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性别比

2024-10-13

男女性别比(精选6篇)

男女性别比 篇1

初中生有较为明显的性格特征:男生多说爱动、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较低、兴趣很广泛、记忆力不强,而女生少说爱笑,善于观察,记忆力较强,特别是学习语言的天赋比男生高。那么,初中英语教学课堂如何消除男女生学习性格差异,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呢?

一、初中男女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的差异

(一)学习词汇时的差异

词汇在英语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正如没有建筑原材料就没办法建成高楼大厦,没有进行词汇学习也就没有了英语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在词汇教学过程中,男女差异明显,男生的词汇默写情况总是要比女生差很多。

(二)在学习方式方面的差异

背诵是学习英语较为有效的方法,也是学习语言的有效策略。要学好初中英语必须多背多记,初中英语教学也非常重视英语背诵。在背诵时,女生大多都自觉背熟到小组长处背好,而男生往往没背熟就去小组长那里插科打诨,最后往往女生记得更牢、学得更好。

(三)英语课堂上学习行为的差异

目前,我国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学生主要从课堂上获取学习知识和技能,因此课堂效率直接影响学习成绩。初中英语课堂上,一般都是女生比男生认真,男生更爱开小差,女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相比男生来说,女生的课堂笔记更加工整;在小组学习时更喜欢开口复述。

二、将趣味教学融入初中英语教学中

趣味教学法是教师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而创造的新型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学生针对性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自主地、有创造力地、充满乐趣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趣味教学法能够引发学生学习乐趣,调动师生积极性,让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接下来将介绍几种趣味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让男生参与到课堂中,提高男生的学习热情,最大程度上减少性别差异对初中英语学习的影响。

(一)角色扮演模拟对话法

初中英语教学中最常运用的趣味教学法就是角色扮演模拟对话法。这种方法主要有三个步骤: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模拟场景对话。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对教材进行适当改写和创新,把以前学到的单词和短语运用进去,创造新场景。这主要是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英语。最后,选择英语学习效果较好的同学进行即兴模拟对话,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创造力,锻炼学生应急能力,发挥学生带头榜样运用,从而提高学生英语成绩。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

多媒体教学能把文字、符号、图案、声音、视频全部展现出来,为初中生创造一个图文并茂的趣味教学环境。这种方法能够多角度地刺激学生感官,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记忆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三)趣味英语游戏法

初中生年纪不大,喜欢游戏,他们容易对趣味游戏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入趣味游戏环节是很好的寓教于乐的方法。趣味游戏时间不用太长,每次5分钟,调动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兴趣并保持,成为学习英语的动力。

(四)课外竞赛法

初中生的表现欲望较强,特别是男生更喜欢展现自己。因此举办课外竞赛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口语锻炼和英语知识巩固的平台,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引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听力比赛、单词组句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英语故事大赛等等,都可提高男女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五)亲切鼓励法

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对男女同学学习英语的态度加以引导。学生一般都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从内心真诚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待男生学英语的兴趣不高,教师就扮演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多鼓励他们开口讲英语。平常对话使用英语,熟悉英语在实际中的运用,既练了听,也练了说,男生女生都有浓厚兴趣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结语

总之,性别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很大,男女生在学习英语时表现的不同特征要求我们用趣味教学的形式减小这种差异性,因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贯彻趣味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消除男女生学习英语在性别上的差异,提高英语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摘要:教师应该正视性别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男女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心理与能力方面的差异和特征,让男女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把性别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要加强课堂趣味教学,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趣味教学,初中英语,英语性别差异,教学质量

男女性别比 篇2

全面开展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是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工作要求,也是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广东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江门市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台山市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有关“教育工作全面贯彻性别平等原则”、“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标准及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的具体要求。通过开展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工作,从小培育社会公众的性别平等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思想、品行、身心、能力等综合素质,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在我校全面开展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是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创建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示范城市的具体实践。下面,我就我校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成立性别平等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林建进、副组长;陈锡扬、成员:黄健德、黄雁慈、马美嫦、余巧燕、黄灼荣。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督促全校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开展性别平等教育,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全面开展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1—6年级实现全覆盖。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学校利用办公室、走廊、宣传栏等校园显眼处进行宣传,营造浓厚的性别平等主题文化,以少先队、团队活动和仪式教育为切入点,将性别平等教育理念与德育教育无缝对接,有效确保了性别平等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性别理念逐步根植到学生们的心中。通过建构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能够科学、系统、高效地把性别平等的理念、实践和观念传输给学生。

(三)遵循规律,探索实践。在具体实践中,学校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成长需求,找准切入点和契合点,利用品德课、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课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将性别平等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发挥家庭文明建设作用,做好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的宣传工作,把性别平等教育纳入家庭教育大讲堂,动员广大家长支持和配合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学校有效运用《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工作手册(试用)》等资料推进项目工作,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开设主题课(每学期1—3课时)、融合课(每学期不少于3课时)、实践课(每学期至少一次)等三种课程,不断尝试将性别平等原则不断渗透到教师的课程中,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活动设计、师生互动和考试评价等方面都力求对男女一视同仁,避免出现性别偏见和歧视。

(四)学习借鉴,创新推进。为深入推进性别平等教育工作,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观摩课”等方式开展培训。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面对面与教师交流座谈;学校开展了3节公开课,将性别意识渗透到学科课程中,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教学过程中全面落实性别平等原则,转变社会性别刻板化印象,增强性别视角。参训教师深受启发,大胆开展教学实践,并采取观摩课的方式开展培训,老师巧妙将性别平等教育和学科课程有机融合,效果很好。

二、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够。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对性别平等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工作认识不够,没有将本学科教材有机融入性别平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加之缺乏专家指导,主动投入到性别平等教育进课堂的积极性不高。

(二)宣传不够。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社会宣传力度不够,公众知晓率较低,学校实施显得有些软、有些虚。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更新刻板的性别意识,尊重性别差异,从源头上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宣传引导。学校要通过网站、微信等形式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广泛宣传性别平等教育,倡导男性与女性共同承担家庭事务,平等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活动,有效提高公众的性别平等意识。

(二)加大师资培训。加强学校教师的培训,加强性别平等教研人员及项目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尽早建立我省本土的性别平等教育师资队伍。

(三)发挥学校辐射。学校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推动全省性别平等教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男女性别比 篇3

[关键词]趣味教学 初中英语 英语性别差异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59

初中生有较为明显的性格特征:男生多说爱动、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较低、兴趣很广泛、记忆力不强,而女生少说爱笑,善于观察,记忆力较强,特别是学习语言的天赋比男生高。那么,初中英语教学课堂如何消除男女生学习性格差异,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呢?

一、初中男女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的差异

(一)学习词汇时的差异

词汇在英语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正如没有建筑原材料就没办法建成高楼大厦,没有进行词汇学习也就没有了英语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在词汇教学过程中,男女差异明显,男生的词汇默写情况总是要比女生差很多。

(二)在学习方式方面的差异

背诵是学习英语较为有效的方法,也是学习语言的有效策略。要学好初中英语必须多背多记,初中英语教学也非常重视英语背诵。在背诵时,女生大多都自觉背熟到小组长处背好,而男生往往没背熟就去小组长那里插科打诨,最后往往女生记得更牢、学得更好。

(三)英语课堂上学习行为的差异

目前,我国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学生主要从课堂上获取学习知识和技能,因此课堂效率直接影响学习成绩。初中英语课堂上,一般都是女生比男生认真,男生更爱开小差,女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相比男生来说,女生的课堂笔记更加工整;在小组学习时更喜欢开口复述。

二、将趣味教学融入初中英语教学中

趣味教学法是教师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而创造的新型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学生针对性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自主地、有创造力地、充满乐趣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趣味教学法能够引发学生学习乐趣,调动师生积极性,让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接下来将介绍几种趣味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让男生参与到课堂中,提高男生的学习热情,最大程度上减少性别差异对初中英语学习的影响。

(一)角色扮演模拟对话法

初中英语教学中最常运用的趣味教学法就是角色扮演模拟对话法。这种方法主要有三个步骤: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模拟场景对话。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对教材进行适当改写和创新,把以前学到的单词和短语运用进去,创造新场景。这主要是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英语。最后,选择英语学习效果较好的同学进行即兴模拟对话,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创造力,锻炼学生应急能力,发挥学生带头榜样运用,从而提高学生英语成绩。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

多媒体教学能把文字、符号、图案、声音、视频全部展现出来,为初中生创造一个图文并茂的趣味教学环境。这种方法能够多角度地刺激学生感官,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记忆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三)趣味英语游戏法

初中生年纪不大,喜欢游戏,他们容易对趣味游戏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入趣味游戏环节是很好的寓教于乐的方法。趣味游戏时间不用太长,每次5分钟,调动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兴趣并保持,成为学习英语的动力。

(四)课外竞赛法

初中生的表现欲望较强,特别是男生更喜欢展现自己。因此举办课外竞赛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口语锻炼和英语知识巩固的平台,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引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听力比赛、单词组句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英语故事大赛等等,都可提高男女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五)亲切鼓励法

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对男女同学学习英语的态度加以引导。学生一般都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从内心真诚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待男生学英语的兴趣不高,教师就扮演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多鼓励他们开口讲英语。平常对话使用英语, 熟悉英语在实际中的运用,既练了听,也练了说,男生女生都有浓厚兴趣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结语

总之,性别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很大,男女生在学习英语时表现的不同特征要求我们用趣味教学的形式减小这种差异性,因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贯彻趣味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消除男女生学习英语在性别上的差异,提高英语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男女性别比 篇4

一、关于性别角色的探讨

(一) 心理学角度下的性别角色。

1. 心理学中的性别角色。

Anita Woolfolk在《教育心理学》中, 对性别、性别特征、性别特征身份、性别角色行为和性别认同的看法如下:“性别”指的是男性和女性在生物上的差异。“性别特征”是指一种文化中, 符合当前被判断为适合男性或女性的特征或行为。“性别特征身份”是指个人对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种确认。“性别角色行为”是那些与性别相关的行为和个性, 性取向则是人们对性伴侣性别的选择。性别认同 (Sexual identity) 是指一种关于性别角色和性取向的信仰和取向的综合体, 并且是由信仰、态度和行为组成的一个复杂结构。这三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1]

2.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儿童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差异, 知道自己是男是女, 是在2岁左右, 而4岁时, 开始对性别角色有所认识。对幼儿园的调查研究发现, 幼儿在4岁时已经有意识地认为, 一些玩具, 比如汽车是男孩玩的, 而洋娃娃则是女孩玩的;一些职业, 比如幼儿园教师, 是女孩做的, 另外一些职业, 比如警察, 则是男孩做的。

儿童在与家庭、同伴、教师和环境的交往的过程中, 进而开始形成性别图式 (Gender schemas) 。性别图式是一种女性或者男性意味着什么的知识构成的网络, 也就是指形成一种关于女性或者男性知识的网络。儿童用性别图式来组织那些关于男性和女性的知识。性别图式的形成有助于儿童了解这个世界, 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的行为。[1]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还体现在刻板印象的发展上。学龄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是对不同性别个体的不同对待和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在四五岁的时候, 小孩会形成性别特征图式, 这个图式描述了适合男性或女性的衣服、游戏、玩具、行为和职业生涯, 这种印象是深刻的。例如, 护士是女性, 而警察则是男性。研究显示, 学前儿童比年级大一点的儿童有更多的性别刻板印象的观念。

(二) 社会学角度下的性别角色。

1. 社会学中的性别角色。

一般的理论认为, 人的性别角色是社会角色的一种。学者刘睿、丁威认为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它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或社会关系的反映, 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社会细胞。[2]性别角色作为社会角色的一种, 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由此可以看出, 性别角色这一概念从心理学与社会学的不同学科视角来分析有其共通点, 即都认为性别角色是与性别相关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符合某一性别特定的个性与行为方式。

2. 性别角色社会化。

David Popenoe在《社会学》中认为社会化是指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应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 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3]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认为, 个体社会化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4]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就是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化的结果, 个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取决于他的周围环境对他的影响, 以及他本人对周围环境反作用的行为方式, 而个体获得社会角色既是社会化的目的, 又是社会化的结果, 而广义的社会角色概念也包涵了性别角色。

时蓉华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认为性别角色行为是在性别角色认同的基础上, 个体接受社会对不同性别个体的角色要求, 并形成一种行为规范。性别角色行为的形成的不同性别个体的一种学习和培养过程, 要通过教育和具体实践才能逐渐达到。对性别角色行为规范的学习, 将终身影响个体的活动。[3]

二、关于性别角色差异的现状

(一) 教学资源中的性别偏见。

1. 馆藏书目、课外读物中的性别偏见。

在学校阶段, 学生学习到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 同时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 并随之做出与之相符的性别角色行为。但是, 在学校的教学资源中, 例如馆藏书目、报纸、书刊、各种课外读物里却存在着性别角色差异。冯媛对内地八家发行量较大、较有权威的报纸进行了研究, 发现在主要新闻人物中, 男性占83.9%, 女性占16.1%;在有言论被引述的主要新闻人物中, 男性占91%, 女性占9%;在正面事件中显示出主动作用的主要新闻人物中, 男性占82.28%, 女性占17.72%。[6]由此可以看出, 学生在报纸上读到的信息是男性占主导地位, 女性只是属于从属地位。

另外, 学生的课外读物特别是虚构类的文学作品有着很强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据程福蒙在《我国课程中的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一文中的数据显示, 课外读物故事中女性最普遍形象是童话的人物, 以青春期的女生为主要读者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大多对学业和事业不感兴趣, 但却特别在乎长相;冒险故事几乎全是关于男性的。大多数低年级的课本都用性别刻板印象来描述男性和女性。[7]一项研究发现, 在低年级的课本故事中, 关于男性的故事数量是女性的4倍, 其中女性通常都是呆在家里, 让人觉得她们很被动、害怕和无能。课外读物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无疑会影响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

2. 学校权利结构中的性别差异。

学校权利构成的性别差异, 对学生男女性别角色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在教育系统中, 年级越高, 男教师所占的比重越高。据《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 (2004) 》研究显示, 在我国, 女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重分别为:幼儿园60.22%, 小学53.56%, 普通中学44.09%, 普通高校41.71%。级别越高, 女教师所占的比重越低。社会地位较低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中女教师占多数, 而社会地位较高的普通中学, 特别是普通高校教师中男教师占绝对优势。[10]此外, 学校的人事结构也存在很大的性别差异。各级学校中虽然女教师很多, 但领导工作却多由男性担任。对校园内教职员角色分工的认识必然会影响学生角色认取的对象。情况同样存在于中小学的人事结构中。学校底层的职员与教师以女性为主, 而上层的主任校长则大多为男性, 这同样也反映了社会中潜藏的性别权力关系。这种情况的存在, 可能对学生存在负面的潜在课程效应。

(二) 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中的性别偏见。

1.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中存在着性别偏见。

张春兴、谢卧龙等人的研究指出, 教师不论男女, 对男学生的要求与期望均较对女学生为高。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情境中, 男生受到纠正、批评、鼓励的次数都明显高于女生, 不论是正面或负面的互动, 教师比较重视男生, 而容易忽视女生, 也由于教师对男女学生期望的不同, 而引发了不同的期待效应。[11]在教学中, 性别刻板印象也在课堂中出现。男生通常被认为理科学习表现良好, 女生则是在阅读或语文等科目上成绩较好。这样, 男女性别差异十分明显, 乃至对以后的职业选择有一定的影响。

2. 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存在性别偏见。

心理学家针对儿童进行研究发现, 他们在小时候 (3—4岁) 就开始具有不同的性别认同, 而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 不同性别的儿童会玩性属特指 (gender specific) 的玩具, 女孩和女孩玩, 男孩和男孩玩。这些儿童除了在学校中有这种行为模式之外, 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观察、模仿和学习周围的母亲、父亲、姐妹、兄弟。因此性别认同、性别分工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

三、影响男女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因素

男女性别角色社会化进程对学生健康的心理、成功的走向社会有很重大的意义, 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职业选择、兴趣爱好等方面。通过对性别角色这一理论的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分析, 根据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性别角色差异的现状, 笔者认为影响男女性别角色社会化进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生理解剖因素。

个体一出生就确定自身的性别, 这是生物性别。性别的不同决定了个体的染色体、荷尔蒙和身体特征上的不同。

(二) 社会因素。

人类学家M·米德认为男女的性别角色特征不是生来就注定的, 而是在后天的各种环境的影响下, 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不断社会化形成的, 个性特征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的联系。[12]同时, 还有一些观点认为男女不同的性别特征, 是由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予以定义和建构的, 每一种文化都有他对性别角色特征的不同性别图式, 并且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 男性与女性的性别角色特征被定义, 在各种社会环境中男女性别特征相互影响。女性主义学者凯特·米丽特在《性别政治学》 (1969) 一书中指出, 从幼儿时代起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就将男性和女性置于分离的领域进行熏陶和训练, 将两性的行为模式及角色内化为个体的行为规范。通过同性的模仿、社会的奖惩手段, 使个体的行为方式与性别观念取得认同, 从而完成性别角色的社会化。[12]实质上, 个体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个生态圈内才得以完成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1. 家庭因素。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 个体一出生就开始在家庭里接受社会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个体最先在父母的影响下接受社会化。父母的性别期待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性别角色观念。

2. 学校因素。

(1) 教师对学生的性别角色期待和性别偏见, 特别是对待不同性别学生采取的不同互动方式, 在极大程度上对学生性别社会化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另外教师的性别比重严重失调, 男性教师几乎都处于领导和管理的地位, 也对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进程有重要影响。

(2) 同龄人之间的互动也会影响个体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进程。10岁左右的学生便有按性别分群体的明显倾向, 父母鼓励孩子加入以性别区分的同龄人团体, 个体进入青少年期后, 同龄人团体的影响将超过家庭的影响。

(3)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内容、课外书籍、学生的活动场地等因素也可能对个体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有一定的影响。

(4) 社会媒体所传达的, 例如电视广告、电视剧等媒体信息, 也会影响个体性别角色社会化。

3. 传统观念因素。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观念就认为男尊女卑、重男轻女, 认为男孩继承家业, 这种观点至今在中国仍然影响甚广。这必然会导致父母、教师在个体对自己性别角色认同时的态度。

男女性别比 篇5

高中阶段对于一个人的学习生涯很重要, 无论男生、女生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在高考中取得最佳成绩。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湖北省襄阳市一所省属重点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例, 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174名是男生, 226名是女生。

2. 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 (中文版) 进行处理。

三、结果分析

1. 男女生在性别差异上语、数、外三门主课成绩中总体描述性分析

(1) 男女生在性别差异上语文成绩中的描述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到女生为226名, 男生为174名, 其中女生在语文这门课程中平均成绩为107.55, 男生在语文这门课程中平均成绩为107.40。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女生在语文这门课程中最高成绩为124, 最低成绩为88, 女生在语文这门成绩中全距为36。男生在语文这门课程中最高成绩为122, 最低成绩为76, 男生在语文这门成绩中全距为46。从数据分析结果还可以表明女生在语文这门课程中方差、标准差、标准误差分别为46.809, 6.842, 0.455, 男生在语文这门课程中方差、标准差、标准误差分别为52.970, 7.278, 0.552。

(2) 男女生在性别差异上数学成绩中的描述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到女生为226名, 男生为174名, 其中女生在数学这门课程中平均成绩为123.01, 男生在数学这门课程中平均成绩为123.01。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女生在数学这门课程中最高成绩为150, 最低成绩为40, 女生在数学这门成绩中全距为110。男生在数学这门课程中最高成绩为150, 最低成绩为61, 男生在语文这门成绩中全距为89。从数据分析结果还可以表明女生在数学这门课程中方差、标准差、标准误差分别为326.889, 18.080, 1.203, 男生在数学这门课程中方差、标准差、标准误差分别为286.196, 16.917, 1.283。

(3) 男女生在性别差异上英语成绩中的描述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到女生为226名, 男生为174名, 其中女生在英语这门课程中平均成绩为114.69, 男生在英语这门课程中平均成绩为111.63。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女生在英语这门课程中最高成绩为139, 最低成绩为70, 女生在英语这门成绩中全距为69。男生在英语这门课程中最高成绩为135, 最低成绩为30, 男生在英语这门成绩中全距为105。数据分析结果还表明女生在英语这门课程中方差、标准差、标准误差分别为149.975, 12.246, 0.815, 男生在英语这门课程中方差、标准差、标准误差分别为230.120, 15.170, 1.150。

(4) 男女生在性别差异上语、数、外三门主科成绩总分中的描述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到女生为226名, 男生为174名, 其中女生在语数外三门主科成绩总分中平均成绩为345.25, 男生在语数外三门主科成绩总分中平均成绩为342.04。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女生在语数外三门主科成绩总分中最高成绩为407, 最低成绩为210, 女生在语数外三门主科成绩总分中全距为197。男生在语数外三门主科成绩总分中最高成绩为398, 最低成绩为175, 男生在语数外三门主科成绩总分中全距为223。

2. 男女生在性别差异上语、数、外三门主课成绩中百分位统计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大概有50%的女生、男生语文成绩在103-112之间, 大概有50%的女生数学成绩在113-137之间, 大概有50%的男生数学成绩在111.75-136之间, 说明大概有50%的女生英语成绩在106-123.25之间, 大概有50%的男生英语成绩在105.75—122之间。同时, 其中百分位数为50时, 女生、男生在语数外三门主科总分成绩中分别为347.5和348。说明大概有50%的女生语数外三门主科总分成绩在323.75-368之间, 大概有50%的男生语数外三门主科总分成绩在323—364.25之间。

3. 男女学生语、数、外三门主科成绩及三门主科总分独立样本T检验

注:*表示p<0.05

从表3可以看出, 无论是语文、数学, 还是以及语数外三门主科总分, 男、女学生在上述成绩中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只有在英语这门课程中存在差异, 其中p均<0.05, 女生在英语成绩中p为0.026, 男生在英语成绩中p为0.030。总体概括的分析女生在语文、数学、英语以及语数外三门主科总分成绩中均比男生成绩略高。

4. 不同性别的语、数、外成绩及总成绩的差异分析

注:**表示p<0.01

对湖北省襄阳市第5高级中学, 这所省属师范高中高二年级在2015年6月的一次期末统考成绩中随机抽取400名学生的成绩, 文理科生分别为200名, 女生为226名, 男生为174名。表8方差分析按照学生学成绩进行2 (男生, 女生) ×2 (文科, 理科) 方差分析 (见表4) , 结果表明, 不同性别和文理科不同学生的各科成绩存在显著差异, 女生的语文、数学、英语以及语数外三门主科成绩总分成绩显著高于男生在语文、数学、英语以及语数外三门主科成绩总分, 理科生在语文、数学、英语以及语数外三门主科成绩总分上面每一项成绩显著高于文科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以及语数外三门主科成绩总分, 不同性别和文理科不同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以及语数外三门主科成绩总分交互作用很显著。

4讨论与研究总结

关于男女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以及语、数、外三门主科总分成绩产生差异的原因,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 最先考虑的因素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上的差异, 女生的学习态度一般都是比较踏实和端正, 男生多临时抱佛脚, 往往只是在考前进行突击, 从而导致男女生在语文、数学、英语以及语数外三门主科总分成绩的差异。

其次, 男女学生在个性心理上也有着巨大差异, 女学生一般都偏重于机械记忆, 而男学生则会更加倾向于经过综合分析得到的理解记忆, 针对于知识点的吸收程度, 虽然在广度上不如女生, 但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研究较深入。

最后, 男女学生在学习毅力和学习动机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女学生会更加刻苦努力, 并且面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诱惑也具有更加坚定的自信心和坚强的自制力, 这是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有力保证。

摘要:男女生由于本身性别差异对学习影响的因素颇多, 但本文主要研究男女生在性别差异上对语、数、外三门主要基础课程的差异研究, 希望通过一些科学方法也随之跟进, 让男女生在学习过程中差异逐渐缩小。

关键词:高中生,男生,女生,性别,成绩

参考文献

[1]贾龙生.中学生数学成绩与性别相关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11月23日.

[2]郭平平.农村普通高中数学教学的变革[J].学周刊.2016年1月25日.

男女性别比 篇6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财政学院、凯里学院等7所学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500人, 其中男大学生267名、女大学生233名, 体育教师2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 查阅了女性学、体育学等相关书籍, 并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相关论文,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2.2 访谈调查法

随机对所要调查学校的若干领导、体育教师及学生访谈, 了解他们的性别意识, 为本研究补充问卷所无法了解到的资料信息。

1.2.3 问卷调查法

采用文献资料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初步确立了25条问卷题项, 经过专家修改和效度检验, 最终确定了含有20个题项的正式问卷。采用重测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 相关系数为0.926, 具有较高的相关水平。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57份, 有效率91.4%。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收集的数据在计算机上采用SPSS1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材内容对男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比较

2.1.1 体育教材内容的现状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 乒乓球、羽毛球、游泳为男女大学生都比较喜欢参加的项目, 因为这些项目具对抗低、运动强度不大且具有一定刺激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的特点。除此之外男生比较喜欢参加的项目是篮球、足球和网球, 女生则是健美操和体育舞蹈。说明男生喜欢参加运动量大、对抗性强、竞争激烈的运动, 而女生则喜欢运动量小、趣味性和韵律感强的项目。但从表2可以看出, 我们的体育课教学内容除了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外, 主要还是以田径 (65.2%) 、篮球 (61.4%) 等强调速度、力量、对抗为主, 女生喜欢和擅长的健美操、体育舞蹈比例却很少, 分别只有18.2%、10.3%。可见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公体课, 基本内容是以田径和篮球为主, 而体育选项课的开设项目虽然较多, 但由于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及场地器材等方面的限制, 很多女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健美操、体育舞蹈类项目, 而又迫于学分的规定, 不得不选取自己不喜欢的项目, 可见女生在体育课上的积极性是可想而知的。

2.1.2 体育教学内容对男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 教学内容对满足男女大学生体育参与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男生高达74.6%的人认为教学内容基本能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 女生则有36.5%的人认为不能满足兴趣爱好。男女两性在解剖结构、系统机能、生理机制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别, 其中女性的力量、速度素质明显弱于男性, 但在柔韧、协调等素质方面却有一定的优势。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 以田径、篮球、足球等强调力量、速度、竞争与对抗为主的体育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按照男性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为中心设计的。这种教学内容更符合男性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征, 男生在这些项目上也更具有优势, 因此也更易于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和参与热情。而对于女大学生来说, 田径的单调枯燥及篮球、足球的对抗剧烈, 往往会使她们感到紧张、焦虑、害怕而缺乏信心、情绪低落, 表现为反应迟钝、动作软弱无力, 甚至出先逃课、请假等逃避性行为, 即时上课也是敷衍了事, 出勤不出力, 练得少看得多, 经常要在教师的严格督促下才能勉强完成任务。女大学生这种课堂消极行为, 一方面从体育教材内容资源的配置来看, 存在不利于或忽视女生群体特殊的体育需求。从与部分女生的访谈中了解到, 她们在中小学阶段体育课是以田径、球类为主, 到了大学希望能学到自己感兴趣的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 可教学内容基本还是中小学的简单重复, 因此影响了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女大学生来说因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审美要求是身材柔弱纤细而不是粗壮有力, 担心经常参加一些大运动量、竞争激烈的活动会使自己肌肉变粗变形而影响体型, 因此对体育课积极性不高。

许多体育社会学者认为, 在完全由喜欢控制和支配的男性价值和经验所塑造的体育活动中, 真正的性别平等永远不可能实现[1]。在这种以男性为主体的体育学科内容中, 我们的体育教学内容设置还未能充分考虑到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还未能充分满足她们特有的体育需求, 她们的兴趣爱好是被忽视、被边缘化的, 这对女生的体育学习是不公平的, 因而她们在体育学习中很难拥有与男生一样的自信心、学习动力和成就动机, 体育课上往往是被动的、消极的。可见体育教学内容成为影响女大学生体育参与不及男大学生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体育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对男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比较

性别刻板印象, 又叫性别偏见, 是指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固定的、僵化的看法[2]。体育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会有意无意地对男女学生产生不同的期望、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评价以及给予不同的学习机会。

从表4可以看出, 体育教师给予男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程度比女生高11.4%, 在给予示范的机会上比女生高21.1%, 在态度的严厉程度上比女生高33.7%, 在要求上比女生高出近40.2%, 而在给予指导的频次上男、女差别不大。可见在师生互动中, 体育教师对男女大学生采取了有性别倾向的互动方式, 男大学生往往得到体育教师更多的言语和行动支持。体育教师的性别刻板观念不仅影响其对男女大学生的学习效果, 无形中也给学生传达了这样的信息:男生更适合体育运动。在这种有性别差异的师生互动中, 对于那些体育成绩不够理想的男生而言易使他们产生紧张、自卑的心理, 因为他们在被寄予高期望与高要求的同时也让他们背负了比女生更多的压抑与无奈。他们不能表现出害羞、文静等所谓的女性角色特质, 否则将被嘲笑或挖苦。我们经常发现体育成绩不好的男生在体育课上会觉得“很没面子”而表现出比女生有更大的压力和紧张感。对于女生, 教师对其的评价则是比较委婉的, 对其体育学习的关注、要求和期望是偏低的, 当女生做错动作时也尽力表现出宽容和理解。这一方面可以解释为照顾女生脸皮薄的个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对女生体育能力的一种否定, 无形中使女生对体育学习的自信心、进取心受到打击, 使女生“心安理得”地接受了体育技术技能差的事实。因此女大学生上体育课积极性、主动性、自信心不如男生, 体育教师的这种性别偏见的影响不容忽视。可见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不仅带给了男性无数的压力, 也束缚和限制了女性的全面发展。

另外部分体育教师会因为女生文静、温顺、听话、不扰乱课堂纪律而忽视对其的关注与注意, 久而久之女生在课堂中就逐渐成为了置身事外的“看客”。因此女生与男生相比, 在课堂上缺少教师有效的评价、必要的关注、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以及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 直接影响了女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努力程度, 也更加强化了“男动女静”的性别特征。

一些人认为, 区别对待的动机与运动本身是不相关的, 而且区别对待往往是错误的, 因为它使得不公平永远存在下去, 且破坏了所有女孩和妇女的发展潜力[3]。可见体育教师的这种带有性别偏见的互动方式对男女大学生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女生则更为严重。不仅影响到女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取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机会, 而且对她们自我意识的形成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无形中更加拉大了男女大学生之间体育参与的差距。

2.3 体育教师的性别比例对男女体育参与的影响比较

2.3.1 体育教师的性别比例调查

调查显示, 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 男性体育教师的比例为64.7%, 女性为35.3%。可见当前高校男女体育教师的性别比例极不平衡,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而一般情况下在所授课目上男性教师主要集中在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的教学, 女性体育教师主要集中在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方面的教学, 男女体育教师在运动项目上具有一定的性别分化倾向。

2.3.2 体育教师的性别比例对男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分析

不同性别的教师所擅长讲授的科目和内容有所不同, 同时学生对性别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优势差异的认知不仅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性别喜好, 而且影响其学习效果[4]。从表5可以看出, 男大学生对不同性别教师的性别喜好倾向差别不大, 但女生相比男生更倾向于女性教师, 占总数的38.6%。

高校这种女性体育教师人数不及男性体育教师的师资状况, 无形之中减少了女生对女体育教师的模仿和认同机会, 这对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及学习效果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因为处在青春期发育前后的女大学生, 由于其生理、心理、身体特征的变化, 加之体育运动能力、体育技术和技能基础偏差, 许多女大学生在运动中担心动作错误、不协调而害怕受到别人尤其是异性的嘲笑, 而表现出不愿意或不喜欢上男性体育教师的课。其次女生喜欢的体育舞蹈、健美操等项目, 由于女体育教师过少甚至没有, 就不能满足女生对此类项目学习的需要。另外女生在体育练习出现困难时, 女教师除了更方便保护和帮助外, 还能以其特有的细心和耐心对女生的体育学习进行保护与指导。最后女性从事体育教育事业本身就是对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一种表率和榜样。因为女体育教师健美的形体、端庄的仪态、优雅的气质, 更易于激发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因此从高校女生的体育参与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来说, 女性体育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榜样作用。

可见体育教师的性别比例失衡也是影响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不及男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2.4 体育场地设施对男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比较

2.4.1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体育场地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和物质保障。场馆设施的设计与配备是否合理是激发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显示高校为学生们提供的运动场所主要是田径场、篮球场和足球场, 而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及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艺体房比例较少或根本没有。而现有的情况是配有室内乒乓球、羽毛球馆及艺体房的学校一般只向体育学院学生免费开放, 其他学院学生是不开放或需收取一定的费用。

由于男女两性在生理、心理上的差异, 相比这些室外场地设施更能适合和满足男生的运动需求。因为对于部分女大学生来说, 在这种室外环境中练习, 会担心自己动作技术不够正确协调而受到他人嘲笑, 容易产生害羞、自卑、紧张心理。其次她们担心经常在这种风吹日晒、严寒酷暑的环境中练习, 会使自己皮肤晒黑变粗糙而影响外表美观, 因为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观是“一白遮千丑”。因此, 相比男生, 室外体育场地设施对女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2.4.2 体育场地设施对满足男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比较

从表6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男大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基本能满足运动需求, 但女生有42.5%的人认为体育场地设施很少能满足自己运动需要。这可能跟女大学生喜欢的健美操、体育舞蹈等由于场地设施不足而无法正常开展有关。我们经常会看到, 在操场上打球、踢球的绝大多数是男生, 男生占用了学校体育的大部分设施资源。在宿舍、操场周边的空间进行活动的则绝大多数是女生, 她们进行的是占用空间小、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如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绳、摇呼啦圈等的活动。相比男生, 女生在大学校园里体育活动范围小, 资源占有处于明显劣势。

从体育场馆设施的配备来看, 女生在享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条件与机会上是不公平的, 因而直接影响了女生获取适合自己兴趣和特点的体育需求的权利。可见女生在享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不平等地位也是影响女大学生体育参与不及男生的一个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男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但我们大都归咎于其生理、心理上的差异, 而没有真正对其体育参与产生重要影响作用的学校体育教育进行反思和探讨。当我们运用社会性别视角来分析学校体育教学时, 我们不难发现: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体育教师的性别观念、体育教师的性别比例以及体育场馆设施的配备, 都有意无意地受着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男女学生在接受体育教学内容、在与教师的互动中以及在使用体育场馆设施的条件与机会等方面, 女大学生的权利和地位都是弱势和被边缘化的。因此作为高校教育主体的教师首先应淡化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树立社会性别意识;同时教师还要同等的考虑、照顾和重视男女大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和行为, 尤其要给予女生公平的对待, 不断关注和鼓励她们, 让她们真正体验到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情感, 提高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另外高校体育决策者和管理者应从女性的视角考虑女大学生的运动与健身需求, 使女大学生平等地享有体育资源的权利与机会。最后女大学生自身应敢于冲破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 肯定自己的价值、地位和作用, 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

摘要: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现行的高校学校体育教学, 并结合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体育教材内容、体育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体育教师性别比例、体育场地设施方面对男女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性别刻板印象是女大学生体育参与不如男大学生的根源所在。并提出相关建议, 以期为男女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方面的性别平等以及高校科学合理地配置和整合两性的体育教学资源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社会性别,学校体育,教学,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杰.科克利, 著.刘精明, 等译.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 (第6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86.

[2]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68.

[3]杰.科克利, 著, 刘精明, 等译.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 (第6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67.

上一篇:无用的教育下一篇:项目经理的管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