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论文

2024-09-27

结业论文(精选4篇)

结业论文 篇1

中小学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 校长培训是促进校长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中,如何提升结业论文写作及答辩质量, 切实加强并改进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其在校长职业生涯初期促进专业发展的催化剂作用,值得培训机构及培训者探究。

一、 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结业论文答辩之现状分析

结业论文通常作为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 总作业”布置给参培学员,而论文答辩亦随之成为整个培训阶段的“ 最后一课”。 作为具有阶段性培训成果鲜明显示度的重要环节,结业论文答辩之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尚存较大的质量提升空间。

首先,从论文形成的过程看,基本处于“ 自发生长”状态。 结业论文从选题到定稿均由校长个体完成,既缺少与导师的沟通,亦缺乏与同伴的交流。 培训机构直到接收参培校长提交的论文,方才得知各位校长在本次培训中学习研究的关注点所在,更遑论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等环节予以指导与监督。究其原因,固然与成人学习、干部培训的特点相关,亦与培训机构的重视程度、指导力量不无关系。

其次,从论文写作的质量看,总体情况并不那么令人乐观。 虽然结业论文中不乏选题新颖、观点鲜明、论据充实、论证严谨的优秀之作,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 五失”。 一曰:失之于思考不足。 有文无论既是一大通病,也是一大顽症。 虽然一些论文也不乏“ 器”的精巧与美丽,但从整体上来说还是缺少“ 道”的深邃与广博。 有叙事没研究、有案例欠分析、有做法缺依据、有经验少提炼的现象并不鲜见。 二曰:失之于层次不清。 有的一级标题之间相互有交叉, 有的二级标题与上面的一级标题不对应。三曰:失之于表达不准。 例如对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未予定义者有之,未选取权威定义者有之,甚至援引学界普遍认为错误定义者亦有之。 四曰:失之于格式不对。 虽说不能苛求结业论文完全达到科研论文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要求,但出现题名下缺失摘要与关键词、 正文后缺失参考文献这样的低级错误,委实不应该。 五曰:失之于学术不端。 通过“ 复制+粘贴”方式抄袭而来的论文虽属极其个别,但为了“ 赶结业班车”而拼凑论文的现象亦并非个别。

再次,从论文答辩的安排看,大多采用示范性答辩模式。 提交结业论文是参培校长人人必做的“ 规定动作”, 然而由于培训课程多且课时紧、 培训机构人手不足等原因,论文答辩并非人人必过的结业“ 门槛”,而只是其中优秀代表被培训机构指定的动作。 笔者通过网上调研发现,不少培训机构将示范性论文答辩与结业典礼在时间安排上紧相衔接,使之成为上下两个半场。 但由于上下两场活动性质与氛围基调截然不同,培训机构与培训学员的目标指向和心理期待也不尽相同,加之时间局促,很难确保结业论文答辩的示范性到位,“ 最后一课”亦难免沦为草草走过场的一课。

二、 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结业论文答辩之功能定位

笔者认为,准确定位校长培训论文答辩之功能是提升论文答辩质量的内在诉求。 而准确定位的逻辑起点,则是对校长专业化及其实现方式的科学认识。

校长专业化有两层含义,既指校长职业群体的专业化,亦指校长个体的专业化。 后者意义上的专业化通常又称“ 校长专业发展”,是指“ 校长在逐步深化对教育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与专业精神、不断提升道德与伦理追求、不断提高学校领导专业技能与能力的过程”[1]。 它既需要校长个人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进行岗位实践与反思、理论学习与研究等自我修炼,也需要培训机构提供“ 以提高校长素质和能力,改进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支持性服务”[2],而结业论文答辩恰是二者“ 零距离”对接的接口。

教育部近年来陆续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幼儿园等四个校( 园) 长专业标准,是广大中小学校长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的行动指南。 校长要扮演好《 标准》 所要求的领导者、教育者、管理者三大角色,履行好《 标准》 所赋予的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六大职责,必须首先突破理性视角缺乏、理论思维薄弱这个专业发展的“ 瓶颈”,前述校长培训结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即是不证之证。“ 一个理论思维水平不高的校长不可能成为学校变革的领头人,一个缺乏理论思维的校长群体绝不是一个专业性强的职业群体。 ”[3]校长专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经由培训机构一次或N次带有“ 充电”、“ 加油”性质的培训、研修一蹴而就;提升校长的理论思维水平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大功告成。 但努力提升校长培训结业论文答辩质量,无疑是培训机构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性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

基于此,笔者将校长任职资格培训论文答辩的基本功能定位于“ 三台”,即:反思校长专业发展的平台,分享办学实践智慧的展台,研习论文写作规范的讲台。

自我反思是校长专业发展过程的良性伴侣。“ 反思是一种批判性地思考经验的能力, 这种能力使人们结合已有知识和从经验中获得知识,以调整自己的行为。 ”[4]校长培训结业论文多为校长在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下, 在自身岗位实践的基础上,在与实践及其中存在的“ 问题”进行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的产物。 对作者而言,论文答辩是一个再学习、再反思、再提升的过程。 其对论文内容的自我陈述,既包括对自己教育管理思想的审视和教育管理实践的追问,也包括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谋划。 对观摩者而言,论文答辩则是一个以人为镜、学习如何自我反思的过程,可以从中获取反思意识、反思能力、反思行为等多方面的启迪。

智慧共享是促进校长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 任何行业的成长都有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 ”[5]结业论文公开答辩恰似一个“ 相观而善”的展台,作者基于自己所在学校及所分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植根校本实践创新的亮点做法与成功经验及其相应的理论阐述在此分享。 其基于学校并努力发展学校的教育理想令人感动,直面学校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出路的探索精神令人尊重,锲而不舍地进行教育改革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成果令人钦佩。 即便作者分享的是困难、困境与困惑等“ 成长的烦恼”,亦令人深思,对促进校长群体专业成长不无裨益。

论文写作是提升校长专业水准的重要举措。 它有助于中小学校长藉此积累并提炼教育管理经验,体认并发展教育管理理论,砥砺并提高教育管理能力,探索并开辟教学管理新路。 对于以新任校长为主体的任职资格培训班来说,结业论文中出现不够准确、严谨之笔,有待充实、完善之处等问题在所难免。 通过公开答辩这种更具现场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将作者在论文中提出的基本观点及其表达方式昭示于人,而且可以使全体学员在观摩作者与同伴、与专家的对话过程中,在聆听专家点评的过程中, 重新考量该论文的选题价值,进一步认识该论文在确立主旨、论证观点、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优劣得失,进而加深理解教育管理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

从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角度看, 论文答辩的“ 三台” 定位是一个有机整体, 大体可与古人所谓“ 三不朽”之说相对应:反思的平台是校长“ 立德”的推手,由反思意识、反思能力、反思行为等构成的反思人格直接指向如何做人;分享的展台是校长“ 立功”的帮手,校长个体分享的鲜活实践性知识和经验,对校长群体专业化而言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研习的讲台是校长“ 立言”的助手,踏踏实实地做研究、写论文,方能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自觉,进而实现从管理者到研究者的跨越。

三、 提升校长培训结业论文答辩质量之对策建议

1.放好“ 样子”:提前介入论文写作指导

论文答辩质量的基础在于结业论文本身的质量。 惟有“ 关口”不断前移,从源头上提高结业论文写作质量,方能实现论文答辩质量之提升。

( 1) 发布论文选题指南。 确定选题是论文写作的首要环节。 选题指南对于校长培训结业论文写作具有定向、定位、定点等指导作用,应在学员报到之初与办班计划、学员手册等同步发布。 由于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周期较短,结业论文选题指南不应该也不可能像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指南那样包罗万象。 其编制时基本遵循的原则有三。 一是目的性原则。 所谓目的性,即指南所设定的选题范围应与任职资格班的培训目标相呼应。 任职资格培训班学员以新提任的中小学副职校级领导为主体,他们多由一线优秀教师、中层管理骨干走上现工作岗位,正处于学校管理系统知识和实践经验的“ 原始积累”时期,恰恰需要通过任职资格培训, 学习教育管理理论,交流教育管理经验,更新教育管理观念,拓宽教育管理视野,提升教育管理能力,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二是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即指南所涉及的选题内容与任职资格培训班学员现阶段在学校改革发展和自身专业发展方面的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相贴近,如此,方可促进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校长所在学校发展、校长个体专业成长的互动共赢。 三是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即指南应充分考虑学员所在学校的类型差异以及学员自身不同的学科背景、工作经历、岗位需要、研究志趣等因素,以保证人人有题可选,有文可写。

( 2) 开设系列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达成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之重要载体,应贯穿于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全过程。 其对于校长培训结业论文写作的作用有二。 一曰“ 启思”。 培训机构应以助推学员加速实现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向合格的学校领导者、管理者角色转变为中心来组织各项教学活动,所开设的每一个专题讲座都要凸显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专家引领作用,都可视为结业论文的“ 先修课程”,都有义务为结业论文这门自然延伸的“ 后续课程”服务,都要有意识地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为结业论文写作从确立选题、深入研究、借鉴成果等方面开启思路。 二曰“ 导写”。 培训机构还应针对论文写作及与之相关的教育科学研究开设带有直接指导意义的专题讲座。

( 3) 提供答辩陈词范本。 答辩陈词范本宜在培训课程结束之前、 结业论文草成之后发给学员,要求他们参照范本格式给自己的论文写一篇答辩陈词,与结业论文一并提交。 此举目的在于促使参训校长将准备答辩的压力转化为修改论文的动力,“ 倒逼”自己认真审读、 推敲论文草稿, 从中查找并弥补论点、论据、论证三方面的逻辑漏洞,进而将自己的基本观点建立在比较充分的理论思考基础之上并自圆其说,将自己的基本经验建立在比较系统的实践反思基础之上并提炼升华,从而避免言之乏理的平平之作、东拼西凑的敷衍之作、甚至是复制+粘贴的抄袭之作“ 出笼”。

2.选好“ 种子”:精心遴选参与答辩人选

对于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来说, 如果条件许可,人人参加论文答辩是再好不过的一种制度安排。 倘若受制于各方面因素,挑出部分优秀论文进行示范性答辩,也不失为一种策略选择。 笔者认为,选好答辩种子选手是最大限度发挥论文答辩示范效应的必要前提。

( 1) 认真审读论文。 这是遴选“ 种子”的基础。 每一期任职资格培训班结业前, 干训中心都要聘请2~3 位专家,认真审读每一位校长提交的结业论文,以全面了解学员学习、 研究与写作的态度和水平,从中发现适合公开答辩的“ 种子”。

( 2) 确立入选标准。 这是选好“ 种子”的关键。 我们可以确立“ 基本”+“ 附加”的入选标准。 基本标准是“ 四性”,即:选题的价值性,能回应当今时代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与校长专业发展的诉求;观点的正确性,能旗帜鲜明地亮出对“ 问题”的发现及研究的结论;材料的丰富性,能在相关理论的关照下展示学校教育管理实践创新的生态多样性;表达的逻辑性,能完整地、有层次地、语言流畅地、用词比较准确地展开论证,前后观点没有矛盾。 附加标准是“ 三度”:一是信度,指结业论文为作者本人真题实做的原创作品,与作者平时工作、研究领域以及曾主持、承担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密切相关,经系统查重检测不存在学术不端问题;二是效度,指论文选题切中不同层次、类型的中小学亟待解决的共性矛盾和突出问题,不仅能在答辩中引发学员参与共同话题的讨论,而且能在答辩后为学员所在学校某一方面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提供参考、借鉴;三是“ 不饱和度”,指论文本身在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实践创新、理论思考、文章结构、文字表达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存在一定的探讨空间,可以通过答辩明确深化研究或修改论文的思路,并使之更加深入推进或更臻于严谨、完美。

( 3) 明确答辩要求。 这是发挥“ 种子”功能的必要准备。 干训中心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多种方式,联系拟作示范性答辩的论文作者,明确要求他们从为什么选择研究这个课题、用什么方法研究这个课题、如何解释所发现的问题、课题研究有什么创新、研究过程遇到哪些困难、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方面做好答辩准备。

3.搭好“ 台子”:着力营造学术民主氛围

论文答辩作为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 最后一课”,是一种以多元对话取代单向独白的特别课程,是一个从学习资源到学习方式都带有开放性的特殊课堂。 确保“ 最后一课”的教学质量,需要培训机构与培训学员、论文作者与答辩专家共同致力于打造以学术民主为核心,求真、向善、立美的课堂文化。 所谓求真,是指籍答辩过程中的观点交锋激发捕捉现实问题的灵感,激活多向思维的灵性,激励追求教育管理研究规范性、科学性、创新性的心志;所谓向善,是指答辩过程中的情感交流来汲取人格力量,从中感悟论文作者勤于理论学习、勇于实践创新、收获生命成长的幸福与快乐;所谓立美,是指籍答辩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来提升审美品质,从中领略优秀论文内蕴的思维缜密之美、 内容翔实之美、结构严谨之美以及语言顺畅之美。 论文答辩必须着力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 1) 起始环节———“ 答”。 这个环节的主角是论文作者本人,主要任务是阐述论文的基本观点以引发对于论文的审读讨论。 为了避免作者自陈时述无巨细、照本宣科,可采取“ 一发”、“ 二限”的措施加以控制。“ 一发”就是提前将参加答辩的论文复印好并发放给与会者,人手一份,这样既可方便与会人员了解论文全貌, 又可免除论文作者全文宣读之累。“ 二限”就是限定答辩人自述时间与自述内容。 时间上,一般要求控制在10 分钟之内完成;内容上,要求简述论文选题的缘起、研究的方法、主要的观点、创新与不足之处等。

( 2) 中间环节———“ 辩”。 这个环节没有绝对主角,人人皆可参与。 答辩专家与论文作者的对话自然不可缺少,给其他学员提供与论文作者对话的机会亦很重要。 在此环节中,作者须凭借自己平时的积累沉着应答专家的质疑问难, 即便不能对答如流,这场对话对答辩人及观摩者来说,都具有挑起认知矛盾、激发深度思考的助力作用。 观摩者也不等于旁听或旁观者,他们可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者身份在答辩中发出自己的“ 好声音”。 无论是谦逊的“ 悟”———提纲挈领地概述自己在阅读论文、聆听答辩过程中得到的收获,还是友善的“ 补”———以个人的实践经验或体会补充作者论文中的疏漏之处,抑或是率真的“ 刁难”———直截了当地提出异见请作者解答,同窗之间这种参与式、分享式的互动研讨,皆可收到助益校长专业发展之效。 当然,“ 好声音”也是需要练习的。 答辩会召开之前,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已经确定进行示范性答辩的论文名单,挑出结业论文选题范围与答辩人相同或相近的论文作者,提前通知他们一对一地阅读准备进行答辩的论文,写出点评意见,这是答辩会现场观摩者发出“ 好声音”必要的“ 开声“” 练嗓”活动。

( 3) 最后环节———“ 评”。 这个环节的主角是答辩专家。 专家组成员以2~3 人为宜,最好能实现理论专家与实践专家“ 共舞”。 答辩专家的主要任务是在听取现场答辩的基础上,对作者所进行的研究及其所撰写的论文作出点评。 点评内容既包括“ 栽花”,也包括“ 栽刺”,且“ 花”要“ 栽”在闪光点、“ 刺”要“ 栽”在破绽处。 点评方式可以由一人主评,其他人补评。 不同专家的点评见仁见智,哪怕意见相左、没有共识也无妨, 从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如此更有利于拓宽校长们的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

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结业论文答辩,是一种促进校长专业成长的策略。 其有效性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培训机构的精心组织、 培训过程的扎实高效、培训学员的认真准备,三者缺一不可。 只要培训机构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不断创新,结业论文答辩质量不断提升并非不可期。

摘要:结业论文答辩是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培训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亟待加强并改进。从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化的角度看,结业论文答辩应成为反思校长专业发展的平台,分享办学实践智慧的展台,研习论文写作规范的讲台。提升论文答辩质量的主要对策是,提前介入写作指导以放好论文的“样子”,认真评阅结业论文以选好答辩的“种子”,着力营造学术民主氛围以搭好互动的“台子”。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校长专业化,任职资格培训,结业论文,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校长专业化问题研究[J].上海教育,2004(3B).

[2]雷振海.校长专业化需要培训专业化[N].中国教师报,2013-10-9(1).

[3]褚宏启.对校长专业化的再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4]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帕克·帕尔默(Parker JPalmer.).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结业论文 篇2

姓名:王** 学号:*********** 学院:计算机学院 班级:****** 手机:***********

2016年6月18日

物联网开启智能生活

一、何为物联网

物联网的概念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晦涩难懂,甚至你可以简单地把他理解成个体(广义)之间通过一个网络相互连接进行信息的共享与交换,同时通过云端服务器的强大计算匹配能力转化不同种类的信息转化与关联,从而实现人机交互的最终目的。可以说物联网的灵感来源于当下流行的互联网,但其功能与效率将会比互联网更强大,在一些功能的实现过程中,物联网将会比现行互联网节省更多的资源,相应的也会节省更多的时间,实现更高的效率。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与物品(Thing to Thing,T2T),人与物品(Human to Thing,H2T),人与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互连。但是与传统互联网不同的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装置与物品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得物品连接更加的简化,而H2H是指人之间不依赖于PC而进行的互连。因为互联网并没有考虑到对于任何物品连接的问题,故我们使用物联网来解决这个传统意义上的问题。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连接物品的网络,许多学者讨论物联网中,经常会引入一个M2M的概念,可以解释成为人到人(Man to Man)、人到机器(Man to Machine)、机器 到机器从本质上而言,在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交互,大部分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

最初在1999年提出: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RFID+互联网)、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将物联网的定义为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的实时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广义上说,当下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可以纳入物联网的范畴。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

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二、开启智能生活

智能生活是一种新内涵的的生活方式。当今智能生活平台是依托云计算技术的存储,在家庭场景功能融合、增值服务挖掘的指导思想下,采用主流的互联网通信渠道,配合丰富的智能家居产品终端,构建享受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多方位,多角度的呈现家庭生活中的更舒适,更方便,更安全和更健康的具体场景,进而共同打造出具备共同智能生活理念的智能社区。而这正是物联网在日常生活所体现的人文思想的表现。

智能生活(Smart Life, SL)包括:智能移动(Smart Move,SM)智能社交(Smart Communication, SC)智能家居(Smart Home,SH)智能穿戴(Smart Wear, SW)智能购物(Smart Shopping,SS)智能办公(Smart Office,SO)

未来的智能生活平台必将与互联网的进化产物——物联网息息相关。我们在家日常生活所依赖的都有什么?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床、衣柜、梳妆台、茶几、沙发,燃气灶、电磁炉等等,这生活必备的工具无一不是物品,同时也无一不是未来物联网所要吸纳的对象,想想看,你可以通过手机监控洗衣机内的衣服洗涤情况,进门前遥控微波炉加热好食物,回家前先打开空调,没事看看手机,就知道床单上的细菌寄生虫是不是又要清理了。更甚者,你可以时刻查看你的开门记录,看是不是有不速之客光顾过,是不是又把自己的小剪刀丢到了某个角落里。

智能生活平台可以自由的与主流智能家居品牌产品互通,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家庭用户可以自由的通过无线链接Internet,直接上互联网远程查询到相关所需信息并具备社交互动特点。奇笛智能生活具备延展性和自我成长性,借助统一的云服务实现各种智能家居产品与各种专长的服务部门和机构紧密性合作,迅速构建出智能生活门户,从生活资讯,到健康诊疗;从远程门锁控制,到合理家庭用电策略建议部署,从严谨的家庭安防,到细微的家庭环境质量分析建议部署,全方位的体现智能生活的精彩。

科技发展为了什么?为了改变命运?为了更先进的武器?为了虚无缥缈的眼界之巅?很明显,这些离我们太遥远„„太遥远!科技发展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科技发展不能改善我们的生活水平,反而让我们生存的更艰难,那我们投入那么多精力还有什么意义?所以说,每一项新科技的问世首先应想到不是战争和破坏,而应是建设和美好。

三、物联网智能生活的方方面面

1、智能生活健康系统的应用

通过云服务平台的服务推送,借助更多的智能家居产品终端,社区成员在家也能测量血压,血糖,心跳等基本身体医疗数据,并同步到云服务平台,异常情况自动更新给社区医疗或其他医疗专科专家对家庭成员实施长期的健康数据监控和分析建议,绿色,健康成为智能生活的更加核心的功能。实时监控记录成员的身体数据,可以防止发现不及时、治疗不及时 的悲剧发生。可以说,物联网在医学上的应用将会产生一场革命,医疗将会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与准确。

2、物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农业标准化生产监测:是将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等数据信息实时采集,实时撑握农业生产的各种数据。动物标识溯源:实现各环节一体化全程监控、达到动物养殖、防疫、检疫、和监督的有效结合,对动物疫情和动物产品的安全事件进行快速、准确的溯源和处理。水文监测:包括传统近岸污染监控、地面在线检测、卫星遥感和人工测量为一体,为水质监控提供统一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数据发布平台,为湖泊观测和成灾机理的研究提供实验与验证途径。

3、智能停车与交通系统应用

停车难问题一直是影响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重要问题,也因“停车难”而引发的城市交通拥堵等情况,更是直接制约着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着市民的出行。

各地政府高度审视停车难问题,尤其解决民生问题。增加停车场资源,完善城市交通设施及规划,合理引导措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智能的停车管理控制系统,为解决当代停车难问题提供科技手段。

建设“数字交通”工程,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完善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以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系统为重点的、统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

显而易见地,“数字交通”的应用面并不仅仅这些,实时监控将会深入到每一台座驾,集体的数字化并不是真正的数字化,只有完全深入百姓个体日常生活的数字化才是真正的数字化。自动驾驶,路况查询,油耗监控,动态分配行车路线,定期检修监控,驾驶员身体数据监控,全自动车辆自检,云端与终端的完美结合运作将会把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性推向一个巅峰。当您不适合开车的时候请乘坐公交,您的座驾将会提供给您最经济高效的驾驶方式,合理分配车流量让道路利用合理化,不再出现部分道路堵车部分道路无车的不平衡现象,科学交通指挥到单个载具、所有载具联合动作将使得交通效率和安全性将大大提高。

可见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将会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座驾的一些基本问题,私家车上路不用再担心旁边货运司机大哥睡着了。

4、智能城市管理系统

建设智能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不仅仅包括城市交通的智能管理以及物流运输能力的智能化调度,智能还影响着其他领域,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的建设,才能提升城市的“智能数字化”水平,规范城市发展,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共享。

综合城市管理系统:这是管理整个城市所有事项的综合系统,下方衔接各个专职管理、分配、调度系统。这将大大减少政府各部门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了出错的概率。

智能家居方面: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加快智慧社区安居标准方面的探索推进工作。

信息综合平台管理:推进经济管理综合平台建设,提高经济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的电子化监管,建设动态的信用评价体系,实施数字化食品药品放心工程。

智能健康体系: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实现医院服务网络化为重点,推进远程挂号、电子收费、数字远程医疗服务、图文体检诊断系统等智慧医疗系统建设,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

智能市民档案库管理系统:建立官方档案库,绑定单个市民生产生活移动轨迹,主动记录市民生活的一点一滴(非隐私部分),可以方便管理市民的感情倾向、道德品质、受教育水平、生活方式,及时获知市民犯罪动机,发现市民感情变动及时予以帮助防止过激危害自身和社会的行为发生。当然这一切是由强大的云端服务器群执行的,基于市民健康数据等生活各项活动指数的综合汇总,这将及时汇报给管理人员。

5、智能服务项目

智慧物流:配合综合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推广射频识别(RFID)、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加快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及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政务服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推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发展。

智慧贸易: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积极推动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结合实体市场的建立,积极推进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以电子商务平台为聚合点的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企业,重点发展集产品展示、信息发布、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或行业电子商务网站。

建设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积极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加快推进现代金融、服务外包、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6、智能城市资源管理分配系统

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在传统电网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集传感、通信、计算、决策与控制为一体的综合数物复合系统,通过获取电网各层节点资源和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分层次的控制管理和电力调配,实现能量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效利用率,提高安全可靠性,节能减排,提高用户供电质量,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此系统将对接城市管理系统,完成多方为一体综合城市管理系统。

智能水网:智能水网是在传统水网的基础上升级传感系统、计算系统、决策系统与控制系统形成的新式城市水资源管理分配系统,通过获取水网各层节点资源和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分层次的控制管理和水资源调配,实现能量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提高供水系统运行稳定性,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效利用率,提高安全可靠性,提高用户供水质量,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此系统也将对接城市管理系统,完成多方为一体综合城市管理系统。

智能燃气供应系统:工作原理类似以上两种资源管理分配系统。

智能城市照明系统:在现有的城市照明系统上升级传感、通信、维护、计算决策与控制等系统为一体的综合照明供电系统。通过各节点的人流、车流以及路段复杂情况合理分配城市照明用电,并保持较高的自检维护,节约资源,提高城市照明的效率。此系统必将依赖整个城市的综合管理系统提供完善的信息来运作。

智能城市基础设施监控系统:此系统将用来监控城市基础公共设施的实时情况,将通过提供监控信息配合城市管理者及时维护基础设施,并监督提示市民注意保持公共设施功能性完好。这个系统将成为综合城市管理系统的一大助力。

四、智能操作终端候选

1、pc 这是必然,物联网技术中坚力量之一就是计算机技术。pc良好的人机效能和开放性使之成为了功能最齐全、最通用的网络终端。但是它并不理想,无论是便携性、稳定性还是性价比,开放性决定了pc平台的不稳定性,容易受到病毒木马的攻击,失控对一些大型工程机械和一些精密仪器以及关乎人生命的医疗器械来说造成的后果将是难以接受的。pc平台的复杂性使之运行中产生了更多的不可避免的错误,这些错误作用于某项精密的计算上所产生的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2、智能手机

作为从pc运行操作方式衍生而来的网络终端,手机继承了很多pc的优点,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其对多媒体的整合优化,实现了现今最完美的操作方式和展示方式的结合,同样拥有pc的高效性、开放性和兼容性。当然,其最诱人的还是完美的便携性和实时通讯能力,这些特性更符合智能生活的初衷——让生活更便捷、高效。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稳定性还是性价比都不如pc。

3、开发新的操作终端

实际上,一个全新的、更合适的智能操作终端长远来说可能是一个更好选择,但是短期内却不符合部分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这样一个终端必须拥有可靠性、开放性、稳定性、安全性、便携性以及合适的性价比以便于产品的普及。

五、“中国式”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个词,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同名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

物联网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外来概念,不如说它已经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他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物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而中国也为物联网标出了自己的定义: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牛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相信借助这一契机,中国的信息化产业将会获得一个全新的发展,同时中国也将给物联网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对物联网的误区

目前关于物联网的认识还有很多误区,这也直接影响我们理解物联网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首先辨误,理清我们的思路。

1、误区之以偏概全

把传感网或RFID网等同于物联网。事实上传感技术也好、RFID技术也好,都仅仅是信息采集技术之一。除传感技术和RFID技术外,GPS、视频识别、红外、激光、扫描等所有能够实现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技术都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传感网或者RFID网只是物联网的一种应用,但绝不是物联网的全部。

2、误区之简单升级

把物联网当成互联网的无边无际的无限延伸,把物联网当成所有物的完全开放、全部互连、全部共享的互联网平台。实际上物联网绝不是简单的全球共享互联网的无限延伸。即使互联网也不仅仅指我们通常认为的国际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也有广域网和局域网之分。

物联网既可以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互联网向物的延伸;也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及产业应用组成局域网、专业网。现实中没必要也不可能使全部物品联网;也没必要使专业网、局域网都必须连接到全球互联网共享平台。今后的物联网与互联网会有很大不同,类似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专业网;智能小区等局域网才是最大的应用空间。

3、误区之未来科技

认为物联网就是物物互联的无所不在的网络,因此认为物联网是空中楼阁,是目前很难实现的技术。事实上物联网是实实在在的,很多初级的物联网应用早就在为我们服务着。物联网理念就是在很多现实应用基础上推出的聚合型集成的创新,是对早就存在的具有物物互联的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概括与提升,它从更高的角度升级了我们的认识。

4、误区之概念不清

把物联网当成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基于自身认识,把仅仅能够互动、通信的产品都当成物联网应用。如,仅仅嵌入了一些传感器,就成为了所谓的物联网家电;把产品贴上了RFID标签,就成了物联网应用等等。

六、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于中国,崛起并挑战着。主要参与者为国家,大型企业,“江湖势力”(小微型企业,创业者),用户,以及工厂。国家,意在推动工业四点零的发展,主要关注与重型设备,特种设备的物联网,自动化。但是以何种方式应用,在何行业更适合率先运用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说法。

不过要我来说,物联网目前只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等到相应技术发展成熟之后这个概念就会逐渐清晰起来,到时候某一项跨时代的技术或者工程将成为物联网时代真正开启的代名词。但是不可置否的是物联网正在全面接近我们的生活,初代的产品或是试验品近几年来层出不穷,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的只是做了个简单的远程操控智能硬件,有的在技术领域的成就已经初具规模,毫无疑问,我们的先驱们在尝试着,我们相信,只要有尝试就会有进步。

物联网对于多数企业来说是个新出现的业务,因此并没有现成的盈利模式可循。物联网发展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培育市场,这对于很多中小型公司而言风险相对较大,一些注重短期盈利的风投并不愿因介入其中,企业的初创资金链问题限制了物联网应用的市场可操作性。

也正因为如此,目前来看,很多中小型企业为了规避风险纷纷选择政府出资的项目,一是资金上有保障,二是可减少业务发展的不确定性。可以看出物联网在当下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情况下还是有点新鲜,根本不会有哪个企业不顾一切去投入研究,更多是被当做一种尝试和创新,各大企业虽然保持研究但只是处于观望姿态,大多持着跟风顶上或是见势不妙立马退回的想法。

而线路方面就像互联网是解决最后1公里的问题,物联网其实需要解决的是最后100米的问题,在最后100米可连接设备的密度远远超过最后1公里,特别是在家庭,家庭物联网

结业论文 篇3

于海阳是抚松县人参等产业种植大户,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参加白山市人参及特色产业管理中心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生产经营型特产班培训后,经营管理水平、专业服务技能、劳动生产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形成了一套实用可行、行之有效的生产各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为了加强宣传,提高培训效果,人参中心特聘请他上讲堂献宝。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抑扬顿挫的语调,没有生动形象的表演,他用平白朴实的语言,像讲家史一样述说着自己的创业经历,向农民传授生产中除草剂及农药的施用技术与实践经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农民们时不时地提出技术难题,都得到了满意的解答。课堂上笑声不断,掌声不断,感觉不到师生之间的严肃,就像唠家常嗑一样。不少非培训班的农民也闻讯而来,凑个热闹,看个究竟。系统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得到了农民们的认可和好评。通过培训解决了多年没有克服的难题,大家都感到豁然开朗,带着满意和期待而归。

人参中心这一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收效。结业学员的言传身教,让农民学员们非常感兴趣,感觉亲切,感到实际、适用。这次没参加培训班的农民,都希望成为下一批学员,这为进一步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课结业论文 篇4

作为90后新一代接班人,我从小就接受着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坚决拥护党和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信仰中国共产党。同时我的同学朋友也坚定的信仰和拥护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

近代中国曾有过一段屈辱的历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边缘。然而中华民族不堪屈辱,奋起抗击外来侵略,推翻了封建王朝,搬到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也让我们选择了共产主义道路,我们以马克思思想作为指导不断实践,并创新的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我们信仰,是因为它的内涵所在,在历史的实践中被证明其正确性,并且它与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文化相融合。

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步一步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逐渐改善民生,增强综合国力,使中国在国际中逐渐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这三十年多的改革开放中,中国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闭王朝变成了现在开放,包容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接受了很多外国文化,看到了很多差异,开阔了眼界。但同时,西方文化以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大大冲击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面对这样的局势,作为一个90后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保护自己的文化不受冲击,肩负着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当前时代的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经济危机的重压,复杂的国际形势,对中国如何高举旗帜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成一个先进工业化国家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决定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维护祖国统一和繁荣昌盛。国家的命运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有理想,有抱负,把个人追求定在一个崇高的理想上,努力在人生奋斗中实现社会价值,做一个肯吃苦,能奋斗,敢奉献的国家栋梁之才。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真善美四有新人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全面成才的必备素质,是就业上岗的必要条件。鉴于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成才、就业、服务于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我认为,大学生应该努力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为竞争上岗,及时就业,敬业奉献打好坚实基础。

这次的十八大通过的党章修订案将“科学发展观”同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立为党的行动指南,通过我的学习和理解,我认为科学发展观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基点。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其在价值追求上真正体现了社会上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因此,以人为本中的“人”在本质意义上只能是人民群众。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从而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利益既是出发点,也是立足点,更是归宿点。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通过本次学习,我对以后的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对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要更加认真负责,牢牢记住党课学习的东西,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严格地用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向优秀的党员同志看齐,争取实现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实现共产主义努力奋斗终身。

上一篇:地方广播电视下一篇:软弱土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