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学生(精选12篇)
男女学生 篇1
摘要:当今社会网络游戏发展极其迅速, 大学生作为网络游戏的消费主体, 从言谈举止到个人情感, 从价值观念到认识形态, 从遇事心理到处世人格等各方面的发展, 游戏都对个人及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此问题, 本文主要以网络游戏心理分析研究为线索, 对大学生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辩证分析、探讨, 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网游,学生,心理,影响
21世纪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 网络以其方便、快捷、灵活等优点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 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很多的隐患, 如非法网站、网络游戏等。为了解我校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现状及原因并据此引导其走出“网络沉迷”, 本课题通过对学生网游心理的研究调查, 对于玩游戏产生的种种不良现象有一个合理而清晰的认识, 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游, 正确使用互联网,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次科研课题调查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网游心理进行研究调查, 本次活动共向大一、大二、大三不同专业发放800份调查问卷, 回收746份, 回收率达93.3%, 男生456份, 女生290份, 男女比例为8∶5。此次问卷容量较大, 涵盖内容全面, 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参考价值。在问卷设计上, 把有关网络游戏影响大学生行为的几个问题分别设计问卷选项, 包括大学生网络游戏使用时间调查、网络游戏的类型选择及原因调查、玩网络游戏的原因以及影响调查。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性别差异
在调查中发现, 在对待网络游戏的态度与热爱上存在性别差异。通过对男女生的比较发现, 在网络的使用上, 男生和女生选择聊天交友和查阅资料的概率相当, 无明显差别, 但在选择网络游戏这一项上, 且在网络游戏类型、因网络游戏而逃课问题上都存在性别差异性。学生玩网络游戏的比例高达48%, 其中男生玩网络游戏比例为60%, 女生比例为29%。
2. 心理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男生玩家主要热衷于竞技对战型的游戏, 最主要的原因是这类游戏娱乐性强、刺激有趣, 是一个脱离现实的虚幻世界, 玩家可以脱离现实, 在游戏里随心所欲, 通过和他人对战来寻求成就感。女生玩家热衷于休闲娱乐型的游戏, 这种游戏娱乐性强, 具有丰富的信息和精美的画面, 这不仅可以使玩家们在紧张的生活中得到放松, 还可以开阔玩家的视野。
3. 影响差异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网络游戏对男生玩家的影响远远大于女生, 大多数女生认为根本没影响或是影响很小, 大多数男生则认为网游使他们无法安心学习,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从而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更有甚者同身边的家人、朋友关系变得紧张。
三讨论
1. 大学生沉迷于网游的原因
第一, 社会因素。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政府没有制订完善法律加以制约。
第二, 心理因素。部分学生沉湎于幻想而不能自拔, 网络游戏为他们的这种心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现渠道。在这里能找到朋友, 甚至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努力来实现人生理想。逃避现实的解脱心理使网络游戏这个虚幻的空间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寻求自我解脱的一个良好的渠道和环境。
第三, 自制力差。部分大学生学习态度过分放松, 竞争意识薄弱, 加上生活比较简单, 在面对诱惑时, 很难做到控制自如, 所以学生上网往往不能控制时间, 产生心理依赖。
2. 学生沉迷于网游的不良影响
第一, 影响学业。网络游戏所营造的精彩世界会使许多男生失去了学习动机, 慢慢失去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 将大量的课余时间都花在网络游戏中闯关练级上面。一旦上网成瘾, 全部时间几乎都被占用, 以致玩物丧志。
第二, 网络游戏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失去自我、迷失方向。在校园环境的改变、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交流、师生间的沟通等压力下, 使学生转向网络游戏中去发泄情绪和追求享乐。虽然网络游戏是虚拟的, 但是在网络游戏中得到成功感和情绪宣泄。寻求自身心理平衡和宣泄情绪的动机会导致他们对网络游戏产生心理依赖。这种依赖使得他们过度的沉迷于网络游戏中, 导致生物钟紊乱、思维迟钝、焦虑、苦闷, 对学习不感兴趣, 产生厌恶感, 对游戏以外的活动缺乏动力, 个人生活懒散, 行为孤僻。从而忘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失去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动力, 找不到寻梦的方向。
3. 措施
第一, 开展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待上网问题, 认清网络游戏的本质, 了解网络游戏的严重危害, 逐步帮助学生摆脱网瘾, 积极向学生传达正能量。
第二, 加强大学生人格和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具备自制力、思考力、辨别力、选择力, 只有具备这些素质, 大学生才能形成比较理智的判断力, 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学会做人, 学会思考, 以健康的人格来抵制网络造成的不良影响, 弃劣择优。
第三, 立法执法。立法部门应从宏观上为网络经营这一特种行业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 使在现实中的网吧等网络场所管理更加规范, 执法部门对网吧应建立健全常规管理机制, 加大立法制度。
参考文献
[1]王继平.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及网络游戏对游戏参与者攻击性影响的研究[EB/OL].http://www.doc88.com/p-7085489720818.html
[2]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3]姚俭建.信息网络时代与人的认识模式演进[EB/OL].http://www.docin.com/p-736398660.html
[4]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网络时代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5]谢泽民、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6]杨健.网络游戏对大学生身心理发展的影响[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ci8NEs80CB9T1mdv0zP B_6kpUmK3rlTtaAiJEjrvkAUY5b-gkGbOWKPEFGuc25du C2h24MNTBwsD6f7XLxYbyXCiR4yoVvwzm3lv5nX0L7e
[7]王继瑛、李明.青少年网络游戏与心理健康:动机的调节与中介[J].心理学探新, 2012 (3)
[8]孙卫喜.针对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的分析[J].价值工程, 2011 (29)
男女学生 篇2
从第一次代表华人站在奥斯卡的舞台上凭借《卧虎藏龙》获得最佳外语片奖,捧回第一座小金人时,他就注定开始书写他不平凡的电影人生。那时我上初中,是我看过的他的第一部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场竹海斗剑的戏,以及玉娇龙最后纵身一跃的解脱。那时候虽极喜爱看电影,但却因为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树立完全,很多佳片未能领略其深刻内涵和寓意,但这并不影响我继续热爱电影,也使得我之后欣赏了许多李安导演的佳作。大学时候,因为喜爱优质偶像王力宏而去看了《色戒》,这部被媒体炒的脱离作品本身的影片看完后让我感到压抑,也使得我开始好奇李安究竟是个怎样的导演,他的影片为何如此直击人性深处,充满矛盾与隐忍,压抑与释放。随后看完它的《断臂山》后,我彻底开始折服于李安,他将世俗难以接受的男同性恋拍的如此细腻,整个画面那么唯美,也让我开始理解和感动于同性之爱的伟大和隐忍,与《色戒》不同的是,他将人性与本能的碰撞以及同性间的爱情、异性间的情欲表达的极其细腻深刻,那种不被世俗所接受理解的感情,微妙之处只有看完影片后仔细品味细节的人才能引发思考和认同。而他的其他作品,如:《理智与情感》丝毫看不出是出自华人导演所导,他竟也能如此融入进西方的文化和视角里拍出完全属于他们的影片,也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刻画的炉火纯青,与西方文化生活形成别样的碰撞。而我着重要评析的就是李安成名前早期的三部作品,处女作《推手》,口碑极好的《喜宴》,以及被誉为经典之作的《饮食男女》。
《推手》与李安其后导演的《喜宴》、《饮食男女》并称为“父亲三部曲”,都是以一个家庭为主线,描写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境遇。在李安的这三部曲中,观众都能体会出一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击。《推手》这部电影,就以现代人的目光,观察和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生活规则的冲突。影片的开场很特别,没有一句台词,单单几个镜头就交待出了整个影片的核心矛盾,一个穿着大马褂练着太极的老人和一个对着电脑不停敲字的美国主妇,不同生活习惯和狭小的房屋空间下,已经让观众感受到了那种格格不入与不和谐的压抑感,也正是由此引出了一系列家庭矛盾的故事。其实在影片发展过程中大家都想过各退一步,你理解我一点,我谦让你一点,但矛盾仍然存在,最终李安温和的选择了忽略这个矛盾的激化,只是用了一种隐忍和无奈的视角,化解了矛盾的尖锐。这一点,也正是导演李安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中西文化冲突是当时大批在外华人需要面临的问题,他用电影给大家提了一个醒,既然不能消除矛盾,那不如就选择融合和理解,就好像太极中的“推手”,彼此制约,掌握平衡,以柔克刚,虽然本质上,还是一种对抗。电影的结尾尤其令人深刻,两位老人似乎又要走到一起了,这个本该是个圆满的结局,导演李安只是让陈太太轻轻答了一声“没事”,就把无尽的惆怅留给了荧幕前的观众。
《喜宴》是这三部中我尤其喜爱的一部,相比于第一部《推手》中中西生活方式和老年人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不同,《喜宴》里的文化矛盾不只是中西文化,还有传统与现代思想,新旧两代人观念的代沟,以及同性之爱与传统婚姻模式的碰撞。看似矛盾点很多,可是李安电影的一大特点就在于“简单”,故事说得清楚明白,谁都能看懂,矛盾冲突简单明了,几句话就能表达清楚,但是情感充沛,富于人情味。矛盾本身来源于生活,所以表现和拓展的空间就很丰富,始终在探讨,很能打动人心。
就像《喜宴》,故事情节清晰简单:老人上了岁数,盼孙子,偏偏自己唯一的儿子是同性恋,如何是好?于是儿子高伟同选择与急需绿卡的威威假结婚,却不成想假戏真做,让威威怀了孕,继而与同性恋恋人赛门产生冲突。而后两位老人各自之知道了其中详情,却不得不无形中妥协。与《推手》的温和恬静相比、《喜宴》显得喜气洋洋,富有喜剧色彩,特别是结婚、闹洞房的情节拍得满是人间烟火气。
李安本人还在戏中插科打诨了一把:当一个老外在婚礼上窃语“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和数学天才”的时候,我们的李大导演赶紧凑上去说了一句: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实在令人捧腹却又反思。影片的结尾尤其意味深长,离别之际,高老父亲紧紧握住儿子的同性恋恋人赛门的手说:谢谢你,谢谢你照顾伟同;又紧紧握住威威的手说:高家会谢谢你。
三个年轻人互相搂抱着看着两个老人远走,这是三个人的新家庭与一个传统家庭的冲突与理解:母亲没有把真相告诉父亲,父亲也没有把真相告诉母亲,都是因为“爱”,因为“家”。这部电影最经典的一幕我想应该是结尾,高老父母即将离开美国坐飞机接受安检时,父亲高高举起双手的那个镜头,寓意深刻,这是不是李安想要借此镜头表达出封建传统思想似乎不得不无奈的向现代思想投降,妥协呢?又或是这样的举起双手似乎是一种从旧思想中的解脱与飞翔。好的电影就在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与给观影人无限思考和遐想的空间。
最后说说这三部曲里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佳作《饮食男女》,所谓食色性也,一开场那一连串镜头,捉鱼、杀鱼、下油锅、娴熟的刀工、蒸炸炖烧配上轻快的配乐,让人不禁垂涎欲滴,瞬间对这老头的生活感兴趣起来。于是从一个电话的响起巧妙的埋下伏笔,开始娓娓道来故事的发展,最后才抖出这个包袱的谜底,令人瞠目结舌。在这现代社会与传统伦理,饮食与男女的大环境下,朱家这几个浅尝一口菜就知道“火腿耗了”或者“虾没打浆”的女儿们在感情上没有逃过传统劫数,最终臣服于未婚先孕,以及被玩弄的事实里。
从现代到传统,饮食到男女,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做了各自的转化,老朱是一个传统的代表,然而在结尾却摒弃终结了这一点。二女儿家倩在感受到现代人的各种弊病后发觉家庭才是她最可以依托的地方,她看到父亲宣布卖掉房子以及所有人拖着梁伯母出去时倚在门上落下了泪水,那是一种对家庭伦理丧失后的伤心与失落,也正体现了家倩才是真正愿意传承这一传统的人。李安在缜密有致的剧情安排下,一方面表现了传统伦理的失落,同时又表现了出了对于传承的希望。结尾收的简略而又蕴含余味,老朱还是与锦荣生活在了一起,并且锦荣还怀了老朱的小孩。家倩在原本那个略感破旧和凋零的家里开始当起了厨师,大家各自的生活走向了轨道。老朱被邀请回家品尝家倩的菜时发现自己恢复了味觉,这一恢复意味深长,他自身摒弃了做菜这一传统,作为传承纽带的人是与他最为相像的女儿家倩。
看完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最大的感受是:李安真是有文化!在这三部以探讨文化冲突和伦理道德而见长的电影中,李安分别以太极拳、婚宴、烹饪三种中国传统文化穿插其中,使影片来得更加原汁原味,有生活气息,有艺术感染力而又富于可看性。除了《饮食男女》,《推手》和《喜宴》都把大环境放在美国,《推手》探讨的是父子关系在一个他国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定位和重新权衡;《喜宴》着力于中西方文化间,传统与现代观念冲突下的家庭关系。李安在这两部电影涉及的主题是中西方家庭伦理观的冲撞;或许对于李安这样学贯中西,生养于台湾,求学工作于美国的中国人,片中人物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李安自身所关注、思考、和想要解决的问题。而李安温文尔雅,宽厚的骨子里有道家的风范,因此,这三部影片中的父亲形象虽然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却饱含着更深的宽厚、谅解、平和,最终都以理解子女的选择,依顺子女的意愿为解决冲突的方法。
男女学生 篇3
【关键词】意外伤害 行为特点 安全知识 接触物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09-01
1. 现状分析
1.1男女生意外伤害发生率
开始小学生活的儿童,他们的活动受到自身、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从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导致了意外伤害率的上升,而男生又区别于女生,无论在伤害次数还是伤害形式都要高于女生,形成了一种意外伤害倾向于男生的趋势。男生从7—12岁的年龄段意外伤害都要高于女生,而且相对稳定,男生9岁比任何其他年龄段意外伤害都要高,女生则在9岁之后趋于下降趋势。
1.2 男女生伤害类型分布率
通过调查分析,说明男女生伤害的类型没有明显的差异。一项调查显示:发现好发的伤害类型依次为跌伤、交通伤、锐器切割伤、异物伤、烧烫伤、咬伤、碰击伤。[1]本文调查中显示, 在伤害发生的各种类型中,男生发生率都高于女生,而且意外伤害中跌伤率是最高的,锐器刺伤、骨头卡喉、触电、中毒的类型中,跌伤、碰撞伤、刀割伤、烫伤、车辆伤的类型中男生均多于女生。
2.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一些影响小学阶段男生意外伤害率多于女生的因素。
2.1 男女生性别因素
男生从生理上来讲要比女生强壮,接触易于造成意外伤害的事物要多于女生。而男女生心理则是关键因素。小学阶段的男生往往情绪不稳,易兴奋冲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分心,好奇心很强,富有冒险精神,爱与其他孩子打闹等多动的行为特点。但是女生则相比之下要温顺、安静很多,较少出现男生那种多动的行为特点。由于男生易冲动的心理作用,使他们活动的自我意识不是很明确,往往受到外界的某种刺激以后就会兴奋或冲动起来,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分心后忽略自己周围的事物或情况,从而导致意外伤害的发生。
2.2 接触物因素
接触物是小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任何事物,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有些接触物是无害的,而有些接触物是有害的,接触到危险物品则会带来意外伤害。小学阶段的男生女生对于物品的接触已经有所分化,对于危险品的接触大多发生在男生身上。在男生女生的接触物的显示中,男女生的生活接触物存在极显著差异。如男生接触打火机这种危险物的几率就要大于女生。
2.3 意外伤害知识知晓率
近年来,学校安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首次将学校安全教育写入了法律,为小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提供了依据和保障。但事实表明,学校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管理不到位、措施不落实。安全教育需要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安全教育不能停留在文件、大纲上,而是应该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让安全防范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从根本上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2.4 学校安全教育意识及方式
小学阶段的儿童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学校,而学校是否存在着危险因素是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关键。本文对所调查学校的建筑物和运动器材等进行了观察,并对男女生在危险地带活动的人数进行了统计,发现每所学校的围墙处都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恰恰在此处玩耍的男生要远远多于女生,但是学校对此现状并无关注。
3.对策与建议
对于小学阶段出现的男生意外伤害比例大于女生的现状,应加强儿童、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对男生女生意外伤害发生现状的预防意识。
3.1提高学校、家庭、社会对男生意外伤害的重视
在学校、社区中可以大力开展伤害的预防宣传工作,尤其要突出对男生意外伤害的预防,并且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新闻媒介关注男生意外伤害的情况、举办男生意外伤害专题培训班、讲座。学校更是可以在家长会的时候对家庭中是男生的家长进行集中的安全教育提醒。还可以给男生发放宣传小册子、张贴有男生专版的宣传画等,把防范男生意外伤害的重要性传递给每一个学校、家庭、社区,让人们意识到男生的意外伤害更需要他们的关注。
3.2 实施男女生安全教育特殊与一般手段相结合
儿童意外伤害的教育要遵守儿童的特征,尤其是男女生的特征,采取不同的、分类的教育形式:就是在学校的安全教育课,可以采取两种教育形式,一种是全校性教育,一种是班级性教育。在全校性教育中,可以一周开展两次安全教育,一次是针对男生的安全教育,一次是针对女生的安全教育。在开展时将男女生区别开来,可以对症下药,让男生女生分别得到适合自己的、有利于自己人身安全的知识体系。另外一种班级性教育中,不能达到一节课只给男生或只给女生的教育,可以隔周进行,并且以班会的形式进行,采取多样方法,如给男生进行教育时,女生作为帮助者参与进来,既可以使女生得到知识,又可以保证课堂的完整性。
3.3 联合社会与家庭、学校对男女生安全教育的共同作用
在儿童意外伤害的防治中,要想让男生的意外伤害比例减少,就必须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作用。在发挥作用的三个方面中,学校是主导力量,学校一方面要把关注男生的意外伤害信息传递给教师,还要传递给家长,当教师跟家长都意识到男生需要格外的注意的时候,便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来监督男生的行为方式,这时候社会的作用就体现了,全社会重视和干预男生伤害问题,采取有力、常规、切实的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教育卫生监督部门和各个社区可以对儿童尤其是男生经常活动的房屋附近、室外大型活动设施、玩具、食品、设备和管理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梁友芳,朱丹.社区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状况及母亲认知水平的调查[J].广西医学,2009,(3):423-424.
[2]梁冰,杨莉,王剑.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9,(9):1254-1255.
[3]祝益民.关注儿童意外伤[J].家庭医学,2009,(2):48-49.
[4]赵崇华,邱厚盛,邱厚兴. 7—13岁儿童意外伤害干预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6,(8):331-333.
男女学生 篇4
人际交往最主要的体现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即人与人在日常的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上的关系, 有时也称心理上的距离。所以,人际关系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心理上和情感上的直接关系。人际关系一般主要表现为两人在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好感或恶感, 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等产生的接受态度或排斥。和睦相处、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有一定帮助。
二、人际关系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
对于正在学习和成长中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 人际交往是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学、师生、朋友及室友之间构成学生人际交往的复杂网络系统。 每个学生从中学进入高职院校,都会遇到这些复杂的人际交往。能否正确地处理这些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养成完善品格都很重要。每个学生都渴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并不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策略
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家庭情况、个人生活喜好及性别等的影响,因此人际交往态度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交往目的趋于功利化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大学生普遍都面临很大压力,尤其是作为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学生。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的交往目的都趋向于利益,如喜欢与班干部、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及老师交往等。
2.以自我为中心意识较强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对待一件事情更习惯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很多时候,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不认同他人的观点,喜欢独来独往,缺乏合作能力,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使得在他们人际交往中出现很多问题。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他们由于从小在家里所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到了学校,很难适应他人,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样子。
3.与异性交往失度
在大学校园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很多情侣,这些情侣经常是一起吃饭、学习,逐渐形成二人生活圈子,与他人交往的时间就较少。很多情侣相互鼓励,一起监督学习,但是,仍旧有一部分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考虑问题不全面理性,容易出现交往失度现象,如外出租房、异性宿舍留宿等。
4.交往于 “网络 ”
当今社会网络十分发达,而“90后”很多自小就是独生子女,渴望与他人交流,但是又不想处理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网络就成了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如网聊、网络游戏等。网聊被这些大学认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它排除功利化交往的目的,使得相隔较远的两个人互相交流。
四、高职院校男女学生人际交往策略的比较分析
1.自信与自卑的心理
男女学生自小受到的扶养方式和教育等有很大不同, 并且由于性别不同而受到不一样的待遇。比如穿着、玩具和平时活动等都不同。 女性一般以从事服务业为主, 而男性则是领导或英雄。虽然今天我们生活在男女平等的时代,但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幼儿读物中大大存在。这便导致女生很多时候会认为自己不如男生,大大降低自信心,成就动机较小;而男生更具有独立性,有成就事业的能力。在这种模式下,女生会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这类女生在日常交往中总是被动地接受或拒绝他人。
2.担心他人不愿意与自己交往
这一因素对男生的影响比女生大很多。人们一般认为,女孩因为性格要比男孩温柔,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女性比男性更能受他人接纳。同时,男性普遍认为他人独立性较强,不愿意主动交往,而女性则认为别人也会有所依赖,愿意接纳自己, 不会对自己的交往产生拒绝。所以在男女学生交往的过程中, 男生对于别人是否愿意交往的焦虑远远大于女生。特别是在异性之间的交往,男生会担心女生是否愿意与自己交往,当认识到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女生时更担心。
3.不 善于言谈
男女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特别是高职院校中的文理科生。心理学对于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的研究表明,女性的言语能力强于男性。在11岁的时候,女孩的言语能力较男孩发展得快。这就使得女孩的言语表达更清晰,因此,高职院校的女学生比男学生更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很多学生想与他人交往,但总是担心自己长相不好,交往时怕被人嘲笑,平时说话缺乏幽默感,等等。他们在人际交往的时候感觉特别敏感,总是考虑很多因素,不愿意面对,长时间如此,就会形成自卑、不愿意说话的封闭心理。
五、结语
《饮食男女》大学生观后感 篇5
首先要谈的就是题目,一个电影的题目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概括。对于这部电影的题目,导演将“饮食”与“男女”分别运用了两种不同的字体。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别具匠心的安排,暗示着电影的主题:“明为饮食,暗写男女”。饮食在片中作为线索,紧扣着剧情的发展;男女关系则为电影的主要叙事内容,作为整部电影的血肉。从开篇的“朱爸”精湛的厨艺开始,到结尾“朱爸”与家倩最后回到饭桌上都与饮食有关。整部影片总共描写了六次吃饭的场景,每次吃饭都紧紧相扣,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朱家很有意思,几乎每次吃饭都有一个人宣布一件事情。这也侧面反映出了中国这种家庭的餐桌文化。第一次吃饭,家倩最先提出了想要离开家,交代了朱家的家庭情况,介绍了锦荣,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做好了铺垫,买下了伏笔。第二次吃饭家倩提到了房子问题,她的积蓄打了水漂,朱爸说:“你还可以继续在这里住下去”,为其结局做了伏笔。第三次吃饭,家宁宣布离家。第四次吃饭,家珍宣布了离家。第五次吃饭,朱爸宣布了与锦荣的关系。在这几次吃饭中,第五次吃饭是最具闹剧性质的一顿饭。在这次吃饭之前的混乱,从两个女婿抓鸡的乱,到朱爸做饭的频频失误,都预示着这次吃饭会发生不寻常的事情,是一场闹剧。第六次吃饭,只有朱爸和家倩,作为电影的结尾,深化电影的主题,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其次,对于朱爸和锦荣的关系,第一遍看这个电影,很多人都会感觉到很突然,很不可思议。其实,导演在情节上早已做下了安排。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导演是如何安排细节,一点点抽丝剥茧,向观众讲述这个感情故事的。第一,在影片的一开始,朱爸在做饭时就接到了一个电话。我们所能听到的只是朱爸和一个女的在交谈。这时候,朱爸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鱼红烧了可惜,最好清蒸。”而在接下来锦荣第一次出场时,姗姗说了一句话:“妈妈把鱼煎糊了”。从这一点可以知道,朱爸打电话时,电话的另一头是锦荣。除此之外,朱爸还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今天不说,哪天说呢?”在第一次吃饭的时候,朱爸一直想说话,但总是被打断,朱爸想说什么呢?这便是第一处的细节铺垫。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至少知道朱爸和锦荣之间有内容。第二,在温伯伯住院后,他对家倩说了一些话,其中有一句是:“你看你爸,憋了一肚子的心事,感情,说不出来。”作为朱爸这样年过半百的人,早已是到了安享晚年的年龄。他却憋了一肚子的感情,也许你会说,他可能是舍不得女儿一个个的离开自己,他心里装的是对女儿不舍的感情。但是,在中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作为父亲,对女儿出嫁不可能会像女人一样柔情,顾虑太多。这时候你要注意到,朱爸是单身,那么他憋得一肚子的感情应该是男女之情。第三,在朱爸给姗姗送便当之后,有一天姗姗没去上学,这时候锦荣找到了朱爸。锦荣问朱爸,她给姗姗做的便当朱爸如何处置了,朱爸说自己吃了,锦荣表示不好意思,让朱爸这样一个大厨吃他做的便当,朱爸说了一句话:“吃只是一种心理感受,我吃的很高兴。”这里进一步揭示了朱爸和锦荣的关系。他感受的是对锦荣母女的照顾,像丈夫一样照顾锦荣,像父亲一样照顾姗姗。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设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构。导演在一开叙述,铺垫的人物与情节,在结局全部逆转。彻底打破人们的理性常规,带给观众出乎意料的感受。第一,在一开始,家珍就表示了自己的想法,在三个女儿中,她是最想离开这个家的,然而,到结局时,他都没有离开这个家。第二,家宁是家里最小的,她最不可能离开家,在一开始,她自己也提到了这一点,然而,她去是三个女儿中第一个离开这个家的。第三,在第一顿饭时,家倩对锦荣说:“你就是我们家第四个女儿”,可结果,锦荣却成了自己的“继母”。第四,家倩在三个女儿中长得最漂亮的一个,都以为她不可能是单身,都以为最后嫁不出去的会是家珍,然而到结局,却是只有家倩没有嫁出去。第五,家珍本来说要跟父亲一辈子的,可到最后也走了。这便是导演设置的巧妙之处,开始的铺垫与结局完全逆转,更加突出了剧情矛盾。除此之外,在男女的关系之中,导演巧妙的设置了的几组男女关系中,都是二女争一男:索菲亚与家倩争雷蒙,家宁与小芝芝争中国伦,锦荣与梁伯母争朱爸,家珍与锦凤争李凯(虽然是家珍虚构的),家珍与家倩争父亲。
在三个女儿之中,我认为家珍很有分析价值。朱爸丧偶,家珍作为三个女儿之中最大的,便自然就接替了母亲的位置,主动照顾两个妹妹和这个家庭,把父亲比作孩子一般,需要人“哄”,家珍所住的房间是母亲生前最喜欢的房间,她想要照顾父亲一辈子。这便要提到“埃勒科特拉情结”了。这不仅仅和她丧母,作为长女有关,还与她感情的经历有原因。在家珍的内心深处,一直渴望一份爱情。她是个化学老师,她所讲课的班级中全部是男生,没有一个女生,并且,她办公室中的人还都是上了年纪的中年男子,这更加加重了她对激情的渴望,渴望得到一份充满激情的爱情。这种感情的压抑使她难以忍受别人看起来平常的猫发情的叫声,更难忍受别人通过唱歌交流感情。当她发疯版将音响抬到窗户旁,并把音量挑到最大,第二天全新的打扮,并在那群男生的“情书”刺激下,大声说出自己的“爱情告白”,这一刻,她的感情完全爆发,得到了宣泄。而在学校教师之中,最有激情,能满足她这种渴望的只有一种老师——体育老师。
男女学生 篇6
高校体育一般实行男女生分班教学,但一些项目如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羽毛球等项目男女生均可开展,因人数,开课老师配备等原因,存在着男女混合教学的现象、但男生和女生由于体质的差别,导致男女混合班教学过程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通过心理干预使其淡化,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自卑 焦虑 女生
1、问题提出
女生体育教学的组织过程与男生教学过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在女生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遵循其生理特征,更要注意其心理活动中自尊心与自卑感及焦虑情绪的表现。传统体育教学偏重于教师教学行为,以教材或教学内容为中心,而现代的教学形式以强调学生为中心,教师透过教材内容以影响学生的行为作为互相影响的变项,加以组织,使其产生最佳教学效果。要使教学双方目标一致作为教师,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在男女混合班体育教学过程中,因男女学生身体生理方面的差异,在一些教学项目,特别是一些新项目或难度较大的项目教学或练习过程中常常发现一些女生,练习过程态度消极,能不练就不练。而表情表现为羞涩和胆怯及木讷。这些学生的行为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生的情绪,而且直接影响着教学进度与质量。
任何事件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发生,混合班女生的这些情绪都与其心理变化有着密切相关,这也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不良心境。她们在练习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心理,“这么多人,男生做的很好,我做错了岂不让人笑话?”,“反正我比不上男生,我肯定学不会”。实际上根据平时能力她完全可以很好完成。这些情况正说明她们想通过这些行为来维护其自尊心,实际上暴露了其心理上的焦虑情绪和自卑感。
2、对于混合班女生自卑者和情绪焦虑者要进行心理干预
挫折和失败使人消极沉沦,也可成为正向动力,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失败中总结经验,及时进行干预,使其向良性方向发展,针对学生自卑及焦虑情绪教师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2.1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身,提高自我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掌握其心理活动动向,对于自卑感较强的学生及时发现她的进步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感知往往起调節支配作用,让学生透过教师言行,逐渐感知自己的能力,使其对自己有一个客观评价,增强自信心,消除焦虑情绪。
2.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卑感及焦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及焦虑情绪的自信心
教师通过有意识的教学练习,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客体上,减少注意力无形转移,避免情绪波动。通过教学情况加以对比,用事实证明在完成练习时各种心理状态对完成动作所起的作用,使学生不断积累成功经验,以增加克服自卑感及焦虑情绪的信心。
2.3帮助学生进行积极自我暗示、自我鼓励。
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学生上课前和做练习前准备工作如何。学生的准备程度可以说明她们学习态度、对课的重视程度,同时决定着完成动作的基础。要使学生积极自觉的投入活动,教师本身对每一个练习都要有莫大的兴趣,针对教学内容揉入有意识的心理“意念训练”,使其对将要进行的练习有充分思想准备,以最佳状态投入练习。
2.4强调体育教学中形式的集体性。
集体活动形式最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集体的活动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时明白自己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的责任。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对有人际关系障碍症状的学生,无疑有良好的调节和教育作用。
2.5重视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娱乐性
研究表明,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及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是扩大身体活动的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不喜爱所从事的活动,那么在活动后感到满意快乐或产生良好的情绪是不可能的。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有趣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体验到愉快和欢乐,这对消除学生自卑心理和焦虑情绪有很好调节作用。
2.6加强思想教育,注意对其意志品质的培养及师生间的沟通。
教师在教学主体中,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且是模范,因为他影响着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教师近可能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平等相处的气氛。感情是基础,理解是桥梁,面对活生生的人,尤其是女生是她们更容易接受由情入理的思想工作。对她们既要严格教育要求,又要注意方式方法,不伤害她们的自尊心。
3 结束语
对于在男女混合班中的女生仅仅消除其自卑心理及焦虑情绪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及能力敢于要求。人的可塑性很大,惰性随时会冒出来本能的保护自己。所以对完成任务的要求,既要合情要合理对男生和女生区别对待,对完成练习确实有困难者可适当降低要求,循序渐进使其充满信心逐步提高。
男女学生 篇7
关键词:性别,婚恋观,比较,教育模式
恋爱婚姻是指有关恋爱、择偶条件的观点和价值取向, 集中地表现在选择婚姻对象的主观标准上, 不同时代的男女青年有不同的婚恋价值观。
张静敏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婚恋观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 邱丽从婚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男女婚恋观差异量的探讨。这些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可供比较的材料, 但是提示现象的同时, 其对现象的深层次分析与问题解决对策的深入建构略显不足, 本研究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问卷编制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学生所提示的情感问题, 通过对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 参考我国社会学与心理学有关的研究成果, 设计了一份结构性婚恋观的调查问卷。题目包括婚恋观、性爱观、择偶观等, 以探讨不同性别学生的态度差异。
二、调查与样本基本情况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专、大专生为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339份, 收回合格问卷333份 (98.2%) , 其中男生130人, 女生203人, 总体年龄15~24岁。现场发放与回收问卷, 数据由SPSS11.5软件包处理。
三、统计结果分析
本研究从性别角度对已有的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可以总结发现当代男女大学生婚恋观呈现出以下性别差异特点:
1. 婚恋认可度与婚恋目的性的性别差异
就恋爱现状而言, 由表1可知:50%的男生与43.9%的女生表示曾经或目前在恋爱状态中, 男生高于女生。这表明男生在心理层面上对恋爱现状的认可度与普遍性高于女生。进一步探讨关于恋爱的归宿问题, 25.5%的学生对正在进行的爱情归宿很看好, 52.6%的学生感觉无法把握爱情的明天, 其中男生持此心理者显著多于女生。
这一数据显示了相对而言女性对待爱情更为坚定, 其在恋爱中卷入程度更高, 更易在恋爱中全身心付出, 对爱情归宿的期望值更高;而男生则表现出尝试性与目的性较不一致, 对其感情的最终归宿并无很大把握, 显示对其恋爱事实与恋爱目的性的矛盾, 这一点值得引起两性的清晰认识。
2. 婚恋动机存在性别差异
恋爱动机方面, 30.0%的男生与34.5%的女生选择“为了体验爱情”, 60.7%的男生与55.1%的女生选择“为了彼此需要”。这与方敏的研究具有一致性, 即女生出于爱情而恋爱的占52%高于男生24%。同时, 在网恋的认可度上, 26.3%的女生认可网恋, 显著高于男生。
在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 女生更侧重于体验, 因此对感情抱有更多天真、浪漫与理想的色彩, 而男性相对而言, 更侧重于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需要, 其现实性意识更强, 且由于孤独、寂寞、好奇等因素而恋爱的比例比女生要高, 这一区别应引起双方的注意, 端正恋爱观念。若女方出于爱情, 男生出于寂寞等非爱情因素, 则这一恋爱很可能无疾而终, 即使走向婚姻, 其未来的婚姻家庭也难说基础稳固。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表示差异显著;“**”表示差异极显著。
3. 对恋情的处理方式上男女表现不同
谈及对爱情与学业的取舍, 36.9%的男生与56.7%的女生选择“以学业为重”, 两者差异显著, 选择“爱情无价”的男生比例15.4%也显著高于女生5.4%的比例。进一步调查, 男女生各自如何处理自己的恋情, 13.7%的男生与24.6%的女生表示会将自己的恋情与父母坦诚相见, 可见女生更注重父母的意见, 对自己的恋情重视程度更高, 而男生更倾向于同性之间交流。在谈及对自己恋爱行为的管理上, 34.6%的学生反对校园情侣公共场合亲密行为, 但在亲密行为的赞成态度上, 女生高于男性。这也表明, 女生一旦对自己的恋情进行了确认, 其公开化程度更高, 更注重恋情的表面与形式, 更寻求他人的认可, 但这可能与男性心理形成了某种差异, 是双方在交往中值得注意的方面。
4. 对恋爱对象与他人的童贞性持不同标准
据调查, 男女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异 (t=-5.673, P<0.001) , 有33.9%的学生认为恋爱时可以发生性行为。其中男生占44.6%, 女性占27.1%。在对伴侣的童贞性的介意程度上, 49.2%的男生与67.5%的女生表示介意, 性别差异显著。这与赵冰洁的研究具有一致性, 即在“你认为可以发生性行为的理由”一项中, 恋爱中的女性有89.2%的回答是为了爱情, 而男性对这一问题回答的理由则比较分散、多元, 只有28%的人回答是为了爱情。
可见, 童贞观随着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发展有弱化的趋势, 但通过走访学生却发现, 学生, 特别是男生对是否保持童贞具有双重标准, 即对作为自己婚恋对象以外的男女性是否保持童贞较宽容, 而作为自己婚恋对象则要求纯洁、保持童贞, 这一双重标准对发生婚前性行为的男女提出了值得深思的警示, 更应引起女大学生的足够重视。
5. 在择偶观上呈现两性选择特点
从表2可知, 在择偶条件中, 最重要的五个条件, 男生的选择依次是“健康”“发展前途”“性格”“聪颖性”“爱情”, 女生的选择是“健康”“发展前途”“性格”“父母赞同”“家庭和睦”, 在其他因素上, 男女生在对职业、家庭地位、父母赞同、发展前途的排序上有显著差异。女性更注重男性的客观条件, 而男性更注重感情因素。这与王宇中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同时, 除了在爱情这一项上男性比女性要求更高以外, 其余各项女性比男性要求更高 (P<0.01) , 在“父母赞同”项目上男性不太关注父母的意见, 而女性比较重视父母的态度。说明女性在婚姻对象选择上更谨慎、更保守、更苛刻、更理想化。这可能与女性对婚姻的需要比男性强, 以及对今后婚姻生活是否幸福担忧比男性多有关。
四、建构大学生婚恋观的模式, 加强大学生婚恋教育的实效
研究表明, 男女生在对待自己的婚恋问题上表现出了不同的性别心理特征, 很多时候由于各自的立场不同, 导致了困惑与事故的发生。婚恋观教育作为学校思政与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思考相应的解决对策, 本研究认为可以构建“校本课程-自我教育-家庭社会网络”三位一体的婚恋教育模式, 使婚恋教育能够在学校内部服务中生成, 在学生自我教育中实践, 在家庭社会网络中交互, 从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优化学生婚恋心理。
1. 完善和实践校本婚恋教育模式服务
从近五年来对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的综述来看, 学者们一致认为高校缺乏系统的婚恋观教育, 难以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婚恋和性爱观的引导。
云南大学的杨南丽通过调查发现, 影响学生婚恋观的主要因素是父母朋友与相关书本。针对这一现象, 曹红梅提出了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校本模式的构建。
本研究认为, 其校本模式的建构对我们今天高校婚恋的教育仍具有深远的意义。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目标应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 遵循整体性、差异性、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 自主发展性的原则,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个体的婚恋特点和心理需求, 分别提出各年级婚恋观教育的侧重点和具体方法, 使婚恋教育持续、有针对性地开展下去。具体婚恋教育的内容体系可分为异性心理及交往能力教育、恋爱动机和择偶标准教育、性生理与性心理教育、婚恋家庭与道德教育、爱情与婚姻风险教育等部分, 建立一套理论明确、思路清晰、体系完善、网络健全、高效运行、形式灵活、评价科学, 渗透教、学、研各个环节的科学体系。该婚恋校本课程同时应有相关的管理、监督、培训体系, 通过理论学习、案例探析、咨询研讨、学术讲座、讲座观摩等方式, 增强教育与学生的双向成长能力。
2. 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突显男女特色婚恋心理自助, 实现两性互动
在高校婚恋观教育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师主导性体现在对学生婚恋教育的导向性、指导性方面, 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在婚恋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自觉性与参与等方面, 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理解, 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尊重, 学生才能在实践活动中真正受到“心灵”的启迪, 才能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机。
对于婚恋这一话题, 大学生们更渴望从“同类”那里获得经验和解释, 获得解决问题的“秘籍”, 满足其心理的“乐群性”“亲密感”“成长宣泄”的需求, 通过代际式的单向教育向参与式的互助转变, 可以通过同辈群体的互动、助人自助, 使面临同样问题的同学, 通过“沟通 (说自己) —点评 (说他人) —表演与评价”等程序与方式一起分享婚恋中的烦恼与挫折、喜悦与欢乐, 抵御各种消极影响, 着眼于能力的提高, 具有自我教育与自我评价的作用。
具体而言, 男生和女生可以根据其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与小组心理训练, 男生互动的主题可为“爱情与责任”“柴米油盐酱醋”“学业与爱情”等, 从而增强其责任感与现实感。女生互动的主题可为“完美恋人”“何为爱”“为何爱”“怎样爱”“如何走进与走出爱”等, 从而使其对爱情的认识更为清晰完整, 培养健康人格。同时, 两性之间亦可以坐到一起, 把平时遮掩的问题拿出来“晒晒阳光”, 从各自的角度进行辩论与演绎, 进行观点的对撞, 从而直面成长, 实现两性婚恋心理双向互动。
3. 加强婚恋教育家庭社会网络渗透, 彰显婚恋教育立体效果
婚恋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形成校内与校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婚恋观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近年来, 这种教育模式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与提倡, 如王宇中的研究, 湖南卫视《80、90》节目的录制等, 加大对成人婚姻幸福的研究, 其总结得出的现实经验规律将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参照节目形式, 进行“家校”主题一日活动, 家长、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生活动, 将给学生提供新的视角与观念。因此加强家校合作, 启动社会机构, 方可彰显婚恋教育的立体效果。
参考文献
[1]卢淑华.婚姻观的统计分析与变迁研究[J].社会学研究, 1997 (2) .
[2]李银河.性的问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3]秦云峰.从性自由到性规范[J].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7:124.
[4]王宇中.当代大学生及其父母婚恋观的量化比较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 2007 (5) :36-39.
[5]张静敏.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社会性别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65-68.
[6]邱丽.男女大学生婚恋观的比较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5 (12) :36-39.
[7]方敏.大学生的婚恋家庭观[J].青年研究, 1998 (8) .
[8]赵冰洁.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 (2) .
[9]杨南丽.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看高校婚恋观教育——以对云南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为例[J].昆明大学学报, 2007 (1) .
男女学生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邯郸市主城区中小学2012年7~18岁学生为研究对象, 学生健康检查人数为132 791。其中男生为69 788人, 女生为63 003人。
1.2 方法
依据中小学生健康检查管理办法, 采用E字形标准对数视力表, 视力灯箱照度在300~500 lx。利用杠杆式身高体重秤。利用胜利科技的学生健康检查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1.3 统计方法
用FOXPRO 6.0建立数据库, 数据统计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视力状况
8与9、10与11岁女生与男生视力低下比例差距递增分别达2.69%和5.51%, 13与14、14与15岁男女生视力低下比例差距递减分别达2.64%和4.21%。15岁以后视力低下比例差距趋于稳定。男女生各年龄段视力低下人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身高发育状况
9~11岁是女生身体快速成长阶段, 平均身高递增较快, 是与男生平均身高差距最小阶段, 分别为0.97和0.14 cm, 11岁女生平均身高超过男生平均身高达0.88 cm。13~15岁男生平均身高与女生平均身高迅速拉大, 分别达4.34、8.05和10.29 cm。见表2。
2.3 用眼时间调查
邯郸市主城区学校学生作息时间安排:小学1、2年级5节课, 每节课40 min, 每天有1节课是素质教育课 (学生依据个人爱好参加的各种兴趣班) , 无作业。小学其他年级6节课, 每节课40 min, 每天有1节课是素质教育课 (学生依据个人爱好参加的各种兴趣班) , 不超过1 h的作业量。从4年级开始, 学生开始陆续参加课外辅导1至2 h。初中8节课, 每节课45 min, 1周有1节体育课, 2至3 h的作业量。高中11节课, 每节课45 min, 作业量≥3 h。
3 讨论
考虑男女生用眼时间无差别, 男女生视力低下比例差距的形成与男女生学习时间无明显关系。9~11岁是女生身体发育迅猛阶段, 身体发育需要充足、均衡的营养素摄入, 且由于女生初潮年龄平均提前至11岁左右[1], 容易导致大量微量元素的缺失。而9~11是男女生视力低下比例差距形成的主要阶段。13岁男女生视力低下比例差距最大, 为12.61%。由表2可见, 13~15岁男生身体发育快速增长, 所需营养元素增加, 男女生视力低下比例差距逐渐缩小。15岁以后男生身体发育趋于平坦, 男女生视力低下比例差距也趋于稳定。男女生视力低下比例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为: (1) 身体发育导致营养元素供应不足[2], 且男女生身体发育年龄段不同; (2) 视力发育有明显阶段性, 10岁以后视轴发育基本定型[3], 导致13岁后男女生视力低下比例差距有所缩小, 但差距并未消失。综上所述, 缩小男女生视力低下比例差距的关键在于: (1) 提前干预, 在小学二、三年级多做防近宣传教育, 改善用眼卫生和提高科学用眼认知度[4]; (2) 减少用眼时间, 小学四年级以前升学压力不大, 用眼时间可控性强; (3) 在视轴和身体发育期增加微量元素的摄入, 提倡均衡营养[5], 多食用有利于视力发育的营养元素。为了中小学生的视力和身体发育, 邯郸市这几年高调提倡素质教育, 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 并依据有关资料采取了以下预防近视的措施: (1) 均衡营养; (2) 合理采光; (3) 提高视野的亮度和对比度; (4) 注意阅读时的坐姿及字迹的清晰度; (5) 掌握适当的阅读时间[6]; (6) 把握适当的阅读距离及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应加强预防近视的宣传教育, 引导学生多做户外活动, 减少学生作业量, 以便改善学生视力低下比例较高的现状。
摘要:目的 通过了解不同年龄段男女生视力低下比例差距, 分析形成原因, 为改善中小学学生视力状况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利用邯郸市主城区中小学学生2012年健康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 911岁是男女生视力比例差距拉开的关键阶段, 8与9和10与11岁女生与男生视力低下比例差距递增分别达2.68%和5.51%, 911岁是女生身体快速发育阶段, 平均身高与男生平均身高最为接近。结论 男女生视力低下比例差距形成主要原因为身体发育期营养元素摄入不足, 降低男女生视力低下比例差距关键在于身体发育期和视轴发育期的视力保护及增加营养摄入。
关键词:学生视力,营养摄入,视力保护
参考文献
[1]朱丁, 钱红丹, 徐勇, 等.女生初潮年龄提前与黄体生成素受体基因Asp 578Gly突变[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 (9) :1028-1031.
[2]严菊花, 王文军, 罗晓明, 等.锌钙制剂对生长发育迟缓儿童视力发育与血钙、锌、铅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 2011, 24 (7) :71-72.
[3]刘家琦, 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534-535.
[4]季成叶, 张琳, 马军.中国学生视力不良流行现状和15年动态变化[R].北京: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2005:1-13.
[5]司梅, 蒋骅, 亓德云, 等.上海市虹口区部分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5) :455-466.
男女学生 篇9
近年来, 师范院校男女比例不均现象愈加显著。各师范院校招办2012年数据显示, 华南师大新生男女比例为1:7,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新生男女比例均接近3:7, 而华中师范大学女生比例在逐年攀升后首度破七, 男女比例也在2012年达到3:7, 师范类院校的男女比例不均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华中师大外国语学院作为一个语言类院系, 男女比例不均现象尤为显著, 男女比例达1:10。这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工作的开展、课堂活动的进行, 给学生们日常生活的不便, 也不利于异性间的正常交流。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的影响十分重要。学生迫切希望学院能对此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男女共同发展。本小组曾在班内进行小范围的调查访问, 受访同学一致表示男女比例失衡的现状对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 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男女两性的研究侧重于男女间在各方面的差异, 很少涉及男女比例失衡及其影响。如1995年王改燕的《男女语言行为差异初探》, 文章从女性卑微观、男性统治观和文化差异观出发, 分析了男女在语言方面的差异 (1999:70-72) ;1995年陈维真对于大学生男女生英语成绩差异的分析 (1995:92-95) ;2005年, 王道阳、张更立和姚本先以人格特质词分类学分析大学生性别角色观的差异 (2005:658-664) 。2012年孙旦在《人口研究》上发表的《农村男女比例失衡对农民进城务工意愿的影响》是少有的研究男女比例失衡所带来的影响的研究 (2012:57-70) 。但国内外对于大学生外语学习的研究仅限于男女间的差异, 鲜少有人涉及男女比例失衡对其带来的影响。
3 研究过程
3.1 研究目的
本项目期望通过调查, 了解男女比例不均对外院学子学习和生活造成的影响, 并配合访谈以更深入地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感受, 探索男女比例不均对华中师大外院学子的影响, 最终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希望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参考, 促进华中师大外院学子更好发展。
3.2 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范围是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2011、2012三个年级的部分同学以及部分专业老师。问卷调研对象为随机抽取的各年级学生。如下图所示:
本次参与调查的各个年级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3.9%, 35.6%, 30.5%, 分布较均匀, 并且各个语种都有涉及, 每个语种的人数分布也较均匀。此外, 调查几乎覆盖外院所有的男生, 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3.3 研究方法
3.3.1 问卷
问卷主要是用来探索男女比例不均的环境是否对外院学子造成影响以及影响的方面。问卷设计阶段, 小组成员借鉴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关于男女比例不均调查的问卷, 分析并结合华中师大实际情况, 历经4次修改最终完成问卷设计。问卷设计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涉及被调查者的性别、专业与年级, 第二部分为主体内容, 共10题, 涉及人际交往、学生工作、学生活动、课堂活动、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六个方面。问卷调研覆盖不同年级, 便于调研结果的横向对比。
问卷调查与统计于2013年4月份进行, 共发放问卷333份, 回收有效问卷298份。笔者将298份有效问卷中的数据输入电脑, 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得到相应数据。此外还使用SPSS处理系统对问卷进行了分析。对每一题的选项不仅仅是进行男女选择的对比, 也对不同年级进行了纵向的对比, 并得到了相关的数据。
3.3.2 访谈
访谈旨在深入调查并进一步了解男女比例不均带来的具体影响。受访者包括老师与学生, 且均为随机抽取。访谈前针对教师与学生分别列出两份不同的提纲。小组成员随机抽取外院英语专业及小语种教师三人, 采取课后一对一交流方式, 并对访谈进行详细记录, 内容针对男女比例不均对教师教学及课堂活动的影响。学生访谈对象涉及外院英语专业及小语种学生共10名, 小组成员与受访者约好时间, 在学院三号、八号教学楼及图书馆对其进行一对一访谈, 并对访谈进行详细记录, 内容侧重男女比例不均对其人际交往、学生工作、学生活动、课堂活动、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4.1 问卷分析
4.1.1 男女比例不均对人际交往方面的影响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58.4%的同学认为自己和异性相处状况一般或不太好, 65.4%的同学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对自己与异性的交往不利, 61.4%的同学表示除了班上的异性以外, 在学校只有很少的异性朋友。综合看来, 在人际交往方面, 外院学子因缺乏与异性交流机会, 受到了较大的困扰。
4.1.2 男女比例不均对学生工作的影响
通过分析得出, 75.8%的同学认为男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更多些, 而女生的机会较少。另外56.4%的同学认为男女比例不均对院里组织的学生活动有一定影响, 性别数量少的一方有时会受到忽视。不难看出, 处于男女比例不均的环境中, 男生在学生工作方面更有优势, 遗憾的是, 专门针对男生的学生活动较少。
4.1.3 男女比例不均对课堂活动的影响
通过分析发现, 绝大多数人认为处在这样一个男女比例不均的环境不利于开展某些话题的讨论, 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上老师会更加关注性别较少的一方, 且不利于开展某些需要男女协作完成的课堂活动。也就是说, 在外院男女比例不均的课堂中, 如何有效地调动所有的同学, 让所有同学在课堂上受益最大化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4.1.4 男女比例不均对学生生活的影响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78%的同学认为外院男厕变女厕的举措“非常好, 给外院学子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不难发现, 同学们对男厕变女厕的举措表示赞同, 也希望学院能尽快采取措施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
4.2 访谈分析
4.2.1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1) 男女比例不均对男女交流的影响
处于男女比例不均的环境中, 男女之间的交流不畅。在访谈中, 某女生提到, 自己原本就内向, 处在这样的环境中, 和男生说话会感到害羞, 恶性循环, 自己变得更加内向。某男生指出, 自己曾经为理科生, 班上男生众多, 来到外院, 面对着众多的女生有点不知所措, 每次和女生说话都会脸红。
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从整体上看, 大部分人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利于自己和异性交流。然而, 当将男女生的选择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 大部分男生选择的是所处的环境有利于自己和异性的交流。且众多男生都有较多的异性朋友。处在男多女少的环境中, 男生成了稀缺资源, 每天都在不可避免地和身边的女生交流, 久而久之, 也会从内向变得开朗, 变得有自信。
(2) 男女比例不均对学生工作机会的影响
对于学生工作, 男女生在学生工作中的机会不同且活动的针对性不强。在访谈中, 女生普遍觉得男生的机会更多些, 她们认为女生基数大, 要想在众多的优秀女生中脱颖而出, 压力很大。此外, 不少女生表示学生组织更加喜欢招收男生, 较男生而言, 女生获取机会的概率要小得多。然而仍有三分之一的男生认为女生的机会更多些, 不管他们有多么努力, 女生总会占据学生会的“大半个江山”。同时, 外院组织的活动众多, 但大部分是针对女生的。比如:有专门的化妆讲座, 还有礼仪风采的活动, 学院开展活动较单一, 而针对男生学院缺乏一些为其量身打造的活动, 这让很多男生感到不公平。
(3) 男女比例不均对生活的影响
在访谈中, 有的女生也指出, 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不便之处。每逢新学期, 免不了要搬书, 而由于男生比较少, 无法胜任全部的搬书工作, 所以, 大部分重活都落在了女生的身上, 给女生的生活也来了不便。女生们觉得这样淡化了男女差别, “女汉子”也越来越多。部分同学甚至对目前所处的环境表示不满, 有人甚至指出, 如果再给她一次择校的机会, 她会选择综合性的大学, 因为那里男女比例均匀, 能给自己更好的发展环境。
4.2.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男女比例不均的环境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通过访谈, 有老师指出, 自己除了教授英语专业, 也教授一些辅修课程, 老师认为辅修班计算机系男生多, 总是踊跃发言, 回答未必对, 但是气氛活跃。然而外院男生少, 课堂气氛相比较而言, 不那么活跃, 男生不积极, 需要老师调动气氛。不少同学在接受访谈时也指出, 大多时候都是女生提问, 男生很少会在课堂提问, 仅仅是极个别学习热情高的男生才会在课上积极响应。
5 建议
5.1 组织男女交流活动
通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学校或班级活动以及网络来认识异性同学的。处于男女比例不均的环境, 就需要为同学们创造与异性交流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生组织以及社团活动与比赛。学生组织里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 会成为男女互相合作与学习的平台;社团之中的社员通常也是因为相同的爱好而走到一起, 这也可以为男女交流提供机会。
在学生活动方面, 有针对性地开展利于男女双方协作的活动, 努力增加男女之间合作与互动。以班级、年级以及院系为单位组织交流活动 (包括联谊) , 通过共同举办活动来增加大家的交流机会, 为外院学子, 特别是女生提供更多接触异性同学的机会, 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成长。
5.2 鼓励女生发展个性, 使自己更加自信
处在男多女少的环境中, 在学生工作方面, 女生如果想脱颖而出, 必须努力使自己个性更鲜明, 只有这样才会更快地被大家认可。笔者通过观察发现, 认为自己与异性交往机会少的女生大多性格内向, 虽学习认真, 但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 很少主动去与男生交流。久而久之, 这样的女生很容易被众多的男生“忽略”。时间一长, 这些女生会越来越没有自信, 也无法自然地与男生交流。虽然处在这样一个不利的环境中, 女生们更应该把这作为一个机会, 与周围的女生同学良性竞争, 互相促进发展。
5.3 开设相关课程, 为男女生交流提供指导
在社会情感策略上, 男生要优于女生, 他们往往更能够与教师, 家长和他人交往, 诉说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发表自己的意见, 也往往更有展示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客观行为, 男生这种心性行为特点, 便于他们使用社会情感策略, 增加交际的机会。然而女生大多较内向, 性格敏感, 遇到交往障碍时通常也羞于向旁人倾诉, 想自己学习相关知识, 却苦于没有研究方向。处在男多女少的环境, 对于那些无法适应的同学, 正确的指导十分有必要。华师开设的任选课种类丰富, 可是我们却没有发现与男女交往有关的课程。如果学校能开设相关的课程为大家答疑解惑, 可以为男女生交流提供正确的指导, 也能使男女生更好地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
5.4 因“性”施教
刘美在《因性施教——浅谈男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中指出, “根据男生特点,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男生热情,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因此要提高男生课堂的参与度, 首先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许多调查结果表明多媒体教学及开展网上讨论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生动、活泼、形象的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 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更符合男生好动、易兴奋的特点, 更容易激发男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课堂的话题可以紧密结合时事, 将男生的猎奇心理积极诱发到现代化教学中, 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刘美, 2008:61) 。也就是说, 老师备课时要适当挑选话题, 所选话题应在符合多数学生的前提下, 顾及男生的喜好, 比如时政、体育等, 来更加有效地点燃他们的激情。
何丽君在《教育对性别差异的应答》中也提出, “根据女生特点, 一方面, 教师应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女生独立思考问题, 留一定时间让她们仔细、认真地加以思考, 并有意识地对她们的思维方法加以指导。另一方面, 鼓励女生敢于发问, 引导她们扩大发问的范围, 在此基础上帮助她们提高发问的质量, 注重表达的逻辑性、条理性和简洁性” (何丽君, 2002:27) 。这样一来, 女生的自信心、独立性都会有所加强, 她们能更积极愉快地生活与发展, 更好地适应男女比例不均的环境。
6 结论
由此可见, 男女比例不均确实对华中师大外院学子的学生工作、课堂活动、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异性间交往不畅, 学生工作中的机遇不一, 课堂气氛不活跃以及生活不便, 都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组织男女交流活动, 鼓励女生发展个性, 开设相关课程, 为男女生交流提供指导因“性”施教, 显得尤为重要。希望本调查能够为促进男女生更好地共同发展以及外院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建议, 为致力于研究男女比例失调问题的人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陈维真.大学男女生英语成绩差异分析[J].浙江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5 (1) :92-95.
[2]何丽君.教育对性别差异的应答[J].教育评论, 2002 (5) :26-27.
[3]华师男女比例三七开, 师范类高校阴盛阳衰[Z].http://www.ccnu.com.cn/shendu/tebiebaodao/2012/0911/2372.html.
[4]刘美.因性施教——浅谈男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 2008 (11) :60-61.
[5]李秀萍.英语专业本科生自主性学习能力调查与研究[J].外语教学, 2006 (7) :83-86.
[6]龙燕梅.中小学生的心理性别差异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 2002 (7) :54-56.
[7]孙旦.农村男女比例失衡对农民进城务工意愿的影响[J].人口研究, 2012 (6) :57-70.
[8]王道阳, 张更立, 姚本先.大学生性别角色观的差异[J].心理学报, 2005 (5) :658-664.
[9]王改燕.男女语言行为差异初探[J].外语教学, 1999 (1) :70-72.
[10]周春凤.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性别差异及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5.
男女学生 篇10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财政学院、凯里学院等7所学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500人, 其中男大学生267名、女大学生233名, 体育教师2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 查阅了女性学、体育学等相关书籍, 并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相关论文,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2.2 访谈调查法
随机对所要调查学校的若干领导、体育教师及学生访谈, 了解他们的性别意识, 为本研究补充问卷所无法了解到的资料信息。
1.2.3 问卷调查法
采用文献资料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初步确立了25条问卷题项, 经过专家修改和效度检验, 最终确定了含有20个题项的正式问卷。采用重测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 相关系数为0.926, 具有较高的相关水平。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57份, 有效率91.4%。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收集的数据在计算机上采用SPSS1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材内容对男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比较
2.1.1 体育教材内容的现状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 乒乓球、羽毛球、游泳为男女大学生都比较喜欢参加的项目, 因为这些项目具对抗低、运动强度不大且具有一定刺激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的特点。除此之外男生比较喜欢参加的项目是篮球、足球和网球, 女生则是健美操和体育舞蹈。说明男生喜欢参加运动量大、对抗性强、竞争激烈的运动, 而女生则喜欢运动量小、趣味性和韵律感强的项目。但从表2可以看出, 我们的体育课教学内容除了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外, 主要还是以田径 (65.2%) 、篮球 (61.4%) 等强调速度、力量、对抗为主, 女生喜欢和擅长的健美操、体育舞蹈比例却很少, 分别只有18.2%、10.3%。可见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公体课, 基本内容是以田径和篮球为主, 而体育选项课的开设项目虽然较多, 但由于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及场地器材等方面的限制, 很多女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健美操、体育舞蹈类项目, 而又迫于学分的规定, 不得不选取自己不喜欢的项目, 可见女生在体育课上的积极性是可想而知的。
2.1.2 体育教学内容对男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 教学内容对满足男女大学生体育参与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男生高达74.6%的人认为教学内容基本能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 女生则有36.5%的人认为不能满足兴趣爱好。男女两性在解剖结构、系统机能、生理机制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别, 其中女性的力量、速度素质明显弱于男性, 但在柔韧、协调等素质方面却有一定的优势。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 以田径、篮球、足球等强调力量、速度、竞争与对抗为主的体育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按照男性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为中心设计的。这种教学内容更符合男性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征, 男生在这些项目上也更具有优势, 因此也更易于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和参与热情。而对于女大学生来说, 田径的单调枯燥及篮球、足球的对抗剧烈, 往往会使她们感到紧张、焦虑、害怕而缺乏信心、情绪低落, 表现为反应迟钝、动作软弱无力, 甚至出先逃课、请假等逃避性行为, 即时上课也是敷衍了事, 出勤不出力, 练得少看得多, 经常要在教师的严格督促下才能勉强完成任务。女大学生这种课堂消极行为, 一方面从体育教材内容资源的配置来看, 存在不利于或忽视女生群体特殊的体育需求。从与部分女生的访谈中了解到, 她们在中小学阶段体育课是以田径、球类为主, 到了大学希望能学到自己感兴趣的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 可教学内容基本还是中小学的简单重复, 因此影响了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女大学生来说因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审美要求是身材柔弱纤细而不是粗壮有力, 担心经常参加一些大运动量、竞争激烈的活动会使自己肌肉变粗变形而影响体型, 因此对体育课积极性不高。
许多体育社会学者认为, 在完全由喜欢控制和支配的男性价值和经验所塑造的体育活动中, 真正的性别平等永远不可能实现[1]。在这种以男性为主体的体育学科内容中, 我们的体育教学内容设置还未能充分考虑到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还未能充分满足她们特有的体育需求, 她们的兴趣爱好是被忽视、被边缘化的, 这对女生的体育学习是不公平的, 因而她们在体育学习中很难拥有与男生一样的自信心、学习动力和成就动机, 体育课上往往是被动的、消极的。可见体育教学内容成为影响女大学生体育参与不及男大学生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体育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对男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比较
性别刻板印象, 又叫性别偏见, 是指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固定的、僵化的看法[2]。体育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会有意无意地对男女学生产生不同的期望、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评价以及给予不同的学习机会。
从表4可以看出, 体育教师给予男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程度比女生高11.4%, 在给予示范的机会上比女生高21.1%, 在态度的严厉程度上比女生高33.7%, 在要求上比女生高出近40.2%, 而在给予指导的频次上男、女差别不大。可见在师生互动中, 体育教师对男女大学生采取了有性别倾向的互动方式, 男大学生往往得到体育教师更多的言语和行动支持。体育教师的性别刻板观念不仅影响其对男女大学生的学习效果, 无形中也给学生传达了这样的信息:男生更适合体育运动。在这种有性别差异的师生互动中, 对于那些体育成绩不够理想的男生而言易使他们产生紧张、自卑的心理, 因为他们在被寄予高期望与高要求的同时也让他们背负了比女生更多的压抑与无奈。他们不能表现出害羞、文静等所谓的女性角色特质, 否则将被嘲笑或挖苦。我们经常发现体育成绩不好的男生在体育课上会觉得“很没面子”而表现出比女生有更大的压力和紧张感。对于女生, 教师对其的评价则是比较委婉的, 对其体育学习的关注、要求和期望是偏低的, 当女生做错动作时也尽力表现出宽容和理解。这一方面可以解释为照顾女生脸皮薄的个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对女生体育能力的一种否定, 无形中使女生对体育学习的自信心、进取心受到打击, 使女生“心安理得”地接受了体育技术技能差的事实。因此女大学生上体育课积极性、主动性、自信心不如男生, 体育教师的这种性别偏见的影响不容忽视。可见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不仅带给了男性无数的压力, 也束缚和限制了女性的全面发展。
另外部分体育教师会因为女生文静、温顺、听话、不扰乱课堂纪律而忽视对其的关注与注意, 久而久之女生在课堂中就逐渐成为了置身事外的“看客”。因此女生与男生相比, 在课堂上缺少教师有效的评价、必要的关注、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以及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 直接影响了女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努力程度, 也更加强化了“男动女静”的性别特征。
一些人认为, 区别对待的动机与运动本身是不相关的, 而且区别对待往往是错误的, 因为它使得不公平永远存在下去, 且破坏了所有女孩和妇女的发展潜力[3]。可见体育教师的这种带有性别偏见的互动方式对男女大学生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女生则更为严重。不仅影响到女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取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机会, 而且对她们自我意识的形成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无形中更加拉大了男女大学生之间体育参与的差距。
2.3 体育教师的性别比例对男女体育参与的影响比较
2.3.1 体育教师的性别比例调查
调查显示, 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 男性体育教师的比例为64.7%, 女性为35.3%。可见当前高校男女体育教师的性别比例极不平衡,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而一般情况下在所授课目上男性教师主要集中在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的教学, 女性体育教师主要集中在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方面的教学, 男女体育教师在运动项目上具有一定的性别分化倾向。
2.3.2 体育教师的性别比例对男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分析
不同性别的教师所擅长讲授的科目和内容有所不同, 同时学生对性别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优势差异的认知不仅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性别喜好, 而且影响其学习效果[4]。从表5可以看出, 男大学生对不同性别教师的性别喜好倾向差别不大, 但女生相比男生更倾向于女性教师, 占总数的38.6%。
高校这种女性体育教师人数不及男性体育教师的师资状况, 无形之中减少了女生对女体育教师的模仿和认同机会, 这对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及学习效果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因为处在青春期发育前后的女大学生, 由于其生理、心理、身体特征的变化, 加之体育运动能力、体育技术和技能基础偏差, 许多女大学生在运动中担心动作错误、不协调而害怕受到别人尤其是异性的嘲笑, 而表现出不愿意或不喜欢上男性体育教师的课。其次女生喜欢的体育舞蹈、健美操等项目, 由于女体育教师过少甚至没有, 就不能满足女生对此类项目学习的需要。另外女生在体育练习出现困难时, 女教师除了更方便保护和帮助外, 还能以其特有的细心和耐心对女生的体育学习进行保护与指导。最后女性从事体育教育事业本身就是对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一种表率和榜样。因为女体育教师健美的形体、端庄的仪态、优雅的气质, 更易于激发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因此从高校女生的体育参与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来说, 女性体育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榜样作用。
可见体育教师的性别比例失衡也是影响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不及男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2.4 体育场地设施对男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比较
2.4.1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体育场地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和物质保障。场馆设施的设计与配备是否合理是激发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显示高校为学生们提供的运动场所主要是田径场、篮球场和足球场, 而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及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艺体房比例较少或根本没有。而现有的情况是配有室内乒乓球、羽毛球馆及艺体房的学校一般只向体育学院学生免费开放, 其他学院学生是不开放或需收取一定的费用。
由于男女两性在生理、心理上的差异, 相比这些室外场地设施更能适合和满足男生的运动需求。因为对于部分女大学生来说, 在这种室外环境中练习, 会担心自己动作技术不够正确协调而受到他人嘲笑, 容易产生害羞、自卑、紧张心理。其次她们担心经常在这种风吹日晒、严寒酷暑的环境中练习, 会使自己皮肤晒黑变粗糙而影响外表美观, 因为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观是“一白遮千丑”。因此, 相比男生, 室外体育场地设施对女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2.4.2 体育场地设施对满足男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比较
从表6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男大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基本能满足运动需求, 但女生有42.5%的人认为体育场地设施很少能满足自己运动需要。这可能跟女大学生喜欢的健美操、体育舞蹈等由于场地设施不足而无法正常开展有关。我们经常会看到, 在操场上打球、踢球的绝大多数是男生, 男生占用了学校体育的大部分设施资源。在宿舍、操场周边的空间进行活动的则绝大多数是女生, 她们进行的是占用空间小、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如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绳、摇呼啦圈等的活动。相比男生, 女生在大学校园里体育活动范围小, 资源占有处于明显劣势。
从体育场馆设施的配备来看, 女生在享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条件与机会上是不公平的, 因而直接影响了女生获取适合自己兴趣和特点的体育需求的权利。可见女生在享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不平等地位也是影响女大学生体育参与不及男生的一个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男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但我们大都归咎于其生理、心理上的差异, 而没有真正对其体育参与产生重要影响作用的学校体育教育进行反思和探讨。当我们运用社会性别视角来分析学校体育教学时, 我们不难发现: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体育教师的性别观念、体育教师的性别比例以及体育场馆设施的配备, 都有意无意地受着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男女学生在接受体育教学内容、在与教师的互动中以及在使用体育场馆设施的条件与机会等方面, 女大学生的权利和地位都是弱势和被边缘化的。因此作为高校教育主体的教师首先应淡化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树立社会性别意识;同时教师还要同等的考虑、照顾和重视男女大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和行为, 尤其要给予女生公平的对待, 不断关注和鼓励她们, 让她们真正体验到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情感, 提高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另外高校体育决策者和管理者应从女性的视角考虑女大学生的运动与健身需求, 使女大学生平等地享有体育资源的权利与机会。最后女大学生自身应敢于冲破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 肯定自己的价值、地位和作用, 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
摘要: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现行的高校学校体育教学, 并结合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体育教材内容、体育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体育教师性别比例、体育场地设施方面对男女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性别刻板印象是女大学生体育参与不如男大学生的根源所在。并提出相关建议, 以期为男女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方面的性别平等以及高校科学合理地配置和整合两性的体育教学资源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社会性别,学校体育,教学,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杰.科克利, 著.刘精明, 等译.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 (第6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86.
[2]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68.
[3]杰.科克利, 著, 刘精明, 等译.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 (第6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67.
男女饮酒各自有别 篇11
男人喝酒,性情毕现
选择啤酒的人与任何人都谈得来,具有服务精神,爱取悦他人,也容易获得别人好感。
选择威士忌加冰的是真正喜欢喝酒的人,同时总是以实用为本位,性格开朗,不会装腔作势,与人交往时好恶分明,即使对手是异性也不例外。
选择鸡尾酒的人多属于善于玩乐的,讲究气派,重视气氛;但爱挑选名字特别的鸡尾酒者,是个没主见和缺乏照顾别人能力的男人。
选择苏打酒的男人自尊心很强,不甘平庸,是个有理想的人,他们所追求的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令生活更加丰富和有趣,对于平凡单调的生活会忍受不了。
不喝酒的男人,是要让自己保持清醒,怕酒后吐真言。这种人比较顽固,不愿意听从他人的意见,亦不会随便表露自己的真意。
在约会时安排喝葡萄酒的男人,基本上不会是土包子,尤其选择在有情调、好气氛的餐厅进食者,属于有见识、社交活跃和懂得生活享受的人。
选择香槟的男人,性格比较挑剔,属于不满足平凡事物的人,喜欢追求亮丽、高贵的事物,对异性的要求也很高。跟他们相处本身要有相当条件,不落俗套才能得到欣赏。
女人饮酒,雾里看花
不是个个女人都能饮酒,老女人饮酒总给人潦倒失意的感觉;中年女人饮酒的豪迈之态,连男人看了都自愧弗如,惟有年轻女人轻啜浅尝的姿态最令人心神摇荡,特别是酒后那脸上的淡淡的一抹醉红,更增添了平日不常有的一份美态。
女人饮酒绝不可上瘾,女酒鬼的姿态比男酒鬼更令人不堪入目。一个长期朱唇吐着酒气的女人,总让人往不好的方面想,往往令人避而远之。
懂饮酒的女人其实不常饮酒,她们多知道酒的特性,只要某些场合饮上两杯,不像一些男人自认为酒量不会低于纤纤弱女,往往最后却输得很惨。动辄与女人赌酒的男人是愚蠢的,女人的酒量就和女人的心思一样神秘,哪会让人一眼看穿。
能饮两杯的人能成为你的红颜知己,闷时陪你小坐,留心倾听你所有的心事,分担你的快乐与忧愁,不亦美哉?
酒不是女人解愁的良方,因此,借酒消愁并不属于女人;闲时小酌与君同饮的女人,不也像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一样让人向往?
男女购物法则 篇12
女:每天午饭过后, 就到超市逛一圈, 一方面可以消消食, 另一方面, 顺便看看便宜货。女人, 总是喜欢把购物当散步, 把休闲当购物, 总之, 无论何时何地, 总是与购物扯上关系。有时候, 就算是街头骑车, 看到沿街有人抛售便宜货, 也会停下来, 一探究竟。
男:没事就不去超市, 附近的小便利店也能买到。如果要去超市, 那就想好该买什么, 然后就迈着大步直奔目标, 要的是速度和效率, 买完就走。
女:女人的眼睛, 天生能发现一些令人心仪的物品。从超市转一圈回来, 什么东西便宜了, 什么东西涨价了, 了如指掌。同时, 她们还能在千万种货物里发现, 哪种商品换新货了, 哪种商品已经快过时了。然后, 还能预测到, 哪种商品快要打折了。于是, 女人们往往会成群结队的去购买打折的商品。
男:从来没记住过价格, 即使这件商品就是他要买的, 有时候只有到了收款台, 才知道商品的价格。只要符合男人的需要, 价格都是次要的。他们从来不记得上次购买时的价格, 也不会太留意商品是否打折, 对于快到期的商品, 更是浑然不知。于是, 买回去的东西, 女人们总是惊叫, 天哪, 都快过期了你还买?男人们总是报以惭愧的笑容。
女:男人的衣服区域里, 总会有女人在逛, 她们会细心地帮父亲、丈夫、儿子挑选衣服, 对于家人的高矮、胖瘦、体型, 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男士衣服的款式搭配也很了解, 家里有什么衣服可以搭配, 就会购买相应的衣服。
男:女人的衣服区域里, 很少见到男人的踪影。男人一般不会细心地为自己的女人挑选衣服。除非是深陷爱河的男人, 才会别出心裁地为自己的女友购买衣物。
女:千万不要给女人的用品定价太高, 她们会把你的价格砍得非常狼狈。女人好像都了解自己所购买商品的价格, 如果价太高, 她们会很耐心地和你砍价, 哭穷, 撒娇, 比对, 然后假装离开, 这都是女人常用的砍价技巧。所以, 女人的东西, 价格现在是越砍越高。
男:千万不要把男人的东西定价太高。他们一般不会和你砍价, 都是很干脆地买下。如果价格高得离谱, 他们会敬而远之。所以, 男人的东西, 一定要货真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