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格提升

2024-11-26

规格提升(精选7篇)

规格提升 篇1

高技能人才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 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1]。高技能人才能否适应产业和技术发展变化需要, 其知识技能和规格层次能否随技术进步而持续升级, 已成为影响我国产业升级优化和经济社会变革的关键要素。

一、高技能人才社会需求变化与规格层次演化

(一) 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发展提出新的需求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特别是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必然使得社会职业岗位与劳动力就业结构产生动态变化, 进而对高技能人才的整体规模和布局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国家人社部数据统计显示, 2009年全国高技能人才总量达2631万人 (占技能劳动者的24.7%) , 2010年总量达2863万人。据预测, 2015年和2020年全国高技能人才需求将比2009年分别增加约540万和990万 (不含存量缺口440万) [1]。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 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整体需求显得更加紧迫, 尤其是一系列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 对高技能人才的规格层次需求更加趋高, 经济较发达省市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据报道, “十二五”期间, 北京市满足产业升级和创新型企业“十百千工程”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缺口达10万人;苏州市将减少100万低端产业工人, 增加50万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规划“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3400万, 2020年达3900万 (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1000万左右) ”, 同时提出“2020年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的战略目标, 明确“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 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 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总之, 产业转型升级改变了高技能人才的规模结构需求, 同时也提升了规格层次需求。

(二) 高技能人才规格演化依赖高职教育支持

西方职业带理论 (Occupational spectrum) 认为, 不同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差异可用一个连续的职业带表述, 从而划分为技术工人、技术员和工程师三个系列, 技术升级促使职业带中不同类型技术人才的结构与分布随之演化并向右移动 (提升) 。我国高技能人才 (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 在知识技能结构上大体相当于职业带中的“技术工人”和“技术员”系列人才。在国际工程和技术职业系统中大体相当于英国的技术员 (Technical Engineer) 和工艺工程师 (Incorporated Engineer) , 美国的技术员 (Technician) 和技术工程师 (Technologist) , 德国的技术员 (Techniker) 和文凭工程师 (FH) (Dipl.Ing)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 高技能人才培养及规格层次演化主要由职业教育来承担和实现, 其培养目标体现个体职业的未来发展性, 教育功能凸显个体对社会发展的动态适应性, 教育通道保持不同层次的内在连贯性与衔接性[2]。我国最新教育政策和相关文件都明确了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由高职教育承担和实现, 现有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然而,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 (准高技能人才) 不同程度地存在供需结构性失衡的突出矛盾, 外在表现为人才规格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不相匹配, 内在表现为毕业生缺乏新技术应用转化能力和面向未来的职业发展能力。近阶段这一矛盾可能更加突出, 迫切需要推进学生知识能力转型升级, 以适应产业升级变化与高新技术的纵深发展。

二、高技能人才规格提升的高职教育困境

从教育层面讲, 高技能人才规格提升必须有相对完善的职教体系和教育制度做支撑, 有相对合理的、相互衔接的教育层次结构做支持, 有层次递进的贯通路径和流动机制做保障。然而, 我国高技能人才在学校教育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 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缺乏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支撑。教育活动分为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两大类, 学校教育处于核心地位, 非学校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 由各级各类学校组成[3]。我国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系统中, 高职教育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 高职教育学历层次与学制学位并不健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ISCED) 中, 高等教育 (Tertiary education) 特指5、6、7、8级教育, 5-8级分别代表专科 (或短期) 、本科 (或等同) 、硕士 (或等同) 、博士 (或等同) 教育程度, 以及课程的复杂程度和专门化程度[4]。5-8级教育中不同的课程定向大致呈现了高等教育类型的“理论型”和“实践型”两条分布脉络及其潜在教育路径。这两条脉络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分别表现为普通高等教育 (理论型) 和高职教育 (实践型) 两个系列, 理应存在各自的内在教育路径和两脉络之间相互贯通的沟通路径。然而, 我国高职教育目前主要限于专科办学层次, 纵向上还没形成完整的专科、本科、硕士生教育制度, 横向上与普通高等教育间也没有形成贯通的制度交流网络, 因此, 常被误认为“高职即专科、专科即高职”, 甚至认为高职是“断头教育”。高职教育学制的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2.缺乏普及的高职本科教育支持。高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必须伴随新技术发展而同步提升, 相应也要求高职教育层次向上提升, 就是说, 要有较为普及的高职本科教育 (学校教育为核心, 非学校教育为补充和延续) 予以支持。从技术更新的角度看, 现代产品加工和工艺装备的精确化和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 进而对基层技术人员的技能操作、技术素养等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但要求具备良好的生产技术理论基础、较强的当前技术应用能力, 还要求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发展变化甚至未来转岗需求。发达国家也经历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使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纵向发展的过程, 如德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设置应用科技大学 (FH) 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英国、法国、日本也经历了类似过程。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急需数量更大、层次更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整体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时机已基本成熟[5]。当然, 我国整体发展本科高职的基本路径存在新办、升格、转型等多种选择, 要从现实条件、已有基础、办学成本、培养时效等多重角度综合选择其中的可行路径。

2.缺乏宽阔的专升本教育通道。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形成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开放教育网络, 为各类型人才的学历提升打开升学通道, 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目标内容。为了给高技能人才打开升学通道,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和许多高职院校积极探索高职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衔接贯通, 衔接模式主要有:高职院校内部专升本、高职专科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分段培养, 以及高职自考一体化本科等。其中较常见的是高职专科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 这类专升本属于跨学校同时也是跨教育类型的专升本。由于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规格不等同于高职本科, 高职学生升本后往往需要转型, 致使最终培养出的本科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的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出现偏差。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和人才浪费。

三、困境突破: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

根据高等教育整体基础和客观条件, 促进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地方应用型本科向高职本科转型, 是当前突破上述困境的现实选择。

(一) 为何衔接贯通

首先, 根据教育的两大基本功能 (影响社会发展和影响个体生命与人生发展) [3]及其内在联系规律, 衔接贯通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技能人才个体发展, 两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其次, 高技能人才规格层次提升和演化必须通过高职教育的相关制度予以支持, 通过高职教育质量予以保证。从长远看要设计完整的高职学校教育制度 (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 , 从眼前看要整体举办 (或扩充) 高职本科教育, 从关键环节看要建立宽阔的专升本通道。

再次, 衔接贯通的眼前任务是解决高技能人才升学通道不畅和毕业生供需矛盾问题, 中长期任务是解决高技能人才规格层次提升或终身教育的学校教育保障问题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当然, 衔接贯通也会给高等教育结构完善与功能优化, 以及高职教育吸收力等方面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

由此, 对上文提及的高职专升本通道狭窄和跨类型专升本致使资源浪费问题, 笔者认为, 这不能简单地归因为国家政策制度本身有问题,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职专科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两大办学主体的传统观念桎梏未打开[6], 双方尚不能从“高端技能型人才”规格提升、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等角度, 去正确认识衔接贯通的重要功能、长远意义和目标任务。

(二) 何为衔接贯通

我国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在教育内涵与定位特征上存在天然的共性与关联, 两者在区域教育系统和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是一种共生协调关系[7]。所谓“衔接贯通”, 立足教育系统整体理解就是规格融合和功能衔接, 从教育系统内部理解就是层次衔接和类型贯通。

1. 教育层次的对接。

高职教育面向生产管理一线培养专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 即服务于基层生产岗位、具备特定职业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面向区域经济培养本科层次高级技术型和工程型人才, 也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可以说, 两者都为社会各行业培养专门的技术性、应用性和职业性人才, 主要差异在于专科与本科的层次差异。但是, 目前两者都面临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 究其原因, 除了人才整体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之间的培养规格脱节、培养层次结构不够优化。如, 两者在确定专业布局和规格层次时, 没有充分关注各自所处的产业领域和职业带分布, 没有深入分析技术升级对社会职业结构和人才规格结构及其层次变化的影响。高等教育外部适应性规律要求其人才培养必须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内部适应性规律要求各类教育在体系内要有合理的层次结构并达到优化。所以, 两者应该在培养规格目标上形成层次性及衔接性, 实现教育层次的梯度对应、对接, 从而为健全高职教育学制创造条件。

2. 培养规格的类型贯通。

在工业化进程中, 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使各种实用型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要求越来越高, 技术性特征也越来越增强。从技术内在特性看, 现代技术更新周期缩短使得职业技术岗位其内涵、目标、内容等物性要素以及对劳动者工作思维、方法、手段等能力要求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促使职业岗位的“技术性”更强、劳动者的“职业性”要求更高。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在本质上都属于“实践型”高等教育类型, 其人才培养都突出高新技术的应用性, 这种应用性应该集中体现在新知识、新技术与社会职业岗位的结合, 以及学生职业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上。进一步讲, 两者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技术型、工程型等高级专门人才, 其中高职专科面向基层岗位突出高新技术的操作技能, 应用型本科突出运用理论知识和高新技术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那么其培养规格目标应该融合贯通、彼此衔接。

对应职业带理论的人才系列特征, 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工程师”系列与“技术员”系列之间的人才———大体相当于国际上的高职本科人才。完全可以将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为高职本科[8], 与现有高职专科教育一起, 以“应用型”为共同的型定位、以“职业性”为共同的类定位[2], 共同纳入高职教育类型结构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中。

(三) 如何衔接贯通

高等教育的类型特征归根到底由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特征决定, 教育类型的性质和功能又主要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体现。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贯通就是以人才规格为起点的相关体系 (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 衔接, 核心环节是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对接协调。

1. 对应产业的专业布局协调。

高技能人才培养及其规格提升能否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现实需要, 既要看高职专业布局结构是否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 又要看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在专业上能否协调布局、协同发展。《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 “拓宽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 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根据“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精神, 高职院校作为衔接贯通的前阶段主体, 既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与要求, 科学定位专科阶段教育目标与质量标准, 又要主动加强与本科教育合理衔接, 与本科院校合作育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后阶段主体, 要主动借鉴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验, 在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两者都要立足区域内产业实际布局和专业人才实际需求, 科学设置并动态调整学科专业, 协同合作开发建设同类专业, 包括在专业课程开发、资源开放共享和教育教学改革等层面深化合作, 促进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共享和共赢。

2. 对应技术的课程体系衔接。

人才规格特性及人才培养最终体现和落实在专业课程上。由于社会人才结构划分的根本依据是社会需求的复杂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以及社会职业类型的横向结构性特征和工作内容的纵向层次性特征, 所以衔接贯通在实质上就是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在社会职业类型和岗位技术结构上的衔接贯通。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要根据专业特定技能结构组成, 相应职业资格标准, 教育类型层次分段特征, 具体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复杂程度, 保证两者在人才培养规格类型上的同向性和职业带中的连贯性。课程衔接中要着重抓住两个重点:一是立足各自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 优化本层次内部的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关系;二是跳出本层次、关注上 (或下) 一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 使课程结构和内容复杂程度与上 (或下) 一层次相衔接。总之, 通过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程结构差异、理论与实践课时分配比例差异, 以及课程内容复杂程度的层次差异等, 确保专科和本科两阶段学习内容形成总体层次梯度。而且, 两者在课程内容与质量评价标准上要以职业与技术对应为原则, 以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 同时兼顾彼此的层次差异性和层次协调性。

3. 面向职业的教学内容体现。

根据现代高等教育的行业性和职业性特征,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都必须同时树立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思维和职业发展的终身性思维[7], 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将学生职业能力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达到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认知规律的融合。两者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都要根据职业、就业和市场需要, 既反映本学科应用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要求, 又适应职业领域和技术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实际需要, 尤其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和实训环节, 通过实践项目提高学生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高技能人才在能力上着重于技能性和技术性操作, 其优势在于具有特定环节和工序的操作能力与经验, 其规格层次提升应包括技术理论的系统性、专业技能的智能性和职业的专门化。国际上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强调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开发, 高职教育功能使命强调适应产业与劳动力的“双转移”[2]。从“促进人的发展”的终极教育目标看, 高职教育必须面向技术与职业结构流变,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技术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即实现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发展相衔接, 知识技能升级与技术结构流变相呼应, 个体职业成长与职业结构流变相一致。从教育类型整体发展看, 高职教育培养特色鲜明的职业性人才, 其改革发展必须关注产业、技术、职业发展态势, 以完善内部层次结构并与其他教育沟通融合。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严峻挑战, 高技能人才必须面向技术结构和职业结构流变而提升规格层次, 但其知识能力升级受到了高职教育发展的诸多制约。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 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向高职本科转型, 既能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教育途径, 又能促进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教育部门要立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而推进两者之间的学制衔接、拓宽升学通道, 以增强区域内技术技能型人才整体结构对产业结构流变的适应度。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努力推进规格目标的类型贯通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内在衔接, 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体现教育层次的递承性, 培养过程与模式体现教育类型的连贯性, 以实现专业人才输出对接区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类型层次结构的动态变化需要。

摘要: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高技能人才的规格层次需求, 但目前高技能人才成长缺乏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支撑, 缺乏普及的高职本科教育支持, 缺乏宽阔的专升本教育通道。促进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地方应用型本科向高职本科转型, 是突破上述困境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规格提升,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衔接

参考文献

[1]中组部, 人社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0-2020年) [Z].中组发[2011]11号.

[2]鲁武霞.高技能人才的终身教育困境及其超越——以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01) .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4]UNESCO.ISCED2011.2011[EB/OL].http://www.uis.unesco.org/Education/Documents/UNESCO_GC_36C-19_ISCED_EN.pdf.

[5]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以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为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 2012 (03) .

[6]鲁武霞.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观念桎梏及其突破[J].高等教育研究, 2012 (08) .

[7]鲁武霞, 李晓明.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内涵特性及内蕴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19) .

[8]鲁武霞, 张炳生.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向高职本科转型[J].江苏高教, 2012 (03) .

鳜鱼大规格鱼种培育 篇2

1 饵料鱼的准备

鳜鱼终生摄食活鱼, 及时提供适口适量的饵料鱼是大规模鱼种培育的前提, 必须按照生产计划, 事先做好饵料鱼的繁殖和储备工作。饵料鱼的品种有团头鲂、鲫、四大家鱼、鲮鱼、以及其他野杂鱼。在实际生产中, 团头鲂鱼苗用于鳜鱼开口阶段, 鲫鱼鱼苗、乌仔、夏花用于鳜鱼苗种生产的全过程, 后期用四大家鱼、鲮鱼饵料鱼作补充。鲫鱼苗相对其他而言, 简单易得, 成本较低, 生产量大, 并且规格较容易控制, 在鳜鱼育种上大量应用。

2 小规格鳜鱼苗种的准备

大规格鳜鱼鱼种的标准是5 cm以上, 需求时间一般在5月10日至6月10日, 需求高峰是5月15—30日, 比常规苗种生产要提前1个月以上。要按照养殖户的要求, 饵料鱼的准备情况以及塘口情况, 分期分批分规格获得小规格鳜鱼苗种。小规格鳜鱼苗种规格为1.0~2.5 cm, 苗种来源主要是自繁自育和从南方地区购入。南方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鳜鱼的繁育规模做得很大, 分工很细很明确。从南方地区调入小苗来培育大规格鱼种, 实际上也是省际之间分工的一种形式, 这样可以做到优势互补, 扬长补短。上述这二种来源相比较, 也就是“小而全”和“单打一”的关系, 各有利弊。自繁自育, 涉及的精力多, 环节多, 设施多, 成本高, 质量有保证;从南方地区调入, 茬口上有保证, 方便易得, 成本低, 但由于病害、长途运输的原因, 质量不稳定。为此, 如果从外地购入小苗, 确保没有病害后才能调入。在自繁饵料鱼适口的前提下, 调入的小苗以1 cm左右最为经济, 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有保证育种成活率。

3 大规格鱼种培育

3.1 适时提供适口、适量、健康的饵料鱼

鳜鱼鱼苗开口饵料鱼最好选用刚出膜的团头鲂鱼苗, 其摄食方式是从尾部至头部吞食, 7~10 d后, 主动捕食的能力大为增强, 一般是从头部到尾部吞食。饱食的健康的鳜鱼苗种, 腹部凸现, 尾柄弯曲, 头下尾上, 绝大部分集群聚团, 少部分静止不动。为使鳜鱼长得快, 提高成活率, 投放的饵料鱼必须做到适时、适口、适量和健康。

3.2 注重分级饲养

鳜鱼育种的密度应当根据塘口条件、规格大小以及管理水平而定, 在养殖前期, 水温较低, 生长较慢, 鱼体较小, 可以适当密养。如果带有流水或充气设备, 则可适当增加放养量。一般规格1~2 cm, 可放养1 000~2 000尾/m2;规格2~3 cm, 放养500~1 000尾/m2;规格3~4 cm, 可放养300~500尾/m2;规格4~5 cm放养150~200尾/m2。如果不受场地限制则宜适当稀养, 在生产过程中, 即使是同一批的鳜鱼苗经过一段时间养殖后, 也会出现个体分化现象, 尤其是在高密度、饵料鱼不适口或不能及时补充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 每隔10 d左右结合分池, 后期结合出售, 要用鱼筛分级分别饲养, 这样, 育种效果会更好。

3.3 加强水质调控管理

鳜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 透明度40 cm, 溶氧保持在5 mg以上, 水温25~28℃时, 鳜鱼苗每3 d可长1 cm;20~25℃时, 需要1周左右时间。低于20℃时, 生长更缓慢, 而且容易生病。因此, 在养殖前期, 水质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尽可能地提高水温。一般在小水槽上覆盖塑料薄膜, 水位40~50 cm。既可以增加水温, 又可以保证水温稳定。5月15日后, 主要用换水的方法来改善水质, 并要不断的注水或定时充气, 保持水质良好和溶氧充足。

4 疾病防治

鳜鱼以活鱼为饵, 容易从饵料鱼、养殖用水或其他途径带入病原。因此, 必须严格对购入或自育的小规格鳜鱼检疫、饵料鱼检疫、养殖用水及工具消毒处理。在鳜鱼育种阶段, 最容易感染车轮虫病、指环虫病、舌杯虫病、斜管虫病、小瓜虫病以及水霉病、出血病等, 尤其是寄生虫病危害最严重, 如发现不及时, 治疗不得当, 将会导致全军覆没。

5 及时销售

森精机取得GOST规格认证 篇3

为提供绝对安全的机床给客户, 森精机制作所从1990年代起便依据欧洲安全规格“E N规格”来设计机床。自1995年获取C E标志 (符合欧洲指令及E N规格的产品) 的认证后, 其各种新型号陆续取得认证, 森精机还不断努力地争取世界各地的安全规格认证, 如1998年首次获得北美最具公信力的UL规格认证。

以下31个系列已获取G O S T规格认证:N L、N Z-S、NZL、NVL、DuraTurn、SL、Pick-up Turn、VL、C L、R L、Z L、N T、N Z、M T、Z T、N V、N V D、NMV、DuraVertical、VS、MV、ACCUMILL、SVL、U L T I M I L L V、N H、N M H、M H、F M、U L T I M I L L H和DIXI (JIG、DHP) 。

森精机制作所将继续为客户提供具有国际水平的机床, 并根据世界最新安全规格来设计产品。

中药材规格等级的划分 篇4

1、规格

1) 按加工净度和方法划分

如山药带有表皮者称“毛山药”, 除去表皮并搓圆加工成商品的称“光山药”。其它的如毛香附与光香附;个茯苓与茯苓块;生晒参与红参;毛壳麝香与麝香仁等。

2) 按采收时间划分

如三七因采收季节不同常分为“春七”和“冬七”两种规格。前者选3年生以下, 在开花前打挖的, 质地饱满、品质优;后者为秋冬季结籽后采收, 体大质松品质次。

3) 按生长期划分

如连翘根据采摘早、晚不同时间的果实, 将色黄老者称“老翘”, 色青嫩者称“青翘”。

4) 按产地划分

如白芍分为“杭白芍”、“毫白芍”和“川白芍”三种规格。厚朴分“川朴”和“温朴”二种规格, 以示主产地分别为产于四川和浙江温州。

5) 按药用部位形态划分

如当归根据其根的不同部位常分为“归头”、“归身”、“归尾”和“全当归”四种规格。

2、等级

中药材的等级, 指同种规格或同一品名的药材按加工部位、形态、色泽、大小等性质要求, 制定出若干标准。每一标准即为一个等级。通常以品质最优者为一等品;较佳者为二等品, 然后依次为三等、四等, 最次者为未等。中药材的等级标准较规格标准更为具体。如一等品白芷, 规定每千克36支以内;二等品每千克60支以内;三等品每千克60支以外。再如三七, 一等品每500克20头以内;二等品每500克30头以内。

3、统货

大规格河蟹健康养殖技术 篇5

1.1 选择优质蟹种

优质蟹种是指养殖河蟹的品种要纯正, 蟹种质量要优良。选择优质蟹种要做到四看:一看蟹种的腹部, 如雌蟹腹部已变为近似圆形, 即已呈团脐, 脐周围长有绒毛, 腹甲第四、五节变宽, 则表明该雌蟹己性早熟。雄蟹腹甲内的交接器若已发育成白色坚硬骨质化的管状物, 则表明该雄蟹已性成熟。二看蟹种的螯足与步足, 通常蟹种螯足、步足内侧掌中部没有绒毛, 若有, 也不为连续细而短的绒毛。性早熟的蟹种螯足或步足绒毛稠而密长, 颜色较深。三看头胸甲的颜色及蟹纹, 正常蟹种头胸甲背部颜色为淡黄色, 而性成熟的蟹种背甲为墨绿色或青色。正常蟹种背部比较平坦, 起伏不明显, 而性成熟个体背部都为凹凸不平状。四看蟹种的性腺发育状况。打开头胸甲, 若在肝上看到有二条紫色条状物, 甚至有卵粒, 则为性成熟卵巢。有二条白色的条状物, 则为成熟的精巢。若只看到桔黄色的肝脏, 则表明性腺未成熟。

1.2 解决优质种源

定点购苗, 自育蟹种。实践证明, 自育蟹种, 蟹种成活率高, 抗病力强, 生长速度快, 明显好于外购蟹种。因此, 养殖单位要立足于自育自养。

到育种单位选购。选购时坚持做到“五不要”, 即杂蟹不要、受伤蟹不要、“僵蟹”与“绿蟹”不要、病蟹不要、肢体残缺蟹不要。

1.3 注重合理放养

放养时做到“三适”“一暂养”。即适当密度、适时放养、适中规格与先暂养后放养。蟹种放养密度控制500~600只/667 m2为宜, 这样使河蟹有一个充裕的生活、生长空间。蟹种放养时间, 一般以每年的2月底至3月份为宜。若放种过早, 则越冬伤亡较重, 过迟, 水温上升, 部分河蟹蜕壳, 将影响下塘成活率。蟹种放养规格, 以l00~200只/kg为宜。规格过大, 第一次蜕壳困难, 损伤较重;规格过小, 则生长基数不大, 影响上市规格。蟹种“暂养”, 是蟹种放养前必须的过渡阶段。因为蟹种一般是在密集小水体中培育的, 到另外新的水体饲养需要一个相适应过程, 同时, 也便于前期水温低的集中饲养管理和池中水草生长。因此, 放养前, 需先在池中设置一块“暂养区”, 其暂养时间长短, 视水温和池中水草生长情况而定, 暂养面积一般占放养面积的1/5左右。

2 创造良好的河蟹生态环境

河蟹在水质清新、透明度大、溶氧量高、水草丛生、饵料丰富的水域中生长最为适宜, 应围绕河蟹的生态习性创造良好的水体环境。

2.1 改善底质

一是清除淤泥。淤泥是微生物繁殖的温床。因此, 应于冬季抽干池水, 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 留淤不超过10 cm, 然后让其充分曝晒、促进沉积物的氧化分解, 按250 kg/667 m2生石灰泼洒、耕耙, 使药液渗透, 以彻底杀灭各种病原体、中间寄生物。7 d后注换池水, 直至放种前20 d, 再用敌杀死50~100 g/667 m2杀死龙虾、石蟹等敌害生物, 然后再注换池水。二是清除食场。坚持日清食场, 捞残渣剩饵, 以防沉积发酵, 污染水体。三是泼洒光合细菌。高温季节, 对养殖老塘口, 定期用光合细菌全池泼洒, 以转化吸收池底有机物分解释放的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2.2 调控水质

一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水。一般10~15 d使用1次, 每次浓度使用为10×10-6~15×10-6, 主要是提高pH值和增加水体钙的含量。二要投施磷酸二氢钙。磷酸二氢钙易溶解于水, 不但可调节水质, 而且河蟹可直接通过鳃表皮及胃肠内壁吸收, 可相应加快河蟹蜕壳速度, 对促进河蟹生长有较好的作用。一般每月1次, 每次2 kg/667 m2, 与生石灰进行交叉使用。三要套养少量花白鲢。一般于老塘、肥水塘套养适量花白鲢, 套养量以产成鱼50 kg/667 m2左右为宜, 其目的主要是控制水质浓度。四要适时注换新水。通常每3~4 d换水1次, 水温低时7~10 d换水1次, 天气闷热时, 坚持天天换水, 特别是发现河蟹上岸、爬网与以往有异时, 则要及时换水, 每次换水量一般占池水总量1/5左右。

2.3 调控水位

分三个阶段, 掌握不同水深。前期为0.5~0.6 m, 中期为1.0~1.2 m, 后期为0.8 m左右。

2.4 栽种合理密度的水草

“养好一塘蟹, 首先要种好一塘草”, 实践证明, 养蟹池塘种草与不种草, 其养成的规格、品质、发病率和回捕率大不一样, 因此, 蟹池一定要坚持种植水草。水草种植面积占全池水体总面积2/3为宜。如水草生长过密, 可视水体大小, 每隔10~15 m, 开出一条1.5~2.0 m无草通道。种植的水草品种, 主要有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 从草质来看, 以轮叶黑藻与伊乐藻为最佳, 苦草次之。种植时间一般在清明左右。种植的方法:“二藻”以无性繁殖为主, 采取切茎分段扦、插的方法, 用量25~30 kg/667 m2。苦草以播种为主, 用种量0.1 kg/667 m2。种植草类中以伊乐藻生命力最强, 除高温季节茎的顶部有些萎缩外, 可以说是四季常青, 四季可栽, 是草类中的佼佼者。这些水草均属沉水植物, 具有多方面的优点与作用: (1) 草质脆嫩适口, 营养丰富。 (2) 沉水植物, 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 释放氧气, 增加水体溶氧量。 (3) 繁殖能力与再生能力强, 能大量吸收池塘底质淤泥营养, 不但可改善水质, 而且可以改善底质。 (4) 能为河蟹提供遮阴、避敌、栖息、蜕壳的良好场所, 相应地减少了河蟹活动量, 从而降低了河蟹能量消耗。 (5) 可起消浪护坡作用, 防止池埂倒塌。 (6) 可提高河蟹品质。在水生植物丛中生长的河蟹, 青背白肚, 色泽光亮, 品味与价格与天然湖蟹近似。但应注意, 水草种植应在蟹种放养前进行, 保证蟹种下塘前已有水草长出, 否则草的嫩芽被河蟹摄食, 影响水草生长。另外, 有的池塘水质清瘦, 水草生长不良, 可施复合肥4~5 kg/667 m2, 以促进生长。

3 科学投喂营养全面的饵料

稳定热轧薄规格生产的研究 篇6

板坯的坯型、实际规格尺寸都影响轧制稳定性, 生产技术室板坯作业区严把上料板坯质量关, 每班次进行厚度、宽度、楔形的抽查, 做好详细记录, 由原料板坯负责人检查分析, 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上报相关部门。

生技室调度保持与钢轧计划的结合, 保证合理的生产排产, 选择合适的板坯长度, 既保证用户需求的卷重, 又控制了中间坯的FET头尾温差。目前优化到9m板坯轧制1.9mm规格, 8.3m长度板坯的轧制1.6mm规格。减薄时尽量避开较大的减宽量, 避免SSP过程造成的温降, 防止大侧压造成的狗骨不均匀回展造成的中间坯侧弯。

2 板坯加热控制

热坯入炉时拉开一块板坯的空步, 杜绝冷热板坯在同一加热炉内混装, 减薄时板坯不允许冷热装板坯过渡。保证出炉温度的均匀性, 尽量减小内外透热温差, 板坯加热采用梯度加热, 尾部温度比头部高20—30℃。操作工关注不同加热炉的加热温度, 以尽量稳定RDT温度为准, 保持粗轧和加热炉之间的时时沟通。

3 评估水梁黑印对薄规格轧制的影响

为了分析水梁黑印对薄规格轧制的影响, 热轧对两块废坯采取无除鳞水轧制, 以降低除鳞水对水梁黑印温度的影响。对试验板坯的R2DT曲线进行分析, 发现如下规律:板坯头部第一个低点温度最低, 最大温差达到30℃。同时该点和固定水梁黑印点比较吻合;板坯通长方向在固定梁附近的温度低点明显, 相对温差较大。

相比活动梁, 固定梁造成的水印温差对薄规格轧制的影响大。其中靠近炉墙两侧的固定梁造成的影响最大。根据板坯长度调整装钢位置, 将长度为8300~9700mm的板坯偏离原先装钢位置300mm, 同时全部采用轧制侧定位的方式入炉加热。这样人为的把板坯头部的第一个温度低点进行迁移, 提高薄规格轧制稳定性。缺点:必须采用人工装钢, 装钢节奏慢;两侧炉温不均匀, 浪费煤气;缩短水梁垫块的使用寿命。

4 粗轧保证精轧所需的坯型和温度

薄规格生产时, 粗轧不变换道次配置, 保证中间坯的稳定性, 依据板面质量和RDT温度要求控制除鳞使用道次。新辊上线时, 打滑机率较高, 影响中间坯的稳定性, 当更换R2WR时, 在精轧两辊期 (5000吨) 内, 尽量不安排减薄, 由作业长与计划员沟通, 如必须轧制则采用3+3道次 (相比1+5稳定) 。适度提高粗轧R2WR的轧制吨位由原来的3.5万吨到4万吨, 减少新辊上机轧制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在3.0mm规格以下轧制时, 尽量稳定中间坯的厚度, 目前固化为38mm, 防止由于变换厚度造成中间坯侧弯的行程或变化。中间坯的侧弯除来自板坯楔形、加热不均和设备精度影响外, 同样受到SSP锤头对中程度、立辊对中度的影响, 减薄辊期开轧前必须检查和标定对中度。

5 提高精轧轧制稳定性

分厂在每次减薄之前必须检查精轧机各机架侧导板的对中性、平行度和磨损情况。每周对全套SG抽查两次, 依据SG的间隙量、对中性、平行度和磨损情况优化精轧SG的使用方案, 使精轧带钢穿带、抛钢得以稳定。

操作工在轧制过程中优化压下率, 以稳定轧制状态。生技室通过跟踪轧制状态, 合理的优化机架的压下率, 使各机架的负荷和电流趋于合理。针对不同钢种建立不同层别, 减小自学习的影响。与2250对比机架间张力值, 观察是否需要进一步提高机架间张力。分析穿带过程中的起套和张力变化情况, 适度修正穿带速度修正值, 保证穿带时起套的顺稳。

板型的情况势必影响轧制的稳定性, 轧制过程中分厂依据轧制过程中的浪型情况对板型进行修正, 尽量保证板型的可控。生技室二级人员继续跟踪板型情况, 每周两次量取轧辊下机温度, 根据目前使用水量和轧辊下机温度给分厂提供轧制不同规格应当使用的轧制水量。 (目前由于WR冷却水阀的响应跟不上, 使用手动, 过程中不在调节)

6 层冷起套控制

精轧穿带完成, 层冷起套, 起套原因包括ROT超前率、板型、层冷水的影响, 目前基本锁定板型和层冷水 (包括侧喷) 的影响, 分厂在轧制薄规格时, 可采用让头工艺和稀松冷却, 能减少层冷起套现象。

轧制过程中带钢尾部到达减速点开始减速时, 卷取机减速, 带钢靠惯性在卷取前SG和PR处堆套, 造成带钢尾部折叠进入PR。目前生产过程中采用降低精轧抛钢速度, 优化卷取减速率进行控制。

7 薄规格带钢质量控制

辊印:轧制薄规格容易出项甩尾, 甩尾过后立即放慢节奏, 检查表面质量, 防止批量质量缺陷的产生。必要时需要更换WR和打磨设备。

卷型:内塔、外塔与精轧出口头尾镰刀弯有关, 同时也与卷取SG、PR、WR、MD精度和使用方案有关, 因此每次减薄前都必须对SG进行更换和检查, 对PR进行重新标定, 分厂发现卷型问题必须发平整。

8 结语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研究, 可以发现温度控制是整个生产工艺的核心。为了减少精轧轧制过程中头尾的温降, 可以通过把减薄所用的板坏缩短和人为控制加热炉烧钢温度进行解决。通过提高设备的控制精度, 优化精轧的板型控制系统, 提高操作工的操作水平, 优化中间坯铲刀弯控制钢卷的外塔等措施, 已经使京唐热轧1580生产线能够批量生产薄规格集装箱板和马口铁。

摘要:京唐1580轧制堆钢事故多发生在薄规格轧制过程中, 严重影响成材率指标, 对产量指标、辊耗指标、能耗电耗指标方面都形成制约, 同时容易造成设备的损伤, 造成设备精度的下降。本文结合京唐1580热轧厂生产减薄过程中的各关键控制要点进行研究分析, 找出并解决影响减薄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实现薄规格批量顺稳生产。

黄颡鱼大规格鱼种培育技术 篇7

1、池塘条件

培育池面积以1~2亩 (1亩=1/15ha) 为宜, 面积过大, 易造成鱼种摄食不均, 并给捕捞操作带来困难。池塘水深1.5m左右, 池底平整, 排水口处约20%面积降低20cm左右。池塘淤泥少, 保水性能较好, 进、排水方便, 周围环境安静, 且稍微有些遮光物。投放苗种前进行池塘除野消毒, 培育出浮游动物后放养鱼苗。

2、苗种放养

每亩放体长3cm左右的夏花苗种8000~10000尾。要求苗种规格整齐, 体质健壮, 无伤病, 苗种放养前严格进行药浴消毒。

3、饲料投喂

投放苗种后池塘中浮游动物量可以满足苗种几天的摄食需求量。随着苗种个体增大, 池塘中天然饲料减少, 必须投喂人工混合饲料。在池塘中搭1个饲料台, 每亩池塘饲料台面积6~8m2即可。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饲料配制方法有3种:

一是将小杂鱼绞碎后掺拌部分鱼粉、蚕蛹粉、豆粉、麦麸、三等面粉等揉成团状饲料投喂, 也可以将小杂鱼绞碎打成浆后用三等面粉黏合直接投喂;二是将粉状原料混合均匀后加一定量的水揉成团状投喂;三是将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破碎成微型颗粒饲料投喂。后两种配合饲料的配制方法为:鱼粉23%、蚕蛹粉8%、肉骨粉8%、血粉8%、酵母粉6%、大豆粉17%、标准面粉23%、植物油3%、微生素合剂1%、无机盐合剂1.5、黏合剂1.5%。一般苗种开始转化食性时投饲率为10%, 以后逐渐下降到5%~6%。苗种体长3~5cm时每天投喂2~3次, 以后每天投喂2次即可。

4、日常管理

上一篇:闭环O2O模式下一篇:秘书有效的时间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