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重晚晴

2024-10-05

人间重晚晴(精选11篇)

人间重晚晴 篇1

一、理解与尊重

“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学校中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尊重是情感沟通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教师的高层次的需要。校领导必须从思想上树立平等的观念、平等待人、以理服人。农村教 师特别是老年教师, 大多是“民转公”或一、二年进修学习转为公办教师的, 家属在农村务农或无工作, 家庭条件相对较差, 而且往往上有老、下有小, 家庭负担较重, 加上大多数子女常年不在身边, 成为了“空巢老人”, 缺少精神支柱。思想上比较保守、固执, 对待有些问题比较敏感。但工作态度认真负责, 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曾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校领导要尊重他们, 并积极创造条件, 让他们搞好“青蓝工程”, 适当减少他们的工作量, 让他们总结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搭建交流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 有些男教师职前为工匠、农民或艺人, 身怀“绝技”, 在美育节和科技节中能大显身手 ;加上大多数教师是学校邻近的村民, 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 家访、社群工作也比较容易。这些固有的优势, 使农村老年教师更要得到学校领导的理解和尊重。

二、宽容与冷静

俗话说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 校领导如果太在意某个教师的缺点, 就会强化缺点, 放大缺点自然就会遮住优点, 这样就会使教师变得自卑。当发现老年教师有违规现象, 能坚持宽容大度, 小的既善意告诫当事者又能维护当事者的自尊, 让其自悔、自责, 同时下决心改过并感谢管理者的宽容大度。宽容是校领导应具备的最基本素养, 作为一个校领导应胸襟宽广, 能够容忍教师的缺点, 允许他们偶尔做点错事、说错话, 只要能理解并及时改正就好。为此, 校领导遇事应多换位思考, 这样就有了理解和谅解别人的思想基础。要体谅别人的不足, 对误解自己而反对错了的或者对自己抱有成见的人, 在思想上要多些谅解, 在行动上要多些沟通, 坚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在处理问题时, 要坚持“公正对待”的原则, 不徇私情、严慈相济、情理相融。只有这样, 最终才会达到“误解——理解——共识”的目标。校领导还要时刻告诫自己别“发脾气”。“发脾气”是 一种最无能的表现, 是沟通思想感情的“绊脚石”。“发脾气”时, 心理往往会异常冲动, 在言辞上和行动上常常不顾及方法和后果, 容易造成管理失误。因此, 当自己最易“发脾气”时, 最好是一言不发, 或单独去一边, 待自己冷静后, 再找适当的机会, 采取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就不会因为感情用事而“凉了”教师的心。在情感沟通中, 校领导才能成为教师的表率和楷模, 真正和教师心心相映、情感交融、同舟共济, 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三、肯定与激励

老年教师其实也有工作的热情和激情, 但由于多种原因, 总自认为老了, 不能与年轻人相比了 ;能力不如年轻教师, 出丑不如歇手 ;年岁大了, 职称也有了, 得过且过、安享晚年……自甘平庸, 把一切机会都推给年轻教师。威廉·詹姆士说过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对此, 一方面校领导要肯定、表彰他们取得的成绩, 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和表率作用。还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善待自己, 扬长避短, 不断进步。对他们的优点要及时充分肯定, 帮助他们克服缺点, 不断增强其事业心和责任感, 激发他们的“活力”。对于他们存在的不足, 校领导在约谈时要讲究策略, 一定不要伤害其自尊心, 使他们感受到领导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 从而充满信心, 奋发上进。另一方面, 还应肯定老年教师在年轻时取得的成绩。试想, 谁在年轻时没有经历过春风得意之时, 当青春的感觉又回到老教师身上时, 就是取得成功之时。学校不要总把一切机会给青年教师, 也要为老教师们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 谁能说夕阳红不是绚丽多彩!

四、关心与爱护

大部分老教师们因多种原因生活在农村, 家景也不是很好, 加上长期的劳累, 身体相对较差。同时, 长期生活在学校圈子里, 与外界的交往甚少, 在社会生活中, 他们也是弱势群体。校领导要对老教师的衣、食、住、行、婚姻、安全、病痛、培养后代、家庭纠纷等实 际困难和问题全面关心, 尽可能地想办法帮助解决出现的各种困难。校领导要学会“察言观色”, 发现教师有难处, 要及时主动嘘寒问暖, 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针对他们遇到的困难和实际问题, 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 就应当立即解决 ; 自己解决不了的, 要及时向各级领导反映情况, 努力促进问题的解决 ;如果难度太大, 一时解决不了的, 要把情况缘由向教师解释清楚, 使他们能够理解, 同样会使教师感受到领导和组织的关心。还要鼓励老年教师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当生活的强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也常常遇到一些难题。如学历不达标, 新课改理念不熟悉, 现代教育技术不熟, 教学方法老套, 教学效果不理想, 等等。面对这些情况, 给他们创造有利条件, 帮助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指导他们逐一突破这些难题。校领导要坚持在使用中培养和边培养边使用相结合的办法, 对老年教师进行各方面的培训, 不断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 为实现大目标奠定基础。一是帮助老年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鼓励多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及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应用。二是抓好师德师风培训。三是抓好教师基本功训练, 坚持集体备课, “以老带新”。四是帮助老年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五、突破与沟通

不可否认, 在老教师群体中也有极个别个性顽固之人, 他们往往自以为是, 拈轻怕重、爱发牢骚, 工作上拖拖拉拉, 甚至不遵守有关制度, 故意给学校某方面工作出难题。生活中爱占蝇头小利, 同事关系极为僵化, 可以说, 是学校领导工作中的“钉子户”。对这类教师, 校领导应当分类对待、冷静处理, 反其道而行之。首先, 排查摸底, 找准对象。不能哪位老师出了点问题, 讲错几句话, 就把他列入重点对象。其次, 分类统计, 查找根源。是不得意呢?还是自命清高?压抑或对某些事、人不满。最后,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进行有效沟通或反其道而行之。或让其担任一些职务, 让其明白其中的酸辣, 从而消除对领导、他人的误会, 缓解他的“症状”。还要对老年教师定期沟通, 防止出现职业倦怠思想, 无庸讳言, 从事任何职业的人, 时间长了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职业倦怠现象, 但凡有一定从教经历的人, 大概都有过这样一些状态 :从教之初的豪情壮志渐去渐远, 桃李满天下的希冀不断消退, 不求有功、但愿无过的想法日益增多, 原先活泼可爱的学生似乎变得面目可憎起来。甚至有人产生了放弃从教的消极想法。很明显, 这种职业倦怠对教育的危害较之于其他行业而言危害更甚。要及时发现教师需求。教师作为社 会人群的一部分, 不仅有物质层面的需求, 更有精神上的需求。教师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与社会其他行业人群或个体相比, 有着更加强烈的精神需求, 也更为关注自身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老年教师期望退休前通过兢兢业业的努力, 保持晚节, 做出成绩, 满足自己的“尊重需要”。作为校领导, 要为每一位老年教师创造成功机会, 从时间、物力上加以支持 ;在制定奖惩制度时, 要兼顾各方面利益, 要让每一位教师感到有用武之地, 有发展空间。这样, 就会出现上下齐心、共谋发展的局面, 学校的管理工作也会找到抓手, 做到有的放矢。

六、制度与表率

“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然要制定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不过, 要想真正在学校管理上做到“法治”而非“人治”, 一定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 在具体工作中, 还要遵循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谓刚性原则, 是指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 要旗帜鲜明地规定教师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 ;所谓柔性原则, 是指在执行制度时, 还要以人为本, 有张力。作为管理者, 在工作中, 我们时常会碰到在执行规定时, 有的老师甩脸子, 甚至在课堂上使性子、在工作中使绊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顶牛”现象, 在很多时候是我们的管理者没有做好制度执行过程中的解释说服工作, 说明我们的工作还不到位。如果教师的行为不是违反原则问题, 校领导可适当放宽, 可以用开玩笑、或让其他教师转告或私下谈心等形式, 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点拨, 让其改正错误。要知道, 作为教师, 也有其基本修养的, 但同时作为校领导却不能以同样的理由放任自已, 因而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同时也树立自己的威信, 赢得教师的合作与支持,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形成教育合力, 共同打造有自己特色的教育品牌。

七、融合与尺度

老教师因为在一个学校里相处时间较长, 又是“同壕战友”, 关系相对较好, 但相对外来者则有轻度的排外情绪, 因此, 校领导要取得老教师的认可、支持, 就必须走进他们的生活, 融合其中。首先, 在情感上接近。校领导要先放下架子、躬下身子, 收起对老年教师的轻视之心。毕竟, 他们曾经在几十年的教坛上也发过光和热, 这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中国人讲究论资排辈, 校领导就应以晚辈的身份从情感上与老年教师们相融。其次, 在兴趣爱好上融合。每个人都有自已的兴趣爱好, 而有相同爱好的人更容易走近, 老教师们也不例外, 校领导应有意识地多与他们交流共同的话题, 多在一起搞大家感兴趣的活动, 以取得老教师们的认同。如利用党支部、工会组织一些娱乐活动、健身活动等。但有一点是 要注意的, 与老教师们的融合是有尺度的, 也就是说, 领导者与下属亲密无间地相处, 要注意尺度, 否则容易导致彼此称兄道弟、哥们义气, 成为了“梁山好汉”, 并在工作中丧失原则与威信。

八、集中与民主

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发扬民主, 让老年教师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 从而激发其对工作、学习、学校的热情, 使其更好地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如果一味地依靠强制约束, 只能使老年教师消极地接受管理, 对于提高管理效能很难奏效。因此, 学校要定期召开党政工联席会议、教工代表大会, 及时妥善处理教师提出的议案。这种参与有助于形成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 产生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感情, 使老年教师对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与领导产生目标认同, 从而自觉、积极地执行学校领导的各项决策, 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维护学校的声誉。学校的各项制度办法采取了广开言路, 集思广益的办法而制定,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落实过程中存有普遍的约束力, 就能得到很好地贯彻和执行。

在信息化 高速发展 的今天, 我们面临着许多困惑和问题, 需要教师靠创新精神去解决, 靠教师的潜能去发挥。在管理中体现开放的态度。给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 只要对学生发展有价值的, 就大胆鼓励尝试探索, 激励老年教师爱岗敬业。我们鼓励他们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大前提下, 大胆探索、尝试、勤思、反思, 不怕失败与挫折。校领导注重捕捉老年教师的每一点进步, 每一个独特创意, 给予他们多一点引导帮助, 少一点批评、指责, 多一点率先示范, 少一点空洞说教。给教师多一些宽容, 多一些最真诚的认同和肯定, 换来的是教师间的真情。

莫道桑榆老 人间重晚情 篇2

表姐工作十分出色,在单位分了房子后要接姑妈过去同住,可姑妈总说不方便。其实她是舍不得离开这套老屋和周围熟悉的环境,觉得这里更自由些,表姐无奈只好依了姑妈。

表姐刚搬走时,姑妈还口口声声说:“搬出去住好,我难得清静清静。”可是,一个月过去了,原来爱说爱笑的姑妈变得不爱言语,没精打采的,像生活缺少了盼头似的,苍凉和孤独尽显脸上。表姐理解姑妈的心情,一直在单位、新家、老屋这三点之间穿梭。遇到出差或工作太忙,不能去陪姑妈,她总是感到不安,于是,表姐建议姑妈去老年协会活动中心,并亲自为姑妈办了会员证。

姑妈在活动中心成了大忙人,她学会了老年迪斯科和现代时装表演,甚至还学会了跳“国标”。同时,她穿衣服越来越讲究色彩和搭配了。姑妈像变了个人似的,看上去神清气爽、神采奕奕,似乎活得有滋有味了。

一个星期天,我和表姐去看姑妈,正好赶上姑妈和老年协会的几名活跃分子在家里商量制作演出服装的事儿,我和表姐都是爱美的主儿,自然主动帮忙。我和表姐对第一次见面的刘伯伯很有好感,发现刘伯伯总是抢着干姑妈手中的活,姑妈也不推辞。每每刘伯伯提出建议,姑妈也欣然采纳。我见表姐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便悄悄对她说:“这里面有戏。”

晚饭后大家散去,表姐婉转地向姑妈询问刘伯伯的家庭和生活情况,得知刘伯伯是文化系统的退休干部,有一双儿女,老伴在两年前病逝……姑妈突然敏感起来,一脸少见的红晕,并警告表姐:“你这死丫头,不要胡思乱想,我和你刘伯伯只是很谈得来,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哪儿还有那些想法,不可能,不可能”

“怎么不可能”表姐接过话茬:“我看刘伯伯挺关心你。”“是的,是的”,我也在旁边帮表姐敲边鼓。

以后,我和表姐几乎天天都往姑妈那儿跑,一是刺探“情报”,二是掌握“进度”。姑妈说:“我也不是没想过,可左邻右舍、亲朋老友会不会笑话,别落下个老不正经的名声,让儿女没脸面……”表姐说:“少来夫妻老来伴,我们对你再好,也赶不上有个老伴在身边,白天晚上都有个照应,你是有文化的人,不应该这么想,有我们支持你,就不要管别人怎么说了……”表姐安慰着姑妈。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姑妈终于默认了。

表姐多次买礼品去探望刘伯伯,还和刘伯伯的女儿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当提到父母晚年的生活时,两家子女真是心有灵犀,一拍即合。在各自充分征求老人的意见后,表姐作主儿把新房设在姑妈那里。

刘伯伯的儿子和女儿为二老安了电话,订阅了报刊;表姐宴请了双方的亲朋好友;老年协会的朋友送来签名的贺匾和全体会员的祝愿。这对幸福的老人和来宾被双方儿女的所作所为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正是:“莫道桑榆老,人间重晚情”。在晚辈的关心支持下,姑妈与刘伯伯这一对琴瑟相和的老人终于捧起了这份迟暮的爱。

人间重晚晴 篇3

事实上, 如果我们仔细的梳理李锐的写作历程, 就会发现他创作小说的内在的精神指向是自从《厚土》出版以来就贯穿始终的, 也就是说, 对于“身份认同”的焦虑一直都是他小说创作的一个内在的精神主题。从《厚土》中的诸多短篇小说中我们就能看出, 在“文革”期间被指派到农村去“改天换地”或传达指示的知识青年们, 与当地的民众之间一直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无论是在古老峪宣讲文件的小李 (《古老峪》) , 还是在劳动的间隙里奉命讲读中央指示的学生娃 (《锄禾》) , 在他们的身上一直都存在着一种无法被当地民众真正的理解和接受的精神上的痛苦。《黑白》中的黑和白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来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 立志要在这里扎下根来, 当一辈子的农民。然而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 众多的知识青年一批又一批地离开农村, 返回城市, 黑和白就无可避免地陷入了对于自身“知情”身份的怀疑和焦虑之中。因为其他知青的离开, 和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 使得黑和白无法再对自身的身份做出明确的定位, 在放弃“知青”身份的轻松和违背誓言的沉重之间, 他们实在无法抉择, 以至于不得不通过结束自己的生命来结束他们的焦虑。

从以上这些作品当中, 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作者对于自身文革经历的回忆和反思。下乡期间, 李锐和其他知情一样被要求接受当地农民的改造, 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成为农民当中的一份子, 可是结果, 他们却成了既无法逃离又无法融入其中的“异类”。可以说, 李锐小说当中的众多知青形象其实就是李锐当年的影子, 虽然其中的经历和故事不一定是他本人都经历过的, 但是那些知青所遭受到的思想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却毫无疑问都是出于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思考。而很显然的, 《人间》当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仍然是出于作者自身的生命感受, 尤其是他在文革当中的经历和感受。

《人间》中白素贞和许宣的爱情故事基本上延续了传统《白蛇传》故事的框架, 所不同的是白素贞与许宣结合并非为了报恩, 而是为了做一个真正的人, 体会人间的情爱, 过普普通通的人的生活。然而, 因为她的“异类”的身份, 人间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真正容纳她, 于是她带着自己的家人四处躲藏, 直到最后来到了一个叫做碧桃村的地方。在这里, 她仍然像以前一样, 尽量与人为善, 帮助当地很多的捕蛇人治疗蛇毒, 然而残忍的当地人凭借着她配制的治疗蛇毒的神药肆无忌惮地捕杀蛇类, 终于招来了蛇群的报复, 最后还引发瘟疫。白素贞不惜自己的生命, 用自己的鲜血来为当地人配药治病, 换来的却是他们的恩将仇报。白素贞不管做多少的好事善事, 在人类的眼里, 始终是包藏祸心、不怀好意的, 为什么?就因为她是“异类”。白素贞小心翼翼的掩盖自己“蛇”的身份, 而一心想要求得“人”的身份的种种努力, 在我们看来, 不正和当初文革时期, 众多的“反革命”“走资派”家属, 为了摆脱打击, 避免牵连而做出的揭发举报、发表声明脱离关系的行为相类似吗?如此看来, 李锐对于神话的重诉实在是对于我们人类历史与文化的一个寓言。再看粉孩儿和香柳娘, 他们二人同属与众不同的“异类”, 一个天生迥异常人, 怀有蛇的血统, 另一个则呆呆傻傻, 无法和别人做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在蛇和人之间, 粉孩儿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他渴望别人接纳他、认同他, 但是无数次的经验告诉他, 人们是不会接受那个真正的他的, 那么, 他究竟是谁呢?是人还是蛇呢?对于自己的真实身份, 连他自己也无法真正确立, 同时也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唯一一个能够接受他的香柳娘最后也死去了, 粉孩儿成了活在人间的一个孤独的浪子。

作为“异类”的蛇或者蛇人无法被人类所接受, 那么人类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的呢?秋白的故事显然是对整个小说故事的一个升华。作为“前世”的白素贞不为人间所容, 她留在人间的孩子也受到了排挤, 那么作为“今生”的秋白, 其命运又会如何呢?在小说中, 她和舞台上扮演许宣的男子相恋, 并且结婚成家, 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然而这个在台上台下都极尽温柔的男子, 却在关键的时刻出卖了她, 在反右运动来临时, 把他们晚上说的悄悄话都作为她的罪证说了出来, 让秋白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备受打击。仔细看看, 这三个故事, 不都是对于文革时期众多历史事件的隐喻性表达吗?文革不是某个人制造出来的冤假错案, 而是我们中国人集体导演出来的一出悲剧, 对于造成这出悲剧的原因,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负起应有的责任, 我们都应该反思。而他本人, 则不断的在他的作品里面去表现、去呐喊, 期望能够引起我们的注意。可以说, 从《厚土》到《人间》, 作者一直都在不断的思考和反思, 直到写作《人间》这部小说时, 他跳出了具体的时间和空间, 转而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去挖掘普遍历史时空里的普遍的人性, 从而实现了对于自己的超越。

参考文献

[1]李锐.人间[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

[2]王春林.“身份认同”与生命悲情——评李锐、蒋韵长篇小说《人间》[J].南方文坛, 2008 (3) .

人间重晚晴 篇4

【拼音】yóu xì rén jiān

【简拼】yxrj

【近义词】游戏尘寰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动宾式

【成语解释】指把人生当作游戏的一种生活态度。

【成语出处】明・何良俊《何氏语林・排调下》:“世传端明(即苏轼)已归道山,今尚尔游戏人间邪?”

【成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例子】梁遇春《查理斯・兰姆评传》:“和中国文人逢场作戏,游戏人间的态度,外表有些仿佛,实在骨子里有天壤之隔。”

【产生年代】古代

读《风雪人间》 篇5

与丁玲阔别二十二年,经过了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终于得重新相见。除大家已经老了之外,她还是老样子,依旧那么精神,那么热情,那么活跃,浑身散发出青春的气息,似乎“九九八十一难”,一点也没有使她受到凋伤。她这些年是怎样过来的,她没说,大家也没问,好象不过经过一次短暂的小别,没有什么可谈的。可我心里在暗暗地祝愿,祝愿她安安静静坐下来,赶快写出她未写完的几部长篇,特别她这二十多年不为人知的经历。可她那么忙,那么劳碌,天南地北,海内海外,马不停蹄,一次次出去开会、讲学、访问,甚至还办刊物。叶老圣陶师对她说:“我九十岁开刀动手术,勇气算不小了,可你,八十岁办刊物,勇气比我大。”我对她说:“何必呀,你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坐下来写!”可她不听,就是不断地奔走,不断地劳碌,最后病例,不能再起来了。谁也想不到,除了陆续发表的新作,她还留下那么多的遗作,真不知她在短短六年烦忙生活中,什么时候悄悄写下来的。由于陈明同志化悲痛为力量的忘我劳动,把遗稿一一地整理出来,《魍魉世界》出来了,《风雪人间》出来了,这两者显然都是未完作,但正是我们,也正是热爱丁玲同志的千百万读者所热切盼待的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两段经历的回忆录,或者叫做自传。

我读《风雪人间》,我的心发抖。我老伴一边读,一边流泪,她说“我实在读不下去了!”可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是一本惨不忍睹而又放不下手的书。在印度,社会分成许多种姓等级,什么刹帝利、婆罗门、首陀罗……直到最下层的一种,叫“不可接触的人”。马路上见一妇女踽踽独行,浑身包着黑纱笼,连脸孔也用黑布包住,只露出两只眼睛,可只准低头看地,绝不许抬眼看人。看人,就是犯罪。宾馆的服务员也分等级,最低一级只准擦地板,扫厕所,绝不许用手碰一碰桌子和床椅,那是得由高一级的服务员来拾掇的。我万万没想到象丁玲这样一位绝代才华,国之瑰宝的优秀作家,党的忠心耿耿的女儿,竟然也曾成了“不可接触的人”。“你有什么资格睡午觉?”多么骇人的壁垒,多么不把人当人的岁月呀!

丁玲如实地写出她的遭遇,却一点也没涉及到个人的恩怨。我们经历过的人人人知道,在那种年月,在极左路线的措施下,曾经突然地涌现出数以十万计的“不可接触的人”。明明大家一起工作过来的同志,突然不见,被押解到什么地方去了,没有被押走的,却被宣布为“不可接触的人”,对他们不许再称“同志”,见面时不许握手,不然就犯了“教规”,成了立场不稳的错误。

因此在《风雪人间》中,丁玲虽只写了她自己的经历,实际却写出了几十万。事情已经过去,旧帐毋须细算,但一定得记下来,记下来永不忘记,告诉后人,象这样愚蠢的、悲惨的事,从此以后,世世代代,子子孙孙,再也不可重演了。作者还告诉我们,象这样的事,不仅仅是身受其害者的灾难,实际是国家的,亿万人民的祸害,是我们党的重大的损失。只有心心念念,心里有人民,心里有党的人,才能象丁玲那样地经得起这种惨烈的考验,而保持其健康的身心和美丽的青春。她写的不是“创伤文学”。

丁玲把在南京国民党特务机关遭受幽囚的回忆命名为《魍魉世界》,因为那是在鬼土里,而称回忆北大荒生活的作品叫做《风雪人间》,因为即使天寒地冻,风狂雪暴,可以活活把人冻死,但毕竟是在人间。在人间,总是有温暖的。她写黑龙江文联负责同志的接待,她写嘻嘻哈哈的那些养鸡的姑娘,她甚至写应该象董超薛霸式的手执水火棍的解差人物,也闪烁出人性的光。人越在苦难中越会敏感地发见这些闪烁在黑暗中的光霭。恐怕呆过牛棚的人都多少有过这样的体验。开过了狗血喷头的大批判会,低头独行,四周无人,忽然有一个也在会场望见过的同事,低声的向你慰问,给你鼓励,“身体要保重”!外调的红卫兵拔拳相向,陪在旁边本单位一位小将挺身把你护住了。一鳞一爪,一个刹那,你就会相信,眼前那种恶狗村那样的场景,只不过一场恶梦,最后是会消失的。《风雪人间》写出这种闪光,因此它也不是暴露的作品,它是一本歌颂的书:歌颂党,歌颂人民!

天使在人间 篇6

今天10月18号, 是木子父亲的生日。每年这天, 他都领妻儿赶20多里地, 去老家给父亲祝寿。一个蛋糕、两瓶老酒再加一斤茶叶什么的, 不花多少钱, 可父亲很满意, 总是亲手切了蛋糕分给每个人。父亲喝着木子带回的老酒, 慢慢的, 脸上就流光溢彩, 沟沟坎坎里全是笑, 感觉一种天伦之乐的幸福。

徐倩从卧室出来, 脸上有难以掩饰的倦意。她刚上一个夜班, 回家就和衣而睡。她知道今天日子特殊, 望着有些急切的木子, 徐倩说, 都准备好了就走吧。

刚要出门, 徐倩的手机却突然响了。

接完电话, 徐倩满脸歉意地说, 太对不起了, 老公, 电话是院长打来的, 说来了一位急症病人, 问我能否回去帮忙处理下。见木子显出不快, 赶紧解释说, 李护士长去市里开会了, 我赶过去, 病人的抢救就能及时些。徐倩给木子整了整衣领, 说, 时间就是生命, 回去跟爸好好解释解释, 我尽量早点回去。

近中午, 木子接到徐倩电话说, 真是对不起, 中午赶不回去了, 那个急症病人的病情刚稳定, 还需进一步观察, 我走了有些不放心。

医院那么多护士, 木子说, 离了你, 人家就不输水、打针了?

不是这个意思, 徐倩说, 这个病人有些特殊, 某些操作难度较大, 我多呆会, 病人情况反复时处理起来及时些。

那你就在医院呆着吧!木子说完“啪”地挂了电话。

和父亲一说, 父亲倒非常理解, 说她心里想着就行了, 还是治病救人要紧。又说, 给她留着座, 就当她在那儿。开始分蛋糕。

儿子双手接过, 刚要吃, 却又放妈妈座前, 说, 爸爸, 今中午, 妈妈又要吃方便面了吧?

木子赶紧给儿子递眼色, 端起酒杯, 说, 爸, 祝您生日快乐。

父亲很快就喝得红光满面, 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舒展开。

饭后, 木子给徐倩打电话。

徐倩说, 本来, 那个病人的情况已经非常稳定了, 可刚才突然出现一点小异常。我可能还要再晚一点回去。

那你等着, 木子说, 我一会过去接你。

木子赶到医院, 从病房外隔窗往里看, 见一张病床上, 徐倩正给病人喂饭。一个小姑娘, 拿了毛巾, 替她擦额头上的汗。木子看了一会, 就敲门进去, 脸上的表情有些复杂。

徐倩看见他说, 你在外面等会, 给病人喂完饭咱就一块回去。

病房前石子甬道上, 木子慢无目的地来回踱步。

兄弟, 原来你是徐护士长的对象啊!随着声音, 一个模样憨厚的中年人走过来, 递上一瓶矿泉水。

中年人告诉木子, 今上午, 多亏徐护士长技术好, 他妈才处理及时转危为安。中年人说, 给他妈化验还是徐护士长抽的血呢, 节省许多时间……

徐护士长可有耐心了, 正说着, 一个中年妇女不知啥时走来插话说, 徐护士长每天不知要跑病房多少趟, 有时就整晚整晚地陪病人跟前。不太忙的时候, 还给我们讲保健知识呢!比方生吃大蒜预防感冒,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少吃油炸食品有利健康什么的等等。

说着话, 又有几人围过来, 有的给木子递烟、有的往他手里塞苹果, 说看上去, 徐护士长脸有些苍白, 平时你要知冷知热啊!

一位老大娘说, 活70多岁, 说实话, 我还第一次住院。以前, 看电视、听广播, 说白衣天使白衣天使的, 我有些不相信, 心说那都是演戏, 世间哪有这么好的护士?住这半月院, 现在我信了, 感情徐护士长就是上天派到人间救治疾病的天使呢!又指中年人对木子说, 今上午他娘病的可凶险了, 偏那个护士扎两针找不到血管, 多亏徐护士长及时赶到把针扎上……忙了一中午, 食堂没了饭, 就出去买袋方便面, 我塞她俩鸡蛋, 她说啥不要, 唉!这个徐护士长……

人间仙境喀纳斯 篇7

喀纳斯是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寒温带植物基因库, 是西伯利亚泰加林在中国唯一的延伸带, 喀纳斯的风景因四季而不同、因朝暮而变化, 是科考探险、休闲度假、摄影创作的理想胜地。

喀纳斯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

当春风已过玉门关, 杨柳青青遍塞外时, 喀纳斯还睡在冬的梦里。漫长的冬季, 使得喀纳斯有了足够的休眠时间, 它的机体在耐心的等待中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 它孕育的春天才会如此的丰盈而饱满。

在喀纳斯, 最先破土而出的, 是顶冰花。顾名思义, 顶冰花是顶着冰雪绽放的花朵。每年春季, 它总是最先追逐着后退的雪线, 还来不及长出稚嫩的叶片, 就迫不及待地吐露出鲜黄的花瓣。于是, 喀纳斯的春天就像初长成的邻家少女, 不施粉黛便自自然然登上场来。随后跟进的, 便是在满目的春的嫩绿中, 各种山花争奇斗艳, 竞相开放。

整整一个春季, 喀纳斯的山花你方唱罢我登场, 层出不穷地铺满喀纳斯的山坡沟底。遍布山野的各色山花, 让喀纳斯这个少女从稚嫩变得丰满, 由青涩变得华丽。

春天的喀纳斯是鲜花盛开的海洋。

喀纳斯的夏天与春天紧紧相连

因为迟到的春天挤占了本来就短暂的夏天, 所以怒放着的喀纳斯索性把自己的青春生命早早地投进了夏天的怀抱。

虽然山花依旧开放, 但绿色已经是喀纳斯夏季的主色。喀纳斯的绿色如同水洗过一样, 是清澈和透亮的。从山谷的草场, 到山腰的混交林, 再到高山上的草甸, 都是清爽透明, 翠绿如洗。难怪有人说, 看喀纳斯的山水, 就像忽然擦亮了很久没有擦干净的窗户, 让人感到赏心悦目, 豁然开朗。

和大山的绿色相对应的, 是喀纳斯的水。水是生命的律动, 是自然的灵魂。没有了水的山水, 只会是一个坚硬的空壳。喀纳斯的名字, 本身就是因水而生。神仙湾因水而雾气蒸腾, 月亮湾因水而月如弯钩, 卧龙湾因水而灵气彰显, 整条河流因为水而变得满载着希望。喀纳斯的水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着色彩, 即便是在同一个季节, 它们也会变换着不同的装扮。

夏天的喀纳斯是满目养眼的绿色。

喀纳斯的秋天总是悄然而至

风霜是秋天的使者, 山林是秋色的载体。喀纳斯的秋天, 美在它树种的丰富, 美在它色彩的张扬。

最先给喀纳斯涂抹上油彩的, 是欧洲山杨。欧洲山杨是喀纳斯山林中的娇子。挺拔的树干是它们坚韧的腰身, 蓬松的树冠是它们出众的风姿。当最早一场寒霜悄然落在喀纳斯的山间, 欧洲山杨便害羞一般地为它涂抹上了淡淡的红晕。随着秋意的渐浓, 霜叶也愈发地红润。远远看去, 欧洲山杨似一团团红色的火焰, 燃烧在喀纳斯的丛林之中。紧接着, 白桦林摇曳着婆娑的发辫也开始粉墨登场。它们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山谷和背阴的山坡, 在渐入佳境的秋季, 白桦林的树叶逐渐由绿变黄, 和青翠的云杉形成了极大的色彩反差。当一场场的秋风从山谷吹过, 金黄色的树叶也会随风飘落。它们一层层, 一层层, 将大地灿烂地覆盖。如果说, 欧洲山杨是点燃喀纳斯秋色的星星之火, 白桦林又为这秋色的渐浓打好了充足的底色, 那么落叶松色彩的演变才是这金秋盛大风景的真正主角。

秋天的喀纳斯是色彩斑斓的梦幻乐章。

喀纳斯的冬天不是老人它是睡美人

仿佛喀纳斯的春夏秋都是匆匆的过客, 唯有冬天才是它真正的主人。它们春天赶着夏天走, 夏天赶着秋天跑, 一季追赶着一季, 每一个季节都是匆匆地来临, 匆匆地展现, 然后又匆匆地收场。是的, 喀纳斯的春夏秋三季充其量也就是半年时间。而冬季, 会独自占领另外的半年。

喀纳斯的冬季在不慌不忙中步履蹒跚, 渐行渐近。雪一场场地落下, 无声无息, 将喀纳斯变为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当苍茫的山川变成银色的大地, 森林也为山梁和沟壑勾勒出黑色的轮廓。所以, 严冬时节, 当你历尽了千山万水, 最终面对眼前的喀纳斯, 最好的诉说方式, 便是聆听和注视。在这里, 一切语言都似乎显得多余, 一切想象都没有眼前的现实美妙。当神仙湾的清晨被一层轻纱般的薄雾弥漫, 你站在这雾气之中神清气爽, 立刻会有得道成仙的感觉。你会忽然明白, 其实, 神仙湾里没神仙, 你的境界到了, 你便成了神仙。

村庄寂静安宁, 木屋炊烟袅袅。告别往日的喧嚣, 喀纳斯的冬季落雪无声。村民们不需要再过日出而劳, 日落而息的生活, 而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放慢生活的节奏。

人间瓷话 篇8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 它源于陶器而精于陶, 远在7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我国先民就已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了,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 实现了从陶器到瓷器的进化。 但是, 关于瓷器的发明年代及发源地, 一直是中外陶瓷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就起源地区而言, 有人认为瓷器源于北方, 依据是郑州商代遗址出土过一件带釉的灰白色尊; 另一种意见认为瓷器源于南方, 依据是南方出土的几何印纹硬陶, 人们认为这种硬陶是瓷器的祖先。 在南方, 关于瓷器的起源地又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江西景德镇, 一说是浙江绍兴或温州。 就瓷器的起源年代而言, 一说是诞生在1600 年前的晋代, 依据是晋代出现 “瓷”字, 并出现有关瓷器颜色的描写和瓷器产地的记载; 一说是在1300 年前的唐代, 人们认为唐代越窑青瓷是瓷器。

原料、烧制温度和釉面决定是陶还是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 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 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 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 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 原始瓷与各种陶器相比, 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 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 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 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五大名窑”和“四大名瓷”

宋代时, 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 这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钧窑、哥窑、 官窑、 汝窑和定窑并称为 “五大名窑”。 元代,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 胎体质薄轻巧, 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 素雅清新, 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出现便风靡一时, 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 粉彩瓷和颜色釉瓷。 另外, 传统的名瓷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 它们都精美非常, 各有特色。

青花瓷是什么

“人间正道是沧桑” 篇9

故事原型:

话剧《信仰》是根据空军武汉指挥所“老战士报告团”原团长张绪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这位老红军1937年加入部队, 历经四十余年峥嵘岁月。《信仰》的主要线索就是张绪将军职务上离休后, 精神并不退休, 用坚定执着的信仰、正直纯洁的精神作答了一道道人生的选择题, 为党的事业继续奋斗。1983年, 张绪与老战友共同组建了“老战士报告团”,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将自己遗体捐赠给了社会, 丝毫未停歇的完成着他对“信仰”的承诺。

主创人员:

编剧:李宝群

总政话剧团创作室一级编剧, 创作过话剧《父亲》、《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黑石岭的日子》、《万世根本》、《风雪漫过那座山》, 小剧场话剧《带陌生女人回家》, 芭蕾舞剧《二泉映月》等多部戏剧作品, 多次荣获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

导演:王向明

空政电视艺术中心 (原空政话剧团) 国家一级导演。曾导演过话剧《甘巴拉》、《湘江湘江》、《都市军号》、《霸王别姬》等, 黄梅戏《雷雨》, 京剧《江竹筠》, 川剧《娄山关月》, 汉剧《金莲》, 大型诗歌剧《以同志的名义》等。所获主要奖项包括:2007-2008国家十大精品工程, 第十三届埃及开罗国际戏剧节银奖, 第三、四届中国话剧导演金狮奖, 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 第一、二、六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导演一等奖, 第七、九、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第四、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第九届文化新剧目奖, 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会演金奖等, 2001年8月入播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

舞美设计:周丹林

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舞美设计。主要作品包括:话剧《虎踞钟山》、《我在天堂等你》, 舞台剧《牡丹亭》, 黄梅戏《雷雨》。所获奖项有:全军第九届文艺汇演设计一等奖、二等奖, 2002年全军新剧目比赛设计一等奖、灯光设计二等奖, 第五届中国话剧金狮奖, 第十二届文化奖、舞美设计奖, 中国第八届戏剧节优秀舞美设计奖、灯光设计奖, 中国第二届舞美设计展览会作品大奖, 中国舞剧荷花杯舞美设计金奖。

灯光设计:邢辛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灯光设计, 文化部优秀专家。主要作品有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简爱》、《王府井》, 歌剧《西施》、《红河谷》, 舞剧《十里红妆》、《水月洛神》, 川剧《死水微澜》等, 连续获得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文华舞台美术奖, 连续获得2004-2007、2007-2010年度全国戏剧文化奖 (话剧金狮奖) , 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舞美设计奖, 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灯光设计奖, 第六、七、八届中国戏剧节舞美奖, 参与的数部歌剧先后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并多次获得“中国艺术节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曲学会奖”、“中国舞美学会奖”等国家级奖项。

剧中主演:

王国强饰张绪:

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 国家一级演员, 金狮奖获得者。从艺40年, 戏路较宽, 经验丰富, 曾和北京电视中心、广州电视中心、黑龙江电影厂、西安电影厂、潇湘电影厂、珠江电影厂、湖北电影厂、中央电视台影视中心等单位合作, 在多部影视剧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 是近年来活跃在舞台和影视剧行业中的优秀演员。曾在话剧《大江东去》、《临时病房》、《七十二家房客》、《雷雨》、《信义兄弟》、《信仰》中扮演毛泽东、李天佑、老幺、周朴园、孙东林、张绪老将军等角色。曾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优秀表演奖、中南地区话剧电视小品大赛优秀演员奖;湖北省政府文华奖等国家和省级大奖。

刘瑜饰林芝:

长江人民艺术剧院优秀话剧演员, 中国话剧金狮奖得者, 国家一级演员。曾先后在话剧《sos妈妈》、《七十二家房客》、《任长霞》、《临时病房》、《信义兄弟》、《信仰》、《雷雨》等剧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主要影视作品有《李硕勋》、《王昭君》、《襄河二月》、《女子手枪队》、《湘西恩仇》等。曾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优秀表演奖、第八届中国小剧场话剧表演奖、湖北戏剧表演牡丹花奖、“桃李杯”戏剧大赛台词组奖等国家和省级大奖。

庞磊饰指导员:

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团团长,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先后在话剧《特别的爱》、《雷雨》、《玩笑开大了》、《信义兄弟》、《红叶》、《信仰》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在《白色毒网》、《房奴》、《大汉口》、《墨攻》等影视剧中担任重要角色。连续三届获“小梅花小品比赛”优秀表演奖。

姚莉莉饰小白:

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兼团支部书记,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影视表演专业。先后在话剧《任长霞》、《临时病房》、《雷雨》、《信义兄弟》、《记忆底牌》、《信仰》等剧中担任重要角色。在《新拍案惊奇》、《白色毒网》、《大明医圣李时珍》、《洪湖赤卫队》、《大汉口》等多部影视剧中担任重要角色。

熊家群饰侯大海:国家二级演员。

康建民饰腾远山: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党委书记、国家一级演员。

徐俊国饰魏国彰:国家一级演员。

刘艳晶饰小白: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

余涛饰雷世诚: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

康良饰雷世诚: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

罗曦饰小五: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团副团长。

刘洁饰丹丹: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兼市场部主任。

闫海东饰宋老黑: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

聂立洋饰宋三娃: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

肖俏婷饰老黑妻: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

在表现形式上, 《信仰》采用两层楼的结构, 通过三间门的开或闭, 运用光影巧妙的变化, 在一个精致的艺术表达空间中, 开拓出多维时空。该剧“用大量的闪回追忆了张绪的历史生活, 借以寻找张绪的意志和信仰形成的过程”, 构成历史与现实、现世与精神的双重对话关系。这种采用时空交错来讲故事的模式, 让革命前辈和后生有了交流的可能, 颇具新意且很符合当前流行的“穿越”文化, 自然足以吸引观众眼球。

纵古论今, 正义的力量从来都是不可战胜的。忠诚、坚定和无私——两个小时的精彩演出将这些崇高理念深种人心。当今中国,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 对外开放程度继续扩大, 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什么才是当今社会应有的核心价值观?谁才应该是中国发展的中流砥柱?凭借精良剧本的深入刻画和优秀团队的倾情演出, 话剧《信仰》作出了坚定而真切的回答:承前启后, 我们的发展才有继往开来的坐标, 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正是当前中国社会需要重振的信仰基石。

本剧以张绪和他的战友的事迹为原型, 采用现实与历史交织、现实主义典型化与现代戏剧表现相结合的方法, 艺术再现了张绪等离休老红军的生命故事。长江之畔, 身经百战、多处负伤的老红军张绪将军和一群离休老战士组织“老战士报告团”, 二十多年坚持深入部队、机关、厂矿、校园、社区, 宣传革命理想与信仰, 宣传党的传统与党的创新理论, 满怀挚情、战斗不止, 用一生书写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其先进事迹受到李长春、刘云山、徐才厚等中央领导和军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各大媒体也对此展开了广泛的宣传报道。

追寻英雄的足迹, 探寻英雄的内心世界, 话剧《信仰》生动形象地讲述了这位用生命坚守信仰阵地, 以言行高扬旗帜的共产党人的故事。我们的时代, 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坚守信仰, 打造信仰高地;我们的党员, 需要牢记党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拿出一辈子……向老一辈革命者, 向坚守信仰的人们致敬!

剧中“信仰比天大, 比山重”、“共产党员永远没有二线”的表述让人印象深刻, 红军张绪对信仰的坚守, 为党为人民倾尽一生的付出也是令人动容。的确, 有什么比人民群众的利益更为重要的呢?既然选择了成为党员, 成为为人民谋利益的使者, 就注定要历经风雨兼程的前路, 坚守不计回报的付出!《信仰》所表达的立场是:对人付出、被人需要才是最有意义最幸福的事情, 那才算是真正的实现了人生价值。这个故事借助有很强烈的现场感的话剧艺术形式, 带动着观众的情绪, 不断引发大家的共鸣。

莫论是非曲直, 公道自在人心!假大空宣讲模式所呈现的话剧永远不能获得观众真正的认可, 因为能吸收的道理从来不是灌输的, 能相信的道义从来不是强迫的。话剧《信仰》则是用最朴实真诚的对话方式和观众保持着亲密的交流, 用最巧妙的舞台设计和表演方式让观众能透彻的领悟话剧的意义。医生治疗的是患者身体上的病, 而话剧《信仰》能医治的是心灵上的病。身病好治, 心病难医。如何在万众喧腾中保留最初的诚心, 如何在现实社会中涤荡自己的心灵, 对正处于当前转型期社会里的中国人来说, 《信仰》真是一剂上好的良药!

作为话剧《信仰》演出单位的长江人民艺术剧院一直以来也秉持着优良严谨的从业之道, 从事话剧的制作和推广。它于2011年10月由湖北省话剧院改制更名而来, 隶属于湖北省演艺集团, 始建于1952年9月5日, 是国内外享有重大影响的省级艺术表演团体。风雨六十年来, 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创作演出了《信仰》等100多台优秀话剧和《以共产党员的名义》等近百部、1000多集影视剧。排练演出了中外话剧《万水千山》、《霓虹灯下的哨兵》、《七十二家房客》、《吝啬鬼》等190多个。其中创作剧目《信义兄弟》、《临时病房》、《刘介梅》、《高原风雪》、《大江东去》、《五二班日志》、《搭积木》等均获全国或全省创作和演出奖。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董必武、李先念、胡耀邦、杨尚昆等先后观看演出, 并给予高度评价。拍摄的电影《最后的讲座》于2011年在央视热播和全国上映。

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原名誉院长、著名剧作家沈虹光同志先后创作了《五二班日志》、《同船过渡》、《搭积木》、《丢手巾》、《幸福的日子》、《临时病房》等话剧, 在全国及国际上均产生了重大影响。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肖惠芳同志在影片《开国大典》、《陈赓》等影视剧中成功塑造了宋庆龄的形象, 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她曾荣获“话剧金狮奖”、“文华表演奖”、“白玉兰女主角奖”等多项全国大奖。近两年, 国家一级演员周一鸣、王国强、刘瑜分别荣获“话剧金狮奖”。话剧《信义兄弟》荣获“话剧金狮奖”和“楚天文华大奖”。《信仰》巡回演出, 好评如潮。并荣获2012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沐浴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春风, 院长夏晓华、党委书记康建民、副院长王国强、贾先银, 将和全体员工一道, 围绕“出精品、推经典、育精英”的工作重点,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克难攻坚, 为把剧院建设成为精品迭出、人才辈出、绩效突出的全国一流剧院而不懈努力。

《信仰》到底是一部怎样的话剧?

兼听则明, 您还可以从侧面来了解它。

让信仰的火光照亮征途

王敏 (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信仰, 是民族素养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一个重大而严肃的命题, 是当前社会所急需的。众所周知, 纪实体裁的戏剧非常不好写。演出以炽烈的激情, 采取了现实与历史交织, 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大量吸纳表现艺术的语汇, 塑造了张绪等离休老红军干部们离而不休, 寻找新的战斗岗位, 宣讲革命传统和革命信仰的共产党人英雄形象。他让我想起高尔基笔下的丹柯, 举着自己燃烧的心, 引领人们穿过黑暗泥沼和密林!

舞台设计很有学问, 全剧一景, 质朴简洁:一个三个门的墙, 顶上面堆着两组沙包。一个斜长的阶梯从右房顶向右前方伸下来, 很有冲击力。通过导演的语汇让人联想到, 这三扇门不仅是物质上的支点, 更是深层的心理之门, 记忆之门。是人物的心灵之门向我们打开了, 无数动人的故事绘声绘色地向观众娓娓道来。

信仰支撑主旋律创作

王福麟 (中国话研会副会长、秘书长)

话剧《信仰》剧名起得很好, 直奔主题, 很直白地说明了这出戏要说明什么, 我感觉这出戏在大声地呼唤当今社会最缺乏的东西——信仰。这出戏的作者、导演、舞美乃至长江人民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 用剧中主人公的坚守和信仰来完成了这部戏的创作。这出戏是当下很缺少的主旋律作品。现在人们的信仰缺失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 这出戏出来得非常及时, 对当前社会是有着贡献的, 是值得提倡的。

一出表演到位的好戏

刘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信仰》在今天具有现实意义, 也是我们现实的一种需要, 我们看这出戏是很有警示作用的。这是一出好戏也是一出很难写的戏, 也是难演的戏。编剧把这个难写的戏写得这么感人, 我觉得他找到了一个很难找的视角。导演不是单纯展示现实和历史人物, 而是展示这种现实和历史人物的情感交流, 引发今天人们的思考。我觉得导演整个演出、舞台处理非常流畅, 我特别欣赏灯光和舞美, 我觉得灯光舞美为突出戏的主旨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演员的表演非常到位, 有激情, 真情实感出来了。

主旋律当有一席之地

李法曾 (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这是一部主旋律的作品, 提出了信仰问题, 同时回答了信仰问题, 这出戏给我感觉是股新鲜的空气, 有阳光了, 有氧气了, 沁入人的心扉了。当时我在剧场就感觉到心里很痛快, 我们应该有自信, 就是要排主旋律的戏。“共产党员永远没有二线”, 《信仰》中这句台词给我印象非常深。《信仰》这部戏不是作报告, 纯教条, 戏里有戏剧冲突, 非常真实地体现了生活。导演处理得非常好, 把舞台用活了, 上下左右, 门里门外, 过去现在, 交替时空变化, 独白、群白, 交叉错位。战场、和平环境用得非常充实饱满、生动准确, 尤其是最后的党旗, 楔入顶端的高台阶, 用得特别有力量。演员表演有激情, 性格突出, 尤其是张绪, 我希望大家应该扶持一下这样的好戏。

《信仰》成功地叩击了心灵

郑振环 (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一级编剧)

信仰问题确实需要“挽救”了, 看这出戏我很有感触, 我也在反省自己是否像主人公一样兢兢业业, 坚持自己的信仰。我觉得这出戏很不好写, 把没用动作性的戏, 向戏剧层面上升华, 找出戏剧冲突、人物命运、人物性格来。这出戏写得成功, 不仅在于场上获得了多少的掌声, 更在于他叩击了人们心灵。

醒世之作励志之作

康式昭 (文化部政法司原司长)

这是一部高扬革命理想、坚定信念的警示之作, 是一部呼唤崇高、呼唤奉献的醒世之作, 是一部坚守信仰阵地、打造人生高地的励志之作。这是一部商品大潮下金钱万能时代的反潮流作品, 是一部告诫勿忘入党誓言、牢记党的宗旨的党课教材, 是一曲昂扬的人生价值颂歌。这出戏有洪钟大吕的声势。编剧找到了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途径, 这是剧作家的特别奉献。导演手法时空交错、舞台灵动、虚实相协、刚柔并济, 这出话剧在表演手法上有突破, 是迄今为止时空交错最多、最活的一出戏, 导演功不可没, 灯光和舞台设计也帮了大忙。演员表演都非常到位。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推出了这么一台好戏, 是一个突破, 是极富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的。

现实需要信仰坚守

姚欣 (文化部原艺术局巡视员)

这出戏很有现实意义, 在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 我们还要不要坚持革命理想、革命信念?这样的作品多起来, 这样的社会舆论更强烈些, 有助于重新构建我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这出戏以真人真事为蓝本写成, 生活是基础, 但比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典型。这样的作品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不仅在部队演、在大学演, 还要在社会更广泛地演。

激情是支撑的力量

黄维钧 (《中国戏剧》原副主编)

信仰是形而上的顶峰, 是意识形态的, 这部戏很不错, 很感人。感动有两点, 一个是由真实人物塑造的艺术形象, 自然有说服力。编剧导演对人物的理解很深很准确。在过去的战争岁月里形成的信仰在历史的演变中始终要坚守, 构成了整个戏的激情, 是支撑这出戏的支柱。剧中对时空的处理, 很有机地组织起来了, 构成了现在的价值观, 解释得很圆满, 时空交错的运用是很好的。还有一点成功的是演员的激情, 整个演出的激情, 以及导演的节奏处理, 这个激情始终是这出戏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音乐唤起对历史的回忆, 这个历史的内涵对于这出戏很重要, 是构成人物心理的重要支撑部分。

这样的戏时代需要

姜志涛 (《中国戏剧》原主编)

《信仰》的演出充满激情, 我作为观众深受感动。看了这出戏之后, 有信仰的人都很执著, 坚守信仰的人更值得尊敬。话剧《信仰》饱含激情, 宣讲革命信仰, 讴歌战斗英雄, 这样的戏时代需要, 人民需要。有几点我特别感动:指导员身边有三万斤粮食自己饿死了, 这些坚守信仰而英勇牺牲的人确实值得尊敬。作为地方文艺团体能有这种军人气质、这种阳刚气魄很不容易。总的来讲, 我祝贺这台戏演出成功。

主旋律有震撼力

赓续华 (《中国戏剧》主编)

看这出戏, 我感觉是再一次受教育, 主旋律的戏还能演得这么好、这么有震撼力, 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我觉得有信仰的人灵魂有停留的地方, 没有信仰的人灵魂是漂泊的。我们这部戏写的不是一般的信仰, 是对革命对党的坚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成功?那是因为人民。剧中写到张绪很不近人情, 能感觉到作者是在用这种不近人情来呼唤我们的党、各级领导干部不要忘了老百姓是怎么用小米把你们喂大的, 这是这出戏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地方。

慷慨激昂大开大合

童道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编剧)

这出戏最大的成功是让指导员成为第二号人物, 这也是一出把戏剧假定性用到了极致的戏。这出戏主演所表现出的慷慨激昂, 成为最为个性鲜明的表演, 相当吸引人。这种大开大合在舞台上是非常难的, 让去听党课的人能够得到满足, 又让去欣赏艺术的人也得到满足, 这出戏在艺术上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另外我觉得这出戏的冲突不仅反映在舞台上人和人的对立面, 也反应出舞台外社会矛盾的冲突。这种创作经历经验对话剧团体来讲, 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 帮助我们的演员达到一个舞台艺术的新高度。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对于战争经历的念念不忘, 对于红色记忆的怀旧至今, 剧中老红军张绪的革命情怀让人感动。您也许未曾亲历炮火硝烟的年代, 您也许对张绪的怀旧之情感到疑惑, 但这部再现真实人物、真实事件的话剧, 将会给您一个立体的回答。在一幕幕如梦境般交错幻化的场景中, 在一句句掷地有声真情动人的交流中, 您将会看到张绪是如何在峥嵘岁月中得到了成长和历练, 在艰难考验中证明了品质与信仰!您将深深理解他对信仰为何如此坚守, 您将深深相信他对信仰的热爱与诚挚!

无论在任何年代, 无论在任何社会, 信仰都应该是不可动摇的民族精神基石。人总是需要精神支撑的, 而作为心灵的重要的产物和依托,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针对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来具体化信仰一词, 恰如剧中张绪的经典台词所言:“最重要的是心里要有人民!”。内心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 对中华民族的信仰, 都是以对人民完成的实事为外化形式的。张绪的故事给人以深思和教诲。

“郁郁陌上桑, 皎皎云间月。非无巧笑姿, 皓齿为谁发?”

如今的社会文化生活, 真是五彩斑斓, 百花齐放。艺术领域和国际接轨、发展迅速, 新的思想和创意层出不穷, 过往略显单调的精神产品大多都被打上了假大空的烙印。然而, 鸡皮疙瘩的制造器又何止是拔高式宣讲?伴随着当今艺术精神以娱乐至上的甚嚣尘上, 各种为博噱头、为博人气的艺术垃圾开始出现, 这种拖低式的俗媚表现, 对中国人的艺术欣赏品味有着更严重的影响。中国人精神领域的追求和审美需要开始谨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路旁葱葱郁郁的桑树, 云间皎洁明亮的月亮。不是没有美好的笑容, 只是我的笑容应该为谁发出?

人间四月天 篇10

“旅”“游”二字在中国出现很早。《文字形义学概论》说,“旅”即旅行,“旅犹侣行,谓结侣而行也”,形象地道出了旅的行为特征和意义。“游”,从水,本是指同水上活动有关的行为。《广雅释诂三》云:“游,戏也。”段玉裁注曰:“又引申为出游、嬉游。”

我国的旅游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从春秋战国起,旅游就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民间活动,有的甚至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紧密相连,如孔子周游春秋十四国,庄子行踪飘忽四处以“钓鱼闲处”为乐,竹林七贤寄情于山水,苏轼、欧阳修抒怀于自然……是浪迹天涯的他们,打开了中国旅游史上的新篇章。

这里选的一组散文,和旅游有关,都是现当代散文名家的精品。

余秋雨是一位我们都熟悉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以其深厚的文化性著称。他这次带我们去江南小镇——周庄,那里的水,真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而那里的历史人物,更是让作者神思千古。

曾以《风雨下钟山》《山雨欲来》等文学作品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艾煊,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所留下的许多文字却让我们过目难忘,《灵洁九寨沟》就是这样的文字。

北京大学的老教授宗璞先生,虽是学者,但也是写散文的好手。因为她丰富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经历,使得她的散文带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个性,这篇旅游西湖的散文就带有这种烙印,虽然这是在秋天读西湖,但西湖的神韵四季如旧。

对于国际大都市香港,相信大多数的读者都没有去过,但却是深怀向往。那么看看著名作家张炜的《还珠后》吧,这虽然不是一篇以写景取胜的游记,但作者对香港的认知,会让我们收获很多。

人间四月天,让我们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自然合而为一”吧!坐飞机、乘轮船,现代旅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早已梦想成真,不过,在大家纵情于山水之间,观前人之遗迹,品民俗之奇趣之余,可得注意安全。一忌单独出游,特别是出远门旅游的人;二忌无目的的滥游,那样既浪费金钱,又徒费精力;三忌暴食暴饮,注意卫生,旅游途中饱一顿,饥一顿,不利健康;四忌在风景区乱涂乱画,杜绝乱涂乱画的不文明行为,必须从我做起……

人间又是四月天 篇11

家乡的荷塘

清粼粼的河水唱着老歌

夕阳下的白鹅戏着绿波

绿茵茵的荷叶等待花朵

又是一个四月天

家乡的山坡

娇嫩嫩的花儿开得正艳

晨曦中的牧童吹着柳笛

湿润润的草木正在蓬勃

阳光柔柔, 青山悠悠。阳历四月, 对于处于北半球中纬度的中国才是实质意义上的春天。

四月的雨呢?你散发着如梦的温暖, 你浇在沙滩上, 变成一行行深深浅浅柔软的窝。

人间又是四月天,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 是暖, 是诗的一篇,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重读这首小诗, 脑海中闪过林徽因、徐志摩、陆小曼、梁思成这几个诗一样的人儿。就是这几个男男女女, 赋予极其普通的四月缕缕诗情, 将四月刻画成为一道隽永的风景。

在今年的四月, 最让人关注的无疑是个人所得税的调整了。4月22日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没有对公众期待已久《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 (草案) 》进行表决。随即有专家尖锐地指出, 这部已经两年多讨论、事关每个公民切身利益的法律草案恐怕又成了“半拉子”工程。

我们希望, 在不久的将来, 该法律能够早日获得通过。在油价、房价日益飞涨的今天, 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无疑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期待, 而真正实现“藏富于民”, 则是当局更应该长远关注的。

4月11日, 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所著《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的英文版首发式在伦敦举行, 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在专门为本次首发式录制的英文视频讲话中, 他说:“我在本书中的讲话都是真话, 这是我一生坚持的原则。”

昔日被外媒称为“经济沙皇”、“铁腕总理”的朱镕基, 如今虽然青丝变白发, 但风采依旧, 他那幅“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准则, 不做假账”的题词, 则应当成为我们财会从业人员永远的职业准则。

由此联想到2010年8月, 国务院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在卸任时如此自评:“我自己评价自己是一个忠臣”。不禁让人心生感慨:任何叱咤风云的人物, 都必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 是非功过自由后人评说。

新会计准则实施四年以来, 对我国上市公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效地提升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 为我国建立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体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作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上市公司2010年报披露已渐进尾声。本期特别关注以“复苏与活力”为主题对此进行了深度解读, 希望对广大财务人员有所启迪和借鉴。

人生风云际会, 世事沧海桑田。

在这个月末, 有“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身陷“诈捐门”, 备受各界关注。我以为, 无论如何, 陈先生多年来投身于慈善事业的义举都是应该肯定的;而另一方面, 作为公众人物和相关社会慈善机构, 也有责任和义务向社会展示名副其实的“阳光慈善”。这也说明, 在中国, 构建慈善事业的法律体系和社会环境, 还有很多事要去做。

上一篇:功能成本决策论文下一篇:林木育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