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流

2024-07-31

应急物流(共12篇)

应急物流 篇1

去年我国相继发生了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对国家经济、人民生活乃至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要把灾害及次生灾害造成的影响控制到最低点,需要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科学分析判断,整体统筹管理以及合理的分配使用,这早已突破了物流的内涵,上升为体系与机制的层面。建立国家及各级应急灾害预案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应急物流”体系已经历史性地摆在时代的最前沿,加强应急物流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随之凸显。

1 应急物流的特性及分类

应急物流[1]是指为应对严重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急物资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

1.1 应急物流的特性

应急物流就其本质而言,是指在危机发生时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普通物流既强调效率又强调效益,而应急物流多数情况下通过物流效率实现其物流效益[2]。与一般性物流活动相比,应急物流更凸显了如下主要特征:

(1)时效性及非常规性。时效性是应急物流活动最突出特征。应急物流应遵循特事特办原则,尽量精简一般物流过程的中间环节,使整个流程紧凑衔接,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浓厚的非常规色彩。

(2)不确定性。由于突发事件突发性强、涉及面广、破坏力大,导致事件强度大小、影响范围、持续时间等因素难以预见,也使应急物流救援内容随之变得事先难以确定。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非预见性也具有相对性,原先不可预测或难以预测的东西,如地震等自然灾害,逐渐可以预测。

(3)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突发事件发生时,短时间内需要各种大量物资,如食物、水、帐篷、衣物、药品、救援设备等,涵盖了从救灾所需的多种生活用品到各种设施设备,而且物资的需求量、供应量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同时,往往伴随着物流环境恶化,如震后山体滑坡阻断道路交通、通信线路中断无法接受与传送信息等,此时物品的充分配备和及时送达,成为对应急物流的配送系统的严峻考验。

(4)军地物流的共同参与性。所谓“军地物流一体化”[3],是指对相对独立的军队物流系统与地方物流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以实现军地物流兼容部分相互融合、高度统一、协调发展,最后达到物流基础要素及物流技术标准的一体化、物流评价体系的同一化、物流运营的规范化、管控机构的权威化以及法律体系的完善化目标。军队物流作为国家应急物流体系的主导力量,与应急物流在本质特性和物流要求方面具有相通性,二者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尤其是在运作应急物流时,应军地结合,军民协作,并肩战斗。

(5)供应的弱经济性。应急物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急”,如果依然运用一般的常态物流理念,按部就班地进行,必将难以满足紧急的物流需求。在重大险情或事故处理过程中,应以灾区或突发事件地区的满意度及快速配送为主要目的,实现快速响应,经济效益将不再作为物流活动中心目标考虑,应急物流呈现出明显的弱经济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成为一种纯消费性行为。

1.2 应急物流的分类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其内容相当广泛,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

(1)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主要包括由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引发的应急物流。

(2)突发事故灾难应急物流。主要包括由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及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引发的应急物流。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主要包括由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动物疫情、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及生命安全的事件所引发的应急物流。

(4)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物流。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引发的应急物流。

2 应急物流的地位与作用

应急物流是现代物流新的分支领域,属于特种物流,是为应对社会突发公共事件提供物资支援的物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必须高度重视应急物流的建设发展。

2.1 应急物流是国家安全保障系统的重要力量

应急物流的特殊性决定了救灾的胜负不仅取决于现场救援力量,更依赖于应急物流能力。从社会作用层面上讲,物流主体功能包括:快速抢救受灾人员、物资和各类设施、设备,减弱损失;及时补充物资,维系抢险救灾活动顺利进行;快速供应物资,帮助灾区重建;稳定民心,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安定等四个方面。良好的应急物流体系,能够源源不断地将国民经济力量增值,补充救灾物资消耗,恢复救灾力量,成为救灾能力的倍增器。可见,良好的应急物流系统,既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综合国力转化为救灾实力的物质桥梁,与现场救援实力一样,应急物流是国家安全保障系统的重要力量。

2.2 应急物流为应急管理提供强大的物资支撑

应急管理理论认为,突发事件可分为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和痊愈期四个阶段。应急物流在突发事件潜伏期做好各种准备,在发展期启动,在爆发期和痊愈期真正运作,体现价值。在应急行动中,大致分为实施抢救的现场救援活动和实施物资保障的物流活动。国家实力不会自动地转化为抗灾救灾实力,应急物资必须经过包装加工、组配、储存、前送、分发等多个环节,通过物流这种桥梁作用,才能为现场救援提供不间断的物资供应。2008年5月,在应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害行动中,无论是道路的抢修,还是救灾物资的调拨和配送,都充分说明应急物流在保证物资有效供应和支撑方面的重要作用。

3 应急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应急物流保障管理机制不健全

危机一旦发生,各级政府就会组成相应的领导小组,把危机的及时处理作为压倒一切的重心,这种运作机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以行政强制力为基础,统一组织指挥应急物流保障活动,确保了所需应急物资的及时供应。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正规化、法制化的应急保障机制,整体秩序紊乱,应急物流保障社会成本高、效率低、遗留问题多。以经济学的观点看,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处于典型的“帕累托无效率”状态,需要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向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方向努力。

3.2 应急物流管理专业队伍与装备缺乏

应急物流的组织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其难点在于受灾人口多,波及面积大,救灾物资的需求量大且需求频率高。救灾所需物资的来源广,调配涉及的部门多,运送路途艰难,灾区环境恶劣。应急物流任务专业性很强,需专业人士负责。我国目前缺少应急物流的专业人员和专有设备,灾害一旦发生,难以自救;交通运输存在较大问题,大部分地区多以公路和铁路作为物资输送的主要形式,运输工具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应急物流的运输效率。

3.3 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很低,难以满足应对紧急状态的要求

加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4]是提高我国应急物流水平的重点所在。预警系统、网络平台、跟踪系统是信息保证较为重要的三个部分,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和发布平台,信息收集不够集中,不能满足应急管理对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的要求,导致应急指挥机构无法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详细内容以及现行救援工作的运作情况,导致分析判断不准确。尤其是在我国某些边远的老山区,出行方式落后,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组织应急交通物流运输保障难度大、费用高。

3.4 应急物流指挥体系不完善

由于军队物流与应急物流的相通性,应急物流往往同时涉及部队与地方,由于部队内部没有建立绝对权威的组织指挥机构,外部也没有建立军地联合的完善的指挥体系,导致了应急物流的多头指挥、各自为战、责任不明、协调不畅,大大降低了应急物流的效率和效果。

3.5 应急物流配送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各地(市)国防动员委员会都建立有相应的交通战备办公室,但现行体制不尽合理。交通战备办公室只对当地交通、道路、运输专业人员和运输机具的数量、质量等情况大概了解和掌握,而不能对辖区所属人员、物资、运输机具等进行有效配置,不能明确战时保障计划和任务,导致应急保障能力差[5]。另外,目前国内尚没有任何法规性文件对于应急条件下交通线路的维护和抢修、临时场(站)建设等方面的领导体制、相关设备的征用、预案的制定、实施的程序、补偿和抚恤、经费保障以及平时演练等方面进行规范,导致了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无法可依”。

4 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建议

针对目前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应从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和应急物流的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加强建设。

4.1 建立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应急物流要求时效性高,一般物流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应急状态下的物流需要,建立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是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建立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目的在于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量理想、流程简洁、流速快捷,使应急物资能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

(1)建立应急报告与信息公布的保障机制。突发事件的应急报告是决策机关了解并掌握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状况的有效途径,而突发事件信息的如实、科学公布是政府对社会、公众负责的体现,有利于缓解紧张的社会氛围,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信息的及时收集和传递也是应急物流保障和有效救灾的重要手段。此外,通过公布应急物流保障的工作信息,可以使社会各界了解救灾物资的需求与供给状况,调动多方面力量筹集应急物资,保障供应。

(2)建立基础设施保障机制。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对保障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起着关键的作用。物流基础设施包括通讯系统、交通运输网络、物资储备设施和物流信息网络等。通讯系统发达,可以在灾害发生前及时预警,使人们提前做好准备;交通运输网络和物资储备设施的发达和坚固可以保障物流网络,使灾害后的救援物资迅速抵达灾区,而且广泛覆盖的交通运输网络可以使援助到达任何需要的地方;高效的物流信息网络,对于应急物流的实施也是必要的,可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应急物流信息网络,及时发布灾害情况、运输及仓储的最新信息。

(3)建立政府协调保障机制。由于应急物流是其社会功能的体现,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而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主要包括:对各种国际资源、国内资源的有效协调、组织和调用;及时地提出解决应急事件的处理意见、措施或预案;组织筹措、调拨应急物资、应急救灾款项;根据需要紧急动员相关单位生产应急抢险救灾物资;采取一切措施和办法协调、疏导或消除不利于应急物资保障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障碍。所有这些需要一个高效的机制化指挥平台。在全球化、区域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许多突发性灾难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加强国际间的人员合作和科技交流显得日益重要,这也是突发事件中央协调处理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

(4)建立法律保障机制。在应对突发性灾害和事件的时候,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和保障机制,它可以规范个人、社团和政府部门在非常时期法律赋予的权利、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如在发生危机时,政府有权有偿或无偿征用民用建筑、车辆、物资等,以解救灾之需。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灾害救助和紧急援助法》,俄罗斯的《联邦公民卫生流行病防疫法》,韩国的《传染病预防法》等。

(5)建立应急物资的储备保障机制。大量的有效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采购和运输量,大大减少相关成本。应急物资的储备关键在于储存仓库的合理布局及其修建数量和容量,物资的种类及其中期和长期的储备量,储备物资的合理维护和有效管理。针对常见的各种自然灾害对救灾物资的要求,应当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各种物资的储备。

(6)建立应急基金储备机制。应急物流活动中的资金流是不可忽视的管理环节,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发展需求来说,突发事件的侵袭会对地区甚至全国造成各方面不利影响。国家财政预算中预留资金往往难以解决应急事件之需。据此,应当动员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从各种途径建立应急基金,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和对社会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把应急基金的筹措和管理推向法制化、规划化和经常化。

(7)建立“绿色通道”保障机制。为保证应急物资的顺利送达,可在重大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遵循特事特办的原则,建立地区间的、国家间的绿色通道机制,即建立并开通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在必要时可以给予应急物资优先通过权,有效简化作业周期和提高速度,以方便快捷的方式通过海关、机场、边防及地区检查站等,让应急物资、抢险救灾人员及时、准确到达受灾地区,从而提高应急物流效率,缩短应急物流作业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绿色通道”机制可通过国际组织,比如国际红十字会,也可通过相关政府和地区政府协议实现,或通过与此相关的国际法、国家或地区制定的法律法规对“绿色通道”的实施办法、实施步骤、实施时间、实施范围进行法律约束。

总之,现代社会需要强有力的应急物流保障,特别在重大危机的处置中,应急物流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2 建立高效的应急物流运行机制

通过加强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可以建立如下的应急物流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当重大突发事件爆发后,信息管理中心将相关信息迅速通知应急物流指挥部,应急物流指挥部根据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支持决策及时启动相应等级的响应机制,评估所需要的救援物资种类、数量,组织救援物资供应,同时向有关单位下达任务,提出目标要求,明确分工责任,规定时间节点,并对运作执行情况进行不间断的跟踪监督,及时收集整理反馈信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运作执行部门根据指挥调度部门下达的任务,组织精干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将救援物资经过备货、分拣、配货、包装、贴标签等作业后,根据救援物资需求的紧迫程度组织配送运输,确保应急物流顺利开展;应急物流指挥部实时跟踪救援物资的运送情况,及时收集灾情的变化情况,制定新的物资配送方案;最后,对整个应急物流活动进行善后处理,总结经验教训,向上级上报有关情况,并适时转入常态物流运作模式。

与此同时,定期开展应急物流知识宣传和演习;事先规划陆、海、空运输替代路线以发挥多式联运的优势;编制救灾物流作业流程手册,明确救灾物资的运输、机械设备以及其他分工合作等事项;将现代物流知识及供应链管理理论充分运用到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中;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完善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

5 结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工业社会在高速发展时期,其社会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得十分明显。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同时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因此,主动借鉴国外先进的应急物流管理经验,加强应急物流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应急物流发展之路,大力推进我国应急物流建设与发展,以渐进建设方式逐步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应急物流体系,对保障社会安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耿鹏.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物流系统[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7):73.

[2]王丰,姜余宏,王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3]姜玉宏,颜华,王丰.应急物流保障与军地物流一体化研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7(1):90.

[4]陈方建.对健全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08(10):31.

[5]雷玲.应急物流初探[J].统计与决策,2004(6):123.

[6]黄洪涛.应急物流系统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6.

[7]计雷,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

[8]谢明.构筑高效应急物流运行机制的探讨[J].物流科技,2008(11):53-55.

应急物流 篇2

为了搞好物流城安全、防火、防盗工作,确保人员财产安全,根据市运管处和市行业管理办公室的指示精神,本着“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严格遵循安全、防火工作相关法律机操作规程,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责任到人,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制定本方案:

一、物流城安全、防火抢险预案

成立七个安全、防火抢险队。设队长、副队长成员和抢险队员。抢险队员由物流城管理人员带队,要求身体健康,要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干。凡在物流城院内出现的安全、火险等险情,由负责该地段的抢险队为主抢险,其他抢险队在主抢险队队长的指挥下积极协助抢险。出现险情,第一时间内报警(火警电话119、治安电话

110、抢救电话120),及时控制现场及险情,安全时组织人员抢救财物,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点。现将抢险队人员和抢险场地段分工安排如下:

总指挥:

第一抢险队:

队长:

副队长:

成员:

队员:物流城收货的各托运部人员20人。

负责:宿舍、伙房、仓库地段及地段内照明、电线安全。第二抢险队:

队长:

成员:

队员:物流城的值班工作人员及收获人员24人。

负责:办公大楼、收费室、发动机屋安全,伙房的食品安全。第三抢险队:

队长:

队员:

负责:全部装卸车辆、货物安全、装卸人员安全、各托运部、收货室。

第四抢险队:

队长:

成员:

队员:在物流城收货的各托运部人员20人。

负责:各托运部收货室、电器、炉子、以及鞋箱、货物、托货车辆。

第五抢险队:

队长:

队员:

议我国建立应急物流体系的对策 篇3

【关键词】 应急物流应急信息系统物资储备对策

1. 应急物流的涵义

所谓应急物流(Emergency Logistics)是指为了满足突发性的物流需求,非常规性地组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一个实体流动的过程。它通常包括紧急救援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回收以及信息处理功能活动。在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我们可以将应急物流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这四大类。在现实生活中,SARS和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汶川地震和其他突发重大自然灾害,它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应急物资的交付社会物流体系的迫切需要发挥其应急功能,应急物流与传统物流,流体,载体,流量,流程,流速元素,具有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但应急物流与传统物流不同的是,传统的物流追求最大的利益或以最低的成本,以及应急物流强调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物流效率的最大化。

2. 应急物流的特征

由于突发性事件的无法预知性,从而决定了应急物流与常规物流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2.1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

在通常情况下,由于突发性事件具有突然性的特点,从而导致了相应的物流需求也表现出一种非常规的变化特点,由于突发性事件的不确定性从而来导致了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

2.2超常规性

应急物流与传统物流不同,应急物流要求特事特办,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物流模式,以确保让整个物流过程更加紧凑,可以省略许多中间环节,传统的物流。物流代理,物流行为表现很厚的标新立异的颜色。如中国在积雪和冰冻的汶川大地震非常时刻,处理,以确保电煤,粮食和其他救灾物资的要求,我们需要有统一组织指挥,快速动员,快速反应的组织能力,问责机构浓度,快速反弹,以确保物流活动不一致,准确和及时。

2.3参与主体广泛性

应急物流的参与主体涉及到政府,军队,社会团体和个人,由于应急物流的特殊背景,从事件的程度和结果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影响,通常深,需求人力和财力资源,材料也就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企业或几个组,是无法满足需求,劳动力甚至没有一个地区可以承受的。因此,应急物流一般是由政府领导,全民动员,在情况下,它与部队是必要的,根据活动的标准。因此,应急物流参与身体有广泛的。

3. 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

3.1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的应急管理还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现阶段采用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2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物流作为我国的振兴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全国各地区都在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但是对于应急物流而言,相应的基础建设比较少,应急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3.3应急物资储备不足

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短缺,分配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在我国不均衡,生产力低的地区紧急事件发生时,对外界的依赖较强。同时,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存放在仓库的材料少,品种单一,一个真正的需要是不够的。从目前的突发事件发生,受灾面积较大,应急物资的需要更多。如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2天,中央救灾的帐篷的数目尚未满足灾区的需求。

3.4应急物流企业人才严重不足

应急物流企业人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人才的水平。

3.5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

在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缺乏调节救灾物资分类标准体系,缺乏统一标准的捐赠,捐赠的物资,备案和统计信息的分布。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发布平台,应急指挥机构不能准确地把握事件的详细信息,应急物流运作,导致不准确的分析判断,一旦出现应急物流需求,往往是因为衔接不够而错失机会。

4. 我国建立应急物流体系的对策

4.1加强应急物流法律法规建设

在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时候,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应急物流法律法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系统分散,立法空白,应急物流法律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体制,是一种强制性的安全机制。我国应急物流法规和应急物流具体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应急物流业务的主要规格与标准,给予优先考虑,包括一般的基本标准,应急物流,应急物流信息标准,应急物流管理标准,紧急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应急物流等标准等,为了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应急物流立法势在必行。

4.2完善应急物流通道建设

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对保障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完善应急物流设施和加强通道应急物流通道规划管理的建设。应急物流设施是通道应急物流系统的有效运作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做出巨大的努力,要特别注意配套建设,功能齐全,提高应急能力,应急物流通道的规划和管理是确保平稳运行的应急物流的关键,在应急物流的物质基础,有情况下,只有通过整体规划,加强管理,提高安全应急物流通道能力,做出明确的有序运行的通道。

4.3合理规划应急物资储备

应急物资储备库的选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紧急频率,损伤程度和区域的数据,来定义不同的储备。剧目材料品种增加国家的紧急救援物资。在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国家的主体是,军队为骨干,地方补充说,市场是辅助的。组织指挥机关,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的领导下,确保综合物流战略的影响,灵活迅速出现,军队和地方在紧急情况下的保障设备设施和实用技术的研究与合作,加强培训和应急工作实践,协同软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4加强应急物流专业化团队建设

在应急体系建立过程中人是第一位的,任何系统都是由人建立的,应急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政府、各大高校应联合起来培养应急物流人才,特别是指挥型人才。

结束语

由于突发性公共事件将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对应急物流体系进行研究就显得势在必行。我国的应急物流还在探索阶段,要做好应急物流必须加强应急物流的系统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从而来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系统。

参考文献:

[1] 叶兴艺,周朗生.构建应急物流系统与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研究[U].商场现代化。2008(12).

[2] 张晓琴,孙统超.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34)。

[3] 国家发改委、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2009.

雅安地震:应急物流大考 篇4

我国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如何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灾难, 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课题。应急物流作为防范和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 如何吸取过往经验教训, 提升应急物流能力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

在经历了抗击洪涝干旱、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等罕见突发事件的严峻考验后, 我国应急管理和应急物流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4·20”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 中央、地方政府迅速组织救援力量, 各地爱心民众也在第一时间积极响应, 积极投身到抗震救灾, 形成了全民参与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表现出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为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救助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争取了时间。在此次抗震救灾中, 物流企业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社会责任感, 除中国邮政及邮储银行开通赈灾包裹、救灾汇款免费服务之外, 包括顺丰、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全峰等多家民营快递企业, 以及卡行天下、德邦物流、安能物流、传化公路港等干线运输企业, 还包括蚂蚁物流、四川宅急送、新杰物流、成都双流空港物流园、招商局物流集团成都医药有限公司等成都本地仓储企业, 都参与开通“绿色救援通道”, 利用自身服务优势为救灾物资提供免费寄递服务和运输服务。与此同时, 中国物流公益联盟也应运而生, 通过网络、手机通讯的技术平台及时公布物资运输信息, 协调社会物流的聚集调配。

应该说, 从5年前的汶川地震到今天的雅安芦山地震, 我国的应急物流运作能力有所加强, 但仍存在协调不一、缺少信息发布平台等问题, 进而导致大量运送车辆拥堵在路上, 使得较多物资未能即时送到灾区群众手中。甚至出现山东一家运送药品的救援车队通过连霍高速豫陕收费处时, 遭遇河南高速管理收费站的阻拦“事件”。

应急物流 篇5

仓储装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二○一○年九月

目 录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3.1事故类型和级别 1.4应急工作原则

2.物流园区仓库危险性分析 2.1单位概况

2.2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物流园区以及指挥中心及其办公室 3.1.1物流园区应急指挥中心 3.1.1.1组成人员 3.1.1.2职责

3.1.2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 3.1.2.1职责 4.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4.2预警行动 4.2.1预报 4.2.2预警 4.2.3预警解除 5.应急响应 5.1响应分级

5.2响应程序和应急措施 5.2.1火灾应急预案 5.2.2洪涝灾害应急预案 5.2.3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5.2.4仓库被盗应急预案 5.2.5危险品泄漏应急预案

5.2.6货物倒塌或装卸作业中发生事故 5.3应急结束 5.3.1应急结束条件 5.3.2终止程序 6.信息发布 6.1新闻发言人 6.2发布原则 6.3发布形式 7.后期处臵 7.1后期处臵程序 7.2报告材料的整理上报 7.3保险理赔 8.保障措施 8.1通信与信息保障 8.2应急队伍保障 8.3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8.4其他保障 9.宣传、培训和演戏 9.1宣传教育 9.2培训与演练 10.监督与奖惩 10.1监督 10.2奖惩 11.附则 11.1预案更新 11.2制定与解释 11.3实施时间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建立健全公司应急工作机制,确保发生仓储装卸事故时应急处臵工作能够迅速、高效、有序进行,提高快速反应、现场急救、上下联动、配合现场勘查等处臵能力,提高我公司仓储装卸事故整体应急处臵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仓储装卸事故造成的损失,减轻企业负担,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1.2编制依据

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公司工作实际情况编制。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公司仓库、堆场、装卸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事故。

1.3.1事故类型和级别

根据晋城公司综合应急预案拟定级别执行。1.4应急工作原则

⑴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仓库是一个物品集中的地方,安全工作必须放在首位。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加强仓库安全管理,落实事故预防和隐患控制措施,有效防止仓库安全事故发生。在仓库相关位臵安装消防设施,对于易发生危险的库房,设臵2-3个通道,以便出现问题能够迅速进入解决。

⑵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由于仓库归各使用单位自己掌管使用,目前全封闭仓库4座,对于物流园区仓库应急预案由公司应急办统一管理指挥,物流园区应急小组具体负责。对仓库每日或每周进行安全检查。做到明确责任,分工负责。

⑶仓库干净卫生,物品有序摆放。整洁、清晰的处臵,可保证应急工作快速有效地开展,因此一定要保证仓库物品摆放合理、干净、整洁,同时各类物品摆放作出明细,危险品要特别标注,并且贮放在特定位臵。

⑷ 快速反应,立足自救。在仓库事故处理和控制中,采取各种必要手段,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2.物流园区仓储、装卸危险性分析 2.1单位概况

晋城市苗匠物流园区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晋城市西环路苗匠村西侧,是山西省晋城汽车运输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子公司正式职工15人,入驻园区的物流、商贸企业18家。全封闭钢结构仓库4座,5100㎡,其中1#、3#仓库为中国联通公司使用,仓储物品为各种电缆、电线、通讯电子设备等;2#仓库为瑞康粮油公司使用,仓储物品为大米、面粉、食用油等粮油商品; 6#仓库为省运汇海公司使用,仓储物品为汽车配件。钢构单板棚3座,5#、7#、8#棚,使用单位分别是好运达物流和晋运物流太原天津线、晋运物流、晋城交通物流公司,堆放物品主要是各种日用百货、建材、汽配、家用电器等。2.2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结合物流园区的实际工作,目前的危险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自然灾害方面:仓库或场地堆放货物火灾、暴雨、地震等致使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其他方面:货物倒塌、装卸过程中发生意外受伤、货物被盗等致使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物流园区应急指挥小组 3.1.1组成人员

组 长:总经理 副组长:安全经理

成 员:各部门负责人及各入驻单位负责人 3.1.2职责

在晋城公司应急组织机构的领导下,做好物流园区仓储、装卸事故的现场处臵工作。4.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园区各部门、个入驻单位要加强危险源的风险评价,对不能消除或不能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的危险源确定种类和级别,做好针对性的监控监测措施,尤其做好重大危险源和危险区域或设施的监控。

具体措施:24小时摄像监控、红外监控,安保人员巡视等。4.2预警行动 4.2.1预报

园区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应通过以下途径获取相关预报信息:

4.2.1.1集团公司、晋城公司告知的预报信息; 4.2.1.2当地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布的预警信息; 4.2.1.3地方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

4.2.1.4对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经过风险评价后得出的发展趋势报告。4.2.2预警

园区应急指挥中心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根据事件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政府发布的预警信息,结合园区的实际情况,须进行以下预警:

4.2.2.1符合本预案 条启动条件时,由应急总指挥签发应急预案启动令,宣布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4.2.2.2指令相关入驻单位启动本单位应急预案,并通知园区相关部门进入预警状态;

4.2.2.3指令入驻单位采取防范措施,指令园区应急响应办公室连续跟踪事态发展。4.2.3预警解除

现场应急终止,园区应急指挥中心宣布预警解除。5.应急响应 5.1响应分级

5.1.1发生 事件,启动园区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和第二层(入驻单位)相关应急预案。

5.1.2发生 事件,园区指令入驻单位启动响应的应急预案,并及时跟踪。5.2响应程序和应急措施 5.2.1火灾应急预案

⑴ 发现火情后,第一目击人应立即向仓库管理员报告同时报告园区应急指挥办公室,视情况拨打119,并采取有效措施灭火。

⑵ 园区应急指挥办公室应立即展开救援,同时报告应急总指挥。迅速组织人员利用仓库现有灭火器材扑救,转移存放的物资,同时切断可燃物燃烧路线,阻止火势蔓延。对于存放危险品的仓库,一旦发现火灾,视情况要第一时间拨打119。⑶ 如火势较大,园区应急指挥办公室应组织疏散人员和车辆撤离至安全区域,加强现场警戒,杜绝闲杂人员进入,并协同相关部门对附近情况进行盘查,以防止蔓延,同时派专人引导消防车辆,以保证消防车辆快速到达现场。

⑷园区应急指挥办公室应在规定的时间向相关部门报告,并及时通知相邻库房。

⑸ 火情解除后,园区应急指挥办公室要迅速清理现场,对库存物资进行盘点,核实损失,配合公司相关人员做好恢复重建和财产理赔工作。5.2.2洪涝灾害应急预案

⑴ 发现水情,仓库负责人应立即切断总电源,并迅速向园区应急指挥办公室报告。

⑵园区应急指挥办公室应及时做出相应计划,同时报告应急总指挥。迅速赶到现场,对于需干燥保存的物资快速做出调整计划,以保证快速转移。

⑶ 情况紧急,危及人员全命安全时,应急指挥办公室应组织人员迅速撤离安全地带,并第一时间通知上级部门,以便作出新的调整计划。

⑷ 灾情结束,园区应急指挥办公室组织人员清理现场,核实损失情况,在灾情结束后1天内以书面情况上报应急总指挥。

5.2.3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⑴ 按照地方政府地震灾害速报管理办法的规定,若发生3.0级以上地震,仓库负责人要将仓库内的危险品和人员迅速撤离现场至附近较安全地点,避免人员伤亡;在安全距离以外观察危险品库房周围的震后反应,必须确保人员的安全。

⑵ 对于3.0级以下的地震,仓库值班人员要在地震发生后5分钟以内将初步了解的灾情报告园区应急指挥办公室,做到“有灾报灾、无灾报安”。

⑶ 如发生破坏性地震,仓库及库区其它建筑物有倒塌、陷裂、爆炸等危险时,仓库值班人员要立即向园区应急指挥办公室报告,并及时开展先期救援处臵。5.2.4仓库被盗应急预案

⑴ 发生盗窃事件,仓库保管员应保护好现场,并立即向园区应急指挥办公室报告。

⑵园区应急指挥办公室立即组织人员对仓库物品进行清查,向应急总指挥报告,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⑶ 发现窃贼正在行窃,仓库值班人员应立即通知保卫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人身安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记住盗窃嫌疑人的像貌、体态特征及逃逸方向和使用交通工具的车种、车型、颜色、牌号等。5.2.5危险品泄漏应急预案 ⑴ 发现危险泄漏后,仓库保管人员应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立即进行先期应急处臵,防止并事故进一步扩大,并立即向园区应急指挥办公室报告。

⑵园区应急指挥办公室组织人员进行处臵,并报告应急总指挥。疏散仓库附近人员,并采取一定措施,防止危险品扩散,在势态严重时,可上报相关部门,做出应急调整。

⑶ 处臵结束后,聘请职能部门或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彻底消除安全隐患。5.2.6货物倒塌或装卸作业中发生事故

⑴现场发现人员使用备用急救箱对伤者进行伤口包扎,并报告应急指挥办公室。若是重伤者,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⑵事后伤者提交事故发生原因分析报告,同时部门负责人加强安全培训,增强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5.3应急结束

5.3.1满足下列条件,应急响应终止: 5.3.1.1应急指挥人员确认达到应急终止条件;

5.3.1.2涉及多个专项应急范畴的应急终止有进程公司应急指挥中心确认。5.3.2终止程序

5.3.2.1各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确认专项应急处臵达到终止条件,并向专项应急领导小组汇报; 5.3.2.2专项应急领导小组确认各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急救援工作的报告,确认未达到终止条件时,各救援组织应继续进行应急处臵;若确认达到终止条件时,相关专项应急领导小组签发应急预案关闭令,宣布应急处臵终止,并报告应急指挥中心。6.信息发布 6.1新闻发言人

6.1.1应急指挥办公室负责对外新闻发布; 6.1.2应急总指挥指定现场对外新闻发言人。6.2发布原则

实事求是,及时准确,遵守国家法律法规。6.3发布形式

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稿件和举行新闻发布会。7.后期处臵 7.1后期处臵程序

7.1.1应急处臵终止后,事发单位按照专项应急预案规定进行后期处臵,向相应的应急管理部门汇报;

7.1.2各专项应急预案响应部门继续收集、汇总、整理相关信息,按时向园区应急指挥办公室报告。7.2报告材料的整理上报

7.2.1应急总结由应急预案响应办公室负责编写,必须包含以下内容: 7.2.1.1事件简要情况。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涉及范围、损失、人员伤亡情况和事件原因;

7.2.1.2应急工作评估。应急响应、处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和吸取的教训,对于案的修改建议;

7.2.2预案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负责对现场的应急总结、值班记录等资料进行汇总、归档,并整理上报。

7.2.3上报材料经园区应急指挥中心领导审定后上报晋城公司应急指挥中心。7.3保险理赔

应急处臵完毕,应急指挥办公室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及时向承保公司提出理赔申请,并配合保险理赔机构做好相关工作。8.保障措施 8.1通信与信息保障

物流园区应急指挥总指挥、副总指挥、应急中心办公室、仓库管理员电话必须保证全天24小时通讯畅通。8.2应急队伍保障

加强广大员工应急能力建设,鼓励员工作为义务志愿者参与应急工作。加强应急队伍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应急队伍素质。整合现有应急资源,提高装备水平,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签订互助协议,提供应急期间的抢险抢修、物资供应、医疗卫生、治安保卫、交通运输和维护等应急救援力量的保障。

8.3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仓库内应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品,并指定专人保管和维护保养,确保应急处臵工作有效开展。完善园区各入驻单位以及和晋城公司的联动机制,做到资源共享、动态管理、按需领用、及时补充、常备常新。8.4其他保障

物流园区范围内各入驻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及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建立并完善技术专家、基本生活、医疗、人员防护等各项保障措施。9.宣传、培训和演习9.1宣传教育

每年至少组织仓库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一次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的学习,提高应急处臵能力。9.2培训与演练

每年至少组织仓库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一次应急救援技能培训,熟悉预案操作程序和处臵方法,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预案演练,检验预案培训效果,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应急处臵能力。10.监督与奖惩 10.1监督

10.1.1园区应急指挥办公室负责监督预案演练、培训等日常管理工作;

10.1.2园区各入驻单位应明确专门机构负责监督预案演练和培训等日常工作。10.2奖惩

10.2.1应急处臵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10.2.2园区应急指挥中心对应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10.2.3对迟到、谎报、瞒报和漏报重特大应急事件或在应急工作中有失职、渎职行为的,园区将上报晋城公司进行严肃追究。11.附则 11.1预案更新

园区应急指挥中心应根据预案实施与演练情况,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保证其有效性、可操作性。11.2制定与解释

本预案由物流园区应急指挥办公室制定并负责解释。11.3实施时间

应急物流 篇6

关键词:电力物流 应急管理 协同机制 应急流程

近年来,我国的极端气候事件呈多发频发趋势。1998年的洪涝灾害、2008年的南方暴雪、汶川大地震、4.14青海玉树地震等天灾给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作为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电力行业在历次的灾害中也遭受重创。而为了保障电力供应,减少国民财产和经济损失,政府和有关电力部门积极参与应急抢险和电力恢复,电力应急组织和管理成为应急抢险任务能否完成的保障。从组织机构、应急组织体系、危险源监控到信息报告程序、应急处理响应等级、危机处置措施等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最终抢险的效果。电力物流作为电力应急组织和管理的重要环节,需要多部门协同联动一体化运作,其应急组织的效率关乎全局。

一、完善电力应急物资基础设施中心建设

电力物流应急物资基础设施中心建设是电力应急管理的基础能力和根本保障。从基础设施中心的内容来看,包括应急物质储备库房、应急运输工具、电力设备、电力物资的装卸操作等专业化作业机械必须一应俱全且能保障正常状态及应急状态下的物质储备和作业要求。地震、暴雪、飓风、洪涝、雷电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灾害对电力设施的破坏能力、种类以及程度不同,电力应急物质的需求及数量也呈现出差异性,所以应急物资基础设施中心要充分考虑物质存放条件的差异,建设能满足各类应急预案物质存放的要求。对于可能的电力设备损坏如各种型号的变压器、低压开关、高压开关柜、交流三相隔离开关等中大型电力设备要有充足的存放空间和符合要求的存放条件,还要充分考虑电力抢修人员在各种恶劣气候下的诸如防风、防雨、防冻装备以及各种条件下的抢险工具、物资装卸工具的存放空间和存放条件。同时,物资仓储还要考虑区域分布以及数量,要根据电力设施的分布构建合理的物资仓储中心,要保证仓储中心的物资能满足区域应急抢险管理的时间和速度要求。

二、加强电力应急物资供应保障能力

电力应急物资供应保障能力决定了在各种应急突发情况下是否有合适的、且数量足够的相应物质满足应急抢险的要求。要根据各类灾害发生的季节不同制定不同的抢险物资供应保障方案。对于即将到来的冬季,就要加强雪灾对电力设施破坏所需要的抢险物资的供应保障;夏季到来前则要加强雷电、洪涝灾害等应急抢险物资的储备;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遭受的自然灾害也均有不同,所以应急抢险物资的供应保障还要因地而宜。而对于物资储备的数量则更要做到科学合理。因为物资的储备是需要成本支出的,不科学的储备必然造成大量浪费,而储备不足又可能造成抢险延误引发更大的损失。科学合理的储备必须建立在详细的调研、汇总和分析基础之上,这就需要加强电力物流应急管理相关组织对历年各类自然灾害数据及应急抢险方案的深入分析。另外,要充分协调各参与供应的生产厂家、合作伙伴,除常备的物资外,还可就可能需要的物资签订“物资动态储备协议”做好应急情况下的物资临时和紧急供应能力。

三、拓展电力应急物资交通运输网络渠道

物流的首要条件就是交通顺畅,必要的交通工具可以到达物流目的地。而电力物流具备一定的特殊性,除传统物流必须的交通条件外,还有可能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大中型电力设备,其对运输的条件和要求甚至更高。由于很多电力设施远在田野、山地、岛屿,而这些地方交通条件往往又比较差,通常的交通工具无法到达,很多时候甚至依靠人力而为,在一些突发的灾害下,甚至人力也无能为力,需要更加特殊的交通工具,如直升飞机等。电力应急物资的交通运输关系到应急管理的有效性、应急抢险的及时性、应急恢复的完全性,事关重大。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的先决条件,所以必须构建完善的交通运输通道和必备的交通运输工具。各地抢险、各类抢险都要充分依据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以及要充分考虑各种自然灾害对运输条件造成破坏后的替代方案,要积极协调各类交通运输部门,积极拓展各类交通运输渠道,同时建立应急管理时的协调合作机制。

四、提升电力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水平

电力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是实现电力应急管理协同的有效载体。由于电力应急物流往往具备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等复合型应急协作特点,使得整个应急管理系统表现出地理分散、人员分散、物资分散、信息分散,而只有完善的应急管理综合信息技术平台能够有效地整合这些分散的资源,构建一体化的协调体制。应急管理一体化、综合化的信息平台是依据电力物流应急管理协同参与的各方所承担的责任、义务以及分配的权利,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人员的综合应急协同作战平台。该平台上,应急物流基础设施情况,应急物质存放地点、存放数量清晰明了且实时变动情况一览无余,交通调度有条不紊、车辆运输轨迹实时掌握,而各类突发情况也可通过该平台及时汇报到组织决策部门,决策形成后通过该平台再下发到各作业部门。一体化综合信息平台是实现应急协同的有效工具和可靠保障,也是应急管理协同体制的技术和工具主架构。

五、开展电力应急管理调查研究汇总分析

电力行业的发展已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电力灾难不管大小,基本上年年都有,电力物流在历次灾难时的应急管理机制或有效或不足,不管已经历的应急管理是何结果,都是我们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的前车之鉴,成功的经验我们要保持,失败的教训我们要吸取。电力物流的应急管理和组织部门都应注重每次的经历,通过对历年应急管理的调查研究汇总分析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体系。各种灾难的有效应急策略、各种损害程度的有效应急策略,应急物资的统筹调配是否有更为合理的对策、历年的不足如何弥补,甚至我们可以通过量化的数学模型,通过各种参数的输入输出、各种变量的增减,从而构建电力物流的应急管理模型,通过科学的数学模型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更为科学和理性的决策工具。endprint

六、实施电力物流应急协同机制实战演练

根据各类突发情况制定的各类应急物流保障预案要通过实战演练,验证其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通过验证的预案才具备实战的意义和价值。电力物流的应急管理和组织部门要通过实战演练不断完善预案和应急管理协同体制。目前一些电力部门已经构建了较为有效的应急管理演练机制。2012年6月份,国家电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在曲阜尼山水库举行了实战应急演练。本次演战模拟了220千伏曲阜变电站遭强暴雨袭击,雨水倒灌,2号主变跳闸,110千伏曲防线因狂风造成杆塔倒塌。险情发生后,国家电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立即启动防汛预案,组织济宁供电公司开展电力抢险,调控、配电、输电、工程、抢修、医疗小组迅速集结待命,接到统一指挥命令后,按照防汛预案紧张有序地进行电网故障处理。本次演习内容丰富,模拟了济宁电网多处事故同时并发期间的应急处置,内容涉及到电网大面积停电、重要用户电力保障、电力物资物流保障、防汛抢修多个方面,充分利用了各种现代化手段,通过移动通信设施,实时传输现场图像,满足了应急指挥的要求。

七、健全电力物流应急管理协同组织建设

没有好的组织建设,就没有好的组织管理,也就没有好的组织行动。电力物流应急管理协同是一个需要多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调度的一体化行动,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建设和管理才能切实完成应急管理的重要任务。从国家电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的实战演练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其所属曲阜、邹城、泗水等各区供电公司防汛应急队伍参与抢修,电网调度部门要参与应急电力保障,联动联防体制适时启动,信息通信设施保障,多媒体信息管理平台全程监控,调控、配电、输电、工程、抢修、医疗小组集结待命,随时出发,应急指挥中心全程决策,一个高度有效的应急协同机制跃然眼前,而各个参与队伍都有一个组织动员。科学的组织和决策对应急管理起着关键作用。电力物流的应急协同体系应注重组织的建设,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以及强有力的执行能力保障应急管理任务的完成。

〔本文系钦州学院科研项目“区域物流发展中的政府治理行为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中心”(2013XJKY—07A)阶段性成果〕

应急保障物流运作研究 篇7

应急物流与一般物流相比有其显著特点, 根据其特点相应的对应急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应急物流具有以下特点

(1) 应急物流的突发性。顾名思义, 有突发事件所引起的应急物流, 其明显的特征就是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 这也是应急物流区别于一般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由于应急物流时效性要求非常高, 必须在最短时间内, 以最快捷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进行应急物流保障。

(2) 应急物流内容的不确定性。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 人们无法顾及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强度大小等各种不可预期的因素, 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具有不确定性。

(3) 应急物流活动带有很强的弱经济性。应急物流的最大特点即是一个“急”字, 如果运用许多平时的物流理念, 按部就班的进行就无法满足应对应急物流的需求, 在一些重大的险情或事故中, 平时物流的经济效益原则将不再作为物流活动的中心目标加以考虑, 因此应急物流目标具有明显的弱经济性,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一种纯消费性的行为。

(4) 应急物流运作环节的非常规性。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 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 整个物流流程将表现得更加紧凑, 物流机构更加精干, 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

2、基于以上特点, 对应急物流保障提出相应的要求

(1) 指挥有力。这是做好应急物流保障的首要要求。应急物流保障机构的必须从应急物流保障的特殊地位作用上来提高自身的认识, 加强对应急物流保障工作的领导, 尽职尽责做好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与检查工作, 不能有一时一事的掉以轻心。

(2) 快速反应, 运作有序。这是应急物流保障的主要特点所决定的。从接受任务、汇报请示、商务运作, 都要强调“立即”行动。在接到上级部门下达的应急保障任务后, 各级应急保障部门应迅速成立应急保障小组, 合理编成人员按照应急保障程序和平时制定的应急保障预案,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3) 按时到位。即严格在规定时限内使应急物流保障的物资到达指定的地点。这是应急物流的一项根本要求, 做不到这一点, 保障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失去意义。

(4) 健全法规, 加强监督。应急物流保障是一项政策性、权威性很强的工作, 要尽快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应急物流保障法规制度, 使应急保障有法可依。各级纪检、财务、审计部门, 要加强对应急保障活动的监督检查, 严肃处理应急保障活动中的违规违法行为。

二、应急物流保障的运作

1、应急物资的筹措

应急物资的筹措是应急保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 筹措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物资保障水平和应急物流目标的实现。及时快速, 质优价廉, 品目齐全, 足量适用是对应急资筹措的基本要求。

(1) 应急物资的筹措方式。要确保紧急状态下筹措到所需的物资, 必须建立高效规范安全的应急物资筹措渠道。一般来说, 应急物资筹措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动用储备。动用应急物资战略储备是应急物资筹措的首选方式, 为了应急需要, 快速及时完成应急保障任务的最佳途径是使用储备物资。应急物资储备直接影响应急物流保障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二是直接征用。在应急物资筹措过程中, 对一些物资生产流通企业, 根据动员法规, 可以在事先不履行物资筹措程序的情况下, 对所生产和经销的物资进行征用, 以满足应急需要。事后根据所征用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和市场平价对供应商进行补偿。三是市场采购。市场采购是应急物资筹措的一个重要方式。应急物资筹措部门根据筹措计划, 对应急物资实行集中采购。要坚持质优价廉的原则,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采取多种形式, 降低采购流通成本, 提高筹措速度。四是组织突击研制生产。由于一些突发事件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 在这些情况下对一些急需物资有必要进行突击研制和生产。当然平时宜建立一些应急科研与生产对相关机制, 以确保在紧急状态下能够尽快转化为实际保障与支援能力。五是组织接受捐赠。在突发情况下, 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捐赠, 是挖掘社会潜在资源的一种手段。“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捐赠和支援物资也是应急物资重要来源之一。

(2) 提高应急物资筹措效益应做好的工作。首先, 抓好应急物资筹措的基础性工作。抓好基础性工作, 是提高应急物资筹措效益的前提。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尽快完善应急物资动员法规建设, 规范应急物资动员行为和筹措程序;建立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储备;对应急物资实施标准化管理和事先应急物资的统一编码和分类, 实现计算机管理;构建多种可选择的应急物资筹措预案, 平实针对应急物资保障的预案进行演练。其次, 建立高效能的应急物资筹措指挥体系。建立高效能的物资应急筹措指挥体系, 是提高应急物资筹措效率的关键环节。建立优势互补的应急物资保障筹措网络。只有依靠高效能的一体化应急物资调控手段, 统一指挥、整体协调, 加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 减少指挥环节, 才能确保物资筹措保障任务的完成。再次, 加强应急物资筹措信息化建设。构建应急物资筹措信息系统, 是有效快速筹措应急物资的保障和依托。综合利用可视化技术、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嵌入技术等最新信息化技术研究成果, 对于实现物资筹措目标至关重要。不及时掌握信息, 就有可能造成决策失误, 导致物资保障数量的不准确。因此, 实施准确获取和处理物资筹措信息, 构建应急物资筹措的信息化系统是必然的选择。

2、应急运输保障

(1) 我国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首先, 应急物流交通运输指挥体系不完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 往往同时涉及多方, 由于没有建立统一的组织指挥机构, 造成了应急物流交通运输的联系渠道不畅、多头指挥、各自为战、责任不明。特别是公路应急输送和空运应急输送的组织指挥, 极易造成政令不通, 严重制约应急物流的效率和效果。其次, 应急物流交通运输网络欠发达、不均衡。近年来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规模扩大, 质量有所提高, 突出表现在场站建设成绩显著, 实现了所有省会城市和大中经济城市的高速公路联系, 为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交通运输网络也存在调运不合理、能源相对集中的地区运输网络却不健全等问题。由此可见, 交通运输网络的优化, 对于地方的发展建设来说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再次, 交通运输工具不先进。长期以来, 国内大部分地区多以铁路和公路作为物资输送的主要形式,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物流运载的区域差别非常明显。运输工具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应急物流的运输保障效率。

(2) 提高我国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的对策。第一, 完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动员法规体系建设, 使全社会的物流交通保障力量有法可依。完善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动员法规体系是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力量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的基本和保证。构建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动员法规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着眼于经济建设和应急的双重需要, 优先抓好敏感地区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动员法规体系建设。要对平时和应急条件下交通线路的领导体制、相关设备落实应急要求、预案的制定、应急征用的实施程序、补偿和抚恤、经费保障等, 做出明确规范。使广大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人员的行为有章可循。第二, 抓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的全程通畅。一要建好路网。要以改造纵横干线、提高通过能力, 新建迂回、倒运道路为重点, 辅以加强配套工程建设。二要建好衔接工程。所谓衔接工程, 主要是连接铁、公、水、空、管道各个运输渠道, 与运输密切相关而又不纯属运输线路的工程设施。为提高应急能力, 衔接工程的建设标准一定要高。第三, 提高应急物流运输保障能力, 发展先进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装备。应急物流交通运输水平是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急物流运输装备的优劣。因此, 必须着力发展先进的应急物流运输保障装备。

三、应急物流配送的对策

处理好整个供应链“最后一公里”问题, 是应急物流配送体系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 为此应急物流配送活动要突出以下几项工作。

1、采取灵活的配送方式, 科学确定配送需求指标体系

在应急物流配送时,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 研究用户需求特点, 选出对配送影响较大的需求指标, 并根据各指标不同的侧重点, 运用系统工程原理, 科学确定权数, 构建完善的需求指标体系。如:物资的合理调运问题。物资的合理调运问题, 研究的是在从m个物资资源点向n个物资需求点运送物资的活动中, 如何根据各点的物资量和需求量, 以及运输网络的条件, 确定一个使运输总费用最低的运输方案。要运用数学模型求解 (1) 确定初始问题调运方案 (2) 解的最优性判断 (3) 解的改进。改进后的解就是合理的调运量。尔后根据不同的需求指标确定三级预警体系。分为一般级、严重级、紧急级, 如常规企业的应急需求可定为一般级。2008年5.12大地震时, 确定为紧急级。具体实施应急物流配送时, 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各种灵活的配送方式。应加强协同式配送, 打破条块分割, 整合社会资源, 变单个企业孤军奋战为全行业联合配送。

2、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 建立与之配套的应急物流配送服务

应急物流配送条件下电子商务与传统电子商务相比更应突出其配送的反应速度, 应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 重新设计适合应急物流配送的流通渠道, 从而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 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可考虑构建最容易和配送紧密结合的电子商务类型, 即第三方电子商务。由于第三方地子商务可以统筹多个用户和多个供应商的物流, 很容易汇集成较大流通规模, 实现规模效益, 从而为应急物流采用多样化的配送方式创造了条件。

3、做好应急物流配送的法制法规建设, 加强配送体系监管力度

一是抓好与应急物流配送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当前, 物流也已有几本完整的法律、法规, 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物流运作程序不断发生变化, 应急物流配送由于其特殊性, 更是迫切需要制定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例如, 制定应急交通运输法律、法规, 应急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等。二是完善应急物流配送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果没有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保证, 电子商务在应急物流配送中的应用将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应急物流配送无小事, 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果把问题留到配送时再处理, 那将在危机时刻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而在战时甚至影响到整个作战行动。所以应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实施规章, 使应急物流配送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保证应急物流配送高效有序的进行。三是加强对应急物流配送监管力度。对那些利用国家困难, 大发国难财的不法商人要依法处置。平时利用我国的企业及个人信用查询网络, 将有不良记录的商家列入黑名单, 定期更新数据库, 保持与国家数据库的动态更新。

参考文献

[1]龚卫锋、孙敏:应急物流保障对策研究[J].军队采购与物流, 2004 (5) .

[2]王宗喜:加强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研究刻不容缓[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3) .

[3]高东椰、刘新华:浅论应急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2) .

[4]向海峡、刘振华:应急物资的筹措[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3) .

[5]刘海军、龚卫锋: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3) .

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 篇8

应急体系的核心便是应急物流问题。应急物流包括地震、洪涝、飓风、泥石流、突发疫情、重大交通事故、生产事故和恐怖分子袭击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危害发生后,社会启动应急措施,对灾区进行紧急救援而实施的物资的紧急调拨、运送、分发处理,以及对人员的运送。

一、应急物流系统概念及特点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由各个物流元素、物流环节、物流实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应急物流的特点如下:

1. 应急物流系统的“时间”要素特点。

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特点,即应急物流需求发生的时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应急物流需求时间约束的紧迫性,决定了在应急物流系统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系统因素,时间的重要性要强于成本。

2. 应急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应急物流系统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具有一次性和临时性的特点。

3. 应急物流系统的开放性和扩展性。

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在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上,应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

二、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分析

应急物流需求不仅来自“天灾”,也来自“人祸”。主要原因有下几类:

1.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2. 决策失误。

由于决策所需的信息不完备以及决策者的素质限制等原因,决策者一旦决策错误,就会造成物资上的损失,这些损失往往在物流系统中体现出来。

3. 国际政治。

现今国际环境变得越加复杂,2007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7 0%。纵观各种运输方式包括海上、陆上和航空物流通道常常受到战争的威胁和干扰,这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很多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国际政治因素诱发的应急物流体系如国防和能源应急物流体系。

三、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

1. 应急物流系统的组成。

(1) 决策主体——政府部门。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运作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职权,因此在机构性质上应该是一个政府工作机构。它是政府救灾工作的一个执行机构,根据现代物流运作流程,依靠政策法规行使职能和开展工作,专门负责政府救灾物资的储存和运送。政府要快速有效的。

(2) 执行主体——物流公司。应急物流注重速度和有效,要想把大量的物资快速、安全和有效的送到事发地点必须要求政府能够统一调动一批物流公司,单靠政府和军队是无法办到的。物流公司按照政府的要求统一调度,各司其职,应该成为应急物流的执行主体。

(3) 信息枢纽——信息网络中心。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是一个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中心和管理中心。它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组织众多普通商业物流中心、企业加盟,并通过一张覆盖于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网络系统将其连接起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组成一个网络应急物流体系,实施信息发布和管理工作。

(4) 指挥中心——管理指导中心。在平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工作主要是做好救灾物资的预测、预算,进行网络维护,全面了解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情况,并建立供应商档案,了解可能用到的应急物资的生产、分布情况。各商业物流中心、企业进行正常的商业活动,自主经营,在商业活动方面并不受应急物流中心的管理和干涉。在急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根据有关政策和应急预案,紧急调用各加盟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设备、人员组建成一个现实的应急物流中心,投入应急救援工作。中心总揽全局,但并不直接从事运输等具体工作,而是将这些任务分配给各商业物流中心去完成。

2.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能。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分为两部分:一是中心本部, 包括信息网络中心、专项物资管理中心、技术支持中心。二是各加盟的应急物流中心和物流公司, 具体如图1。中心本部是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核心,是灾害发生时组织各加盟物流中心进行生产运作的指挥机构。中心本身并不进行物资采购、储存、运输等具体的业务,它主要负责根据收集来的信息,对各加盟物流中心的物资采购、储备、运输等方面进行指导工作,使整个应急体系高效有序地运作。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 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平时和救灾时期的组织领导工作。对上向主管的政府部门和该地区政府首脑负责并汇报工作,对下负责整个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组织管理工作,保证中心, 的正常运作。信息网络中心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此平台可与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地震、气象、卫生防疫、环保、交通等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掌握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交通状况、应急物资的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并保持数据库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专项物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单项物资的筹备和管理工作,可分为医药类、食品类、救生器械类等主管部门。

3. 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

(1) 应急物资的采购。应急物资采购包括救灾物资的采购和灾后重建物资的采购。救灾物资的采购应该事先在应急物流方案中明确各种救灾物资的供应商,一旦需要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直接下达采购指令火速采购,采购环节精简。这样把选择供应商的工作做到灾害发生以前,既可以保证采购速度,也可以保证采购质量。

(2) 应急物资的运输和配送。运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根据交通状况选择适合的运输方式比如: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内河运输、海洋运输、管道运输等。应急物资对于物资的流动速度要求比较高,通常选择运输途径时节约运输成本的原则已不重要,有效压缩应急物资的运输时间则是关键。应根据物资的价值、数量和对运输条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尽量实现直达运输和联合运输。在灾难发生时,可以考虑开辟一定的绿色通道,保证物资的畅通,比如可以简化海关检验检疫的手续和实行优先运输等。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取相关的辅助或优化措施,以节约物流成本。民用应急物资应该给予和军事物资同等的优先待遇,保障应急物流的畅通、高效运作。

(3) 应急物资的储存。针对常见的各种自然灾害对救灾物资的要求,应当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各种物资的储备。大量的有效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采购和运输量,大大减少相关成本。

在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中可以将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库存控制方法应用其中,科学的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实现对应急物资的库存控制。例如,可以应用A B C分类法对应急物资进行分类管理。“关键的是少数, 次要的是多数”,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对物资分类排队, 抓住主要的矛盾,将研究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区分为A、B、C三部分, 分别给予不同的管理。常用的可以按照物资占金额、品种百分比分类。见图2。

因此,应当根据各地区频发灾害的实际情况,储备救灾物资,关键是要合理,过多的储备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是,过少的物资很可能会使灾害变成灾难。

(4) 应急物流的运作流程。应急物流协调指挥中心下设采购、运输保障和物流中心等部门 (见图3) ,并通过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协调指挥。指挥中心控制和管理各部门的作业,中心向各部门发送指令信息,同时各部门实时反馈信息,各部门间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物资采购业务主要由采购部门负责,物资在途运输由运输部门负责,物资在物流中心的分拣、加工和包装有物流中心管理部门负责,物资配送由管理部门和运输部门共同负责。

四、结论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形式,对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的有效控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 应尽快建立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

迅速、准确的信息流依靠先进的通信与信息平台和信息流转机制来保证:高效、有序的工作流程则靠健全、严格的保障机制及相关规章制度来保证;充足、快捷的资金流则需严格的救灾专项基金等救灾款项的筹集与管理办法以及电子商务平台来保证;快速、及时的物流则要依赖于物资的采购、储备、运输以及物流中心等环节的协调运作来保证。

2. 作为一种特殊物流,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应急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许多学科,应当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不断研究其发展规律、特性和运作模式,使其日趋完善。同时,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应急物流管理体制和应急物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宗喜:加强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研究刻不容缓[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3) :20~21

[2]欧忠文:李科姜玉宏等: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物流科技, 2005 (9) :93~95

[3]邓伟王卫国:政府职能在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中应发挥的作用[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3) :26~27

[4]张志勇匡兴华等:美军物流系统优化战略研究与启示[J].物流技术, 2004, (6) :1~4

[5]高东椰刘新华:浅论应急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3) :22~23

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 篇9

关键词:应急物流,体系,构建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气候条件差异性很大,属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这几年接连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还有非典、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事件,不断地考验着我国政府的应对和处置能力。应该说,我国政府经过多次历练,已具有一定的灾害应对和处突能力,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处置突发事件的效率较低,注重了效率却忽视了效益,防灾救灾体系特别是应急物流体系不能充分反映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和发达国家处突救灾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1 我国应急物流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应急物流有自己的特点,其表现: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军民携手合作,军队突击力强;有预案也有演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等。

但作为应急管理中一项重要内容应急物流来说,还没有形成较完备的应急物流体系和应急物流运行机制。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应急物流体系出现很多问题:调配混乱、基础设施薄弱、信息程度比较低、救灾物资储备不足,物资采购效率不高,物资运输与配送速度滞后,救援物资难进入灾区等情况,使应急物流体系成为灾后快速及时和有效处理的瓶颈。如何在第一时间把抢险救灾物资送达目的地,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和不利影响,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体系,加强应急物流体系的运作管理,是客观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目前应急物流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国应急物流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1)第一时间的应急物资保障总体上还难以实现。

(2)应急物流作业流程混乱,缺乏有效的指挥协调机制。

(3)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4)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缺失。

(5)应急物流资源缺乏整合。

(6)缺乏对应急物资流动的监控和跟踪。

(7)应急物流成本很高。

(8)应急物流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完善。

究其现象,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构建起全盘的、高效的、有执行力的应急物流体系。

2 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

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防灾救灾体系,美国常设救灾物流专门机构,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美国建立了完备的应急体系,形成了以“行政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所有防救灾事务由联邦应急管理署实行集权化和专业化管理,统一应对和处置。日本在设计防灾、救灾计划,以及开展防灾、救灾演习上,形成了以“行政首脑指挥,综合机构协调联络,中央会议制定对策,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各级政府防灾管理部门职责任务明确,人员机构健全,工作内容完善,工作程序明确。可以说,日本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应急物流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救灾体系。德国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灾害预防及控制体系,德国的灾害预防和救治工作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在应急物流管理中由多个担负不同任务的机构共同参与和协作。

根据应急物流的特点,结合我国国情,构建了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如图1):

现对我国应急物流体系构建及运行做一简要说明:

(1)国家应急管理中心加强对易发灾情地区的监测和预警,做好预案的设计和演练,一旦发生灾情,立即启动应急体系,成立灾害地应急处突中心,指挥、协调各政府部门、职能部门的救援行动。

(2)灾情发生后,国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常设机构)立即配合灾害地应急处突中心成立灾害地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一般设有应急物资筹措部、应急物资运输部、应急物资储存部、应急物资配送发放部、应急物资监督管理部、应急物流信息网络部、应急物流设施设备部、应急物流运作安全部等,在灾害地应急处突中心的指挥调度下,通过信息传递和抢险救灾物资需求,驱动应急物流。

(3)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各职能部门借助于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实施集中统一指挥,实行集权化和专业化管理,避免应急物流作业混乱无序,延误抢险救灾的最佳时机,以赢得时间效益的最大化,确保抢险救灾物资第一时间保障供应。

(4)应整合各种应急物流资源包括军事物流资源、企业物流资源、社会物流资源等,成立N个应急物流中心等,在它们之间进行应急物流业务和功能的合理分工,如应急物流中心1专门负责从就近的各个应急物资储备库调拨、配送应急物资到目的地并发放;应急物流中心2专门负责应急物资的市场采购,一部分直接送往灾区,一部分可以临时储存;应急物流中心3专门负责应急物资的调拨征用,一部分直接送往灾区,一部分可以临时储存;应急物流中心4专门负责应急物资的社会捐赠,一部分直接送往灾区,一部分可以临时储存。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应急物流资源,避免资源的耗散和浪费,同时也使得应急物流运行作业集成、迅速、高效。

(5)应做好应急物流企业的选择和培育,在管理模式上可以借鉴各国建立快速反应部队的做法:“战时集中指挥,平时分散管理”的“平战结合”模式。平时各自从事商业化、社会化、企业化运营,遇有灾情或突发事件时服务于应急物流。

3 在构建和运行应急物流体系过程中,需要重点强调的几点

3.1 构建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机构

应急物流指挥系统的设立和运作,应由政府领导并组织实施。必须实行应急物流的统一指挥和协调,实行集权化和专业化管理,才能从灾害发生时和各方救援力量介入时的混乱无序状态迅速地转为有序状态,否则会耗散很多资源和力量,带来巨大的物流成本损失,而且会延误抢险救灾的最佳时机。要加快建立健全中央与地方各级应急物流组织机构,尽快形成和完善中央有关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中央、地方和有关企业之间联动机制。

3.2 供应的快速响应机制

在应急物流运行中,应启动供应链的快速响应机制,简化作业流程和程序,要做到以不同救灾物资需求为驱动的多条供应链能同时并行、立体交叉运行,强化复式供应链管理。不同供应链之间、不同应急物流中心之间物流资源能做到适度的整合,在确保时间效率的前提下,力争物流合理化,降低应急物流成本。

3.3 进一步加强应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像国家建立战备公路一样,尝试建立应急物流基础设施战备储备机制。特别要加强易发灾害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易发灾害地区地形地质特点、气候条件,建设牢固的、不易受侵蚀破坏的道路、桥梁、机场、码头、中转场站、货运站等物流基础设施,合理布局物流节点。加强周边骨干运输通达能力,建立立体化的救灾运输网络。

3.4 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预案

由政府统一负责指挥自然灾害预防、救治的所有工作,包括制定防灾计划、定期开展防灾救灾演习、开展应急物流演练等。应针对不同灾害或突发事件、人口分布状况以及地质地形特点制订应急物流预案,还根据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事先规划陆、海、空运输替代方案。

3.5 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对各类救灾物资的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合理物资储备布局、规模及结构。借鉴国外经验,实现应急物资储备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一体化储备体系。

3.6 加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是支撑应急物流统一指挥、高效组织和有效运行的神经中枢。要实现应急物流实时控制,应急物资精确投送,不同主体协同合作,建立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平台是关键,也是实现应急物流标准化的基础。

3.7 大力整合应急物流资源

对各种应急物流资源包括军事物流资源、企业物流资源、社会物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整合,合理布局应急物流中心,实现应急物流各个环节的有效集成,提高应急物流效率。

3.8 完善应急物流法律法规和政策

我国在应急物流法律体系的建设方面几乎还是空白,特别是参与应急物流运作的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责权利还没有明确,救灾物资、物流设施设备等的征用、分配原则等方面还不明晰,应急参与的补偿和激励机制缺失,快速反应的约束和渎职机制没有建立,应急物流的监控、监督和审计程序不完善、缺乏科学合理的应急物流预案、应急物流能力评价体系等需要尽快的完善和出台。

参考文献

[1]蒋宁,张军.国外应急物流发展现状与特点[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3):112-114.

[2]谢如鹤,邱祝强.论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作原理[J].物流技术,2005(10):78-80.

应急物流国标的“三根支柱” 篇10

近日, 《应急物流国家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制定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后, 作为参与本次国家标准制定成员之一的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王宗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近几年连续的自然灾害应急情况来看, 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还处于无序状态, 这亟需国家出台相关标准予以规范。”

负责本次《标准》制定的课题组成员表示, 该《标准》应该既包括狭义的技术标准, 也包括管理标准和执行标准。鉴于工作难度和实际情况, 应急物流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建雄介绍, 首部《标准》将对应急能力建设、法律保障、信息畅通、协调机制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 并制定一套详细科学的执行标准, 分别制定应急物流选用参与企业标准、应急设施设备和应急包装识别标准以及相关的应急指挥协调机制标准等。

建立企业准入机制

长期以来, 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 我国企业在应急救灾面前显示出了极高的热忱。“在应急物流中, 企业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参与进来就能使损失降到最低, 因为各个企业本身水平参差不齐, 并且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 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大大降低应急物流的效率。”王宗喜认为, 首先我国应该打造应急物流“国家队”。而此次制定的《标准》, 将对“国家队”遴选资格加以规范。

他介绍说, “国家队”并不是能够随便进入, 它主要着眼于具有相对成熟执行标准的规模化物流企业。记者也了解到, 在此前专家组与企业举行的座谈会以及企业调研中, 很多企业都表示希望能够参与到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中来。而有些企业甚至争相提出把自己的应急物流标准推广成为国家标准。“尽管这有一定的‘私心’在里面,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应急物流在企业中还是很具有吸引力的。”一位当时参与座谈的专家指出。

对于《标准》如何确立参与企业的准入机制, 相关专家表示, 将对企业的信誉、规模、信息化程度、物流人员素质全面考核。而至于具体的考核标准, 王宗喜透露, 这还需要进行严密的论证和探讨才能出来。但可以肯定的是, 首先由国家设置门槛, 企业以自愿的原则申请加入, 通过考核的企业, 国家授予“应急物流企业”称号这一思路很有可能将得到贯彻。

按照王宗喜的说法, 如果物流企业获得国家给予的相关荣誉后, 国家会组织专家学者对他们的人员进行各类培训;一旦企业因为国家应急物流建设而造成亏损的, 国家拿出专项资金对其进行补偿;企业每一次完成抢险救灾等国家分配的应急物流任务后, 造成的损耗国家会组织专家对其进行评估, 评估以后进行赔偿。“这样一来, 肯定会有很多物流企业更加愿意参与进来, 而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将门槛设得更高, 精心培育这些骨干力量, 让国家队更专业。”王宗喜表示。

记者了解到, 其实这种模式在有些地方早有探索。两年前在武汉市中百集团物流配送公司挂牌成立湖北省物流配送应急保障动员中心便是一个例子。该中心是武汉市国防动员委员会总结物流公司在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中直接配送物资的经验, 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原则, 依托该公司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建立的。在相关部门的扶植下, 该中心已拥有3个仓储基地, 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 可辐射中部6省和重庆、四川等周边省市。这对于国家处理好与应急物流企业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规范储备标准

“当前应急物流乃至应急机制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院长张锦表示, “比如应急物流作业流程混乱、物流信息技术与标准缺失较多、运输组织与库存管理等物流环节落后等问题都亟待解决。”而王宗喜对我国军地物资储备存在的弊病也颇有感触, 他认为我国物资储备布局并不是很合理, 国家储备高度集中在十大中心城市, 这无法满足应急响应的要求。虽然大城市国家储备丰富, 但是一旦遇到突发事件, 仍无法对较为边远的地区进行物资供应。2008年我国南方冰雪灾害时, 有些地方就出现了哄抢的现象, 这也给我国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敲响了警钟。

王宗喜透露, 此次即将出台的《标准》将力争确定国家物资储备应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建立市场、企业、老百姓、军队、政府五级储备机制。记者也了解到, 部分地区已经尝试“军民联储”的实践, 即地方给部队经费, 由部队对一些应急物资实行代储代管, 一旦出现险情, 部队在出动人员的同时, 相关应急物资也可随同配送。

目前在有些地区建设应急物流储备设施时完全脱离现有的储备资源, 重新建仓库、码头、机场等。“这些是对现有资源的浪费。”王宗喜表示, 在《标准》制定中, 加快地方与军队应急物资储备的一体化建设也将提上议程。这将加大特殊应急物资的储备, 将应急物资储备与国家、军队物资储备有机结合起来, 改造现有物资储备仓库, 布设并增加新的储备库点, 增加库容和储备量, 充分发挥国家、军队物资储备在仓库布局方面的网络优势, 有效弥补目前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中仓库资源少, 仓库布局不合理的缺陷。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流通技术学院院长王自勤则认为, 在应急物流中提高库存物资及物流设施、设备信息的共享度也将是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应当侧重提高托盘和集装箱运输的比重, 同时推广条形码、R F I D技术的应用, 建立具备应急物流特色并且和平时物流相衔接的一套信息标准。同时王自勤建议, 在主要物流中心、物流基地建设存仓、滑坡仓等重要地点布置具备快速装卸货物能力的专用设施。

协调指挥机制

在应急物流过程中注重军民结合的呼声由来已久, 特别是要做好军地应急指挥协调机制, 在平时要加强军地联合演练, 可以结合国家或军队大型建设工程, 组织军地物流联合实施保障。

对此, 王自勤则表示, 军队以其高度的机动性、高度的统一指挥和持续的训练使其应急即时响应能力优于地方组织。我国几次重大救灾活动中, 人民解放军都处于救灾最前沿。但是, 人民解放军受其物流资源能力限制, 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国际组织。尤其是在救灾物资的筹集方面, 更是以政府和民间组织及国际援助机构为主。因此, 构建军地一体的应急物流保障系统, 对于协调军队、政府、民间等多方救灾物资资源, 优化救灾物流资源的配置, 提高及时响应能力, 具有重要意义。在接下来, 我国应该逐步建立军地一体的应急物流保障系统, 首先必须建立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前后衔接、保障有力的联合指挥体系。

浙江省此前就已经出台了《浙江省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以下简称《预案》) , 《预案》在涉及省政府的应急反应中规定:“必要时, 商请驻浙部队、武警部队给予支援。”但是, 王宗喜表示, 正常情况下, 地方政府是无权直接调动当地驻军的, 这对应急反应的速度是有影响的, 需在制度上加以明确军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在特定的时候地方政府能够与军队实现及时的沟通和互动, 实现军地一体, 惟有如此, 才能保证快速响应。

对此, 记者了解到, 《标准》很有可能推动军地共享的物流资源信息系统建设, 包括应急储备物资信息、后备役车辆信息、应急救助专业人员信息、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应急物资生产信息等。但也有业内人士担忧, 军队的信息不可能完全与地方共享, 对此质疑, 相关专家表示, 军队完全可以将可用于应急物流的这部分资源信息与地方共享。此外, 军地一体应急物流保障系统还包括统一规划的物资储备体系和物资采购和配送体系等。如果能实现军地一体的指挥和信息系统, 其他的子系统是易于实现的。

应急物流 篇11

摘要: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存在诸多“物流短板”现象。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本质特点,极有必要构建一个高教运作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该体系具有多层次、多环节和多要素的复杂特性,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存在着很多薄弱和空白之处。针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构建中的现状,亟需展开系统的研究,从技术操作和战略运作层面解决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分级和分阶段管理、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协调机制、应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方法和应急物流风险预警管理机理等重大问题。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2.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1.004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是为了实现在突发自然灾害环境下对应急物资、人员、资金等进行有效组织和保障这一目标的需要而建立的综合体系。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涉及到政府、行业组织、物流企业、社会团体、志愿者等不同层次的机构或个人,也涉及采购、仓储、调度、运输、配送、回收等不同功能环节,还涉及到信息、人才、政策、法规、理论、技术等不同的组成要素。在我国,对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研究,只有理论概念的提出,实践中并没有形成。2008年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的救灾实践暴露了由于缺乏系统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导致的诸多问题,因此应尽早建立高效、合理、科学运作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而其中的主要问题必须从理论层面予以综合研究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一、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迫切性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对世界各国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应急物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应急物流有效组织的重要保障。目前,无论是从战略运作层面还是从技术操作层面来看,我国都缺乏科学、系统、高效、经济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来支撑灾时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机运转,因此,急有必要尽快建立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一)自然灾害的本质特点要求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由于自然灾害具有频繁发生,难以预测及其影响与规模与日俱增等特点,因此,自然灾害的抗灾救灾管理工作更应从战略层面来思考如何构建一个高效运作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1、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性特点决定了亟需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近年来,世界各国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些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例如2005年初在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爆发的海啸夺取了十几万人的生命,并造成数以亿计的财产损失。我国在2008年上半年就发生了两次巨灾:1月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8级地震灾害。其中,元月份的雨雪冰冻灾害,涉及14个省份约7786.2万人。“5·12”汶川地震到6月底时已遇难6万9千多人,受灾4555万人。因而,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自然灾害的难以预测性特点决定了亟需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大多数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很难预测的,如地震、火山爆发、山洪、泥石流、大面积食物中毒、突发性传染病等等,即使有时可以预测,因为预报时间和发生时间相隔太短,用于赈灾的应急物资难于实现其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物流过程难于实现。因此,灾时救援物资保障是灾害应急管理的关键工程,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刻不容缓。

3、自然灾害的损失性扩大特点决定了亟需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随着自然灾害规模与影响程度的与日俱增,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损失呈几何级数递增。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管理体系中,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担负着独特的重要使命。在战争时期,战斗和战役打响前后勤保障物资必须有充足的储备,而且有一套完善周密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计划。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也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以解决或处理死者安葬、伤者救助、卫生防疫、灾后重建、恢复生产、恢复秩序等问题,否则受灾面积、人员、损失将会扩大,灾害有可能会演化为灾难。为使灾害造成的损失极小化,亟需对应急物流的规律、保障机制、运作管理及实现途径进行研究。

(二)2008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救灾实践的“物流短板”现象要求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2008年年初爆发的冰雪灾害与5月份汶川地震灾害的救灾实践暴露出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组织管理中存在诸多“短板”问题。根据木桶原理,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由那些长板决定的,而是由那块最短的板决定的。因此,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如果不能准确地识别出这些“短板”并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加长这些“短板”,那么整个应急物流管理的效率将会降低,应急物流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应急物流的组织协调也将受到牵制,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灾害的抗灾救灾管理工作必须从实践操作层面总体上来加以把握,研究如何构建一个没有“短板”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问题。

1、应急物流存在“组织保障短板”。首先,物资保障量大,涉及面广。如汶川地震救灾的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单仅保障一日三餐频度很高的食品,应急物流任务就非常繁重。其次,由于交通、通信、电力的中断,对应急物流的组织带来极大威胁。

2、应急物流存在“组织时效短板”。雪灾爆发初期出现湖南、广东等重要交通干线上受困的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后勤供应不足。抗震救灾的时效是72小时,在72小时内能不能把食品药品以及工程设备运送到位,拷问着应急物流的效率。民政部第一时间从合肥、郑州、武汉、南宁等中央10个物资储备库紧急调拨救灾帐篷,24小时内这10个库15万顶帐篷即全部调空,四川灾民对帐篷需求存在极大缺口,8天后仍然存在80万帐篷缺口。另外,汶川地震中还出现了救援物资运送迟迟不能到位,到位后食品已变质,药物已过期等现象,暴露出了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本身的缺陷。

3、应急物流存在“组织协调短板”。首先救灾物资来源复杂,地区捐助、军队支持、国家调拨、国际志愿;承担物流的实体,既有企业也有部队;既有国家控制的物流资源,也有志愿者自己组织的。同时几百万人流向灾区,这种无序的流动更增加了应急物流的难度。

由此可见,应急物流供给不能及时送达,会给灾害救助、给社会生活带来系列问题。首先,将增加应急物资的运输时间,增加运输成本和运输压力。其次,灾害救援物资和日常必需品的供应短缺或过期变质,更将增加受灾者痛苦,加剧人们对灾害的恐慌心理,给社会安全造成隐患。第三,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保障下的应急物流,将会成为灾害应急管理的重大阻碍,不仅严重浪费了宝贵的物资和运输资源,而且一旦次生灾害连锁发生,救灾物资的补给难度加大,受灾范围、灾害损失将向纵深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二、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在我国,应急物流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概念,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尚待建立,应急物流管理理论研究尚未纵深开展。从已有研究来看,应急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与动员,应急物资的筹措、采购、储备、运输与配送,应急信息平台的运行与辅助决策,应急物流中心的构建,应急物流支援能力建设,应急保障机制等。但这些研究只限于较为宽泛的概念和理论框架的搭建,缺乏基于实证案例的针对性纵深研究。

(一)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与决策体系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在理论研究方面,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指挥、组织、协调与决策的机制和体系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薛志杰等从应急物流指挥这一角度分析了我国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由于没有建立一个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无法准确掌握紧急情况详细资料以及所需物资的生产和分布情况,对运力的数量和状况不清楚,分析判断不准确,就无法制定出正确的应急物流决策。邓伟等强调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也提出了要制定各类突发性灾害的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等应对措施。

(二)应急物资管理体系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国内少见针对自然灾害应急物资管理体系的系统研究,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的应急物资管理上。曾文琦认为我国应急物资管理的采购、储存、运输等环节存在着诸多问题。姜玉宏和颜华提出了应急物资的管理要求和流程,阐述了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但对应急物资的筹措、采购、储备、运输和配送等的研究未涉及。赵林度在系统分析城市应急管理模式和应急管理网络模型的基础上,面向城市重大危险源,重点研究了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由紧急救援物资储备和应急配送构成的城市应急物流网络的结构。郭瑞鹏研究了不确定动员环境条件下应急物资动员决策及优化问题。

(三)应急物流信息管理体系和平台建设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信息流的通畅是应急物流有效运行的基础。当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使用一些先进的信息系统来处理非常规情况下的各类数据和信息,例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署(NOAA)避难所危险事件应急物流数据库系统,是一个以因特网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可以为美国国家海洋水族馆及其合作者提高偶然事件的计划和应对能力。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缺乏统一的应急信息平台,既缺乏统一的应急信息共享机制,各个城市的应急指挥平台也不能进行信息共享;我国的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还偏低,难以满足应对紧急状态的要求,加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是提高我国应急物流水平的重点所在。

在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方面,我国也是近十年才开始,当前研究文献显示,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一,对区域和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其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目标、原则、作用的研究;其三,设计物流信息平台的总体框架与结构模型;其四,分析物流信息平台的关键技术、运行机制和实施策略等。从实际运用情况来看,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都还没有成熟的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借鉴,上海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也将在近日才正式运行,武汉市的物流信息平台功能仅限于发布和简单查询。而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相比,灾害发生后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向灾害发生地涌来,对救灾物资的装载、运输、配送,对物资供需的协调和调配等,在灾害应急的时间约束下,对物流信息的时效、准度、真实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物流信息平台由于灾害对交通、通讯等造成巨大破坏而实现的难度更大,因此,灾时物流信息平台的实现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研究课题。

(四)应急物流风险管理体系研究现状与不足

国内外鲜见对应急物流风险的研究。最新的研究是赵勇等学者于2006年提出了应急物流风险的概念,对应急物流风险进行了分类,即包括技术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及操作风险四大类,概括出隐蔽性、动态性、时效性和关联性四个特征,进而依据应急物流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和风险等级划分这三个过程提出了应急物流风险分析的框架模型。总的来看,目前对物流风险管理的研究,有突出的两个特点:第一,主要从物流风险因素识别、物流风险评估和物流风险控制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二,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型制造企业、生产企业、零售业、海关、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第四方物流企业等。虽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该项领域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全面,尚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没有构建系统、完整的物流风险管理理论框架;第二,风险因素缺乏完备性,也缺乏一套完整的物流风险因素识别的方法;第三,物流风险评估方面,没有建立一个完备的物流风险源和物流风险后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创建或选择一个合适的评估方法;第四,物流风险控制方面理论较薄弱,而且,没有构建完备的物流风险整体解决方案。

三、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有很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尚待解决。例如:自然灾害发生后,应急物流管理系统应以何种模式运行,谁来组织?谁来参与?不同级别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组织机制与运作模式是否相同?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不同应急阶段,物流的组织机制与运作模式如何?自然灾害物流如何在实时、准确的信息流支撑下达到最经济状态?在自然灾害形势下,如何有效预防和规避原发性和继发性物流风险的发生?等等。这些都是影响救灾与应急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问题。

(一)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分级和分阶段管理原理有待深入研究

第一,每一次自然灾害发生的规模和危害的范围和程度都是不同的,有必要进行不同级别的应急物流管理研究。目前我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是分类分级的,而其中单独的物流管理体系尚缺乏,更需要进行分级的构建。第二,每一个自然灾害从酝酿、爆发到扩散直至最后的消失,都会经历几个不同阶段,每一阶段对物流的需求从物资种类到物资数量都有不同要求,这些物资亦有轻重缓急之分。例如在救灾最初阶段,紧急生命物资能否及时发放到位,对灾民生命的及时挽救、救援工作的有效开展等意义重大。在随后的灾害应急中,需继续对灾民提供衣、食、住等基本生活物资的补给,如何快速有效地解决灾民的临时民生问题,仍然拷问着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有效组织。但从这两次灾害的应急物流实践,特别是汶川地震的救灾物流保障体系的运作过程和效果来看,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亟待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专题研究。第三,汶川地震中暴露出了某些关键物资如帐篷供应不足、筹措不力的问题,提示如何科学有效地对社会应急物流资源进行快速评估和分类分级调用,将是有价值的研究命题。

(二)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协调机制理论有待进一步讨论

目前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如救灾物资需求缺口的应急筹措与采购管理、应急物资运输与配送的管理、应急物流信息的有效管理、应急物流人员的合理调配等,均需要高度协调而有效的组织才能实现。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同时,一些社会团体,如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物流协会、志愿者等。还有军队、民兵组织等社会救援力量的重要性亦日显突出,例如汶川地震中,军队对公路生命线的抢修抢通、物流企业对紧急物资的运输与配送等都保证了救灾物资在第一时间迅速、安全地送达到灾民手上,显示出社会力量对政府应急物流管理的有效补充。但是汶川地震救灾实践也暴露出我国应急物流管理混乱无序的状态。缺乏专门的应急物流管理部门,社会团体筹集的救灾物资找不到发放的渠道,志愿者们热情而盲目地进行救援甚至帮倒忙等,不仅造成了救灾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也暴露出政府管理和社会资源调动中的不协调问题。因而必须着力探讨如何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协调广泛的社会资源以实现应急物流的通畅、快捷、无误地进行。

(三)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信息体系的应急物流公共平台的构建方法研究有待取得新的突破

在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中构建一个能够发布实时动态信息的应急救灾物资需求公共信息平台的意义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巨灾发生后,在现有物流运作体系下,很难迅速得到灾时应急物流需求的准确信息,这对有效展开应急物流供应带来很大障碍,供应什么物资、供应给谁、谁来供应、供应多少、需求实现多少等等都成了“盲区”。而在当前应急物流的供应链中,供应方是被动的,难以预先知道需求方的要求;需求方也缺乏沟通平台将需求信息即时或者提前反馈给供方。灾害紧急形势下,供需信息如果能借助公开、高效、现代化的公共应急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对接,对应急物流需求信息进行甄别、生成、统计、分类、发布、更新等,进而有效地组织救灾物资筹措、运输和配送工作,灾害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将能够被有效地缓解与控制。

(四)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机理研究有待全面展开

自然灾害一旦产生将在瞬间对社会、经济和生命产生巨大威胁,而应急物流管理本身也具有风险性特征,因此,有效地实施应急物流运作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成为应急物流管理成功运作的关键之一,应开展预警管理研究以切实增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防,增强灾时应急物流风险因素的预防和控制,从而减少灾害损失,缓解后续应急物流需求,使应急物流组织指挥工作准备充分,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而当前对应急物流风险及其预警管理的研究非常薄弱。首先,对应急物流风险的基础理论问题尚需深入研究,包括应急物流风险的准确内涵、风险类别和特征;第二,未对灾害中影响物流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尤其是巨灾发生后应急物流风险的发生和转化机理,应建立应急物流风险的分析模型;第三,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以实现对应急物流风险的监控准备;第四,应建立一套科学的灾害应急物流风险的动态预警与处置管理体系,实现风险辨识快速、风险评估准确、风险处理及时、风险监控实时的目标。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运行的科学预警将是一个全新课题,选定恰当的预警对象,设置科学的预警级别,实施准确快速的风险分析,进行正确的预警决策,遵照预设的应急物流预案进行有效地协同救援等,都是重要的管理问题。

构建我国地震应急物流系统 篇12

关键词:地震,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 自然灾害愈加频繁, 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逐年上升, 对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考验。为了及时对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实施营救, 有效地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有必要加大我国应急物流系统建设。

一、应急物流系统的概念

1、应急物流的概念。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所需应急救援物资为目的, 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除了具有一般物流系统的六个基本要素, 即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和流速外, 因为在应急物流过程中通常存在紧迫的需求时间约束, 所以应急物流还具有特殊的时间要素。

2、应急物流的特点

(1) 突发性。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 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 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2) 不确定性。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源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各种因素而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具有不确定性。

(3) 非常规性。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 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 整个物流流程将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 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如, 在应对汶川地震的救护中为了保证医疗用品的需求, 就需要有一个组织精干、权责集中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指挥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4) 弱经济性。应急物流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急”, 在一些重大的险情或事故中, 平时物流的经济效益原则将不再作为一个物流活动的中心目标加以考虑, 因此应急物流目标具有明显的弱经济性,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一种纯消费性的行为。

(5) 流量的不均衡性。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决定了应急物流系统必须能够将大量的应急物资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快速的运送。

(6) 政府与市场共同的参与性。由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及人民生活的影响极大, 应急管理工作往往伴随着政府和社会的介入, 因而应急物流活动的协调和一体化运作是应急物流运作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主要问题

1、政府应急快速反应机制不健全。

虽然陆续颁布了《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防震减灾法》和《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预案》等一系列政策和法规, 来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造成的影响, 保证应急行动的顺利实施, 但是我国应急法制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虽然各级政府、部门都有应急预案, 但互不衔接, 职能交叉、应急空白区较多, 未形成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而且基层工作者对这些法规的认知度不够, 因而严重影响了应急工作的效率。

2、缺乏应急管理的思维方式。

应急物流工作者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应急管理、应对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局限性, 常常以常态思维考虑突发事件, 因而很难适应应急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要求;而且社会、部门间缺乏联动机制。政府机关、企业、社会、个人等往往都会不同程度的介入其中, 这就加大了合作和协调的难度。

3、缺乏所需的基础数据库支持。

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充分和不及时, 物流服务提供者经常不能获得物流需求、交通状况和现场情况等准确信息, 因而严重影响了应急物流的运作质量和运作效率。

4、灾害现场状况恶化和所需的技术支撑、工作装备严重不足。

由于自然灾害发生的不可预测性和时间、地点的随机性, 很难为应急物流做必要的准备;同时, 经常伴随着道路被破坏、现场情况恶化、缺乏所需的技术支持和工作装备等情况, 物流工作常常被耽搁甚至被完全打断。

三、建立应急物流系统的结构

1、建立应急物流系统的结构。

为了加快信息的交换速度, 提高工作效率, 将“减少组织层次, 明确部门职能”作为应急物流系统部门设置的基本思想。应急物流系统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系统本部, 包括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和协调委员会,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下辖情报部门、信息网络管理中心、专项物资主管部门和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二是加盟的物流中心、物流企业。

2、应急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职能

(1)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负责应急物流系统平时和救灾时期的组织领导工作。对上级主管的政府部门和该地区政府领导负责并汇报工作, 负责整个应急物流系统的组织管理工作, 保证系统在平时及灾时的正常快速运转。

(2) 协调委员会。协调委员会是应急物流系统平时、灾时工作的协调机构, 协助系统领导机构保持应急系统的高效运转。协调委员会成员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政府相关部门领导成员。其职责是给系统提供各种有用信息, 对系统工作进行协调, 在必要时利用行政职权支持系统工作, 保证系统平时和灾时的各项工作能顺利进行;二是各加盟物流中心、物流企业的领导人员。其职责是协助系统领导层进行决策, 对各种应急方案进行审议, 协助系统设计合理的运作流程, 在救灾时期协助物资应急保障的协调工作。

(3) 情报部门。主要负责灾前、灾中、灾后的情报收集处理工作。长期与地震、气象、卫生防疫、环保等灾害监测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 及时掌握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生产事故、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情报, 并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 将信息提供给系统的信息管理中心和专项物资主管部门, 以便提前做好物资保障准备。

(4) 信息网络管理中心。负责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的构建维护工作。应急物流系统通过网络系统与系统的各个部门、各个加盟的物流中心网络、信息系统进行连接, 以便各专项物资管理部门了解各个物流公司的设备情况、人员情况、运营情况、运输能力、库房容量、主要业务等。在平时与公司间建立密切的联系, 掌握公司动向, 指导其完善应急设施。在应急情况下, 根据各物流企业的特点, 合理安排救灾物资的筹集、采购、流通、配送等各项工作。

(5) 专项物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单项物资的预算、预测和筹备工作, 在收到情报部门或者其他可靠的灾情信息之后, 指导相应的医药、食品、被装等物流中心预先做好物资的筹备、采购工作, 以保证在灾情爆发或进入扩大阶段以前, 便已有了充分的物资准备, 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应急物资送到灾区、灾民手中。

(6) 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的主要职能包括三方面:一是负责本地区 (或上级代储) 救灾物资采购、储存、调拨、使用、回收、维修、报废等环节管理工作;二是保障本地区紧急救助物资按质按量供应;三是围绕救灾物资的储备功能, 开展综合经营业务。因此, 每个省市都应建有救灾物资储备基地, 专门用于储备救灾物资, 加强对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的救助能力。

(7) 各加盟物流中心、物流企业。加盟的物流中心是应急物流系统得以成功运作的基础, 是应急物流系统各项保障业务的具体执行机构。平时各自自主经营进行正常的商业活动, 在应急物流的指导下, 完善应急设施, 制定应急方案, 并根据情况做好救灾物资的库存管理;灾害发生后, 在应急物流系统的领导指挥下做好应急物资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马芬.构建我国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议.中国电子出版社.

[2]黄洪涛.应急物流系统研究.2006.3.

上一篇:医院KPI下一篇:双因素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