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与措施

2024-11-05

进展与措施(精选9篇)

进展与措施 篇1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档案部门履行职能、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经过多年的努力, 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响应邓小平同志“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的号召, 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实践之中, 进展迅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实践进展

1. 夯实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坚实基础。

经过长期的努力, 各级各类档案馆 (室) 拥有了比较完备的档案目录体系和完善的档案检索工具体系, 建立了地区性目录中心, 使馆藏的档案信息资源处在一种有序的待用状态, 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实践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成果来看, 各级各类档案馆 (室) 大都编辑出版了档案馆指南、全宗介绍、史料汇集和文件汇集等大量开发性文献, 为国家各项事业提供了翔实可靠、数量巨大、体系完备的档案信息资源储备体系。

2. 确立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政策体系。

根据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规划要求, 各级各类档案部门为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以档案信息化带动档案事业各项工作的开展, “大力推进信息化, 加快建设现代化”, 制定了“推行电子政务”、“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等发展方针, 并积极开展相关的业务建设, 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 各级各类档案部门通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湖南广电集团等联合摄制的大型电视系列片《清宫秘档》开播后, 引起了公众的热情关注———首次利用馆藏清代档案, 真实展现了众多历史人物和宫廷内幕, 揭开了诸多历史谜团和悬案, 展示了我国档案学、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增强了公众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又如上海市档案馆举办的《上海风情》、《中法文化交流在上海》等档案图片展, 跨越祖国大陆, 赴埃及、阿联酋、法国等地巡回展览。在向参观者展示了中国现代化大都市风貌、促进了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同时, 也体现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成就。

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效率偏低。

有些档案部门为了做“面子工程”, 片面追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数量, 而忽视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质量。未做档案信息资源需求分析就盲目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这不仅浪费了本就有限的人力物力, 还造成了不必要的存储压力, 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负担。另外, 对开发出来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宣传力度也不够, “重收藏保密, 轻开放利用”的观念仍然存在, 影响和制约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效率。

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成果的可检性差。

优质的档案信息资源不仅内容丰富, 还应便于查询。但是长期以来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成果的检索问题重视不够, 检索入口少、检索功能差是普遍现象。据有关调查, 我国档案网站总体上检索功能低、易用性差, 绝大多数不支持布尔逻辑检索、二次检索和全文检索, 得到的档案信息资源检索结果大多过于简单, 难以令人满意。

3.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成果的数字化程度较低。

档案信息资源有实体和数字化两种存在形态。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 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日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 理应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重点。从整体上分析, 我国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数量还很少, 质量也有待提高。因而,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成果的数字化程度应当成为今后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践中特别关注的重点。

4.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功能共享整合度偏小。

各级档案部门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践时, 使用的档案管理软件、数据库类型、数据库结构不尽相同。大量已开发的档案信息资源无法实现联网互通、数据共享, 无法适应跨系统、跨平台的网络化应用需求。档案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 “各自为政”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三、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1. 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档案工作者要以信息学的基本理论改造我们的头脑并引导人们对档案信息属性的认识, 树立科学的档案信息观, 从而为档案信息化营造相宜的内外环境;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入发展。

2. 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要从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视角思考档案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标准、组织程序标准等体系的建立问题, 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软件的“互通互惠”功能, 为加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力度、拓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渠道创造优良的技术条件。

3. 努力加强规划管理。

标准化、规范化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前提。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首先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一项综合运用各种先进技术的系统工程。因此, 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之初, 需要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环境和条件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 指导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践。

4. 重视有效整合资源。

加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力度是档案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 对社会信息化和档案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 加快档案数据库建设, 提高档案检索利用服务质量。各部门向档案馆移交档案时, 要尽量做到同时移交机读目录。要根据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实际需要, 加强监督指导, 实现档案信息处理计算机化, 信息存储数字化, 信息采集实时化, 信息服务网络化, 为更好地形成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局面奠定良好的资源条件。

进展与措施 篇2

为使药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及时、有效的得到处理,保证药品质量——进一步提高药品生产偏差管理水平,降低药品质量风险,保障人民大众用药安全有效,对我国药品生产偏差管理进展进行分析,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持续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近年来在药品生产日常监管检查工作中,将偏差管理进展归纳为五大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药品生产偏差管理进展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药品生产,偏差管理工作距2010版GMP要求存在差距。

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使疾病好转或痊愈,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特殊商品,用药安全有效是目的。2017年12月9日CFDA发布对广西大海阳光药业有限公司飞行检查通报:检查发现该公司硫酸庆大霉素原料药,因物料发放失误用于生产,发现后未及时采取纠正措施。该公司上述行为严重违反了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物料发错发现后未按偏差处理,而采用造假手法处理),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已收回该企业《药品GMP证书》,责令企业召回已销售硫酸庆大霉素片,并对该企业立案查处,追究企业责任,对违法违规责任人予以惩戒 [1]。以上事件的发生告诉我们: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少报、瞒报、不报偏差的做法将使药品质量存在更大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甚至出现如齐二药、欣弗、广东佰益、甲氨蝶呤等重大药害事件[2-3]。轻者影响经济效益、重者影响企业生存乃至追究法律责任。所以药品生产要严格执行GMP,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处理偏差,正确对待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并制定纠正预防措施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药品生产的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现就2010版GMP自2011年3月1日施行,近6年来药品生产偏差管理进展进行分析,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偏差管理背景

我国在1982年由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制订了《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试行稿、1998版GMP均未涉及偏差管理内容,直至2008年实施的《药品GMP现场检查评定标准》首次提出偏差管理概念,要求调查和记录偏差,偏差管理在药品生产处于初始起步阶段[4]。2010版GMP与国际接轨,首次在规范的第十章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第五节偏差处理引入偏差管理内容[5],实施偏差管理的目的是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的基础上发现问题以及不良趋势立即调查问题、分析原因,采取纠正预防措施,防止类似问题重复发生,降低药品质量风险,是药品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的具体表现,体现了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质量方针。偏差管理程序

偏差分类:轻微偏差、重大偏差和严重偏差三类[6-8]。轻微偏差:指细小的对法规或程序出现偏离的情况,经QA确认不足以影响产品质量,无需进行深入的调查,但必须立刻采取纠正措施,并立即记录在批生产记录或其他GMP受控文件中。重大偏差:指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必须及时报告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采取纠正措施进行整改。严重偏差:指可能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或有效性产生严重的后果,可能导致产品的报废或返工。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报告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除必须建立纠正措施外,还必须建立长期的预防措施。偏差调查(1)偏差调查流程如图1所示。(2)偏差调查程序:发现偏差部门应在24h内口头或书面汇报方式报告偏差,质量管理部组织相关部门(质量保证部、质量控制部、生产技术部、工程设备部、生产车间等负责人及技术骨干员工)到现场调查、确定产生偏差原因,收集数据资料(如批生产记录、设备使用日志、设备仪器校验和维护保养记录、环境监测记录、通过面谈和观测过程收集的资料等),调查并分析偏差可能产生的根本原因,如需对相关物料、中间产品、成品进行检验,应在调查过程中提出检验申请,质量保证部汇总分析后,向质量控制部下达检验项目指令。质量保证部对各部门分析调查情况和结论予以汇总分析,运用质量风险管理工具分析,确认产生偏差的根本原因。偏差影响评估(1)偏差评估:在识别根本原因的基础上,采用失败模式影响分析(FMEA)进行风险分析(严重性、可能性、可检测性)[9-10],对偏差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行评估。评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如:对直接涉及的产品质量的影响、对其他产品或批次的影响)。评估对质量体系的影响(如对验证状态的影响、对注册批准文件的影响、对客户质量协议的影响、可能涉及的所有批次产品、物料、设备、容器具等均处于待验状态。质量部经理视偏差的具体影响范围决定何时暂停和恢复GMP相关活动(生产、销售等)。对严重偏差的评估还应考虑是否对产品进行额外的检验、评估对产品有效期的影响,是否对产品进行稳定性试验考察。(2)偏差调查:应详细记录调查过程,相关资料(如偏差调查表、检验记录等)应附于偏差调查报告。如经深入调查分析仍无法查明确切的偏差原因,则应密切关注此类偏差再次发生的可能。偏差的纠正和纠正预防措施对已确定的偏差原因,根据评估结论,提出具体的纠正行动(包括降级、返工、销毁、重新包装、重新贴签等)以消除偏差的影响。同时提出具体的纠正预防措施(包括修订程序文件、重新培训,改进相关的系统)以防止相同或相似的偏差发生或再次发生,应明确相关负责人和执行时限。措施均应明确相关负责人和执行时限。质量负责人应对各部门提出的纠正预防措施建议进行补充或修订、汇总、批准。相关部门应遵照已批准的纠正预防方案执行纠正行动,因客观原因不能完全符合原纠正预防方案的,应及时与质量管理部门进行沟通修改方案,重新获得质量部批准。现场QA负责密切跟踪执行状况,督促各部门限期执行。偏差关闭批准的纠正预防措施完成后,QA负责填写纠正预防措施报告,经质量负责人批准下发至相关部门,关闭偏差处理程序。偏差报告时限偏差发生部门应在偏差发生1天之内报告质量管理部;偏差发现至关闭偏差应不超过30天,特殊情况(如偏差引起的变更设备采购、工程维护等,按变更控制管理进行处理)根据具体情况完成偏差报告。偏差编号管理确定唯一偏差的跟踪号(例如:PC-2017-10表示2017年发生的第10个偏差。PC表示偏差、2017表示发生偏差的年份),质量保证部负责发放偏差编号,按偏差编号将偏差报告及其附件均单独归档,以备查阅。定期回顾和趋势分析每年应对偏差情况进行一次总结,质量管理部进行偏差趋势分析,至少应包括:偏差事件分类;根本原因分类;硬件(系统、设备、设施、程序等);软件(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湿件(人员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以便为日后的生产计划、工艺设计、文件管理、生产设施的持续改进等提供依据。

偏差管理进展

偏差管理进展统计方法根据近年来笔者在药品生产日常监管检查工作中发现的偏差管理进展归纳为五大类。第一类:对偏差管理程序认识有待提高。第二类:偏差管理流于形式,避重就轻,为了偏差而偏差。第三类:偏差管理概念、形式基本都有了,需要持续改进进一步完善。第四类:怕追究责任、怕罚款,尽量隐藏瞒报偏差。第五类:偏差管理有了很大的进展,各部门均能积极主动报告、处理各类偏差。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偏差管理进展分析结果偏差管理进展统计结果表明有73%药品生产偏差管理距2010版GMP要求存在差距,其中药品生产日常监管检查工作中还发现:1.偏差管理人员不足、人员能力不足是导致偏差调查过程虎头蛇尾的重要原因,难点是偏差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去进行偏差调查根本原因分析,大部分情况找到的原因都不是真正的根本原因。2.检察员对偏差的理解不同,对质量的影响有不同认识。风险大的偏差一般不敢体现,否则检察员认为偏差没有解决彻底,怕给自己找麻烦。以上结果均表明:偏差管理在于领导层重视,只有真正把患者安全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才能如实体现偏差、解决偏差,否则偏差管理只能浮于表面,药品生产偏差管理工作距2010版GMP标准要求、距国际接轨的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偏差管理认识、提高偏差管理水平。

偏差管理改进措施 提高偏差管理认识

药品生产应清醒的认识到不正确处理偏差(影响经济收益时对偏差少报、瞒报、不报),将使药品质量存在更大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轻则影响经济效益、重则影响生存乃至追究法律责任。如广西某药业有限公司购进一批硫酸庆大霉素原料药,因物料发放失误用于生产,发现后未按偏差进行调查处理、并采取纠正措施,而是套用之前已检验合格的烟台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硫酸庆大霉素原料药编制记录,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飞行检查发现,经抽样检验,该公司生产的制剂硫酸庆大霉素片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标准,被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立案查处,并收回了该公司的《药品GMP证书》。药企高管人员应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把药品质量放在首位,在管理制度上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加强《药品管理法》日常学习,从管理制度上实施人性化管理(降低罚款额度,不罚或少罚多奖励,或以劳动代替罚款。让员工人人自愿讲实话,对出现的偏差积极主动申报,而不是少报、瞒报、不报),切实重视偏差管理工作。正确对待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并制定纠正预防措施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药品生产的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建立科学的偏差管理程序药品生产要依据2010版GMP法规要求,制定相关的偏差管理系统,指导偏差的发现、上报、调查、风险分析、正确处理及纠正预防等解决偏差的全过程。为确保偏差管理真实、有效,药品生产应同时建立完整的偏差管理软件系统,记录偏差处理全过程。加强偏差管理培训a.偏差管理外训(1)第三方培训机构或行业协会根据需求,针对偏差管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偏差处理中遇到的难点,组织专家对内部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提升偏差处理能力和现场管理水平。(2)药品监管部门以监管活动中偏差管理做得较好的为案例、为榜样,组织法人、高层管理人员等进行偏差管理培训,通过之间对偏差管理的互动交流、探讨与学习,帮扶偏差管理认识和偏差管理水平。(3)企业及企业之间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某一项偏差,之间相互进行交流、探讨与学习,共同提高偏差管理认识和偏差管理水平。b.偏差管理内训全员加强偏差管理知识培训,应特别注重对偏差处理程序的理论知识培训与实践操作培训,使高层管理人员具有重大偏差处理能力,中层管理人员具有一般偏差处理能力,现场QA和现场管理人员具有微小偏差处理能力,从而将影响药品质量的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结语

进展与措施 篇3

因此,研究蔬菜的重金属污染与治理对于人类的健康和蔬菜安全生产非常重要,本文对蔬菜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措施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1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来源

土壤是植物体内重金属的重要来源,重金属污染可改变土壤理化性质,直接或间接地土壤生态环境,故而了解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情况,可对蔬菜重金属污染的认识有一定现实意义[4]。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不容乐观,2013年宋伟等[6]通过检索近千篇文献、涉及全国31个省份和346个地级市的数据,推断出我国约1/6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数据显示出以中部地区污染概率最高,东西部低的情况,分析认为这可能与中部地区煤炭和金属矿场以及开采相关。根据污染程度将耕地分级,属清洁、尚清洁土壤的比例83.34%,轻污染、中污染、重污染比例分别为14.49%、1.45%、0.72%。对比重金属元素,镉元素被认为是耕地重金属污染中最主要的元素,污染发生概率达到25.20%。

2014年由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通过达630万km2国土面积的点位调查,得知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无机污染物超标调查情况见表1)。

不同土壤类型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目前相关学者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有较一致的结果,研究认为除了成土母质、火山烟尘等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更是造成污染的最终来源。大多认为工业污染为最主要原因,因采矿、冶炼、化工合成等产生的废水废渣乱排乱放直接进入土壤,废气中微尘沉降于土壤表面等所致。农业上因污水灌溉、滥用农药化肥以及施用含重金属的污泥和城市生活垃圾为原料制成的有机肥等农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因交通运输产生的汽车尾气等也能使公路两侧土壤表面重金属含量显著增加[7,8,9]。

2重金属对蔬菜生长的影响

某些重金属为蔬菜所必需元素,微量重金属对植物有一定促进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当蔬菜体内重金属含量积累到一定阈值,就会对蔬菜表现出毒害作用,严重情况可致其死亡[10]。不同重金属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影响有所不同。如洪春来等人的实验表明,铅在低浓度下蔬菜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受害症状,生长正常,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刺激蔬菜地上部部分的生长。随着Pb浓度的增加,蔬菜表现出植株生长矮小,叶片黄化,蔬菜部分叶片脱落的症状[11]。多项研究表明,镉对植物的影响存在剂量效应。镉在一定浓度时可对植株有些许促进,但稍升高Cd处理浓度,根和叶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高浓度下植株萎蔫矮小,叶片失绿,茎秆变黄变褐,甚至干枯,产量下降甚至死亡等症状[12,13,14,15]。铬同铅、镉在低浓度下对植物有刺激作用,不同铅镉的是,铬对植株地上部的影响比地下部大,植株随铬浓度增高较铅、镉对植株生长的影响更为显著,植株减产量更大,植株残留量较少[16,17]。有研究认为重金属毒害的途径可能有二:一是重金属可通过取代某些酶和蛋白质上的特定元素,降低其活性或变性;二是大量重金属离子进入植物体内会影响离子间的原有平衡系统,扰乱正常离子吸收、运输、渗透和调节等功能的发挥,引起代谢过程紊乱[18]。

3蔬菜对重金属的富集规律

当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蔬菜对重金属富集在不同蔬菜种类、不同品种及基因型、不同器官部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3.1不同蔬菜种类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吸收积累的差异

不同蔬菜种类对土壤中不同重金属吸收有所差异。李其林[19]等研究表明,叶菜类蔬菜较果菜类对重金属Pb、Cd、Cr、Zn等富集能力强,蔬菜对重金属Ni、Cu的吸收富集能力表现为果菜类强于叶菜类。赵小蓉[20]等对花菜、白菜、莴苣、莲白、萝卜、土豆这6种蔬菜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蔬菜对重金属的平均富集能力大小为Cd>Hg>Pb>As>Cr。就蔬菜对某一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来说,这6种蔬菜间差异较大。如对铅富集能力最强者为花菜,最弱者为土豆;对镉富集能力最强者为白菜,最弱者为土豆;对Hg富集能力最强者为莴苣,最弱者为萝卜。这6种蔬菜总体表现为叶菜类对重金属富集能力较强于根茎类蔬菜。贾丽等人试验得出蔬菜中重金属总含量大小顺序为菠菜>土豆>大蒜>大葱>莴苣>黄瓜,蔬菜对各重金属元素吸收大小顺序为Zn>Cd>Pb>Cu>Cr[21]。

3.2蔬菜不同品种间吸收积累重金属的差异

蔬菜不同品种对重金属富集能力差异较大,井彩巧选用38个大白菜品种在含镉、铅重金属的土壤上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试验表明大白菜不同品种对不同重金属吸收存在以下差异:在38个品种中,丰源2号、旺春白菜、惊春等品种镉含量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而黄芯娃娃菜、黄芯48、菊锦等镉含量低,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不同品种间铅含量也存在差异,铅含量较高品种有四季黄、小杂60、丰抗80等,对应铅含量低者有黄芯48、阳春结球、迎春等[22]。刘维涛[23]等研究发现在不同镉处理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白菜对重金属的富集差异显著。如丰源新3号在盆栽和大田试验下,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均显著低于其他大部分品种;而北京小杂56表现出对镉有很强的富集能力。

3.3蔬菜不同部位对重金属的富集量不同

李海华[24]等研究了马铃薯、萝卜、大白菜、番茄、茄子这几种蔬菜各器官对重金属元素镉的累积特点,发现马铃薯、大白菜、番茄各器官镉元素含量最高的为根,其次是茎叶,绿叶,最后为块茎、果实等食用部位。萝卜、茄子中镉元素含量最高的则为茎叶、叶,其次为根。王晓芳等研究中发现蔬菜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存在着以下表现:总体上水萝卜叶对根的富集能力强,对不同重金属的累积中以Pb和As的差距最为明显,就根中Pb和As平均含量分别为1.034ug/g、0.144ug/g,叶中Pb和As平均含量分别为10.061ug/g、1.109ug/g,两部位Pb和As平均含量差距近10倍;在黄豆中各部位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大小顺序为豆叶+豆角皮>豆茎>黄豆皮>黄豆,重金属中Pb在豆叶中有明显的富集程度,分析认为这可能黄豆可通过叶面吸收空气中的Pb并累积,是造成黄豆不同器官Pb含量差异的重要原因[25]。

杨晖[26]等认为重金属离子被植物的根吸收后,首先于根中积累,之后一部分被转运至植物其他部位,植物转运速度的差异是引起各重金属在植物体内不同部位分布出现差异的直接原因。研究结果显示同一作物对Pb、Cd、As等的富集能力一般表现为根>叶、茎>果实,地下部位富集能力强于地上部位,Pb、Cd、As等重金属在植物体内转运相对较弱。而萝卜却表现为叶对Pb、Cd的富集能力强于根,分析认为可能是在萝卜体内的转运能力强,造成根、叶重金属含量的差异。吴琦[27]等在不同土壤环境下蕹菜对Pb和Cd的富集性研究中发现蕹菜茎中的Pb平均含量分别是叶中的3.86、2.02倍,Cd平均含量分别是叶中的3.58、4.73倍。

4蔬菜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

一般蔬菜重金属含量与大多数土壤重金属含量呈明确的相关性。仝磊[28]就12种常见蔬菜重金属与土壤重金属的相关分析中得知,土壤中重金属如Zn、Cu、Cd含量与大部分蔬菜的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土壤有效态重金属与蔬菜全量重金属的分析中,大部分重金属和蔬菜间相关性很好,而土壤有效态Pb却与蔬菜全量重金属无相关性,这可能与蔬菜对Pb的吸收方式有关[29]。

茹淑华[30]在研究复合重金属污染对番茄富集规律的影响中,发现随着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增加,番茄各部位重金属含量都呈现出上升趋势,茎叶部分吸收量远大于果实和根系吸收量。随着土壤重金属浓度升高,茎叶的Cd吸收量呈一直上升的趋势,而茎叶对Zn、Cu。Pb的吸收量则为先增加后下降。

5土壤环境对蔬菜吸收重金属的影响

由于土壤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因而田间试验结果是各种影响因素作用的综合结果[3]。就土壤环境对蔬菜吸收重金属的影响而言,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和存在形态、土壤各类理化性质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5.1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存在形态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的毒性不仅与其总量有关,更大程度上由其形态分布决定,不同的形态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直接影响到重金属的毒性、迁移及在自然界的循环,重金属化学形态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密切相关[31]。学术界多采用Tessier法、BCR法提取分析土壤中重金属,Tessier法为应用最广泛的方法,BCR法因其重现性较好,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应用[32]。

Tessier提取方法认为重金属形态可分为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残渣态。其中,可交换态最活跃,迁移性强,最易被植物所利用。残渣态最稳定,一般对环境比较安全。按活跃顺序从大到小排序为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33]。而BCR提取法将重金属形态可分为弱酸溶解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4种形态。除残渣态重金属,其余3种形态为重金属与土壤各相通过各种物理化学作用结合而成,这三类形态重金属被称为次生相重金属。一般认为残渣态重金属性质较稳定,次生相重金属含量的高低可表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即含量越高,土壤重金属毒害作用越强,生物利用重金属形态容易程度为弱酸溶解态>铁锰结合态>有机结合态[34]。

5.2土壤p H值

土壤p H值为土壤重要的理化性质之一。重金属形态分布与土壤p H值关系密切。土壤p H值改变重金属的吸附位、吸附表面的稳定性、存在形态和配位性能等。土壤p H值升高,土壤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力加强,从而固定重金属离子。土壤p H值降低,土壤胶体负电荷减少,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增加[33]。一项对铅冶炼厂附近农田调查研究发现:土壤p H值降低是导致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增加的原因之一,该研究认为土壤p H值降低可助推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转化[35]。

5.3土壤Eh值

土壤Eh值,即土壤溶液的氧化-还原电位。土壤Eh值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植物对一些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在土壤环境中,重金属与硫化物形成沉淀、与有机质络合、被铁锰氧化物吸附等行为均受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例如镉在氧化条件下比还原条件更易由无效态转化为水溶态和交换态。植物根系的氧化作用下,硫化物不稳定发生氧化,重金属被释放,有效性得到增强,从而促进了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此外,氧化状态下,植物根系可形成铁氧化物胶膜,胶膜厚度和介质中元素离子浓度影响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一定厚度可促进植物根系对镉的吸收,过厚则成为重金属吸收的阻碍层[36]。

5.4土壤类型

根据土壤不同大小土粒的比例可分为不同质地的土壤。土粒比表面积与其吸附重金属的能力有关。粘粒较砂粒、粉粒相比粒径更小,且粘粒表面带有负电荷,可有效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而砂粒,粉粒多的土壤空隙较多较大,重金属离子易流失。因此土壤砷、铅、铬、汞、镉重金属元素含量与土壤砂粒、粉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质地粘重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37]。

吴琦等通过盆栽试验发现小萝卜在水稻土、潮土两种不同类型的土壤条件下对Pb和Cd的累积含量有较大差异,同一试验水平下,水稻土中的小萝卜根Pb含量达到潮土中的21.58倍,Cd含量是潮土中的2.26倍,表明水稻土中重金属的毒性高于潮土[38]。在蕹菜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同一水平下,水稻土中蕹菜茎、叶中Pb含量分别为潮土条件下的4.88倍、2.56倍,Cd含量分别为潮土条件下的3.04倍、4.02倍[27]。

5.5元素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之间,重金属元素与其他养分元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单一重金属元素的试验研究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各种重金属元素的性质及元素间的差异。而自然环境下,重金属污染往往是多种重金属元素的复合污染,多元素间相互作用对植物的各方面的效应值得研究。前人在研究镉、铅、锌相互作用对作物的影响中发现当铅浓度高于镉时,镉对铅存在很明显的拮抗作用;在旱地土壤中,镉、锌比以1∶100施入时,烟草各器官镉含量比单独施入镉下降70%~90%,对白菜的试验也有相近的结果;而在水田土壤中,镉、锌比达到1∶200和1∶400时,水稻根、茎叶中镉含量比单独施入镉增加2倍和20倍以上,表现出协同作用;当镉、铅、锌同时施入土壤中,多种情况下重金属元素之间都表现出拮抗作用[39]。另有试验发现重金属元素与养分元素交互作用的相关规律:水稻籽实中As含量与土壤中的全Se、全P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生菜中,随营养液Se浓度的增加,生菜不管是地上部分还是地下部分吸收As的含量明显下降,表明了Se对As的拮抗作用。[40]

6蔬菜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

6.1综合治理工业“三废”

对于“三废”的治理,除了相关政策法规的约束,严格把握“三废”排放标准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之外,还应思考如何治理“三废”本身。令人欣慰的是,国内已有相关企业通过对“三废”的综合治理,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的实例。一部分工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将“三废”回收利用提取出副产品,节能减排之际增加企业产值。此外,从农事活动角度出发,禁止重金属超标的污水污泥、农药化肥、有机肥的施用,能有效控制重金属从源头进入农业环境[41,42]。

6.2施用土壤改良剂

近年来,使用土壤改良剂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受到广泛关注。施用土壤改良剂实则是一种化学修复法,改良剂可通过调节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对重金属的吸附、沉淀、络合、氧化还原等作用,改变土壤重金属的存在形态,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43]土壤改良剂多为生活中常见物质,如生石灰、碱性煤渣等因其来源广泛经济廉价,常用于治理重金属轻中度污染的土壤[44,45]。肖细元[46]等发现施用改良剂提高了土壤p H和脲酶活性,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相比,石灰和钙镁磷肥处理显著提高小白菜和西红柿生物产量,降低小白菜叶中As含量,明显抑制西红柿茎叶对As、Cd和Pb的吸收(p<0.05);施加石灰明显降低小白菜叶中Cd和Pb含量(p<0.05)。刘维涛[44]等研究结果显示施用改良剂可升高土壤的p H值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显著降低大白菜中重金属含量.如在Pb含量为1500mg/kg的土壤上种植大白菜,施入石灰+鸡粪+过磷酸钙的改良剂,其地上部Pb含量小于2.0 mg/kg,实现了大白菜在Pb<1500 mg/kg污染土壤上的安全生产。杜志敏[31]等了解到改良剂提高了污染土壤p H,降低了土壤可交换态(EX)Cu、Cd含量;改良剂提高了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每种改良剂对土壤酶活性增加幅度随其添加剂量增加而增大;土壤酶活性与土壤EX态Cu、Cd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p H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丁园[47]等通过分析土壤重金属浸出质量分数和浸出率来表征改良剂效果,结果表明石灰>粉煤灰>改性污泥,主要通过改变土壤p H值降低重金属活性。

6.3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是指利用绿色植物对重金属、有机物或放射性元素进行转移、容纳或转化,以达到对污染土壤的净化作用。植物修复技术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污染物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污染物的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48]。与传统物理化学等治理方法相比,这项技术以安全、高效、经济及其生态协调性等优势显示出巨大潜力,成为学者研究热点,因此筛选对重金属耐受能力高以及具有富集和超富集能力的植物成为目前较新的修复途径之一[49]。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50,51]:植物萃取技术、植物转化技术、植物挥发技术、植物稳定技术。植物萃取技术是利用对重金属富集或超富集的特殊植物处理土壤污染,重金属经植物根系吸收后转移、贮存到植物茎叶,然后收割茎叶,从而达到去除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目的。这类植物需具有生物量大、生长快和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特点,且富集能力应表现在多种重金属上,因为实际情况中土壤重金属污染多为复合污染。植物转化技术是指利用植物的根部及其它部位通过新陈代谢作用等生理过程将污染物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这种技术是通过改变重金属形态,从而降低其危害性。植物转化过程不同于植物降解,转化后的污染物分子结构不一定比转化前的更简单,转化后产物还有可能比转化前物质具更高或更低的生物毒性,但一般对植物本身无毒或低毒。植物挥发技术是利用植物根系分泌的一些特殊物质或微生物使土壤中的污染物被植物吸收和转化,以挥发状态排出植物体外,被转化后的毒性要小于转化前的污染物质,以减轻环境危害。植物稳定技术利用植物根际的一些特殊物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相对稳定无害的物质。这些植物通过根系分解、沉淀、螯合、氧化还原等多种过程可使污染物钝化。

愈雅君[48]提到印度芥菜因其超富集特性,与植物修复中展现巨大潜力。在对于黑麦草和印度芥菜累积锌的比较试验中,印度芥菜内锌浓度大大高于黑麦草,但生物量低成为印度芥菜在修复中的掣肘。吴卿等利用紫花苜蓿吸收河道底泥中的重金属,结果发现紫花苜蓿对Ni、Cu、Pb、Cr的降解效果较好,且延长作物播种时间、增加播种次数可提高作物对重金属的降解[52]。

6.4蔬菜品种合理布局

由前文可知道,不同蔬菜品种的富集能力有所差异,在进行蔬菜生产时,应充分考虑土壤环境污染程度。徐明飞等人指出,我们可根据不同蔬菜品种的富集能力,参照《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指导蔬菜生产[53]。汪雅各[54]的研究认为瓜类、花菜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低,可种植中等及以上污染区域;青菜、番茄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中等,可种植在低污染及中等污染区域;菠菜、土豆、茄子、辣椒富集系数高,应种植在低污染及以下区域。类似地,李博文[55]等人根据蔬菜可食部分对重金属吸收累积的特点,将蔬菜分为4种累积类型:低度累积型有胡萝卜、茄子、芥菜、丝瓜、番茄、辣椒,受污染程度轻,在进行生产时可作为优先种植对象;中度累积型有白萝卜、菜花、莴苣、大葱、小白菜、韭菜,在重金属污染情况不严重的土壤中可适当种植;重度累积型有芹菜、茴香、香菜、圆白菜、蓬蒿,种植时应避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极重度累积型有白菜、油菜,种植最好选用清洁土壤,不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种植。

6.5合理规划种植模式

蔬菜生产时不同的轮作模式对防治蔬菜重金属污染的效果不一。黄宝同[56]等人经过不同轮作模式下对菜地重金属影响的试验,认为菠菜-西红柿-芸豆轮作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试验地土壤中镉含量,降低土壤重金属综合指数。选择蔬菜种类时应充分考虑其重金属富集性,比如镉容易在土壤表层富集,导致土壤表面含量最高,而叶菜类根系较浅,因此叶菜类蔬菜的种植需谨慎。郭晓静[57]等人在一镉污染的土壤中开展的轮作模式试验,得出白萝卜-番茄-青萝卜的种植模式较其他模式更具优势,该模式除了能有效减少生产蔬菜可食部位对镉元素的积累,且产量与经济效益位居首位,这对该模式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农业推广更具现实意义。前人就根据不同种类对重金属富集的差别,进行了蔬菜重金属低富集轮作。该实验根据蔬菜生产状况,土壤污染分区,蔬菜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合理选用蔬菜品种进行轮作。研究表明与普通轮作相比,可使污染田块的重金属含量降低50%~80%,此外还可明显提高蔬菜产量和产值。其中,黄瓜、花椰菜、甘蓝、豇豆、花、叶、茎类蔬菜作物是低富集轮作的优先选择的对象[58]。

摘要:重金属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源于食用蔬菜,蔬菜是人体吸收重金属的重要来源。本文综述了蔬菜对重金属富集规律、影响蔬菜吸收土壤重金属的因素,阐述了蔬菜重金属污染治理措施的研究进展,包括控制污染源、施用土壤改良剂、植物修复技术、蔬菜田间生产布局、不同种植模式等。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进展 篇4

一、前言

其实对于我们很多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同学来说,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这概念在我们的脑中其实很模糊。我们只是简单的知道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和化工有关的,以后的工作肯定就是关于化工这一块了,而至于这个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就完全一无所知。因此我才想做这么一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进展的论文,让学本专业的同学能够清楚他们所学的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以后他们毕业后将要走向什么样的岗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前景到底如何等。这些都是我想通过这篇论文告诉大家的。

而对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进展我打算分一下几个部分来进行具体的介绍。首先我会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做一个详细的整理。其次我会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专业内涵进行阐述以及一些专业相关科目的介绍。再则我会对本学科专业相关的行业现状与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最后我会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一定的统计和展望。

二、正文

(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发展历史

最开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并不叫这个名字。1951年大连工学院首先成立了“化学生产机器与设备”专业,这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前生。而紧接着的1952年全国高校大调整,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工学院、杭州化工学校化工学院中一般都开始设立化工机械系,所以“化学生产机器和设备”也同时在各大高校设立。

1957年全国各高校又增设了化学工程专业。次年又增设了化工机械制造和化工自动控制两个专业。然后在恢复研究生招生后,滑动化工学院和浙江大学成为了全国首批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

我国化工机械专业经历了60年代化学工程的兴起和西方压力容器技术的冲击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许多老学校开始逐渐淡化了化工机械专业里的化工基础,然后根据自身条件开始了对化工机械专业的再理解和再定义。有些学校甚至开始以研究压力容器为主,而有的学校则继续拓展过程设备的研究或者化工及其的研究。

1954年,大连工学院请来了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副教授杜马什涅夫前来讲学。而后以此为契机全国各校共选派了12名教师和10名研究生前去进修,并经过学习后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然后最终由大连工学院出面,召集了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学院教师与杜马教授一起制定了中国第一份化工机械专业的教学计划,至此我国的化工机械专业的发展正式步入了正规。

在90年代末期,我国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专业调整,而在这次大规模专业调整中,化工部机械教学指导委员会向教育部提出了把原“化工设备与机械”本科专业改造建设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的设想和专业发展规划建议书。

1998年3月教育部正式下发文件批准了化工部机械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化工设备与机械”本科专业的相关建议书。在新的专业目录中,将“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更名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并归入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2001年,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立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这样化工机械专业在保留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充实拓宽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化工机械专业有了更好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国家许多拥有办学条件的院校纷纷成立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截止2003年,拥有全国拥有本专业的院校共计72所。

总的来说,从“化工设备与机械”演变为拥有更为广阔发展前景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这五六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化工机械专业充分吸收了欧美国家化工机械专业的特点的同时也根据我国具体国情而渐渐发展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专业内涵

1、专业内涵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是我国的机械工业和控制工程经过长达60多年的发展、改造和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机械大学科的一个分支。它的形成决定了它必将服务于过程工业,也同时决定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必将影响着本专业的发展。

过控工业指的是通过化学和物理的方法达到改变物料性能的加工业,它涵盖了化学、化工、石油化工、食品、制药甚至是冶金等众多行业。这也就意味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相关专业学习都将要围绕过控工业进行。

过程工业所涉及的对象是流程性物料,其从原料到产品都需经过复杂的工艺过程,因而整个过程需要由能够实现其对应功能的为数众多的单元构成,然后通过将这些单元设备连在一起便构成了过程装备。

本学科是涵盖多种学科的交叉型二级学科,专业面广,所学知识体系繁多,同时也为国内许多行业服务的。作为二级学科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化工机械专业基础上逐渐并入轻、工炼油机械与食品机械,然后又增加了生物化工和核电工业等方面的内容,学科的内涵和深度经过不断的加深和丰富从而扩宽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主要研究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成套装置的开发与设计,设备结构及强度理论,高效节能装备的开发,过程安全理论,制冷技术与装备,流程参数控制理论与技术,粉体理论与技术等。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例如机械、化工、制冷、能源、生化、轻工、石油化工、制药、动力、环保、食品、劳动安全等等。

2、专业相关科目的介绍

(1)我们都知道在大一的时候我们会学习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是对于不同专业的工科生来说其实都差不多,诸如高等数学、英语、政治理论等科目。在这里我想重点说一下英语和高等数学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的重要性。

首先英语,特别是专业英语需要好好的学习。这对以后本专业的同学的发展前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高等数学是工科学生必须吃牢的一门学科。作为工科生,大量的数据整理和各种公式无不是用高等数学的知识来进行计算和推导的。

(2)我们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涵盖十分广泛,涉及到化工、计算机、机械三大类学科的相关知识。而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几门课是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化工原理、流体机械、过程设备设计、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等科目。

我们都知道,对于工科的学生,专业课必须要好好学习,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上这些学科都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里十分重要的学科。

(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相关行业现状与其发展趋势

1、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相关的行业现状

我们知道,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相关的行业有机械、化工、制冷、能源、生化、轻工、石油化工、制药、动力、环保、食品、劳动安全等等。

“十五”期间机械工业重点发展四大领域为:重大技术装备领域,汽车产品领域,农业装备领域,基础产品领域。其中,重大技术装备领域与农业装备领域均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息息相关。

我国的化学工业(包括石化工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基础,目前已形成具有20多个行业、能够生产4万多种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的工业体系。

而中国化学工业产值又占国民经济总值的10%左右。2001年全国化工企业数万家。近年发展起来的合资企业已超过万家。化工企业股票上市公司已近80家,加上石油和石化、化纤,达137家,占全国的12%左右。进出口贸易也增长较快。2001年进出口贸易为522亿美元,其中进口327.5亿美元,出口185亿美元,进口额占全国的14%左右。据统计。中国化工总产值年均增长8%~9%。

近两年建设或拟建的化工项目共有68项,其中有报价的51个项 目的投资额包括:777.6亿元人民币,10.65亿美元,3.1亿欧元,300亿日元。其中:

1、盐化工、氯化产品4项,投资11.356亿元。

2、有机原料14项,其中10项投资16.85亿元。

3、石油化工(含炼油)9项,其中7项投资606.78亿元,1.2亿美元。

4、合成材料及其单体28项,其中20项投资116亿元,9.45亿美元,3.1

亿欧元,300亿日元。

5、煤化工2项,投资8.2亿元。

6、无机物化工4项,其中2项投资7.96亿元。

7、化肥、农药项目7项,其中6项投资达10.4亿元。

全部折合成人民币约为922亿元。从上述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化工机械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果按照每亿元投资都需要投入500名员工,则可提供46.1万人的就业岗位。而其中机械工程师与工艺工程师的比例为1:4。一般企业中,20%为工程技术人员。上述重大项目需要工程技术人员92000人。其中,需要懂得过程装备的技术人员就为74000人。近两年中国家上马的化工行业重大项目所需的过程装备的人才已经超过了全国过程装备专业所能培养的人才的总数。因此可以看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当代中国的需求正日益增大,各高校学此专业的学生数量根本满足不了当今的市场。

因而不难知道,在化工学院各专业当中,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就是因为当今市场的需求逐年递增。

2000年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开始提速发展,2003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8450万千瓦,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20.4%,但同期电力需求却增长40.4%。

估计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经济翻两番,届时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反

映到能源领域,届时全国约需发电装机容量为8~9亿千瓦左右。目前国内已有装机容量是3.5亿千瓦,需要新增4.5~5.5亿千瓦,可见,我国未来20年能源领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在能源安全越来越上升到战略高度的今天,先进能源技术的开发已日益受到重视,预计未来核能、氢能、可再生能源将逐步发展并最终成为主要能源,电力将成为主要的终端能源。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对专业人才产生更大的需求。特别是在当下我国的重工业依旧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而化工产业也占据着重工业很大的比例。所以,与化工息息相关的过程装备与控制控场也必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得到长足的发展。

2、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发展趋势

(1)广泛的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了过程工程科学不断深入,技术不断精细化,特别是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促使过程工艺设备的先进制造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许多先进设计方法,先进工艺过程设计方法,计算模拟技术和制造自动化新技术等正在形成、应用和处在发展的前沿。

(2)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制造,是从设计、建造、生产、使用、维修、废弃、回收和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综合决策设备的设计与制造。目前,过程装备的检测与诊断工程、绿色再造工程、装备的全寿命费用分析、安全与风险评估及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和预测维修,已成为过控工业新技术应用的趋势和前沿。

(3)课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渗透到工程学科的各个方面,工程必须有利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由此产生了绿色设计方法与制造、绿色生产、绿色食品、绿色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前沿。

(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就业领域及前景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就是涉及到这些化工设备与机器的设计,选型,维修,改进等的工作。本专业的就业领域很广泛。涉及到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诸如:

1石油化工(提供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的绝大部分原材料);

2煤化工(未来强势的能源行业);

3精细化工(如化妆品,洗涤产品等日用品);

4无机化工(提供大部分化工生产所必须的二次原材料)等化工部门;

5机械制造行业(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脊梁,决定着一个国家根本的制造水平。本专业的基础就是机械学的知识。一个国家的所有生产部门都必须依赖于机械制造业所提供的原始制造设备,所以说它是国家的脊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十一五计划乃至以后几个五年计划这一主题始终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6核电企业(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能源行业,核电厂中需要大量的换热器以仅进行降温,而这正是本专业的强项。);

7医药(重要性不用说了。医药领域应用了大量的过滤分离机械和换热设备以及流体输送设备。);

8食品(民以食为天嘛)。

9军工行业(一般人很不容易进哦,而且手续很麻烦哦)。

10环保行业

粗略地看了一下,以上诸多行业中的企业大多数企业仍然是国有独资或者国有控股的公司。这些公司的福利待遇好,较为稳定,使很多求职者梦寐以求的供职单位。

本专业涉及到的领域绝大多数为国计民生的传统工业部门,人才需求量大,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越老经验越丰富,也就越值钱。这些传统的部门在未来几十甚至上百年仍然将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然而这些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国内在许多方面的国产化水平还很低,很多时候仍然需要购买国外的设备。国外对我们实行技术垄断,使得我们只能购买他们的产品。这样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很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专业虽然涉及面广,但是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搞设备和机器的设计,选型,我们称之为学术派;一类搞设备的维修,故障诊断排除。前者多在设计院,工作环境相对好一些,而后者多在工厂生产一线,环境相对较差一些,但工作经验更加丰富,时间更强,我们称之为工程派。本专业的起薪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工作相对较低。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孤寂。不要只看重眼前的薪酬水平,尤其是对于那些想长远在这一行业发展的人。学术派的薪酬开始较低,基本工资也较低,但随着工程项目的增多,随着各种项目会有各种各样的收入流入腰包。而工程派收入就比较稳定,一般就是基本工资+奖金+福利这些基本模块。几年以后的收入也比较可观。

进展与措施 篇5

1 手术护理差错事故的类型及原因

1.1 接错患者, 开错手术部位

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紧张性, 连续性, 如手术工作量大, 手术患者多, 同时开设多个手术台, 多数患者同时接入手术室, 由于忙乱易出现接错患者, 开错手术部位引起差错事故, 导致医疗纠纷。

1.2 输错血液

术中输血多适用危重患者、贫血患者、重症抢救的患者, 由于时间紧, 患者重, 需要立即输血。因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 对工作不认真, 执行查对制度不严格, 护理操作不规范易造成输血差错, 而危及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事故。

1.3 误用药物

术中医嘱多为口头医嘱, 由于术中医师注意力高度集中, 精神紧张, 可能发生口述医嘱有误, 或护士在注意力不集中非常忙碌时, 就有可能弄错药名、浓度、剂型、剂量、用法而酿成大错。

1.4 器械、敷料遗留体腔

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 如手术时间长, 工作连续性, 无规律性, 手术时精神紧张, 注意力高度集中, 再加上女性特有的周期性生理变化等, 极易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由于身心疲劳, 使身体的正常规律被打乱, 行为准确率降低, 思维判断失误增加, 对术中所用器械、纱布、缝针核对不清、记录不准。清点器械、纱布马虎, 自信凭印象, 发现器械少时又抱有侥幸心理, 导致器械、敷料遗留体腔或身体其他部位的事件时有所闻。

1.5 电刀灼伤

术中高频电刀使用不当, 常致患者皮肤烧伤。原因可能有铅板滑动, 使铅板与皮肤的接触面积缩小;或包在铅板外面的湿毛巾被皮肤蒸发干燥;或患者与金属床之间绝缘层<4cm, 可发生旁路灼伤;或手术野皮肤消毒时, 乙醇过多, 使用电刀时致皮肤烧伤, 给患者造成损伤。

1.6 气囊止血带使用不当

气囊止血带因使用不当, 可造成患者肢体缺血、坏死甚至导致截肢。主要是气囊止血记录时间不准确或被遗忘造成肢体受压时间过长, 而给患者造成身体和精神上的打击和伤害。原因在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知识储备不足, 对新知识、新设备操作不熟练造成的。

1.7 标本的遗失与弄错

根据《医院医疗工作管理目标及评定标准》规定, 凡造成病理标本遗失者, 应定为严重的差错[4]。因为手术标本是外科疾病的最后诊断, 标本的遗失与弄错, 将延误或失去诊断治疗的时机, 给患者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1.8 体位不当致组织受压、坏死

手术时由于患者体位安置不当, 如上肢外展过度, 可引起臂丛神经损伤;截石位患者, 易造成腘窝神经损伤;患者平卧, 由于手术时间长, 骶尾部、肩部、足跟部受压过久, 可致局部组织损伤;侧卧位的颅脑手术患者, 由于手术时间长, 可造成耳软骨受压, 坏死;俯卧位的患者易造成面部受压, 甚至影响呼吸功能。

1.9 手术器械、敷料准备不全, 延误手术

手术所用器械敷料、仪器设备一般由器械供应组在术前一日根据手术通知单和术者习惯准备妥当。手术当日洗手、巡回护士若不仔细检查, 待手术开始后或需用时, 才发现少了关键性器材和器械, 致术中等待器械消毒灭菌或使手术无法进行下去或取消手术, 均视为差错。

1.1 0 护理人员紧缺、长期超负荷工作, 不利于手术室的安全护理

在知识更新迅速和患者的护理需求日益增高的今天,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紧张度相对更大。因此, 在紧张的8h后过多的加班加点极易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手术量日益增多, 工作繁忙, 人员编制受限, 在很多情况下, 一位护士可能同时担任两台手术的巡回工作, 这在手术难度系数日益增大的今天是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一个较大的安全隐患, 很多差错事故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 如液体外渗致组织肿胀、输血外漏、患者坠床等差错事故, 除护士自身责任心不强以外, 几乎都是在巡回护士不能全身心地管理一个患者的情况下发生的。

2 手术室差错事故的防范措施

2.1 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 强化法律意识

法律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5]。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 加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的学习, 增强法律意识迫在眉睫, 应尽快使护理人员在护理中能主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依靠法律维护医院的正当权利[6]。手术室护理人员应结合工作情况, 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重视手术室工作中的法律问题, 懂得在工作中运用法律来保护患者和自我保护, 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以防患于未然。

2.2 改变接患者时间, 严格交接班制度

目前, 教科书上明确写着“全麻患者、硬膜外麻醉患者提前30或45min入手术室”[7]。所以, 为杜绝接错患者事故的发生, 大多数大型综合医院都谨遵这一条令, 7:30am左右由夜班护士接患者入手术室与日班巡回护士认真核对。手术室对患者的责任是从接患者开始到送回病房结束, 在接患者时, 一定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除认真核对科别、姓名、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带入手术室的药品 (应查对药物的过敏史) 外, 根据病历记载、B超报告, 与患者核对手术部位;术前与医师核对X光片、CT片, 如果是小儿患者则需与家属核对。另外, 还需注意术前准备情况和贵重物品的保管, 术前准备不完善手术室可拒接患者, 待完善术前准备后, 由病房护送至手术室。患者随身器重物品应交其家属保管或由病房护士代替保管, 不能带入手术室。

2.3 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 唤起注意力

提高手术护理人员的慎独修养, 加强工作责任心是防范差错事故的前提。护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但其工作的琐碎性、重复性也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每期护理操作中必须加强责任心, 常敲警钟, 培养每位护理人员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良好的精神状态, 充沛的精力, 才能确保每期操作的准确性, 减少或杜绝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对于手术室输血制度中:取血时, 取血者与发血者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血型、血袋号无误并签名;输血前必须由巡回护士和麻醉师两人共同核对配血单患者的姓名、科室、住院号、受血者与供血者的血型及采血时间, 血袋号等准确无误, 检查血袋有无破损, 血浆有无浑浊, 双方共同签名, 方可输血;输血时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反映, 如有反应立即报告麻醉师处理, 输血完毕保留血袋至手术结束, 带回病房或定位放置。

2.4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遵守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是手术室防范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关键

2.4.1 器械、纱布查对制度是手术室护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核对制度

护理操作规程也是广大护理工作者经过实践经验不断充实、修改、完善而逐渐形成的[8], 每一项都有其可行性、必行性和科学的内容。手术室反复强调医疗安全教育, 对每位新分配护士实行上岗教育, 一对一的导师制, 再三强调角色转换到位;术中思想集中, 尤其是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对台上所有物品要做到心中有数, 所有手术开始前均由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共同认真清点器械、纱布、纱垫、缝针的数目, 包括显微血管夹, 无损伤缝合针等, 逐项列单记录, 胸腹腔手术应尽量使用较大纱布垫, 有条件的医院可选用带显影条纱布垫。术中如缝针折断或脱落, 应将缝针或折断端及时找到, 术中所需增减器械、缝针等用物时, 必须及时登记, 反复核对;手术即将结束时, 关闭体腔前后, 医师要认真检查体腔和切口, 护士认真清点核对器械、纱布, 核对无误方能关腹, 并详细记录于清点记录单上并签名。因此, 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操作时须严格核对, 不能心存任何侥幸心理或凭主观感觉工作。

2.4.2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安全护理的关键

术中用药应注意三查七对制度。因术中用药比较复杂, 一般均为关键性药物, 如:抗生素、激素、强心、利尿药、升、降压药等, 要熟悉配伍禁忌, 掌握药物用法。认真做好三查七对, 一注意, 在外用药、静脉用药做到标志明显, 定位放置;一般情况下执行书面医嘱, 紧急情况下可执行口头医嘱, 但对执行医嘱须复述一遍;局麻药加肾上腺素时, 应查明剂量, 准确加入;使用有可能过敏的药物前, 应核对病历, 明确患者对该药是否有过敏史。术中用药时, 采用两人核对, 包括药物浓度、剂量用法等;术中所用过的安瓶保留至手术结束, 患者平稳回病房后再处理, 并由麻醉师及巡回护士作详细记录。所以, 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每个操作步骤, 一旦疏忽或精简步骤就很容易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2.5 加强护理人员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是手术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保障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 拓宽了护理工作的领域, 外科技术的日新月异, 新器械、新设备层出不穷, 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越来越严格。因此, 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新器械、新设备的使用不但要了然其性能、使用方法, 还要严格掌握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避免因操作不当或操作失误给患者带来损害, 以确保手术中患者的安生, 使手术顺利进行。

2.6 加强术中标本管理, 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手术室护理制度要求术中病理标本由洗手护士保管, 在术中取下任何组织都要询问医师是否留取标本, 不可自行处理;术毕交由主管医师核对标本病区、床号、姓名、标本名称等, 由专人负责送检;若术中需做病检时, 病理标本必须由专人送检, 送检人与接受标本者均应做好登记并签名。快速冰冻切片报告应誊写报告单后, 送至手术室, 不能电话通知, 以免传达有误, 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7 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 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是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重要措施

明亮、清洁、安静的工作环境能使手术室护理人员身心放松, 工作有条不紊, 忙而不乱。素质是人在从事某种工作时, 本来具有或必须具有的基本条件。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领[9]。护理人员不但要经过长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成为专业人员, 在工作岗位上, 还要不断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勤奋学习, 孜孜求索, 开拓知识面, 接受新概念, 适应大环境。除了做好手术护理工作外, 还要提高手术护理工作中的应变能力, 做到胸有成竹, 应变自如, 如对易造成压迫伤或神经损伤的手术, 护理人员采用受压部位垫海绵垫或定时调整手臂外展情况 (外展不超过90°) ;对特殊手术, 如侧卧开颅手术, 护理人员特制了圆形的软垫头圈, 中间有孔, 使耳廓有效的悬空, 避免了耳软骨受压。同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术中病情变化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肢端血运及受压部位, 及时调整体位减轻患者的不适。临床实践表明护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有着直接的联系,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树立“以人为本, 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可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

2.8 增强护理人员力量, 避免手术室护士长期疲劳战

合理制定人员编制, 调整手术室护理人员比例, 适当增加人员数量;合理改革排班制度, 做好以老带新, 新老搭配。坚持始终把手术患者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安全”是患者最基本的需求, 是质量管理的关键。

2.9 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 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受教育的程度及专业技术水平决定着护理工作水平和质量。强化在职教育, 采用自学为主, 聘请专家授课为辅, 督促在职护士参加各种学历教育, 输送业务骨干出去参观进修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业务培训来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认清形势转变观念, 加大改革力度, 增强安全意识。

2.1 0 加强手术室差错事故的综合治理

差错事故重在预防。针对已发生的差错事故的实例, 如器械准备不全而延误手术, 液体外渗组织肿胀坏死, 输血失误, 手术标本的遗失, 器械、纱布遗留于体内, 用错药物等, 科室应认真组织讨论, 科学分析问题, 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实施全面的科学管理, 不断完善安全护理制度, 把差错事故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3 小结

综上所述, 医疗护理安全是患者就医的保障, 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基础, 是衡量医疗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10]。手术室护理差错事故往往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发生的, 护理人员应对其差错事故认真分析, 总结经验, 防止再发生。护理过程中应从安全的角度出发, 在防范上下功夫, 加强医疗安全教育, 培养手术室护理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 一丝不苛的精神, 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做好各项查对制度, 加强责任心, 这对杜绝手术室差错事故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在实施整体护理的今天, 确保患者在手术室接受一个高质量的安全护理是广大手术室护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 也是“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摘要:目的为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方法分析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差错事故及原因, 对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通过制定各种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措施, 加强手术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 强化法律意识;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 从而杜绝了各种差错事故的发生。结论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规范护理操作的行为, 严格执行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提供质量的护理, 保证患者的安全, 这样才能杜绝手术中的各种差错事故。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差错事故,安全,防范

参考文献

[1]孙玲芬.护理差错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3) :59.

[2]刘薇群, 陈念梅.护士差错归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4) :206-208.

[3]张小前.198例护理差错原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1996, 14 (3) :286-287.

[4]彭娅, 庞艳.手术室护士的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2003, 24 (5) :545-546.

[5]徐又佳, 包士尧.医疗法学在医务人员再教育中的地位[J].中国医学院管理, 1997, 17 (10) :50.

[6]许晓斌, 赵晓勤.运用法律武器正确处理一起医疗纠纷的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 1999, 19 (5) :280.

[7]高德彰.外科护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4:68.

[8]卢金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防范护理纠纷[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0) :611-612.

[9]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防范护理差错[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3) :192-193.

进展与措施 篇6

1 病原与流行病学研究

1.1 病原

1.1.1 发现

2011年夏季, 德国和荷兰的一些牛场出现一种未知疾病, 感染牛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厌食、腹泻、体质下降、产奶量下降、流产、产死胎或畸形胎儿等临床症状。2011年11月18日, 德国弗里德里希—勒夫勒研究所 (FLI) 的科研人员在病牛血液样本中检测出一种新病毒。按照血样来源地将其命名为“施马伦贝格病毒”, 并将其引发的疫病称为“施马伦贝格病”。

1.1.2 分类与生物学特性

施马伦贝格病毒是一种带囊膜、负股、分节段、单链RNA病毒。遗传分析显示, 该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 (Bunyaviridae) 正布尼亚病毒属 (Orthobunyya virus) 西姆布血清群病毒 (Simbu serogroup Viruses) 的亲缘关系密切。据近缘病毒属特性推论:施马伦贝格病毒经50~60℃至少30 min处理可灭活, 对1%次氯酸钠、2%戊二醛、70%乙醇、甲醛等消毒剂敏感, 病毒离开宿主后不能长时间存活。

1.2 流行病学

1.2.1 感染宿主

经PCR或病毒分离确定的感染宿主有牛、绵羊、山羊和美洲野牛, 仅经血清学试验确定的感染宿主有红鹿、獐鹿、羊驼、欧洲盘羊等反刍动物。虽然SBV对成年家畜不产生致命的疫情, 且家畜一旦感染就会终生获得免疫力, 但疫病的主要危害体现在成年动物的体质下降、流产和奶产量的大幅下降 (可达50%) , 以及新生幼畜初生死亡或缺陷等, 严重影响全球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

1.2.2 传染源

从成年感染动物的血液和感染胎儿的脑可分离到病毒。病原鉴定可采集全血和组织病料 (脑、肾脏) 。一般认为, 健康动物肉品、奶制品是安全的, 但对来自疫区的反刍动物活体、反刍动物繁殖材料、反刍动物产品则应高度警惕。

1.2.3 传播途径

SB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2种:虫媒传播和垂直传播。库蠓叮咬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欧洲存在数种库蠓, 但尚未确定传播新正布尼亚病毒的库蠓种类。在数种库蠓中检测到了SBV基因组, 但发挥作用的具体品种尚不清楚。目前尚不清楚蚊子能否传播该病。

1.3 症状与诊断

1.3.1 临床症状

应注意与其他正布尼亚病毒、蓝舌病毒、瘟病毒感染, 遗传因素, 毒性物质引起的疾病相鉴别。成年动物与新生动物感染SBV, 其临床症状有所不同。成年牛常呈隐性感染, 但在媒介昆虫活跃季节, 有些急性病例表现温和的临床症状, 如体温升高 (超过40℃) 、体质虚弱、食欲不振、产奶量下降、腹泻等, 患病动物大多呈逐渐恢复。SBV可导致新生动物的先天性畸形, 可见无脑畸形、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脑穿通畸形、脑积水、关节挛缩、关节强直、斜颈、脊柱侧凸、下边短颌、犊牛皮下水肿等症状。已有报道证实, 2011年夏季和秋季欧洲的新生动物先天性畸形与该病毒流行有关, 荷兰的研究数据也说明感染SBV是流产和胎儿畸形的主要原因。1.3.2实验室诊断 (1) 样品的采集。急性感染动物采取EDTA血液或血清;新生幼畜应采取血液 (最好是吃初乳前) 、血清、胎尿、粪、胎盘和羊水等;死胎或畸形胎儿采取脑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脾脏和血液等。病料经处理后, 可采用昆虫细胞 (KC) 、仓鼠细胞 (BHK) 和猴肾细胞 (VERO) 进行病毒细胞培养及分离。

实验室诊断:一是分子生物学鉴定, 目前FLI已经针对SBV基因组L片段和S片段设计了特异性引物, 建立了施马伦贝格病毒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二是血清学试验, 可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中和试验和ELISA等方法。

2 疫情动态

2012年1月4日, 荷兰首先向OIE通报该国出现施马伦贝格病疫情, 随后比利时、德国、英国、法国、卢森堡、意大利和西班牙8个欧盟成员国先后向OIE通报疫情的出现。但出于对国际动物及其产品贸易方面的考虑, 自2012年6月1日起, 欧盟不再向OIE通报施马伦贝格病疫情。截至2013年6月份, 施马伦贝格病共传播蔓延至18个欧盟成员国和3个非欧盟国家 (瑞士、挪威和土耳其) , 详情见表1。

注:数据统计截止时期为2013年6月份。

德国FLI实验室研究表明, 截至2012年底, 最早出现疫情的德国西部和西北部各州的畜群中SBV血清抗体阳性率已达60%~98%, 而2012年才出现疫情的德国东北部和南部各州的畜群中SBV血清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 只有2.3%~32%。截至2013年5月底, 德国已发病2 461起 (较2012年10月30日的数据820起, 增加了1 641起) , 共从2 461个畜群检出本病 (相关数据引自FLI官方网站、国家质检总局网站) 。

3 防范措施

3.1 公共卫生

施马伦贝格病毒作为一种新发现的新型布尼亚病毒, 其公共卫生意义尚无定论。到目前为止, 在所有发病国家的感染地区, 尚无人类感染施马伦贝格病毒的报告, 在与动物及其产品接触的牧民、工人及兽医中也未见该病的报道。欧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荷兰公共卫生与环境研究所及OIE的风险评估后均认为, 虽然尚无证据表明这种新病毒可引起人类发病, 但也不能排除感染人类的可能。建议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动物卫生部门间加强合作, 对与潜在感染动物及其产品有密切接触的畜主、兽医, 尤其是那些曾经对难产动物实施过干预等作业的特定人群进行早期调查。

3.2 贸易措施

欧洲暴发施马伦贝格病疫情后, 包括中国在内的18个国家迅速反应, 宣布对来自疫区的相关动物及动物产品采取限制措施, 包括停止进口欧盟相关产品, 停止发放进口许可证, 修改相关产品进口条件等。

2012年4月27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发布《关于防止施马伦贝格病传入我国的公告》 (联合公告2012年第67号) , 其中明确: (1) 禁止直接或者间接从发生施马伦贝格病的国家输入2011年6月1日后生产的牛精液、牛胚胎、羊精液和羊胚胎; (2) 禁止邮寄或旅客携带来自发生施马伦贝格病国家的牛羊及其产品, 一经发现, 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3) 在途经我国或在我国停留的国际航行船舶、飞机和火车等运输工具上, 如发现有来自发生施马伦贝格病国家的牛羊及其产品, 一律作封存处理; (4) 对海关、边防等部门截获的非法入境的来自发生施马伦贝格病国家的牛羊及其产品, 一律在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监督下作销毁处理。

3.3 防控要点

进展与措施 篇7

1跌倒原因分析

1.1外在因素

主要是环境因素,如医院管理跟不上,防护设施未到位,安全防范意识差[2],有资料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跌倒51%与环境因素有关[3]。跌倒最易发生的地方是病人床旁,其次是在病人的房间,这可能与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几率较高有关。同时,陪护人员对老年患者跌倒风险认知水平是影响老年患者跌倒的重要因素,应开展系统的风险教育,提高陪护人员对老年患者跌倒的风险认知[4]。药物因素也不容忽视,老年患者服用镇静剂、精神类药品、降血压药会影响平衡功能,容易导致跌倒。抗精神病药冬眠灵常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抗癫痫药易发生共济失调;扩血管降压药容易导致血管扩张、心排出量减少、脑供血及供氧不足,容易出现头昏、跌倒[5]。

1.2内在因素

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约1/3的人跌倒1次或多次,并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加[6],80岁以上老年人跌倒发生率高达55%。女性患者因易贫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质疏松和代偿性骨质增生,跌倒的几率约男性的2倍[7]。同时,老年住院患者身体条件差、平衡灵敏性差也是导致跌倒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CDC指出,跌倒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步态和平衡功能障碍、下肢肌力下降、感觉减退、体弱多病、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及其副作用等[8,9]。闰彦宁等分析认为,老年患者退行性变主要为最大肌力下降、肌耐受力降低、速度慢、反应迟缓、灵活性降低以及姿势反射、深感觉、平衡功能差[10],因而,常因站起、步行等作为复合动作之一而跌倒。易跌倒的老年人对运动的认知能力受到视觉的影响,运动认知能力下降亦造成老年人易跌倒[11]。

2跌倒危险因素的测评

2.1用于测评病人跌倒危险综合因素的量表,主要包括有摩尔斯跌倒评估量表(MFS)、托马斯跌倒风险评估工具(STRATIFY)、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量表(FRASE)、HendrichⅡ跌倒风险评估模型(HendrichⅡFail Risk Mode)以及FAT跌倒评估工具(FRI)[12]。其中,MFS应用于医院的急性病及慢性病病人,证明有较好的信效度,目前,在美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医院均进行过测试且广泛应用于临床[13,14]。来自香港一篇报道,将该量表翻译成中文并对香港医院的中国病人进行评估且进行信效度测验,显示其敏感度为31%,特异性为83%[15]。目前观点倾向于针对不同的病种及人群进行分别评估。

2.2基于压力传感器的跌倒检测系统通过检测并分析研究脚底压力在正常行走和跌倒状态下的变化,实施跌倒事件的实时检测。结果证明该系统的判别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但其广泛应用临床还有待进一步实践论证与研究[16]。

3预防跌倒具体措施成功范例

3.1分层管理模式[17]

(1)建立分层管理运行体系。采用1名组长管理2名责任护士,1名责任护士指导2名协助护士的逐级管理法进行护理安全管理。(2)制定各层次的任职资格及岗位职责。(3)建立3级检查网络,加强督促管理:①责任组长每日查。②护理安全质控小组不定期查。③护士长每周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4)定期讨论,共同参与。通过层层管理各自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了科室整体管理力度,保障护理安全措施有效落实。

3.2护理安全管理措施[18]

(1)评估方法。根据患者年龄、意识状态、运动功能、视觉或平衡功能、睡眠形态、服药情况、病史及有无跌倒史等10项指标,制定“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2)护理对策。告知患者及家属跌倒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3)进行预防跌倒的安全宣教。(4)加强护理,防范患者的继发性损害。

3.3风险管理策略[19]

(1)建立跌倒风险管理流程。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策略实施→效果评价。(2)设计跌倒风险评估表,包括:①风险识别,如病人及家属对跌倒认知情况、既往有无跌倒史、有无使用降压药、利尿药、降糖药、病人的精神状况、活动情况等。②风险分析。③风险评价。(3)风险评估及管理策略。成立跌倒风险管理评估小组,对病人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建立护理管理风险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者的主动能动性与创造性,能早期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制订防范措施。张泓等在该法基础上实施预防跌倒流程化管理,实施后较实施前风险预报率显著提高,明显降低了老年患者跌倒的发生率[20]。

3.4防跌五步法[21]

包括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防范跌倒知识及行为培训、设立醒目警示标识、防范跌倒措施的落实、跌倒处理、报告及考评。该法主要特点为使跌倒防范工作程序化、常规化和科学化,使护理人员明确防范程序及相互间的合作。

3.5个体化健康教育

(1)针对护理人员:①加强护士对住院老年跌倒知识的认知。②对护士进行系统的跌倒知识培训,定期对跌倒事件进行分析,共享经验教训[22,23]。(2)针对患者:健康教育包括常规健康教育和个体化健康教育。常规健康教育:①请病人仔细阅读《病人及家属告知书》并签名。②环境介绍。③住院介绍。④发放《防跌倒知识手册》。个体化健康教育:①加强沟通。②帮助病人评估及分析跌倒的相关因素及诱发因素。③因人施教,经常性、重复多次进行[22]。

4小结

非洲猪瘟的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 篇8

非洲猪瘟疫情最早在1921年被发现于肯尼亚, 蒙哥马利对欧洲家猪引入肯尼亚后的疫情发生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1957年, 非洲猪瘟首次传出非洲大陆, 葡萄牙里斯本机场附近的猪场因饲喂了来自安哥拉航班的泔水而暴发疫情, 随后法国、西班牙、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均有暴发疫情[1]。葡萄牙和西班牙长期存在疫情,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真正消灭。古巴、巴西、多米尼加和海地等都曾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 但相继扑灭。2007年, 欧洲大陆出现第二次流行, 疫情首先在格鲁吉亚出现, 随后迅速传至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俄罗斯联邦等周边国家, 2012年又相继传到乌克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国家, 该疫情对我国有极大的输入风险。

1 病毒特性

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样病毒科的唯一成员。病毒颗粒直径为175~215 nm, 呈20面体对称, 具有囊膜。病毒基因组为双股线状DNA, 大小为170~190 kb, 末端具有共价闭合环状结构, 含有长度为2.1~2.5 kb的颠倒重复序列。病毒基因组中部为中央保守区 (C区) , 长度约125 kb, 该区域中B646L基因常作为非洲猪瘟病毒分子诊断、遗传进化分析和基因型鉴别, 根据该基因可以将非洲猪瘟分为22个基因型。近年在东欧流行的毒株就只有基因II型。

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复杂, 在感染细胞内可检测到100多种病毒诱导蛋白, 其中具有免疫原性、对诊断有意义的主要有P72、P54、P32等蛋白[2]。P72蛋白由B646L基因编码, 保守性高, 主要产生于病毒感染后期, 能诱导生成高滴度的特异性Ig G抗体, 现在已作为主要抗原用于Ig G抗体检测;P54蛋白是一种抗原性强的膜结合蛋白, 主要作用于病毒吸附、入侵细胞, 感染后能产生高滴度的Ig G、Ig M抗体, 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都很强, 现在已作为抗原用于ELISA抗体检测方法;P32蛋白在病毒感染早期就能诱导产生抗体, 常用于非洲猪瘟的早期诊断。

非洲猪瘟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强, 室温保存18个月的血清或血液中仍可分离到病毒, 腌制火腿中可存活5个月, 在泔水中也可长期存在。在60℃经30 min可灭活病毒, 乙醚、氯仿、次氯酸盐等都可有效杀灭病毒。

2 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的易感动物是家猪、野猪, 野猪也可表现出与家猪相似的症状。猪群之间也可通过呼吸、污染物等传染。软蜱是非洲猪瘟的主要宿主, 其中所有的纯绿蜱属都被认为是非洲猪瘟病毒的载体, Plowright等指出在非洲钝缘蜱也是病毒传播的重要载体[3]。通过消化道和叮咬感染猪, 非洲猪瘟病毒在野猪、软蜱间循环感染, 给消灭该病造成很大难度。

跨区域或无该疫情国家的输入多通过含非洲猪瘟病毒的猪肉制品、运输工具或废弃的残羹传入, 或通过接触感染家猪的污染物、粪、尿等。

3 症状与病理变化

非洲猪瘟可以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等不同类型, 目前流行的以急性和亚急性为主。急性型发病的猪最初除了高热没有其他明显的症状, 随后逐渐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咳嗽、畏寒、无法站立, 白色皮肤的猪在耳、腹、尾巴等处皮肤可出现蓝紫色出血块, 感染几天后出现昏迷、死亡, 剖检可见淋巴结、肾、心脏等出血, 病理检查可发现网状内皮细胞出血、坏死, 淋巴结滤泡、脾脏细胞坏死;亚急性型发病类似于急性症状, 剖检可见淋巴结和肾脏出血, 脾脏肿大、出血;慢性型发病的猪染病后体重减轻, 消瘦, 随后出现咳嗽、皮肤溃疡、关节肿大等症状, 剖检以胸膜炎、胸膜黏连、肺炎, 以及呼吸道、淋巴结和脾脏等病变为主[4]。

4 诊断

非洲猪瘟与猪瘟的症状、病变十分相似, 而且该病暴发时死亡率接近100%, 经济损失巨大, 所以需要有快速有效的实验室鉴别诊断。现在主流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针对P72基因保守区建立的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可用于猪脾、血液、淋巴结等组织的快速有效检测;二是ELISA检测方法, 有用针对P72蛋白的单抗包被, 检测脾、血液、淋巴结等组织中P72蛋白的夹心ELISA检测方法, 也有全病毒或P72、P54等抗原包被, 检测血清抗体的ELISA方法;三是血吸附试验, 非洲猪瘟病毒具有血吸附特性, 红细胞可吸附于感染的巨噬细胞上, 形成特征性的花环;四是直接免疫荧光试验, 用于检查脾、淋巴结等组织切片中的病原, 具有直接、快速、有效的特性, 但在亚急性、慢性的感染中只有40%的检出率, 因为病程较长, 部分病毒已经形成免疫复合物, 不易检出[5]。

5 疫苗

至今没有疫苗可以对非洲猪瘟感染起到保护作用。原因在于非洲猪瘟主要侵害巨噬细胞, 并逐步导致淋巴细胞凋亡, 造成T、B细胞数量减少, 免疫应答下降, 灭活疫苗虽然能产生抗体, 但不能起到保护作用。并且非洲猪瘟病毒变异性高, 弱毒疫苗对不同型的感染不起作用。虽然如此, 但有研究中发现, 包含P54、P30和胞外血凝素基因的DNA疫苗能有效促进CD8的反应, 对实验猪的保护力达到50%以上[6], 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6 防控措施

6.1 政府行为

至今我国还未报道存在非洲猪瘟疫情, 但切不可大意, 要严防死守, 也要完善防控计划, 做好一系列准备, 一旦有疫情能迅速动员, 有效消灭。第一, 非洲猪瘟跨区域传播的流行病学特性。2007年俄罗斯奥伦堡暴发的非洲猪瘟就被认为是外高加索地区猪肉制品运输入境导致的。我国应严格禁止从俄罗斯、外高加索等非洲猪瘟疫区进口生猪和猪肉产品。对于从疫区过境我国的船只、飞机上的食物垃圾要妥善处理。严厉打击非法从疫区走私生猪和猪肉制品行为。从疫区入境的人员要严格检查随身携带的猪肉制品, 严防该病传播到我国。第二, 野猪也是非洲猪瘟病毒的携带者, 野猪和家猪的接触是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2008年3月至2009年5月, 俄罗斯各地共监测了2 450份野猪样品, 其中95份为阳性, 可见监测野猪对检出病毒、掌握病毒流行现状有很大的作用。对我国和俄罗斯的边境地区的野猪群要进行普查, 加强巡逻, 如果发现有野猪死亡, 甚至成群野猪死亡, 要及时上报兽医部门, 查看临床症状, 并采样进行监测, 必要时可以通过控制野猪种群数量来控制非洲猪瘟[7]。第三, 禁止泔水喂养。非洲猪瘟病毒在泔水中可长期存活, 该病毒从非洲跨越到葡萄牙就是通过泔水传播, 所以应禁止泔水养殖, 切断病毒传播途径。第四, 控制软蜱。软蜱的寿命非常长, 甚至可以达到15年, 而且对杀螨剂不易感, 在疫区蜱可以造成病毒的反复感染, 造成病毒消灭困难。在某种情况下, 观察到猪的皮下出现出血点, 证明可能有软蜱存在[8]。现阶段尚无有效的杀灭蜱的方法, 一旦发生疫情, 如果证明是软蜱作为宿主传播的, 换个地方进行养殖, 有效的灭蜱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五, 建立防控计划。我国需要提前建立周密的防控计划, 包括非洲猪瘟实验室诊断能力, 早期快速反应机制, 主动结合被动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 疫病暴发之后的扑杀、补助、疫区划定、流动控制等机制, 密切关注周边国家的疫情情况, 积极组织培训等各项措施[9]。

6.2 养殖户的责任

第一, 养殖户作为疫病最直接的发现人, 需要观察和初步判定非洲猪瘟的症状和特点, 这点需要政府组织培训。第二, 养殖户要加强养殖场生物安全措施, 严密防止疫病传入。第三, 养殖户需要加强养殖场管理, 对于在偏远地区的养殖场, 要禁止家猪和野猪接触。第四, 配合政府开展疫病防控和扑杀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君玮, 王志亮.非洲猪瘟[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2]王志亮.非洲猪瘟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检疫, 2011, 28 (6) :70-74.

[3]Plowright W, Parker J, Peirce M A.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n ticks (Ornithodoros moubata, murray) collected from animal burrows in Tanzania[J].1969, 221 (5185) :1071-1073.

[4]Howey E B, O'Donnell V, de Carvalho Ferreira H C, et al.Pathogenesis ofhighly virulent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n domestic pigs exposed via intraoropharyngeal, intranasopharyngeal, and Intramuscular inoculation, and by direct contact with infected pigs[J].Virus Research, 2013, 178 (2) :328-339.

[5]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159-165.

[6]Lacasta A, Ballester M, Monteagudo P L, et al.Expression library immunization can confer protection against lethal challenge with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J].Journal of Virology, 2014, 88 (22) :13322-13332.

[7]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Scientific Opinion on African Swine Fever[J].EFSA Journal, 2010, 8 (3) :1556.

[8]Encinas-Grandes A, Oleaga-Perez A, Perez-Sanchez R, et al.Datos sobreel reservorio y vector de la peste porcina Africana, Ornithodoros erraticus[J].Anaporc, 1993, 121:38-47.

进展与措施 篇9

1 园林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

由于园林土壤受人为干扰因素影响较大, 有些园林土壤甚至来自外源土, 因此如何合理调配园林土壤的物理性质, 调节适合园林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质地、渗透率、含水量等物理性质, 成为确保园林植物正常生长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首先加强管护, 通过翻松土壤, 打破板结层, 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使土壤容重变小、孔隙度增加、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增强、养分得到释放。在翻松土壤的过程中, 可以往土壤中掺入园林废弃物, 如枯枝落叶、砸碎的泥炭、树皮等, 增加土壤孔隙, 使土壤容重降低, 从而改善通气状况。徐阳春等研究表明, 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状况, 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孙云秀等研究表明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可以改良土壤结构, 提高水分入渗率, 减少水土流失。此外, 合理耕作与浇水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也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2 园林土壤化学性质的改良

园林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微量元素、p H、阳离子交换量等。合理施肥既可以保证园林植物自身生长对土壤养分的需求, 又能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从而有一个高效持久的土壤供肥能力, 同时还可有效减少土壤污染。目前, 园林土壤的养护管理, 缺乏以土壤诊断为基础的科学指导, 大量使用化学肥料, 导致土壤板结或肥力降低。魏朝富等研究表明, 有机和无机肥配合施用相对于单施无机肥可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高土壤肥力。杨玉爱等研究表明, 有机肥的施用可提高部分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一些新型的控释肥进入人们视线。金兴坤研究表明, 控释肥的使用可极大地提高肥料利用率, 降低多余养分对土壤环境的污染。此外, 土壤酸碱性也是制约园林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可在测定土壤总酸度的基础上, 计算精确的改良物质用量, 合理施用以调节土壤酸碱性。同时, 可在不同p H值的土壤上种植一些耐性较强的园林植物, 如栾、仙人掌、康乃馨等, 或者一些绿肥植物, 如燕麦、绿豆、苜蓿等。近年来, 生物质碳的研究越来越热, 运用生物质碳来进行园林土壤的改良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土壤改良的新趋势。花莉等研究表明, 生物质碳可以提高土壤对营养元素的吸持能力和阳离子交换量, 降低土壤酸度和有毒物质对植物的毒性。因此, 重视园林土壤化学性质的改良是园林植物拥有良好生长环境的重要环节。

3 园林土壤生物学性质的改良

土壤生物学性质能够更为敏感地反映土壤质量的好坏, 从而直接影响园林植物根系养分吸收与分泌物的释放。土壤生物学性质, 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组成以及土壤酶活性等。土壤微生物是维持土壤物质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养分的有效化、有毒物质的降解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肥料的大量使用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增加土壤活性。李仲强等研究表明, 合理耕作可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方治国等研究表明, 菌根可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进而提高根际土壤有效性。土壤酶活性是土壤生物活性指标, 可代表土壤中正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过程的方向和程度。

4 问题与展望

虽然近年来园林土壤改良已引起了越来越多园林工作者的重视, 但是由于科研力量投入不足, 植物的生态习性与土壤的适应性认识不够, 导致园林土壤养护不当造成土壤退化, 直接影响园林植物生长, 不但降低了园林绿化效果, 而且不利于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园林绿化认知水平的不断进步, 可望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园林土壤的养护管理:一是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园林土壤。加强法制宣传, 提高人们对园林土壤改良的重视, 加大园林绿化建设的监管力度。二是加强园林土壤改良工作, 重点加大园林土壤改良科研力量的投入。三是规范园林土壤养护管理, 全面提高园林绿化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1]徐阳春, 沈其荣.长期施用不同有机肥对土壤各粒级复合体中碳、氮、磷含量与分配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 2000, 33 (5) :65-71

[2]孙云秀.土壤结构改良剂的改土效果及其使用的研究[J].干旱区研究, 1988 (3) :51-52.

[3]魏朝富, 陈世正, 谢得体.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有机无机复合性状的影响[J].土壤学报, 1995, 32 (2) :159-166.

[4]杨玉爱, 王河, 叶正钱, 等.有机肥料资源及其对微量元素整溶和利用研究[J].土壤通报, 1994, 25 (7) :21-25.

[5]金兴坤.新型高分子缓释化肥性能初步研究[D].中北大学学报, 2007.

[6]花莉, 张成, 马宏瑞, 等.秸秆生物质炭土地利用的环境效益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10) :2489-2492.

[7]孙向阳主编.土壤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9.

[8]李仲强, 谭周进, 夏海鳖.耕作制度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 2001 (2) :24-25.

上一篇:比较与分类下一篇:高师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