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物流

2024-07-29

城市应急物流(精选8篇)

城市应急物流 篇1

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推进城镇化是各国发展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略和发展方向。据统计, 至2008年底, 我国有设市城市655个, 其中市区总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122个, 50万到100万人口的大城市118个, 20万到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151个, 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264个[1]。到2010年底, 设市城市增加到657个, 城市人口进一步增长, 城镇总人口达到6.6557亿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49.68%。到2015年城镇化率将达到52%左右, 到2030年将达到65%左右。[2]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一方面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但另一方面, 由于城镇化的高速推进, 大多数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理念、实践、物资、能力等来不及跟进, 导致在突发事件面前处置不力、救援乏术。建立城市应急物流体系, 保障城市的健康、安全与发展, 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新课题。近年来, 我国城市各种突发事件呈现出数量增多、种类复杂化趋势, 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严峻。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为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为城市的健康、安全、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城市应急物流体系非常有必要。在城市应急物流体系中, 应重点加强物资储备和能力建设。

一、常见的城市突发事件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归纳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这一分类标准, 城市常见的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种类:一是在城市自然灾害方面, 有破坏性地震、突发性地质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冰雪冰冻天气、冰雹、海啸、暴雨雷电天气、浓雾天气、森林火灾、植物危险性有害生物疫情等。二是在事故灾难方面, 有建筑安全事故、交通安全事故、工矿商贸等企业安全事故、交通堵塞事故、公众场所踩塌事故、火灾事故、道路突发事故、桥梁突发事故、公共交通运营突发公共事件、人防工程事故、特种设备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等。三是在公共卫生事件方面, 有食物中毒事件、食品安全事件、职业中毒事件、传染病疫情、动物疫病等。四是在社会安全事件方面, 有城市供水事件、城市排水事件、重大电力事件、燃气事故、环境污染事件、通信线路和通信设施事故、地下管线突发事故、金融安全事故、能源安全事故、信息安全事故、高技术犯罪、超高层建筑综合事故、旅游场所突发公共事件、重大刑事案件、群体性上访事件、征地拆迁突发事件、公共场所聚众滋事事件、民族宗教群体性突发事件、市域在外人员突发公共事件、校园安全事件、邪教组织滋事等。[3]

二、应加强城市应急物流的物资储备

物资储备是城市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基础和物质保障。要按照城市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应急救援的需要, 储备充足的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类、社会安全类应急物资 (包括应急救援设备与专业装备) 。要重点储备生命急救、医疗急救、快速运输等方面物资, 如急救用的急救车、高层云梯、红外探测器、生命探测器、担架、输液设备、输氧设备、急救药品、防疫药品、心脏起搏器、氧气机 (瓶、带) 等, 治疗窒息用的呼吸器、治疗呼吸中毒的高压氧舱、治疗食物中毒的洗胃设备等。还要储备一些必要的“低端”或“高精尖”物流装备。比如对于高层楼房应急, 目前全国尚少可以直接到达20层以上的消防云梯。2010年上海市静安区“11·15”高楼大火事故中, 由于缺乏能够到达20层以上的消防云梯以及射程足够高的高压水枪, 致使救援乏力, 死亡人数达到58人、受伤人数达到71人。因此必须配备一些低端但有效、管用的救援设备。[4]另外要购置一些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高精尖”物流装备, 如高性能大吨位集装箱运输车辆、冷链运输车、全地形运输车、运输直升机以及先进的配套空投托盘等装备器材。要建立完备的应急物资储备系统,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化整为零、分级代储、保障供给”的原则, 分门别类储备各类物资。在储备方式上, 可实行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单位储备与居民储备、实物储备与生产技术及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多元化储备机制, 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不断提高物资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应急物资征管用机制, 对紧急状态下动员、征用、调运、购买及生产应急物资进行工作分工和责任明确。建设城市应急物资储备库, 每个城市的中心城区至少要建成一个大型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5]

三、应加强城市应急物流的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是城市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一是加强应急物流组织指挥系统建设。要成立城市应急物流管理中心, 提升应急物流管理能力。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由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构成, 兼职人员可由相关部门的领导成员以及专家组成, 为灾害救助提供各类信息, 直接或间接指挥应急救灾工作的展开。二是加强应急物流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由城市应急物流管理中心、各应急物资储备部门人员、交通运输各部门单位、物流中心、物流公司等为主体的应急物流队伍。建立应急物流专家库, 在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三是建立应急物流监测预警机制。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各种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网络, 加强对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及衍生规律的研究, 提高综合监测和预警水平, 做好应急物流准备。如在社会安全监测预警方面, 要加强城镇征地拆迁安置、劳资纠纷、人口密集场所、城区主要街道等监测预警网络。[6]四是建立应急事件报告和应急物流信息通报机制。加强应急物流值班制度建设, 尤其要做好重要节假日及敏感期的应急值班工作。规范突发事件信息接收、采集和报送工作, 提高突发事件报告的效率和质量。坚持“第一时间”通报原则, 突发事件发生后, 尽快通报应急物资储备部门和管理部门。五是建立应急物流互效益的结合。助协作机制。互助合作包括周边协作、军地协作、企业协作和社会协作。要建立相互协作机制, 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六是建立应急物流社会动员机制。建立社会化的应急管理志愿服务机制,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应急物流。大力培育物流中介组织, 充分发挥物流中介组织的作用。七是加强应急物流知识的教育培训。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城市社区居民应急物流知识的培训。八是加强应急物流专业训练与演习。应急物流训练包括常规物资、设备物流训练和特殊物资、设备物流训练。要加强应急物资采集、运输、配送训练, 使应急队伍具备相应的应急物流专业技术, 提高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7]九是大力引入第三方物流。根据不同情况, 需要第三方物流参与的应急物流, 完全可以交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运作, 实现应急物流社会效益与经济

参考文献

[1]刘昭国.中国城镇化政策浅谈.来源:求是理论网, 2011-07-02

[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委会著.《中国城市发展报告 (2010)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1

[3]张沛, 潘锋.现代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上海大火真相调查:城市消防能力面临诘问.http://www.sina.com.cn, 2010-11-21

[5]韩松, 谢慧.应急物流理论与实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6]左学金, 晋胜国.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9

[7]左小德, 梁云, 张蕾.应急物流管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1

城市应急物流 篇2

为了搞好物流城安全、防火、防盗工作,确保人员财产安全,根据市运管处和市行业管理办公室的指示精神,本着“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严格遵循安全、防火工作相关法律机操作规程,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责任到人,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制定本方案:

一、物流城安全、防火抢险预案

成立七个安全、防火抢险队。设队长、副队长成员和抢险队员。抢险队员由物流城管理人员带队,要求身体健康,要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干。凡在物流城院内出现的安全、火险等险情,由负责该地段的抢险队为主抢险,其他抢险队在主抢险队队长的指挥下积极协助抢险。出现险情,第一时间内报警(火警电话119、治安电话

110、抢救电话120),及时控制现场及险情,安全时组织人员抢救财物,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点。现将抢险队人员和抢险场地段分工安排如下:

总指挥:

第一抢险队:

队长:

副队长:

成员:

队员:物流城收货的各托运部人员20人。

负责:宿舍、伙房、仓库地段及地段内照明、电线安全。第二抢险队:

队长:

成员:

队员:物流城的值班工作人员及收获人员24人。

负责:办公大楼、收费室、发动机屋安全,伙房的食品安全。第三抢险队:

队长:

队员:

负责:全部装卸车辆、货物安全、装卸人员安全、各托运部、收货室。

第四抢险队:

队长:

成员:

队员:在物流城收货的各托运部人员20人。

负责:各托运部收货室、电器、炉子、以及鞋箱、货物、托货车辆。

第五抢险队:

队长:

队员:

城市应急物流 篇3

关键词:应急物流,交通运输,评价,集对分析

1引言

近几年,我国频繁发生洪水、雪灾、矿难、禽流感等种种天灾人祸。尤其在2010年末,我国南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多个城市的交通陷入瘫痪,各种交通事故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的伤亡。在这些事件中,大部分都是由于城市交通运输网络在极端条件下不能及时的为城市应急物流系统提供有效支持而造成的损失。一旦发生突发性公共事件应该如何运用城市的交通网络来合理、快捷的运输物资和人员,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受灾损失,防止灾难进一步扩大,这些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输网络在城市应急物流系统中的运转能力。

2城市应急物流系统中交通运输网络效率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城市应急物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城市应急物流系统是指为了完成城市突发性的物流需求,由各个物流元素、物流环节、物流实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城市应急物流系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急”字,一般是以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根本目标,物流的经济效益原则将不再作为一个物流活动的中心目标加以考虑。同时,由于不存在订货与交货的缓冲时间,必须争分夺秒,以满足应急需求,也就是说,应急物流系统以灾区满意度及快速配送为主要目标,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期望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提供正确的物资给事件发生区,在此前提下尽量降低应急物流成本。

2.2 城市应急物流系统中交通运输网络作用

在城市应急物流系统中,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将直接影响到应急物流系统的运作效果,而交通运输网络又在城市应急物流系统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使一个城市交通运输网络在应急系统中可以高效率运作,将对整个城市应急物流系统的效率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鉴于以上的原因,为城市应急物流系统中交通运输网络建立一套完善而有效的评价体系,对于城市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设会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2.3 评价体系的构建

为了更好的促进城市应急物流系统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的建设,本文提出了以提高应急物流系统中交通运输网络的效率为总目标的评价体系。在应急物流中影响交通运输网络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有四个:交通运输网络管理能力,相关人员反应效率,车辆运载能力,设备响应速度。因此把以上四点作为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在这四个一级评价指标下,又提出了十个二级评价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在这些指标中,由于权重有所不同,在实际操作中又要有所侧重。例如:在交通运输网络管理能力中,路线保障能力在突发事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应该较高。本文在模型中给出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在实际操作中根据情况可以适当加以修正。

3城市应急物流系统中交通运输网络效率评价方法

3.1 构造评价矩阵

设系统有M1,M2,…,Mn共n个待评价的对象组成被评价对象集,每个对象有C1,C2,…,C10共10个评价指标,每个评价指标均有一个值标记,记为dij(i=l,2,…,m;j=l,2,…,n),则基于集对分析同一度的多目标评价矩阵H为:

undefined

评价矩阵的指标值dij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确定:针对各项二级指标进行专家打分,并给出选项:a.满意;b.一般;c.不满意,让相关专家选择选项。假设有n个专家对此指标进行评价,若其中有x个专家选择a,则可得undefined;理想方案M0[d01d02… d0jd0m]T,其中d0j为M0方案第j个指标的值,其大小为H矩阵中的j(j=l,2,…,m)个指标中的最优值。

比较评价矩阵的指标值dij和理想方案M0中对应的指标值d0j,可形成被评价对象与理想方案指标不带权的同一度矩Q:

undefined

其中,元素aij称为被评价对象指标值dij与M0对应指标dij的同一度,有undefined。

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所谓权重系数,就是各个指标在指标总体中的重要程度的度量。在城市应急物流系统交通运输网络评价体系中,由于各指标在集对分析中的重要性不一样,因此需要为每个评判指标确定一个相应的权重系数,以反映其对评判结果的不同影响。常用的权重权数确定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独立权数法、层次分析法以及权重分析系统法(也称WAS系统法)等;本文选用WAS系统法确定权重系数。WAS系统是基于集值统计、落影空间理论的一种确定权重的方法。可聘请专家结合运用WAS系统确定一级评价指标A的权重向量:WA=(0.35,0.30,0.16, 0.19);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WA1=(0.23,0.25,0.38,0.14),WA2=(0.58,0.42),WA3=(0.45,0.55),WA4=(0.48,0.52)。

3.3 构造综合评价模型

利用前面已确定的权数向量W及同一度矩阵Q,即可确定各评价对象Mi与理想方案M0带权同一度矩阵R:

undefined

R中的元素aj(j=1,2,…,n)就是第j个评价对象与理想方案同一度。根据同一度矩阵R中Aj值大小确定出n个被评象的优劣次序,aj值越大则评价对象越好。通过对指标集分层划分,可将上述模型扩展为多层次集对分析评判模型。

4结论

本文在总结应急物流系统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城市应急物流系统中交通运输网络评价指标体系,并用集对分析模型进行计算,对城市应急物流系统中交通运输网络进行综合测评,较为有效地解决了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对其应急物流系统中的交通运输网络进行评测的问题。本文运用集对分析模型进行评价体系的计算,该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评价模型严谨,计算简便,更加适合交通运输网络评价体系,因此,在实际运用中有简便易行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苏飞.基于集对分析的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J].地理学报,2010,65(4).

[2]吴秋红,赵永斌.关于构建广州应急物流系统的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2).

[3]边超.对我国应急物流的几点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9).

[4]谢红燕.基于集对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满意度评价研究[J].物流技术,2010,(7).

[5]胡恩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J].科研管理,2001,(4).

[6]刘建民.关于应急物流保障的思考[J].物流管理,2008,(10).

雅安地震:应急物流大考 篇4

我国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如何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灾难, 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课题。应急物流作为防范和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 如何吸取过往经验教训, 提升应急物流能力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

在经历了抗击洪涝干旱、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等罕见突发事件的严峻考验后, 我国应急管理和应急物流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4·20”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 中央、地方政府迅速组织救援力量, 各地爱心民众也在第一时间积极响应, 积极投身到抗震救灾, 形成了全民参与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表现出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为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救助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争取了时间。在此次抗震救灾中, 物流企业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社会责任感, 除中国邮政及邮储银行开通赈灾包裹、救灾汇款免费服务之外, 包括顺丰、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全峰等多家民营快递企业, 以及卡行天下、德邦物流、安能物流、传化公路港等干线运输企业, 还包括蚂蚁物流、四川宅急送、新杰物流、成都双流空港物流园、招商局物流集团成都医药有限公司等成都本地仓储企业, 都参与开通“绿色救援通道”, 利用自身服务优势为救灾物资提供免费寄递服务和运输服务。与此同时, 中国物流公益联盟也应运而生, 通过网络、手机通讯的技术平台及时公布物资运输信息, 协调社会物流的聚集调配。

应该说, 从5年前的汶川地震到今天的雅安芦山地震, 我国的应急物流运作能力有所加强, 但仍存在协调不一、缺少信息发布平台等问题, 进而导致大量运送车辆拥堵在路上, 使得较多物资未能即时送到灾区群众手中。甚至出现山东一家运送药品的救援车队通过连霍高速豫陕收费处时, 遭遇河南高速管理收费站的阻拦“事件”。

装备器材应急物流分析 篇5

应急物流是指为满足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件、军事冲突等突发性事件对物资的紧急需求,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应急物资的筹措、运输、包装、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是现代物流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它的构成要素是在普通 (或常态) 物流基础上形成的, 因“紧急需求”或“应急行动”而区别于普通物流, 这就决定了应急物流要在国家物流体系内发展, 普通物流要素可以经紧急调用而归属于应急物流。国家应急物流的快速发展, 为装备器材应急物流发展与建设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必将大大推动装备器材应急物流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装备器材应急物流概念内涵

装备器材应急物流, 是应急物流体系的一种专业化的应急物流, 是遂行和完成装备器材紧急供应的一种物流体系和运行模式。其概念要素为:一是服务保障对象:以军事装备为主;二是主要职能任务:完成装备器材应急供应保障;三是目标价值取向:相对于常态化装备器材物流, 装备器材应急物流是一种以应对社会突发事件或应急行动为主要目标, 为应急应变而构建的支援保障系统;四是体系层次关系:属于国家应急物流体系和军队应急物流体系, 与其他专业器材应急物流体系并列。

因此, 装备器材应急物流是在为满足装备器材的紧急需求,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投送手段, 整合装备器材的紧急筹措、运输、仓储、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特殊物流活动。

装备器材应急物流主要特征

装备器材应急物流不同于其他专业领域的应急物流, 它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在运行规律和外部表现, 具体有以下主要特征。

不确定性。装备器材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 主要是由突发事件或应急行动的不确定性决定的, 突发事件或应急行动需要的器材品种、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强度大小等各种不可预期的因素, 使其随之具有不确定性。

非常规性。由于军队群体的特殊性和应急行动的特殊需要, 装备器材应急物流内容相对特殊, 应急物流组织更为精干, 目标更为明确, 要求更为严格。甚至在某些情况下, 为保障军事斗争和应急行动的需要, 应急物流需要国家和全社会支持。

弱经济性。装备器材应急物流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在“急”上, 在一些重大军事行动、突发事件中, 装备器材应急物流首要目标就是军事和社会效益第一, 平时物流的经济性将会被弱化, 不再作为应急物流活动的重要目标加以考虑。

器材筹措及替代性差。装备器材一般都是专门指定军工企业进行生产, 一旦突发事件发生, 装备器材需求量激增, 难以从市场购置, 只能由特定厂家应急生产, 器材筹措渠道窄, 在应急情况下难以进行及时有效地筹措和快速补给。另一方面, 各型装备器材通用性不强, 装备器材型号差异大, 种类多, 使用环境要求高, 与民品通用化程度低, 器材供应中难以进行大范围的替代使用。

保障性复杂。与一般应急物流相比较而言, 装备器材应急物流属于特定专业领域, 其保障的专业性强, 标准要求高。从装备器材的材质上讲, 种类多, 对保管条件要求不一;从体积重量上来讲, 既有成吨重的大型总成件器材, 也有垫片、螺栓、螺帽等体积重量都很小的单件;从保管包装条件上讲, 有些需要定期通电检查、除霉除雾, 有些需要恒温恒湿、真空密封条件下保存。因此, 从总体上看, 装备器材保障十分复杂, 给应急物流的组织实施带来更大难度。

装备器材应急物流功能作用

装备器材应急物流在遂行装备器材应急供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主要功能表现为:

应急保障指挥。依照职责和预案的规定, 在统一领导下, 负责组织、协调处理应急保障指挥工作, 并根据应急物流指挥的实际需要, 提出应急物流指挥建议, 包括应急物流机构的指挥、保障资源的优化调度和保障行动的组织实施。

应急筹措。装备器材应急筹措采购是指在紧急状态下为满足部队对装备器材的紧急需求, 保持和提升部队连续执行任务的能力, 军队所进行的装备器材应急订购、补充以及技术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包括装备器材的应急筹措资源获取, 以及应急采购和应急生产的组织。

应急储备。装备器材储备的目的是满足部队对装备器材应急保障的需求, 因此, 在筹划装备器材仓储布局时, 必须充分考虑部队遂行应急行动的需要。包括装备器材应急储备布局、结构和规模的调整优化, 器材轮换更新、储存保管、维护保养、包装等内容。

应急分配与供应。装备器材的应急分配与供应, 是装备器材管理机构向部队实施器材应急保障的过程。它是通过对拟订的各种可行方案进行评比选优, 使有限的器材资源得到最充分、最合理的利用, 降低供应过程的流通费用, 以取得较好的军事和经济效益。器材应急分配是根据装备保障的需要与资源情况, 确定各需用单位所得器材 (或经费) 份额的活动;器材应急供应是装备器材管理机构及时准确、齐全配套、经济合理地向部队紧急提供器材的活动。

保障信息集成。装备器材应急物流信息集成, 是针对各级器材业务管理机构, 开发的用于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信息集成, 涵盖了各级器材管理机构和仓库, 此外, 为加强器材管理, 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在装备器材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 要将资源管理与调度系统综合集成“在储”、“在运”、“在筹”管理系统, 实现装备器材应急物流信息集成和可视可控。

装备器材应急物流建设策略

强化应急物流法规及机制建设。装备器材应急物流法规是指有关应急物流的军队法律、法规和配套规章制度体系等, 对器材保障应急物流活动起到规范、激励、约束等作用。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应急物流法规, 其相关内容一般都融合渗透在有关突发事件应对的各类法规制度中。加速建立健全装备器材应急物流法规体系, 针对应急物流需求, 就其运作模式、运行程序、保障关系、职责分工、保障程序、征用机制、补偿标准、补偿形式、经费来源等做出明确具体规定, 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强化应急物流质量管理。装备器材应急物流运行, 仅建立完备的规章体系还远远不够, 还必须强化质量管理, 建立起相关的监控评估机制。这样, 才能使已经制定的规章和契约合同能够切实有效地得到遵守和履行, 发挥应急物流体系的最大效能。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制定运行标准:基础标准、作业标准、管理标准和信息技术标准;二是建立监控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控评估指标体系, 并科学选取评估方法实施监控评估;三是加强信息质量管理, 建立各级机构信息共享的系统, 并使信息与应急物流预案联动, 保证信息畅通和预案的有效实施。

推进应急物流模式创新。在装备器材应急物流运行过程中, 改变基于计划的推式物流模式, 为基于需求的拉式物流模式。以满足应急物流需求为最高目标, 通过快速反应, 为用户提供可靠、高效的应急物流服务。具体包括:一是调整供应频率;二是提高响应效率;三是提高应急物流紧急收发作业能力;四是建立军民一体应急配送模式。

强化应急物流演练。以装备器材应急物流任务为牵引, 依据装备器材物流体系建设现状, 结合国家物流发展水平, 依据应急物流预案, 强化军地应急物流演练, 在国家、军队相关法规框架下, 结合其他有关应急演练, 组织军地装备器材应急物流演练, 使军地各级机构和人员熟悉应急物流预案, 提高应急物流军地融合能力, 并在演练中对预案进行实时检验和修订完善。

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 篇6

应急体系的核心便是应急物流问题。应急物流包括地震、洪涝、飓风、泥石流、突发疫情、重大交通事故、生产事故和恐怖分子袭击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危害发生后,社会启动应急措施,对灾区进行紧急救援而实施的物资的紧急调拨、运送、分发处理,以及对人员的运送。

一、应急物流系统概念及特点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由各个物流元素、物流环节、物流实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应急物流的特点如下:

1. 应急物流系统的“时间”要素特点。

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特点,即应急物流需求发生的时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应急物流需求时间约束的紧迫性,决定了在应急物流系统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系统因素,时间的重要性要强于成本。

2. 应急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应急物流系统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具有一次性和临时性的特点。

3. 应急物流系统的开放性和扩展性。

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在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上,应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

二、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分析

应急物流需求不仅来自“天灾”,也来自“人祸”。主要原因有下几类:

1.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2. 决策失误。

由于决策所需的信息不完备以及决策者的素质限制等原因,决策者一旦决策错误,就会造成物资上的损失,这些损失往往在物流系统中体现出来。

3. 国际政治。

现今国际环境变得越加复杂,2007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7 0%。纵观各种运输方式包括海上、陆上和航空物流通道常常受到战争的威胁和干扰,这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很多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国际政治因素诱发的应急物流体系如国防和能源应急物流体系。

三、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

1. 应急物流系统的组成。

(1) 决策主体——政府部门。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运作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职权,因此在机构性质上应该是一个政府工作机构。它是政府救灾工作的一个执行机构,根据现代物流运作流程,依靠政策法规行使职能和开展工作,专门负责政府救灾物资的储存和运送。政府要快速有效的。

(2) 执行主体——物流公司。应急物流注重速度和有效,要想把大量的物资快速、安全和有效的送到事发地点必须要求政府能够统一调动一批物流公司,单靠政府和军队是无法办到的。物流公司按照政府的要求统一调度,各司其职,应该成为应急物流的执行主体。

(3) 信息枢纽——信息网络中心。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是一个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中心和管理中心。它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组织众多普通商业物流中心、企业加盟,并通过一张覆盖于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网络系统将其连接起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组成一个网络应急物流体系,实施信息发布和管理工作。

(4) 指挥中心——管理指导中心。在平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工作主要是做好救灾物资的预测、预算,进行网络维护,全面了解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情况,并建立供应商档案,了解可能用到的应急物资的生产、分布情况。各商业物流中心、企业进行正常的商业活动,自主经营,在商业活动方面并不受应急物流中心的管理和干涉。在急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根据有关政策和应急预案,紧急调用各加盟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设备、人员组建成一个现实的应急物流中心,投入应急救援工作。中心总揽全局,但并不直接从事运输等具体工作,而是将这些任务分配给各商业物流中心去完成。

2.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能。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分为两部分:一是中心本部, 包括信息网络中心、专项物资管理中心、技术支持中心。二是各加盟的应急物流中心和物流公司, 具体如图1。中心本部是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核心,是灾害发生时组织各加盟物流中心进行生产运作的指挥机构。中心本身并不进行物资采购、储存、运输等具体的业务,它主要负责根据收集来的信息,对各加盟物流中心的物资采购、储备、运输等方面进行指导工作,使整个应急体系高效有序地运作。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 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平时和救灾时期的组织领导工作。对上向主管的政府部门和该地区政府首脑负责并汇报工作,对下负责整个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组织管理工作,保证中心, 的正常运作。信息网络中心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此平台可与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地震、气象、卫生防疫、环保、交通等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掌握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交通状况、应急物资的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并保持数据库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专项物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单项物资的筹备和管理工作,可分为医药类、食品类、救生器械类等主管部门。

3. 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

(1) 应急物资的采购。应急物资采购包括救灾物资的采购和灾后重建物资的采购。救灾物资的采购应该事先在应急物流方案中明确各种救灾物资的供应商,一旦需要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直接下达采购指令火速采购,采购环节精简。这样把选择供应商的工作做到灾害发生以前,既可以保证采购速度,也可以保证采购质量。

(2) 应急物资的运输和配送。运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根据交通状况选择适合的运输方式比如: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内河运输、海洋运输、管道运输等。应急物资对于物资的流动速度要求比较高,通常选择运输途径时节约运输成本的原则已不重要,有效压缩应急物资的运输时间则是关键。应根据物资的价值、数量和对运输条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尽量实现直达运输和联合运输。在灾难发生时,可以考虑开辟一定的绿色通道,保证物资的畅通,比如可以简化海关检验检疫的手续和实行优先运输等。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取相关的辅助或优化措施,以节约物流成本。民用应急物资应该给予和军事物资同等的优先待遇,保障应急物流的畅通、高效运作。

(3) 应急物资的储存。针对常见的各种自然灾害对救灾物资的要求,应当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各种物资的储备。大量的有效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采购和运输量,大大减少相关成本。

在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中可以将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库存控制方法应用其中,科学的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实现对应急物资的库存控制。例如,可以应用A B C分类法对应急物资进行分类管理。“关键的是少数, 次要的是多数”,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对物资分类排队, 抓住主要的矛盾,将研究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区分为A、B、C三部分, 分别给予不同的管理。常用的可以按照物资占金额、品种百分比分类。见图2。

因此,应当根据各地区频发灾害的实际情况,储备救灾物资,关键是要合理,过多的储备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是,过少的物资很可能会使灾害变成灾难。

(4) 应急物流的运作流程。应急物流协调指挥中心下设采购、运输保障和物流中心等部门 (见图3) ,并通过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协调指挥。指挥中心控制和管理各部门的作业,中心向各部门发送指令信息,同时各部门实时反馈信息,各部门间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物资采购业务主要由采购部门负责,物资在途运输由运输部门负责,物资在物流中心的分拣、加工和包装有物流中心管理部门负责,物资配送由管理部门和运输部门共同负责。

四、结论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形式,对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的有效控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 应尽快建立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

迅速、准确的信息流依靠先进的通信与信息平台和信息流转机制来保证:高效、有序的工作流程则靠健全、严格的保障机制及相关规章制度来保证;充足、快捷的资金流则需严格的救灾专项基金等救灾款项的筹集与管理办法以及电子商务平台来保证;快速、及时的物流则要依赖于物资的采购、储备、运输以及物流中心等环节的协调运作来保证。

2. 作为一种特殊物流,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应急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许多学科,应当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不断研究其发展规律、特性和运作模式,使其日趋完善。同时,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应急物流管理体制和应急物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宗喜:加强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研究刻不容缓[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3) :20~21

[2]欧忠文:李科姜玉宏等: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物流科技, 2005 (9) :93~95

[3]邓伟王卫国:政府职能在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中应发挥的作用[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3) :26~27

[4]张志勇匡兴华等:美军物流系统优化战略研究与启示[J].物流技术, 2004, (6) :1~4

[5]高东椰刘新华:浅论应急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3) :22~23

我国应急物流研究综述 篇7

关键词:应急物流,系统论,研究综述

0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公共事件、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深度加剧。自然灾害的预报水平虽然相当发达,但局部的、区域性的,甚至全球范围的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突发性事件给人类造成重大甚至是毁灭性打击,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构成了重大的威胁。2008年初南方地区雪灾、5月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就是最好的证明。汶川地震的死亡人数近7万,失踪约2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 451亿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等事件的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来处理死者安葬、伤员救助、灾后重建等工作,而且要求在极短时间内调配大量的物资,客观上要求建构快速、高效的应急物流体系。本文综述应急物流的内涵、起源,阐述我国学者对应急物流研究的主要视角,指出目前应急物流研究存在的不足,并简要探讨应急物流的发展趋势。

1 应急物流概述

1.1 应急物流的起源。

美国较早研究应急物流,应急物流最初与军事物流紧密相联。二战结束后,美国学者研究了美国的战争后勤供给,如Ruppenthal,Roland G,Caviggia,John,Max Hermansen等。我国的应急物流研究起步较晚。2003年爆发非典,封锁引起生活必需品的后勤供应不足,应急物流研究开始受到重视。非典过后,建立了国家应急体系。2008年的雪灾和地震,虽然处置得当,但代价巨大,表明我国虽然建立了国家应急体系,但效果不佳,应急物流存在许多不足。

1.2 应急物流的内涵。

应急物流的概念近几年才提出,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应急物流的涵义。

欧忠文等人(2003)认为,应急物流就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1]。

何明坷(2003)认为应急物流指由于突发性因素导致的物流活动,包括由突发性因素产生的应急物流需求和满足这些物流需求而进行的应急物流供给活动[2]。

2006年发布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定义为:应急物流是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已做好预案,并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付诸实施的物流活动。

王丰等人(2007)认为,应急物流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安全、卫生事件以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等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特殊物流活动[3]。

以上学者或组织从应急物流的目的(目标)、起因、预警等不同角度,给应急物流下了定义。笔者认为,应急物流指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通过快速识别和动态地确定危机级别来对应急物资调配、人员救助等活动进行有效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它有突发性、多样性、不确定性、急迫性、多主体参与性和弱经济性等特点。

2 应急物流研究的主要视角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突发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频发,客观上要求制定一套完善的应急系统,应急物流的概念应运而生。近年应急物流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2.1 应急物流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应急物流研究始于2003年“非典”后,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增强了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但存在不少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不少建议和主张。

李静宜[4](2006)通过分析应急物流的种类、特点,指出GIS对应急物流管理起关键作用,并提出GIS对应急物流管理4个阶段的不同应用,即风险评估与规划阶段、准备阶段、相应阶段和恢复阶段的不同应用。

许勤(2007)通过对应急物流概念和特征的阐述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并从5个角度阐述了应急物流保障机制[5]。徐东(2007)针对我国物流的发展现状,结合应急物流的特点,提出RFID在物流方面应用的突破口———应急物流,并对RFID在应急物流中的应用条件和应用方向作出探讨,提出RFID在应急物流中应用需要完成的工作[6]。

赵炳强、闫彬等人(2008)从5·12汶川地震分析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7]。杨洋、倪燕萍(2008)也是基于5·12汶川地震,虽然社会各界认为政府和社会以非凡的实际行动进行了一次较为成功的应急物流,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应急物流的一些问题:整体秩序混乱、基础设施被毁、大型设备难以进入灾区、救灾物资配送体系不健全、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低以及运输成本过高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8]。

2.2 应急物流系统构建。

系统思想古已有之,但是将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予以研究,则是由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冯·贝塔朗菲于1937年第一次提出,他认为系统是“互相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即系统是同类或相关事物按一定的内在联系组成的整体,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此后,系统论成为人类研究复杂系统的有效工具。

应急物流涉及到采购、运输和配送网络等不同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应从系统论的角度,有效整合采购、运输和配送网络子系统,来构建应急物流系统。谢如鹤、邱祝强(2005)提出应从保障机制到救灾款项、技术平台与物流中心的建设以及应急物流的采购、运输与储备等方面,来构建应急物流体系。指出应急物流成功运作的关键是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应急物流信息保障系统和交通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9]。

陈斯卫(2007)分析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阐述应急物流系统的要素、特点、设计原则,提出应急物流系统的运行条件[10]。刘小群、游新兆等人(2007)从基于能力的视角对应急物流管理进行分析,并从物流活动的性质、物流系统的抽象特征和物流能力构成要素的特点3个角度,建构微观应急物流能力的体系结构与框架,这为企业建立应急物流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11]。

徐长涛、单晓红(2008)在介绍应急物流的定义、分类、发生原因的基础上,研究了应急物流中心乃至整个应急物流体系的搭建思路,提出应急物流的系统构建图[12]。王文亮(2008)从信息化的角度论述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目标以及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13];杨海龙、邓琪(2008)通过对5·12汶川地震的深度思考,总结了建立灾后应急物流体系的交通、信息、组织等关键障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在军事物流和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应急物流体系统———领导机构的对策建议,实现把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的目的[14]。

2.3 应急物流系统优化。

应急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拣选和配送等多个环节,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的特点,即应急物流需求发生的时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应急物流需求时间约束的紧迫性,客观上要求应急物流系统应有足够的弹性,以应对突发的状况,基于此,多位学者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就应急物流系统的某一环节或方面进行优化。

高慧、蒲云虎(2007)认为,为了提高应急物流救援工作的响应能力,基于应急条件下物资运输调度的特性,建立了救灾应急物资道路车辆调度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为突发事件条件下简化调度决策程序提供了可能[15]。李建国、唐士晟[16]等人(2007)提出基于希尔伯特空间向量范数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数据处理功能,并通过一个算例,评价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尝试建立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的方法。徐乐、韩景倜(2007)分析应急物流保障体ELS3(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Style&Substance)的特征,运用Petri网描述ELS3的运作模式,选用遗传算法筛选因子集成ELS3,构建ELS3供应链集成模型,为研究应急状态下的物流供应链集成模式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17]。王菡、韩瑞珠(2007)研究了在生物反恐中应急物流系统的优化问题,他们根据生物危险源扩散规律,建立多层次的城际多HUB应急物流网络协同模型,分析城际多HUB应急物流网络协同状态下,处理危机的流程。并且从系统动力学角度建立传染病模型,讨论多HUB物流网络协同状态下,应急物资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合适的量配送到疫区的方法,这对于有效控制生物危险源的扩散,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为目前城际应急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模式[18]。

黄金虎(2007)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应急物流所涉及的应急服务设施点选址、应急物资调度等关键技术,提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在考虑实际应急需求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突发公共事件为背景的应急物流系统,将其所研究的关键技术应用到其中,进行研究结果的论证,为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手段[19]。

从以上各位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研究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国内的应急物流研究大多限于定性描述,主要基于经验的总结。在笔者参考的18篇论文中,有11篇是定性研究应急物流存在问题及系统的构建,只有5篇采用数学模型研究应急物流系统的优化问题,定量分析占总的参考论文不足三分之一。

二是研究的范围相对较窄,研究的深度不足。我国的应急物流近几年才提出,按照事物发展规律,目前集中于主要的、频发的自然灾害和突发的社会公共事件,并且多数是经验的阐述,而对发生周期长的突发事件研究不足。例如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遭遇的雪灾,由于没有相应的应急预案,物资储备既不充足,也不合理,政府处理这类突发事件十分被动,财产损失非常严重。

三是可操纵性不强。多数学者主要从理论上和宏观上研究应急物流的概念、特征,以及系统的构建,而对应急物流系统具体的运行和操作研究不足,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

四是应急物流系统构建和优化的研究,主要是静态研究而不是动态研究。有些主要以主观经验为基础研究应急物流,没有考虑到应急物流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随着时间的变化,突发事件的态势在改变,即突发事件的级别在改变,这就要求快速的、动态的识别灾害等级,进而采用相应的应急预案,应急物流体系要有足够的弹性。

3 小结

应急物流国标的“三根支柱” 篇8

近日, 《应急物流国家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制定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后, 作为参与本次国家标准制定成员之一的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王宗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近几年连续的自然灾害应急情况来看, 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还处于无序状态, 这亟需国家出台相关标准予以规范。”

负责本次《标准》制定的课题组成员表示, 该《标准》应该既包括狭义的技术标准, 也包括管理标准和执行标准。鉴于工作难度和实际情况, 应急物流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建雄介绍, 首部《标准》将对应急能力建设、法律保障、信息畅通、协调机制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 并制定一套详细科学的执行标准, 分别制定应急物流选用参与企业标准、应急设施设备和应急包装识别标准以及相关的应急指挥协调机制标准等。

建立企业准入机制

长期以来, 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 我国企业在应急救灾面前显示出了极高的热忱。“在应急物流中, 企业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参与进来就能使损失降到最低, 因为各个企业本身水平参差不齐, 并且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 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大大降低应急物流的效率。”王宗喜认为, 首先我国应该打造应急物流“国家队”。而此次制定的《标准》, 将对“国家队”遴选资格加以规范。

他介绍说, “国家队”并不是能够随便进入, 它主要着眼于具有相对成熟执行标准的规模化物流企业。记者也了解到, 在此前专家组与企业举行的座谈会以及企业调研中, 很多企业都表示希望能够参与到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中来。而有些企业甚至争相提出把自己的应急物流标准推广成为国家标准。“尽管这有一定的‘私心’在里面,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应急物流在企业中还是很具有吸引力的。”一位当时参与座谈的专家指出。

对于《标准》如何确立参与企业的准入机制, 相关专家表示, 将对企业的信誉、规模、信息化程度、物流人员素质全面考核。而至于具体的考核标准, 王宗喜透露, 这还需要进行严密的论证和探讨才能出来。但可以肯定的是, 首先由国家设置门槛, 企业以自愿的原则申请加入, 通过考核的企业, 国家授予“应急物流企业”称号这一思路很有可能将得到贯彻。

按照王宗喜的说法, 如果物流企业获得国家给予的相关荣誉后, 国家会组织专家学者对他们的人员进行各类培训;一旦企业因为国家应急物流建设而造成亏损的, 国家拿出专项资金对其进行补偿;企业每一次完成抢险救灾等国家分配的应急物流任务后, 造成的损耗国家会组织专家对其进行评估, 评估以后进行赔偿。“这样一来, 肯定会有很多物流企业更加愿意参与进来, 而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将门槛设得更高, 精心培育这些骨干力量, 让国家队更专业。”王宗喜表示。

记者了解到, 其实这种模式在有些地方早有探索。两年前在武汉市中百集团物流配送公司挂牌成立湖北省物流配送应急保障动员中心便是一个例子。该中心是武汉市国防动员委员会总结物流公司在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中直接配送物资的经验, 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原则, 依托该公司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建立的。在相关部门的扶植下, 该中心已拥有3个仓储基地, 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 可辐射中部6省和重庆、四川等周边省市。这对于国家处理好与应急物流企业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规范储备标准

“当前应急物流乃至应急机制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院长张锦表示, “比如应急物流作业流程混乱、物流信息技术与标准缺失较多、运输组织与库存管理等物流环节落后等问题都亟待解决。”而王宗喜对我国军地物资储备存在的弊病也颇有感触, 他认为我国物资储备布局并不是很合理, 国家储备高度集中在十大中心城市, 这无法满足应急响应的要求。虽然大城市国家储备丰富, 但是一旦遇到突发事件, 仍无法对较为边远的地区进行物资供应。2008年我国南方冰雪灾害时, 有些地方就出现了哄抢的现象, 这也给我国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敲响了警钟。

王宗喜透露, 此次即将出台的《标准》将力争确定国家物资储备应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建立市场、企业、老百姓、军队、政府五级储备机制。记者也了解到, 部分地区已经尝试“军民联储”的实践, 即地方给部队经费, 由部队对一些应急物资实行代储代管, 一旦出现险情, 部队在出动人员的同时, 相关应急物资也可随同配送。

目前在有些地区建设应急物流储备设施时完全脱离现有的储备资源, 重新建仓库、码头、机场等。“这些是对现有资源的浪费。”王宗喜表示, 在《标准》制定中, 加快地方与军队应急物资储备的一体化建设也将提上议程。这将加大特殊应急物资的储备, 将应急物资储备与国家、军队物资储备有机结合起来, 改造现有物资储备仓库, 布设并增加新的储备库点, 增加库容和储备量, 充分发挥国家、军队物资储备在仓库布局方面的网络优势, 有效弥补目前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中仓库资源少, 仓库布局不合理的缺陷。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流通技术学院院长王自勤则认为, 在应急物流中提高库存物资及物流设施、设备信息的共享度也将是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应当侧重提高托盘和集装箱运输的比重, 同时推广条形码、R F I D技术的应用, 建立具备应急物流特色并且和平时物流相衔接的一套信息标准。同时王自勤建议, 在主要物流中心、物流基地建设存仓、滑坡仓等重要地点布置具备快速装卸货物能力的专用设施。

协调指挥机制

在应急物流过程中注重军民结合的呼声由来已久, 特别是要做好军地应急指挥协调机制, 在平时要加强军地联合演练, 可以结合国家或军队大型建设工程, 组织军地物流联合实施保障。

对此, 王自勤则表示, 军队以其高度的机动性、高度的统一指挥和持续的训练使其应急即时响应能力优于地方组织。我国几次重大救灾活动中, 人民解放军都处于救灾最前沿。但是, 人民解放军受其物流资源能力限制, 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国际组织。尤其是在救灾物资的筹集方面, 更是以政府和民间组织及国际援助机构为主。因此, 构建军地一体的应急物流保障系统, 对于协调军队、政府、民间等多方救灾物资资源, 优化救灾物流资源的配置, 提高及时响应能力, 具有重要意义。在接下来, 我国应该逐步建立军地一体的应急物流保障系统, 首先必须建立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前后衔接、保障有力的联合指挥体系。

浙江省此前就已经出台了《浙江省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以下简称《预案》) , 《预案》在涉及省政府的应急反应中规定:“必要时, 商请驻浙部队、武警部队给予支援。”但是, 王宗喜表示, 正常情况下, 地方政府是无权直接调动当地驻军的, 这对应急反应的速度是有影响的, 需在制度上加以明确军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在特定的时候地方政府能够与军队实现及时的沟通和互动, 实现军地一体, 惟有如此, 才能保证快速响应。

对此, 记者了解到, 《标准》很有可能推动军地共享的物流资源信息系统建设, 包括应急储备物资信息、后备役车辆信息、应急救助专业人员信息、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应急物资生产信息等。但也有业内人士担忧, 军队的信息不可能完全与地方共享, 对此质疑, 相关专家表示, 军队完全可以将可用于应急物流的这部分资源信息与地方共享。此外, 军地一体应急物流保障系统还包括统一规划的物资储备体系和物资采购和配送体系等。如果能实现军地一体的指挥和信息系统, 其他的子系统是易于实现的。

上一篇:儿童读经运动下一篇:地勘单位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