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标准化战略

2024-06-26

绿色农业标准化战略(共9篇)

绿色农业标准化战略 篇1

从标准化的活力来看, 我们首先是要制定好一系列的农业标准, 才能促进农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绿色农业的重要抓手, 是增强我国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条件。20世纪90年代中期, 随着绿色农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竞争的加剧, 给常规的农业生产方式、理念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带来新的挑战, 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呼唤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概念及特征

农业标准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内以制定农业标准、贯彻农业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全部活动过程。具有如下特征:⑴农业标准化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 而是一个活动过程, 主要是制定农业标准、贯彻农业标准、推进并修订农业标准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 而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⑵农业标准是农业标准化活动的核心。⑶农业标准化的效果。只有当农业标准化在社会实践中实施以后, 才能表现出来, 绝不是制定一个农业标准就可以完事了。⑷农业标准化的“化”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农业标准化在深度上是没有止境的;其二是每一项农业标准都不能孤立存在, 都要向深度和广度上扩展。于是, 农业标准之间便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型系统。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就是这个系统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5) 农业标准化概念的相对性, 它包含农业标准与非农业标准的互相转化。今天实现了农业标准化的产品, 经过一段时间会突破原先的规定, 成了非农业标准, 于是又要对它再制定新标准。因此, 从标准化的活力来看, 我们首先是要制定好一系列的农业标准, 才能促进农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标准化在发展绿色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1.农业标准化有利于现有农业结构调整。

要发展绿色农业, 就必须对现有农业结构进行调整, 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必须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加工流通企业为依托, 以广大农户为基础, 以利益联结为纽带, 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链式发展。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轨道, 有助于为发展绿色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农业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完全按照绿色农业的生产标准控制农业生产, 有利于进一步根治“餐桌污染”, 保障人民群众的食用安全。

3.农业标准化有利于促进绿色农业向外向型农业发展。

我国绿色农业必须从源头抓起, 从农业标准化这个基础做起, 从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着手, 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产地环境等系列标准, 严格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规范农产品的加工, 才能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扩大农产品出口, 促进绿色农业向外向型农业发展。

4.农业标准化有利于促进绿色农业品牌建设。

要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就必须加强绿色农业品牌建设。农业标准化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培育名牌农产品的基础, 也是农产品进市场的“入场券”、“通行证”。品牌、质量、标准是相辅相成的。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先进、合理、可靠、操作性强的农业标准体系, 把标准和质量有机结合起来, 确保农产品质量的稳定, 为优质、名牌农产品培育提供了技术依据和支撑, 为提升产业层次、拓宽市场空间架起有效的桥梁和纽带。

如何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

1.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部门要高度认识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必要性, 把发展农业标准化作为推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要利用各种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宣传, 强化全民标准化意识, 普及标准化基础知识, 支持鼓励农业标准的示范工作, 引导农民形成科技、质量、标准的新观念, 使农业标准化意识转化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应加大力度宣传农业标准化法律、法规, 推广各类标准、技术, 增强人们的标准化意识、法制观念以及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紧迫感, 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农业标准化工作。

2.加快标准的制修订进程。

加快绿色农业标准的制修订步伐是做好绿色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前提。要围绕绿色农业的要求制定相关标准, 要以国际规范为准则, 根据国际市场及国内发展的需要,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 围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优势农产品生产, 制定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生产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及农产品的品种、规格、等级、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标准, 积极采用最新科研成果, 及时跟踪、引进国外先进的标准和实用技术, 加快我国农业标准的制定进程, 尽快实现我国农业标准和国际标准接轨。

3.全面开展绿色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测评, 并加大治污力度。

应尽快对各地区的农业种植、养殖区域的土壤、大气、水等农业环境质量进行全面的普查和评估, 充分掌握农业环境质量的实际情况。通过普查, 划分出应保护的区域、须调整的区域和应重点治理的区域, 进一步明确适合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准化生产区域或基地, 为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奠定基础。同时, 对污染区域应加大整治力度, 尤其针对水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 除彻底清除内外污染源外, 尚需着力研究、引进、推广和应用行之有效的国内外湖泊、江河和地表水治理、净化的先进技术和措施, 确保人畜饮水的卫生、达标, 确保农灌水的洁净。

4.建立健全绿色农业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首先, 要重点建设、充实和完善现有的相关检验检测机构;其次, 尽快建立和完善县 (市) 、乡 (镇) 二级综合检测站, 主要负责各地农产品重点品种的常规分析和定性速测;再次, 龙头企业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大型农贸市场等均应设立相应的以速测为主的检测网点, 配备专职人员和速测仪器、速测卡等, 加强自检及对市售农产品的农残进行简便、快速的定性检测分析, 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

5.加快绿色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实施。

各级农业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 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手段, 大力宣传标准化在农业中的作用, 增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要将标准融入技术中, 使农民在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 掌握农业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各地要围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出口农产品, 通过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大力培育示范户, 以点带面扩大推广范围, 促进农业标准的应用。

6.加强绿色农业标准化组织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各级农业部门标准化管理机构, 进一步强化各部门的管理职能。各部门应相互协调,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把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通过整合现有的研究、检测力量, 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的原则, 建设布局合理、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组建一支熟悉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贸易政策于一体的农业标准化研究队伍。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标准化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水平, 尽快培养一批既有标准化知识又懂专业技术的人才队伍。特别是要从农民中培养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 普及标准化知识, 这是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标准化的推广和普及。

7.加强监测、监督管理, 建立高效运作机制。

各地应结合农业生产需要, 以服务农业、服务生产单位、服务用户为主要原则, 建立和完善农业质检中心和各个监测机构。加强农业土壤肥力、环境污染检测工作和病虫草害、气象及灾情的预测预报工作。围绕防止外来生物的入侵, 加强动植物检疫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完善监督体制, 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检测水平。建立一套既适合当地实际又符合国际规则的农产品进出口和市场准入等日常监督机制。要及时地消化、吸收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 借鉴已有的产品标签管理经验, 强化有关标签标准的实施, 形成统一有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签管理体系, 完善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增强对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管理。要加强对农业标准监测工作的管理。各类监测机构要以科学、求实、公正、公平为准则, 健全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例行监测, 积极鼓励开展农产品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促进农业标准化的全面实施。把农产品认证工作与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示范基地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以认证推进生产技术标准化的实施, 引导生产者和经营者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经营。

绿色农业标准化战略 篇2

摘要: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绿色农业的重要抓手,是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基本手段。是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事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条件。有助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

关键词:农业、农业标准化、绿色农业、绿色食品

农业是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也是很有潜力的可持续发展产业。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新的农业革命“绿色革命”。我国的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由弱质产业向强质产业转变、由产品供给短缺向市场需求制约转轨的历史进程中。农业是我国入世后首先应该受到冲击和挑战最主要的行业之一,面对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只有不断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政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才能迎接世界农业对我国得挑战。

农业标准化就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得目的。

农业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绿色农业,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实施标准化生产。

绿色农业是一种立足基本国情、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模式。“绿色农业”是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它有以下特点:有机农作或半有机农作(包括合理轮作、套作、间作、精耕细作,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生物肥等)采用全面规划,环保业、种植业、林业、养殖业、水产业、农用微生物业、加工业合理配置的“大农业”模式;充分合理利用农业系统内部的能源资源,并注意自然资源的保护增值,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重视生态建设,大量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使农业生产又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绿色农业虽然是以轮作、有机肥等农作物为基本环节,然而并非回到古代的传统农业,而是知识领域更广、技术难度更大、科技含量更高的一种既保护环境又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新型清洁农业。绿色农业是以应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品种改良以及现代科学种植、养殖方法为前提的现代农业。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现实背景:一是源于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二是基于现代农业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酷现实;三是农产品安全性不够等问题凸显。

绿色农业具有“三先三保一个提高”的鲜明特征,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三先”就是将先进的工业装备、先进创新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绿色农业的概念融合;“三保”就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一个提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绿色农业主导模式具有三大内涵。一是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数量充足的食物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绿色农业强调安全但不拒绝农药、化肥的合理应用,符合我国食物安全战略。三是积极倡导和贯彻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把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作为终端产品的生产,转化为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同时,也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

绿色农业核心理念是科学、安全、高效、和谐。绿色农业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变事后监督为过程控制,强调农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标准化,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

工业“三废”的排放、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已经使全国的污染面积大幅度增加,而且殃及江河湖泊,使一些河段鱼虾基本绝迹,草原退化加剧。食物中化学物质严重超标,癌症、胎儿畸形、儿童弱智、怪病疑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为了人类的健康,大众呼唤生产无污染安全的绿色食品。为此我们要实施农业标准化大力推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按照“统一标准、规范管理、严格监测、提高水平”的原则,加强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测体系、认证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入手,围绕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这一主题,大力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技术工作,初步建立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组成的农产品标准框架,为推动绿色食品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农业标准化,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建立标准,完善内容,规范农业标准化生产。

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把农业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生产经验综合成浅显易懂的技术规范,准确地传授给农民,成为广大农民能够掌握的技术操作规范,从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规范管理,强化监测,加快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

规范管理,建立农业标准化监测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的监测网络,对基地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执行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的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测,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手段

四、立足绿色,突出特色,促进名优品牌开发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品牌信誉的竞争,实施农业标准化还必须同实施“品牌”战略相结合,使广大农民在实施品牌农业中增效增值,尝到甜头,从而使实施农业标准转化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通过加强绿色食品认证,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逐步使绿色农业走上依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的轨道,树立起全行业的质量观念和品牌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努力打造一批又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农业品牌。培育农业名牌产品的重要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需要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的农产品。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农技人员通过实行农业标准化这个手段,提高农产品质量,适应市场需要。要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以培育品牌农产品为中心,发展效益农业带,形成一批驰名农产品,以品牌抢占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农业标准化与绿色农业结合的主要方略:

不断提高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农产品的开发的思想认识水平。要引导和培养人们树立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开发新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将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增进人民身体健康紧密结合起来的观念,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全面推动我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破坏,维护生态平衡,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产业与发展生态农业紧密结合起来。我国生态农业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

进一步完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开发的支持和保障体系。加强相关的农业配套技术研究,强化科技服务。

总而言之,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发展绿色农业,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善农产品品质,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调整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主要面临三大难题,一是食品安全,二是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三是农民增收与经济安全。发展绿色农业,进行标准化生产,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速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的制约。当今世界,绿色浪潮正在全球蓬勃兴起,涉及到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绿色农业这一主题,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强化农业标准化工作,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为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绿色农业是真正的贸工农一体化。绿色农业把农产品按产业关联度,拓展为一个系列,在绿色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经营。既强调产前的环境监测,又强调产中投入品的标准,还强调产后的绿色加工、销售,既具有种养业的环境标准、生产标准,又有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通过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加工原料的品质划一,质量达标。绿色农业具有高增值性。由于绿色农业倡导以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安全优质产品为核心,坚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农业人口多,资源少,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已无法通过增加更多的农业资源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大力提倡的绿色农业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模式。只有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只有将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协调

发展的要求。

农业标准是增强农业基础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规范农村经济秩序,推广农业技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手段,发展绿色农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产品进入国际国内市场都具有重要作用。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大绿色农业的发展对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又巨大的作用,有助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循环农业。

参考文献:

[1]张洪,程高辉,严宏生 农业标准化原理与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7[2]于冷 农业标准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3]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编著 农业标准化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12

[4]张洪程 农业标准化概论[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2

[5]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大发展[M] 2004.09.02

[6]农业标准化实用手册[J] 宣安东主编—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6

绿色农业标准化战略 篇3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兴起于90年代。它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一国以保护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 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

绿色贸易壁垒的初衷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 是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体现。它的产生有其外部和内部两个原因。从外部原因看, 绿色贸易壁垒源于绿色消费或绿色贸易, 而绿色贸易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体现了消费者保护环境、维护健康等正当合理的要求, 另一方面又可以成为某些国家推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挡箭牌”, 故被称为“绿色贸易壁垒”。WTO和关贸总协定 (GATT) 的宗旨是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要求各国消除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作为WTO的成员, 想限制进口, 在关税壁垒中, 除反补贴税、反倾销税之外, 其他税种的作用已经很小了, 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为代表的传统的非关税壁垒, 也余地不大, 所以用贸易与环境相结合的绿色贸易壁垒便应运而生, 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最好的“护身符”。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其一, 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合法性。绿色壁垒是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生命健康为借口而建立起来的, 有效地利用了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 抓住了人们关心生态问题的心理, 迎合了绿色消费的浪潮, 从而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为发达国家所利用。其二, 保护方式上的隐蔽性。绿色壁垒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回避了分配不合理的分歧, 不易产生贸易摩擦, 而且各种检验标准极为复杂, 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其三, 实施效果上的歧视性。有些国家根据在贸易过程中掌握的对方实际情况, 不断更换检验标准和检验设备, 通过制定更高的标准来达到抑制进口的目的, 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实力, 严重扭曲了国民待遇原则。其四, 保护内容上的广泛性。绿色壁垒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初级产品, 而且还包括所有有关环节上的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不仅对产品本身的品质提出很高的要求, 而且产品从生产前的状况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因此给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发达国家充分利用这种“绿色壁垒”, 一方面达到保护本国农产品及国内的农产品市场不受或少受外来农产品的冲击, 从而达到本国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乘发展中国家农业标准体系还不完善的契机, 大量地向发展中国家销售农产品, 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从表1中可以看到, 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虽说年年增长, 但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出口农产品遭遇了更多的绿色贸易壁垒。

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

我国由于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滞后、检测手段的落后很难满足发达国家对农产品乃至包装材料的检测检疫要求, 许多农产品被他们的“绿色壁垒”限制在外。如我国出口到日本的蔬菜, 日方规定的检验项目多达上百项, 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的蔬菜出口日本;欧盟将进口茶叶的农药最高允许残留标准比以前提高了100—200倍;大大增加了我国茶叶的出口难度;美国有些条例是专门针对某些出口国家和某种产品制定的, 近年来我国的不少农产品都遭受到了这种“绿色壁垒”的无情限制, 已经让不少农产品出口企业尝够了这种苦头, 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农民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利益。

2 技术标准与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关系

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称为技术标准。它是从事生产、建设及商品流通的一种共同遵守的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或特性的文件。随着传统贸易壁垒的不断削弱, 技术标准作为新贸易壁垒被各国频繁使用。农产品作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出口产品之一, 近年来受国内外技术标准差距影响严重。WTO/TBT协议指出:“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能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便利国际贸易做出重大贡献。”显然, WTO/TBT协议也不认为技术标准本身是贸易壁垒。那么在什么情况下, 技术标准才成为国际贸易的障碍, 演变成为绿色贸易壁垒呢?

(1) 技术标准的歧视性制定与实施使之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国际精心设计标准, 专门用来对某些国家的农产品形成贸易障碍;利用各国标准不一致, 机动选择对本国有利的标准;标准和技术法规经常变化, 甚至制定内外有别的双重标准, 使外国农产品难以符合这些要求;通过实施有关农产品包装和标签的规定, 迫使进口农产品重新包装或更换标签, 增加进口农产品的技术和费用负担;在实施技术标准、法规的过程中设置重重障碍, 使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大大增加, 或延迟交货期, 从而降低进口农产品的竞争力。例如, 日本对菠菜的农药毒死蜱残留限量标准为0.01PPM, 而对萝卜的农药毒死蜱残留限量标准高达3PPM, 相差300倍。原因是日本国内菠菜产量较少, 需要从我国大量进口, 而萝卜自身的产量很大, 进口需求较少, 如果萝卜的农药残留限量也规定为0.01 PPM, 日本的农民自己也难以达到。再如, 美国为了阻止墨西哥的土豆输入美国, 美国对土豆的标准规定有成熟性、个头大小等指标, 这就给墨西哥种植的土豆销往美国造成困难, 因为销往美国不能太熟就得收获, 否则易烂, 这样又难以符合成熟性的要求。

(2) 技术标准的经济技术水平差距使之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在农产品贸易中,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 对农产品的环保要求高, 如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等等。这类高水平、严要求的技术标准和法规都是发达国家根据其国内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 当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却难以达到。这样在发展中国家合格的农产品, 到了发达国家却成了不合格的农产品, 造成了贸易障碍。例如, 就进口我国农产品最多的国家——日本而言, 从2006年5月29日起正式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 其核心是禁止含有未制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且含量超过一定水平的农用化学品的食品销售。“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大幅度抬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门槛, 直接影响6300多家对日农产品出口企业。可见, 发达国家就是利用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标准的差距, 使之成为实实在在的绿色贸易壁垒。

(3) 技术标准的信息缺失使之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当前, 世界各国农产品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繁多, 各种技术规定及检验程序复杂, 极其不易掌握。不仅是中央政府颁布许多技术标准和法规, 而且地方政府、民间机构也颁布许多技术规定。例如, 仅在农药残留限量指标上, 国际食品法典 (CAC) 有2572项, 欧盟有22299项, 美国有8669项, 日本有9052项, 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只有494项, 仅占CAC的l8.8%、欧盟的2.2%、美国的5.6%、日本的5.3%。由于各国情报收集水平的差距, 受情报系统所限制, 出口国往往对进口国的技术标准、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难知其详, 或缺乏最新版本, 从而贻误成交机会, 使农产品出口受阻, 造成贸易障碍。

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切实和有效地保护农民和农产品生产销售者的利益, 绝不能长时期地让我们的农产品标准游离在国际农产品标准之外, 必须加快制定和国际接轨的农业技术标准和农产品标准,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 积极行动起来, 超越绿色贸易壁垒和障碍。

3 以技术标准战略突破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我国农产品必须是在国际上有高度竞争力的农产品, 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 迫切需要相应的具有高水平的农业标准化, 没有高水平的农业标准化, 不可能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

第一, 尽快采用国际标准并开展产品认证和生产体系认证。从国际农产品贸易摩擦的情况来看, 农产品技术标准水平高低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保护水平。我们也需建立统一的技术法规体系:在应对他国的TBT中实现攻守兼备:既通过立法手段积极主动地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活动, 使我国的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 又充分利用标准这把“双刃剑”, 参与制定和实施对国外产品有一定针对性抑制性和限制性的有关法律、技术标准和检验制度, 把未达到技术标准的产品拒于国门之外。标准是市场准入的前提、市场开拓的关键。所以, 要加快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步伐, 建立规范化的认证制度, 积极实施ISO14000, 加快与国际接轨。为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应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 开展产品认证和生产体系认证, 鼓励有机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深加工农产品出口。而郑州小麦能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并驾齐驱, 山东有机蔬菜能通过日本方面苛刻的封闭检查, 全靠标准化生产。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农业标准化是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绿色壁垒的核心就是检测标准, 而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就是检测标准与国际标准不能实现“对接”。我国标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如茶叶农药残留标准, 我国迄今仅规定六六六、滴滴涕、甲萘威、丁硫克百威、多菌灵、残杀威、抗蚜威、氟氯氰菊酯等9种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 而欧盟对茶叶农药残留的限定达56项, 日本制定的茶叶农药残留指标则高达64项。

第二, 大力推动农业环境保护。我国农业环境污染源主要是农村的乡镇企业, 为了解决乡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设备落后、清洁生产技术缺乏的客观情况, 应该由环保部门暂行实施预付金返还制度。对有污染环境潜在可能性的产品征收预付金, 如果产品使用后不到规定的征集点而避免了污染, 就向使用者退还预付金, 否则预付金不再返还。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环境保护目标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排污权交易以拍卖方式转让给有关经济实体, 在排污权过剩时可以将其转让给其它企业。这样有助于企业把保护环境和自身的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 有效地防止企业不顾环境而只顾效益的盲目发展。

第三, 加强对国外绿色壁垒的动态研究。要时刻关注国外绿色壁垒的动态, 及时收集、整理、掌握信息, 最好建立信息库, 以免造成经济损失。例如, 2001年初, 欧盟指令增加对中国茶叶的检测项目:由原来的6种残余农药检测增加到62种, 其中氰戊菊脂农药最大残留药量 (MRL) 值由10毫克/千克降到0.05毫克/千克, 喹硫磷 (MRL) 值由2毫克降到O.1毫克/千克。然而国内许多茶叶出口厂家却忽略了新标准的调整, 没有适时做出战略调整, 导致中国2002年对欧盟的茶叶出口减少了37%。

第四, 开展高效生态农业, 发展绿色食品。农业生产整体水平偏低是农产品遭遇绿色壁垒的重要原因。我们要应用科技手段,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建立无污染的基地, 保证从“从农田到餐桌”, 产品绝对的无污染。例如上海孙桥农业园区, 种植无公害绿色食品, 开展高效生态农业。“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指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打破绿色壁垒的通行证。到目前为止, 中国还没有发生一起绿色食品被退事件。所以, 绿色食品是开拓国际市场的有利武器。

第五, 政府积极参与国际谈判, 在贸易壁垒制定的标准和规则方面, 中国要有一席之地。中国是WTO的成员国, 我们在制定贸易标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中国自身的利益, 切不能让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损害, 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在国际贸易中合理发展。 同时, 我们在面对绿色壁垒的同时, 还要看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门要根据实际情况, 在农产品中实施“走出去”战略, 让“销地”变为“产地”。我们还要利用作为WTO成员的权利或通过WTO积极与进口国家、地区政府协商寻求解决方案, 消除国外对中国的偏见。必要时, 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维护我国农产品出口商的合法权益。在国内, 我们要加强政府管理, 控制污染。

参考文献

[1]洪生伟.标准化管理[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3.

[2]鲁丹萍.国际贸易壁垒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绿色农业标准化战略 篇4

国内外研究现状:

十八届三种全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医药标准化是科学规范中医药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随着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中医药标准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未形成较为完整、科学和实用的中医临床数据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开发利用的中医临床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对于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战略价值与实施尚未开展。

主攻方向:

本课题开展中医药标准化战略及重大问题研究,推进中医药标准化体系、中医药国际标准、中医药标准制修订技术等方面研究,提升理论研究对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强中医标准体系研究、国际标准化发展趋势与动态分析、中医药标准制修订技术方法及关键技术、中医药标准新领域前期研究等工作。强化中医药科研成果向标准转化的基本条件和技术方法研究,推进中医药临床、科研与技术标准制修订结合。加强中医药标准应用评价技术方法研究,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规范。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动态分析研究。

需要重点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本项需要重点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如下:

(1)对目前存在的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进行分析、整理、研究。

(2)研究中医药的标准规范的现状,并分析中医药信息标准化的关键问题,从多个体系建立综合的中医药标准规范。

中国武术的“标准化”战略 篇5

关键词:武术,标准化,段位制,竞技武术,武术传播

武术是民族文化和民族体育的典型代表,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中, 武术如何加快科学化、现代化步伐, 为民族文化的振兴和世界体育的发展做贡献, 已成为武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根据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进行“标准化”建设是推动文化、体育项目发展的基础工作。目前, 国外武术类项目已经有了“标准化”改革的成功典范, 国内武术段位制和武术竞技也取得了“标准化”建设的实践成果。

1“标准化”的历史沿革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早在1988年国家就专门制定了《标准化法》, 旨在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促进技术进步, 改进产品质量,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务。1990年,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成立, 隶属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标准化问题, 负责研制综合性基础标准, 提供权威标准信息服务, 为政府的标准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 国家质检总局还专设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标准化管理局) 负责全国标准化管理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标准化的有关工作。标准化工作已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对“标准化”研究和应用的发展, “标准化”战略逐渐由经济领域进入文化领域。2007年, 文化部开始引入“标准化”理念, 并制定了《文化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7-2020) 》。《规划》指出, 随着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 文化标准数量少、水平低、适用性较差、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日益凸现。而本世纪前20年, 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也是国家标准化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标准化能够促进文化艺术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 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技术保障, 是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2009年1月7日至8日, 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来自标准化研究、数字技术、音乐、戏曲、美术、建筑、地理信息、民俗、文化艺术资源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如何推进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建设的进程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委员会主要负责文化艺术资源的收集、整理、保护、开发、数字化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一是要初步建立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的工作机制和工作规范;二是要开展标准化的基础性研究;三是要开展并推进文化艺术资源国家标准的制定和颁布;四是要开展标准化建设的宣传贯彻和标准的培训推广工作;五是要建立国内及国际交流、合作机制。这为文化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现在, “标准化”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 每年的10月14日被确定为世界标准日。这一天,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以提高人们对国际标准化在经济文化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并促进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2“标准化”是武术现代化的标志

在标准化思想的影响下, 本属于经济领域的“标准化”概念逐渐引入了体育领域, 并逐渐拓展到武术领域。武术段位制、武术竞技等的标准化革新已成为武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体育领域, 体育标准化也已经历了一个发展时期。1989年, 国家体委为了鼓励和推动人民群众, 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以增强体质,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保卫祖国服务, 制定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 这是体育标准化的开始。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国家标准目录中, 关于体育的标准的共有51项, 涉及体育场馆公共安全通用要求、体育场所等级的划分、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 等等。2008年, 根据北京奥运会的需要, 还专门制定了兴奋剂检查要求、兴奋剂检测实验室要求的国家标准, 使体育的国家标准项目逐渐与国际接轨。

武术的标准化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 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竞技武术和武术段位制。尽管在标准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 不可否认, 通过武术段位制和武术竞技, 使武术学练和竞赛从定向描述走向定量评定, 从无序走向有序, 从多元走向规范, 逐步建立全球统一的武术国际规范, 这既是武术国际化的举措, 也是武术现代化的标志。

3“标准化”是武术发展的基础

“标准化”是经济、文化、体育发展的基础已形成共识。经济领域, 标准化推动了工业、农业的国际化发展;文化领域, 标准化促进了文化创新与产业发展;在体育领域, 标准化构建了世界体育交流的平台。同样, “标准化”是武术“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现在着力推行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编写就是武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重要实例。通过对武术拳种流派的技术进行标准化编创, 为武术的国内普及和国外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标准化”能够保障武术的规范化

标准化是事物规范化、有序化的基础。与武术一样, 体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标准化的过程。1989年, 国家体委为了鼓励和推动人民群众, 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以增强体质, 制定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国家标准目录中, 关于体育的国家标准的共有51项, 其中包括体育场所等级的划分、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标准、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 等等。可见, 标准化保障了体育的有序化和管理的规范化。

当前, 武术的标准化工作是围绕国家体育总局的奥运争光计划和全面健身计划来进行:一是通过对竞技武术进行标准化规范, 为武术进入奥运会服务;二是通过对武术段位制技术进行标准化规定, 为武术进入学校、走向大众提供保障。所以, 武术的标准化使武术竞赛、考评成为可能;使武术编入教材、进入学校成为现实。去掉了标准化, 武术的推广就会变得无序, 武术的竞赛就难以开展, 武术就难以进入体育传播和教育传播的快速通道在国内外广泛传播, 也就难以进行行业的规范管理。

现在,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 武术开始担负起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 正全面向中小学推进, 如果没有规定技术、标准技术, 就难以保障教材编写的可行性、规范性;在国际教育领域, 武术正以民族文化载体的身份向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迈进, 着手进行标准的制定和技术的规范已经成为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3.2“标准化”能够保障武术的风格化

武术拳种丰富, 有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掌、通背拳、劈挂拳、翻子拳等等近130个拳种, 流派难以胜计, 技术风格各异。但是, 每一个拳种流派都应有更加科学的技术, 即正确技术。通过对拳种流派的正确技术进行标准化、规范化, 既有利于大范围的保护和传承, 还充分保留了该拳种流派的演练风格。我们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它是指所有武术拳种流派的“百花齐放”, 而不是单个拳种流派中正确与错误技术的“百家争鸣”。武术段位制技术, 在保留每种技术的精华动作的同时, 也保障了该技术的风格特征, 各个拳种流派的标准技术可以“百花齐放”, 也就是说, 段位的标准化是在各个拳种流派技术、风格标准化基础上的“百花齐放”。

3.3“标准化”能够保障武术的科学化

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开展武术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国内外的许多科学试验都表明, 武术练习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但是达到对人们健身、健心良好效果的武术一定是科学的、正确的技术。错误的练习技术方法, 不但达不到健康效果, 还有可能导致伤病的出现。这种正确的、科学的武术技术就是武术段位制所要求的标准技术。段位技术经过专家组的联合编创, 能够保障技术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使武术锻炼能够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此外, 武术段位技术的标准化化体现在分段上。各个拳种流派的武术段位技术全部都分段编创, 这符合人们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练规律。而且, 武术分段从心理学上也有科学依据, 它提供了人们逐级追求目标, 获得心理自我实现的满足和追求。从国外武技项目的成功经验来看, 跆拳道、空手道的推广均使用段位制模式, 并在国际传播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

3.4“标准化”能够保障武术的规模化

国内外武术或同类项目的实践表明, 标准化是大规模传播与推广的基础。在武技项目中, 世界著名的项目都具有统一的技术标准, 如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拳击等。开展较好的武术项目也是以标准化获得成功的。以“二十四式太极拳”为例, 其国内外的学练人群已超过了任何一项无统一标准的武术项目。武术段位制就是要建立各个拳种流派的标准技术, 达到世界统一, 可以全球推广。在餐饮领域, 肯德基、麦当劳为中国菜的国际化做出了典范;在武技领域, 跆拳道、空手道也是武术国际传播的榜样。

技术标准统一是大规模推广的基础。在全国大、中、小学开展武术, 在世界各地推广武术, 如果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规定的技术内容, 这种计划难以操作和实现。武术段位制能够提供技术统一、术语统一、考试标准统一, 这样才能保障其广泛传播与开展。此外, 竞技武术繁多的技术规定, 也是以奥林匹克项目为比照的。

4“标准化”将是武术国内外普及与推广的指导思想

武术标准化建设经过数十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

当前, 以“标准化”思想创建的武术段位制已经在武术界成为共识, 并逐渐向教育界、文化界融入, 成为教育课程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的内容, 重要标志是200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全球首发;以“标准化”理念评判的竞技武术已经拥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 并成为除奥运会以外的大多数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2008年还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作为特设项目进行了比赛, 走近了奥林匹克。

但是, 现在仍然要认识到, 武术的标准化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任重而道远。武术段位制的国内传播与国际推广面正面临着跆拳道、空手道等同类项目的竞争, 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竞技武术的标准化工作面临着奥林匹克的再次检验, 还要做大量的工作。

绿色农业标准化战略 篇6

1 标准化对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意义

“得标准者得天下”。生态旅游标准化作为生态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是体现区域生态旅游功能完善程度、衡量生态旅游产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引领和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规范行业行为和市场秩序。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旅游标准化工作就是制定规矩。通过研制、宣传、贯彻和实施标准, 规范生态旅游经营人员的开发经营行为、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旅游市场秩序,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的旅游经营模式以及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消费模式, 推动生态旅游有序、良性、可持续发展。如2015年10月发生的青岛“天价虾”事件, 暴露的不仅是业主诚信问题, 也暴露出当地小餐饮业服务标准建设滞后的问题。

二是增强生态旅游产业竞争力。当前旅游市场里, 各地生态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产业竞争主要是旅游服务质量和标准的竞争。标准作为产业竞争制高点, 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系统性、稳定性、方向性等特点, 对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支撑、引领、提升作用, 能有效保证生态旅游质量、提升旅游品质,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如我市遂昌县得益于旅游标准化建设, 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 近5年来旅游综合收入每年同比增长超过近30%, 已晋身为“全国县域旅游之星”。

三是助推生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旅游企业在贯彻和实施标准过程中, 一方面可以借助标准, 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提升经济效益及市场影响力;一方面可以根据标准对导游等从业人员提出相应要求, 提升员工素质, 增强发展内动力。另外, 随着生态旅游市场的成熟, 旅游企业的品牌作用越来越凸显, 标准化能有效打造、培育旅游服务品牌, 帮助企业精准进行市场定位, 树立品牌形象, 实现做大做强。

四是促进生态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旅游发达地区相比, 我市生态旅游产业规模不大、质量不高, 经营形式过于单一。推行旅游标准化, 可以有效借鉴、吸收先进的管理方法, 使从业人员深刻认识实施标准的重要意义, 突破“重资源、重产品, 轻服务、轻标准”的传统观念, 进而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如我国实施《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旅游区 (点) 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以来, 全国旅游星级饭店的总数已达1.4万家, A级旅游区 (点) 已达2000多家, 带动了全国饭店、景区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大幅提高。

2 我市生态旅游标准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 我市围绕打造生态旅游名城和“秀山丽水、养生福地”的区域品牌,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系统, 加快标准修订步伐, 强化标准支撑, 逐步打响“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生态旅游品牌, 取得了一定成效。成功创建遂昌为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试点县, “温泉旅游”、“乡村旅游”、“微笑遂昌”等服务标准均为行业首创。但从总体上看, 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较差, 我市生态旅游标准化水平还不高, 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2.1 观念理念滞后, 标准化氛围不浓

一是从面上看, 旅游标准化的影响力还局限于相关部门和个别旅游标准化试点县、试点单位, 旅游标准化工作尚未在全市范围形成良好氛围。二是从管理主体看, 旅游标准化还是以旅游和市场监管 (质监) 部门为主, 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参与较少, 没有形成合力。三是从执行主体看, 旅游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意识淡薄, 执行标准主要依赖政府推动、实施被动。

2.2 标准质量不高, 研修订能力不强

一是覆盖率偏低, 虽然我市已经制定了一定数量的旅游地方标准, 但主要集中于景区、饭店、旅行社等, 未能对一些新兴业态如特色小镇旅游、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康体旅游等进行及时规范, 标准研制跟不上生态旅游业升级发展的需要。二是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标准研制缺少深入调研, 行业参与度低, 编制人员不熟悉编制标准的编写规范。有些标准操作性差, 与企业、市场脱节, 质量参差不齐。三是“话语权”不足。我市多数生态旅游标准在业内影响力不大, 采标率偏低, 在国际国内旅游标准界“话语权”不足, 与我市作为“中国第一生态市”的生态资源优势和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反差强烈。

2.3 落实不到位, 宣贯实施效果不明显

一是忽视过程监督, 目前, 我市除了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景区等级评定等标准, 相当一部分旅游标准因为缺乏对实施过程的监督、评价和管理, 实施效果不够明显。二是缺少社会参与。在标准贯彻和认证中, 缺乏相关利益方的参与, 尤其是缺少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和消费者的参与, 旅游企业对标准监督的认可度不高。三是人才支撑不足。旅游标准化人才既要精通旅游业务, 又要熟悉标准化知识。目前, 我市这方面的人才极其匮乏, 往往是懂旅游业务的不懂标准化、懂标准化的不懂旅游业务, 很多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3 对我市生态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加强我市生态旅游标准化工作, 应坚持以“两山”理论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绿色、生态、共享的发展理念, 围绕培育我市“第一战略支柱产业”目标, 以实施旅游“1311”行动计划为切入点, 加快生态旅游标准体系的制定、实施和推广, 控制获取生态旅游业制高点, 以标准化战略引领我市生态旅游业向产业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

3.1 坚持理念先行

加强生态旅游标准化建设, 推动生态旅游产业科学发展, 要坚持理念先行。一是更新理念。通过走出去、引进来, 学习借鉴杭州、舟山等旅游发达地区经验, 深刻认识生态旅游健康发展需要宏观指导与管理, 通过制定标准, 规范和引导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 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升级协调统一。二是高位谋划。立足我市生态旅游发展全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生态旅游标准规划和设计上将生态旅游与我市自然生态环境、当地人居环境进行整合, 注重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风俗文化相适应。三是增强共识。通过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当地群众以及旅游者之间的有效互动, 发动各方参与生态旅游标准的制定、管理、监督, 增强生态旅游标准共识。

3.2 加强统筹规划

生态旅游标准化建设是个基础性工作, 投入周期长、见效慢, 要加强统筹, 突出重点。一是把握重点方向。根据我市实际, 加快研制养生乡村、4A旅游景区、争创的5A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等设施配置、服务质量、绩效评价等方面的重要地方标准、协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推动旅游企业实施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加快构建生态旅游产业标准体系。二是开展生态旅游标准化试点。配合生态旅游全域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坚持“政府引导、行业协调, 企业运作”原则,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推动业主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 着力打造精品旅游小镇、乡村旅游示范村等标准化试点示范, 以点带面推进生态旅游标准化建设发展。三是打响生态旅游品牌。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 加大生态旅游景区、重大旅游综合体、生态休闲养生 (养老) 产业集群的标准化建设, 以4A景区、争创的5A景区、休闲乡村为重点, 示范带动生态旅游业标准的推广实施, 打响“中国生态旅游第一市”和“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品牌。

3.3 突出优先领域

抢占生态旅游制高点, 制定短期、中期、长期标准制修订计划, 分阶段渐进式推进, 确定优先领域, 将一些发展迫切、行业急需的标准规范纳入近期工作, 优先研制标准规范。一是优先研制生态旅游业中风险较大领域的标准规范。如涉及旅游食品、卫生、安全等领域的标准, 保证我市生态旅游业平稳发展。二是优先研制我市地方特色旅游业态、新兴旅游业态领域的标准规范。如优先制订并实施特色小镇旅游、畲乡文化、“丽水蓝”乡村休闲观光等旅游标准, 引领旅游业朝着特色化方向发展。三是优先研制旅游目的地建设相关领域标准。推广遂昌试点县经验, 对交通、星级饭店、商贸、公共服务设施等符号、标识、标牌进行审核更新, 鼓励采用国际标准, 推动国际化长远发展。

3.4 完善体制机制

旅游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 并不断从体制机制上加以完善。一是建立协作推进机制。从我市现阶段情况看, 政府仍然在整个体系建设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但从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经验判断, 市场力量应发挥主要作用。根据我市标准化工作实际, 建议近期应以继续突出政府主导地位, 远期则应建立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协作机制共同推进。二是创新组织管理体制。创新标准化组织管理模式, 构建“多元管理、分工合作”的标准化组织管理体制, 建议以旅游、市场监管 (质监) 部门为主, 其他部门密切配合, 明确责任、形成合力。三是健全实施推广体系。开展标准实施绩效评价, 确定旅游标准实施评价的认证主体和认证方式。在全市范围筛选一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 通过示范带动, 加快形成以点成线、以线串面的旅游标准化格局。四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培育并引进旅游标准高端人才, 建立旅游标准研制与认证的技术平台。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针对性开展旅游标准化培训学习, 同时以项目为载体, 通过项目研究带动我市旅游标准化人才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明兰.国际旅游标准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下) [J].上海标准化.2008 (09)

企业与标准化的战略关系 篇7

经常有人问标准化是做什么的?可以这样说, 标准、标准化“无时不在, 无时不有”, 只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应用它。大到航天、军事等领域, 小到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烟、酒、茶, 甚至到平时我们的手工缝衣针, 都有标准可循。例如, 我们平时的上下班作息时间、行为规范、各种规章制度;灯头、灯泡的互换性;身份证的编码与格式、信息内容及标示项目、防伪措施、制作要求、使用与管理要求等等。

标准化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有调查机构做了一次调查, 现在在我们制造业中使用频次排在第一位的词语是“标准”二个字。

一个产品从市场调研、设计开发、原材料采购、入厂检验、生产制造、工艺、工装、完工验收、包装、运输、贮存、用户使用和售后服务、售后质量跟踪和产品改进等等各个方面都应该有标准、有依据。

在市场竞争和产品贸易中, 随着贸易技术壁垒的出现, 标准的效应与作用逐渐地被人们所认识, 特别是标准效应在市场竞争中的不断扩大, 正在受到企业关注。就制药机械产品市场而言, 过去人们往往热衷于产品的市场运作, 忽略了标准与产品、标准与企业、标准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使标准常常处在受冷落的位置, 在制药机械产品市场步入成熟、有序发展的当前, 已经出现了不少企业进行标准之争以争夺话语权的事例。

随着近年WTO和贸易技术壁垒的影响及市场竞争转向技术型竞争的影响, 标准已不再被看作原先单纯的制造质量标准, 其已融入到了市场竞争中, 开始受到企业的格外关注。如:用户知道用标准来辨别我们制药机械产品的好与不好;标准的起草单位在标准出版后, 一次就要购买数百份, 用于宣传扩大影响;还有的企业主动收集购买和采用国外先进标准, 力图与国际产品接轨使自己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像这类标准融入市场竞争的实例还有不少。有位制药机械企业的老板很有远见地讲过这样一句话:“产品要满足市场的需要, 就要按不同的市场需求生产, 我们不只有国内用户, 还有国外市场。企业要有高端、高标准的产品, 可以有多个档次, 这样企业才能适应市场和发展, 高端产品价格相对会高, 虽国内暂时尚未形成市场但却是产品发展的趋势, 卖出去却是低端劳力型产品利润的数倍, 宁做高端产品, 技术领先才是企业的发展之源。相对标准来说, 自己的产品是领先的, 为什么要让别人去做标准, 而自己不做呢!”由此感悟到为什么市场上会流传“一流企业买标准, 三流企业买力气”的说法。麦当劳自己不生产而卖标准, 加盟商购买麦当劳标准后开连锁店。

从标准化这个角度出发, 全球制造业的产品 (包括部件、零件) 正向着标准化、模块化、组合化方向发展。

汽车制造业曾经是典型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典型的以标准化为基础的大量流水生产是在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第一个搞起来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左右, 汽车的生产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1982~1990年间汽车的车型增加了1/3, 达到了200多种, 并且多数车型还提供了多种选择, 允许客户按自己的爱好订制。比如客户可以要全轮驱动的, 可以要带气囊的, 可以要自动传动的, 可以要立体声音响的。再比如可以要别克车悬浮系统的, 要奔驰的13种可以调节车内环境的, 从订货到交货的整个过程, 都在向完全订制的方向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发生变化, 都在逐渐地摆脱大规模生产而转向一个新的生产模式, 人们把这个新的生产模式叫作大规模定制式生产。由于新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 (如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企业重组、流程再造等等) 的应用, 新的生产方式不仅可以向市场提供多样化、定制式的产品, 而且不断增大的生产数量可以实现一定规模生产。

由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变的过程中, 人们发现以往的那种过分单一的标准产品虽然已经过时, 但标准化的方法和原理, 对大规模定制式生产是极其有用的, 例如: (1) 用标准化零件, 按多种方式进行组合, 就能形成多种最终产品。采取这样的生产模式, 既可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又可实现一定的生产规模, 降低成本; (2) 产品系列化, 不仅基型产品可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而且还可根据个性化的需求发展变型产品。在基型的基础上发展变型产品, 是极其简单的一件事情, 企业几乎不需要多大的代价, 就可以完成, 并由于零部件标准化和系列内的通用化, 而提高制造过程的生产批量, 又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大规模定制是适应市场变化的新型生产服务方式, 被认为是当今企业竞争的新前沿, 这是一种发展趋势, 这种趋势势不可当, 企业应该意识到这种发展趋势, 不仅迟早会向自己发出挑战, 而且也会给企业带来竞争的机遇。在实现大规模定制这种生产模式的过程中, 标准化可以发挥出极其有效的作用, 除了模块化之外, 产品系列化、组合化也符合这个思路。但是, 许多企业标准化都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没有发展到这个深度, 而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不客气地说其工作比较肤浅, 有的连第一个台阶还没有上, 上第二个台阶的就更少了。如果企业上了前两个台阶, 那就说这个企业能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 但还适应不了大规模定制这种生产模式的挑战。大规模定制正是对大量生产标准化产品这种生产模式的挑战, 所以企业标准化工作要一环扣一环地向前发展。首先制定好产品标准, 然后形成体系, 再运用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这样一些标准化形式使标准化向纵深推进, 直到占领制高点, 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可以说, 标准正在融入市场活动的方方面面, 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2 标准化的战略深层关系

2.1 标准化与企业

标准化工作的主体是企业, 标准化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主要是为企业服务的, 其作用可简要列举如下7点:

(1) 提高产品质量 (产品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的准绳, 贯彻先进标准可提高产品质量等级) ;

(2) 利于发展新品种 (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三化”设计要求, 为新品的发展提供了方便) ;

(3) 缩短新产品试制和生产准备周期, 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化”设计提供了基础平台, 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使工作协调有序) ;

(4) 有利于推广科研成果和先进经验;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技术交流 (采标使双方有了共同语言) ;

(5)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采标从而提高产品信誉, 定标从而提高企业形象) ;

(6) 有利于推行责任制;

(7) 有利于科学管理 (完整的标准体系使工作各环节高度统一、协调、有序) 。

2.2 标准化与技术人员

在当今时代, 标准化工作渗透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不懂标准化工作的技术人员难以设计出符合标准的产品, 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必将失去市场, 这样的技术人员也必将在全球人才激烈的竞争中落伍。如在发达国家, 技术人员非常重视参与标准化工作, 在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等国家产业技术战略中, 都明确规定要将科研人员参加标准化活动的水平作为个人业绩进行考核。为此, 技术人员应该做到以下“三要”和“三防”。

“三要”: (1) 要会学标准。关键是学习专业内的国际先进标准和国内基础标准, 尤其是市场领先产品的企业标准和国际先进的技术规范。 (2) 要会用标准。关键是采用用户最信任的产品标准、技术标准, 就像我们军工产品必须使用国家军用标准, 才能通过军代表的验收和得到部队的订购。 (3) 要会制定标准。关键是制定能获得经济回报的标准, 即那些能降低企业成本或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标准。

“三防”: (1) 防止误解标准的级别关系。主要是搞清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间的关系。即产品在行业内销售时, 企标须高过行标才能通行;在国内销售时, 企标须高过国标;在国际上销售时, 国际标准是产品进入各级市场的最低门槛, 企标才是产品质量的准绳, 所以企标是强制性的。 (2) 防止滥用标准。由于标准一旦引用就必须遵守, 因此引用过多的标准或对标准不加以剪裁地使用, 必然会提高产品的成本, 有时还会导致合同争端和贸易纠纷。 (3) 防止依赖标准化人员。法规明确:标准化工作人员组织制定标准、宣贯标准和监督标准执行情况, 而技术人员才是执行标准的主体。只有技术人员在研制过程中运用了标准化理念、采用了相关标准, 标准化工作才算是落到了实处, 因此标准化工作绝对不仅是标准化人员的事。

3 标准化与质量

现在有一种现象, 各个行业机关、各个企业单位、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质量, 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具有一票否决权”等。质量的确很重要, 但是我们如何抓质量、如何有效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呢?许多领导对此相当困惑和头痛, 苦无良策。大家都知道, 日本的产品质量在全球享有盛誉, 那我们就引用日本一位著名质量专家石川馨先进的一段名言:“没有标准化的进步, 就没有质量的成功, 质量与标准化是一辆马车的两个轮子, 假若不了解这种关系, 标准不得力, 质量控制最后将以失败告终。”标准和质量是研制过程中不可分开、必须协调发展的两个体系, 但只有建立在企业标准体系基础上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真正持续有效。标准支撑质量。

4 结语

手机企业的标准化战略研究 篇8

标准化工作在手机企业中的作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促进手机企业充分认识实施标准化战略的重要意义, 帮助手机企业了解标准化战略的理论方法, 并从企业自身发展出发,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标准化战略, 从而在技术与市场竞争中谋求利益最大化, 成为标准化工作者应该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2 我国手机企业标准化现状

在对手机企业解剖分析后, 在标准化方面手机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标准化战略缺失

很多企业由于急于追求眼前利益, 从来就没有制定战略的想法。即使部分企业制定了本公司的企业战略, 但没有包括标准化战略, 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2) 标准化部门缺失或执行力弱化

我国很多手机企业很少把标准化工作作为公司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进行管理, 具体从事标准化的工作人员容易产生流动, 这导致标准化工作的临时性和缺乏连续性。

由于很多企业为了赶产品开发进度, 造成技术文件的缺乏, 无从建立基本标准化体系, 直接导致相关标准化工作难以开展。并且采标方面不够专业或采标工作不到位, 容易造成技术上的屏障和技术纠纷。

企业标准化的管理还需要动态管理, 达到持续改进, 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业绩。但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或为了应付上级企业的检查, 把文件做出来后放入档案就无人过问了。

(3) 创新和品牌战略缺失

部分国内手机厂商走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道路, 国际一线厂商设计的一款款经典手机被逐一模仿后, 再次回到市场上与之争夺销量。一百多年前的招数如今被国产手机厂商用的可谓得心应手。相反美国高通公司由于在CDMA领域拥有140多项专利, 并使其相关的标准成为移动通信的国际标准, 使该公司形成了事实上的技术垄断, 获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收益。

在科技创新方面, 国内手机企业一直也在努力, 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即使有的企业有了创新, 但不知道如何利用和保护, 不知道使用专利或标准的方式来打造品牌效益。更不知道应该积极参与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制定。

由于缺乏对标准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相当多的手机企业由于长期存在政府包办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方式, 认为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是国家的事, 与企业的关系不大, 即使参与, 主动性和实际投入也很有限。因此, 在国际竞争中, 由于企业创新和品牌战略的缺失, 导致重大损失的案例很多。

3 我国手机企业标准化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企业标准化运行模式是企业为了谋求发展、健康成长和找准企业标准化工作发展方向, 对标准化在企业生产经营及社会活动中职能作用进行时代与层次上的重新定位。其形式是:制定一个战略 (制定企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 , 确立一种机制 (确立适合企业发展的标准化运行机制) , 建立一个体系 (建立高效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 践行一种模式 (标准化运行模式) 。

3.1 标准化系统的建立和推行

发展战略与规划制定后, 企业面临着如何保证发展战略与规划全面实施, 如何与企业已有的各种专业管理体系协调一致。这需要企业统筹考虑, 根据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 将各种管理体系和管理思想整合为一体。否则体系之间相互游离、各自为政, 必将影响企业管理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3.1.1 标准化组织的建立

企业领导者要强化标准化意识。如果企业领导认识到没有企业标准化便没有产品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就会把企业标准化放在重要位置。考虑到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 必须成立标准化部门专职开展和推动标准化工作。

企业标准化工作人员要紧紧围绕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目标, 随时把握市场的脉搏和与企业的经营方向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方向, 研究制定本企业标准化工作方向、计划和措施, 用以指导企业的标准化工作。

3.1.2 标准化体系的建立

要建立以产品标准为主体的技术标准体系, 建立以生产工艺标准为主体的过程控制标准体系, 建立以管理标准为主体的工作标准体系。以此把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管理业务活动联系起来, 把员工的工作质量和产品 (服务) 质量联系起来, 保证整个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协调一致, 使管理科学化, 生产高效率。

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可以让企业经历系统的企业标准化工作演练, 使企业较为深刻地领会标准化的意义, 把握标准化工作的精髓, 符合国内绝大部分手机制造企业的现实需求。企业只有在掌握了标准化体系的完整训练之后, 才有可能进入到标准化战略的更高阶段, 并在标准层面与同行进行对话和竞争。

3.2 企业标准化的内外向结合

目前企业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国内市场, 还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企业标准化必须从过去的以国内市场为主要对象的内向型转为以同时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内外向结合型。

3.2.1 采标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国际标准综合了当代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 包括大量的技术情报和技术数据, 反映了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先进技术水平。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 意味着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及产品质量, 同时也是企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克服贸易技术壁垒的重要措施。

3.2.2 产品认证

产品合格认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对产品进行第三方合格认证已成为现代国际贸易成交的重要条件之一。经过认证的产品在国际贸易谈判中成交率高, 在同类产品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通过认证还可巩固和扩大产品在原占有市场的地位。

3.3 科技创新和品牌战略

企业标准化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就需要与创新相结合, 与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 手机企业也不例外。标准化与技术创新、品牌战略相结合, 可以说是标准化战略的中高级阶段。

3.3.1 参与国标制定

在研发过程中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的准备工作, 并尽量使自己的技术在标准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 可有效地避免按他人的规则办事。标准代表了一条产业链, 产生链中所有公司都必须密切关注标准化发展方向及标准竞争情况, 从而决定选择何种标准。在传统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 是先有产品后有标准,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 往往是技术标准先行, 这在手机领域尤为突出。诺基亚的成功便得益于其标准战略的成功。如今新技术的生命周期极为短暂, 拥有领先技术的企业很难永远保持技术领先地位。这种情况下若走技术输出路线, 可以收取技术转让费用, 加快技术研发成本的回收。更重要的是, 技术输出有助于拓宽技术使用的范围, 扩大产品销售量, 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品影响力, 以便今后在制定行业标准时有更大的发言权。

技术领域内占据标准的发言权, 得标准者得天下。企业应该以“标准先行, 发展系列, 取得优势, 形成事实标准”的工作方针来制定企业标准化发展战略。具体为:加强对专业技术标准研究, 达到标准先行;积极制定产品成套标准, 达到系列标准;必须生产高于标准的货架产品, 达到竞争优势;形成事实标准, 垄断产品市场。

3.3.2 以科技创新打造品牌

手机业在标准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 可考虑结合新兴技术来改造产业, 促进产品升级和改造, 这是实现品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不是大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 有了标准化的平台, 中小手机企业也能搞自己特色的创新, 在欧美, 中小企业的创新十分活跃。手机可以利用已有技术 (包括高新技术知识) 和管理知识搞创新, 包括探索深加工、改进工艺流程、节约能耗成本、促进产品升级等。标准化不能固步自封, 需要根据市场发展方向, 将最新技术融入标准中, 既保证了产品的前端性, 又给设计确定了方向。

以桑菲公司为例, 飞利浦手机一个典型的特征是超常待机, 已经形成了飞利浦手机的品牌效应。桑菲公司在设计方向上一直保留着这个优势特点, 但并没有固步自封, 一直在其他方面做改进和突破。飞利浦企业在其产品上的设计理念是“精于心, 简于形”, 要求在质量上精益求精, 在外观上简洁明快。桑菲公司在产品设计上必须抓住其理念精髓, 同时也要顺应市场用户的需求, 手机用户现在对手机的外观要求越来越高, 单一外形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桑菲公司在简洁明快的基础上设计了多款突破性的ID设计, 多次获得国外参展大奖, 也获得飞利浦公司的嘉奖。在产品品种上也开发和推出了多款时尚和智能系列手机。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 需要企业的构建和发展一个创新型的组织, 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过程中, 增强企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的竞争力, 并不断地改进和发展这种竞争力。因此, 标准化战略的实施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在时间上是基本同步的。

4 结语

企业的标准化战略不是孤立的, 它应当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相结合。标准化战略的推行需要企业管理者有一定的远见卓识, 愿意投入, 并能将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与市场结合起来。

总之, 标准化战略的实施是全方面的, 标准化的效益不仅在于已取得的经济收益, 更在于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和发展潜力的拓展。企业标准化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围绕标准而制定的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总体谋划, 是企业从自身的发展出发, 利用标准这一武器, 在技术与市场竞争中谋求利益最大化的方略。

参考文献

[1]齐志利, 李聪, 周岩.用战略和标准化打造企业管理的坚强木桶[J].中国勘察设计, 2007 (5) :23-26.

德国工业4.0标准化战略研究 篇9

关键词:工业4.0,智能制造,标准化,发展建议

德国推动工业4.0 具有非常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技术路径。在战略上,通过工业4.0 的实施,德国将继续夯实和提升该国的制造业实力和全球竞争力,推动自身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工业品的主要供应国和主导市场,不断扩大其市场规模和出口能力。在技术上,一是要实现高度灵活性,不仅在生产制造中,同时也需在整体产品开发流程当中体现,在整合所有数据信息后,企业可创建一个智能网络,其中所有参与者均可直接掌握所需的内外部信息;二是要实现最短市场投放时间,基于大量的数据存储( 知识数据库),更快速、更成熟地推出新产品;三是要实现所有机械及流程可通过物联网进行直接信息交流,以此实现智能机械辅助下产品研发创新所有必需流程的自主分析、仿制及优化,人与机器的合作生产成为主流模式。

1 德国工业4.0 的主要成果和关注点

1.1 建立“工业4.0 平台”

德国“工业4.0 平台”于2013 年由德国信息产业、电信和新媒体协会(BITKOM)、机械制造商协会(VDMA) 和电气电子制造商协会(ZVEI) 共同创立,目的是就“工业4.0”技术、标准、商业模式等开展跨行业交流。2015 年,德国经济与能源部、德国教育和研究部正式接管“工业4.0 平台” ,旨在通过调整使其具有更广泛的政治和社会基础,以更有力地推进工业4.0 进程。目前,工业4.0 平台设立参考架构、标准和规范、科研创新、安全、法律框架、人员培训五个工作组,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工会等相关各界联合开展工作,两个部门也设立了一系列资助项目,共同推动工业4.0 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

1.2 德国工业4.0 参考架构模型

2015 年,“工业4.0 平台”研究发布了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RAMI4.0)( 图1 所示)。

RAMI4.0 通过三维模型分别从价值链视角、工业自动化视角和IT视角对工业4.0 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价值链视角更可延伸至产品的使用和回收等环节。结合已有的工业标准,即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工业流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系统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标准IEC 62890、企业控制系统集成标准IEC 62264和批量控制标准IEC 61512,该模型绘制了如何从当前制造业向工业4.0 的逐渐转型,为企业发展未来产品和业务模式提供指导。

德国从IT领域、工程领域和自动化领域多维度、多视角开展工业4.0 体系框架的研究设计,同时兼顾物流、经济、人力等方面,有利于各方统一思想,形成有效共识,其框架也更具指导意义。

1.3 全生命周期价值链重构

工业4.0 即利用IT技术将工业价值链进行重塑。价值链的重塑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或增加设备,而是在以提升生产力、提高质量和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的前提下,对企业生产流程的不断改进和优化。在企业内部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及所有环节的信息共享,在企业之间实现业务协同。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价值链创造,通过价值链上不同环节资源的整合,实现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使用维护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务,重构产业链价值体系。

1.4 语义技术

语义技术是通向工业4.0 的重要支柱,面向流程、按已定义的规则构建可以跨IT系统使用的标准化数据结构,是实现工业4.0 数字化制造网络的前提条件,因此标准化的语义体系(即数据含义的一致性)不可或缺,且须能做到安全、可靠、明确且无歧义地组织、交换和关联信息,从而保证企业的产品、生产、设备和过程等信息在更大范围内通用而不会带来理解问题。

e Cl@ss协会成立于2000 年,由西门子、巴斯夫、奥迪/ 大众等10 家企业共同创建,目标是组织制定e Cl@ss标准,通过标准化的产品描述简化跨行业电子交易。协会目前拥有约129 个企业会员,在欧洲较有影响力, 特别是在德系汽车工业中,大部分零部件产品都使用e Cl@ss分类系统来进行管理和采购。当前,在大力发展工业4.0 的新形势下,e Cl@ss标准作为一种语义体系正在新版本设计中积极为工程设计流程等提供支持。

1.5 大数据与智能数据

工业4.0 的主要特征是智能和互联,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把产品、机器、资源和人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就需要企业必须具备通过工业IT设施收集、传输和分析处理制造设备本身以及产品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的能力。工业大数据的应用是制造业智能化的必要条件与基础,将成为未来提升制造业生产力、竞争力、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同时,数据安全也是目前工业4.0 亟待研究的重点问题,以保护所交换信息免于未经授权的访问、操纵或滥用。

1.6 强调人的作用

德国认为,工业4.0 并不单纯意味着技术和产业的转型发展,同时也需带动人的发展,须充分考虑智能化与劳动力的平衡。企业真正的决策必须由人来完成,而不可能由机器人进行,因此工业4.0 的核心是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需求,不是让机器替代人,而是要让机器更好地为人服务。为此,德国政府在推进工业4.0 的同时,也一直同步开展4.0 背景下人才的培养与培训,以及关于人的发展的相关研究,寻求达到智能化、企业发展与人的发展间的最佳平衡。

2 德国工业4.0 标准化研究及相关国际标准化进展

2.1 DIN

DIN是德国注册的非营利性标准化私立机构,旨在通过组织、参与制定相关标准,维护德国企业利益,促进德国经济发展。DIN目前主导制定的标准在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 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中均占有较高比例。

德国工业4.0 计划在八大关键领域开展相关工作,即标准化和参考架构、复杂系统的管理、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组织和设计、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监管框架、资源利用效率。在这八项工作中,标准化被认为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这包括生产、自动化技术、系统架构和参考模型、过程控制技术、数据模型、ICT、云计算、大数据、人机接口等多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目前,德国的DIN、DKE( 德国电工电子与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ZVEI( 德国电气电子制造商协会)、VDMA( 德国机械制造商协会)、VDI( 德国工程师协会)、VDE( 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 等组织均积极合作开展工业4.0 标准化研究。在DIN下,有机械工程、信息技术和IT应用、安全设计原则、人体工程学等九个技术委员会与工业4.0 标准化工作相关。此外,DIN和DKE还联合成立了工业4.0 指导委员会以及IT安全协调委员会,专门开展工业4.0相关研究工作。目前,工业4.0 指导委员会已发布了德国工业4.0 标准化路线图2.0 版文件,研究给出了工业4.0 相关领域标准概况,梳理分析了德国工业已有标准的相关领域,以及有待标准化的相关领域,该文件于2016年1月出版英文版。上面所述的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RAMI4.0),也已批准成为DIN标准,目前正在积极推动成为ISO/IEC国际标准。

2.2 ISO

ISO中,TC10( 技术产品文件技术委员会)、TC184( 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技术委员会)、TC261( 增材制造技术委员会) 等均在开展工业4.0 相关标准化工作。2015 年6 月,ISO特别成立了工业4.0 智能制造战略咨询组(Strategic Advisory Group,SAG),专门开展工业4.0 智能制造相关标准化研究,一是研究提出工业4.0 智能制造的定义,并给出可用标准概况、用例及当前相关工作;二是明确有待制定的相关标准;三是为ISO技术管理局提出开展相关工作的建议;四是跟踪其他国家、区域和国际组织的相关工作,提出相关协调工作机制建议,特别是IEC和ITU-T。该SAG秘书处设于德国,主席为德国人,成员包括德国DIN、法国AFNOR、美国ANSI、荷兰NEN、瑞士SNV、日本JISC、中国SAC、澳大利亚SA等以及来自JTC1/WG10、IEC和ITU-T的相关代表,并计划于2016 年9 月完成最终报告。

2.3 IEC

IEC中,TC3( 信息结构和元素技术委员会)、TC8( 电源供应系统方面技术委员会)、TC65( 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技术委员会)、SC3D( 产品属性、分类及标识分技术委员会) 等均在开展工业4.0相关标准化工作。为更有效地对接工业4.0 标准化需求,IEC又陆续专门成立了一系列工作组,包括工业4.0 战略研究组(IEC/SMB/SG8) 和未来工厂白皮书项目组(IEC/MSB) 等,正在开展工业4.0/ 智能制造相关战略研究、体系构建和技术标准研制。

2.4 ISO/IEC JTC1

ISO/IEC JTC1 在原有相关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与工业4.0、智慧城市内容相关的研究组或工作组,研究跨领域、跨工作组的综合性标准。工业4.0 研究组即围绕工业4.0 进行相关标准化总体规划性研究,再经协调将不同具体领域的标准分工至相应工作组研究完成,主要包括WG7(传感器网络工作组)、WG9(大数据工作组)、WG10( 物联网工作组)、SC27( 信息安全分技术委员会) 等。

2.5 中德标准化合作

2011 年6 月,中德双方签署了关于成立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的联合声明,政府部门、产业界和行业协会等均参与相关工作,为两国主管部门和专家在标准化方面的交流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2015年5 月,我国国家标准委和德国DIN在成都牵头成立了中德智能制造/ 工业4.0 标准化工作组。同年7月,工信部和德国经济与能源部在京签署了智能制造/ 工业4.0 合作备忘录,探索开展该领域的战略研究、标准化、企业合作等多层次合作。同年10 月26 日,工信部在京召开了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中德双方围绕建立工作机制、智能制造标准化、中小企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人才培养、前瞻性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充分交流。

3 启示

工业4.0 最早由德国经济界和产业界提出,之后其发展愿景迅速为各行业和领域广泛接受,并最终获得政府认可得到统筹组织推动,整个过程均渗透着自下而上的推进理念。德国推进工业4.0 并没有设置时间表。其当前阶段工作集中在通过研究发布和宣传推介《工业4.0 参考架构模型》,在业界特别是中小企业间形成发展工业4.0 的兴趣和共识,同时企业和科研机构针对具体行业、具体问题开展信息化应用试点和细化生产工艺流程,并没有急于大面积开展工业4.0 行业案例推广。聚焦标准化工作方面,也没有急于开展具体技术和产品的标准制定,而是通过德国标准化机构和专家在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的积极活动,渗透德国工业4.0 标准化路线图的价值理念,来影响相关标准化组织的活动,以抢占先机。借鉴德国工业4.0 推进思路和发展经验,对我国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以及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强化跨领域整合协调,务实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

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对系统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推进两化融合和制造业振兴起到了旗帜性作用,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工业智能化发展。在政府自上而下的规划牵引的同时,要积极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根据实际问题和需求进行改进创新。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继续加强跨行业组织协调,在抓好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技术创新和突破的同时,更加关注系统联动创新、管理创新、应用服务模式创新等,侧重运用系统思维能力,深入研究产业优劣势和优势资源整合方式,找准着力点,通过政府自上而下和企业自下而上相结合,取得1+1>2 的效果,更有利于务实推动我国生产制造业的稳步发展。

(2) 构建有力支撑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标准化体系

从整体上看,德国工业4.0 的标准化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标准组织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多侧重于路线战略、参考架构、需求用例等方面,为后续具体标准化工作提供基础性指导,也为行业和企业创新提供了发挥空间。借鉴德国经验,我国推进智能制造的首要工作仍是继续加强顶层设计,政府部门要继续增强服务意识,做好跨部门协作,为智能制造相关技术、标准的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体系建设、研发、产业化、标准化的协同发展。在标准化工作中最大程度地运用综合标准化手段,充实工厂物流、精细管理以及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加入到智能制造标准联合工作组中,从工程学、自动化、信息技术等领域多维度全面开展分析研究,深入研判德国工业4.0、中国智能制造、美国工业互联网等各国新兴工业发展战略的异同点,取长补短,建立更加全面合理、能够有力支撑产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体系。鼓励建立智能制造标准创新联盟,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标准研制。可以选择重点行业和关键技术领域,开展团体标准试制和标准试验验证试点等工作。

(3) 大力推进智能制造领域标准的国际化

充分利用好中德智能制造/ 工业4.0 联合工作组平台,以其为窗口积极向欧洲及其他国家传递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思路,吸引德国及欧美先进企业参与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和标准研究。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和专家积极参与ISO、IEC、ITU等国际标准化组织中与智能制造相关的工业、自动化、电子信息、通信等相关研究组活动,支持国内专家提交智能制造相关国际标准提案和争取相关研究组主席、报告人等领导席位;推动智能制造的框架体系和创新技术成为国际标准;密切跟踪ETSI、工业互联网联盟等工作动态,主动参与和推介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理念等,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逐步占据主动地位。

(4) 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

上一篇:党管安全下一篇:生态环境敏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