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流网络系统

2024-10-30

应急物流网络系统(精选11篇)

应急物流网络系统 篇1

汶川大地震考验着我国应对特大型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我国政府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来开展紧急救灾,而且整个的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这样的应急机制,反应速度之快,赢得了世界赞誉。

应急体系的核心便是应急物流问题。应急物流包括地震、洪涝、飓风、泥石流、突发疫情、重大交通事故、生产事故和恐怖分子袭击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危害发生后,社会启动应急措施,对灾区进行紧急救援而实施的物资的紧急调拨、运送、分发处理,以及对人员的运送。

一、应急物流系统概念及特点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由各个物流元素、物流环节、物流实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应急物流的特点如下:

1. 应急物流系统的“时间”要素特点。

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特点,即应急物流需求发生的时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应急物流需求时间约束的紧迫性,决定了在应急物流系统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系统因素,时间的重要性要强于成本。

2. 应急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应急物流系统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具有一次性和临时性的特点。

3. 应急物流系统的开放性和扩展性。

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在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上,应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

二、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分析

应急物流需求不仅来自“天灾”,也来自“人祸”。主要原因有下几类:

1.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2. 决策失误。

由于决策所需的信息不完备以及决策者的素质限制等原因,决策者一旦决策错误,就会造成物资上的损失,这些损失往往在物流系统中体现出来。

3. 国际政治。

现今国际环境变得越加复杂,2007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7 0%。纵观各种运输方式包括海上、陆上和航空物流通道常常受到战争的威胁和干扰,这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很多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国际政治因素诱发的应急物流体系如国防和能源应急物流体系。

三、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

1. 应急物流系统的组成。

(1) 决策主体——政府部门。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运作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职权,因此在机构性质上应该是一个政府工作机构。它是政府救灾工作的一个执行机构,根据现代物流运作流程,依靠政策法规行使职能和开展工作,专门负责政府救灾物资的储存和运送。政府要快速有效的。

(2) 执行主体——物流公司。应急物流注重速度和有效,要想把大量的物资快速、安全和有效的送到事发地点必须要求政府能够统一调动一批物流公司,单靠政府和军队是无法办到的。物流公司按照政府的要求统一调度,各司其职,应该成为应急物流的执行主体。

(3) 信息枢纽——信息网络中心。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是一个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中心和管理中心。它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组织众多普通商业物流中心、企业加盟,并通过一张覆盖于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网络系统将其连接起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组成一个网络应急物流体系,实施信息发布和管理工作。

(4) 指挥中心——管理指导中心。在平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工作主要是做好救灾物资的预测、预算,进行网络维护,全面了解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情况,并建立供应商档案,了解可能用到的应急物资的生产、分布情况。各商业物流中心、企业进行正常的商业活动,自主经营,在商业活动方面并不受应急物流中心的管理和干涉。在急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根据有关政策和应急预案,紧急调用各加盟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设备、人员组建成一个现实的应急物流中心,投入应急救援工作。中心总揽全局,但并不直接从事运输等具体工作,而是将这些任务分配给各商业物流中心去完成。

2.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能。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分为两部分:一是中心本部, 包括信息网络中心、专项物资管理中心、技术支持中心。二是各加盟的应急物流中心和物流公司, 具体如图1。中心本部是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核心,是灾害发生时组织各加盟物流中心进行生产运作的指挥机构。中心本身并不进行物资采购、储存、运输等具体的业务,它主要负责根据收集来的信息,对各加盟物流中心的物资采购、储备、运输等方面进行指导工作,使整个应急体系高效有序地运作。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 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平时和救灾时期的组织领导工作。对上向主管的政府部门和该地区政府首脑负责并汇报工作,对下负责整个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组织管理工作,保证中心, 的正常运作。信息网络中心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此平台可与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地震、气象、卫生防疫、环保、交通等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掌握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交通状况、应急物资的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并保持数据库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专项物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单项物资的筹备和管理工作,可分为医药类、食品类、救生器械类等主管部门。

3. 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

(1) 应急物资的采购。应急物资采购包括救灾物资的采购和灾后重建物资的采购。救灾物资的采购应该事先在应急物流方案中明确各种救灾物资的供应商,一旦需要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直接下达采购指令火速采购,采购环节精简。这样把选择供应商的工作做到灾害发生以前,既可以保证采购速度,也可以保证采购质量。

(2) 应急物资的运输和配送。运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根据交通状况选择适合的运输方式比如: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内河运输、海洋运输、管道运输等。应急物资对于物资的流动速度要求比较高,通常选择运输途径时节约运输成本的原则已不重要,有效压缩应急物资的运输时间则是关键。应根据物资的价值、数量和对运输条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尽量实现直达运输和联合运输。在灾难发生时,可以考虑开辟一定的绿色通道,保证物资的畅通,比如可以简化海关检验检疫的手续和实行优先运输等。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取相关的辅助或优化措施,以节约物流成本。民用应急物资应该给予和军事物资同等的优先待遇,保障应急物流的畅通、高效运作。

(3) 应急物资的储存。针对常见的各种自然灾害对救灾物资的要求,应当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各种物资的储备。大量的有效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采购和运输量,大大减少相关成本。

在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中可以将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库存控制方法应用其中,科学的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实现对应急物资的库存控制。例如,可以应用A B C分类法对应急物资进行分类管理。“关键的是少数, 次要的是多数”,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对物资分类排队, 抓住主要的矛盾,将研究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区分为A、B、C三部分, 分别给予不同的管理。常用的可以按照物资占金额、品种百分比分类。见图2。

因此,应当根据各地区频发灾害的实际情况,储备救灾物资,关键是要合理,过多的储备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是,过少的物资很可能会使灾害变成灾难。

(4) 应急物流的运作流程。应急物流协调指挥中心下设采购、运输保障和物流中心等部门 (见图3) ,并通过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协调指挥。指挥中心控制和管理各部门的作业,中心向各部门发送指令信息,同时各部门实时反馈信息,各部门间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物资采购业务主要由采购部门负责,物资在途运输由运输部门负责,物资在物流中心的分拣、加工和包装有物流中心管理部门负责,物资配送由管理部门和运输部门共同负责。

四、结论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形式,对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的有效控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 应尽快建立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

迅速、准确的信息流依靠先进的通信与信息平台和信息流转机制来保证:高效、有序的工作流程则靠健全、严格的保障机制及相关规章制度来保证;充足、快捷的资金流则需严格的救灾专项基金等救灾款项的筹集与管理办法以及电子商务平台来保证;快速、及时的物流则要依赖于物资的采购、储备、运输以及物流中心等环节的协调运作来保证。

2. 作为一种特殊物流,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应急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许多学科,应当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不断研究其发展规律、特性和运作模式,使其日趋完善。同时,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应急物流管理体制和应急物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宗喜:加强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研究刻不容缓[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3) :20~21

[2]欧忠文:李科姜玉宏等: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物流科技, 2005 (9) :93~95

[3]邓伟王卫国:政府职能在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中应发挥的作用[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3) :26~27

[4]张志勇匡兴华等:美军物流系统优化战略研究与启示[J].物流技术, 2004, (6) :1~4

[5]高东椰刘新华:浅论应急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3) :22~23

[6]谢如鹤宗岩: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1) :99~102

应急物流网络系统 篇2

为了搞好物流城安全、防火、防盗工作,确保人员财产安全,根据市运管处和市行业管理办公室的指示精神,本着“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严格遵循安全、防火工作相关法律机操作规程,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责任到人,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制定本方案:

一、物流城安全、防火抢险预案

成立七个安全、防火抢险队。设队长、副队长成员和抢险队员。抢险队员由物流城管理人员带队,要求身体健康,要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干。凡在物流城院内出现的安全、火险等险情,由负责该地段的抢险队为主抢险,其他抢险队在主抢险队队长的指挥下积极协助抢险。出现险情,第一时间内报警(火警电话119、治安电话

110、抢救电话120),及时控制现场及险情,安全时组织人员抢救财物,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点。现将抢险队人员和抢险场地段分工安排如下:

总指挥:

第一抢险队:

队长:

副队长:

成员:

队员:物流城收货的各托运部人员20人。

负责:宿舍、伙房、仓库地段及地段内照明、电线安全。第二抢险队:

队长:

成员:

队员:物流城的值班工作人员及收获人员24人。

负责:办公大楼、收费室、发动机屋安全,伙房的食品安全。第三抢险队:

队长:

队员:

负责:全部装卸车辆、货物安全、装卸人员安全、各托运部、收货室。

第四抢险队:

队长:

成员:

队员:在物流城收货的各托运部人员20人。

负责:各托运部收货室、电器、炉子、以及鞋箱、货物、托货车辆。

第五抢险队:

队长:

队员:

应急医疗中的物流问题 篇3

【关键词】应急医疗 物流问题 模型 算法

一、引言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如何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建立和完善医疗应急决策和医疗应急物流体系,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步,“以人为本”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面对着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多发,车祸、火灾等意外事故的频繁,如何快速反应,应对天灾人祸,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成了这个社会不得不提及的问题。灾害面前,时间就是生命,应急医疗中的物流的快速有效,恰恰成为争夺时间,挽救生命的重中之重。在应急医疗救援中,要减少人力、物力以及受灾地区的损失。所以应急医疗中的物流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本文对文献[1]中的动态应急资源优化调度数学模型进一步改进,使得应急医疗中的物流问题的解决更贴近实际。

二、应急医疗中的物流问题的定义及特点

所谓应急医疗中的物流问题是指为了满足突发的事故或者自然灾害及突发的事件所需要的物资,非正常性地组织应急医疗中所需要的药品及医疗器械等医疗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与普通应急物流活动相比,应急医疗中的物流有如下特点[1]:突发性;时间约束的紧迫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弱经济性;社会公益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行了两点的补充;专业性,因为是医疗中的应急物流问题,更具有学科专业性;可持续发展性:尽可能在近的地方进行储备医疗救援用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三、應急医疗中的物流的运作流程和解决

文献[1]考虑了实时道路信息对出行路线的影响,以应急响应时问延长所带来的损失最少为目标,建立了一个时间依赖性的动态应急资源优化调度数学模型。文献[2]提出了应急物流的运作流程,应急医疗中的物流运作流程与其相似。文献[3]提出了“物资分发中心”的概念,建立了选址-调度多目标规划模型,并给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规划的多目标规划求解方法。文献[4]考虑了在大规模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 例如救济药品) 到需求点的派送问题。建立了一种车辆路线( VRP) 型的优化模型。[5]建立了多物资网络流与车辆路径问题的混合优化模型,将车辆视为物资的一种,将这个模型转化成混合整数多阶段多物资网络流问题。文献[6]提出了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物资配送网络拓扑结构的构建。文献[7]构建了双层规划模型,并以模拟退火算法求解问题最优解。

四、对动态应急资源调度数学模型的改进

文献[1]提出了一个动态应急资源调度数学模型,其目标函数是

这里的表示受灾点的严重程度;为理想状态下受灾点最早的应急响应时间;表示最佳方案应急响应时间超过理想状态下响应时间的惩罚参数,其意义表示受灾点对第种资源的紧急程度。表示超过最大可容忍响应时间的惩罚参数;表示受灾点对第种资源的最大可容忍响应时间;n为候选出救灾个数;为受灾点数。目标函数的第一部分表示使应急响应时间延时带来的总损失最少,该损失是由于优化方案后的最早应急响应时间与理想状态下最早应急响应时间相比的延长量增加而产生的。第二部分保证应急资源的调度在有限的等待时间内满足受灾点的应急资源的需求。最优方案的最早应急响应时问不应该超过可容忍响应时间,对于超过可容忍响应时间的情况,乘以一个惩罚系数表示其对应急响应带来的损失。它的目标函数是使得应急响应时间最短,即这两部分损失的最小值。原模型没有考虑交通的实时路况和路费最少的目标。本文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增加费用最少的目标。

本文所提出的数学模型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模型的复杂性,本文模型对实际情况仍然进行了简化,如没考虑车辆的来源问题,也放弃了对应急资源出救点个数最小化的优化目标以及天气、车辆油价、劳动力等次要因素。

五、结论

本文对文献[1]中的动态应急资源调度数学模型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两个约束条件,引入了两个新的变量:交通阻碍系数和和从救灾地到受灾点的运输第种资源的最短路径的距离。改进了目标函数,得到了一个综合考虑应急响应时间最短和费用最少的优化模型。本文没有给出模型的具体算法,我们将在后续研究,并给出具体的算法。

参考文献:

[1]严国灿.动态应急资源调度模型的研究及其应用[D].中山大学.2010

[2]刘艳绒.应急物流配送车辆调度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

[3]Tzeng G H,Cheng H J,Huang T D. Multi-objective optimal planning for designing relief delivery systems[J].Transportation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2007,43( 6) : 673-686.

[4]Liu D G,Han J Y,Zhu J M. Vehicle routing for medical supplies in large-scale emergencies [C]/ /Zhang X S,Chen L N,Wu L Y,et al. Lecture Notes in Operations Research 7,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7:412-419.

[5]Ozdamar L,Ekinci E,Kucukyzici B. Emergency logistics planning in natural disasters[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04, 129: 217-245.

[6] 赵彤. 我国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救灾物资配送系统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

[7]赵振亚,贺国先.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应急物流仓库选址优化[J].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10(03). [10]

构建我国地震应急物流系统 篇4

关键词:地震,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 自然灾害愈加频繁, 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逐年上升, 对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考验。为了及时对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实施营救, 有效地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有必要加大我国应急物流系统建设。

一、应急物流系统的概念

1、应急物流的概念。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所需应急救援物资为目的, 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除了具有一般物流系统的六个基本要素, 即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和流速外, 因为在应急物流过程中通常存在紧迫的需求时间约束, 所以应急物流还具有特殊的时间要素。

2、应急物流的特点

(1) 突发性。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 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 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2) 不确定性。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源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各种因素而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具有不确定性。

(3) 非常规性。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 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 整个物流流程将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 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如, 在应对汶川地震的救护中为了保证医疗用品的需求, 就需要有一个组织精干、权责集中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指挥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4) 弱经济性。应急物流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急”, 在一些重大的险情或事故中, 平时物流的经济效益原则将不再作为一个物流活动的中心目标加以考虑, 因此应急物流目标具有明显的弱经济性,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一种纯消费性的行为。

(5) 流量的不均衡性。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决定了应急物流系统必须能够将大量的应急物资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快速的运送。

(6) 政府与市场共同的参与性。由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及人民生活的影响极大, 应急管理工作往往伴随着政府和社会的介入, 因而应急物流活动的协调和一体化运作是应急物流运作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主要问题

1、政府应急快速反应机制不健全。

虽然陆续颁布了《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防震减灾法》和《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预案》等一系列政策和法规, 来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造成的影响, 保证应急行动的顺利实施, 但是我国应急法制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虽然各级政府、部门都有应急预案, 但互不衔接, 职能交叉、应急空白区较多, 未形成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而且基层工作者对这些法规的认知度不够, 因而严重影响了应急工作的效率。

2、缺乏应急管理的思维方式。

应急物流工作者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应急管理、应对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局限性, 常常以常态思维考虑突发事件, 因而很难适应应急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要求;而且社会、部门间缺乏联动机制。政府机关、企业、社会、个人等往往都会不同程度的介入其中, 这就加大了合作和协调的难度。

3、缺乏所需的基础数据库支持。

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充分和不及时, 物流服务提供者经常不能获得物流需求、交通状况和现场情况等准确信息, 因而严重影响了应急物流的运作质量和运作效率。

4、灾害现场状况恶化和所需的技术支撑、工作装备严重不足。

由于自然灾害发生的不可预测性和时间、地点的随机性, 很难为应急物流做必要的准备;同时, 经常伴随着道路被破坏、现场情况恶化、缺乏所需的技术支持和工作装备等情况, 物流工作常常被耽搁甚至被完全打断。

三、建立应急物流系统的结构

1、建立应急物流系统的结构。

为了加快信息的交换速度, 提高工作效率, 将“减少组织层次, 明确部门职能”作为应急物流系统部门设置的基本思想。应急物流系统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系统本部, 包括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和协调委员会,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下辖情报部门、信息网络管理中心、专项物资主管部门和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二是加盟的物流中心、物流企业。

2、应急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职能

(1)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负责应急物流系统平时和救灾时期的组织领导工作。对上级主管的政府部门和该地区政府领导负责并汇报工作, 负责整个应急物流系统的组织管理工作, 保证系统在平时及灾时的正常快速运转。

(2) 协调委员会。协调委员会是应急物流系统平时、灾时工作的协调机构, 协助系统领导机构保持应急系统的高效运转。协调委员会成员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政府相关部门领导成员。其职责是给系统提供各种有用信息, 对系统工作进行协调, 在必要时利用行政职权支持系统工作, 保证系统平时和灾时的各项工作能顺利进行;二是各加盟物流中心、物流企业的领导人员。其职责是协助系统领导层进行决策, 对各种应急方案进行审议, 协助系统设计合理的运作流程, 在救灾时期协助物资应急保障的协调工作。

(3) 情报部门。主要负责灾前、灾中、灾后的情报收集处理工作。长期与地震、气象、卫生防疫、环保等灾害监测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 及时掌握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生产事故、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情报, 并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 将信息提供给系统的信息管理中心和专项物资主管部门, 以便提前做好物资保障准备。

(4) 信息网络管理中心。负责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的构建维护工作。应急物流系统通过网络系统与系统的各个部门、各个加盟的物流中心网络、信息系统进行连接, 以便各专项物资管理部门了解各个物流公司的设备情况、人员情况、运营情况、运输能力、库房容量、主要业务等。在平时与公司间建立密切的联系, 掌握公司动向, 指导其完善应急设施。在应急情况下, 根据各物流企业的特点, 合理安排救灾物资的筹集、采购、流通、配送等各项工作。

(5) 专项物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单项物资的预算、预测和筹备工作, 在收到情报部门或者其他可靠的灾情信息之后, 指导相应的医药、食品、被装等物流中心预先做好物资的筹备、采购工作, 以保证在灾情爆发或进入扩大阶段以前, 便已有了充分的物资准备, 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应急物资送到灾区、灾民手中。

(6) 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的主要职能包括三方面:一是负责本地区 (或上级代储) 救灾物资采购、储存、调拨、使用、回收、维修、报废等环节管理工作;二是保障本地区紧急救助物资按质按量供应;三是围绕救灾物资的储备功能, 开展综合经营业务。因此, 每个省市都应建有救灾物资储备基地, 专门用于储备救灾物资, 加强对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的救助能力。

(7) 各加盟物流中心、物流企业。加盟的物流中心是应急物流系统得以成功运作的基础, 是应急物流系统各项保障业务的具体执行机构。平时各自自主经营进行正常的商业活动, 在应急物流的指导下, 完善应急设施, 制定应急方案, 并根据情况做好救灾物资的库存管理;灾害发生后, 在应急物流系统的领导指挥下做好应急物资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马芬.构建我国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议.中国电子出版社.

[2]黄洪涛.应急物流系统研究.2006.3.

对应急物流的几点思考 篇5

【摘 要】文中介绍了我国应急物流的概况和一些不足,为加强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和建设,提了十点建设性的想法,期望为我国应急物流能力的提升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应急物流;不足;建议

1.应急物流的概况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整个国家进入高速发展的关键战略机遇期,但自然灾害、社会安全、重大事故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突发问题,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造成的损失也逐渐增加。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2003年的SARS给中国经济带来了176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当时约合人民币1550亿元[1],这才引起了人们重视应急物流。应急救灾包括应急物流组织结构的构建、应急救灾设备技术的研发、应急物流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应急所需资金与物资的紧急筹措、应急救灾物资和装备仪器的储存与管理、应急物流配送中心的组建、应急物资的运输、配送与发放等内容。我国应急物流体系是由国家行政部门统一指挥,各级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集中部署,互相配合。地方政府有应急物流的管理权限,在各管辖范围内实行调度、指挥、控制的统一执行,合理调配应急物流的设备和应急物资。

2.应急物流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多次发生,如2003年肆虐的“非典疫情”,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2013年的四川雅安地震等,都给受灾群众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苦难。当前,我国应急物流系统还不完善,物流机制相对不够健全,预警突发事件的效用没有完全发挥,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应急物流信息处理能力不强。我国中央行政部门与各级政府部门、各级应急物流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联系和沟通,对我国应急物流的水平和能力缺乏了解,难以统一指挥和管理。其二,应急物流运营困难。我国应急系统往往都是从各单位临时抽调人员和设备,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应急物流的效率较低。其三,应急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不充分。如果在公共事件发生前有效、及时地预警,那么损失会大大减少。但我国相关部门之间信息缺乏高度的共享,很难在事故、灾难发生前进行排查和预警,很难提前采取有效应急物流措施[2]。其四,应急物流法规不健全。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出台相应的应急物流法律法规,我国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立法比较落后,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3.加强应急物流建设的八点建议

在考虑我国应急物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应急物流现实基础,应该抓住发展的大好机会,加强应急物流信息建设,保障受灾群众的安全,维护国家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文中认为,在建设應急物流时还应该加强以下十个方面的力度。

第一,在经费、政策和技术上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由于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使得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一定很快能发挥作用,并且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在短时间要花费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所以建设信息系统难免有“做亏本生意”之嫌,投资回收期也很难确定,但我们都知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没有充分的准备,灾时难免手忙脚乱。

第二,以政府为主导的应急救灾管理体系应更加完善[3]。目前各类慈善机构、救灾基金、民间救灾组织、个人救援等都在救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何进一步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发挥他们的救灾作用,需要进一步考虑,避免像红十字会那样的信用问题再出现。如何将这些优势信息资源更好地集成在信息系统中,在灾难发生时,能有针对性地调集最有利的救灾资源,实施最有效的救灾方案。

第三,加强应急物流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中,没有应急物流而只有普通的物流专业,我们应当立足普通物流突出应急物流的不同之处来培养应急物流人才,尤其是应急物流信息化人才。政府可以与部分高校开展定向委托培养合作,专门招收部分应急物流学员,开设应急物流课程,加大对应急物流的科研投入,达到培养应急物流人才的目的。同时,应急物流系统涉及的领域多、学科杂,对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都很高,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时,要考虑相应的学科专业背景,这对于应急物流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都是十分有利的。

第四,加强基础信息数据的建设。由于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所涉及的基础信息数据很多,包括参与救灾各个单位的信息,救灾人员信息、灾区气象信息、地质信息、医疗卫生、交通道路等信息,必须准确掌握这些基础信息,才能制定合理的救灾计划、开展应急救灾。同时,还必须利用现有的和灾时的应急网络资源,连通各个救灾人员、单位,实现与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数据的动态交换,保证系统所需的基础信息是最新的;在制定计划和做决策时,确保所需要的基础信息数据是准确可靠的。

第五,灾时应简化手续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调运和采购。在汶川和芦山救灾中,发现救灾的帐篷不够用,许多群众只能用塑料纸、篷布等暂时遮风挡雨;食品、药品、水等生活物资的缺乏也会出现,致使受众群众的生命安全在危难关头没有保障。有的运输程序还得逐级审批,浪费了大量的救灾时间,应启动灾时应急审批等,简化工作流程,减少审批程序,提高运行效率。避免因物资缺乏,出现争抢物资等现场面失控的现象发生。因此,加快应急物资的调运、筹措和采购十分重要。

第六,加强网络化虚拟应急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由于突发事件和灾害具有不确定性,需要紧急配送大量的救援人员、救灾物资、设备等,这都需要大量的运力,这时单靠部分政府部门的应急物流力量很难完成,需要建立网络化虚拟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实现救灾物资的快速配送。比如在纽约市的城市应急物资管理中心,还掌握除自身以外,包括各级政府、非营利机构和盈利企业等相关信息,可以迅速查找最有利的救灾资源。网络化虚拟应急物流配送中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在国家已经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地区,对应地建立长期的官方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各地的应急救灾预案,将当地的社会团体和各个物流企业的运力按照加盟的方式,网络化虚拟到官方的应急物送中心里,当灾情发生时,可调快速调用这些民间运输力量,以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时效和运力。

第七,确保应急物流设施仪器、道路专用工具能快速投入使用。保证救灾交通“生命线”的畅通是重中之重。在汶川、舟曲、芦山等地的救灾中,由于是山区,再加上余震等灾害,所以保证交通生命线的通畅就显得更加困难,成为救灾的主要瓶颈,如在芦山救灾中,有的救援人员和车辆在去往救灾的路上被堵十几个小时,有的伤员由于需要转运到其他医院堵到路上奄奄一息。因此应急物流设施设备、道路专用工具的快速投入和场地的迅速开辟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八,完善相应的应急物流法规制度。目前,我国没有任何法规性的文件对应急物流进行指导,也没有政策性的文件来支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主能使用行政命令来指挥协调整个救灾工

作。这样的缺点就是应急救灾社会成本高、整体秩序乱、效率不高。对于受灾地区来说,救援工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非连续性,一旦灾区不是人们和政府关注的热点,没有媒体的宣传引导,救灾和重建工作可能会被“耽误”。应急救灾没有规范化、制度化,而是依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全民齐上阵方法,虽然救灾时轰轰烈烈,但确实存在组织指挥凌乱、物资调运不及时等遗留问题。只有在救灾时“有法可依、有法可据”的情况下,应急救灾设备的征用、救灾经费的申领、灾民的补偿和抚恤以及平时演练等才能常态化、制度化,才能更好地保障受灾群众、控制灾难蔓延、恢复灾后重建。 [科]

【参考文献】

[1]欧忠文,王会云等.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3):164-165.

[2]钟利军.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03).

应急物流系统的灰关联分析 篇6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由各物流元素、物流环节、物流实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通过应急物流系统的灰关联分析,对影响应急物流效益的要素进行准确定位,为快速优化应急物流系统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

2 灰关联分析法

数理统计中有许多系统分析的方法,如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份分析等,但这些方法都具有下述不足之处:要求有大量的数据,数据量少就难以找到统计规律;要求样本服从某个典型的概率分布,要求各要素数据与系统特征数据之间呈线性关系;计算量大,一般要靠计算机帮助;可能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现象,导致系统的关系和规律遭到歪曲和颠倒。

灰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确定参考数列和若干比较数列几何曲线的接近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并用灰色关联度来反映曲线间的这种关联程度。实质上,关联分析就是以参考点和比较点之间的距离为基础的分析,从距离中找出各要素的差异性和接近性,也就是说,关联度是对离散函数空间的一种接近测度。灰色关联度有狭义灰色关联度和广义灰色关联度之分,广义灰色关联度又包括绝对关联度、相对关联度、综合关联度三种。对应急物流系统的分析是从多个系统中的相关数据的绝对量的关系出发的,我们在此采用灰色绝对关联度。

2.1 确定比较数列

对于参与比较的影响应急物流效益的不同要素,相互间是不可比和互补的,可能存在许多非量化的灰数。对于定量化的要素可以直接采用客观地数据,对于定性化的要素必须进行量化处理。

量化处理的方法很多,对于非量化的灰数,采用白化权函数处理的方法实现,其基本思路是:由应急物流方面的专家分别对影响应急物流效益的各个定性要素进行评分,而后建立相应的白化曲线,即将最高与最低评分的白化值顺序取为1或0(或反之),从而求出该指标的白化值。

设影响某个参与比较的应急物流系统的物流效益的要素j为定性指标,有p名应急物流专家对其进行不记名评分。第i个专家对第j个影响要素的评分记为u ij;为影响要素j得分的平均值。

可建立该指标的白化权函数为ν=αu ij+b(如图2)。

则如图3。

根据影响要素j的指标类型和得分平均值得出其相应的白化值vi,vi即为该系统第j个影响要素参与比较的值,在数列中表示为xi(j)。

2.2 求始点零化象

始点的零化象是通过引入始点零化算子实现的。零化算子可使应急物流系统原象无量纲化,且在数量上归一。

我们可以按照灰色绝对关联度的大小,对影响应急物流效益的要素进行优先次序的排列,得到快速优化应急物流系统的方法。

3 案例分析

人们分析应急物流系统建设中的问题,往往偏重于从一个应急物流系统自身找原因,这样做当然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提出有裨益的见解。但如果将一个应急物流系统与多个比较先进的应急物流系统进行横向的分析和研究,就可以找到差距,找到相对落后的症结所在,更有利于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关键的环节上去,获得较快的发展。这里我们从四个假想的应急物流系统A1,A2,A3,A4(其中A1发展较慢,A2,A3,A4发展较快)入手,通过对影响应急物流效益的相关要素进行横向分析和对比来探求A1发展较慢的原因,为研究实现应急物流振兴的启动机制提供一种方法。

3.1 影响应急物流效益的要素

考虑影响应急物流效益u1的影响要素主要从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两个方面入手。

硬件要素主要包括应急资金u2、应急物资u3、应急设施u4、应急装备u5四个方面。应急资金是指系统中每年投入的救灾专项资金,通过人均占有资金数量的多少来考虑该指标的大小;应急物资是指系统中每年仓储的应急物资,通过人均占有物资量的多少来考虑该指标的多少;应急设施是指为应对灾害发生建立的各项基础设施,包括仓库、预警预报设施、交通设施、避难场所和物流配送中心,通过单位平方米应急设施的数量来衡量该指标的布局合理性;应急装备是指应对灾害的专有装备,包括运输工具和专业装备,通过应急装备的总量来衡量该指标的多少。

软件要素主要包括应急机构的完善度u6、应急法律法规健全度u7、社会动员力度8u、专业队伍的数量u9、应急预案的完善度u10和演练次数u11、应急物流的信息化水平u12和应急技术研发力u13。应急机构完善度主要是由应急物流专家对系统中现行设置的应急管理机构是否完善进行评判获得;应急法律法规健全度主要是由应急物流专家对系统中颁布的应急法律法规是否健全进行评判获得;社会动员力度是由应急物流专家对灾难发生时应急管理层动员社会以及社会自愿捐赠的资金和物资来衡量的;专业队伍的数量是由应急物流专业人数在每千万人中所占的比例;应急预案的完善度是由应急物流专家通过对系统中已经制定和实施的应急预案的完善程度进行评判获得的;应急预案的演练次数是指系统中一年里针对不同的灾害组织群众对不同的预案演练的次数;应急物流的信息化水平主要由应急物流专家通过衡量系统在历次灾难中情报获取手段、信息系统平台的使用和应急信息化的覆盖面获得的;应急技术研发力主要由应急物流专家通过对系统中各种隐患的探测手段和救灾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的高低进行评判获得的。

3.2 确定应急物流系统比较数列及始点零化象

在各种要素中,定量指标有应急资金的数量、应急物资的数量、应急设施的数量、应急装备的数量、专业队伍的数量、应急预案的演练次数等;定性指标包括应急物流效益、应急机构完善度、应急法律法规健全度、社会动员力度、应急预案的完善度、应急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和应急技术研发力。对于定量化要素直接填充相应的数据即可,对于定性化要素需由专家评分,采用白化权函数处理的方法得到相关数据。6位应急物流专家对应急物流系统A1,A2,A3,A4的物流效益进行评分,评分结果见表1。

应急物流信息化水平对应急物流效益的影响最大,在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大投入;应急装备总量对应急物流效益的影响投入,在该要素上的投资应暂时少些。

4 结语

运用灰关联分析法,对影响应急物流效益的相关要素进行准确定位,寻找不足,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快速实现应急物流系统的优化。通过案例分析,证明该方法用在应急物流系统的优化上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这当然也为分析我国应急物流系统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丰,姜玉宏,王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1.

[2]马小平,高明波.军事物流系统工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1.

[3]邓聚龙.灰预测与灰决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4]陶倩.应急物流亟待完善[J].中外物流,2008,(5):27—31.

层级应急物流系统及其运行的研究 篇7

1 基本单元

1.1 基本单元的提出

应急物流系统单元的提出是为了提高应急物流在微观管理层次的可操作性。我国的应急管理模式是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状态进行不同层次的管理, 不同状态指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性质和影响范围确定不同的响应级别, 不同的应急管理层级有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市 (区、州) 、县、区、市-街 (乡) -社区 (村) 直到某个企事业、机关单位等多个级层, 在管理中存在部门间“横向协作”和“纵向协调”的问题, 既有“自上而下”的控制指挥, 又有“自下而上”的自治沟通, 还有横向的协作协商。层级应急物流系统需要从三个层级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层——第一应急救援力量的发挥, 即基层单元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应急物流能力, 开展自救和互救;第二层——与第一应急救援力量的联合, 即与其它基层单元联合, 合理配置和协调使用应急物流资源;第三层——与第二应急救援力量的沟通, 形成与突发事件相适应的应急系统。

1.2 基本单元的定义

(1) 定义基本单元为能够完成一定应急物流任务的最小领域范围。针对要求在应急救援真空状态中实现应急实效的要求, 国家层面、省级层面等由于过于宏观, 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响应, 不能作为应急基层管理单元。相对的, 社区或各企事业等基层单位可以认为是可操作层面上的应急管理单元。基本单元是层级应急物流系统的最低层构成单元。基本单元结构具有分形特点, 每一个层次的单元都具有相似的功能和结构, 基本单元也具备相对独立完整的功能和结构。应急物流系统通常由组织系统、资源系统、技能系统以及任务系统组成。因此基本单元也包含组织系统、资源系统、技能系统以及任务系统。

(2) 不同突发事件对单元的需求。按照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潜在后果和对应急资源的需求等, 需要不同应急物流单元。

一般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影响人员都是有限的, 应急物流需求量较小, 可由少数的几个应急单元来处置, 应急物流需求可以在事件发生地提供。较大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影响较大范围的区域和较大的人口数量, 可能影响到重要设施, 应急物流需求较大, 需要本地的一定规模的多个单元联合处置, 可能需要本地以外一定规模的外部单元支持。重大/特大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和人员都非常显著的紧急状况, 影响显著重要设施, 应急物流需求量特别大, 需要本地全部应急单元联合处置, 以及大规模的外部单元支持。

2 层级系统的模型

2.1 层级结构

单元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 它是一个稳定的中间形态, 也就是说它有很强自治性, 在从单独的应急物流子系统引向复杂的体系中, 单元是层次体系的必要元素, 单元具有某种普遍性, 可以相互联系进行组合, 分担了应急体系作为高级等级的特征。但是也必须依赖其它单元, 具有协作性, 单元只是整体的一个部分, 影响着其它单元, 同时也受其它单元影响, 只有联结成作为整体的高等级形式, 才能实现应急物流体系的全部功能。应急物流系统中基本单元可对应为一个社区, 中级单元对应为多个社区的联合, 高级单元对应为多个中级单元的联合, 具体可适用于我国的社会行政区划分。

2.2 基本单元的行为

应急物流系统以基本单元为核心, 单元间协作为重点, 单元对外沟通为主导。基本单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 是应急物流系统的出发点, 它收集信息、征集人员、征用设施设备, 使在小区域内的应急物流系统正常运行, 满足该地区灾民的基本需求。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 要寻求外界支援。寻求外部资源有两条途径:一是向上级部门请求支援, 二是寻找周边可以获得的力量。当外部联系被切断, 更有效的方法是联合附近较熟悉的其它有生力量结成联盟, 形成联盟对救灾有着重要作用:把更多的物流资源集中起来并有效支配, 提高应急物流能力;增加了与外界沟通的可能, 只要联盟中的其中一个单元接通外界, 联盟内其它单元也随之进入连通范围, 使得外部救援力量能够快速渗透到各个单元;形成联盟后, 联盟内信息得到一定整合, 对外连通后灾区需求信息与内部物流现状信息传递更流畅快捷, 有利于对灾情的评估与预测, 提高整个应急物流体系的运作效率。

基本单元要求其管理者在平时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应急物流子系统的建立有以下几个注意事项:

(1) 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应急预案, 做好防灾准备, 物资储备, 应急资源、人员普查, 普及应急基本常识。

(2) 建立与其它区域的沟通渠道, 掌握其它区域的基本信息。

(3) 联盟中确定唯一最高指挥中心, 防止因职能分散而造成系统松散与无序。

(4) 对外沟通中最重要的是信息沟通有一个重要的基础, 信息流畅则救援行动快速有效。

(5) 决策权的下放, 每一次灾难都是一次新的考验, 应急预案不可能预测到所有的问题, 上级部门只能统筹安排, 具体的执行应由一线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实时决策。

3 基本单元的联盟与对外沟通

单元联盟是由一组不同的单元由于某种关联而组合形成, 是不同单元的有序结合体。对于影响范围广的大规模灾害事件, 各个基本单元可以与其它单元形成连线乃至网络形式。几个基本单元的联盟, 形成比基本单元更高层次的单元, 建立相应的指挥中心, 并划分各专项小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同一个基本单元可以隶属于两个或多个上层单元。以此类推, 这些单元之间可以再集聚, 组成更大规模的上层组织。因此可以较快地连接单元成为联盟, 集聚并合理配置资源, 使应急物流系统的物流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基本单元联盟的方法原理可描述如下:经典的求解限制最短路径的算法是先找出顶点间的最短路径, 若其满足限制条件则该路径为顶点间满足限制条件的最短路径;否则, 找出顶点间的第2短路径, 若其满足限制条件, 则该路径为所求解, 依次计算下去, 直到有一条路径满足限制时结束。应该要求所有的单元都在连接的网络内, 连盟实质是形成点→线→片→面的过程。

摘要:文中从应急物流系统的基层组织出发, 定义了应急物流的子系统——基本单元, 构建了层级应急物流系统模型。任何被称为单元的个体应该具备以下三种管理功能:自身管理的功能, 与其它单元协作的功能, 全局管理的功能。基本单元遭到破坏后能够自恢复, 不同的单元可联结形成联盟, 各层单元均具备对外沟通能力。层级结构的应急物流系统强调基层第一响应时间的应急处置, 可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状况, 使系统具有充分的柔性。

关键词:应急物流,应急响应,层级系统

参考文献

[1]王丰, 姜玉宏, 王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7.

[2]余福茂, 曹为国.基于系统控制机制的动态联盟建模研究[J].现代物流, 2007, (7) .

[3]李阳, 李聚轩, 滕立新.大规模灾害救灾物流系统研究[J].科技导报, 2005, 23, (7) .

应急物流网络系统 篇8

一、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应急物流模拟仿真系统开发的目的包括三方面, 一是用于平时政府、军队、民政、商务、交通、物资供应等部门人员演练, 提高应急情况处置能力, 优化应急物流作业流程。二是用于分析评估优化应急物流保障预案、优化应急储备物资空间布局和储备结构、评估交通路网等物流基础设施能力等。三是用于突发事件应急物流指挥调度, 通过全域覆盖、互联互通的网络和实时更新、异地同步的保障态势, 发布应急保障需求, 共享应急物流资源, 实时把握保障对象和保障力量的准确信息, 消除“需求迷雾”和“资源迷雾”, 实现适时、适地、适量的精确保障;通过紧密的信息协同和认知协同, 促使各保障单元之间产生“化学作用”, 实现各保障单元的整体协同和一体联动, 达到“形散而神聚”的整体效果, 释放出比单个保障要素能力之和更强的整体保障能力。

应急物流模拟仿真系统功能由应急物流资源管理、仿真环境生成、应急物流预案管理、需求感知与态势生成、平时模拟训练、模拟仿真控制、综合态势显示、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综合分析评估、文电传输管理等十大子系统组成, 如图1所示。

二、系统总体结构选型

按照系统的用途和领域, 模拟仿真系统可以分为分析型 (Analysis) 、训练型 (training) 、采办型 (Acquisition) 三种类型。分析型模拟仿真的重点是分析模型和分析方法, 过程和人机接口则是次要的。但训练型模拟仿真则强调对环境和过程模拟的逼真性, 以给人以尽可能接近真实的体验。采办型模拟仿真机器设备为核心, 强调的则是机器设备本身的技术特点和性能。训练型模拟仿真系统对模型的准确度和数据的真实性要求不高, 对训练效率要求较高。要求系统在有限时间内, 设置尽可能多的情况, 以使受训者达到满负荷训练;分析型模拟仿真系统对模型的准确度要求较高并要求真实数据, 尽可能地仿真实际活动。训练型模拟仿真系统为达到锻炼参训者能力的目的, 一般不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型模拟仿真系统以评估方案优劣、资源能力大小、任务完成情况、经济效益指标等为目标, 大多采用人工智能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需求逐步多样化, 各型模拟仿真系统相互融合, 相互取长补短, 出现了混合型的模拟仿真系统。

按照系统运行方式, 模拟仿真系统可分为开环模拟仿真和闭环模拟仿真。开环模拟仿真即“人在回路仿真”, 指的是“人”一直处于模拟的回路之中, 成为模拟仿真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环节。这里的“人”可以是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指挥人员、决策者, 也可以是应急物资供应商、运输工具供应商, 物流配送人员、驾驶员等, 其身份根据任务的不同而不同。必要时“人”也可以成为模拟系统中进行复杂系统分析推理的“引擎”, 例如在模拟回路中进行分析评判的专家组等。在不同的模拟仿真系统中, 人在回路的类型不同, 达到的目的也不同。在训练模拟系统中, “人”是作为受训者出现的, 系统为受训人员提供所需要的环境, 目的是使“人”在这个环境中得到训练。在分析模拟系统中, “人”可以是分析模拟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般作为决策者出现, 其目的是得到更好、更能反映实际的决策方案。闭环模拟仿真即“人不在回路仿真”, 指的是“人”处于模拟的回路之外, 系统一旦按照事先设定的预案、规则和流程开始推演, 直至系统运行达到事先设定的终止条件才停止推演。推演过程中不需要人工干涉, 人处于流程之外。这种运行方式一般用于分析验证方案优劣、预期效果等。“人在回路”与“人不在回路”只是在模拟方法上的不同, 但可以在一个系统中同时包含这两种方式。

根据系统总体功能设计和各型模拟仿真系统的特点, 应急物流模拟仿真系统应是综合采取“人不在回路”与“人在回路”模拟技术、兼顾训练演练与分析评估需要的混合型模拟仿真系统。

三、系统体系框架设计

应急物流模拟仿真系统是一个集成模型、信息、工具等资源的综合集成系统。系统体系的架构可分为数据层、构件层、分系统层和系统层, 如图2所示。数据层与构件层是基础层, 主要由底层基础数据库、基础构件库以及HLA-RTI中间件所组成, 为了确保构件应用的可扩展性, 要求构件不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构件运行所需数据一律通过接口进行输入;分系统层以基础构建为基础, 开发出的具有一定应用能力、可单独运行的分系统;系统层将所有分系统进行集成, 形成一个支持应急物流模拟仿真评估的环境。

四、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应急物流模拟仿真系统功能定位的基础上, 确定了系统总体结构选型, 采用多智能体技术, 构建了应急物流模拟仿真系统的体系框架, 并以Cougaar平台为基础、采用可扩展建模与仿真框架 (XMSF) 部分实现了原型系统功能。系统可广泛用于平时应急物流演练、分析评估应急物流保障预案、突发事件应急物流指挥调度,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袁渊, 杨西龙.应急物流指挥信息系统的构建[J].物流技术2009 (6) :121-131

应急物流网络系统 篇9

震后应急救援是一项时间紧迫的复杂系统工程,应急救灾物资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供应,以期尽可能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等各种约束条件下,通常应急救灾物资先从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库运往设置在灾区附近的各应急中心,然后再由各应急中心配送至各救灾点。因此,应急中心定位(Location allocation problem,LAP)与应急车辆路径规划(Vehicle Routing Problem,VRP)是震后应急物流系统的两个关键问题,且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1]。因为不同应急中心定位方案会导致不同的应急车辆路径规划,应急车辆路径规划也会反过来影响应急中心定位方案。因此,必须进行整体优化,即研究震后应急物流系统中的定位-路径问题(Location Routing Problem,LRP)。

尽管商业物流系统中的LRP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2,3,4],但是关于应急物流系统中的LRP的研究文献相对甚少。文献[5]研究了灾害条件下的应急物资配送和伤员运送救治问题,进行了临时医疗点选择、应急物资分配和车辆运输路径决策。但是没有集成优化LRP。文献[6]将减灾系统中的LRP划分为应急服务设施选址和应急资源运输路线安排两个子问题,并建立了以总成本最小为目标的LRP模型,设计了一个两阶段的启发式算法分别求解两个子问题。文献[7]研究了应急物资配送中心定位与配送车辆路径安排的联合决策问题,采用机会约束规划方法以应急物资运达时间之和最小为目标构建了一个模糊LRP优化模型,并设计了一种两阶段启发式算法予以求解。文献[8]针对需求随机变化的应急物流LRP,使用区间型数据表示不确定的应急物资需求量,并以总救援时间和系统总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了应急物流LRP优化模型,设计了改进遗传算法对其进行求解。文献[9]研究了灾后应急物品运输中的LRP,构建了一个综合考虑了中期经济、短期经济和人道主义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设计了一种变邻域算法并采用CPLEX软件予以求解。文献[10]研究了灾后垃圾收集操作中的LRP,在通常的LPR模型上增加了车辆到达可能性约束条件,设计了一个基于禁忌搜索的元启发式算法予以求解。

震后应急救援的时间紧迫性、地震灾害的破坏性决定了应急物流系统中的LRP特性不同于一般商业物流系统中的LRP。例如一般商业物流系统中的LRP的交通路网状况稳定、需求点的物资需求通常小于车辆容量采用巡回配送方式、商业物流系统主要考虑利润最大化或总成本最小化;而应急物流系统中的LRP具有时间紧迫性、由于道路损坏或交通拥堵造成车辆行驶时间的随机性、震后受灾点对有些应急物资的需求非常大可能超过车辆容量需要采取分割直接配送方式、应急物资配送具有时间紧迫性、弱经济性等特性。为此,本文综合考虑震后应急物流系统的特性,以应急物资总运达时间与系统总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基于机会约束规划的多目标LRP优化模型,并设计混合启发式算法予以求解。

2 LRP数学模型

2.1 问题描述

地震灾害发生后,需要在灾区建立若干个应急物流中心,在规定时间内把应急物资配送到各个救灾点(如图1所示)。假设已有若干个位置和容量已知的候选应急物流中心,各应急物流中心拥有一些不同容量类型的应急车辆,用这些车辆配送应急物资到各个救灾点;各救灾点的位置与应急物资需求量已知,并要求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运达;应急车辆从所属应急物流中心出发,完成配送任务后回到该中心;车辆运输成本与其行驶距离成正比。问题目标:在已有候选应急物流中心内选择若干个应急物流中心,并在满足其容量限制、车辆容量限制、救灾点时间限制条件下规划应急车辆路径,满足救灾点需求,使应急物资总运达时间最小、并在此基础上使应急物资供应总成本最小。

大需求量救灾点的处理方法:可能某些救灾点对应急物资的需求非常大(超过车辆容量)。本文根据车辆容量情况将大需求量救灾点分割为2个虚拟救灾点,即满载需求点和小需求点。满载需求点采用直接配送方式,即由离其行车时间最短的应急物流中心派车直接配送;小需求点采用巡回车辆配送方式,即和其它小需求点一起由巡回车辆进行配送。

2.2 符号说明

N1{g|g=1,2,…,m}——候选应急物流中心集合;wg——应急中心g的容量限制;Fg——应急中心g的固定费用;N2{h|h=1,2,…,n}——救灾点集合;dh——救灾点h应急物资的需求量;[ωhs,ωhe]——救灾点h的应急物资配送时间窗;N=N1,N2——所有节点集合,i,j∈N;cij——节点i至节点j的行驶距离;V{k|k=1,2,…,k}——应急车辆集合:Qk-应急车辆k容量;ek——应急车辆k的固定使用费用;rk——应急车辆k的平均行驶速度;bijk——应急车辆单位距离运输成本;tijk——应急车辆k从节点i至节点j的行驶时间,tijk=cij/rk;Tik——应急车辆k到达节点i的时间,当i∈N1时Tik=0。

2.3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震后应急物流系统中的多目标定位-路径优化模型如下:

目标函数(1)表示应急物资运达总时间最小,是首要目标。目标函数(2)表示应急物资供应总成本(包括应急物流中心固定成本、车辆固定使用成本、应急物资配送成本)最小,是次要目标。首先要满足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再满足次要目标。约束条件(3)表示车辆容量限制;约束条件(4)表示应急物流中心容量限制;约束条件(5)保证选中的应急物流中心有车配送;约束条件(6)保证没有选中的应急物流中心不能发车;约束条件(7)保证任意的2个应急物流中心不能在同一条路径上;约束条件(8)保证车辆路径连续;约束条件(9)保证每个就灾点有且仅有一辆应急车辆进行配送;约束条件(10)表示了车辆到达救灾点的时间计算方法;约束条件(11)表示应急物资运达救灾点的时间窗;约束条件(12)、(13)、(14)表示变量取值约束。

3 算法设计

目前求解LRP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求解和整体求解。两阶段求解方法将LRP分解为LAP和VRP分别求解,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但是计算速度比较快;整体求解方法将LRP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求解,有效提高了解的质量,但是计算时间相对比较长[4,7]。为求得高质量方案,本文基于整体求解思路设计了一种禁忌搜索算法结合带时间窗蚁群算法的混合启发式算法求解上述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参数初始化。设定程序最大迭代次数maxiter、候选应急物流中心的数量m与容量wk、选择应急物流中心数目χ、救灾点h的需求量dh与时间窗[wks,wkc],令当前迭代次数iter=1,计算各个救灾点h到各个候选应急物流中心g的距离cgh:

步骤2:应急物流中心选择与救灾点分配。从m个候选应急物流中心随机选择χ个作为已选应急物流中心,采用SWEEP算法[12]根据距离cgh最短原则、并考虑应急物流中心容量wg限制分配救灾点h.即把各个救灾点h到各个已选应急物流中心g的距离cgh从小到大排序,首先把救灾点h分配给cgh最小的应急物流中心g,如果满足wk限制,救灾点h就分配给中心g;否则就要分配给cgh次小的应急物流中心,并检查wg限制。以此类推,直至所有救灾点分配完毕。

步骤3:分配方案检查。如果本次应急物流中心选择与救灾点分配方案和以前方案相同,转步骤2;否则,把本次方案存入禁忌表,iter=iter+1,转步骤4。

步骤4:应急车辆路径规划。设计带时间窗的蚁群算法,进行各个已选应急物流中心的车辆路径规划。主要步骤如下:

Step1:初始化。读取本次方案的相关信息,并初始化带时间窗的蚁群算法各参数:设定最优应急物资总运达时间与最优总供应成本为尽可能大的正数、最大迭代次数maxnum、迭代次数num=1、蚂蚁数量P、车辆容量Qk、车辆速度rk,并把所有节点分已经访问节点集合R与剩余节点集合U.P只蚂蚁都以应急物流中心为出发点。令蚂蚁k当前装载量loadk=0,车辆当前行驶时间Tik=0。

Step2:蚂蚁转移规则。关于剩余节点集合U,计算蚂蚁k移动到剩余节点j(j∈U)的可能性

其中,τij(t)是信息素浓度,ηij(t)是能见度,α,β是变量相对重要度,ρ∈[0,1]是一个随机数,θt是选定概率。把剩余节点按照转移可能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首先选择排序为第一的节点j,计算应急车辆k当前装载量loadk=loadk+dj.此时,考虑车辆容量Qk的限制,如果loadk≤Qk,同时还要满足救灾点的配送时间窗[ωks,ωke]限制。当蚂蚁k从节点i移动到节点j时,应急车辆k到达节点j的时间Tjk为

如果[ωks≤Tjk≤ωke],蚂蚁k从节点i移动到救灾点j,j∈R;否则,就要选择剩余节点中转移可能性排序第二的节点,以此类推直到选择了最合适的移动节点。如果loadk>Qk.蚂蚁k返回应急物流中心,loadk=0,Tik=0。重复该方法一直到所有节点访问完为止,并计算蚂蚁k的应急物资运达总时间f1与供应总成本f2.

Step3:记录结果。如果所有蚂蚁都搜索完毕,记录本次规划中的最优路径(应急物资运达总时间f1最小);否则转Step2。

Step4:2-opt优化。对本次最优路径进行ψ次2-opt优化,优化后的应急物资运达总时间与总成本根据时间优先规则进行判断:如果,且,则,;否则,路径表不更新。

Step5:信息素更新。迭代次数num=num+1,同时对所有路径上的信息素按下式更新。

其中,δ为一个常数,φ为信息保留度。

Step6:蚁群算法结束判断。如果迭代次数num=maxnum,蚁群算法结束,转步骤5;否则,转Step2。

步骤5:混合启发式算法结束判断。如果iter=maxiter,算法结束;否则,转步骤2。

4 算例分析

以Solomon的VRPTW BENCHMARK PROBLEMS问题库中的RC101 to RC108算例数据为基础[12],同时根据本文所研究LRP的特点修改或者补充相关数据产生测试算例。具体方法如下:①从RC101 to RC108数据中随机抽取5个坐标数据作为候选应急物流中心的位置,随机产生应急物流中心的容量与固定费用(表1);②设定各应急物流中心具有2种不同优先级别、不同容量类型的车辆各5辆,车辆行驶速度rk分别为60km/小时、50km/小时(表2),车辆配送费用bijk为10元/km;③随机抽取20个坐标数据作为救灾点的位置(表3)。由于应急物资配送具有时间紧迫性,所以本文假设所有救灾点时间窗的最早时间为0,表示救灾点要求应急物资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实现供应,最晚运达时间不能超过规定的最晚时间[7]。

程序参数设置:maxiter=100,iter=1,opti=0,m=5,χ=3,maxnum=50,num=1,P=20,α=2,β=3,θt=0.6,φ=0.8,bijk=10,ψ=10。

算法采用Matlab R2013a进行编程实现,在AMD A8-4500m APU 1.90GHz、内存4G的微机运行。算法运行了50次,平均计算时间为293.37秒,计算效率比较高,计算结果比较稳定,均选择1、2、4号作为应急物流中心,启用12辆车进行配送;目标函数值1的平均值为1384.62分,最优值为1323.91分,最差值为1437.43分(与平均值的偏差仅为4.39%和3.82%);目标函数值2的平均值为77845.16元,最优值为77294.5元,最差值为78980.57元(与平均值的偏差仅为0.7%和1.46%)。最优方案选择的应急物流中心序号、各应急车辆行驶路线如表4。其中,应急车辆行驶路线表示采用救灾点序号表示,0表示应急物流中心;车辆配送时间不包含车辆从最后一个救灾点返回应急物流中心的时间。最优方案应急车辆路径如图2所示。

5 结束语

震后应急物资的及时供应是救援工作的关键。为提供应急物流系统的效率,本文分析了应急物流系统中的LRP的特性,以应急物资配送总时间最小、系统总费用最小为目标,构建了一个基于机会约束规划的多目标LRP优化模型,并从系统整体优化的角度设计了一种混合启发式算法予以求解,采用算例证明了本文模型的正确性。计算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方法能有效解决应急物流系统中的多目标LRP。后续研究将考虑多品种应急物资、应急车辆动态调度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代颖等.震后应急物资配送的模糊动态定位一路径问题[J].管理科学学报,2012,15(7):60~70.

[2]Min H,et al.Combined location-routing problems:A synthesi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8.108(1)il~15.

[3]Nagy G,Salhi S.Location-routing issues,models and method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177(2):649~672.

[4]汪寿阳等.集成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定位-运输路线安排问题的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0,3(2):69~75.

[5]Yi W,Ozdamar L.A dynamic logistics coordination model for evacuation and support in disaster response activitie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179(3):1177~1193.

[6]曾敏刚,崔增收,余高辉.基于应急物流的减灾系统LRP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0,18(2):75~80.

[7]代颖,马祖军.应急物流系统中的随机定位-路径问题[J].系统管理学报,2012,21(2):212~218.

[8]孙华丽等.随机需求应急物流多阶段定位-路径鲁棒优化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3,22(6):45~51.

[9]Rath S,et al.A math-heuristic for the warehouse location-routing problem in disaster relief[J].Computers&Operations Research,2014,42:25~39

[10]Andie Pramudita,et al.Location and routing problems of debris collection operation after disasters with realistic case stud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25:445~458.

[11]http://w.cba.neu.edu/~msolomon/problems.htm.

应急物流网络系统 篇10

摘要: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存在诸多“物流短板”现象。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本质特点,极有必要构建一个高教运作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该体系具有多层次、多环节和多要素的复杂特性,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存在着很多薄弱和空白之处。针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构建中的现状,亟需展开系统的研究,从技术操作和战略运作层面解决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分级和分阶段管理、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协调机制、应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方法和应急物流风险预警管理机理等重大问题。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2.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1.004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是为了实现在突发自然灾害环境下对应急物资、人员、资金等进行有效组织和保障这一目标的需要而建立的综合体系。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涉及到政府、行业组织、物流企业、社会团体、志愿者等不同层次的机构或个人,也涉及采购、仓储、调度、运输、配送、回收等不同功能环节,还涉及到信息、人才、政策、法规、理论、技术等不同的组成要素。在我国,对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研究,只有理论概念的提出,实践中并没有形成。2008年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的救灾实践暴露了由于缺乏系统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导致的诸多问题,因此应尽早建立高效、合理、科学运作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而其中的主要问题必须从理论层面予以综合研究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一、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迫切性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对世界各国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应急物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应急物流有效组织的重要保障。目前,无论是从战略运作层面还是从技术操作层面来看,我国都缺乏科学、系统、高效、经济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来支撑灾时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机运转,因此,急有必要尽快建立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一)自然灾害的本质特点要求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由于自然灾害具有频繁发生,难以预测及其影响与规模与日俱增等特点,因此,自然灾害的抗灾救灾管理工作更应从战略层面来思考如何构建一个高效运作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1、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性特点决定了亟需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近年来,世界各国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些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例如2005年初在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爆发的海啸夺取了十几万人的生命,并造成数以亿计的财产损失。我国在2008年上半年就发生了两次巨灾:1月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8级地震灾害。其中,元月份的雨雪冰冻灾害,涉及14个省份约7786.2万人。“5·12”汶川地震到6月底时已遇难6万9千多人,受灾4555万人。因而,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自然灾害的难以预测性特点决定了亟需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大多数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很难预测的,如地震、火山爆发、山洪、泥石流、大面积食物中毒、突发性传染病等等,即使有时可以预测,因为预报时间和发生时间相隔太短,用于赈灾的应急物资难于实现其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物流过程难于实现。因此,灾时救援物资保障是灾害应急管理的关键工程,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刻不容缓。

3、自然灾害的损失性扩大特点决定了亟需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随着自然灾害规模与影响程度的与日俱增,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损失呈几何级数递增。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管理体系中,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担负着独特的重要使命。在战争时期,战斗和战役打响前后勤保障物资必须有充足的储备,而且有一套完善周密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计划。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也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以解决或处理死者安葬、伤者救助、卫生防疫、灾后重建、恢复生产、恢复秩序等问题,否则受灾面积、人员、损失将会扩大,灾害有可能会演化为灾难。为使灾害造成的损失极小化,亟需对应急物流的规律、保障机制、运作管理及实现途径进行研究。

(二)2008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救灾实践的“物流短板”现象要求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2008年年初爆发的冰雪灾害与5月份汶川地震灾害的救灾实践暴露出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组织管理中存在诸多“短板”问题。根据木桶原理,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由那些长板决定的,而是由那块最短的板决定的。因此,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如果不能准确地识别出这些“短板”并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加长这些“短板”,那么整个应急物流管理的效率将会降低,应急物流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应急物流的组织协调也将受到牵制,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灾害的抗灾救灾管理工作必须从实践操作层面总体上来加以把握,研究如何构建一个没有“短板”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问题。

1、应急物流存在“组织保障短板”。首先,物资保障量大,涉及面广。如汶川地震救灾的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单仅保障一日三餐频度很高的食品,应急物流任务就非常繁重。其次,由于交通、通信、电力的中断,对应急物流的组织带来极大威胁。

2、应急物流存在“组织时效短板”。雪灾爆发初期出现湖南、广东等重要交通干线上受困的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后勤供应不足。抗震救灾的时效是72小时,在72小时内能不能把食品药品以及工程设备运送到位,拷问着应急物流的效率。民政部第一时间从合肥、郑州、武汉、南宁等中央10个物资储备库紧急调拨救灾帐篷,24小时内这10个库15万顶帐篷即全部调空,四川灾民对帐篷需求存在极大缺口,8天后仍然存在80万帐篷缺口。另外,汶川地震中还出现了救援物资运送迟迟不能到位,到位后食品已变质,药物已过期等现象,暴露出了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本身的缺陷。

3、应急物流存在“组织协调短板”。首先救灾物资来源复杂,地区捐助、军队支持、国家调拨、国际志愿;承担物流的实体,既有企业也有部队;既有国家控制的物流资源,也有志愿者自己组织的。同时几百万人流向灾区,这种无序的流动更增加了应急物流的难度。

由此可见,应急物流供给不能及时送达,会给灾害救助、给社会生活带来系列问题。首先,将增加应急物资的运输时间,增加运输成本和运输压力。其次,灾害救援物资和日常必需品的供应短缺或过期变质,更将增加受灾者痛苦,加剧人们对灾害的恐慌心理,给社会安全造成隐患。第三,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保障下的应急物流,将会成为灾害应急管理的重大阻碍,不仅严重浪费了宝贵的物资和运输资源,而且一旦次生灾害连锁发生,救灾物资的补给难度加大,受灾范围、灾害损失将向纵深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二、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在我国,应急物流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概念,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尚待建立,应急物流管理理论研究尚未纵深开展。从已有研究来看,应急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与动员,应急物资的筹措、采购、储备、运输与配送,应急信息平台的运行与辅助决策,应急物流中心的构建,应急物流支援能力建设,应急保障机制等。但这些研究只限于较为宽泛的概念和理论框架的搭建,缺乏基于实证案例的针对性纵深研究。

(一)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与决策体系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在理论研究方面,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指挥、组织、协调与决策的机制和体系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薛志杰等从应急物流指挥这一角度分析了我国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由于没有建立一个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无法准确掌握紧急情况详细资料以及所需物资的生产和分布情况,对运力的数量和状况不清楚,分析判断不准确,就无法制定出正确的应急物流决策。邓伟等强调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也提出了要制定各类突发性灾害的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等应对措施。

(二)应急物资管理体系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国内少见针对自然灾害应急物资管理体系的系统研究,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的应急物资管理上。曾文琦认为我国应急物资管理的采购、储存、运输等环节存在着诸多问题。姜玉宏和颜华提出了应急物资的管理要求和流程,阐述了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但对应急物资的筹措、采购、储备、运输和配送等的研究未涉及。赵林度在系统分析城市应急管理模式和应急管理网络模型的基础上,面向城市重大危险源,重点研究了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由紧急救援物资储备和应急配送构成的城市应急物流网络的结构。郭瑞鹏研究了不确定动员环境条件下应急物资动员决策及优化问题。

(三)应急物流信息管理体系和平台建设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信息流的通畅是应急物流有效运行的基础。当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使用一些先进的信息系统来处理非常规情况下的各类数据和信息,例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署(NOAA)避难所危险事件应急物流数据库系统,是一个以因特网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可以为美国国家海洋水族馆及其合作者提高偶然事件的计划和应对能力。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缺乏统一的应急信息平台,既缺乏统一的应急信息共享机制,各个城市的应急指挥平台也不能进行信息共享;我国的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还偏低,难以满足应对紧急状态的要求,加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是提高我国应急物流水平的重点所在。

在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方面,我国也是近十年才开始,当前研究文献显示,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一,对区域和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其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目标、原则、作用的研究;其三,设计物流信息平台的总体框架与结构模型;其四,分析物流信息平台的关键技术、运行机制和实施策略等。从实际运用情况来看,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都还没有成熟的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借鉴,上海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也将在近日才正式运行,武汉市的物流信息平台功能仅限于发布和简单查询。而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相比,灾害发生后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向灾害发生地涌来,对救灾物资的装载、运输、配送,对物资供需的协调和调配等,在灾害应急的时间约束下,对物流信息的时效、准度、真实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物流信息平台由于灾害对交通、通讯等造成巨大破坏而实现的难度更大,因此,灾时物流信息平台的实现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研究课题。

(四)应急物流风险管理体系研究现状与不足

国内外鲜见对应急物流风险的研究。最新的研究是赵勇等学者于2006年提出了应急物流风险的概念,对应急物流风险进行了分类,即包括技术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及操作风险四大类,概括出隐蔽性、动态性、时效性和关联性四个特征,进而依据应急物流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和风险等级划分这三个过程提出了应急物流风险分析的框架模型。总的来看,目前对物流风险管理的研究,有突出的两个特点:第一,主要从物流风险因素识别、物流风险评估和物流风险控制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二,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型制造企业、生产企业、零售业、海关、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第四方物流企业等。虽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该项领域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全面,尚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没有构建系统、完整的物流风险管理理论框架;第二,风险因素缺乏完备性,也缺乏一套完整的物流风险因素识别的方法;第三,物流风险评估方面,没有建立一个完备的物流风险源和物流风险后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创建或选择一个合适的评估方法;第四,物流风险控制方面理论较薄弱,而且,没有构建完备的物流风险整体解决方案。

三、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有很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尚待解决。例如:自然灾害发生后,应急物流管理系统应以何种模式运行,谁来组织?谁来参与?不同级别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组织机制与运作模式是否相同?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不同应急阶段,物流的组织机制与运作模式如何?自然灾害物流如何在实时、准确的信息流支撑下达到最经济状态?在自然灾害形势下,如何有效预防和规避原发性和继发性物流风险的发生?等等。这些都是影响救灾与应急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问题。

(一)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分级和分阶段管理原理有待深入研究

第一,每一次自然灾害发生的规模和危害的范围和程度都是不同的,有必要进行不同级别的应急物流管理研究。目前我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是分类分级的,而其中单独的物流管理体系尚缺乏,更需要进行分级的构建。第二,每一个自然灾害从酝酿、爆发到扩散直至最后的消失,都会经历几个不同阶段,每一阶段对物流的需求从物资种类到物资数量都有不同要求,这些物资亦有轻重缓急之分。例如在救灾最初阶段,紧急生命物资能否及时发放到位,对灾民生命的及时挽救、救援工作的有效开展等意义重大。在随后的灾害应急中,需继续对灾民提供衣、食、住等基本生活物资的补给,如何快速有效地解决灾民的临时民生问题,仍然拷问着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有效组织。但从这两次灾害的应急物流实践,特别是汶川地震的救灾物流保障体系的运作过程和效果来看,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亟待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专题研究。第三,汶川地震中暴露出了某些关键物资如帐篷供应不足、筹措不力的问题,提示如何科学有效地对社会应急物流资源进行快速评估和分类分级调用,将是有价值的研究命题。

(二)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协调机制理论有待进一步讨论

目前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如救灾物资需求缺口的应急筹措与采购管理、应急物资运输与配送的管理、应急物流信息的有效管理、应急物流人员的合理调配等,均需要高度协调而有效的组织才能实现。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同时,一些社会团体,如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物流协会、志愿者等。还有军队、民兵组织等社会救援力量的重要性亦日显突出,例如汶川地震中,军队对公路生命线的抢修抢通、物流企业对紧急物资的运输与配送等都保证了救灾物资在第一时间迅速、安全地送达到灾民手上,显示出社会力量对政府应急物流管理的有效补充。但是汶川地震救灾实践也暴露出我国应急物流管理混乱无序的状态。缺乏专门的应急物流管理部门,社会团体筹集的救灾物资找不到发放的渠道,志愿者们热情而盲目地进行救援甚至帮倒忙等,不仅造成了救灾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也暴露出政府管理和社会资源调动中的不协调问题。因而必须着力探讨如何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协调广泛的社会资源以实现应急物流的通畅、快捷、无误地进行。

(三)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信息体系的应急物流公共平台的构建方法研究有待取得新的突破

在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中构建一个能够发布实时动态信息的应急救灾物资需求公共信息平台的意义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巨灾发生后,在现有物流运作体系下,很难迅速得到灾时应急物流需求的准确信息,这对有效展开应急物流供应带来很大障碍,供应什么物资、供应给谁、谁来供应、供应多少、需求实现多少等等都成了“盲区”。而在当前应急物流的供应链中,供应方是被动的,难以预先知道需求方的要求;需求方也缺乏沟通平台将需求信息即时或者提前反馈给供方。灾害紧急形势下,供需信息如果能借助公开、高效、现代化的公共应急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对接,对应急物流需求信息进行甄别、生成、统计、分类、发布、更新等,进而有效地组织救灾物资筹措、运输和配送工作,灾害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将能够被有效地缓解与控制。

(四)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机理研究有待全面展开

自然灾害一旦产生将在瞬间对社会、经济和生命产生巨大威胁,而应急物流管理本身也具有风险性特征,因此,有效地实施应急物流运作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成为应急物流管理成功运作的关键之一,应开展预警管理研究以切实增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防,增强灾时应急物流风险因素的预防和控制,从而减少灾害损失,缓解后续应急物流需求,使应急物流组织指挥工作准备充分,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而当前对应急物流风险及其预警管理的研究非常薄弱。首先,对应急物流风险的基础理论问题尚需深入研究,包括应急物流风险的准确内涵、风险类别和特征;第二,未对灾害中影响物流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尤其是巨灾发生后应急物流风险的发生和转化机理,应建立应急物流风险的分析模型;第三,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以实现对应急物流风险的监控准备;第四,应建立一套科学的灾害应急物流风险的动态预警与处置管理体系,实现风险辨识快速、风险评估准确、风险处理及时、风险监控实时的目标。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运行的科学预警将是一个全新课题,选定恰当的预警对象,设置科学的预警级别,实施准确快速的风险分析,进行正确的预警决策,遵照预设的应急物流预案进行有效地协同救援等,都是重要的管理问题。

应急物流网络系统 篇11

大规模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网络, 指的是在突发大规模地震灾害的紧急状况下, 为实现应急救援物资的紧急空间位移而形成的物流网络。由于大规模地震灾害对应急物资需求数量更多、物资来源更广泛、物资配备更多样、信息传递更困难、物资需求紧急程度更加迫切等特性, 致使大规模应急物流网络更加复杂。本文构建大规模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网络, 如图1所示。

大规模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网络从网络整体运行效率最优出发, 对不同跨地域的各级设施组织活动过程进行有效集成。在此过程中不仅是对救援物资需求信息的简单传递与共享, 而应该在应急救援工作展开后, 应急物资协调控制中心, 依据各个灾区救助点对应急救援物资的需求量, 震灾应急物流活动涉及的供应源, 包括常设的救援物资战略储备库、临时形成的救援物资社会捐助点或各类物资生产供应商, 武警部队、医疗救助机构或社会组织等救援工作参与主体对应急物资进行的生产供给、调度调拨、运输和配送等物流活动。大规模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网络借助对应急物流活动的集成管理, 促使应急物流网络中的各个实体组织能够对网络变化做出实时响应, 确保应急物资需求的快速响应与准确供给。

整个大规模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网络的运作, 都是由信息进行引导和资源整合。应急物流网络中的信息传递与分享, 应急物资协调控制中心对物资需求信息和震灾进展实况进行实时监控, 通过对这些汇总信息的分析, 向物流网络中的各节点发出物流业务作业安排, 并依据各节点反馈的实时信息安排物资筹措及运输调度、分配的物资输送作业。在应急物流网络运行过程中, 对救援物资的相关信息的即时监控, 及时反馈, 及时控制, 对整个物资供给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引导和资源整合。

由于灾区救助点、物资集散中心和物资供给点都是分散分布于各个区域, 通过大规模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网络将这些实体联系在一起, 灾区救助点、物资集散中心和各类救援物资的供应源之间相互协作、调整、组织、控制, 联系紧密以实现对突发性大规模救援物资的需求满足, 为震灾抢救生命提供充足的物资需求保障。由于灾区救助点、物资集散中心和救援物资供应源分布于整个应急物流网络的各个区域, 实时通讯设施网络遭到重创, 在物资需求信息的传递上也具有高难度。通过震灾应急物流网络, 需求信息和震灾实况的信息传递速度及准确度也有所提高, 为及时调整救援工作计划、进度安排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一方面, 由于大规模地震灾害对道路损毁严重, 如果要修复道路, 修复时间较长, 且余震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衍生灾害的不间断发生, 更加增加了道路的修复难度;另一方面, 大规模地震灾害的物资需求数目大, 在救援初期的需求量更是出现短时间内爆发式增长, 如果来自不同物资筹集地区的救援物资同一时间段内运往灾区, 会造成通向灾区的道路出现严重拥堵, 使得救援时间被无限期延长, 对急救药品、基本生活保障用品等抢救生命的物资的运送造成极大地负面影响。而且, 展开震灾应急救援活动后, 不仅有官方组织群体进入灾区展开救援, 群众百姓也会自发地到灾区从事救援志愿工作, 更有许多群众向受灾地区捐助输送各种应急救援物资造成灾区救援局面秩序混乱。因而, 从物资的筹集地区直接将其送往灾区可行性不大。鉴于上述因素, 在灾区就近选择建立适当规模和数量的救援物资临时集散中心, 将不同来源的救援物资进行简单的集散处理, 分别配送至不同的灾区救助点, 以减轻灾区混乱救援秩序而对救援工作顺利进行造成的耽误和不良影响, 从而确保在最大程度保护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 也能维护灾区救援工作的有序推进。

2 大规模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网络要素分析

大规模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网络包含的有: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组织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包括:应急救援物资战略储备库 (点) 、应急救援物资社会捐助点、应急救援物资生产供应商 (点) 、应急救援物资集散中心、应急救援物流灾区救助点及受灾群众所在的应急救援物资需求点, 以及公路、铁路、航空等主要运输通道作为脉络的网状结构;执行物流活动的组织构成物流组织网络的空间网状结构。应急救援物资通过这个网络, 迅速输送到受灾地区, 满足震灾救援需要。

2.1 应急物流网络节点

网络节点是该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 是完成应急物资贮存、短暂停留和配送等, 以方便进行相关后续应急救援物流作业的场所。主要是指应急物资需求点或受灾点、灾区救助点、应急物资集散中心与物资供应源等, 具体含义如下:

(1) 应急物资需求点。

大规模地震灾害爆发, 地震灾害的震源所在地及周围受震灾影响的区域, 或者是震灾发生后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地点, 应急救援物资需要配置输送到受灾地区或灾民避难场所。

(2) 灾区救助点。

根据抗震救灾需求可以将覆盖整个应急救援受灾地区划分为若干具有中转和配送能力的节点。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数量, 每个灾区救助点覆盖相应的需求点, 大规模地震灾害发生时, 能够承担应急物资发放任务, 将从救援物资集散中心分拨、配送来的救援物资及时而充足地提供给受灾群众, 依据救援物资的供应实况与灾民的实际需要相结合, 提高救援物资发放效率, 有效避免人为对救援物资处理不当或分配不公的现象。

(3) 应急救援物资集散中心。

在大规模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中, 主要负责对来自救援物资战略储备库、各方社会捐赠和紧急采购的应急救援物资进行仓储、中转、分拨和简要包装, 依据灾区需求实际情况, 发放灾区所需物资。在救援物资集散中心, 它除了承担救援物资的临时管理功能外, 还可以作为救援物资需求与供给的信息交换中心, 实时收集灾区群众对救援物资种类和数量的需求, 并依据轻重缓急, 快速、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应急救援物资协调控制中心, 以协调救援物资的供需平衡。

(4) 应急物资供应源。

整个大规模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网络中应急物资的提供者, 震灾发生时, 对应急救援物资的种类、数量、供给速率等要求都较一般地震灾害要严格。虽然政府机构会在应急救援物资战略储备库里储存备用一定数量的常规救援物资, 但突遇大规模地震灾害的爆发, 储备的物资量必然没法满足灾民需要, 需要社会捐助, 或是启动合同储备或紧急采购, 直接从各类救援物资的生产供应商处进行调度供给。因而, 救援物资供应点具有社会性, 并且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筹集到足够的救援物资, 物资来源广泛, 包括应急救援物资战略储备库、救援物资社会捐助点, 以及所有应急救援物资有关的生产供应商。

2.2 应急物流网络通道

大规模地震灾害将通往灾区的道路几乎全部破坏, 严重制约救援物资特别是大型救援设备到达灾区, 许多生命被压在断壁残垣的废墟下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消失。应急物流网络通道主要指的是:集货运输通道、配送运输通道、分发运输通道等。

(1) 集货运输通道。

由于大规模地震灾害对救援物资需求在短时间内大幅度猛增, 致使应急物资战略储备库的物资储备量无法满足, 就需要启动合同储备或紧急采购, 从生产供应商处调度, 而且社会各界对应急救援物资的踊跃捐助都是从各地输送至震灾所在区域。从不同供应源筹措救援物资到救援物资集散中心的通道就是集货运输通道。

(2) 配送运输通道。

配送运输通道指的是应急物资从应急救援物资集散中心运输到各灾区救助点的通道, 是应急救援物资的一个中转运输线路, 该通道是确保应急物资可否顺利到达受灾群众的关键通道。其通道安排一定要表现出速度快、物资安全等特性, 实现应急物资配送的及时与准确。

(3) 分发运输通道。

应急物资分发通道是指应急物资从灾区救助点到救援物资需求点的通道, 该通道是应急救援物资送至受灾群众的最后一段通道, 以实现应急救援物资实用价值。

3 大规模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网络优化管理建议

优化大规模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网络的目的在于以设置合适数量的中转设施点来实现应急物流网络物资运输时间最短, 改善应急物流混乱无序的状态, 实现整个应急物流网络的有效运行。因而, 积极采取措施来保证应急救援物资能够及时准确有序的送达受灾地区, 对大规模震灾应急物流管理工作的高效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3.1 建立应急物流协调控制机构

大规模震灾发生, 应急物资的需求会迅速增加, 短时间内积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类应急物资, 而物资的短时间内集中必然会带来物流问题。救援物资在与外界联通主要交通干道上的随意堆放、而灾区实际需求点的救援物资却严重匮乏;由于震灾导致的道路、通信网络中断, 灾区实际需求无法传递给外界, 常出现救援物资送至灾区, 却与实际需求差别甚远, 供需不对称,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救援物资和救援力量的双重浪费。

应急物流协调控制机构的设置, 构建大规模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网络, 涉及救援物资临时集散中心的优化选择、路径选择和临时集散中心与各灾区救助点之间救援物资之间物资分发等问题。应急物流管理要求在短时间内, 应急物流协调控制机构对网络节点, 物资临时集散中心的选择、运输配送量等问题进行决策。

3.2 应急运输通道专用限行

在大规模地震灾害救援期间, 地震灾区临近区域的通向灾区路况较好的运输道路进行短期路段管理控制, 管控期间只允许政府、军队等正规救援队伍运输车辆通行;对于各类社会自发组织的救援运输车辆, 施行分时间段限量通行, 以保证该路段的通行秩序畅通。而在全国范围内, 对于运输调拨、紧急采购物资的运输车辆, 配备救灾专用通行证, 在应急物资调配和运输作业过程中,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和运输检验流程, 以提高物资筹集和配送运输速度, 提高应急物流作业效率, 更及时地为灾区群众提供物资保障。

3.3 搭建非常规应急物流信息管理平台

大规模地震灾害的爆发, 断裂的光缆、坍塌的交换机机房、基站因电力阻断而停止工作, 这都是对常规情形下现代通讯体系的致命一击。面对特殊状态, 对非常规应急物流信息管理平台的需求极为迫切。因而,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就要搭建非常规应急物流信息管理平台, 及时启用传统的通讯工具, 例如:无线电报、摩尔斯码发报机、短波电台、卫星电话、空中预警, 甚至是信鸽传递等十分传统、却在紧急情形下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的各类通讯方式。针对这些特殊时期特殊工具的有序调用启动, 需要一个非常规应急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对其进行协调控制、统筹全局, 调动各方通信运营商、军用战时通讯组织联动响应应急信息需求。只要能够及时将救援信息互通内外, 就是有效的通讯方式。对这些陈旧通讯工具的储备、运用等, 也需要常规化操练演习。特别是军事救援队伍, 针对应急信息的搜集、处理等工作, 除却常规化现代通讯设施工具的普及运用, 也要对非常规通讯方式的操作提高熟练性, 以有效应对战时或特殊灾害时期的信息传递任务。

3.4 建设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是确保应急物流高效、应急救援工作高水平推进的人力资源保障。应急救援工作的及时展开, 不仅需要应急物资的及时供应, 还必须要有专业人员能够使用专用救生器械。应急救援队伍在抗震救灾一线作业, 对于专用的救援设备工具, 例如, 用于道路、桥梁抢修的一些大型专业救援器械的使用, 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性突显, 他们必须具备对这些专用设备的操作技能, 也必须具有医疗、抢险等专业知识, 才能在第一时间实施救援行动。而且, 这些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平时的不定期操练演练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能够对专业救援设备的持有、质量等情况进行了解, 还能在操练中提高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水平, 这些对应急救援工作效率的影响都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刘北林, 马婷.应急救灾物资紧急调度问题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3-5.

[2]王宗喜, 徐东, 黄定政.关于应急物流规划的几点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 2010, 6:20-22.

[3]葛春景, 王霞, 关贤军.应急服务设施轴辐网络布局的λ-鲁棒优化[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11, (6) :45-50.

上一篇:辅导员日常工作下一篇:N-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