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中的病虫防治(共12篇)
绿色农业中的病虫防治 篇1
1 引言
作为林木生态系统中的一种较为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 病虫害对园林工程具有较大的危害。园林病虫害的发生不仅会受到自身生物特征的影响, 还会受到气候、地理条件、树种以及海拔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园林病虫害防治不仅防治成本大, 而且效益也不高。
2 园林树木病虫害的种类
园林病虫害对我国园林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它具有以下特点:长发型病虫害发生的面积巨大, 而且还在呈上升的趋势;偶发性病虫害的爆发面积大且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危险性的病虫害不断地扩散蔓延。我国的园林病虫害防治思想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发展为后来的“林木病虫害综合治理”。
2.1 病害
园林树木病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传染性病害, 造成这种病害的原因主要是天气干旱冷热、营养缺失以及污染等, 也可以称作生理性病害。另一类是传染性病害, 产生这类病害的原因主要是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实物病源, 这种病害可以从一株植物传染给另一株植物。
(1) 生理性病害。一般在相近的地方园林树木会发生相同的症状, 这时, 只要对环境条件进行改善, 就能够减轻甚至消灭这些病虫害症状。一般情况下, 在天气干旱时, 树木就会产生枯萎、落叶、干枯甚至是死亡的情况;某块区域下酸雨的时候, 树木被酸雨危害, 就会产生树叶斑块、褪色的现象;高温天气会造成树木的嫩芽和花朵的灼伤, 对花朵的美观和果实的生产造成影响。
(2) 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也就是传染性病害。首先, 真菌性病害, 这种病害的产生主要是通过风、雨和昆虫以及鸟类和人进行传播的, 病菌通过皮孔和伤口进入树木内部, 使树木生病。树木生病的部位会产生以下几种病症:斑点、溃疡、萎蔫、白粉以及锈粉。其次, 细菌病害, 这种病害主要是通过雨水、土壤和生病的植物进行传播的。第三, 病毒性病害, 这种病害主要是通过对脊柱细胞的代谢方法进行改变, 使脊柱的生理程序遭到破坏造成的。这种病害造成的树木病害表现为以下几种病症:树叶发黄、发皱、畸形以及坏死等。第四, 病菌性病害, 这种病害主要是通过昆虫以及蚜虫传播的, 植物的病症表现为植物发黄以及丛枝。
2.2 虫害
园林树木的害虫一共有5类。第一是根部害虫, 这类害虫生长在土壤内部, 将刚刚发芽的种子以及幼苗的根茎作为食物。第二是干部害虫, 这类害虫主要寄居在被压木、风倒木以及风折木当中。一旦这些林木遭到了风火水旱的灾害, 这些害虫就会进入树木之中, 使得树木大量死亡的现象产生。第三是枝梢害虫, 一种是钻蛀害虫, 这类害虫伤害的主要是主梢和主干, 另一种是刺吸害虫, 主要是造成枝叶的萎缩和枯黄, 甚至是死亡。第四是叶部害虫, 这类害虫主要是对树木叶片等造成伤害。第五是果实种子害虫, 这种害虫主要是对种子的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 会导致种子的质量下降。
3 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的传统方法
3.1 防治原则
传统的园林树木病虫害的防治原则是将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作为防治的基础, 化学防治是最为提倡的防治方法, 通过熟识病虫害发生、发展以及流行的规律, 进行化学防治, 从而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
3.2 防治方法
3.2.1 农业防治
这种防治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以下工作完成的:在进行园林苗木的栽植时就选择那些优质无病毒的苗木;为提高其抗病的能力, 优化肥水管理工作, 并对负载进行合理的控制;为将病虫的源头和病虫的基数减少, 及时将病虫枝叶和病虫果实进行剪除, 与此同时将枯枝落叶进行及时的清理;除此之外, 为保证树体能够得到足够的阳光并且通风顺畅, 需要及时对枝叶进行修剪。
3.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是指为防治病虫害而应用热处理、射线和机械阻隔等方法。这一方法的原理是包括植物病原物在内的所有植物虽然都对热有一定的忍耐程度, 但是一旦超过其忍耐的限度, 生物就会产生死亡。热处理和湿热处理是园林植物病虫防治工作当中的两个主要的物理防治方法。除此之外, 机械阻隔也对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举例来讲, 覆盖薄膜就是机械阻隔的一种方式, 在冬季, 很多病原物的越冬方式就是附着在病残体上面, 在早春时节, 为花木进行薄膜覆盖, 能够有效地减少发生叶病的概率, 芍药的种植就可以应用此种方法, 在覆盖上薄膜之后, 芍药就会减少叶斑病的产生。
3.2.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方法的运用较为普遍, 因为其效果迅速且显著、使用范围广泛, 并且使用的方法简单易学。化学方法对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是通过有毒物质对有害生物的生理过程进行干扰, 进而杀死有害生物, 以此来防治有害物质的不断扩展。化学防治的药物可以分为排斥物质和引诱物质以及毒物3种。排斥物质能够通过诸如散播难闻的气味从而对害虫的感官进行影响。引诱物质可以通过引诱的方式, 诱杀大量的害虫, 引诱性物质包括很多种, 最为常见的就是性诱饵。毒物对害虫的毒害作用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进行, 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害虫的口器、通过植物的表皮以及植物的液流。同样, 毒物也分为很多种, 市面上最常见的就是多毒类和少毒类。
4 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中的绿色技术
近些年来, 园林病虫害防治员工进行了技术上的更新, 出现了防治病虫害的绿色技术。园林树木病虫防治中的绿色技术主要包括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等两种方法。
4.1 生态控制法
生态控制法这一园林树木病虫防治新方法, 也可以称作生态调控法。这种方法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的, 即在一个整体的园林生态系统基础上, 将园林植物以及有害生物、有益生物之间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加以利用, 通过生态学的手段, 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 能够使有益生物进行良好的生长, 而使这一环境不利于害虫的生长。这样一来, 就能够将有益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发挥到最大, 并将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降到最低。园林做为一个生态系统, 因为其中的树木生长的周期基本较长, 因而具有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 这种环境中具有较为丰富的节肢动物, 有着较为复杂的生物群落结构和复杂的食物链, 因而天敌和害虫之间就有了非常明显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在这种环境中利用生态控制的方法十分有效。
首先, 可以先将适合病虫生存的生态环境进行破坏。许多发生严重病虫害情况的原因, 一方面是病虫的生物学特性, 另一方面则是环境条件的诱导, 也就是何时病虫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 为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将适合病虫生存的环境进行破坏从而减少害虫的基数和侵染源头也是一个很好的病虫防治的方式。园林中由于管理的方法不当, 树冠的通风透光条件不好, 湿度过高, 就会产生叶斑病以及轮纹病;园林内的积水过多则易导致产生根朽病, 因此, 为了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 一定要通过栽培防治和人工防治来进行防治工作。
其次, 创造适合天敌和抗菌的生存环境。园林系统中的有益群体包括天敌和抗菌。因此, 通过创造适合这些有益群体的生存环境来进行有害生物的控制, 一方面可以很大程度上对防治成本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还可以将有毒物质的使用大大减少, 避免了对人类的危害。
4.2 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法即通过操纵和战略有益生物、基因以及基因产物等, 使自然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在园林工程中引进生物防治法就是通过有益生物、基因以及基因产物的引进, 使园林的生态系统达到稳定, 并进行有效治虫的目的。
首先, 控制害虫的密度。控制害虫的密度的有效方法有3种。第一, 引进或移植害虫的天敌, 也就是将害虫的天敌, 从国外或国内异地进行引进, 从而抑制当地害虫的生长。第二, 对本地的害虫天敌进行保护和利用。这种方法是通过控制生态环境和科学使用杀虫剂进行的。例如进行保护害虫天敌的工作可以通过为天敌提供适宜的食料和生存场地。第三, 进行大量繁殖和释放害虫的天敌。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在室内进行天敌人工繁殖, 然后将其在园林进行释放, 从而对害虫进行抑制。
其次, 为防止有害生物的侵染, 将有益生物作为活的屏障。在园林植物根部周围以及叶子周围存在着很多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对园林植物有着很大的保护作用, 它们能对侵袭者进行防御, 不仅如此, 还能够在帮助植物进行养分吸收的同时保护植物的根部免受病虫的伤害。
总而言之, 在进行园林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当地园林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选择最适合的防治方法。
摘要:指出了进入21世纪之后, 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因此, 园林建设得到了市政建设的重视。城市在进行市政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开展园林工程建设工作, 以期增加城市景观的美观程度。然而, 由于园林绿化过程中, 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 导致了各类病虫害的现象产生, 使得大量的园林树木生病甚至死亡, 极大地影响了园林景观的美观。因此, 在进行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对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中的传统方法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现代的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 以期对未来的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绿色技术,传统方法
参考文献
[1]谢哲金.城市园林绿化树木的养护管理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13) .
[2]马英玲, 韦春义.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探讨[J].贵州林业科技, 2005 (1) .
[3]周士锋, 王龙, 梁云峰.常见园林树木的养护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2) .
[4]李淑阁, 郭淑莲.园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河北林业科技, 2005 (4) .
[5]裴淑兰.浅谈园林树种的选择配置与病虫害防治[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5 (3) .
绿色农业中的病虫防治 篇2
一、深入田间地头,摸清病情虫情
县农委农技人员在6月1—5日对全县粮食和蔬菜作物进行了病虫害调查,全县粮食作物类病虫害发生以稻飞虱为主,一般田块为1800—3000头/百丛,高的达7000头/百丛;蔬菜作物以霜霉病、角斑病、炭疽病、蓟马、潜叶蝇、晚疫病、绵疫病发生为主。为了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县农委及时向所有镇、街发布了农作物病虫情报及防治技术资料,要求各镇、街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宣传,将病虫害防控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
二、强化技术指导
6月4日,针对当前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县农委庚即成立技术小组分片指导全县各镇、街的防治工作。技术小组成员由农技中心、植保站、执法大队、蔬菜办、经作站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小组一是要调查了解辖区内主要粮食作物和主要蔬菜品种病虫发生及危害情况,以及各镇街工作和农户防治情况;二要指导各镇街农技人员识病辩虫,掌握必要的防治方法;三要对广大农户进行直接的宣传和指导。
三、加大宣传力度,全民动员采取防控措施
6月5日以来,县技术指导小组走访了全县28个镇街,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接受群众现场咨询上万人次,通过发放资料、现场讲解、田边示范拍查等方式把病虫害防治方法尽可能地传到广大农户中。同时,指导小组对各镇街也提出了防治要求:一是要在农药经销店张贴防治方法,积极与农药经营户协调联系,推荐经营户及时调供高效低毒农药及药械,并把防治信息宣传给广大农户;二是要做好虫情、病情的监测,及时向县农委反馈信息;三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尽可能做到家喻户晓;四是建议有条件的村社,统一时间、统一药品进行防治。
果园防治病虫的农业技术措施 篇3
1预防为主
1)增施有机肥,多施磷钾肥。生产中普遍存在偏施氮肥的现象,这样既使树体生长过旺、抵抗力变差,又造成浪费、污染环境。生产中应注意增施有机肥,并进行秸秆还田、果园间作绿肥等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增施磷钾肥后树体长势中庸健壮,抗病虫能力增加,大大减少发病。
2)合理灌溉。生产中浇水过多也是常见现象。在浇水方便的地方果农浇水次数较多,土壤湿度大,很容易造成树体徒长和病虫害传播。进行合理的灌溉,不旱不灌,防徒长促充实,可增加树体抵抗病虫的能力。
3)合理整形修剪。采用开心形或者主干形,减少结构枝的数量,减缓树体密闭状况,使树体通风透光,减少病虫滋生的生态条件,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4)疏花疏果。有些病、虫是在花期或幼果期就危害果实的,疏花疏果时去除病虫花、果,既节约养分使留下的果实发育良好,又可减少病虫的危害。同时通过疏花疏果来控制产量,预防大小年的发生,都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5)果实套袋。既可使果面光洁、生产高档果品,又可阻断病虫侵入,能预防食心虫、炭疽病、轮纹病等,在生产中提倡使用防病虫袋。
6)建防虫网。温室大棚常蒙防虫网,防止红蜘蛛、白粉虱等的危害。大田中用防虫网将全树罩住的措施多用于脱毒母本树,现在也有有机栽培密植果园整园架设防虫网的,虽投资较大,但防虫、鸟效果好,收益也高。
7)植物检疫。为了防止检疫性病虫传播,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际执行时进出口检疫比较严格,而国内各地苗木果品交流时检疫并未得到认真执行,使得检疫病虫不断扩大危害区域。这需要我们尽快修改现行的植物检疫办法,植物检疫部门和苗木调运部门都要增强责任心,让植物检疫真正执行起来,发挥其防治病虫害传播应有的作用。
8)选用抗病虫品种。建园时要根据当地病虫发生的历史来针对性选择抗性强的品种,靠品种的特性抗病虫。同时科研工作者在选育品种时也要注意选择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对一些危害比较大的病害可以开展专项育种工作进行抗病育种,如香蕉的枯萎病由于没有有效的化学防治方法,只能通过选育高抗品种来预防。
9)选用抗病虫砧木。有些果树可以通过砧木的抗性来提高树体整体的抗病虫能力,如葡萄砧木SO4抗根瘤蚜和线虫,中国板栗抗东方枯萎病等等。
10)果园外防虫。苹果食心虫在堆果场、加工厂等地也有脱果害虫,也应注意及时消灭,以防蔓延。
11)避免嫁接传染。锈果病、花叶病、缩果病、皱果病等病毒性病害常通过嫁接传染,要注意选择脱毒接穗,嫁接用的剪、锯、嫁接刀要专用,避免交叉感染。剪、锯等还传染腐烂病等多种病菌,在生产中要避免用接触过病菌的剪、锯来修剪健康的果树。
12)适时采收。采收过早时气温高,果实入库保存时果实温度过高,使苹果虎皮病、红玉斑点病发生较重,酥梨采收过晚易糠心,要注意适时采收。
13)科学贮藏。果实采收后要先在背阴的堆果场堆放一段时间,必要时先放入预贮库,等果实降温后再入窖长期贮藏。大规模贮藏使用气调库和冷库、土窑洞等;少量贮藏可放置于专门的果袋,放到一个阴凉的屋子里即可。贮藏过程中要定期检查果品的状况,发现病害及时处理,防止危害扩大。
2合理阻挡
1)围塑膜圈。3月下旬用比较厚的塑料布裁成20cm左右宽的条围在树干基部,下部用土压严,可阻挡枣步曲等上树,在塑料布上涂抹粘虫胶后效果更好,可以粘杀各种通过树干上下转移的害虫。
2)覆地膜。春天害虫出土前在树下方圆1~2m内用地膜覆盖,可阻挡大部分在土中越冬的害虫出土。铺设地膜时要地面平整,无土块或草茬子,防止地膜破损,四周用土封严,面上适当压些土块防风吹走。
3)地面覆土。在树下覆土厚约5cm,效果和覆地膜一样,太薄了效果差,土面用锹拍实可阻挡越冬害虫出土,对食心虫有特效,可节省投资。
4)缠纸条。在幼树主干主枝缠纸条,可阻止大青叶蝉产卵。大青叶蝉产卵是引起幼树抽条的一大原因,除了注意果园不间作秋菜外,可在树干上缠纸条、塑料条等防止大青叶蝉等害虫产卵危害。
5)树干涂白。树干涂白可消灭多种病虫,防止冬季日灼,阻止在树干上产卵。涂白剂配方为生石灰10份、石硫合剂1份、食盐0.2~1份、水30~40份。于秋季落叶后刷涂主干和主枝,这是北方果区树体越冬的常规措施。
6)苗干套塑料袋防金龟子。新栽幼树春季套塑料袋既可保水增温提高成活率,又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金龟子啃食新发的嫩叶。有人用旧报纸糊成筒状套住幼树,也有一定效果。要注意在果树发芽展叶期及时将袋子摘除。
7)挖沟隔离。挖沟隔离可防止根系接触传染锈果病等,根腐病类也应隔离,对栽植的脱病毒树要挖沟并与其他的果树隔离。沟中可垂挂塑料布后再埋土以便于管理,也可挂油毡或其他工业制造板块,这样的隔离效果更好。
3诱集歼之
1)糖醋液。对金龟子有特效,对各种蛾类也有一定效果。用广口瓶装醋50g、红糖20g,加水到半瓶后挂在树上,可在果园多处挂、长期挂,效果明显。
2)性诱剂。可起诱集杀灭或性迷向的作用。现在商品的性诱芯很多,如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小卷叶蛾、苹果蠹蛾、透翅蛾、桃蛀螟、枣黏虫等都有专用诱芯。在距地1.5m的枝条上挂好诱芯,下面放置一个装有半盆洗衣粉水的直径20cm左右的塑料盆。害虫受引诱后掉入盆中淹死。性迷向剂使雌雄成虫找不到交尾对象从而不能产卵,减少后代数量。
3)黄色板。利用蚜虫的趋黄色性,悬挂黄色板可粘蚜虫也可粘其他飞虫。用纸箱板或塑料板染成黄色后涂粘虫胶,多用于温室大棚,大田由于灰尘太多影响粘虫效果,应用较少。
4)黑光灯。可诱杀多种害虫,一个灯可控制2hm2的范围。
5)频振灯。效果好于黑光灯,杀虫功效为前者的1.9倍,单灯可控制2.67 hm2,果园放置时灯高2m为宜。
6)普通灯。普通白炽灯也有一定的诱虫效果,可将灯诱与性诱相结合,事半功倍。
7)火堆诱杀。夏秋季节晚上在果园点火堆
可诱杀知了(蝉),用竹竿敲振树冠,蝉受惊飞起后扑向火堆自焚。
8)绑草把。秋天在树干上绑缚草把可诱集多种越冬害虫,初春时解下烧毁,对蚜虫、螨、梨小食心虫等树皮缝越冬的害虫有效。草把多时可不烧毁,集中深埋沤肥还田。
9)绑诱虫带。方法同绑草把,诱虫带由专业工厂生产,有吸引力和麻醉性,效果优于草把。
10)栽集虫树。梨园四周栽植李子树,梨小先在李果上产卵,如北京地区5月初95%以上的李果被蛀,可在虫脱果前采李毁之,能有效降低当年虫口密度。
11)种集虫菜。幼树园中种几行胡萝卜,秋天大青叶蝉等聚集其中可一举灭之。
12)饵木诱杀。小吉丁虫喜产卵于衰弱的寄主枝干上,可在产卵期选用这类树枝插于园内,诱虫产卵后集中处理。
13)释放不育雄虫。在加拿大、美国采用释放不育雄虫的方法防治苹果蛀果蛾取得较好效果,国内应用较少。
14)树枝诱杀。黑绒金龟子成虫期用长度60cm左右的杨、榆、柳等枝条插于果园,金龟子集于树枝上后集中将其消灭。
15)竹筒诱杀。对白星金龟子可以选用长40~50cm一端带节的毛竹筒,将腐烂苹果和少许糖放入筒底,筒口向上挂在树上,虫入筒不能出而死。
4利用天敌
1)人工放养天敌。各种寄生蜂、寄生蝇、赤眼蜂等天敌,可工厂化生产,生产上利用起来比较方便,国外使用较多而国内比较少。常见天敌有寄生蝇、寄生蜂,益鸟(大山雀、大杜鹃、啄木鸟、灰喜鹊、柳莺、鸡、鸭、鹅)、刺猬、青蛙、螳螂、食螨瓢虫类、草蛉、花蝽类、捕食螨、步甲、蓟马类、食蚜蝇、隐翅甲类等,在果园要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
2)线虫治虫。对于桃小食心虫大量发生的果园,树下繁育澳大利亚引进的新线虫及我国的泰山1号线虫等都可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3)以菌治虫。生产上可利用的各种有益菌很多,如6月上旬在桃小食心虫集中出土阶段可在地面撒白僵菌,杀死出土的桃小。5406抗生菌制成菌肥施入土中可防病增产。绿色木霉菌可治根朽菌(蜜环菌),根附近灌二硫化碳可促使木霉繁殖。K84可治根癌病,切除根瘤后可涂抹治疗。哈茨木霉能防治白绢病。苏云金杆菌防治各种害虫效果也很好。
4)病毒治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可治虫,不同病毒治不同虫,要根据果园情况进行选择,如棉铃虫病毒治棉铃虫。
5)果园养鸡、鸭。在果园四周建立围网养土鸡、鸭子等家禽可吃害虫杂草,还能肥地,又有蛋、肉收入,一举多得。
5避害趋利
1)忌避法。先用糖醋液诱杀金龟子,把死金龟子放塑料袋中闷2~3d(天)发臭后,捣碎兑水过滤,用原液加150~200倍水喷幼树,金龟子闻到同类尸味不再来。其他的害虫也可照此办理,但防治效果还有待试验。
2)银色膜避蚜虫。用银色膜铺地后蚜虫不敢上树,同时还能防止金龟子。
3)果园种除虫菊。除虫菊释放出的气味对各种害虫有忌避作用,使许多害虫远离果园,同时除虫菊刈割后覆盖树盘还能增加果园有机质。
4)清除桧柏等。果园有害树种泡桐、洋槐、松、榆等是多种病虫的中间寄主,栽植时要距离果园100m以外。桧柏传播苹果、梨锈病,果园5km之内都不能栽桧柏。
5)杏、李与桃隔离。杏、李传染桃细菌性穿孔病,所以与桃要远离。
6)柿子、君迁子不混植。柿角斑病菌常在柿蒂上越冬,而君迁子树上留蒂太多,使得病菌大量留存,来年发病严重,因此两者不能混植。
7)板栗园附近不种松树。因栗毛锈病菌可在松树上繁殖再传给栗子。
8)树种隔离。苹果与梨不混植,可防锈果病;梨与桃不混植,防梨小食心虫。两个相邻的不同树种果园距离要加大,如苹果园和梨园至少间距50m以上。
9)栽脱毒苗木。目前,生产中病毒病危害严重。脱毒苗树势健壮,结果早,产量高,果实质量好,经济效益也高。栽植脱毒苗的果园需与普通果树有一定的隔离距离,一般认为梨要隔离100m、苹果隔离50m。
6动手防除
1)震打树枝。对步曲类、金龟子等有假死性的害虫来说,震打树枝使害虫受震后假死落地,可进行扑杀。
2)主干基部堆沙。枣尺蠖雌蛾没有翅膀,出土后要爬上树与雄蛾交配,堆沙后雌蛾在沙子上爬5~6cm就滚下来集中在沙堆下,第2天早上集中杀灭,或放置于一纱网中吊于树枝上,做成诱饵可诱集尺蠖雄蛾。
3)掰虫芽。对于梨大食心虫危害形成的膨大的芽体,可用手掰除,集中烧毁。
4)高寒区高干嫁接。砧木的抗性强于栽培品种,可防冻害、腐烂病等。嫁接苹果时可选山定子砧,先培育干高60cm以上的大苗,在各主枝20cm处高接品种接穗,这样嫁接后抗性强、结果早。
5)树干桥接。对于腐烂病、机械损伤等造成的大块病疤、伤疤,除进行伤口保护外,还需进行桥接,使伤口上下的韧皮部连通,养分输送通畅,避免因根系得不到充足的养分而死亡,最后导致树体衰弱、死亡。
6)植皮。若花期或夏季修剪环剥过宽不容易愈合时,可在环剥部位植皮一周促进环剥口愈合,正接皮或倒接皮都有很好的效果。
7)灼烧治伤。用手提式丙烷灯对着病斑处灼烧5~10秒,即可治核果类溃疡病。
8)钢丝捅虫孔。在树干上发现天牛屎和虫洞时用细钢丝作小钩捅入,可杀死天牛幼虫。
9)毁巢法。胡蜂(人工蜂)叮咬果实吸取糖分和水分,危害果实后果面呈现疤痕,降低了商品性。可在夜晚用长竹竿作火把烧毁蜂巢,或用窗纱布袋套取以捣毁蜂巢,操作时注意人体防护,捅下的蜂巢还可入药。
10)果园除草。果园杂草常成为病虫的中间寄主或树体喷药时害虫转移的场所,要及时防除杂草,改锄草为割草,控制杂草的生长,防止病虫的转移,同时割草后可再生长,有保持水土降低地温的作用。
11)捡拾落地病虫果。随时发现随时捡除,以防病虫脱出,可减少田间病虫源。
12)翻地。秋翻地可将浅层的病虫埋入深层土中,来年不容易出土,深层越冬的病虫翻出后或被冻死,或被鸟吃掉。对桃小食心虫、枣步曲、核桃透翅蛾等有明显效果。
13)捉虫。对于天牛成虫、蝉及幼龄虫群集的虫类如舟形毛虫、刺蛾幼虫等,可动手捉住将其杀死,随时发现随时处理。
14)摘病叶病果。在病虫发生初期摘除病叶剪除病枝,可有效减缓病害的发生,如白粉病、桃叶肿病、苹果褐斑病等。摘除的病叶病果必须带出园外销毁,不可随手丢弃在地上。
15)木棍挤压树皮下卵块。大青叶蝉在幼树皮下产卵后呈月牙状隆起,很容易识别,可用小木棍挤压卵块,防止第2年孵化危害。
16)秋挖蛹。对于尺蠖、举枝蛾等以蛹态越冬的害虫,可结合秋施基肥将虫蛹挖出,集中杀
灭,效果不错。
17)清扫园中枯枝落叶。秋天清理1次落叶,春天再清理1次病枯枝,可清除多种病虫源,胜过生长季节打农药。
18)刮树皮。一般在冬季刮去老皮(葡萄在春季出土后刮皮),对多种病虫有特效,刮后涂白或喷5°Be石硫合剂,尽量少伤嫩皮。冬季寒冷的地区也可放到春季刮,刮后的树皮带到园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刮树皮可防治腐烂病、干腐病、溃疡病、粗皮病、流胶病等侵害树皮的病害。还可以防治害虫,如梨圆蚧、棉蚜、梨小食心虫、红蜘蛛、蚜虫、枣黏虫等各种在树皮缝越冬的害虫。
19)刮虫瘿虫体。对紧附于枝干的介壳虫、绵蚜等有效,果树休眠期刮后要喷5°Be石硫合剂,刮时尽量少伤嫩皮。
20)硬毛刷刷树皮。对介壳虫类效果好,落叶后刷去介壳虫虫体,用细钢丝刷效果更好。
21)粘虫胶刷干周。可防治枣步曲、草履蚧、绿盲蝽等,粘虫胶熬制方法:2份蓖麻油,1份松香粉,加热融化搅匀即可。
22)冬剪病虫枯枝。冬季修剪时由于没有树叶遮挡,很容易发现树体上存在的病斑、越冬虫体、卵块等,要做到随发现随清理,此时清除可大大降低果园的病虫基数,为来年的病虫害防治打好基础。
23)强力水冲。用高压喷雾机可将螨类、部分害虫冲落地上。
24)冬敲冰冻虫枝。冬季向树体喷水使之结冰,然后敲打枝干使介壳虫、虫卵等连冰脱落。
25)冬灌。冬初天气夜冻昼消时灌冻水,既可保护树体越冬,也可冻死部分病虫。另外,冬季挖开根颈部分泥土,在树体根部灌入人粪尿后封土,可防治核桃根象甲等土藏害虫。
26)石灰浆封根颈。冬季将根颈部挖开,用石灰浆密封根颈,可防核桃根象甲。
27)排除积水。许多根系病害常因果园积水而大面积发生,因此在雨季必须注意排涝防止果园积水,可防根枯病等根部病害。
28)枝干涂泥浆。对于枣树等枝干比较粗糙、容易躲藏害虫的树种,可在树干上涂抹黄土泥浆起封闭作用,防治桑白蚧等。
29)堵梯田石缝、树洞。用灰土或水泥将梯田缝隙、树洞等填堵起来,可防止各种害虫的躲藏,防治桃蛀螟、核桃瘤蛾、尺蠖、舞毒蛾等。
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 篇4
为了协调好水、肥、气、热的相互关系, 保持有利于苹果根系生长的稳定环境, 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首先要搞好苹果园的整地工作。
1.1 行间间作
幼龄果园的间作作物, 以植株矮小, 不影响果树生长为度。比较适宜的作物有豆类、薯类和各种蔬菜。特别是行间地膜覆盖的早甘蓝、白菜、西瓜、甜瓜等间作方式, 不但经济效益高, 并且有利于土壤温度、水分的保持和提高, 对幼树生长发育极为有利。
1.2 扩穴
就是在原栽植坑的外围挖沟, 逐年进行或每隔2~3年进行一次, 把果树根系分布范围内的土壤翻松, 为果树根系伸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挖沟深度一般为60cm, 扩展宽度一般每年50~100cm, 经3~5年与原栽植坑打通, 实现全园的深翻熟化。挖沟时期在春季发芽前或秋季果实采收后。是幼树实现早果高产的有力基础。
1.3 土壤耕作和除草
幼龄果园可在树盘内深翻, 成龄果园每年应在秋季结合秋施基肥进行全园深翻, 深度30cm左右, 深翻后要及时灌透水。每年早春顶浆耙地, 雨后或灌水后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 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
1.4 果园施肥技术
1.4.1 基肥。
能够较长时间供给果树肥料, 主要以迟效性有机肥为主, 如厩肥、堆肥、绿肥、草木灰等。基肥施入时间分秋施和春施, 以秋季果实采收后, 结合扩穴施入基肥为主。也可以在果树萌芽前后, 结合深翻树盘或土壤耕翻时施入。在肥料数量较少时, 也可以在树盘外缘挖穴或条状沟等方法施入基肥。施肥数量, 在定植时, 每株施20~30kg;4~5年生, 每年株施50~100kg;8~10年生, 每株每年施250-500kg。
1.4.2 追肥。
一般早春发芽前或开花前, 结合灌水追施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等速效氮肥, 加速枝叶生长和幼果膨大。生长季后期, 为促进枝条成熟, 促进花芽分化和果实成熟, 主要追施过石、小灰、硫酸钾等磷、钾肥。追肥时要挖沟深施, 并结合灌水。
1.4.3 叶片喷肥。
为补充土壤施肥的不足, 可以进行根外追肥。氮肥主要是尿素, 浓度为0.3~0.5%;磷肥主要是过石, 采用1~2%的浸也液;钾肥主要是磷酸二氢钾或草木灰, 浓度分别为0.3~0.5%, 3~5%的浸出液。生长期如发现缺铁黄化树, 可喷0.1~0.2%的硫酸亚铁;如发现缺锌“小叶树”, 可喷0.5%硫酸锌;如发现树体枝条中下部的叶缘发生焦枯的缺钾症, 可喷0.3~0.5%的硫酸二氢钾。
1.5 灌、排水技术
根据苹果树生长发育特点, 一般果园每年至少灌4次水。特别是北方寒冷地区, 早春气候干燥, 年降雨量较少, 果园灌水更为重要。第一次灌水在春季果树发芽前进行, 叫“催芽水”;第二次灌水在开花后, 又叫“催梢水”;第三次灌水在幼果迅速生长期, 叫“保果水”;第四次灌水是在土壤封冻之前, 叫“封冻水”。每次灌水, 都应以灌透为度。灌水方法很多, 可因地制宜。若水源充足, 可在全园灌溉, 也可先修水盘, 将水引入水盘;若水源不足, 可在果树四周挖坑灌水或直接往树盘里浇水。雨季果园易长期积水, 影响根系正常生理活动, 严重会导致果树死亡, 所以对于低洼果园, 应在四周修挡水坝, 把附近流水截住。果园积水后, 要及时挖沟排出积水。
1.6 整形修剪常年进行
通过人工手段, 根据苹果树生长发育的规律, 并结合当地的环境条件、栽培特点, 调控和促进苹果树的生长与结果、衰老与更新间转化的管理措施, 从而达到早果、丰产、稳产、优质、壮树和延长果树经济寿命的目的。一般修剪时期有两种方法, 一是冬季修剪, 二是夏季修剪。
1.7 刮皮清园
秋冬季或早春3月前, 彻底清扫落叶、刮除枝干粗皮, 及时清除树上的僵果、病枝、病叶, 集中烧毁或深埋, 消灭这些组织上的越冬菌源、虫源。
2 果实套袋技术
可预防病、虫侵害果实, 减少农药污染, 促进果实着色。一般采用双层纸袋, 在花后3~4周, 选留形正、柄长单果, 疏掉偏斜、畸形、病虫果, 喷一次杀菌、杀虫剂, 果实长到乒乓球大小时时行套袋。采收前一个月左右选阴天去袋, 先撕去外层, 3~4d后去掉内袋。
3 杀虫灯防治
杀虫灯防治主要是利用特定波长引诱害虫成虫并以频振式高压电网触杀, 使害虫落入灯下的接虫袋内, 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 能大幅度降低田间落卵量, 压低虫口基数。具体方法是:每3.0~3.3hm2挂一盏频振式杀虫灯, 灯底距地面高2.0~2.5m, 注意固定好防止风刮, 并注意及时清除死虫, 在害虫为害期 (5~9月) 每天天黑开灯, 天亮关灯。
4 生物防治
4.1 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 创造生物多样性环境
许多害虫有自己的天敌, 如草蛉、小花蝽、瓢虫是螨类、蚜虫及蚧类的天敌;赤眼蜂可控制苹果卷叶虫、梨小食心虫;跳小峰、姬小蜂可寄生金纹细蛾等。
4.2 施用生物农药
包括微生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生物农药应用后无污染、无残留, 是一种无公害农药。目前适用于果树上的生物农药主要有农抗120、白僵菌、BT、阿维菌素、除虫菊素、苦参碱、烟碱、25%灭幼脲3号1500倍液、抗蚜威等。
4.3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杀
目前应用较多的有苹果金纹细蛾性诱剂、食心虫类性诱剂、卷叶蛾类性诱剂等。
5 喷药技术
5.1 适期用药
根据当地果树病虫害发生规律, 结合病虫害预测、预报, 制订果园病虫害化学防治综合方案。
5.2 控制施药
从施药面积、施药次数和施药浓度上进行控制。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农药种类, 把化学防治的副作用减少到最低水平。
5.3 改进施药器械和施药方法
更新施药器械, 缩小雾滴直径, 推行低量施药技术,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进行操作。正确掌握不同类型喷雾器的施药方法, 选择合适的农药剂型, 增强附着力, 提倡使用弥雾机等植保新器械, 提高施药效果。
绿色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篇5
绿色无公害蔬菜主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能够在产地的生态环境良
好的前提下,按照国家特定的质量标准体系生产的,并且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类蔬菜总称。“安全”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了严密的监测和控制,做到防止有毒有害体在各个环节的污染,确保蔬菜内含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在安全标准以下,不构成对人体营养健康的危害[1]。“优质”指的是蔬菜的商品质量必须符合标准要求。“营养”指的是蔬菜的内在品质,即品质优良和营养价值及卫生安全指标高。能够被称为“绿色产品”还要取决于其它一些指标:例如“绿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对环境、土壤、地下水的污染,能源的节能;并且“绿色产品”在其使用过程中不仅要确保对人体是安全健康的,此外对环境也应是无损害的,“绿色产品”的消亡过程中也是对环境没有污染且能迅速降解的。无公害蔬菜的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
(1)能够选用抗病品种,抗逆性较强及产品性能好,且品质优良种在今天生产优质无公害的蔬菜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减少了病虫害发生, 降低了农药残留,减少环境污染。
(2)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条件
作为综合防治的前提,在有条件情况下应实行不同科的作物2~3 年以上的轮作。其目的有两种:其一是可以减少菌源,然后利用作物的选择吸收性;其二是可以均衡吸收各种营养物质。能够适时的进行合理轮作,选用科学间作及套种是科学且有效的防止病害传播和蔓延的有效方法。因此,要有计划地进行轮作、间作套种、积极采用立体种植,以减轻病虫害的发生[2]。做好物理、化学农药、生物等综合防治管理技术
(1)定时定量做好物理防治管理
1、防虫网:可以在保护地的通风口安装大量防虫网,可有效防止害虫进入。
2、太阳能高温消毒可以杀死病虫菌卵。夏季采用地表覆膜、加高温闷棚,能够使温度提高到60 ℃以上,一般来说处理10~15 天便能够有效直接地杀死地表病菌和虫卵。
3、食饵诱杀:制作毒饵来诱杀害虫。
4、臭氧可使害虫窒息死亡,另外对真菌、细菌也存在一定的防治作用。并且臭氧经过一段时间能够转化为氧气,有利于蔬菜生长。
5、色板诱杀:通过利用害虫对颜色的趋性及时杀死成虫,减少虫源。例如在保护地内悬挂黄板能够有效杀死斑潜蝇、白粉虱等害虫[3]。
灯光诱杀:如黑光灯、频振杀虫灯等。数据显示频振杀虫灯能够杀死1000 多种害虫,并且一盏灯控制面积可达4hm2。
(2)化学农药仍是当今防治病虫害的重要的最直接的手段
它们包括:甲胺磷、水胺硫磷、甲基硫环磷、呋喃丹、甲基异柳磷、久效磷、胺磷、地虫磷、三氯杀螨醇、氧化乐果速扑杀等。蔬菜上使用的农药必须选择高效、低毒及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同时可选择特异性昆虫的生长调节剂,如灭幼脲、农梦特等,来确保蔬菜安全。
(3)加强采用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要实时推广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科学技术。比如对于甘蓝、花椰菜和低矮
型菜田可以引进并且释放青蛙类益虫防治菜青虫、棉铃虫等;另外棚室内可以释放大量的赤眼蜂防治菜青虫,同时释放丽些许蚜小蜂来防治温室白粉虱。积极推广作物嫁接技术且适当地调整种植地及田间去杂等措施
(1)例如选用黄瓜嫁接,选用黑籽南瓜作砧木,不仅仅可以有效防治作物的枯萎病,,也还能够减轻疫病带来的危害。在茄子杂交制种过程中,造成产量低的原因有落花、落果及授粉技术应用不当等。其中落花、落果主要是因为田间管理不当而引起,生产上需加强田间管理,及时灌溉和排水,避免过湿或过干从而使植株生长不良。
(2)种植期间应当时刻保持田间里的清洁和卫生。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要及时给予清除病虫危害过的叶片和瓜果植株,并且应该带出田外进行深埋或者是烧毁。在整个生育期间要对父、母本的纯度进行认真检查,需拔掉不符合亲本特性杂株及变异株。等到授粉结束后,插支架防倒。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有关农药使用等方面的安全间隔期
通常情况下,根据间隔期的长短,当气温高时则7~10 天,当气温低时则10~15 天为宜。这样便能够减少蔬菜上农药残留,同时也有效地去除了残毒,是保障消费者健康的关键。
但无论以哪种综合防治为前提,无论是采用物理或者是化学及生物综合防治技术都应当把握作物生长的几个关键时期从而可以做到对症下药,如加强预测和预报,及时掌握田间病虫害之所以发生的发展规律及它们危害症状的特点,以找到最佳防治时期。同时可以通过对作物病虫害的天敌出现及其发展规律和它们存在的作用效果的学习,进而对天敌的保护以便进行科学合理的用药[4]。总结:
设施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篇6
关键词:传染性病害;生理病害;蔬菜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10.052
日光温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但由于设施内环境的固定性和土壤多茬栽培及利用率高等因素的影响,温室蔬菜病虫害发生率相对较高,包括传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蔬菜虫害,对目光温室内蔬菜作物病害防治技术进行简要阐述,旨在保证人们的菜篮子安全。
1 传染性病害的途径与防治措施
1.1 空气传染性病害发生的条件
日光温室内湿度对作物是否发生空气传染性病害影响很大,在高湿条件下病害较多。温室内处于病原菌繁衍的湿度条件的时间长短,决定病害的发生程度。因此,可通过开窗换气、膜下滴灌、取暖加温等措施改变设施内的湿度,抑制病害的发生。在较低温度条件下也会发生病害,因此应加强日光温室内温度与湿度的监控管理。
1.2 防治措施
在经常发生病害的种植地块中,防治病害的关键是选用抗病性强的作物品种的同时人为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在没有抗病品种的情况下,应选用对主要病害有相对抗性的品种。采用烟剂、熏蒸剂等剂型对相对密闭环境中的栽培作物防病有一定作用,在傍晚进行喷雾增加室内湿度,使保护设施密闭一夜,对防病效果较好。
1.3 土壤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防治措施
温室内栽培的作物种类少,长期连作,使土壤易发生传染性病害。作物发病后又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要加强生态防治。通常用增施有机肥与轮作的方式提高地力,人为创造有益微生物繁衍生息的土壤条件。此外有些病害还是通过种子传染的,温室内的作物生长用土全部进行消毒或用无病菌的土壤,但土壤病害仍有发生甚至造成危害。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在夏季进行土壤深翻后曝晒,消毒效果较好。还可以对种子用药剂浸种、干热法、种子包衣等方法消毒。
2 设施蔬菜中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
温室内的主要害虫有菜蚜虫、蔬菜叶螨和棉铃虫。
2.1 菜蚜防治
利用天敌控制作用,草蛉与瓢虫在控制菜蚜数量的增减方面有重要作用,以瓢虫为例,每只瓢虫一个昼夜可以吃150~180头蚜虫。所以温室内蚜瓢比例在为150:1以下,就可控制菜蚜的为害。应用无公害且显效的有效防治技术黄板诱蚜或银灰色反光地膜驱蚜技术诱杀菜蚜。化学防治方面:使用吡虫啉、蚜必冶等药剂,要严格按说明控制使用剂量。
2.2 蔬菜叶螨防治
防治方法:对于对豆类、瓜类和茄子为害最重,红蜘蛛应在5月底以前消灭。农业防治:红蜘蛛越冬的杂草在越冬前彻底清除,深度耕翻土地,将越冬的红蜘蛛压在17~20厘米深处的土下将其杀死。化学防治:使用赛白净、阿维菌素、克螨特等专用杀螨剂。
2.3 棉铃虫防治
若发现新的虫食痕迹和虫类,通常附有卵和龄幼虫。通过杀虫灯或通过BT生物杀虫剂严密捕杀。虫蛀果要及时摘除,控制虫害的扩大。
3 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分为生理性病害与病理性病害。
3.1 病理性病害与生理性病害的比较
从发病特点、与土壤肥力和土壤类型的关系、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三方面比较。
3.1.1 发病特点病理病一般有明显的发病中心;生理病无发病中心,以散发为多。
3.1.2 与土壤关系病理病与土壤类型、特性大多无特殊的关系,但与肥力水平有关,通常有以肥田多发的倾向。生理病与土壤类型、特性有明显的关系,土壤类型不同。发病与正常截然不同,不同肥力的土壤都可发生,但以瘠薄土壤多发。
3.1.3 与天气关系病理病一般以阴霾多湿的天气多发,群体郁蔽时更甚。生理病与地表面湿度关系不大,但土壤长期干旱或渍水,可促发某些生理病。
3.2 生理性病害
发生的原因。由于设施的固定性和土壤多茬次栽培利用率;由于人们忽视了对生理性病害的防治,导致了设施蔬菜生理性病害发生比例升高,生理病害发生的是因为设施内地块相对稳定,种植作物种类单一,土地高度重复利用,导致土壤中氮磷钾严重减少,比例失衡,一些土地稀有元素也在减少,因此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要。再者设施内的温度,湿度控制不到位。
3.3 生理性病害的表现
蔬菜的歪果、裂果、畸形,非病理性的减产。蔬菜的黄化,焦枯,生长衰退,植株生长受抑制等。
3.4 生理病害的防治方法
绿色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7
1.1品种选择根据不同地区、种植季节、蔬菜种类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优质、丰产、抗病虫及抗逆性强的蔬菜品种。同时要兼顾本地的消费习惯即市场前景。例如:土壤肥沃的土地应该选择耐肥、喜肥的品种;低洼地块则应选择耐涝性强的品种。
1.2培育壮秧首先育苗床土要彻底消毒灭菌, 育苗土要保证应无病菌、无虫、无杂草籽。其次, 育苗土要富含有机质及各种营养元素, 通透性良好, 保水保肥力强。在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严格处理, 包括筛选、消毒、浸种和催芽等。其中, 对种子消毒最好采用物理方法, 如温汤浸种。播种后, 要严格控制苗床的温湿度及环境条件, 同时要加强苗期病虫害的防冶, 以培育壮秧壮苗。
1.3施肥技术尽量采用有机肥进行施肥, 重施基肥, 如果需要追肥尽量在前期追肥, 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使用, 少用叶面喷肥, 并大力推广配方施肥。
2生物防治
2.1昆虫防治
2.1.1赤眼蜂防治在棉铃虫、烟青虫、菜青虫等害虫产卵盛期进行放蜂, 每次每亩大约放蜂1万头, 每次间隔5~7 d, 连续进行3~4次。
2.1.2丽蚜小蜂防治丽蚜小蜂通过寄生白粉虱, 致白粉虱死亡。当白粉虱的密度达到每株植株有0.5~1头时开始释放丽蚜小蜂, 密度为5头/株, 每次间隔, 连续进行3次。
2.2菌类防治
2.2.1 Bt乳剂防治在菜青虫的卵孵盛期喷洒, 每亩用Bt乳剂100~150 m L或Bt可湿性粉剂25~30 g, 间隔7 d后再使用一次, 防治效果95%以上;在小菜蛾幼虫3龄前进行防治, 每亩用乳剂200~250 m L或可湿性粉剂40~50 g, 每次间隔5~7 d, 连续进行2~3次, 防治效果90%以上。
2.2.2 Bt乳剂与病毒复配的复合生物农药防治菜青虫、小菜蛾十字花科蔬菜一般在苗期进行一次防治, 定植后间隔3~4 d施药一次, 连续使用3次, 而后间隔7 d喷一次, 整个蔬菜生长发育期需要进行约8次的防治。用量:每亩用50 g。
2.3抗生素防治
2.3.1浏阳霉素乳油防治10%浏阳霉素乳油对螨类触杀作用较强, 经检测残留期大约为7 d, 同时对天敌没有伤害作用。用法:在叶螨发生初期利用10%浏阳霉素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施, 每次喷药的间隔期为7 d, 连续进行2~3次, 防治效果能够达到85~90%。
2.3.2武夷菌素防治武夷菌素可以防治瓜类白粉病、番茄叶霉病、黄瓜黑星病、韭菜灰霉病。用法:在发生病害初期用2%武夷菌素水剂150倍液进行喷施, 每隔5~7 d喷施一次, 连续进行2~3次, 会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2.4生物制剂防治
2.4.1混合脂肪酸水乳剂10%混合脂肪酸水乳剂也称为83增抗剂, 此生物制剂是由菜籽油中提炼出来的。用法:在甜 (辣) 椒、番茄定植后, 用10%混合脂肪酸水乳剂100倍液进行喷施, 可防治病毒病。
2.4.2抗毒剂1号抗毒剂1号是由菇类下脚料中提炼出来的, 用法:在作物定植后, 用抗毒剂1号150倍液进行喷施, 可以防治茄果类蔬菜病毒病。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一种较好的防治方法。例如:利用太阳高温及紫外线的作用对土壤进行消毒, 杀死越冬虫卵及土传病菌等;利用温汤浸种对种子进行消毒;利用害虫自身的趋避性对害虫进行诱杀或驱赶, ;利用黑光灯诱杀甘兰夜蛾、地老虎等害虫;利用糖醋及性诱剂等诱杀小菜蛾、烟青虫等有害昆虫。
4化学防治
尽量避免选择化学防治, 当没有达到化学防治病虫害的指标时, 坚决不能使用化学农药, 当达到的时候要及时用药, 以提高药效。一定要慎重选择化学农药种类, 严格用量, 并适时喷药。在蔬菜上使用农药, 一定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同时要确保施药时间的准确, 保证合适的间隔期及适合期。做好蔬菜病虫害防治的预测预报工作, 做到有针对性的施药蔬菜上使用的化学农药要选择品种, 以确保蔬菜的安全性, 同时提高防治效果, 降低用药时间及次数。了解蔬菜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合理确定用药时间;根据蔬菜田病虫害的分布情况, 选择适宜的用药剂量、方式和次数, 坚决禁止随意加大农药的浓度和用量。
摘要:绿色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尽量避免选择化学防治
采用农业措施防治果蔬病虫害 篇8
一、使用无病种子和抗性品种
使用无病种子可有效预防病害传播和减少初侵染源。一是建立无病留种田;二是在播种前对种子做一定处理, 如晒种、水选、消毒、使用种衣剂等, 可清除附着表面或存活于内部的病原物。由于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抗病、抗虫性, 因此选育和推广抗病虫的优质农作物品种, 不仅是保障农作物丰收的基础措施, 也是控制病虫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二、调整耕作制度
1. 合理布局
从有害生物的角度出发, 要坚持以下两点。一是具有同一类有害生物的不同作物或受害敏感期不一致的同一种作物不能连片, 甚至不能在有害生物有效传播或迁飞扩散范围内布局。二是具有不同的有害生物种类, 但有害生物却有共同天敌的作物种类, 或是受一种作物的分泌物、根际微生物、遮蔽等影响而利于减少另一种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可连片种植或间隔种植。
2. 合理轮作
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 有顺序的轮换种植不同作物, 或采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模式。但有些病害需要长期轮作才能达到效果, 通过水旱轮作可改变生态环境, 使一些害虫丧失繁衍条件, 缩短轮作周期, 达到防治病虫草害的目的。
三、利用耕翻整地消灭害虫
耕翻整地和改变土壤环境, 可使生活在土壤中和以土壤、作物根茬为越冬场所的有害生物, 经日晒、干燥、冷冻、深埋或被天敌捕食等而被治除;冬耕、春耕或结合灌水是有效的防治措施;中耕则可防除田间杂草。此方法对生活史短、发生代数少、寄主专一、越冬场所集中的病虫, 防治效果尤为显著。
四、科学施肥, 合理灌溉
科学施肥、合理灌溉不仅能调节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费力, 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还能增强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和抗逆能力, 提高病虫危害的补偿能力。如未腐熟的有机肥易招致金龟子和种蝇产卵;昆虫在土壤中化蛹时可灌溉灭蛹。
五、采用正确播种技术
主要包括调节播种期、密度、深度等。调节播种期, 可使作物易受害的生育阶段避开病虫发生侵染盛期。适当的播种深度、密度和方法, 结合种子、苗木的精选和药剂处理等, 可促使苗齐苗壮, 影响田间小气候, 从而控制苗期有害生物为害。
六、保持田园卫生
主要措施包括:作物种植前, 清洗、消毒将使用的农用工具, 清除遗留田间的病株残体等;作物生长过程中, 应及时拔出或砍除田间有害植株, 摘除病叶, 消灭发病中心, 有效遏制病毒的传染和流行, 特别是以气体为主要传播源的病菌;作物收获后, 应彻底清除病株、残株, 集体处理。
七、利用植物抗性
农作物对病、虫的抗性是植物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通常在同一条件下, 抗性品种受病、虫为害较非抗性品种的程度轻或不受害。生产上选育抗虫品种的方法有引种、杂交、嫁接、诱发突变等, 以品种间杂交应用最为广泛。
八、适时收获
农业病虫草害防治原则及方法 篇9
农业病虫害防治的目的是保证农业植物不因病虫为害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在防治过程中从生态全局和生态总体出发, 以预防为主,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 确立最佳防治方案, 达到控制病虫发生目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有5类, 即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化学防治。
1 植物检疫
在自然界中, 各种作物病、虫、草害的分布都有一定的地区性, 其中有些危险性病、虫、杂草也可以通过种子、苗木、农产品的调运而传播蔓延。植物检疫就是植物检疫机构根据国家发布的植物检疫法规、规章, 对各地生产和调运的农作物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进行检疫检验, 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随人为活动传播蔓延, 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的一种强制性措施。
植物检疫分为对外检疫和对内检疫, 这是为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随植物及植物产品在行政区域之间传播蔓延。比如甲地的蔬菜、水果、花生、粮食、苗木等农产品, 调出甲地前必须通过检验检疫, 合格后才能调运。同样乙地的农产品调入甲地前, 必须经过乙地植物检疫部门的检验检疫, 凭借调运检疫证书才能调运到甲地。
2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通过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 有目的地改变某些环境条件, 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生存繁殖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 从而达到控制或减轻病虫发生为害的目的。农业防治在整个病虫防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是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的基础。
农业防治措施大多可以结合耕作、栽培和管理技术的实施过程同时进行, 不需单独实施, 而且具有安全、经济、有效、不污染环境、易操作、防治规模大、效果持久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但也有明显的不足, 主要是不如化学防治那样有效, 其防治效果往往仅在某种程度上减轻病、虫、草的危害, 达不到根治的目的, 有些农业措施有时还可能与病虫害防治相矛盾。
农业防治的主要措施包括选用抗病良种、合理轮作、配方施肥、调整播期、降低播量、加强田管等。
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发生与为害的方法。这些可被利用的生物包括病虫的拮抗微生物、捕食性和寄生性生物等。害虫生物防治通常包括天敌的保护利用、人工防治和引移等3项内容。
生物防治法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畜、植物安全, 选择性强, 不污染环境, 无残毒, 不易产生抗药性, 成本低廉, 不伤害天敌。但生物防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见效慢的缺点, 防治效果常因气候因素的影响而不稳定, 应当与其他防治措施协调、配合使用[1,2]。
4 物理机械防治
利用病、虫的某些趋性、习性和行为等, 应用各种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称为物理机械防治。如防虫网、除草膜的应用, 用黄板胶粘杀蚜虫, 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蛾类和甲虫, 人工拔除病株, 棉籽用“温汤浸种”法杀菌等。
该防治方法具有简便易行、成本低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既可用于病虫害的预防, 也可在病虫害发生时作为应急防治措施。这种方法一般投资大、费劳力, 但收效快, 不污染环境, 是综合防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5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对病虫草害进行防治的方法。化学防治突出优点是防效高, 往往只需使用少量药剂便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见效快, 特别是当病虫草害已经大量发生时, 能迅速、及时地控制危害;药源丰富、使用方便, 防治对象广谱。因此, 化学防治仍然是目前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化学防治也有许多弊端, 诸如病虫草容易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污染环境、产生药害、引起人畜中毒等[3,4]。
开展化学防治之前, 一定要做好病虫害发生的预测预报, 在病虫最薄弱的环节施药, 根据农药的各种施用方法和性质, 科学选用农药, 减少对天敌的影响, 不随意加大药液浓度。
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中,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保护和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等有益生物的控害作用, 合理应用物理防治, 在病虫草害发生达到防治指标而天敌不能有效控制时, 选择最佳防治时期和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适时进行化学防治。实践证明, 协调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因时、因地制宜地合理运用抗病虫品种和耕作栽培措施, 可以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6 结语
各种防治措施都不是万能的, 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必须因地因时、因病虫制宜地协调运用各种防治措施, 才能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各种防治方法应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则, 有主次地综合运用, 才能有效保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和农业生产安全、持续、稳定、高产、优质, 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东宏, 周建南.农业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治[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1994 (5) :1-2.
[2]丁俊杰, 黄瑞斌, 孙好亮.有机农业生产病虫草害防治关键技术[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 2007 (9) :22-24.
[3]郑运章.有机农业中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2 (10) :19-21.
作物病虫害农业防治措施 篇10
1 选择品种
品种选择直接关系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应选择适合在当地栽培的, 具有多抗、高抗病虫的优良品种。如棉花选抗枯萎病、棉铃虫的品种, 选择这样的抗病、虫性品种, 田间枯萎病、棉铃虫、红铃虫发生就轻。水稻选用抗稻瘟病品种, 可有效减轻稻瘟病发生, 如两优培九抗倒伏、抗白叶枯病等[1]。
2 合理轮作
作物间的合理轮作不仅可使土壤养分得到合理均衡利用, 也可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 降低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发生, 减少用药污染。如茄果类蔬菜的枯萎病, 可将茄果类蔬菜与叶类蔬菜进行换茬, 能减轻茄果类蔬菜枯萎病的发生。
3 调节播种期
播种期不仅对作物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影响, 而且与病虫害发生也有密切关系。避开高温高湿季节进行适当早播或晚播, 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如水稻的生理性病害高温热害, 通过适期播种, 使水稻开花期避开高温胁迫的时间[2]。
4 合理密植
合理的密植 (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 可减少病害发生。合理调整种植密度, 改变作物生长状况和田间小气候 (温、湿度、光照、通风等) , 创造不利于某些病虫害特定的生态条件, 也可抑制其繁殖, 减少危害。密度过大易形成田间小气候, 是造成各种病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棉花上的烂铃以及水稻纹枯病等都与种植密度有关, 如果种植密度过大, 田间通风透光性差, 易形成田间高温高湿的小气候, 病害易发生。适当稀植可使植株个体性状得到充分发展, 提高其低于病虫及自然灾害的能力, 形成病虫不易繁殖侵害的环境条件。
5 合理施肥
施肥也可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如棉花偏施氮肥而缺钾易得红叶茎枯病, 同时在蚜虫发生阶段有利于蚜虫的增殖。水稻偏施氮肥易使植株徒长, 害虫易在其上产卵, 促使虫害的发生, 另外偏施氮肥也有利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氮肥过多植株抗病性减弱, 油菜缺硼易造成花而不实、结实率下降的生理性病害[3,4]。
6 适时灌溉
及时灌溉、科学浇水能减轻虫害的发生。初冬通过灌溉稻田能杀死田间螟虫 (如二化螟、大螟、三化螟) 的幼虫和蛹。土壤水分过低, 对植株的生长发育不利, 土壤水分过高, 植株组织柔嫩, 抗性减低, 易发生徒长。
7 及时耕犁
通过适时耕犁可对地下害虫或以作物遗株越冬的害虫有直接杀伤, 或使害虫翻出土面被捕食或捕杀。如每年3 月底可将种水稻的空白田进行深耕犁, 将螟虫翻入深土中不能出来, 起到捕杀作用[5]。
8 清除杂草
杂草是许多中介传媒, 杂草常常是害虫的越冬场所或寄主, 形成了害虫为害农作物的桥梁。遗株和枯枝落叶中往往潜藏不少害虫, 所以清洁田园、及时除草对防治害虫有很大作用。如棉叶螨、肓蝽象、棉铃虫、斜纹夜蛾可在许多杂草上危害, 水稻上的二化螟、卷叶螟以及蔬菜上的蚜虫、蜗牛、小地老虎也可在许多杂草上危害。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既可减轻病害发生, 也可减轻虫害发生。
9 整枝摘除卵块
采用人工摘除的方法摘除害虫的卵、卵块及虫窝, 棉花上的斜纹夜蛾、棉铃虫卵, 蔬菜上的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卵, 不仅节约成本, 还可减少田间的环境污染。
10 诱杀成虫
根据害虫不同趋性的特点进行诱杀。利用害虫趋光性, 可用灯光诱杀螟虫、稻飞虱。用黄板诱杀蚜虫, 用柳把诱杀棉铃虫、烟青虫, 用糖醋液诱杀小地老虎。还可用专一的性诱剂诱杀特定的害虫, 如二化螟、棉铃虫、小菜蛾性诱剂专杀二化螟、棉铃虫、小菜蛾的雄性成虫。
11 使用生长调节剂
通过利用生长调节剂, 可以改变植物生理状况, 如缩节胺用于棉花, 可减轻棉铃虫在棉田的着卵量, 在甘蓝上喷施过磷酸钙, 可降低菜粉蝶在甘蓝田的落卵量, 且效果明显。
12 稻鸭共养
通过田间养鸭, 鸭子既能清除田间杂草, 还能吃掉田间的害虫。稻鸭共栖对稻飞虱可以起到稳定、持续的控制作用;可减轻二化螟、纹枯病的发生量和发病程度约50.0%, 对二化螟和纹枯病都有较好的控制效果[6]。
13 防虫网应用
以人工构建的屏障, 将害虫拒之网外, 以达到防虫保菜的目的。覆盖防虫网后, 基本上能免除菜青虫、小菜蛾、甘蓝夜蛾、斜纹夜蛾、黄曲跳甲、猿叶虫、蚜虫等多种害虫的危害, 防止害虫传播病毒病。此外, 防虫网反射、折射的光对害虫还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参考文献
[1]洪渡, 丁扣琪.农作物病虫害的农业防治措施[J].植物医生, 2014 (2) :6-7.
[2]王水保.水稻螟虫的农业防治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24) :52-53.
[3]万忠平.柑橘病虫害的农业防治措施[J].植物医生, 2011 (3) :23-24.
[4]吴志刚, 宋明, 杨洋.温室蔬菜病虫害的农业防治措施[J].西南园艺, 2005 (增刊1) :87-88.
[5]唐炜, 王泽林.浅析桑树病虫害的农业防治措施[J].蚕学通讯, 2011 (2) :25-26.
绿色农业中的病虫防治 篇11
关键词 病害 ;虫害 ;木薯 ;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 S533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f cassava in China,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some advices was raised in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is provides theory basis in further for pollution-free prevention.
Key words disease ;insect attack ;cassava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别名木番薯、树薯,耐旱、耐贫瘠,适应性较广,是世界三大薯类之一、主要的旱粮和饲料作物,广泛栽培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是这些地区国家的日常食物中的主要热能来源。木薯在世界上分布于北纬30°与南纬30°之间,海拔2 000 m以下。木薯在中国的种植历史已经有200多年,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湖南、贵州、四川、江西、浙江等省以及中国台湾地区。木薯已经成为中国第六大热带作物,截止2004年,全国木薯种植面积共45.1万hm2[1]。
在木薯生产过程中各种病虫害频发,这是木薯产业发展受限的因素之一。木薯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细菌性枯萎病、木薯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褐色叶斑病、木薯疫霉、根腐病等;主要虫害有朱砂叶螨、蔗根锯天牛、蛴螬、烟粉虱、棉铃虫等。
木薯病虫害发生后防治难度大,传播蔓延快,农药使用频繁,使用量大,农药残留严重,影响了人畜的食用安全,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隐患。随着木薯产业的持续发展,种植模式与种植品种的改变,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植保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木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因此对木薯病虫害进行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方面的深入研究,为预防和统一防治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生物防治,为无公害木薯生产奠定基础。
1 主要病虫害及其现行防治措施
1.1 木薯细菌性枯萎病
木薯细菌性枯萎病(Cassava Bacterial Blight Disease)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是木薯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最早于1900年在拉丁美洲发现,1912年在巴西最早记载,在亚洲的最早报道始于1972年[1]。木薯染病后叶片大量脱落,抑制了植株茎叶生长从而影响到块根的膨大和干物质的积累,主要表現为结薯少而小、产量下降、品质降低、淀粉含量减少等,一般减产30 %-50 % ,严重时全株枯萎至死[2-6]。细菌性枯萎病最初见于中国台湾[7],之后在海南儋州,广西北海,广东深圳等地陆续有报道[8,9]。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在木薯主产区普遍发生[2]。病原菌主要危害木薯叶片和茎杆,首先为害完全展开的成熟叶片,叶片受侵染后,最初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多角形病斑,然后逐渐扩散。天气干燥时,病斑不再扩展,呈黄褐色或者褐色;天气湿润时,病斑迅速向周围扩展,呈深灰色、水渍腐烂状。茎秆被感染表现为维管束干腐,或者坏死。常常在雨季被感染的叶片或者茎秆出现褐色或者黄褐色菌脓,感染严重时,嫩梢枯萎、叶片脱落、甚至全株死亡[1,6,10,11]。
目前该病主要的防治措施仍以退菌特、杀毒矾、代森锰锌、代森铵和福美双等化学防治为主。国外在生物防治方面进行了尝试,Hernandez等[12]在木薯叶上施用Pseudomonas fluoreseens和Pseudomonas putida抗生菌后可大大减少感病品系每叶的角斑数和每株枯萎的叶片数。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中心正在研究这些生物防治制剂在商业种植园的进一步应用[10]。
1.2 木薯炭疽病
木薯炭疽病(Cassava Anthracnose,CA)是木薯生产过程中危害最严重的世界性病害之一[13]。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对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木薯主产区的病害普查中发现该病发生普遍[2]。该病最早于1903在非洲的坦桑尼亚被发现,紧接着1904年在巴西被发现,随后扩散到马达加斯加、波多黎各、尼日利亚、扎伊尔[14]。现在已经扩散到世界木薯主要种植区。木薯炭疽病主要危害嫩叶和嫩梢,叶部被侵染后首先表现为叶片褪绿,然后形成中央浅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最后叶片扭曲,干枯至死;嫩梢被侵染后形成溃疡或干枯,若是雨季,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大量繁殖,在嫩枝表面表现出红色斑点[15]。
1.3 木薯褐斑病
木薯褐斑病(Cassava Brown Leaf Spot, CBLS)也是世界性病害,在全世界木薯主产区广泛发生,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仅次于细菌性枯萎病。最早于1885年在非洲发现,1904年在印度发现,1918年在菲律宾发现,20世纪70年代又在巴西、巴拿马、哥伦比亚、加纳等国家发现[16-20]。木薯褐斑病在中国的木薯主产区广泛发生[19]。木薯褐斑病主要为害成熟叶片,首先表现为不规则形状的水渍状病斑,然后变成褐色,发病后期病斑中央破裂、穿孔。该病的典型特征是病斑中央颜色较深,并伴有同心轮纹[1]。
1.4 木薯单爪螨
木薯单爪螨(Cassava Mononychellus Mcgtegori)隶属节肢动物门,蛛型纲,蜱螨目,叶螨科,单爪螨属,别名木薯绿螨。木薯单爪螨是对木薯危害较为严重的害螨之一,已被列入中国对外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21]。最早发现是在1971的乌干达,当时几乎导致非洲木薯绝收[22]。2008年在中国海南儋州首次发现,这几年已经扩散到中国木薯主要种植区。木薯单爪螨主要危害嫩芽、嫩叶、嫩枝,受害部位表现为白色斑点,褪绿,畸形等症状,危害严重时,叶片变黑,枝条干枯,直至整株死亡[23]。
nlc202309090649
2 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木薯相对其它作物耐贫瘠,耐旱,所以田间管理相对粗放,植保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突然爆发病害虫害,就盲目用药,不仅容易产生抗药性,而且存在生态隐患。中国主要木薯种植区目前一般施用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防治地下害虫,施用剂量大,频率又高,给环境带来极大压力。在防治地下害虫时,缺乏行之有效的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因此,必须推行统防统治植保政策,重视木薯食品安全与产地生态环境。植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木薯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木薯细菌性枯萎病、木薯炭疽病、木薯褐斑病和木薯单爪螨是目前爆发比较严重的病虫害,由于缺乏重视,木薯病害的流行规律,对害虫的为害特点,以及天敌的调查保护研究都只有零星报道,很难满足“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3 木薯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防治的建议
木薯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应该首先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开展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物农药,生物多样性控制等绿色防控技术,以此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协调发展。通过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成示范,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技术、推动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成为农民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杜绝高毒农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安装诱虫灯,靶标作用明显,可以有效的压低虫口数,利用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的方法诱杀害虫,同时保护天敌的数量,维护了生态平衡。在虫害发生高峰期可以喷施苏云金芽孢杆菌,靶标性强,防治效果明显,而且对天敌没有毒杀效果,无毒无残留,不污染环境。
病虫害防治观念的改变,传统防治病虫害都是围绕着单一作物,按着发病规律,或者虫害为害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但是病害具有传染性,虫害具有迁徙性,所以病虫害会在同一时期的不同作物上、在前后茬作物上传染、迁徙。所以应该以生态区为研究对象,最大限度的利用前后茬作物,同一时期的不同作物的自然抗性、栽培措施、生物多样性防治等生态防控技术。
参考文献
[1] 黄贵修. 中国木薯主要病虫草害识别与防治[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 李超萍,时 涛,刘先宝,等. 国内木薯病害普查及细菌性萎蔫病安全性评估[J].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116-121.
[3] 岑贞陆,黄思良. 木薯抗細菌性枯萎病鉴定技术初报[J]. 作物杂志,2008(6):33-35.
[4] 封立平,王英超,庞国兴,等. 木薯细菌性萎蔫病菌的检疫方法研究[J]. 植物检疫,2007,21(5):261-264.
[5] 袁高庆,赖传雅. 农业植物病理学:华南本[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6] 唐学成. 我国木薯细菌性疫病[J]. 热带农业科学,1984(3):58-59.
[7] Leu L S,张开明. 中国台湾省的木薯细菌性疫病[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1985(4):58-60.
[8] 文衍堂. 木薯细菌性疫病病原菌鉴定[J]. 热带作物学报,1982(2):91-97.
[9] 卢 明. 北海市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的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对策[J]. 广西植保,2005,18(1):9-11.
[10] Lozano J C. Cassava bacterial blight: a manageable disease.[J]. Plant Disease, 1986, 70(12):1 089-1 093.
[11] 张开明. 木薯病害[M]. 热带作物研究,1986(1):77-82.
[12] Hernandez J M, Laberry R, Lozano J C. Observations on the effect of inoculating cassava (Manihot esculenta) plantlets with fluorescent pseudomonads[J].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 2008, 117(1):17-25.
[13] Hahn S K, Isoba John C G, Ikotun T. Resistance breeding in root and tuber crops at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IITA), Ibadan, Nigeria[J]. Crop Protection, 1989, 8(3):147-168.
[14] P Goffart J. Contribution a letude de la variabilite de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oides f[M]. sp manihotis:These pour lobention du diploma dingenieur agronome,1982:12-19.
[15] Théberge R L. Common African pests and diseases of cassava, yam, sweet potato and cocoyam[M]. Ibadan: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1985.
[16] Hrishi N, Gopinathan Nair R.. Cassava production technology[M]. Trivandrum: Central tuber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1978.
[17] P. Manuel K. Reaction of cassava plants to brown leaf spot infection [M]. 1988:1-8.
[18] Toler R W, Cuellar R, Ferrer J B. Preliminary survey of plant diseases in the Republic of Panama, 1 955-1958[J]. Plant Disease Reporter, 1959:1 201-1 203.
[19] 潘衍庆. 中国热带作物栽培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0] Ayesu-Offei E N, Antwi-Boasiako C. Production of microconidia by Cercospora henningsii Allesch, cause of brown leaf spot of cassava (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and tree cassava (Manihot glaziovii Muell.Arg.)[J]. Annals of Botany, 1996, 78(5):653-657.
[21] 冉俊祥. 木薯危险性病虫害[J]. 动植物检疫, 1994(2):9-12.
[22] 林延谋. 国外木薯单爪螨研究概况[J]. 热带农业科学, 1984(4):89-91.
[23] 潘贤丽. 国外木薯害虫、防治策略及研究现状[J]. 热带农业科学,1987(2):73-76.
有机农业及有机葡萄病虫害防治 篇12
世界上真正的有机农业的雏形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形成,而我国的传统农业是其形成的源头。1909年美国农业部土地管理局局长F H King途经日本到中国,考察了中国的农业,总结了中国农业数千年兴盛不衰的经验,并于1911年完成出版了《四千年的农业》(Permanent Agriculture: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一书。书中介绍了中国传统农业几千年长盛不衰的秘密是:使用人或畜粪便、废物、塘泥等还田,培养和保持地力,善于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等。之后,奥地利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学家Rudolf Steiner发表了生物动力学农业思想;受Rudolf Steiner的影响,1924年德国和奥地利出现了具有有机农业性质的“生物动力农场”。同时,英国植物病理学家Sir Albert Howard,总结了1905—1924年其在孟加拉当农业顾问的经验,并在King的基础上于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倡导有机农业,进一步总结和研究传统农业的经验,于1940年出版了《农业圣典》(An Agricultural Testament)一书。1945年,美国有机农业的创始人Odaler受《农业圣典》的影响,创办了Odaler有机农场。1950年J I Rodale开始倡导有机栽培,尤其是花园的有机栽培;从此以后,有机农业才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科学,并在1963年美国海洋学家Rachel Carson发表《寂静的春天》后得到飞速发展。1972年由法国、美国、英国、南非和瑞典等5个国家发起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简称IFOAM);1985年秋天,在美国纽约洲的奥尔巴尼(Albany)成立“美国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organic crop improvement association,简称OCIA)。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有机农业迅速发展;到20世纪未,全世界194个国家中有141个国家发展了有机农业。奥地利、芬兰、瑞士的有机农业生产面积占国内农业生产总面积的6%~8%,其他欧洲国家有机农业生产面积占农业生产总面积的2%左右;亚非等发展中国家多为起步阶段,有机农业生产面积占全部农业生产面积的还不足1%。资料显示,截至2001年2月,全世界有机农业生产总面积为1 580万hm2,其中排名前3位的国家是澳大利亚、阿根廷和意大利,他们有机农业面积分别是760万hm2、300万hm2和100万hm[1,2,3,4,5,6,7,8,9]。
2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史
我国有机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曲折、迂回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技术(农业机械、化肥、农药、优良品种等)大量进入我国农业生产领域之前(1960年前),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处于“原始有机农业生产阶段”,之后被现代文明的产物(机械、化肥、农药等)所改变。1987年世界环发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在之后签署共同行动纲领,我国参加会议的有关领导,回国后敦促农业部等有关部门落实有关协议,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等概念、标准等相继出现[10,11]。
1994年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成立了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目前改为“国家环保总局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CHINA)”),是中国成立最早的专业从事有机产品检查和认证的机构,并在之后获得IFOAM认可的有机认证机构;之后,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hina Organic Food Certification Center,简称COFCC)、南京农业大学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研究所等相继成立,从事国内有机食品的理论体系、认证标准的制定、有机食品的检验和认证。目前,在我国注册的有机食品的认证或注册机构有30家以上。
3 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概念
3.1 有机农业
不同科学家或认证机构有不同的概念,但人们公认的有机农业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有机农业是一个生态体系,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体系,有自己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体系,包括种植业和动物饲养业等;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和稳定的生态体系,利用自然的功能保持地力和维持生态平衡。二是有机农业是标准化的农业生产体系,用标准来规范的农业生产。三是采用的技术,是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使用的措施,是能维持农业生产体系的生态平衡措施。主张不使用化学合成的物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认为使用化学合成的物质,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或保持稳定的生态体系。
3.2 有机食品
对于有机食品的概念,人们观点基本一致,即:来源于有机农业的食品,并且在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储藏、运输上,用标准(准则)加以规范。
4 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前景
4.1 发展有机农业,可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
由于我国特定的社会、文化、人口和经济条件,环境与资源的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今后会更加严峻。如果这一问题解决得好,中国有希望成为文明昌盛的人间乐土,若解决得不好,中华民族将会经历更深、更苦的磨难。这是全世界所有中国人关切和忧虑的问题。并且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环境保护上有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有机食品,不但能生产优质农产品,也是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措施之一[12]。
4.2 我国有优异的条件,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有机食品
我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一是我国有野生食用菌、茶叶、中草药、经济树种等,为有机食品的生产提供了广泛的选择;二是我国有丰富的地域资源,比如云贵高原的山区和高寒区、黄土高原的特有的地域和气候资源等,都为发展特有的有机农业提供了基础;三是我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条件;四是我国有一批仁人志士和机构,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这些都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4.3 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在世界上和国内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欧洲用于有机农业生产的土地也在不断扩大,从1986年的1.2万hm2增加至1996年的130万hm2,同期的有机农场数从7 800个增加到55 000个;在德国,已认证的有机农场从1980年的500个上升到1996年的6 068个;奥地利从1991年的2 000个增加到1996年的15 850个;瑞典从1989年1 500个提高到1996年的3 932个。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奥地利、丹麦等,2000年市场份额达到了2%~5%,在今后10年时间有望达到10%~15%的份额。美国Rodale Press在1994年的一项调查中表明,87%的美国商店购买者愿意购买与常规食品同样价格的有机食品,每3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在过去几年中已经改变了饮食习惯,其中72%愿意购买有机农业生产的蔬菜和水果。我国以及世界上的有机食品市场巨大,并且不断增加。因此,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有机食品,对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和增加农产品出口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前景广阔。
5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差异
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生产和无公害食品生产等生产形式,都是我国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典范,相同的终端是得到安全食品、放心食品[13,14]。作者根据各种概念、规范、标准等总结,认为它们有四方面的差异:一是不同的终端要求。除得到食品外,生产有机食品的终端是地力的自然恢复和生态平衡;绿色食品强调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措施,希望生产产品的同时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无公害食品强调不产生公害,杜绝化学物质残留超标、避免产生抗性等公害。二是不同的农业生态系。有机食品来源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在这个生态体系中种植着不同的作物和植物;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可以是种植单一作物的生产体系,比如葡萄园只种植葡萄、玉米地只种植玉米,也可以是种植多种作物的农业生态系。三是技术指标和要求不同。从总体上讲,有机农业的标准要求自我完善、自我修复;而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要求按照标准进行规范,绿色食品比无公害食品要求多一些。因此,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手段比较少,从感觉上看比较严,而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手段比较多,从感觉上看生产比较容易;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比较,绿色食品的标准相对较严。四是行为主体不同。无公害食品、无公害工程是国家行为,是国家、政府为保障食品安全而做出的努力,也是为规范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信任所做的努力;绿色食品是企业行为,是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为龙头的企业为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努力;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是民间组织或企业行为,是民间组织或企业在维护生态平衡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倡导并规范的农业生产。
6 有机食品的认识误区
一是生态农业(我国把无公害食品归类为生态农业的一部分)、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等农产品生产,都是我国大力提倡和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他们得到的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都是安全、营养的食品,并且任何生产形式都能生产出优质产品。对于有机食品高级、绿色食品中档、无公害食品最低级的说法;作者认为这种说法不确切的,是对消费者的误导。二是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价格。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价格,是由成本和供求关系确定的,并不是因为有了“有机农业”、“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名称,农产品价格就会高、就会贵。当然,由于农产品信任的缺失,“有机农业”、“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概念成为商家炒作价格的基础和前提。名称和概念也有“品牌”价值;但“品牌”是历史、质量、产品信誉等结合体,没有历史不能成为“品牌”(并不是用广告、宣传等,创建的“品牌”),没有连续、持久、稳定的质量保证不能成为“品牌”,没有产品的美誉不能成为“品牌”。三是有机农业的精髓是利用自然的力量或方法,恢复地力、达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病虫害的防控,是有机农业生产的一部分,也主张使用天然物质、自然力量等进行防控。因此,从事有机农业生产首先要完成的任务是:如何让地力恢复、如何补充土壤中的肥力(有机质、矿物元素),片面强调“不使用农药”,是对消费者的误导。四是有机食品是来源于有机农业的食品。有机农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的生态体系,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种植业中有多种作物种植。因此,如果单独种植葡萄,把葡萄园称为有机葡萄园,把葡萄园中的葡萄称为有机葡萄,这种“有机葡萄”值得商榷。五是从目前的情况看,任何农业生产,都不会拒绝农药。有机农业可以使用波尔多液、硫磺(硫磺水分散粒剂)、天敌、天然提取物、天然发酵物等农药;绿色食品生产、无公害食品生产、良好农业技术规范等农业生产形式,都不可能把农药拒之门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农药仍然是人类对付作物病虫害最有利的武器之一。
7 有机农业的葡萄生产中病虫害防治规范
有机葡萄生产中的葡萄病虫害防治,也需要采用规范防控的方法;资料中已介绍了葡萄病虫害规范防治的概念、方法和步骤(王忠跃,2009年),有机农业的葡萄生产中病虫害规范防治,也是采用这些方法和步骤,只是使用的农药是有机农业可以使用的农药,不可用化学合成的药剂[15]。以下以北京延庆张山营有机葡萄病虫害防治规范为例进行介绍。
7.1 病虫害基本情况
最重要的病虫害是霜霉病,常见的有白粉病(7月及后期常出现)、灰霉病、白腐病、后期的穗轴枯萎,个别葡萄园(红地球)在果粒上还有透明小白点,有些葡萄园发现少量黑痘病。虫害问题主要是绿盲蝽,个别葡萄园还有介壳虫(东方盔蚧)、叶蝉,林木上的蚜虫也有迁移到葡萄新梢的现象。炭疽病不是很严重,主要是谢花后到套袋前的防治;对于酿酒葡萄,雨季防治和后期跟进防治是关键。一般在套袋前要使用药剂控制,可以选择的药剂有必备、波尔多液、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多菌灵、代森锰锌等。酿酒葡萄雨季和中后期的防治,以保护性杀菌剂为基础,结合1~2次内吸性杀菌剂。白腐病已不是太大问题,只是在个别地块比较普遍,结合进行炭疽病防治。开花前、谢花后、套袋前、转色期,是防治灰霉病的关键点。对于鲜食葡萄,灰霉病是开花前后必须防治的病害,尤其是开花前,套袋前应使用药剂处理果穗;对于酿酒葡萄,花前、花后、转色期应该防治灰霉病。后期的穗轴、果梗枯萎原因很复杂,早期的霜霉病侵染花序或小穗轴,使用药剂可拉长穗轴等,可能造成后期的穗轴、果梗枯萎。红地球葡萄使用药剂拉长穗轴措施,一定要适量;防止霜霉病早发(见霜霉病资料);谢花后套袋前使用药剂,选择合适的药剂,在套袋前用药剂处理果穗。绿盲蝽发芽后产生危害,有绿盲蝽危害的果园(只要是发芽后)越早防治越好。蚧壳虫(东方盔蚧)出土上架时扒老皮;发芽后进行药剂防治,谢花后也要进行药剂防治。叶蝉的防治可在发芽后至二至三叶期、麦收前、8月上中旬,根据葡萄园发生情况使用1~3次药剂。
7.2 有机葡萄园可用药剂
有机葡萄园可以使用的药剂:杀菌剂为波尔多液、80%水胆矾石膏(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石硫合剂、硫磺(80%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其他经过认证的天然物质(微生物发酵产品,比如武夷菌素、农抗120等)、活体微生物(芽孢杆菌)等。杀虫剂为机油(或矿物油或柴油)乳剂、其他经过认证的天然提取物(藜芦碱、苦参碱、大蒜提取物、烟草提取物、微生物发酵产品等)。
7.3 各期施药规范
7.3.1 发芽前。
一般情况,使用5°Bé波美度石硫合剂,于芽膨大时(展叶前)使用。发芽前是减少或降低病原菌、害虫数量的重要时期,在田间卫生(清理果园)的基础上,应根据天气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的措施进行施药。一般情况下,使用5°Bé石硫合剂;雨水多、发芽前枝蔓湿润时间长时,使用铜制剂(可以使用波尔多液(1.0∶0.5)~(0.7∶100.0)或80%水胆矾石膏300~500倍液)。注意喷洒时尽量均匀周到;枝蔓、架、田间杂物(桩、杂草等)都要喷洒药剂。对于病虫害比较复杂的果园,使用80%水胆矾石膏400~500倍液与机油乳剂(或柴油乳剂或矿物油乳剂或苦参碱或藜芦碱)200倍液的混合液。
7.3.2 发芽后至开花前。
发芽后至开花前是病虫害防治的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建议使用2次药剂。一是二至三叶期。一般情况下,可用杀菌剂+杀虫杀螨剂。对于没有虫害和螨类害虫危害的葡萄园,使用波尔多液;对于虫害和螨类害虫危害的葡萄园,使用80%水胆矾石膏400~500倍液+机油或矿物油乳剂(400~800倍液)(或苦参碱或藜芦碱)。春雨比较多的年份,在花序展露期和花序分离之前,需要增加使用1次药剂。可以选择80%水胆矾石膏400~600倍液或波尔多液。虫害和螨类害虫危害比较严重的葡萄园,在花序展露期和花序分离之前,需要增加使用1次机油或矿物油乳剂(400~800倍液)或0.2~0.3°Bé的石硫合剂。二是始花期(开花3%~5%)。一般情况下,开花前可以使用1%武夷菌素水剂100倍液+硼肥。开花前是重要的防治点,不管什么品种类别、栽培方式,都要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因为开花前是多种病虫害发生的重要防治点,并且花期是最为脆弱的时期,一旦遭受危害,损失无法弥补。药剂的使用,以对付伤害花序、花梗、花的病虫为主。
7.3.3 花期及谢花后至套袋。
花期不使用农药,谢花后可用5亿活芽孢/m L枯草芽孢杆菌50倍液+保倍硼,或80%水胆矾石膏400~500倍液+机油或矿物油乳剂(400~800倍液)(或苦参碱或藜芦碱)。套袋前2~3 d。可用武夷菌素处理果穗。落花后是防治霜霉病、炭疽病、白腐病等的防治点;也是灰霉病的防治点;巨峰系品种要注意防止链格孢菌对果实表皮细胞的伤害;干旱年份,白粉病、红蜘蛛和毛毡病是防治点;有透翅蛾的葡萄园,谢花后还要注意透翅蛾的防治。因此,药剂的选择必须与田间需要控制的病虫害相对应;并且必须对幼果安全。一般在套袋前整理果穗(必须梳果到位),然后马上用药剂涮果穗,药液干后就可以套袋(也可以在3 d之内套袋)。也可以在谢花后到套袋前2次使用药剂,即谢花后1次、套袋前1次。
7.3.4 套袋后。
一般情况下,套袋后使用波尔多液(比如波尔多液200倍液;80%水胆矾石膏500~600倍液),20 d左右使用1次(雨季,10 d左右用1次)。但是,注意以下情况:转色期(葡萄开始转色时),使用1次80%水胆矾石膏500倍液+机油乳剂。在白粉病发生普遍的葡萄园,8月使用1次硫制剂(0.2~0.3°Bé的石硫合剂或80%硫磺水分散粒剂或悬浮剂)。田间发现霜霉病时,人工摘除病叶,集中处理;在发生区及周边(5~10 m),立即喷洒波尔多液200倍液,或80%水胆矾石膏500~600倍液,或0.2~0.3°Bé石硫合剂。发现酸腐病烂穗,可摘除病穗或剪除病粒,集中处理;80%水胆矾石膏500~600倍液处理疏果后的果穗,药液干燥后继续套袋;整园喷洒80%水胆矾石膏500~600倍液(混加机油乳剂或其他有机农业允许使用的杀虫或驱虫类的药剂)。7.3.5采摘后。采收后至少使用1~2次药:采收后立即使用1次铜制剂,如波尔多液200倍液(1.0:0.5~0.7:200.0)或80%水胆矾石膏500~600倍液。15 d左右用1次铜制剂(波尔多液200倍液或80%水胆矾石膏500~600倍液),一直到落叶。葡萄采收后病虫害的防治非常重要。一是葡萄采收后,葡萄的枝条需要充分老熟、枝蔓和根系需要营养的充分积累。因此,采收后必须保证大部分叶片健康,保证正常的生长。二是葡萄采收后病虫害的防治,可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基数,为翌年的病虫害防治打下基础。葡萄采收后减少病虫害的危害,还会减少翌年的病虫害防治成本、减少压力。
8 有机葡萄具体防治规范案例
8.1 吐哈盆地(吐鲁番、哈密)有机农业无核白葡萄园防治规范
8.1.1 基本情况。
该区域种植的主要品种是无核白。主要病虫害有叶蝉和白粉病,叶蝉危害比较重,气象条件合适时白粉病可能造成危害;毛毡病、白星花金龟有发展为主要病虫害的趋势。后期裂果导致的果实腐烂(重要是黑曲霉)也是重要问题之一。
8.1.2 规范防治流程。
共使用农药7次左右,药剂成本约1 800元/hm2。具体防治流程见图1。
8.1.3 农药使用说明。
生长季节温度在15~29℃,可以使用0.2~0.3°Bé的石硫合剂、0.3%苦参碱150倍液、机油乳剂100~200倍液、2%农抗120水剂100倍液、1%武夷菌素水剂100倍液、80%水胆矾(必备)400~800倍液。
8.2 新疆天山一带(石河子、博乐)红地球葡萄(有机农业)防治规范
8.2.1 基本情况。
。对于新疆石河子、博乐地区的红地球,一般年份的规范防治,农药使用次数为7~10次:发芽前、发芽后、开花前、谢花后、套袋前(包括喷洒和果穗处理)、套袋后使用2次药剂,采收后使用1次铜制剂。药剂成本约为2 250元/hm2。
8.2.2 防治规范流程。
具体防治流程见图2。
8.3 焉耆盆地(和硕县、和静县、焉耆县)有机农业酿酒葡萄防治规范
8.3.1 基本情况。
该区域目前的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气象条件合适时,都可能造成危害。虫害有叶蝉、毛毡病等,并有发展为主要虫害的趋势;也存在蚧壳虫问题。共使用农药7次左右,药剂成本约为1 800元/hm2。
8.3.2 防治规范流程。
具体防治流程见图3。
8.3.3 农药使用说明。
生长季节温度在15~29℃,可以使用0.2~0.3°Bé的石硫合剂。0.3%苦参碱150倍液、机油乳剂100~200倍液、2%农抗120水剂100倍液、1%武夷菌素水剂100倍液、80%水胆矾(必备)400~800倍液、1 000亿枯草芽孢杆菌1 500倍液。
摘要: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在世界上迅速发展,但大众对有机食品的概念、实质内容等的认识上还有许多分歧。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有机食品的形成过程、有机食品的概念、有机食品在国内外的发展等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进行了比较,同时对有机食品的理解进行了剖析,介绍了我国有机农业中葡萄病虫害的防控经验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