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复习应试技巧

2024-08-26

高三作文复习应试技巧(共9篇)

高三作文复习应试技巧 篇1

进入高三, 作文训练一直处于随机状态, 没有系统的思路。其实这个问题高一高二也有, 但影响还不大。高三的作文训练, 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60分举足轻重, 是大多数同学语文取胜的根本。从复习的角度看, 又是学生提高最快的一个版块。如果抓得好, 有时甚至可以出奇制胜, 使成绩突飞猛进。但是, 纵观这五年在高三的经历, 我们在语文教学上很明显存在的一个痼疾就是作文训练一直处于东抓西挖, 零敲碎打的状态, 复习效果大受影响。有时候我们给学生讲审题, 讲了很多次, 但是学生从高考考场一出来就惊惶失措的说:我写偏了。从我们自身找原因, 就只有一个, 讲得次数虽然多, 但很零散, 学生只记得某道作文题应该如何如何, 没有学会变通使用, 没有掌握系统的规律。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 由于没有作文训练的计划, 每次该训练的时候, 大家就急着找题目, 一般都是凭借感觉, 灵机一动, 好, 就写这个。一般只是看重题目本身的好坏, 很少考虑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题目, 很少考虑这次训练在整个教学中处于什么环节, 要解决什么问题。一学期下来, 篇数是够了, 应付学校的检查没问题就行了, 大家几乎都如此, 也习惯了。说到应付检查, 应该澄清一下。我并没有指责的意思, 相反, 更多是同情。我们的条条框框太多的时候, 要求就成为了差使, 不应付又能怎么样呢。很多学校的校训里面似乎就有“务实”二字, 但实际上, 很多时候你不得不专心致志的“务虚”。单凭积累一些作文素材, 看几篇介绍作文技巧的文章, 背几篇考场满分作文, 是不能应付高考作文的。考场作文非练不能出成绩, 因此, 我们要适时适量地做好每一次作文练习。在作文训练中, 同学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1、加强审题训练。

审题, 就是要明确写作的意图, 这是写作行为的起始点。可以说, 对于考场作文而言, 如何准确地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和命题本身的意义指向决定了作文的成败。在每年的高考中, 都有一些学生, 甚至是一些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 因为审题不清、立意偏差而严重失分。

审题时, 同学们要抓住材料中的主要对象、事件和结果, 有结论句的更要加以注意;命题作文, 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语素。要要追问意识, 要针对材料的结果或命题中的核心语素进行追问, 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为作文命题、立意打好基础。

2、精心布局谋篇。

观点明确、突出, 文章条理明晰的文章总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高考阅卷时间紧迫, 如果中心不明、条理不清, 其结果可想而知。

应试作文的自然段要分得自然、清晰, 只有这样才能条分缕析, 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应试作文开头要入题快、观点明;同时, 要能够展示自己的文采。可以采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 使文章开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主体部分要有层次。散文可以采用小标题的方法;议论文可以设置分论点, 分层论证。要写好每一段的首句:首句犹如人的眉目, 把首句写好, “眉清目秀”, 整个段落就会精神抖擞。

作文的结尾是阅卷老师目光的收束点, 也要展示自己的文采, 写出韵味, 让评卷老师爽心悦目。

同学们可以找一些满分作文研读一下, 看看人家在谋篇布局上的长处, 在作文训练中大胆模仿、尝试。

3、增强文章文采。

高考作文要想在众多的文章中脱颖而出, 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增强文章的文采。因此, 我们要通过加强文采的训练, 使我们所盖的简陋的“房子”———作文“漂亮”起来。

常用的方法是:运用修辞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使用排比、比喻、拟人、夸张、引用等技巧, 使语言生动形象, 斐然成章。应用联想、想象创设文章新境, 使文章丰富、生动, 富有灵气。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名家语段, 增强文章的厚度, 丰富文章的内涵。使用不同句式, 增强文章表达效果。另外, 我们还可以采用在文前、文后加写题记、后记等方法, 增加文章的文采。

高考语文复习涉及的问题很繁多, 但我们相信只要同学们解决好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 就一定会提高复习效率, 将语文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高考中也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三作文复习应试技巧 篇2

高考马上就要到了,这个火红的六月,你是否能顺利地跨过?这个激战的高考,你是否能谱写不败的传奇?在这里,笔者结合几年来的高考文综阅卷经验,给即将走上考场的高三学子谈谈高考中答题要注意些什么。

一、使你的答卷成为能够得分的答卷

文科综合阅卷的第一天通常是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试阅,这样就有相当的一批答卷将作为试阅卷经受考验。

在试阅卷过程中,能够得分的答卷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考生答案与参考答案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意思大体相同。(2)考生答卷虽然与参考答案表述完全不一致,但逻辑严谨,论证周密,无知识性错误,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且能够自圆其说,与题意相吻合,符合“加分”条件。(3)考生答卷除完全与参考答案规定相符,还能在参考答案之外,作进一步深挖拓展且符合题意和社会实际。(4)考生答卷书写整洁,思路清晰,答卷规范,秩序号清楚,回答重点突出

不能够得分的试卷通常有以下情况:(1)考生答卷有某一点创新,但有明显的知识性错误,论证思路混乱,未按题意作进一步分析。(2)考生答卷有创新意识,也能够自圆其说,但不符合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思想路线,甚至有 言论,阅卷领导小组规定:坚决不给分。(3)考生答卷凌乱,毫无整洁可言,虽然有少数正确的说法,但逻辑性差,叙述东拉西扯,考生答卷大多与参考答案南辕北辙、相距万里的,也绝不给分。(4)考生答卷书写模糊,涂改很多,虽然有一些叙述与参考答案略微相同或相似,但有多数难以辨认,也不能给分。

二、第一印象很关键

文科综合阅卷进入第二天,阅卷老师的阅卷速度明显加快。由于只批阅一道题或者一问,故试题答案已经烂熟于心。通常,阅卷老师在试卷阅卷框里签名的同时,就已经在浏览考生的答卷了。这时对考生而言,树立第一印象至关重要。阅卷老师在迅速确立对一份答卷的印象时,一般会将考生的答卷分成好、较好、较差三个层次,并马上按相应的层次给出大致分数,在具体阅卷时略作调整。这样,阅卷的可信度和准确度将大大提高。

对考生而言,树立良好印象的关键是自己的答卷必须有好的开头和完满的结尾。好的开头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考生的论述直赴主题,不拖泥带水,不顾左右而言它。(2)考生的论述与参考答案的推理分析思路基本相符,无干扰阅卷老师阅卷情绪的跳跃性、非连续性的推理、归纳和概括。(3)考生答卷中的关键词与参考答案中的关键词相同或者多数相似,意思相同或相近。(4)考生答案在论证过程中,理由充分、分析透彻、措词到位,一看就觉得是“非等闭之辈”。

好的结尾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与开头和答题要求相一致,结论中肯,有创新性。(2)分析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不是牵强附会、言不由衷的虚假陈辞。(3)无逻辑错误和知识性错误,对程度性的“副词”的使用和表述恰到好处,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重复论证也不随心所欲。(4)结论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一致,没有离奇的表述,也没有过度的喧染。

三、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

阅卷老师多数是极富有同情心的,在阅卷进入正式阶段后,对于可给可不给的分,一般的处理原则是尽可能地给分。要使阅卷老师对考生的答卷产生同情心,从而获得他的同情分,是有章可循的。

考生能够赢得同情分,通常有以下表现:(1)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2)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步骤明确,无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达。(3)字体的颜色一般是蓝色、蓝黑色为佳,字体以隽秀整齐、粗细得当为度;最好不用笔迹粗、颜色深黑的碳素黑墨水;因为在炎热的夏季,黑色往往使人产生烦燥不安、视线不集中、不能专心如一。(4)试卷无异味,不要使用刺激性大、气味重、油腻性的药物或降暑用品。有的同学在高考中喜欢使用有刺激性的风油精、清凉油等,这些用品可能会使某些对气味敏感、爱好清洁的阅卷老师感到不适,应尽可能避免使用。(5)考生答卷字数适中,使阅卷老师处理时间短且效率高。一般,分析性小题的字数控制在50~60字以内,论述性大题的字数在300字内。不要下笔千言,不切主题,使阅卷老师费时、费眼力,产生厌倦情绪。

(6)除以上情况外,试卷要保持完好,不要有擦破、划破,让人怀疑可能是作记号的。为避免在复查时返工,阅卷老师是不会对这类型答卷给同情分的。

1卷面书写整洁,字体整齐,秩序号清楚,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答卷规范,回答重点突出

2、无明显的知识性错误,无论证思路混乱

3、答卷必须有好的开头和完满的结尾

4、论述直赴主题,不拖泥带水5结论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一致;

高三作文复习应试技巧 篇3

关键词:高三生物;冲刺阶段;技巧与效率

一、冲刺阶段复习技巧

(一)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在复习过程中,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复习在整个复习中起着奠基和支撑的重要作用。在复习时,首先一定要静下心来,抓好基础知识。课堂上要紧随老师,依据《课程标准》的不同要求逐个突破知识点。课下对当天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加强对一些重要概念、原理和重要结论的理解记忆,同时把自己平时容易混淆的概念、记不住、说不准的知识,做题时易产生畏惧心理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并及时解决面临的疑问,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原理及规律彻底弄清楚、弄明白,争取不能有知识上的盲点,真正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如分别搞清楚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三种分裂方式的本质区别及基本概念。

(二)有所侧重,重点突破

在回归课本、抓基础的同时,冲刺阶段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细胞的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与变异和生物与环境等知识是高中生物知识的主线,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复习这部分知识时要特别留心。考生可以结合手上的资料,分析涉及的题型,对经常出错的题目进行归纳和总结,力争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生物的实验与探究是拉分的关键。考生应该提炼出众多实验的共性特点,将实验类型和方法设计运用到新情境中,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及结果。

(三)研究交叉学科,强化有机渗透

生物教材中涉及的化学、物理的知识点很多。如:水体的富集化问题。河水中的化合物含量(化学)、河水的生态平衡(生物):如果以此为背景出题,其情境格外新颖。尽管高考“理综”并未实现理、化、生三门学科的相互渗透,实行的只是三科“拼盘”,但在复习时有意识地相互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也有很大帮助。

(四)关注热点,提炼信息

社会热点强化知识的应用,突出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用素材。在冲刺阶段,考生要关注生物科技进展、社会热点、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重大事件、生产生活实际等内容,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复习“遗传和变异”时,要注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航天育种、转基因育种、克隆等,注意将这些情景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培养获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

(五)挖掘知识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冲刺阶段,考生应跟随老师把课本相关的知识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可通过概念图、衍射图等方法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考虑到种子相关知识是高考的热点,提出以“种子”为核心概念,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通过概念图的构建,在知识上,使原来零散的、模糊的概念系统化、清晰化;在能力上,可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与探究,的理念。冲刺阶段还应以专题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横纵向联系,引导学生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理解记忆。

二、提高复习效率的几种途径

(一)考试后及时讲评

及时评讲、及时反馈。学生完成一套试卷经历了识记、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复杂思维过程。考试刚过,他们对试卷的印象十分深刻,对成绩和未知解答的渴望十分强烈。若此时充分利用学生对知识在大脑中形成的记忆表象,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引导反思.有针对性的讲评,容易纠正错误,梳理知识,强化记忆,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否则时间一长,学生对试题内容和解题思路就会淡忘,寻找正确答案的积极性就会降低,不利于对错误的纠正和知识的弥补。

(二)精心准备讲评试卷

试卷讲评的目的之一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有二层含义;一是解决试题中的问题,二是解决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因此,作为试卷讲评的主导者教师必须要做到“知己知彼”。所谓“知己”,是指教师要知晓试题的答案和命题者的意图,做到对题目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这样可以讲“清”,这是对讲评试卷的基本要求;所谓“知彼”,就是要知学生,要了解学生答题的状况、答题的心理,要分析学生的知识构成和能力层次,寻找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障碍和漏洞,从而使试卷讲评具有针对性,突出重点,避免千人一面。

(三)教师的科学讲评

调整教师的角色,淡化教师“讲”,强化学生自主“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试卷讲评是综合因素互动的特殊教学现象,涉及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综合互动,应巧用分析、归纳和比较的方法,重在点拨。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合作交流,相互补充,才能巩固知识,形成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尽可能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增加教师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尽量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

(四)使学生劳逸结合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如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则会严重扰乱机体内部的平衡,并导致疾病。如果突然停下忙碌的事情而无事可干,原来的生物钟就会打乱,心理上会无所适从,考生会产生失落、不安和心慌等心理现象。所以考生在考前还是按原来正常的作息时间作息。应该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加强锻炼,适当活动;合理饮食,注意营养,保证睡眠,精力充沛,使自己的身体处于最佳状态,保证学习效率。

总之,高中生物冲刺复习,不能重复基础知识,也不能过于综合而脱离基础知识。如何把握高考生物知识的要点,培养学科综合能力,考生应有的科学复习策略等,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点经验,以此抛砖引玉,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南仁杰.生物复习中关于知识网络的构建[J].考试周刊,2009(8):15-17.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方法与技巧 篇4

高三第一轮复习时花费时间最长, 也是最为重要的复习阶段, 这一轮复习效果的好坏, 直接决定着后面复习的效果, 甚至决定着自己的高考成绩, 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要做好第一轮复习,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比较辨析法。就是通过对知识专题中的概念或原理进行比较辨析研究, 弄清其本质区别以及适用范围, 为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2.知识网络法。在理解考点的基础上, 学会自主归纳知识点, 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为以后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对应演练法。在第一轮复习中, 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试题, 以考点为线索, 从历年的高考试卷中找出相关的试题来练习, 做到有的放矢。

二、策略

在高三政治学科复习中, 如采用以下方法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复习效果。

1.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哲学部分共有30个原理, 考生要对每一个原理从世界观、方法论、反对错误观点或错误做法、联系实际等环节进行梳理。

2.注重提高综合能力。考生要特别注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三种能力:其一, 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二, 提高从实际问题中推导出理论的能力;其三, 根据理论的要求, 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描述或提出初步解决方案的能力。

3.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关注现实热点问题是历年高考的重头戏, 要求考生:第一, 不仅要关注热点和焦点问题, 更要养成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习惯;第二, 对重大热点问题要进行多角度思考;第三, 关注热点要注重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其反映的微观而具体的深层次问题。

4.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考生要增强人文意识, 培养人文精神, 提高人文素质。

5.用哲学观点分析学科内的知识。考生在复习哲学知识时, 应重视运用所学哲学道理去分析、理解经济生活等有关理论和现象, 真正做到学科内综合。

三、心理

高考不但是知识和能力的较量, 更是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考验, 要想考出好成绩, 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要自我肯定, 树立自信。高三学生压力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自信, 因此树立自信是扭转这种局面的关键。

其次, 要学会面对现实, 面对竞争。竞争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 用平和的心态投入其中。

高三过重的学习任务、接连不断的考试和激烈的竞争往往会使学生陷入情绪的困境中难以自拔。那么应当如何调节和控制情绪呢?

高三历史复习技巧方法 篇5

在一本书开始复习之前,对每节的习题精选工作(使用的参考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精选专题练习上,我坚持抓基本、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抓易错点的原则,精选一些思维含量较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又能反馈基本知识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自己重组题,进行适量定时的训练(章节训练、单元训练、月考),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

2.及时讲评,启发提高。

我坚持每做必交、每交必改、每改必评的原则,对每次书面训练和检测性习题考试都及时进行评讲分析,针对学生在审题、解题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学生在讲评中受到启发,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的一轮复习的建议

一、阐释教材,着重加强揭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教学。

为适应高考历史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要求,第一轮复习应从微观入手,基本按章节顺序把教材划分成若干单元进行教学,在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知识的同时,着重应帮助学生认识和揭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构建知识的有序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点”及面,构筑章节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在教学中,为突破和深化教材重点、难点,以这些“点”为核心,把与之相关的知识点纳入其知识结构中,形成一个知识链或知识面,然后引导学生寻求各知识链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将章节内部纷杂的历史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构成反映历史发展内在规律性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二,单元复习,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

所谓历史阶段特征是指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它揭示了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教学教程中,可把教材内容按时序和历史不同阶段特点划分成若干个单元。中国古代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五个阶段共七个单元;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北洋军阀的统治”等几个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按四个时期划为四个单元;中国现代史可按四个时期划为四个单元;世界近代史可划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工场手工业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蒸汽时代)、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几个单元;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战后革命时期、代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30年代大危机时期、“二战”时期和二战后的世界等几个单元进行复习。

单元复习不是章节知识的简单重复,应重在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复习时,可按“基本史实——历史概念——知识体系——阶段特征”的内容结构,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在对基本史实进行微观分析后,再从宏观上进行系统综合,把单元知识平面的“广”度、垂直“深”度和理论“高”度有机统一起来,揭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形成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归纳概括这一特定阶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提示历史的阶段特征。

单元复习还应注意分析提示单元与单元之间、各历史阶段特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某一历史阶段特征纳入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加以动态考察和把握,保持历史教学的连续性,使历史阶段特征成为通向历史规律的“阶梯”。

第三,以纵横联系法构筑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体系。

历史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是构成知识结构的纽带。在教学中,以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为基点,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对其前后的同质问题加以分析或把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分阶段加以分析,这就是纵向联系分析法。例如,分析戊戍变法运动,可以联系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分析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同时可把它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印度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揭示19世纪晚期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通过这种纵横联系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构筑起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提高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能力,学会把历史事件、人物或观点放入特定历史时期的立体框架结构点上认识评价其地位、作用。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可以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体系,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结构体系,而三者之间又可以通过古今中外的纵横联系对应构成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通过运用纵横联系分析法教学,学生掌握的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从构建知识体系中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

二、钻研《大纲》和《考纲》,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加强对抽象知识理解的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高考历史史科《考试说明》(《考纲》)是高考历史命题的基本依据。《考纲》对高考历史学科能力提出了四项九条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及选拔性考试的特点。高考历史试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特点,突出了考查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着眼于考查“为什么”、“还有什么”,纯知识考查越来越淡化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深入钻研教材《大纲》和《考纲》,挖掘教材中的抽象隐性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在课本文字和试题材料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而实际上又隐蔽在其中的那种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它既包括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也包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整个学科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基本的理论观点。这些抽象知识是构成学科能力的主要因素,教学中如果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这些抽象知识,那么学科能力就一定会提高。如何挖掘教材中抽象的隐性知识呢?可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论从史出,透析理论原理。

中学历史教材中隐含着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第一轮复习教学中,应以历史知识为依托,通过对基本历史史实进行历史理性分析,阐释出隐含其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具体可以两个方面进行:1、引导学生从史实中提炼观点。例如,复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章,①通过分析其爆发原因,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②通过大量史实论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③通过分析法国历“共和制”与君主制、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过程说明“人类社会是曲折地前进,历史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规律。④通过分析历史意义说明历史现象的普遍联系性。2、以观点驾驭史实。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先把本章中所隐含的史学理论,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逐条列出,然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出史实对号入座加以论证,这样使学生做到观点与史实的辩证统一,掌握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第二,对比分析,揭示共性和规律。

许多历史现象存在着不同点和共同点。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在认识历史发展具有个性特点的同时,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证和共性规律。例如,通过对比分析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史实,既可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又能揭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共性特征和规律。

三、讲、练、评相结合,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了历史教学有三大任务,即基础知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1995年修订过的高考历史《考试说明》明确地把能力要求规定为四项九条。因此高三历史的第一轮复习必须完成《大纲》和《考纲》规定的任务,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精讲知识重点,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巩固。

近几年业的高考历史试题日益重视对历史概念、发展线索、阶段特征和知识结构的考查,与它们联系密切的知识往往就是考试的知识重点。因此第一轮复习教学中,必须精讲这些知识重点,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特征,掌握各单元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思想教育,根据《大纲》的要求,应当渗透到各堂课的历史教学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理论水平。

第二,精编练习,适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在复习完每一章节或单元后,应精选一些思维含量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的各类题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进行适量训练,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一般地训练量为每个单元进行一次的书面练习,每讲完一大部分(共五大部分)进行一次测评考试,整个第一轮复习结束后进行一、二次大型综合检测。

第三,及时“评”讲,启发提高。

对每次书面训练,检测性考试卷及时评讲分析,针对学生在审题、解题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学生在讲评中受到启发,提高解题能力。

高三作文复习应试技巧 篇6

一、近三年来高考试题凸显的一些特点

1. 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重视观点、材料、角度的创设与运用;

试题的选材主要有文字与表格材料、地图、图片等形式, 考查考生准确再认, 再现历史基本知识, 以及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9年22题, 从直观考查风俗习惯的变化到深层次的经济基础的变革, 不同观点的立意方向。

2. 突击抽查边角知识, 教材中标识的章节、用楷体字排版的内容、教材中的图表注释、平时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

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试题不断增加, 形式更加多样化, 阅读信息不断扩大。如2009江苏历史第5题。

3. 文明史观整合试题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文明史范式成为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范式之一。

淡化古代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时空界限, 跨知识渗透、跨区域链接, 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4. 隐性介入热点问题, 引导关注社会生活。

如:商业城市发展、儒学与民族精神, 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城市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等。

二、复习策略

1. 明确高考能力要求, 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历史高考能力要求共4大项12条, 在平常复习时, 应把高考的能力要求和各个考点作为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应试能力的指针, 落实到复习的各个环节。

高考一方面考查一些原生态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考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 即衍生态知识的能力, 没有可供迁移运用的原生态知识, 衍生态知识也就不存在了。原生态知识复习的依据就是课标和考纲, 应注意将课标和考纲要求的陈述式变成一个个设问式, 利用教材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整合取舍, 形成主干知识体系。有的学生初中通史知识掌握有欠缺, 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习专题历史的要求, 建议按照课标、考纲要求对初中历史课本的相关通史内容和阶段特征进行补充学习, 把初中史的知识体系和高中专题的知识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知识整体, 随时注意用目录学习法梳理知识, 保证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复习, 这样定有大的飞跃。

2.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日益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 这已成为高考的主要方面, 在明确高考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1) 参考近几年各地高考题, 建立典题本,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很多学生手头资料不少, 大多数情况下做过也就过去了, 缺少精心的参悟, 尚未达到“格物致知”的要求, 而高考命题对于考查哪些知识点、体现什么意图都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且科学性较高。因此, 要对近几年高考题有认真地思考, 把答案写出来, 然后对照高考答案提升自己的审题能力、理解题目意图的能力和综合处理材料、史论结合的能力;建立一个记录好题和错题的典型题目本, 把日常练习中的好题错题及时搜集整理, 把典型题目本充实起来并经常参悟。

(2)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重视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克服思维角度的单一性、片面性, 坚决避免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地利用课本原话答题;要能够真正理解命题人的命题立意, 再结合设问和材料进行具体分析, 在充分审明设问的前提下作答就不会偏离命题立意这个中心;要学会从材料组合中、从题干语中、从设问中把握命题立意;要抓住问题中的核心词、关键词、条件限制词、分值来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 寻找答题途径。

(3) 提高理论认识能力。重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要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 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4) 加强行文答案规范性的训练。在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 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各类序号分隔, 使要点突出, 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 整齐洁净。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 碰到隐含角度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散思维来确定;“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 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 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 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 避免文学化语言。

3. 加强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训练, 提高材料解析题的答题能力。

(1) 准确审题。主要审:时间、人物、空间、事件、关键词、答题方式等。

(2) 紧扣题意:“问什么”———时间、关键词。如原因、背景、过程、影响等;“怎么问”———答题方式, 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等。

高三作文复习应试技巧 篇7

关键词:高三英语,减轻学生压力,教学策略

一、小组合作学习分担应试压力

1. 复习讲练课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复习阶段, 课堂常常成为教师的一言堂, 学生要么昏昏欲睡, 要么自行其是。其实, 看似枯燥的复习课也可以变得活力十足。我采取的措施是, 让学生自己动起来。首先提前分配给各小组不同任务, 每小组负责总结两个单元的复习要点, 小组成员内部明确分工, 有人负责搜集资料, 有人负责课前板书等, 然后负责讲解的成员带领其他同学进行复习、巩固。课后, 由其他小组进行打分和评价。实施过程中, 每组都精心准备, 暗中较劲, 争取比上一个小组更好, 形成了良性循环。这样, 学生在尊重相互的劳动成果的前提下, 进行了有效复习。同时, 复习课都成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彰显出课堂生命的活力。

2. 阅读课的小组合作学习

阅读课上的合作, 主要体现在课前的预习作业或者课后的巩固任务方面。比如, 在接触Unit 5 Inside advertising这篇阅读文章前, 我要求小组分工合作, 把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英文广告或者广告中的英文词汇进行汇总, 以广告用语为主题进行学习。同学们通过井然有序的运作, 将广告用语进行精细加工、制作。最终, 在课堂学习中, 学生了解到了很多词汇的广告用法和象征意义, 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讲评课的小组合作学习

大多数由教师所“垄断”的讲评课中, 教师对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精心地评讲, 学生则不停地忙于做笔记, 讲评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着“效益优先, 经济节俭”的目的, 我分解课堂时间, 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合作, 讨论解决试卷中单项、完型、阅读中的疑惑。从组内讨论到组别间借鉴, 再到教师指点, 学生能很好地保持主动学习的状态。根据不同的题型, 阶段性地让小组根据做题所积累的经验以及教师的讲解总结出各类题的解题技巧, 并结合典型例子给全班同学进行示范, 随后让同学选择出最适合自己, 收益最高的一种方法来。交流和讨论提高了学生解题的技巧和能力及对知识的巩固, 更重要的是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新人教版高三英语课本共两大模块, 涉及到生活、旅行、文学、艺术等学生愿意关注的不同主题。根据不同课文话题, 结合班级学生特点,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比如, 在学习Unit 5 Enjoying novels时, 可以结合文章分析学习外语所涉及的内容和成功外语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英语学习观念和使用的学习策略, 为他们的未来的深入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学习选修模块10中Unit 4Learning efficiently时, 可以进行适当拓展, 比如从兴趣、能力和个性等心理因素方面帮助学生理智分析升学和就业时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除了上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外, 我还开展了两类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英语课, 即, 以英语作为课堂语言的专项心智拓展活动课和考试心理指导课。

案例:专项心智拓展活动记录———苹果树的故事

社会、学校和家庭为高三学生开设的很多绿色通道使一些学生颇有优越感, 于是, 他们似乎有些忘乎所以, 视别人尤其是父母的关怀备至为理所当然。其实, 这种情绪反而不利于形成学生成熟的备考心理, 应该让他们以平常心对待高考和周围的环境, 教育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疏于培养自己的良好品质。所以, 在高考前一个月, 也是母亲节到来之前, 我给学生上了一节特殊的阅读活动课。阅读材料为西尔弗斯坦 (Shel silverstein) 的文章The Giving Tree (爱心树) 。作者以简单利落的线条, 为各个年龄的读者讲述了一个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 创造了一则关于施与受、爱与被爱的寓言。

下面是这堂活动课的课堂实录:

步骤一:从阅读文章开始

设计目的:以英语课堂自然的教学行为作为切入点, 产生自然的效果, 不给学生以任何心理准备, 可以避免某些学生的抵触心理。

1. 快速阅读, 掌握大意

上课伊始, 分发给每位学生一份没有标题的配图英语阅读文章, 要求学生在固定时间内快速浏览完毕, 并给文章拟定一个最合适的标题。阅读完毕, 将不同学生的标题列出, 请同学们讨论哪个标题更好、更合适。

2. 细致阅读, 把握细节

教师给出原文的标题, 询问大家giving tree里的giving是何用意。学生纷纷发言, 表达自己的看法。接着, 教师要求学生再次阅读文章, 从细节上寻找出苹果树无条件地送给小男孩哪些礼物。

3. 深度体会, 扩展延伸

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苹果树和小男孩之间的关系可以映射出人类社会关系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目的:其实, 苹果树和小男孩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很多种关系, 有读者普遍接受的母亲对孩子无怨无悔付出的母子关系, 也可以是朋友之间无私帮助的友谊关系, 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对学生奉献的师生关系。关键是让学生跳出文章本身, 用心去思索和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步骤二:跳出文章, 反思自我

1.在静默中反思自我

以轻音乐为背景, 给出学生几分钟时间, 请大家安静地思考自己和小男孩之间, 身边的人和苹果树之间有无相似的故事。然后请部分同学发言, 谈谈刚才静思时的感触。

2.反思之后的行动

此时, 背负着社会、家族、学校和自身种种压力的学生却在这一时刻有着深深的愧疚, 发言时大量使用shame, regret, sorry, lose face等词语。为避免这种悲伤的情绪漫延太久, 教师适时总结学生的发言, 以鼓励为主。接着, 借助生活体会———What life is about is to give;to give is better than to receive, 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 作为儿女、学生、朋友, 他们怎样去给予 (give) 。讨论完毕,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苹果型纸片和一棵类似插图中的苹果树, 将自己可以为父母、班级、朋友所做的costless (不用金钱去买的) 事情, 以关键词的方式写在苹果上, 然后签上自己的姓名, 所有的同学写完之后, 将自己的苹果粘在那棵大苹果树上, 在教室里张贴。

设计说明:张贴于墙上的苹果树, 虽看起来有些稚气, 但会提醒着学生自觉地按照自己写下的承诺去兑现, 同时能让同学们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氛围。每个人留言内容的公开, 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相监督的班级氛围。

课后反馈: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 学生的言行和举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同学间的交往更加平和。在班级中时不时会有不留姓名的学生的默默奉献, 平日里特别脆弱的几个女生在学习上更是铆足了干劲。班级面貌发生了积极的改变。这是在紧张、焦躁的高三期末复习中难得一见的。

三、课外活动辅助减轻心理压力

除了上述所提英语课堂教学之外, 还可以采取其他的各种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 旨在减轻学生英语学习和高考压力。

1. 活动的理论支持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必须关心人的尊严的价值, 必须充分重视人的主观性、意愿和观点。强调学习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生。人本主义者对教育目标的看法:人本主义者的教育目标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 是培养积极愉快, 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人本主义学习观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是:在进行英语教学活动设计时, 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作为切入点, 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内容, 使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学习不再畏惧, 而是充满了期待, 让学生在趣味和轻松的活动中学习英语知识, 同时培养出乐观积极的心态。

2. 具体实施活动

高三, 不代表和课外活动绝缘。英语学科开展适当的课外活动不仅能舒缓高三学生紧张的情绪, 更可以辅助英语课堂教学, 增加课堂活力。所以, 在高三不同阶段, 我有选择性地给学生放些英文片。比如, 《春风化雨》《圣拉尔夫》《我是山姆》《丑女贝蒂》等。这些英文片以励志为主, 看完之后, 给他们留下思索的空间, 思考人生的意义, 激发学习的动机。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耗时较多, 所以, 有时候我会选择CNN等录制的记录短片, 有对华裔著名人物成功之路的介绍, 比如大钢琴家马友友和他的丝绸之路计划;也有一些专题篇, 比如英语国家主要节日的介绍等。更多时候, 我会播放精心挑选的英语歌曲, 把歌词挖空后, 以填空的方式进行听力练习, 在听力结束后, 选择两三个好的句型或词组进行讲解和练习。类似的听力活动很受同学们欢迎, 使他们轻轻松松地学到了英语知识, 并且记忆非常深刻。其他的英语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也很多。比如, 各学习小组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各出一期英语报纸, 在班级内部张贴、传阅, 最终进行评比;举办英语圣诞晚会, 进行各组或个人英语方面特长展示;课前小组限时英语演讲;每周的英语要闻回顾, 英语文化全接触等等。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培养了兴趣, 建立了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潜移默化地起到了缓解学生压力, 辅助高三英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时见.《课堂管理论》.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陈振华.《高中英语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4.

[3]陈家麟等.《高中心理教育指导》.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高三作文复习策略 篇8

一.作文训练要有序、限时

1、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高考作文复习

高考作文仅仅是高考语文中的一块内容, 不可能分配到过多时间, 因此时间的安排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老师应当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明确作文训练的重点, 制定作文复习计划。以下几点是笔者训练中的分点, 也是重点。

(1) 审题、立意。要想写好作文, 审题、立意是关键, 许多学生文笔不错, 却因审题偏差或立意不够新颖有高度而不能获得高分。审题和立意分散在每次作文训练中效果不明显, 笔者主张用专门的整块时间专门训练, 如将2011年全国各地的高考题集合起来, 逐一进行点评, 并不要求学生将作文写出, 而是将自己对作文题的分析和作文的大致框架写出来, 就能起到很好的训练作用。

(2) 着眼大局, 多方位训练。经过高一、高二的学习, 学生一般都能写出一定水平的作文, 而想保证学生考场写作水平发挥的稳定性, 并稳中求升, 就要有针对地训练。笔者认为, 并不是每次作文训练都需要写出完整的作文, 而可以是片段的训练, 如描写景色, 人物对话, 论证过程等。如:训练景色描写, 可以先让学生对照名篇像《荷塘月色》进行模仿描写, 通过模仿体会名篇的布局和遣词用句, 再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写作。

(3) 收集资料, 做到胸中有沟壑。我们看高分高考作文, 往往引经据典, 妙笔生花。要想做到自己写作时能够随时罗列出名人轶事和名言警句, 自然离不开平时的积累。笔者要求学生看到别人使用的典故都要进行查阅了解, 争取变为自己的知识。而笔者本人也会将大量时事及一些常见的论据总结归纳打印出来, 发给学生。

2、作文训练要限时

高三作文训练就是为了复习迎考, 为适应考试学生就应限时完成。并且, 限时完成有助于学生高度调动积极性, 激发灵感, 让学生习惯写作的连续性, 习惯一气呵成。事实也是如此, 笔者在历年的高三作文复习课上发现, 如果是布置作文课后完成, 一部分学生会花费大量时间翻阅资料, 写完之后改了又改再交上来, 这些作文质量一般较好, 但是考场上不可能有条件做到;而一些学生则是在交上来之前匆忙完成, 马虎了事, 根本没有起到训练的效果;还有学生反映平时写作没有压力, 常常构思时还会走神, 1个小时没写出几段话。因此, 我常常限制时间, “逼”出学生的作文来。根据高考的做题安排, 学生能用来写作的时间最多也就一个小时左右, 因此我制定的时限也以此为准。这样缩短了时间, 学生为了能够完成任务, 往往一开始就能迅速静下心来, 认真看题, 构思, 反而常能产生思维的火花。而这样的训练也可以帮助学生自己掌控写作速度, 避免考场上匆匆结束作文发现尚有时间而后悔, 或是时间没把握好作文没写完就必须交卷了。

二.作文训练要与学生共进退

以往都是老师布置, 学生写作, 而老师自己却很少动笔。这就像老师站在岸上教学生游泳一样, 不能体会学生写作时遇到的困难, 不知道学生哪些地方需要老师特别指导。因此在习作课上, 我常常跟学生一起写作, 并尽量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 2011年天津高考作文题:请从哈哈镜、望远镜、显微镜、三棱镜、反光镜中任选两种, 以此为话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 体裁不限, 诗歌除外。按照笔者自己的思路, 看到镜子首先想到的是这些镜子背后的寓意, 而且题干中要求“任选两种”, 为什么不是“一种”或是任选不限种类呢?这个“两种”又代表着什么呢?正因为笔者自己亲身体验了学生审题的过程, 对于指导学生如何发掘题干内容, 从何种方面思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后来的作文批改时, 我发现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发现“任选两种”这几个字, 而是仅以一面镜子的寓意进行阐述, 而有的学生直接写了镜子的说明文, 虽然不能说错, 但是立意就有了高下之分, 并且说明文一般都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文体, 写出来难免干涩。批改时发现的诸多问题与笔者自己审题时的思路一对比, 笔者就能明白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 应该如何指正了。

高三后期作文复习的主题设想 篇9

从高考作文及各地模拟卷的作文导向看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 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一.值得关注的几个显性的考查主题

1.生活。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对生活的经历和思考, 一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考查的重点。高考作文对于区分学生的认识和思想水平,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学生就可以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也可以写自己听到的事情, 当然也可以评论身边发生的事情。但要注意: (1) 故事中可以没有“我”, 但文章必须有“我”。 (2) 故事必须是真实的, 不可纯属胡编乱造, (3) 要在故事中流露出真情实感, 做到以情动人。

其实, 还是要回归到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 明明白白地要求学生必须回归生活, 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返朴归真, 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

2.理性。理性在高考作文中的体现就是看问题深刻, 由表象深入本质;还指看待问题理智, 不冲动, 不感情用事。现在高考作文对考生这一素养的考查日渐突出。比如2009年江西卷拍卖圆明园兽首事件中, 蔡铭超拍下文物而拒不付款事件, 社会舆论褒贬不一。作文要求“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因此在行文中谈的就是对蔡铭超行为的观点, 其他问题都不应成为文章的中心。对此应该理性看待, 不可盲目苟同。蔡铭超高价拍下文物的行为, 表现了他的大智慧和爱国之情, 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但拒付拍卖款行为却有失诚信, 违背了拍卖规则。考生可以根据个人的认识与看法来谈, 但观点应该展现理性色彩, 这是体现一个考生认识水准的关键。

3.真性情。真性情就是展示真实的个性, 说真话, 讲真事, 表达真情实感。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在“内容”上也作了“感情真挚”的相应具体要求。要在行文中多一点感性, 少一点冷漠, 自己没有流泪的就不要在作文中写自己流泪。

南通语文教研员袁菊老师曾说过:“真正的写作, 应是因情而发, 由感而生;是体验生活, 感悟生命, 感悟自然的一种真情流露;是心灵自由的释放, 自我的一种完善。为了获取高分的写作技法与模式不过是矫情之外一件美丽的外衣。可惜, 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外衣’上下了太多的工夫, 但再华丽的外衣也掩饰不了躯体的空洞与虚无。”我想这正是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 也是作文分数上不去的症结所在。

叶圣陶先生也说:“我想劝大家不要把作文当技能看, 说或写似技能, 实质上是其人的表现。”这说明, 作文本质上不是一种技能, “说”也好, “写”也罢, 背后都站着一个活生生的“人”, 都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 人品是否正派。我们应该在人格培养上多下工夫, 先做人后作文, 摒弃作文中一切虚假的东西, 还原生活的本真, 还原作者个体一切真实的情感、认知、智慧、价值取向, 这样的作文才真正能感动人。

二.学生作文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关于高考文体的选择, 实际上这不是问题。目前命题趋势是文体不限, 其实写作功底好一点的同学还是可以在平时多作一些准备, 高考时是可以写记叙文的。真正好一点的记叙文在高考评卷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照顾的。比如2009年有通过时尚写母爱 (65分) , 2008年有写偷看老师的日记来歌颂老师的关爱学生的品质 (63分) , 得分都不低。

上一篇:思想政治基础下一篇:结肠I期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