 故术中呛咳和术后患者呛咳或主诉吸入液体均记为误吸。
1.3.3 术中肢动反应评分 1分:无肢体活动;2分:肢体有轻微活动, 不影响手术操作;3分:肢体活动幅度大, 影响手术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满足方差齐性的数据组内比较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同一时间点的组内、组间两两比较用t检验, 方差不齐的数据、组间比较用q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3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3组患者各时间点MAP、HR、Sp O2
A组MAP、HR在T2时高于T0时 (P<0.05) , C组MAP、Sp O2在T1、T2时低于T0时 (P<0.05) , B组和C组Sp O2在T2时低于T0时 (P<0.05) , B组和C组MAP、HR、Sp O2在T2时低于A组 (P<0.05) , C组MAP、Sp O2在T1时低于A组 (P<0.05) , 见表1。
2.3 3组患者复位时VAS评分、肢动反应评分、误吸情况
鼻骨骨折复位时A组的VAS评分、肢动反应评分高于B组和C组 (P<0.05) , C组误吸例数高于A组和B组 (P<0.05) (见表2) 。C组发生3例呼吸抑制需要辅助呼吸。均未发生其他并发症。
注:1) 与T0比较, P<0.05;2) 与A组比较, P<0.05
注:1) 与A组比较, P<0.05;2) 与C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鼻骨骨折闭合性复位术时间仅需几分钟, 甚至几秒钟, 复位瞬间刺激大, 局部麻醉常出现阻滞不全, 患者有恐惧感, 难以接受。静脉镇静镇痛往往因过度镇静引起呼吸抑制和误吸, 严重时可导致窒息[2], 镇静镇痛深度的调控很重要[3]。
镇痛镇静常用阿片类药物和丙泊酚联合使用。舒芬太尼的镇痛作用比芬太尼强5~10倍, 安全范围约为芬太尼的100倍, 呼吸抑制更轻、更短[4], 抑制应激反应和炎症因子的释放[5], 可很好弥补局部麻醉效果不全的问题。丙泊酚起效快, 作用时间短, 是一种常用镇静药[6]。镇静的主要目的是使患者能耐受手术, TCI技术与丙泊酚的结合使镇静深度的可控性得到很大提高, 从而有效地减少或消除患者对手术过程的恐惧、焦虑, 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7]。镇静镇痛方法合适, 可以达到有效的麻醉效果, 同时血液动力学稳定, 并发症少, 保证手术麻醉的安全性。本研究中A组、B组在局部麻醉和清理鼻腔时血液动力学稳定, 无并发症, 是镇痛镇静的效果。A组的MAP、HR在复位时明显高于B组、C组和基础值, VAS评分、肢动反应评分也高于B组、C组。头面部手术更难让人忍受, 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应激反应, 引起负面情绪和血液动力学改变[8], 浅镇静虽然有一定效果, 但仍不理想。C组麻醉效果较好, 但MAP、Sp O2降低明显, 出现3例呼吸抑制、6例误吸呛咳, B组仅出现MAP、Sp O2一过性降低。C组较长时间处于深度镇静, 会出现呼吸抑制和保护性反射抑制, 清理鼻腔、局部麻醉和骨折复位时有血液、分泌物流入咽腔, 易引起误吸呛咳[9]。A组与B组在局部麻醉、清理鼻腔时处于浅镇静, 保护性反射存在, 不易发生误吸。麻醉中反流发生率为4.0%~26.3%, 其中误吸发生率62%~76%[10], 本研究深度镇静中发生误吸6例, 低于此误吸发生率。鼻骨复位术发生的误吸液体量较少, 多在清醒后呛咳后自行恢复正常, 但麻醉的风险仍较大[11]。
总之, 鼻骨骨折复位术采用先浅后深的镇静镇痛方法, 在浅镇静下局部麻醉和清理准备鼻腔, 仅在复位即刻加深麻醉, 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丙泊酚不同镇静方法用于鼻骨骨折复位术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ASA I或Ⅱ级需择期行鼻骨骨折复位术的患者60例, 年龄2265岁, 随机分为3组, 每组20例。A组为持续浅镇静组, OAA/S评分始终维持在4分, B组为先浅后深镇静组, 镇静深度先维持在OAA/S评分4分, C组为深镇静组, OAA/S评分始终维持在23分 (或意识消失) , 镇静后3组均开始清理准备鼻腔和局部麻醉, B组在复位前即刻加深镇静达C组水平。观察入室时 (T0) 、局部麻醉时 (T1) 及鼻骨骨折复位时 (T2) 的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血氧饱和度 (Sp O2) , 骨折复位时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 、术中肢动反应评分、误吸呛咳、呼吸抑制等发生情况。结果 A组MAP、HR在T2时高于T0时 (P<0.05) , C组MAP、Sp O2在T1、T2时低于T0时 (P<0.05) , B组和C组在T2时Sp O2低于T0时 (P<0.05) 。鼻骨骨折复位时A组的VAS评分、肢动反应评分高于B组和C组 (P<0.05) , C组误吸例数高于A组和B组 (P<0.05) 。结论 鼻骨骨折复位术采用先浅后深的镇静镇痛方法是比较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镇静,丙泊酚,鼻骨,骨折
参考文献
[1]KIM HS, LEE HK, JEONG HS, et al.Decreased postoperative pain after reduction of fractured nasal bones using a nerve block of the anterior ethmoidal nerve[J].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3, 42 (6) :727-731.
[2]聂敬昀, 郭海龙, 江多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鼻骨骨折复位术的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2) :162-163.[2]NIE JY, GUO HL, JIANG DB.Remifentanil combined with propofol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for observation of nasal bone fracture operation[J].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of Medicine, 2012, 33 (2) :162-163.Chinese
[3]WARNECKE T, TEISMANN I, MEIMANN W, et al.Assessment of aspiration risk in acute ischaemic stroke-evaluation of the simple swallowing provocation test[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8, 79 (3) :312-314.
[4]THOMSON IR, HARDING G, HUDSON RJ.A comparison of fentanyl and sufentanil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J].J Cardiothorac Vase Anesth, 2000, 14 (6) :652-656.
[5]姚倩娟, 张良彬, 何小京, 等.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血浆l L-6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 (24) :75-78.[5]YAO QJ, ZHANG LB, HE XJ, et al.Efects of Sulfen tanyl and Fentanyl on the plasma of IL-6 in peaiatric unaergoing surgical repair of congenital cardiac defects with cardiopulmonary bypass[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13, 23 (24) :75-78.Chinese
[6]李毓, 邢群智, 韩学昌.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术中麻醉效果的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 (18) :84-87.[6]LI Y, XING QZ, HAN XC.Analysis of the anesthetic effect of Dexmedetomidine and propofol in outpatient painless artificial abortio[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13, 23 (18) :84-87.Chinese
[7]ADAMS HA, SCHMITZ CS, BALTES-GOTZ B.Endocine stress reaction, hemodynamics and recovery in total intravenous and inhalation anesthesia[J].Anaesthesist, 1994, 43:730-737.
[8]桂雄斌, 张阳德, 宋元博.心理干预对耳鼻喉局麻手术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 (13) :66-68.[8]GUI XB, ZHANG YD, SONG YB.Impact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ENT operation with local anesthesia[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13, 23 (13) :66-68.Chinese
[9]杨沁岩, 朱歆洁, 陈钰铨.靶控输注异丙酚抑制吞咽反射的镇静深度[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2, 6 (32) :722-723.[9]YANG QY, ZHU XJ, CHEN YQ.The depth of sedation for inhibiting swallowing reflex during sedation by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of propofol[J].Chinese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2012, 6 (32) :722-723.Chinese
[10]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12.[10]ZHUANG XL, ZENG YM, CHEN BL.Modern Anesthesiology[M].3th ed.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3:1012.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