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制成品

2024-11-05

工业制成品(共7篇)

工业制成品 篇1

中美两国是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体, 而两国的双边贸易又为本国经济提供了强劲的增长动力。1995年以来, 中美双边贸易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 尤其是在入世之后, 两国双边贸易屡创新高。2003年, 两国总体贸易额跃升至千亿级别, 2013年, 双边贸易总额达到5210亿美元。在双边贸易中, 工业制成品比例逐步攀升。2013年, 中国对美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总额约为4617亿美元, 占双边贸易总额的88.4%;其中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工业制成品总值约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97.4%;中国进口的美国工业制成品总值, 约占中国从美国进口总值的66.7%。

一、中美工业制成品贸易概述

(一) 中美制成品贸易规模

从四大类工业制成品贸易额来看, 从小到大依次是化学制品及有关产品、按材料分类制成品、杂项制品、机械和运输设备, 前两类工业制成品与后两类工业制成品规模差距在中国入世后逐渐拉大;其次, 从变动情况看, 四大类产品均保持逐年递增态势;从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两大类产品的贸易额来看, 两者的规模均呈现逐步攀升的态势, 且在入世之后,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规模和增幅远高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二) 中美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

从四大类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比来看, 机械和运输设备总体所占比例最大, 且表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其次是杂项制品, 占总体比例接近三成, 但占整体比例下降趋势明显, 其余两类工业制成品占比仅为一成左右, 占整体比例变动不明显;其次, 从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占比来看, 前者占比逐步下降, 后者呈明显上升态势, 这也说明中美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得到改善。

(三) 中美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

首先, 根据SITC三位数两个阶段的测算结果, 中美两国的工业制成品以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为主, 从整体上讲, 其他有机化学制品、电气设备、机床专用零配件、电信设备及其零配件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更为活跃。

其次, 根据SITC两位数的测算结果, 中美两国工业制成品仍以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为主, 但除了普通机械设备以及机械零件、无机化学品、有机化学品、非初级形态塑料、动力机械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且运行稳定以外, 其余产品产业内贸易运行均运行在低位;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呈现出较高的产业间贸易特性。

再次, 根据SITC一位数的测算结果, 四大类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均在低位运行, 相较而言, 劳动密集型产品呈现出更低程度的产业内贸易特性, 总体而言, 中美两国间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均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四) 中美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类型

从产业内贸易类型的分析中总结出, 中美两国间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总体呈现为垂直型, 且以低垂至型为主要特征, 这主要是由于中美之间的贸易方式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决定的, 中国在整个加工贸易链条中处于中游地位, 美国占据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位置, 由于两国纵向的专业化分工, 两国间的贸易自然而然呈现出垂直型的特点。

二、中美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 中美人均收入差距

人均收入水平愈相似的两个经济体, 消费结构愈相似, 需求层叠的范围也就愈大, 在两个经济体之间就愈可能产生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而两个经济体收入水平差距愈大, 他们之间产生垂直产业内贸易的概率也就愈大。从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 中美产业内贸易是垂直型的, 预期人均GDP差距与产业内贸易之间存在一种同向变动关系。

(二) 规模经济

在独占竞争市场结构中, 国际贸易会因企业内部达到规模经济而产生。因资源有限, 所有产品不可能只被一个国家所生产, 为了达到最佳的生产规模和最小的生产成本, 各国势必会专门生产某几类产品, 规模经济的存在为专业化分工和多样性产品生产提供了基础,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强, 更低的平均成本与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形成比较优势, 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引致同类产品生产商间的优胜劣汰, 一方面又阻碍了产品多样化的发展, 给予特定的产品差异, 多样性消费者需求亟待满足, 一产业某种产品既被出口又被进口的现象就会出现, 因此在研究中美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时, 规模经济因素不可或缺, 大量品质相近、功用不同的产品的贸易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特征, 因而不同文章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的差异得出的不一致结论, 无法明确规模经济对垂直产业内贸易的作用机理。本文用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来反映其工业规模经济发展情况。

(三) 中国研发水平

技术差距是技术水平提高的产物, 一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研发投入上, 一国在高技术产品上的研发投入有助于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改变在国际分工市场上地位, 获取较高的产品价值增值, 提高社会福利。一般来说, 一国研发投入越大, 越有利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本文用中国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表示研发水平, 预期研发水平与产业内贸易之间存在着一种同向变动关系。

(四) 中国实际利用美国外商直接投资

FDI根据投资对象的差异可以分为两种, 即横向FDI和纵向FDI, 第一种类型较多的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经济体之间, 后者较多的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的发达与欠发达经济体之间。以中美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作为研究对象, 两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属于纵向一体化投资范畴。

(五) 贸易不平衡

贸易不平衡在分析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中不可或缺, 从对公式的分析可以看出, 两国贸易差额在进出口总额占比愈大, 表示两国贸易不平衡程度愈高, 两国间产业内贸易水平也就愈低, 即贸易不平衡对开展产业内贸易存在抑制作用。中美贸易差额规模逐年增大, 预计该因素将对中美产业内贸易有较大的负作用。

三、进一步发展中美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应对措施

(一)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从现状的研究可以了解到,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仍是中美两国间工业产品与商品贸易的主要形式,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参与国际产品分工大多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 而中美之间的加工贸易是以中国位于产业链低端, 美国位于高端的产品纵向分工实现的, 若想改变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方向, 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具体措施来看, 一是提升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位置;二是延长国内加工贸易价值链。

(二) 缩小与美国人均GDP差距

理论和实证分析结论都表明, 人均GDP差距增大会推动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而本文的应对措施是要推动中美工业制成品在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方向的开展。因此, 要提高中国人均GDP水平, 缩小与美国人均GDP的差距。现实的做法是增加总产出。为了保持总产出高于总人口增速且稳定增长, 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需并驾齐驱, 从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看, 前两辆马车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现在重点应放在扩大国内消费上面。

(三) 发展规模经济, 促进差异化产品生产

发展规模经济, 从企业角度来说, 在良性竞争的市场中, 鼓励具有垄断优势的大型工业企业通过行业内部横向或纵向兼并重组来扩大企业规模, 高效率的配置资源, 实现企业内部的规模化经营, 降低生产成本, 使更多资金投放于技术之上, 促进差异化产品生产, 推进产业内贸易向水平型发展, 对于独具优势的小型工业企业, 可以专业化生产、系列化经营某一种产品, 以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从政府的角度, 加大资金投入, 扶植一批具有行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 带动相关产业部门发展,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地方形成区域产业集聚, 扩大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 促进差异化产品生产, 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的更新, 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的同事, 应注重商标包装、销售渠道等营销手段, 培育自主品牌, 实施品牌战略, 从产品性能、文化、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提升, 打造产品差异竞争优势, 促进与美国异质化产品水平型贸易的开展。

(四) 提高研发水平,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作为创新主体, 企业首先应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 加强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力度, 争取在这一技术领域占据垄断地位;其次应加快新产品研发, 增加产品的多样性, 增强产品的差异化程度, 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促进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转化。从政府的角度来说, 为发挥工业企业在自主研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应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和相应的激励政策, 保护企业的研究成果不收侵犯, 为知识产权提供制度保障, 鼓励企业走上自主研发道路;引导企业间的科技战略联盟, 提倡产学一体化, 发挥政府在创新活动中的引导地位。

(五) 平衡贸易顺差, 缓解贸易摩擦

中国应正视依靠资源、劳动禀赋优势与美国的贸易只能带来贸易顺差而不是竞争优势的现实, 把目光转向培育新型比较优势, 依靠科技创新,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价值增值, 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防止出口的国度增长, 需要转变政策优惠扶植的出口导向战略观念, 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政府补贴应当取消,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此外积极完善国内收入分配制度, 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以扩大国内消费带动经济增长。

工业制成品 篇2

[关键词] 现成品;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实践

[Abstract] In this study, we summarized the teaching practice for public art design in industrial readymades through the statements of teaching objects, the introdu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examples. As proved in practice, the learning time is short and the learning is effective for non-art majors.

[Key words] Industrial Readymades;Public Art;Design;Teaching Practice

基金项目:本文是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项目 “天津高校艺术学专业科研创新及学科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ZD25。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和公众对优质公共艺术作品产生巨大需求,但相关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却远远滞后。2012年,公共艺术成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计学下9个专业之一,与环境设计、视觉传达等老牌专业并列,显示出其重要性与无限潜力。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满足设计院校相关专业如环境设计、建筑、规划以及工业设计在人才培养中对公共艺术设计技能的需求,就需要积极探索科学系统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方法,还要满足学时短、见效快等硬性要求。针对这一需求,工业现成品公共艺术形象直观、易于掌握的特点就凸显出来。本文以笔者主讲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互选课程“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中的教学实践为例,对工业现成品公共艺术设计教学的思路、内容和成果进行探讨。

一、教学思路——为什么是工业现成品

以工业现成品而不是其他作为公共艺术设计教学的切入点,有以下三点必不可少的优势:

(一)具有大量可供参照的成功先例

现成品艺术于20世纪初登上世界艺术舞台,法国艺术家马歇尔·杜桑(Marcel Duchamp)最早使用现成品创作《自行车轮》、《泉》,其目的是为了揭示艺术与非艺术界限的模糊,并表达对传统艺术的戏谑。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公共艺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克莱斯·奥登博格(Claes Oldenburg)为代表的美国波普艺术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在公共空间中将复制现成品的公共艺术创作方法发扬光大,在现代公共艺术大家族中占据重要地位。[1]通过对大量相关案例的分析,有助于系统总结工业现成品公共艺术设计的相关法则,避免设计教学中出现明显错误。

(二)可有效减弱对学习者造型能力要求

工业现成品都经过工业设计,一般已经具备基本的形式美感。学习者只需考虑选择适合的现成立体物品,并了解如何根据环境选择尺度、组合形式等,即可得到一件形式感完整、与环境相契的作品,可以弥补非雕塑专业学习者立体造型能力不足的问题。本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自然成为公共艺术设计教学方法最理想的切入点之一。

(三)可以表现较深人文内涵

现成品公共艺术能够成为一种流行世界的艺术现象,其背后必然存在诸多值得去探究的规律,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其他公共艺术设计方法,如二维图像厚度拉伸、构成相比,现成品公共艺术的具体形态超越单纯的形式美感范畴,能够在营造幽默氛围,产生讽刺效果,甚至表达社会思考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也是提升当代大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工业现成品公共艺术设计教学的定位、目标及步骤

工业现成品公共艺术设计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基于方法论的设计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相当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积累。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习者以及相关建筑、规划、工业设计专业学习者,在没有接受立体雕塑造型训练的前提下,在方法论的基础上,掌握现成品复制、二维图像拉伸和三维构成三种设计方法;掌握环境、能动和功能三种要素添加以及幽默和严肃两种主题表达,从而具备在开放空间中完成公共艺术设计方案的能力。[2]这一工业现成品公共艺术设计教学的清晰定位,决定了其教学目标的双重性、内容的集约性和方法的多样性。

基于教学定位和学习者的特点及基础,工业现成品公共艺术教学的宏观目标是帮助学习者了解现代设计的内在规律与最新成就,提升艺术与设计审美素养,培养跨学科意识。微观目标是保证学习者通过课程学习与设计训练,能够自主完成针对特定环境的现成品公共艺术设计工作,设计思路新颖清晰,形式优美,功能合理。

工业现成品公共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涉及基地分析、元素选择、环境制约、形态变化、数量控制、功能添加、情境带入等环节。这些环节本着由简到难的原则顺序展开,又紧密联系甚至互相制约,还可根据基地情况和设计的复杂程度适当删减。同时在课堂讲解中可大量选用世界经典现成品公共艺术作为教学范例。

在工业现成品公共艺术设计教学中,还可以广泛使用Rhino、Solidworks等在工业、

nlc202309062206

机械设计领域广泛采用的三维建模软件,这有助于提升表现效果,极大促进不同学科学习资源的互动与共享。

“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者来自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不同专业,虽然大多数缺少艺术基础,但是如建筑、规划、工业等专业同学普遍具有相关专业的设计素养,也具备不同建模软件的使用基础。本文选取了两位繁简程度不同的建筑学院规划专业同学的课程作业全流程进行解析。

三、教学实例流程解析A

此处选择的案例来自规划专业同学,选择典型单体现成品为基本元素,该教学实例按照以下流程展开:

(一)基地分析

基地分析是所有室外设计活动的基础,掌握正确的基地调研方法,估算基地尺度,评估空间形态,掌握周边色彩环境和光照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周边人群需求,是工业现成品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设计者从基地分析和人群需求调研入手,借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公共艺术建设在兼顾艺术性与大学生心理特征上的成功之处,选择天津大学校图书馆东侧空地开展设计。目前此处主要为存车处,现状较为杂乱。因此设计的出发点自然定位于试图通过设计一个和校园环境氛围比较协调的现成品,同时提供功能并兼顾与人的互动。

(二)元素选择

选择并利用单体现成品进行公共艺术创作设计并非如表面看上去那样轻而易举。每种物体都有其自身形态特征,只有挑选轮廓特征更鲜明的物体,才更容易得到认可并获得成功。这种发现现成品之美并在公共空间中放大表现出来的创作设计过程,首先考验的是设计者发现和复制的能力,是对想象力的挑战,同时更是对基地进行调研的必然结果。设计者最初单纯从创意角度出发,选择以梳子为基本造型元素。但是目前公共艺术领域已经出现重达180多公斤的木质梳子式自行车架,而且这一方案没有体现与设计者自身专业的契合,和大学校园氛围也有些不符。[3]在综合考虑指导意见后,设计者从基地形态和周边人群需求调研出发,选择了与自身专业紧密联系的直尺作为基本元素,既合乎校园氛围,又与基地形态契合,并为其后的形态变化和功能添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形态变化与功能添加

当单体现成品公共艺术无法实现自身的美感及与空间的和谐,就需要依靠其自身能动性或某种外力使其形态变化,以富于形式美感。通过对世界范围内工业现成品公共艺术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结构有限破坏、沿枢轴旋转以及改变质感三种方式都可以使现成品形态更为丰富多变,产生形式美感和一定的诙谐意味,并更加适应环境。

根据功能设定,也根据直尺自身形态相对简单的特点,设计者选择如《裂开的纽扣》(Split Button)那样进行结构有限破坏的形态变化,通过将直尺刻度转化为可以存放自行车的凹槽,满足存放自行车需求。同时根据调研结果,基于人体尺度设定作品高度,提供充足的休息空间(图1)。

(四)评价及发展

综合评价,通过课堂讲授和设计辅导,设计者的作品实现了任务书的基本要求,形态美观,功能合理丰富,契合基地形态,有效活跃了所在环境气氛,是一件成功的公共艺术方案设计。这一方案既可以作为艺术化城市家具批量制造,布置在校园内环境适合且有人群需求的地方,也可以就以单体公共艺术形式存在。在今后的设计中可以考虑进一步提升技术含量,比如和当前天津大学校园内的智能公共自行车系统结合起来,将电子锁车设备与作品集成,满足使用校园一卡通租车出行的需求。

四、教学实例流程解析B

比单体现成品公共艺术更为复杂的是组合公共艺术,多个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工业现成品组合运用能够表达更为丰富的内涵,也能适应更复杂的环境,并提供更多样的功能,但对设计的多个环节必须有更为严格的节点控制:

(一)基地分析

如上所述,基地调研与分析是开展工业现成品公共艺术设计的首要步骤,正确的调研方法对设计开展的顺利与否至关重要。作者选取天津大学爱晚湖畔教职工活动中心所在地块展开设计,该地块是天津大学学生宿舍通往多所教学楼的捷径,且担负着一定的休闲功能。因此设计者决定以介入交通流线作为公共艺术设计出发点,适应相对曲折、狭小的空间特征,并提供绿化、休闲等多样功能。这就需要超越单体现成品的限制,提升设计复杂度,选取多个相同或不同类型的现成品,进行组合型设计。

(二)元素选取

组合型公共艺术是单一现成品或不同种类现成品的组合,具有更丰富的形态和更强的表现力。而在三维空间中合理控制单一元素的数量,并安排其相对位置,以使整体富于形式美感,是现成品公共艺术设计中较为复杂的课题。总体来看,组合型公共艺术包含单一元素组合和不同元素组合,其中前者以生活中常见的现成品为例,利用多个相同元素进行单一方向或双重方向的组合,可以改变单体元素的形态,以达到重复、渐变与对比的形式美感。

设计者的思路是这样的:一件新事物的产生与传播势必会给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带来一些改变,随之带来一些问题。现在我们经常会看到地铁里,路上,火车上等许多场合,人们互相之间毫无交流,而是自己戴着一个耳机。这种场景很值得玩味,也有些冷漠,耳机本是为人们带来声音的,而它的出现却阻断了人们的交流,这反映了一种矛盾。因此,设计者选择了具有时代性的耳机为基本元素。同时耳机本身形态既复杂又完整还具有可变性,如果放置角度得当,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设计者选用近年在建筑设计中使用日益广泛的Rhino软件进行建模设计,进行形态和尺度推敲,保证了设计的精确性以及与具体建造过程的衔接。

(三)组合与互动

nlc202309062206

对组合型现成品公共艺术设计而言,现成品的数量和组合方式关乎作品效果。奥登博格在荷兰埃茵霍温的《飞舞的球瓶》(Flying Pins)将保龄球瓶和保龄球进行中心放射性分散布置,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火柴》((Match Cover)则规整许多(图2、3))。考虑到耳机的形态复杂性,设计者选择相对适中数量的现成品,以较为规整的方式布置。在综合指导教师意见后确定的组合布置方式,是七个耳机型公共艺术线性布置,中间可供公众穿越。组合后的公共艺术形态与环境更好地契合,并提供了更丰富的互动性。但是新的问题出现,规整的线性布置导致视觉效果的单调。解决的方案是运用色彩,从钢琴琴键中汲取灵感,将单体耳机交替喷涂黑白色(白-黑-白-白-黑-白-黑),以形成富于音乐韵律的视觉美感(图4)。

(四)功能添加

新时代公共艺术的功能添加应当坚持科技导向和便利导向,注重科技创新运用和人体工程学基本原理。[4]因此在这一案例中设计者最初考虑的是作品可以作为多媒体播放终端,通过导出较多数量可实际使用的耳机来实现音乐播放和学习的功能。但是作为室外开放空间布置的设施,必须对安全性和可维护性做较高层级的考虑,这一方案因为难于管理和不够安全而被推翻。最后保留的是与地面平行的耳机部分可作为花钵,进行小规模绿化。最主要的功能还是起到传统景观设计中廊架的类似功用,限定交通流线,丰富视线变化(图5)。

(五)评价与发展

综合评价,这一设计方案体现了设计者在通过课堂教授掌握知识要点和基本技能后,如何运用正确的现成品复制设计方法,完成一件形态复杂、功能丰富的组合型公共艺术,并与所在环境契合的全过程。通过反馈可见总体达到课程制定的教学目标。当然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应当加强整体环境设计意识,通过与地面铺装一体化设计,进一步清晰交通流线,丰富作品效果。也有一个值得进一步斟酌的问题,即经过在形态完整性和可乘坐性之间的权衡,也考虑到基地内已存在充足座椅的情况,耳机只保留了极为有限的乘坐功能。这符合世界范围内公共艺术提供乘坐功能的大趋势,即公共艺术提供的休息功能通常弱于单纯的设施,而且通常带有促进公众交流或增强艺术体验的主观意图。因此,如何在设计过程中量化公共艺术艺术性和功能性的更合理比重,将是在教学内容设计进一步精细化阶段所要考虑的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系统教学内容设计和科学教学方法运用的情况下,以工业现成品为切入点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成果既有助于在广大设计院校摸索成熟公共艺术教学模式,能够更好适应公共艺术成为设计学下9个新专业之一的新形势。又有助于为公共艺术设计实践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创作、设计后备军,满足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和自主创新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邹德侬,巴竹师,刘珽译,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

[2]王鹤.Exploration on public art tea-ching modes in design colleges based on the methodology[C],2012年艺术工学与创意产业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福州: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USA),2012.

[3]王鹤.街头游击——公共艺术设计专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1.

[4]薛文凯.“城市家具”:公共设施的创新设计[J].创意设计源,2013(6).

王鹤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篇3

关键词: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对策与建议

一、引言

中韩两国由于地缘相近, 文化相似, 加之贸易结构的互补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中国和韩国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统计显示, 自1992年建交以来, 两国的双边贸易额由起初的50.28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 742.38亿美元, 增长了50多倍。与此同时, 中国对韩国出口工业制成品比重也逐年提升, 比重额由1992年的47%上升至2013年的92%, 韩国对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一直围绕在90%左右波动, 这表明中韩两国进出口商品逐渐由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此外, 中韩两国的贸易模式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中国对韩国既出口又进口相似的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模式并存, 产业内贸易逐渐替代产业间贸易成为中韩两国贸易的主要形式。

产业内贸易作为一种国家间的贸易类型, 国外专家与学者对其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度与类型上。Balassa (1966) 在研究欧共体成员之间的贸易模式时, 首次提出了“产业内贸易”这一概念, 并且提出了Balassa指数, 用来测度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Grubel和Lloyd (1975) 对Balassa指数进行了批判, 认为其只是一个简单的算术平均数, 并不能反映出每个产业的权重, 同时还指出该指数忽略了贸易不平衡因素对计算结果所产生的偏差。因此, 在Balassa指数的基础上, Grubel和Lloyd提出了产业内贸易指数, 即G-L指数。Kniest (1991) 提出了运用动态指标来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方法, 即边际产业内贸易 (MIIT) 分析法。Jae Jin Byun (2001) 对韩国国内各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情况进行了实际测算, 发现韩国的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的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从国内研究现状看, 赵放、李季 (2010) 根据1991-2008年间的中韩贸易数据, 推算出其产业内贸易指数, 其结果显示:中韩贸易特别是工业制成品贸易具有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蓝庆新和郑学党 (2011) 对2001-2009年中韩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计算, 得出中韩双边初级产品以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为主, 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上扬趋势。张婧 (2012) 对中韩两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两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整体水平较低并以垂直型为主, 只有旅游、运输和通讯三个细分行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

当前学者主要是基于G-L指数对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进行静态分析, 而很少采用MIIT指数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进行动态研究。本文利用1992-2013年中韩双边贸易数据, 在考察中韩两国贸易现状的基础上, 既对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G-L指数进行测度, 又对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MIIT指数进行分析, 力图全面客观地考察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真实情况;并且在G-L指数的基础上, 还将对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 力图为国家和政府制定提高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对策提供依据。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UN Comtrade统计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二、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现状

工业制成品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是评价一国对外贸易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指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伴随着中韩的正式建交, 两国之间的贸易迅猛发展, 而制成品贸易的地位不断上升, 工业制成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根据UN Comtrade的统计数据, 计算整理得出了1992-2013年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进出口额以及占进出口额的比重, 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 在进口贸易上, 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进口总额保持逐年增长的态势。1992年, 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进口总额仅为24亿美元, 到2008年, 对韩工业制成品贸易进口额首次突破1 000亿美元, 是1992年的近42倍。到2013年, 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工业制成品贸易总额达到近1 704亿美元, 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在进口产品中所占比例达到93%。在出口贸易上, 1992-2013年, 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也是逐年增长, 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除外。1992年, 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仅为11亿美元, 到2013年, 出口总额达到841亿美元, 是1992年的近77倍。并且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也大幅提高, 由1992年的47%上升至2013年的92%。

根据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体系》 (SITC) 标准, 0-4类商品代表初级产品, 5-8类商品代表工业制成品。其中, 5类和7类为资本或者技术密集型制成品, 6类和8类为劳动密集型商品。利用UN Comtrade的统计数据, 本文计算整理得出了1992-2013年中国对韩国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工业制成品总出口额的比重, 如图1。其中, 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制成品占中国对韩国出口比重总体呈现上涨趋势。1992年, SITC5与SITC7出口总额仅占中国对韩国出口总额10%左右, 到2004年, 首次超过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 占中国对韩国出口比重总额的43%左右。此后, 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比重持续提高, 到2013年, 出口比重提升到近60%, 比1992年高出50个百分点。作为中国传统优势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SITC6和SITC8在1992-2013年出口比重基本围绕在40%上下波动, 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1995年, 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比重达到顶峰, 约占总出口额的55%左右。到2013年, SITC5和SITC7出口比重仅为34%左右。总体来说, 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 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发展迅猛,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优势逐渐丧失, 中国对韩国出口贸易结构逐步优化。

三、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一) 静态测度

G-L指数是目前运用广泛的测量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的指标, 它的具体表达式为, 其中Xi和Mi表示i产业或者产品组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L指数取值在0与1之间, 如果大于0.5, 则表明该产业的贸易模式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 如果小于0.5, 则表明该产业的贸易模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根据UN Comtrade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1992-2013年间的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的G-L指数值, 如表2与图2。

通过对表2与图2的分析, 发现1992-2013年期间, 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在0.5到0.6左右窄幅波动, 1992年为0.53, 经过20年的发展, 到2013年, 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才达到0.66, 指数变化不显著, 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较低。

但是具体分析SITC5-8不同产业G-L指数的变化时发现, 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贸易水平的变化与整体贸易水平的变化差异很大, 制成品内部产业内发展存在着不平衡。具体分析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G-L指数变化趋势看, 1992年以来, SITC5G-L指数为0.46, 表现为产业间贸易, 此后指数呈小幅下滑趋势, 到2013年为0.38, SITC5一直处于产业间贸易模式;SITC7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 除了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2003年外, 其余年份均表现为产业内贸易, 并且于2008年G-L指数值达到顶峰为0.73。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UN Comtrade统计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进一步分析劳动密集型产业1992-2013年间G-L的指数变化情况时, 可以发现, SITC6和SITC8的变化情况又各不相同。1992年, SITC6除了在1993年和1998年表现为产业间贸易, 其余年份均呈现产业内贸易, 并且在1999-2006年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与SITC6相比, SITC8均表现为产业内贸易, 1998年, SITC8G-L指数值达到最高为0.85。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并存, 产业内贸易发展不平衡, 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还不高, 发展速度落后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且无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还是整个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都有待提高。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UN Comtrade统计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二) 动态测度

上文对中韩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以及SITC5-8四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分别进行了测量, 但是基于G-L指数的测度是动态的, 不能反映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变化的动态特征。因此, 在G-L指数的基础上, 又引进了MIIT指数, 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旨在把握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变化的规律。其中, , ΔX表示某一特定时期的出口变化量, ΔM表示某一特定时期的进口变化量。MIIT取值范围在0-1之间, 若MIIT值为0, 表明增加的贸易量完全是产业间贸易类型;增加的贸易量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随着MIIT指数值的增加而扩大;如果MIIT值为1, 表明增加的贸易量完全是产业内贸易。同样, 根据UN Comtrade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1992-2013年间的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的MIIT指数值, 如表3。可以发现, 1993-2013年间, 中韩工业制成品增加的贸易量中, 有14个年份表现出产业内贸易, 其余7个年份表现出产业间贸易, 总体变化幅度较大。1993年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MIIT指数为0.30, 但是经历长达13年的发展, 中韩两国产业内MIIT指数达到最高值0.95。但是具体分析SITC5-8不同产业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变化情况时, 发现1993-2013年间, 劳动密集型产业 (SITC6+SITC8) 增加的贸易量中呈现产业内贸易的年份要高于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业 (SITC5+SITC7) , 表明1993-2013年期间, 中韩两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速度要快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UN Comtrade及《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四、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前文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 从上文的研究和分析中可以看出, 中韩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因此, 为了优化中韩两国的出口贸易结构、提高两国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对于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选取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为被解释变量, 以中韩两国的贸易不平衡程度、中韩两国人均GDP差距、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额3个因素为解释变量, 力图为提高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对策提供理论与事实依据。其中, 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用Yt表示, 为上文已经整理计算得出的G-L指数值;贸易不平衡程度用TIMB表示, 具体的测度方法为中韩两国进出口差额的绝对值与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中韩两国人均GDP差异用AGDP表示, 具体的计算方法是:;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用FDI表示, 并且根据历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换算后再按照物价指数进行了修正。文中选取了1992-201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如表4所示。

根据产业内贸易发展理论, 建立影响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影响因素模型, 其基本函数表达式为:

其中, Yt表示t期中韩两国的G-L指数值, α0为常数项, TIMBt表示t期中韩两国的贸易不平衡程度, AGDPt表示t期中韩两国人均GDP差异, FDIt表示t期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 ξt为随机误差项。

在使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前, 为了消除异方差, 体现时间序列本身的规律, 对各数列分别取对数, 经处理后的函数表达式为:

在得出回归方程之前, 分别对变量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 所有的变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二阶单位根检验, 方程 (2) 中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时间序列是二阶平稳的。利用Eviews软件, 得到计算结果如表5, 由此得出回归方程:

注:数据由Eviews得出。

根据上述回归方程系数可以得知, 中韩两国贸易不平衡程度、人均GDP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而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对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表6可知, 残差的T统计值为T-statistic=-3.677708, 小于5%显著性水平临界值-3.029970, 因而残差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 这说明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证明此回归是有效的。另外, 虽然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不高, 但是完全可以看出3个影响因素对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G-L指数在研究期间影响程度上的差异。

五、发展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建议

上文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现状的分析表明, 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有待提高。

(一) 合理利用韩国对华的投资

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 韩国对华的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因此合理利用韩国在华直接投资至关重要, 不仅要提高韩国在华投资的数量, 还要合理利用韩国在华的投资额。一方面, 要改善国内投资环境, 通过政策的优惠广泛吸引韩国在华投资;另一方面, 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 应注重将外资投入在技术、科研等方面, 以此来推动中国国内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二) 加快中日韩自贸区的进程

当前, 中日韩自贸区已经进入谈判阶段, 进一步的经济往来将会更加密切。成功建立中日韩自贸区将会减少三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带来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自由贸易区的本质就是区内各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一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若中日韩自贸区成功建成, 区内生产厂商的生产成本便可以充分降低, 获得价格优势, 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由此可以缩小中韩两国的贸易规模差距。

(三) 大力发展异质产品

产业内贸易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产品的异质性, 也是提高国家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依据。产品的异质性不仅表现在产品的质量、款式和功能的不同上, 同时还体现在营销方式、信誉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当前, 消费需求千变万化, 只有多层次的异质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这就需要生产企业抓准国际市场需求特性, 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偏好, 为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异质产品。在中韩贸易中, 中国应生产符合自己优势又具有特色的产品, 在同类产品中体现自己的异质性, 从而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alassa, B.Tariff Reductions and Trade in Manufactures among the Industrial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 56:466-473.

[2]Grubel.H., Lloyd, P.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New York:John Wiley&Sons.1975.

工业制成品 篇4

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现状及问题

1. 产业内贸易的界定

产业内贸易是指两国贸易中某一产业同时有进口和出口的, 表现出在该产业之内所进行的产品贸易, 也被比喻成“双向贸易”和“重叠贸易”。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必须满足以下两方面的特点:其一, 在使用和消费上, 两者互为替代品。从需求弹性的角度来分析, 可以表述为, 两者的交叉需求弹性大于零, 且其值足够大;其二, 在生产和制造上, 两种贸易产品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在比例和数量上相似或相近。例如, 中国从韩国进口服装同时也向韩国出口本国制造的服装的情况就属于产业内贸易, 而韩国对我国压倒性的对中国出口高科技技术设备, 则表现出较高水平的产业间贸易。

根据贸易产品的属性不同, 产业内贸易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另一类是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指在两国在两种完全相同的产品上既有进口也有出口的贸易行为。两种产品同质也就是说两种产品在质量、性质、属性、功能上完全一样的产品, 需求交叉弹性无限性, 且两种产品基本上达到完全替代。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根据产品特性的差异可进一步分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两种: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的贸易产品是指在质量上不同, 而性质、用途相同的产品, 它代表的是一种产品的不同系列和档次的高低, 因此这类产品在价格上不尽相等。例如, 中韩之间的汽车贸易就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范畴, 双方进口和出口的汽车在性能、材质上不同, 而功能上都属于交通工具, 价格上也由于质量上的区别而高低不一。水平型的产业内贸易是指质量、功能相同, 而外观、结构等属性不同的产品, 它表示处于同一级别, 却拥有不同表现的多样化产品。水平产业内贸易表现最多的为服装的进出品贸易, 服装的质量和功能都一样, 而在款式、设计上表现很大的不一样,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 不同的经济条件和个性爱好会产生对同一类产品中不同规格和参数的多样化需求, 各国所生产的产品在外观、样式上都存在着差别, 由此, 也便产生了水平型的产业内贸易。

2.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现状及问题

中韩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据联合国Comtrade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 韩国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第四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而中国既是韩国对外业务中第一大出口国, 也是第一大进口国。双边贸易的平稳发展。除去2009年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滞后效应的影响, 中韩双边贸易额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2010年中韩贸易额达2071.06亿美元。在双边贸易中, 中国一直是贸易逆差国, 且贸易逆差额呈波动性上涨趋势。2010年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额近700亿美元, 较1992年的2亿美元逆差扩大了近350倍。从中韩贸易产品结构来看, 中韩双边贸易大多集中于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 而初级产品的贸易占比相对较少。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中韩整体贸易量的比重量一直保持在50%以上, 且2003年以后, 占比几乎接近九成。在中韩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当中,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逐年攀升, 而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份额却逐年递减。其中, 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贸易所占的比重最大, 近两年几乎达到整个工业制成品贸易总额近五成的份额, 且一直以来处于比重不断上升的阶段。

在工业制成品的贸易中, 本文作者根据联合国标准分类 (SITC) 统计, 对商品分类5——8制成品, 用产业内贸易测度指标G—L指数、修正的G-L指数、Aquino指数、GHM指数进行测算, 得出两国在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呈现出以下特点:

1. 从大类上来看, 代表制成品5化学品和有关产品、

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机械及运输设备和8杂项制品四类贸易中, 除6类产品有一定的产业内贸易外, 其他各类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 从而反映出中韩制成品大类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其中代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内贸易高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内贸易, 但近几年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贸易的向低走向, 及资本技术型贸易的发展, 两类产业内贸易水平逐步相当;而且也反映出中韩两国在工业制成品中严重的逆差。

2. 从制成品产业细分来看,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

贸易水平整体上高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水平居于前列的是, 办公用品、纺织纱、鞋类等, 反映出中韩两国在这些产品上的相互需求比较旺盛。个别资本技术型产品如SITC771 (电力机械及其零件) 和SITC747 (管子、锅炉外壳、槽、桶及类似物品用的龙头、旋塞、阀门及类似器具) 反映出很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居于G-L指数平均值之首, 但毕竟是个例。但有一些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例如, 无机化学品、纸制品、通用工业机械和设备等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一直处于稳步的上升阶段, 并不断向完全的产业内贸易格局趋近。

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从上文的研究和分析中可以看出, 中韩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 在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来往中, 两国贸易表现出较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 但却仍然以产业间贸易形式为主。影响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两国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距, 以人均GDP来讲, 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382美元, 位于世界第49位, 而韩国的人均GDP达20165美元, 相当于中国近5倍的水平。按照需求偏好学说的理论, 两国经济水平的差异影响他们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同时, 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着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 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对技术的投入相对较高, 对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也相比较大, 所生产的产品也主要集中于高科技含量的电子、信息化产品, 而国家实力相对落后的经济体对技术投入不够, 国家也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下游进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产品的生产, 这同样不利于彼此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 中韩两国要素禀赋差异大, 中国在劳动力要素资源

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而韩国在资金上相对富余, 技术上同样较为先进。, 中韩在要素的投入与比例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中国凭借充足的劳动力要素投入主要生产低附值的工业制品, 而韩国依据庞大的科研投入和先进的研发技术, 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断进行优化和创新, 所以, 要素禀赋的差异使得中韩在工业制品的贸易上则更多地表现为产业间贸易, 在较低水平的产业内贸易中, 也因要素投入的差异使得产品在质量、性能、功能以及档次、等级等方面的差异更加明显, 表现为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为主导的贸易格局。

3. 中韩双边贸易中, 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 且逆差

越来越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中韩产业间贸易的发展。因为一国较大的贸易逆差说明该国在产业的进出口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当逆差额足够大时, 在这种产品上, 一国就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 产业内贸易也降为零, 贸易形式也将更倾向于产业间贸易。

4. 国际直接投资方面, 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逐年增

大, 1992年, 韩对中国直接投资为7.26亿美元, 而2010年这个数值一跃到37.6亿美元, 增加了4倍多。但消除物价上涨的因素影响后, 韩对华直接投资并未出现较大比率的增长, 2010年的投资水平与90年代末的水平基本相当。而这些投资更多地以垂直投资为主, 更多地表现为产业间分工形式。同时, 从投资对贸易的影响来看, 一国对他国的投资主要体现在贸易替代和贸易互补两个方面。当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出于开拓市场范围、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时, 投资将产生贸易替代效应。因为, 一国在他国投资所生产的商品主要针对于目标国的消费市场,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目标国进口该类商品的必要性, 目标国的贸易规模逐步增大, 产业内贸易也将因此受到影响。而当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出于资源及要素的优化配置方面的考虑而进行规模化的生产时, 投资将产生贸易互补效应。这时, 一国企业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下, 利用他国的资源进行最优化生产配置, 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并且生产出的产品即可以销售目标国, 或者返销国内, 直接推动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韩国对中国的投资更倾向于前者,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两国产业内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下对韩国的跨国经营也因经验缺乏等原因屡屡失败, 上海汽车集团并购韩国双龙汽车一案是其代表。这也影响着产业间贸易的发展。

工业制成品 篇5

1 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

1.1 G-L指数

G-L指数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产业内贸易度量指标,1975年由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共同提出,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表示出口额,M表示进口额,公式值在(0,1)间变动。如果大于0.5,则表明该产业的贸易模式为产业内贸易;如果小于0.5,则表明该产业的贸易模式为产业间贸易。上述公式反映的是两国之间的某个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如果要对整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度量,则必须通过加权平均来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1.2 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

本文在SITC Rev.3分类的基础上,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2000-2014年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额测算其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波动幅度不大,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都高于0.5,基本上保持了稳定的态势。除了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造成G-L指数有所波动外,大多数年份都处于上升趋势。具体来说,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由2000年0.58上升到2014年的0.68,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

数据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具体来看,SITC5类制成品从2000年至2014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在0.5以下,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对比G-L指数变动趋势,发现SITC5类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处于逐步提高的态势。SITC6类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四大类工业制成品中的第一位。2000-2014年间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在0.5以上,表现出较高水平的产业内贸易特征。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是在2009年,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0.9965。此后,产业内贸易指数开始下降,但在2012年开始回升。SITC7类制成品在中韩双边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其产业内贸易指数却屈居第三。2000-2014年间,除了2003年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在0.5以上,表现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2008年产业内贸易指数达到最高值0.7289,此后,因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产业内贸易指数开始下降。SITC8类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处于波动性增长态势,2000-2014年间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在0.5以上,表现出较高的产业内贸易特征。对比SITC7和SITC8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变动趋势可以发现,SITC8类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正不断缩小与SITC6类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差距。

2 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1 模型构建

基于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实际情况,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人均GDP差异、贸易失衡、规模经济、外商直接投资四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构造模型如下:

其中,β0为常数项,β1、β2、β3、β4为待定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GL表示产业内贸易指数;DPGDP表示中韩两国人均GDP差异;TB表示贸易失衡;SE表示规模经济;FDI表示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额。

G-L指数来源于本文计算得出的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DPGDP代表中韩人均GDP差异,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单位为%;TB代表贸易失衡,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单位为%;SE代表规模经济,使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FDI代表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单位为亿元。

2.2 模型估计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EVIEWS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来看,四个变量中FDI不太显著,没能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因此我们剔除这个解释变量,再一次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来看,调整后的模型拟合优度达到96.7%,拟合效果很好。三个解释变量的t变量检验值均小于0.05,说明三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都很显著。从相关系数来看,LNTB的影响最为显著。

2.3 实证结果分析

由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中韩人均GDP差异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存在负效应;贸易失衡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存在负效应,且影响较大;规模经济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存在正效应,但影响相对较小;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影响不显著。

2.3.1 中韩人均GDP差异与产业内贸易指数负相关

人均GDP差异的系数为负,说明中国与韩国的人均GDP差距和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呈负相关关系。中韩两国人均GDP的差距越大,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指数越低。人均GDP差距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就会下降0.2767个百分点。人均GDP差异体现了两国需求相似程度,人均GDP水平越接近,两国的消费水平和需求偏好也就越相似,这为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产业内贸易水平逐步提高。

2.3.2 贸易失衡与产业内贸易指数负相关

贸易失衡的系数为负,说明贸易失衡与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呈负相关关系,并且在四个影响因素中,贸易失衡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影响最明显。实证结果显示,贸易不平衡程度每降低1个百分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就会上升0.4424个百分点。

2.3.3 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指数正相关

规模经济的系数为正,说明规模经济与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呈正相关关系。规模经济衡量指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就会上升0.08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弹性数值较小,说明在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中,规模经济发挥的作用不大。这一结果可能是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工业制成品企业规模经济表现得还不够充分,还没有达到收益递增的阶段;另一方面,变量选取的不够合理,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规模经济不够合理。

2.3.4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没有显著相关性

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韩国对华直接投资额有限,因而它在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中难以发挥预期作用。

3 促进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政策建议

3.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应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政府应从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高度将高新技术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鼓励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交流和研发合作,利用技术溢出效应加快我国高新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第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改造。为此,政府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利用市场机制淘汰高能耗高成本低收益的产品,促进传统产品向多功能、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转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层次和技术含量,从而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

3.2 大力发展规模经济

第一,推进产业整合。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集团进行兼并和重组,实现大规模经营。第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国家应当设立适当的准入门槛,对申请入门的企业进行严格审查,制定工业制成品的行业标准。第三,加强对地方保护主义的整治。政府应该加强对地方保护主义的整治,打破行政性垄断,强化各地区政府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实现产业的跨地区融合,提高生产的集中水平,实现地区内部和外部的双重规模经济。

3.3 平衡贸易逆差

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贸易逆差额在2000-2014年间一直处于迅速增长的态势,2000年工业制成品贸易逆差额仅120.36亿美元,2014年已达到855.7亿美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我国对韩国产品尤其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量加大,从而进一步拉大中韩贸易逆差。因此,积极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或者加大引进韩国对华技术投资,促使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换,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分配。

3.4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与韩国在地理位置上互为邻国,所以两国在开展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时应将区域经济合作因素考虑进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对两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经济一体化推进过程中,贸易壁垒、投资壁垒都将不同程度地降低或取消,有利于产品和要素在成员国之间自由、高效流动,产业内分工逐步细化,产品差异性趋势加强,从而推动两国产业内贸易发展。中韩两国继2008年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后,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欧亚倡议”和“一路一带”建设无疑会加快中韩经济一体化合作,未来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会为两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宏,丛静.影响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因素的实证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6,15(2):43-48.

[2]李盾.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4):49-54.

[3]孙宏宇.中美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工业制成品 篇6

改革开发以来, 我国通过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出口额从1980年的181.19亿美元猛增到2009年的12016.12亿美元, 增长了66.3倍。特别是入世后,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分工, 促进产业转移和升级, 出口获得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2007年我国出口额就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 达到12177.76美元。同时, 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前, 初级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在50%以上, 改革开放后,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急剧增长, 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0的49.6%增加到2009年的94.7%, 特别是2001年入世后,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1-2009年9年间,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由2397.6亿美元增长到11384.8亿美元, 增长了3.75倍。

虽然改革开发以来, 我国以制成品替代了初级产品的出口, 形成了一定的比价优势, 但由于我国自身技术基础薄弱, 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升等问题, 导致我国工业制成品无法发挥后发优势。特别是随着刘易斯拐点的逼近, 我制造业用工荒不断出现, 加人民币不持续升值, 使得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正面临比较优势减弱的考验。

二、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工业制成品附加值率低。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 我国工业制成品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是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偏低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制成品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的4.39%、日本的4.38%和德国的5.55%。如果用增加值率来度量投入产出效益,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增加值率比美国、日本及德国等发达国家都低很多。即使与拉丁美洲、西亚和欧洲的发展中国相比,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增加值率也没有优势, 如果从行业整体利润回报率看, 美、日、德的工业制成品都是利润率较高的行业。而根据郭田勇教授领导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课题组于2008年的调研报告知, 我国近57%的出口企业税后利润率集中在5%以内, 28%的企业利润率在5%-10%之间, 只有9.57%的企业利润在10%-15%之间, 利润高于15%的只有5.45%的企业。可见,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并不是很显著, 尤其是产品附加值率低, 更加暴露出我国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趋向弱化。

2. 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恶化。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门类虽然比较齐全, 但产业结构明显表现出轻型化的特征, 轻工纺织工业制成品、资源加工工业和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制成品增加值的比重比较高, 而机械电子和运输设备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工业发达国家。我国工业制成品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劳动力成本、市场潜力等方面, 而在研发能力、工艺水平、品牌建设和增值服务能力方面的优势都很弱。我国工业制成品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反映出我国过分强调成本忽视技术优势的培养, 结果造成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结构滞后、处于发展跟进状态。表1反应了从1991到2009年间的工业制成品平均出口和进口价格指数 (为了数据更直观, 把1991年到2009年分为三个时间段, 分别取平均数) ,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从135.20下降为55.78,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使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可能会导致我国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丧失。

数据来源:《2010中国统计年鉴》

3. 加工贸易优势正在弱化。

按贸易方式不同可以把贸易分为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直观地了解我国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是否弱化。为了较明显地总结出我国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变化的规律, 按五年一个周期 (最后一个周期不足五年) 对我国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比重变化进行平局统计分析 (表2) 。

数据来源:《2010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2可以看出, 一般贸易的比重在1991到2000年这10年间下降了8.23个百分点, 在2006和2009年却略有上升, 但是比重依然没有超过50%。相应的, 加工贸易的比重在1996-2000年这个周期达到了最高点, 可在随后五年里呈现下降趋势, 特别是在2006到2009年间下降幅度明显加快。这些数字共同表明了我国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正在弱化, 且2005年以来呈加快趋势, 而一般贸易, 包括资本、技术密集的高科技工业制成品尚且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三、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变化分析

工业制成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最终体现在国际市场上的是竞争优势, 所以一国出口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国的比较优势, 出口结构的变化也意味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类型在发生变化。本文将主要选取1991-1996年、1997-2002年和2003-2009年间我国工业制成品中的14大类出口商品作为分析的对象, 分别计算出每六年间出口商品的平均值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用这二十年间比重发生的变化来分析我国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的变化 (表3) 。

由表3可以看出, 1991-1996年间, 工业制成品的平均年出口额为1272.95亿美元, 代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纺织原料及制品和鞋帽等产品平均年出口额为440.37亿美元, 占总出口额34.59%。到1997-2002年间, 工业制成品平均年出口额为2397.60亿美元, 其中纺织原料及制品平均年出口额为498.36亿美元, 比重下降为20.79%, 净减少7.4个百分点。到2003-2009年间, 纺织类商品平均年出口额为1658.02亿美元, 比重下降为14.34%, 下降幅度为6.5个百分点, 虽然下降幅度小于1997年到2002年的下降幅度, 但是这说明我国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成品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在不断下降, 说明劳动密集型加工制成品的比较优势正在弱化。

1991-1996年间, 代表技术密集型的机器和电气设备平均出口额为276.67亿美元, 占总出口额的21.73%。1997-2002年间则增加到平均年出口额为848.91亿美元, 占总出口额的35.41%。2003-2009年间增加到平均年出口额为5288.15亿美元, 占总出口额的45.73%, 20年出口额增长了19.2倍, 但其占总出口额增长幅度仅为24个百分点。这说明机器和电气设备出口基数小, 尽管出口额大幅增加, 但比重的提高幅度却不大。同时也表明机器、电气设备的出口和其它类型产品的出口是同步增加的, 所以这表明我国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 但是比较优势不是显著。

从1991年到2009年间, 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中只有金属及其制品的比重有小幅度的上升。其他类型产品的出口比重都在下降, 纺织原料及其制品的下降幅度最大, 大约下降了一半。其他行业下降幅度从大至小分别为:生皮和皮革制品、化学工业品、木材制品、宝石和贵金属制品、石膏、陶瓷和玻璃、塑料、橡胶制品、光学设备、木浆及纸制品, 其下降幅度分别为3.0、2.2、0.7、0.7、0.5、0.2、0.2、0.07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2010中国统计年鉴》

总体来看,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从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下降可以看出其比较优势正在弱化, 而技术密集的工业制成品如机器、电气设备和运输设备, 尽管出口额有了大幅度增加, 但仍不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

四、我国工业制成品比价优势弱化的原因

成本优势一直是我国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的基础, 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和2007年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 我国成本优势不断在弱化, 而目前在技术方面我们尚未形成比较优势。

1. 成本优势的弱化

(1) 人力成本不断增加。人力成本的优势一直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保障, 2001年以前我国工业制成品工人的工资平均增长低于10%, 而企业利润平均增长是30%左右, 说明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优势某种程度上是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获得的。这种优势在我国经济起步期是可行的, 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 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不可持续。如200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工人平均工资仅有729.2元, 到2008年平均水平就达到2016.0元, 短短的9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工人的工资就上升了两倍多。特别是在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以及实行严厉的最低工资标准后, 劳动力成本提高就更是不可避免了。随着我国工业制成品工人工资的不断提升, 我国人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失去, 而且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 如2009我国沿海地区的平均劳动成本是每小时1.08美元, 而印度平均劳动成本是每小时0.51美元。照此发展趋势, 我国工人的工资增长可能会使我国工业制成品利润完全消失, 也就是我国工业制成品将彻底失去人力成本的比较优势。

(2) 人民币升值。目前,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面临以低附加值为主, 利润薄, 没有定价的话语权及汇率风险转嫁能力弱等问题。我国大部分加工制造出口企业税后利润率集中在5%以内, 尤其是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行业。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 如果出口商品以美元计价的价格不变, 则以人民币计算的价格就会下降, 这将会进一步降低我国出口企业的利润。事实上由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利润正在被挤压, 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特别是2007年以来, 人民币进入快速升值的通道, 是我国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正在弱化的另外的一个主要原因。

2. 技术方面处于比较劣势。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在不断扩张, 工业化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按照国际标准分类, 在22个大类中, 我国工业制成品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 15个大类名列前三,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正在向世界制造中心迈进。但是以机器、电气设备和运输设备等高端工业制成品为代表的对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却不具有很强竞争优势, 技术的劣势成了是我国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发展的瓶颈。

(1) 我国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发展历程短, 基础薄弱, 技术开发需要的资金、人力难以满足, 所以我国资本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与发达国家相比, 其本身不具有技术优势, 而且这种状况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表3也说明了我国的技术密集的工业制成品尽管出口额从1991年以来有了大幅度增加, 但其占我国出口份额的比重不是很大, 不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

(2) 长期以来, 我国不得不从发达国家大量引进技术, 使得我国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陷入技术引进的依赖, 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利润一直很低, 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上基本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如我国出口的产品, 很多100%是我国制造, 却只能获得10%或更少的利润。同时我国研发投入和转化不足, 造成我国工业制成品对外来技术依存度依然很高。如2009年我国R&D (研究与开发) 占GDP的比重1.52%,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成员国家平均达2.29%。目前, 虽然我国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有自主研发的愿望, 但是由于长期对外来技术形成依赖, 导致我国工业制成品在技术方面依然处于比较劣势。

我国工业制成品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弱化, 而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又尚未形成, 这就导致我国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整体正在减弱。因此, 我国工业制成品要获得持续发展, 仅仅利用“干中学”的技术外溢效应是不太可行的,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技术和产业升级。同时也要认识到, 虽然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低成本优势不断弱化, 但与技术优势相比, 目前仍具有相对优势, 完全抛弃成本优势也是不明智的, 必须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 我国工业制成品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从出口结构变化的视角对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正在弱化, 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尽管出口额大幅度的增加, 但比较优势依然不是很显著。

关键词: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出口

参考文献

[1]陈昊.中国对外贸易是否面临比较优势陷阱风险: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0, (07) .

[2]贾杉, 甘子夏.比较优势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1992-2007[J].统计与决策2009, (02) .

[3]侯增艳.比较优势与加工贸易——基于中国各省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 2008, (11) .

[4]Guzin Erlat, Haluk Erlat.Do Turkish Exports Have aComparative Advantage with Respect to the European UnionMarket, 1990-2000[J].Topics in Middle Eastern and NorthAfrican Economies, Electronic Journal, 2005, 8 (7) .

工业制成品 篇7

这里,我们需要理解“+” 的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互+ 联+ 网。 连接,形成交互,并纳入网络或虚拟网络。

第二个层次: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 物联网+ 万联网+ 产业互联网(如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

第三个层次:“互联网 + 人”。 这是“互联网 +”的起点和归宿, 是“互联网 +”文化的决定因素。

第四个层次:“互联网+ 其他行业”。涵盖传统行业、新兴行业,也包括互联网产业本身。

第五个层次:“ 互联网+ ∞”,∞代表无穷大,这就是连接一切的阶段。

“工业4.0”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它描述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 提出了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这个概念首先在美国被提出,其定义为由具备物理输入输出且可相互作用的元件组成的网络,既不同于未联网的独立设备, 也不同于没有物理输出输入的单纯网络。)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 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如附图所示:在工业社会, 讲的是规模经济,产品品种越少, 单位成本越低;在信息社会,由于网络、信息优化使得个性化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由于分摊了基础固定成本,所以品种越多,成本也越低。

传统成品房精装修(全装修) 运作的特点是:

1、运作集成化:大批量的成品房装修设计、材料选购、施工使得项目运作集成化。

2、产品产业化:与成品房装修相关的产品形成配套标准化、 产业化,并制定相应的产业标准。

3、施工标准化:执行标准的施工工艺和流程。

4、购买集团化:形成规模采购,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5、管理专业化、全面化。

传统成品房装修的核心是标准化、工厂化和产业化,每项工作都是后项工作的前提,表现在产品形式方面是采用标准单一化或套餐化装修标准,标准单一化指的是采取单一的装修标准,设计、材料、施工完全没有区别的装修方式;套餐化指的是每种装修套餐对应不同套系的设计、材料和做法,但是每种套餐形成固定标准格式,每种套餐内容形成工厂化加工条件,从而实现整体产业的产业化。从装修产品来说, 完全可以达到标准产品化,比如标准套装门、木地板、洗面池台盆柜及镜柜、衣橱、厨房橱柜、 楼梯等,实现装修部品部件的规模化生产,从而实现成本降低, 产品标准统一、质量可靠的目的。 在营销方面更比拼营销本身的运作,强调轻装修重装饰,事前需要确定装修风格和标准,前期营销定位具有决定性地位。而从产品服务来说,随着成品房的交付, 相应的服务除了质量维保以外基本为零。

目前成熟地产开发商针对成品房装修,比拼的实际上是一种延续性技术的发展,各家针对目标用户研究装修风格、部品部件标准、施工质量和成本标准,不断对以上因素进行优化,而实际上目前成品房装修的性能对于用户来说已经超越需求,特别是对于装修档次和整体装修标准来说更是如此。成熟企业不愿放弃已有的市场领域和竞争,为追逐这一市场的利润而拼杀。相对而言成品房个性定制化装修完全称得上是门“破坏性技术”,对于传统的成品房标准化装修是项颠覆性的创新。

过去,由于生产技术和需求之间固有僵化、不够灵活、转换成本高等原因,使得成品房装修必须以标准化、工厂化、产业化形式出现,否则对于社会而言, 将会带来成本急剧上升的压力。 但是,现在“互联网+”、“工业4.0”的出现和发展,解决了品种和规模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个性定制与批量生产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品种越多,成本越低的新态势,将颠覆传统成品房装修模式,以个性化、定制化的装修实现创新之路。

首当其冲的是用户需求被极大释放。过去的成品房装修销售模式极大的束缚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以往的市场反馈来看, 用户对成品房的最大诟病是完全标准化和成本模糊化。实际上个性化、定制化的用户需求十分庞大,从长尾理论来说这条尾巴越托越长,整体数量集来看与标准化的需求不相上下,甚至有所超越。过去由于工业化水平不高, 信息智能化不够健全,用户端个性需求与生产制造间不能形成对应关联关系,为实现个性化、定制化需求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边际成本相当大,现在,通过“ 互联网+”、“ 工业4.0” 的手段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应用,能够将个性化、定制化装修产品在不增加固定成本、只耗费同标准化单位边际成本近似的基础上得以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相应的,由于分摊了厂房、设备等固定成本,使得平均单位成本反而随着范围的扩大而减少。

1、设计:设计不仅仅是以套餐化模式出现,更多的是以个性、定制模式来实现用户的深层次需求。用户需求也不单单只是通过问卷或面对面沟通形式出现,更可能的是以移动互联手段进行实时沟通、传达和效果的所见所得,实现网络效应。从用户界面来说,用户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个性化装修选择。一般来说, 目前市场上供应的成品房平面方案基本确定,可能会有局部用户的个性需求,所以在后台方案支持上来说数据库已经提供基本平面方案以供选择,用户通过个性需求提交调整意见,由后台设计师进行相应调整。风格意向相对固定,比如目前主流的美式、欧式、中式和现代风格,每种风格提供给用户相对应的图片意向以供选择,必要的话可以提供该套型的效果图或动态图,由用户进行挑选。一旦风格确定,相应的装修材料也能及时展现。如果用户对局部材料不满意,还能进行更换,后台数据可以通过算法推荐给用户相匹配的材料。比如, 简欧—白色系,用户如果对白色的门及门套不满意,可以选择橡木本色门及门套,相对应后台数据会建议用户更换选择相匹配的木地板A、B、C,效果图能实时体现整体效果。在整体风格色调确定后,用户可以选择相应的部品部件,如洁具、橱柜、灯具等, 用户界面所有的选择应该是后台数据算法模型基础之上的推荐选择,这样的话可以弥补用户的专业局限,并能保证整体装修效果。 至于可以后期安装的部品部件如挂衣钩、毛巾架、装饰画等,则更可以以选装形式出现。从开发层面来看,还可以释放专业设计师权限,让用户贡献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发挥用户自身的设计能力,一方面鼓励用户中有设计背景和能力的人认知盈余的参与项目设计,另一方面发挥用户对自家的需求设计能力,形成自设计效应,并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等工具,通过大数据库算法处理, 将个性定制的产品空间效果呈现在其他潜在用户面前,极大的减少了开发商直接面对用户的设计沟通成本,满足了用户需求,解决了用户痛点,提高了用户满意度。

2、材料生产、物流及供应链: 标准化装修材料产品生产及物流将与设计个性化、定制化挑选、 下单、生产、运输、安装、施工通过移动互联手段相连接。用户与成品房销售商通过移动互联手段进行设计方案的选择确定并对整体预算确认后,会得到一份全面材料清单,包括装修材料的品牌、型号、规格、数量和相应的价格,而同时通过后台数据库分类、处理,该份清单会传递到材料生产商和供应商手中安排加工生产,在约定时间内通过带自动分类的物流供应链系统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非标准化装修材料特别是需要现场尺寸复核定制的产品,更能体现和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比如成品套装门, 工人通过对现场实际尺寸的测量和复核,与用户定制样式实时传输到工厂加工数据库处理,形成加工工艺图纸和加工模块安排生产线进行自动生产,生产完毕后贴码进行物流配送,现场安装工人只要扫码即可知晓安装位置及要求,完成相应安装,安装完毕后由传感器传输完工数据至工厂端、管理端及用户端。

3、施工流程及工艺要求: 施工现场通过可视化移动互联手段可以实时传输现场视频,便于用户实时了解、监控,并可以远程实现分阶段验收手续。设计与材料的个性、定制、灵活性必然要求施工流程及工艺要求相应调整。过去传统的以手工、零散为表现形式的施工工艺必然要被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模式所取代。 比如说传统瓦工,过去贴砖、石材等传统工艺必须需要瓦工工人手工放线、排版,下料,待材料齐全后一块一块按部就班的铺贴,工序质量和时间进度完全依赖于该工人的专业技能,施工现场环境也比较恶劣。随着社会发展,专业技术劳动力短缺,人力成本的不断提升,造成瓦工施工成本相应不断上涨,装修整体成本的加大。在互联网时代,往往认为机器所取代不了只能人工完成的环节,必然会加大成本,成为发展瓶颈,但是随着“互联网+”、“工业4.0”的应用,最先颠覆和最有可能颠覆的往往是传统思维模式所固有的觉得难以改变的部分。通过移动互联手段, 现场技术人员可以将欲铺贴部位尺寸数据上传,通过计算机后台处理进行排版和下料,进行工厂加工生产标准产品,将铺贴传统工艺改为标准型安装产品工艺, 进行现场机械化安装施工,从而减少现场劳动强度及内容。从成品房装修的整体施工流程来看, “互联网+” “工业4.0”可能提升整体灵活性和管理水平,将过程实时控制管理和应急管理发挥到极至。施工流程可以根据不同项目、不同内容进行灵活多变的调整、安排,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流程的优化处理。这些改变会逐步向产业化发展,提升全产业链的智能加工生产水平。

4、成本控制:正是通过“互联网+”“工业4.0”可以发挥成本事前、事中实时和事后控制的优势。事前通过用户选择可以确定装修全部材料成本和施工成本,核算出预算价格,事中由于现场调整,可能会有部分变更, 可以实时反应,事后自然形成决算成本,加上相应管理费、利润和税金,可以得出整体项目成本。 而用户端的个人成本再也不用像传统成品房装修那样不透明,因为每户的装修成本实际上绝大部分掌控在用户手中,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挑选相应的装修内容、材料,从而实现丰俭自定的效果。整个成本体系因为物理信息融合系统变得实时、可控、真实。

5、万物互联:通过个性化定制装修、智能家居系统、物联网形成万物互联。网络是打开个人与世界的虚拟入口,家居装修是打开个人与世界接触的物理入口,我们通过装修自己的个性之家,营造适合自己并热爱的“家”, 通过“家”里的个性定制装修风格、材料和后期配置的电视、电脑、空调、冰箱、家具等部品部件,经网络与世界进行物物相连, 个性化定制装修数据会影响社会装修消费信息,未来的智能家居将实现跨行业、跨产业的空间发展,家庭用电实时数据可能会上传到能源互联网、冰箱储藏数据会上传到居民生活品数据库、 电视等节目观看数据会上传到居民消费娱乐数据库,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处理,可以提供给生产制造和销售企业进行点对点营销。服务,也从单纯的地产房屋销售服务,变成满足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服务边界变得模糊、跨行业。

上一篇:三维理论下一篇:计算机维护与使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