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农业发展

2024-08-17

标准化农业发展(通用12篇)

标准化农业发展 篇1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农业生产产业化水平很低, 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又根深蒂固, 落后的生产方式使我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很难与国外用工业化武装起来的现代农业所生产的产品形成有效竞争。另一方面, 过低的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无序的竞争以及监管的缺位, 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进程。在我市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过程中, 通过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势在必行。

一、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必然选择

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而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而当前特色农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盲从发展的问题, 在一些地方, 一旦某种农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其它种植户就会迅速跟进, 周边地区也会一哄而上, 盲目发展, 导致在短期内造成该农产品泛滥, 品质良莠不齐, 种植收益急速下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也未能发挥对产业调整的正确引领作用, 反而是对其推波助澜, 造成了特色农业发展的无序局面。要发展好现代特色农业, 就必须通过推进农业标准化, 坚持产业统筹规划, 克服市场经济中的短期逐利行为, 确保农产品质量, 通过提高农产品的品牌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来实现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效益。

二、标准化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中的具体作用

1. 建设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需要推进农业标准化

现代特色农业是通过利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 开发出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 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就必须结合农产品市场需求, 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科学地分配, 制定出合理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通过制定严格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标准, 坚持以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来指导和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的发展, 以政策、资金等引导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转移布局, 为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环境。

2.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推进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保证。而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生产者来说, 实施农业标准化, 通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等环节引入质量控制手段, 才能确保产品质量目标的实现。事实表明, 农业标准的贯彻, 对提高农产品质量作用显著。而在市场执法检查中, 只有有了农产品生产技术及产品质量标准, 检测时才有依据可循, 才能有效地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3. 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需要推进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产品品牌效益的关键。现代市场竞争必须保证产品优质优价, 而品牌化经营是变农产品质量优势为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实施品牌战略就应当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上实施标准化, 依靠产品质量和特点开发特色产品, 将产品质量融入品牌价值。没有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 就形不成内在高质量的过硬品牌, 在市场上就不可能享受到与质量相符的价格和取得高效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就必须依靠农业标准化和农业产业化, 通过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制定严格的产品质量分级标准, 通过检测为不同质量的产品提供身份标识, 为消费者提供直观的产品质量信息, 从而进一步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地域优势, 创出独特的农产品品牌和效益。

4. 农业标准化是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规模越来越大, 技术要求越来越复杂, 分工越来越细, 协作越来越广泛。这就必须通过制定和使用标准, 来保证各生产部门的活动, 在技术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 以使生产正常进行。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 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才能保证现代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标准化为组织现代化生产创造了前提条件, 用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种必然。

三、当前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1. 农业标准化意识有待提高

在农业还处在转型时期的今天, 对农业标准化的重视远远不够。事实表明, 淡薄的农业标准化意识, 对标准化生产的监管缺位, 是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而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内, 个别成员不按规程生产的个体随意行为对整个基地产品形象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严重损失的现象屡见不鲜。

2. 农业标准体系还需完善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除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外, 还涉及农业的基础标准、环境标准、检测标准、管理标准, 这一系列的标准必须涵盖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标准化的效用。

3. 农业标准的质量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农业生产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不可控制的自然因素, 生产条件可谓千差万别;另一方面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生产技术、管理模式差异也很大。而标准作为对重复性事物所作的统一规定, 需要把新成果、新技术等按照简化、统一、协调、选优的原则, 把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用一种规范的形式加以规定。要在差异很大的农业生产方式中精简提炼出生产上普遍适用的标准, 其难度可想而知。农业标准的实施主体是农民, 农业标准还要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浅显明了, 新制定的农业标准普遍还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反复进行检验和提炼。

4. 农业标准实施的监督力量有待加

强目前, 在农业生产当中普遍存在重标准制定、轻标准实施的现象, 一些标准的制定仅仅用于基地、企业的各项检查验收, 甚至是为制定标准而制定标准, 制定出来后就束之高阁, 在实际生产上是否严格按标准实施却无人过问。

5. 传统农业生产的大环境还未得到改变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而目前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还很低, 要把传统分散的、自给式的家庭生产经营模式, 按统一的技术标准把从事生产、加工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 其难度还很大。

四、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农业标准化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 而其最核心的内容是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化。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过程中, 必须紧紧围绕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产品质量管理, 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1. 切实推进农业标准体系的完善

要充分重视标准的制定工作, 把标准的制定作为现代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标准制定工作中坚持先易后难, 宁缺勿滥的原则。既要让标准要求高于一般生产实际水平, 以发挥标准对生产的促进和监管作用;又不能让标准脱离生产实际, 成为无法达到的目标。

2.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 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符合实际的技术保障。把基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作为重点, 以产品质量标准为纽带, 加强行政引导、监管, 促使其把安全和经济的生产、加工、储藏、保鲜、运输技术规程全面应用到农业生产上, 为农业标准化的全面实施铺平道路。

3. 加强质量评价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在重点农业产业基地建立产品质量检

测站点, 为生产提供检测服务, 帮助生产者创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管理, 着力加强对基地生产档案记录、投入品使用、化学物质残留速测、产品品牌建设等环节的监督管理, 进一步健全完善质量追溯体系, 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市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力度,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产品, 建立起一个全社会重视农产品质量的大环境。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等级评定检测工作, 使优质农产品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4. 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要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的分工与合作,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据, 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目标, 综合生产相关要素进行系统优化和协调处理, 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各要素的有机组合。通过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 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更大空间, 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标准化生产的效用。

5. 发挥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

扶持一批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 创出一批对市场颇具吸引力的名牌农产品, 发挥其在农业标准化进程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方面有利于迅速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品牌争大市场格局的形成。同时也为标准化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管理的广泛深入实施创造条件。这是适合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切实有效的组织形式, 也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关键。

6. 不断完善各项农业标准化政策

加强宣传, 争取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标准化工作。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化投入政策, 为农业标准制定、宣传、实施提供经费保障。建立起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奖惩机制, 对标准的制定者、实施者按照其在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中做出的成绩给予奖励和财政扶持。

(通联:四川省攀枝花市农业技术

标准化农业发展 篇2

摘要: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绿色农业的重要抓手,是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基本手段。是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事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条件。有助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

关键词:农业、农业标准化、绿色农业、绿色食品

农业是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也是很有潜力的可持续发展产业。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新的农业革命“绿色革命”。我国的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由弱质产业向强质产业转变、由产品供给短缺向市场需求制约转轨的历史进程中。农业是我国入世后首先应该受到冲击和挑战最主要的行业之一,面对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只有不断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政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才能迎接世界农业对我国得挑战。

农业标准化就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得目的。

农业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绿色农业,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实施标准化生产。

绿色农业是一种立足基本国情、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模式。“绿色农业”是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它有以下特点:有机农作或半有机农作(包括合理轮作、套作、间作、精耕细作,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生物肥等)采用全面规划,环保业、种植业、林业、养殖业、水产业、农用微生物业、加工业合理配置的“大农业”模式;充分合理利用农业系统内部的能源资源,并注意自然资源的保护增值,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重视生态建设,大量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使农业生产又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绿色农业虽然是以轮作、有机肥等农作物为基本环节,然而并非回到古代的传统农业,而是知识领域更广、技术难度更大、科技含量更高的一种既保护环境又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新型清洁农业。绿色农业是以应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品种改良以及现代科学种植、养殖方法为前提的现代农业。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现实背景:一是源于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二是基于现代农业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酷现实;三是农产品安全性不够等问题凸显。

绿色农业具有“三先三保一个提高”的鲜明特征,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三先”就是将先进的工业装备、先进创新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绿色农业的概念融合;“三保”就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一个提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绿色农业主导模式具有三大内涵。一是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数量充足的食物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绿色农业强调安全但不拒绝农药、化肥的合理应用,符合我国食物安全战略。三是积极倡导和贯彻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把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作为终端产品的生产,转化为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同时,也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

绿色农业核心理念是科学、安全、高效、和谐。绿色农业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变事后监督为过程控制,强调农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标准化,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

工业“三废”的排放、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已经使全国的污染面积大幅度增加,而且殃及江河湖泊,使一些河段鱼虾基本绝迹,草原退化加剧。食物中化学物质严重超标,癌症、胎儿畸形、儿童弱智、怪病疑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为了人类的健康,大众呼唤生产无污染安全的绿色食品。为此我们要实施农业标准化大力推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按照“统一标准、规范管理、严格监测、提高水平”的原则,加强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测体系、认证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入手,围绕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这一主题,大力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技术工作,初步建立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组成的农产品标准框架,为推动绿色食品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农业标准化,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建立标准,完善内容,规范农业标准化生产。

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把农业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生产经验综合成浅显易懂的技术规范,准确地传授给农民,成为广大农民能够掌握的技术操作规范,从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规范管理,强化监测,加快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

规范管理,建立农业标准化监测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的监测网络,对基地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执行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的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测,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手段

四、立足绿色,突出特色,促进名优品牌开发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品牌信誉的竞争,实施农业标准化还必须同实施“品牌”战略相结合,使广大农民在实施品牌农业中增效增值,尝到甜头,从而使实施农业标准转化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通过加强绿色食品认证,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逐步使绿色农业走上依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的轨道,树立起全行业的质量观念和品牌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努力打造一批又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农业品牌。培育农业名牌产品的重要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需要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的农产品。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农技人员通过实行农业标准化这个手段,提高农产品质量,适应市场需要。要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以培育品牌农产品为中心,发展效益农业带,形成一批驰名农产品,以品牌抢占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农业标准化与绿色农业结合的主要方略:

不断提高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农产品的开发的思想认识水平。要引导和培养人们树立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开发新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将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增进人民身体健康紧密结合起来的观念,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全面推动我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破坏,维护生态平衡,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产业与发展生态农业紧密结合起来。我国生态农业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

进一步完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开发的支持和保障体系。加强相关的农业配套技术研究,强化科技服务。

总而言之,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发展绿色农业,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善农产品品质,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调整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主要面临三大难题,一是食品安全,二是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三是农民增收与经济安全。发展绿色农业,进行标准化生产,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速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的制约。当今世界,绿色浪潮正在全球蓬勃兴起,涉及到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绿色农业这一主题,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强化农业标准化工作,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为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绿色农业是真正的贸工农一体化。绿色农业把农产品按产业关联度,拓展为一个系列,在绿色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经营。既强调产前的环境监测,又强调产中投入品的标准,还强调产后的绿色加工、销售,既具有种养业的环境标准、生产标准,又有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通过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加工原料的品质划一,质量达标。绿色农业具有高增值性。由于绿色农业倡导以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安全优质产品为核心,坚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农业人口多,资源少,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已无法通过增加更多的农业资源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大力提倡的绿色农业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模式。只有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只有将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协调

发展的要求。

农业标准是增强农业基础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规范农村经济秩序,推广农业技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手段,发展绿色农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产品进入国际国内市场都具有重要作用。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大绿色农业的发展对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又巨大的作用,有助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循环农业。

参考文献:

[1]张洪,程高辉,严宏生 农业标准化原理与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7[2]于冷 农业标准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3]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编著 农业标准化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12

[4]张洪程 农业标准化概论[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2

[5]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大发展[M] 2004.09.02

[6]农业标准化实用手册[J] 宣安东主编—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6

标准化农业发展 篇3

1.农机标准化管理的内涵

机车手在农业种植及收获均按照农机标准化作业,通过合理的组织安排标准化的管理手段,采用标准的机械工具,按照标准化的规范和恰当的农艺要求,严格执行各项作业规程,实现优质、适时、低耗、高效、安全的各项田间生产作业,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并且利用气候土壤等有利因素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力支持。

实行农机标准化管理是先进的农业生产措施和技术措施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是现代化农业生产向深度发展并且保证高效、高产、优质、农业生产的基础。

2.鹤山农场农机标准化管理采取的措施

2.1坚持加大更新换代力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农机基础建设是农机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优惠政策扶持下,鹤山农场累计投入资金1.84亿元,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数字遥感和信息化农业机械设备,主要有迪尔、凯斯、克拉斯等大型轮式拖拉机85台,大型联合收获机50台,自走式变量喷药机10台、进口自走式割晒机12台、自走式玉米摘棒机30台、经杂作物全程机械化种管收机具150台、GPS全球卫星定位和自动驾驶导航系统85套以及大型联合整地机、精密播种机等新型农机具1855台套,农机总动力5.2万千瓦。

2.2坚持信息化及远程控制管理,提高农机管理现代化水平

2010年至今,农场投入5120万元在场直地区建设了占地面积1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88万平方米的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中心通过应用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农业网络化技术、农业多媒体技术,对农场的农业机械进行智能化管理,在农机信息中心管理人员通过视频远程遥控技术可完成机车的统一调度与指挥,通过大屏幕显示的信息实时监控机车的地理位置、作业速度、作业方式。

2.3坚持农机“六统一”管理,提高机务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鹤山农场农机工作坚持“六统一”管理, 即:统一管理、统一调动、统一供应、统一收费标准、统一验收、统一核算。 即,农机具统一停放在管理区农具场;农机具由管理区农机助理统一调动和安排作业;油料和零配件由农场物资部门统一供应;全场农业机械作业统一执行《鹤山农场农机作业收费标准》;全场建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对农机作业的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管理区按季节对车组进行结算,机械作业纯收入年终一次结清。

2.4坚持农机标准化作业管理,提高农机作业质量

农机作业质量是关系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农场始终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各作业项目的质量验收标准和操作规程,规范作业层次,严格执行农机作业质量验收制度和作业质量标准,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督检查,实现适时、优质、高效、低耗、安全作业。

2.5坚持推广应用农机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为提高农场的经济效益和种植户的收入,增加科技含量,积极推广应用了农机新技术,为有机户服务。几年来,农场重点推广应用了原垄卡播和深施肥技术;收获机和拖拉机上用油料净化与节油设备 ;保护性耕作技术;各作物播种的立体施肥技术;玉米气吸式精量点播技术;青储饲料收获技术;小麦宽苗带改装;大豆深窄密平播等新技术。

3.鹤山农场在提高农机标准化管理方面的努力方向

只有不断强化管理意識,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实现管理创新,才能使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3.1加大农机更新投入,适应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按照压麦豆、增玉扩经饲种植结构调整思路,坚持农机与农艺措施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机更新与耕作制度、农艺措施匹配。所以,要积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加大农机更新投入,实现农机装备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以现有的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为载体,计划成立一个集农机管理、维修、配件供应、技术支持、市场开发于一体的现代化农机专业经营服务组织。

3.2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重点推广应用六大农机新技术:一是继续推广应用精密播种机械化技术;二是继续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重点是与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联合整地机,深松机,免耕播种机,实施好原垄卡种技术。三是继续应用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和GPS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实现农机管理中心智能化管理和机车卫星导航作业的普及。四是玉米灭茬机械化技术。五是农作物秸秆还田与收集、打捆机械化技术;六是植保机械化技术,提高全场植保机械装备水平。

3.3加强人员管理,提高农机全员素质

从选人入手,选择思想进步,工作认真负责,工作积极性高的人员配备到农机队伍中。抓好农机人员培训工作。根据新机具的使用情况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类农机培训班,提高农机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和驾驶操作技能。抓好农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全年不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各管理区之间形成强烈的比、学、赶、帮、超氛围。

3.4全面加强农机作业管理,进行提高作业质量

具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抓好农机田间作业方法的培训工作,增强作业人员驾驶操作技能、责任意识。二是狠抓农机田间作业标准的执行。农机作业过程坚持标准,代班领导要检查标准,种植户要验收标准。三是加大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考核力度,实行重奖、重罚。四是农机作业实行优机、优价政策。全年实行一、二类机车制度。五是理顺种植户和有机户服务与被服务之间关系。六是作业收入结算,由管理区统一按收费标准结算。

3.5坚持农机科技创新,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

论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篇4

农业标准化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技术支撑;是规范农产品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讲, 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农业产业化就是引导农业走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道路, 而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只有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 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 才能保证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和统一规格, 为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大规模进入国内外市场创造良好条件。

我国已正式加入国际贸易组织, 在贸易壁垒逐渐被拆除的同时, “绿色壁垒”却在不断地筑高。面对“绿色壁垒”, 除了要在提高中国出口农产品标准和质量上下功夫以外, 还要积极参加制定规则, 最大程度地保护我们自己的利益, 从根本上突破“绿色壁垒”的束缚。农业标准不仅仅是组织农业生产的依据, 而且是用来规范市场和满足贸易的要求。农业标准对于建立一个统一、规范和竞争有序的交易市场,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标准化生产活动, 将科技成果制定成供人们共同使用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标准, 实现了科技成果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 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农业标准化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一) 建立完整体系

一是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 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国家农业标准化体系;二是建立农业监测体系, 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制订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 创评出一批品质好、规模大、效益高的名牌农产品,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二) 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工作

要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把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之上, 使农业生产向着安全、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三、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组织推动作用

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是一项具有示范性、公益性的工作在创建过程中, 依托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农业大县, 以县市为单位, 紧紧依靠地方政府, 发挥农业部门的作用,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科学规划, 增强推动基地建设的合力, 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户投入为主体、龙头企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一) 实施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紧密对接

龙头企业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中发挥着主导带动作用。实施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紧密对接, 有利于产加销紧密结合,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强化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促进农民增收。

(二) 以综合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基地建设

创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在操作层面, 要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7个体系, 包括:以落实县乡村目标责任制为保障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实施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为基础的生产管理体系;以市场准入和监督检查为手段的投入品管理体系;以农技推广和农户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服务体系;以综合治理为方式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体系;以“品牌+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以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为重点的监测监管体系。

四、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 提升产品安全优质水平是核心

保证产品原料质量安全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要求, 是加工产品企业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必备条件之一。这就要求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必须以保证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 同时立足绿色食品的精品定位, 提高初级产品的内在品质, 从而实现原料生产与产品认证、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

(二) 落实全程标准化生产是主线

创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将标准化繁为简, 转化为区域性生产操作规程, 促进广大农民优选品种、合理施肥、科学用药, 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同时, 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推行“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标准化生产, 扩大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在农业标准化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 发挥整体品牌效应是关键

品牌是绿色食品的核心竞争力, 落实标准化生产是确保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和美誉度的基础。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把标准化与品牌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标准化解决质量安全问题, 通过品牌化体现标准化的生产价值, 实现优质优价。发挥整体品牌效应, 既是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突出优势所在, 也是企业和农户共同创建绿色食品基地的内在动力。

摘要:农业标准化生产是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推广到农户, 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 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融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 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 是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系统化, 有利于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提高“一优两高”农业的比重, 对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

标准化农业发展 篇5

0

姓名:苗永杰

学号:0901109021

班级:农贸09-1班

2010年12月8日 日前:

论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苗永杰

(河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

摘要:2001年,中国加入了国际贸易组织,从此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成为一体,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引发了农业生产的革命。大量价优,质高的外国农产品涌入中国市场,与中国的农产品展开激烈的竞争。同时,由于贸易技术壁垒,中国农产品在进入他国市场时遭遇困难,中国的农业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陷入窘境。未来世界农业的大趋势要求我们,只有在标准化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才能在世界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农业生产力

食品安全

世界贸易

标准化

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同时也伴随着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史,但都是原始的农业生产模式。而我国真正地开始步入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历程还是从近几十年开始。

1956年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解放,中国开始了农业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电气化的进程。但是,由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与党的政治路线上的“左”的错误搅和在一起,使我国农村所有制关系带上了超越阶段的倾向,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结果事与愿违,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仅没有加快,反而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效益低下,农村发展缓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前

提下,革新土地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农户使用。这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伴着改革开放的的东风,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开始了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也逐渐开始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进程。这段时间,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也进一步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2001年,中国加入了国际贸易组织,从此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成为一体,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引发了农业生产的革命。大量价优,质高的外国农产品涌入中国市场,与中国的农产品展开激烈的竞争。同时,由于贸易技术壁垒,中国农产品在进入他国市场时遭遇困难,中国的农业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陷入窘境。

为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实现中国农业生产与国际的接轨,农业标准化大势所趋。

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即运用“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

它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它融先

进的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使农业发展科学化、系统化,是实现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基础是农业标准体系、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建设。三大体系中,标准体系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农业生产经营才有章可循、有标可依;质量监测体系是保障,它为有效监督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则是评价农产品状况、监督农业标准化进程、促进品牌、名牌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体系。

保证农产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健康和贸易公平,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经济合作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以此为目标,经过各有关方面的不懈努力,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农业标准化体系基本形成。到目前为止,农业系统制定的国家标准已超过300项、行业标准达到900项、地方农业标准15000项,标准范围从原来只涉及少数农作物种子和种畜方面发展到了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农机、再生能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基本涵盖了农业的各个领域,贯穿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2、农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健全。国家农业主管部门设有专门分管农业质量标准化的机构(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部门都设有标准化管理机构。在技术方面,成立了全国性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和技术归口单位20多个,负责对标准的

技术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查。

3、农业质量监督体系从无到有。到目前为止,已经组建国家级质检中心13个,规划筹建部级质检中心179个,范围涉及农产食品和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农机以及生态环境、药残、安全等方面。这些机构中已有120家通过了国家认证。

4、农业标准化法规逐步建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农业的特点,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法规和规定,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的农业标准工作,也规范了农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质检体系建设,使农业标准化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为依法行政,依法治农奠定了基础。

5、产品质量认证开始起步。参照国际上质量认证的通行作法,组建了中国水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和中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心。通过认真学习国外经验,如美国水产品认证体系HACCP,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证体系,并在种子、饲料、兽药等一系列产品方面进行认证前的试点,准备摸索经验,扩大认证领域。

6、农业标准化受到社会重视。标准化的运用,大大地加强了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速度和先进技术的普及,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又节约了成本,还完善了产品质量,这种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加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把加快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列为2000年工作的重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农业标准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迫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并在一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总体而言,面对农业结构调整、面对全球竞争愈演愈烈的新形势,我国农业标准化显得十分不适应。

1、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对农药、兽药残留限量要求太少,缺乏完善的残留检测方法标准体系。如我国的多数新鲜速冻蔬菜只要求检测六六

六、甲拌磷、杀螟硫磷和倍硫磷等4种农药及汞、砷两种重金属,不符合我国蔬菜生产农药使用情况和环境状况;1999年我国农业部发布了109种兽药在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规定,但目前仅发布了其中的52种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没有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相应的检测方法标准,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

2、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行业多,体系混乱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分属农业、商业、外贸等多部门,由于行业的差距,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之间存在层次不清、强制与推荐性标准界限不明等问题,在适用范围、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复、矛盾等不协调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企业制定企业标准无所适从,同时给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检验判定带来困难。

3、部分农产品质量标准多年未修订,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标准化工作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及相关基础研究薄弱,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修订周期长、对市场经济发展反应不及时。许多标准如粮油标准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距今已有20年左右,标准中的有些项目已不适应产品的发展要求。

4、农产品标准采标率低,与国际标准差距大

农产品标准的水平代表一个国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保护水平。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关于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标准多达8000多项,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采标率都在80%以上,但我国农产品标准的国际采标率低,以蔬菜为例,我国蔬菜目前尚没有采用CAC标准.采用ISO标准的比例仅为3.4%。

以上分析说明,农业标准化工作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措施。90年代以来,虽在这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面对农业结构性战略调整,面对农产品全球性竞争愈演愈烈的新形势,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显得十分不适应。如农业质量安全标准普遍低于国际的标准,使农产品的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健全,监测机构和法规体系不完善;监测手段落后,现代化装备水平低,缺乏客观、公正、科学的依据,从而导致农产品分级不严,质量不高,安全性较差,搀杂使假现象严重等问题。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和不完善以及监督实施不力,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农产品分级不严、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了安全性差、假

冒伪劣产品泛滥等严重问题。近年来,我围已发生多起因食用含有违禁药物或药物残留超标的畜产品而中毒的事件。农业标准化水平的落后,也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外贸出口。

因此,切实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基本工作,直接关系到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对于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并且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是历史环境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时代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些因素既给我们带来了压力,也给我们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关键是结合我国农业标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其面临的新形势来综合考虑,并采用有效的对策。

1、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我国的农业标准水平

按照WTO协议中关于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卫生健康标准的协议,认真研究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特别是FAO/WHO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关于食品的标准、国际兽医组织关于动物健康的标准、国际植物保护聪明关于植物健康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方面的标准,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分析、研究、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可以大幅度地加快我国农业标准化的进程,提高我国农业标准化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2、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和区域标准化活动,主动承担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的制定工作

通过参加国际标准化和区域标准化活动,及时了解国际标准化组织、区域标准化组织以及主要贸易缔约国的标准化工作计划,对正在制定的标准或其提供的标准草案及时提出意见,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地提供给我国的相关部门、企业、研究机构和贸易机构,避免因信息的阻断,产生不应有的标准壁垒和损失。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70%,应当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的起草和验证工作,使我国在国际农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中占据一席之地,为我国农业在日趋激烈的全球贸易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

3、充分利用WTO规则,制定我国相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 WTO打破了农产品贸易关税壁垒,但是允许以食品安全为由建立绿色技术壁垒。我们要充分利用该规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我国相关农产品,特别是主要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加工性能、分等分级,包装保鲜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高水平质量标准,设置我国的技术壁垒,保护我国农业。

4、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

各级政府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标准化中去,同时,要鼓励农业生产企业、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或它们之间的联合体,按一整套国际先进的标准组建高水准的实验室,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产品出口提供权威的质量保证平台,还可以促进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发展。

5、加强农业标准的宣传与贯彻

“大市场、小农户”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农业生产者要面向市场,提高产品竞争能力,重要的问题是树立正确的农业标准化意识,从标准中了解市场。因此,要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的示范推广工作,引导农民、农业生产企业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体系,大力改善监督检测手段,实现监督检测的现代化,确保农业标准贯彻执行。6.突出农业品牌的创建,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的作用

创建农业名牌是农业产业化的“牛鼻子”,农业标准化和农业品牌是互为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农业标准化应围绕区域农业如何形成品牌,形成规模,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创建名牌,扩大市场方面做文章。我国许多知名的农产品,因缺乏标准化的生产和加工,质量时好时坏,市场竞争力不强,形不成品牌优势。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将有助于有效地创建农产品的品牌。

7、强化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示范。

围绕标准组织生产、发挥比较优势,用标准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行为和评价农产品的质量优势,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适时淘汰一些不适销对路的品种。运用产地保护的标准化措施,保护传统品种的特色,培育大宗农产品名牌。采用标准化示范的方式,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用标准培训农民,使农民从标准中学到独特的技术、技能、技巧、诀窍等,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农业标准化概论》 张洪程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刘大群主编

3、《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管恒禄主编

4、《农业经济学》

朱道华主编

浅谈农业标准化 篇6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重要措施,也是加速我国农业国内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近年来,杨凌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总体要求和”建体系、创模式、保安全、树品牌、促发展”的思路,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以体系建设为引领,在我国农业高科领域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一、农业标准化相关概念、表现形式、内容和目的

标准: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和特性的文件。标准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标准化: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农业标准:对农业的产地环境、投入品、产出品及其生产经营活动所做的统一规定和制定的技术要求。

农业标准化: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他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规范的生产和管理轨道。

农业标准化形式上是通过组织制定农业标准、实施农业标准和对农业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的全过程。内容上是实现农业生产规范化、管理制度化、流通品牌化、产品优质化的过程。价值取向上有明确的经济社会目标。实质上是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贸易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一项遵循经济规律的市场经济活动。

农业标准化的目的:是将农业科技成果和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相结合,制定成文字简明、通俗易懂、逻辑严谨、便于操作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向农民推广,以生产出优质、标准、高产的农产品,实现农民增收,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职能部门好的做法及大量工作

质监和农业部门是实施杨凌农业标准化的主要部门,他们提出了“增强自身职能,服务农科新城建设”的工作理念,把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定位在了服务杨凌示范区经济建设大局上,统一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在标准化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将标准化工作纳入了示范区的工作规划。以不断提高工作部门服务示范区经济建设的能力为指导,在示范区管委会作出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定位、建设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决策后,积极争取将标准化工作纳入了园区建设规划。先后申请设立了杨凌现代农业产业标准化研究推广服务中心和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检验检测中心。两个中心的设置,一方面创新了工作运行机制,构建了同示范区管委会和杨陵区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工作的运行平台;另一方面在将部门业务融入政府中心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部门工作的业务范围。

2.标准化试点成效明显。质监、农业部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杨凌天和果蔬专业合作社开展了农业标准化试点,最直观地提高了“官村西瓜”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了“三型五化”的杨凌农业标准化示范带动模式,探索建立了“一个平台、五个系统”的农业标准化信息管理服务系统,为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产业化生产确定了方向。

3.提高了部门工作对杨凌示范区的支持和服务层次。2009年把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第十六届杨凌农高会的主办单位,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农高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题展,扩大了对杨凌示范区的宣传。

4.通过服务赢得了示范区各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检验检测的技术优势,免费为园区检测了土壤,水源,农药、化肥、农膜等投入品及产品。

5.启动杨凌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完成了《杨凌西瓜标准综合体》、《杨凌无公害蔬菜标准体系》的制定工作。逐步建立健全蔬菜标准体系,小麦、玉米良种标准综合体、肉、奶牛、猪养殖标准综合体和苗木花卉标准体系等。

6.继续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带动工作。选择了三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整个园区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同时在园区70多个专业合作社中,各选择5-10户作为标准化生产示范户,逐步扩大标准化生产的模式。

4.进一步做好标准验证基地建设和信息系统的完善。建立农业标准验证基础,以提升农业标准化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构建溯源体系。

8.制定出台《杨凌示范区标准化工作实施纲要》、《杨凌示范区农产品检验检测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将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确立政府在实施标准化工作中的主导责任。

9.配合示范区管委会做好国家级政府服务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工作。

三、标准化工作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1.随着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二期工程的不断完成,目前杨凌先后注册成立了近100家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合作社,还吸引了数10家农业企业入驻园区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前景非常好,但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内部管理比较松散,标准化要求无法落到实处。他们计划选择组织化程度相对较高,负责人具有统一管理能力的专业合作社和入驻企业先期开展标准化工作。

2.各生产主体的生产成员对标准化的认识还不够。凭经验生产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一方面他们准备尽可能的邀请有关专家制订发布各类生产技术规程,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标准化的宣传力度。

3.实施标准化工作的力量不足。质监、农业局建立了标准化工作合作机制,将农业技术推广与标准化生产融为一体,建立了“农业专家按标准指导农业技术员、农民技术员按標准指导示范户、示范户带动其他农户”标准化示范带动模式。这样把点上示范和面上推广有效地结合起来,便于统一协调,减少重复。

四、几点体会认识

通过对杨凌示范区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分析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把实施农业标准化作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促进农业节能降耗,提高产量和效益,确保农业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安全的产品

2.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与人均GDP增长之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对食品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的标准也必须越来越严格、监管措施越来越完善,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

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 篇7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科学技术

黑龙江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黑龙江农业标准化工作不仅在全国开展最早,取得的成效也是相当显著的。但是,就黑龙江全省范围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来讲,也存在开展的不均衡,成效的大小等问题。总体来讲,农垦学该标准化工作开展得比较好,农业标准化成效比较显著,成规模的农业生产标准化工作比较好开展,见效也较快;合伙经营的农村较易接受农业标准化观念,也能够较大取得实效;农业标准化工作提资大的,农业生产增效就快,如果具体进行一下比较和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要想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搞得好,必须是农业的规模化即农业产业化之路。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这是大家都明白的一个道理。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科学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种长期性的工作,要想短期内甚至于当年就想取得很大效益,是不可能的。因此,大规模的投资和长期的不断投资,靠小农经济来进行农业标准化工作显然力不从心,必须要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来支持。当然,国家的财力支持也是必须的,但主要应该自身的经济实力支持。

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从种到收的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从我国目前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讲究科学种田,讲究机械化种田,已经得到广大农民的共识。但是,仅有科学的观念和机械化的手段,不等于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也是一项讲究统一性的工作。必须按照统一的方式,统一的程序,统一的操作规范,在某一区域范围内统一的进行农业生产,其农业生产讲究时令,统一的时间要求也是必须的。因此,一家一户式自体经营方式难以实行农业标准。

农业标准化工作即是科学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就需要有一整的从种到收的科学技术工作人员队伍。但是,从个体来讲,农民不可能个个都是掌握了全过程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人才。因此,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进行,必须要有比较强的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各式各样的人才队伍来保证。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有13亿人口,吃饭问题是最大问题。党和政府一直把农业生产放到第一位来考虑。只有把农业校准化工作搞上去,才能保证农业生产能够长时期保持稳定发展,才能保证粮食的供应能够满足生活和生产发展的需求。但是,如何把已经体现的农业标准化成效扩大化,尽快实现全国农业生产都完全实现农业标准化,显然是摆在我们面前且必须尽快解决的一个课题。

纵观世界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不难看出,凡是农业生产比较稳定又能够高产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走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生产之路。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从种到收,都是工厂化经营和操作。且不谈他们是否在搞农业标准化,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都体现了科学和统一。再看看我省农垦系统标准化工作搞得好的地方,从育苗、种苗下田、施肥到收割,全都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操作、统一标准和统一的科学指导。实质上,我省农垦学目前的农业生产整个过程的进行,不说是完全工厂化生产,起码还在效仿工厂化生产。

标准化农业发展 篇8

标准化同人类的实践活动存在着固有的内在联系。长期以来, 自然就形成了一种本能的标准化意识, 这就是标准化现象在远古时代能够产生和不断发展的原因。进而可以推论, 所谓标准, 论其本质应当是客观规律被人们掌握并加以固定和推广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自觉寻求、支配和遵循各种客观规律的行为, 其实质就是不断地将认识到的客观规律转化为不同形式的标准, 并在实践中得以实施的过程。只要人类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不止, 就能不断揭示出新的规律。因而, 标准化不断向前发展也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1 现代服装标准化发展特点

随着标准化脚步不断加快, 服装业现代标准化需要运用方法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的指导, 以标准化参数最优化为目的, 以系统最优化为方法, 运用数字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等手段, 建立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技术现代化相适应的标准化体系。

服装工业现代进程中, 由于生产和管理高度现代化、专业化、综合化, 这就使现代服装产品或工程、服务具有明确的系统性和社会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 特别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市场全球化的需要, 要求标准化摆脱传统的方式和观念, 不仅要以系统的理念处理问题, 而且要尽快建立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标准化体系, 不仅服装工业标准化要适应产品多样化、中间 (半成品) 简单化 (标准化) 乃至零部件及要素标准化的辩证关系的需求, 而且随着生产全球化和虚拟化的发展以及信息全球化的需要, 组合化和接口标准化将成为服装标准化发展的关键环节;综合标准化、超前标准化的概念和活动将应运而生;标准化的特点从个体水平评价发展整体、系统评价;标准化的对象从静态演变为动态、从局部联系发展到综合复杂的系统。

1.1 组合化

组合化是指根据标准化的原理, 设计并制造出若干组通用性较强的单元, 根据需要组合成不同用途产品的一种标准化形式。接口标准在ISO/IEC第2号守则 (1991年第6版) 《标准化和有关活动的通用术语及其定义》中的定义为:规定关于产品或系统在互连点的兼容性要求的标准。那么接口标准化就是关于产品互连点应该具有兼容性的标准化活动。综合标准化是现代标准化的一种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向纵深发展, 产品日趋复杂, 涉及的技术和单位更加广泛, 系统科学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综合标准化就是系统科学在标准化领域的应用, 即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 以整体效果最佳为目标, 对具体的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所形成的系统进行整体标准化的活动, 是一种先进的标准化方法。它不仅意味着要解决该产品本身质量指标的标准化, 同时也要解决决定该产品质量、可靠性、使用寿命的原材料、配套产品的标准化, 还要解决服装产品设计、制造、试验、验收、包装、运输、使用等方面标准化问题。

1.2 超前标准化

超前标准化是现代标准化的重要标志, 就是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和技术政策, 选择建设量大的产品作为标准化对象, 使用动态最佳化理论和科学预测技术, 制定出超前标准。超前标准化所制定的产品质量是考虑了远景指标, 并确定其发展阶段的技术和经济指标, 符合科学性和合理性, 制定的标准与其相适应的阶段性标准, 在标龄有效期内都处于最佳状态。

1.3 动态标准化

动态标准化是以标准化的阶梯原理为指导思想, 以企业当时的最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为依据, 对实物或信息对象制定标准, 并以该标准为基准, 依照环境条件 (技术的、管理的等) 的变化, 经常按阶段进行修订的过程。

2 我国服装标准化的发展过程

建国以来, 我国服装工业的标准化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到目前为止, 我国己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服装工业标准化管理体制。若按建国以来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粗略地划分,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

时间:建国后到文革前的十七年

所制定的服装标准:无

阶段特点:该阶段是服装工业标准化的奠基时期, 服装行业开始了组织制定各种标准的工作, 各地有关部门也开始建立和健全检验机构, 纺织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得到了统一和加强, 纺织行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已开始初具规模。

2.2 第二阶段

时间:十年文革时期

所制定的服装标准:无

阶段特点:服装标准化工作进展缓慢, 但有一些标准在制定、修改和起草, 人体测量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测量了40万人体体型数据, 找出了人体发展的变化规律。

2.3 第三阶段

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

所制定的服装标准:《服装号型系列》、《男女单服装》、《男女棉服装》等。

阶段特点:服装标准化工作得到飞速发展, 制定了最基本的服装标准, 国家标准总局建立, 纺织工业部恢复了标准处, 建立了标准化研究所和标准化归口单位, 在我国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之后到90年代后期, 我国己有20多件提案列入了ISO文件, 并为国际标准所采纳, 这些事例表明了我国纺织工业标准化工作在国际标准活动中已占有一定地位。

3 我国服装标准化面临的形势

国内外服装标准的发展趋势有两点。一是随着贸易的发展扩大, 生产型标准己逐渐被贸易型标准所替代, 它所考虑的是如何满足市场需要, 而不是不顾消费者需求的盲目控制。二是标准的内容己经从产品本身扩大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这样一则可以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二则利用这些标准制造非关税壁垒, 保护自己本国的产业。

从2004年5月1日起, 美国、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实施SA8000标准, 此标准主要约束服装、制鞋、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SA800C标准即社会责任标准, 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约, 世界人权宣言和联合过儿童权益公约制定的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 它与ISO900C质量管理体系一样, 为一套可被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的国际标准。主要关注的是人, 而不是产品和环境。主要要求包括不得使用童工、不得对工人强迫劳动、歧视、惩罚, 对劳动时间、工资、健康和安全都作了要求。并且, 美国一些公司已开始据此修改和我国企业之间的贸易合同。

从这些发展变化可以看出, 标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本, 把提高全人类的生存质量作为最高理想。因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 这和我国的发展观是一致的, 所以, 人本主义、共同富裕在标准的发展中将成为总的发展方向。

虽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部分服装的出口造成了一定影响,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WTO/TBT (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定) 的客观结果对于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挑战, 同时也是机遇, 越过这道屏障的企业, 将会比其他企业更具竞争力。

所以, 我们要看清标准发展的方向, 在企业组织生产和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将标准的发展趋势先行考虑, 以提高服装的科技含量而不是以廉价劳动力来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 将会走在行业的前列, 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近年来, 随着我国加入WTO, 服装工业面临着一个如何与国际接轨、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新挑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由于许多技术标准达不到发达国家的要求, 出口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美国、日本、欧盟利用技术水平高的优势, 频繁修订技术法规和标准, 不断提高门槛, 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达不到要求, 从而形成了一道不平等的屏障。因此, 服装工业标准化工作在促进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提高标准水平、减少能耗和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加强产品的竞争力, 打破世界贸易技术壁垒、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将更加任重而道远。

摘要:介绍了现代服装标准化的组合化和超前化、动态化的发展特点, 针对我国服装标准化的发展历史和状况, 分析了我国标准化工作所面临的形势。

关键词:服装,标准化,发展,形势

参考文献

[1]周金样.关于超前标准化的研究[J].工程建设标准化, 1999, (1) .

[2]许毓玲, 沈志渔.服装工业技术标准使用全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历程 篇9

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溯源

与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相关的政策最早见于《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 (国发[1992]56号1992年9月25日) 第5部分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 , 具体规定如下:“八五”期间要以农产品等级制度为重点, 初步建立主要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标准体系, 通过试点, 积极向全面实行农业标准化过渡。具体由国家技术监督局与农业部等有关部门提出方案。

在这个文件的指导下, 原国家技术监督局, 实施了1992年至1994年地方农业标准化重点项目计划, 1995年初, 原国家技术监督局作出关于扶持地方建立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部署, 详见技监局 (1995) 01号文件 (《1995全国技术监督工作要点》) , 1995年10月份, 原国家技术监督局下达了《关于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计划的通知》 (技监局标函 (1995) 422号文) 。该通知使用了“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这个名称。

第1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共计67个, 这67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实施, 开创了农业标准化示范的先河, 揭开了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新篇章。第1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涉及29个省、市、自治区的117个县, 确定中心示范乡镇379个、示范村1 275个、示范户约38万户。该项目覆盖了粮食、棉花、油料、禽畜产品、水产品、水果、蔬菜、林业、烤烟等生产领域, 贯穿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

1996年, 原国家技术监督局与农业部联合召开了第3次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 会议确定了“九五”期间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规划, 国家技术监督局会同农业部、林业局等部门建立了农业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

1998年5月, 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了第2批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计划, 第2批122个示范区项目。

2001年5月,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达了第3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计划, 示范区名称, 由原来的“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改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关配套文件

1995年9月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试行) 》 (以下简称《办法》) , 该《办法》对建立示范区的原则和基本条件、示范区建设的任务和目标、示范区的管理和示范区的审批程序等有关示范区建设的问题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 总则部分明确规定示范区要“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 以一种或一类农产品为龙头, 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实行综合标准化管理”。该《办法》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对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可以说, 该《办法》的发布, 把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纳入了法治的轨道。

该《办法》要求示范工作要“以一种或一类优势农副产品为龙头, 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组织为依托, 在一定区域内对农副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实行综合标准化管理, 从而达到提高农副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的目的”。该《办法》不仅给出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基本概念, 而且隐含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突出了市场的作用。这对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按照政府推动, 市场引导的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搞好第1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工作, 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8年5月发布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考核验收办法》。该办法对考核验收的范围、考核验收工作的组织、考核验收方法和程序、考核验收合格条件及荣誉和考核验收材料的报送做出了具体规定, 并给出了考核验收项目和计分标准。该《考核验收办法》使示范区考核工作有间可循, 提高了验收的准确性、科学性, 能达到以考核保建设的目的。该《考核验收办法》与《管理办法》相配套, 基本完善了示范区管理的法规。各省示范区参照这两个《办法》, 分别制定了各地方的《考核验收办法》与《管理办法》, 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管理法规体系。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发展

2001年底, 我国加入WTO, 按WTO/TBT和WTO/SPS的要求, 技术标准成为重要的贸易规则, 标准化工作受到从未有过的重视, 于2002年10月国务院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农产品国际市场上, 农业标准能发挥非常特殊的技术性壁垒作用, 因此, 农业标准化工作也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2001年5月,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达了第3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计划, 第3批共243个示范区, 是第2批的两倍以上, 但仍不能满足示范工作的要求, 后又增补6次, 计129个示范区。

2003年10月, 国家标准委下达第4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示范区多达507个, 几乎是前3批的总和。

2003年11月召开的第4次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 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推到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是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里程碑式的重大标志。不久,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在《通知》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通知》要求:“近3年内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累计达到6 000个, 其中国家级示范区累计达到2 000个”。积极推广“选好一个项目, 建立一个体系 (标准体系) , 形成一个龙头, 创立一个品牌, 带动一个产业, 致富一方百姓”的做法和经验。

2004年12月, 国家标准委又下达了第5批示范区, 该批共1 116个, 比前4批的总和还多。而且, 更加重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从2005年开始, 每个省每年要创建5-10个国家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 每年全国创建200个左右。同时, 要加快省级、市级、县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 可采取先建设、后挂牌的方式。

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的召开

2005年10月20日至21日, 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大会对在示范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 这是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大会, 也是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召开的专门会议。由此可见,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的重要程度和这次会议对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的巨大促进作用。

到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会议召开的时候, 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已累计达到2 175个, 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累计达2 200个, 共计4 375个示范区。

总书记强调“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

2007年4月23日下午, 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41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我国农业标准化和食品安全问题研究。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进一步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 广泛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 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 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 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胡锦涛总书记讲话再一次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

目前, 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基本形成举国抓农业标准化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氛围。第6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正在实施中。而且, 除“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之外, 又增添了新的示范区类型, 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等, 这些叫法虽不同, 但实质上都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同时, 除以产品质量为内容的示范区以外, 又出现了以生态环境质量为内容的示范区。

标准化农业发展 篇10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不解决必要的投入, 工作难以展开。这是我们在对农业标准化实施管理部门的调查中得分最高的一项, 即当前他们感到最大的困难是“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另外, 我们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也得出政府对农业标准化的财政投入对于农业标准化生产绩效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我省县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能更有效地促进标准化农产品的发展。为此, 政府需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财政投入, 探索建立农业标准化激励机制, 以保证政府的有限资金发挥最大化作用。具体可以来取以下措施:

1.1 在资金筹集上,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农业标准化经费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要把农业标准研制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等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新增的财政支农资金要重点向农业标准化倾斜, 保证省级财政农业标准化专项资金每年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1.2 在政策趋向上, 建立农业标准化补贴机制。

建议可建立政府贴息的“银农合作”机制, 向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龙头企业、农户优先提供贷款。参照日本经验, 对重要农业投入物如机械设备等的购买给予补贴, 并继续对修订特色农业标准, 对成为省级、国家级的农业标准, 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 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原产地域保护的单位给予重奖。

1.3 加大对农村公益建设的投入。如加大对农村的交通、通信、电网、教育、科技、水利、环保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投资。

1.4 继续为生产经营者提供税收优惠。

各类中介组织是我省发展农业标准化的中坚力量, 各级政府已经为它们制定了多项税收优惠措施, 例如国家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暂时免征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 国家应在税收制度上为它们创造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 扩大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范围, 将农业专业协会、合作杜等其他中介组织视同农业企业, 列入税收减免和优惠的行列。对一切农业投人物如机械设备、种子、肥料、农药、灌溉用水等所包含的增值税都应允许扣除。这样既可使农业生产者避免因投入物己纳税税款不能抵扣而导致重复征税, 又可理顺农产品的市场流通渠道, 使农产品的经销商能够正常地扣除农产品已纳增值税, 还可使出口农产品实现低税负, 增强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2 完善农业标准化实施环境

各级政府的财力、政府管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资源禀赋等保障措施对于安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绩效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在要素市场匹配不充分、单靠市场调节无法提高整个产业运营效率的大背景下, 要建立农业标准化推进的长效机制, 还需要相关配套制度的跟进。

如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实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 为农业标准化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具体可采取:

2.1 深化农业标准化体制、机制的改革。

充分遵从国际惯例、WTO有关原则, 紧密结合我省农业实际, 建立完善“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农业技术部门指导、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新机制。探索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吸引广大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推广, 形成社会化的标淮化推进机制。

2.2 结合区域特色, 组建统一的农业标准化协调机构。

各地要在原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的基础上, 组建或改建设立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区域特色, 适当吸纳当地主要农产品生产中介组织人员, 以共同协商区域农业的发展。

2.3 加快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农贸市场柜台、摊位实行质量安全信息挂牌公示销售制度, 由市场开办者制作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示牌, 标明农产品品名、产地、质量安全信息状况等内容。

2.4 加强基础研究。

按照“借鉴、结合、创新、发展”的原则, 做好对农产品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跟踪和转化工作, 切实提高农产品标准水平;加强农业标准化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总结, 形成一套适应我省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标准化理论体系, 指导我省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5 重视标准化意识的培养。

强化“舆论宣传就是监督管理”的理念, 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 提高各级领导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思想认识。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 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义, 普及标准化知识, 推广农业标准化示范典型, 增强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 并将现行适宜我省推广应用的标准进行筛选、分类, 编印成培训教材, 分类组织开展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 对农业龙头企业、基地 (园区) 、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工作管理人员推行持证上岗。

2.6 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 提高消费者对标准化生产的优质农产品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 在我省标准化制度的变迁中, 近年来已开始注重对消费者的教育以及安全农产品知识的普及。但是, 同国外相比, 消费者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够。如果消费者的教育部分缺失或完全没有, 合作社以及其他生产者生产出来的标准化农产品就较难得到终端消费者的认可, 难以实现优质优价, 那么农业标准化就没有了激励机制, 标准化也就难以持续开展。因此, 应根据现阶段消费者的认知情况, 按照消费者的不同的购物习惯以及认知习惯, 开展长期持续的消费者教育, 提高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标识等标志的认知程度, 以及对标准化农产品的认同程度, 从而为标准化的实施建立长久的激励机制。

2.7 完善农业标准实施监督机制。

除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标准的实施监督, 要逐步在超市、专卖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和合理退出机制。

3 发展新型业态, 组建优质农产品流通渠道

有效的农业组织方式是保证农业标准得以有效推广的组织基础。根据我省农业基层组织的现状和国外农业标准化的经验, 农业要实现标准化生产, 必须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通过一定的中介组织, 如龙头企业和合作杜, 将标准化生产的装备、技术、观念、意识导入农业和农民之间。为此, 我省政府应在原有支持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的基础上, 转变战略, 从发展合作让、龙头企业的数量转为追求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质量, 即积极鼓励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 能带动农户发展的、高层次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这需要改革现有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激励机制, 改革龙头企业、合作社的评价指标体系, 引导实现龙头企业、合作杜发展与农民利益保护的双赢。今后, 政府扶持要向比较合意、规范的龙头企业主导型专业合作社倾斜。

参考文献

[1]金爱民.农业标准化作用与机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1.

衡南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篇11

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实现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提高畜禽产品有效供给能力的必由之路。2007年以来,衡南县以标准化示范场创建为重点,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按照管理规范、防疫科学和粪污无害化等要求,科学选址、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做到栏舍工厂化、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对重点项目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度,安排专人管理,做到资金专款专用,分期拨付、先建后拨。验收时对照项目实施方案逐项验收检查,保证项目建设如期如质完成。四年里,该县通过标准化示范创建,带动社会民营资本投入养殖业3.1亿元,新建和改建规模养殖场819个,新建标准栏舍15万平方米,改建栏舍45万平方米,建设消毒室(池)632个、沼气池1860个、排污管道28万米、自动化饮水设施29万米、三级封闭沉淀池5.1万立方米,各类设备设施849套(件)、引进良种母猪4.9万头。

同时,衡南县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创办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的突破口,先后引进扶持新五丰、唐人神、巨东勤业等养殖业龙头企业,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创建。其中,湖南新五丰公司衡南分公司2007年创建以来,已累计投资5000万元,年出栏商品猪4.5万头,并带动该县新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户400多户。这些项目的进驻和发展有效促进了衡南养殖业产业化建设。据统计,全县目前已发展较大规模的养殖专业合作组织28家,带动4000多户群众发展规模养殖。

衡南县还把品牌立业作为促进养殖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狠抓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和无公害产品品牌的创建,全县27个乡镇全部通过农业部无公害生猪产地和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并先后创建了“铭宇”、“鑫谭吉”、“小脑壳”、“牧源”4个无公害生猪品牌。衡南县还以良好的产品信誉成功与东莞、深圳等地的肉食公司联姻,成为其定点供应基地,全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行订单生产,稳定了养殖业产销市场,促进可持续发展。

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既是养殖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标准化规模养殖根本保障。衡南县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把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2005年全县设立26个乡镇动物防疫站,共招聘财政全额拨款专职动物防疫人员138名,并全部解决养老、医疗及工伤保险。2008年全县又根据上级精神和全县动物防疫工作需要招聘村级防疫员208名,由财政解决防疫劳务补助。确保了重大动物疫病“应名尽免、不留空档”,也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另外,该县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对市场实行严密监测,对兽药、饲料经销商和养殖户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样检测,保证投入品质量安全。生猪出栏时实行产地检疫与“瘦肉精”等违禁药品检测同步进行,坚决杜绝非法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违法行为。同时该县还整合执法力量,加强行业执法,对贩卖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防止病死畜禽流入市场,确保群众肉食品的消费安全。

截至目前,衡南县已创建72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其中部级1个,省级4个,市级20个,县级47个。如今,标准化规模养殖已成为衡南县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农业标准化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篇12

以农业标准化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四季青示范区得到充分体现。

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承担的国家观光休闲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典型,园区依托香山风景区的定位和“绿谷氧吧”生态园区景观效果,沿旱河打造一条长约6.6公里,面积为3000余亩的集采摘、休闲、娱乐、科普为一体的都市农业观光产业带。

记者在采访中具体了解到,四季青镇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郊,为三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所环绕,因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而得名。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四季青素有北京市“菜篮子之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格局的更新,北京市寸土寸金,地处北京西郊的四季青农业已经开始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

转型怎么转?在实际工作中,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国家标准委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四季青人眼前一亮,标准化给了他们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在海淀区整体发展思路的框架下,四季青镇拓展思路,提出“一产三产融合发展”的战略,依托香山风景区的定位和“绿谷氧吧”生态园区景观效果,以高效安全生态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作为发展的两个轮子,以特色种植和文化创意为两翼,在贯穿四季青南北的旱河路两侧整合所有农业园区,打造“一河十园”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带,并通过“一产带三产,三产促一产”的方法,提升农产品价值和区域品牌效应,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解决劳动力就业,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民收入。

“一河十园”中“一河”指的是贯穿四季青南北走向的中轴路——旱河路;“十园”指的是旱河路周边及沿线的13家观光园区,即宝山生态林蘑菇观光采摘园、田村海舟慧霖葡萄观光园、青泉赢睿汽车公园、西山观光采摘园(开心农场)、双新观光采摘园、京香绿谷观光采摘园、果林所樱桃观光采摘园、玉泉观光采摘园、御林观光采摘园、御香观光采摘园、绿色果品观光采摘园、御丰观光采摘园、玉皇百果生态园(玫瑰谷)。

以农业标准化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四季青示范区从何入手?

创新是关键。

他们紧密围绕标准化的简化、统一、优化、协调的原理和方法,在标准化对象选择、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实施、标准实施效果评价、示范区长效机制建立等方面进行较多的创新和尝试。

标准实施形式有创新。

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本着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原则,大力加强标准实施和执行力度的创新。首先,依据园区建设相关基础设施标准,充分体现“统一”的标准方法,将标准技术要求外化为可见的生产经营管理。计划所有销售农产品的统一标识“合标优质农产品”,该标识在部分有条件的园区试行免费使用,并在未来逐步扩大,真正建立与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密切相关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实现建设承担单位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建立示范区建设的长效机制。其次,将标准“简化和细化”为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准则和细则。又通过优化和简化了多个工作流程,如信息标准化,统计数据标准化等,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节约了生产和管理成本,降低了产品的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制定标准过程,加强实用技术、工作经验、管理办法固化成为标准,确保这些经验和办法不因决策者调动而变化。在具体操作过程当中,通过开展园区生产记录、投入品出入库记录、销售记录等农事记录是否齐全的自查工作,结合7家园区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复查换证工作,真正实现了标准成为习惯,习惯符合标准。再次,努力实现果品质量分级标准化的工具化和可视化。依据标准综合体当中的相关产品和分级标准,制作草莓、樱桃、梨、苹果等果品的分级板、分级用标准样照,作为园区果品质量分级标准等标准化工具,实现果品质量分级标准化的工具化。同时,将重要标准转化为视频教材,时刻提醒相关生产经营管理者按照标准开展各类行为,成为习惯。最后,通过采用标准当中的先进技术,提高园区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一河十园”现已经拥有1家观光园(海舟慧霖)做到物联网全覆盖,对温室进行24小时的温度、湿度等数据的监控,并通过221信息平台及时将信息回传,方便专家和市民通过网络直接观察园区种植情况,提出建议。“一河十园”部分园区依据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关标准,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和农用地膜,施用有机肥料;通过自制取暖设备,把枯枝烂叶变废为宝成为了燃料;采取小管出流自动化设备和光伏发电;“一河十园”部分园区依据立体种植等标准化技术,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和土地附加值,尝试架势栽培,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菌菇等。依据农业节水灌溉等标准,推广使用小管滴灌等先进技术。依据病虫害综合防治相关标准,大力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

标准制定过程有创新。

《休闲农业园区服务设施条件要求》《休闲农业园区服务规范》《休闲农业园区果蔬采摘规范》、《休闲农业园区环境卫生管理规范》《休闲农业园区安全管理规范》《休闲农业园区人员要求与管理规范》《休闲农业园区土地认养服务规范》《休闲农业园区科普教育服务规范》《休闲农业园区卡丁车竞技服务规范》等13项标准在整体制定的过程当中,通过系统协调,通过标准之间技术参数、标准内部技术参数之间的优化、协调、简化和无缝衔接,实现园区产量和质量之间的平衡,实现由追求数量向追求效益过渡,由产品销售型向服务销售型过渡,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高效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

标准化实施效果评价方法有创新。

示范区建设在开始之前就对现状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摸底,为科学合理评价标准化效果奠定了扎实基础。特别是针对具体问题开展标准化活动。有目的、有阶段、有量化的开展综合标准化活动,通过建立和确定标准化活动效果量化评价数据采集点等工作,基于建设前与建设后可进行量化对比,并使得标准化实施效果可查可比可算,明确了标准化活动的效果。

示范区建设投入机制有创新。

承担单位四季青镇通过项目支持,极大地推动了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自2011年至2013年,成功申请了北京市科委“日光温室草莓基质栽培技术优化与示范”农业科技项目、“国家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樱桃优良品种引进与整形修剪技术示范”农业科研项目等。

以农业标准化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就是要围绕产业做文章。

他们延长产业链。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初期,四季青农业基本以陆地种植方式为主,产品主要是樱桃、桃、苹果、葡萄等北方水果,不仅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还无法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为此四季青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抓住消费者的好奇心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四季有果的效果,不仅引进了草莓、葡萄、蓝莓等北方棚栽水果,还在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引进了木瓜、火龙果、枇杷、莲雾等一系列南方水果。随着产品品种的多样化,更多的消费者愿意来到四季青享受采摘的乐趣。

他们拓宽产业面。在完善产业链的过程中,四季青不断拓宽产业面,建设了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四季青农耕文化展及李墨林劳模生平事迹展,打造了具有浪漫色彩的玫瑰谷、时尚高雅的红酒教室,引进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湖北省丹江口农副产品展销基地和一品香山、四季御园、七叶香山德国啤酒屋等特色餐饮中心;开放了供游人休闲娱乐的玉东、丹青圃、玉泉、北坞、平庄郊野公园;开发了马奈草地、徽派建筑坦博国际艺术中心等文化创意产业。这些服务设施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广度和深度,满足了人们不同层面的消费需求。

上一篇:服务人民下一篇:提高营林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