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教学

2024-10-07

关键词教学(精选12篇)

关键词教学 篇1

语文关键词, 对于一篇文章而言, 指的是能揭示文章核心意义的词语。对于课堂教学而言, 指的是能实现教学目的的词语。关键词之所以“关键”, 就在于它能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和达到教学目的。所以, 语文关键词的选定过程, 实际上是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文路梳理、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过程。

语文关键词教学, 它是一种教学策略, 指在语文教学中, 以言语形式的教学为核心来设计课堂教学, 选择课文关键词, 通过编排关键词序列, 带领学生深入语境, 品味和感悟课文的核心内容, 体会文本言语的意义和意味。

一、关键词的选取

关键词主要来自文章的正文, 此外还可以来自与文章相关的材料, 比如文章前言、课文注解、课后习题、相关资料等。如在《潼关怀古》一课中, 我从正文中选取了“山河表里”、“宫阙”、“踌躇”、“苦”四个关键词。而在《大雁归来》一课中, 我选取了“野性”、“窥探”、“顾忌”三个词语, 其中“窥探”、“顾忌”来自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这两个词虽在课后出现却不能在正文中找到。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 一篇文章选取的关键词一般在三个至五个之间为宜, 但并非一成不变,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潼关怀古》我选了四个, 《大雁归来》我选了三个, 而《水调歌头》, 我主要抓住这首词的小序中“兼怀子由”中的一个“兼”字。因此, 关键词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文章本身以及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

关键词选取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选取关键词, 首先要遵循关键词指向性原则, 即关键词要能反映和揭示文章意义 (实现教学目的) ;其次遵循关键词单义性原则, 即一个关键词对应一个方面, 也就是每个关键词对应文章的某项内容;再次要遵循关键词合成性原则, 即把几个关键词合起来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主题或实现一个完整的目的。

选取策略一:从文本内容出发

诗有“诗眼”, 文有“文眼”。诗眼和文眼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凝聚点, 是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点。由此可见, 诗文的“眼”实质上是关键词, 而且是核心关键词。但是一篇文章确定一个核心关键词往往还不够, 还要寻找与核心关键词相关的拓展关键词。在《潼关怀古》中, 核心关键词是“苦”, 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 便于课堂教学, 我还选择了三个关键词“山河表里”、“宫阙”、“踌躇”, 而这三个关键词分别代表了文章三个方面的内容。“山河表里”主要让学生明确潼关险要的地理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潼关不仅仅是一个关口, 还是兵家必争之地, 暗中铺垫了百姓饱受战争之苦的事实。“宫阙”主要让学生明确本曲作为怀古诗歌的一个情感牵引点, 暗中铺垫朝代的更替让百姓饱受土木之苦的真相。“踌躇”主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内心之苦。三个关键词分别代表了不同方面的含义, 而三个关键词又紧紧围绕“苦”字, 为学生理解“苦”作了充分的铺垫, 同时也理清了文章的文脉。

选取策略二:从教学目标出发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对于文本, 存在着多元解读和个性解读的可能, 因此在确定关键词时不一定要拘泥于作者的本意、文本的本意, 应允许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以及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选择关键词。

比如《大雁归来》, 许多教师把这篇文章定位为“环保主题”, 但是在阅读中我发现, 作者利奥波德花了大量笔墨详细描写了大雁的鸣叫和飞翔, 在我看来, 自由鸣叫和自由翱翔是大雁的天性, 这和文章最后提到的“野性”———天性, 是一致的, 于是我就根据自己的解读把本文的核心关键词确定为“野性”, 而为了表达对野性的理解, 我又确定了“缄默”、“窥探”, 其中“缄默”对应大雁的鸣叫, 用大雁面对人类的“缄默”和它面对大自然的喧闹形成对比, 探讨“野性的丧失”;而“窥探”对应大雁的飞行, 用大雁面对人类时的“顾忌”和它们面对大自然时的翱翔形成对比, 再次强调“野性的丧失”, 从而通过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加深对“野性”的理解。

二、关键词的排列

关键词的排列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注意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做到层次分明。在排列时, 力求做到有利于明确文章的思路文脉, 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为了防止肆意割裂文本, 语文关键词教学更要注意关键词的排列, 关键词只有经过优化组合排列, 才显匠心独运, 课堂才新颖别致, 给人以美的享受。关键词排列恰当便可达到课堂教学逐层递进、逐层深入, 实现学生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表层到深层的螺旋式转化。

我在教学《潼关怀古》时从文中四个关键词“山河表里”、“宫阙”、“踌躇”、“苦”入手, 便是根据文章的文脉和学生的接受特点以及课堂操作的需要, 依次进行组合排列的。这四个关键词基本上按照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排序, 不过“宫阙”和“踌躇”的位置是调整过的, 之所以把“宫阙”安排在“踌躇”前面, 是因为课堂教学的需要, 因为“山河表里”对应的是百姓“战争之苦”, “宫阙”主要对应的是百姓的“劳役之苦”, 而“踌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验作者慨叹百姓苦的情感, 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既总结了前面的百姓之苦, 又引出了“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经过调整之后, 教学环节便可取得层层铺设、层层递进的效果。

三、关键词的定位

试以笔者《潼关怀古) 的教学实例来详说之。

1.关键词:文本密码。

词语构成了文本, 关键词是文本的密码, 关键词教学就是借助关键词走进文本。

关键词“山河表里”教学片段

师:谁来说说“山河表里”的意思?

生1:“山河表里”是指潼关外有黄河, 内有华山。

师:这里的“表”是什么意思?

生2:“表”是外面。

师:对, 现在有个词语叫外表, 表就是外的意思。

师:“山河表里”在课文中用来修饰什么?

生3:潼关路。 (生读“山河表里潼关路”。)

师:其实这句诗就是一幅画, 你可以想象, 这里有一座山, 还有一条河, 山的外面, 河的里面是潼关路。

(教师边说边画。见图一)

师:课文是怎么描写这里的山的?

(生齐念:峰峦如聚。)

师:河呢?

(生齐念:波涛如怒。)

师:你们再看这幅画, 觉得我这样画对吗?

(生陷入思考。)

生1:我觉得老师这样画不对。“峰峦如聚”说明山很多, 但是你这里才画了一座山, 应该多画几座山。

(教师在原来山的左边、右边零星画了几座山。见图二。)

师:这样画对了吗?

生2:不对, 山与山离得大远了, 应该靠近些。

(师在原来的山上紧紧画上几座山。)

师:原来这个“聚”字除了说明山多, 还有说明山靠得紧的意思。那我这个河画得对吗?

生3:也不对, 课文中说的是“波涛如怒”, 波涛应该很大, 但是你画的很平。

师:那应该怎么改呢?

(生笑着说:画些波浪。)

(师按照学生的说法画, 但摇头表示不满意。)

师:这里说“波涛如怒”, 黄河会愤怒吗?

生 (众) :不会。

师:不是黄河愤怒, 其实是张养浩愤怒了。该怎么画呢?我昨天研究了半天, 发现用破碎的、滴血的“心”才能画出怒, 其实作者的心何尝不是在滴血呢?

师:潼关里面是“峰峦如聚”的华山, 外面是“波涛如怒”的黄河, 可见潼关地势非常险要, 险要到什么程度呢?有个成语可以来形容。

(幻灯显示: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师:潼关不仅险要, 而且因为险要而显得很重要, 只要突破潼关就可能得到天下, 于是便有了“得关中者得天下”之说。于是谁都想占领潼关, 潼关就这样从一个险要的关口, 变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场。 (幻灯显示:潼关战场。) 历史上记载, 从秦到清每个朝代都在潼关发生过战争, 每次死伤人数多达十几万。而这些士兵都来自民间, 都是老百姓。

简评:“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许多教师在教这个句子的时候, 一般是抓住“聚”和“怒”两个字, 引导学生品味感受。然而从行文来看, 这两个字并非关键词, 真正的关键词应该是没有炼字痕迹的“山河表里”, 而“聚”和“怒”不过是对“山河表里”的补充。“山河表里”在这里突出潼关的地理位置的险要, 从而明确这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暗含着作者潼关“怀古”的缘由。可以说“山河表里”这个关键词是这首曲子的一个密码, 只有破译了这个密码, 才能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世界。从语文关键词教学角度来说, 寻找关键词就是寻找文本密码, 而破译密码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2.关键词:文化基因。

语言蕴含文化, 而词语蕴含文化尤为突出。关键词是文化基因, 语文关键词教学便要借助关键词帮助学生复原文化基因, 追寻文化传统。

关键词“宫阙”教学片段

师:“宫阙”是什么意思?

生1:“宫阙”是宫殿的意思。

师:对。实际上, 宫、阙还是不同的, 宫是宫殿, 是皇帝居住办公的场所;阙是王宫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是国家发布法令的地方, 所以宫阙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如果宫阙被毁, 那国家肯定已经灭亡了。

(生齐读: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师:课文提到的宫阙是什么时候的宫阙?

生2:秦汉的宫阙。

师:是秦汉百姓的宫殿吗?

生3:不是, 是秦汉皇帝的宫阙。

师:是秦汉百姓修建而由皇帝享用的宫阙, 秦朝有哪些有名的宫殿?

生4:阿房宫, 咸阳宫。

师:假如现在时空倒流到秦朝, 你们都是秦朝的百姓, 秦始皇把一项光荣的任务交给你们, 请你们全班的“百姓”去修建他的咸阳宫, 你们愿意去吗?

(生有的说去, 有的说不去。)

生1:不去, 因为太苦了, 每天都要劳动, 还会被那些监工打。

生2:不去, 去了说不定会死。

生3:不去, 苦。

生4:还是去吧, 不去的话肯定会被他打死, 如果去了说不定还可以多活几年。

师:好死不如赖活啊!那我再问一次, 去还是不去?

(生马上大声齐喊:不去!)

师:来人啊, 统统给我抓走, “女百姓”也不要放过。你们想, 反正都被抓去了, 还是老老实实干活吧, 于是在班长的带领下, 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地做, 想早点干好早点回家, 你们觉得你们要多少年能把咸阳宫建好?

生1 (小声说) :大概要30年吧?

生2:我想30年肯定不够, 应该要50年吧。

师:再大胆地猜猜。

生3:100年?

生4:500年?

(生笑。)

师:我给大家讲一组数据。当初修建咸阳宫, 秦始皇动用了四五十万人, 用了好几年才盖好。你们全班才50个同学, 是他们的万分之一, 他们用了几年才完成, 你们大概要千几年吧。如果你们能活到现在, 干了2000多年, 我想咸阳宫的地基说不定还没打好呢。

(生笑。)

师:咸阳宫, 几十万人花了几年时间才建好, 但是不到一百年就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不久, 汉朝开始了, 又建了宫殿, 然后又变成了土。就这样宫阙毁了又毁, 百姓建了又建。

关键词“踌躇”教学片段

师:“踌躇”是什么意思?

生:本来是犹豫不决的意思, 这里是心里不安、不愉快的意思。

(生齐读:望西都, 意踌躇。)

师:望了西都, 心情怎么就不愉快呢?我发现古代的诗人很有意思, 西望长安的时候心情总是很不愉快。我找了些诗句, 大家看 (幻灯显示) :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李白

南登霞陵岸, 回首望长安。

———王粲

师:这些诗人离开长安, 心里为什么这么难受呢?

生1:长安是当时的都城, 他们离开了长安, 就是远离当时的朝廷, 所以他们难受。

生2:我来补充, 李白是以“迁客”的身份离开朝廷所在的长安来到长沙, 说明他是被贬官了, 李白应该是为自己被贬官而难受。

师:说得很好, 其实不仅李白如此, 其他的几个诗人也是这样, 他们都是为自己不能在朝廷为官而难受, 为自己壮志未酬而伤心。

那么, “望西都, 意踌躇”, 是什么让张养浩心情踌躇呢?

(生齐读:望西都, 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生1:张养浩伤心的是宫阙都作了土。

师:秦汉的宫阙倒了, 作为元朝的张养浩有什么好伤心的呢?谁有自己的理解?

生2:张养浩伤心的不仅是宫阙变成了土, 还为百姓那么辛苦劳动, 那么多的心血白白付出而伤心。

生3:我觉得张养浩难过的是, 因为宫阙倒了之后, 统治者肯定又要重新修建宫阙, 而重修宫阙, 百姓肯定又要受苦了。

师:说得很好, 我觉得把三个同学的观点合起来就更完整了。张养浩不仅为宫阙成土而伤心, 还为百姓心血白费而伤心, 更为百姓即将重修宫阙的痛苦而伤心。

简评:词语的产生留下了当时社会文化、词语发展的烙印, 穿越时空, 渗透着社会变迁的印痕。每篇文章的诞生, 每个词语的使用, 无不保留着作者以及作者所处时代的印迹。语文作为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 语文教学要追寻文化, 这是毋庸置疑的。关键词“宫阙”作为有明显历史文化印记的词语, 对如今学生而言却有隔阂, 如能复原这个文化基因, 便能让学生体验到文章的内涵。

在汉语中, 作为意象的词语, 其文化特征更为明显。一个经典的意象, 它的形成具有很强的传承性, 包含着中国文人一贯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 正如好的基因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但是意象在形成的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意象还具有多义性。正因为意象的多义性, 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也为解读文章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望西都”作为一个意象, 承载着文人失落、不愉快的记忆。然而张养浩的“踌躇”却与众不同, 是为民而非为己。“踌躇”成为解读张养浩的一个关键。因此, 语文关键词教学, 便要求对意象进行重点解读, 从而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深刻的领悟和准确的把握, 同时了解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3.关键词:情感燃点。

词语蕴涵情感, 课文关键词是作者情感的集中点、燃烧点, 语文关键词教学就是要借助关键词带领学生点燃心中的情感。

关键词“苦”教学片段

师:苦, 这个字太简单了, 我想请同学们组个词。

生1:辛苦。

生2:痛苦。

生3:苦难。

生4:疾苦。

师:总之很苦。

(生齐读: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历史, 在古代什么事情会给百姓带来苦难?

生1:打仗, 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

生2:离别。

师:为什么“离别”是苦难呢?

生1:也是由战争引起的。

生2:我记得读过这样一首诗, 老妇人去打仗。哦, 对了, 我想起来了, 是《石壕吏》, 那里描述的百姓境况十分凄苦。

生3:不仅有权贵的压迫和剥削, 还收很多税。

师 (补充) :这叫苛捐杂税之苦。

生4:还要被拉去做苦力, 建宫殿、修城墙等。

师 (补充) :这些是劳役之苦。

师:“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

这句历来被许多人称赞, 但是我却发现这句诗错了, “亡, 百姓苦”, 说国家灭亡后百姓会受苦, 这个好理解, 但是国家兴盛, 百姓怎么会苦呢?我觉得“兴, 百姓苦”不对, 这句诗应该改为:“兴, 百姓福;亡, 百姓苦。”

生1:国家兴盛的时候百姓也是苦的, 比如国家刚建立, 很多宫殿要建设, 百姓就要被拉去做苦力。而且建设这些宫殿的钱, 也是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

生2:还有国家刚兴起的时候, 为了防止外敌入侵、保护国家的稳定需要很多士兵。这些士兵都来自百姓。

生3:还有皇宫里面需要很多人, 这样就有很多百姓被抓去做宫女和太监, 弄得妻离子散。

(生笑。)

师:看来我改错了, 可见这句诗说出了容易被人忽略的观点, 即使是国家兴盛, 百姓也是有苦难的。

师:我还看到了一句诗“兴, 也任他;亡, 也任他”, 这和“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有什么不同?

生1:“兴, 也任他;亡, 也任他”这句话比较消极。

师:对, 有句话说“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可见他不关心国家兴亡。相比之下, 张养浩呢?

生2:张养浩关心国家的兴亡, 而且还关心百姓的疾苦。

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那就是张养浩“忧国忧民”。

简评:关键词作为作者情感集中表现点, 仅存于文本中, 语文课堂教学, 需要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 通过关键词点燃心中的情感,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用语言对词语进行情景描述, 把词语的丰富内涵和暗藏的情感像火种一样投入到学生的心中, 便真正读出了词语的内涵, 读出了自己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境界里, 词语中蕴含的情感被充分点燃了。

上面我们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关键词教学的指向, 一是文本密码, 指向文本;二是文化基因, 回归文化;三是情感燃点, 引燃情感。尽管这还存在着很多的不完善之处, 但是语文关键词教学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 让学生穿行在字字、句句的“密林”中, 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观照语言文字, 沉浸其中, 品味再三, 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震撼飞扬的快乐过程的宗旨是不会变的。

陈钟梁老师曾说:“语文课是美的, 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言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 要上得朴素自然, 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我想, 语文关键词教学也是沿着这种精神在进行。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2008.05/B)

关键词教学 篇2

如果说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课程变革行动的话,那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风潮云涌的课堂变革更多的是,自下而上的草根式的实践探索。许多行动可能起于基层学校间朴素的交流、学习、借鉴和推广。但从深层看,这一切都源自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对当前“重教轻学”的教育现实的积极反思。

虽然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这一潮课堂改革的垓心在山东、江苏等地,但朴素的浙江一直没有停止过克服“重教轻学”问题的努力。

据余文森教授对国内主要教学改革方向的研究综述,我省金华一中是全国最早提出“学案”概念,并开展“学案教学法”实验的学校。他们于1997年秋提出的“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既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这一意在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从教育思想与教学智慧看,这在当时是国内领先的。

站在今天看,课堂变革的关键变量有三,一是重视预习,引导自学的“学案”;二是促进学生人人处于学习状态的课堂学习组织机制(如小组合作学习);三是“把知道的说出来”的展示性学习。带着这三个变量,分析这些年浙江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我们发现有五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学案导学”。从1997年到2007年,基层很多学校自发开展以学案导学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改革。它反映了老师从“备教”转向“备学”的进步,同时与原来的课堂教学组织习惯比较相近。它突出了对学生学的支持,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雏型。像长兴实验初中就坚持了近十年的学案研究,他们的提法叫“助学单”。嘉兴21世纪外国语学校的“讲学稿”研究在课改之初的嘉兴也小有名气。据估测,全省各地开展类似教学改革的学校至少有二百多所,以初中为主。尽管很多学校的提法不尽相同,但这些自发探索学案导学的基本思路是相近的。不过,我们也应该承认,有些学校的学案编制与运用存在着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学案练习化”、“学案成人化”等现象。不过,越来越多的基层教研室开始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并开始一些区域性的推广活动。宁波慈溪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县(市、区)。

第二个关键词是“展示课堂”。2007年左右,全国各地许多学校慕名前往山东学习杜郎口经验。杜郎口中学以“预习+展示”为主要特点的课堂确实让很多老师耳目一新,为之兴奋。当然,心动的学校多,行动的学校少。不过,浙江还是涌现了一批像路桥二中、杭州勇进中学、义乌后宅中学等勇敢的先行学校。在这些学校中,课堂学习组织与课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展示性学习等让一批中等程度的学生变得活跃,让学习落后的同学也无法“休眠”。他们的努力,拉开了浙江这一轮课堂变革的序幕。

第三个关键词是“先学后教”。2009年,面对真实变化了的课堂,我们开始解理课堂变革的学理与机制。“先学后教”是当时的一个响亮口号。从“课堂教学”到“课堂学习与课堂指导”是对课堂活动的进一步厘清。全省各地相继涌现了像宁波高新区外国语学校、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安吉昆铜中学、宁海西店中学、衢州新星学校、仙居二中、莲都外国语学校等一批有鲜明改革意义的城乡初中的典型,以及义乌廿三里二小、萧山第六高级中学等小学段与高中段的志愿探索者。义乌市、台州市路桥区、江山市成为全省最早区域推进“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地区。

因为人们容易将“先学后教”简单理解成时间的先后,所以对“先学后教”有一些批评的声音。不过,我们所倡导的“先学后教”应该视为逻辑的先后,其实质是“以学定教”。其实,“先学后教”的探索,并不是今天的新生事物。回溯上世纪80年代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等教学实验与成功经验,它们的共同价值是“学生学习为先”。就连钱梦龙老先生的经典课例《故乡》,也被读出其中“先学后教”的思路。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先学后教”其实是教与学的关系的返璞归真。是因为我们不自觉地提高了学习难度,增加了“先学”的困难,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夸大教师教的作用,而无形间剥夺了学的机会。第四个关键词是“学习指导”。其实,推动课堂变革,要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条件。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行为无形中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所以,加强学习指导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支持性课题。学习指导一方面反映在学科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及时诊断与针对性指导。另方面反映在教师对学生通用学习方法的指点以及学习品质的培养。2005年至2007年,台州市就以地方课程《学会学习》的形式,区域性地推动学校学习指导工作体系的建立。温州市实验小学开设的小学整理课,就是一种有指导的自修课,一项旨在让学生在整理中学会学习的实践。嘉兴市南湖区最近启动的“基于学习力培养的区域性教学改革”是我省最近兴起的学习指导研究项目。

第五个关键词是“作业改革”。在人们的通常认识中,作业属于课后学习的一个概念。但是,当我们的课堂观发生改变后,我们发现,学生的大量学习是寄附在具体任务中的。作业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它存在于学生学习的全程中。改革作业,可能正是变革课堂的重要支点。仙居县的十年作业改革在去年荣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近年来,杭州市上城区、桐庐县、温州市龙湾区以及全省各地的许多学校都在把作业改革作为区域教学改革的重点。杭州市萧山区在组织自下而上的作业改进活动的同时,又自上而下地推广具有导学意义的新概念作业。这一研究方向可能会让课堂变革实践有更为具体的“着陆”。

目前,全省各地还有安吉县、绍兴县、湖州市南浔区、舟山市普陀区等地正在从不同角度,推动区域性的课堂变革行动。面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丛林”,我们要防止将教学经验模式化,不能东施效颦地进行模式的简单推广。而要从这些实践中梳理的课堂变革的核心要素,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体现教学之道,超越操作形式的教学改革。

如果说,浙江课堂变革的前期实践是在“先学后教”的旗帜下,自下而上地兴起与集聚的;那在展开与推广的今天,我们开始有了更为多元的经验,但他们共同坚持的是“以学定教”的原则,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精神。

面对当前课堂变革的大势,和基层学校如火如荼的响应。我们的态度应该是:理性借鉴先行经验,积极培育本土典型。努力形成实践流派,百花齐放并蓄兼收。

用关键词统领教学等 篇3

师: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一画你觉得写得美的句子。

(学生自由练读。画句子)

生: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我知道了这些流云的颜色非常美丽、神奇。

生:我感到这些流云变化很快。

师:你们真会读书!想去看一看这样蔓丽多变的云彩吗?(播放课件)

师:看了这些云彩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变化无穷的万花筒。

生:我想起了暑假里跟爸爸去敦煌旅游时。看到的那些美丽的壁画。

师:我们来看看作者想到了什么——(补充出示完整句子)读读这句话,把这么美丽的云彩“印”在脑子里。

(学生练读)

师:如果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赞美北大荒的天空,你会用哪个词?

生:一碧如洗。

师:能解释一下吗?

生:就是像用水洗过一样的蔚蓝天空。

师:刚才,我们一起读了描写云彩的句子,(故作疑惑状)有云的天空能叫“一碧如洗”吗?看谁能用课文中的话告诉大家。(学生读书、讨论)生:课文中说“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出现几缕流云”。说明在别的时间里天空是没有云的。所以,这里的天空还是可以说是“一碧如洗”的。

生:我觉得也可以。因为这里说的是一缕一楼的“流云”,说明云很少,不是一朵朵,更不是一片片的。

师:从这一个个词语中读出这么多内容,真不简单!(出示流云图)看看这些图画,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认为正是因为天空非常明净,这些流云的一丝一缕都看得很清楚。

生:我也认为是的,如果天空不是一碧如洗的,这些流云的变化肯定看不清楚。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听了大家的话,老师也相信北大荒的天空真是“一碧如洗”了。(板书“一碧如洗”)——这么美的天空,这么美的句子,让我们背一背,都记在自己脑海里吧!

词语是文章的砖瓦,理解词语是读懂课文的基础。在这篇课文中,通过绮丽多变的流云,生动再现了北大荒天空的清澈明净。这里的“一碧如洗”就是关键词,是整合课文内容、统领这部分教学的关键点、训练点。然而,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词语字面意思的理解,学生并不能真正体会出北大荒天空的特点,课文内容也显得支离破碎。而当“有云的天空能叫‘一碧如洗’吗?”这个问题抛出后,就能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深度体会流云绚烂绮丽、变化莫测;同时,也认识到正是由于天空的清澈明净,这些流云的变化才清楚地展现出来,从而感受天空的“一碧如洗”,而整个教学内容也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了。

(作者单位: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尊重学生童真语

郑玲

【教例】《雨点》教学片段师:同学们,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在干什么呢?生1:雨点落在花瓣上,在花瓣上跳舞。

生2:雨点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画画。

生3:雨点落在草丛里,在草丛里打滚。

生4:雨点落到冰棒上,在冰棒上……

师(转向其他学生):雨点能落在冰棒上吗?

生:(齐答)不能!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童真语言,教师要有等待的耐心。片段中,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令人称奇,第四个学生的话一出口,就让我哑然失笑。因为,春天到来,校园里时见吃冰棒的学生,我很想知道他下面的联想,可是他想了好久,还没有下文。于是,看着那么多听课的人,执教者用暗示性的反问打断他的思考,并且和其他学生一起否定了他的这种说法。

课后,我问这个学生,雨点落在冰棒上,会在冰棒上千什么?这个学生一口气说了两个答案——雨点落在冰棒上,在冰棒上滑冰;雨点落在冰棒上,在冰棒上冬眠。多么令人称奇的联想!它没有“在花瓣上跳舞”“在玻璃上画画”“在草丛里打滚”有诗意,但这同样是儿童自然、率真的个性化语言,它同样来自于对实际生活的联想,同样是那样的奇妙和精彩。老师,只要再等待一分钟,学生就会还你个珠玑落盘、语惊四座!

曾看过这样一幅漫画:新人学的一年级孩子,有三角形脑袋,有圆形脑袋,有梯形脑袋,还有平行四边形脑袋……毕业了,孩子们走出教室,无一例外的,他们的脑袋都成了教师一样的——长方形!试想,学生在一年级,独立思维的火苗就被熄灭在标准化答案中,自主探究的火苗就被熄灭在权威的否定中,哪来思维的创新,哪来个性的生成。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请保护他们的诗意,尊重他们的童真。不要用师者的权威去压制,也不要用成人的语言去替代。让学生长有属于自己形状的脑袋!让学生发出属于自己童真的声音!

阅读教学应抓住两个关键词 篇4

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

1.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就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古人云:“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因此,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另外,边读边想、边画、边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譬如,同是幽默,老舍有老舍的幽默(如《猫》),鲁迅有鲁迅的幽默(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谈碰壁”),丰子恺有丰子恺的幽默(如《白鹅》)。在品味语言时,要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3.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就有不少词句形象传神:“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早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4.习得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

5.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而且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同时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舞台,成为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第二个关键词是“多元模式”。

要摒弃单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无论哪种模式,都要围绕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来设计。

阅读教学要有基本式,比如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整、分、整”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更要有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比如,对于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以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对于“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体验、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设计方案,分组活动,辅导交流,展示成果,小结收获”几个环节;等等。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词 篇5

著名特级教师 余映潮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902 就一般状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而言,就大面积的语文课的日常教学而言,我以为如下关键词引起的思考可能比较现实。

关键词之一:技术

我们平时很少从“技术”的角度来审视我们自己,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工作。

尽管在教师的工作中不断有业务能力的考查,有广泛的听课评课活动,有自上而下的大量的课题研究,有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竞赛等,但基本上不把教师的教学技术作为教师业务发展的基本话题来展开。

即使是用以表现教师这门职业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专业证书”的考查与发放,也是没有技术指标的。

其实,从专业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首先强调的是技术即教学技术。所谓教师的教学素养,从教学业务的角度看,不外乎学问与技术。正是因为学问与技术的原因,从事教学的人才被尊称为教师或老师。

可以说,目前大面积上存在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不是理念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技术即教学水平问题。

淡化教学技术,不提倡教学技术,教学技术不熟练、不精湛,是危害语文课堂教学重要因素。

那么,什么是教学技术呢?

教师的一切与日常课堂教学有关的操作技能都是教学技术。如:教师自主研读教材、研读课文的技术;独立设计与实施阅读教学的技术;独立设计与实施作文教学的技术;日常教学中组织课堂活动的技术;试题分析以及试题编拟的技术;指导学生高效备考的技术;积累教学资料并对教学资料进行提炼的技术;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技术;教学论文的写作技术;作为语文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素质而体现出来的基础技术,如书法、普通话、朗读、提问、课堂评点,以及教学语言的表达,等等。

就课堂教学而言,此中的核心技术有三项:

教材研读的技术,教学设计的技术,课堂实用的技术。

教材研读的技术确保着课堂教学内容的深、高、雅、趣,有着课文解读熟练技术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挖掘、撷取与组合上都会胜人一筹。

教学设计的技术确保着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充分、课中积累丰富。善于教学设计的教学能够在简化教学头绪的同时优化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扩展知能教学的空间。

课堂实用的技术确保着教师个人在课堂上的教学尊严。一笔好写与一口好话是教师教学形象的展示,这种形象一定从某种层面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心情。

仅从以上三项内容来看,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技术是一个非常艰困的任务。举例来说,大多数教师缺乏教学内容的提炼与整合的技术;再举例来说,国内举行过无数次的教学大赛,但即使是高层次的竞赛,也看不到有几位教师能够把中国字写得令人赞赏。这就是例证。

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的还是要靠教师个人的自我训练。有了这种自我训练的意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着意在“技术”的层面上训练与磨练自己,于学生于教学于自己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关键词之二:课文

按语文教学中通俗的话语来说,课文就是文本。

其实用“文本”来称呼“课文”实际上不是很准确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这样解释“文本”:用某一种语言写成的文件;也指某种文件。课文不是文件。课文是教材。

它们是语言的美丽的海洋,是精选的语言现象,是一切阅读教学设计的开端。

课文欣赏,是语文教师最基础最常用最必需的学习技法,它伴随着我们一生的语文教学。所以,我们要精心地、潜心地、耐心地研读教材,欣赏课文,发现其中精美的读写训练材料,以用于有读有写的课堂教学。我们要从“有趣,有用,有效”的角度去对课文进行发现,从而让读写活动的内容更加有趣,有味,有效。

为此,教师对教材、对课文必须进行艰苦的阅读。教师的这种阅读分析必须是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否则发现不了“真金”。

课文的价值,在于它的教育教学中的积累功能、训练功能。

可惜由于很多人为的原因,特别是由于种种误导的原因,近年来华而不实、轻而易举的课堂教学实在是太多了,课文教学起不到它本身应该具有的多种教育教学教化作用。这种负面的影响非常深远,直接地影响着几乎一切地方的日常课堂教学,降低了大面积上的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课文,因为教学的需要,我们应该着力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领着学生深深地进行课文阅读。

第二,如何立体地利用课文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第三,如何突出课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对学生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教材处理的最为基本的要求是尊重文本,尊重文本的教学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将学生深深地引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反过来说就是,在课文阅读教学中不要动辄想到所谓的“迁移拓展”,好像是很有理由地给课文教学附加上大量的非语文的“教学内容”,那些将教学活动表面化、将思想教育刻意显性化的教学手法其实是冲淡了课文教学的原汁原味。

立体地高效地利用课文进行教学,关键在于要提高对课文功能的认识。课文在教学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为何而写,呈何结构,有何主旨,这是最基本的教学层面。二是在课文教学的同时渗透知识的教学,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三是在课文教学中既教课文,又“用课文教”,即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这是比较理想的教学层面。最好的作法是,以能力训练为抓手,在课文教学中既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又渗透一定的知识教学。

语言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它天然地存在于几乎每一节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是一种工具的授与,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是一种人文的熏陶。

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语言教学。

可从如下方面进行切实的语言教学和对学生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1.从专项突破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多角度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

2.从系统训练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欣赏语言优美的句段”、“欣赏形式优美的句段”、“欣赏手法特别的句段”、“欣赏意境优美的句段”、“欣赏内涵丰富的句段”„„

3.从学法点拨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指导学生学会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教学生学会体会文章中的句子的深层含义”„„ 4.从集聚精华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忆读式美句积累”等。

5.从语言实践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朗读吟诵”、“句段读写”、“课文集美”等。

6.从课中活动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整理性语言学习活动”、“读背性语言学习活动”、“练习性语言学习活动”、“品析性语言学习活动”、“鉴赏性语言学习活动”等。

将上述策划变为教学行为,要讲究突出重点,咀嚼英华,自然灵活,优美实惠,也就是要科学而又艺术,要有一定的教学品位。

关键词之三:活动

“活动”二字,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活动。

“活动”二字,既能表现理念,又能表现技术。

现在,在谈论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时候,如果不谈及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创新,那就不知道少了多大的份量。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标中有两句话非常值得品味与重视:

1.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2.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一个是“大量”,一个是“广泛”,足见强调的力度。

让学生在大量、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是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所点示出来的是语文教学改革具有本质性的特点,是大方向。据此,在课堂教学方面,从理念到手法,从教案的整体设计到细节的精心安排,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到课堂教学结构,都必须而且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组织与开展属于学生的大量语文实践活动。

现在的课堂教学在很多的时候呈现出一种尴尬场面:一方面,手法非常多,花样非常多,好像理念非常先进;另一方面,讲得非常多,贯得非常多,又好像理念非常陈旧。从“主次”的角度分析,教师仍为主,学生仍为次;从“多少”的角度来分析,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从“动静”的角度来分析,教师总在不停地展示,学生不得不耐心地静听。

说到底,还是我们没有真正地弄懂理念、转变观念,也没有真正地既有技术又有艺术地组织起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

所以我们至今仍旧必须强调、必须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充分”的问题。“学生活动充分”,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充分占有时间的前提下进行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活动充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这种境界能够表现出教师教学理念的时尚,同时又需要教师适应新的教学形式来形成熟练的教学技艺。

设计与组织语文课堂学习实践活动,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关键内容。

一是“种类”,一是“层次”。

学生实践活动的“种类”要多。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学到不同的知识,形成不同的能力。如:活动时间较长的层次清晰的朗读活动、独立进行的积累资料处理信息的阅读分析活动、思考比较充分阅读比较深入的品析活动、目标较为明确话题比较集中的课堂交流活动、用成“块”的时间来进行想象、探究或创造的活动以及学生独立进行的长时间的读写活动等,都是可以是合理地进行设计与组织的。

学生实践活动的“层次”要高。例如,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课与课之间的多角度比读,长篇课文的信息提取,课文阅读中的话题论证,课文学习中的美点欣赏,从课文中学作文,文体写作规律的发现与提炼等等,都是具有一定能力层次与思维层次的实践活动。值得指出的是,那种长时间的一问一答式的课文品读活动,因为没有多少思考的成份、欣赏的成份和探究的成份,不能说是学生真正的课堂实践活动。

实现有效教学应当关注的关键词 篇6

一、备课与上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是再浅不过的道理和再低不过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备课这一实现有效教学的起始环节,不备课上课者有之,课后弥补者有之,照抄照搬现成教案者有之,乍看上去一节课、一星期的课、一学期的课上下来了,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低效甚至无效教学情景不断上演。其实,备课的过程是教者驾驭教材、理清思路、设计师生双向活动的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充分才能使上课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功夫花在备课上,本领显在课堂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个集与集体

集体备课有利于实现同伴互助,智慧共享,提高备课的有效性。但有的学校或备课组念歪了集体备课,不是充分准备、发表见解、碰撞思维、生成智慧,而是演变成了能人口授,其他教师笔录,三下五除二,备课成了记录速度大比武。有的学校更为简便,把一学期的备课时数平均分解到学科组内每一个同仁,各人按分解任务把课备好,然后复印,人手一份,装订成册,至于用不用是另外一回事,反正备了课是真的。殊不知,这种集体备课以个人钻研代替了集体智慧,不但达不到集体备课的目的,反而为形式主义和多数人蒙混设置了温床。有效集体备课应当是集体智慧与个体思想的珠联璧合。

三、教师与学生

综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以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有的做着费力而让学生乏味的事,如,阅读教学中的串讲课文、语文习题讲解中的抄写答案等。有的不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需要,只是按照教者的意愿组织教学,不管学生“吃不饱”还是“吃不了”,如,句段欣赏中,不是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而是大讲句子含义,然后死记、硬背、烂抄。有的沿用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的老套路,即导入新课、教学生词、分段并概括段意、逐段讲解、总结归纳等。教学方法生硬,学习方法呆板,这种呆板是教师呆板的教学行为促成的。就说“初读课文”吧,要求学生所做的工作不外乎两项:划出生字新词、思考文章主要内容,学生没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分配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主宰课堂,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机械接受。

四、综合与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机会。”有人认为,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学生放羊式的课外活动;有人认为不减少现行课程计划中的课时总量,没有时间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人认为有些学生课本内容的掌握不存在问题,还谈什么语文实践活动,只要学生考高分,实践活动搞不搞无所谓。尚不论教者有意识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去进行语文实践,就连教材中提供的实践活动也懒得去搞。

事实上,课堂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延伸的、拓展的,不能局限于纯课堂这个空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教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并非缺乏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而是缺乏发现时时处处都存在语文实践活动机会的眼睛和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负责态度。如,与群艺馆、电视台、广播站联系,指导学生演课本剧;与园艺部门联系,组织学生参观,写观察日记;与图书馆、文化站联系,指导学生做资料卡片等。再者,可以充分挖掘阅读教学本身的实践内容,如,教完《特殊的葬礼》之后,组织学生开展“环保与我行”活动,调查身边的环保状况,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报告给当地环保部门。习作指导应当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观察,表达真情实感,而不是读范文,讲捷径,学生依葫芦画瓢。

五、分数与等弟

素质教育虽然推行和实践了这么多年,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几乎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管理者的说法是,素质教育不排斥考试,而在没有比书面考试更好的操作评价方式出现的情况下,一张试卷最能量化出学生的情况和教师的实绩。更有兴趣盎然者,通过公布教师所执教班科学生考试及格率、优秀率、均分来震撼教师,并作为考核和聘任教师的核心依据。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也以子女成绩的高低来褒贬。多重无形的压力下,教师只好循着考试的指挥线,并和学生一道通过机械和重复,走熟走烂这道线。

一位语文教者道出这样的苦衷:他参加过《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并按其基本理念改革了课堂教学,编写课时教案费的心机比一般人多得多,到头来考试“双率”及均分才弄了个中游。考上游的教者也没有学习什么理念,只是学生该默写的会默写了、该背的会背了、该读的会读了、课后习题过关了,谈不上自主、合作、探究,把这些时间花在学生“过堂”上,对提高学生考分很有用。其实,用死背烂抄的方式虽然赢得考分的暂时攀升,但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久而久之会视学习为一种机械的劳动而缺乏兴趣。新课程同时强调,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并更应重视定性评价,85分以上为优秀,75~85之内为良好,60~75分之内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一些学校或同行还倡导“借”点分数给不及格的学生,给他们以成长的信心和力量,还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在试卷和作业批阅中将“不及格”等记改为“待及格”,包含教师期待并相信学生成长的意思。这些难道不值得提倡吗?

六、问题与课题

新课程提倡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谈到研究,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把书教好,研究不研究无所谓,甚至认为作秀而已,真正做课题研究是科研员、教研员、专家的事,因而在中小学教师中,凭经验搞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反思教育问题和教学预设,不重复同样的偏差和低级的劳作。诚然,课题研究需要相关理论积淀、专业素养和方法论指导,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不具备规范化课题研究应具备的理论素养和方法,但在推进新课程和实现有效教学的道路上,我们边实践、边反思、边成长。这种“研究”不一定规规范范,玄玄乎乎,发现问题即可,问题即课题,因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提出来,通过个体、集体直至专家的力量去解决,解决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

七、共性与个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理解“教育有效性”的主要落脚点放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上。面对教学方式变革所依存的诸多因素,如,课改内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教师本身水平等,人们则思考较少,于是出现了教师看不到学生的潜能与差异而整齐划一地教学的现象,出现了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式而厌学、弃学的现象,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

新的教学策略主张:一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二是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紧密结合。一般而言,每个学生都具有完整的“智能光谱”,但又有着各自独特的智能组合方式和智能优势领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较大的个性差异。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忽视人的多样性和硬把教育的任务问题放进对所有的人都适用的一句话里面,那可是不可思议的粗枝大叶。”课程改革推进至今,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仍显得尤为重要。

八、传统与现代

传统的教学手段基本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为主。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制作一个PPT或PLASH课件,融合声、光、影,达到大容量、强冲刺、化难点的目的。然而现行教学中,传统与现代之间或多或少出现了偏颇。一种是过于凸显现代,课堂教学成了声、光、影欣赏,乍看起来异彩纷呈,实质上完全是由多媒体课件程序控制,预设代替了生成。另一种是完全丢弃传统,上课当成说课,懒得出示挂图、小黑板、模型、实物等。实质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无论使用哪种手段,都应当以是否促进有效教学为最高法则,要反对忽左忽右。

实施有效教学所涉及的关键词一定还有许多,笔者无法一一穷举。但有一点必须明白:教学的方法和艺术固然重要,比方法和艺术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教师的期望、教师的激情、教师能否赢得学生的信赖,决定着教师教学的效度。愿更多的同仁满怀对学生的期望,充满对教育的激情,通过有效教学,为自己的人格着色。

童话教学的五组关键词 篇7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进而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 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 以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 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 大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 出现于其中的“人物”并非真实存在的假想形象, 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 都植根于现实, 是生活的折射。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 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 营造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限制、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此外, 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 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童话的重要作用在于帮助儿童明白事理、增长知识, 发展儿童的想象和幻想能力, 培养儿童的美感、陶冶情操等。童话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幻想性和情趣性, 因此, 学习和掌握童话, 要特别注意引导儿童通过阅读故事, 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情节、主题等文学要素加以适度的品析, 从而获得语言的吸纳、精神的愉悦、智慧的提升。

在进行童话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觉得应该凸显下面五组关键词。

第一组:童趣与激活

童话之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 是因为童话故事富有童趣。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或是孩子梦寐以求的东西一下子变成故事的内容, 孩子的那种兴奋是可想而知的。但是, 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让孩子盲目地兴奋, 而要引导孩子在兴奋中学习语言的运用, 感受故事的情感, 增长语言的智慧。因此, “童趣”与“激活”自然成为童话教学必须关注的一组关键词———童话教学必须关注文本自身的童趣性, 教学过程中必须激活儿童学习童话的趣味性。

关注文本自身的童趣性。文本的童趣性往往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词语或句子体现出来的。教师教学前必须对这些词语或句子有充分的认识, 准确把握这些词语或句子的教学价值。教学过程必须激活儿童学习的趣味性。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关注儿童是否真正处于和文本主人公的对话之中, 是否真正抓住关键的词句品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和文本的主人公同欢乐、共悲戚。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语言激活, 让儿童不断处于有收获的兴奋中。例如:《狼和小羊》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这篇童话, 狼的无理凶残和小羊的可怜是必须让儿童领悟的情感。如何让儿童产生对狼凶残本性的憎恨和对小羊的同情呢?抓住狼和小羊的动作、表情、语言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品析, 再借助表演、朗读等手段, 儿童的感情便会被激发出来, 因而和故事中的人物同欢乐、共悲戚。

第二组:朗读与表演

童话的特点要求童话的教学必须让儿童和文本的主人公进行深入的对话。也只有让儿童进行有效的对话, 才能提高其语文素养, 实现智慧的成长。针对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 童话教学中把“朗读”和“表演”作为关键词提出来意义很大。

朗读活动中, 儿童对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关键词句加以体会, 再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出来, 必然能促进语言感悟能力的提高。表演则是更高层次的活动, 除了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外, 肢体语言等亦要参与。把课文改编成适合表演的剧本, 也是对儿童综合的语言实践能力的锻炼。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朗读形式, 如分角色朗读、自由读、个别读等, 让儿童在读中品味童话的语言, 感知文章整体, 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航天飞机》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这篇科学童话, 通过智慧老人和普通飞机的对话, 告诉儿童航天飞机和普通飞机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教学中, 把故事改编成课本剧, 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 童话所传递的科学知识自然地流入孩子的心中。

第三组:形象与感悟

童话的基本思想是童话形象和童话故事情节表达出来的。童话形象是整个作品的核心。没有栩栩如生的童话形象, 就无法把作品的基本思想生动形象地传递给读者。童话形象最为自由和广泛。上自“日月星辰”, 下至“鸟兽虫鱼、花草木石”, 不论有生命还是无生命、有形还是无形、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 都可以通过“人格化”, 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童话故事, 都塑造了思想积极向上、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抓住这些人物形象进行适度而细致的品味, 对领悟故事内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 童话教学中把“形象”和“感悟”两个词语作为教学关注点尤为重要。例如:《小鹰学飞》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这篇童话, 通过老鹰和小鹰的观察和对话, 告诉儿童学无止境, 必须虚心好学、不断进取、奋力攀登的道理。这个道理的呈现是通过对小鹰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 品味感悟这个人物的形象自然成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 教师引导儿童进入小鹰三次说“我会飞了”的语言情境, 感悟其中的感情变化, 从而对小鹰这个形象有了更为丰满的认识。

第四组:思想与渗透

童话往往通过宣扬真善美的思想来熏陶和感染儿童, 让儿童懂得做人的道理, 明白人间是非, 感受人间美好的感情。童话所宣扬的这些主题思想,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意义重大。但是童话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和品德课的教育大为不同, 童话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基于语文教学的, 是一种渗透式的教育, 是儿童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感悟和情节的了解而获得的自然成果。童话的思想主题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定是在语言文字的操练中获得的。因此, “思想”和“渗透”这组关键词不能被忽视, 教师在童话教学中必须做好教学的“度”———思想的深浅度和教学方法的适切度。例如:《蒲公英》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这篇童话, 通过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告诫儿童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要实事求是, 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思想怎么传递给儿童呢?可以抓住两颗种子的不同想法, 进行深入的品析, 让“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思想自然地渗透到儿童的心田里。

第五组:审美与想象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也是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它是童话的核心, 也是童话的灵魂。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幻想是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而引起的一种指向未来的想象。积极的、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规律的幻想, 反映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境界, 往往是人的正确思想行为的先行。艺术幻想是一种创作手段, 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的本来形态, 而按自己的需要来虚构形象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植根于生活, 往往又对生活进行夸张的叙述和描绘而达到一种升华, 因而幻想中的事物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童话中充满丰富的诗意的幻想, 作家利用幻想手段作折光的反射, 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表达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审美评价。

童话总是以美的形象、美的幻想、美的意境向少年儿童揭示生活中美的本质, 启迪他们的智慧, 陶冶他们的情操, 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因此, 童话教学要把“想象”和“审美”作为教学的关键词。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文本, 结合生活的实际, 激发儿童的想象, 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 尽情翱翔。教学时, 教师应抓住故事中人物美的形象、美的思想, 引导儿童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例如:《小露珠》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这篇童话, 文中通过对小露珠这一自然现象的产生、经历、消失的介绍, 向儿童展示了小露珠活泼可爱、充满生机的特点, 抒发了作者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故事中, 小露珠的形象是那样美好。如何让儿童来感悟这样的美呢?教学中, 教师要凭借语言文字, 带领学生品读表演, 切实把学生的想象激活, 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让小露珠的美走进儿童的心里, 让美感和想象起飞。

关键词教学 篇8

一、让学生动眼看

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应调动学生的视觉,给予视觉上的冲击,通过视觉培养感知能力。视觉是人最主要的感觉通道,心理学研究表明,约有83%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这个视觉感受器输送给大脑的。视觉通道是五个进入大脑信息通道中最为重要的通道。可见,视觉启智、提智活动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语文课堂上教师体态语言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结合教学内容将生动逼真的表情和动作呈现在学生面前,加大对学生视觉器官的刺激,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明显集中,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便随之加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情感、意志均容易被激发。易中天教授在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时,为让观众对“避席”理解得更透彻,特意脱下鞋子示范汉朝的“避席”动作。这种运用体态语言的个性化教学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学习,它不仅不会影响教师的个人形象,而且还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具特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板书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黑板上表情达意、教书育人的书面语言,更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美的板书将极大吸引学生眼球,通过把教材脉络结构中复杂的、抽象的、潜隐的问题,有条理地、直观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的记忆,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二、让学生动口读

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泳功夫兴味长。一盘佳肴,只有让食客吃下去,才能品尝其中的色香味,获得营养。一篇范文,也只有让学生反复去诵读,涵泳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的道理是很明白的。如果语文教师对于所教的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处理,从时代背景讲到作者作品,从词句分析讲到文章结构,从艺术特点讲到主题思想,却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领会,则如面对一盘佳肴而不让食客去品尝,其后果也可想而知了。所以,不读,无法学习语文。要多读,反复读,更要精读。读经典名著,读重点段落。阅读教学,本来就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也最具实效的一种教学方式。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关于荷塘与月色的描写应是精读部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细细咀嚼这清新淡雅的语言风格,以及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三、让学生动手写

动手写是动眼看和动口读的延伸,是知识的接受与再创造,是能力的反馈和培养。但是,现在不少学生都很怕写。所以,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写的热情。而要激发写的热情,关键在于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就要求平时写的训练应循序渐进,重视学生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坚持写,放开种种束缚,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我用“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请学生尽情想象,无限制地仿写,学生表现出的创造力真得令人大吃一惊:“我原想博取一声谅解,你却给了我无私的关怀。”“我原想获得一丝安慰,你却给了我一生的幸福。”“我原想采撷一枚绿叶,你却给了我一座森林。”“我原想驱走夜晚的黑暗,你却给了我一个清新的黎明。”训练当中经常给学生以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成功的基石,乐观的情绪是自信的表现,学生有了自信就不会被困难吓倒。此外,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时代社会。生活才是写的真正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养料也是一个重要的、实用的方法,通过文本的学习,训练学生写出“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丰富,中心明确”的好文章。相信一旦春风化雨,必将碧绿遍野。

四、让学生动心悟

所谓“悟”,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的理解、评价、读写结合的拓展、思想认识的同构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活动,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产生新认识。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有人说,学语文以悟为主。这至少道出了“悟”在语文学习中重要性。

如何让学生动心悟?一要引导学生悟,二要点拨学生悟。引导可通过设疑入手,在进行《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一文教学时,就题目提出疑问:“作者以苇草为喻说明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学生自然把思考的重点投向了“思想”一词,悟出思想的力量。引导还可创设情境,营造成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预先精心挑选了一些风景图画和写景题材的诗,再进行加工处理,运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让学生悟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不仅让学生获得新知,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愉悦。点拨悟,就是要抓住教材的特点与学生展开“对话”,在教学中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学生当作“知识源”,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师生相互质疑,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探究,促进学生思维,让学生悟出文本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让他们经历一个新的思维过程,享受思维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和创造的乐趣,进而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应该是永远诗意的科学,我将孜孜以求,不断强化学生的动眼看、动口读、动手写、动心悟这四个环节,让每一堂语文课都灵动起来,让每一堂语文课都具有“诗意”。

摘要:诗, 需要动眼看, 需要动口读, 还需要动手写, 最终动心感悟。那么, 动眼看、动口读、动手写、动心悟便是每一堂语文课的“诗意”。

关键词教学 篇9

一、抓关键词,寻找“ 蓝”

什么是关键词句呢? 我认为就是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词句,它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关键词句逐步展开教学,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初读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拉萨天空的特点,学生随即就找到了“蓝”字。接着,我又问学生:“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那我们该用哪两个字呢? ”学生马上就找到了“湛蓝”。“那三个字呢? ”“蓝晶晶。”学生很快就回答了。然后,我又顺水推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看看作者在这篇课文中到底用了几个‘蓝’字,好吗? ”学生们兴致盎然,伸出手指在书本上数了起来:“一个,两个,三个……十一个! 老师,一共十一个! ”“对! 一共十一个‘蓝’字! 那么同学们,你们愿意把含有‘蓝’字的句子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一只只小手勇敢地伸了起来,好多学生都乐意站起来一显身手,课堂中的学习氛围活跃了起来,与平时的第一课时的学习气氛有了明显的改变。在找“蓝”字、读“蓝”句的过程中,学生们初步感受到了拉萨的天空蓝得无与伦比,蓝得举世无双。

二、品重点句,感悟“ 蓝”

作为一名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遵循“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原则,牢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特点,抓住重点句子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比如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就抓住了一些重点的句子,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感悟拉萨的天空这一份独特的美。

( 1) 对比想象。在教第一句“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时,我启发学生:“蓝宝石,美丽、华贵,那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呢? ”引导学生想象“用清水洗手”的感觉 ,从而感受拉萨的天空是多么的纯净、美丽、透亮,给人一种清新美好的感觉。拉萨天空的那份纯净无瑕的美确实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

( 2) 动作演示。在教“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时,我先让学生理解了“掬”即“捧”的意思,这样对于整句话的意思学生就能很容易明白了。接着,我就让学生用动作来演示,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能用很形象的动作来把自己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由此,学生也更能确切地感受到拉萨的天空好似已经到了触手可及的地步,这蓝天如水的意境更勾起了学生对拉萨天空的无限向往之情。

( 3) 图片展示。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 ,“有了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了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在品读这句话时,我想,此时教师的其它讲解都是多余的,只要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从图中感受在“白、绿”的映衬下,拉萨的天空蓝得是如此的通透、无瑕,令人不得不赞叹。拉萨也正是有了拉萨的天空这一独特的背景衬托,才会显得更加的美丽。

( 4) 品味词语。在讲拉萨的天空“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 ,让你久久不忍移开”这句时,我采用的是传统的品词的方法。请学生们自主朗读,找找重点的词语,好好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用上“紧紧”和“久久”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在充分地朗读品味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拉萨天空的辽阔、湛蓝之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重点的句子,注意教给他们理解的方法,努力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三、拓展延伸,向往“ 蓝”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属于语言的艺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饱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带领学生们去发现美、感悟美,这不仅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同时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促使学生表达出真实的情感体验。

比如在品读完本篇课文以后,我是这么做的:欣赏: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美丽、神奇的拉萨画卷,同时配上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给学生们欣赏,显然,他们被深深地陶醉在了这美好的画面之中。讨论:“看到这么美丽的拉萨,这么美丽的天空,你最想干什么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老师,我想去拉萨看一看这湛蓝的天空,多美啊!”“老师,我想在蓝天白云下拍个照!”“老师,我想掬一捧蓝天来洗洗脸! ”哈哈哈……笑声在教室里回荡,这笑声充分表达了学生们对拉萨天空的喜爱、向往之情。诵读: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学生们恍如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充分感悟了拉萨天空蓝得令人神往的特点。而我也情不自禁地与他们一起进入到拉萨那一片湛蓝的天空之中了。

开放教学的关键——“导” 篇10

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文时, 学生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全文后, 教师按小丽带“我”去参观草塘的顺序进行教学, 可大多数学生却被草塘的美景吸引住了。于是, 我就不拘于课文原来的顺序, 用多媒体显示草塘的美景, 让学生从中感受草塘的美,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 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 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使得整堂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导读———突出自主体验

1.读有层次。

即反复读, 并在阅读中从初读、细读、精读、到品读课文, 做到层次分明, 目的明确。

2.边读边记。

即让学生摘抄文章中的好句子, 好段落等。学生读书时要引导他们边读边记, 摘抄好词佳句, 丰富词汇, 积累语言。

3.读中思考。

思考就是要深思琢磨, 我国思想家孔子在《论语》中说道:“学而不思则罔。”这就充分说明思考在读书中起着重要作用, 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学会读书,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第二段时, 教师指导学生按顺序进行阅读:让学生观察图画, 说说奇石的名称;让学生朗读课文,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奇石样子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以上老师编制的导读提纲, 让学生先边读边思, 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第三、第四、第五段, 让学生自学自议, 理解词意, 自己观察图画, 了解图意, 明白本段写什么, 哪一句写得好, 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为什么?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主, 教师旁敲侧击, 扶扶放放,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 教师大胆放手, 让学生边读边思, 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主, 让学生自主学习, 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导疑———放开思维心扉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在导疑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平等、尊重学生人格的教学氛围, 给学生创设敢问的环境。如教学《中彩那天》一文, 在教师的诱导下, 有的学生提出:“我”为什么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分享这幸福的时刻?这样的问题, 与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蕴是不相关的, 显然价值不大。这时, 教师便启发学生调整提问的角度:“这两句是写父亲如何表现的句子, 请再想一想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恍然大悟。于是, 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然后, 请学生作汇报。

四、导评———倡导互动评价

如教学《丑小鸭》一文时, 教师在讲读第五段时, 请两位小朋友比赛读“秋天到了, 树叶黄了, 丑小鸭来到芦苇地里悄悄地过日子”一句, 读后学生互评;在讲读第六段时, 教师请一位小朋友和老师比赛读, 之后师生互评。这样, 教师以评价为导向, 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让学生在互评中明白了自己的优缺点, 既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 又引导学生积极进取, 奋发向上。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 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讲;教师连珠炮般地提问, 学生如流水般地回答的传统教学方法。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导”在“开放教学”中成为关键, 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教学 篇11

采用“关键词”教学法教学说理性文章,首先应秉持“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其次是要有教会学生如何化繁为简、把厚读薄,在字里行间品读咂摸文章真味的基本理念;最后是对文本的信息要素进行筛选,汰除那些辅助观点表达的次要信息,保留与作者观点表达关系紧密的主要信息,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观点。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灯下漫笔》一文为例进行说明:

1??筛选原则——议论为主,叙述为次

《灯下漫笔》虽是节选,但也有13段、2000余字。教过这篇文章的老师都知道,其实这2000多字的文章,如果进行概括,恐怕也就一段话: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思索,得出了中国历史的一治一乱实际是中国人暂时做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两个时代的精辟结论,也表达了希望青年创造新时代的期待。那么,这段话是怎么总结出来的呢?

2??筛选方法——去粗存精,先舍后得

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信息的汰除。信息的筛选,看起来是选择主要的,其实是排除次要的。因此,在学生还不太清楚哪些是必要的情况下,让学生辨明哪些是不需要的反而更显迫切。

按照说理性文章的基本构成,叙述性的信息往往是不需要的。因此,文章的前3段,“我”所亲历的一件小事,可暂时汰除。而与叙述相类的,自然是说理性散文中常见的事例(也可看做论据),这一类的文字也可暂时汰除。譬如文章第6段中关于“《钦定二十四史》《鉴略》《历代纪元编》”的叙述以及第8段中关于“则如五胡十六国(8)的时候,黄巢(9)的时候,五代(10)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的陈述。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学生感性层面的认知水平要先于理性层面的认知水平,因而那些重复的语词,学生往往能在阅读时自动汰除。譬如《灯下漫笔》中的“我们、向来”等,“我们”—“中国人”“向来”—“中国历史”。而在众多的信息中,学生往往不懂得汰除的,或一时吃不准的,常常是带有修辞的语句。一般而言,修辞的功能在于辅助意义的表达,和文章的本意是一表一里的关系。因此,对于修辞,一般来讲是需要汰除的,即便不汰除,也需要还原。譬如文章第12段:“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3??整合方法——3W1H,陈述句式

信息筛选完毕,对于学生而言,相对较难的就是如何符合文章的内在逻辑,将所得信息整合为完整的观点,得出文章的主旨。从课例研究中我们发现,关键词往往能回答“什么人/行为主体”(who)“什么事”(what)“什么原因”(why)“结果如何/状态如何”(how)这样的基本问题。以《灯下漫笔》为例,全文的主旨是: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行为主体(who))的思索,得出了中国历史的一治一乱(行为主体(who))实际是中国人(什么人(who))暂时做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状态如何(how))的两个时代的精辟结论,也表达了希望青年(行为主体”(who))创造新时代(什么事”(what))的期待。

可见,关键词的整合其实并不难,让学生按照陈述句式的阐述方法,使用筛选后的关键信息,回答“什么人/行为主体”(who)“什么事”(what)“什么原因”(why)“结果如何/状态如何”(how)这样的基本问题,一般是可以将关键信息整合到位的,而整合之后的结果,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了。

“关键词”教学法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在课本内,必要时可以以课外文本为例对关键词阅读法适当地进行拓展迁移,比如教学《灯下漫笔》时,可拓展阅读《人生的春》(作者池莉)。经过不断地练习,学生对于那些以前感觉难理解的文章,现在似乎可以独立读通了,懂得把厚读薄了。

《关键帧动画》教学设计 篇12

《关键帧动画》是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的内容。本节课, 学生在了解动画制作原理的基础上, 学习制作Flash的关键帧动画, 掌握关键帧动画的创作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 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 对计算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能熟练地进行键盘、鼠标操作, 能够熟练使用画图、Excel等应用软件, 掌握了一些软件使用的技巧, 而且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都是有利的方面。但是, 对一些专有名词, 学生会感觉较为抽象、不易理解, 需要用实际的例子来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Flash关键帧动画原理;明白关键帧和非关键帧的联系和区别;会插入关键帧、空白关键帧;学会制作简单的关键帧动画。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入手, 通过学习制作Flash动画, 掌握关键帧动画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制作简单动画为学习任务, 激发学生学习Flash的兴趣。

●教学重点

Flash关键帧动画制作。

突出重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剖析关键帧动画, 引导学生制作动画作品。

●教学难点

对动画帧的理解。

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是:演示讲解《小小作品学习.fla》。

●教学方法

针对学情, 选择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讲授法、模仿法、分组实践法等。教学策略是通过演示法导入新课, 教师讲授和演示, 学生模仿学习、掌握操作技能。通过分组实践、创作作品、评价交流等教学环节, 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

课件《小小作品3》、《小小作品学习.fla》、《小狗跑步》动画和《豹子奔跑》动画及动画的每个动作分解图片。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5’)

师:同学们看过动画片吧, 能说出几个你看过的动画片吗?

生:《猫和老鼠》、《西游记》、《喜羊羊和灰太狼》… …

师:谁知道动画的原理是什么?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支笔, 在眼前快速晃动, 注意观察现象。看到了什么?

学生努力地晃动笔, 有的说看见3~4支笔的影子。

师:刚才, 有的同学看到了3~4支笔的影子。这是因为, 人看一个物体时, 当这个物体消失后, 它的视觉印象并不会马上消失, 还会在人的眼睛内保留约0.1秒。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利用这一原理, 动画设计师把需要的画面一幅一幅地绘制出来, 然后只要连续地播放 (每秒24张) 画面, 人眼就不会感到画面有间隔, 而会感到是连续的, 这就产生了动画, 再配上相应的声音就是动画片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感受视觉暂留的物理现象, 帮助理解动画制作的原理。

师:今天, 我们就根据这一原理来学习制作关键帧动画。

教师板书:关键帧动画。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2. 探究新知 (15’)

师:知道了动画制作的原理, 那么谁能说说如何制作简单的动画呢?

学生回答。

师:对。我们只要把一个动作进行分解, 找出动作的变化过程, 并把其中的主要动作绘制出来, 再进行连续快速地播放就产生了动画。接下来我给大家播放一段Flash动画片——《小小作品3》。

教师播放课件《小小作品3》Flash动画片。

学生聚精会神地看动画短片。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个动画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生:想!

教师利用电子教室广播教学, 打开桌面上的《小小作品学习.fla》, 演示讲解Flash动画制作技术。在动画里面, 时间轴每一个小格叫做“帧”, 它是动画中的某一幅画面, 小格内有黑点的就是“关键帧”, 有空心点的是“空白关键帧”。

教师板书:帧——动画制作的某一幅画面, 时间轴上的一个小格。

关键帧:●

空白关键帧:○

学生结合板书及教师的演示讲解, 学习动画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帧、关键帧、空白关键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师:接下来, 我们制作一个简单的作品——《小球运动》动画, 同学们想一想动画如何做?

学生思考如何制作。

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 演示讲解。

(1) 在工具栏中, 选取“椭圆”工具, 线条颜色选黑色, 填充颜色选渐变色, 在屏幕上画一个圆形。

(2) 用鼠标选取“箭头”工具, 将刚画好的圆形全部选中, 在菜单栏中选“插入”—“转换成元件”, 选“图形”—“确定”。这样, 小球就制作完了。

师:为什么不直接画一个圆形作为小球, 非得“转换成元件”?

学生没人回答。 

师:直接画的图形是由许多散件组成的, 而不是一个整体, 这样操作起来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教师演示没有转换成元件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使用元件的意义。

师:将图形转换成元件后, 还有许多好处, 如资源共享等, 今后我们会不断地去接触了解。

教师演示讲解, 元件的修改要进入元件编辑窗口中才能进行, 其方法是双击小球, 然后就可以进行修改, 请学生修改完后, 别忘了回到场景中。

学生模仿操作。

设计意图:了解Flash从元件编辑回到场景中的方法。

教师演示讲解在时间轴第1帧位置插入“关键帧”。把小球从库里拖到舞台左侧, 在第5帧插入关键帧, 把小球拖到中间偏左位置, 依次每隔3帧插入一个关键帧, 调整位置。如下图:

教师板书:小球从左向右运动。

学生按照教师的演示模仿制作。

师:关建帧和非关键帧的区别是, 关键帧可以进行修改, 非关键帧是它左侧的关键帧在时间上的延续。

教师演示测试影片。

学生尝试测试影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测试影片和返回设计场景的方法。

3. 运用新知, 巩固自测 (20’)

师: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同学打开D盘的《小狗跑步.fla》动画, 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同学打开D盘的《豹子奔跑.fla》动画, 老师已经把每个动作变成了单独的图片放到了库中, 同学们打开库, 按照刚才小球的做法, 把小狗、豹子的运动图片按帧依次拖动到舞台上, 注意图片的位置。

设计意图:熟练掌握从库中提取使用图片元件的方法。

生:为什么我的小狗一跳一跳的?

师:同学们在做每一个关键帧的时候要做到的统一。也就是大小、颜色、位置等的统一。之所以产生跳动, 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图片的位置, 找一个参照点就好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制作关键帧动画风格要统一。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制作Flash动画。

学生保存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件, 存放到默认文件夹内。

教师利用广播系统, 展示作品, 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作品, 分享成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Flash制作《小狗跑步》、《豹子奔跑》的动画, 初步掌握了制作关键帧动画的要领, 课后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选择其他任务进行创作, 在下次课上向同学们展示。

4. 布置作业

师:大家利用关键帧动画制作一个10秒的倒计时动画。

点评

本节课是Flash关键帧动画的第一课, 教师结合学情策略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导入设计合理

教师先让学生拿出一支笔, 在眼前快速晃动, 观察现象, 从而引出“视觉暂留”, 为理解Flash的关键帧动画原理做了很好的铺垫。这种导入新课的方式既新颖又独特, 学生通过感知生活中的普通现象来理解动画制作原理,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激起了他们想学习动画制作的兴趣。

教师通过演示讲解《小小作品学习.fla》, 加深了学生对帧、关键帧、空白关键帧的理解, 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很想自己试着去做。

教师首先从最简单的动画讲起, 演示讲解了小球从左向右运动的动画制作过程, 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索去做。而后依据知识的贯通性, 把学生分组, 让他们自己试着去做《小狗跑步》、《豹子奔跑》的动画,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独创性。最后通过展示评价, 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也达成了学习目标。

2.板书的重要作用

板书是学校教育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 部分教师忽视了板书的作用, 特别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 更易忽略板书是学生最习惯的学习媒介, 通常会用课前准备好的课件代替板书, 或者是利用多媒体广播直接演示操作步骤来代替板书。

上一篇:走进童画童心下一篇:小学体育课教学的途径